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的影响十篇

时间:2023-12-25 17:38:27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篇1

关键词:高考改革;地理学科;影响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在上海、浙江两省市先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为2017年全国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依据”。2014年9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高考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总成绩满分750分。与以前的改革不同,此轮高考改革将对基础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也必将引起中学地理教学的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式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一、高考改革对学科地位的影响

2014年11月14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确认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为选考科目,各科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一年安排两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与高中学考同期进行。

2015年3月2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2017年拟在浙江招生的约1 400所高校本次选考科目范围,涵盖2.37万余个专业(类)。其中不限选考科目的占54%,设限选考科目的占46%。各高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物理、化学、技术、生物选考的较多,其中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而选择历史、地理、政治的相对较少,分别涉及19%、15%、13%专业(类)。据统计,考生选考政治、历史、地理可报考的专业(类)分别达到59.7%、62.8%、60.9%。

客观分析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地理学科地位的影响,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定性。

地理从高考文科必考学科下降为高考选考学科,与“语、数、外”等高考必考学科相比,其学科地位会有更明显的下降,成为考生“清门”学科之一。学生一般会选择在高二学习阶段(4月考)结束学习任务,最迟也会在高三第一学期(10月考)结束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与目前文科生相比)由三年缩减为一年半或两年左右。

地理高考分值由100分下降为30分(加考分),且考试成绩根据学生实考成绩按等级赋分。高考分值下降必然会影响教师日常的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深度的挖掘,造成地理学科的魅力和价值得不到很好的显现。

在现行高考中,文科考生只可报考约34%的专业(类)、而理科考生只可报考约60%的专业(类)。新高考方案实施后,考生的专业选择面均比现行的高考文理分科有了大幅提高,选考地理的考生可报考60.9%的专业(类)。这意味着一些优秀的理科生会来选学地理,地理学科的优质生源较目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而言,地理学科已成为其高考“副主科”之一,与理化生技政史等具有同等地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现行高考背景下地理学科的“小儿科”地位。同时,选考地理的学生是愿意学地理、喜欢学地理、自认为可以学好地理的学生,这意味着中学地理教师面对的是优质教学对象,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可以发挥更多的“用武之地”。

二、高考改革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新一轮高考改革将地理学考与高考“两考合一”,学考分值由100分降到70分,高考分值由100分降到30分,考试分值的调整必将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目前,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中已对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作出了较大调整。首先,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由原来的7个模块减少到5个模块,其中学考试题仅涉及地理必修Ⅰ、Ⅱ、Ⅲ3个模块中的“基本要求”内容;高考加试题除涉及必修3个模块内容外,还要涉及选修Ⅴ、Ⅵ(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2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其次,对必修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分层处理,按学考与高考的要求对相关教学内容给予“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的定位。如将地理必修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定位于“发展要求”,这就意味着在学考试题中将不再直接出现“地球运动”相关的试题。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于2015年2月正式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详细阐明了地理学科的考试性质、考核要求、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如对必修Ⅰ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作出如下考试的明细要求(见表1)。

在这一“标准”中,对相关教学内容作出了明确的分层教学要求。对于全体学生来说,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为:“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会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地形对某一区域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会应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某一区域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来说,除掌握上述要求外,还需要掌握其它因素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无论是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均有明显提升。

从上述考试要求涉及的地理教学内容变化情况看,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一致。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学考追求的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素养,侧重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来说,加考题追求的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侧重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原理观察和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和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现行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将呈现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学考要求与高考要求并存的格局(见表2),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三、高考改革对教学管理与教学方式的影响

地理学科考试形式与要求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必将促成其教学管理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走班学习给日常教学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新一轮高考改革必然会淡化“行政班”,促成“教学班”形成,学生选课走班将成为校园内的常态。当面对来自不同班级学生构成的“教学班”时,教师原先习惯了的作业收交、辅导、讲评都将出现新状态,如何正确应对成为一个新课题。已有教师抱怨,走班教学实施后一节40分钟的地理课“缩水”严重。上课铃声响后,总有几个学生才匆匆赶来,等学生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时间已过去2~3分钟;然后是学生上交上堂课的作业,或教师发放上节课的作业及点评,时间又过去3~5分钟。新课教学时间明显比“行政班”上课缩短许多,“精讲精评”应成为教师修炼的“内功”之一。同时,与“行政班”教学相比,走班教学必将给作业反馈的时效性、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与帮助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2)分层教学给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带来难度。从目前浙江省已实施分层教学实践的现状看,主要呈现两种形态的教学管理。第一种形式是“行政班”实施学考内容教学,选课走班实施加考内容教学,每周安排4节课,2节学考教学,2节加考教学;第二种形式是在行政班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学科进行全体学生的走班教学,每位教师均固定班级授课,可能既带学考班,又带加考班,每周3课时。第一种形式,由不同的教师担任学考与加考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由于不同教师对 “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加上教学风格的迥异,必然会给教师正确把握相关教学内容带来困难。第二种形式,由同一教师担任学考教学班和加考教学班授课任务,虽然在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上能克服第一种形式带来的问题,但教师往往会考虑到自身的工作量和教学难度,会有同质化的教学趋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带学考班学生“超标”学习,而加考班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3)地理学考与加考的考核要求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挑战。《标准》对地理考试作出了明确的考核要求,包含知识考核、学科能力和地理品质三大方面。

