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趋势十篇

时间:2023-12-25 17:38:11

新高考改革趋势

新高考改革趋势篇1

>> 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化趋势探析 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探析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浅谈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高等教育职员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 浅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发展趋势及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研究 探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英国高等教育与科研体系改革趋势 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发展 试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化趋势 西部民办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发展与趋势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趋势分析 美国高等教育财政发展趋势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7-12-20.

[2]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3).

[3]周满生编译.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向[J].教育研究,2007,(11).

[4]韩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论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04,(4).

[6]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新高考改革趋势篇2

关键词:会计改革 准则理论 发展趋势

我国在“十一五”其间的会计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但规范了会计行业的运行,而且保证了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为今后我国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着承下启上的历史作用,并且还面临着严重的市场挑战和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因此,推行新形势下的会计改革刻不容缓。当前的会计改革将更加符合我国的市场发展趋势,能够进一步完善会计行业的各种运营行为,有利于新型会计标准的建立和推行。

1、新形势下会计改革准则的内容

“十二五”时期的会计改革更偏向于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会计行业,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目的,同时落脚于提高会计质量,兢兢业业,艰苦开拓,不断创新行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还要以人才的培训、行业法规建设、相关理论研究、行业认证和控制、信息化建设和准则制定为核心,全面开展会计改革工作,加强我国经济社会的结构建设。

新形势下的会计改革准则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会计信息作用环境的变化、间接管理体制的完善、新形势会计改革依据的改变和现代服务行业的协调发展。

1.1、会计信息作用环境的变化

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迅猛前进,国内市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当前企业发展的要求,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已经不可抵挡,由此看来会计信息作用的环境特点已经从以前的单一闭塞转变为当前的多样开放,与此同时,应用的会计标准也要尽量与国际通用的行业标准相匹配,尽可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特点与需求。

1.2、间接管理体制的完善

新形势下的会计改革要求提高间接管理的力度,不断深化和完善相应政策与体制,充分发挥国家各隶属部门、地方政府、基层事业或半事业单位和企业管理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法进行监督管理,使整个会计行业更加规范化和合法化,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活动的打击力度,杜绝一切以会计手段为基础的犯罪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比如做假账、坏账等等。

1.3、新形势会计改革依据的改变

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促使着会计改革的依据发生变化,世界先进的理念和研究成果不断涌进,当前会计改革的广度和高度更是大大超出以往。依据的改变有着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国际财务报告和审计准则的影响,使会计的改革必须与世界的发展趋势相匹配,不能一味的闭门造车,蜷缩在有限的发展空间内;其次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影响,改革的准则和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自身的国情,而不能将其他国家的经验直接生搬硬套,从而造成准则的“水土不服”。

1.4、与现代服务行业的协调发展

会计行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反思与改革,其他行业的辅助也是不能忽视的,因此,要建立和健全与“走出去”战略相符合的国际服务行业,不断深化会计事务所的运营领域拓展,加强专业团队的建设,持续提升社会公信力和民众信服力。

2、新形势下会计改革准则理论的发展趋势

不能否认的是,国际范围内的会计专业交流和研究已经为准则的制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然而,迈进国际市场并不意味着会计行业的发展就能迎来新的高峰,规范化和技术化同样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1、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早已摒弃了闭关锁国的发展政策,从最先的沿海经济城市的开放到后来的内陆城市发展,从部分引入私人营运制度到全面开放私人企业的建设,我国正在一步一步努力的和国际社会接轨。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人均GDP居于世界榜首,更为会计行业的世界化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同时我国还取消了许多会计行业的限制,加大了与国际的接轨力度,为会计改革的准则理论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其他地域的经验与教训。

2.2、规范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传统风俗中,规矩是衡量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的标准,对于现代会计改革的准则理论也同样适应。会计行业的改革要想顺利落实到每一个会计环节,规范化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落实的时候能够对实施行为的正确与否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规范化的会计改革准则理论是顺应行业的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

2.3、技术化的发展趋势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会计作为有较高技术要求的行业,技术的地位更是不可忽视。会计行业的专业技术,比如成本预算技术、审核技术、数据储存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等等要符合时代的发展特点,不能在现代化的会计行业中还是使用着早已经被世界淘汰的技术,这样极其不利于会计行业的进步与技术的创新。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各项经济政策也需要作出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不仅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加快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此时,我国会计改革的准则理论更要充分适应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同时排除各种不良影响,积极进行行业创新,从而帮助我国经济社会有序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孙铮,刘浩.中国会计改革新形势下的准则理论实证研究及其展[J].会计研究,2006(9):15-22

[2]吴水澎.对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会计之友,2012(5):14-17

[3]邓启稳.改革开放30年会计理论研究回顾[J].财会月刊,2008(31):48-50

作者简介:

