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十篇

时间:2023-12-25 17:38:41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新课改;考试形式;内容;改革;途径

伴随着日益深化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改革,高考也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相关部门对高考形式和内容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江苏省在考试科目组合形式“3+X”基础上,开始实施了“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多样化模式。同时,在考试内容上,设置了必修与选修课,呈现出一定的选择性。新课改的实施,使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改革,建立了多层次的考试体系。而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高考只有各个子系统协调配合,才能将其功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为了真正实现高考从单一考试转变为综合考试,本文提出了以下的建议和思考。

一、对考试内容体系进行完善和调整,从统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尽管新课改对改革高考的内容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目前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合理地组合学科的问题

江苏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高考内容方案进行了制定,使考试大纲形式和学科组合呈现出多元化。而如何设置考试科目,才更利于实施新课改,促进人才的选拔。如何组合科目才最合理,怎样设置科目才更具可操作性。以上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2.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

课程内容的拓展,彰显了时代性。而由于重新整合,也打破了过去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出现了和高校衔接不好的问题。因此,目前高考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同时也为学科知识的完整性提供保障。基于此,有必要完善和调整现行的高考内容。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必考内容基础上,增加选课内容

基于新课改菜单式的课程体系,需要在必考内容的基础上增加选考内容。立足于内容的重要程度和考试目标,对必考和选考内容进行合理确定。必考内容是考核学生的基本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包括一些基础科目和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为了使学生的考试负担进一步减轻,可将必考内容适当减少,考试难度适度降低。而选考内容所针对的考生群体也是不同的。对于选考内容,考生可结合自身的特长和兴趣进行选择。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促进不同特长的学生成长。

(2)选考内容有效衔接高校专业和学科

由于高校的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为了形成基于专业和学科的不同考试内容的组合形式,应将选考内容有效衔接高校不同专业和学科,并在选拔和录取的标准上,与这些要求相符合。应赋予高校自主选择考试内容的权利,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标准,以必考内容为基础,对于不同内容的权重和不同专业、学科的组织方式进行自主选择。同时,赋予考生自,立足于自身的专业性、特长和兴趣,选择不同选考内容的考试。通过双向选择,改变目前高校同质化的风格,改革现行高考“千校一卷”的状况,形成自身的办学风格和理念,彰显办学特色。

二、改革考试形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2015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版)》,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实行社会化考试,对一些科目实施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对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进行完善,对国家考试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导向性提供保障。新课改背景下,改革高考形式,已经小有成效。应在此基础上由单一的考核方式转变为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打破,有机结合过程性考试和统一考试,由纸笔考试结合操作考试和上机考试,由一次性评价转变为多次性评价,建立多样多次的、以统一考试为主的分层分类考试。

1.对分类考试形式进行积极探索

《纲要》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实施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由学生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调控。对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逐步实施。由全国统一组织和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这使高考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更加明确。目前,各个高校开始大胆尝试分类自主招生和分类考试的模式。这些高校立足于自身不同的培养目标、类型和层次,对不同的考试模式进行选择。如高职高专院校因为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应将更多的自赋予高校。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校园文化、学科特色、办学理念和历史传统等,确定在录取中不同科目的权重,以及不同专业和学科的考核科目组合方式。例如,可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科要求,既可以只考必考内容,同时也可对不同的选考内容组合方式进行确定。

2.对“三位一体”的考试评价体系进行建立

纵观目前各国高校入学改革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由原来的统一考试开始向多元和分散的方向发展,开始对考试综合素质实施多元评价方法。世界普遍接受的招生制度,以不再实施单一的考试成绩录取新生的模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现行的以统考成绩排队录取的招生入学制度正面临更多的挑战。基于此,在新课改,高考开始对综合评价的地位和学业水平考试的不同方式进行确定。如江苏省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分数的形式,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计入高考总分。

3.对一年多次考试形式进行探索

根据《纲要》的要求,还需要对考试的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例如,可将考试时间前置,通过等值化处理和开放式征题,对大容量题库进行建立,实施一年多次甚至随机性的考试,根据题库进行组卷和命题,以此使考试科目过于集中的压力得到缓解,并使考试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为了使一次考试中偶然因素的影响率降低,对个别科目,可参考平时的综合评价成绩。

改革高考的内容和形式,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与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体系与结构变革相适应。根据多元录取、综合评价和分类考试的原则,建立人才分类选拔模式。对改革考试形式内容进一步深化,从而提升命题的专业化水平,将重心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上。立足于不同高校和不同的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加强研究职业技能、一般能力和学科能力的测试,对考试评价内容进行完善和改进,通过因材施考,改革高考制度,鼓励和促进人才的成长,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利民.努力提升基础教育科学发展水平[N].中国教育报,2012.

[2]鲁昕.推动教育结构科学调整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N].中国教育报,2012.

