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的利弊十篇

时间:2023-12-20 17:40:24

从众心理的利弊

从众心理的利弊篇1

一、利润舞弊机理揭示

舞弊是全球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舞弊中最常见的是财务报告舞弊。资本市场中,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投资者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二者的利益往往不一致。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有一个好的股票价格,漂亮而又符合经营者目的的财务报表的确可以迷惑大众,财务报告舞弊便成为公司管理层的首选。综观国内外有名的财务舞弊案,利润舞弊几乎是财务报告舞弊的核心内容,利润对企业太重要了,同样也是投资者首先要参考的指标。

(一)利润舞弊的制度机理

权责发生制是现代会计产生的主要标记,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时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更加客观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内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利润会计要素产生的制度基础。有利润就有利润舞弊。利润舞弊的实施者通常是管理层,因为他们更加谙熟这种数字游戏,从大家已经烂熟于心的安然、世通舞弊案到国内臭名昭著的银广厦、红光实业、科龙电器和东方电子等等,都是利润舞弊的绝佳版本。

(二)利润舞弊的表现方式

对利润的舞弊造假,管理当局一般会对与它密切相关的会计账户――收入、应收账款、费用、存货和销货成本、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等大做文章,最终达到实施利润舞弊的目的。

1.收入舞弊是企业频繁采用的一种造假手段

管理当局往往在收入的确认条件(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舞弊,即操纵收入,通过收入造假来达到利润舞弊的目的,最终美化报表、掩饰糟糕的经营业绩,欺骗投资者。一般有虚构收入、夸大收入、提前确认收入、隐瞒收入、缩小收入、推迟确认收入和混淆收入等七种表现形式。以首当其冲的虚构收入为例,通常有以下做法:(1)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2)对开增值税销售发票,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虚拟购销业务,且相互给予资金支持,在回避增值税的同时虚增收入和利润。(3)虚开发票,确认收入。比如,2001年北大科技采取虚构合同履行的方式,虚构技术服务收入3760万元,虚构纺织品加工收入3063万元,虚增利润3662万元。

造成收入舞弊频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存在多种确认收入的备选方案,且每种方案都可以在具体情况下得到合理的解释和应用。公司的类型不同,公司的收入类别也不同,每种收入要求有特定的确认方式和报告程序。比如,经销商与制造业公司的收入确认方式就不相同,而签署了长期建筑合同的公司所使用的收入确认标准与小规模、分散工程获取收入的公司也不相同。二是利用收入和应收账款账户来操纵利润相当容易。比如,虚构应收账款,就可以拥有收入。

2.存货和销货成本舞弊也是最常见的利润舞弊手段

存货高估会导致低估销货成本,高估净利润,既增加了利润,又增加了资产,达到了同时美化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目的。存货舞弊的主要形式有虚构存货、操纵存货盘点、材料盘盈盘亏不转账、瞒报存货毁损、违规分摊材料成本、随意变更存货计价方法、以物易物等。以红光实业为例,1997年6月初股票上市发行,募集了4.1亿元资金,当年年报披露亏损1.98亿元、每股收益为-0.86元。当年上市、当年亏损,开中国股票市场之先河。为此,中国证监会进行了调查,并公布了调查结果:红光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称1996年度盈利5000万元。经查实,红光公司通过虚构产品销售、虚增产品库存和违规账务处理等手段,虚报利润15700万元,1996年实际亏损10300万元。

3.费用舞弊常与上两种舞弊手段组合运用

如滥用会计估计,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收益性支出费用转作资本性支出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随意等等。主要操作手段有:(1)提前、延后费用的计量确认。如将本该计入“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一次性大额、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和资产减值准备,来年再采取有关办法收回,同时冲销上年费用;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或将一般折旧方法改为加速折旧法,增加折旧费用;减少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从而增加摊销费用。(2)不提、少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等发生减值时不计提坏账或减值准备,一方面高估资产,一方面少计费用和营业外支出而虚增利润。(3)将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将本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进行资本化,推迟费用从利润收益中扣减的时间,以后摊销,从而抬高当期账面利润。

造成费用舞弊的原因主要是:存在多种费用计量确认的会计方法,企业选择使用的方法越多,则舞弊实施的几率就越大。如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就有单项计提、分类计提、总额计提三种方法,企业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本该采用单项计提方法时却采用总额计提来抵销一部分跌价损失。对坏账准备的计提,企业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中灵活运用。

二、现金舞弊机理揭示

现金流量指标和利润指标在衡量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上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利润用于衡量一定会计期间内企业创造的价值,现金流量用于衡量企业创造价值的真实程度。企业缺乏现金,就没有偿债能力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最终就会倒闭。在发达国家,大约80%的破产公司从会计上看属于获利公司,导致它们倒闭的不是由于账面亏损,而是因为现金不足。在中国,银广厦、麦科特、郑百文等虚假财务报告舞弊案件相继曝光,使得一直不被重视的现金流量成为整个证券市场关注的热点。但对现金舞弊的认识多限于员工贪污、挪用,现实中管理层恶意现金舞弊的手段更是令人惊叹。

(一)现金舞弊的制度机理

收付实现制是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之一;是直接以款项的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在纯粹的收付实现制下,会计只确认与现金收支相关的交易和事项。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表的确认基础是收付实现制。有现金就有现金舞弊,近两年我国公众公司管理层舞弊呈现出现金舞弊的高发趋势,如草原兴发、长安信息,创智科技等已成为现金舞弊的新生代。

(二)现金舞弊的表现方式

任何一种舞弊行为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虚增收入势必要增加资产,一般有虚增现金、存货、应收账款或固定资产等方式,而虚增现金最为便利,管理层只需要疏通银行或伪造对账单即可。

1.虚假现金流量

公司通过伪造与现金有关的原始单据而虚构现金,使公司保持较高的现金量,以蒙骗投资者;或者某个大股东已实际占用了企业大笔现金,财务报告期暂时归还;或者是高现金量实际被冻结、抵押,无法动用;或者隐瞒部分业务的现金流量。2002至2004年,科龙管理层陆续采用伪造银行收付款凭证、银行存款账簿记录、对账单、公司印章等低级手段,隐瞒资金收付,虚增利润共计3.83亿元。

2.隐瞒现金受限

顾名思义,受限现金是指用途受到限制的资金,一般指存款已质押或冻结。受限现金应在公司财务报告中加以披露,而一些公众公司却将这一重要信息隐瞒,致使财务报表反映的货币资金不真实、不完整、分类不合理,以蒙蔽投资者或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的事实。

3.募集资金违规使用

公众公司募集到的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有些公司在上市募集资金时虚报项目所需经费,圈到资金后,改变其用途;或者将其化整为零,秘密转至账外,非法使用;或者将存款质押以套取贷款,严重背离了募集资金专款专用的规定。

三、我国公众公司从利润舞弊到现金舞弊的趋势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公众公司中,大部分企业改制不彻底,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高级管理层侵占公众公司资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筹集资金效益低,财务舞弊盛行。根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舞弊研究中心披露:1996-2001年间具有代表性的、已由证监会处罚的公众公司财务舞弊案有36个,其中利润舞弊公司17家,资产、资本金、股份数舞弊公司12家,募集资金用途舞弊公司7家,其他舞弊公司19家。这期间,利润舞弊是我国公众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类型。2005年,公众公司自行披露会计重大差错更正的有84家,被证监会限令整改的有38家,立案调查的有50家,其中绝大多数公司是现金舞弊。从昔日羞答答地玩弄数字游戏的利润舞弊发展到如今裸的、毫无遮拦的现金舞弊,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裸的利益驱使

