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行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8:39:06

从众行为范文篇1

关键词:从众行为;信息;投资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曾被传统的?金融学认为是非理性的、不科学的从众行为(HerdBehavior)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特别最近十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金融市场本质不断深入的认识,加上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市场中市场参与者的互联互动特征(从众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众行为的研究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现实意义的方向。金融市场的从众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对于投资者的效用和整个市场的稳定都产生消极的影响。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整个市场而言,非理性从众行为的存在都是不利的。为了控制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有必要研究从众行为形成的原因。只有对于从众行为的成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才可能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控制方法。

从众是指市场参与者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与大多数参与者的行为趋于一致的现象。从众行为发生时,大部分股民不顾及自己的私人信息,而盲目追随他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如果被模仿的行为指向市场效率优化的方向,从众行为会强化这一指向,从而出现有效率的格局,但由于股民的不理性将破坏这种有效率的局面:不知道如何把握度,导致股票价格的变化超过预期合理水平,即过度反应。比方说,某只个股的价格有上涨的预期,市场上存在对这只股票的“买”行为的从众,当价格已经上涨到合理水平时,由于从众的盲目性,仍会有很多的买方,最终出现价格超出合理水平的现象,产生正泡沫。然而,如果被模仿者的行为是指向市场效率下降的方向,从众行为只会加重效率的下降。

目前已有一些对于中国金融市场中从众行为的实证检验。宋军、吴冲锋[1]对1998年9月至2000年9月期间中国的基金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基金存在从众现象。施东晖[2]对1999年第一季度至2000年第三季度中国基金进行分组研究,发现中国基金从整体上存在明显的从众现象,投资理念趋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股价的波动。

一、从众行为的演变发展过程

1.从众行为的发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从众行为发生的过程进行描述。若第一个投资者的私人信息是看涨,他会买入;如果第二人的私人信息也为看涨,他也会买入。第三人的私人信息是看跌,如果他怀疑私人信息的可靠性,而跟从于前两人的投资决策,他的私人信息已经对他的决策没有参考价值,这时“买”行为的从众已经开始。

2.从众行为的发展。从众行为发生后,后继投资者模仿他的先行动者的行动而不顾及他的私人信息是支持相反的行动。因此,后继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均不再起作用,他们的行为选择也没有任何信息含量,即后继投资者没有增加任何公共信息量。这就产生了公共信息缺损。导致公共信息的贫乏和市场无效率。从众行为对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具有屏蔽作用。

3.从众泡沫崩溃。由于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不再真实地反映在公众信息集中,因此,该公众信息集提供给投资者的信息并不是具有充分、准确的信息,广大股民的行为完全取决于一小部分信息[3]。当有新的、逆向的信息到达后,某些投资者会意识到自己的从众行为,而且他们也知道自己的投资行为与自己对信息的评价根本就毫无关联,因此有可能采取相反的交易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纠正,市场上开始产生了逆向预期,预期的逆向改变逐渐在市场中蔓延,逐渐又引发了反方的从众行为。可见,从众行为面对小的冲击就会崩溃,它犹如催化剂,加速了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使市场波动幅度加大。

二、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信息的不对称。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4~5]的基本原因是证券交易有关的真实信息获取的高额成本以及在使用上的规模经济性。由于中小投资者即使花费较大成本,但实现不了信息在使用上的规模经济性,结果多花钱而得不到相应的收益。根据收集利用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中小投资者没有花钱去获取其欲交易的股票的真实信息的积极性。采取跟随大户的从众行为是他们的最优选择。信息的不对称会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引发市场交易停顿。

2.虚假信息。一方面,由于获取真实信息的高成本与制造虚假信息的低成本。这就增加了弄虚作假的可能性,而缺乏监督,难以查实等因素又助长了这种行为的发生。上市公司质量的参差不齐和市场信息的不规范加大了投资者的选择风险,急剧提高了搜寻信息的成本,降低投资者的搜寻动机。通过自己搜寻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人越来越少。少数拥有真实信息的投资者便可以充当领头羊的角色,很便利地制造虚假信息,制造有利于他们的从众现象,操纵市场。另一方面,人们处理、识别信息的能力很低也助长了虚假信息的泛滥。就股市来说,股民素质普遍较低导致他们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轻信电视、报纸以及道听途说的消息。这样难免出现上市公司与券商、庄家串通一气,利用证券分析师一些误导股民股评,进行坐庄,最终套住大部分股民。

三、防范措施

1.加快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中国信息行业的基础实施、技术水平等硬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作为软件的信息服务业却发展滞后,信息资源少,信息服务商业化程度不高。为此可组织由专门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对经审计过的报表等有关信息进行处理,提供一系列的信息服务。此外,应规范股评人员的道德行为,提高股评人员的业务水平,减少信息在传播中的失真度。

2.加快信息立法,为股市的正常运行提供法律支持;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敦促信息披露以规范市场。首先,尽快出台一些关于信息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信息环境的法制化是削弱股市中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的根本途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实现信息立法。其次,执法必严。解决信息披露问题关键要严格把好信息源关。财务报表是二级市场上的主要信息披露形式之一。财务报表的失真严重地影响了股市信息的有效性,为此,要尽快建立完善的会计体系,统一会计规章,加强会计系统的独立性,规范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行为。对于违规严重的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中介机构,应从严从重处罚。以真正发挥法律的巨大威慑作用。

3.建立信息生产化模式,形成高效低本的信息公开体系,防止由于信息发送的高成本导致“搭便车”行为。现实中,常常缺乏能对市场做出明智判断的主体,一般的个人投资者通常不愿承担信息成本而想免费搭车。针对这一缺陷,一些监管机关提出,应由监管机关或评级机构来进行从小范围向外逐层渗透一种综合化的信息,如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综合排名等等。这一方面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因为这些特定的机构具备了信息分析能力,在对信息进行了解、筛选之后再向社会披露,能降低社会总的信息成本,还保守了商业秘密。同时,若由评级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师等信息中介机构充当信息初次传导的媒介,因金融机构在付出评级费用后只能付给更低的回报,每个存款人或投资者都公平地承担了相应的信息成本,这就防止了一些交易者的免费搭车行为。

4.科学处理政府与股市的关系。改进政府对股市的监管方式。政府没有能力每时每刻注意市场上出现的信息。而千万股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密切注视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较易被发现。政府通过健全证券违法的民事诉讼机制以维护股民的利益将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5.改善股市中投资者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股民的素质可以减缓从众效应对经济产生的冲击。目前,中国仍是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应充分发展机构投资者,从整体上提高发现信息,吸收信息的能力,减缓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现象。

6.发挥预测性信息的作用。信息与事实具有异步性并不意味人们不能产生和利用预测性信息。预测性信息来源于大量滞后信息的积累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准确性受到所积累的信息的质和量、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预测的方法、即将发生的事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预测性信息有助于实现监管由“事后化解”转变为“事前防范”。监管核心在于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专业性知识和信息,正确地认识和判断当前形势,设定预警指标,尽早发出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监管负担。

参考文献:

[1]宋军,吴冲锋.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的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2,(11):23-27.

[2]施东晖.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影响[J].世界经济,2001,(10):26-31.

[3]彭惠.信息不对称下的羊群行为与泡沫——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理论[J].金融研究,2000,(11):5-19.