[3]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基础教育;考试改革;理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评测体系中检验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和不断推进,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考试模式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最大“瓶颈”。

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对高校现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高校考试改革的方向、改革的措施与对策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高校考试改革的方向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并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当前高校考试改革仍停留在纸面上,考试改革的实践仍举步维艰,没有取得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教师对教育观念转变还不够,对考试改革还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方面的原因;有高校现行的管理制度的制约,如缺少鼓励教师实施考试改革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方面的原因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多数高校还未形成结合学校实际的考试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对考试改革的目标、对学校不同类型课程可行的考试模式选择与界定、各种考试模式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对学校考试改革的实施计划等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方案,特别是缺少针对不同类型课程特点、可操作性强的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结合目前在我校已实施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考试改革,介绍考试模式的改革方案与实践的具体情况。

2当前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基础科目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目前的许多课程考试中,一般只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较少,而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往往被忽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考试目的定位不当。大多数考试管理者仅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学分、奖励、学位及能否毕业的依据;不少教师仅仅把考试当作教学的一个环节,认为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某门课程的成绩;学生则认为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分数、取得学分,获得毕业文凭。

(2) 试卷命题不科学、不严谨和不规范。任课教师在命题时,试题的深度、广度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设定的,随意性较大,很难准确地诊断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导致考试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 考试内容片面。大多数考试只注重对知识、领会和运用的测查,而忽视了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测查。大学所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正确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考试内容的片面,是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动手操作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4) 试后分析反馈不够。许多教师仅把考试当作课程结论性评价,不重视考试的反馈功能。多数高校试后做的分析,仅是简单地进行了及格率、优秀率、各分数段分布的统计;而由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认真、科学地分析试卷的则较少,尤其对每道试题的分析就更少。因此,考试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质量的促动作用无从发挥。

(5) 考试方式单调。当前考试方式极为单调,主要表现为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论文写作或其他方式少;理论知识考试多,能力、素质考察少;总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这种单调的考试方式,既不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无法准确测试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素质,更窒息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创造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分数而考试,难以起到培养能力和素质的作用;教师则为了考试而教,改完试卷得出分数后,即认为课程结束,教学任务完成。很少教师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考试情况做认真仔细的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及有针对地对下届相同课程给出对应的调整。因而根本起不到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3注重过程考核和创新能力的考试改革

针对以上的一些弊端,我们在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逐步开展注重过程考核和创新能力考试的改革。在实施改革过程中,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下:一是实施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过程中,如何客观、公正、有效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实施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后,如果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将会严重影响教师投身考试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考试后如何能快速、科学地分析试卷的每道试题,得出客观的反馈数据后,能自动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今后的测试。实践中能否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关系改革是否能顺利的关键。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通过教学评价模式的改变来给予解决。评价模式从“一次性总结考试”向“重过程考核”进行改革。从以往“期末考试(80%)+平时成绩(到勤情况20%)”转变为“平时成绩(单元测试为主20%)+期末考试(60%)+综合设计(总结20%)”模式。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往的评价模式强调考试的过程化,更加重视平时成绩的考核,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防止期末考试“一考定成败”,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过考试,而不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新的评价模式把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将功夫下在平时,把精力用在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上;有利于及时诊断出教与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与学的努力方向,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目前许多高校都采用了这种考试模式,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也采用该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作业、提问、课堂讨论、小测验、习题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平时时间努力学习,向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奋进。

考试方式从“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模式向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自评、计算机自动评价、课堂表现、口试、笔试+口试、操作考试、笔试+操作考试、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试形式并存改革。

考试内容从“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核”向“知识、能力考核并重”的改革。在课程教学的后期,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自选题目,分小组完成该课程的综合设计。通过课程的综合设计,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创造能力。而对整个综合设计过程的评价,采用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并重的方式。这种评价不仅使得评价更为客观,也较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第二个教师关心工作量增大的现实问题,实践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加以解决。建立通用性强的网络考试平台,将一些知识点的考核、基本能力的考核、过程中的阶段性的检测(测验)等适合于利用计算机网络考试平台的考试和测试由网络考试平台来完成,减轻教师批改试卷和作业的工作负担,调动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积极性,增强考试改革实践的可操作性。同时,使用考试系统还能加大“教考分离”,避免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脱节,减少任课教师命题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考试系统的建立主要为标准、科学的试题库(或试卷库)建设。实践过程中,由课程负责人组织题库的录入,并认真审核试题的题型、题量、难易度、区分度、内容等是否符合命题要求,参考或标准答案、评分标准是否规范、合格。为提高考试质量,确保考试的权威性,在组卷时,以计算机自动为主,人工为辅助,以尽量确保考试更科学、合理、公正和可靠。同时,根据教学考核的不同阶段,调整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的分配比例。例如,在单元测试中,客观题为重点,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念的识记能力;而在期中/期末考试中,重点考核学生分析、综合和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使考试能够真正地全面测试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通过建立试卷分析及评价模型、做到考试后自动分析和调整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来解决第三个问题。试卷(试题)的分析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定性分析是指对试题题目内容、教学过程与试卷的相关性、学生学习情况等进行定性的分析。定量分析是指对题目的难度、区分度等数量指标的估计。对于具体一道试题来说,其定量的静态参数有知识点、试题类型、分值比例等,而定量的动态参数主要有两个,即试题难度系数和区分度。

定量动态参数的数据是考试后分析反馈并指导教学的重点,然而这类参数的设定以往是以出题者的经验获得,在实际的题库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简化为相对静态,即将所有的题目设计成为难度相同,区分度相同,或粗略设成3-5档,并且一旦设定好就固定下来,在以后的考试过程中也就难以再进行修改。由于动态参数的设定是事先人为固定设置的,在现实操作过程中也无法做到人为地根据每次考试的分析来进行手动的计算并进行调整,那么也就很难真正做到试题的动态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也就无法达到指导教学的功能。我们由此设计出一种智能自我学习功能的考试系统,它能针对主、客观试题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统计算法,自动学习并获得以往各次考试中每道试题的实际难度系数和区分度,达到逐步趋向于真实的数据,为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下次试卷的组卷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计算机自动对考试后分数的特征量数(算数平均值、标准方差、最大值、最小值、极差、相关系数等)的统计分析,通过“正态分布拟合优度检验法”考察分数是否分布规律的检验,以此来判定教学内容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预期目的。

4改革效果

我校的考试改革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和智能化考试系统,首先在一个校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一个学期的小范围试点改革。通过该次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明确了今后教学内容调整的方向,受到多数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欢迎。依托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经过两年多的深化,已在全校顺利实施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C双语)”、“程序设计(VFP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网络技术与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等多门课程的考试改革。

该项改革成果不仅取得了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相关的课程也取得了云南省“精品课程”称号,同时该项改革的成功经验也推广到其他学校的相关课程改革中。实践证明,该项考试改革思路能为其他的理工科基础课程的考试改革,提供一些经验以及实践的范例。

参考文献:

[1] 张运舟. 对高校考试改革的一点思考[J]. 河套大学学报,2006(3):9-11.

