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研究十篇

时间:2023-03-27 01:17:20

艺术设计研究

艺术设计研究篇1

英文名称:Design Research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606X

国内刊号:42-1661/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艺术设计研究篇2

关键词:穿甲弹;传热;燃气温度;对流换热系数;发射过程

根据专家的研究,产品附加值的提高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工业设计以及营销组合。一个有趣的试验表明,每增加工业设计成本,就会带来巨大的回报。因此根据全球知名工业企业的营销情况来看,在产品设计中,由于投入工业设计而产生的销售额占到了总额的51%,而技术和设备只有12%。随着技术手段和生产条件的不断进步,企业间在技术和设备上的差异开始不断缩小,并使其难以仅仅依靠技术和生产条件的优势来获得竞争力。因此,工业设计中融入艺术设计的理念开始变得时髦,全世界企业都在关注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创造产品而不是制造产品”成为全球企业创造利润的不二法则,而创造产品价值的最好方法就是将艺术融入到工业设计中。工业设计的核心问题,一是形态,二是功能。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企业需要研究的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共享,企业在运营中发现单单依靠技术已经无法应付当今残酷的市场经济竞争。要达到技术过关、工艺完美的境界、满足消费者追求更大享受和时尚感的要求,就要对工业设计的形态加以改变,从形态上加入艺术要素,提高产品设计的形态表现内涵。

一、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视觉化的,里面有抽象的概念也有复杂的元素。当视觉化的意义被人理解,艺术表现就成了艺术美中强调形态表现的那部分。工业设计的表现也具有强调形态表现的需求,因此完全可以将艺术与工业设计进行融合,由艺术指导工业设计,由工业产品形态设计来体现出艺术的特质[1]。艺术的表现是艺术的灵魂,只有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型的工业设计产品,才是真正富有内涵的。作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产物,艺术表现一般以具象的方式出现。举例来说,新产品在投入生产之前,要先根据消费者的喜好、需求、心理等进行可行性研究,而后必须通过艺术手段对其功能和形态进行设计和确定,随后方能进入生产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报咨询等信息的增加使得生活方式正在呈现丰富和多样化的形态,在产品设计的形态和表现形式上必须要不断创新新的花样,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如何将需求渗透进艺术创造,将主题准确地呈现在工业设计中,对于设计师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以及对工业生产的了解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工业设计要求的艺术表现手法

工业设计的艺术表现激发,在绘画艺术上、视觉感官上,都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工业设计的艺术表现要求将绘画的形体作为基础,使用绘画方法、工具、材料等,将设计者的想象、情感基础、主观感受等刻画在工业产品上,同时设计师又要将视觉透视的规律体现在产品的基础构造上,利用绘画的工具和技巧,将灵感表现在工业产品的三维立体造型上,这种将绘画艺术的表现与产品制造业相结合的实用艺术,就是服从科学技术和使用功能的需要进行的理想创造,即将艺术家精神上的追求、主观感受、艺术性等通过设计的手法与技术的运用,为工业产品增加绘画的生动性、可视性和感人性。

三、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看工业设计中的艺术表现

消费者的需求包含了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其中生理、安全、保健、社交、发展等的需求,是随着消费者的生活水平、文化修养等而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讲,工业产品的实用性始终是放在首位的,而美和精神的需求放在第二位,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需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审美需求逐渐在上升,对于物质功能的需求反而降到了次要的位置。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调查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心理现象,包括对产品的感知、主义、记忆、思维和想象,以及对产品的毫无态度等。由此会使消费者会对产品产生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而这种判断最终会决定其对产品的购买决策和行为。工业设计要追求美感,就要将传统的手工艺加以艺术化改进,将原有的繁琐、柔弱、狭隘的表现手法向着单纯、节奏、韵律等倾斜,表现出或简朴、或大方、或安定、或稳重、或文雅的气质美[2]。但是工业生产的秩序、反复、量块又具有简练和大规模生产的特征。因此要强化共产产品的造型设计,突破传统,创造新颖,就要研究造型的规律,在大规模生产中突出产品的个性化设计。现代生活,环境复杂、气氛紧张、竞争激烈、渴望宁静。因此在日用消费品的设计上,追求单纯和静穆,这是古希腊传统造型美的体现,即高贵的单纯的静穆的伟大。对于现代工业设计者来说,这是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念。只有单纯和静穆,才能净化心灵,达到心理平衡。

四、工业设计艺术的美学规律

尽管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因人产生差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人们的审美心理中对形态的认识还是有着很大的共性的。如果在变形、对称、节奏等美学规律上遵循艺术创造的美学原则,那么从古到今人们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如此优秀也就不足为奇了。任何设计师都愿意为自己的设计赋予美观,但是“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没有任何一把尺子可以去衡量人们的对美的认知,所有的美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离不开人,离不开时代,离不开地域,离不开环境。作为工业设计中的美学,不是技术和艺术的简单叠加。其创作的技术和手段无不受思维的影响,可以说设计是对事物和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设计师掌握技术,那么设计师的思维就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实现设计的创造力。对于工业设计中的美学规律,需要设计师拥有特定的技能创造,当熟悉和掌握的了这一规律后,产品的形态就要通过工厂规模生产创造出来,力求让美感染消费者。因此在设计美的工业产品时,设计师要借鉴美的形式原理,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将艺术创造融于产品创造中,在工业设计中寻求美的基本规律。

