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报告十篇

时间:2024-01-04 17:40:03

教育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报告篇1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分为“软件开发(I6510)”和“图书批发、图书报刊零售(F5143、F5243)”;根据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分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和“批发和零售业(F51、F52)”;根据《挂牌公司管理型行业分类指引》,分为“软件开发(I6510)”和“图书批发、图书报刊零售(F5143、F5243)”。

二、行业监管体制

公司所处行业主要监管部门如下:

第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监督部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信部。第二,教育监督:教育部,行业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第三,出版监督:新闻出版广电局。

三、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

(一)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主要法律法规与政策

近年来,软件与信息技术类主要法律法规与政策如下:

1.2012年4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2012年4月,《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27号)。

3.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

(二)教育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近年来,教育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如下:

1.2014年11月,《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教技〔2014〕6号)。

2.2015年2月,《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教技厅〔2015〕2号)。

3.2015年4月,《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

4.2015年9月,《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教技厅函〔2015〕76号)。

(三)图书出版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图书出版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如下:

1.2008年2月,《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6号)。

2.200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四、行业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

在线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相比传统教育,在线教育结合了互联网技术的特点,表现出如下优势:突破时空限制,碎片化学习,内容多样化。

(二)行业发展特点

1.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我国在线教育市场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人民币,达到1,191.70亿元,未来随着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不断加大,市场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2.细分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线教育可以划分为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企业E-Learning五块细分领域。目前,高等学历教育约占在线教育整体市场规模的60%左右,在线教育细分市场发展极不平衡。

3.教育培训方式呈现多样化、创新化。目前在线教育行业中,主要有国内外高校的免费公开课模式、视频点播模式、在线直播模式、教育资源平台化模式和围绕课程学习的社交化模式等。

4.行业集中化加速。互联网教育本身是一个服务性质的“慢热型”行业,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积累海量用户。平台的推广需要大量用户作为支撑,用户的集结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可能导致用户和流量向少数大平台集中,更多的在线教育机构商业模式将难以维系,面临倒闭。

5.行业的区域性、季节性特征显现。在线教育行业的区域性显著,目前从事在线教育的企业多分布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约占整个行业企业数量的80%~85%。[1]结合新生入学季、行业入职测试等诉求因素,公司所处行业具有一定季节性特征。

(三)行业主要产业链关系

从目前的产业链来看,在线教育服务所处的产业链已经比较完整,产业链的主体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在线教育服务商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承接内容提供商所提供的信息,通过对内容进行包装处理和系统集成并到对应平台上,并最终进入学习者的视线。

1.行业上游情况。在线教育行业的上游主要为内容提供商,其主要提供传统教材、教学视频、学习资料等在内的教育资源。

2.行业自身环节。在线教育服务供应商主要包括技术及运营服务提供商和平台供应商,技术及运营服务提供商主要为相关教育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及整套解决方案。根据平台的不同,平台供应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B2C、C2C、B2B2C三种形式。

3.行业下游情况。在线教育的下游客户包括学校、政府、行业继续教育和企业用户等。下游客户在充分利用在线教育信息的同时,也可以通过C2C平台、社区等方式,成为广义的内容供应商,使得整个产业链出现一个可循环流动的情况。

(四)行业主要盈利模式

在线教育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内容收费。对提供的课程和资料收费,主要是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原创内容。

2.增值服务。在线教育机构通过为学员提供考试服务、就业咨询等服务收取费用。

3.软件一次性收费或包月。主要为移动终端的软件安装。

4.平台佣金。对进驻平台的教育机构收取佣金,进而允许教育机构在平台上提供课程和资料。

5.广告模式。向在网站上投放的广告收费,在线广告是网站比较普遍的盈利模式,网络教育网站也是如此。

五、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

(一)我国在线教育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1.我国学龄人口数量庞大。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安信证券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人口数量达到13.5亿,其中,5~24岁的学龄人口约3.3亿,占人口总量的24.5%。

2.我国教育消费比重较大。我国历来重视教育,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3年我国教育经费仅为3,849.08亿元,2013年已经突破3万亿,达到30,364.72亿元,教育经费稳步上升。

3.职业教育需求旺盛。据《2012搜狐教育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31.7%的职场白领表示因工作瓶颈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期望通过再学习充实自己,且每年在职业培训方面投入8000元以上的占比25%,投入5000~8000元的达31%。

4.我国网民规模巨大。据CNNIC统计,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

5.行业发展空间较大。根据中信建投研究报告估计,2015年中国的在线教育的总体产值为1,200亿元左右,同比增速约20%。2015年中国教育行业总体规模约为10,000亿元,在线教育占据其中的12%,比例仍然较低。到2016年,中国在线教育的用户将超过1亿人,反映出在线教育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国内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预计

随着在线教育创新形式的不断增长,产业格局正逐渐优化升级,市场规模短期内将实现平稳快速增长。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为998亿元,预计2015年突破千亿元规模,达到1,191.7亿元,之后保持近2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8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046.1亿元。

(三)行业发展趋势

1.产业链将逐步整合,重构在线教育新生态。未来行业将向具有创新能力、全国市场扩张能力的企业集中,对行业进行并购整合,缺乏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终将面临被整合。据统计,[2]自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2月9日,共有12家涉及在线教育领域并购的公司。

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成了教育在线上、线下更多地结合。目前,在线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电脑、手机、平板电脑使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被教育者能享受到在线教育带来的便利和效率的提高。

3.在线教育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渗透。在线教育在一线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也逐渐影响到二三线城市。即使在贫困的山区里,希望小学也配备了电脑,这正是在线教育公司的机会所在。

六、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1.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充分体现出国家对该行业发展的鼓励和支持,行业产业政策环境的持续向好,有利于在线教育行业的未来发展。

2.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带动对教育产业及教育信息化投入的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09~2014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由33.54万亿增长到63.65万亿元,年平均增速高达8.52%。高速平稳发展的国民经济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3.民间资本不断涌入。教育产业的广阔前景也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的涌入,投入规模逐年快速增长,传统民营教育机构、各类创业团队、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纷纷瞄准这一市场,在线教育领域的投资热度持续升温。

4.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带动对教育信息化产品的需求。近年来,网络建设发展迅速,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与普及应用,为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扫清了技术障碍,网络、电脑、手机的普及,也使全面开展教育信息服务成为可能,为在线教育产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不利因素

1.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目前在线教育行业受到投资资金的热捧,受其传递的行业利好信号的影响,很多企业盲目进入教育信息化领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资金、教师和学校等教育资源以及最终用户进行抢夺,这将使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在当前,行业处于初步整合阶段,过度竞争会使行业环境恶化。

2.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在线教育产品大多为知识密集型产品,产品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才资源及大量的资金,但是产品内容比较容易被复制,而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得行业的研发动力不足,进一步导致行业发展畸形。

3.行业标准缺失。在线教育属于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因此相关行业规范难以及时到位,导致相关企业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给消费者造成了较大的使用障碍,也给相关监管单位造成较大监管压力。

4.企业资金匮乏,融资渠道缺乏。在线教育产业中的企业多数规模较小,成立时间较短,所以很难获得银行等的贷款支持。融资渠道的不足,制约了企业资金投入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5.地域性特点较明显,不利于行业的快速发展。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进而教育水平发展也极为不均衡。

七、行业风险特征

(一)市场竞争风险

在线教育本身是一个服务性质的“慢热型”行业,不太可能短时间内积累海量用户。服务的推广需要大量用户作为支撑,用户的集结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可能导致用户和流量向少数大平台的集中化,更多的在线教育机构商业模式将难以维系面临倒闭。

(二)知识产权保护风险

在线教育产品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产品的研究开发需要大量高级专业人才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产品附加值高,但产品内容复制简单,容易被盗版。

(三)研发风险

在线教育产业是一个规模巨大、高速发展的产业,因此快速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只有那些能快速、准确捕捉消费者需求,并创造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四)政策风险

长期来看,国家将会持续加大对在线教育行业的支持力度,相关政策必将逐步严格和完善。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政策的制定和推出涉及的范围广、利益主体众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较为复杂,因此其出台的时间和执行力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企业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

八、行业进入壁垒

(一)市场准入壁垒

经营与公司类似的业务需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电信和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等。获得相关资质所需的时间较长,认证壁垒较高,因而准入门槛较高。

(二)渠道壁垒

进入高校、职校教育市场及其他在线教育市场,需要有良好的渠道能力,如何搭建更高效全面的渠道覆盖潜在客户将至关重要。

(三)内容壁垒

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在线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展现出了较强稀缺性。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在优质教学内容的获取上存在明显的劣势,因此在线教育行业有深厚的内容壁垒。

(四)技术壁垒

在线教育服务业具有将软件和互联网技术服务于教育行业的交融性特点,行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较快,因此对新进入者有较高的技术和研发壁垒,并且随着技术替代的加速,本行业的技术门槛将越来越高。

九、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在线教育企业众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在线教育企业如下:

(一)学堂在线

学堂在线是由清华大学研发出的中文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简称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目前运行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0多所国内外高校的超过500门课程。

