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数学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2:47

新高考数学

新高考数学篇1

关键词:新高考政策;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思考探究

新高考政策以及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老师必须制定出一系列符合现状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方法探索中很多老师会对政策的理解出现误解,认为在提倡现代教学方法的时候,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其实,这里的改革是对传统的扬弃,不能一棒子打死。因此,老师在进行教育方法改进的时候,要将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使课堂教学结构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给学生创造一个最有利的学习环境,高效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一、新高考政策下数学教学的现状

无论是对高考政策已经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已经适应的高三学生,还是对刚跨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来说,数学都是高中学习生活中的一大难题。数学的抽象性和其严密的逻辑性,都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道道鸿沟,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传统的“题库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高压之下,心理的压力使他们对数学渐渐失去了兴趣。为了改变这种方法,新高考政策出台了,它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课堂有效性的重视。在此背景下,老师都相应的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以此来适应高考改革,讲提高课堂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作为主要的目的,而不是强加给学生“应试教学”的帽子,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考试型人才。

二、新高考政策下教育观念的改变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教育者对教学的目的有很大的误解,在他们看来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学得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因此,他们也就相应的进行一些高压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随着一系列教学教育政策的改革,老师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死板的教学观念是错误的,应该摒弃。尤其是新高考政策的推行,老师应该了解到,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新时代新要求,老师必须对教学观念做出改变,顺应时展要求,将只关注学生分数转变为能力、分数一把抓。

三、对新高考政策下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是错误的教学方法,它只是与现代教学理念有一定的出入。如果能够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教学,那么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会重焕生机。守住传统的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这才是成功的改革。

1.突破旧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方法逆向讲授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然后老师在课堂上都是先进行概念等知识点的讲解,再让学生看例题,然后老师进一步讲解。利用现代信息教学技术,笔者思考,是不是可以不再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讲解,先让学生自行进行实例的学习,学生讨论探究以后,老师再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是迷茫无目的的,他们知道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难点,听课的时候也更加有着重点,学生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进行“统计案例”这一章的教学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看例题,进行研究讨论之后,将不理解的知识点反映给老师,老师再根据他们的反映制作PPT,将统计的数据、相应的统计图制作出来,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更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出来。

2.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电子书”相结合

多媒体快捷、方便、信息量大、文字多彩且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因此,老师一定要将这一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利用动画和录像将抽象的知识点制作成电子课件,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但是,老师一定要注意,再优秀的电子课件都不能代替传统的板书,老师必须将传统的黑板板书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使课堂更加生动直观。例如,在进行“空间几何体”的讲解时,因为空间几何的抽象性很强,所以,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地制作成电子课件,将空间几何题利用现代技术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3.“游戏课堂”打破传统教学的陈规

以电脑游戏导入教学,可以营造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前几分钟进行课前预习或者回顾前一节课的知识,当然,这样的教学安排是有一定科学性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好处,但是,长此以往,一成不变的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最终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课前可以适当地进行别的安排。例如,根据课堂内容,进行课前引入,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电脑教育游戏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辅助学生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数学这门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这很大的影响。因此,老师一定要以新高考政策为契机,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但是老师一定要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缺互补,不能一味地追求新,而将传统教学方法一棒子打死。老师必须探索出传统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新理念相结合的科学的现代教育方式,高效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参考文献:

新高考数学篇2

【导语】2018年新疆高考数学考试已结束,同时2018年新疆高考数学试卷已公布,

2018年新疆高考数学文试卷采用全国Ⅱ卷,全国卷Ⅱ适用地区包括:陇、青、蒙、黑、吉、辽、宁、新、陕、渝、琼。广大考生可点击下面文字链接查看。

点击查看:

新高考数学篇3

关键词:中职数学;小组学习;教学模式;智能手机;翻转课堂

文化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职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新高考的逐步推进,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开设比例再三调整。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高一高二文化课课时从最初的6节逐步缩减至3节,又由于新高考的实施,英语学科甚至减少至2节,然而教学内容并未多大删减,面对会考以及升学压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建高效的学习小组