1.企业一味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

一些公众公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害怕真实披露信息而导致股价下跌,担心停牌、摘牌,担心“圈”不到更多的资金,千方百计地在财务报告上做手脚,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导致财务舞弊丑闻不断,这都和企业过分地、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有些公司高管将公众公司当成了“提款机”,利用现金舞弊的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掏空企业,从利润舞弊到现金舞弊的趋势只能说明我国公众公司的质量愈加低下,管理层集体道德沦丧,舞弊行为更加猖獗。

2.地方政府的政治利益最大化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很多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组形成,地方政府往往将企业上市成功作为领导班子任期内的政治业绩,有些企业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在财务报表和资产评估中大做文章,以获得证券委的审批通过,而地方政府也乐于支持,成为公司财务舞弊的“帮凶”。

3.会计师事务所利益最大化

由于一些事务所通常既为某公司进行审计,也为该企业提供咨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冲突。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为银广厦公司出具严重失实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银广厦造假披露后,中天勤受到财政部的严厉惩处,吊销其执业资格。受到如此牵连,落得如此下场,剖析个中原因,恐怕都和“利益”二字是脱不了干系的。

(二)监督乏力

1.企业内部监督乏力

公司高管舞弊是造成财务舞弊的直接原因。东方电子1999年至2001年连续三年抛售公司股票以弥补营业收入的不足,形成了一个以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隋元伯为总指挥,证券部、财务部、营销部分工合作的造假一条龙。在这种情况下,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形同虚设。

2.市场外部监督乏力

目前我国企业的外部监督体系有会计监督、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等,但由于监督标准不一致,导致监督功能相互交叉,不能有机结合、发挥整体的监督作用。

3.注册会计师监督乏力

每个财务舞弊案都会牵涉到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利“字当头以及注册会计师的素质问题,很难保证其审计独立性,发现问题而不敢或不愿发表拒绝或保留意见,致使审计失败屡有发生。

4.舞弊审计未得到重视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财务舞弊案进入高发期,国外对舞弊审计的相关研究已相当普遍。而国内不论是舞弊审计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以及专门组织的建立,还是舞弊审计业务的开展,均未得到高度重视,单纯的财务报告公允性审计已远不能适应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会计伦理困难

会计伦理即会计职业道德原则、理论、行为准则等,影响会计伦理的主要因素有会计客观环境和会计人员主观行为。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处于从属地位,而管理层常常凌驾于内控之上,内部会计人员没有良好的作业环境,成为舞弊的被动实施者;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本身的职业伦理道德存在问题,由于会计造假不良风气的盛行,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沦丧,在利益的驱使下,故意伪造、编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甚至挪用、贪污公款。

(四)惩处力度不够

从众心理的利弊篇2

    审计活动是一种提供特殊公共服务的活动,其提供的最终“产品”是一种审计信息。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人员等审计信息使用者,会从各自对审计信息的价值取向对审计工作质量做出不同的评价,如果审计人员不承担满足社会公众的期望的职责,审计就不能够存在。现代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无一不是以与被审计单位有各种利益关系的第三方的期望和期望的变动为轴心的,面对社会公众新的期望和需求,审计界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固执己见。审计界应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期望作为唯一的和最高的目标,充分认识社会公众的利益需求是审计界生存的基础,以积极的职业姿态最大限度地、及时地满足这些期望。审计界只有迎合这些期望,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提供符合社会公众所需的高质量的服务,才能提供审计界生存的基础,才能有效履行自身的职责,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从而实现"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若不迎合这种期望,审计界要么继续生存但面临大量的指控,要么失去服务对象,被淘汰出社会经济结构。

    二、社会公众的期望是审计目标演变的根本原因

    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将要达到的预定结果或理想境地,是审计界对审计活动预定的方向,它反映了社会需求和审计自身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的有机统一。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原有的审计目标已不能完全满足新的环境需求,审计目标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会变得不统一,即产生了审计期望差。这种差异的存在无论是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还是审计界都是无益的。实际上,自审计产生至今,审计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始终在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努力,但也始终无法达到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这是因为,当旧的需求满足了,新的需求又产生了。审计界只有将社会公众的期望作为审计质量衡量标准,及时缩小审计期望差,才能使审计目标与社会公众的期望相统一,这可以从审计目标的历史演变中得到证实。根据社会公众对审计责任的理解以及审计责任与审计目标的关系分类,审计目标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1.以揭弊查错为审计目标。这一阶段起始于民间审计产生之时,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财务报表审计形成结束。这一阶段之所以以揭弊查错为审计目标,社会对审计的需求是主要原因。由于公司股东需要通过审计来了解掌握公司管理人员履行其经济管理职责的情况,审计的目的就是揭露管理人员在业务经济管理过程中有无舞弊行为。与此审计目标相对应,审计人员的职责就是揭弊查错。

    2.以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为审计目标。这个阶段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引起审计目标由第一阶段转换到第二阶段的原因,一个是内部控制理论等审计新理论的发展,另一个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社会需求的变化。20世纪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股份公司的大量涌现,使经济生活出现了两个新变化:一是企业管理人员受托经济责任的范围扩大,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不再仅仅表现在与股东和债权人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与其他许多利益相关者的直接关系上,包括工人的就业,消费者的消费权利,潜在投资者、债权人的投资安全保障等。由于这种关系集中地表现在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上,因而随着管理人员责任的强化,社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二是企业的筹资逐渐由银行转向证券市场,使企业风险的承担者由银行转为广大的股东。虽然银行仍然是企业重要的债权人,仍然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但对企业更有影响力的是大量的股东。股东的赢利欲望及其对投资安全的考虑,使整个社会对财务报表的关心超过了对揭弊查错的关心,特别是广大股东,只要保证其赢利能力,即使存在一些舞弊行为,他们也若无其事。这使整个社会对企业会计信息最重要的关注从财务状况迅速转向赢利能力。此时,审计目标从揭弊查错转换为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

    3.以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与揭弊查错并重为审计目标。这一阶段的开始可以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的为标志。促使揭弊查错重新成为审计主要目标的首要原因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管理人员欺诈舞弊行为的增多以及诉讼爆炸。以前,防止雇员舞弊是企业管理人员的职责,但现在管理人员也参与舞弊和欺诈,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因此,社会公众对独立审计人员应承担揭弊查错的责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尽管审计界受审计成本、审计能力的限制而尽量降低其揭弊查错的责任,但社会公众的强烈要求与适者生存的法则,使得审计界不得不对此重新予以考虑。20世纪80年代,AICPA了审计准则公告作为缩小审计期望差的重要措施,其中阐述了审计人员揭露和报告客户舞弊和差错的责任以及揭露非法行为的责任,这促使揭弊查错又成为审计主要目标。