新高考改革趋势篇3

【关键词】四六级英语 改革

四六级英语改革是历史的必然趋势。2015年,是教育规划纲要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一年,也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一年。而四六级作为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测评服务的一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势必要做出一些举动来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2015年,也是中国社会进程中重要的一年,对第十三个五年进行了规划和展望。根据议程,到2030年全球教育要实现一项总目标,即“确保为每一个人提供包容、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从这项政策,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充分重视。我们要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教育是重中之重,更何况是大学生的英语素质教育。2015年,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年,在主席的带领下,中国确立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目前中国最高的部级顶层战略,将会带领着中国人民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这是一个纪念碑式的创新。显然,在“一带一路”这一世纪性系统大工程中,教育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从这一项项政策、经济的发展,英语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大学英语教育中的领头羊,四六级英语的改革更是顺应了历史的趋势。

四六级改革影响最大的肯定是各个高校的大学生,大学生对于此次的改革也是各抒己见。有人欢喜,有人愁。觉得这次四六级改革是考试难度的提升,不利于现在高校大学生减压,但是正是这种质的飞越,给了大学生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会。机会和挑战从来都是并存的。难度的提升需要大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英语学习――“听”“说”“读”“写”,尤其是“听”“说”。这回改革,四级新题跟专四接近,六级新题跟托福接近,陪伴了中国大学生十几年的短对话和短文听写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闻听力和学术讲座。这更能体现大学生的英文水准,更加考察大学生的英语应变能力,更加能和国际接上轨。

在“一带一路”这个世纪性的大工程中,人才是关键。有学者认为,需要培养大批熟悉、了解沿线国家与地区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应从更高层次上考虑人才培养问题,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利用高校的优势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带一路”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这需要和周边国家合作,合作的语言――英语,是基础,需要从现在起各方高校开始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而英语的四六级改革正是应和了这一趋势。教育部希望通过四六级的这个考试形式,来推动大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来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现在中国国情发展的人才。四六级考试只是督促大学生高效学习英语的一种方式,教育部真正的目的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应变能力。而提高四六级的难度,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同时,美国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也同样要顺应历史趋势。美国虽然人口较少,但教育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它同样需要通过教育改革来摸索适合美国国情的教育模式。美国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针对只有43%的通过SAT(美国高考)考试的高中学生与“大学生基本能力相匹配”,其余的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大学所需的必要技能这种现象,提出了改革将考查实际写作能力、弱化应试技巧;重视日常阅读积累等。美国高考的改革类似于中国的四六级的英语改革,改革的部分都拥有质的飞跃,并且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而并非应试能力的提高。所以四六级的改革既是顺应了国内外潮流,同时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新高考改革趋势篇4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转型

作者简介:李兴敏(1967-),男,黑龙江讷河人,深圳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成人教育和教育评价;罗唱(1993-),女,湖南湘潭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林贻行(1978-),男,广东澄海人,深圳大学成人教育实验室实验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项目“网络课程动态评价研究”(编号:GKA113008),主持人:李兴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2012年度访学课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改革方向研究”(编号:201215),主持人:李兴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3-0052-06

利用知网期刊库做精确题名检索:“成人高等教育”与“改革”搜索得到630篇,“成人高等教育”与“创新”得210篇,“成人高等教育”与“转型”得78篇,“成人高等教育”与“创业”得5篇。可见,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转型体现了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的力度强弱次序,这个结论也被其它文献所证实[1],而成人教育创业这个话题几乎不被提及,搜索到的5篇学术论文内容均为探讨培养成人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改革”或“创新”或“转型”并“成人高等教育”做精确题名搜索知网期刊库得到883篇文献,下载其标引数据:题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关键词、发表时间、基金、刊发年份作为第一部分样本;为使研究结论更接近客观规律,本研究再以“改革”或“创新”或“转型”并“成人高等教育”做精确题名搜索知网引文库得到495篇文献,下载其标引数据:题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关键词、发表时间、基金、刊发年份作为第二部分样本。结合对于期刊库样本和引文库样本的分析,探索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与转型的客观规律。

二、被引周期

利用期刊库的刊发年份数据,绘制出该领域年度发文历史规模图,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6年开始,该领域年度发文呈缓慢上升趋势:1991-1998年,年均发文18篇;1999-2006年,年均发文40篇;2007-2014年,年均发文48篇(2015年样本不全缺乏统计意义),21年中每7年发文有一个明显提升。以上分析说明成人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转型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成人教育学者们的关注。

