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校教师十篇

时间:2023-03-30 21:53:09

新高校教师

新高校教师篇1

[关键词]高校 教师管理 创新人才 师资培训 考核

[作者简介]许东风(1965- ),男,江苏淮阴人,淮阴工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淮安 22300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从目前高校的师资管理现状来看,高校在师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可能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只有在师资管理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目前,各个学校在人才引进工作上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为了做好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工作,已到了殚精竭虑的地步。目前高校在吸引和网罗人才的方式方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人才评价的标准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考察人才与他人合作的素质等;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往往看重的是应聘者提供的纸质书面材料,过分看重人才的学历学位、毕业院校以及导师的名气等;缺乏科学的人才引进规划和引进机制,造成学校学科根基不牢,教师学科梯队难以形成。因此,人才引进机制必须创新。

1.人才观念创新。高校虽然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但同时,也是人才管理的洼地。对人才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人才的使用不够重视,对人才管理也缺乏水平。一但发现缺少人员就开展招聘,至于招什么样的人,招来的人能否对学校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没有去深入思考。有的高校在人才引进中片面看重学历学位,以及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几篇文章,毕业于哪个名牌大学,以此来决定引进与否。实际工作中“重引进、轻使用、略管理”现象也十分严重,招聘部门把人引进高校后,如何使用人才却很少关心,更谈不上去了解人才对工作、环境有何需要和建议,也不注重如何发挥人才的效应。

创新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前提。高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正确人才观、评价标准观和学历学位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人才、使用人才和管理人才,才能让引进的人才发挥作用,不造成浪费。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树立“科学人才观”,是近阶段进一步加强我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吸引优秀人才、聚集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人才引进中要抛弃“目光短视”的人才成本观和“急功近利”的人才使用观。

2.评价人才标准创新。许多高校对师资队伍中现有人才结构梯队、团队组建方向、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等方面缺乏深入的分析,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清楚选拔人才和衡量人才的标准,对如何在工作中评价人才等也缺乏了解。高校的人事部门和具体需求单位,常常看重的是应聘者是否具有博士学位、是否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博士的导师是否是权威专家等外在的条件,将显而易见的外在条件作为了人才引进的标准,也不管人才引进后是否与所在单位的学科建设相匹配,能否与现有团队相配合,实际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创新人才评价标准是做好人才引进的关键。人才引进是否成功,就是要看人才是不是充分发挥了作用。只有引进的人才与学校现有人才结构需要相吻合,与已有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组合效应,这样的引进人才才符合学校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根据需要制定出不同类型人才引进的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考评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手段,才能真正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为高校引进最适宜的人才。

3.工作机制创新。在信息社会里,人才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社会性和共享性,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的社会属性也随之显现。人才是社会的共有的宝贵资源的认识,正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高校要破除人才单位所有的狭隘观念,确立人才资源共享理念,尤其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再可能出现传统意义上的调动,成为单位所有的人才,而是可以采取柔性引进等更加灵活的工作机制,让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短期干可以,长期干也可以,全职过来可以,项目合作也可以,不断拓宽人才开发的空间。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引进和使用方式上本着“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方针,设立“特聘教授”岗位,采取定期来校、不定期来校、通讯指导等方式指导学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这是人才引进的必要条件。

4.方法手段创新。目前,高校的招聘形式主要是在校园网上刊发人才招聘广告,或组织人员参加各地的招聘会活动,或是在办公室收集应聘材料等。这些方式自有其许多优点,但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点。同时,为了把适宜的人才准确无误地选,要对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职业素质、仪表风范等进行考察。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高校组织用人单位5~7名高职人员做评委,对应聘人员进行试讲和面试后再形成意见,至于说确定的人员是否真正适合岗位条件,也只能是凭个人的感觉,无需亦无人对引进的人才负责。

创新方法手段是做好人才招聘工作的必要保证。要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高水平师资,必须要在招聘方法上创新。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需要,采取联谊同类高校联合的方式组团到大学招聘,也可参加省教育主管部门组团招聘或本地区人事部门的组团招聘活动,也可由高校领导带队组织相关二级学院负责人单一组团赴大学参加招聘活动,行前要做好充足的联系工作,要与有关高校的毕业生主管部门联系,摸清毕业生就业动向,稳、准、快地深入大学院系与人才面对面地开展招聘等。这样由于同期招聘人数多、社会影响大等原因就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应聘。同时,再结合具体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由校领导和相关院系负责人对应聘人员统一安排笔试、试讲和面试,当场确定引进人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新师资培训模式

各个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教师教育培训,但在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中,缺乏统筹规划,缺少系统性、连续性,没有明确目标,培训内容单一,甚至雷同。培训的重点都放在专业知识培训上,以学历提高为主,忽视个人的专业化发展,缺少对带规律性、根本性的教育实践操作的精辟研讨,不注重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上,法制不健全,体制不完善,培训经费无法得到保证;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忽视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缺少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1.建立网上教师培训平台。近十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程度迅速提高,网络教育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充分利用国家现有资源,将教师培训引申到家庭和办公室,推进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网络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可以有效解决工学矛盾。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学者、企业单位专家代表共同建立旨在推进教师培训的网络化、开放式、多层次、多规格的网上教师培训平台,在教师培训平台上设置不同层次的资源存储系统,使之具备视频教学、同步教学、异步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辅导、网上考试等功能,为全社会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普及型、公平化、低成本的培训内容和学习服务支撑。

2.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教师实行不同层次的资格准入制度,确定相当数量的社会教师培训机构,包括一些有创新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单位来承担教师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对一些特别具有创新培训项目,教育部门还可以按照“条件公开、自愿申请、择优认定、社会公示”的原则,向社会实行项目招标的方式,让有能力的教育培训机构承担政府补贴的教师培训任务。

