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9:47:48

新高考

新高考范文篇1

一、听力试题考点与教材听力微技能相呼应

《课程标准》对听力教学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还指出,听力理解主要考查学生从口语语篇中获取信息和观点的能力,同时强调了对英语听力技能的教学,并提出要在注重听力训练中培养学生识别主旨、细节、意图、态度等技能。这方面在每一年的高考英语听力试题里都体现得很充分.从表一中可以看出,2020—2022年的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类型中,考查获取细节信息的题目占比大且稳定,每套试题有10题左右,约占听力试题总量的50%,2022年的全国卷听力试题也不例外,但是新高考卷中考查获取细节信息的题目的比例明显下降。紧跟其后的是简单推断题,一般都会在5题左右,约占试题总量的25%,2022年考查作出简单推断的题目的数量有所增加,共14题。每年的考题还涉及对说话者双方关系、对话主旨和说话者意图、观点、态度的考查。由此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中,熟悉听力考点和题型形式,进行听力答题微技能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把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和旧教材进行对比,不难发现,每个教学单元的听力版块和听力训练任务都做了较大的调整,从而使得听力教学被摆在整个语言教学任务的首要位置。此外,听力部分的内容还增加了一个版块,其不仅与单元主题语境鲜明呼应,而且匹配有与听力内容紧密相关的“说”的练习,并逐一渗透了听力微技能,包括理解主旨和要义,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推断,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虽然高考听力试题类型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角度,但是各类听力微技能的训练在新教材里还是有迹可循并贯串始终的。(1)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历年来高考英语听力试题中这一类题型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往往会有10道左右,虽然2022年新高考卷中此类试题的考查比例下降,但是全国卷中仍有12题。其实统观新教材也会发现,这项听力微技能在新教材里的渗透面也很广,例如必修第一册的Unit2和Unit4的听力技巧分别是Focusonkeywords(关注关键词)和Listenfordetails(听细节信息),必修第三册的Unit3和Unit4的听力技巧分别是Takenotes(记笔记)和Listenfornumbers(听数字),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的Unit3的听力技巧是Listenfordirections(听指令),选择性必修第四册的Unit3的听力技巧是Listenforsequence(听事件顺序),这些听力微技能训练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2)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推断从表一可以明显地看出,2022年听力的推理判断题型所占的比重比往年要大,新高考卷尤其明显,约有8题,这说明2022年高考英语听力对学生推断能力的考查力度有所增大,这就要求学生不光要具备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更要具备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推断的能力。在新教材里,必修第三册的Unit5和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的Unit4的听力技巧分别是Makeinferences(作出推断)和Infermeaning(推断意义),即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推理判断。选择性必修一的Unit1的听力技巧是Listenforreasons(听原因),选择性必修三的Unit4的听力技巧是Identifycauseandeffect(确定因果关系),选择性必修二的Unit2的听力技巧是Payattentiontothesetting(注意场景),以上单元的听力技巧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3)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观点和态度一般来讲,说话者会在对话或独白中提到说话的意图,或提出、回答问题,或阐述自己的想法,或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发表自己的意见。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观点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理解整个对话或独白。有时,说话者会在对话或独白中,明确表明自己的意图、观点和态度,有时则隐含在对话或独白的字里行间,需要学生自己去揣摩、推断。必修第三册的Unit2的听力技能是Listenforattitudes(听观点态度),其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能力。(4)理解主旨要义每年高考英语听力试题里常考的一个题型就是归纳有关对话或独白的主旨大意,而新教材中与之对应的是必修第一册的Unit3的Listenformainideas(听主旨大意)。(5)理解改述改述(Paraphrase),即用更易理解的语言来表达相同的意思,理解改述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微技能。必修第二册的Unit5就涉及了改述。在高考命题方面,2022年新高考Ⅰ卷、Ⅱ卷的第5题中“Dosomeexercise.”和对话中的“hotelgym”、第12题中的“misbehave”和对话中的“messup”、第20题中的“Influenceofmisinformationonthepublic.”和对话中的“peoplecanbeeasilyinfluencedbyadvertisementsthatlackscientificsupport”,全国甲卷、乙卷的第6题中的“Eatout.”和对话中的“outtodinner”以及第10题中的“appreciateartworks”和对话中的“lookingatart”都涉及理解改述。了解改述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在考场上快速精准地答题。

二、听力话题与教材主题语境相呼应

新高考范文篇2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研究分析

部分教师认为高考中的化学知识难度并不是非常高,其重点还是偏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中低难度题目的解答,因此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要以基础化学知识为主,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引申,同时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性学习,因此便能充分掌握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方向,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知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注重化学基础知识教学

大多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看得非常重要,过于注重对化学考试中综合运用题目的讲解,而忽视了为学生开展基础性化学知识的教学活动。例如,化学题目考核中的选择题型,其考核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础知识中一些细节问题的掌握。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基础性知识,那么学生在解答选择题目时也会容易很多[1]。但是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忽视了对此部分知识的重点教学,他们认为此部分只是属于基础性知识,学生应该能熟练掌握,最终导致学生在解答这些基础性题目时失分非常严重,进而对学生的总成绩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时,应该教导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性化学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基础性的化学知识,并能够将其熟练地运用到题目的解答中。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发展,能够解答出一些相对困难的化学习题,但是就高中阶段学生的学科文化素养而言,学生对其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因此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高中阶段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化学知识,而且还能使高中阶段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2]。例如,对“苯”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其结构在课本上是以非常简单的形式体现出来,但是在实际中,从苯的发现到对苯的结构产生认知,这个过程经历了非常漫长的时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知晓此部分内容,甚至部分学生将化学实验当成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对化学枯燥且艰辛的认知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高中阶段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将化学的科学性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面的了解化学及其相关文化,从而做到真正的热爱化学学习,使高中阶段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充分重视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事物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高考考核的重点内容,但是高考在此方面的考核能力会相对比较抽象,并且在考核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时会将其融入到相应的考题中,而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自然成为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重点。因此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时,教师需充分重视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3]。在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将生活中的化学应用技巧引入课题的研究中,充分激发高中阶段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提高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高中阶段学生良好的解题能力[4]。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学生能否正确地解答题目,而且还要考核学生解答思路是否正确,注重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避免学生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知晓答案却无法写出详细过程,因为在高考中即使很少的分数,也会为之而感到可惜。而且在培养高中阶段学生良好的解题能力时,教师也不能让学生盲目的解答题目,而是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练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化学课程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运用能力,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对难点、偏点的理解。以此为高中阶段学生开展相应化学教学活动,使高中阶段学生的化学成绩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琦,吴林.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课“走班制”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5):145.

[2]李雪莹,杜华.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高中化学结构探究式教学模式探析———以“原电池”为例[J].林区教学,2018(10):98.