从众行为范文篇2

关键词:从众行为;信息;投资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曾被传统的?金融学认为是非理性的、不科学的从众行为(HerdBehavior)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特别最近十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金融市场本质不断深入的认识,加上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市场中市场参与者的互联互动特征(从众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众行为的研究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现实意义的方向。金融市场的从众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对于投资者的效用和整个市场的稳定都产生消极的影响。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整个市场而言,非理性从众行为的存在都是不利的。为了控制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有必要研究从众行为形成的原因。只有对于从众行为的成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才可能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控制方法。

从众是指市场参与者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与大多数参与者的行为趋于一致的现象。从众行为发生时,大部分股民不顾及自己的私人信息,而盲目追随他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如果被模仿的行为指向市场效率优化的方向,从众行为会强化这一指向,从而出现有效率的格局,但由于股民的不理性将破坏这种有效率的局面:不知道如何把握度,导致股票价格的变化超过预期合理水平,即过度反应。比方说,某只个股的价格有上涨的预期,市场上存在对这只股票的“买”行为的从众,当价格已经上涨到合理水平时,由于从众的盲目性,仍会有很多的买方,最终出现价格超出合理水平的现象,产生正泡沫。然而,如果被模仿者的行为是指向市场效率下降的方向,从众行为只会加重效率的下降。

目前已有一些对于中国金融市场中从众行为的实证检验。宋军、吴冲锋[1]对1998年9月至2000年9月期间中国的基金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基金存在从众现象。施东晖[2]对1999年第一季度至2000年第三季度中国基金进行分组研究,发现中国基金从整体上存在明显的从众现象,投资理念趋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股价的波动。

一、从众行为的演变发展过程

1.从众行为的发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从众行为发生的过程进行描述。若第一个投资者的私人信息是看涨,他会买入;如果第二人的私人信息也为看涨,他也会买入。第三人的私人信息是看跌,如果他怀疑私人信息的可靠性,而跟从于前两人的投资决策,他的私人信息已经对他的决策没有参考价值,这时“买”行为的从众已经开始。

2.从众行为的发展。从众行为发生后,后继投资者模仿他的先行动者的行动而不顾及他的私人信息是支持相反的行动。因此,后继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均不再起作用,他们的行为选择也没有任何信息含量,即后继投资者没有增加任何公共信息量。这就产生了公共信息缺损。导致公共信息的贫乏和市场无效率。从众行为对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具有屏蔽作用。

3.从众泡沫崩溃。由于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不再真实地反映在公众信息集中,因此,该公众信息集提供给投资者的信息并不是具有充分、准确的信息,广大股民的行为完全取决于一小部分信息[3]。当有新的、逆向的信息到达后,某些投资者会意识到自己的从众行为,而且他们也知道自己的投资行为与自己对信息的评价根本就毫无关联,因此有可能采取相反的交易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纠正,市场上开始产生了逆向预期,预期的逆向改变逐渐在市场中蔓延,逐渐又引发了反方的从众行为。可见,从众行为面对小的冲击就会崩溃,它犹如催化剂,加速了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使市场波动幅度加大。

二、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信息的不对称。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4~5]的基本原因是证券交易有关的真实信息获取的高额成本以及在使用上的规模经济性。由于中小投资者即使花费较大成本,但实现不了信息在使用上的规模经济性,结果多花钱而得不到相应的收益。根据收集利用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中小投资者没有花钱去获取其欲交易的股票的真实信息的积极性。采取跟随大户的从众行为是他们的最优选择。信息的不对称会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引发市场交易停顿。

2.虚假信息。一方面,由于获取真实信息的高成本与制造虚假信息的低成本。这就增加了弄虚作假的可能性,而缺乏监督,难以查实等因素又助长了这种行为的发生。上市公司质量的参差不齐和市场信息的不规范加大了投资者的选择风险,急剧提高了搜寻信息的成本,降低投资者的搜寻动机。通过自己搜寻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人越来越少。少数拥有真实信息的投资者便可以充当领头羊的角色,很便利地制造虚假信息,制造有利于他们的从众现象,操纵市场。另一方面,人们处理、识别信息的能力很低也助长了虚假信息的泛滥。就股市来说,股民素质普遍较低导致他们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轻信电视、报纸以及道听途说的消息。这样难免出现上市公司与券商、庄家串通一气,利用证券分析师一些误导股民股评,进行坐庄,最终套住大部分股民。

三、防范措施

1.加快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中国信息行业的基础实施、技术水平等硬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作为软件的信息服务业却发展滞后,信息资源少,信息服务商业化程度不高。为此可组织由专门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对经审计过的报表等有关信息进行处理,提供一系列的信息服务。此外,应规范股评人员的道德行为,提高股评人员的业务水平,减少信息在传播中的失真度。

2.加快信息立法,为股市的正常运行提供法律支持;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敦促信息披露以规范市场。首先,尽快出台一些关于信息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信息环境的法制化是削弱股市中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的根本途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实现信息立法。其次,执法必严。解决信息披露问题关键要严格把好信息源关。财务报表是二级市场上的主要信息披露形式之一。财务报表的失真严重地影响了股市信息的有效性,为此,要尽快建立完善的会计体系,统一会计规章,加强会计系统的独立性,规范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行为。对于违规严重的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中介机构,应从严从重处罚。以真正发挥法律的巨大威慑作用。

3.建立信息生产化模式,形成高效低本的信息公开体系,防止由于信息发送的高成本导致“搭便车”行为。现实中,常常缺乏能对市场做出明智判断的主体,一般的个人投资者通常不愿承担信息成本而想免费搭车。针对这一缺陷,一些监管机关提出,应由监管机关或评级机构来进行从小范围向外逐层渗透一种综合化的信息,如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综合排名等等。这一方面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因为这些特定的机构具备了信息分析能力,在对信息进行了解、筛选之后再向社会披露,能降低社会总的信息成本,还保守了商业秘密。同时,若由评级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师等信息中介机构充当信息初次传导的媒介,因金融机构在付出评级费用后只能付给更低的回报,每个存款人或投资者都公平地承担了相应的信息成本,这就防止了一些交易者的免费搭车行为。公务员之家

4.科学处理政府与股市的关系。改进政府对股市的监管方式。政府没有能力每时每刻注意市场上出现的信息。而千万股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密切注视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较易被发现。政府通过健全证券违法的民事诉讼机制以维护股民的利益将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5.改善股市中投资者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股民的素质可以减缓从众效应对经济产生的冲击。目前,中国仍是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应充分发展机构投资者,从整体上提高发现信息,吸收信息的能力,减缓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现象。

6.发挥预测性信息的作用。信息与事实具有异步性并不意味人们不能产生和利用预测性信息。预测性信息来源于大量滞后信息的积累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准确性受到所积累的信息的质和量、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预测的方法、即将发生的事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预测性信息有助于实现监管由“事后化解”转变为“事前防范”。监管核心在于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专业性知识和信息,正确地认识和判断当前形势,设定预警指标,尽早发出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监管负担。

参考文献:

[1]宋军,吴冲锋.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的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2,(11):23-27.

[2]施东晖.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影响[J].世界经济,2001,(10):26-31.

[3]彭惠.信息不对称下的羊群行为与泡沫——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理论[J].金融研究,2000,(11):5-19.

从众行为范文篇3

关键词:从众行为信息投资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曾被传统的?金融学认为是非理性的、不科学的从众行为(HerdBehavior)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特别最近十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金融市场本质不断深入的认识,加上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市场中市场参与者的互联互动特征(从众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众行为的研究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现实意义的方向。金融市场的从众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对于投资者的效用和整个市场的稳定都产生消极的影响。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整个市场而言,非理性从众行为的存在都是不利的。为了控制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有必要研究从众行为形成的原因。只有对于从众行为的成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才可能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控制方法。

从众是指市场参与者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与大多数参与者的行为趋于一致的现象。从众行为发生时,大部分股民不顾及自己的私人信息,而盲目追随他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如果被模仿的行为指向市场效率优化的方向,从众行为会强化这一指向,从而出现有效率的格局,但由于股民的不理性将破坏这种有效率的局面:不知道如何把握度,导致股票价格的变化超过预期合理水平,即过度反应。比方说,某只个股的价格有上涨的预期,市场上存在对这只股票的“买”行为的从众,当价格已经上涨到合理水平时,由于从众的盲目性,仍会有很多的买方,最终出现价格超出合理水平的现象,产生正泡沫。然而,如果被模仿者的行为是指向市场效率下降的方向,从众行为只会加重效率的下降。

目前已有一些对于中国金融市场中从众行为的实证检验。宋军、吴冲锋[1]对1998年9月至2000年9月期间中国的基金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基金存在从众现象。施东晖[2]对1999年第一季度至2000年第三季度中国基金进行分组研究,发现中国基金从整体上存在明显的从众现象,投资理念趋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股价的波动。