    三、缩小审计期望差的几种对策

    审计技术、审计人员素质、审计限制以及审计委托人所能承担的审计费用等主客观因素导致审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审计期望差不能绝对消除。要满足社会公众的期望,审计界可以而且能够做到的是缩小审计期望差,为此,审计界可以做两方面的努力:第一,对于那些社会公众提出的要求,如属于在现实审计环境中,审计自身能力可以达到的,审计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满足这些要求。因为,就审计界的主观愿望来讲,尽管审计期望差因为社会公众有其自身利益和审计能力受环境条件限制而客观存在,但它并不希望看到自己的能力与社会公众的期望出现差距,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无能,从而让社会公众失去对自己的信任。第二,对于那些社会公众提出的要求,如属于在现实环境中审计自身能力难以达到的,审计界也不应该拒绝这种要求。科恩委员会曾经在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认为,审计期望差确实存在,造成审计期望差的主要原因是审计界没有对美国商业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没有与这种变化保持同步的发展。科恩委员会的这一观点,表明了审计期望差的存在并非是审计界推卸其应对社会公众承担的责任而造成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变化以后,在审计作用的认识上,审计界未能满足社会公众的期望造成的。

    笔者认为,要提高审计质量,应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审计收费标准。国内外事实表明,我国独立审计收费过低。在较低审计收费下,为了降低审计成本,注册会计师不得不以牺牲行业信誉为代价,省却了许多必要的审计程序和手段,比如实地取证等,导致审计质量达不到标准。注册会计师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按照风险和收益对称原则,注册会计师职业应有高的收益,否则,审计质量很难提高,审计期望差很难缩小。

从众心理的利弊篇3

取消成绩、终身禁考 “紧箍咒”仍难敌作弊术?

在最近的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云南省、陕西西安、河北省秦皇岛市共查处作弊考生3700余人次。作弊人数之多、手段之高引发社会关注。

然而,记者梳理发现,不独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有群体作弊现象。今年9月份举行的国家一级建造师考试中,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抓获13名涉嫌作弊的嫌疑人,四川“逮”住213名作弊者。不久前的司法考试中,湖北省十堰市无线电管理处发现一个罕见的作弊频点,缴获耳机、无线转发器等各类作弊器材4台。

按照有关规定,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参与有组织作弊的,当次全部科目成绩无效,2年内不得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而同类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着更加严格的处罚措施,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执业医师考试参与有组织作弊的,当年考试成绩无效、终身不得报名参加;司法考试也有着同样的终身禁考规定。

尽管设有一道道“紧箍咒”,但职业资格考试群体作弊仍频发,且呈现出有组织化、专业化的趋势,形成灰色产业链条。特别是利用高科技设备和手段作弊的现象更加严重,不但参与人数上升,还增加了查获难度。

门槛高收益大证书受追捧 多地频曝“人证分离”等乱象

记者调查发现,我国目前有1000多项职业资格考试,群体舞弊事件多发生在通过率低、“含金量”高的证书考试中。此类证书因其资源紧缺,参与作弊者各自逐利,不惜铤而走险。

一方面,这些证书的“含金量”源于它们都是行业“硬门槛”且是“高门槛”,通过率低而资质受认可度高。

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考试分为准入类和水平类两种,前者具有行政许可性质,是从业必备的证书,如律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后者是水平等级评价证书,如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等。

此次曝出群体作弊的执业药师考试是从事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的“准入证”。我国建筑业施工企业超过10万多个,从业人员大概在3500万以上,而安全员、监理员、建造师等“五大员”配备是工程招投标的“硬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显示,2013年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实际参考人数为32万余人,其中合格率仅为15.72%。国家司法考试人数逐年攀升,近五年保持在40万左右,近十年的平均通过率仅为15%。而一级建造师每年的通过率也只有10%左右。

另一方面,证书的高“含金量”还来自于其背后的“高收益”。一般企事业单位比较认可职业资格证书,有证才能加薪或评职称。“河南一家国企分公司的员工曾经集体培训,拿完证回去每月就能涨几百元工资,评职称也很管用。”武汉一家人力资源培训机构负责人说。

而职业资格证书“人证分离”现象滋生出不菲的“挂靠费”,也吸引不少人急于取得证书。以建筑行业证书为例,一级建筑师证挂靠“行价”每年12万元左右;一级建造师2万~4万元,二级建造师1.2万元左右。

此外,执业药师证、注册会计师、房地产评估师也都明码标价,几乎半公开化,并滋生出灰色产业链:证书持有者通过“挂靠”获利,企业“租来”证书实现资质达标,中介机构则通过资质转租收取服务费。

理顺职考体系 斩断利益链条

执业药师、建造师、司法考试等关乎群众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公平,对于这些职业资格,政府部门必须严考严管,真正确保从业人员的实质水平;提高防作弊手段,加大打击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但除这些重要的职业资格考试外,我国还存在众多“可有可无”的职业资格证书。湖北省人力资源协会秘书长李锡元说,应着力培育规范有序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市场,该保留的要加倍监管,该取消的应取消。

李锡元指出,当前,确实存在一些权力部门、行业协会与社会培训机构相互勾结,以职业资格考试之名,行收费之实,有权力寻租的嫌疑,还容易滋生腐败,对于此类并非必要的资格证书,应逐步清理。“要让市场规范起来,不仅要处罚作弊者,更要打掉背后的食利链条。”

此外,业内人士还指出,应强化资格证书的科学管理,对于考取了从业资格证书的,要纳入动态监管,不能一劳永逸,一证终身,遏制“人证分离”的现象。

从众心理的利弊篇4

考试作弊的危害如此巨大,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根治学生的舞弊行为,有必要对其舞弊原因做一些探究。

(一)心理原因

1.虚荣心理。基于学校教育中的竞争机制,“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绩好的同学能上光荣榜、受嘉奖,而不少学生“面子问题大于天”,部分思想觉悟不高的学生会担心成绩不好影响“面子”,就会产生考试时作弊的念头。

2.怕吃亏心理。“别人都在作弊,我不作弊就显得不公平”,这也是产生作弊行为重要原因。于是,一些学生为了“不吃亏”、“公平”,也错误地加入作弊者的行列。

3.逆反心理。有的学生认为作弊不是错误而是一种英雄行为,能在四只眼睛的“警察”的监视之下自由自在地作弊,又不被发现不被抓获,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可他们恰恰忘了这样做害人更害己。

4.江湖心理。在校园内,存在着一些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平时称兄道弟,为了帮助其圈子内的“哥儿们”顺利闯过考试关,常常协同作弊,否则将成为“不够哥儿们义气”的典型。

5.好逸恶劳心理。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愿认真完成,课后又不巩固,他们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不愿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绩的进步,考试时只有靠作弊来应付。

6.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行为上倾向于与团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模仿和心理感染的社会心理机制在青少年团体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中学生为了使自己成为作弊团体中一个彻底的“自己人”,使同学们相信自己时刻站在他们一边,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在别人作弊时自己也赶快作弊,积极和同学保持一致;或为义气关心同学,关键时刻“拉”一把;或主动帮助同学作弊,以求博得好感。

(二)环境原因

1.压力过大,是导致中学生作弊心理产生的催化剂。做家长的,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的,而问题在于许多家长希望孩子成材的唯一途径就是上大学。当家长因种种原因无法真正了解孩子是否在向这个目标努力时,就只能依据名次、成绩来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样,很多中学生一到考试就紧张,他们往往为了向家长有个好的交待而去作弊。此外一些家长平时又不注意对孩子进行理想、道德、成材等方面的教育,也在无形中促使了学生作弊心理的形成。这是导致中学生作弊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

