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07-27 08:58:37

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大学阶段是学习知识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抖音、微博、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展现自我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在学习、就业、消费等方面对大学生从众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新媒体视角研究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成因与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学习、就业、消费、上网等从众行为的基础上,认为新媒体对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对大学校园生活的改变、对大学生自身局限的放大分析是形成大学生从众行为的主要原因,提出借助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利用新媒体加强班级和宿舍管理、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塑造校园文化和树立校园榜样中的作用、合理利用新媒体形成积极的从众效应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从众行为;新媒体;大学生;成因;解决对策

从众效应(Herdeffect)是社会心理学的术语,包括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两部分。个体容易受到群体内其他成员的影响,放弃或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进而和群体的思维和行动维持一致。从众效应是社会中的常见现象,在新媒体发达的环境下,其形成原因更加复杂多样。“从众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作用,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1],“超过85%的大学生每天都会利用新媒体上网浏览各类信息内容”[2],对于正处于金色年华的大学生而言,应当进行积极引导,避免其发生非理性的盲从行为。

一、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从众行为的主要表现

(一)学习从众

相对于中学阶段升学压力下的埋头读书,大学时期本应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树立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的黄金时期,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后会产生压力顿释甚至茫然无措的感觉。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上课以外的大量空闲时间,很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3]特别是同宿舍的同学,如果大家都在玩游戏、刷手机,自己坐在书桌前安静地学习会感到有点“另类”或不合群。如果一个宿舍的学习气氛好,又会带动大家一起学习,比如一起考证或考研。新媒体平台上经常出现两极化的表现,既有一个宿舍全部考上研究生的佳绩,也有男生宿舍在周末集体通宵玩游戏的场景。这些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极易受到周围同学影响的从众效应。

(二)就业从众

“大学生就业从众心理的表现在就业信息获取从众、就业地点选定从众、就业期望设定从众、就业岗位选择从众等方面。”[4]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就业困难加大。有专业机构调查数据表明,有一些相对偏远的就业区域或较艰苦的岗位却招不到人。这也与大学生就业从众行为有关。许多毕业生会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上自己的工作状况或想法,这些成为低年级学生了解就业方向的重要渠道。不少学生不愿意去制造业的工厂车间做看上去单调枯燥的流水线操作工,甚至认为经过几年专业学习,居然成工厂员工,有种“屈才”的感觉。职业本无贵贱之分,但是盲目跟从别人,没有结合自身特点或优势,没有恰当选择升学、就业或创业,无疑是对知识或人才的浪费。

(三)消费从众

大学生在校期间容易出现攀比消费的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为了便于联系和网课学习,手机、平板、笔记本等已成为必需品,家长们在大学报到前后均能满足孩子需要。但是也有不少学生攀比和虚荣心理严重,追求某些昂贵的高端品牌,在家庭经济无力承担的情况下,贸然以分期付款甚至“校园贷”的形式购买,落入高利贷的陷阱。“直播空间抢购氛围、无法对商品进行实物检查、质量不确定等因素使大学生从众消费倾向明显。”[5]如果这些消费超过自身经济能力,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学习,甚至影响到与父母的关系。

(四)上网从众

在新媒体极度发达的今天,微博、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等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娱乐、获取文化知识和社会资讯的重要渠道。换言之,我们既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课程学习,也有可能产生迷恋般的追剧行为,陷入某些综艺节目、游戏视频、直播等不能自拔。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时,网课、居家学习成为常态,由于家长和教师监督不力,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学生极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一起玩游戏或分享某些与学习无关的视频,荒废学业,长时间坐着也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因为缺乏体育锻炼而出现尿酸高、肥胖等问题。

二、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从众行为原因分析

(一)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

在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渠道单一,而且呈现自上而下的传递形式,能够进行信息交换和意见交流的个体数量较少,基本上局限于亲戚、同事、朋友之间。传统媒体时代的群体不仅规模小,而且往往具有我国文化传统的“正能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比较积极和正面。在自媒体极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信息传递呈现多维形式,既有自上而下、由官方媒体的信息,也有普通个体的信息。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个人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观点、发泄情绪,随时随地以图片和文字形式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每天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人们无所适从,只能选择经过算法推送的有限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普通公众很难形成理性判断,听从群体的观点是无奈之举。

(二)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温良恭俭让,个人服从集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面对重要事项时,愿意接受组织安排,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发自内心地热爱国家。这样的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但是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社群化特征鲜明,集体、组织等传统概念被消隐,明星、公众人物、“网红”等成为新媒体时代网民关注的中心。他们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群,动辄上千万的粉丝群里观点对立、言语激烈,表达反对观点的人容易被抹黑或“围剿”,要么向社群屈服、放弃自己的观点,要么被拉黑或踢出,最终结果是粉丝群里不容许出现杂音,从而形成高度一致化的想法和行动。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的“从众效应”不再是理性选择,成为一种扭曲或盲目的心理。

(三)新媒体对大学校园生活的改变

步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大学生就开始了相对独立的自主生活。中小学阶段以学习为主,在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视线里专心学习,衣食住行等方面有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即便有一些叛逆或脾气,也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包容和宠爱。大学生活完全是另一种情形,远离父母,师生关系不再像中学阶段那样紧密,学习压力突然释放,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面对和处理。比如选修哪些课程、参加哪个校园社团、是否考研等,都容易受到同宿舍同学、同班同学的直接影响,产生从众行为。我们也应看到,大学生认识的同学或接收到的信息,已经不仅仅来自校园。无所不在的新媒体提供了了解社会、认识同龄人、扩大视野的绝佳平台,甚至形成对手机、平板或电脑的依赖,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完全融入大学校园生活,改变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更愿意选择与素未谋面的网友倾诉,或者在网络社群里寻求帮助。