3.建立单位内部培训体系。无论什么样的高校,他们自己最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培训。所以,作为教师的使用者,自己也必须承担更多的教师培训责任。国家不应当局限于一些重点高校开展培训,而是要制定政策,鼓励各高校结合实际需要对教师开展培训,包括业务交流、专题座谈、听课观摩、实验操作演示、工程实践锻炼、以老带新传带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在岗教师业务提升培训。

4.建立培训实践基地。我们说到实践基地,大多数都会想到学生实习、实践,而在安排教师培训时,往往优先考虑的是到一些重点高校进行学习,其实,将教师送到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工厂、国际知名的企业、物流公司和社区去参加实践活动,对教师来讲,也是一种锻炼和培训。目前,在大陆设厂的全球500强企业,可以说代表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它们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将教师送到这些设备先进、管理严谨、科技领先的企业单位进行培训,让教师自己对所从事专业的管理、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无疑也是一条提高认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的好路子。另外,教师在企业单位,可以参与企业单位经营管理、技术攻关,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这肯定也会得到企业的欢迎,从而实现校企双赢。所以高校应当与有条件的企业加强合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也应当鼓励他们积极承担高校教师培训任务。同时,国家应对承担教育培训的企业单位实行税收政策支持,将视企业承担对教师的培训情况作为企业单位缴税的抵扣凭证。

三、创新考核管理方式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又分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这四项指标方向是比较好的,几乎对什么专业、行业都实用,它是一种普适性的考核。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内容不具体,指标设立缺乏依据,没有基于单位职责、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的具体内容。考核内容和指标的设立,没有依据不同专业、学科、层次、性质进行制定,不能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有奖有惩的有效激励作用,使得多数教师表现出应付考核,甘于合格。高校考核管理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1.在考核形式上创新。目前,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让同事和学生填写测评表,也就是对教师进行民意测评。而这项工作是基于对当事人的平时表现、业绩自述、人际关系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又因为是当面测评,所以人情关系成为左右参加评议人确定等第的重要因素。考核是得过且过,一团和气,失去了一年一度的对自己和他人校正航向、查找不足的好机会。实行网上评教,同事网上互评,无疑是值得探索的路径。人事部门应建立职工绩效考核的专门网页和数据库,在年终规定时间开放,让每位教师将自己一年来所取得的教学、科研等业绩放在网上,然后让所教学生和单位教职工同行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对相关人员进行不记名评议、投票;同时,教务和院(系)也将对每位教师进行评价,并将几方面评价结果汇总。在网页设置时,按照学生、同事、教务、院(系),设立不同的系数,将这些评议进行加权处理,从而自动生成对当事人的客观评价。

2.在考核内容上进行创新。现在开展的考核评上优秀后,它带来的影响就是优秀多拿几百元奖金,对教师的影响力很小。本来,德、能、勤、绩这些指标的设计,是为了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而实际上由于前三个指标的作用,使整个考核过程很难摆脱主观印象和人情关系的影响。本来成绩指标完成的不一样,甚至差异比较大,但四个项目一平衡,再加上考核结果对个人收入、职称影响不大,所以,考核成为大团结的再现。更可怕的是,一些年轻教师再怎么拼命地搞好教学,即使被评上先进,仍然无法获得更高的酬薪。远远不如那些教学上应付,写几篇文章,评个副教授、教授的收入高。收入与个人的级别、资历、学历有关,与个人的表现、工作努力程度没有关系,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失去了绩效考核的意义。所以,在考核内容上进行创新,势在必行。

将关键性考核指标再细化一下,合理安排在全年,实行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不同时期,考核指标不同。一个时期只考核一个指标,所有的指标考核结果都作为年度考核的组成部分。同时,以中层单位为基本考核单位,学校应加大对中层单位的考核,如果绩效超过考核基准,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则给予一定的处罚。然后再由中层单位对职工绩效进行考核。在绩效工资发放时,如果因考核结果不公平造成1/3以上职工对考核结果不满意时,则必须重新考核。同时,实行动态机制,对教师平时考核达到两次以上的,其年终考核应为优秀,其绩效工资可以提高;如果平时考核有一次不到合格的,其年终考核不能评优,相应的绩效工资应该降低。这样才能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促使教师努力工作,向前奋进,争取优秀。

3.在考核结果的使用上进行创新。要改变教师不重视考核状况,除了将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外,还应将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人的职称评聘、业务晋升联系起来。打破传统的提拔、任用、招聘体系、模式,不论资排辈,英雄不问出处,无论什么岗位,都为教师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在岗位出现空缺时,不论什么岗位,不限制原来的职务、职称,实行个人报名、群众评议、上级考核相结合,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那些考核优秀的人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教师特殊的职业,赋予了教师特殊的意义,也注定了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人才培养起到的重要作用,加之年轻教师对新知识、新观念接受快,了解和掌握世界前沿科学技术、技能水平高,使得他们必将成为推动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动力。因此,高校要用创新的思想观念、创新的工作机制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关心、支持师资队伍建设,用内在的、本质的眼光去支持教师的发展,惟此,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李兴桥.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研究的现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9(2).

[2]金南顺,周春利.高校教师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0(3).

新高校教师篇2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教师 创新教学 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57-01

一 高校教师创新教学现状

教学质量的好坏和高校创新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创新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观念的创新、知识的创新及教学的创新引领着教育创新的方向。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及创新意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1.思想观念陈旧

近几年,一些全新的教育思想如主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和科学教育思想等逐渐进入高等教育的领域,然而,一些坚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却不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难以接受和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在创新型教学在高校教育中风起云涌的同时,“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属于普遍现象,这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创新的步伐。

2.教学能力欠缺

这一点与教学方法的老套、传统分不开,一些教师知识狭隘、教学内容肤浅,照本宣科的教学严重脱离实际,“灌输式”教学技术含量低,只需把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串讲,层次感很差。因此,教师课前往往不认真备课,授课深度达不到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疑问也不认真解答,影响了教学质量。

3.敬业意识淡薄

当前社会形势下,市场经济利益诱发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导致有些教师敬业意识淡薄,在课堂上只发挥了教书匠的作用,对课堂纪律等熟视无睹,严重缺乏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这使得高校课堂纪律和学风状况不容乐观。