[3]楼文暇,赵雷洪.新课标视野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探索———以“甲烷”为例[J].化学教学,2018(10):60.

新高考范文篇3

新高考政策实行“3+3”的考试模式,即3门必考科目加上3门选考科目,其中地理学科便是一门选考科目。地理高考的选考政策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三点挑战。第一,学生自主选考要求教师以更巧妙的方式介入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学科,及早决定是否选考地理。第二,新高考的选考政策促成了走班制的出现,走班制又往往带来学生学力水平差异大的问题。在教学资源并不充足的情况下,“同层同班”式的分层次教学并不易实施,因此更多地要求地理教师在“异层同班”的条件下采取个性化教学。第三,因为选考时间提前,选考科目复习时间相比传统高考模式有所降低,要求地理教师以更高效的方式指导学生复习。微课作为以时长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为中心的教学载体,具有“短、小、精、活”的形式特点,有助于应对新高考制度下与选考政策相伴而来的教学问题,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二、微课程在地理新高考中的作用

(一)通过微课程辅助学生提前规划选课。微课程作为依托最新信息技术而形成的教学样态具有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可将教学时间延伸到课堂之外,甚至入学之前。各校地理教师可加强教研,开发用于被录取学生入学前在暑假学习的入门级课程。因为在缺少教师现场指导情况下学习难度较大,微课程的设计应当尽量详尽,指导要足够充分。课程可包括导学材料、课前作业和课后作业三个部分。学生观看微视频、学习图文资料后,可完成相应测试题,在线提交答案后网站立即生成相应的试题解析,让学生在查漏补缺的同时了解自身能力基础。为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也可设置相应的拓展版块。通过暑假期间的自学,学生能够了解学科的特点、难点以及自身是否适应该学科学习要求,这对学生的理性选考抉择具有深远意义。为保证学生在暑假期间学习微课程并且完成相应的任务,除资源设计工作外,也需要学校投入足够的宣传和组织力度,让学生及家长了解学前微课程的意义,配合学校在暑假学习课程。微课程也可作为开学初期学业基础测试的依据,以供学校做出平行分班决策。(二)通过微课程体现个性化教学。微课程最适合于信息化支持的个性化学习。因学力基础、选考决定时间先后等因素,学生在地理学科上的差异会随着复习的差异逐步加大,这在高考第二阶段的复习中表现最为明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制作不同深度的微课程,让学生进行分层次提高的同时,也有助于基础有限的学生对深层内容强化学习、自我提高。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传输的多数信息是一次性的,基础较弱的学生一旦跟不上进度便易于掉队。在微课教学中,学生基于制作好的资料学习,学习具有可重复性和可调节性。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只学习一次,基础较弱的学生可多次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攻克难点。例如,针对“影响大气保温作用强弱的因素”这一知识点,便可以将微课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划分为三个部分。在基础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大地吸收短波辐射以及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原理。在提高部分,要求学生理解秸杆燃烧通过增加烟雾吸收地面辐射达到御寒目的的原理。在拓展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塑料薄膜隔绝地面长波辐射以保温的原理,从而加强对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区别的认知。这样的设计层层铺垫、层层推进,有利于兼顾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三)通过微课程加强专题教学。高中学习节奏快,教学进度紧锣密鼓地推进,在高考备考阶段往往出现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通过微课程设计微专题有助于针对重点知识教学,抓住主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高考第一阶段复习中,微专题可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使用。课前由教师根据课标和考试大纲制作微课程资料并且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学习课程,从中复习、掌握主体知识。在课堂上再将相关的专题知识吸收内化,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为正式课堂不再是学生接触陌生知识的渠道,而成为加深理解课前已熟悉知识的渠道。课后可提供补充性试题作为作业,加强复习效果。在高考第二阶段复习中,教学时间更为宝贵,可更多地由学生在课下学习微专题并完成试题。教师根据微课反馈系统了解练习情况后,在线下课堂讲解错题,并且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第二阶段复习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对高考综合题、高频考点以及与社会热点有关的地理专题的讲解。

新高考范文篇4

关键词:新高考;班级管理;策略

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2019年4月,江苏等第三批高考改革的八省(市)公布实施新的“3+1+2”高考方案,除了统一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外,考生还要在物理、历史两门科目中选择一个科目,另外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科目中再任意选择两个科目[1]。这样一来,共有六门科目作为高考科目。此方案共有12种不同科目组合方式供考生选择,虽然相对于浙江和山东等地,科目组合数量已经大大减少(浙江最多达35种),但由于学生选科方向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往选科相同的学生被安排在固定教室内上课的模式显然已经行不通了,根据选科组合情况进行教学和管理将成为学校育人模式和班级管理的一种新常态。在新政策实施过程中,基层学校一定会遇到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必然存在“难为”之处。但改革势在必行,只要立足学校实际,不断探索班级管理的新办法,还是大有可为的。

1新模式下班级管理的“难为”之处

新高考改革一方面是为了优化普通高校人才选拔机制,以推动国家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科发展需求,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但已适应原有高考模式的班级管理者,面对新高考,他们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前瞻性的操作方案供指导,在实施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系列难题。

1.1班级常规管理面临新挑战

在原来的行政班管理模式下,每个班级都有相对稳定的教室、学生和任课教师,班级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具有相对稳定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建立了相对固定的情感联系,教师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班级内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优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在新高考选科模式下,选科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处于走班上课的状态,班主任无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跟踪,在平时管理中极易出现空白区。此外,学生在原有固定班级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固的情感联系也会减弱,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例如,学生走班到指定教室上课,班主任就难以及时了解学生走班时的听讲状态和作业完成情况;有些本可以在课间等固定时间进行的师生交流,可能因为教室的变动而错失宝贵的谈话机会。此外,全校学生每日大规模走班上课还会产生其他潜在问题,诸如一些常见流行性传染病防控难度增大、学生作业监控与教学质量无法保障、走班教师请假后调课困难等,这些问题都在考验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1.2教育评价过程面临新问题

除了班级常规管理遇到新困难,新高考对开展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班级评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评价困难重重。原先平行班级之间管理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实绩和管理实效。但选科走班后,班级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班级人数存在巨大差异,一个年级内可能出现单一的选科组合班级,由于没有可参照的平行班,学校在评价这些教师的工作绩效时,很难真正做到科学公平。久而久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团结。其次,学生评价将面临挑战。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选科临时组合在一起,到相应的教室上课学习,同时,由于班主任担负着繁重的学科教学工作和其他事务,无法持续关注班级学生,师生间正常见面交流的机会也减少了,导致班主任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因此很难做出客观评价[2]。走班模式还会使一个行政班级内学生的互动交流减少,可能导致原有的学生互评机制无法顺利进行。最后,班级评价方式也会面临诸多阻力。以往学校对班级的评价主要根据学习成绩、班级凝聚力、卫生状况、自习课纪律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每个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方法。在新高考模式下,学校出现大量的走班班级,原有的常规检查、评比和反馈显然无法适应这种学生流动大的走班模式。如何及时反映班级常规管理的真实情况并做出客观评价,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1.3班级文化建设面临新障碍