利用引文库的刊发年份数据,绘制出该领域文献、年度引文历史规模图(见图2)。对比图1,因为图1中年度发文是缓慢上升的,所以图2中被引峰值也应该是逐年刷新高度、并逐年后移的,目前绘制出图2中的峰值位于2010年(42篇),且正在向2011年过渡,可以根据当前日期2015年10月初步推测,该领域文献被引用周期在4-5年之间,学者研究时引用优秀文献周期偏长。

三、发文和被引平均时间

利用期刊库的发表时间数据,可以计算出所有883篇的平均时间为2005年4月24日;同理利用引文库的发表时间数据,可以计算出所有495篇被引的平均时间为2007年1月26日。这两个数据说明关于该领域研究十年前就开展得较为充分,然而该领域优秀的学术论文是延迟近两年之后大量出现的。

四、核心理论阵地

该领域核心理论阵地需要从引文库的文献来源数据分析获得[2],利用EXCEL的数据透视功能,统计出495篇被引论文刊自207种期刊,其中被引文献排名靠前的10本期刊见表1,这10本期刊是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必备和集中浏览期刊,虽然未必是刊载该领域文献数量最多的前十种期刊,但一定是发表该领域文献质量最高且数量也较多的期刊。

五、学术带头人

该领域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也由引文库作者数据列分析产生[2],将引文库作者信息分列后保留最多至论文第三作者(若有;第四作者及其排名更后作者、贡献量少而忽略),然后合并所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作者姓名列,进行数据透视得出被引排名前三的10个作者,填入表2中,他们均为业内人士所熟悉。虽然他们未必是该领域发文最多的学者(活跃作者),但一定是发文质量最高且数量也不少的学者。

六、权威机构

研究的权威机构也是由引文库单位数据列分析产生的[2],见表3中被引排名前六的10个机构,几乎都是成人教育学硕士点所在地,不乏教育部批准的68所远程教育试点高校[3]。虽然他们未必是该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活跃机构),但一定是该领域最具话语权的机构。

七、研究获得基金资助规律

(一)年资助率

期刊库883篇论文中,137获得基金资助,资助率为15.5%。2000年(含)以前,相关研究几乎没有基金资助,将近15年中每年获得基金资助的研究论文数除以年发文数,可算出逐年资助率情况见表4。表中数据显示资金资助率以每五年一个台阶在上升,2001-2005年资助率在百分比的个位数,2006-2010年资助率近百分之二十,2011-2015年提升至百分之四十的水平。引文库中495篇文献中有94篇获得了基金资助,引文研究资助率近20%,客观说明了引文的研究质量较高。

(二)基金重点资助机构和学者

统计得到获得基金资助较多的前十家机构及其被资助论文数填入表5,这个表中的高校名单,对于成人教育工作者来说相对陌生,表中理工科技类院校占了相当比例,说明理工类院校的财政状况一般好于纯师范类院校,其基金资助的覆盖面较大,也覆盖到校内不占学科优势的成人教育改革、创新和转型领域研究。

同理可以得到研究获得基金资助靠前的学者及其被资助论文数,发现除长沙理工学院的学者余小波被资助3篇研究论文外,其他学者被资助的研究论文均在两篇以下,统计学意义上看,学者从事该领域研究获得的基金资助过少,不利于提高广大学者的整体研究水平。

八、改革、创新和转型的内容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高频关键词

期刊库883篇论文共有4848个不计频次的关键词,其中不同关键词1630个,计算得到高频关键词阀值为40.37,即词频数大于或者等于41的关键词,方可为高频关键词[4]。然而由于采用样本的局限,统计得到样本中的关键词其词频大于41的只有“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校”、“改革”、“成人高教”、“成人教育”、“成人高等学校”、“创新”、“终身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合计10个满足条件,为分析的方便,将高频关键词的阀值设定为18,这样就扩大高频关键词范围至30个,填入高频关键词表,见表6。

(二)改革、创新和转型的内容

使用SPSS18.0的组建连接、OCHIAI二分类法,得到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树状图如图3所示,同时输出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再利用该相似矩阵中数据,换算成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见表7。

聚类分析树状图显示出30个高频关键词分为以下四类:

1.第一类关键词9个:高等教育、成人、成人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知识经济、转型和学分制。展现了研究热点一:首先可见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创新、最后是转型;其次可见知识经济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经济的繁荣直接拉动了当地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甚至学习型社会的自发建设;最后可见实施学分制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优选形式,在广大户籍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以下统称市民)当中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创新,积累到一定分数后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给予颁发相应资格证书予以肯定认证,必将调动市民学习的积极性。

2.第二类关键词6个:成人教育学院、办学机构、成人学员、工学矛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展现了研究热点二:要求办学机构成人教育学院,解决好成人学员的工学矛盾,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实施教学改革。