[2] 王艳丽,严国强. 素质教育与高等学校考试改革[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53.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考试改革 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范靓(1982- ),女,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韩国语教学;陈文军(1978- ),男,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山东 青岛 26658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项目“非通用语种系列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B20123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90-02

目前,我国正处在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加速时期,急需大量具有改革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各高校正积极开展以提升大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以求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学改革的第一切入点应该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学习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效果怎么样,是否把知识有效地内化为素质和能力,要通过考试环节来检验。因此,考试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手段。辩证地看,考试是一柄“双刃剑”,科学合理、鼓励创新、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而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僵化的考试制度则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当前高校课程考试普遍存在考试内容滞后、考试方式单一、考题设计简单等问题,在这样的考试指挥棒下,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2012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意见,其中第五条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简明阐述,并强调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同时要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综合能力评价。因此,考试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推进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一、推进考试改革的意义

1.考试改革可以促进教风建设。进行考试改革,加强考试改革的支持和考核力度,可以引导和督促教师端正教学态度,积极投入教学。考试改革工作的推进也会“倒逼”教师认真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这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另外,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能够促进教学相长,教师从中感受到的工作责任感和成就感自然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

2.考试改革可以促进学风建设。考试改革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核由“死记硬背”变为“活的运用”,或由“一考定论”变为“多次考核”,或由“独立考核”变为“协作完成”。这些措施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够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效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考试改革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考试改革的实施一旦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氛围浓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就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因此,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牛鼻子工程,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手段。通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的课程考试改革,进一步发挥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导向、反馈和激励等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体才能和潜能的发挥,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考试改革的原则

考试改革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考试改革要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满足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探索建立符合学科专业特点和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考试制度。第二,考试改革要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三,考试改革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考查,遵循教学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实现考试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变。在遵循这三个原则的前提下,考试改革应把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考试改革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构建配套的课程考核体系,“教学考”一体化设计,实现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推进考试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全面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的改革是考试改革的核心和主体。一门课程的考试除了它本身的检测评价功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延功能,即引导调控功能。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和技能并重,继承和创新并举,改革考试内容,积极进行科学、合理和全面的考试命题改革,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最终目标。根据课程发展现状,与时俱进,合理优化考试内容,以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为基础,以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以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辅助,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的题目,注重对学生辩证性思维能力的考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遵循教学实际,创新改革考试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是实现考试改革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创新改革考试方法和手段,遵循教学实际,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根据课程性质和考试目的注重多样化考试方法的有机结合。首先,考试方法应由以前单一的笔试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可采取笔试(闭卷、开卷)、口试、答辩、论文、大作业、调研报告、上机考试、作品设计、操作考试、实验(实践)能力测试等形式,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其次,积极进行合作性考试方式的探索研究。合作性考试不同于传统的个体考试形式,是研究性学习与考试的有机整合,由多人合作共同完成,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合作精神。因此,要提倡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考试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注重过程评价,实施多元成绩评定方式。多元式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实现考试改革目标的基本保证。根据不同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试方案和评分依据,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考查,从而改革目前多数课程一次性结课考试的做法。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风格,采用考勤、作业、课堂提问、随堂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督促和考核,避免一考定论。多样性成绩考核模式,可分散一次性考试的风险,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成绩,使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程,优化教学方案,同时督促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保障考试改革效果。激励约束机制是实现考试改革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建立考试改革配套措施,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保障考试改革效果。教学管理部门应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考试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考试改革。例如,以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形式支持教师进行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工作并付诸实践,对积极参与、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给予不同层次和种类的奖励与表彰。还可以通过约束机制督促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考试改革工作中,如将考试改革的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挂钩。教学管理部门要适时地在全校范围内举办考试改革经验交流会,对于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予以宣传推广,营造深化考试改革的良好氛围,以点带面,逐步整体推进全校的考试改革工作。

四、结语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必然要深化高校考试改革,考试改革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其改革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学生培养的质量,甚至关系到高校的整体的办学水平和长远发展。考试改革应从考试内容、考试方法、成绩评定和约束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彻底转变传统考试观念与质量观念,“教学考”一体化设计,逐步探索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校考试体系。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发酵工程 考试模式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102-01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测定教学质量和评价教学效果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考试能有效地了解和考察教学效果,有助于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学科平台课和核心课,是这些专业知识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进行《发酵工程》考试改革,对于推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效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当前《发酵工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发酵工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涉及到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以及化工原理等多学科,同时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也很强,但是目前的考试设计从认知、形式到内容都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对本课程考试作用的认识片面化,以分数高低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学观未能改变。近年的考试改革主要集中在考试结果分析,对某个年级、某个专业、某些课程考试情况组织分析,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没有明确高校考试的另一重要目的―掌握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式。在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考试的服务和促进教学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考试促进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必将成为大学生能力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