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上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学习小组的创建是为了方便学生合作交流及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有利于分层教学、分层学习、分层训练,培优辅弱,整体推进。

笔者以目前所执教的15学前教育班(学生数52人)为例,简单介绍创建办法:

首先,在高一第一学期的第一个月或期中考前组织几次小测试,如高中预备知识检测、简单的课前十分钟公式默写、单元小测验等,进行多方面考查,挑选10名表现突出者担任小组长,将其余学生分成ABCD四个层次,由各小组长在各个层次中挑选便于自己辅导、组织的1-2名,组成5-6名成员的学习小组,使得各组之间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均衡。

其次,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和作用。(1)及时地收交与批改本组成员作业,并进行辅导,充当“数学小老师”角色,教师大部分时间只负责十位组长的作业批改与辅导。(2)负责了解本组内所有同学的学习状况,及时向老师反馈,与老师共同研究改进课堂学案。

最后,定期进行小组长培训,提高小组长的管理、指导、组织、协调、检查、评价等方面的能力,适时进行表扬与激励。关注弱生的表现,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培训指导,促进弱生参与课堂的学习、交流、展示等。不定期地开展学习小组竞赛活动,营造小组间的竞争氛围。

这样,学习小组的建立,一方面减少了教师的作业批改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另一方面极大的激发了优生的学习潜能,各小组长以及组内成员间加强了合作与交流,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实现“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实施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比普通中学数学教师更加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应该成为教材的再创造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入专业课的元素,寻找教学契合点,在情镜再现中使用专业课的例子,设置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增强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联系。

比如在给15学前班讲授指数函数时,结合手工课的经验,笔者采用这样的引入方法:把一张纸对折,每一次对折把纸的层数变为原来的两倍,经过多次折叠后,得到纸张的层数y与折叠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是什么?这样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在给建筑专业学生讲授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时,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结合建筑专业的测量知识计算不可逾越的两点(如校园里一栋教学楼两侧、水塘两端、小河两岸等)的距离;在给财会专业学生讲课时,结合教材内容列举有关单利、复利、税收、利润、最小收入、最大收益、最佳方案等与专业紧密联系的实例和练习题。这样做可使数学更加贴近专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达到数学和专业的共赢。

三、合理编写学案,有效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习小组的创建为“学案导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平台。然而由于大多数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很难完成预习的预期效果,“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前预习环节只在“升学班”或“3+2”班能顺利完成,因此,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底,不同的专业性质,在环节设置中应有所区分。以笔者所教的15学前班为例,为了适应新高考,学校加强了专业课的培训力度,数学课周课时缩减为3节,而专业课项目如视唱、钢琴、舞蹈等都需在课余时间强化,课余用来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少之又少,有时连作业也没时间完成,更谈不上预习了,因此,学案的编写更多体现的是课中、课后部分,让学生在边导边学边讨论中完成基本知识的掌握,课后再复习学案加以巩固。

学案中涉及的例题或练习尽量与专业相结合,以便能更好的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给旅游专业学生讲授《排列与组合的应用》时,可以从导游带团的过程(旅游线路的安排,交通工具的选择、食宿的安排、景区景点的选择等)着手来设计学案,将整个行程贯穿于学案的几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身临其境地体验导游带团的过程。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中职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数学、如何思考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信息化资源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整合

1.适当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音像,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感受数学,理解数学。例如:在介绍对数的概念时,笔者通过网上查找收集与对数的创始人纳皮尔相关的背景资料及人物图片,展示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伽利略)以及人生导师恩格斯对对数的评价,了解对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巧用智能手机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手机不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而是具备了摄像、照相和蓝牙等先进技术的智能设备,合理利用这些智能设备,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弥补现有教学设备的不足。

(1)巧用手机录像拍照功能,提高课堂效率

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例题与练习的讲解时,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往往不能及时地理解,跟不上节奏;或有时表格和板书内容较为重要,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手机拍照和录像功能把重点内容保存下来,课后加深理解,最大程度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当学生在进行独立解题或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可以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用手机记录学生的合作过程,并把具有代表性的讨论结果与解题步骤予以拍照,及时上传至投影仪进行分析说明,完善学生的解题思路,查漏补缺。