3.第三类关键词6个:市场经济体制、教育质量、普教化、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专业设置。展现了研究热点三:成人高等教育要避免普教化,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倒逼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改革专业设置,更好地为市民的终身教育服务。

4.第四类关键词9个:普通高校教育、成人高等院校、成人高等学校、大学后继续教育、成人高校、成人高教、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成人高考。展现了研究热点四:成人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转型目标在于以非学历教育为代表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按这个观点,国内已经有学者在该热点覆盖文献中提议取消成人高考。

在对四类关键词具体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成人高等教育要在自身体制上、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三方面进行改革;要在学分银行制度方面进行创新;要向成人非学历教育进行转型、取消成人高考。

(三)可视化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将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表7)代入SPSS18.0,进行多维尺度ALSCAL度量,系统输出战略坐标图如图4。

发展战略坐标图中所有30个高频关键词可以清晰地分成两个知识群,两个知识群距离较远,相互作用不明显。主于第一和第四象限的小群形状类似于一只小熊,而主于第二和第三象限的大群则像一只巨熊。“小熊”中仅含热点一,说明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即实施学分制仅仅是一种适应性变革,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中成人高等教育的真正转型、学者期望值并不高,目前无论改革、创新和转型都局限在体制内,并不能全面代表蓬勃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巨熊”体现的三个研究热点才是学者关注的重点所在:成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变体制,体制改变了、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改革自然容易推进;尽快取消成人高考,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推入教育市场中,逼迫它们向成人非学历教育转型,更好地为终身教育服务。

图4中,两只熊相互作用并不明显,说明各自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只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大熊”已经壮大,很多民办成人教育机构成功境外上市就是案例,而代表体制内的“小熊”已呈弱势,正面临被大熊吃掉的势态。

九、改革、创新、转型和发展话题变迁

利用期刊库的题名和年份两列数据,可以通过对题名的内容分析,计算出改革、创新、转型和发展话题在历年发文题名中的出现频次,见表8。

利用表8中数据,进一步制作近15年来四个话题出现几率表,见表9。

利用几率表(表9)中数据,可绘制2001到2014年(2015年统计样本不全未计入)计14年来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话题、创新话题和转型话题趋势图,分别见图5、图6和图7。可见14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话题呈现缓慢降温趋势、成人高等教育创新话题呈现恒温趋势、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话题呈现迅速升温趋势。

图7 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话题趋势图

加之不断变化的成人教育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和转型共三种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话题趋势图、绘制出如图8所示,我们为发展趋势添加了趋势线(短划线)并趋势公式Y=-0.0058X+0.2995,其中Y为话题出现几率,X为现公元年份与2001年之间的差。据此,可以推断2001年开始计时的52年后、即2053年成人高等教育即完成其历史使命。

作为长期成人教育工作者,都有切身的体会:在2000年前后达到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峰,高校中代表成人高等教育的业余教育和函授教育,受重视程度明显较高;之后在各地高校全面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校内地位日益降低,985高校尤其明显,例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已经放弃业余和函授学历教育,相反它们的非学历高端培训(面向企业家和公务人员)反而蒸蒸日上,完全融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不作任何事先调整,成人高等教育在2053年自然完成其历史使命。当然并不是说成人教育发展江河日下、年轻的成人教育工作者要另做打算,反而是说成人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从事内容更为丰富的大学后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更能体现出个人价值。

研究结论

成人高等教育,传统意义上特指普通高校开展的业余和函授学历教育,其改革、创新与转型,二十多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受到该领域学者们的长期关注;然而该领域学者浏览参考文献偏于陈旧、他们有待于紧密跟踪研究前沿;该领域研究的核心理论阵地、学术带头人和权威机构已经产生;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改变自身体制走市场化道路,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才会脱去普教化色彩、才能创新学分银行制度,真正向非学历教育转型,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标志的成人高考制度应该尽快取消,以断奶促进转型;成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预测显示:改革手段在降温、创新手段处于恒温、转型手段在升温,即使国家政策不作任何干预、在三种手段综合作用下成人高等教育(特指业余与函授教育)史也将于2053年结束。

参考文献:

[1]李兴敏.成人教育学院改革与发展方向探讨[J].职教论坛,2012(21):35-38.

[2]李兴敏.利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国内成人教育管理改革方向[J].成人教育,2012(7):89-93.