对高中生而言,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对他们的成才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够唤醒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习惯,起到规范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在新高考选科走班模式下,原有的班级文化建设面临新的障碍。学生每天在各个教室走班上课,原来行政班级的集体概念逐渐淡化,学生对行政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也会逐渐变得模糊,原本个性鲜明的班级文化和班级特色会在选科走班的大背景下逐渐削弱,班级之间的界限会逐渐被打破。由于选科走班无法固定教学对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班级组合形式越来越成为常态。因此,如何重塑班级文化、彰显不同班主任管理的特色和水平,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2新模式下班级管理的可为之举

新高考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和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为了适应新高考的选科走班模式,推动现有班级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面对高中班级管理的现状,基层教育管理者只要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实践,还是大有可为的。

2.1转变班级管理理念,倡导学生自主管理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强调教师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管理得太严格、太死板,会使学生失去自主管理的机会与能力。新高考打破了这样的管理模式,班主任要借此机会让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逐步培养自律、专注和高效的学习习惯。班主任要转变管理理念,把自己的角色从看管者变为引导者,学会逐步放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可以通过轮换制的方式,每月安排两名学生负责某一学科的教学辅助工作。这两名学生可以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自荐,他们的工作包括布置和收发学科作业[2]、向任课教师及时反馈课后学习情况等。负责人要定期轮换,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以减轻教师负担[2],锻炼学生的协调管理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值日班长制”“流动红旗制”和“常规周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和规范,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管理,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当代高中生大多从小学开始就忙于参加各类辅导班,还要完成繁重的作业,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很多高中生的学习习惯与小学、初中时期没有本质差别,如果突然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很可能会使他们不知所措,甚至失去学习方向。

2.2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高考改革提出了“两依据一参考”的人才选拔要求。高校在择优录取时,不能只看考生的高考成绩,还要关注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过程性表现(即考生在高中期间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3]。全新的高考录取办法目的是改变原有“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单一的评价选拔机制。因此,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素养,也要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身心健康,并且分年级、分阶段加以实施。比如,可以参考大学的学分绩点制,按照学年或学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过程性评价,由学校教务部门规范记录,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保证客观公正,并将其作为学生升学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录取方式的多元化,必然会引导高中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做出相应的变革,使高中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过程性学习,而不是让一次高考决定学生未来的命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实施全员德育,尝试团队化班级管理新模式

新高考选科走班模式带来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对班级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班级形态的变化必然会引发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我们既不能像往常一样将班级管理的责任全部压在班主任身上,也不能全部寄托于学生的自觉自律,而是要探索师生共同参与的团队化班级管理新模式。首先,不能全盘否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班级常规事务管理,如学校大型活动、主题德育活动或校外实践活动以及特殊学生教育等工作,仍需要由班主任牵头进行。其次,实行任课教师课堂负责制。由于选科走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行政班级,每位任课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对自己的课堂秩序负责,对自己的学科教学负责,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发挥作用。任课教师是班级的“第二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纪律、出勤和作业等方面的管理,直接负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把这些工作推给班主任。此外,要实行偶发事件首要问责制。高中生情绪波动大、易冲动,同学间容易产生矛盾,甚至发生肢体冲突等偶发事件。针对这些问题,要在弄清事件原委的前提下,根据校规校纪适当给予主要责任人惩戒,用制度红线提醒学生勿冲动,学会克制情绪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偶发事件。只有真正落实师生共同参与的全员德育管理模式,才能避免选科走班制下出现班级管理真空,才能使新高考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新高考改革的大幕已经在全国徐徐拉开,我们既要看到新高考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要看到改革面临的现实困难和挑战,以及改革对每所学校、每个班级和每个学生的巨大影响。班级管理问题是当前亟须解决的紧迫课题,唯有顺应时展的潮流,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优化高中班级管理模式,才能让每个班级都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19〕31号文件)[EB/OL].(2019-04-21).

[2]徐强.“选科走班”新常态下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教育观察,2020(6):102-103.

新高考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为依据,采取加强宣传、从严核准、强化检查、严处违法行为等特别措施,确保高考、中考期间城市环境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为考生创造良好的复习考试环境,为建筑施工噪声长效管理奠定基础。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中高考期间环境噪声专项整治的领导,区环境保护局决定成立市中高考期间环境噪声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中高考期间环境噪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三、重点监管内容

中高考期间要加强以下各类环境噪声的监督管理,坚决制止噪声扰民行为。

(一)商业活动中使用的空调器、冷却塔等设备、设施,其边界噪声超过规定标准,干扰附近居民学习、生活和休息的。

(二)工业生产活动使用固定设备,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的环境噪声的。

(三)建筑施工工地产生噪声扰民的。

(四)餐饮、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五金加工等产生噪声扰民的......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二篇:对口高考实验班设置工作方案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技术技能型和学术型高考改革的有关精神,并鉴于我校对口高考的优异成绩,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报县教育局批准,2014年秋季招生特设对口高考本科实验班。

一、招生对象

全县应届初中毕业生(含博望区、南部承接转移示范区)

二、招生人数

限报100名,按中考成绩择优录取

三、培养目标

通过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学习,三年后参加对口高考本科考试......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三篇:高考中考工作方案

为了确保我县今年高考工作的顺利进行,圆满完成今年的高招、中招工作,按照县招考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城市管理工作实际,特制订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招考工作全局,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政策和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考点周边及考生赴考途中影响交通安全的环境整治力度,维护考点周边及考生赴考途中的治安秩序,为广大考生创建一个舒适、有序、安静的考试环境。

二、工作任务

(一)对于考点及考生集中住宿点周边可能产生噪音的建筑单位、商业单位、工业单位,会同建设和环保部门下达书面通知书,要求在考试时间内禁止产生作业噪声,对夜间施工的单位和个人,坚决查处,依法从重处罚。

(二)加大城区环境整治力度,重点查处考点周边及赴考途中影响交通安全的流动摊贩占道经营、乱搭乱建和车辆违章停放行为。

(三)整治考点及考生集中住宿点周边出摊占道、夜间烧烤等经营噪声,配合相关部门整治各类影响考生正常生活、学习的噪声源。

(四)加大对考点周边考点、考生食宿点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取缔市区各校园附近各类违章占道经营摊点......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四篇:高考交通保卫方案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2009年6月即将来临,为切实做好高考安全保卫工作,怀集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高度重视,结合本辖区交通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对广大考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周密部署,提前入手,采取有力措施,努力营造安全、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为考生保驾护航。