(2)开发微信、QQ群的数学教学平台,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QQ已成为学生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微信的出现更是为人们的交往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通过建立QQ群布置作业,及时发送教学通知;使用微信实现实时交流,解惑答疑。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学生能够及时获取教学信息,随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为后续教学铺平了道路。在寒暑假期间,也可以在线解答学生的问题,督促学生的学习,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方式,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3.积极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它与笔者目前实施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优点在于把知识传授和互动的课堂空间扩大至网络空间,延伸了课堂教学对话,实现了教学对话的多元化,扩大了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空间。

新高考数学篇4

关键词:高考;数学复习;备考

实际上,数学高考试题对于高三数学备考就有非常好的导向作用。借助对以往高考试题进行分析,能够让教师做出反思,促使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修正、调整、改进高三的备考计划。

一、研究考试说明,把握备考方向

研究高考考试说明目的在于摸清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需要检验的知识点、考卷题目的类型、试题的难易度与比例以及检验水平的层次要求等。此外,在高考复习活动中数学教师与学生还应该反复地研究,找准各个阶段的复习目标,并随时根据需要调整备课方向。

目前,高考数学试题重点在于考查考生的数学能力,也就是说在考查高中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方法的前提下科学地检测高中生继续深造所需具有的数学素质。尤其注重对高中生是否具有接受与揉和数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这三方的能力进行考察。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应该仔细分析这一系列能力要求的内在含义,借助精选题实施有目的的训练。应以考试说明为中心加以复习,将精力集中用到所需的地方,从而实现事半功倍之功效。

二、基本知识的复习要立足于对概念的深挖掘

在高考试题里边有很多的题目都是源自于课本内容,是一种对课文例题和习题的再造与引伸的活动,其目的是检测考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及基本公式的了解程度与掌握程度,考查考生的基本功底。譬如,在必修4《向量》这一章中,关于向量基底的概念,高中生不但应理解定理知识,还应该对概念进行深层次挖掘。其定理的内容是:若用平面内不共线的一对向量

、作基底,可将该平面内的任一个向量表示出来,即:。就这一概念而言,高中生不但应掌握系数x和y的涵义,还必须知道这一公式在问题解题过程中的运用。通常情况,该等式最少都有以下多个方面的运用:①借助向量分解式的唯一性来解答问题。②借助三点共线来解答问题。③借助向量终点的区域探求动点的轨迹,还可以借助点的变化探求向量终点的轨迹等来解决问题。

三、习题的选择要关注知识点的交叉、整合

正如我们所知,高考试卷中题目有限,但考点甚多,因此高考试题中的很多问题都涉及了几个知识点的揉合,求解的重点在于应弄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处理一些综合性的问题的时候应该拆作多个简单性的问题,进而寻求解题的切入点。以知识点交汇处而命题的考题也是分为3个层面来检验的:检验基础知识理解程度、是否具备数学思想与方法以及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水平与能力。以上3个层面属于递进式关系,以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方法作为核心,将数学能力作为检验的目的。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就例题的选择方面应该注重下列数学知识点的交叉与整合:①三角函数和向量;②三角函数和导数、积分;③解析几何和向量;④几何概型和积分;⑤概率和方程;⑥函数、导数和不等式、积分;⑦函数、数列和不等式等。

四、强调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的学习

高中数学当中蕴含了极为丰富、多样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关注对高中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检验,已经是我国高考数学命题一直以来所注重的方向。中学阶段基本性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借助各种不同层次与不同形式渗透在高考试题当中,通过检验高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主动应用,进而区分高考生所具有的数学能力。因此,在高考备课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着重考虑高中阶段的这一系列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方法以及应用过程都具有那些特点与规律等。譬如,数学数形结合这一思想运用较多的地方是在选择与填空题当中;而函数思想、不等式思想以及方程思想往往会运用于处理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之中。此外,分类讨论这一思想就近些年来看,其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普遍,所涉及到的试题的范围也相对较广,进行分类讨论这一思想的检验,可以很好地增加高考试卷的难度,促使高考试题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分度。譬如,在2010年度的高考试题中,该卷中填空题的压轴题第12题及全卷的压轴题第21题之中便运用到了分类讨论这一数学思想。所以,分类讨论这一思想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具有相当的难度,因而需要进行着重训练