五、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的区别

艺术在工业设计中的促进作用,前文已经大量叙述,不多做赘言。从广义上说,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还是存在差异的。虽然通过艺术的创新已经使得工业产品占领了国际市场,但是艺术中的色彩感等重要因素归根到底属于艺术领域,工业设计师如若要使产品更加内涵化可行化,必须对艺术与工业设计的不同有着深刻的清醒的认识。1)艺术的纯美学价值与工业设计的美学价值是不同的。前者强调个性,后者强调目的。所为目的就是消费者的眼光,审美、工业技术、工业材料、加工技术等。工业设计的美学观是技术的美,包括机器加工、集合形式的材料、表面的光泽、色彩的美感等。传统的产品只有外形,但是工业设计后的产品被赋予了带有时代科技美感的造型。2)工程技术人员对于产品的附加装置往往不置可否。他们认为技术上的完美才是真正的美。但是艺术家则持否认态度。他们偏重形式美,认为工程师只懂得先进技术和加工工艺,对于艺术创造远远未达到艺术家的高度。这就是学科的差异,只有两类创作者更加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工业设计中完美搭配,共同协作,形成崭新的工业设计理念。3)当代自由艺术的行为方式中,艺术家们往往将职业中的思维和行为特征带入工业设计里,力求设计出完美的产品,但是他们缺乏对产品的工业设计水准的认知,没有标准化、系统化、典型化等工业设计思维,只有单纯的热情洋溢的个人主义、自由的激情的工作方式,对技术生产相关知识的缺乏,使艺术家很难将个人的理念体现在冰冷的工业产品中。因此当今的工业美学设计提出了概念产品的定义。就是在没有限制条件的基础上,可以让设计实实在在表现在产品里,这些产品涉及生活、劳动、交通等,但同时它又实实在在是艺术创作的作品。例如汽车产品会上推出的概念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设计出来的汽车外形有着独到的审美构思,这种美术外形是工程师从制造工艺角度无法认同的,但是它的确是一辆车。是通过人工方式,没有经过大批量生产,具有美术和审美角度的汽车[3]。

六、结语

工业设计与艺术的结合是时展的趋势。艺术在工业设计中表现,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外观与内涵上,也是对新时代工业设计师和艺术家们的考验,成功的设计者必然能够将二者的尺度把握到极致。

作者:李佩 庄亚非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睿.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

艺术设计研究篇3

【关键词】周村旱码头;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研究

1. 以周村古大街为中心的古商城以及内部的古建筑

以周村古大街为中心的古商城以及内部的古建筑,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群落遗产,展现了从内到外的古代生活气息的连续空间,从局部到整体,由内向外的展现了古代时期人们对审美,对设计,对设计观感的综合认识,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时期人们的活动意向,也显现了古时人们对设计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创造活动,从整体风格上,继承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外观特色与街道布局规划,展现了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形式和特色风格特征,反应了当地民族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到现在,我们不仅可以在周村古大街中看到宋元装饰的闲静典雅,清丽怡人,也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室内的繁缛富丽,纤柔秀美。古商街两旁毗邻相连着几百年光阴的老式建筑,并且风格迥异,有欧式的、山陕的、闽南的不胜枚举,此外周村古商街的选址、布局,契合中国风水理论,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和美学色彩。

2. 环境艺术设计

(1)周村古大街的空间设计引用儒家对等级、秩序的观念,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建筑和景观的营造方面都深有体现,提倡营造一个“世俗的气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设计的最高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寄托,这样既获得精神上的支撑,又享受到自然之美。孔子认为“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即从艺术作品看一个社会的状态,主要是从艺术中看反映的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理状态。在周村古大街的街路布局与周围环境的设计上,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设计美学思想,在景观中,许多建筑物与周围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大街北面的门牌坊与古树相互衬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明清时期对“意”的发挥已经到达了纷繁奇曲的程度。朴质的是砖房,古朴的家具,空间内优雅娴静的环境,典雅的装饰,给人一种由内往外的古代时期繁华与娴静相融之感。

(2)中国的建筑,尤其是北方建筑,往往给人的感觉不是神秘,紧张的感觉,而是提供现实的使用情调,正如中国画所讲,山水画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情趣,但“可游”“可居”要胜过“可望”“可行”。在思考传统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抄袭传统的方式,一种是继承非形态的精神方法,传统审美以及传统环境艺术设计表达出来的意境与方式代表着那个时期的历史,我们如果一味的抄袭模仿,在现代人的审美上就永远停留在模仿的层次上,也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但一味摒弃,全部换成钢筋水泥土的形式,又抛弃了几千年的文化风采,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挖掘更多的表现手法,在造型上、空间布局上,总体规划上,有序曲,有高潮,有尾声,空间变化有层次的特色,来作为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美学的特色体现。