一、从众行为的演变发展过程

1.从众行为的发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从众行为发生的过程进行描述。若第一个投资者的私人信息是看涨,他会买入如果第二人的私人信息也为看涨,他也会买入。第三人的私人信息是看跌,如果他怀疑私人信息的可靠性,而跟从于前两人的投资决策,他的私人信息已经对他的决策没有参考价值,这时“买”行为的从众已经开始。

2.从众行为的发展。从众行为发生后,后继投资者模仿他的先行动者的行动而不顾及他的私人信息是支持相反的行动。因此,后继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均不再起作用,他们的行为选择也没有任何信息含量,即后继投资者没有增加任何公共信息量。这就产生了公共信息缺损。导致公共信息的贫乏和市场无效率。从众行为对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具有屏蔽作用。

3.从众泡沫崩溃。由于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不再真实地反映在公众信息集中,因此,该公众信息集提供给投资者的信息并不是具有充分、准确的信息,广大股民的行为完全取决于一小部分信息[3]。当有新的、逆向的信息到达后,某些投资者会意识到自己的从众行为,而且他们也知道自己的投资行为与自己对信息的评价根本就毫无关联,因此有可能采取相反的交易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纠正,市场上开始产生了逆向预期,预期的逆向改变逐渐在市场中蔓延,逐渐又引发了反方的从众行为。可见,从众行为面对小的冲击就会崩溃,它犹如催化剂,加速了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使市场波动幅度加大。

二、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信息的不对称。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4~5]的基本原因是证券交易有关的真实信息获取的高额成本以及在使用上的规模经济性。由于中小投资者即使花费较大成本,但实现不了信息在使用上的规模经济性,结果多花钱而得不到相应的收益。根据收集利用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中小投资者没有花钱去获取其欲交易的股票的真实信息的积极性。采取跟随大户的从众行为是他们的最优选择。信息的不对称会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引发市场交易停顿。

2.虚假信息。一方面,由于获取真实信息的高成本与制造虚假信息的低成本。这就增加了弄虚作假的可能性,而缺乏监督,难以查实等因素又助长了这种行为的发生。上市公司质量的参差不齐和市场信息的不规范加大了投资者的选择风险,急剧提高了搜寻信息的成本,降低投资者的搜寻动机。通过自己搜寻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人越来越少。少数拥有真实信息的投资者便可以充当领头羊的角色,很便利地制造虚假信息,制造有利于他们的从众现象,操纵市场。另一方面,人们处理、识别信息的能力很低也助长了虚假信息的泛滥。就股市来说,股民素质普遍较低导致他们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轻信电视、报纸以及道听途说的消息。这样难免出现上市公司与券商、庄家串通一气,利用证券分析师一些误导股民股评,进行坐庄,最终套住大部分股民。

三、防范措施

1.加快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中国信息行业的基础实施、技术水平等硬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作为软件的信息服务业却发展滞后,信息资源少,信息服务商业化程度不高。为此可组织由专门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对经审计过的报表等有关信息进行处理,提供一系列的信息服务。此外,应规范股评人员的道德行为,提高股评人员的业务水平,减少信息在传播中的失真度。

2.加快信息立法,为股市的正常运行提供法律支持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敦促信息披露以规范市场。首先,尽快出台一些关于信息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信息环境的法制化是削弱股市中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的根本途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实现信息立法。其次,执法必严。解决信息披露问题关键要严格把好信息源关。财务报表是二级市场上的主要信息披露形式之一。财务报表的失真严重地影响了股市信息的有效性,为此,要尽快建立完善的会计体系,统一会计规章,加强会计系统的独立性,规范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行为。对于违规严重的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中介机构,应从严从重处罚。以真正发挥法律的巨大威慑作用。

3.建立信息生产化模式,形成高效低本的信息公开体系,防止由于信息发送的高成本导致“搭便车”行为。现实中,常常缺乏能对市场做出明智判断的主体,一般的个人投资者通常不愿承担信息成本而想免费搭车。针对这一缺陷,一些监管机关提出,应由监管机关或评级机构来进行从小范围向外逐层渗透一种综合化的信息,如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综合排名等等。这一方面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因为这些特定的机构具备了信息分析能力,在对信息进行了解、筛选之后再向社会披露,能降低社会总的信息成本,还保守了商业秘密。同时,若由评级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师等信息中介机构充当信息初次传导的媒介,因金融机构在付出评级费用后只能付给更低的回报,每个存款人或投资者都公平地承担了相应的信息成本,这就防止了一些交易者的免费搭车行为。

4.科学处理政府与股市的关系。改进政府对股市的监管方式。政府没有能力每时每刻注意市场上出现的信息。而千万股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密切注视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较易被发现。政府通过健全证券违法的民事诉讼机制以维护股民的利益将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5.改善股市中投资者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股民的素质可以减缓从众效应对经济产生的冲击。目前,中国仍是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应充分发展机构投资者,从整体上提高发现信息,吸收信息的能力,减缓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现象。

6.发挥预测性信息的作用。信息与事实具有异步性并不意味人们不能产生和利用预测性信息。预测性信息来源于大量滞后信息的积累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准确性受到所积累的信息的质和量、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预测的方法、即将发生的事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预测性信息有助于实现监管由“事后化解”转变为“事前防范”。监管核心在于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专业性知识和信息,正确地认识和判断当前形势,设定预警指标,尽早发出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监管负担。

参考文献:

[1]宋军,吴冲锋.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的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2,(11):23-27.

[2]施东晖.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影响[J].世界经济,2001,(10):26-31.

[3]彭惠.信息不对称下的羊群行为与泡沫——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理论[J].金融研究,2000,(11):5-19.

从众行为范文篇4

关键词:从众行为;新媒体;大学生;成因;解决对策

从众效应(Herdeffect)是社会心理学的术语,包括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两部分。个体容易受到群体内其他成员的影响,放弃或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进而和群体的思维和行动维持一致。从众效应是社会中的常见现象,在新媒体发达的环境下,其形成原因更加复杂多样。“从众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作用,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1],“超过85%的大学生每天都会利用新媒体上网浏览各类信息内容”[2],对于正处于金色年华的大学生而言,应当进行积极引导,避免其发生非理性的盲从行为。

一、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从众行为的主要表现

(一)学习从众

相对于中学阶段升学压力下的埋头读书,大学时期本应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树立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的黄金时期,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后会产生压力顿释甚至茫然无措的感觉。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上课以外的大量空闲时间,很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3]特别是同宿舍的同学,如果大家都在玩游戏、刷手机,自己坐在书桌前安静地学习会感到有点“另类”或不合群。如果一个宿舍的学习气氛好,又会带动大家一起学习,比如一起考证或考研。新媒体平台上经常出现两极化的表现,既有一个宿舍全部考上研究生的佳绩,也有男生宿舍在周末集体通宵玩游戏的场景。这些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极易受到周围同学影响的从众效应。

(二)就业从众

“大学生就业从众心理的表现在就业信息获取从众、就业地点选定从众、就业期望设定从众、就业岗位选择从众等方面。”[4]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就业困难加大。有专业机构调查数据表明,有一些相对偏远的就业区域或较艰苦的岗位却招不到人。这也与大学生就业从众行为有关。许多毕业生会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上自己的工作状况或想法,这些成为低年级学生了解就业方向的重要渠道。不少学生不愿意去制造业的工厂车间做看上去单调枯燥的流水线操作工,甚至认为经过几年专业学习,居然成工厂员工,有种“屈才”的感觉。职业本无贵贱之分,但是盲目跟从别人,没有结合自身特点或优势,没有恰当选择升学、就业或创业,无疑是对知识或人才的浪费。

(三)消费从众

大学生在校期间容易出现攀比消费的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为了便于联系和网课学习,手机、平板、笔记本等已成为必需品,家长们在大学报到前后均能满足孩子需要。但是也有不少学生攀比和虚荣心理严重,追求某些昂贵的高端品牌,在家庭经济无力承担的情况下,贸然以分期付款甚至“校园贷”的形式购买,落入高利贷的陷阱。“直播空间抢购氛围、无法对商品进行实物检查、质量不确定等因素使大学生从众消费倾向明显。”[5]如果这些消费超过自身经济能力,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学习,甚至影响到与父母的关系。