(二)超星

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最早从事纸质资料的数字化以及制作电子出版物的公司之一。超星于2000年建成世界最大的中文数字图书馆,目前藏书量达到260万种,并且每年以十万种左右的速度递增。

(三)智慧树

智慧树是一个服务学分课程的在线平台,隶属于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自主学习讨论、跨校大课堂直播互动、学分认证及学位支持,帮助政府、联盟、学校达成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四)广东全通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研究报告篇2

l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中所凸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原本存在的质量问题更加突出。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数量方面的增加,这种数量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产生质的进步准备了量的基础。但硕士研究生教育如果只顾规模的扩大,而不能保证质量,只能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贬值。随着在校研究生和毕业研究生数的迅速增长,研究生质量呈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考研动机复杂生源质量差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硕士生的生源呈现多样化趋势。生源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质量。

1.1.1越来越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考研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本着逃避就业的心态,加入了考研大军。有些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是因为本科上了一个冷门专业,就业前景不好,希望考研可以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同时延缓了就业压力。

1.1.2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选择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随着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青睐,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众多在职人员因为现有工作不如意,希望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及待遇。

1.1.3还有一些人盲目攀比学历考研动机具有过多功利性,硕士学位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学术有造诣的标志。

1.2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人们习惯上认为,经过层层选拔的研究生已经是“精英”了,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等各方面都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准,并且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但事实上,一些研究生价值观念扭曲,功利心重,人文素养差,社会责任感低,缺乏科研实践能力,其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状况,研究生科研所达到的水平、程度等,就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而在目前的教育中,主要体现于对专业文化教育的重视,而忽视了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有的高校没有提供足够的科研基金和科研实验的场所,以及所需的实验设备,科研工作只能处于理论研究的初步阶段,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培养出的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十分缺乏。

1.3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研究生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

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经历了一个高峰期,在校硕士生数和毕业硕士生数都随之迅速增长,硕士生的就业压力随之而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就业的压力,外部社会形形的诱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读研究生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所以对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敷衍了事。学校或专业不理想,就业形势不乐观等因素,使许多硕士生产生了消极心理,无心向学。随着市场经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一些人被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所沾染,滋长了急于求成、追名逐利的思想。有的研究生学习不刻苦,做论文没深度,就易避难,不愿到现场调查研究,怕苦怕累,这样必然导致硕士毕业生的质量下降。不好就业,或者就业不理想,都使得学生对研究生教育产生消极的看法。硕士生大部分时间忙于找工作,无心学习,导致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学生对学位论文急于求成,拼凑应付,研究生教育质量势必受到影响。

1.4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逐渐降低

进入市场经济后,用人单位的人才的消费观念增强,使得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高学历的学生,部分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可塑性不如本科生,在科研学术方面不如博士生。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制约了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市场的吸纳能力已大不如从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正呈下降趋势。

2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面对众多问题,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结合我国研究生培养特点,笔者提出“精选拔”、“重管理”、“严出口”的三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2.1精选拔

精选拔,指的是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规模化的同时,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考核及条件,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其生源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但鉴于当前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普遍不足及应试教育的弊端,研究生选拔考试已越来越为专家学者所诟病。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门槛”,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具有学术研究潜质和研究志趣的人才。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应是由偏重知识、技能型向偏重能力、创新潜能等

综合素质转轨。应当建立一套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前提,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人格、合作精神及有关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为参考,以突出能力和创新潜能为核心的考评系统”。考试的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有从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抓起,彻底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才能为提高我国研究生含金量提供基本保障。2.2重管理

重管理,指的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应本着“厚基础,宽知识”的原则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在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学研究与课程学习各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半时问,在这个阶段,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知识与实验技术的学习,扩大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进人论文阶段做准备,并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合理构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重视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突出课程设置的前沿性;明确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强调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研究取向。谢安邦教授指出,研究生教学,其目标指向不仅在于对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要凸显专业领域的研究,或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知识背景和方法论。在教学和研究的关系处理上,则是以研究来组织教学。这就决定了研究生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教案式的规范化过程组织,而是以学术性的研究为取向,灵活地、弹性化地组织教学活动。

2.3严出口

教育研究报告篇3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堂提问是老问题,从有教学开始,我们就开始用嘴,无论是最古老的教学模式,还是最现代的课堂,教师的嘴无一不成为课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也许这是老调,国内外就这一问题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但,老调新弹的原因,是我们以一线教师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教师嘴上的这一问,以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从我们的高度来解决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校工作的需要

朝阳七校新教师多,教师教学能力正在不断地进步当中,与学生一样,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头几年,往往是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步最快的几年,我们需要抓住这一时机,在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发展方面,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的新教师更快更好地进步起来。同时,我们的老教师虽然已工作多年,但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育观念的快速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在不停地考验着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功底,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师培训方面再做些工作。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快速的成长起来,我们的教师如何进步得更快,我们很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台,恰逢十一五课题立项期间,结合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工作,为教师发展搭建一个舞台,让教师的课堂精彩起来,也就会让学生的生命精彩起来,同样的,学校才有可能精彩起来。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因素有很多,而其中重要的,应该是教师的语言,无论是任何辅助工作,都是在教师语言的基本上进行的,而教师语言中,最重中之重的,应该是这一“问”,引入教学内容需要问,激发学生思考需要问,引发学生情感需要问,唤起学生共鸣也需要问,甚至在教学评价中也会用到问,有时是提问,有时是设问,有时是追问,等等等等,因此,从问入手,是打开优质课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成长的一把扶梯,我们选择精彩一问,选择更精彩的课堂。

2、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理论角度: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从教学实践角度: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从广义上讲,是研究教师课堂中的“问”怎样更精彩,更有效。

从一个一线操作者的角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1、积累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2、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爱答,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有效,它究竟精彩在什么地方。3、反思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这个问题达到了什么效果,可以怎样改进能更精彩更有效。4、创造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如果要激发学生兴趣,我应该怎么问,如果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该怎样问等等。5、精彩一问的分类研究:如何提问,如何追问,如何反问等。6、精彩一问的辅助研究:配合精彩一问教师在语气、表情、体态等方面应起到什么样的辅助效果。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积累法:积累在听课、讲课、研究课的过程中发现的精彩一问,让教师们首先能够分辨精彩一问,激发教师研究精彩一问的热情和信心。2、个案分析法:反复推敲名师的示范课及课题组教师自己的研讨课,研究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研究为什么这样问好?能不能更好?

3、文献资料法:查找阅读相关文献,并把研究者的积累编辑成册,边积累边研究,为研究提供材料,为积累提高层次。

4、行动研究法:将积累和研究中的精彩一问应用到课堂,反思所应用的问题和方法,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一问。

5、比较研究法:将同一时期不同教师的课做比较,寻找差距与不足,及同一教师不同时期的课做比较,证明研究的有效性,让教师更有动力和信心。

五、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xx.9-xx.12)

建立方案,准备材料,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明确人员分工,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物质准备。

(二)课题实施阶段(xx年.3-2010.6)

1、实施课题研究:

(1)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周积累一个精彩的问题,要求有问题背影(提出过程)及入选原因(你为什么觉得这个问题好)

(2)每月四次集中研究,包括一次名师示范课研究讨,两次课题组成员课题课研讨,一次理论总结。

(3)每月将课题组成员积累的问题及研究过程中的成果装订成册,制成校刊,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在第二个月对第一个月的精彩一问进行应用反思,并将反思内容以札记的形式书写于校刊笔记处。

(4)每学期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小结,并形成自己的成果或论文。

(5)结合教学工作进行课题课展评工作。

2、做好反思总结工作,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调整。

(三)成果形成阶段(2010.9-2010.12)

1、将所积累的“精彩一问”进行筛选,分科分内容整理,集结成册,编著《精彩一问》

2、总结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研究能力和组成结构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二十五位参与研究的教师中,80后就占到了十八位,年轻也许意味着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相对较弱,可是,这是一支有活力,有干劲,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强烈渴望的队伍,他们可以更快地接受新事物,更快地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进行双提升,而且,我们有像王金芝,齐艳丽,王晓斌这样的科研前辈,也有像潘明华老师这样的科研骨干,也有像孙晶,隋丽芳这样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这支队伍的科研能力会越来越强。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参加人员想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愿望强烈,队伍年轻,同时校领导骨干教师的加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2、本课题研究资料文献部分学校大力保障,积累部分获取难度不大,且教师积极性高。

3、所需实验仪器设备能够保障,录像刻录等设备齐全,技术有力。

4、虽然学校经济并不富裕,但能做到首先满足科研需要。

教育研究报告篇4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

开题活动建议由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教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 2人)、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 

       开题地点:

       主持人:

   评议专家:

       参与人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 

(一) 王楼乡中心校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田启光主任宣读本课题立项通知书;

       (二) 课题主持人 进行开题报告的阐述 

       (三) 课题组成员张深锋代表发言

       (四) 梁园区教研室副主任张振军、梁园区王楼乡一中高级教师刘立建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评议发言

       (五) 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田启光主任对该课题提出建议要求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 5000 字以内,(可加页)。