二 高校教师创新教学理念的意义

基于上述高校教师创新教学的现状可知,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远远不够,阻碍了教学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培养高校教师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和团体,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研究学问、培养人才的伟大责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更是举足轻重,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关系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关系着中国社会的长足进步。高校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学,传达创新思想,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三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创新教学理念的探讨

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使学生适应新型的授课方式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学习、反思、总结和归纳,逐渐形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

传统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一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形势下的教学为避免犯传统错误,要加强引导型教学在高效课堂上的比重。另外,教师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评价和总结,对于能起到积极作用的教学方法继续使用,起消极作用的方法进行改进或摒弃。

2.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纵横向、多元化发展

新时期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教师不仅要在纵向上深化知识的深度,又要在横向上深化知识的广度。除强化本位性知识外,教师还应储备专业以外的多种学科的知识从而应用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来,促进自身知识的多元化发展,将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才能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影响学生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掌握。

3.创新教师的教学艺术

高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尽力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和实施素质教育。尽可能地应用各种电教手段或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质量。更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标新立异,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教学环境。同时,高校教师的教学内涵要个性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兴趣爱好、知识积累、学习习惯、家庭教养等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利用自身的智慧和力量,给需要帮助的学生予以适需、适法、适时和适度的帮助,充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个性渴求。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为培养国家所需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进步,教育的创新是重中之重,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理念的创新,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路,探索出适应时展、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创新教学,以全新的理念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新高校教师篇3

一、在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引领下高校教育教学结构发生了改变

教学结构广义的说就是在固定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理论下,在教育教学环境中形成的稳定的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在我们的常识中,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无非是以高校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不可动摇的知识传授者,不管教师所传授的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有益无益,学生只能一味接受,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完全是被动者,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结构中教学激情慢慢被消磨殆尽,所谓教学,没有了师生思想的互动,何来“教”与“学”。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多媒体无限拓展了教育教学的空间。在这种新模式中高校教师传授知识的主宰地位被淡化,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知识,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所学的信息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信息反馈给教师,这更加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高校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往停留在课本的讲授,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只顾自己一味说课,完全忽视与学生互动的传统教育教学结构不得不被教育教学新理念所淘汰。高校教师的授课模式必须从传授知识转变为设计教育教学模式为主,从灌输式授课变为启发式授课,同时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多参加高校间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交流,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二、传统的高校教师教学职能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模式的设计者、转变为学科科研的研究者、转变为教学课件的制作者,更要转变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高校教师、学生和教学课程是传统教学模式构成的三个主要方面,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网络模式和多媒体课堂不断融入其中,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加入了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中,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由单一转变向多元。首先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中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在多媒体教学技术授课模式的引领下,设计全新的教学方式,分析不同学生特点,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制定相应的教学课件。在授课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模式代替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校教师在这里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主宰。知识在这样激烈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中才能闪现火花。其次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高校教师不能再被动的依赖书本,过去的对本宣科的授课模式必须被时代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的搜集与教学相关的素材,自己进行编排、整理、制作。高校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即使课程相同,但是多媒体课件也会不同,在课余教师之间,甚至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可以通过交流课件分享别人的成果,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更是高校教师是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最后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要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者,更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学生同老师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快速、便捷的学习到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更要替学生把关,什么是应该学习的,应该怎样学习比单纯的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高校教师更要在传递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生存技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三、多媒体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中,让教育资源的空间的得到了无限延伸,“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再明晰,师生关系逐渐走向平等,民主

新高校教师篇4

关键词:高校;教师;探讨

基金项目:大理大学博士启动基金(grant no. KYBS201104)

作者简介:黎雪芳(1974年3月―),广西平南县人,主管药师,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情报研究

通讯作者:黄全勇(1971年7月―), 广西大新县人,法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医学及高等教育研究

新时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在渴望越来越多的好教师出现。而对于什么才是好教师,在家长、学校和社会中可能很难达到统一的标准。关于好教师的看法,可能存在以下不同的观点:

一、心目中的好教师

不同的人群,对什么是好教师可能存在不同的标准。教师、家长、学生们在自己心目中,对什么是好教师也有不同的标准。对于学生来讲,同是一位教师上的同一门课程,有些同学觉得这个老师上得好,而有些老师又觉得这个老师不好;对于相关教师对教师之间的评价,对相同时间、相同的课程的评价,有些教师觉得这个老师上课上得好,而另外教师对同位教师的评价却是差评,这些现象在高校里主要表现在,教师及学生填写的教师质量评价表中有所体现。对家长来说,关心自己的孩子的老师可能就是好教师,而不被关心的学生家长则可能觉得这个老师偏心,不是心目中的好教师。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而好的教师显得多么重要,因此,有了好教师才会不断涌现出好的教育事业[1]。也有学者认为,好教师不一定要求教师在某方面很出名或者甚至是名师,但一定要求是良师[2],这标准主要考虑使学生得到教益方面。而对于学生而言,调查中发现,一名"好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3]。另外,有学者认为,好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以外,好教师还要不断的更新知识,用新的知识不断的武装自己头脑;好教师还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能不断的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良好的新观念[4]。有学者认为,除了有好的专业知识外,好教师还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的激励学生,使学生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5]等等。因此,什么是好教师,不同的人群,心目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二、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教师的本职就是教书育人。要想成为一名高校的好教师,除了课堂上会教书,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外,不管是课堂内还是课外,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育人工作,处处时时给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引领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除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外,随着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和社会对教师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广大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6],以适应时展,争当新时期的好教师。

因此,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和人民对教育战线的教师们也提出新的希望。2014年教师节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志到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看望广大师生、与师生们座谈时,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新的希望,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提出的"四有"好教师的要求,是新时期好教师的新标准,这些新的好教师标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是全国广大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7][8]。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为教书育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也是当代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且必须具有的良好品质。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才是时代要求的好教师。