(四)上网从众

在新媒体极度发达的今天,微博、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等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娱乐、获取文化知识和社会资讯的重要渠道。换言之,我们既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课程学习,也有可能产生迷恋般的追剧行为,陷入某些综艺节目、游戏视频、直播等不能自拔。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时,网课、居家学习成为常态,由于家长和教师监督不力,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学生极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一起玩游戏或分享某些与学习无关的视频,荒废学业,长时间坐着也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因为缺乏体育锻炼而出现尿酸高、肥胖等问题。

二、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从众行为原因分析

(一)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

在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渠道单一,而且呈现自上而下的传递形式,能够进行信息交换和意见交流的个体数量较少,基本上局限于亲戚、同事、朋友之间。传统媒体时代的群体不仅规模小,而且往往具有我国文化传统的“正能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比较积极和正面。在自媒体极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信息传递呈现多维形式,既有自上而下、由官方媒体的信息,也有普通个体的信息。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个人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观点、发泄情绪,随时随地以图片和文字形式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每天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人们无所适从,只能选择经过算法推送的有限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普通公众很难形成理性判断,听从群体的观点是无奈之举。

(二)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温良恭俭让,个人服从集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面对重要事项时,愿意接受组织安排,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发自内心地热爱国家。这样的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但是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社群化特征鲜明,集体、组织等传统概念被消隐,明星、公众人物、“网红”等成为新媒体时代网民关注的中心。他们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群,动辄上千万的粉丝群里观点对立、言语激烈,表达反对观点的人容易被抹黑或“围剿”,要么向社群屈服、放弃自己的观点,要么被拉黑或踢出,最终结果是粉丝群里不容许出现杂音,从而形成高度一致化的想法和行动。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的“从众效应”不再是理性选择,成为一种扭曲或盲目的心理。

(三)新媒体对大学校园生活的改变

步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大学生就开始了相对独立的自主生活。中小学阶段以学习为主,在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视线里专心学习,衣食住行等方面有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即便有一些叛逆或脾气,也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包容和宠爱。大学生活完全是另一种情形,远离父母,师生关系不再像中学阶段那样紧密,学习压力突然释放,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面对和处理。比如选修哪些课程、参加哪个校园社团、是否考研等,都容易受到同宿舍同学、同班同学的直接影响,产生从众行为。我们也应看到,大学生认识的同学或接收到的信息,已经不仅仅来自校园。无所不在的新媒体提供了了解社会、认识同龄人、扩大视野的绝佳平台,甚至形成对手机、平板或电脑的依赖,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完全融入大学校园生活,改变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更愿意选择与素未谋面的网友倾诉,或者在网络社群里寻求帮助。

(四)新媒体对大学生自身局限的放大

大学校园和社会之间,既有物理边界,围墙把校园社会与社会阻隔开来;也有心理边界,人们容易得出这样的共识:校园生活相对单纯,不像围墙外的社会那样复杂。尤其是社会阅历较少的大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一方面对通过新媒体看到社会上发生的那些事情,产生惊讶、不理解或难以置信的想法;另一方面,又出于好奇心或依赖性比较强而加入一些网络社群,受到新媒体上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蛊惑,由于缺乏理性思考而轻易被网络舆论裹挟,盲目跟帖或加入激烈争吵。抖音、陌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的网络社区有虚拟的一面,人们在网络社区里会有意无意地掩饰真实的自己,比如姓名、身份、职业,甚至发表的观点也不是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形成的群体共识往往是不客观或非理性的,由此产生的从众效应也会滑入盲从的泥淖。

三、新媒体视角下解决大学生盲目从众行为的对策

(一)借助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

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注重结合新中国发展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伟大功绩,从理论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大学生成长“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众心理是影响个体价值观念与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因素”[4]。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要传授教育部制订的思政教材,也应关注新媒体平台上的思政资讯,尤其是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些事件背后蕴含的思政原理。只有不断地把这些最新的思政素材充实到思政教学中,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实相结合,使思政教学更丰富多彩,生动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思政教师不但要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机构在新媒体平台的权威信息,也要及时了解一些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红、顶流明星等自媒体信息,后者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更加值得关注。思政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其明辨是非,审慎地使用新媒体平台,避免发生盲目从众行为。

(二)利用新媒体加强班级和宿舍管理

班级是大学管理中最小的组织单位,班级学习风气会影响到班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大家认真听讲、踊跃发言,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宿舍则是大学生休息的生活场所,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产生显著影响,如果宿舍内多数同学都在学习或讨论,个别同学也会放弃玩游戏的念头。传统的班级和宿舍管理模式比较僵化刻板,常见的手段是评比打分。其实,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以借助微信群、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手段,建立班级或宿舍的专属公众号,经常上传一些同学们自己制作的积极向上又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展示班级或宿舍里的学习和生活风貌。利用新媒体对班级和宿舍进行管理更加感性,容易被大学生接受。良好的班级和宿舍氛围能够使大家和睦相处,不让每一个同学掉队,推动后进的大学生一起学习文化知识,更好地度过珍贵的大学生活。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塑造校园文化和树立校园榜样中的作用

不论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名校,还是创办不久的大学,都有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从无形的校园文化来说,师生是其共同创造者,无形的校园文化也会如盐在水中一般体现于每个师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之中,比如以理工科为主的科学严谨的校园文化,以文科专业为主的文化艺术气息深厚的校园文化,兼容并包的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等。有形的校园文化则体现为教师教学科研成果、学生奋发有为、校园内经常举办学术讲座和文体活动等。新媒体能够在塑造鲜明的校园文化方面发挥突出作用。新媒体与校内广播、报纸、橱窗等共同宣传大学取得的成果以及校庆、节日等举办的重要文化体育活动。新媒体平台具有强烈的信息快速扩散和焦点凝聚效应,在短时间内能吸引众多网友关注同一个事件或人物。同样,新媒体也能为塑造校园文化和树立榜样发挥积极作用,使校园榜样成为大家学习的目标,逐步形成良好的从众效应。

(四)合理利用新媒体形成积极的从众效应

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负面的消极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加以引导。既然手机、平板等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必备品,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了解校园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大学各级管理部门和教师就应当重视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进行校园管理。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建立大学和下属行政部门的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公众号,除了传统的新闻渠道,也及时在新媒体公众号上及时学校重要新闻、通知、校园故事等,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向校内师生宣传本校的新媒体公众号,要求师生尽可能关心本校的公众号,了解本校动态;三是在官方公众号上及时转发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权威媒体的新闻信息,引导师生从权威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和国家方针政策,不要轻易转发自媒体的未经审核和查证的信息;四是鼓励思政课程教师实名开通新媒体账号,凭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解读有争议的事件,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大学生不要盲从新媒体上的不良言论,对国家的具有正能量的新闻报道和舆论观点形成积极的从众效应。

四、结语

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是正常现象,大学管理部门和思政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尽可能避免出现盲目的、非理性的从众行为。应当借助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加强班级和宿舍管理,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塑造校园文化和树立校园榜样中的作用,合理利用新媒体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从众效应。

参考文献:

[1]周春光.新媒体环境下从众行为的渗透运用[J].新媒体研究,2018,4(13):132-133.

[2]刘文.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及引导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2):57-58.

[3]刘悦,周义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9-121.

[4]黄梁.大学生就业从众心理与主体性就业指导[J].人民论坛,2019(14):118-119.