一、提前制定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各项责任。大队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高考前期的交通秩序管理工作,成立了高考前期交通秩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科学合理部署警力,明确目标,量化任务,强化责任,切实将高考安全保卫工作置于重要位置,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求每一位交通民警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全力以赴投入到高考期间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之中。

二、科学安排警力,加强路面管控。为营造良好的考点周边交通秩序环境,大队决定在高考前期指派人员专门在辖区考场附近设点值勤,确保周边道路畅通无阻。高考期间,对人流、车流高峰期和易引起堵塞的重点路口路段提前制定预案,通过采取车辆分流、禁行等措施,保证道路畅通。同时在各考点门前及相邻路口安排值勤民警,设立禁行、禁鸣标志,联合相关部门,清理沿街商贩,降低噪音的污染和干扰,保证考生入场、出场集中时段的交通畅通,确保考生人身安全......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五篇:高考备考工作方案

一、2015年高考回顾

我校2015年高考创学校开办以来的最好成绩。全校总分700分以上有6人,单科上700分以上人数48人次,重点上线人数68人,本科上线人数292人,省专上线人数686人,升学率达92%。其中杨光健同学以历史单科成绩815分、龚信礼同学以物理单科成绩798分位居全市第一,卢国祥同学以英语单科成绩771分位居全县第一。另外在“小三科”方面,我校均有历史性的突破,美术考生上重点29人,上本科线34人,入围率达85%,体育考生28人中有27人上本科线,上线率达96%,音乐4人全部考上星海音乐学院。

二、2006届学生基本情况

1、2006届学生人数719人,分11个班,其中生物2个班,历史2个班,物理2个班,化学2个班,政治1个班,地理1个班,美术1个班。

2、本届学生入学分数线为508分,三年前我校招生本来有58个学生超过博中分数线,但结果报名时一个都没来,也就是说该届学生没有尖子生,我们招来的线外生大都在350~480分之间,最低分229分。

三、2006届高三教师基本情况

新高考范文篇6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一核四层四翼;核心素养

新高考背景下,教育部明确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教学评价体系,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基于此,高中政治教师必须紧紧围绕“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从传统“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指向新高考的要求,基于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和创新,真正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满足新高考下的教学要求。

一、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现状分析

(一)忽视了教学资源的探究

新高考背景下,部分政治教师虽然已经适应了新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过分关注政治教学的表面效果,却忽视了教学资源的研究。面对新高考、新课改的要求,学校也常常定期开展公开课,教师也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但日常的教学却与公开课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传授,并未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政治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如此,政治教师缺乏强烈的教学资源意识,致使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常常局限于教材上,难以满足新高考下的教学要求。

(二)过分关注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自身持有的教学观念直接决定了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纵观新高考下政治教学现状,教师依然束缚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一方面,教师深受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常常按照“死记硬背”的方式开展教学。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单纯的背诵,以便于取得更好的成绩,成为“好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过分依赖教学经验,难以接受新高考下的政治教学要求。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常常作为课堂的中心,选择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只会按照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理论灌输,忽视了生活素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三)滞后的教学评价难以满足新高考下的要求

新高考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教学评价体系,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评价的时候应基于“为什么考、考什么、怎样考”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情感等进行评价,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纵观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制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依然将评价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分数上,常常将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滞后、陈旧的教学评价模式与新高考下的要求不相符,严重束缚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1]。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研究

(一)指向新高考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新高考背景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基于此,高中政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引导者,必须承担率先垂范的使命,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新高考下政治课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教师应树立“对话”意识,立足于政治学科的特点,不仅要向学生讲授政治基础知识,还应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落实学科素养下的要求。同时,高中政治教师还应明确地将政治教学视为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在具体的教学中将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有所发展、有所成长。其次,研究教材内容。就现行高中教材内容来说,虽然包含的内容比较少,但涉及的范围却非常广。尤其是在新高考下,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关注时事热点、政治与其他学科以及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真正提升学生的政治综合素养。基于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应对政治教材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其进行整合和补充,以更好地满足新高考下的教学要求。再次,研究教学方法。通常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通过“情境—阅读化教学—探究和实践—提炼和获取”的途径进行的。基于此,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结合政治教学内容、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中完成政治知识的深度构建,并在学习中促进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最后,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新高考的实施也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基于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教研探究、培训等方式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逐渐地将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满足新高考改革下的教学要求[2]。

(二)依托新高考开发教学资源

面对新高考下的政治教学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应从传统的“教教材”的观念下解放出来,不断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首先,政治教师应在教材研究的基础上彻底突破教材的限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将社会热点、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等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得政治课堂成为社会性大课堂。如此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也促进了政治学科素养的落实。其次,要依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等科学、合理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使得政治学习不再局限于政治理论中,使得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悟政治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社会性大课堂中促进政治学科素养的发展。最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发教学资源时,还应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以及当地特有的政治教学资源积极开发政治校本课程,或者引导学生在学校已有教学资源中完成政治知识的高效学习。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到居委会自主选举中,使得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明确自主选举的主要流程。同时,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逐渐强化了自身的公共参与意识,顺应了新高考下的要求。

(三)基于新高考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直接决定了政治课堂的教学方向。以往高中政治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常常集中在理论知识方面,忽视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如此单一、片面的教学目标致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低下,难以真正满足新高考下的要求。基于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下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指向新高考、政治学科素养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另外,基于新高考下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加强学情分析,结合高中学生的政治知识掌握情况、认知思维发展规律、个性特征等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中,为了实现新高考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按照上述原则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特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从生活经验入手,依托质感情境唤醒学生求知欲望,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促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强化自身的合作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现中国梦的自信心,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政治使命感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客观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真正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满足新高考下的政治教学要求[3]。

(四)指向新高考优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选择的教学模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以往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常常按照自身的教学经验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致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低下,难以真正满足新高考下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高中政治教师必须立足于政治学科的育人价值,指向新高考下的要求,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首先,融入社会热点知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考查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其中不乏时事热点,包括科技知识、食品安全等。基于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指向新高考下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与其相契合的热点事件,以便于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例如,在“生活与消费”的学习中,我们就融入了“中美贸易战”这一社会热点信息,使得学生在社会热点分析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建构,并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融入社会热点的时候,不要过分追求社会热点信息的新颖性、趣味性,要思考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是否相契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引领学生在社会热点的分析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实现新高考下的教学要求。其次,融入生活素材开展教学。新高考背景下,政治学科考查的方向,更加关注政治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结合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搜集相关的素材,促使学生在生活素材分析中完成政治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并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如此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不仅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也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中逐渐提升了自身的知识应用素养,契合了新高考下的教学要求[4]。最后,合作探究。面对新高考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从传统单一讲解的模式下解放出来,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全班学生划为几个学习小组,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任务展开探究学习。例如,在“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可以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将全班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给学习小组布置了探究学习的任务,使得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精准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并逐渐形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五)围绕新高考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的时候,常常局限于学生的考试结果上,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教学评价模式下出现了大量的“伪好学生”,难以满足新高考下的要求。因此,面对新高考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下解放出来,立足于“一体四层四翼”评价内涵,思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关注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思维、能力、情感发展等,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面对新高考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优化教学评价的时候,还应结合新课程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下解放出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话语权”,使得学生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积极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促使学生在教学评价参与中加深自我认知,并促进政治学科素养的落实。最后,面对新高考下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应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结合班级中不同学生设计出差异化的教学评价标准,使得班级中所有学生均可在教学评价中有所发展、有所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高考给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现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政治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高中政治教师应紧紧围绕新高考下的教学要求,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整合教学资源、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等工作,真正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满足新高考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庆柱.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93):136.