提出的四有好教师中的仁爱之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提出的四有好教师中的有道德情操,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提出的四有好教师中的要有扎实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知识,才会有一定的创新知识。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就很难在教书育人中展现自己的创新性;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就很难在教书育人中展现自己具有的演说家的风采;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也很难在教书育人中展现自己的幽默感;提出的四有好教师中的有理想信念,这就是要求教师要有坚毅的性格,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很难在教书育人中展现自己的坚毅的性格。只有具有提出的四有好教师的良好的品质,作为高校教师才能肩负起并完成新时期,党和人民及历史给予我们的使命[9],争当新时期的好教师。

三、我们能做到的好教师

然而,好教师并不是与生俱来,好教师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主要与广大教师的自身不断修养程度、高校领导能力及方式[10]及其领导下的能否制定良好规章制度有关。好教师需要不断的培养,在培养好教师的过程中,需要制定有利于培养四有标准好教师制度,依靠好的规章制度才能不断大量地催生符合四有标准的好教师[11]。我们党的的基本路线与教育政策是与时俱进的基本路线与教育政策,是随着时展而不断发展的。"好教师"的标准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并不断地发展与完善[5]。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我们一定要以提出的四有好教师为标准,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用发展的观点武装自己,相信会能做到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1] 尹南南. 试论好教师培养的实施策略.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6(02): 60-64.

[2] 孙明霞. 好教师不一定是名师,但一定是良师. 教育家. 2016(16): 7-9.

[3] 郑艳芳. 学生眼中的“四有”好教师――兼论好教师的标准. 考试周刊. 2015(07): 160-161.

[4] 邢月玲. 浅谈如何做一位好教师. 学周刊. 2016(04): 206.

[5] 高祖东,关磊. 好教师与好课堂. 山东教育. 2015(31): 64.

[6] 高勇. 如何做一个好教师. 2015: 1.

[7] 张忠宝. 好教师的五种角色. 辽宁教育. 2016(02): 62.

[8] 丽芬. 怎样做“四有”好教师. 读书文摘. 2016(02): 194.

[9] 耿凤鸾. 时代好教师应具有的品质探讨. 教育教学论坛. 2016(08): 20-21.

新高校教师篇5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对策主要在于树立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知识与能力水平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方

    在大学教育逐渐变成了大众化教育而造成学生良萎不齐、差异增大以及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给专业教学带来新挑战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桥”和“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受到教师教育观念、管理方式以及社会氛围等因素影响,教学方法创新难有实质性推进。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1观念启动—树立教学方法创新意识

    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重点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创新作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合理的理解和意识的树立,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创新指的是教学力一法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立足于现有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还有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在培养思维方式上也具有重要的独立价值。目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知行结合等教学原则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方法的改进。高校教学方法创新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相配套,并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师现代教学理念的真正树立。

2素质撬动—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靠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谦虚的态度来组织教学活动,并具备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穿针引线的支持能力。教学改革是社会变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当代教师要深刻感知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教师要本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每个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和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掌握创造思维方法,提高管理能力;教师应该拓宽专业知识面,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而且还有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的新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当前教育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在教学中,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敢于提出和运用新的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使其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把不断学习的新知识及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如果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当学会运用自我归纳概括能力并参考有益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冷静正确的处理,以谋求教学理论的发展。

3管理推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目前高校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回报率低;教学设施与条件保障不利;教学方法创新难以获得立项等问题。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及实践尚未形成一种氛围,还处于一种教师个人自行摸索的阶段。高校应营造一个适合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大环境,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与良好的创新环境离不开的。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十分重要。营造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所需要的良好环境,需要合理的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方法创新的物质支撑条件问题及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教学管理中大学教学应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同样地,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因此高校管理中,在进行职称、业绩评定时,应处理好教学指标与科研指标之间的关系;理好岗位津贴与课时酬金分配的问题;教学方法创新的资金支持问题;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及活动不健全的等问题,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4硬件促动—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学发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重要标志。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应该真正实行以讲授为主向以辅导为主转变,使全体学生学习相同内容的教学方式向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转变,最大可能地扩大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并切实加强课堂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直观性。高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掌握教育理论和技巧,完成教育任务。

新高校教师篇6

关键词高校新教师教学成长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Improvement of Fresh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ENG Xuan, ZHOU Lil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anNan Medical College,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eachers, lo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ly increased young teachers. The article will mainly talk about those teaching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basic qualities that the fresh teachers should have and a list of key points that should resolved. If every young teacher can try his best to do the following aspects, he will make more and more advances and become a master at last.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esh teachers; teaching improvement

自古以来,人们对教师不乏赞美之辞,“孺子牛”、“铺路石”、“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然而也有云“经师遇易,人师难遭”。因此,教师这个职业虽备受推崇,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并非易事。

自高校扩招以来,每年都有较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应聘进入高校任教。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力量,有效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是每个青年教师思考的问题。对于初涉教坛的青年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素质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教学问题。

1 高校青年教师高校新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品质

1.1 热爱事业,热爱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个教师最为重要的美德,教师对教育工作应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应无怨无悔。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安心于教学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当然,热爱教育事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热爱学生,如鲁迅有云:“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如果一个教师能把热爱事业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真正合格的老师。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才能主动关心学生、接受学生,热情主动的引导和帮助学生,从而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常可以对学生的心理起到激励、感化、调节与榜样的作用,这样教育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1.2 不断学习,认真备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十尺讲台上挥洒自如,灵活生动的讲解来源于广博而深厚的知识,而老师渊博的学识及在相关学科中认可的科研成果也更容易在学生中建立真正的威信。计算机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更新换代快,知识时时在更新之中,作为教师,就需要不断的学习,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否则很难把课程讲好、讲新。同时,新老师刚刚开始所上的课程可能并不是自己很熟悉的专业,这样就更需要认真学习,否则无从谈起讲好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认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师在讲台上所讲授的内容都需在事先有所准备,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每个细节都有所准备,但至少需要我们能够很好的把握每节课的总体教学过程,尽力做到“胸有成竹”,甚至做到上课不带课本、教案,以“一支粉笔,一张巧嘴”来体现教师的“一肚学问”。