(3)周村古大街的形态设计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平衡对称效果,强调中轴线的平面和立面设计,风水学在观念上讲,建筑平面的方与正,形体的均衡对称,环境格局的完备无缺等,都是吉祥的表现形态,对空间位置的对称性设计,是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也是对传统特色的继承与发展,符合当地人民以及整个国家区域的审美。这一点也恰恰被当地人充分运用,在周村地方政府大楼的建造上,和周村区政府广场绿化设计上,就是呈现规则式方正之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审美价值与政治理论价值的统一,也表现出传统文化透露的人文主义精神。

(4)在现代的城市建筑中,群落高矮不一,参差不齐,有的单体建筑外观奇异风格独特,加上一些纵横交织的电缆和颜色众多,导致了破坏了整体的和谐之美。而周村古大街建筑,整体外观设计紧密,从南到北,由疏而密,整个大街建筑错落有致,数十座建筑物沿着街道排列配合有序,蔚为大观。

(5)在耸拔入云的高大建筑群体现的科技之美的同时,也要让承载历史传承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周村古大街也同时和谐的存在,是需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性相结合,更好的诠释在周村古大街中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审美理念,并且运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继承的基础上超越民族性,从而使后期现代建筑与历史遗留遗产更好的和谐共存。设计的美学是关于对欣赏与传承价值的创造,是由当代的科学技术与地方特色材料或新型材料、对经济的认识和地方发展所影响的。我国在不同阶段的艺术设计上,都比较重视外在的形式与给人的审美感觉,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也更加注重人性化与生态化和利于我们健康化的设计理念,在运用高科技的材料与元素的同时,也加入了时代和地域的个性特色,“宜人,多样化”的设计已经成为时代的设计需求与成果需要。

(6)但在秉承多元化的设计理念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周村古大街旱码头的历史文化特色,尤其是古大街周边环境、建筑、公共设施的改造与变迁,在传承延续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要注重民族的创新意识,在设计方面运用文化这一方向,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越是具有国际性,要对日益丰厚的文化理念进行归纳总结,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抄袭过去的传统,也不苟同于外来的,创造出具有原创的内在体现,具有中国特色式,甚至是北方周村独特的个性。还要了解现代人的需求,研究新派与中国传统历史遗产相共存的桥梁链接,研究古代建筑和空间布局功能上的合理性和优先性,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出发,兼具着与时俱进的审美观念,通过新的形态来表达民族特色,并提高审美情趣,辩证的认识民族文化在建筑、环境、空间布局上的设计应用。

(7)在周村古大街的设计与发展,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合理的的部分,至今仍有着实用价值与实际意义,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整体观不孤立的提以人为本,而是将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周村古大街所展现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是可以作为区别于其他地方,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有历史的时间层次感,是如西安的唐风、湖北的楚风、四川的蜀地文化是一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所以在后期的维护修复和扩张开发中,要依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来创造和布局区域景观,不能因为要推进经济的开发二大肆的改成商业行为,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将商业信息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如果出现的程度不到位,既衰减了城市形象,又降低了该城市的地域历史存在感。处理得当,那样既尽大限度的还原了当时历史的繁荣,又让商业与周围坏境相呼应,让人们感受到自身与特色文化环境融合时的惬意。

3. 美学研究

艺术设计研究篇4

关键词: 网页艺术设计 内容 原则 特点

随着网站设计的发展,网页设计越来越趋向于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页的艺术设计,逐渐被网站建设者所重视。作为一名网站前期设计人员,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多年积累,从网页艺术设计的内容、原则和特点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网页设计的艺术性。

一、网页艺术设计的内容

1.围绕主题,明确设计风格。

网页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和明确建站者通过网站要达到的目的及浏览者要获取的信息,从而确定网页的主题思想及围绕主题进行条理性处理,针对浏览者的习惯、爱好,从而明确网页设计的风格。网页设计者应围绕主题,运用艺术形式美法传达网页内容和表现网页风格,既要内容充实,又要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使网页信息传送效率最大化。

2.形态元素。

网页艺术设计的形态元素包括各种格式的文本、图形、图像、表格、色彩、动画、音频和视频等。丰富的多媒体造型元素在网页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极大地丰富了网页艺术设计的表现力,使浏览者可以享受到更加完美的视听效果。

3.版式设计。

所谓网页的版式设计,是指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上将各种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听传达方式。它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使浏览者产生感官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二、网页艺术设计的原则

网页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兴载体,同其他出版物如报纸、杂志等在设计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也要遵循一些设计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策划、制作、表现形式、欣赏方式和社会功能的不同,在网页设计中需根据网页设计的特点遵循定位准确、技术合理、个性突出、形象统一的原则。

1.定位准确。

网页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设计的主题,有明确的主题,并按照视觉心理规律和形式将主题主动地传达给观赏者。诉求的目的,是使主题在适当的环境里被人们即时地理解和接受,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和需求。这就要求视觉设计不但要单纯、简练、清晰和精确,而且在强调艺术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鲜明地突出设计主题,使浏览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刺激和感受,或使浏览者得到一定的功能满足。这就需要通过定位来明确网页的主题及其传达。具体可以通过对网页的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以及彼此间的逻辑性的把握运用来达到。

