农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21:08:13

农产业

农产业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品牌建设;模式

在当前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打造农产品强势品牌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尤其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打造农产品强势品牌成为时展的要求。

1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消费者在选择农产品时,品牌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产品的品牌不仅来源于农产品的质量、知名度,还来源于农产品自身的营养价值以及质量安全。通过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发挥品牌知名度以及美誉度的影响作用,刺激消费者对该农产品的消费,进而增加农产品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产品产业值和附加值。与此同时,农业产业链的运行及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通过对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能使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质量安全产生正向的认识,增强消费者对生产农产品的企业责任、经营信誉等,进而实现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的发展目标。

2农产品品牌建设流程

要真正实现农业产业链中农产品品牌的建设,需要对该农产品进行前期的品牌规划。这种品牌规划具体指要对生产的农产品进行准确定位,根据农产品的质量、种类、营养价值等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明确农产品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农产品品牌创立期间,需要品牌系统设计、品牌产品上市等多个环节,将农产品投放到市场中,让消费者能够了解到农产品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产品投放的市场、销售渠道等具体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此外,在品牌创立之后,需要对农产品的现有品牌进行维护和升级,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与此同时,要注重发挥消费者在农产品品牌升级过程中的作用,切实打造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满意度。

3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策略

在农业产业链中,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进一步注重产品质量建设和监管,切实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与农产品的质量有着紧密关系。要想真正打造好农产品品牌,需要保证农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良好口碑,而口碑则需要良好的质量给予保证。对此,在农业产业链中建设农产品品牌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有的产品管理和监控体系,切实保障农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产品质量。同时,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农户对质量的认知,从产品源头抓好质量保障工作,做好对农产品的科学管控,尤其是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价格等。此外,在保障产品质量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农产品价格的监管,防治农产品出现恶意加价或减价的现象,从本质上提高农产品的性价比。在严把农产品质量关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的品牌宣传力度,强化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要真正树立农产品的品牌,需要在综合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的前提下强化产品宣传力度,推动产品宣传途径的多样化,强化消费者在农产品消费过程中的满意度和支持度。对此,相关农产品企业在强化农产品品牌时,除了要优化农产品形象,还要在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满意度的基础上,强化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知度。农产品质量作为影响其品牌知名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把控则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农产品的宣传效率。与此同时,在建设农产品品牌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产品的品牌有科学定位,不能盲目进行宣传,要着重突出产品的特色,防治产品同质化。在此基础上要对农产品的市场划分、消费模式进行细化,以更好地保证宣传效果。在树立良好的农产品品牌之后,要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忠诚度的建设。农产品品牌忠诚度是考量农产品品牌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其主要包括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忠诚度、产品口碑相传的忠诚度等。一旦农产品的品牌忠诚度较高,要从侧面反映出农产品已经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面对农产品品牌忠诚度,其大多取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营养价值、口感口味以及品质等诸多方面。对农业产业链中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不仅需要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品牌建设工作,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品牌忠诚度的维护和建设。对此,企业除了要加强对农产品自身质量安全的管理和监管,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农产品的定位,充分适应当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打造高端绿色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建立相关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产品认证、查询、监督的平台,进而不断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忠诚度。

4结语

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至关重要,尤其在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下,通过提升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有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蓉,卞立平.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7,(11).

农产业范文篇2

关键词: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就全国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增长较快。2001年,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6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27000多个,占41%;中介组织带动型的为22000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的为7600多个,占12%;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动型的为9600多个,占14%。2002年,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其营业额达1042亿元,利润264亿元。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69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8%。销售收入为946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者达1762个,增长62.3%。2003年,监测合格的35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平均为8.1亿元,比2001年第一次监测时提高3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固定资产规模3.2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销售收入9.7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0万个,带动7000多万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27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局面。国内各地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就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省来说,2007年初,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3657家,总销售收入1823亿元,其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达200家。浙江省绍兴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利润12.8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155亿元,联结基地728.9万亩,带动农户169.7万户。而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则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协调研组2004年9月上旬对湘西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部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只有11亿元,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以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发展的基础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当然,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突破本区域的界限。如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力开展有关业务,将经营触角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据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11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事跨区域经营,并且许多龙头企业开始向多产业、多品种、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发展。

(四)各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化经营势头显现。据统计,2003年和2004年,我国省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3.6亿元,中央财政从1995年到2003年,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达12亿元。2004年,江苏省全省引入“三资”达167亿元,较2003年增加46亿元,增幅达38%。龙头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进军。2003年,监测合格的国家重点企业中有295家企业具有出口经营权,创汇额达44亿美元。其中单个企业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有80多家,超过3000万美元的有40多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0多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6家。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步兴起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覆盖面较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因而无法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各地虽然已出现一些龙头企业,并且这些龙头企业确实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各地的龙头企业往往从地方利益出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体系,有的甚至还搞地区封锁,这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各地农业企业的规模有限,相互间的竞争力有限,无法形成重组兼并的浪潮,这对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覆盖面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盖面,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则早已超过80%。就龙头企业方面来看,我国的龙头企业所占比重及整体实力也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地龙头企业之间往往各自为政,自求发展,出现各地区间龙头企业的重复设立,致使其规模和发展程度长时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对有限农业资源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龙头企业间的矛盾,引起了相互间的争夺,这给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由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公司与农户间的协作还不密切,这就增加了成本支出,减少了利润。据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为2.2元,中国只有0.3元。较低的利润水平又会影响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龙头企业的实力较弱,没有形成足够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缓慢。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因而发展速度较慢,实力扩张有限,始终难以发展成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因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的步伐较慢,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同时,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在当地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对所在地区其它企业的控制力较弱,使其发展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如,湖北省鄂州市虽有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但规模都不大,集约化程度也较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有限。

(四)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给予充分重视。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没有统一规划,任龙头企业自由发展,致使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体系难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反过来也会阻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其它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隐患,这些隐患妨碍了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为尽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龙头企业,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体系的建设。要重新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颁布来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适时制订出台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以改革促发展,以制度促提高,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龙头企业也要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内部各种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其发展后劲更足。

(二)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各地都有其自身特色。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并使优势的发挥能切实收到实效。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用新模式推动企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改变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种(养)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传统产业化模式,代之以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市场需求什么一加工什么一种植什么”的新的产业化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农业发展路径,增加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拓宽农民的视野,使农户由过去的单纯关心农业生产变为关心农产品未来的销售。使农户逐渐摆脱传统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转而从事多种农业经营,在经营过程中去改造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最终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强龙头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要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来从事经营,将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结到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协作单位的功效,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事,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十分重要。因此,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其它中小企业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形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内一些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如,广东省围绕龙头集团公司的发展,把关联农场改造成它的农业分公司或生产基地。广东东方剑麻集团完成对垦区剑麻种植、加工、销售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广东农垦集团在剑麻产业上的龙头公司,年产叶片33.7万吨,年产直纤维1.8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剑麻种植、加工和出口企业。