《标准》将地理学科知识考核划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的要求。识记(a)是指能对重要地理事实性知识进行回忆、再认、图上指认。如规范书写地名、地理术语;记忆重要的地理数据;在地图上指明地理位置;识别与指认地理事物;说出地理事物的分类与构成;列举归属某一类的地理事物等。理解(b)是指能对主要地理原理性知识进行解释与说明。如解释地理概念,描述地理景观并加以区分,概述地理过程、地理特征,阐述地理规律、地理成因,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点等。简单应用(c)是指能将某一方面地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如运用地理原理分析或推测某一地理事象,根据某一地理事象论证地理原理,分析某一地理事象的成因,归纳某一地理事象的特征,评价某一地理事象的优劣,阐明某一地理事象的地理意义,找出能够支持地理原理的地理证据,依据图表、文字材料进行图文转换等。综合应用(d)是指能在复杂情境中对多元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如分析地理事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某一地理因素变化对其它因素产生的影响,归纳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并分析区内差异,预测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等。《标准》指出地理考试采用闭卷纸笔测试方式,其中必考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加试题考试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必考题为必修模块“基本要求”的内容。加试题为必修模块“基本要求”、“发展要求”的内容以及选修模块地理Ⅴ和Ⅵ中的相关内容,其中必修部分约占70%,选修部分约占30%。必考题中识记、理解约占65%,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约占35%;加试题中理解、简单应用约占40%,综合应用约占60%。必考题题型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组成,其中选择题约占75%,非选择题约占25%;加试题题型为非选择题。

《标准》指出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①应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了解重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名称、分布以及重要地理数据;理解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了解我国及世界各大洲、部分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了解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其蕴含的地理学科知识;了解并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外在资源开发、经济和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②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能力:阅读各类地理图表、文字和数据资料,获取地理信息;设计和绘制地理图表,进行各种地理计算;对地理思维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③注重地理思维的能力:分析、比较和归纳不同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分析、解释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各类地理资料,分析、评价和反思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活动,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标准》也明确了对考生地理品质的考核要求。虽然考试内容主要是从地理认知的视角来表述“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但其中渗透着地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引导考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积累并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从理论上说,教学与考试应是分离的,否则会踏进应试的“泥潭”,但现实往往是教学被考试所“绑架”,考试的“指挥棒”绝不能轻视。好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考试要求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较好地反映出地理学科课程理念和教学本质。如果从已公布的地理学科考核要求来考量课堂教学,传统的“说教性”教学方式已不能跟上高考改革的步伐。从教师组织教学的层面看,课堂教学必须以“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为抓手着力于教学方式转型的探索,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地理之美、地理之趣、地理之味、地理之用,能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去认识、欣赏、探究其生存的这个世界中客观地理事实和种种问题。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角度看,地理教学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四、高考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必修课程校本化、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等应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教学措施的推进,无疑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课程执行力,依标实施教学,保质保量地完成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能适度开发校本地理选修课程并予以实施,能对国家课程中的必修教学内容与选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能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现状对国家课程中的必修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校本化处理。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篇2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新形势,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考试内容、成绩报导方式、考务管理等方面发生了重大改革。考试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影响在文中被逐一阐述。文章强调了新改革的重点在于增强学生对英语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与说的能力;讨论了在改革以后,应该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也分析了纯粹的应试教育给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等。

一、考试改革的内容

1、试题内容的改革

改革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修订考试大纲、改革考试形式、开发新题型,特别加强了对“听”和“写”能力的测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听力权重从20%增加到35%,增设了长对话理解,把“短文理解或听写”改为“短文理解和听写”;第二,阅读部分的权重从40%减少到35%,包括“仔细阅读理解”与“快速阅读理解”;第三,综合部分占15%,包括“完型填空或改错”和“短文问答或翻译”,分别占10%和5%;第四,取消“词汇与结构”部分。

2、成绩报导方式的改革

成绩报导方式由原来的100分制改为710分制,不设及格线与合格证书,只发放成绩单,既报导总分,也报导单项分等。

3、考务管理的改革

教育部考试中心已经启用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与考务管理系统。逐步将考生范围限制在高校,减轻四六级考试的社会权重,突出考试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二、考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与管理的影响

1、测试新的内容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大改革,必然会使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调整。考试改革的内容指明了一个方针,就是强调英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为主。这意味着英语教学既要注重语言基础训练,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汲取外国优秀文化知识,以便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调整教学重点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听力的要求更加高了,不仅加入了长对话,关键是将分数比重由原来的20%提高到了35%,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对于听力这样可以熟能生巧的项目,必要的练习不可或缺。如果要将听力教学带进一个循序渐进的轨道,就应当保证大学英语的听力有足够课时,至少可以使听力练习在教学时间上得到充分支持。

3、创新教学模式与丰富教学手段

通常的英语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大量地做题目、掌握应试技巧,教学质量便可提高。但是新的改革注重了以听说能力为主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以往很多教师偏向的以语法、阅读为重点的单向讲解法已经不可取了,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更加倾向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 教师由以前的教学主体转变为教学策划者与促进者,注意课堂上面的互动,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组织多种教学活动请学生参与,例如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英文原声电影欣赏等,从而将语言学习置于交际语境之中,长此以往,教学工作才会事半功倍。

4、优化教学配置

大学英语教学的软硬件配置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在硬件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是将来外语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学校应当投资完善相关的教学设施。在软件方面,为了适应“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一新的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小班授课制值得大力推广。当然,实行小班授课制必须先建设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学师资队伍:补充适当的高素质的教师,引进优秀的外教;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师进行高级培训;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师队伍;从教师本身来说,必须认识自己的职责,增强工作的敬业精神,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软硬件配置的同时提高,才能确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适应社会对大学生英语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

5、成绩报导方式的影响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里很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成绩报导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题型考试的原始分数在经过加权、等值处理之后,参照常模转换为均值为500、标准差为70的常模正态分数,采纳了710分的新记分体系,报导总成绩与分项成绩,这些改革将明显提高四六级考试的含金量与社会公信度,既有利于推动英语教学研究,也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