2.技术合理。

网页设计既是艺术设计,又是技术设计。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形成了网页的形式美感。网页的技术设计是为内容和形式服务的。网页设计的许多视觉效果都需要技术的支持才能实现,网页技术应该为网页内容和形式的表达服务,如果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网页设计的艺术的表现空间就会大打折扣。同时也要避免滥用技术,将各种特效,不管是否有利于网页内容和形式的表达,全部都应用到网页中,会造成内容与形式的脱节,不利于网页主题的表达。

3.个性突出。

在符合网页设计的主题要求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个性的网页,才具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能鲜明地突出网页设计主题。网页的艺术个性与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审美意识、审美趣味息息相关,设计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掌握社会审美情趣和审美心态的多样性变化,这样才能创造出充满创新精神和个性的艺术作品。网页的艺术个性要符合时代精神,既要汲取以往时代美的因素,又要捕捉当今社会的信箱气息,创造符合当代审美习惯的优秀的作品。

4.形象统一。

网页是由多页面和多元素组合而成,每一个页面都可独立进行版面的设计和编排,每一个多媒体元素都呈现不同的风格,因此网页整体视觉印象的统一,是有效传达信息、突出网页个性的基本前提。网页形象统一是在文化内涵和文化意境上使网页之间体现出一种连贯性和整体性,体现整体的风格和个性。

三、网页艺术设计的特点

1.交互性与持续性。

网页与一般媒体的单向信息交流不同,它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媒体,具有即时交互性的特点。即时的交互性是网页成为热点的主要原因,也是网页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不再是一个传统媒体方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网络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之中。这种持续的交互,使网页艺术设计不像印刷品设计那样,发表之后就意味着设计的结束。网页设计人员必须根据网站各个阶段的经营目标,配合网站不同时期的经营策略,以及用户的反馈信息,经常地对网页进行调整和修改。

2.多种媒体的综合性。

目前网页中使用的多媒体视听元素主要有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芯片处理速度的提高,以及跨平台的多媒体文件格式的推广,设计者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元素来设计网页,以满足和丰富浏览者对网络信息传输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目前国内网页已经出现了模拟三维的操作界面,在数据压缩技术的改进和流媒体技术的推动下,Internet网上出现实时的音频和视频服务,典型的有在线音乐、在线广播、网上电影、网上直播等。因此,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是网页艺术设计的特点之一,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3.版式的不可控性。

网页的显示效果会随着显示终端的变化而出现不可控性,这些不可控性显示如下。

(1)同一网页页面,不同的操作系统显示效果会不一样。

(2)网页浏览者可以控制网页页面在浏览器中的显示方式,如文字、大小、编码等。

(3)采用不同的分辨率,显示效果也会不一样。

4.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紧密性。

设计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进行的,设计者是在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得到了完全的自由,一种想象和创造的自由。网络技术主要表现为客观因素,艺术创意主要表现为主观因素,网页设计者应该积极主动地掌握现有的各种网络技术规律,将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才能创造更多优秀的作品。技术的不足限制艺术表达的方式,技术的进步才能激发艺术创作的潜能。网络技术与艺术创意的紧密结合,使网页艺术设计由平面设计扩展到立体设计,由视觉艺术扩展到空间听觉艺术,技术发展促进了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把浏览者带入一个真正现实中的虚拟世界。

网页设计是在技术的支持下充分调动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伴随着媒体艺术的发展而发展,也是平面设计在网络世界的延伸。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网页的艺术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网站建设者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鬲波飞.网页设计之视觉信息传达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4):15-19.

[2]唐良瑞,李丹.网页设计的诸要素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12,(1):15-19.

[3]赵殿泽.构成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6.

艺术设计研究篇5

全球化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的问题

问题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拉斯维加斯化”。我这里所说的“拉斯维加斯化”主要是指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方面出现的一种向美国拉斯维加斯学习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指在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方面忽视传统的文化内涵,用各种媚俗的手段来堆砌作品,单纯的追求所谓的“后现代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拉斯维加斯化的趋势在我国表现的尤为显著。直到如今,国内的建筑师和设计师还在争先恐后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并美其名曰“后现代化”。在实际设计上,我们经常会看到那种似是而非的作品,它们缺少要表达的思想,更没有文化内涵,只是为了讨好消费者,单纯的用金钱来堆砌设计。这种现象在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十分广泛,已经成为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问题二:城市街区设计的“曼哈顿化”。我这里的“曼哈顿化”主要是指在城市街区规划方面通通都向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学习,认为只有高楼大厦林立才是现代都市。单纯地建造很多的摩天大楼,而忽视了由此产生的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用地面积较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了美国的设计文化对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审美取向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非常的可怕。试想,若干年后,现在的年轻设计师已成长为我国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的核心力量。那时,他们如果都崇尚这种“曼哈顿化”的规划方案,我们的所有街区都将建几十层,甚至百层以上的高楼大厦。我们在浪费大量能源和污染环境的同时,将失去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这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灾难。