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 万字。

同时,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群文阅读这一新的阅读教学实践的出现正好适应了信息时展的要求,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阅读视角,改革了阅读教学的模式,并逐渐成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流。

教师对于群文阅读从接触到逐渐认可,再到不断探索追求进步,已经有很多老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农村中学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源于农村中学的一些局限性给阅读教学带来的难题,在农村中学开展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显得尤为急迫。

( ( 一) ) 阅读量严重不足 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 405 万字,但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以书本阅读为主,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农村学生家庭的现实情况差异大,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普遍较差,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较低,给学生补充的课外读物少,而且留守儿童比较多, 学生缺乏阅读的良好资源与环境。

(二)缺少指导,不知如何阅读 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孩子从小就很少有机会接触课外读物,更不用说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的亲子阅读或者阅读指导。在学校,教师授课时过分关注字词句的落实,以致完整的文本时常被切割被肢解,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和知识,也缺少持久的感悟,至于默读、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的训练更无从涉及。

(三) 缺少思考和运用

学生虽然课内习得了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但不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学生对于书本知识记得滚瓜烂熟,但是仔细一追问就会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背记阶段,而对于文本的含义主题完全缺乏相应的了解,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没有实际性的帮助。

总之,针对农村中学的群文阅读教学,我们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探索,鉴于此,我们提出《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 1、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阅读思考力,积蓄语文素养。

2、以研究教学策略为契机,提升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在实践中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师充分的职业发展。

3、建立符合农村学校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反复实践摸索,形成一个针对农村教学实际的,可操作性强、可评估、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让“群文阅读”作为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充分挖掘群文阅读的社会资源,协调构建以图书馆、新华书店、学校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群文阅读资源库,通过学校群文阅读的研究和推行,辐射带动以家庭为核心的群文阅读的社会效应,为农村学生群文阅读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撑。

通过课题研究,让“群文阅读”为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找到新的发力点,将课标精神践行到日常教学现场,为学生扩大阅读面、阅读量,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 读素养提供可行路径。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特色鲜明,打造“书香校园”,形成以“阅读”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与办学品质。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二)农村中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知识面窄,阅读量小,缺少阅读技巧和阅读指导,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

(三)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日本的“群书阅读”、港台的“多文本阅读“,他们都在群文阅读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目标都指向了语文课堂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多地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台湾赵镜中教授曾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一种变化:“在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在群文阅读进入课堂阅读教学以前,国内也有专家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和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窦桂梅的“主题单元教学”;李怀源的“单元整组教学”等。

2012 年 11 月重庆大礼堂举行群文阅读研讨会——“语文课堂静悄悄的革命”,

        “群文阅读”首倡者王林及众多专家学者、包括代表性的一线教师蒋军晶等汇聚一堂,在我国大陆地区共同正式地树起了“群文阅读”的大旗。

大陆教育先进地区在实施群文阅读实验,“ 群文阅读 ” 已逐渐走进课堂,并总结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这些研究在群文阅读课的形成目标、达成途径、实施措施、教师指导、考查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还不够突出,而且针对农村中学实际情况开展的群文阅读研究相对较少。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 容 1 1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了解当下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概况,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校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改革的状况,找到群文阅读在教学层面的症结所在。

2 2 . 农村中学 群文阅读相关理论的建构 探讨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建构符合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的相关理论框架与体系。

(二) 重难点和创新点 :

重难点:研究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怎样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有效的将“群文阅读”运用到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上。

创新点:我们学校属于农村学校,而且距离城区较近,在夹缝中生存,学生流失严重,在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较低,阅读量较少,阅读面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能从农村学校和学生本身的这些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内容注重有效性;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将“群文阅读”引入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学到技能。

六、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我们本次课题的特点和研究的内容,我们主要采用:

1. 理论文献法 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筛选整理出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材料。

2. 问卷调查法 自编调查问卷,对农村中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阅读力水平,通过结论分析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3 3 、 个案研究法 对比较典型个性化教学案例进行汇集、展示、分析、研究和概括,使零碎的资料信息变得系统、清晰以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4 4 、 行动研究法

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参研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从而找到优化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积累丰富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5 5 、 经验总结法 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6 6 、学习成果展示法。

将阶段性经验成果通过撰写论文、报告等形式展示出来,在批评指正中反复修正,加以改进。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一年,主要分为以下 4 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6 6 年4 4 月 — 2016 6 年6 6 月) 1、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填写课题申报书,进行课题申报;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研究队伍;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教师的分工。

第二阶段:

交流学习 阶段 (   1、设计问卷调查,整理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研究农村中学生阅读的现状; 2、在实际研究中,课题组不断修订研究方案,调整实际操作; 3、针对群文阅读教学实际,建构、完善阅读教学新模式,归纳运用教师教学策略; 4、加强课题组教师的学习。根据学校教科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并进行学习反思和困惑交流。

第三阶段:实践验证 阶段 1、根据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完善已探索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完善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

2、及时发掘、提炼包装研究成果,及时在学术报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课例等,召开研究成果研讨会,做好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

3、开展班级读书会。利用课内进行交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

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发展思维。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 阶段 ( ) 1、整理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编辑“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成果集;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论文与电子成果等 3、申请结题,完成结题工作 七、成员分析及分工 (一)课题负责人:

  (二)课题组成员:王修涛 张深锋 石俊英 毕明远 1、 :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过区级论文《 浅谈如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感受美 》,并多次参加优质课活动,有市级优质课《老王》,区级优质课《咏雪》,区级群文阅读优质课《文字中的成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

负责课题决策,课题总设计、总调度,具体是确定研究方向,协调各研究个体,并进行课堂实践。

2、王修涛: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省级论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区级论文《精心点拨学生的思维途径》、《利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负责理论分析、督察指导,修改和审定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具体是查找、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方向的理论材料,督导各个时间段的研究,结合我组研究进展和实际操作,修改和审订理论内容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3、张深锋: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撰写区级论文《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新教学模式的探讨》,发表文章《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丰富的理论和教学经验。

通过研究的不断推进,时时修订研究成果,保存这一过程中的材料,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4、石俊英: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市级论文《浅谈中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性》,区级论文《浅谈高校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实施措施》、

《创设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负责实施方案的设计与撰写,材料的归档整理,分析资料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5、毕明远: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参与区级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教育》,发表过区级论文《阅读回归本真-纯阅读教学》,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经验丰富,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

负责材料收集及归档整理,分析资料成果,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6、杨藏: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在虞城县优质课活动中获一等奖,多次参与虞城县的征文活动并获一等奖,善于组织材料,组织学生活动。

负责材料的归档整理,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等各项活动,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优质的课例、教案,制作成光盘。

2、撰写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九、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语言艺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王瑞平.创新教育论[M]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叶建英.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1 [4]俞玉萍. 漫步大语文的教与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4 [5]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J]. 2013.06 [6]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7

课题负责人签名: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 字以内。

张振军主任、刘立建老师听取了课题主持人 老师所作的《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并了解了该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及准备工作,经认真评议,形成以下论证意见:

课题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立足学校实际,通过研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培养阅读能力,积蓄语文学养,具有实际意义。

课题的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立足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活动评价等途径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为学校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学队伍。

课题负责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科研素质,爱好学习,求知上进,为了本次课题,研究了多本教育理论书籍,多次向主管领导请教,并向其他群文阅读课题组学习,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完全有能力承担此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是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专业教师队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他们的专业论文多次获得省市主管部门的认可,多人多次参加过课题研究,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本次课题中,根据各自的专长和能力,分工明确具体,非常得当。

为了顺利开展本次课题,课题组进行了充分详尽的资料准备,阅读了大量书籍,鉴于学校实际情况,老师们在市区图书馆办理了多个借书证,不断充实理论素养,同时购买和查阅了多种网络资源,有相关著述、视频资料等,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课题研究预期成果总体呈现多样化,有优秀的课例、教案、论文、经验总结等,并注意成果的学术性、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具有推广意义,能为周边区域的群文阅读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次课题研究得到了中心校和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给予了课题研究人员充分的时间和资源,并号召其他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配合课题研究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保障。

专家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同意 老师主持的《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期开题。同时建议课题组:要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深入探讨;要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各项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制定评价标准,避免单一化,力争高标准完成课题规划的研究任务。

评议专家组签名:张振军 刘立建 2016 年 10 月 10 日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立项申报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 字左右(可加页)。

(一) 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深入探讨。

在准备阶段和交流阶段,我们查阅了大量书籍文献资料,并在网略上搜集大量信息交流学习,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局限性,老师们的理论水平还是不够高,因此在评议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认真研读了部分理论书籍,并决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边进行课堂实践边进行理论提升,将二者结合,争取有更大更快进步。

(二) 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各项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 由于老师地处两个校区,交流不便,在总结和信息交流方面不够及时,导致各项工作的分工不够明确,因此我们对钱在学校拉了网线,并建立了微信群和QQ 群,及时将大家的思想看法进行交流,明确了各项任务,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三) 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制定评价标准。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横向的,纵向的,宏观的,个性的,避免单一化。