首先,新记分体系增加了不同分值的区分度,拉大了分数的差距,成绩单可以清楚的反映各个考生的英语基础能力的高低。其次,取消了证书形式,用人单位可以更加准确地根据学生听、说、读、写等得分选择合适的人才,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之下,用人单位应该会青睐语言应用能力比较出色的学生,这些是以往的四六级考试证书无法体现的方面。再次,新记分体系可以健康引导大学英语教学,减少高校之间盲目攀比通过率的现象,并且分项报导成绩单可以直观地反映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请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的特点,因材施教,避免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逐步与国际英语水平考试进行接轨。当然,成绩报导方式带来的良性影响必须建立在高校、学生与用人单位都意会到710分制的真正功能的基础上,否则教学改革会事倍功半,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会受到削弱。

6、考务管理改革的影响

新的考务管理系统将有助于建立考生档案,有助于对学生的考试情况开展科学跟踪,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进行动态评估,使英语教学与四六级考试结合的更加紧密了。

在目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将变的日益重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依旧会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二十年以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项大型标准化考试,已经走过了一段漫长并且不断完善的道路。当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并不能够根本地解决中国大学生学好英语的问题。考试改革任重道远,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对于原有考试中存在的相关缺陷与弊端,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通过这次考试改革的契机,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大学英语教学,逐渐强调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强调提高学习兴趣,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引导自主学习的方向;强调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增强英语教学师资力量。这样才能使考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使大学英语教学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使高校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篇3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一直都是教学改革的重难点,普通高校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体育教学设备,与学校的行政管理。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协调与和配合,本文就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做出了明确的分析,并对现在的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阐述。

关键词 高校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影响因素

由于近年来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身体免疫力降低,因此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培养国家人才的同时,也加强身体素质建设,但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使体育教学改革不能顺利进行。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即是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存在的制约因素,如学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与体育教学设备,其次还有高校本身的管理制约因素,使学校的体育课程不能有效开展和改革,降低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对当前社会普通高校中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做出分析,就影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影响,固守陈旧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应试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成绩十分重视,忽略了体育课程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重要影响。高校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仅是在教室里学习文化课知识,体育课终包含的体育活动对学生来说体育强度大,因此许多学生产生逃避体育学习的想法,不利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1]。而有的体育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古板,与学生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不利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而我国传统的教学体系观念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故学生在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前景上并没有考虑建设体育事业,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培养体育精神和竞技精神。

(二)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化

主要是由于学校将期末考试的体育成绩作为标准来测试学生的体育水平,学生被动参与体育活动,学习体育知识,并让学生产生一种只是为了考试成绩学习体育,没有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部分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只要学生达到期末考试评测标准即可,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自由散漫,甚至对体育活动的开展随意。受应试教育影响,在体育竞技活动中附上成绩标准,不利于学生竞技精神和体育精神的培养,最终,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化教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利于提高,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存在着制约。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

(一)师资力量建设落后

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活动受学校师资力量队伍建设的影响,教师的体育素质与体育改革的要求相差甚远,缺乏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支持。经调查显示,普通高校中体育教师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严谨,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素质和体育技能,以及体育专业的发展。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体育的位置,不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新课程改革否定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处于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下会发生角色转换,由主导者成为指导者。

(二)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教学需要一定的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支持才能有效开展,虽然各高校在近年来都对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革,但远远不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没有达到新课改的规定。常见的体育活动有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健美等,这些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空间做支持,但高校中空间场地有限,相关体育活动并不能有效开展,一些相关的教学器材也不能得到保障,限制了学生体育技能的发展。目前在国际全球化的影响下,部分学校也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体育活动,比如攀岩,轮滑等,这些体育活动符合学生特立独行的性格与想要表现自己的心理愿望,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但由于新型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和器材支持,高校中教学资源的缺乏对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产生限制性影响。

(三)学校行政管理体制

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的学校行政管理体制在体育教学上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使体育课程改革存在一定的难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并对体育教学改革积极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对校园体育资源建设做出合理的调整,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学校行政管理体制可以加强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促进体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根据学校行政管理体制,针对体育部门的教学改革体制提出改革方案,对于体育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修订与创新,提高体育改革管理效率与质量,并提高体育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为了提高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与进度,必须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改进,提高高校师资力量建设,体育设施资源建设,加强学校行政管理体制,让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民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范国谦.影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因素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03:68-70.

[2] 谭曙辉,刘成,蒋荣清.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04:69-70.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篇4

【关键词】"动"式教学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07-01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意义

随着我校'动'式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创新的不断深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增强,作为应用型高校,我校课程考试在内容、方式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快建立与课堂教学"动"方法改革相适应的保障机制。

1、考试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要完成对学生在经历一个教学过程后学习情况的评价任务,而且还要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水平,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2、对于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考试内容最能体现出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我校的考试方法大都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如何让学生将知识吸收加工后转化成新知识的自学能力是考试改革的重点。

3、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学习方法的改革又是影响教学方法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而考核方法的改革更是影响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校考试制度不仅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制度、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完善的考试制度对改进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中必须推进高校考试制度建设。

1)邓汉慧,曾键年 在《试论高等学校考试改革》一文中认为:考试制度创新的策略:即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立足于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和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可以引进第三方来考试组织的方式来实现考试制度的创新,以达到促进高等教育良性发展,培养人才的目的。

2)刘蓓在《对我国学校考试制度的哲学思考》一文中强调考试改革的重要性,提出考试改革的设想:转变考试观,科学确定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多样化,建立科学命题制,建立科学评分制,并主张进行与考试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改革,以确保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

3)杨虹 在《考试改革探索中的误区分析》中指出: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已受到高度重视。考试不仅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质量测定和检验方式,也是关系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并对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当前,人才培养已经从传授知识转向了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相结合上来。