问题三:影视艺术创作的“好莱坞化”。我这里的“好莱坞化”主要是指在电影和电视制作方面严重倾向美国好莱坞的审美标准,认为只有好莱坞的商业运作才适合中国的影视发展,而忽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如今随着美国在全球文化领域的扩张,好莱坞的各种影视作品充斥着中国的市场。从电影领域的各种“大片”到国人津津乐道的电视剧“越狱”,美国的商业影视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国人的思想。如今的年轻一代的审美标准已经严重的扭曲变形,他们不再崇尚老一辈的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也不再认为舍己为人是一种光荣。相反,现在的所谓的80后,甚至是90后的一代新新人类,在网上炫富,在生活中同居,在游戏里虚度年华……像考试作弊等现象,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对金钱的向往,对传统美德的缺失,以及对所谓“美国文化”的崇拜,很难说不是受到美国影视作品的影响。而更大的问题是,我们的民族影视行业非但没有抗拒这种影响,反而在逐渐的被同化。所谓的“好莱坞审美标准”和“好莱坞商业运作”正在被中国影视界美化,被逐渐接受。

艺术设计领域全球化问题的解决之道——民族文化创新

就艺术设计领域的全球化而言,只要一个民族的设计文化对另外民族产生影响,都可以视为一种全球化的过程。因为任何一种艺术设计在全球层面上的流动,往往都是发生在某一个地区或者是某一民族中,由艺术作品和设计思想的流动而向外传播。因此,艺术设计领域的全球化起源于某一个民族或地区,因为某些因素的传播而走向世界的,所以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解决前文所说的艺术设计领域的全球化问题,其根本方式还是民族文化的创新。而且这种创新不是无根据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充分继承之上的。

深刻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的内涵。要继承传统文化,就要深刻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的内涵,只有真正地掌握其内在本质的精神,才能设计出既对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加以继承和发扬又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完美作品。如果只是复古主义,只是把优秀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挪来一用,那就不会真正完美地表达思想。因此,继承传统文化,不能生搬硬套,首先要学习了解传统物质所负载的文化特征与民族特性,取其精华、求其精髓,结合设计理念,创新思维,在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出崭新的内涵。设计艺术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发展的象征,它像哲学一样给人以启迪。同时带给人们更多的思维方法和更新的生活方式。只有深刻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解答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问题。反映在设计学科上,就是要求设计师掌握中国传统建筑和设计的知识,在深刻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将现代设计手法和中国传统元素巧妙的结合。这样才能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做到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有余,把握有度。

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民族文化创新。对中国传统艺术形象的运用一定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和了解,不仅只限于形式、造型,更重要的是对古代文化艺术中传统的美学思想、民族文化气质和哲学内涵的理解与继承。应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文化状况,对传统艺术形象进行消化吸收和深层次的再创造,使其既不失民族传统性,又不乏现代设计的时代感。设计主体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艺术设计。具有丰富设计经验和成就的人应以传统为师,充分认识传统对于现代的重要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民族文化创新,以此来应对全球化对我国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

艺术设计研究篇6

1.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创意产业的需求状况来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设计经验不丰富,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不对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不科学,项目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强等。

(1)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强。

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最为关键。教师在创意人才的培养中应当身兼两种角色,即教师角色和设计师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虽然在理论教学方面就有一定优势,但是他么大多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理论研究,缺乏必要的设计实践经历。因此对于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实践问题通常都放到学生的实习阶段,交由企业设计师完成。而企业设计师在培养学生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优势,但是他们时间精力不充沛,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指导。因此实践教学的效率也大受影响。这是摆在当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2)课堂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欠强。

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基础素质是影响创意水平的关键。基础素质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反映为综合性教学的实施情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设计学科众多,既包含经济学科、美术学科,同时学生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了解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整合为有机统一体。因此,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门学科交叉明显的课程。但是当前的情况在这些课程当中成为影响这些学科造成不良影响的一项重要因素。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设计学科众多,但是交叉性和综合性不强。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都是片面的、零碎的,不能有效的整合到自己的艺术设计实践当中。

(3)项目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欠强。

项目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锻炼学生综合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样才能不断的优化和提升自身实践创作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普遍应用,但是由于项目选择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些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效性不佳。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动力不足,作品质量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教学模式中存在一些传统教学的桎梏,教学理念不够科学。

2.创意产业视野下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1)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即是教师+设计师。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仅是一名合格的教学人员,同时还应当具有设计师角色。他们应当有成功设计案例,并且经受得住市场的考验。他们应当对创意产业有独到的见解,虽然不能与专业设计师相比,但也要具备基本的设计师素质。再将这些设计经验与教育教学技术和艺术设计理论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实施的教育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教育,同时也是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一项重要素质。为此,学校层面应当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设计赛事,帮助教师转化设计成果,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引导教师参与真实的创意产业市场竞争。使实践教学人员具备教师和设计师两种角色。