课题负责人签名:

教育研究报告篇5

一、党员经常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重视度不够,要求与认识错位。个别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员经常性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把党员经常性教育当作软任务,对新时期经常性教育工作研究不深,探索不够,对如何更好地开展经常性教育思路不清晰,安于现状,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部分党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视学习教育为负担,对党员经常性教育存在厌倦心理,思想松懈疲劳,表面上按时参加,行动上敷衍应付,处于被动教育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当前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工作任务较重,工作量大,大部分时间多疲于忙碌各项事务性、常规性工作,个别党组织负责人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对党员经常性教育与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整体工作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思想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使经常性教育流于形式。二是一些党员对经常性教育认识模糊,片面认为业务工作是务实,学习教育是务虚,重工作、轻学习的思想倾向较为严重。

2、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吸引力不足,形式与方法单调。目前,各级党组织在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方面主动创新意识不强,力度不够,党员经常性教育不能结合当前实际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的需要,局限于常规性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方法简单,仍然采用大而全的普遍式教育、台上讲台下听的灌输式教育和讲课、自学、讨论的三段式教育,往往只强调学文件、听报告、开大会、一人念大家听或是轮流发言、泛泛议论式等,教育方法不新颖,无新意,与当今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相比,差距较大,导致党员教育入耳不入脑、入眼不入心,效果事倍功半。

3、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内容与需求脱节。新形势下,党员的思想水平、生活环境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在党员经常性教育内容上,往往是“一刀切”、“一锅煮”,普遍偏重文件宣传、理论学习,教育内容与本地、本单位实际联系不密切,与机关、农村等各层次党员的需求联系不紧密,没有紧紧围绕党员的现实需求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存在学、用“两张皮”,学习与实践脱节,党员经常性教育达不到“学以致用”的实际效果,部分农村党员中思想先进、家庭贫困的现象客观存在,从而导致党员的经常性教育脱离实际、空乏无力,造成一些党员产生抵触情绪,无法充分调动广大党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实效性不高,数量与质量失衡。当前,各级党组织均落实了党员定期教育制度,也学习了大量的内容,但总体上看,经常性教育停留在粗放层面上,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一些党员在民主评议、年度总结中年年提加强学习,年年不见效果。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党员自我要求有所放松,学习意识不强,一些党员对党的教育不以为然,满足于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浅尝辄止,漂浮面上,甚至把经常性教育活动视为“精神包袱”,思想懈怠,积极性不高。二是在经常性教育质效评估和激励措施方面处于空白点、薄弱点,党员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学深与学浅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客观上助长了学风不实、氛围不浓、积极性不高的不良风气。

二、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对策:

1、坚持方法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增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针对性。

党员经常性教育应坚持新颖灵活、学以致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及时掌握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党员的不同需求,重点围绕主观世界观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眼于提高能力、转变观念、贴近生活、指导实践,进行营养配方,分层分类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经常性教育。一是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要因地制宜,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式向讨论式、研究式、启发式、活动式等多种形式转变,采取专家宣讲、领导讲学、事迹报告、演讲竞赛、活动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教育,从部门、单位实际出发,设计一定场景,综合运用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教育方法,激发党员群众学习兴趣,调动党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党员主动参与到学习教育活动中来,自主地整合已有知识,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新的认识和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把党员教育内容融入到多种文化形态和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中,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经常性教育丰富多彩,新颖灵活,寓教于乐,丰富学习手段的多样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使党员经常性教育由简单的“传声筒”变成了党员的“加油站”,使广大党员在富有乐趣的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二是教育内容要突出针对性。新形势下开展党员的经常性教育更应体现以人为本、因势利导的理念,使教育既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又有广泛性、渗透性。对党员领导干部要着眼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发展意识问题、管理能力问题以及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党员领导干部在经常性教育中增长新知识、新本领,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对机关党员干部,要将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履职履责的能力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贯穿于经常性教育的全过程,既注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同时又注重科学设置教育内容,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博览众家,并在一定时期突出一个教育重点,力求研究一个专题,解决一类问题,避免广而全,突出少而精,确保经常性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断提高机关党员党性修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两新”组织党员,重点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生产经营知识、业务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使之懂业务、会管理,努力提高他们的生产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对农村党员干部,要重点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群众观念、宗旨意识教育,帮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其执行政策、化解矛盾、加快发展的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对农村一般党员群众,要把突破口选在近距离学习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和业务技能教育上,帮助农民党员掌握一至两门致富本领,并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的示范、辐射作用,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实践活动,为农村党员搭建交流学习实用技术的平台,及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大力培养一批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2、坚持教育党员与引导群众相结合,强化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广泛性。

非党员群众是一个数量庞大的重要群体,是党组织发展的根基,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要充分考虑党员教育对其他非党员群众的影响和作用,要克服党员教育与非党员教育的“两张皮”现象,善于找准党员教育与非党员教育的结合点,促进党群队伍素质共同提高。一是选树典型。在全地区选树“优秀党员”典型,每年定期开展优秀党员先进事迹巡回宣讲,用党员身边的感人事迹教育引导全地区党员干部、群众,用强有力的宣传导向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用干部群众的舆论监督扭转当前所评比的优秀党员典型性不足、示范性不强的现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照典型找差距、查不足,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结合实际明方向、促服务,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中形成“远学典型、近学先进”的浓厚氛围,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辐射群众的目的。二是发挥党员的辐射作用。要充分发挥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较高的优势,建立健全“党员个人带动群众个体”模式,在思想上与被帮扶对象定期谈心、引导加强学习,促进非党员群众提高思想素质,积极引导向组织靠拢;在业务上党员要与本部门、本单位非党员结成“一帮一”、“一帮多”帮带、帮教,帮业务、教技能、传经验,促进整体提高,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全盘的效果。

3、坚持主题实践与服务群众相结合,提升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实效性。

各级党组织要着眼于塑造党员形象,按照“三增强一温暖”的目标要求(即增强责任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增强社会意识,以送知识、送技术、送文化、送物资温暖群众),积极创新活动载体,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常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寓活动于日常工作之中,创出党员品牌、创出精品,为党员服务群众、加强党性锻炼搭建平台,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意识。一是在机关党员中要大力深化创先争优、五讲五比、党员服务承诺、志愿服务等活动,要求党员精通一门业务、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帮助一名有困难的职工、参加一次公益性活动、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争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做党的政策法规的明白人、公民道德建设的文明人、维护群众利益的贴心人;二是在社区党员中开展“我为社区办实事”、“志愿服务”等系列主题活动,服务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引导党员争做政策宣传员、市场监督员、卫生管理员、纠纷调解员、治安巡逻员;三是在“两新”组织党员中开展“亮身份、树形象、比奉献”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认一个岗位、献一技之长、做一份贡献实践活动,引导争当回报奉献社会的出色经营者、争当促进企业发展的优秀建设者、争当企业党建工作的热心支持者;四是在农村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三比三看”等活动,围绕公益性事业和服务性工作,从思想政治、管理监督、公共事务、服务发展等方面设置岗位,使党员无职有责、无位有为,引导党员比带动能力、看谁带出去的劳务多,比致富能力、看谁掌握的致富技能多,比奉献精神、看谁为家乡办的好事多;五是在离退休人员党员中开展“三退三不退”活动,引导党员退休信念不退、退岗精神不退、退职义务不退,永葆先进性。

4、坚持日常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提高党员经常性教育的自觉性。

按照党员经常性教育的要求,在做好党员常规性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各族党员进一步强化自我教育。一是强化自我要求。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十七大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对照《》找差距、对照党员先进性要求找不足,对照党风廉政找疏漏,深入查找问题,从思想、学习、工作、纪律和作风等方面查找问题,认真剖析思想根源,不断矫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共产主义的理想情操、党性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成自己的信念和行动,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自觉遵守党的章程,维护党的威信,用《》来权衡、约束自己的言行,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政治上、纪律上、思想作风上为干部群众树立榜样,永葆党员的先进性。二是强化廉洁自律。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及八小时之外自觉强化自律意识,从严要求自己,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夯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时刻警惕自律,廉洁奉公,坚决克服、教条主义,坚决做到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加强自我约束,实现自主管理。

教育研究报告篇6

一、当代消费教育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施行以来,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消费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消费教育从无到有,“健康、科学消费”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共识。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同百姓生活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接受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消费者群体十分庞大。国务院批准的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我国将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将督促金融机构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信守对公众的承诺。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申诉处理和处罚机制。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和咨询系统建设,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工作,提高金融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我国当代金融消费教育出现以下新特点。

一是理财产品误导率居高不下迫切需要开展消费教育。随着理财市场迅速扩张,商业银行误导销售的现象愈演愈烈。银率网(Bankrate)2011年11月17日的《2011年度360。银行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4.79%的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有过被误导的经历,国有大行误导率居首。从误导现象发生的原因来看,银行业务人员出于业绩考核及自身利益的考虑,夸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仍为误导现象的痼疾,占比16.67%,排在首位;其次是由于银行业务人员不专业导致的误导,占比15.56%。银行驻点保险人员误导客户、收费情况不如实告知、将保险当做理财产品销售也是产生误导销售的重要原因。