在高中这一学习阶段运用的相对较多的数学思想有以下几种:函数和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和化归思想、特殊和一般思想、有限和无限思想、必然和或然思想、推理和类比思想。在解题过程中,常用的数学方法可以划分为以下3大类:①代数学习中用到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公式法、分离常数法等;②几何学习中用到平移、对称、伸缩、分割、补形等方法;③逻辑推理证明中主要有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和数学归纳法等。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考数学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高考生的实际,与时俱进,革新教育教学理念,及时调整备课方法。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必一味盲目迷信复习资料,而应该回归课本,用扎实的基础赢得高考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浅析初中数学应试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

[2] 孙金霞.石海峰.浅谈高中数学考试技巧[J].新课程(教研)2011(11).

新高考数学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如今,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这样的趋势,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顺应时代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身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高中数学教学理念

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而数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越是发达的国家越重视人的数学素养的高低。如美国数学督导委员会(NCSM)在《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数学》报告中指出:“数学素养在美国将是除性别、种族以外影响公民就业和收入的又一重要因素。”我国数学家严士健教授也指出:“数学将成为21世纪的每一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笔者认为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更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语言,并能用它们进行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高中数学教学方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一般是讲授法,在认真研读新课改的内容后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改要求教师灵活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将传统的讲授法改为探究法教学,将一成不变、枯燥无味的课堂变为充满疑问和独立看法的课堂,让学生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升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数学不再抽象晦涩,让数学神奇而有魅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目前高中数学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常用的教学方式有:(1)传统教学方式: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等;(2)新的教学方式:合作小组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学习法、活动学习法等。

三、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中提出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抓住高中数学知识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习题讲解和习题训练,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归纳推理思维,教师可以将历年来出现的这一类型的高考题做一个专题,每道题目都要求学生仔细认真解析。教师通过对这些高考题目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有效提取题目信息的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提取到数学题目的信息后迅速找准数学知识点,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在解答题目的同时充分运用归纳推理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一步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能有效地达到目的,教师应在平时练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高考中经常出现以实际生产为背景的数学问题,这类题目一般是运用线性规划知识和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他们分析、理解题意,并利用已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五、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专业水平和素养的不断提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中数学教材也在不断变化,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不断补充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跟上新课改的步伐。教师除了自己要借助课外时间不断学习外,学校也应当安排教师出去培训、交流和学习。

新课程改革为高中数学教学指明了教学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数学教师一定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桎梏,为了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努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斌燕.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新高考数学篇6

首先,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其一,知识内容剧增: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笮。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180°”范围内的,但实际当中也有720°和―360°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这知识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渐学习到。其二,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其三,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

其次,不良的学习状态。

思想松懈型。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一、初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两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中考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拨性,同学们都很容易考得高分。但高考就不同了,目前我们国家的优秀大学还十分有限,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拨性,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奋一两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你会后悔莫及的。同学们不妨打听打听现在的高三,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高一两不努力学习,现在临近高考了,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而而焦急得到处请家教。

学不得法型。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盲目自信型。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再者,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首先在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

其次,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再者,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我们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并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最后,给大家提个建议: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新高考数学篇7

关键词:教育;高中数学;新课程;困惑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在全国已经普及,最偏远的新疆也经历了一轮。已经课改三年了,但是实际情况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改革远比课程内容的改革难的多。鉴于此,就两年的人教“A”版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现状