(四)新媒体对大学生自身局限的放大

大学校园和社会之间,既有物理边界,围墙把校园社会与社会阻隔开来;也有心理边界,人们容易得出这样的共识:校园生活相对单纯,不像围墙外的社会那样复杂。尤其是社会阅历较少的大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一方面对通过新媒体看到社会上发生的那些事情,产生惊讶、不理解或难以置信的想法;另一方面,又出于好奇心或依赖性比较强而加入一些网络社群,受到新媒体上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蛊惑,由于缺乏理性思考而轻易被网络舆论裹挟,盲目跟帖或加入激烈争吵。抖音、陌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的网络社区有虚拟的一面,人们在网络社区里会有意无意地掩饰真实的自己,比如姓名、身份、职业,甚至发表的观点也不是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形成的群体共识往往是不客观或非理性的,由此产生的从众效应也会滑入盲从的泥淖。

三、新媒体视角下解决大学生盲目从众行为的对策

(一)借助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

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注重结合新中国发展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伟大功绩,从理论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大学生成长“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众心理是影响个体价值观念与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因素”[4]。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要传授教育部制订的思政教材,也应关注新媒体平台上的思政资讯,尤其是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些事件背后蕴含的思政原理。只有不断地把这些最新的思政素材充实到思政教学中,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实相结合,使思政教学更丰富多彩,生动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思政教师不但要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机构在新媒体平台的权威信息,也要及时了解一些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红、顶流明星等自媒体信息,后者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更加值得关注。思政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其明辨是非,审慎地使用新媒体平台,避免发生盲目从众行为。

(二)利用新媒体加强班级和宿舍管理

班级是大学管理中最小的组织单位,班级学习风气会影响到班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大家认真听讲、踊跃发言,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宿舍则是大学生休息的生活场所,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产生显著影响,如果宿舍内多数同学都在学习或讨论,个别同学也会放弃玩游戏的念头。传统的班级和宿舍管理模式比较僵化刻板,常见的手段是评比打分。其实,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以借助微信群、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手段,建立班级或宿舍的专属公众号,经常上传一些同学们自己制作的积极向上又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展示班级或宿舍里的学习和生活风貌。利用新媒体对班级和宿舍进行管理更加感性,容易被大学生接受。良好的班级和宿舍氛围能够使大家和睦相处,不让每一个同学掉队,推动后进的大学生一起学习文化知识,更好地度过珍贵的大学生活。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塑造校园文化和树立校园榜样中的作用

不论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名校,还是创办不久的大学,都有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从无形的校园文化来说,师生是其共同创造者,无形的校园文化也会如盐在水中一般体现于每个师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之中,比如以理工科为主的科学严谨的校园文化,以文科专业为主的文化艺术气息深厚的校园文化,兼容并包的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等。有形的校园文化则体现为教师教学科研成果、学生奋发有为、校园内经常举办学术讲座和文体活动等。新媒体能够在塑造鲜明的校园文化方面发挥突出作用。新媒体与校内广播、报纸、橱窗等共同宣传大学取得的成果以及校庆、节日等举办的重要文化体育活动。新媒体平台具有强烈的信息快速扩散和焦点凝聚效应,在短时间内能吸引众多网友关注同一个事件或人物。同样,新媒体也能为塑造校园文化和树立榜样发挥积极作用,使校园榜样成为大家学习的目标,逐步形成良好的从众效应。

(四)合理利用新媒体形成积极的从众效应

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负面的消极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加以引导。既然手机、平板等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必备品,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了解校园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大学各级管理部门和教师就应当重视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进行校园管理。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建立大学和下属行政部门的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公众号,除了传统的新闻渠道,也及时在新媒体公众号上及时学校重要新闻、通知、校园故事等,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向校内师生宣传本校的新媒体公众号,要求师生尽可能关心本校的公众号,了解本校动态;三是在官方公众号上及时转发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权威媒体的新闻信息,引导师生从权威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和国家方针政策,不要轻易转发自媒体的未经审核和查证的信息;四是鼓励思政课程教师实名开通新媒体账号,凭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解读有争议的事件,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大学生不要盲从新媒体上的不良言论,对国家的具有正能量的新闻报道和舆论观点形成积极的从众效应。

四、结语

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是正常现象,大学管理部门和思政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尽可能避免出现盲目的、非理性的从众行为。应当借助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加强班级和宿舍管理,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塑造校园文化和树立校园榜样中的作用,合理利用新媒体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从众效应。

参考文献:

[1]周春光.新媒体环境下从众行为的渗透运用[J].新媒体研究,2018,4(13):132-133.

[2]刘文.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及引导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2):57-58.

[3]刘悦,周义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9-121.

[4]黄梁.大学生就业从众心理与主体性就业指导[J].人民论坛,2019(14):118-119.

[5]魏娟,施茜薷.网络直播情境下大学生从众消费的心理机制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7(20):59-63.

作者:刘文 陈洁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