从众行为范文篇5

【关键词】羊群效应盲目从众证券市场股票

一、羊群效应的概念

羊群效应是行为金融学的术语。在一定时期内,当采取相同策略(买或卖)交易特定资产的行为主体达到或超过一定数量时,羊群效应就发生了。关于羊群效应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羊群效应(RationalHerding);另一种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IrrationalHerding)。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主要研究行为主体的心理,认为行为主体只会盲目的相互模仿,从而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而理性的羊群效应认为,由于信息获取的困难,行为主体的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羊群行为成为行为主体的最优策略。

在证券市场上,羊群效应主要是指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采取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这样投资者就会形成一种从众的心理,而从众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不可控制的境地。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羊群效应就非常明显。在股指从1000多点涨到4000多点的过程中,大批中小投资者蜂拥而入,而这些新股民很多人对股票都不了解。他们是在看到周围人都在股市中赚了钱,自己便也投入进来了。由于很多人缺乏股票方面的专业知识,其在炒股过程中就会依照别人的行动而采取行动,从而产生从众行为。而在当前,许多投资者都盲目地沉陷股市中,并且深信股市会越涨越高。于是,在他们的行动下,股市的泡沫也被越吹越大。没有永远的牛市,根据市场规律,股市总要会跌下来的。而现在众多投资者几乎处于疯狂的群体非理性状态。

二、羊群效应的表现及危害

1、羊群效应的表现

羊群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阶段,即股票的上涨阶段,下跌阶段和调整阶段。

在上涨阶段,投资者对市场信心空前高涨,受市场情绪感染,投资者纷纷购入股票,推动股价一路飙升。从去年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证券市场就一直处于这个阶段。受宏观经济向好,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今年秋天召开党的十七大,以及08年奥运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对证券市场相当看好。因此股票市场异常火爆,认为股市黄金十年的大有人在。

在下跌阶段,投资者人心惶惶,盲目从众现象表现的更为突出。投资者集体溃逃。大家争相抛出股票,割肉清仓。而最近5月30号出台印花税从0.1%调高到0.3%之后,许多投资者仿佛发现了政府要打压股市的意图,疯狂地抛售股票。沪指也从4000多点,直泄一千多点,就说明了人们的从众现象。在调整阶段,投资者多处是迷茫心态。对入市找不到方向,股市处于观望状态。一旦出现反转,投资者就会蜂拥而至,或者集体入市,或者集体逃离。

可见,在股市发展的三个阶段过程中,羊群效应相当明显。分析羊群效应产生的影响,在这里主要谈它的危害,才能更好地认识它,为广大中小投资者在股市操作中提供有益启示。

2、羊群效应的危害

羊群效应的危害主要是指股市一旦暴跌,将会造成的许多不利的影响。股民将遭到惨重损失,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有人搞抵押贷款炒股、卖房炒股、典当炒股,还有人把养老、保险的钱都拿出来炒股。一旦暴跌,许多人将由此负债,生活环境也将恶化,有人可能因此而做出违法犯罪的活动。这终将扰乱社会秩序,不利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股市的暴涨暴跌也将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它将严重损害经济的发展,造成投资、消费低迷。我国现在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虽然最近这些年,我们的经济实力日趋上升,国家综合实力日趋增强。但经济是命脉,一旦股市暴跌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投资低迷,社会消费缺乏动力,而出口也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这样,对我国经济将造成致命的伤害。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后,经济长达十年停滞不前就是最好的例证。因而有必要对当前中小投资者的盲目从众现象进行深刻地心理分析。

三、羊群效应的心理分析

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从众行为,比如去饭店吃饭,哪家人多就去哪家。这可能源于人的一种天生的群体意识。当自己掌握的信息并不多时,也许别人对这方面更了解,我们应该看看别人怎么做,并跟随他们采取行动。这样就会更安全,至少在心理层面上,能够使自己感觉到有安全感。

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在心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因素:

1、迷信权威

相对于专业投资机构(基金、QFII等)、证券分析师,和一些比较专业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广大中小投资者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客观上信息不对称,主观上专业知识、投资经验不足。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在股票买卖上易听从小道消息,采取跟风行动,从而采取盲目的从众行为。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信息影响。

专业的投资者往往能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整个证券市场发展的形势、上市公司的各种消息进行详细而深刻地分析,因而他们掌握的信息也是全面的。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市场交易。而中小投资者,由于他们进行股票买卖主要是作为一种副业,不可能把主要的精力都花在这上面,他们在信息掌握上就不充分。这就造成了信息上的不对称。同时,在专业知识、投资经验方面,中小投资者也是处于下风。很多人对股票了解甚少,只是在听说别人炒股赚钱了,自己也就贸然进入了股市。这样在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小投资者往往是通过电视、报纸上财经评论员、证券分析师的建议,而采取行动。权威人士在这方面更有研究,他们之所以是专家,就是说明在这方面有专业的研究。我们更应该听他们的意见。于是迷信权威行动就开始形成了。这在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所做的著名的服从实验中也得到验证:人们很尊重权威们提出的看法,然后会对这些看法提出近乎迷信的信任感,并把这种对权威的信心转移到自己的无决断中去(这些判断也是在权威的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

2、获得安全感

从众行为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在于为了获得安全感。也许一个投资者能够对市场做出他自己独立的判断,但当大部分人都看涨股票时,而他自己的判断是看跌时,在他内心的冲突就会产生了。当不与集体保持一致时,个体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改变自己的观点。采取与大部分人一致的行动,买入股票。以缓解内心的冲突,而拥有安全感。这被叫做与群体保持一致的规范影响。与群体保持一致会使人们特别容易获得证实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解释(Buebler&griffin,1994)。同时,心理学家阿什所做的著名的阿什实验也得出这种结论:人们普遍认为,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那么差不多可以肯定,他们是正确的。在社会心理学上,这种为获得安全感而保持与大众一致的行为被称为规范影响。

这种心理在基金经理中也表现的较为突出。凯恩斯(Keynes)在《通论》中说道:“违反常规的胜利与符合常规的失败相比,后者更有利于维护声誉。”基金经理为了避免意外的失败,往往忽略个人的私有信息,而模仿其他基金经理的行为,这正是由基金经理业绩评价体系的相对性而非绝对性造成的,从而产生了羊群效应。这在行为金融学中被称为委托模型。

3、群体影响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的,其投资行为受其情绪、态度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投资值者不可能采取完全理性的行动。而他们又都处在相互影响的投资群体中,通过群体的力量,推动羊群效应不断地放大。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容易出现去个体化倾向,即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更倾向于采取与集体一致的行动。同时搭便车行动应运而生:既然那么多的专业研究人员和投资者在研究股价并且对其表现给予了肯定,那么还有必要浪费时间试图找出合理价格吗?因此,人人都认为,其他细心的投资者已经研究过股价了,所以干脆学他们的:买进!同时,受到群体极化的影响,即群体会做出比单独个体行动时,更加趋向极端的行动。这样在投资市场的中小投资者们就会形成一股整体合力,推动股价或者突破巅峰,或者跌入谷底。这就是群体非理性从众行为的结果。

四、结论和启示

投资者盲目从众的羊群效应,在股市一片大好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其好的一面。但是,一旦股市崩盘,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中国股市向来有“政策市”这一说法,有人认为政府在奥运会之前是不会让股市跌下来的,这只能是一部分人的皮毛之见。中国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会采用更多的市场调控的手段,而不会像以前一样采用较多的行政手段来调控股市。因此,“政策市”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如最近央行连续的加息和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证监会的教育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的通告等,都说明政府认为股市存在的一定的风险。另外很多人还存在着侥幸心理,“击鼓传花”自己不会接到最后一棒,依然痴迷在股市中。这也是盲目从众的表现,问题是当大部分人都这样想时,最后会是谁接到最后的一棒呢。

政府希望我们的股市平稳的上涨,而不是暴涨暴跌。广大投资者则能够分享到我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成果。而前几天出台调高印花税的政策,就是政府意图的证明,不是为了打压股市,而是为了让其平稳地发展。

羊群效应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理性的行为有利于加快证券的发现速度,维护市场稳定;而非理性行为则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所出现的羊群效应则为非理性行为。中小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对信息掌握的可能并不充分,专业知识、防风险经验意识也并不多,但在从事股票交易活动中要记住: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投资者要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现在我国的股票指数已经涨得太高了,如果继续盲目从众,对投资者来说,风险是相当大的。我认为,在市场操作中,投资者应深刻理解羊群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在自己的投资活动中,独立地做出分析、判断。同时,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合理的选择投资工具。比如,在投资股票风险大时,可以选择基金、保险等其他投资手段,多元化的进行组合,这样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同时才能不至于盲目跟随而掉入羊群效应的陷阱。

【参考文献】

[1]吴福龙:羊群效应理论及其对中国股市的现实意义[J],预测,2003(2).