1.3 学习先进,锻炼技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高校新教师,无论我们以前是否从事过教育事业,我们都能从别人身上,尤其是从优秀教师身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从“备课、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各方面获得指导,虚心学习教学各方面的技能技巧,运用理论于实践中,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新教师首先要学会的是备课,从备教材入手,研究教材内容,掌握教材中的理论与技能要求,吸收同类教材的优势,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等。然后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特点,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和学生资料分析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来设计教案。接下来是,设计并组织教学法,熟悉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最后,写出实用且内容科学的教案。这样在上课过程中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因此,青年教师应该虚心向优秀教师请教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使理论上升为能力。

2 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适应环境、角色转变

新教师从在学校学习到在讲台上独立开展教学工作,每一个新教师都无一例外的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这种适应是社会角色转变的过程。

年轻教师在学生时期是受教育者,他们注重的是科研,社会交往圈子也相对比较窄,说话办事都是学生模式。而初任教师,变成了教育者,要求从“受塑者”变为“塑造者”,从“接受知识”变为“传授知识”,从执行“行为规范”到“为人师表”、“行为示范”。因此,新教师应主动努力完成这一角色的转变,尽快适应教学环境。同时,高校管理者应该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教师的发展奠定基础。

2.2 开拓教学,自成一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书本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包括有些知识也很抽象,有时学生难以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例讲解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使用紧贴生活实际的实例,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甚至可以起到开拓教学的作用。在电子商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电子商务的概念难以理解,就有针对性地讲解了一些我的认识,并结合现代企业家(如马云、张朝阳等)做得很成功的实例进行讲解,使他们对该门课程产生更多的兴趣。

“特色造就大师”。每个教师都要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优点,对于初涉教坛的我们,首先要把基础打好,然后才能收发自如,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进而形成自成一格的教学方法或体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高校教师。但是,我们也不必“邯郸学步”或“好高骛远”,更不必“畏首畏尾”,只要我们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水到自然成,这也是给自己的一个激励。

2.3 专业定位,加强科研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具有硕博学位的新教师一般在某专业领域已经进行过深入研究,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然而,由于近些年高校新进专业教师以教学为主,没有充足的时间做科研,或是单位没有足够的资金资助,没有科研课题、无学术团队、无帮传教等,所以容易造成其原来的研究方向很难深入。但是,这些不能成为借口,新进青年教师反而更要主动加强科研能力培养,积极申报科研课题,自发组织科研团队,保证科研时间,不害怕失败,尽可能在入校的2至3年内,完成自身的科研方向定位,科研水平得到适当的提高,做出科研成果,从而获得认可。

3 结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研究高校新教师的教学成长,不仅对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促进新教师道德成长、科研成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对整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新教师的教学成长,应引起高校管理者和新教师的共同关注。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教育研究项目 JXJG-10-12-7

参考文献

[1]唐书恒.初涉教坛的几点认识和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5(2):42-43.

新高校教师篇7

关键词 青年教师 党建 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青年教师处于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年轻富有活力、知识面广、思想活跃、具有时代责任感,青年教师的年龄、经历和学生相近,思想和情感上更容易与大学生产生共鸣,是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但青年教师任务重、压力大,容易在繁杂的工作中迷失方向。笔者认为,做好高校青年教师党建工作,让每一个高校教师真正明道、信道,从而更好地“传道”,是当前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 推进思想建设创新,促进青年教师“明道”

教师不同于学生,思想已经基本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加强高校教师思想建设工作,关键要加强青年教师思想和观念的创新。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下,党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建工作要帮助青年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学会正视国际国内形势、正视现实问题,让广大青年教师做“明道”教师。

做好高校教师党建思想建设,要注重挖掘青年潜力。党组织要全面了解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现状,准确把握青年教师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结合学校实际,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发挥个人特长的平台,充分挖掘青年教师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运用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最新成果逐渐形成自己工作中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方法。做好高校教师党建思想建设,要注重实际效果。党组织组织学习教育活动要注重实际效果,切忌形式主义,党员同志要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每次活动要真正起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效果。

教育部每年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学校每年会召开新进教职工座谈会,了解青年职工所想、所需,各个学院也会通过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等方式了解青年教职工思想状况,这些都有助于党组织准确把握青年教师的思想特点,青年教师也会为党组织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各级党组织要根据高校教师思想状况特点,建立相对完善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用党的先进理论和重要思想感染人、说服人、引导人,使青年教师更加“明道”。

2 推进组织建设创新,促进青年教师“信道”

在与北大青年教师谈话中曾表示,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各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各基层教师党支部的管理,建立健全组织制度。从严格要求各基层党支部按时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到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青年教师感受到学校和党组织的关心与温暖;再到给予青年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研究的保障机制,在工作上多支持和帮助青年教师,从多方面提升各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各基层教师党支部是党员开展学习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优秀共产党员的的先h模范作用,让青年教师有榜样,有目标。基层党支部也要努力为青年教师提供有利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研讨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很多高校每年评选教学质量奖,帮助青年教师树榜样、找差距。听课制度,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为青年教师指点迷津。青年教师讲课大赛,提升青年教师授课能力。二级学院可以召开基金申报指导会,由经验丰富的教授为青年教师的申报书“看看病、把把脉、开处方”,提升青年教师基金申报的成功率;也可以设立奖教金等一系列教师激励措施,促进了青年教师自我提升积极性。各基层党委要多些举措,使青年教师更加相信组织,更加“信道”。

3推进作风建设创新,促进青年教师“传道”