(四)打造名牌产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以国内外大市场为着眼点,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技术装备水平,要创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名牌战略的制订与执行,不断拓宽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名牌产品可带动其它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对农业产业化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从事乳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就将牛的养殖户和本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公司——养殖户”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并逐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名牌产品,扩大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奠定了在国内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吉林省的德大集团也是采用这一模式,将肉食鸡养殖户和大豆种植户与公司密切联结起来,形成一条龙式的专业化生产,逐渐扩大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五)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运动,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要大力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联合协作,将现代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星火计划”和“良种工程”计划的实施,通过国家有关政策及资金的资助,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龙头企业,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满足社会需要,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要形成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新产品、新技术去引领企业的发展,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去创新,形成创新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

农产业范文篇3

(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非农产业对于农村经济的拉动式比较大的,提高了农民收入,到了200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就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六左右,近年来比重进一步增大,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农民从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的增长。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和实现途径。农民在非农产业中得到了工业化的锻炼和洗礼,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农村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

(二)吸纳了农村大量的劳动力

非农产业已经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阵地,吸取了大量的劳动力,对于农村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非农产业由于身处农村,对农民创业也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很多农民受到启发,创办了大量的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又进一步吸纳了劳动力,农村就业实现了良性循环,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乡协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延长了农业产业链

非农产业当中很多企业是农产品加工方面的,面向广阔的原料市场,缩短了运输时间和生产周期,一方面对于农产品的价格和销售起到了积极地推动,另一方面不断延伸了农村产业的生产链条,和农业生产形成了良性的协调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益,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反过来会促进农业非农行业的发展。

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措施

(一)加强政府引导功能,重视思想观念渗透

政府在非农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资源调配、产业规划、政策引导,建立宽松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二三产业的发展;改革简化企业的审批制度,提高政事的公开和透明,从而实现非农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管理,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政府的引导,而且需要在思想上进行渗透。在农村由于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于非农产业认识不到位,我们要在宣传教育上突破陈旧的思想观念,形成共识,加强目标引导,引导领导干部提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水平,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向企业要岗位,向市场要效益。

(二)扶植乡镇企业,加快非农产业步伐

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针对乡镇企业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加大扶持力度,我们要在资金和技术上予以扶持,引导它们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利用新技术促成企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引导它们立足当地资源进行结构调整,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考虑到农业的综合发展,我们要优先支持与农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它们向城镇集中,形成规模效应。当然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旅游业是无污染产业,对于农村经济的带动也是很大的,它所创造的价值不仅仅是旅游本身,还牵扯到吃、住、行以及地方特色产品,带动的是系列经济效益,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导游、景点经营、农家乐饭馆等等。可以说具备旅游特点的地方发展旅游业,对非农产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能够成为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三)推进小城镇建设,壮大非农产业力量

小城镇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我们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小康社会的有效手段。它对于聚集非农产业,提高农村非农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当然小城镇的建设不是随意的,应当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布局。我们要选准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搞好交通、金融、文教服务,打造中心城镇,吸引企业的聚集,培育城镇建设,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非农产业力量。引导小城镇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在加工、贸易和旅游等方面形成有特色的主导产业,特别要与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集聚的局面。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吸纳农村人口,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法律制度。比如制定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政策,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等。

(四)完善农村新型体制,完善劳动力流动机制

农产业范文篇4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农业龙头组织带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近年来,区按照“调结构、建基地、抓龙头”的思路,负重奋进,真抓实干,既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又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衔接、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5元,名列全市第一。

(一)主导特色产业全面发展。2008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9.2万亩,总产25万吨,其中日光温室蔬菜9100亩,百亩以上连片种植蔬菜生产示范基地10多个,成为全省蔬菜基地县(区)之一;大家畜、猪、家禽存栏分别达到1.13万头、10.8万头、52万只,规模养殖场(户)愈百家、养殖小区5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0.83、0.32、1.37万吨;苗木花卉面积1万亩,经营场户88家,其中百亩以上苗圃25家;果品面积5.2万亩,总产8.93万吨,其中优质杂果面积8600亩;红薯产业迅猛发展,以马庄、双照两镇为主的莽塬红红薯产品远销省内外,面积突破3万亩。

(二)“一村一品”工程稳步推进。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创建区域优势品牌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先后建成八里庄、押大村等省、市“一村一品”示范村11个,形成49个推进村。押大村、八里庄村被评为全市发展“一村一品”先进示范村,同时,八里庄村被市外专局认定为全市“一村一品”样板村。

(三)区域化布局进一步凸显。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区基本形成了“南有苗菜花、北有果畜奶”的合理产业布局,即以渭河南钓台、沣东两办为主的蔬菜生产区(约占全区蔬菜面积的83%),以马泉办、马庄镇、双照镇为主的畜禽生产区(约占全区畜禽存栏的75%),以钓台办为主的苗木花卉生产区(约占全区苗木花卉面积的80%),以马庄镇、双照镇为主的果品生产区(约占全区果树面积的90%)和红薯生产区(占全区红薯面积的100%)。涌现出了精品蔬菜、莽塬红红薯、酥梨、渭兴生猪等一批农业品牌。

(四)产业化程度不断攀升。目前,全区涉农企业发展到30余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1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个,拥有会员近2万人。

(五)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队伍多方齐动,强化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形成了政企联动,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充分做到了重心下沉、服务前移,为全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确保了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我区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的标准化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较低,质量水平不高,易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冲击;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化程度还较低,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待进一步规范。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利益联结为纽带,品牌建设、市场拓展为重点,突出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业品牌培育、农产品销售等重点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为实现全区“进位创强”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二)遵循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产业化经营。

2、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突破行政区划,引导和鼓励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扶持和引导农民优先发展比较效益高、市场潜力大、有成熟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产品。

3、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扶持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潜力产业做强做优做大,重点培育、壮大和引进对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4、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绿色产品及基地认证,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5、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与自然生态相和谐。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三)发展目标

经过5年努力,确保到2013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年均增长20%左右。

1.主导特色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建设培育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典型引路,推动产业规模扩张,基本实现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2.龙头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按照“壮大现有的,引进外来的”思路,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市场开拓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在全区农户中的带动面达到50%以上。

3.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改造、完善、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购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壮大,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销售顺畅。