从众行为范文篇6

本文结合中国股市特定的现状,提出如今的全民炒股热潮孕育着一场非理性繁荣的质疑,采用股票市场典型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从众行为来测度股市中是否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并且以突破万点的深成指包括的40只股票为样本股票,采用收益率离散度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检验以判断“散户时代”的中国股市是否存在从众行为的非理性因素,最后结合实证检验结果,分析全民炒股的热潮下非理性繁荣出现的原因和培养理性的投资者对理性繁荣的重要性。

【关键词】全民炒股非理性繁荣收益率离散度实证检验

一、全民炒股创造股市新纪录

随着人们的汹涌入市,全民炒股局面的到来,中国股市在一轮轮的上涨过程不断刷新着各项纪录。

1、两市成交屡创历史天量

2007年4月19日,突破2900亿;4月24日,突破3100亿大关。两市股票总市值合计超过16万亿元,占2006年全国GDP20.94万亿元的80%。

2、股指疯涨突破万点大关

2007年4月27日,沪指突破3800点;而4月13日,中国股市迎来了它的第一个万点——深证成分指数当天从9994点起步,最高摸至10136点,收于10019点。

3、两市迎来开户高峰

根据中国证券交易所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4月30日,内地股票账户共9000万个,这意味着13亿的人口中约7%的人进行股票投资,2007年的前四个月中,A股日开户量最高达32万。

二、全民炒股与非理性繁荣

一个健康的股票市场应该有足够的优质股票供给,有众多业绩持续增长的上市公司,有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和具备有限理性和投资常识的投资者等。在2007一季度中,很多业绩不好的股票在短时间暴涨,这说明股票上涨结构不合理,市场缺乏足够的优质供给,某些个股的泡沫已经显而易见,整体的估值已经偏高。

1996年12月,美联储主席听取了SHILLER关于股票价格与基础价值的阐述后,首次用非理性繁荣来形容当时的美国股票市场。而现阶段中国全民炒股的热潮中,涌入股市的大多散户对股市基本面和技术分析的知识相当匮乏,同时短期炒作之风盛行。新浪财经公布的一篇新股民入市不完全调查显示,仓量最大的股票持有时间为6个月以下的股民占调查人数的67%,而持有一年以下的占80%,即持有一年以上的仅占20%;3元以下的股票被“消灭”,5元以下的股票日益稀少,市场的平均股价达到11元以上,一些绩差股风起云涌,股票价格与其基础价值相脱离,中国的股市是否也正经历着全民炒股的非理性繁荣阶段?

三、非理性繁荣程度的测度

为了判断全民炒股的热潮中究竟有多少不理性因素,不妨采用股票市场中典型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从众行为作为测度,通过判断在信息不对称,投资主体中多为散户的股票市场中从众行为的程度来推断股市是否正经历着非理性繁荣。

从众行为是股票市场中常见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是指信息的不完全,信息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人们理性的有限性所导致的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在某时段同时进出股市买卖相似的股票,追涨杀跌的投资行为。

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观察他人行为并且进行相似买卖操作可以从股票的价格变化上体现出来。当模仿行为增加时,市场上买方逐渐增加,在集合竞价的机制下,买方为了买到股票,必定会提高股票价格。股指的一路攀升,很多绩差股价格的飓长,股票价格与基础价值的偏离,在这一点上得到了体现。

四、非理性繁荣的“实证检验”

1、数据样本

深成指的40只样本股票在2007一季度的个股收益率(数据来源:CCER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CCER股票价格收益数据库)。

2、检验原理

根据Christi和Huang(1995)提出的利用价格数据研究市场中从众行为的思想:市场中若存在非理性行为——从众行为,大多数的投资者的看法趋向市场舆论,个股的收益率不会太偏离市场收益率,即股票收益率的分散度会变小。

3、模型设计

(1)推导回归子的Yt的表达式:令回归子Yt表示N只股票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的绝对差值累计总和的等权平均值。

ⅳ在实证研究中,由于E(Yt)和E(Rm)是不可测的,我们用可测的Yt,和Rm分别代替它们,即为:

(2)回归方程的建立:在理性资产定价模型中的个股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的绝对离差与市场收益率为线性递增关系;但若存在从众行为,个股收益与市场收益的绝对差值将不再与市场收益之间呈线性递增加关系,而会呈一种非线性的递减关系。因此建立一个包含二次项的回归方程,通过判断二次项的系数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在统计学意义上是否显著不为零,可以判断出市场中是否存在非理性的从众行为。

五、建立全民炒股的理性繁荣

由以上的实证检验结果不难看出进入“散户时代”的中国股市确实包含着非理性的因素——从众行为。当然,全民炒股局面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原因,首先是牛市财富效应的诱惑,而更深次的原因是投资品种以及投资渠道的短缺。因此,要培养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促进理性繁荣的发展,除了要增强市场公开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有助于抑制股票价格异常波动的规则;还应实现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的多样化。

一个缺乏理性的投资者的市场是不健康的,如从众行为若超过某一限度,容易引发过度反应的出现,盲目的入市,疯狂的追涨,容易导致价格泡沫的产生和带来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现代经济是以金融为核心的经济,证券、银行、保险是金融的三架马车,股票市场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培养理性的投资者,对理性繁荣的出现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ShillerR.J.DoStockPriceMoveTooMuchtoBeJustifiedbySubsequentChangesinDividendsJournalofFinance.1981.Vol36..291-304。

从众行为范文篇7

从众(conformity),也叫作“随大流”,“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1]从众心理(conformistmentality)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从而使个体的判断、思维、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或趋向于公众标准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众”是一种标准。由于个人知识或信息的缺乏,因而对一些事件或现象的判断往往来源于他人。人们认为“人多势众”本身就具强大的说服力,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几乎不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独树一帜”,坚持自己不同的观点。从众行为是指人们对多数人行为尤为信任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少数服从多数”。在信息掌握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总是优先考虑人数多的地方。这是因为自我利益的最佳追求者和最佳判断者都是个体本身,个体在从事某种行为的时候,要符合效用最大化法则。

(二)“众”是一种压力。在一个群体内,“众”的一致性一但形成,其权威是不容被个人挑衅的。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而“鹤立鸡群”,极有可能会被招致“叛徒”的嫌疑,会遭到大众成员的孤立与抛弃等惩罚。因此,迫于大众的压力,在权衡各种因素之后,为了免遭抛弃或惩罚,人们就往往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采取“随大流”的行为。

(三)“众”是一种归宿。在群体中,当个体的行为、态度与意见符合大众的规范时,就会产生一种“没有错”的安全感,个体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群体生活当中。对于同多数保持一致的人,其他人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反之会招致反感、厌恶甚至惩罚。在群体生活中,任何人对大众行为的偏离都将在群体中找不到归宿,许多人实际上已经养成了一种言行举止符合大众要求的习惯。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人们认为在与众人保持一致之后,即使是选择错了,也会有“大家都一样”的侥幸心理。

二、参照群体及其影响方式

(一)参照群体的概念

参照群体(referencegroup),或称参考群体,就是对个人的评价、期望或行为具有重大相关性的事实上的或想像中的个人或群体[2]。参照群体是人们通过与其进行某种比照以便选取某种态度、立场或行为的群体。在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过程中,参照群体是个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判断标准。参照群体的选择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过去,参照群体选择的范围是家庭、亲戚、朋友等与个体具有直接互动的群体。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网络等媒体进入千家万户,日益扩大了人们的交际面、接触面,参照群体不仅包括了这些具有直接互动基础的群体,同时也包括了与个体没有直接面对面接触,但对个体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的个人和群体。

(二)参照群体的影响方式[3]

1、信息性影响信息性影响,是指个体以参照群体成员的行为、态度、意见作为有用的信息予以参考,而在其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产生影响。当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信息缺乏掌握时,更多地是从参照群体的私人关系中寻找到专家建议,别人的推荐与旅游经历将被视为至关重要的证据,而不是求助于商业信息来源。因为他们认为基于别人经验基础上得来的信息,比商业信息更值得依赖。