二是银行业规范收费项目的自觉性增强。过去,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但是,不少企业把消费教育片面理解为把广告单塞给行人了事,结果吃了大亏。如今,金融服务不断拓展,形式不断创新,不少企业已自觉地把消费教育作为与消费者有效沟通和开展市场营销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作了大量探索。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指出,人民银行在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建立健全投诉申诉处理机制、探索建立“一行三会”金融消费维权协作机制方面效果明显,并针对商业银行个人信息保护、预防打击银行卡犯罪等方面开展专项活动。根据上海银监局统计,在保护金融消费者工作方面,2012年上海银行业收费项目更加合理规范,2012年累计取消收费项目1055项,调低收费标准515项,主动清退不合理收费7975万元,整改不规范贷款业务7328笔。在金融消费者教育方面,上海银行业举办的“三进活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月活动”、“万名进城务工者金融知识教育”等项目社会反响良好,金融消费者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防范电讯网络诈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三是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伴随电子商务的普及,消费者的整个生活空间几乎被“网”占据,在20世纪尚未遇到或很少遇到的问题,在21世纪已大量出现。金融消费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对金融产品的认识,投资者应认清投资的绝对收益。各种投资理财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广大金融消费者希望通过消费教育,掌握投资理财产品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四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消费教育明显落后。世界银行首席法律顾问、世界银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良好经验》主要执笔人娜迦维力·安娜马莱(Nagavalli Annamalai)介绍,世界银行预测每年有一亿五千万新的消费者进入全球金融市场,但各国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却相对薄弱。金融消费教育、消费者风险提示和投资者教育、金融理财知识教育缺乏,金融消费者往往很难获得知情权,容易被金融机构所误导。目前,我国金融消费教育与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相比已明显落后,金融消费教育在全社会不够广泛,金融消费安全、消费环境和消费侵权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金融消费维权工作还比较薄弱,消费维权的体制、机制和长效管理尚未健全,消费维权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相对滞后等,还需要下功夫改进、解决和提高。金融活动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金融消费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金融消费教育机构少、投入低,金融消费教育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水平低,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影响消费教育的效果;加之现有法律法规不完善,可操作性差,造成各地消费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以至出现有的消费教育机构挂羊头卖狗肉甚至搞虚假宣传的现象,从一定程序上制约了我国消费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是消费教育成为银行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银行的经济责任行为、社会责任行为和环境责任行为都密切地关联着银行自身健康发展、银行与社会和谐发展、银行与环境协调发展。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成为国际共识和发展趋势。2011年以来,中央编办先后批复保监会、证监会、人民银行、银监会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2012年7月9日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成立,人民银行于2012年11月加入国际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网络(FinCoNet)。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2年11月末,中国人民银行1256个分支机构开展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试点工作,设立了822个金融消费者维权中心,受理了11717件投诉申诉,已处理完毕10499件,投诉申诉处理结果满意度为98.29%,出台了若干银行卡、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等相关制度措施,从征信、反假货币、账户管理等方面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2012年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组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成立以来,积极探索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机制,围绕金融知识普及、探索完善客户投诉解决机制、普及推广银行服务读本、探索公众教育有效途径等方面开展工作。

六是金融消费教育活动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消费者理财意识全面觉醒,投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大众金融知识的匮乏和风险意识的淡薄。金融知识与技巧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在消费者做决定的过程中是可以起到辅助作用的。面对目前日益复杂多样的金融服务市场,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必须具备相关金融知识。现在绝大部份的家庭都可以获得信用卡以及分期贷款。金融服务机构在给予民众信贷时,也有责任去教育他们如何适当地运用信贷。金融决策者以及金融界人士,必须经常创出新点子,应该经常重新整合服务,以便更灵活地服务消费者,以及配合市场需求。金融服务机构应当对社会公众开展“金融扫盲”、“理财扫盲”、“风险扫盲”教育,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和理财知识,践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实实在在契合消费者的需要,开展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教育活动,普及银行自助设备使用操作知识,提高普通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争取用简单易学的方式教老年客户使用银行设备,以减少银行柜台上的业务,舒缓银行客户排长队的压力。人民银行系统多个地方分行、支行近期密集开展或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点。从投资者到消费者,国内金融领域正在掀起一场金融消费者保护风暴。

二、当代金融消费教育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金融消费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十分迅速,广大消费者和金融经营者参与消费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其涉及面之广、影响面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既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法律责任,也是培育客户忠诚度,提升银行品牌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更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平衡好机构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高度重视和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消费者自身,也能增强消费者信心,对维护金融市场的繁荣与稳定,促进金融业和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金融消费教育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金融消费教育将由“跟风式”、“粗放式”向有特色、独具创新的方向转变,消费教育的方式将越来越多,精彩纷呈。

二是金融消费教育将由街头为主向会议展览、学校和报刊、电视、网络教育转变,更加注重金融消费教育的知识性、快捷性。消费教育将由过去的各自为政转向网络化,并与国际接轨,消费教育的对象不分国内国外,国内消费教育机构与国外企业联合开展金融消费教育十分普遍。

三是金融消费者生命健康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广义是生命健康权,既包括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也包括消费者的心理健康。今后,金融消费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主动关心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消费者的心理健康,共同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积极处理消费者关于生命健康权的投诉,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关生命健康的消费警示、提示,向消费者提供损害生命健康的产品、服务及不法经营者的信息。开展关于消费者生命安全健康知识及状况的调查。加强与生命安全健康权有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比较试验。积极同危害生命健康的行为和不良倾向做坚决的斗争。用法律的武器维护我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活的质量。

四是金融消费教育将迈向产业化,今后,民办专业消费教育机构将大量出现,作为一个新的行业颇受消费者欢迎。

五是金融消费教育讲师将成为抢手货,他们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法律法规的熟练运用能力,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尊重。消费教育将成为企业推出售后服务之后又一张营销王牌,企业界纷纷设立金融消费教育机构,“金融知识营销”将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六是依托“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金融消费教育将由过去的配角向主角转变,人们不仅希望知道自己作为消费者享有哪些权益,更需要了解自己应当知道什么、选择什么、维护什么、更好地“明明白白消费”。

七是金融经营者在消费教育方面的投入将越来越大,把消费者看成企业的终生伙伴,不断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利用、激发消费者价值,并把金融消费教育作为广告之后拓展市场和走近消费者的又一法宝。

八是金融消费教育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有关消费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消费政策将逐步完善,使人们在开展消费教育的过程中有章可循,达到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结构,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九是重视少年儿童消费观念的研究,金融消费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家长们普遍呼吁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消费教育,将消费教育纳入学校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中,列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建立完整的金融消费教育网络和教育体系和长效教育机制,将消费教育作为一项科普知识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消费教育工作机构,形成“政府重视、部门协作、学校配合、家长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实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参与消费教育已势在必行。

三、打造金融消费教育新渠道,进一步推动消费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要以“12315”消费者投诉服务专用电话和12315工商综合执法平台为依托,做好“四个结合”

即把金融消费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金融消费教育与院校社会教学相结合;把金融消费教育与进一步开展好平安建设活动相结合;把消费教育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大力开展消费教育工作,将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与开展消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我国消费教育新渠道。要高度重视老龄金融消费者的消费教育,创造老龄金融消费者放心消费环境,使消费教育向服从服务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面提升。通过12315做好金融消费指导工作,向金融消费者提供准确的消费信息,帮助消费者实现科学、合理消费,打造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的文化。在商业街区、旅游景区、大型市场、社区、村镇和学校等地方设立金融消费维权告示牌,告知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渠道和服务电话,宣传12315职能,展示12315风采。

(二)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消费教育

要利用12315执法维权网络,使金融消费教育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将消费维护的力量重点地向农村消费者倾斜。可通过建立乡镇消费者投诉站、联络站、农村金融消费教育学校,在农村集贸市场创办农民金融消费教育流动课堂,现场接受咨询、受理投诉,提高农民的金融消费维权能力。要调动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和影响力,利用新闻媒体做好对农村金融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各方协助、全民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金融消费教育网络。

(三)设立全国金融消费教育周,进一步加强金融消费教育宣传

大张旗鼓地开展金融消费教育宣传,以“消费教育”为主题,围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展金融消费教育公益广告活动,通过制作一大批主题鲜明、内涵深刻、制作精良具有观赏性的优秀公益广告作品,传播消费教育观念,规范和引导经营者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为,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将每年3月15日一22日确定为“全国金融消费教育周”,配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开展“金融3·15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系列活动,包括“3·15”走进外来人口居住点、“金融3·15”进百村、“金融3·15”走进中小学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消费教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加快消费教育立法进程,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由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金融消费教育法》、《金融消费教育条例》,用立法的方式推动消费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在开展消费教育过程中有法可依,让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明确消费教育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法保护消费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