新高考改革趋势篇5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2]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统

新高考改革趋势篇6

关键词 普通高中发展趋势改革热点

普通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键一环,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已经具有普及发展的特征。2013年初,教育部将2013年普通高中教育的工作重点定位在普通高中考试招生改革等方面,并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一、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趋势回顾

近年来,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呈现出普及化程度和教育质量逐步提高,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总体而言,普通高中在学校数量、办学规模、高考人数、高考录取率、生师比、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1.学校数量下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普通高中学校数量从2007年到2012年不断减少,虽然每年减少数量不同,但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见图1)。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普通高中15681所,而2012年全国普通高中13509所,6年内普通高中学校减少了2172所,平均每年减少362所。虽然普通高中的数量在减少,但办学规模却在扩大,2010年普通高中共有校舍建筑面积39821.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000.52万平方米;2011年40827.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05.46万平方米;2012年42246.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19.36万平方米。近两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也有所增加。2011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2454.82万人,比上年增加27.49万人,增长1.13%;2012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2467.17万人,比上年增加12.35万人,增长0.50%,毕业生人数791.50万人,比上年增加3.76万人,增长0.48%。总的发展趋势是,普通高中学校数量逐年下降,但是办学规模、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反而有所增加。这也反映了普通高中教育普及化程度在逐步提高。

图1资料来源:2007-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高考人数下降,高考录取率逐年上升

全国历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从2005年到2008还基本延续每年增加的发展趋势,2008年成为转折点,之后逐年减少,减幅明显。但是每年高考的录取人数和录取率呈现增加态势,逐年增长(见图2)。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877万人,以后几年连续增长,到2008年参加高考人数达到1050万人,4年增加17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3.25万人,增幅明显。但是,如图所示,2008年以后,参加高考人数开始下降,从2008年的1050万人减少到2013年的912万人,减少138万人,6年内平均每年减少23万人。但是录取人数和录取率每年攀升,录取人数从2005年的50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5万人,增加18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5.86万人;录取率从2005年的57%增加到2012年的74.86%,平均每年增长2.55个百分点。

图2资料来源:全国历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统计,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3.生师比逐年下降,师资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是教育三要素之一,一般而言,教育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低。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自2007年起,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量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144.3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59.50万人;生师比逐年下降,从2007年的17.48∶1下降到2012年15.47:1。在师资水平提高方面,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逐年提高,从2007年的89.30%,提高到2012年的96.44%,增幅明显,将近全部合格(见表1)。由此可见,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这是今后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表1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学历合格率和生师比

(2007-2012年)

表1资料来源:2007-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4.普及程度提高,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普通高中的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不仅表现在近两年普通高中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的小幅增加上,而且普通高中的毛入学率从2007年至2012年一直呈现出上升态势(见图3)。2013年8月16日,教育部公布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显示,我国高中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85.0%,正在逐步接近2020年高中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90%的目标[1]。高中毛入学率2007年到2012年逐年提高,2007年高中的毛入学率仅有66%,2012年达到85.0%,增幅明显,平均每年增加3.16个百分点。毛入学率的提升直接反映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

图3资料来源:2007-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不仅如此,普通高中在不断普及的同时,办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具体表现在普通高中设施设备配备达标学校的比例逐年提高(见表2)。如表所示,从2007年到2012年普通高中设施设备配备达标学校的比例,除了2011年有所下降外,基本上逐年上升。普通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83.01%,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83.3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80.6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81.8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85.81%,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80.2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表2普通高中设施设备配备达标学校的比例(2007-2012年)

表2资料来源:2007-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二、2013年普通高中教育热点问题透析

近年来,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课程设置、异地高考、高考录取指标分配、文理分科与否、择校等问题不断被提出。2013年普通高中教育的热点问题,涉及到普通高中考试招生改革、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2013年将会成为普通高中教育考试改革继往开来的一年。

1.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提出与深化

2013年1月23,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提出“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开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点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2]等改革目标。2013年1月26日,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为2013年的高考改革制定了明确目标。2013年2月2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在2013年工作要点中进一步强调“完善政策措施,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多次强调要进行“深化普通高中考试招生改革”。明确提出2013年的重点工作是“组织深入调研,提出推进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路、目标和政策措施。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制定《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指导意见》。”[3]2013年7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从招生规模、统筹管理、服务面向、生源渠道和“阳光工程”等方面对高中教育招生工作做出明确要求。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4]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预计2014年上半年国家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并开始试点,到2017年开始实施,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我国科学完整的现代招生体系。

2.“学业水平+综合素质+高考”的招考制度

我国1978年恢复高考,30多年来高考在做出贡献的同时,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多年来招生考试一直存在“评价标准相对单一、选拔方式相对单一、入学通道相对单一”的问题,影响了正常的人才选拔工作。高考一度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有部分考生才能进入高等学校。此次改革的核心特征是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围绕高考转,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逐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高考将采取“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统一高考”的招生考试制度。其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基础,综合素质评价重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目的是考察学生全面发展情况。