4)蔡卫峰在《转变观念 深化高校考试改革》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正在引导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以科学发展观来看中国当前的素质教育,会发现它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加强和改进素质教育,推动考试改革。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但就目前的实施情况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科学的发展观有点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必须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而考试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引导着教学双方朝着教育目标前进。由于传统的考试严重的妨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形成的教育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要建立健全教学、考试的各种评价体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总之,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深化考试改革,培养应用能力强的服务型人才要更新考试观念,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明确考试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针对课程特点,丰富考试形式;加强考务管理,理顺考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章建制,构建质量评估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邓汉慧,曾键年.试论高等学校考试改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刘蓓.对我国学校考试制度的哲学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篇5

[论文摘要]根据目前高校课程考试现状,分析了影响和制约高校课程考试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主要问题。

在2006年11月20日总理与国内6所重点大学校长与教育专家的会议上谈到:“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所以大学要重新审视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宜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还要看其是否具有迅速学习并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考试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若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就能引导学生并及时纠正学习方向上的偏差,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试仍然是一次性期末闭卷笔试占据着主导地位,总体上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成为制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瓶颈,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当前高校考试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因此也习惯于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简单考试方式。对于学生,由于中小学教学改革还不到位,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使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很长时间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而也一下子难以适应偏重于测量评价综合素质与实践性、创新性能力的主观性和开放性的考试模式。

二、疆化呆板的考试管理使教师不愿意尝试考试改革

对于核心课程考试的方式、内容、频率、要求和成绩评定等均由考试管理机构进行规范,而了解课程特点的任课教师并无多少自。如要对某一课程的考试进行改革,必须先申请,再经过逐级的审批后方能进行。而采用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笔试考试则不经任何部门审批就可顺理成章地进行。这种考试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进行考试改革的热情,也阻碍了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另外,由于缺乏激励机制,教师因进行考试改革而付出的更多精力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考试,既简单又易行,且不用承担任何风险[1]。

三、考试改革的倡导者和研究者与考试改革实践主体的教师在认识、利益上的分离与脱节

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义务保证高等教育产品的有效和最优,因此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倡导考试改革,并制定了宏观性的指导意见和改革措施。作为具体办学者的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管理部门,深知所培养人才的素质与学校声誉密切相关,进行课程考试改革将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考试改革规定时非常积极。教师是管理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是考试改革的真正主体和实践者,他们对现行的考试模式早已熟悉,如果改为多次考试和多样化考试,则其管理难度与工作量无形中扩大许多,而且探索和实践新的考试模式不但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还要承担可能的风险和压力。对于以学术地位为最高追求的教师来说,探索和实践新的考试模式无疑是一件付出大而收益小的事情。

四、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测量评价理论知识和适当的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

我国传统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测量方法,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才大规模开展起来,国外专业化水平的理论成果被迅速引进,这使我国教育评价研究获得了很高的学科理论起点,因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省略了理论研究的“原始积累”阶段[2]。而正是由于缺乏教育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原始积累”阶段,使理论没有得到不断的检验、修正、完善和内化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正确的实践模式,也使得作为高校考试改革实践主体的教师,既不能很快掌握和灵活运用已经取得的教育评价理论成果,又难以摆脱旧有观念和习惯的影响,最终导致高校考试改革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影响了考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高校教师大多是从事专业研究的,从专业学习到成为教师,没有一个接受教学方法、评价技术的培训过程。因此,在高校里不论是已经成熟的,还是新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能够被广大教师掌握并很好运用的则寥寥无几。

除了上述四个主要方面的因素外,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进程的制约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一是近几年来,高校大扩招,造成教师、教室、教学设备的严重短缺,一二百人的大班教学严重影响到教学方法和考试改革的进行。在教学上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在考试上更难以“因材施考”。二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校教师本身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创新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完全胜任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重任。三是教学经费投入不足,进行课程考试改革时,时常要考虑相应的设施条件是否满足和顾及考试改革带来的成本支出增加的问题。四是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合理。一方面,高校的学生评优评模、奖学金的评选甚至学生的入党等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素质评价的具体操作上也确实是有一定的困难。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的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主要看教师有多少科研课题和发表了多少论文,而非考查教师在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中付出了多少。因此,在分数至上和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的压力下,学生和教师都是急功近利的,他们不愿意去做那些事倍功半、回报周期长的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只有切实的解决好以上问题,才能把高校课程考试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篇6

论文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运用专业知识广等特点,提出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环节,改变教学方式,提倡主动学习,改革传统考试方式,突出考题的应用性等教学改革方法,以培养具有应用实践能力的学生。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专业课,涵盖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它不仅是环境管理过程中的一项具体制度,还是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1]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2-7]

随着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要求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人员要具有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和工程师资格证。[8]各种环境影响评价职业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主要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高校该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环境影响评价人才也成了高校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针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各高校也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应该顺应时代要求,构建能力培养模块,改革培养方法和手段,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从而使学校教学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得到更好的衔接。

一、教学内容更新,突出时效性和先进性

环境影响评价教材中得到较广泛使用的有: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2001年)、张丛主编《环境评价教程》(2005年)、曾向东主编《环境影响评价》(2008年)和陆雍森主编《环境评价》(第二版)(1999年)等。每一本教材都有其特点,作为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如有必要还要补充教材中谈得不多或不深的内容,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9]

这些教材相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环评制度而言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很多新的条例、标准、技术导则未能及时在教材中得以体现,比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致大气环境(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致声环境(HJ2.4-2009)》等内容尚未及时更新进入所编教材。如果仍按照教材上所述内容进行授课,学生学习到的是一些在环评岗位上已经废止的知识,与实际脱节,无法适应时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密切关注环评动态,及时了解环保标准、法律法规、技术导则等知识的变更和修改,根据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的最新政策、技术导则等资料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保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先进性。[10]