(2)该课程考试方式单调,不能全面发挥考试的功能,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具体表现为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专题讨论及其他方式少;理论知识考试多,能力、素质考察少;总结性或终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标准化考试多,综合性考试少。这种单调的考试方式,既不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无法准确考查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素质,更窒息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造能力。学业成绩评价单一化,缺乏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办法,基本上是“一考定终分”。强化了一次性考试的作用,造成学生对平日学习的忽视,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缺少对平时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评价,没有把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体现出来,助长和导致了“考前突击”,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抹煞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求异思维的表现。

(3)考试内容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测量和评价。考试注重对认知目标领域的前三个层次即知识、领会和运用的测查,却忽视对其后三个层次即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测查。亦即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述”,多是知识导向性的,注重的是教材和课堂教授知识的再现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测查目标层次低,是造成目前生物工程类大学生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发酵工程》课程考试改革与探索

2.1 考试形式的改革

改变以往《发酵工程》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模式,加强全程的过程性评价。根据教学知识点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群,如《发酵工程》可以分为发酵工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篇,菌种制备原理和技术篇、发酵过程控制和优化篇、下游分离提取篇以及特殊发酵类型专题篇等。在教学进度的不同阶段,针对上述知识群采用分组seminar展示并打分,这能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加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安排,课堂测试以开卷考试为主,题型多为主观题。通过合理设置出勤率、seminar表现、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的成绩比重,能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成绩比重,做到对学生进行过程化评价,更客观有效。

2.2 考试内容的改革

考试内容改革是考试改革的核心,考试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考试内容来实现。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注重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考试内容的合理组合,减少客观性、记忆性考试内容,增加主观性、综合性、思辨性、实践性考试内容,重点考核学生分析、综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知识的能力,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质疑批判、标新立异,使考试能够真正地全面测试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于考试内容的设计,可按教材关键原理和知识点占50%、指定的课外资料占25%、综合分析能力题占25%来进行试卷命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形成批判意识。《发酵工程》对学生的自学和实践动手能力都要求较高,在考试改革内容中要逐步增加实验操作考核的比重。

2.3 考试改革实践及效果

最近几年在本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本科专业多个班级中进行了《发酵工程》考试改革试点,对试点情况和学生的反馈做了总结。通过加强全程性考试能避免学生在期末考试期间临时强记而考完又迅速遗忘导致学习效果差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发酵工程学科的关键知识点及原理,同时又减轻学生在期末期间由于不同科目考试重叠带来的思想压力甚至引发作弊的问题。另外,全程性考试方式更客观地测试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改进教学过程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在考试内容革新方面,学生对于开放性试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桎梏中解脱出来,从多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和能力的锻炼。鼓励那些在答题中有自己独到见解、思路开阔的学生,给予加分,使学生以批判的态度去学习发酵工程理论,从而更深刻地掌握该课程的要点,也对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云,徐英黔,胡君一.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1):10-11

[2] 于凤文,许轶,沈绍传.改革考试方法,加强素质教育--化工原理考试改革的初步尝试[J].化工高等教育,2004(3):81-83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5

摘要:《毛概》是高校最重要的一门公共思政理论课,也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政治理论课。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进行《毛概》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探索,是高校《毛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文章结合《毛概》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了《毛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实事求是思想在《毛概》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高校;《毛概》教学改革;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11-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毛概》是通过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教育,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原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课程。在《毛概》中,实事求是就是毛泽东思想体系最根本的原则,它与群众路线、独立自由理论一起被誉为毛泽东思想的灵魂。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以实事求是为根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客观真理。这一点,在高校《毛概》教学改革中,同样适用。

一、高校《毛概》教学改革现状

1.高校《毛概》教学改革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教化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思路是:从转变教学理念开始,以师资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根本,以优化教学内容为主线,以改革教学方法好手段为突破口,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针对性,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一改革思路适用于所有的思政教育课程,但是,与其他思想政治课程相比,《毛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也决定了高校《毛概》教学改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高校《毛概》课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毛概》课程距今有一定的阶级属性和鲜明的党性,该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改革开放后流入中国的、腐朽的西方思想文化意识持坚决抵制态度。这也要求高校在《毛概》教学改革中,要坚持其思想性,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坚持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原则,要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思考能力,为学生思想意识、身体并重发展打好基础。

2.高校《毛概》教学改革现状

长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都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概等课程的改革状况,并就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多次做出了重要指示。在2015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家办公室先后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高校按照中央要求,重视广大师生的意识形态建设。教育部重要领导也随之就高校教师的个人修养提出了要求,要求广大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守道德、法律和政治底线,禁止不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出现在高校课堂上,要求广大教师经济传播正能量,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然后借助高校教学改革的东风,开展了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改革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为了促使学生健康成长,高校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同时对西方文化进行了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面貌也焕然一新。

二、高校《毛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改革方向不明确

《毛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给大学生更多的人文社科、党史国情方面的知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再就是用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掌握和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改造客观世界。但是,结合实际来看,许多高校在《迈高》教学改革中,都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这一个问题,如许多高校在《毛概》课程设置中,都没有根据学生现实需要,合理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从比例,教学始终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陈旧、老化,也没有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开设富有特色的毛泽东思想课,教学目标不明确,实事求是思想在《毛概》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没有体現出来。

2.教学内容和方法单调

毛泽东思概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的指导作用。直至今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毛泽东思想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各级党和政府都要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毛概》中的许多理论和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对于大学生来说,许多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将《毛概》理论教学与社会热点、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许多教师在《毛概》教学中,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单调,导致《毛概》课堂教学缺少情趣、气氛沉闷,学生对《毛概》教学不感兴趣。