4.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7家,使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78家,农户覆盖率达到80%以上。

5.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强“三品认证”、产地环境监测管理和商品注册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届时有5—8个在市场上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农产品,其中有省级以上著名品牌或驰名商标2—3个,14个以上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一体化认证。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产业

根据全区资源优势和现有发展条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着力发展的产业是粮食、蔬菜、畜禽、果品、苗木花卉。

(一)粮食产业。总体要求是稳定粮食产业。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稳定粮食面积。按照“良种引路、良法配套、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工作思路,围绕小麦、玉米两大骨干作物,加快良种统繁统供、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集成配套,大力实施科技增粮工程,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实现粮食单产水平新突破。到2013年,全区粮食稳定在20万亩,总产稳定在8万吨。依托伍得利面粉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从面积扩张、加工增值入手,大力发展红薯产业,到2013年底,全区红薯面积突破4万亩。

(二)蔬菜产业。蔬菜是我区农业的传统支柱产业,总体要求是品种优良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积极实施蔬菜上塬工程,以肖何庙为中心开辟第二阵地,稳定和发展全区蔬菜面积。严格执行无公害操作技术规程,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引进适销对路的名优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材料,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依托新阳光公司、万盛专业合作社等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拉动产业发展,搞活产品流通。到2013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9.7万亩,全部实现设施化,其中日光温室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1万亩。

(三)畜禽产业。畜禽业是我区农业发展的短腿,总体要求是规模扩张,发展的重点是生猪、奶牛、家禽。积极落实能繁母猪补贴等扶持政策,激发农户积极性。加快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技术,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质量。狠抓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和检疫监督工作,确保畜禽健康生长和产品质量安全。发挥渭丰公司、绿源公司、永安堡奶牛的带动作用,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产品档次、拓宽销售渠道。到2013年,全区养殖小区达到10个,养殖专业村达到10个,生猪存栏16.2万头、大家畜存栏1.5万头(其中奶牛1万头)、羊存栏1.5万只、家禽存栏6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万吨、0.55万吨、2.46万吨。

(四)果品产业。我区非果品优生区,总体要求是结构合理,效益提升。积极实施以苹果“四大”关键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优果工程”,不断提高果品优果率。结合林业工程,采取“项目带动、企业推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建设名优鲜杂果经济林带。以双照镇毛村为示范,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设施杂果,提高果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到2013年,全区果品面积达到6万亩,总产9.2万吨以上,其中优质杂果面积达到1.4万亩。

(五)苗木花卉产业。苗木花卉是我区的朝阳产业,总体要求是走精品化道路。组织镇、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坚定信心,再掀产业发展高潮。坚持“企业带农户、大户带小户”的工作原则,适时举办各类花展,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带动作用,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适宜城乡绿化美化的中高档苗木花卉。积极引进有资质的龙头企业,依托园林花卉协会,拉动产业发展。到2013年,全区苗木花卉面积达到2万亩,名优品种达到100多种。

同时,注重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型、农家乐型等多种型态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品是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主导特色产业的有效载体。按照《区2009—2012年发展计划》的有关要求,采取区级领导包抓镇办、部门包抓村组的方式,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坚持“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工作思路不动摇,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做好示范村的发展工作。通过示范带动,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目标,促使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进而形成片、连成带。通过努力,确保到2013年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60个,建成“一镇一业”示范乡镇2个,使我区广大农民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扶持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关键所在,抓住了龙头企业就抓住了产业化发展的命脉。一方面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编制项目,落实优惠政策,实施叩门招商,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我区投资建厂。塬上、半塬四镇办重点引进畜禽生产、深加工型龙头企业,沣东、钓台两办重点引进蔬菜、苗木花卉生产、流通、加工型龙头企业,同时,注重在马庄、双照两镇引进果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抓住当前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为企业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积极争取扶持资金;认真做好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和管理工作,支持帮助企业申报市级、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知名度。力争每年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2—3户,新增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5户。到2013年全区省市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家。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引领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转变政府对农业投入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按照《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要求,一方面加强对原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内部组织制度、利益联结和运作机制,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努力提高运行质量;另一方面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规范一个”的思路,成立新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发展利益捆绑型,联结紧密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转变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方式,从过去的直接划拨到各镇办到现在的直接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把其做大做强,真正架起一座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有效桥梁。力争到2013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78个,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率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能力、带动农户能力和农民增收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构建以区镇公共服务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要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发展农业保险,从技术、信息、流通、金融、食品安全等方面形成“多元主体、多元投资、多元途径”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服务保障。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保障措施

(一)强化农业产业化组织领导。农业产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区上成立了以主管区长为组长,农林、工商、财政、水利、农发、信用联社等部门及各镇办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镇办和相关部门要提高对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提供主动、热情、周到、高效的服务,全力促进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上台阶。

(二)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一是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区财政从2009年起每年拿出500万元,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采取贴息、以奖代补或补助等形式重点投向建设标准化基地、实施“三品”认证、注册品牌、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专业合作社等方面。各镇办也要在预算中列支一定数量的专项扶持资金。中省、市安排的农发、水利、科技等项目资金也要向农业产业化倾斜。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特别是区信用联社,要把农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重点支持规模型、特色型、科技型的产业和龙头企业,扶持种、养大户从事集约化规模经营。要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适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综合授信额度,适度降低贷款利率,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努力解决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贷款难的问题。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资金渠道,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鼓励、支持非农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突出搞好招商引资,积极争取金融部门信贷支持。

农产业范文篇5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带来了农村全面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在座的各位大都经历了两次创业的艰辛历程,许多酸甜苦辣至今记忆犹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兴工经商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我市农村掀起了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标志,第一次创业不仅为我市农村率先在全国脱贫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农村工业化起步和商品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和物质基础。九十年代以后,实施了以所有制变革和开发区建设为标志的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民营经济迅速兴起,逐步成为我市非农产业的主体。与此同时郊区12个开发区茁壮成长,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区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两次创业,使我市农村非农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目前,我市郊区非农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90%以上;非农产业已经容纳了全市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郊区工业实现的产值已经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郊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了以农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增强了区县实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大大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步伐。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郊区非农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发达地区比,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一是产业层级不够高。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规模偏小,集聚效应不够明显,产业优势尚未形成;传统产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低,有竞争力的行业和产品不多。服务业的增长潜力和空间还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和拓展。二是发展不够平衡。不仅区县之间发展有差距,就是一些区县内部,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中心城镇与偏远乡村之间发展的差距也相当大,有的村和乡镇经济发展甚至出现萎缩。2006年,新四区人均增加值达到3.8万元,其余区县仅为1.47万元。其中人均增加值最高的达到4.62万元,最低的只有1.18万元,相差3.9倍。从农民人均收入看,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942元,其中新四区全部在平均水平之上,其余区县全部在平均水平之下。目前有77.7%的村庄低于全市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人均纯收入低于3200元的农民还有78万人,而且差距还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三是对村级经济发展重视不够。八、九十年代,我市村级非农产业实现的收入曾经占郊区全部非农收入的70%以上,现在已经下降到30%以下。相当多的村集体经济薄弱。如果持续下去,不仅建设新农村缺乏物质基础,甚至连维护基层政权稳定都会成为问题。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一些带有长远发展的紧迫问题。