此外,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经验,讲授内容切实结合环评技术导则,将环境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导则结合起来,在各单项环境评价内容中增加专题报告的内容,结合广东省环评的特点及地方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如:结合广东省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重点分析讲解项目选址的合理性、合法性问题;结合国家、地方及行业污水排放标准及相关法律条例分析污水排放方案及排污口选址。在讲解工程分析的方法内容时,结合参与的医疗废物焚烧项目从类比法、物料衡算法和资料复用法多个角度,并结合视频照片介绍医疗废物焚烧的生产工艺流程、污染物排放等内容;清洁生产分析时,除讲解概念、一般的评价程序外,从已有清洁生产标准和未出台清洁生产标准两个方面出发,从化工、农药、化肥、种养殖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清洁生产评价分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紧扣环评的发展需要。由此,教学内容突破了课本内容,并与国家的导则标准相结合,体现了这门应用性课程的新颖性。[11-12]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倡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差。[4,13-14]现代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把课件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通过QQ交流,进行讨论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主动地从“学”扩展到对“教”的参与,构建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互动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应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学生在课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的效果会大大提高。每讲述完一个章节的理论内容后,配套一个与该章节内容切合的、真实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拉近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距离,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讲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时,结合一医疗废物焚烧项目的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了物料衡算法在该项目水资源利用平衡中的应用、水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在该项目中的应用、如何确定该项目的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如何根据项目背景资料中隐含的信息确定用水及排水标准以及如何选择该项目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等内容。此外,还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房地产开发(教学楼、宿舍楼建设)、污水处理厂、餐饮业等项目,从不同行业,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工程分析等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实习环节相结合,在学生参与这些课程实习的同时,重点现场分析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的运营情况、污染源、污染物、环保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补充工程验收情况。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案例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应用快速消化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考核方式,考试形式新颖,紧密结合实际

以往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闭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试,其中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但是由于该门课程实践性强,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得到的分数不能真正反映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方法上采用平时成绩+课程实践+期终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评法。三部分比例调整为2∶3∶5,突出了平时学习所占的比例,弱化考试成绩。课程实践环节中,同学分组完成不同类别的环节影响报告书,再进行专家技术评审会,进行角色模拟。[15]

期末考试采取开卷形式进行考试,学生不必死记硬背条条框框,不必背下很多公式,但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题目参考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历年考题。在出题过程中,主要选取了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考题中的案例分析题和应用型单项选择题。其中,案例分析题占50%,这些案例分析题目都不能直接从书上、作业上找到答案,它所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另外50%是应用型单项选择题,所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全面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实战精神,同时也缩短了学生进入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胜任新工作,增强了就业的竞争能力。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和知识的实用性而存在相当的难度,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开放式过程,随着其实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相信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彭辉辉,田子贵,湛灵芝.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7):76-77.

[3]郭廷忠.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初探——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6,12(3X):17-18.

[4]喻泽斌,莫创荣.改革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大众科技,2007,(8):181-182.

[5]方战强.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教学研究[J].广东化工,2009,36(10):208-209.

[6]林君锋,崔喜勤.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78-80.

[7]赵锦慧,李海燕,黄浦江.探索“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教学环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111-112.

[8]邓喜红.高职高专院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消费导刊,2007,(2):88.

[9]陈华莉,姜安丽.我国高校教材选用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495-496.

[10]张波,吴春笃,储金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3):94 -96.

[11]王兵.环境影响评价课改的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09,(4):358.

[12]郑兰香,李功.环境影响评价.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0):194.

[13]单文坡,郑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6):77-78.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篇7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尝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163-02

目前,社会上对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愈来愈高。从2004年开始,国家人事部、环境保护部决定在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设《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案例分析》4个科目。

如果环境相关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能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内容,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考取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证有很大的帮助。渤海大学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环评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结合近几年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各高校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从教学内容上,在开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之前开设一系列的专业先修课程,如环境学概论、环境监测等。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考虑以就业为导向,将注册环评师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方法上,很多高校在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中采用模拟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考试形式上,由常规的闭卷考试形式改为半开卷半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使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渤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课程开设伊始,我们就将课程定位于工程应用实际,选取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上岗培训考试教材作为授课教材,聘请从事环评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教课。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培养适用型人才,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考虑到目前在用的各种环境影响评价教材和最新颁布的标准、导则相比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滞后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核大纲、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修订,对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整合。通过学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学生学会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填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能从事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工作。

以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为例。我们在“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教学中,对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部分,结合新修订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给出的大气污染预测模式的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进行学习。学生按照导则中给定的网址自行到相关网站上直接下载估算模式,根据实际情况预测污染源下风向某一点污染物浓度、最大落地点浓度和最大落地点浓度发生的距离。

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考核形式的改革

各高校的专业课考试通常是闭卷考试。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和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很多学生临近考试前将相关的原理、术语、方法等背诵下来,进行考前的强化记忆。

近几年,我们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期末考试形式进行了改革,将闭卷考试改成了开卷形式,考试期间学生可以携带教材、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这就减轻了学生机械强化记忆的负担。这要求学生必须对知识活学活用,会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问题能够尽快地找到解决方法。

(二)考核内容的改革

我们在期末考试时效仿环境影响评价师资格考试的形式,对考试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考试,一共包括四个科目,涉及的知识点和范围比较广。而课程学时数有限,学生接触面较窄。因此,我们在考核时与学生前期学过的课程内容相结合,主要涉及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的三个科目,注重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案例。环评师考试,除案例分析外,其他三个科目都以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客观题形式出现,案例分析是主观题。我们考试的内容比环评师考试的内容要稍少一些,题型选择比环评师考试的形式更灵活一些,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在知识点上,既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核学生将环评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的能力。

(三)考核中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采取开卷考核的办法进行了几年的期末考核。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核大纲比较,涉及的环评法律法规的内容较少,没有涉及建设项目环保验收部分的内容。

从近几年来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来看,学生开卷考试的总体成绩不高。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个别学生认为开卷考试直接照书上抄就行,不用花大力气学,学习态度不正确。也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学,考试时不会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分析几年来的考试卷,主要是对案例分析部分学生回答得不好,有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解答相关问题。另外,计算题也是学生的一个弱项。

参考文献:

[1]梁媛,陈亢利,王学华,等.本科院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3):179-180,182.