2.教师评价学生的错误导向。现在学校、教师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对尖子生或学习进步明显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对后进生不予重视,甚至讽刺、歧视,这也就导致学生对分数、名次的追求,从而使一些学生走上了作弊的道路。另外,有的教师监考不严,也从客观上给作弊者提供了机会。

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减少舞弊,甚至主动放去舞弊,应该把它当做系统工程来抓,要从源头上抓,要标本兼治。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学生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正面教育、诚信教育,使学生明确考试舞弊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分辨是非,树立诚信为荣的观念。

2.营造一个诚实守信、旗帜鲜明反舞弊的文化氛围。教室里可张贴些倾向鲜明的宣传标语,如“即使不及格,也不输掉人格”、“考试成绩固然重要,诚信做人更为重要”等。

3.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给予热情的帮助。教师考前应对他们进行补差,找学生谈心,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调节情绪,平衡心态,提高信心,促使其人格健康正常地发展。

4.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试卷科学性的探讨。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分层制卷,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通过考试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5.老师应加强检查与监管力度。平时的作业特别是周练,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良好习惯。

6.作好家长的工作。沉重的家庭压力已成为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急功近利、“面子”观点以及家庭内部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压力。教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实事求是地对待子女的学习成绩,客观地进行定位,使学生从家庭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从众心理的利弊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考试作弊 原因分析

大学生考试作弊犹如一股歪风,席卷中国几乎所有的高校,而且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作弊,是指用欺骗的手段去做违背制度或规定的事情。”大学生常见的作弊形式有偷看、夹带纸条、互通暗语、传递、代考和高科技作弊等,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与隐蔽性,破坏了考试的正常规则,导致考试结果的公正性、真实性偏颇,严重影响考试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大学生考试作弊是当前我国教育中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不仅引起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深切重视,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总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考试作弊不仅是校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大学生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考虑事情相对简单、片面、乐观,自控能力相对较弱,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受到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的冲击,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日益盛行。这滋生社会道德的缺失与成功速成的意识,淡化了大学生对自身要求的约束,社会上存在一些浮躁、急功近利的价值理念,如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使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扭曲,思想上产生了对作弊罪恶感的淡化,造成部分学生反以考试作弊为荣的非正常心态。

利益是诱导考试作弊的根源。随着经济的增长刺激了人才的竞争。考试作弊无非是为了取得高分,而利益便隐藏在分数背后。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考试就像一道龙门关,谁能顺利跃过,谁就有可能获得丰厚的利益。某些用人单位片面的追求求职者的学历、证书、在校成绩等,把它作为优秀大学生综合评价的有力标准,也致使众多大学生过分的追求高分,追逐荣誉证书,但在自己的要求还达不到的情况下就会使用作弊这种手段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于是在这种考试利益的诱导和残酷现实的压力下,很多考生不自觉地陷入到了考试作弊的漩涡里,并且越陷越深。

二、学校因素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作为大学生成才的发展的发展之地。我们现行教育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导位置。在考核人才的过程中,以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而往往会忽视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教学体制与学校管理的缺陷是的成为了大学生作弊的一个催化剂。高校现行的教学体制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这就存在着很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给大学生作弊创造了环境和条件,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在考试制度的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的纰漏,使得学生投机取巧。现行考试在考试方法、命题内容、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存在不少弊端和漏洞,给大学生作弊提供了空间和条件。首先,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基本以笔试为主,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试题机械,区分度不明显,甚至考前勾划重点,全凭死记硬背。其次,考试组织不严密。有些考场布置欠科学,使作弊学生有机可乘,监考教师有时也难以发现。最后,高校对作弊者处分偏轻。作弊学生一旦被发现,或出于同情心理对学生“手下留情”,往往有二级学院为之说情或隐瞒不报,力图降低处分等级,从而削弱了处分的惩戒作用。

三、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的错误导向是大学生作弊的诱导因素。一方面,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往往寄希望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取得高分方式和途径的关心,有些学生为了不辜负家长过高的期望,逃避家长的训斥而采取考试作弊的方式来提高考试成绩,迎合家长心理;另一方面,部分家长给孩子灌输了混个毕业证的观点,甚至鼓励或者帮助孩子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合格成绩能够顺利大学毕业,自己就可以利用家庭的钱或权给孩子安排一个比较体面的工作;甚至还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和偏袒孩子,不愿让孩子吃亏,给孩子灌输“太老实吃亏”的处世哲学,过于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对于孩子偶尔发生的不规范行为,不能及时制止,使得孩子诚信观念逐渐缺失。

从众心理的利弊篇6

关键词:旧制度;大革命;中央集权;行政集权;社会分裂;行政弊病;国民性

一、以行政集权反思大革命

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托克维尔试图探讨旧制度(始于14世纪王权崛起的封建制度将亡未亡的一种过渡状态)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联,并回答是什么导致了大革命的爆发,并使其如此猛烈、反复,又不可避免地复归于专制。在旧制度的众多因素中,他认为中央集权是最为关键的,这是当时的法国区别于欧洲其他国家最核心的特征(陈斌,2013)。正是这个体制塑造了旧制度的诸多弊病,并孕育了接下来的大革命。

在系统分析旧制度下的中央集权怎样为法国大革命种下病根之前,我们有必要区分一下两种不同形式的中央集权:政府集权和行政集权(托克维尔,1991:95-108;王涛,2013)。政府集权是指中央政府只集中关涉全国事务的权力,而行政集权则是指中央政府不仅集中关涉全国事务的权力,还掌控关涉地方事务和国家立法、司法事务的权力。在托克维尔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中央集权都会产生坏的影响。相较而言,政府集权的优点在于能集中全国资源办大事,同时又能与地方自治、政治自由和权力制衡等相兼容,是必要的、良性的。而行政集权虽然也能集中全国资源办大事,但从长期来看,它会不加节制地自我扩张,破坏乃至取消地方自治、政治自由和外部制衡,从而对社会和人民产生有害的影响。因此,在托克维尔看来,主要是以行政集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带来了旧制度的诸多弊病,并孕育了大革命。

二、行政集权与社会分裂

在托克维尔看来,行政集权给旧制度带来的最致命的弊病是无处不在的社会分裂。这种分裂首先表现为行政集权的强化所导致的阶级关系的逐步疏远。法国强化行政集权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逐步以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取代贵族在地方的统治权。这无疑有助于加强王权对地方社会的控制,但随着地方政治自由的逐步丧失,原来围绕贵族地方统治权而形成的各种组织体系和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网开始逐步瓦解。其中,贵族与民众之间形成的庇护和依附关系的松弛或破裂影响尤为深远。以前,贵族为领地的农民提供人身保护、法律裁决和救济等,农民则定期不定期地向领主缴纳租税(高毅,2013)。而随着行政集权的不断强化,原来在地方社会整合不同阶级的利益以维护地方秩序的重要纽带开始逐步丧失,不同的阶级甚至开始变成陌生人,在利益、观念、情感和行动上不断疏远。