此次改革的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分“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这样就会避免以往的“分分计较”。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学习考试,学一门清一门。刘利民指出,还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一门课程可以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同时计最好成绩。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将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地设置考试科目。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5]走在高考改革前列的当属北京,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两项改革方案,对高考进行了多项“实质性变革”。英语考试改革是这次改革的重点,引起广泛关注。北京市的高考改革“可视为吹响了未来教育体制重大改革的集结号,表现出了我国对教育改革所持有的坚定决心”[6]。

3.多样化改革和中外合作办学问题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和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也是2013年普通高中教育的热点问题。2013年1月26日,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深化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加强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建设”的改革发展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已经引起了地方政府以及学校的高度重视,各地依据自身特点和区域优势努力探索多样化发展之路,基本格局已经形成。但是各地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存在功利化和盲目发展的问题,只注重在单一特色上下功夫,缺乏创新。

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引了我国十年来的中外合作办学。普通高中的国际班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收费、证书颁发等环节一度非常混乱,严重影响其正常发展。《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市场选择和淘汰机制,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支持办好一批高起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据悉,目前教育部门已拟定《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对高中国际班进行管理和规范,可能2014年1月正式出台。届时将对各种形式的国际部、出国班、出国中介机构等项目进行规范治理。

三、2013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建议

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推进国家和社会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等各方面都开展了改革实践。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就是在这一大趋势下进行的改革探索,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改革潮流,努力办出让人民满意的优质高中教育,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各类人才。

1.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明确改革方向

做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不仅需要学习教育部门颁发的各种政策文件、规章制度、改革措施,还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发展规划,也要了解与教育有关的其他领域的发展动态、前沿问题,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服务。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内涵以及外延,进行深入思考,明确改革方向,在实践中以此为指导,努力做好普通高中教育的各项改革。教育部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是指导我们进行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应该认真学习。

2.借鉴经验,结合实际完成教改任务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国家统一部署下逐步开展。如果说2013年是改革开端的话,那么2014年到2017年将是其重要的过渡时期,2017年到2020年将是其实践与总结时期。到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成之际,我国将会建立起科学完整的现代招生考试体系。各种改革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北京已经走在了改革的前列,试图“通过试卷结构调整和试卷分值的变化,以及招生方式的更加合理化,给全社会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7],为其他地区2014年的初步试点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们要学习北京普通高中改革的各项措施,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自己的改革措施,出色完成本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任务。

3.加大经费投入,创新普高办学模式

由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一直是教育发展的重点,国家和政府投入其中的经费远比普通高中要多,导致普通高中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今后政府要加大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力度,尤其是教育基础薄弱县区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为普通高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样化发展、特色发展,以及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等工作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普通高中的各项改革顺利实施。普通高中的发展,仅仅强调突出特色是不够的,要在创新办学模式上下功夫。

综上所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改革呈现出普及化趋势,毛入学率逐年提高,教育设施配备达标学校不断增多,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日益提高。高考参加人数逐年下降,学生录取人数和录取率逐年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2013年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关键一年,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教育改革目标,为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教育部网站,2010-07-29.

[2] 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EB/OL].教育部网站,2013-01-23.

[3]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3年工作要点[EB/OL].教育部网站,2013-02-21.

[4]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每日电讯2版,2013-11-16.

[5] 吴晶,刘奕湛.教育部:高考改革或将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EB/OL].新华网,2013-12-05.

[6] 董城,杜弋鹏,张景华.10月21日,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面世――北京:教育改革打出组合拳.光明日报,2013-10-22.

[7] 赵婀娜.改变考试结构、优化招生方式.北京高考英语减了50分.人民日报,2013-10-22.

新高考改革趋势篇7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教材的版本逐渐增多,从“一纲一本”的国定制转变为“一标多本”的审定制,从中可以看出教材研究、编写方面的与时俱进,教材内容则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使命,同时又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通过取舍、增补、调序等方式,实现教材的最优化利用。

本期以“教材的发展与运用研究”为专题,从摘要:文章以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例,通过对选文的仔细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从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与比较研究的思路来进行;在研究内容方面则侧重于教科书的编写研究、教科书内容的选取研究以及教科书的比较分析研究这三个角度。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005-03

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历史教育的最主要资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仔细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以掌握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反思,以期对今后历史教科书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历史教科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思路。

(1)寻求借鉴价值的研究思路。我国历史教科书从“一纲一本”的国定制到“一标多本”的审定制,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回顾和总结它的发展历程,对研究和指导当前的历史新课程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值得学习和借鉴。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陈志刚的《试论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改革发展的方向》、杨弢的《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史的得失及其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2)研究发展的应然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全球化的发展,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应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余孟孟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多样化发展趋势研究》何成刚的《历史教科书建设的几点思考——基于更宽广视野的分析》;二是基于历史教科书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说明在转型过程中本身应具有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朱煜,张连生的《从“教本”到“学本”——论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和趋势》,杨军、万明钢的《从“化人”到“人化”20世纪课程价值取向演变探析》,王秀茹的《历史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回归》,马璟芸的《从“教本”到“学本”——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发展趋向》。