[2]邓喜红.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设计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237-238.

[3]杨芳,颜世发.融入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84-85.

[4]牛晓霞.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高教论坛,2010(4):81-83.

[5]王建宏,陈家庆.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式教学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7):105-106.

[6]徐颂.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前培训教学方法探讨[J].职业时空,2010(2):106-107.

[7]蔡艳荣.“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42,84-85.

[8]蔡艳荣.基于适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内容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2(4):71.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篇8

关键词:史观教学 高三历史复习 史观、史实、史法的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71-01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做好高考历史复习工作,是摆在每位高三历史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方法固然有,如选择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等等,只要有利于学生做好复习,即为可行的途径。但笔者认为,除此以外,应用史观重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将史观教学引入高三历史复习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以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为例,浅谈史观教学与高三历史复习的关系。

一、提高认识,重视史观教学的作用

史观,是历史研究的理论模式。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伴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先后出现了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多种史观,至今大多仍发挥着重大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文明史观开始在我国兴起,至今已取得丰硕研究成果。

毋庸置疑,史观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构建作用。但是,在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却难寻其面。传统基础教育历史教学由于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导致了史观教学的缺失。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传统基础教育教学观念发生转变,史观教学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较多渗透了史观教学的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教育部为适应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制订的基本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标准》提出了崭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了以往《教学大纲》的双基要求。《标准》中不乏史观体现。

2.史观教学符合课改环境下的历史高考的要求

从较早进入课改的外省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史观印记明显。以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的考查为例,史观考查的题目很是热门。

此外,从新教材的内容编排来看,史观体现亦明显。总而言之,做好史观教学,对课改环境下的高三历史复习意义重大,应高度重视。

二、构建知识体系,将史观教学带入高三历史复习

既然史观教学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特别是高三历史复习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史观教学带入高三历史复习呢?

1.整合所学知识内容,重建知识体系

现行高中教材,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大多采用专题史模式,很多同一知识内容出现重复或散落的情况。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高三历史复习,学生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整合教材、整合知识。在整合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重建知识体系。

2.以史观再次构建知识体系,重新认识历史发展脉络

知识体系重建后,我们需要以史观再次构建知识体系,史观的带入同时也必将使我们重新认识历史发展的脉络。历史事物发展的新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新认识、历史影响的新认识等等将使我们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因此也必然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

依然以工业革命的影响的认识为例。重建了工业革命的知识体系后,学生可以清楚掌握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重大发明等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入史观教学方法来认识工业革命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角度一:以唯物史观构建工业革命的影响

以唯物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即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国际关系角度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同时工业革命也加剧了东西方国家的差距,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角度二: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构建工业革命的影响

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工厂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是近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也体现了文明的进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的进程也明显加快。城市化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令人深思。

角度三:以整体史观构建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世界贸易的范围得以迅速扩大,一个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同时蒸汽机车和汽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因此,人类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了,人类逐渐走向整体化。

综上所述,多种史观的引入,为我们重新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构建了一座座可行的平台。而以史观构建下的工业革命的影响,又使我们从多种不同角度重新认识工业革命。既能重新认识历史发展脉络,又能开拓新的历史思维,这无疑对学生进行高三历史复习是非常有益的。

三、以史观教学为基础,实现史观、史实、史法的有效结合

将史观教学引入高三历史复习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但是史观教学并不能孤立存在,还需要与史实、史法有效结合。只有实现了有效的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史观教学的作用。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篇9

关键词:反拨作用;医学英语;医护英语水平考试(METS)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067―04

一、引言

医护英语水平考试(Medical English Test System,以下简称METS)是参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设计的非学历标准参照性考试,旨在考查医疗从业人员在医学环境下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从2014年起,METS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此次改革在医疗行业中开展了用人需求调查,邀请了协和医院等医疗机构参与制定新的考试标准,并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在职人员中开展试测。此次测试改革由过去的以护理方向为主、医药方向为辅(2010年改革),过渡到涵盖整个医护专业,突出了全科医学的职业导向,进一步树立METS的职业权威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专业需求跟着行业需求走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日益国际化的医疗行业需要应用型人才,各级医学院校都把这个行业需求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高职院校在二年级、本科院校在三年级均会开始有各自专业导向的医学英语课程,如护理英语、影像英语、口腔英语、检验英语等,但大部分学校均会在此基础上开设适合各专业的医学英语课程(本文所讨论的专业英语课程指的是后者)。METS作为一套针对医药卫生行业工作环境开发的英语水平考试系统,是行业发展对外语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产物。在2007年METS最初开发之时,考试只面向护理类考生;到了2010年,METS迎来第一次重要的改革,首次开发了面向医药类考生的考试。2014年,METS改革再次启动,取消以往按专业类别细分的测试,取而代之的是涵盖所有医学专业与知识的考试。Kunnan(2005)指出,语言测试不是孤立的,而是发生在由政治经济环境、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与基础设施环境等一系列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环境所编织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社会的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医疗行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需求也随之变化,METS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从教学层面和学生层面探讨METS改革对医学英语教与学的反拨效应。