更严重的是,随着行政集权的加强,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甚至开始对立起来。除了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国家行政集权的强化还有为军事和民政扩大税源的目的。然而,由于法国特殊的社会情境,捐税的征收是以一种相当不平等的形式展开的。一方面,为了弥补已经失去的统治权,贵族要求保持甚至增加其在经济上的特权。另一方面,为了逃避巨大的捐税压力,许多资产阶级纷纷逃离农村,甚至进一步“捐官入贵”谋求特权。这两种不平等的合法性都受到其他阶级的强烈质疑。对于贵族,当其不再为民众提供服务时,他们享受的经济特权就不再合理了。而对于资产阶级,他们通过金钱所谋求的特权使原来身居高位的贵族,以及与资产者同处一个等级的普通民众都感到妒恨。由此,在当时的法国,不同的阶级之间普遍弥漫着强烈的不满。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随着行政集权的不断强化,国家确实逐步加强了王权对地方社会的控制,也使得征收更多的捐税成为可能。但必须看到,这一过程却导致了法国不同阶级之间的分裂,他们不仅开始相互疏远,甚至逐渐对立起来。为了更好地刻画当时的法国社会,托克维尔使用了“集体的个人主义”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社会分裂逐步深入到不同阶级内部时的状态,在那里,社会几乎成了无数个自利的小圈子,人们很难再发展出什么共同的观念和情感,更别说相互的帮助和统一的行动了。换言之,随着社会的内在整合逐步瓦解(也意味着社会的整合越来越困难),早在大革命之前,整个社会就已经处于空疏、涣散的状态,而这使整个法国变得相当脆弱和充满危险。“各部分之间再也没有联系。再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约束政府;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援助政府。最后,作为其基础的社会一旦动摇,这座国王的宏伟大厦顷刻之间就会全部毁灭。”(托克维尔,1997:171)

三、旧制度的行政弊病

不可否认,随着行政集权的不断强化,法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分裂,整个社会变得十分脆弱。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于是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么庞大甚至看起来强有力的行政机构依然无法阻止法国社会的动荡?除了来自“社会”的原因,行政集权下的行政机构本身有什么弊病?通过梳理全书,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如下两个问题。

(一)行政机构的内卷化。法国行政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扩大税源这两个目标意味着国家将面临两大困难:建立一套有效的官僚体系,并使其能不断地扩大税源。法国政府是通过卖官鬻爵和使用赢利型经纪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卖官鬻爵意味着捐官者可以免税和享受特权;使用赢利型经纪则几乎意味着这些经纪可以利用贿赂、分成等手段实现贪污中饱。随着行政集权的强化,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更多的经济特权者或贪污中饱者,而这些负担将最终转移到普通民众头上。为了更好地刻画法国行政集权的困境,我试图使用杜赞奇(1996:66-68)在描述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政权建设时所采用的一个概念――内卷化。当政权出现了内卷化,其扩张将显得十分矛盾:国家政权的扩张不是依靠提高效益,而是通过扩大对民众的压榨来完成的。这无疑会导致底层的不满和进一步的阶级分裂。

(二)行政风险巨大。行政集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收归地方统治权于中央。除了常见的行政效率低下,这种体制的一个重要弊端是行政风险十分巨大。这种风险尤其体现在中央政府试图推行改革时。除了可能忽略不同地区的实情外,这种体制使得改革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风险也急剧增大。此外,由于中央政权如此重要,作为其代表的巴黎几乎成了法国的火药桶。随着巴黎逐渐成为法国的政治、商业和工业中心,这大大增加了巴黎的治理难度和出现动乱的可能性;而巴黎一旦动荡,很快就可能导致整个法国局势的大转变。因此,托克维尔才说,“行政上的中央集权制和巴黎的至高无上,是40年来我们眼前不断更迭的所有政府的重要原因”,“旧君主制突然之间猛烈毁灭,很大一部分原因即在此;它也是孕育所有其他革命的第一次革命的主因之一”。(托克维尔,1997:115)

四、行政集权下的国民性

如果说行政集权塑造了制度本身的弊病,那么,它也将不可避免地塑造了另外一种弊病――人的弊病,即法国民众的国民性。这些弊病“绝不停留在书上;它们渗透到一切人的精神中,与风尚融为一体,进入人们的习俗,深入到所有各部分”(托克维尔,1997:107),以至于当托克维尔比较了旧制度下和他所处时代的法国人后感叹道:他们“丝毫没有改变本质,他们不停地在我们面前重现,虽然面貌略有不同,但始终可以辨认出来”(托克维尔,1997:32)。可以说,这些习性不仅是旧制度得以维持的基础,也是其最终瓦解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们还是使得法国大革命变得如此猛烈、反复,而又不可避免地复归于专制的重要基础。

(一)过度依赖政府。由于中央政权已经摧毁了所有的中间团体,在人们眼中,“中央政权已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人”,“若是国家不介入,什么重要事务都搞不好”。(托克维尔,1997:107)随着对政府依赖心理的不断加强,人们似乎忘掉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政府既然取代了上帝,每个人出于个人需要,自然就要祈求政府”(托克维尔,1997:109)。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将自己需求的满足寄希望于政府,当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他们就很容易归咎于政府,以至于“每个人都因贫困而指责政府。连那些最无法避免的灾祸都归咎于政府;连季节气候异常,也责怪政府。”(托克维尔,1997:109-110)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民众面前政府需要承担多大的责任,而它的失误或无能将给其带来多大的灾难。

(二)政治不成熟。托克维尔认为,政治自由的长期缺乏应对此负责,并特别分析了法国存在的“文人政治”现象。在当时,文人几乎成了政治领域的舆论领袖。更要命的是,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如此鲜明的脱离实际,而这种脱离实际又如此普遍地被追随。文人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很容易迷恋抽象理论,以致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普通民众由于缺乏政治参与,极容易被文人收入囊中。而随着统治权的缺失,贵族也逐渐丧失精神领域的主导权,甚至被启蒙思想裹挟进去。行政官员则只长于行政事务而不懂治国方略,无法预见社会潮流的动向。结果,全体法国人都“抛弃了现实社会,沉湎于虚构社会。人们对现实状况毫无兴趣,他们想的是将来可能如何,他们终于在精神上生活在作家建造起来的那个理想国里了”(托克维尔,1997:181)。

(三)蔑视法律。虽然当时法国政府的行政权和法院的司法权有着很大程度的分离,但为给王权提供足够的方便,政府还设立特别法庭,以审理甚至通过调案从普通法庭夺走与王权相关的案件。身处这种环境下的民众自然也习得了政府的习性,对法律从一开始就没有应有的尊重。法律“在他们头脑里占有的位置一向是空的”,只要有可能,“每个恳请者都要求人们照顾他而撇开现行法规,其态度之坚决和威严就像要求人们遵行法规一样”。(托克维尔,1997:108)事实上,在当时法国社会维护秩序的并非法律,而是其背后的强权。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处于行政集权统治下法国民众的心态和可能做出的危险行为了:“人们对当局的服从还是全面的,但是他们遵从当局却是出于习惯而非出于意愿;因为,倘若人民偶然激动起来的话,最微小的波动立即就可将人民引向暴力,这时,镇压人民的,也总是暴力和专权,而不是法律。”(托克维尔,1997:108)