从我国课程的现状来看,我们的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系统,重视数学理论,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从而为联系实际、培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数学课程中的不足也有待于改革,过分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忽视数学对的价值观,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揭示,忽视学生对学习兴趣、信心的激发和培养。另外,我们的课程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联系,没有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以及时展和科技进步与数学的自然联系。存在着与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知识不同步的不足,没有体现出数学是理科中其他学科的工具,这些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无用。

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的亮点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数学课程努力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结论发生、发展过程和数学的本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知识结构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背景,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根据“新课标”的这些要求,“人教A版”设置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以提问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这些栏目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拓展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中教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常见现象或其他学科的实例,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反映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可用性。

三、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理解知识程度的矛盾。对于立体几何的教学,人们通常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和探究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必修二中的第一章内容的编排,似乎和编者的意图不一致。比如:三视图安排在这一章的最后,削弱了它的作用,应该安排在直观图和空间几何体面积和体积之前。这样通过三视图的理解,会更好地想象空间几何体的形状,去求表面积和体积。这样以实物模型的结构特点为起点,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操作认识、思辨论证的过程,认识点、直线和平面的平行、垂直等位置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从必修五中的第三章内容的编排来看,以函数内容的衔接为主,大部分学校是按必修1、4、5、2、3顺序来上的。第五章第三节里有:简单的线性规划,但是没有讲直线方程,这个内容在必修二里,因此老师教这一节就非常吃力。在理科选修2-2的导数和积分内容的处理中,例题与习题的难易不相匹配,例题简单,但习题难度太大,没有过渡之意,学生一时难以接受,编者把学生的思维看的和成年人一样,具有比较和类比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学生在初中每学习一个知识或公式,都有10多个小题练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把公式理解并且记住了,这才是学习公式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这部分教材的例题和练习都太少。特别是积分运算这一节,换积分变量来计算积分就没有例题,但是在习题和A组的复习题里都有这样的作业。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很难把握教材的难度。在理科选修2-3的二相式定理这一节中,利用这一知识可以证明整除性问题,课本把以前的例题删掉了,但是课本上有四道作业题,老师还得自己找例题给学生补上。这样学生才会做类似的作业。

2.使用多媒体与教师工作效率、学生学习效率产生矛盾。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大标志,它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和内涵,良好地改善了认识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数学课教学引入了全新的境界,所以广泛被利用。但是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他不是专业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者。要自己亲手做一堂课件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心血,使用频繁是不多的,因为老师的精力有限。做为一名学生而言,能享受一堂利用多媒体的数学课应该是很愉快的,有看、听、说的全方位的练习。但是老师为了增大课容量把计算部分省去了,这恰好是学生最不愿意做的。从初中就教了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习惯了用计算器来算结果。现在的新课标要求加大学生的计算能力,在高中阶段只有数学竞赛可以使用计算器,在其他的学业水平测试以及高考中都不能使用计算器。而且在高考试题中,从第四小题开始就要多步运算,大题除了基本的计算外,对算式的化简、整体代入、多元方程的解法等都是计算要经历的过程。没有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见到计算和处理算式就有惧怕心理,也就不愿意仔细去整理算式和计算。在现在的高考试卷中,有50%的分值是选择和填空题,这样对计算的准确性要求更高,容不得一点错误。

新高考数学篇8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思考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学探究”、“合作学习”等各种各样的琳琅满目的课改方案,强烈影响着我们原本熟悉的教学环境。课时的减少,学习方式的改变,无不对我们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人对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个人的看法,愿与各位老师共同商讨。

一、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创新,彰显教改本色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作用。

新课程改革之后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贴近素质教育,更加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新课程改革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在我们每一位师生面前: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提供多元化课程,适应个性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基础,着眼创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二、传统的教学、理性的思考,强化教学基础

我们教育工作者延续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受到严重冲击。新课标教学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合理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改革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合理的采纳吸收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有一个新课引入的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非马上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我们先进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或者介绍生活实例为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能使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教师在师生互动环节上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由学生得到答案。不是机械记忆、被动接受,而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活生生”的教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