2、规范性影响有时又叫功利性影响,它指个体为了获得赞赏或避免惩罚而满足群体的需要。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群体为其成员确定的行为准则。规范性影响之所以产生和起作用,取决于奖励和惩罚的存在。个体按群体的期待行事,可以获得赞赏和避免惩罚。

3、认同性影响也称为价值表现影响。这类影响的产生前提是以个体对参考群体价值观和参照群体规范的内化,从而在行为上与之保持一致。旅游者在价值表现上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表面为:首先,个体旅游者可能利用参照群体来表现自我,提升在群体中的形象。其次,个体旅游者可能特别看重该参照群体,也可能对该群体极为忠诚,并向往与之建立和保持长期的关系,因此认同群体价值观为自身的价值观。

三、影响旅游者从众心理强度的因素

(一)旅游者个性心理特征及个体对参考群体的忠诚程度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这些特征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集中地体现了个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作为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因素,个性心理特征会影响到个人对参照群体的依赖程度。旅游者个体对群体的忠诚程度主要表现在旅游者对群体旅游活动的模仿上。忠诚度越高,旅游者在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就越会依赖参考群体。因此,在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时就越可能受到参考群体的影响。

(二)旅游目的地与群体的相关性

某种活动与群体功能的实现关系越密切,个体在该活动中遵守群体规范的压力就越大。例如,身份、地位高,财富多的旅游者比较容易跟豪华的旅游消费联系起来。特别当参照群体属于渴望性参照群体时,追随者一般会比较渴望加入该群体,追随者会努力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上尽量向该参照群体靠拢。此时,参照群体对个体旅游者有价值观表现上的影响。旅游目的地与参照群体的相关性越强,而且当个体旅游者渴望加入该群体时,就越能够影响个体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三)参照群体类型差异

参照群体可以分成四种主要类型,即:会员群体、热望群体、拒绝群体和回避群体。一般来说会员群体的成员对群体影响持有肯定态度。热望群体一般是旅游者模仿的对象,在旅游者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时一般会产生正面的效果。而拒绝群体和回避群体一般会成为个体在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时刻意回避和拒绝模仿的群体,对该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从众心理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运用

(一)亲和力营销

在旅游市场营销活动中运用从众心理的一种方法就是亲和力营销方法。亲和力(affinitymarketing)是指把群体识别(i-dentify)联结到旅游者个人生活,从而加深旅游者对会员群体或象征性群体识别感的营销方法。如旅游景区在推出新产品时都以优惠价招揽顾客,以求迅速扩大影响,获得市场肯定。此时,他们往往会给一些单位或群体中有权威影响的人取得联系,以赠送优惠券或赠品券等方式进行推销。这就是所谓的“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所说明的道理。有时人们的旅游需求并不明确,但当他们得到一张折价券或赠品券时,购买行为就发生了,从而带动一个群体到该地消费。

(二)抓住“面子”

“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社会文化、人格特征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自我表现作出的评价,希望自己在大众心目中所应有的心理地位,它与身份、地位、角色相吻合。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面子”文化,使得中国人的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也因此具有很强的面子情结,甚至构成了驱动消费的重大动力,造就出中国非常大的特殊消费市场。群体和个体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在西方,个体的影响更大;然而在中国,群体的影响作用更大,群体影响会让消费者形成从众心理乃至羊群效应。因此,适当的诱发人们在群体中的“面子”心理,能够大大的提高营销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如,旅游地的酒店考虑宾客的“面子”,提供免查房的贵宾VIP结算通道。

(三)口碑营销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旅游目的地的口碑营销就是指通过旅游者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旅游者的参照群体,从而影响其旅游购买决策的形成。旅游者的口碑宣传是免费的旅游从众心理者的活广告,口碑宣传能有效地减少旅游者感觉中的购买风险,树立旅游目的地良好的市场形象,在旅游营销中能发挥旅游广告、宣传册等正式传播渠道难以发挥的作用。其主要方法如:提高服务质量,使旅游者愿意而且乐意为企业作口碑宣传;增强与游客的沟通联络,引导良好口碑的形成与传播;也可以选择一部分人率先体验,获得满意体验的游客正是宣传旅游产品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之口,一传十,十传百,形成良好的口碑舆论,影响和感染一大批潜在旅游者前来旅游。

(四)广告营销

从众心理是受众的普遍心理,通过对从众心理的深入挖掘,增强广告对旅游消费者的引导力度,营造一种能够让消费者感受亲近的空间,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最佳效果。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做广告的方式有:

(1)选择名人或公众人物做广告。如2001年,遭遇“9•11”之后的美国旅游业一落千丈,美国旅游业协会拍摄了一个推广美国观光业的电视广告,其广告中就有两次出现布什声音。韩国总统金大中也为韩国旅游做过广告,扮演一名客机驾驶员,在驾驶舱里面金大中对观众说出这样的广告词:“韩国正在脱胎换骨,欢迎前来领略韩国。”另外,日本首相小泉也在2003年亲自上电视为日本旅游业担任形象代言人等。

从众行为范文篇8

1.1教学中的从众心理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从众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在物理教学内容上,或者在教学方法上,很多中学教师都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而更多的养成了类似于模仿,或照搬教学设计、课件的教学习惯,从众性强的教师甚至丢失了作为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关键的素质.笔者认为这之中的主要原因还是从众心理在作怪.

1.2教师从众心理的产生

从个体方面来说,考虑个体的自身因素影响,也就是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背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背景的影响.如果教师的个体的素质和能力较低,也就是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不够自信,或者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到位.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就会出现摇摆不定,而盲目的选择其他教师研修时曾经提及过的讲授内容来支持自己的课堂,达到物理教学的目的,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严重的教学从众心理的表现.对于一些自我的把控能力不强的教师,首先表现为缺乏独立性,笔者也多次和一些新教师交流讨论,发现这也可能多数情况下与性格有关,在做事情或者遇到选择时这类教师往往过于依赖他人,或者顾虑较多,尤其表现在对整个教师教学小组有较强的依赖性.研究表明,个体对群体越信任,就越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产生从众心理.学校里很多青年教师把一些有资历的前辈,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作为他们工作学习的榜样,有的甚至对前辈的话语、决定,言听计从,不假思索地相信,只要是有阅历,有成就的前辈的想法,就不会有问题,因此,最终只会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的结果.另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讨论活动中,教师整个群体的压力比较大,超过了一个教师的心理承受力.这个时候,这个教师就会对偏离整个群体的行为感到不安,从而被迫地产生物理教学的从众心理,导致从众的教学行为.笔者只是想借以说明,许多新教师或资历尚浅的教师虽然没有“前辈”的那些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他们的想法往往是新鲜的,有个性的,更有可能由于年龄的因素,他们的想法与学生更加接近,有过与学生类似的受教育经验而产生更适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最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然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阅历较浅的教师个体往往对整个群体的压力难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尤其是当整个群体的一致性程度较高,规模较大,内聚力较强时,那么产生从众心理与教学的从众行为就是无法避免的结果了.

2物理教学中的从众心理表现

2.1在备课时,物理教师的从众心理表现

如今的中学物理教学的备课,往往会选择每周集体一个学科小组集体备课,由学科带头人发言说出自己教学多年来对这一课的理解、认识、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然后大家稍作修改,最终形成一份大家统一的教案以备上课时使用.这一份教案的形成主要源于大家教学设计的东拼西凑,笔者认为如此的教学设计并不能适合于每一位教师,因为它的形成并不源于授课教师自己的思维与想法,甚至有可能相距甚远.这样的方式,将很多新教师的想法埋没了,他们隐藏自己对于这一课的看法,而默默选择听信权威.于是久而久之这样的从众心理就在教师头脑中埋下了种子,一天天地生根发芽,直到有一天,教师在备课时不自觉地就想要听他人的教学设计,慢慢地丢失了自我,形成了从众心理.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教师虽然可以摆脱集体备课,但是又被今天高速发达的网络资源框住了.眼花缭乱的各种教学设计,课件资源,让教师往往不问为什么,拿来看着不错就直接应用于物理课堂,这样的教师哪怕只有1%,乘以中国的教师数目也是相当可观的数目,也就成为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了.所以,上述这些教师在备课时的从众心理表现还是需要引起教师自身的重视.