3.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有待优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毛概》教学考试与评价都以期末考试这种终结性考试方式为主,不同的是有的学校采取的开卷考试,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大。有的学校采取的是闭卷考试法,考试内容和答案都非常客观,对学生的记忆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学生没有太大的发挥余地。自从2007年高校课程改革以来,各高校都针对《毛概》教学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统一命题考试、分班命题考试等被应用到《毛概》考试中来。但是,不管是统一命题还是闭卷考试,它们实质上都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考核方式的表现,都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范畴,都无法真实、全面反应《毛概》教学效果,它也使得高校《毛概》教学始终停留在“应试”的框架内。

三、实事求是思想在高校毛概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1.实事求是,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毛泽东思想与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就是水火不相容的。《毛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生接受毛泽东思想教育、引导和改造,使大学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在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的作用和意义。如今,我国已经步入了社会主义发展转型关键时期,受市场经济大环境、多元文化和“互联网+”时代影响,许多大学生都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不断提高。要想确保高校《毛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取得高效,高校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并在改革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去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争取通过《毛概》教学改革与教学,使大学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权威性,使学生理性看待中国转型时期发生的各种问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2.与时俱进,革新教学内容

《毛概》是一门思想性、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具有与时俱进特质的课程,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于与时俱进。要想提高《毛概》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改革中,高校要根据学生思想状况、发展要求,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具有针对性的《毛概》课程,并在教学中将相关理论与历史知识、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将更多有用的素材和资料应用到教学中去,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如在文学院开设《毛泽东诗词、书法》教学,在管理学生开设《毛泽东领导艺术》教学,紧贴学生专业方向进行《毛概》教学,以促使学生思想和专业能力并重发展。在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观点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讲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并联系当前时政热点,譬如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有关毛泽东思想的新提法、新建議,大国关系进展及中央在国与国问题上的新对策等,使学生了解党的执政方针和方向,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又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时产生的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名人轶事、典故等应用到教学中去,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手法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根本则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的价值选择,它赋予了高等教育更加丰富的内涵。“以人为本”与实事求思想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两者的交互性体现在,它们都要求高校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具体到高校《毛概》教学中,高校要抓住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转型时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等,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法,变枯燥、抽象的知识为活生生的例子,变生硬的教条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师生互动、案例教学等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宣传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利用微信公共号、宣传栏等进行知识传播,利用《毛概》教学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掀起毛泽东思想学习热潮,以拓宽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端正学生的认识。

4.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评价

科学的教学评价,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毛概》教学改革中,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文理科学习背景、思维特点和知识结构,构建一套科学、公平的考核体系,选择能引起学生共鸣、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考评方法。然后,创新考核方式,加大材料分析类主观题在《毛概》考试中的比重,重点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如许多高校在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毛概》教学中,将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辩论演讲、社会实践等都纳入到教学考核与评价范畴,同时建立了动态试题库,使考题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更为紧密,并在闭卷考试中,采用了口试、答辩等考试方式,将考试重点放在分析性、逻辑性、创新性知识上,尽量避免了答案的唯一性,从而使《毛概》教学考核脱离了“应试”的怪圈,考核结果也更具说服力。

综上所述,在《毛概》教学改革中,高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从实际出发去对教学思想、内容、形式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以实现教学、教育与育人的统一,尽快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陶林,张振. “三个代表”进课堂——《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创新之我见[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200-202. 

[2]项东,陶林. 论增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原则与路径[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5:163-166.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程;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背景下,积极开展考试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可见,考试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导游业务课程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同时也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结合导游业务课程自身特点,本着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传统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导游业务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内容常常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并且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这样的考核内容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显而易见,应用性在考核内容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能全面体现导游业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2、考核方式单一。导游业务课程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笔试完成,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给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得出学生本课程的总评成绩。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此种考核方式单一,且没有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不足以引起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3、评价方法片面。在传统的卷面考试和实践内容考试中,教师居高临下,处于主置,不进行指导与帮助,使学生陷入被动应付的境地。可以说导游业务课程考核的最终评价是由任课教师一锤定音,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当中,使得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片面,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除此之外,这种传统考核方式的相对落后,还会带来学生作弊、厌学等方面的弊端。

二、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应在深入研究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考核观念、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以人为本,实现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三、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

1、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高职教育理念下,对于高职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实践为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是为提高专业技能服务的,理论学习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专业服务技能水平的提高上。因此,导游业务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2、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市场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熟练讲解导游词,掌握导游服务过程中常见问题和特殊问题的处理策略和应变技巧,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最终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一线导游人才的需求。本课程的考核可灵活运用笔试、面试、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

3、采用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这一环节是教育测量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必须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可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评价与实践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具体方案

根据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指导思想,本着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现将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表述见表1。(表1)本课程考核内容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各部分考核内容的成绩所占比例适当。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出勤情况(5%)、课堂回答问题情况(10%)及作业完成情况(15%),共占成绩比例的30%。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两大部分。其中,理论知识考核采用笔试方式,试卷以主观题为主,可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实践能力考核采用面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礼仪知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景点模拟讲解占总成绩的25%,应变能力占10%,礼貌礼仪占5%,实践能力部分共占成绩比例的40%。面试阶段考核要有计划进行,首先将景点模拟讲解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公布,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做准备。此阶段的考核评价是由教师与学生代表根据考核标准共同参与完成。实践能力部分的面试考核可运用竞赛形式进行,比如精心策划组织“导游之星”技能大赛。首先组织初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负责人,各个小组成员轮流试导,由小组成员选出表现最出色成员参加决赛。在决赛过程中,教师客观评价每一位决赛选手,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由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打分,选出导游之星。实践证明,此项考核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考核,同时在培养学生导游讲解能力与应变能力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的期末考核内容是以河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为具体蓝本,结合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设置。