五、行政集权弊病的破解之道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行政集权给旧制度带来了种种弊病,而这些弊病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革命的爆发。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样一个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规避这些弊病及其可能带来的灾难?托克维尔认为,根本的解决之道是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收缩中央集权,释放政治自由,让民众参与政治生活。在他看来,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给社会带来的成本更低且风险更小:“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的民族”,而“没有充分准备的人民自行动手从事全面改革,不可能不毁掉一切”(托克维尔,1997:201)。托克维尔相信,随着政治自由的恢复,分裂的社会会逐渐凝聚起来,行政制度本身会逐渐克服诸多弊病,而民众也会逐渐习得自由的意识和能力。

但需要追问的是,对于已经处于行政集权背景下的国度,中央政府何以有动力逐步让渡自己的权力,同时又能够有效地克服旧制度已经染上的弊病?对此,托克维尔认为,至少有一个自利动机可能会使中央政府推动这种变革:收缩中央集权并不是让旧制度下的国王放弃全部权力,而只是从旧的中央集权中逐步剥离不必要的行政集权而保留必要的政府集权。当然,有了中央政府的意愿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成功实现改革。实际上,托克维尔在全书中一直在警醒我们:对于一个旧政府来说,要想进行有效的社会改革是很困难的(虽然绝对是有必要的)(崇明,2013)。因为它必须努力克服行政集权已经造成的各种制度和人的弊病,以及这些弊病的惯性可能带来的持续阻力和巨大风险。对于一个有着深厚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要想克服旧制度的弊病,实现有效的改革,中央政府不仅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还需要足够的智慧和特殊的时运。

参考文献:

从众心理的利弊篇7

关键词:初中音乐;大众音乐;初中生;教师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大众音乐的脚步也逐渐走向现阶段的青少年,青少年追星的现象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而大众音乐也影响着初中音乐的发展,初中音乐的教学目的在于从学生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文化审美观。大众音乐是很多学生的兴趣所在,并且很多大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都比较强,往往能够震撼到学生,但大众音乐由于它的娱乐性,往往使音乐教学的目的无法达到。因此,我们要选择一种教学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真正体会到音乐带来的美感而且也使得课堂较为活跃。本文就初中音乐与大众音乐的有效整合做了具体的分析。

一、对大众音乐的界定

什么是大众音乐,很多人单纯地认为流行音乐就是大众音乐,其实亦然。所谓的大众音乐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符合当时时期容易被大众接受的音乐。近年来,社会的高速发展,大众音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大众为娱乐对象,有着形式自由的特征,内容也比较贴近人们生活,人们很容易就能参与到这种音乐形式中来。但它的娱乐性对正在成长阶段的初中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它仅仅是教师用来提高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大众音乐的传播对初中生的影响

大众音乐的逐渐普及,可以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对初中生来说其影响有利有弊。现在初中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很多学生不仅面对着来自学校的压力同时还承受着望子成龙的压力。因此,大众音乐能够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压力,起到娱乐心情的作用,音乐课也可以带给学生很多的乐趣。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大众音乐容易让学生走入价值取向的误区,很多选秀节目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让他们的梦想逐渐偏离正轨,并不是说这种梦想是错误的,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考虑自己的未来。因此从这一点来看过分地普及大众音乐也不是一件好事。

三、大众音乐如何有效地融入初中音乐教学

大众音乐的利弊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地利用大众音乐。探究大众音乐如何有效的融入初中音乐教学中才是要研究的重点。教师在初中音乐课上,可以用大众音乐形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播放一个现阶段较为流行的歌曲。潘玮柏的一首《我想更懂你》就是一个很好的引起学生兴趣的歌,这首歌可以引出母子之间的情感,之后教师可以再将教学内容有效地融合进去,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大众音乐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初中生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的。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将大众音乐融入初中音乐中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从众心理的利弊篇8

关键词:财务舞弊惩治 会计信息披露 公司治理

一、案例介绍

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12月21日公开发行股票,成为A股唯一园林行业的上市公司,一时风光无限。直到2010年3月公司被披露曝光涉嫌增资产、虚增收入和虚增利润等多项财务舞弊行为,公司开始走下神坛。随后相关部门立案调查,对绿大地案做出判决,认定其罪名成立,判处罚金1 040万元,同时公司原实际控制人何学葵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相应罚金。上述处理之后,何学葵所持股份低价转让给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投集团),云投集团因此成为绿大地控股股东。

一时间绿大地财务舞弊案成为了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但国内学者对于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的研究通常侧重于对其原因、手段及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而惩治之后公司的后续发展如何却不得而知。绿大地财务舞弊曝光后不久,刘婷(2011)揭发了绿大地违规事件对投资者利益的侵害,分析了其财务违规的根本原因,指出具体包括监管不严、资金饥渴等,并提出严格监管、重点调查等启示和建议。张博雅(2011)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对绿大地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其内部控制的建议。刘晓波、王h(2013)对绿大地财务舞弊的手段和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防范财务舞弊监控的对策。基于以上学者们对绿大地舞弊案例的分析,本文另辟蹊径,以财务舞弊公司后续治理为导向,侧重研究绿大地财务舞弊惩处之后信息披露各项指标的改进以及舆论转变,对财务舞弊案例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案例分析

(一)舞弊惩治后信息披露数量变化

1.公司定期与非定期公告数量及频率变化。绿大地于2007年12月21日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因此本文调查统计了公司自2008年至2015年披露定期与非定期公告的数量及频率,并比较公司财务舞弊惩治前后在定期与非定期公告披露方面的变化。笔者整理了公司自2008年至2015年披露的包含年度、半年度、季度报告在内的定期报告及股权变动、债券公告、补充及更正、投资者关系信息及其他重大事项等在内的非定期报告的数量。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自2010年公司财务舞弊被披露随即立案调查以来,公司披露的定期与非定期的公告数量有了显著增多,基本上呈现数量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其中2013年由于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决定书》,以及公司采取的一系列应对财务舞弊惩治及危机的应对策略,公司在2013年的公告数量出现了剧烈增长。因此可以认为,财务舞弊惩治对于公司披露定期与非定期公告的数量及频率有一定正向影响。

2.公司年报披露中的数量变化。为了客观比较绿大地各年之间的年报披露差异,笔者首先从公司披露的年报字符数判断年报篇幅,各个内容组成以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篇幅及所占比例变化来进行比较。通过将年报转化为文本文档,再以WORD的比较功能进行横向对比,筛选了总字数和重要事项这一模块两个重要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来,在财务舞弊惩治之后,绿大地披露的年报内容及篇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篇幅而言,其年报总字数在2010年被立案调查之后一直披露得都较为充分,而年报中关于重要事项的披露篇幅更是从2010年开始显著增加,有了明显提升(自2012年开始公司年报关于重要事项的披露由于将形式调整为以表格展示,因此表面字数有所下降,但实际披露的内容更为充分,形式也更加具体形象)。

(二)舞弊惩治后信息披露的质量变化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是使其对包含投资者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其中包括有可靠性、可理解性和及时性。根据绿大地近年来披露的年报分析,发现绿大地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就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而言,在财务舞弊惩处前,绿大地通过虚造客户和业务收入虚增利润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有悖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要求;而在财务舞弊惩治之后,公司年报则将各重要事项及重大金额交易都在年报中予以真实披露反映。