(2)夯实学生基础素质。

艺术设计研究篇7

艺术设计相邻专业的分类:字体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装祯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招贴设计、标志设计、花卉设计、游戏设计、界面设计等。通过针对装饰艺术设计的课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实现具备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及融合性的培养方案,用艺术设计领域前沿课题把不同艺术设计专业贯穿起来,整合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将绿色化设计观念输入设计者的血脉,使学生的设计创作紧密联系社会,朝着人——设计——社会——人的优化方向发展,在社会环境中建立艺术设计绿色生态圈。

二、装饰艺术设计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建设

目前关于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侧重于各艺术设计形态及其创作技术的本体性研究居多,而对于整体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建设及其必要性进行探求性的研究则很少。国内各高校在结合自己的特色,制定了一系列的艺术设计教学的方针和政策,资料显示:中央美术学院是兼有设计与艺术创作并且二者互为学科支撑;清华美院则以信息设计服务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中国美院是以数码艺术创作为主要创作团队;浙江大学主要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数字技术支持与艺术表现的结合上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则更多从教育体系的研究出发,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以及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这些高校是国内艺术设计院校及专业的典型代表,是国内艺术设计教学研究领域的领军者,具备一定的权威性。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建设对于提高和加强各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知识共享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已建成版画工作室、漆画工作室、纤维工作室、雕塑工作室、摄影工作室。各工作室拥有较完备的教学设施。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而杂的特点,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各专业具备的基础技能、创意能力、项目实现能力等一系列核心技能。形成了以专业负责人或课程负责人主持领衔的工作室制模式的课程体系。装饰艺术课程体系已逐步将“创新、技艺、技能、生产”融为一体,具有系统性,关联性、互为促进性、知识生长性与均衡发展性等特点。“工作室制”的成立,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一线艺术设计专业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改善高校艺术设计课教学状况,提高中青年教师的艺术设计业务能力及学术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是实践,“工作室制”是以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为教学的模式,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建设是关键。

课题式教学模式”以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题式教学模式为核心,注重传承与创新,以在工作室实习为平台,模拟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形成以应用为主,注重工艺制作和思维创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装饰艺术设计中漆画艺术为例,在研究漆画课题式教学模式研究中,漆画工作室积极向其它艺术学科汲取养分。综合绘画、雕塑艺术、视觉传达等专业的视觉理念和特殊材料的运用,都为漆画带来新的思路。同时学院积极举办各种研讨会,探索与运用“产学研”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运行模式。

在装饰艺术课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佳木斯大学漆画艺术收获颇丰。2003年在学校和美术学院大力支持下,漆画艺术工作室成立。2003年首届漆画展到今天的2010年第十一届国展,佳木斯大学漆画艺术从无到有业已走过几个春秋,学校以黑土文化为底蕴,继承创新,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省展不计,全国美展入选获奖34幅。其中单项展最高奖“凤凰奖”一次,优秀奖3次,五年一次全国美展提名奖一次。改革传统装饰艺术课程模式。漆画创作依托创作基地为平台,教学、培训、研创融为一体,使教学、社会经济、艺术价值同步得到了提升。

三、总结

艺术设计研究篇8

文章就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从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内涵与思路,从实践角度探讨了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的相关内容,指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学业与就业的直通。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践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内涵与思路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环节着手进行的工作分析活动,即以生产过程为核心起点科学设置工作流程的一种工作分析行为。基于工作过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主要涵盖了作业方面的要素(如作业条件、作业环境、作业情境等),完成工作所必备的核心能力、关键技术要素等其他要素。所以,高职院校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时一定要有丰富的校内外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是建构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基础之上的,重视研究如何使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高职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颠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接受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形式,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重新组织建构课程,使受教育者在项目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技能的吸收,学习基础理论,获取职业核心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置结合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能力素养的要求,强调了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素养的锻炼和专业训练。我们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以技术为核心的“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知识观,构建策略—创意—设计—执行职业能力模块课程项目技能的课程体系。受教育者在模拟情境和真实工作岗位上学习项目化的工作任务,从单一工作技能向复合工作任务循序渐进,由初学者逐步成长为陈设艺术设计的行家里手。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实践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设置与改革有利于学生获得全面、有效和有用的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职业技术技能。高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既需要我们大力进行探索与创新,同时也需要一些实施条件的配合。

1.校企合作,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

专业实训基地的大力投入,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必备基础和物质保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实践和课程体系建构,大量教学内容需要在模拟和真实情境中进行,对模拟生产情境和真实工作场景要求高、需求大、使用频次高。所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支撑作用无可替代,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认真贯彻政、校、行、企合作办学和协同创新的精神,借助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多方筹集资金,提升实训基地的装备与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教发展方针,大力寻求企业的强力支持,与企业合作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打造良好的实训环境,顺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受教育者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施到位。

2.实施基于工作导向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

高职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工作导向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内涵是为了学生的行动而学习、通过学生的行动而学习,即通过高职教学改革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变旧有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灌输的学习状况,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体系。在这一新体系中,教学活动中心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学生独立或者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包括搜寻专业信息、自主制订学习方案、积极参与项目化工作任务、参与学习效果评测和学业成绩评价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并最终在全部学习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技能与未来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