市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繁荣起来的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乘势而上,大力开展郊区非农产业的第三次创业,形成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三次创业的目标是:以全面提升非农产业素质为重点,努力把非农产业做优、做大、做强,实现强区强县、强乡强镇、强村富民。应当说,开展第三次创业,实现非农产业更大发展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三个层面统筹协调、联动发展的战略已经展开,战略空间的转移、产业布局的调整、产业链的再造,都为郊区非农产业第三次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际产业转移正以更大规模、更新技术、更高速度向环渤海区域推进,我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将同等分享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利益;随着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整体效应的显现,外省市资本向**聚集将成为一大趋势,郊区将成为二、三产业资本集中投向的重要区域;加上这些年我市非农产业业已形成的良好基础,郊区无论是经济内生能力和扩张能力,还是投资环境和区域品牌影响都达到了一个崭新高度。只要我们各级领导真正把非农产业的发展摆上位置,以战略的眼光精心筹划,以扎实的工作进行推动,干好每件事,走好每一步,就一定会使非农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绘就第三次创业的宏伟蓝图。

二、要着力推进郊区非农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快我市郊区非农产业发展,必须放宽视野,着眼大的发展背景,从更高战略层面上进行谋划和推进。要坚持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为主导,以建设国际一流加工制造业基地为取向,以发展现代郊区工业和服务业为目标,既抓亮点,实现调优调强;又攻盲点,实现和谐发展,努力取得大的突破,全面提升郊区总体实力和水平。要集中力量干好4件事:

(一)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历史的经验表明,实行产业聚集是形成区域经济动态性比较优势的需要,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只有产业高度集聚,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集约、节约、生态同步发展。当前抓产业集聚,要以区县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区建设为突破口,搭建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要按照“项目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全面推进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最近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市乡镇工业区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乡镇工业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保证措施,是今后指导乡镇工业区发展的重要依据。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这次市政府统一了提法,统称各类小区为乡镇工业区,包括村级办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区,这也为我们放手发展乡镇工业区撑了腰、壮了胆。这个《意见》还出台了有关扶持乡镇工业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建立乡镇工业区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对乡镇工业区发展新增加的税收按照一定比例返还,行政事业性收费低限或减半收取,稳妥解决乡镇工业区发展的建设用地等。这些政策,必将对乡镇工业区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市里还要成立由相关委局为成员的推进乡镇工业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有关配套文件。各区县要抓住这个机遇,认真做好区县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区的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搞好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美化、亮化、绿化,切实实现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运作。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郊区非农产业向区县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区集聚,吸引大的企业向这里集中,整合优势资源向这里汇集,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优势。要因地制宜,分层级建设,以市级开发区为核心,以大的交通道路为轴线,以乡镇工业区为依托,建设好产业聚集区、工业走廊、特色工业园等不同类型的载体,真正把工业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形成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板块。

要努力培育特色经济。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适宜什么干什么,这是发展农村经济、形成产业集聚的一个规律。宝坻区的马家店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青区的创意产业园等,都是因为突出了地区的特点,办出了地方的特色,所以越办名气越大,保持着旺盛的活力。有特色才有影响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各区县都要根据自己的优势确定特色主导产业,围绕产业链进行招商,凡与主导产业相配套企业的项目,规模不必限死,以便及早形成产业密集群,拉伸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特色经济要立足当地,放眼全国、关联全球,以特色的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建设特色工业区要根据本地区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形成产业特色,靠特色和优势提高竞争力。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高科技园区,服务业园区,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特色园区要与郊区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

(二)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必须抓好结构调整、产业链条延伸、技术含量提高和知名品牌形成。这既是国际产业升级的规律,也是我们的宝贵经验。一要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制造业90%以上的价值量不在中间制造环节,而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及售后服务。延伸优化产业价值链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从现代产业发展规律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所获得的利益,主要取决于在产业垂直分工中所处的环节,越是接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获得的附加值就越高,比较利益就越大。集群经济形成过程中,大项目主导产业形成,带动结构优化,支撑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目前,龙头项目与配套项目的投资规模比已经由90年代的1:3变为1:5。各区县要根据全市产业发展布局,依托各自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错位发展、特色突出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的龙头企业,培育壮大自己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要主动承接滨海新区大项目的辐射和产业链的延伸,搞好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把产业链条做强,把特色产业做精。二要开展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能力。我市郊区非农产业发展已经进入追求高端技术、追求高额利润阶段。今天的高端开发就是明天的高额回报。要把引进高端和培育高端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扶持发展高端企业,支持以高端技术为目标的企业研发中心。要重奖高端技术成果,厚待高端技术人才。要认真落实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着力发展科技型企业,有条件的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逐步实现自主创新;大力发展产学研结合,形成联合创新。鼓励郊区工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市财政每年5000万元的技术改造资金要优先向高端技术和科技型企业倾斜。三要着力培育自主品牌。品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超额利润、高额回报的代名词。现代经济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品牌的综合商战,培育品牌就是培育自己的竞争力,就能够获取市场上的高额利润。要遵循品牌诞生的规律,用心打造,精心保护。以培育市级品牌为基础,部级品牌为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构造全方位的品牌培育机制,努力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大的知名品牌。市农委要安排一笔专项资金,用于品牌建设。希望各区县要共同努力,使郊区发展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品牌倍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目前我市郊区共有3.47万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81家,但是大企业、大集团少,只有300多家企业进入大中型企业行列,占企业总数不到1%,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郊区服务业整体上发展滞后,与**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必须千方百计把企业做大、做优、做强,通过政策扶持和资产重组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对市场前景好、现有规模比较大、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出口创汇型企业,要鼓励他们主动走出去,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对目前产品科技含量、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知名度都比较高的企业,要帮助他们瞄准国际、国内市场,实施兼并重组,控股扩张,扩大规模,培育上市源,提高企业整体市场竞争能力。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灵敏的经营决策系统,健全资产运营预警系统和防范风险机制,打造顺畅稳固的资金供应链条,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相对封闭、高效运转的安全体系。要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保证企业制度的执行和管理的顺畅,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到2011年,力争有100个企业和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其中10个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超百亿元。要努力培育上市企业源,力争到2011年每个区县有2到5个企业上市。