3、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思维得到强

传统教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练习,也就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完成老师精心准备的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练习。在传统教学方式别强调“精讲多练”、“变式练习”。所以我认为传统数学教学中的课堂练习,即课后练习,并非是没有价值的活动。通过练习,使学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它绝不是“机械联系”、“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典型,它能够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强化。因此,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绝不能忽视强化练习的作用。精编练习,反复强化,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三、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新课改下,我们习惯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除了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优秀成分的基础我们教师还应该仔细研究新课程,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花大力气,使数学课堂教学由统一模式教育向差异教育模式转变;由单一讲授向多样化学习转变。

1、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微笑带进课堂。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不断提升课堂艺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达到愿学、爱学、乐学的境界。

3、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把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4、合作式学习

“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指导者只是比学习者基础稍好一些,现在让他(她)自己做小老师去教别人,他(她)就会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这样给指导者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她)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合作”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的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优生的培养。

5、改变传统教学中固有的评价模式

新高考数学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50—02

今年是我省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第二年,经过近两年的新课改实践,在高一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遇到了许多困惑,并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研究和解决。下面笔者就以人教A版《数学》必修教材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同行们在新课程实践中借鉴。

一、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

1.知识的顺序编排不合理。例如,必修1中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问题要用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知识,但这部分内容却被后移到必修5,这造成学习过程中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集合的运算等问题无法解决。

2.知识的删减不科学。立体几何中常用几何体的性质被删减后,学生对几何体的交线在底面的交点在什么地方都不清楚。

3.学科间相关知识点进度平衡没有做好。我们在进行“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内容的引入教学时,学生反映他们并没有学过单摆运动、简谐振动等相关知识;而物理教师则向我们反映,高一第一学期“力学”内容的教学中已经要用到正弦、余弦定理,而这部分内容要到必修4才学,这造成学科间相关知识点脱节。

4.课程内容多,课时量严重不足。按照《数学课程标准》,高一第一学期要学完必修1和必修2,而必修1函数部分有三章内容,36课时;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与解析几何初步,有四章内容,36课时。72课时即使按照教参上的安排,一节不耽误,每周4课时,要18周才能上完,再除去节假日和两次考试,一学期最多只能勉强将课上完。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很难系统消化所学知识,对知识似懂非懂,“夹生饭”造成学困生越来越多。

5.新教材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不紧密。高中数学中经常要用到的十字相乘法、韦达定理、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等内容,在初中教材中降低要求甚至没有,因此这些知识在初中时就未能真正地讲透和应用。到了高中,学生在运用相关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感到很吃力,从而出现了一些学生无法完成的练习题。

6.课本例题与课后习题的难度不一致。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普遍感到教材中介绍新知识、新方法时,内容较浅显,例题难度也不大,但后面配置的习题难度大,好多题目是历年来的高考题,或者把旧教材中的定理、性质等用习题的形式来展现。学完例题后,有不少学生表示不会做课后的习题。如,必修1习题2.2B组的第2题:若loga■<1(a>0,且a≠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此题时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化归的解题技巧。这样的作业难度较大又没有配套的例题,因此要求教师补充相应的例题进行讲解。

7.课堂容量过大,致使教师的教学方式难以改变。新课改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却没有减少内容容量,教学内容膨胀,导致每节课的课堂容量都较大,学生每节课接收的信息量增加,课堂教学缺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仍然用传统讲授法,学生仍然以听讲为主。

二、新课程,新要求,新思考

新课程来了,我们怎么教?这是广大教师的困惑与呼声,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新课程在新理念的落实、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新的学习方式的构建等方面,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我们一线教师不能排斥与逃避,而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自我反思,将新理念、新教法逐步渗透到教学实践中。

1.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即课程”。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达成课程目标的中介,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进行再加工,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应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做练习,让课堂活起来。