[2]杨芳.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优化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1(89):139.

[3]徐丽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2021(36):165.

新高考范文篇7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各大学校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综合型人才的培育作为教学开展的核心目标。而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理学科也开始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为高考备战打下坚实基础。

一、新高考改革下地理学科的改变

(一)学科地位的改变。在“3+3”新高考模式下,地理学科不再从属于语文、数学以及英语三大主科的“副科”,而成了与前者地位等同的重要科目。这要求教师以及学生及时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重视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以端正的教学和学习态度投入到地理科目中。若仍以“地理科目的成绩对高考分数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观念来看待地理学习,甚至对学习时间进行不均衡的分配,则最终会得到不理想的考试成果。在新高考制度下,地理学科成了一门单独的专业类学科,分数比重较之以往也有所上升,且直接影响了高校对学生的录取。(二)教学模式的改变。作为一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专业类科目,地理学科的教学模式也开始有所转变。在同一班级内,不同的学生依据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喜好会选择不同的选考科目,因此时常会出现跨班级的现象[1]。这也给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对于选考地理的每位学生,教师都需要及时了解他们之前的学习情况,从而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来调整教学策略。此外,选考科目是综合考评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地理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订出最优的教学方案。(三)教学时间的改变。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时间由以往的三年缩短为一年半,学生的学习时间被大量压缩,这给教师以及学生自身都会带来不小的压力。因此,如何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地理教学,成了地理教师需要重点探索的课题。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最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制订教学计划,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四)评分标准的改变。新高考改革引入了“综合素质评分”这一板块,而它也逐渐成了新的高校录取标准。相较于传统的以“成绩定胜负”的择生标准而言,综合素质的评定也更加全面丰富。这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例如,在进行“人文地理”知识板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状况来开展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本地域的交通与工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状况等内容。而在进行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设计环保方案,如如何减少白色污染,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垃圾分类等。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强化学生对基础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还能拓展学生的地理实用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新高考改革下地理学科的教学策略

(一)完善班级管理方式。在新高考改革下,地理科目成了一门专业类选考科目,而选择地理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班级。在集中各个班级学生的地理选考班中,班级本身的灵活性以及特殊性,会导致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遇到众多阻碍,比如,学生的迟到、请假以及早退等问题。对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构建起完善的班级管理体系,以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进行规范考核。此外,地理教师还需要组建出与普通班集体同样的班级管理团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从而提升学生对选考班级的认同感以及参与感,激发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而在日常地理教学活动中,地理教师需要全方位地了解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学习方式、学习态度、个性喜好等因素,实时观测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在学生遭遇到任何困难时,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二)合理引入时事热点。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推进之前,地理课堂较为沉闷、枯燥,教师往往只是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只能被迫接受教师的知识讲学。这种方式十分容易引发学生的疲惫感以及厌倦感。而为了有效改善这种状况,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来构建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例如,2017年8月22日,美国全境迎来了百年难得一见的日全食,地理教师需要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来阐述日全食出现的成因以及影响。而2018年1月31日晚,我国全国范围内几乎都能欣赏到一轮“红月亮”高悬天空的迷人景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促使“红月亮”出现的地理因素都有哪些?这种教学方法既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之前所学习过的地理知识,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内的渗透,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范围也越发广阔。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辅助,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进行《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水循环的动态模型,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认识到自然环境中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及意义。然后,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水圈内水体的构成以及各水体的相互转化关系,并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最终激发出学生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发展的意识。教师还可引入思维导图以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例如,“太阳直射点”的相关知识总共包含着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关于位置的求算,第二个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第三个是太阳方位,第四个是昼夜长短的变化,第五个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同知识板块的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梳理繁杂的知识点,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四)优化教学内容。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理学科的教学时间被大量缩短,因此,教师也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全面把握高中地理教学的所有内容,并根据考试需求来进行主次知识点的整理、归纳及总结。比如,相较于以记忆为主的人文地理而言,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夯实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并重点突破诸如太阳直射角的求算、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气压带和风带等难点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此外,高中地理教师还应从一个知识点内进行多个知识点的延伸,并从易到难,层层递推,以帮助学生有效联系之前所学习过的内容,进而全面、高效、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学习的课堂成效[2]。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围绕课程内容以及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与学生不断磨合,以寻找出最优的教学方式,最终推动学生综合地理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明友.浅谈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17):11-12.

新高考范文篇8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对策

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是以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从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角度来看,它与农业科学专业、医药科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以及其他有关的科学技术专业有密切的关联,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从高中生物课程学习的内容来看,它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初中阶段生物课程学习基础上的一种延续与深入拓展,在给学生呈现基本的生物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既能够获得基础性的生物学知识,同时理解重要的生物学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开展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即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方面的素养。随着新高考的逐步推进,高考模式逐渐变为“3+3”或“3+1+2”的模式,高中生物学科成为选考科目,高中生物学科教材也进行了调整。高中生物学科比物理、化学学科的难度低,记忆性的学习内容较多,所以在新高考模式下受到学生选考的青睐。这些新变化对当前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但是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却未真正理解,沿用旧有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教学,导致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一)教师理念亟待更新

从新高考对高中生物教学的要求来看,已经从之前的“三维教学目标”向以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目标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理念。然而从现实来看,相当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师还在受“应试教育”的功利理念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和应试为中心,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不够。同时,教学中依然是以经验主义为主,对于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与重视程度不够,这会影响教学实效。另外,课堂教学中对于师生角色的把握也不准确,教师还在“主宰”课堂,而不是真正成为生物课堂的主导者,这不仅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导致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中呈现被动态势,还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高中生物学科属于一门理科课程,其学习内容既涉及微观领域,也涵盖宏观领域,且与生产或生活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的讲解与演示,更需要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给学生参与和实践的机会。例如开展必要的生物实验,使学生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真正消化和吸收知识。但是,因为在高一阶段高中生物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立足于学业水平考试,再加上生物学科课时紧张,所以教师更多的是追求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由于教师的教学进度较快,使得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习方法主要停留在死记硬背的状态,导致学生在灵活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过程中问题较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习的自信心。