(四)大力推进村级非农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和农民是主体,村级组织肩负着重要责任。没有村一级组织的带头作用,没有村一级的经济实力,许多事情都办不成。因此,强区强乡必先强村富民。面对一些村非农产业萎缩衰退,村级收入入不敷出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村级经济长期不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是值得我们必须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务必下决心解决的非常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在座的书记区县长一定要有这个责任感和危机感。在抓好大项目、抓好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的同时,必须下决心解决村级经济薄弱问题,把发展村级非农产业放在重要的位置,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敢破难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非农产业的路子。当务之急要抓好6个方面:一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不拘一格地把年纪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使村级班子真正成为率领带领农民创业致富的“带头人”。二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积极引导群众摒弃依赖政府、守土恋家、不思创业、不敢创业的陈旧观念,大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要加强教育、扶持和引导,官帮民富、官促民富、官逼民富,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形成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浓厚氛围。各区县要研究切实可行的政策,搭建服务的平台,提供致富的信息,鼓励农民兴办各种非农产业,使创业的领域宽起来,致富的门路多起来,生活水平好起来。三要强化企业的带动发展。发挥优势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吸纳农民以不同方式参股入股现有企业,使他们既成为劳动者,又成为资本的拥有者。要建立村企互动机制,支持和鼓励企业家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经济,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四要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农村交通区位、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以及农民素质等方面千差万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能套用一个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有效利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五要加大帮扶工作力度。区县要整合各有关部门扶持农村的资金,捏指成拳,捆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重点帮助经济薄弱村尽快增强“造血”功能,使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壮大。各区县要对经济薄弱村逐个排

队,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区县、乡镇领导都要确定自己的帮扶点,年终要对领导帮扶成效进行考评。六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乡镇、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要切实加强郊区非农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是一件牵动全局的大事,是全市各个方面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支持和促进郊区非农产业加快发展。

(一)要建立非农产业发展的推动机制。区县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非农产业发展摆上位置,列入日程,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形成区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层层落实的推动机制。各级领导班子要成为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强有力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做到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发展有思路,落实有办法,工作出成效。要经常研究非农产业发展的新情况,及时解决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扫清发展政策、机制上的障碍,切实形成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

(二)要集中精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税收和就业岗位,就是区县的经济实力。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发展区县经济的生命线。各级领导干部精力要往这里集中,资源要往这里整合,人才要往这里集聚。各区县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顺应世界产业转移趋势,把握招商引资的内在规律,瞄准国内外大财团、大企业、大项目,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要着力实现四个转移:在招商引资地区上,把重点从本市向外省市和国外转移;在招商引资对象上,把重点从中小客商向著名大公司、大财团转移;在招商引资项目上,把重点从小项目向大中型项目特别是亿元以上项目和成片综合开发项目转移;在招商引资项目构成上,把重点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项目并举转移。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招商引资,使郊区非农产业项目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农产业范文篇6

一、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围绕“抓落实、保质量、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确保全年完成资金投入8亿元。

1、制定园区建设年度推进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农业“两区”推进会会议精神,确保市里批复的各类园区年内全面启动。每个园区都要按照已批的规划或实施方案制定年度建设计划,明确年度建设任务、建设重点、建设进度,落实筹资方案和建设主体。园区建设投入任务列入市对县(市、区)的重点项目考核内容。

2、加强检查考核。建立园区建设季报制度,加强检查督促,及时掌握建设进度,确保年度工作目标如期完成。今年,全市要基本完成年公布的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建设。4月份前,组织做好第一批通过验收并命名的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推荐工作。

3、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园区建设项目宣传推介,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认真做好园区项目的包装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省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配套落实属地政府的扶持政策措施,建立业主自筹为主、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扶持为辅的项目建设投入机制。市里将建立现代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统筹用于扶持园区建设。市级项目资金原则上扶持三区园区建设,没有上报年建设计划的园区不予支持。

4、突出建设重点。各地要严格按照园区规划,精心组织实施。要把园区建设重点放到项目建设上来,加快园区内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大棚、喷滴灌等物质装备水平,加强“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注重园区信息化技术应用,开展智能化建设试点。要强化服务,组织开展“走进园区、破解难题”活动,着力解决园区建设的主体培育、土地流转、招商引资、设施农业用地等突出问题。

5、进一步完善建设机制。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建立党政领导重视、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园区办工作力量,抽调得力干部从事园区管理工作;要积极争取部门配合和支持,注重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要借鉴工业园区做法,进一步探索建立现代农业综合区运行管理机制。市里将建立年度工作考评制度,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6、加强示范典型培育和宣传。要注重培育一批可学、可推广的园区建设典型,组织园区建设主体进行观摩学习。要加强多渠道、多层面的宣传,扩大园区建设的影响。配合做好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各项准备工作。

二、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1、积极推动企业技改。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开发新产品、新市场,加快转型升级。各县、市、区要确定一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加强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2、组织开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监测评价工作。按照《市农业龙头企业管理办法》,淘汰一批运行不规范、带动力不强的企业,新命名一批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质量。

3、做好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换届工作。计划安排月份,对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进行改选。同时,组织开展一次农业龙头企业考察培训活动。

4、进一步创新农产品经营机制。鼓励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订单合作关系,组织企业参加省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对接活动。

5、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业招商项目库,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争取有更多的加工业项目落户现代农业园区内。继续实施市本级农产品加工业项目,改革申报办法,程序申报与公开申报相结合,重点支持有实质性技改项目的加工企业。积极争取省有关农业产业化贴息项目支持。

三、深入实施市外农业发展战略

1、加强调查摸底,掌握市外农业发展状况。加强与重点企业、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专业大户的联系,及时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2、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在外经营主体组建合作组织,加强主体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制定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在外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组织开展重点区域间的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合作和交流,着力改善在外经营和发展环境。

四、着力抓好农产品流通

1、着力破解大宗农产品卖难问题。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查研究,针对不同农产品的生产特点,做好预测预警工作;密切产销衔接,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认真抓好国务院国办发[]40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加强与交通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工作沟通,确保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落实到位。

2、精心组织参加国内外各大农业展会,策划举办特色农产品展销会、专题推介会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我市农产品市场影响力。

3、加强农业部定点市场管理,完善价格和交易量采集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批发市场农产品价格和供求信息。积极培育农产品物流新业态,推动市农产品物流集配中心项目启动。