就会计信息披露形式而言,在财务舞弊惩处前,公司年报对人员变动情况及其他重要事项仅做了简单文字描述,没有归集整理类似比对信息或以表格形式做出具体解释,而以简单陈述公司的治理方针取而代之。在舞弊惩处后,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格式或形式更加规范、直观,例如在年报第五节公司治理结构里,公司将已建立的各项制度名称和信息披露情况以一个完整、直观地表格反映出来。

绿大地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以前差错更正信息披露滞后,大额的销售退回处理期冗长,信息披露及时性明显不合乎会计规范。而现在会计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同时年报将当期发生的诉讼、仲裁以及股权变更等最新进展及时反映出来,减少了滞后性。

(三)其他信息披露方式及策略变化

公司其他信息披露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官网新闻披露增加,通过统计绿大地官网上的新闻,发现绿大地自2012年1月4日开始在官网上新闻,至今已经了131条新闻,披露的新闻包括公司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信息。财务舞弊惩治之后公司披露新闻频率大大增加,披露信息形式和内容多样化而不仅局限于强制性信息披露。

结合以上分析,从公司定期与非定期公告的频率、的定期报告的总字数和各部分篇幅安排及披露的信息质量等各方面来看,在财务舞弊被惩治之前,公司的信息披露仅满足强制性要求;而在财务舞弊惩治之后,公司的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完整,同时具备自愿性和针对性。除了公告、新闻频率的变化,公司年报的结构与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篇幅扩充明显,年报中对重要事项(包括诉讼进展)披露的加强也体现了其信息披露明显的针对性,同时其会计信息质量更是发生了明显提升。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绿大地信息披露数量及质量的提升,更是表明绿大地整体信息披露策略的转变。

(四)舆论转变

绿大地财务舞弊被曝光之后曾一度陷入铺天盖地的丑闻报道之中,而公众对公司的认识很容易受新闻媒介报道的影响,主流媒体的报道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舆论的态度,因此在此重点分析媒体报道的偏向性。本文借鉴吴德军曾经在双汇“瘦肉精”事件案例研究中用到的对舆论倾向分析的方法,选取了四大证券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和《证券日报》2007年至2015年对绿大地的报道作为主流媒体新闻,根据每篇报道内容的偏向性,将其划分为正面报道、中性报道和负面报道,分析整理结果见表3。

根据表3发现,绿大地财务舞弊事件的曝光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因此2010年及2011年四大主流财经媒体对绿大地的报道数量呈现出“井喷”态势,且主要为负面报道,而从2012年开始负面新闻开始减少(2013年由于对绿大地审计单位的处罚报道负面新闻数量有所上升),同时相关财经网站对于股票行情的分析甚至开始出现对绿大地未来发展的良好预期,可以认为公众舆论对公司态度的积极转变。

同时,为了能更直观地展示出绿大地经营状况变化及大众对公司发展的预期和所持的态度,本文选取了公司自2007年12月28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股价,整理如图1所示(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整理)。

由图1 可以明显看出,绿大地财务舞弊曝光被立案调查之后,公司的股r跌至谷底,但在此之后云投集团进驻加上信息披露的转变和公司内部治理的改善,股价开始持续稳步上涨,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和成长性及发展前景被看好认可。

三、结论与启示

对绿大地过去的判决及惩处早已尘埃落定,而结合上述各项分析可以认为惩治之后,自云投集团进驻、相关管理层变更,公司不论在信息披露程度与策略还是内部治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舆论对公司态度有了积极转变,公司很快走出了丑闻阴影,生产经营结果及各项社会关系已在逐步恢复并稳步提升,且考虑到公司现今股东优势明显,可以预测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较好。

因此可以认为企业在财务舞弊丑闻之后应该采取积极应对的策略,通过一系列措施向外界传递积极应对危机的决心和努力,增强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信息披露的及时、规范、可靠和充分,同时完善公司内部治理,从各个利益相关者角度获得更多支持,那样便有机会重新获得大众信任和舆论支持,帮助公司尽快摆脱危机困扰,带来好的经济后果和发展前景。J

参考文献:

[1]刘婷.透视绿大地财务违规事件[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12).

[2]张博雅.绿大地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财务与会计,2011,(09).

[3]刘晓波,王h.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J].会计之友,2013,(05).

[4]吴德军,马莉莎.食品安全危机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基于双汇“瘦肉精”事件的纵向案例研究[J].会计论坛,2015,(01).

[5]杜学贤,周莉.基于舞弊三角理论对绿大地财务舞弊案的再审视[J].商业会计,2016,(17).

作者简介:

龙玉立,女,四川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从众心理的利弊篇9

【关键词】城乡医保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整合

一、事件背景

2016年1月,国务院就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进一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印发于《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重点内容为全国各地须参考自身城市情况,尽快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保险的整合。

要讨论这次医疗保险改革的利和弊,就必须从各个参与对象角度分析。本次整合,由政府部门颁布,交予地方政府落实,要求符合相关条件的医疗机构执行,参保人员缴费受保障。因此本文将从以上四方分析相关的利与弊。

二、国家政府

利:第一,从执政管理上分析,我国整合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两项医疗保险,首先要面对的是,间接承认自己之前的医疗体制改革不够成功,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作为一个举手投足都受世界关注的大国,要承认自己的不成功,是要相当大的勇气。而这份勇气,也凸显了我国在解决医疗保险改革问题的重大决心。也正是这份决心,完美契合了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然后,国家政府整合了两项医疗保险,实际上也是将繁杂冗余的政策进行简化深化,也符合了这届政府“简政”的方针。

第二,从财政上分析,由于两项医疗保险都需要国家提供部分的财政补助。因为我国国情特殊,人口基数大,哪怕是每人补贴几十元,那也是一笔相当庞大的支出。而这次整合两项医疗保险,理论上可以直接减免之前重复参保的的财政补助,那也是一笔比较可观的财政支出,还能运用到其他需要的地方。

第三,从医疗改革上分析,这次的整合也是极大地推进了医改的进程,向实现全国人民获得公平公正的医疗保障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弊:第一,政府的这份意见,必然是经过了数年的在全国各地的考察和调研后整理所得。而意见中却要求地方政府必须要在年底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这是否会过于仓促呢?毕竟我国地域辽阔,国情复杂,没有相当时间的实地考察和资料查询整理,以及没有足够多的各方面的相关讨论研究,要制定合适的实施方案,谈何容易?就怕地方政府为了赶进度,匆匆忙忙制定一份只为完成任务而不是从实际出发的所谓“方案”,那不就是违背了初衷?