高校教师的个人修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党组织要以加强教师作风建设为契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以提升青年教师个人修养、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为一体的作风提升机制,引导广大青年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高校党建作风建设,关键在继承,其次在创新。各基层党支部要在继承我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同时,注重与学校实际和个人水平相结合,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鼓励青年教师不断延伸知识广度和深度,主动向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教师老教授们学习,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团结奋进、勇于争先的优良校风。鼓励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讲究学习和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勇于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新手段、新途径,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新高校教师篇8

一、我国高等教育职责与教师角色演变的历史轨迹

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的社会职责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也不尽相同。与此相应,教师的角色内涵和特征也随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古代社会农业经济社会培养官史为主的高等教育和儒家卫道者的教师角色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我国真正意义的高等教育,应该从清末的京师同文馆算起。但是,我国商周时代起,就有“庠”、“序”、“太学”、“国子监”等教育场所具有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和职能,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官吏。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教育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而儒家的中庸之道、等级观念等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亦严重影响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生入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取功名,入仕途,“学而优则仕”。与此相适应,教师特别是教儒家思想的经师最主要任务是实施教化,教师成为政治伦理的布道者和统治阶级的“卫道士”。

(二)近现代工业化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和专家型的教师角色

我国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发端于十九世纪中叶,主要是培养国内发展实业以及对外交流人才,侧重于传授“西文”、“西艺”等实用技能,但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办学指导思想下,经学儒学等在高等教育中仍有重要地位。按1898年《总理衙门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经学、诸子学列为溥通学功课,凡学生皆当通习之。1913年由民国政府颁布的《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取消了“经学科”等儒学课程,进一步强化了科学与技术教育。高等学校的职能则规定为“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 。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百业待兴,迫切需要发展以工业为重点的国民经济。根据中央确定的“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依照当时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造。中国高等教育从此纳入了高度集中计划体系,强化了专才教育的模式。改造后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建国后国家工业化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较好地保证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纵观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历经一百多年,从仿照西方国家到照搬前苏联经验,几经变革,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其适应工业社会发展,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主旨没变,相应的教师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职能的专家角色亦没改变。

(三)新时期知识经济背景下实施创新教育的高等教育和教师由专家角色到专家兼教育家双重角色的转变

21世纪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以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人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看作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的时代。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递、接受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它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伦理关系,改变以专业知识的输灌为手段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守成性教育相适应的专家型教师已不能满足创新教育需要,创新教育迫切需要一支有强烈事业心、多维视角、能够用现代教育方法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充分发展的教师队伍。新角色非专家型教师能胜任,而是既有专家的知识也要有教育家的思想和技能的教师才能胜任。

二、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由专家角色到专家与教育家双重角色转变的内容

(一)由一元、定向思维向多元、发散思维方式转变

我国的高等教育,将专业内容严格区分为文、理、工科,各科之间互不交叉,各成体系,教师掌握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成为传授专门知识的专家。在这个专门的学科领域里,有特定的定理、学说和逻辑,如化学反应过程式一样清晰明了和有章可循,一元、定向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快速、高效率地解决问题。但是从教育家的角色上来看,多元的、发散的思维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其一,多元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社会的发展是多元的,学生的个人条件、发展方向也是多元化的,在一个教育家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及格与不及格之差距,在合乎法律和道德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是对受教育者的充分尊重。

其二,发散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少学者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多维的视角,开放的思维方式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批判。

(二)由专门知识的掌握者到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智者的转变

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深厚广博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特别是人文学科知识。缺少了深厚人文修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创新如空中楼阁。历史上许多卓越大师,都兼具深厚人文修养,很少有仅仅精通一门的专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一,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其二,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健康的心理个性,不是教师仅具有所授学科的专门知识能做得到的。作为一名创新教育的实施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践反思能力,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上都注意营造人文素养氛围,做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通过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灵感,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由知识传授者向能力促进者的转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教师的工作概括为传授道理、讲授学业和解答问题的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观中占据了绝对重要地位,史前社会以长者为师,师者主要传授生活经验和与自然界斗争的经验;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师者主要传授礼仪、经书;工业化社会中教师成了传授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的这种角色与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缓慢,知识累进速度低的现实相适应。而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且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没必要通过大学学习把迅猛更新的知识都记下来。传统的教师 “传道授业解惑”角色特征也受到了挑战。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习得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形成适当的知识结构外,更重要的是养成严谨的治学方法,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在尽可能帮助学生获得专业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与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且具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我。

总而言之,高校教师的角色是由高等教育承担的社会职责决定的,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不一样,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也随之变化。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并非偶然,而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自身应该把握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特征,深刻理解创新教育对教师角色的要求,积极转变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工作内容,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最终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教师角色形象。

[参考文献]

[1]陈媛.我国大学教师角色地位的历史演变[J].教育史研究,2007,(2).

新高校教师篇9

高校管理创新要想真正实行,高校管理理念的转变必须放在首位,真正树立尊重教师、民主管理的意识。以教师为本,管理者就要多倾听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教师、走近教师,为教师多办实事,开展好服务工作。只有将教师视为高校的主人,教师才会有归属感,并主动参与高校管理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探讨管理理念的创新。

1.“教师为本”的治理理念创新。高校实行民主管理必须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同时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高校的民主管理必须围绕两个重点,即监督和参与,展开工作。所谓监督,是最大限度地做到校务公开,增加高校工作透明度。参与则是抓好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高校教师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想法和需求,只有实行民主管理,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采取措施、区别对待,才能真正让教师融入高校,乐于参与高校管理工作。要使广大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实现高校管理方式的创新,就要信任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充分信任,教师才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工作,才能伸展个性、释放潜能,从而实现愉快工作的目的。建立充分的信任机制,教师在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中会不断创新、不断完善,高校管理方式自然会完成新的转变。