3.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人才基础。大力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优秀的师资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受教育者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取,离不开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辛勤付出与大量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者不但要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相关理论素养,能够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还要具有突出的职业实践能力。但是,反观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实况,作为教师队伍中新生力量的青年教师基本上从各大院校毕业后直接踏入高职课堂,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一线实践的工作经历。这就需要我们花大气力真抓实干,通过多项举措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熟悉企业实际项目运作流程,逐步缩小工作导向教学与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考虑从企业一线择优聘请行业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学,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以弥补现有师资的不足。最终我们要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合力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美术系2009年以来重点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以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工艺方向)作为试点,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出装饰陈设相关课程,将最终的毕业设计定为与岗位一致的整套陈设方案设计。在装饰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以陈设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陈设设计与制作技术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陈设行业所需的设计协调及制作的技术能力。

1.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原则及要素

第一,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工作过程导向开发原则。预见性:准确分析和预测行业发展趋势所需要学生具备的专业职业技能。基础性: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发展和增强学生潜在能力。灵活性:兼顾工作能力所需要的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配合。多元性:注重培养学生跨岗位、跨职业的共通能力。实践性:包括职业的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及实践的可操作性。第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要素。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年龄、知识基础、专业根底、可塑性是设计课程必须考虑的要素,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要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专业——课程内容应反映本专业中最有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社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时代特征及其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要求,是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和制约因素。以上三要素应综合考虑。

2.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创新

第一,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在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中,只有有效知识才能被称为工作过程知识,建构这类技术知识的过程对于引导劳动者达成工作目标、完成工作任务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总体开发始终注意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陈设设计与制作技术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陈设行业所需的设计协调及制作的技术能力。第二,逆向设计课程。依据装饰艺术设计相关行业职业的工作要求,调研核实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核心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据此设置出所需的装饰陈设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再确定核心技术课之外的专业技能课和职业素质课程。课程改革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如本专业的纺织品设计、挂饰设计、灯饰设计、家具设计、花饰设计、陈设项目策划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突出了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空间设计能力、陈设设计能力、手工艺制作能力三大核心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学业与职业的有效对接。

3.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实践

第一,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美术系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经过数年的研究试验与调整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将课程知识与岗位技术直接挂钩,构建了陈设艺术设计实用技能学习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平台。第二,陈设艺术的技术性与个性化,使它在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方面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和无穷的活力。特别是纺织品设计、家具设计、灯饰设计、挂饰设计、花艺设计等人才输出,都是企业需求的热点所在。因此,院系与企业先后共同研发了色彩搭配、纺织品设计、挂饰设计、灯饰设计、花饰设计、家具设计、陈设项目策划、毕业设计等主干课程。第三,把本专业学生输出方向确定为面向陈设设计公司、艺术设计公司设计部等,工作岗位定位为上述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各类配饰设计师助理、配饰设计专业绘图员等。本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学习上述岗位所需的实用技术知识,目前,本专业所培养的陈设艺术设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四、结语

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体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应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它充分显现了陈设艺术设计工作岗位基于工作过程及项目化工作任务的特征,实现了课堂学习、虚拟情境实训、生产性顶岗的直通与对接,使学生能够直接向一线生产师傅、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等学习工作岗位知识技能。陈设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借助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的岗位作业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力,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性。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改革实效息息相关,要真正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还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这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冯卓茹 胡晴 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注:

文章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教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5092)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2]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艺术设计研究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实训基地;工作室;建设模式

1 现有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

(1)国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职业教育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区别于普通高校学历教育的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ee、北美的cbe和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出来的mes等模式。

(2)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各高职院校也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自己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学院主导式。学校在这种模式下拥有较大的主动性和控制力,教学工作和实训导向在很大程度上由学校进行管理,企业只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第二,校企共建共享式。这种模式在很多学校应用也比较广泛,它往往需要找到校企之间的共同利益点,或是校方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持,企业获利;或是校方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企业获得剩余价值。但是这样的项目或利益点不易契合,或接纳学生实训人数受到限制,适合的专业也有一定的限制。

第三,企业承包式。这种运行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学校负责提供场地或设备,以较低的价格出租或承包给企业,企业依据协议吸纳一部分学生的实习。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学校可以节约一定的投资、管理和维护费用,并且能够较好的完成实训任务。其缺点是合作企业的吸纳能力有限,实训项目随机性、重复性强,典型性差,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

2 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艺术设计类实训基地的合作企业一般为中小型企业,其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相对单一,企业容纳顶岗实习岗位较少,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需要。

第二,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和企业运行模式之间的差别较大,学校和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的目标侧重不同,在实训基地组织运行中,学校和企业不能将教学过程和企业实训实习很好地融合,学生不能完全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中。

第三,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训基地的合作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致使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3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