综上,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是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形成的,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总之,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并且应本着一切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取得显著的改革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岚.关于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23.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7

一、十六大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建立和完善了新的课程管理体制。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不均衡的大国,不同地区的学校之间,甚至同一地区的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发展上的差异,而传统的过分统一、集中的中央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给中小学课程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和改革,在课程管理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地方、学校各司其职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坚持国家、地方、学校共同建设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既突出国家的宏观控制、宏观指导作用,又逐步增加地方、学校的课程自,调动地方、学校在课程教材改革中的积极性,加大课程管理体制的弹性。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实现了课程的多样化,保证了中小学课程的正常运行和课程效能的发挥,使我国中小学课程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民主化的道路。

(二)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新的课程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单一的,即只重视知识特别是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的传递,忽视人的整体发展的多种需求,导致学校教育偏离了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一正常轨道。经过30多年的摸索、尝试、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改革理念,并从这一理念出发,建立了新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新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强调改变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强调改革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强调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越来越趋于以人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所有人更加全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正确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三)丰富了课程的类型和内容。

通过十年来的不断改革,课程设置趋于灵活多样,更加注重结构的合理化,注意各种类型、各种形态课程的合理配置。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了理科综合课程“科学”和文科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另外,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整体优化了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全面、主动、活泼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

更新了课程内容,强化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通过加强品德教育、关注人文素养、结合信息技术、倡导综合实践活动,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突破口,既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课程不再只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范围内作简单的知识的增减,更重要的是逐步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壁垒森严的学科界限,增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课程内容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增加了与现代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现实内容,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活和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必要空间。

(四)探索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

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关键环节。经过十年课改的探索,基本建立起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多样,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使评价与考试更具科学性,更加客观、公正,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目前,在日常评价方面,以学生成长记录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已经取得实效;在中考改革方面,已经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高考改革方面,有不少省份已经开始实施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改革,其中对选修模块的处理,对高中学科水平考试的重视,考试内容的改革,以及高校录取方式的改革,都正向着有利于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不断转变。

(五)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真正的课程改革必然伴随着教学改革。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技术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理念上,既继承了传统教学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从关注知识学习的教学走向关注能力培养的教学;课堂组织形式上,从循规蹈矩的课堂要求走向了以人为本的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教学内容上,从经典知识的教学走向既注重经典知识学习又关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模式上,从单一走向多样,新的教学形式不断被引入;课堂教学文化多元化初见端倪。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特别是与课程的不断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习者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创新探索从技术上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广阔空间,变单一的教科书为多样性、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在适当时间、适当地点、适当方式的开放式学习。

(六)促进了教师整体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第一线的实施者是教师,许多优秀的教师在历次课程改革中,开展了多种教育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大的成效之一,就是全面动员广大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改革,为全体教师实现整体专业发展搭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专业研修平台。课程改革改造了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师研修体制,开辟了大学和社会各界介入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渠道,创造了“校本课程”、“校本研修”的新境界,推动了教师群体互助、合作和共同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鼓励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创生与开发,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素养和课程实施能力,教师的观念、行为发生明显转变,广大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和重要的助推力量。

总之,十六大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基础教育的面貌,全面探索并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面向未来基础教育全面提高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坚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指导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系统梳理总结十年课改积累的成功经验,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的探索,是基础教育课程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教育规划纲要》对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总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做了明确的规划,特别是对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工作重点做了明确的规定。未来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将逐步转向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课程教材建设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建设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从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来看,以《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发展课程评价,加快农村地区课程改革步伐,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课程形式与内容,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长期战略任务,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二)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制度。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稳定的制度化建设时期。加强课程教材制度化建设是巩固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深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的历程,要把十年课程改革中积累的好经验、好成果巩固下来,制度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通过系统的梳理、提炼,总结十年课改中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使它们成为制度,对于保障课程改革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及提高教育质量具有积极作用。课程教材制度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课程教材建设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从宏观层面看,涉及国家对课程教材建设的管理机制等。如课程标准的研制、修订、审议与颁布制度;“一纲多本”的教材建设和选用制度;课程教材建设的跟踪、监测和信息反馈制度等。

比如,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的周期多长比较合适?回顾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课程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颁布和修订的周期长短不一,往往都是依据当时的现实条件而作出的调整。上世纪50年代,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教学计划,调整得十分频繁。而在新世纪课程改革中,从2001年颁布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到2011年底对课程标准完成一次全面系统的修订,时间长达十年。从国际经验看,日本的课程发展周期一般是10年,而新加坡的做法是对课程标准3年一次调整、6年一次修订。我国的课程标准研制和修订需要更好地吸收国际经验,使课程标准的颁布和修订逐渐规范化,既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能及时吸纳国际国内课程研究的相关成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再如,建立前瞻性、探索性教材的实验和管理制度,鼓励一些现在相对超前、但对未来教材建设具有政策研究价值的教材通过实验逐步完善,从而为实现教材的多样化、提高教材建设的整体水平作出贡献。

在十年课程改革过程中,这些制度已经形成并且对课程改革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向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实施能力建设。