五、积极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1、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策划举办一批以特色农产品为主题的农事节庆活动,扩大农产品的宣传推介。积极参加“省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农事节庆”评选活动。

2、加强休闲观光农业的宣传推介。继续抓好休闲观光农业示范企业的培育,开展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企业、示范点评选活动;加大对精品线路和休闲观光农业点的推介,确保休闲观光农业有更大的发展。

六、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工作基础

农产业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准确把握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和发展所处阶段及其特征,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产业链条对接和延伸,培育知名品牌,积极推进产业整体开发,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二、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全面提升产业带的规模化建设,提高产业整体开发水平,实现“四个促进”:

——促进产业聚集。产业链条进一步有效对接和延伸,产业带内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进一步协调发展,订单农业面积年均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农产品加工率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

——促进生产上规模。产业带的生产集中度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促进产品上档次。优质化率年均提高3~6个百分点,90%以上的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促进服务上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检测能力能够满足现有国家标准的要求,检测参数在现有基础上年均提高10%,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8%以内,农产品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年,选择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推进,即:黄淮海中强筋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等产业带。

三、主要任务

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产业整体开发,在促进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知名品牌带动上下功夫。

(一)提高良种覆盖率

围绕提高良种覆盖率和集约化供种水平,在专用小麦、水稻、棉花、“双高”甘蔗的产业带,建设完善一批新品种研发、良繁、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在柑橘、苹果产业带建设一批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使新发展和改造的果园实现无病毒化;在奶牛产业带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加快品种改良;在出口水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种质*保护及原良种繁育场,提高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能力。

(二)提升标准化水平

在产业带内选择100个重点县市,建设一批生产(养殖)基地,主要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在此基础上,按照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加强标准培训,推动标准入户,进一步推进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把生产(养殖)基地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延伸产业链条

立足产业整体开发,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加工企业,加大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增强保障能力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方式,推广一批节约*,降本增效的实用技术;加强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完善一批基层检验检测机构;健全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体系,重点建设县乡两级基层防疫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五)培育知名品牌

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名牌开发策略,帮助企业搭建国内外市场营销平台,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商标和品牌。

四、重点工作

(一)推介一批优良品种

小麦重点推广藁9415、豫麦34、郑麦9023、济麦20等中强筋专用品种;水稻主推空育131、垦稻11号、垦稻6号、01562等优良品种;棉花主推新路早19号、21号、24号及中棉所35号、41号、43号等优良品种;苹果主推美国8号、藤木1号、嘎拉、元帅系、新红星、红富士、秦冠、粉红女士、国光、澳洲青苹等优良品种;柑橘主推早熟温州蜜柑、椪柑、蕉柑、脐橙、柚类、杂柑类等优新适宜品种;甘蔗主推新台糖16号、22号、台优、新台糖25、26和27号、桂糖21号、桂引9号、粤糖93/159和赣蔗18号等优良品种;奶牛重点推广荷斯坦奶牛;出口水产品重点推广对虾、贝类和藻类等优良品种。

(二)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

选建、改造、升级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完善新品种研发、良繁、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其中:新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个、小麦改良分中心2个、区域技术创新中心4个、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11个、续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8个;新建水稻改良分中心1个、水稻良种繁育基地1个、区域技术创新中心2个,续建水稻良种繁育基地1个;新建棉花改良分中心1个、棉花良种繁育基地2个、棉花原原种基地1个、天然彩色棉花良种产业化基地1个;新建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建设3个;新建柑橘良种繁育基地4个;新建甘蔗良种繁育基地1个;新建奶牛良种场3个,建设一批对虾、扇贝、蛤、梭子蟹、牡蛎、皱纹盘鲍、裙带菜和海带良种场。

(三)制修订50项标准,建设100个生产基地

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规划》,重点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通过实施优粮工程、粮棉油糖基地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专项等,重点建设100个农产品原料生产(养殖)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养殖)基地。其中:在黄淮海中强筋小麦优势产业带建设26个生产基地,在三江平原水稻产业带建设41个生产基地,在新疆棉花产业带建设3个生产基地,在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建设1个生产基地,在桂中南“双高”甘蔗产业带建设1个生产基地,在东北奶牛产业带建设3个生产基地,在8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内建设2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四)推选产业带建设50个典型县,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8个产业带核心区内,推选产业带建设50个典型县;选择一批较为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以重点扶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组织一次现场观摩会,参观洛川苹果产业带建设成果,学习陕西促进苹果产业集聚经验。

(五)推广一批关键技术

在专用小麦、水稻和棉花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双高”甘蔗、柑橘、苹果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和产后处理技术;在奶牛产业带,加快推广人工受精、胚胎移植、配方饲料、规范化饲养和鲜奶收集与运输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出口水产品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健康水产养殖技术;在产业带内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联户和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在8个产业带优先开展以“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

(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监督检测机构。其中,在黄淮海小麦产业带建设3-5个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检测分中心,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

(七)加强疫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

全面完成东北奶牛和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产业带基层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在黄淮海小麦产业带建设一批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加快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带非疫区建设,新建8个监测站。

(八)开展品牌认定和推介工作

继续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制定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起草《中国名牌产品评选认证办法》,通过组织参展、媒体宣传、开设专柜等办法,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举办第二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奥运经济论坛”,开展产品展示、引资交流、交易洽谈、产品推介、技术讲座等活动,向奥运会组委会市场部推荐一批名优产品。

五、行动原则

(一)遵循发展规律,分类指导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在正确把握产业带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产品的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克服产业结构雷同,选择最佳产品开发技术路线,合理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带持续健康发展。

(二)把握阶段特点,重点突破

针对规模扩张阶段的特点,重点解决品质不优、服务水平不高、产品销路不畅、加工深度不够、产业链衔接不紧等问题,明确主攻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产业带建设质量。

(三)加强政策引导,扶优扶强

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科技、服务等政策,对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大户,以及产业带发育较成熟的县市予以重点倾斜,促进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

(四)坚持市场导向,多方参与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发挥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创新建设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措施

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进展、有关扶持政策落实情况、推进产业带建设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等,针对不同产品的典型区域,组织部内有关司局及专家分片进行专题调研,提出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对策措施。

(二)整合现有*

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的要求,适当整合我部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8个优势产业带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提高整体效益。

(三)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

依托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校和专家的作用,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生产与科研相互配合、协调互动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总结交流和扩大宣传