(三)对学情关注不够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要遵循学生的需求。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就已经有了选科的倾向,因此在学生未选科走班阶段,这种区分需要教师关注。但若教师在教学中分层设计不充分,会导致想在未来选择生物学科的学生“吃不饱”,而不想选择生物学科的学生则“吃不下”或者“不想吃”,导致学生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影响教学效率。

(四)学生兴趣不高

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以概念为核心的学科,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概念;同时,作为一门理科,高中生物也涉及数学计算、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在各方面都投入一些精力。这样的学科特点使高中生物学科在实际介乎文科、理科之间,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一部分学生对高中生物投入不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这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在教学中产生应付的心理,最终致使课堂教学问题越来越多。

二、新高考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

教育改革推进思想先行,为了指导新高考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国家不仅修订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还就新高考的要求对高中生物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如编写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考查要求,对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有着明确的借鉴意义。即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教师还要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切不可顾此失彼,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教师强化学习意识,强化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去深度理解和把握教材,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要重视对新高考真题的研究,特别是对高考改革已经推进的省份的试题加以研究,在综合各省试题特点的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向。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紧跟时代前沿,把握生物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升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在此基础上不断追寻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为打造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重视学生习惯养成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进一步增加,所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在提升,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高中生物学科也是如此。对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重视养成学习习惯。具体来说,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导学案”的方式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使学生能够为课上参与做好准备。要帮助学生养成高效听课的习惯,教师要告诉学生在高中生物课堂上不仅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还要全面参与,把动耳听、动眼观察、动脑筋思考、动口说,以及动手做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小组讨论环节和实验教学环节,一定要积极参与,注意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消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让高中阶段的学生知晓如何学习生物课程。在课下,学生要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因为课后作业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与灵活应用,同时也能够起到对课上学习内容的拓展作用,为课上教学形成良好的补充。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第一要坚持自己独立完成,第二要针对疑问点不懂就问,在此基础上做好对课上学习内容的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接下来的学习和后面的复习做好准备。学生养成了适合高中阶段生物学科学习的习惯,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学科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三)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基础性的生物学科知识,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生物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因为在部分地区生物学科并不属于中考科目,或者是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比重较小,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投入不够。因此到了高中阶段,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高中生物教师要在思想上、知识上和方法上对学生进行适应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学习。在思想上,教师要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给学生介绍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对学生未来选课以及高考填报志愿的关系。如果学生需要选择与之相关的专业,就必须要在起始阶段打好基础;而对于不想选考生物学科的学生,教师则要从学考的角度给学生明确要求。这样就能使学生对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学习做好准备。在知识上,要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针对初中阶段的重点知识,特别是概念性知识,一定要再次进行复习、梳理,如细胞、遗传、光合作用等概念不仅要把握准确知识的内涵,还要使学生知晓其本质、外延拓展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学习方法上,教师要把生物学科涉及的计算问题、推理判断问题和分析归纳的方法逐步教给学生,特别是要给学生强调高中阶段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及价值,从而发挥学生的核心作用。这样的衔接,能够减少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上的障碍,使学生迅速融入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学习中。

(四)长远规划,做好分层教学

根据新高考的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学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所有学生都要参与的必修课程的学习,其学习目标是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达到毕业的要求;第二类是把生物学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根据新高考的录取原则,它是以等级考核的方式转化为总分来呈现的,需要提升学生在生物选考科目中的位次。这样两种不同的需求,需要高中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做好长远规划,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首先要结合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进行三年教学规划。高一阶段教学要立足于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兴趣和学科思维为主,教学深度要适当;为了满足选考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在每节课适当增加探究性、拓展性学习的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在高二学业水平结束后,学生进入选课走班的高考备考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既要有对新教材选择性必修的学习,同时也要兼顾对必修内容的复习与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三阶段则是进入系统复习和高考备考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的复习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抓手、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为目标,开展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既符合高中教育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重视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理科课程,实验是生物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这里的实验既包括在实验室中的实验,也包括校内外开展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中生物学科的概念性知识较多,其理论性较强,如果仅仅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还容易出现知识之间的相互混淆。而通过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亲自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验室用水和生长素液来分别培育黄瓜秧苗,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光照因素,从而使学生逐步得出结论,那就是在含有钙、钾元素的生长液中,黄瓜秧苗的长势更好,而光照也是影响其生长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在家里做相似的实验,可以脱离教材的束缚大胆进行尝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思维,也会增强生物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六)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高中阶段生物学科课时较少,但教学任务较重的现实,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教师要尽可能减少单一的讲授法,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实效。首先,可以多采用情境教学法。从新高考生物学科的命题特点来看,创设新情境解决问题成为新高考的命题趋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生产、生活中的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从现在的疫情问题分析病毒的感染、扩散原理,从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其次,广泛地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去影响学生,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灵活地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生物学科教学。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应用多媒体,灵活、直观、丰富地呈现学习内容的优点,通过多媒体来辅助学生学习、理解知识,通过制作微课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听与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新高考新要求新变化,这也给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需要生物学科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从新高考的要求出发,立足于学情,不断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教学实效,力争打造高效的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1]徐连清.恢复高考4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科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考试,2017(8).

[2]刘潇.基于全国卷高考高中生物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

[3]步东军.新一轮高考改革形势下的高中生物作业设置和评价探讨[J].现代教育,2016(1).

[4]李平.高中生物教学中亟待加强的四种教学思想[J].教师,2010(13).

[5]李丽文.新高考背景下融合移动学习的高中生物教学新模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6).