面向未来,各级课程管理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强调研,提高制定、调整、完善课程政策的能力。要在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课程政策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协调机制,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指导,高等院校、课程专业机构和各级教研部门的专业支持作用。进一步强化地方和学校实施课程的能力,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校本课程,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制度的创新。进一步明确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落实地方、学校课程管理自,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有效整合三级课程资源,加快探索和建设适合本地本校需要、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本地本校课程。

(四)进一步加强课程改革保障机制建设。

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条件的支持、保障和配合。加强和完善课程改革的支持保障机制,是新时期深化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实现4%目标的情况下,应重点加大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投入,加快建立规范化的课程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同时,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尽快在国家层面建立课程实施及教材使用情况的动态监测机制,提高课程教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考试评价改革事关课程改革的成败。必须进一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深入探索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进一步深化、完善中考改革,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办法。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加快研制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健全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和教师依然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加强教师培训。通过扩大教师培训规模,丰富培训形式,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使课程改革成为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成为社会、学校、教师广泛参与的过程。

(五)坚持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面向未来,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依然在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改革,首先还在于观念更新。要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确立全面的质量观、人才观,着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课堂教学文化的创新,努力创造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通过改革,不仅使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为学生将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新的课程教材不仅要综合反映基础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渗透创新思想,突出方法指导,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自由选择、主动探索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和个性化的过程。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8

1.职能定位不够科学合理。从目前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来看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够给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种支持以及服务,具体来说就是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种公共服务乡镇政府都不能够供给,存在职能缺位的典型问题,这突出反映了乡镇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举例而言,新农村建设不仅仅要求经济发展,同时还要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但是很多乡镇管理重心就是经济,忽视文化建设。除了职能缺位之外,乡镇管理中还存在越位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政府调控以及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全能政府特点明显。

2.乡镇管理条块分割问题突出。乡镇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问题突出,县级政府以及乡镇政府双重管理部门较多,这导致各个组织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工作开展的立足点不是为了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而是追逐自身的利益,结果就导致乡镇管理协调难度大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经济、文化、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工商、税务、农推、文化等机构之间通力合作,这样才能够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反之则会拖累新农村建设。

3.乡镇政绩考核模式比较落后。政绩考核模式存在误区也是乡镇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政绩考核的目的在于发现乡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改进,但是反观目前乡镇绩效考核基本上陷入了一个为了考核而考核的误区,数字出干部、数字出优秀成为了绩效考核的直接表现。在具体的绩效考核内容层面,新农村建设相关指标没有被纳入到乡镇管理范畴之内,乡镇考核基本上就是以经济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单一,考核方法落后,考核结构使用不足,对于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二、乡镇管理改革中的困难分析

1.改革遭遇巨大阻力。面对新农村建设给乡镇管理提出的更多要求,乡镇政府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也必然会遭遇到预料之内的巨大阻力,这些阻力处理利益阻力之外,还包括文化、理念等方面的阻力。利益阻碍是指在乡镇管理改革中可能受到利益损害的工作人员对于改革会进行的阻挠,文化以及理念层面的阻碍是指乡镇行政文化非常落后,带有严重的官本位、人治色彩,乡镇政府官员都是高高在上,没有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政府服务理念,而新农村建设要求行政文化的重塑,这意味着对文化阻碍必然乡镇管理改革。

2.改革遭遇动力不足困难。从改革动力来看,乡镇管理改革缺少足够的动力,首先就是乡镇上级政府动力不够,在乡镇管理改革动力方面,基本上从中央政府到基层政府存在动力层层递减的问题,出于种种考虑乡镇管理改革总是踯躅不前。其次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滞后,其对于乡镇政府改革的推动力比较弱,经济发展是推动乡镇管理改革的重要动力,经济落后自然就会影响到改革动力。最后是农村公民社会尚不成熟,广大农村居民在公民意识、法制意识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村民自治水平比较低,这也影响到了乡镇管理改革的推进。

3.改革基础条件不够充分。从乡镇管理改革基础条件来看,相关配套制度、措施的不具备同样给乡镇管理改革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乡镇政府改革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的孤立的工作,需要全面的做好的配套制度的改革,这样才能够为乡镇政府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反之在配套制度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乡镇政府改革的难度会大大增加,很难达到预期改革效果。乡镇管理改革基础条件不够主要表现在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社保制度等方面的不健全或者缺失,从而成为了乡镇管理改革的拖累。

三、乡镇管理改革的具体路径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既是乡镇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乡镇管理改革的路径,乡镇政府在具体职能定位方面,要加快转变步伐,利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具体要求与内涵,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前提下,针对职能定位方面存在的越位以及缺位问题,有计划的制定职能转变路径。

2.完善管理考核模式。在管理模式方面,需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打破各个职能部门的割据情况,统一到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之下。在考核模式方面,则要将新农村建设内容纳入到乡镇管理考核中去,完善考核方法,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 教学改革 探究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且内容多,课时紧,就目前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针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做出研究、探索和实践与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制定全方位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的新思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完全接受这门课的全部知识,以及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为以后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一、教学改革的分析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主要以基础的实验为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导书上的内容和步骤做实验,教师主要指导学生根据理论所学的原理,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操作步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上只是跟随教师的步伐去做,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和举动。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有些地方解释不清楚学生学习难度大,造成厌学情绪;教学内容没有做好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未能针对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课程单调,缺少实践性题目;没有增加设计性的实验,使得缺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缺少学生自己思考分析的环节,综合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这种实践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一直以来考试内容主要是电子线路的分析计算以及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记忆,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上,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因此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也是教改的重要课题。