二、反拨效应理论与性质

Messick(1989)指出,语言测试一旦使用了就会产生社会效应。METS是具有职业导向的语言能力测试,它的使用对学校的实际课堂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医院的实习人员教学以及医疗机构对应聘者的评估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陈建林(2014)把这些影响划分为三个方面:水平认定(certification)、反拨效应(washback)和社会影响(impact)。水平认定对考生的学习、升学、就业和工作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此次METS改革覆盖面更广,涵盖了护理、药学、影像、检验、医学学术交流等各个方面。测试级别更为细化了,首次引入了第四级,每一个级别的适用对象和考核标准都不同。METS证书能为各级医疗机构招聘员工时提供可靠的参考。METS改革对社会、用人单位、教学单位和学习者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反拨效应是指语言测试对该语言的教与学的影响,是衡量语言测试工作最重要的指标(亓鲁霞,2011)。Hughes(1993)提出了反拨效应的PPP模式,从参与者(participants)、过程(processes)和结果(products)三个层面来进行讨论。参与者包括教师、学习者、教学管理人员、教材编写者和书商等等。过程是涵盖教与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教学大纲的制订、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时长、学习态度等等。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课程学习和考试备考后获取的知识和技能。Alderson & Wall(1993,1996)先后提出了共16个假设,涉及教与学的内容、方法、顺序、速度、程度、深度、影响范围等方面。Bailey(1996)整合了前人关于反拨效应的假设和模型,并指出反拨效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层面,它的影响是多层面、多角度、相互交叉、错综复杂的。

考试的反拨效应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如果考试所产生的影响与考试设计者的预期一致,这门考试便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反拨效应。如果考试让学生学习了一些无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那么这门考试便产生了负面的反拨效应。正面和负面的反效是普遍存在于每一个考试中的。Messick(1996)指出,质量差的考试可能会产生正面反效,而质量好的考试也可能产生负面反效。反拨效应亦有强、弱之分,考试可以通过不断地改革去增大正面反效、减少负面反效。负面反效大于正面反效的考试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

三、METS改革的反拨效应

1.METS改革对教学的影响

Popham(1987)率先提出了“考试促进教学”(measurement-driven instruction)的理念,并指出,考试如何考,教师就会怎样教。考试既有利于选拔人才,将人的能力进行分级,也有利于指导教学。Popham(1987)还认为,以考促改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考试改革能激发一系列的不同程度的积极的教学行为。METS改革必定导致教学材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生改变。

考试大纲的修订和指定教材的更换直接影响到教学设计的全过程。2007年考试开发之初,考试中心并无指定教材;2010年版大纲修订后,护理类考试指定教材为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青年电子出版社引进的原版教材《护理英语》(Cambridge English for Nursing),医药类考试无指定教材;2014年大纲再次修订后,指定教材更换为同为引进版的《剑桥医学英语》(Professional English in Use)。两个教材各有侧重(详见表1),前者侧重入院/出院流程和对各式病患的护理,后者侧重对医院整体介绍、人体各系统和疾病介绍、医学伦理、医学研究与成果展示等方面。

我们以医护英语水平考试第三级(METS-3)考试内容和要求为例进行讨论(考试题型和分值没有改变,因此不再讨论)。就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话题范围和交际任务而言,与2010年MET-3考试大纲相比,此次METS-3改革删除了与“入院、出院和转诊”话题相关的交际任务,涵盖医护人员个人介绍、职责介绍、科室与病房环境介绍、入院、出院和转诊表格填写等,弱化对护理交际任务的考查;增加了“下达治疗指令”“与患者讨论检验报告”“说明治疗方案”“组织医生会诊”等交际任务,强化对医生与患者交流和医护人员之间交流等任务的考查(详见表2)。

Bailey(1996)指出,反拨效应的运行机制十分复杂。它不像外界所说的,考试对教学产生了直接表22010版与2014版METS-3考试大纲中的交际任务对比

删除的交际任务描述类理解类讨论类书面报告介绍自己和他人;描述自己的工作职责;能给患者指路列举并描述医院的主要岗位、部门列举人体部位及主要内脏的名称;列举并描述常见医疗器械理解并回应病人的暗示;不抱偏见地谈及敏感话题在病房会议中参与讨论完成入院、出院与转诊表格完成常见医疗图表(如疼痛评估表等)新增的交际任务描述类解释类讨论类书面报告…向患者说明诊断结论、治疗方案以及进一步化验项目解释药物的相互作用;描述不同的治疗方案组织医生会诊填写临床诊断病历

的影响,这种影响应该是间接的,而且更多的是双向或多向的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因教师的不同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内容,在经过不同教师的处理后会产生惊人的差异。Wood(1996)指出,教师的信念(Belief)、假想(Assumption)和知识(Knowledge)相互作用,对教学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这样的差异,我校自2010年起在护理专业中引入了集体备课、一门课程由多位教师授课的方式,在“医学英语”课程中采用内容型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以医学(尤其是护理学)中各个主题为导向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收集各个主题的相关资料,通过解决任务来学习,将语言的学习融入到学科学习中,同时弱化单个教师备考行为对教学的影响,效果甚佳(孙韵雪,2012)。

2.METS改革对学习者的影响

Bailey(1996)提出,学习者也会受到考试的影响,也会产生反拨效应,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速度与顺序、教学力度与深度。这种“对学习者的反拨效应”(washback to the learner),有别于我们上面所讨论的“对教学项目的反拨效应”(washback to the program),应该是考试改革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针对METS改革对学习者的影响,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设计调查问卷:METS改革对专业的学习态度有什么影响;METS改革对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有什么影响;METS改革对升学和就业有什么影响。问卷包含20个问题,采用多项选择题的形式。我校2012级各专业(护理、助产、药学、检验、口腔等)217名学生参与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4份。

在学习态度上,86.3%的学生表明会努力学习医学英语课程,但93.1%的学生表示医学英语难度极大,学习信心不大。48.0%的学生表示对医学英语的兴趣不大,更有62.3%的学生表示,医学英语课如果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他们都不会选这门课。