(五)设立金融消费教育学校和社区金融消费教育中心,建立健全消费教育机构

应当在县区及乡镇建立金融消费教育学校,在社区设立金融消费教育中心,把消费教育列入当地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做到“四个落实”,即教材落实、教员落实、场地落实、时间落实。建立消费教育课堂,充分利用企业专业人才、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办手机、家用电脑、家装、房地产、汽车消费五个消费教育课堂,免费为广大消费者宣传有关商品消费知识。积极开展消费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老年大学”活动。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应当鼓励广大经营者和个人投资消费教育事业,允许他们设立消费教育机构,办理开业登记,依法照章纳税,以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难题。

教育研究报告篇7

20*年*月,国务院颁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它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提出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纲要》提出通过“*”期间这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要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要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水平,还要落后20年;再经过30年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要接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

而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技报告》数据显示:19*年美国和加拿大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为7%和4%,1991年日本为3%,1992年欧共体为5%,*年美国增长至17%。而20*年我国公众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上面提到的1.98%,20*年调查数字甚至又有所回落。

也就是说,我们国家要从还不超过2%,经过15年一下子要达到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十,每一年的百分数要提高一个、两个、三个百分点,显然任务还非常艰巨。

《纲要》又提出“*”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而对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教育又是重中之重。所以,科学素质要从娃娃抓起。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我们应该好好的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最充实有利的条件。但从现状来看,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在提供孩子科学学习环境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掌握了解现阶段本市儿童科学学习的环境状况以及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和改善学习条件各种途径,提高幼龄儿童的科学认识水平。

二、课题界定:

什么是科学素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首次对此进行了明确界定:“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而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基础,是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的途径。

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不仅是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前提条件,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解决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和事务最有效的方法和指南,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个人生活至关重要。

现阶段,我国每年都要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学技术成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长期以来却并没有受到重视。然而,这种只学技术不学科学的发展模式最终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今天,还有不少富裕起来的人热衷于建庙拜神、崇尚风水,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乃至于专家学者,被伪科学和所迷惑。这些都说明,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提高,不能必然地带来科学素质的提高,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并不代表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所以,教育也离不开环境,教育学家都认为教育环境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本课题所提的教育环境,仅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一般情况下,学校的教育环境可以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人文环境等。其中,物质环境就是所谓的硬件设施,比如教室,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图书馆等教学所用相关设施。而精神环境和人文环境则属于学校的软件设施。精神环境是指学校的办学宗旨、目标,学校对学生的定位、学校管理制度,生活制度,各种仪式等学校教育规范。人文环境是指教师人格魅力,教学思想,学生之间的学习氛围,校园活动的文化气息等。这些因素可以说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都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影响着儿童科学素质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对本市幼儿园、小学的科学教育环境和方法的研究,具体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了解当前幼儿园、小学的科学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的现状。

2、通过对现状的整理分析,评估我市当前幼儿园、小学的科学教育的综合状况并结合实际制定出资源整合和教育方法改进的方案。

四、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本市幼儿园、小学的科学素质教育

(二)研究内容

1、幼儿园、小学的科学素质教育现状;

2、分析和了解各幼儿园、小学的科学素质教育的环境缺陷及其原因;

3、探讨科学教育环境和科学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4、制定改善科学教育环境的方案,指导幼儿园、小学在创造科学素质培养环境方面进行创新和尝试。

五、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

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但儿童有其自身的发展阶段规律,必须依照其内在的规律,才能使科学素质教育在儿童的成长阶段为儿童以后科学智力和思维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根据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特点规律,儿童智力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到大约两岁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智力发展的特点是,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且智力活动依赖于眼前的人和事物,当这些人和事物不在眼前时,不能应用心里表象从事智力活动。但到达阶段的末尾时,儿童已开始具有应用心理表象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还不十分完备。(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指2—7岁这段时期,历时5年。这5年又可粗略地分成准备期和完成期两个小阶段。2—4岁为准备期,此时儿童的智力活动还具有感知运动阶段的一些特点,但由于语言的发展,认知和思维活动迅速进步,使得儿童的智力活动迅速摆脱前阶段的特点,形成这一阶段的各种心理能力。从5岁开始进入完成期,各种心理能力进一步完善,为进入下一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相当于儿童的小学阶段,时间大致从7岁到12岁左右。在这一阶段,智力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可逆性,儿童掌握了群体运算、空间关系、分类和序列等逻辑运算能力,较之前一阶段,智力活动的性质有了本质上的改变。但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只能把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而不能把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概念中,因此称为“具体运算”。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儿童从2岁开始就可以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认知活动,虽然这些认知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但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和好奇心,往往能在儿童的大脑中留下最潜意识的东西,为以后的观察和研究作了充分的准备。

从对个体发生作用的顺序来说,环境因素主要可以分为:母体环境、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母体环境是婴儿的生命之泉,它提供给婴儿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保证了婴儿健康的发育成长,更多的关系到儿童先天因素;出生后,影响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比如:食物中含碘和氟等许多微量元素的程度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在海边生活的人心胸较为开阔,在高山上居住的人有着良好的协作精神。工程心理学研究认为,照明、色彩、天气温度、污染和噪声等,对人的心理和工作效率都有明显的影响。严寒酷暑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风雨交加使人凭添焦躁与愁绪,山清水秀会令人心旷神怡。社会环境是环境因素中最复杂也是影响最为直接的因素,同时,它的可操作性也最强。我们可以针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儿童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也就是教育。很多儿童在12岁之前很少接触到“有趣”的事物,也没有受到正确的科学思维的引导和培养,这在以后成长过程中科学素质的培养带来很多的后遗症,也抹杀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这也是我们提倡对儿童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

具体操作如下:

1、对我市部分幼儿园、小学《常识》课的开展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分为教师部分和学生部分。幼儿园部分只针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样卷见附页)

2、通过到各幼儿园、小学实地考察了解和掌握各幼儿园、小学在提供科学教育环境的实际状况。

3、通过与教师和学生交流,了解和掌握教师和学生对科学学习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的要求。

4、本研究是一个以调查研究法为主辅以观察法的形成性研究。针对我市幼儿园、小学科学素质教育的状况和现有的资源,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改进方案。

5、研究小组定期开展研究活动,并在每一次活动前后交流讨论,反思总结活动中有规律性的经验,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在实践中不断修改、调整和发展原来的研究构想。研究者运用时间取样观察法,对幼儿科学教学的教学环境进行观察记录。

六、儿童素质教育环境基本概况:

课题小组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考查的方法对全市部分幼儿园、小学进行了抽查,并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环境进行了整体概括。

I、小学部分主要针对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和部分老师展开问卷调查。

(一)学生对科学课的认知程度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现状。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往往更能体现整个教育的水准。经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对学校科学课的认可度处于中等水平,且明显存在性别差异。经调查,有将近62%的学生对科学课持有喜欢的态度,其中约有36%为非常喜欢。并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如下图1所示。在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女生特别喜欢的比例为28%,明显小于男生的44%,说明女生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据分析,学生喜欢科学课的最主要原因依次为:可以自己动手实验制作、可以明白很多科学道理、自己有兴趣、教师讲课比较生动、作业较少。从表1,我们男生和女生在喜欢原

表1:喜欢科学课原因分析表

因上有很多的类似之处,比较有趣的区别在于女生受教师的影响的比例比男生更大。(女生:教师影响大于兴趣;男生:兴趣大于教师影响。)还有一点就是男生由于作业量的问题而喜欢科学也比较明显。

2、接触科学知识的渠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绝大部分都喜欢利用网络。据了解,在现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学生接触科学知识的途径日益广泛。我们经过调查发现,除了课堂以外学生大都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知识的获得,依次为:网络、图书馆、询问别人。并且可以发现,学生更加乐意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如图2。而且,我们调查发现,如果真的要问问题,很多的学生愿意问同学,其次才是老师,最后是家长。但女生在老师和家长之间选择时,往往没有规律性,而男生愿意问家长的比例很小。如表2。

(二)科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1、教师大部分都并非专业科学专业毕业,由中师毕业人员较多。

经调查,大部老师是由中专师范类学校毕业,从接受调查的34位科学老师来看(其中22位男教师,12位女教师),几乎清一色是由中专师范类学校毕业,还有相当的一部分老师,除了教授科学以外,还任教其他科目。当然,这也是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所必需经历的一个阶段,随着教学专业化的不断深入,相信这样的状况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明显的改变。

2、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次数较少,且大部分买书自学较少。调查显示,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周期大多在2年以上,如果算上各种教研活动在内,也要将近一年左右,若算上学校自己的科学小组教研活动,大多也将近半年时间,其中,很多学校甚至连科学教研组也没有。而在设计教师自己购买科学类图书的问题,同样在调查中显示出让人忧虑的地方,只有三分之一的老师又在半年内买书的习惯,而相当的老师很少有买书的习惯,科普书就更少了。

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从教材的使用率来看,作业仍是科学老师最常用的手段,其次是实物模型,当然,有的老师更喜欢用图片、多媒体教学等,但所占的比例不高。如图4。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运用教学手段比较的单一,经常性用作业和实物教具的手段来替代其他教学手段,这可能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学校科学教学的软硬件环境