(3)比较研究的思路。在比较研究的思路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比较研究:一是中外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如:李稚勇的《中、美、日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比较研究》、李善梅的《中美历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二是国内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其中包括同一版本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大陆和香港、台湾的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如:黎昕的《93年人教版与03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比较》,赵志明的《对人教版和岳麓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的比较研究》,李稚勇的《借鉴·继承·创新——关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张利娟的《当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研究》,李莉的《香港与内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

2.具体研究内容的分层。

(1)我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探讨。关于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探讨,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讨论的:

第一,编者从自己的角度对教科书整体的设计思路、内容安排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张永军的《“细节”还是“体系”——对当前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反思》陈其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介绍》黄牧航的《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

第二,对某一版本或几个版本进行宏观比较研究。如:李虎的《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趋势研究——以人教版新旧版高中历史教课书变化为例》,赵志明的《对人教版和岳麓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的比较研究》。

第三,对具体某一课进行个案比较研究。如:王灵艳的《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初探——以人教版和岳麓版“戊戌变法”为例》,李莎的《新课程不同版本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课文编撰的比较研究——以新文化运动为例》。

第四,从史学理念的角度分析。如:何成刚、高思超的《努力提升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史学水平——新版高中历史教课书读后的一点感想》。

有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新体例表现出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从史学的角度对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虽然角度不同,但他们通过对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反思和总结,指出了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不仅要反映历史学科的逻辑顺序,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兴趣,同时还应有利于教师教学的需要。

(2)历史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探讨。

第一,就教科书内容应具有的特征、影响改革的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对改革历史教科书提出一些建议。如:冯一下的《试论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祁国栋的《浅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第二,通过对教科书的选材、组织方式、呈现方式等方面的比较对教科书的整体内容进行研究。如:仇晓霞的《21世纪初国家课程标准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研究》,姚锦祥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评析》。

一方面,由于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范畴,不同研究在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他们都强调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另一方面,部分研究对新课程的教 科书内容的编排形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就意味着相关研究还需进行深化与改进。

3.历史教科书教学方面的探讨。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强调教师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如:王德民的《论教师对历史教材的——再开发》,王映兰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析》,杜小军的《浅谈影响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因素——对历史教课书的新认识》,张洁的《关于新课改下历史教科书使用问题》。

从学生学习的视角主要强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编排课程内容。如:颜智华的《教科书编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浅议初中世界教材的改编问题》,朱煜、张连生的《从“教本”到“学本”——论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和趋势》,马璟芸的《从“教本”到“学本”——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发展趋向》,王德民《历史教材“转型”与课堂教学重建》,等等。

尽管研究者的研究角度和表述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但普遍认为历史教科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主体性发展,促使课堂教学实现从“为知识而教学”到“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的转变。

二、对我国历史教科书改革发展的反思

通过对这十年文献资料的认真梳理,不难发现,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研究呈现出理论研究硕果累累、实践研究百花齐放、比较研究逐渐深入的发展状况。其内在的发展从过分突出工具性价值取向逐渐向人文性价值取向转变,更加注重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科书。但我们也发现很多不足之处,如: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方面、中外历史联系方面、加强与最新史学研究成果的联系方面、历史教材开发和教学实际相联系方面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历史教科书研究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陈志刚.试论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改革发展的方向[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168-171.

[2]杨弢.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史的得失及其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启示[D].重庆师范大学,2007.

[3]余孟孟.高中历史教科书多样化发展趋势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第22卷(8):64-66.

[4]朱煜,张连生.从“教本”到“学本”论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和趋势[J].历史教学,2003,(2):22-26.

[5]李智勇.中、美、日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2003,(1):53-57.

[6]黄牧航.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J].历史教学,2003(3):9-14.

[7]黎昕.93年人教版与03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比较——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 [D].华中师范大学,2011.

[8]陈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介绍[J].历史教学,2004,(2):50-53.

[9]张永军.“细节”还是“体系”——对当前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反思[J].教育与管理,2008,(28):70-71.

[10]何成刚,高思超.努力提升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史学水平——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读后感的一点感想[J].历史教学,2006,(2):57-58.

[11]冯一下.试论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J].历史教学,2004,(10):43-45.

[12]祁国栋.浅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0,(2):29-30.