2.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为学生高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数学教材知识内容较初中剧增,知识的呈现更注重逻辑性、抽象性,语言叙述比较严谨、规范,知识难度加大,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因此,在高一新生学习伊始,教师就要重视初高中知识的联系,对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已经学习过的概念、图形作一些整理工作,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和形象(衔接点)加以提升。比如,对函数定义的讲解,可从初中函数定义(衔接点)出发,结合初中所学具体函数进行回顾,再运用映射的思想给这些函数以新的解释。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函数重新定义,使新定义的出现水到渠成,易于理解。同时,通过比较新、旧定义,发现原有定义的局限性,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对新知得以掌握和巩固。

3.倡导集体备课,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解决出现的困惑与问题,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学科之间应分科不分家,精诚合作,通过集体备课对新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合理定位,准确地把握新课程中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得教学计划能顺利地实施。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问题,要随时探究,互相交流、相互促进,用集体的智慧,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4.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课堂上的听课效率如何,严重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基本学习状况的优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第一,让学生重视课本概念的阅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教育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让学生专心听课,使学生做到“五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第四,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练习,善于质疑解难,善于进行自我反思。

新高考数学篇10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科技水平跨越式的发展。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的自然科学也要不断地改革、进步和发展,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高中数学教学的新课改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我们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运而生。从新课改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来看,与传统的高中数学的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进步和灵活性。下面,我从近几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看法。

一、新课改下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理解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不仅是研究其他学科,以及人们参加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还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课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因此,新课改下对高中数学教学也应该有新的认识,应该改变学生对数学不正确的看法和长久以来对高中数学的偏见,认为数学就是非常枯燥的“数与数”之间的运算,真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在数学美的熏陶下,不断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在数学家的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的鼓舞下,正确规划自己成才的蓝图,不断完善自身的全面素质。新课改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师,提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构建了平台课堂教学,是教师借助一系列的辅助手段来实现的一种复杂的控制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接收、加工、储存,以及信息的传输。

二、具体改革高中数学教学措施的建议

(一)加强实验教学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高中数学教学一定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空谈大话,而应将学科知识通过实验与我们的生活相关联,引发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分析和研究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融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实验问题。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和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传达教师对于学科内容的理解,将知识融入教学实践,以实践助力教学。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敏锐性。比如在学习数列这一块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供给学生演算纸,并告知学生允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花费一定时间自主的去推导结论,发现结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触手可及的物品作为实验道具,通过一些简单方便的小实验及时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开拓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关注。比如在学习圆锥曲线和立体几何这两块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圆规,橡皮,直尺,等这些随手可得的小道具来模拟实践。另外,还可以通过折叠长方体还增加学生的立体感增加对几何的感知。

(二)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知识的传导

数学这门课程相对而言,知识比较死板,学生不易接受,所以教师必须用一些有趣的语言、容易理解的方式把难理解的知识“简单化”,如高中数学中函数的概念,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同学非常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应多举一些生活中常用的例子,像“电话费”“里程”“温度变化”,让学生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函数的概念。所以,一节数学课,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生动的语言,把死板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三)对学生数学学法的指导

首先,课前要对本节课所要讲的知识进行预习,对所学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把自己没看明白,理解不透的地方标记下来,并自主去发现总结新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有哪些衔接,这样有利于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预习过程中有哪些疏漏的地方,重点难点理解错的地方,这样才能有重点听课,进行补缺,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其次,在课堂上要认真听取老师讲课的内容,以及提出的问题具有哪些针对性,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认真看板书上的知识点有哪些,与自己预习的有哪些不同,老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又是什么,另外,认真观察例题的解答步骤,分析清楚解题步骤中每一步的已知与所求得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小结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对老师提出的跟踪练习,要及时用所学知识及方法进行解答,以此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对不清楚的地方,或者自己考虑的解题思路及所采用的方法步骤与老师不同时,要及时举手试问,达到及时理解吸收新知识的目的,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课后要对课上所学知识及相关题型的求解方法思路及时理解与巩固,特别是重点的地方最好标记下来,再做一些相关类型的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加深印象,理解所学内容间的内在联系,使得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具有灵活性,连贯性,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四)观念上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主导者向组织者、引导者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扮演着“主演加导演”的角色,即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学习。新课改要求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由“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