第一,以提供创意和智力成果为主要形式,强调专业活动的创造性,创意能力的培养具有个性化,与其他专业比较而言,每个企业对创意人才的实训、实习、就业不能大批量接纳。

第二,专业知识更新的快速性,艺术设计所面对的设计内容、形式以及潮流都在不断地变化,只有准确把握当前社会的流行趋势,才能在设计实践中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创新设计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第三,社会性,要求设计创作始终保持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实训基地虚拟项目的学习上,要求实训基地在建设中具有很强的市场性、开放性和生产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市场商业项目,接触行业前沿技术。

4 构建适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1)高职艺术设计类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能适应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相互结合,由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架构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训教学。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2)高职艺术设计类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其一,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内部资源,加强共享性的专业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其二,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其三,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其四,创新观念,实训基地建设主体多元化。

(3)高职艺术设计类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结合艺术设计类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经过对企业、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调研分析,其中工作室实训基地模式比较适合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能保障实训效果。在充分利用原有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对工作室实训基地模式进行了探索。

第一,工作室实训基地基本工作模式。工作室实训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它是以工作室为平台,将课程、教室与企业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学校传统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从一些学校多年的工作室实践中我们发现,工作室实训基地能够营造比较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们创造实训的物质条件,使其能够很快的适应并融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同时,工作室承揽社会上实际的商业项目和课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实战的能力。这种制度较好地契合了学校、学生、企业的利益共同点,从某种程度上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

第二,目前工作室实训基地运行存在的问题。①工作室的项目都来源于企业,企业对于一个项目的开始、运作、结束都会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周期要求,工作室制很难在这种状况下,既完成项目又实现教学任务。②这种模式要求有较强的师资力量作保障,教师既要具备很强的授课能力,同时还要有丰富的企业一线实践经历和很强的专业技能以及社会交往能力。③工作室应能满足多数学生的实训实践需求,而不是仅仅能满足少数能力较强的学生。

第三,工作室实训基地模式的改进方案。针对工作室制度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师工作室实训基地模式的改进方案进行了探索。在工作室的运行中,教师参与到学生们的小组中共同完成承接的实际项目,教师的参与保证了项目的交付周期。多个小组形成的多个方案有利于保证项目方案的质量。

(4)实训基地建设的配套措施。

第一,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训实习体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实训实习内容。按职业能力要求修订和完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典型实训项目库。

第二,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师资共建与共享的原则,聘请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教改、实际项目的设计。给青年教师创造培训进修条件,努力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层次,强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艺术设计研究篇10

【关键词】室内;陈设;寓意;形式;风格

一、室内陈设设计的缘起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伴随这建筑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室内设计既是建设设计高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具有其独特性。是由多种综合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室内设计的重要性也不断突出,逐渐的成为了建筑设计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室内陈设设计也开始形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在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下,陈设设计也是构成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室内陈设设计的风格研究的范畴和内容

室内陈设设计的风格是运用外在的表现形式,寓意设计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使室内陈设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体现其价值。在室内陈设设计的风格研究的范畴和内容上,主要以下面几点为切入点,进行风格的研究。

(一)概念认知。对室内陈设设计的概念进行具体的阐述,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体现出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使室内设计与室内陈设设计相辅相成。

(二)形式美法则。在室内陈设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的认识和利用这些法则,保障室内陈设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以满足用户对室内设计舒适度、满意度的要求,体现室内陈设设计的整体风格的协调性。

(三)文化寓意。每一个室内陈设设计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所表现的寓意。室内陈设设计作为人们精神寄托的一个场所,更是人们生活品质的一个具体的反映,在设计过程中,将设计与人文精神联系起来,使室内陈设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风格。室内陈设设计之所以运用形式美法则和表现文化寓意,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室内陈设设计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满足用户需求。

三、室内陈设设计的风格研究的角度和方法

本文是建立在现有的建筑学、造型学、美学、室内设计学等理论学科和对室内环境的本质及形式的研究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将这一风格问题扩大到形式范畴和文化领域来讨论,避免就室内设计来讨论风格问题的狭隘设计观。风格是通过形式来表现的,即 采取怎样的形式,也正体现了怎样的风格。但是风格又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文化大背景而独立存在,它们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艺术风格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为内容――评价风格,一为形式――描述风格。而我的这篇论文就是从形式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室内陈设设计的风格。通过对“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的风格”这个有一定深度的小着眼点展开探讨,涉及到多角度、多层面、多领域,展开一个横断性的广泛性、立体性研究。 本论文力图在以上所述方面作一些探索性研究,强调室内陈设设计的形式和文化寓意,并通过它们来表现风格。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室内陈设的风格不是在一般感性意义上形成的,也是有理性的规律可以依据,有法则可以判断,是理性作用于感性的,并对这种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产生一定的认识。希望我的努力能对于今后该领域的设计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作为室内设计大军中的一个小卒,我希望能在以上所述的方面作一些肤浅的探索,试图在搭建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的风格的理论框架上做出自己的努力,并期望能对后来的研究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力求配合设计界同仁们在设计理论趋于完善、全面的方面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结 语

室内陈设设计作为一个较新的课题,还缺乏具体理论概念,在具体的研究探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我国的室内陈设设计应结合我国的发展特点和文化背景,以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