及时总结交流各地的好做法和典型经验。同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开辟专栏,在农民日报上开辟专版,组织系列宣传报道,推广各地产业带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不断引向深入。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要求,明确工作分工和责任。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朱保成组长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发展计划司总牵头,负责牵头制定行动方案,协调落实建设措施。牵头责任人杨坚,邓庆海协助,具体工作由计划司发展处胡元坤、王晋臣负责,投资处、行业一处、行业二处、*区划与开发处、监管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工作。

(三)参与单位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在各自的职责内负责相关工作,明确责任处室、责任人。相关责任司局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协助配合单位。

(四)具体责任分工

1.提高良种覆盖率。该项活动中推介一批优良品种由科技教育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2.提升标准化水平。该项活动中制修订一批生产标准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建设100个生产基地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3.延伸产业链条。该项活动中召开现场观摩会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具体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推选50个产业带建设典型县由发展计划司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农产业范文篇8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省财政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加强对财政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管理,对已实施的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评估。对连续几年扶持的项目,根据上年绩效评估情况,决定下一年的扶持力度和方向。继续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扶持部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十大主导产业重点项目。

2、各市、县财政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投入机制,安排一定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中小龙头企业发展。

3、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龙头企业的投入。从**年起,中央财政新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全部用于部级、省级龙头企业投资参股产业化经营试点项目,省财政按规定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省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安排产业化经营有偿、无偿结合项目和贴息项目,省、市、县财政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鼓励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根据龙头企业需求和当地实际建基地,以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开展农业咨询服务。对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辐射带动面广、生产需要急速扩张的重点龙头企业项目,列入投资参股项目和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予以扶持;对有一定规模、成长性较好的龙头企业项目,列入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予以扶持;对效益较好、信用度高、获得银行贷款的龙头企业,予以贴息扶持。增加小农水资金对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4、对部级重点龙头企业及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企业所得税。龙头企业遭受风、火、水、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对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技推广站、植保站、水管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种子站、农机站、气象站,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其技术服务或劳务服务所取得的收入,以及城镇其他各类事业单位开展上述技术服务或劳务服务所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所得税。

5、对龙头企业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其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当年新增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当年新增企业所得税不足抵免的,可用企业下年度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企业所得税税款延续抵免,抵免期限最长为5年。

6、龙头企业研究开发符合税收规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实际发生的费用比上一年实际发生额增长幅度在10%以上,除按规定据实列支外,可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龙头企业投资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符合有关规定的,可实行加速折旧,折旧费准予税前扣除。龙头企业从事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引进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加工设备,按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7、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龙头企业销售本企业自产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龙头企业生产、销售的种子、种苗、饲料(不含豆粕),免征增值税。

8、对龙头企业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经批准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的月份起,10年内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9、境外企业或个人来我省投资兴办的龙头企业,享受以下优惠政策:暂免征3%的地方所得税;对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生产性龙头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免征企业所得税2年,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事农业、林业、牧业的龙头企业,在5年减免税期满后,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在以后的10年内可继续按应纳税额减征15%至30%的企业所得税;产品出口的龙头企业,依照有关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的,可按现行税率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减半后税率低于10%的,按1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鼓励类产业的龙头企业,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的3年内,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扩大金融支持领域

10、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专项支持龙头企业,对部级龙头企业贷款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不上浮。要及时做好信贷规模的配置和系统资金的调度,每年新增的可用规模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银行要提高对龙头企业的支持面,提高龙头企业扶持贷款在涉农贷款中的比例,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并根据龙头企业资金需求特点,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抵押担保方式,重点解决季节性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农业发展银行要逐步扩大贷款领域,增加贷款规模,重点解决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并逐年增加对龙头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开发银行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今明两年政府信用县域经济专项贷款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扶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省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在“十一五”期间用于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要达到80亿元以上,支持龙头企业500家以上。各地要适当集中信贷资金,通过创新担保方式、健全授信制度、办理社团贷款等措施,重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对出口龙头企业的农产品收购资金贷款,金融部门可凭龙头企业出口产品订单和外商提供的由其开户行出具的信用证优先放贷。

11、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在发行债券、境内外上市、并购重组、股权融资、融资租赁、典当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

12、完善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工作。信用担保机构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要适当降低对龙头企业的担保门槛,放宽对净资产比例的要求;加大对龙头企业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流动资金的担保力度,帮助解决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问题。支持信用担保机构为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13、推进龙头企业保险工作。商业保险公司要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保险组织形式,开发龙头企业急需的保险产品,为龙头企业提供更多的企业财产、产品责任、雇主责任、货物运输等保险服务。鼓励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四、推进招商引资和外向经济发展

14、对外商来我省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银行贷款、财政资金安排、良种供应、技术服务、产销对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达到省级龙头企业基本条件的,优先增补为省级龙头企业;对投资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优先安排省农业产业化贴息资金。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利用境外资金的重大项目,在前期费用及贷款贴息方面给予支持;对中外合资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中方股本融资提供担保支持。

15、鼓励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对符合国家外贸发展基金规定支持的出口产品,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申报,争取国家有关出口促进政策资金。

16、对有出口实绩的龙头企业获得HACCP、JAS、Eurepgap、SA8000、有机食品等各项国际认证及农产品国外商标注册发生相关费用的补助,按有关规定办理。对列入“安徽省出口品牌”的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出口品牌资金补助。对列入“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的龙头企业,利用中部外贸发展资金对每个基地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17、龙头企业当年在境外实际投资100万美元(或等值货币)以上的农业项目,可申请前期费用补贴;对境外农业投资项目从国内银行申请贷款单笔金额不低于300万人民币(或等值货币),贷款期限1年以上的,帮助企业按规定申报贷款贴息。

18、对出口龙头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险的,按缴纳保费金额给予一定的补贴(不包括国家补贴)。对龙头企业出口的农产品,严格执行国务院规定的出口退税率。

五、推进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

19、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促进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在同等条件下对龙头企业申请科技研发经费的项目优先立项。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设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帮助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申报国家“863”、“973”大型科技攻关项目以及部级企业技术中心。

20、推进龙头企业管理创新。积极开展省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争创活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申报著名商标、免检产品。结合实施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开展龙头企业职工培训和人才引进工作。加强信用管理,引导龙头企业开发信用资源,提升信用等级。

六、优化发展环境

21、省直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申报国家重大项目。在省级项目安排上向龙头企业倾斜,增加龙头企业在省“861”行动计划中的立项比例。对皖北地区龙头企业重大基建和技改项目,在项目前期费用、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

22、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生产用水,由所在地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年度用水计划,计划内用水减半征收水资源费。种植业、养殖业基地用水,在落实防治污染措施的前提下,暂免征水资源费。