2.“教师为本”的发展理念创新。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必须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认识。让·托马斯在《世界重大教育问题》中指出:“教师的态度最终决定着教育革新的成败。”高校管理创新必须树立以教师为本的发展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的今天,多数教师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期望以此实现人生价值,而不仅仅将其看作谋生手段。实际上,高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在创新管理过程中,要以教师为本,在坚持用制度塑造人的同时,依靠情感凝聚人,使高校和谐发展。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必须保证始终将教师这一高校重要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同时,高校是教师实现价值的场所,教师是关乎高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管理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始终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是高校的职能所在,也是人们普遍达成的共识。而高校这一重要职能的实现,必须有赖于全体教师,唯有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帮助高校完成这一职能。高校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并不在于高校领导、高校管理者,而主要决定于广大教师。因此在高校创新管理方式的过程中,必须时时刻刻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不动摇。

3.“教师为本”的环境塑造理念创新。传统高校管理注意优化教师的硬件环境,包括更新教学设备、添购教学资料等。然而真正让教师融入高校的关键因素,在于高校的人文环境,即是否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是否让每位教师得到尊重。如果高校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高校管理者富有人文关怀,那么教师身在其中,就更容易发挥工作的创造性。相反,如果高校教师感觉得不到尊重,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负面情绪,高校管理工作也不会顺利开展,高校发展的潜力也会比较有限。具体而言,要真正做到尊重教师,就必须先从高校领导做起,领导首先能够充分尊重教师。“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在高校系统中,高校管理者必须学会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要求。高校领导要及时与广大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为广大教师排忧解难,并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机会。惟其如此,教师才会主动参与高校管理工作,积极为高校发展贡献才智。为教师营建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还需注意高校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设。高校人际关系至关重要,不仅影响教师个人情绪,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以致影响高校良好校风的形成。建设良好的高校人际关系,既要做到教师与高校领导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更要建设良好的教师集体关系。教师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在具体实践中也会产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分歧,会产生各种矛盾。作为高校管理者,要主动协调这些矛盾,提高管理者的个人修养,注意降低教师间的利益冲突,关心教师集体,培养教师之间形成相互尊重、学习的和谐人际关系。

二、“教师为本”的高校管理机制创新

基于传统高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弊端,创新高校管理方式已经势在必行。创新管理是高校管理崭新且必要的内容,关系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创新高校管理也是高校管理者的必由之路。实施以教师为本的高校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施以“教师为本”的沟通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信息沟通机制,培养教师形成参与管理的意识。要实现高校领导与教师的及时沟通,必须完善高校沟通机制。“情感沟通是满足教师正常的情感需要、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高校领导与教师沟通,首先,要积极为教师分忧;其次,要经常开展与教师的对话;再次,高校领导要尊重每位教师,真诚、宽容对待每一位教师。只有真正实现了理解教师、沟通顺畅,才能不断提高教师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同时,高校领导也要体谅教师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每位教师对于认识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合理地对待这种差异,有利于吸纳更多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工作,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实施以“教师为本”的激励机制。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更多教师脱颖而出。根据现代高校管理学理论,优秀的高校管理者应该是一个不断唤醒教师内心动力的激励者。激励教师,主要是使教师内心的贡献感、成就感、创造感得到满足。教师满足这种需求之后,会激发巨大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高校管理者适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就能保证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持久效力。具体来说,高校管理者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包括比较现实的住房、福利、子女入学等问题,还要为教师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供机会和平台,比如,教师继续深造的要求等。要想高校管理创新成效显著,必须做到善用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更多教师脱颖而出,成为高校发展的中流砥柱。所谓激励机制,“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其实质是调动人的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必须将高校的发展与教师发展结合,使教师认识到只有高校发展才是实现个人利益。要完善高校内部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为教师提供满足自身需求的平台和机会。最重要的一点,即在激励过程中一定要贯彻公平原则,注意物质分配和精神奖励的公正性,使更多优秀教师参与高校管理。

3.实施以“教师为本”的参与机制。在形成各项高校管理制度时,必须保证教师的参与性。对于高校的管理创新,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的参与,真正做到让教师参与管理,才能让教师产生心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使广大教师理解高校的各项决策,也有利于高校决策的贯彻落实。高校可以通过教代会、工会活动等形式,为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创造条件,尽可能让教师参与讨论、参与决策制定,让教师多提意见,集思广益,集中教师智慧。高校发展需要不竭的内部推动力,而鼓励广大教师最大限度地参与高校管理,则是内力之源。社会需要高校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高校则需要具有主体性意识的教师。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群体,既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管理经验。确立教师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逐渐成为高校各方面的决策者,使教师有高校主人翁之感,就会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不断为高校发展献计献策、贡献智慧,成为高校宝贵的管理资源。教师广泛参与高校管理,也会增加高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从而使高校各项决策顺利执行,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实施以“教师为本”的公平机制。在高校管理创新的全过程必须坚持公平性原则。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公平理论”,指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高校中的教师群体。如果高校管理者不能真正贯彻公平性原则,就会降低教师工作积极性。因此,高校在进行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公平性原则,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使教师能够愉快工作。四、实现高校管理创新需注意的问题高校管理创新的意义已经被广泛认识到,但在某些高校进行管理创新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差。首先,不少高校过分强调了教师参与的效果,怀有浪漫主义情节,认为任何高校管理工作,只要教师参与就能“万事大吉”,因此,每一项决议必须交由全体教师充分、无限制地讨论。这种做法属于误解了以教师为主的管理方式,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管理者也没有实现预期效果。其次,过分强调教师情感的支持,最终破坏高校民主管理的氛围。有些高校领导认为,有效引导教师参与高校管理的桥梁是感情支撑,因此,特别注意取得教师情感的支持,逐渐导致形成小圈子、团体主义。这样做,不仅不利于高校管理的创新,反而使很多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破坏了高校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良好氛围,有弊无利。

三、小结

新高校教师篇10

关键词:民办 高职院校 新任教师 培养机制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特别是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大力扶持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这是国家振兴高等教育,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重要策略手段。为了主动适应地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服务,各地方政府也积极支持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但是,总体上而言,民办高校,特别是为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民办高职院校还远远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一方面,地方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数量还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发展的质量还有待提高。通常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而这就必须靠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强大的师资队伍,否则教学质量那就是一句空话。学校总不能一直高薪聘请资深教师,所以新任教师的培养工作无疑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首要任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必须明确培养教师的对象和目标,努力构建一套系统性和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为学校不断的稳定、发展壮大构筑坚实的人才基础。