3.教学方法没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学方法基本采用灌输式,使得学生不熟悉和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从而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对于课程结束后的集中实训环节,一方面由于学生平时实践能力较差,电路板的元件焊接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元件和电路板的损坏,另一方面学生不能经历原理分析、元器件安装及调试,使学生的学习氛围不够。

(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在教学改革中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而实践和实验教学则是作为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应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环节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按照就业导向,从职业技能培训的角度,根据专业确定的职业岗位,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开发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建立新的教学体系,为了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必须对现有的教学与模式进行改革。

(三)构建科学合理教学课程

电子技术课程的体系可分为两个方面理解:一是适应性要求,即改革的课程体系必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方面;二是针对性要求,是改革课程体系要求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的自身环境,促进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从而提高针对性人才的培养。对此还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拓宽知识面向,创建综合性的电子基础理论课程体系,结合电子基础理论课程的体系内容务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综合素质;二是整合教学改革的实验内容,强化能力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工电子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对全部实验内容进行系统实践训练,使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使研究创新实践活动成为现实。

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10

【关键词】成绩评价 考试改革 能力和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医学教育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在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迈进, 以人的内在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 以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形成为核心, 建立全新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体系, 正逐步成为高等教育新的价值取向,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稳步提高。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 高校中仍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的传统的不合理的考试模式[1], 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的制约作用逐步突现出来。因此, 高校在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 还应充分重视考试改革。作者从事《临床医技课》之一《心电图诊断》的教学,2006-2008年在考试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打破传统的老师讲授知识和学生期末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成绩的传统做法,实施了由学生实验成绩、实训结束时每个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测试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各占一定权重,最后决定学生学习本课程成绩评价改革探讨。使学生由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向着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将学习重点放在应用理论知识的专业操作技能上,学生动手能力有了明显进步。

1 考试内容和方法改革方案

1.1 明确改革探讨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指导思想

本课程教学以应用理论知识指导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考试内容以测试学生动手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由以获得理论知识高分数为荣,向重视良好动手能力的方向转变[2]。

1.2 授课班级及时间2006-2008年,05级60人,06级129 人。

1.3 考试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其一是根据每个实验内容写出实验报告;其二是实训内容结束后进行的学生独立操作的专业技能的测试:包括常规心电图检查正确操作方法、心电图附加导联检查正确操作方法、获得清晰图像质量评价等三部分内容;其三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使对学生成绩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之中。

1.4 应用过程原理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

评价学生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每个学生的多次实验报告判分的平均分占期末总成绩的20%;其二是每个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测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其三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使评价学生动手能力的成绩占总成绩的60%,旨在强化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1.5 保障改革实施措施

1.5.1 加大课程授课学时分配中实验和实训学时数

理论知识讲授48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48%;实验、实训学时数52 学时占总学时的52%。

1.5.2 开放实训场地,保证实训过程顺利实施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集体活动过程,学生独立操作机会少,为达到每个学生具有专业操作技能,必须安排学生个体操作为主的实训活动过程。为保证这一活动落到实处,开放实训场地并安排老师轮流值班的巡视活动,帮助学生解决独立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1.5.3 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测试不合格者允许补习实训活动, 申请再次进行专业技能测试直至合格为止。

2 结果

2.1 学生学习本课程兴奋点,由只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学习方式,向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上转移,表现是:⑴学生到心电图室兴趣浓了,相互讨论如何正确操作专业技术的多了,学生都争着去操作,改变了学生分组实验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实验报告撰写的认真了;⑵非常重视专业操作技能的测试,有的学生操作不熟练,出现不正确的操作时,主动再次补习。

2.2 实习完毕学生在实习医院组织的座谈会上,反映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比往届大有提高。

3 讨论

3.1 事物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本改革方案评价学生专业操作能力成绩占本门课程总成绩的60%(实验报告20%,专业操作技能测试40%)引起学生高度重视,促进学生学习重点由只重视记忆理论知识向着重视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上转变,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利于提高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3.2 本改革方案考试内容由三部分组成,评价学生成绩的记取也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的实验、实训活动的成绩均在总成绩中占相当的分额,期末理论考试仅占总成绩的40%,而且考试内容多是理论知识应用方面的。这样就冲破了传统教育思想中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的方法,这样的考试方法全程记取了学生的学习成绩,防止了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搞突击记忆,获得高分成绩,成为高分低能的学生。

3.3 改革方案根据本课程是专业课程,加强试验和实训教学,并对每个学生进行专业操作技能测试,旨在通过这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在短时间内应用自己的专业操作技术,按照临床诊断要求显示出病人心电图像,当操作不当,图像干扰较大时,学生就主动思考干扰的来源,力求描记出清晰图像;学生们还不自觉地对自己描记的心电图展开讨论,进行自我诊断、自我纠正。学生争取早日具有正确操作专业技能的积极性的出现使教师感到欣慰。

3.4 本课程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达到了以评价学生动手能力为主体的目的,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有待解决的矛盾。如:现用教材存在不适应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欠缺之处,如教材内容就未将实训教学过程和专业技能测试安排在内,拟计划重编教材将此内容安排于内,增加了新版教材内容的应用性。

经过2年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化的心电学多元考试体系。作者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导向内容评价学生成绩方法的改革,旨在打破“一卷”考试这一简单化评价方式,以能力和素质为导向,实现知识考试向能力和素质考试的转变做些探讨;也是对传统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3]”的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尝试。通过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使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使考试结果能客观反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充分体现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参 考 文 献

[1] 徐苏凌, 徐晓风. 职业学校课程考试方法亟待改革[j].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 (3) :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