23、实行城乡同类用电同价政策。对受电变压器容量315千伏安以上的龙头企业生产用电,执行大工业用电电价政策。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规定的现代化或专业化种养业龙头企业,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

24、龙头企业发展和建设所需用地视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年度用地计划时予以优先安排。龙头企业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开垦费按法定标准低限交纳。龙头企业使用国有土地的,可采取协议出让土地方式供地。符合国家划拨供地目录的项目用地,可实行划拨方式供地。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种养殖场和设施农业用地,视同农业生产用地。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允许农户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土地使用权,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25、鼓励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参与粮食收储工作。符合条件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可按程序向中储粮安徽分公司提出最低收购

价粮食收储申请,经审核批准后从事有关政策性收储业务。在龙头企业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时,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税务部门可向其提供一定数量的大面额发票。

26、对皖籍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通过开放式收费站点(不含除国家绿色通道之外的全封闭、全立交高速公路)和外省该类车辆通行国家“五纵两横”绿色通道网络中206、310、312、318国道安徽段开放式收费站点,按有关规定全年免征通行费;通过国家“五纵两横”绿色通道中的高速公路,减免30%通行费。

农产业范文篇9

要知道,传统的流通概念仅限于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品转移。除少数生产者自产自销外,都由销售商从事物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销售商有各种类型,包括大批发商、小批发商、大零售商、小零售商等,他们的利润来自差价。销售商可以兼营运输,也可以委托运输机构从事运输。而物流是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把生产的末端延伸到零售商、甚至消费者,衔接成供应链,使销售、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环节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专业化的,基本上实行垂直的专业分工。物流产业的利润来源是多元的、综合性的。

换言之,物流意味着流通领域向两端延伸,以最小成本把生产者提供的物品直接发送到用户(包括厂家、商店、超市,甚至消费者)手中。物流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第一是物品配送,指准时、准地点把物品送给客户(门对门服务)。超市、来料加工企业都怕延误或中断供应,特别需要即时配送。第二是连锁经营,目前已从零售店、餐饮业、旅店业扩展到专业店(如家电、建材等业),内部建立配送中心。第三是初步加工,包括包装、再包装业务、其他加工业务,以满足客户的要求,还包括定制业务。第四是产前产后服务,包括报关服务、纳税服务、维修服务、服务、广告业务、会展业务等,还包括信息提供。第五是仓储运输,包括多种方式联运和中转仓储服务、装卸业务、保管业务、维护货运安全服务。第六是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网上订购、导购,锁定客户,追踪服务,为客户进行咨询服务。通过电子商务,把以上各个环节更好地衔接起来,以实现物流成本最小化。

一定要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同卖方或买方自营物流相对而言的。卖方或买方自营物流,是指在卖方或买方企业中有一职能部门或有一下属企业,为本企业从事物流业务(推销产品或采购产品),特点是业务比较熟悉,有事也比较方便。第三方物流是指:成立专业的物流企业,受卖方或买方的委托,从事物流业务。这样,既可以在专业化服务的条件下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又可以使卖方企业或买方企业集中人力和物力搞好本企业的业务。双赢结局是靠第三方物流的效率和信誉形成的。

我们要懂得物流成本下降的意义。物流成本是交易成本的组成部分。交易成本通常包括:信息收集和处理成本、谈判成本、物流成本、合同履行成本等。交易成本是交易领域内发生的各种成本之和。在正常情况下,谈判成本、合同履行成本低,信息成本也比较低,而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在特殊情况下,如产权不清、市场秩序紊乱、市场信息不畅、信用体系极不完善、信息极不充分等,谈判成本、合同履行成本、信息成本所占的比例较大,物流成本所占比重下降)。

降低物流成本,从宏观上说,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本,促进经济增长;从微观上说,任何一家企业,只要物流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就强,赢利就上升。降低物流成本,还起到带动消费和推进出口的作用。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看,这既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企业的成长,也有利于消费者及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农产业范文篇10

要知道,传统的流通概念仅限于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品转移。除少数生产者自产自销外,都由销售商从事物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销售商有各种类型,包括大批发商、小批发商、大零售商、小零售商等,他们的利润来自差价。销售商可以兼营运输,也可以委托运输机构从事运输。而物流是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把生产的末端延伸到零售商、甚至消费者,衔接成供应链,使销售、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环节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专业化的,基本上实行垂直的专业分工。物流产业的利润来源是多元的、综合性的。

换言之,物流意味着流通领域向两端延伸,以最小成本把生产者提供的物品直接发送到用户(包括厂家、商店、超市,甚至消费者)手中。物流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第一是物品配送,指准时、准地点把物品送给客户(门对门服务)。超市、来料加工企业都怕延误或中断供应,特别需要即时配送。第二是连锁经营,目前已从零售店、餐饮业、旅店业扩展到专业店(如家电、建材等业),内部建立配送中心。第三是初步加工,包括包装、再包装业务、其他加工业务,以满足客户的要求,还包括定制业务。第四是产前产后服务,包括报关服务、纳税服务、维修服务、服务、广告业务、会展业务等,还包括信息提供。第五是仓储运输,包括多种方式联运和中转仓储服务、装卸业务、保管业务、维护货运安全服务。第六是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网上订购、导购,锁定客户,追踪服务,为客户进行咨询服务。通过电子商务,把以上各个环节更好地衔接起来,以实现物流成本最小化。

一定要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同卖方或买方自营物流相对而言的。卖方或买方自营物流,是指在卖方或买方企业中有一职能部门或有一下属企业,为本企业从事物流业务(推销产品或采购产品),特点是业务比较熟悉,有事也比较方便。第三方物流是指:成立专业的物流企业,受卖方或买方的委托,从事物流业务。这样,既可以在专业化服务的条件下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又可以使卖方企业或买方企业集中人力和物力搞好本企业的业务。双赢结局是靠第三方物流的效率和信誉形成的。

我们要懂得物流成本下降的意义。物流成本是交易成本的组成部分。交易成本通常包括:信息收集和处理成本、谈判成本、物流成本、合同履行成本等。交易成本是交易领域内发生的各种成本之和。在正常情况下,谈判成本、合同履行成本低,信息成本也比较低,而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在特殊情况下,如产权不清、市场秩序紊乱、市场信息不畅、信用体系极不完善、信息极不充分等,谈判成本、合同履行成本、信息成本所占的比例较大,物流成本所占比重下降)。

降低物流成本,从宏观上说,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本,促进经济增长;从微观上说,任何一家企业,只要物流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就强,赢利就上升。降低物流成本,还起到带动消费和推进出口的作用。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看,这既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企业的成长,也有利于消费者及满足各方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