学校科学教学设施尚不够完善,很多学校只有一个实验室,这给科学实验带来很大的难度;同时,实验仪器也不够齐全,很多老师上课都找不到合理的方便的教学仪器来上课,通常都是由自制仪器来实现,虽然自制仪器形象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但经常依靠自制仪器除了限制科学教学的范围以外,还会带来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不利于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去完成科学教学任务。经过实地的走访,我们还发现,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在科学教育的资金投入和对实验仪器的定期监管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这些情况都导致了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得到明显的抑制。

II、幼儿园部分

幼儿园部分的调查显然没有办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我们采用主要采用实地观察的方法,获得幼儿园关于科学素养培养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幼儿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是主要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教学环境:

(一)、合理利用幼儿园自身环境加强科学教学的环境创设。

1、充分利用科学图片及各类科普读物。

幼儿园在各个班级往往都布置了许多具有科学道理的图片,向幼儿展示一个又一个未知世界,这些图片画面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幼儿不仅在空余时喜欢并乐于去观看、探知图片所展示的奥秘,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而且,这些图片成为我们幼儿教师科学课上的好帮手。

此外,各个班级还可以准备大量科普读物,如《儿童百科全书》、《从小爱科学》、等,让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初步形成科学认识,积累初步的科学经验。当然,只靠这些读物是不够的,我们的老师要以这些读物为载体,引导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发展,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图片和儿童科普读物是成本低、易操作、很有效的科学培养的好工具。

2、充分利用科学角和科学探索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科学部分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所以,进行科学教育活动,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可以在班级中创设的科学角和科学探索区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手段和教学必需。我们很多幼儿教师把这样的科学角叫做“快乐宫”。快乐宫里很多物品是老师和幼儿们共同利用废旧物品做成的。因而可以利用废旧水彩笔、旧图书剪贴的“我的小电影”;用雪碧瓶、泡沫块、铁丝制作“水车”;用筷子、泡沫块制作“方变圆”等等。教师和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操作、边讨论,快乐宫是幼儿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小天地,它给幼儿们带来无穷乐趣,增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此外,科学探索区还可以摆放一些动植物。如:洋葱、大蒜、蚕豆等等。让孩子们随时观察他们的生长情况。另外摆放了教师自创的小科技小玩具,供幼儿自行探索、实验。如用乒乓球制作的“旋转的花瓣”,还有纸盒,透明塑料袋、图片制成的“放大镜”等等,幼儿们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获得科学知识。

显然,幼儿园中的科学角是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在科学素养培养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实验室”。缺少了科学角,幼儿园的科学教学将失去最主要的教学载体。

(二)、以自然环境为载体开拓幼儿科学视野。

让幼儿在宽松的自然界中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是幼儿科学教学的又一好的途径。在四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这一理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幼儿最好的教材和课堂。幼儿对周围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捕捉,就能引导幼儿进行他们感兴趣的科学活动。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无不会引起我们孩子们的好奇心,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一定会在这样最“现实”的语言中读懂科学的奥秘。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天气、时间、场地、安全因素等条件的影响,所以,老师的组织协调能力在这里更加重要。

(三)、充分利用社会环境,用家园互动等形式开展科学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科学部分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老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家园互动活动,如让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参观农业园、参观各种有益的社会场所、进行田园生活等活动,充分利用所有便利条件,组织科学启蒙教育。另外,还可以利用多种展示活动提高孩子学科学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在园内开展“科技游园会”等,同时邀请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体验科技小游戏的乐趣,培养了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七、课题研究思考和建议:

(一)、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机制,定期进行教学知识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研讨等。教师培训机制的建立。如果,我们的教育者的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书育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既使育人,培养出来的也是不合格的人。所以,不管对教育来说还是对学校来说,培养建设符合时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一项长期而必需的任务。

2、鼓励教师进行各种渠道的自学,建立有效的自学管理监督机制。教师是学习的楷模,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一个合格的教师一定是一个不断学习的教师,一个不断学习的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教师分配给学习的时间往往少的可怜,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我们老师却不得不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活的知识体系,教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当然,有时候,教师的学习不能完全依赖于自学,学校应该在引导教师自学的问题上多出一份力,比如:可以安排教师定期购买书籍,定期检查读书笔记或展示教师自学成果等一系列的活动为教师自学开拓良好的土壤。

3、加强科学教师之间的互动渠道,建立科学科研小组,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学校科研小组是学校学科教师成长的摇篮,一个好是学科科研小组,在培养学校优秀教师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可以依靠科研小组的力量来实现一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比如在科研工作的开展、教学成果展示评比、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教学经验的传承等方面,学科科研小组都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校硬软件建设

1、加强硬件设备建设,提供教学必要的教学辅助器材。自然科学是实验的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科学不是嘴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的,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学校要提升科学教育的水平,提供学必要的教学辅助器材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现状是很多学校的科学教育设施空缺比较严重,很多的科学实验都没有办法开展,从而导致科学教学的效果下降。所以加强学校科学教学的硬件设备建设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保障。

2、重视科学课教学,为科学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在小学教学中,科学课的教学只是作为副课教学,和很多活动课、劳技课一样,常常会被其他课所占用。其实,学校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着科学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有着强大的决定作用,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显然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3、营造校园科技人文环境,建设校园科技网络。好的学习离不开好的环境,科学教育也是一样,一个良好的校园科技人文环境会陶冶学生的科学情操。当然,要营造这样的一个环境,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比如:定期开展科技类的活动、展览;搞一些科技文化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发明创造比赛;定期创设科技宣传橱窗等。而且,我们要将这些活动结合起来,让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一定会更有深刻的影响力。

(三)、社会资源建设和应用

1、加强科普宣传,营造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社会风气。

(1)利用电视媒体频道等进行科普教学。电视媒体和网络是广大青少年乐于接触的文化传播途径,绝大部分青少年学生都有观看电视节目和上网的习惯。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利用这样的媒介,做好科教宣传工作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动物世界》等一大批收青少年学生欢迎的栏目,在科学宣传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网络也是一样,它不应该成为家长和老师们严禁的东西,其实只要好好引导并加以利用,一定会成为宣传科学知识的又一个强有力的阵地。

(2)利用报刊等形式,开展科教导读。纸质报刊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文化传播媒体,如果我们能够发挥纸质报刊在科学宣传中的重大作用,将有利于将科教工作普遍化,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科学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如果在指定刊物中开辟专栏进行科学文化教育,这样的效果会更大。

(3)每年定期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让广大青少年成为科普工作的先锋队。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加强宣传教育,相信效果不一定会很好,所以,我们要开辟更多的途径,让青少年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加入到实践行动中来,这样的角色转换一定会对学生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

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搞好科普教育,提升市民和青少年科学素养。

(1)制定《科普规划》,完善科技教育、科技创新与奖励机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对科普工作的强有力的保障,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就应该有规划有制度的进行科学文化建设活动,保障一切从事科教工作的人员的利益和权益不受侵害。

教育研究报告篇8

1资料与方法

乌鲁木齐市是个人口较多、学校也比较集中的地区,新疆的著名高校也集中在这里,下辖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新市区、头屯河区、达坂城区、米东区和乌鲁木齐县。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在校的学生,我们的样本是分阶段随机确定的,为了使我们的调查更有代表性,我们在每个区随机抽取一所高中、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大学当中既有著名的高校,也有一般的技校;既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此次调查,我们总共发了685份问卷,小学是160份,初中、高中、大学各175份。有效收回642份,总回收率是92.14%,小学的回收率是84.38%,初中的回收率是96.11%,高中的回收率是95.56%,大学的回收率是91.67%。回收率较高,有较好的代表性。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1)男女比例状况。男女总的比例是:男性占41.6%,女性占58.4%。

其中大学的性别比例是:男性所占的比例为45.5%,女性所占的比例54.5%。高中的性别比例是:男性所占的比例为41.3%,女性所占的比例58.7%;初中的性别比例是:男性所占的比例为39.3%,女性所占的比例60.7%。小学的性别比例是:男性53人,占样本总数40.2%;女性79人,占59.8%。

(2)各类学校所占比例情况是:小学占20.6%,初中占26.9%,高中占28.8%,大学占25.7%。

(3)地区和民族状况。本次调查涉及乌鲁木齐市七区一县,调查对象中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满族等14个民族。从调查的范围和族别上看,基本能够代表乌鲁木齐市学校中学生对公共危机的认知能力,并反映出学校安全教育的状况。

2.2学校安全教育状况分析

(1)学校安全教育的总体认知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关注度很高。如在“你知道安全教育吗?”的问题中,94.53%的学生都知道安全教育,仅有5.47%的学生不知道。具体如图3:

但是,不同层次的学校又有一定的差别。从调查结果看,小学的安全教育抓的比较好,其次是大学的,初中和高中相对来说稍差一些。具体如下面图4-图7:

在安全意识方面,整体较好。如当被问及“当你看到学校的建筑设施(如:栏杆、体育器材等)损坏并影响他人安全时,你是否报告给老师?”时,有64.88%的学生回答“是”。在“打放学铃,你常采取的方式为”这道题中,64.68%的人选择“能严格遵守上下楼秩序,轻声慢步走下楼梯”,19.31%的学生选择“等同学走完再走”。当被问及“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宾馆或商场),你会特别留意“安全出口”或者“消防器材”的位置吗?”有66.5%的学生选择“会”。但是,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否”“不会”“不知道”。这表明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还要加强。

(2)学校安全教育状况

为了能真实的反映学校安全教育状况,我们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演练情况、安全教育的方式、学校的安全方面的相关预案的宣传等方面设计了七道题目。调查结果显示,学校虽然在安全教育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学校安全教育状况,尤其是具体细节工作状况不容乐观。

1)在师资配备和课程设置方面,有专门进行安全教育的老师的只占44.3%,没有或不清楚的占到55.7%。在课程设置方面,每周开0节安全教育课的占了40.9%,而每周开1节的占37.9%,每周开2节的仅占11.8%,每周开3-4节的都低于10%。具体到各层次上,小学的要好于初中、高中、大学的。情况如表1和表2:

2)在安全教育的具体开展方面,总体上经常性教育不足。如在对“学校和老师是否经常对你进行健康、安全方面的教育”问题的调查中,经常教育的占43.1%,有时教育占50.4%,没有的占6.5%。在对“你们学校举行过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吗?”经常举行的仅占21.9,而偶尔举行的则占到66.6%。具体的不同层次,小学的安全教育开展的情况远远优于初中、高中和大学。

(3)在安全教育活动开展方面,方式、途径比较单一。如在对“你们学校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安全教育活动”问题的调查中,课堂中老师教、灾难演习、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都在50%以上,其次是专家讲座和学校信息栏宣传安全知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习过的则只占19.12%。不同层次又有不同侧重点,

(4)安全教育不系统,有些环节薄弱。在学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教育方面,我们设置了两道题。调查结果显示,这方面的教育力度不够。如对“你们学校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措施、方法)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有”的只占49.9%,而选“没有”和“不知道”的超过50%。在对“你们学校进行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有”的占67.3%,而选“没有”和“不清楚”的占30%多点。

2.3学生应对公共危机知识的来源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小学生的应对公共危机知识的来自广播、电视上和教师的教育;而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生的应对公共危机知识的来源相对来说较广些,50%以上的来自广播、电视上,报纸或网络上,教师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

2.4学校安全教育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安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太理想,还要不断的加强。如在对“当发生火灾、地震或传染病等时,你知道正确的应对措施吗?”问题的调查中,完全知道的仅占22.07%,知道一些的则占到73.87%,不知道的占4.06%。具体到不同层次,又有不同的表现。

3问题与思考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考察了新疆地区乌鲁木齐市学生的总体认知状况、公共危机意识、常用公共危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公共危机知识得来的途径以及学校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等。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疆乌鲁木齐市学校的安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结合调查结果,新疆乌鲁木齐市学校的安全教育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教育研究报告篇9

在深化基础教育的今天,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就起存在的现状和矛盾,仍具迫切性和严重性。要推行全面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取得中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性胜利,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弱势亟待提高和改善。那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存状态和矛盾有哪些呢?如何结合实际,找到符合实际而科学的解决方案呢?

一,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基本矛盾。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行,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府对其投入等综合因素。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文化底蕴无不影响和左右着基础教育改革。其实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如下:

1,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投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攀升,西部自身通过政策改革.吸收外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符合西部自身实际的改革,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都得到改善。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捉襟见肘。就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西部农村经济仍处于被带动.相对落后的状态,由此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意识和比重相对疲软。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已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深刻理解.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西部农村地区往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如何,物质文明建设是否有提高,却忽视了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潜作用。这样就导致了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

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社会风俗和文化底蕴中存在的一些东西很容易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障碍。

西部农村地区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观念和生存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文化则制约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和进程。西部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相对不够完善,而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形成了自有的贫困文化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 这里所说的 贫困文化” “ 与时下热门话题中的“文 化贫困” 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从文化形态上来理解 的, 后者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来理解的。“文化贫困” 的着眼点, 主要在于素质低下( 如智力低下、 科学文化 知识缺乏等) , 它主要从量的关系方面反映人们的一 种智力状态, 基本上局限于工具理性的范围。而 “贫困 文化”则是指人们所拥有的一种安于贫困的价值观。 它主要从质的属性方面反映人的深层精神状态, 属于 价值理性范畴。如果在这方面陷入贫困, 要比物质贫困、 智力贫困更深重、 更可怕、 更难以摆脱。

西部农村地区这种自有的文化体系,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处于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学生群体。西部农村地区的学生群体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文化的熏染和毒害。其在此文化暗示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学习观念,和学习思维或多或少的在围绕着这种文化展开.进行。那么,西部农村地区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会是焕发生机的具有极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了,而将是一种被动的疲软的学习。

2,基础教育的不平衡。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局限,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存在着不平衡,这种教育的不平衡性很难调和,它受到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相对于发达地区.城镇学校明显感到底气不足,在校园环境建设基本满足学生就学需求的前提下,那么师资的良莠很大程度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习惯,而教师会对任教地区和学校进行选择,那些发达地区,环境待遇好,重点院校就成为其热门选择,对于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往往招不到.留不住好教师,造成了西部农村地区师资严重匮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带不进来,使得西部农村长期处于落后和蔽塞的状态。信息获取和交流机制陈旧,外面的教育信息动态获取很被动很迟缓,无法准确扑捉最新的教育动态信息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长期处在被动中。

但是西部农村地区的这种教育上的不平衡性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而会因着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存在。

3,西部农村地区学生自身状况: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题,教学质量的优略必将在学生本身得以体现,那么学生主题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观念也就微 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各方面还未成熟的学生们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的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家庭中仍然存在封建残留思想,比如:“重男轻女”“学知识无用论”等,这样,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封建思想潜移默化的左右着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误导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把学习当成一种逃避不了的任务,对于学习没有自信和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的教授为课堂的中心,忽视了学生是有思维的人,重在传授课本上的定理和公式,而西部农村地区的课堂更是把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教做为教学重点。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片面追求教学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没有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个体在不同方面的能力专长。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建议,甚至会有很多学生因为某方面较差而被视为弱智,这样就大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西部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这种现象很普遍,而由此造成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低下很严重。

二,寻找根源,创新方案。

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形势以及学生主题都存在自身特点,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特点而盲目的“一刀切”,而是要分析,寻找其存在的根源和背景,把握实际,创新的制定解决的方案,这样才不会背离西部农村的实际盲目改革。

1,联谊,联教,资源网络化。

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平衡很难调和,然若对西部农村盲目的进行“一刀切”式改革,势必无法达到预期的改革局面和效果,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分清形势,联系实际的前提下,区别对待,创新.科学的去寻求解决之道。

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基点相对分散,在这种前提下,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就需要首先对这些资源编制,整合,建立联谊,联教机制,使教育资源网络化,在不平衡中寻求平衡点。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校校之间,师师之间建立一个互动互融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达成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从而激活各种教育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育研究报告篇10

1 课题的提出

农村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层主阵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是重点,但是,更应当层出不穷地培养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实践证明,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已成为校园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

3 现阶段我国小学养成教育存在的弊端分析

纵观我国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形势的发展,我国农村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究其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占有的特殊地位,家长过多的包办孩子的一切,减少了孩子实践及体验的机会。是只注重认知教育而忽视行为的指导和实践,容易造成纸上谈兵。

其次,在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中仍然存在着“不真实”的弊病。

再次,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偏差,“偏”在对书本知识的灌输上,“重”在知识型单一人才的培养上,“差”在对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和陶冶上。

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增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

5 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6 研究对象界定

研究对象:农村小学五、六年级班全体学生。

7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分析法;调查法;体验感悟法。

8 研究遵循原则

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时代性原则。

9 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了四个阶段实施。

9.1 准备阶段:拟定方案、申报立项、考察论证等工作。利用3个月的时间,实验成员认真搞好学生思想、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了解掌握当前学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宣传动员,为全面推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9.2 实施阶段: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每学月制定相应的研究目的、内容、计划、方法等。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其间,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检测成果,写出阶段性分析报告。

9.3 自我评价阶段: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9.4 申报结题阶段: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善过程资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10 研究成果与结论

①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小学中高年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研究内容全面具体。实践证明,对我校是切实可行的,效果良好。②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对比、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方法,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充分调动了学校党、政、工、团、队、班级的一切有利因素,结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了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③在实验过程中,遵循了循序渐进、活动育人、研究与实践、正面引导与负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了有计划实施、按目的探究、有方法导引、按规范进行了装档。④把握标准,建立了科学的行为习惯评价机制。实验中,评价内容全面,采取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灵活性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评价和矫正。⑤通过两年的努力,小学生良好道德水平和良好行为习惯初步养成,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校纪,探索出了一套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⑥我自从参加课题研究后,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总结得失。在这段时间内,获得了丰硕的成果。2012年6月《农村小学养成教育有效性之我见 》在白城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2011年被评为白城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和县级模范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