就学习过程而言,90.2%的学生认为医学词汇是制约他们学习的重要因素,74.5%的学生表示会依赖老师的指导。在他们看来,医学英语十分高深、词汇量巨大,希望老师能给予学习方法上的帮助,从而能在此基础上再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36.8%的学生表示遇到困难会寻求同学的帮助。我们的调查问卷针对表示会参加2014年新METS的87名学生,就备考METS对学习速度、顺序、程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影响作探讨,65.5%的学生表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备考METS,74.7%的学生表示会跟着老师的教学顺序去学习,67.8%的学生倾向于通过做题来巩固学到的知识和备考。在学习的程度和深度方面,44.8%的学生在决定参加考试后更注重综合性学习,备考有助于他们增加英语的输入和加深对医学知识的了解。78.2%的学生表示备考有助于增加他们的词汇量、阅读量和听力水平。

在学习结果方面,78.4%的学生表示知道METS,但只有41.7%的学生知道METS在2014年进行了重大改革(面向所有医学专业学生,而并非只面向护理和药学专业)。对METS比较了解的只占43.6%,对METS比较感兴趣的占36.8%,表示会参加METS考试的占29.4%。与我们预计的结果大致相同的是,对METS有了解、感兴趣和有意向参加的大部分都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有极少数药学专业的学生,这与METS早期开发只针对护理和药学专业的情况是分不开的。在社会影响方面,53.4%的学生认为METS对升学和日后的深造有影响,32.8%的学生认为METS对就业有帮助。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METS这个考试和METS此次改革的认识缺乏了解。METS改革提高了METS拟测能力的全面性,从理论上讲,提高了正面的反拨效应。然而,非护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个考试的不认同和不关心,部分原因是METS从考试的名称到考查的内容,都存在对护理专业的明显倾向,学生对这个考试的职业权威性的质疑不无道理。此外,虽然METS从2007年开发至今已有7年之久,护理专业学生对该考试的权威性还是半信半疑,医疗机构对该考试的认知度普遍不高。

四、结语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METS改革对教与学的各个层面均产生了影响,正面的反拨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考试内容的覆盖面更广,有利于各个专业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二是考试体现了行业发展的需求,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优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者对专业英语的兴趣。然而,METS改革存在负面的反拨作用,一方面,它仍然偏重对护理专业知识的考查,全面性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行业对医护工作者口语能力的考查,这是该考试较大的缺点。教师由于受到备考意识的影响,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花在与考试直接相关的教学活动和技能训练上,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应试教学”,造成期望后效与实际后效有一定的差距。早在2010年的METS考试大纲上曾出现了要开发“医护英语口语考试”的字眼,但这个良好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具体阻碍因素不详。

考试需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地改革来迎合行业需求和促进教与学的发展。METS改革的目的是提升该考试对医疗行业、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提高考试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影响。要最大限度地发挥METS改革的积极反效,需要学习者、教学单位、行业和社会各方的协同力量。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METS此次改革对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影响较大,对教师和学生也产生不少的影响,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未必发生改变。针对医疗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师需要更完备的医学知识和专业英语能力,学习者也需要更综合的学习技能。此外,医疗行业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及时反馈到考试设计者的层面,促进考试的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教与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lderson J.C.& Wall D.Does washback exist?[J].Applied Linguistics,1993(14).

[2]Bailey K.M.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1996(03).

[3]Hughes A.Backwash and TOEFL 2000 [Z].Unpublished manuscript,University of Reading,1993.

[4]Kunnan A.J.Language assessment from a wider context [A].In Hinkel E.(Ed.).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Routledge,2005.

[5]Messick S.Validity [A].In Linn R.L.(Ed.)Educational Measurement [C].New York: Macmillan,1989.

[6]Messick S.Validity and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 [J].Language Testing,1996(03).

[7]Popham J.The merits of measurement-driven instruction [J].Phi Delta Kappa,1987(05).

[8]Wood D.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beliefs,decision-making and classroom practic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9]陈建林.语言测试社会属性研究综述[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4(02).

[10]亓鲁霞.高考英语的期望后效与实际后效――基于短文改错题的调查[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11]亓鲁霞.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04).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 高效课堂 现状 策略

一直以来,我国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之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稍显落后,墨守成规的学习和生活心态,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国际竞争力。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创新性,2001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也要立足于新课程改革标准,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就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来讲,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比较传统落后,严重影响了高中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高效课堂概述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都达到较高目标的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有效部分占比较高的课堂。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往往都是关注自己讲授了多少知识,而不关注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水平。而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 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知识的多少,而不是教师讲授知识的多少。关注点的转变,进一步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理念都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因素。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教师迫于高考压力,对学生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 题海战术式,忽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总结下来,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灌输式、题海战术式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虽然国家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受到中国考试制度的影响,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依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由于学生通过三年高中的学习,就要走向“战场”―一个决定学生人生和命运的战场,使得很多教师都不敢掉以轻心,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采取提高学生考试能力和考试成绩的教学模式。灌输式,题海战术式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主要模式。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管能动性,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教师忽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是建立在教师个人经验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关注学生的因素。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往往都是关注自己讲授了多少知识,而忽略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忽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转变教师的角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放下架子”,即教师不能再向传统教学那样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要俯下身来,低下头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站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之下,不断改革和创新,改变传统灌输式和题海战术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站在新课程改革的角度,不断改革和创新,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3.形成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比较传统、单一而落后。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形成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例如,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充分运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口语教学和听力能力,丰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此外,探究性学习、情境模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都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立足于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形成,合理搭配相关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和丰富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会关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致使我国的很多学生在英语表达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彻底摒弃传统只重读、写,忽视听、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杜绝“哑巴英语”教学现象的出现,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教师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当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促进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当前,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中,笔者立足于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立足于自己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几点构建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