1 民办高职院校新任教师培养现状

1.1 民办高职院校对新任教师培养重视不够 民办高职院校对新任教师的培养一般只是安排跟随地方教育厅组织的岗前培训,再就是安排一些针对上课需要的多媒体课室使用方法的简单培训,其他的培养安排就少之又少了。而岗位教育以教育法规、教学理论、学校相关制度的课堂讲解为主,与实践教学技能相关的的内容涉及很少,无法提高新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高职院校教师的课时量一周的标准一般都在10到14节,加上一般都超标安排在20节左右,课时负荷普遍较重。这也造成,新任教师平时忙于备课应付教学,自身根本无暇顾及对教学技能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疏于教学经验的总结。而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重视教师完成的工作量,而疏于考虑培养问题了。

同时,由于民办高校,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办学模式,而不像公办院校有国家的资金支持,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对于新任教师培养方面给予的资金支持也是相对较少,重视不够。

1.2 民办高职院校对新任教师培养机制不全 一是新任教师初进大学讲台,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资源,是非常急需学校的帮助的,然而学校对新任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帮助非常有限。有的学校虽然表面执行“导师制”,但缺乏具体措施和资金支持,基本流于形式。民办高职院校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对于“导师”培养其他老师的责任心不强,如果给予激励性的奖励不够是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的。而有的学校干脆连形式性的政策也不提。

二是民办高职院校对于新任教师的考核不利于新任教师的成长。大部分院校对教师进行考核时都采用将其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量化成分数然后相加的办法。而新任教师在这些方面都相对处于劣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都付出非常大的精力去备课、设计、思考等但这些内容往往无法量化,致使考核不科学、不客观、不公平。而学院一般都不安排对新任教师的单独的考核。如果再被安排到授课难度大的专业、班级,那就更加糟糕了。

同时,在教师申请科研项目中,存在着偏向高学历、高职称和多成果数量以及论资排辈等现象,而新任教师一般都是职称低、成果少,自然也难以拿到科研项目,势必引起新任教师的不满,从而散失动力。

2 建立系统有效的民办高职院校新任教师培养模式

首先,明确一下新任教师,其中一部分是应届毕业生刚走上教师岗位,这部分教师一无教学实践经验,二无企业技能实践经验;还有一部分是毕业一段时间后再进学校任教的教师,这部分教师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但没有教学实践经验,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

民办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对新任教师的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给以政策和经费的大力支持,把对新任教师的培养工作当做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来抓,指派专任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有目标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

2.1 强化院系教研室在新任教师培养中的功能 学校要强化院系部的教研室在培养新任教师工作中的功能,充分调动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力量,把教研室建设成新任教师培养的摇篮。一是设置专业导师,提高新任教师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课题掌控技巧和教学水平。这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或行政命令,必须要出台具体细则,不但要给予专业导师奖励鼓励,而且要对其提出具体要求,使得专业导师对于新任教师的培养并不是助人为乐的自愿行为,而是一种任务和责任。专业导师必须对新任教师尽心培养,相互监督,硬性推动。二是要在教研室内部贯彻落实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制度。利用同一门课程,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等要素,组织相关老师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建设学习型组织,积极倡导友爱和谐的工作环境。三是充分利用建设示范性专业等形式,发挥名师、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组织新老教师积极参与到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工作中来,提高新任教师的教学水平,创作新的教学资源资料等,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通过组织开展教学观摩、教学能力竞赛、操作技能竞赛等活动,提升新任教师的教学技能。

2.2 利用校企合作,强化新任教师培养 当前,一般的校企合作仅是针对学生下企业实习实训而合作建立基地的形式。其实,学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把新任教师培养工作也纳入其中,拓展校企合作内容和模式。一是派遣新任教师寒暑假以及平时闲暇时间下企业实践,提高专业岗位实践技能。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专门安排新任教师先到企业相关岗位实践半年到一年时间,积累技能实践经验,而后再走上讲台。这样,经过企业实践锻炼的老师就比较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和技能的人才,回到学校后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就能轻松把握教学重点,所授知识也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只要新任教师觉得有需要下企业,就可以安排或自行找时间下企业观摩学习,提高实践能力,把握实际工作技能。二是为新任教师安排企业导师。在企业导师的帮助下,迅速深入了解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把握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中转化的难点、重点和技巧。新任教师的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制要坚持执行一定的时间,使得新任教师可以得到长期指导,在两种导师的共同帮助下,新任教师有望能迅速成长起来。三是校企合作还可以共同设计项目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共同实施效果评估,不但可以促进新任教师的成长,也为老教师提供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搭建平台。校企合作,形成教师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双主体”,真正培养出“双师型”教师。

2.3 加强校-校合作,培养新任教师 新办民办高职院校和有待发展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加强校与校之间的合作,培养新任教师。一是组织安排新任教师到合作的资深高职院校、示范性院校学习,向模范教师、名师、优秀教师学习。二是学校还可以组织新任教师到合作院校进行进修,学习和工作。三是邀请合作院校名师、模范教师到本校为新任教师开展培训。总之,充分利用兄弟院校资源,积极为新任教师培养创造条件。

2.4 加强校-政合作,为新任教师培养创造机会 学校要加强校政合作,积极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为新任教师培养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一是争取政府对高等院校新任教师培养的专项资助经费的支持,为新任教师培养筹集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争取多与政府合作,搭建新任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的平台,满足新任教师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总之,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新任教师培养,必须打好“校内”和“校外”两个战场,要积极“走出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创建和谐的学习型组织和发扬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为新任教师的成长给予足够的精神和物质支持,这样才能培养出强大的师资队伍,才能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驾护航,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切实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参考文献:

[1]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2010年7月21日).

[2]张婷.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3(6).

[3]乔树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