第二,政府的这份意见,表现了足够多的诚意和足够大的决心,但是,这离人民所期盼的全民公平医保,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虽说推行政策应该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不该操之过急,但对于重大问题,战线越长,拖得时间越久,那对应的资源也只会浪费得更多。既然要改革,何不快刀斩乱麻,一步到位呢?以后的改革,不也是要改变这次整合的实施方案吗?因此,这次整合,并不算是完美。

三、地方政府

利:第一,国家这份《意见》,虽然《意见》中有提及整合的大方向和原则,但是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情况,必须按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具体的实施方案。因此,这次整合,是能体现各地方政府的能力的一次机会。如何考察调研,如何制定方案,如果都能做好,那将会大大提高地方政府的形象。

第二,此次整合,是将两种医疗保险整合,也是将两大部门进行整合,不再分部门管理城镇居民保险和新型农村保险。整合部门,意味着可以精简行政部门人手,整合多余资源,简化行政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第三,《意见》中提及完善信息系统。地方政府大可利用这次整合的契机,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查漏补缺或更新。同时也将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扩大到其他相关部门,推动城乡居民医保信息系统与定点机构信息系统、医疗救助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做好城乡居民医保信息系统与参与经办服务的商业保险机构信息系统必要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

弊:第一,虽说国家放权让地方政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但是国家给予的时间并不算多,具体的实施方案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因此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冒险。整合方案不够好,意味着是对人民权利的损害。

第二,部门的整合必然会碰到一定的阻力。《意见》中提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理顺医保管理体制,统一基本医保行政管理职能。充分利用现有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经办资源,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人员和信息系统,规范经办流程,提供一体化的经办服务。完善经办机构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培训和绩效考核。”国家鼓励地方政府整合机构,并没有强制要求,背后的意思,肯定是知道整合必然会遇到阻力,而且阻力不小。

第三,《意见》中也提到了统一基金管理。基金管理从来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单位或个人挪用基金的新闻时有报道,如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如何进行多方监管,这也是对地方政府的一大考验。

四、医院

利:第一,整合两种医疗保险,意味着以后不再需要执行两套方案,大大节省了医院工作人员的时间,也能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

第二,《意见》提到“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定点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和动态的准入退出机制。对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同等的定c管理政策。原则上由统筹地区管理机构负责定点机构的准入、退出和监管,省级管理机构负责制订定点机构的准入原则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动态的准入退出机制,对整个医疗行业来说,是件大好事。只有,营造良性竞争氛围,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才能更好的服务人民。

弊:第一,由于准入退出机制是动态的,可能会出现某些机构为了达到准入的标准,在考核评价机制中投入过多资源,而忽视了医疗服务的质量。

五、人民

利:第一,整合两种医疗保险,统一城乡居民医保药品目录和医疗服务项目目录。在现有目录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参保人员需求变化进行调整,有增有减、有控有扩,做到种类基本齐全、结构总体合理。扩大目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福音;动态调整,是对少数有特殊情况的人员的一种关心。

第二,整合两种医疗保险,节省了群众分别缴纳保险的时间,也节省了群众重复参保的费用。于此同时,还能提高报销的比例,这对群众是最大的得益。

弊:第一,不能重复参保,意味着少了一份保障,这对群众的传统认知相违背了。因此如何解决整合保险后人民对新政策的认同感,这要政府部门好好思考解决了。

六、结论

通过进行各群体的利弊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将医保整合还是利大于弊的,但是潜在的问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在推进医保整合的同时,必须把握大局,兼顾各方的利益。

从众心理的利弊篇10

论文摘要:学校的道德管理,理论的道德教育、道德成本的实践,家长及教师的道德示范、对学生“道德失范”的制约与道德心理健康发展起奠基作用。

道德作为人的基本理性,并非与生俱来。道德同人类获取其他知识有相同的一面,都需要通过教育或其他渠道进行传授和学习,又有不同的一面,即道德不仅要求每个人都知道而且要求每个人都将道德作为自己发自内心的理念,认识到作为社会人必须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哪怕是这样做眼前会吃亏受损。道德教育需要贯穿人的一生,从幼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学校的道德管理,理论的道德教育、道德成本的实践,教师的道德示范、对学生“道德失范”的制约与道德心理健康发展起奠基作用。

1“道德失范”的心理表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上一些负道德行为从不同角度、层面渗入校园,学生中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心理学家就我国现阶段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分为:不知心理、从众心理、侥幸心理、反叛心理等四种负道德表象。

一个正常的人,其一言一行都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哪怕“言不由衷”“身不由己”,也是一种心理状态。以上影响学生道德失范的心理表象并非学生自身固有的,而是后天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造成的。

2“道德失范”的制约与道德示范作用

2.1“从众心理”与强行制约的作用。具有从众心理的人普遍认为‘大家都这么做了,所以我也这么做’。这是一种在不讲道德问题的基础上,没有自己的主见的“见利忘德”的表象。

要培养学生讲道德的良好习惯,强行制约不可缺少。比如:随地吐痰、不讲公共卫生,这是从幼儿园起就己人人皆知的不文明行为,但此类现象在各公共场所屡见不鲜。原因:都这么做,也就不认为是道德失范了。因此,制度经济学研究再次说明:强行制约式的制度化管理是道德心理养成的有力措施。又如,中学生守则规定中学生不能吸烟,原因很简单:吸烟对人体健康有害。但是学生生活的空间:社会、家庭、学校处处可见烟云缭绕,尤其是各种媒体上演示的英雄、名人在重大决策时总有一些吸烟的动作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可助长青少年学生的从众心理。对此现象的制约和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

现一些公共餐厅和水房,打水、打饭就餐者秩序混乱,剩饭、剩菜及浪费现象严重。据有关调查:一些礼貌谦让,排队等待者,反而成为这混乱一团之中的“傻冒”,只有参与到哄挤一团仿佛才正常。就餐时有意的剩一些饭菜成为一种时尚,而不剩饭的人被认为是饭桶、寒碜,显得很没面子。这些从众心理的表象只有通过制度化管理,强行制约才能逐步改善。然而家长和教师在各种场所的示范、影响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2侥幸心理的滋长与道德成本的兑现。道德成本是对道德或非道德行为可招致的后果的经济学阐述。心理学家认为道德行为应是一种代价的付出。就是说:一是遵守道德的人需要用行为代价来体现自己的道德表象;二是违反道德的可能要为自己的行为受到处罚。有侥幸心理的人一般认为“做不道德的事不一定会受到惩罚”。这一表象一般都存在有侥幸成功经历者的心理现象。如学生作弊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虽在常抓不懈,但因有些作弊者未被发现,没受到应得惩罚,而获得了他不该获得的成绩或利益。也就是说,这些违反了道德的人,没有为他的负道德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或受到处罚),引得后来人仿效。尤如社会上制假售假屡禁不止,若加大打击力度,使此类行为成本大于利益,还会有制假售假泛滥么?

青少年负道德行为的侥幸心理萌芽,决不可忽视,学校、社会要研究青少年各种心理表象,使一些不利于青少年道德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早地得到解决,决不可放任。就考试作弊这一行为应让它解肢在萌芽中,教育者首先自己要领会并大力宣传国家针对考试作弊的相关处罚规定,让学生清楚考试作弊是违法行为,使学生在养成‘收获=代价’的成本观过程中,打消侥幸心理。

家长的“表率”作用及教师的引导和“师表”是在给学生一个辨别、分析问题的平台。要遏制学生的道德失范,就必须用教育者自身健康的道德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品德去渲染学生,要置教育事业高于一切,道德上“从我做起”,使学生在学校从教师身上在家从长辈那里学到、并悟出做人的真谛和硬道理。

教育者不仅是学生道德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师,还应是自我道德雕塑的工艺师。一支具有良好道德心理素质的师资队伍,对培养学生道德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乃至整个民族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学》王道俊等主编的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