新高考范文篇9

新高考赋予了高中英语课堂蓬勃的生命力,也带动着学生的成长发展。学校和高中英语教师均应切实加强以生为本的改革创新核心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英语综合性运用能力塑造,积极主动运用信息科技促进传统英语教学课堂转型。新高考试题对教学的指向引导作用凸显。2021年7个省份启动“新高考”模式教学,陕西省作为第5批新高考省份,是基于第3批第4批“3+1+2”模式的基础上来落实新高考的。各试行地区依据新高考改革对英语题型进行了部分调整,采用“读后续写”“概要写作”等崭新题型。陕西省采用全国乙卷,在基础知识方面删去了传统的选择题,纵观变化后的考试题型,我们发现新高考试题更加突出语言的灵活性,更强调学生对语境的掌握能力。

由高考题型的转变可知,在新高考英语题型的变化下,英语教学需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英语语篇语境意识,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思维能力,多方面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看的能力发展。新高考改革下英语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西安市2022年3月优质课大赛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第一册(2019版)Unit3SportsandFitness英语教材为例,教师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路径分析樊红斌强教论坛·聚焦新高考ReadingandThinking板块中挖掘教材深度,巧设问题链,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在英语交流的环境中积极参与。在学习课本知识前提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充分提高学生对于基础类拓展类知识的英文表达,促进学生多维度英语积累,构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逐渐代替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标准体系,从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地生根。依据课堂新评价,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英语高考制度的改革创新,践行了核心素养理念,更为注重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培养。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大量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百余位专家编写《“西安好课堂”质量评价参考标准(试行)》。标准遵循各学科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聚焦课堂主阵地和核心素养落实,推进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英语教师依标而动,让英语学习更为新鲜灵动、富有活力。教师根据标准,根据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并完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优化评价形式,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英语。围绕新高考新教材工作,西安市示范实验校周密安排。

在人教版高二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2020版)Unit5WorkingtheLand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注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了评价环节,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开展自主评价,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根据多元化评价丰富自我认知,掌握所学程度,提升具体语言运用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专业素养,参与“西安好课堂”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课堂教学创新得益于信息技术发展。英语教师顺势而为,注重国家、省市优质资源管理平台的学习应用,教育科研机构关注前沿理论,动态更新教师培训内容与方式。伴随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教师培训可采用双线融合方式拓展高中英语教师获得学习的途径。完善英语教师培训内容,面向新高考新课程、高中英语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等各方面内容,运用其及时反馈性适时调整教学目标与任务,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注重信息科学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融合创新,打造生本课堂,让信息科技为课堂提质增效,服务“西安好课堂”师生发展。西安好课堂是“三个课堂”的西安实践,是“三个课堂”的西安自觉和西安经验。好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员,因而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尤为关键。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既是西安好课堂的发展要求,也是每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所需,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并在实践中积极打造好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丰富高中英语教学多模式构建。创新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完善学生创新人格。如在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第一册(2019版)Unit5LanguagesaroundtheWorld的教学中,西安市新教材教学实验学校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实践项目式学习理念,采用小组学习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持续提升学科价值,并在课堂中设置自主发现和探究时间,学生都可熟练应用专业度高的电子字典,并获得信息准确交流,多方位发散学生思维,推动综合性人才塑造。同时,高中学校还应重视英语环境的构建,开展“英语文化展”“国际交流日”等主题活动,丰富学生见识,拓宽学生语用空间。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参与“趣配音”“诗画英语”,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实景化场景,或让学生实时与国外学生进行“同一课堂”的交流,推动英语教与学创新发展。重视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新高考新教材着力推动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也尊重与关注学生相互之间的差异。高中英语工作者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要认真分析每名学生英语基础,立足于此开展差异化教学活动,实施更有针对性的英语教育引导。

在教学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第一册(2019版)Unit4NaturalDisasters英语阅读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每位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分层提出思考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进行分类指导和差异化的训练,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既带来了挑战又创造了机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切实加强以生为本的改革创新核心理念,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主体影响力,加速核心理念和教学方式自主探究与创新。

作者:樊红斌

新高考范文篇10

1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应然追求

随着新高考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转变,表现为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变为“素养育化”,教学内容从“孤散零立”走向“整合融通”,教学过程由“直接传授”转为“自主探究”。1.1教学目标:变“知识为本”为“素养育化”。自新高考实施以来,录取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从浙江实行的“三位一体”及上海的“两依据,一参考”评价招生制度看出,学生综合素质成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新高考实行“以专业投档”的平行录取方式,学生报考专业又有相应科目限制,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与能力。评价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使得教学目标聚焦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就历史学科而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以及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学生运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同样在《普通高等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中,历史课程目标定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旨在让学生经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而逐渐形成历史学科思维、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2]当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被认为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唯物史观素养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立场与方法论,承认社会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历史,是学生理性认识历史事件的基础,也是开展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3],要求学生能联系各部分知识,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历史事件等作出解释、评析等;史料实证侧重于对史料进行选择、甄别、质疑、辨析、论证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在史料掌握的基础上,坚持“论从史出”的范式,对其进行理性评判等[3],讲究结论的客观合理性;家国情怀主要是让学生在内化学科知识方法的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一步发展,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人文追求。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变“知识本位”为“素养育化”,在教学中要兼顾史实知识、史学方法以及史学情感,利用历史问题解读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历史演变进程,融合历史学科的“历史性”与“文化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实现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育化。1.2教学内容:从“孤散零立”走向“整合融通”。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新高考实行文理不分科,采用“语数外+3门选考”形式,历史成为选考科目之一,分为“学业考”和“等级考”两种形式,前者是全体学生必须要学习而达标的考试,后者是将历史科目作为选考科目纳入高考成绩的考试。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历史教学内容改变以往“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通史编排模式,实行“必修+选修”“专题+模块”分层分级结构模式。从纵向看,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3类课程,3类课程相互关联,又具递进性和层次性[2]。其中,历史必修课程涉及中外基本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基本史,形成对历史学科框架的基本认识;选择性必修课程则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划分成不同的领域,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某一领域而进行深入探究,为培养研究历史不同领域的人才奠定基础;历史选修课程则是前两类课程的进一步拓展,通过设置专题调研等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历史专业素养。从横向看,必修课程链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3个部分,学生通过对通史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外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脉络,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则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升学需要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体系设置3个模块[4],每个模块下又包含若干学习专题,专题下的具体教学内容则按照时序表述,在促进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整合理解时,也锻炼学生历史“纵横向式”的分析比较思维;历史选修课程设置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2个模块,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行改编、整合课程内容,亦可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以增强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与素养。综上,随着部编教材的出台,教学内容从通史教学变为“模块+专题”教学,这意味着教师不仅需要清楚部编教材知识体系,还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从而有效实行“模块化”“专题化”教学。此外,在选考制度下,不同需求学生所学习的历史模块不同,教师需要关注不同学习内容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以及所对应的层级,关注不同教学对象(学考学生、选考学生)所对应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从而实现分层分类个性化教学。1.3教学过程:由“单向传授”转为“自主探究”。在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导向下,教学实施将围绕着“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组织教学[5]。纵观目前高考试题,可以发现,高考命题的立意开始转向学科素养的考察,命题形式已经摒弃以往事实性知识点的考察,以史实材料贯穿在各类型题目中,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如2017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第27题“主题探究活动”,通过活动设计,考察历史学科中重要的“发现问题”能力。这就呼吁教师要变单向度传授的“满堂灌”为“师生共进”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问题出现”的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掌握,并在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养成历史思维,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受历史“确定性”学科特性影响,许多教师“循规蹈矩”的讲授使得历史教学枯燥无味,“喜欢历史不喜欢历史课”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心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是教师们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实行自由选科制度后,如果不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势必会影响学生“选考科目”的选择,继而导致潜在的历史学科人才的流失。诚然,在选科制度下,虽不排除一部分学生在“等级赋分”制度下,为了占据较好优势而选择相对容易的历史科目,但更多学生是因为兴趣才选择历史科目,因此教师应在维持学生原本兴趣的基础上,使其学习兴趣更加深化,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而非“越学越枯燥”,强化其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历史学科人才。