新高考改革趋势篇8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新高考改革趋势篇9

(一)专业生产要素和创新体系加速形成和构建

发展低碳经济,创造其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是首要条件,低碳经济需要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专业的生产要素,比如低碳技术型人才、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良好的碳金融融资渠道等。同时,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低碳技术创新,高效的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专业生产要素的获得和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长期投资和建设。以2008年清华大学率先成立的“低碳经济研究院”为标志,企业通过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我国在低碳技术性人才培养、先进的低碳知识生产和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

(二)区域性的低碳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中国低碳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5%~20%,未来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国家环保部等部门将通过多种措施推动低碳环保产业发展,预计我国低碳环保产业投资将超过3万亿圆,这将进一步促进相关低碳产业在一定区域内聚集,形成低碳产业集群。在集群内部,低碳产业、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共用某些技术、共享营销渠道或服务,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些产业通过空间集聚而形成经济增长极,这个经济增长极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增长能力,并能通过扩散效应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和周围腹地的发展。

(三)经济活动主体通过市场或非市场的行为获得合理的低碳发展成本收益

低碳经济是作为市场经济的经济形态之一而出现的,它从属于市场经济,但在市场经济之外又有所突破。它在运行和发展过程当中,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机制仍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建立一个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低碳经济市场体系。同时,它又允许或者说是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等非市场行为,以此来推动可持续性的低碳经济市场体系的构建和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拓展。任何一种理论分析都要以一定的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作为前提和基础,在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践行主体,研究其经济行为目标演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制度的选择与安排方能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

二、低碳经济发展新趋势关联并加速

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目标的演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证经济循环正常进行的动力应该是经济利益。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发展过程当中曾经出现过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体制,所以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行为目标的演变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中,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目标先后出现过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四种倾向。但这种“最大化”的目标是一种极端化的要求,带有浓厚的单边治理色彩。在47低碳经济框架下,微观经济主体往往处于多边治理的情境中,若仍以“最大化”作为行为目标,将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微观主体的目标确定存在较大冲突。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重要性日益显著时,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目标发生演变则高度关联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前所述,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非常特殊的经济主体,它不仅在主要领域和关键行业中拥有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而且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政策调整的重要工具。在国际低碳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显性化环境成本和环境激励机制等新措施也不断出现,我国国有企业应该很好地利用自身在政策、资金、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和国际接轨,率先践行绿色技术创新,引导全社会企业关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当肩负的特殊社会责任。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法看到,企业由传统耗能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成本收益比是会发生变化的,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长期发展滞后,碳金融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加上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上缺乏定价权和政府在节能减排补偿方面量化政策模糊,导致在经济发展中,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主体成本收益比一直居高,企业很难自发产生走低碳经济转型之路的动力。这种市场失灵情况的出现,使得政府干预成为了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在此情形下,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就是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低碳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在一定区域内低碳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目标沿着市场化和公益性路径的演变步伐势必加快。

三、低碳经济发展新趋势支撑国有企业改革路径

不管是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定位为公益性还是竞争性,都是为了优化国有企业发展模式、整合各种资源、打破国有企业改革瓶颈,增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公益性国有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需要提供保障,是国有企业当中能够率先践行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在体现公益性企业性质的同时,它也面临着政策性亏损的状态。我们可以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吸引和鼓励非公资本共同参与公开、公平的竞争。也要从政策层面及时纠正和弥补出现的问题,优化公益性国企的内外部环境。竞争性国企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同时,要意识到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针对竞争性国有企业,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方面,既要按照市场化规则来考察其企业价值增值能力,又要考虑到竞争性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注重对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考核。公益性和竞争性两种国有企业改革路径,是从服务经济和发展经济两个方面来设计的,排除非经济等因素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阻碍,如果两种类型的国有企业能够运用各种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经济手段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来源从而走向改革成功的话,那么未来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低碳转型发展之路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四、结语

新高考改革趋势篇10

【论文摘要】新时期小学语丈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丈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丈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丈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丈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丈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丈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1.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 1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

1. 1. 1正确运用中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是每位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这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语言的习得是人发展的基础,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标准之一。只有每位公民都具有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正常交际的能力,才能保证每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1. 1. 2语文教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同时,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形成创造性地应付社会的能力,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的公民奠定基础。

1. 2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木的要求。

1. 3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Z. 4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1, 5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汉语汉字的象形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的文化精神,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 6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现代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也多,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开阔语文教学的思路。

2.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2. 1小学语文教学观变革的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重点转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从以教师讲、教师问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向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 2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建立的趋势。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建立合理、科学、层次明确的语言教学新体系。

2. 3小学语文课程变革的趋势。传统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理论,把知识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然而,现代课程理论目标认为,目标体系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循环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与态度环绕在知识与能力之中。

传统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倾向性,现代语文课程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生活化,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内容。

2. 4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趋势。倡导个性化教学,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新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