2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现实样态

审视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样态,部分历史教师缺乏结构意识,出现教学目标片面化、教学内容零散化、教学过程机械化等问题,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整合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2.1片面化教学目标忽视学科素养培养。尽管目前高考命题将历史学科五大素养融入其中,但相对而言,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立意的题目占比较大。以上海市2018年等级试题为例,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典型试题各占8题,唯物史观占4题,家国情怀占5题,并且试题类型以材料题干居多。因此,在师生看来,“读得懂史料”“会用相应的历史方法分析材料”是获取高分的关键。由此,很多教师在现实教学中着重于学生史学知识的积累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法训练,却忽视了较为抽象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样,学生学习也呈现功利而片面化的样态:为了获取更高的分数,死记硬背、拼命刷题,忽视对历史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等诸多文化价值的学习[6]。布鲁纳指出,“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除了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外,还应培养学生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7]并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这些态度比教给他们知识更为可靠。事实上,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在学生道德教育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教师在历史学科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其基本原理、方法的传授,也要注重历史本身蕴含的文化底蕴,发挥其人文价值。同时,布鲁纳提倡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即一种通过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直觉的越级性认知[8]的思维方式。显然,这种思维具有敏感性,是依靠已有经验对现有问题一种条件性反射的知觉,就如同语文学科常说的“语感”,是集知识、能力和态度于一身的思维方式,倾向于一种学科素养,具有独特的学科逻辑。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分析思维的训练,要求学生评价历史事件时要做到“论从史出”,却对学生的假设和猜想“置之不理”,缺少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这不仅消减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也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如布鲁纳所言,直觉思维并不仅仅存在于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数学、物理等领域,“历史学家在探索他的学科时,也会不自然地依靠直觉程序,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未知问题作出推测、假设,得出试验性结论。”[9]由此,培养学生历史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同样重要。因此,尽管课程学习时间减少,但教师也应当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一方面,注重史实的积累学习。“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养成”是相互联系的,学科“直觉思维”的养成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学科知识的积累又将利于学科“直觉思维”的养成。另一方面,从意识建构与能力提升角度进行教学。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停留教材知识的记忆,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将唯物史观作为科学史观和基本方法论,在实际应用中挖掘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为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9]。2.2碎片化教学内容割裂学科基本结构。历史部编教材实行“必修+选修”“专题+模块”分层分级结构模式,其意在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训练和素养培育,却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历史事物的完整性和时序性,加之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而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导致学生次级结构性认知和能力缺陷。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本体性知识失偏,无法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度理解,盲目遵循教材表面意义的符号表征逻辑,忽略了隐匿于表象之后的思维逻辑与价值逻辑,导致学生对某一知识理解片面化、狭隘化,甚至因为同一内容被反复、交叉地填充于不同的历史主题中,致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空缺和混乱。另一方面,偏向性的“选择性教学”影响学生对学科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把握。由于新高考背景下“选考”时间提前,加之历史知识内容体系庞大,为了争取更多的“备战”时间,很多教师根据考试大纲侧重讲解“考试”内容,其余“非考试”部分只是略微提及甚至不讲,尽管少部分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补齐相应的知识,但多数学生由于繁重的升学压力也只是“选择性”学习,由此既割裂了某一知识点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联系,又隙裂了该知识点与本学科其他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脉络,使得学生获得较为零散的知识。布鲁纳认为,智力活动本身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构造过程,知识就是“我们构造起来的一种模式,主张以结构的框架去处理大量的信息”[10]。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9]因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整合学科知识结构实现深度学习,也便于学生对以后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迁移,是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也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由于高中历史概念众多,史实时空跨度大,对学生的通史基础知识以及理性思维要求很高,但学生历史基础较为薄弱,辩证思维尚在发展,特别是高一期间,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尚不足,对教材呈现的“专题与专题、模块与模块、单元与单元”之间零碎的史实证据,既缺少事实性理解,又难以构筑彼此之间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仍遵循教材的逻辑“照本宣科”讲授,势必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整合与运用。目前高考试卷多为综合性材料分析试题,着力于大知识点,纵横中外古今史实,要求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脉动”与“轮廓”,用“大历史观”分析问题。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从“知识搬运工”变为“学科组织者”,在对课程目标和教材知识逻辑等理解的基础上,寻找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构建相应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科基本结构掌握。此外,教师要树立一种“全科”视角,在形成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该学科的结构纳入其他学科的体系之中,并将这种结构积极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实现“举一反三”,从而促进学习能力方面的普遍迁移和多种学科知识网络的建立。2.3机械化教学过程消解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对话教学、深度学习的开展,多数教师会采取自主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多样教学法,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等。然而,随着新高考等级考试时间的提前,面对庞大繁杂的教学内容,许多教师仍采用保守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尽管某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采用讨论法等意在引起大家思考,丰富课堂氛围,但这些讨论多为一些具体事实或细节问题的回答,较少提出需要学生综合多种知识进行探究解决的问题,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导致学生疲于学习,学习兴趣不足。此外,由于历史“论从史出”的学科特性,历史教学不像其他学科教学有“发挥的余地”。许多教师担心学生的认识与教材出现偏差,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教学预见力不够,基本“按部就班”遵循教材的符号表征逻辑与知识体系进行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断降低。皮亚杰认为,认知建构取决于同化和顺应之间自我调节的平衡活动,智力活动必须有情感力量的介入,在认知结构组织里植入内在动机[11]。布鲁纳也指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于其内在动机,源自于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对学习本身的喜爱[12]。于此,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法”,认为“学习一门学科不是涉及一个人要‘知道’的事情,而是涉及‘知道怎样处理’的事情”,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才能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牢固。因而他倡导“在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教师要尽可能地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12],通过引导学习者主动探究问题的步骤及原理,调动学生对于发现的兴奋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自信感,实现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实际上,教材只是后人对历史的一种典型的“认识”而已,它不是真正的历史本身,更不是历史的定论[12],人们有必要对教材中的一些史实进行探讨、理解,从而升华对历史史实的深层次理解。并且,真实的课堂教学应是不断生成“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教学[13],而非“一成不变”的单向度教学,能够抛出一定的问题,至少能带动学生一起思考的教学才是历史教学的前进路向。换言之,教师并非是知识的搬运工,学生亦非知识的接收器,教师的使命正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历史思维的养成与学科素养的育化,最终走向自我成长。

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