2.2在授课时,物理教师的从众心理表现

在授课时,教师的从众行为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众所周知,教学方法主要有:探究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课改的10年希望教师从讲授式教学逐步向探究式教学进行转变.但在课改期间,有很多教师的物理课堂上形成了“4个虚假”,即邢红军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一文中提到的“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这个现象源于“大家都探究所以我也探究”,“为了探究而探究”等等.这些教师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贴标签式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些教师还很卖力,但从效果看,既空洞又无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这些从众行为不仅不利于教师自己,更加不利于学生.

3教师摆脱从众心理枷锁的主要途径

3.1教师要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首先,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有质疑精神.所谓质疑,就是对已有结论的合理性做出非绝对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即对结论的合理性持怀疑态度.这样,就必然促使怀疑者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发现结论的问题所在,并重新得出正确的结论.从众心理自然而然地在质疑的过程中就被克服了.质疑,也不是随心所欲地胡乱猜疑,而是有根据的怀疑,它或以事实经验为依据,或以逻辑推理为依据.总之,它是建立在对该问题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判断.因此要求教师自身的学科素质要过硬,专业知识要强.在教学研究中,特别对那些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出现这样、那样不同的观点是完全正常的.不要因为自己的观点与众人不一致就轻易放弃,因为这其中本来就难免会存在不妥之处乃至科学错误,这些需要大家共同讨论,达到科学统一的认识,而不是选择盲目听从他人之说.其次,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有创新精神,思维要善于变换.所谓创新,就是在符合客观知识的情况下经过教师自己的思维加工,运用主观能动性,能动地将自己的特色与见解应用于物理教学.而所谓变换,就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来认识教学中已经研究的对象,从而形成对研究对象的一种新认识.这种思考问题方式的转换,不是否定原有的结论,而是摆脱原来的思维定势,摆脱人云亦云,另辟蹊径,以便产生新的或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物理教师在创新中可以有变换,变换中可以有创新,相辅相成,彼此交织,已达到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学习.著名物理学家、出色的物理教师麦克斯韦常常用几何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范德瓦尔斯等温线问题中的“麦克斯韦等面积法则”就是典型的一例.这样一个法则直接把范氏理论等温线和实际等温线巧妙地联系起来.所以教师更不应该在思维上有局限性,而应该时常转换思维,甚至是跳跃思维,即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优势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固守传统的方法不肯放下.例如,物理教材中,描述简谐振动时除了解析式的方法以外,还用图像的方法和旋转振幅矢量的方法,其中囊括了图像法、函数法和几何法,方法上的这些创新就使我们对简谐振动这一运动形式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大胆尝试又有何不可?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看到其他教师看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物理学科教学中注意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也就是说,在平常教学工作中,甚至是生活中,通过观察,联想到某一问题,认为有一定价值,便可作为课题,写成文章,或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如“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厨房里的热学知识”,“服装的颜色与物理”,“一张纸能做的物理实验”等等,均可以使教师有“标新立异”的想法,达到摆脱从众心理的效果.

3.2教师应加强学科和教学理论的学习

首先,教师应当了解和鉴别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他们实际掌握的运算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安排教学计划.教学是针对学生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定的运算模式,教学只有在具有针对性的时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才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备知识,备方法,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这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但教师还应当知道,备课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例如,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和规律哪些属于具体运算模式?哪些属于形式运算模式?针对一些形式运算水平才能理解的概念和规律,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将其转化为认知发展水平为具体运算水平的学生也能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和规律.这需要教师下很大功夫去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师是帮孩子清除路障,然后让他们通过?还是教师帮孩子培养能力,然后让他们自我完成?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从被组织阶段到学生自组织阶段的转换,形成自成一体的自我认知,而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一类人.

如果那样,学校也就不是学校了,而是克隆基地.这也就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增强学科教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即首先掌握物理知识的概念,规律等等;另一方面要在基于教育学理论之上,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尤其是物理学方法的掌握.中学的物理教学更多的是对物理知识的讲授,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有着绝对优势的地位,也是相当显化的,而教师甚少提及物理学方法对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物理学方法与物理知识是同等重要的,物理学方法同样是值得教师好好研究的,不仅如此,在实际应用时,教师还要以较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方式、适度适量地融入到物理教学中,达到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供帮助的作用.由于这些物理学方法大多数是隐藏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不容易被发现的,那么学生可能根本没听过这些方法,更不要说知道这些物理学方法有何而来,如何去用了.同样的,教师如果也没有系统地学习,或者阅读理解过相关书籍,那就不用去谈教授学生了.因此,笔者认为,物理学方法的相关书籍还是很有必要阅读的.例如,朱軦雄的《物理学方法概论》(下称“朱书”)用了6个章节,系统地介绍了物理学中的几种方法,其中包括注重思辨的逻辑方法,注重实验的实验—归纳—演绎方法,实验哲学的分析—综合方法,以概念为工具的科学概念方法,以“整体性”为特征的现代系统科学方法和复杂性层次上的非线性科学方法.书中强调了物理学一直以来给我们提供的对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最基本的认识.而这些基本认识可以分为3个层次,之中的第3个层次就是以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体现的、隐藏在这些定理和定律背后的关于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观念和理解,他们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图景的描绘方式和领悟,而在每一种描绘和领悟深处必然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思想和方法论,体现着物理文化的丰富内涵.那么实际上这就是学校开设物理课程在第三个维度上的价值———思想方法的价值.多读这一类书籍是对教师的物理教学内容方面是有益处的.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也同样值得教师学习,更能摆脱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查有梁先生也介绍过历史上的一些教学模式:孔子和柏拉图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对话型”;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讲练型”;杜威和蔡元培的教育模式,基本上属于“自学型”;陶行知和前苏联合作教育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合作型”;朱熹和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研究型”.这些教学模式并不是势不两立,非此即彼;而是互为补充,连贯一致.教师大可以从中任选一些方法,再结合自己的个人教学特点,打造与众不同的,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大可不必缺乏独立自主地去选择从众,完全可以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组合,如此看来,教师对于中学教学法的学习也必定会使课堂受益.教师对于杰出人才成长的重要性居第一位.例如,作为物理学科的教师,抛开具体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不说,你是否有自信在学生面前说:“我就是物理”.

从众行为范文篇9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我国的企业也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从过去的国营转变为了国有,进而股份制。企业的管理也由过去的以行政管理为主逐步向着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

变革在进行着。然而,纵观改革这20几年,尤其是近10年,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巨型企业轰然瓦解,"泰坦尼克现象"此起彼伏。从神话到噩梦的轮回中,中国企业界和企业家形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市场运营和思维,涌动在非理性下的那股不可遏制的从众性的投资和扩张的冲动,使现如今的中国市场呈现出非线性的迷乱态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非理性的从众性行为正破坏着我们并不富足的改革积累。

失败是一个过程,而并非一个结果;是一个台阶,而非全部。中国新兴的企业群体,正在集体经历着危机和失败。为什么在中国的企业界、企业之中会有这种从众性现象?正所谓治标要治本,我们必须尽量弄清楚着种从众性行为的根源在哪里,又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影响。在着里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二、从众性行为的含义

所谓从众性就是过分屈从团体压力,而放弃真知卓见,害怕与众不同,即使出现一些超乎寻常的创新思想也会被社会压力所淹没。从众性有褒有贬,其性质因人因事而异。当一个人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想法,在集体中与别人保持一致,是一种积极的从众反映;反之,一个人不加分辨地服从别人不正确的言行,盲目地言从计行,则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从众性是指狭义的从众性,即是指消极从众反应。这种行为对创造性能力具有不良影响。因此,从众性通俗来讲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跟风"。

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从众性行为可以表现在放弃自己正确的观点和自己的特点,而盲目地,非理性地跟从别的企业投资和扩张。

在我国,我们可以看到保健品市场,VCD市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典型的从众性行为。

1987年以杭州保灵为代表的蜂王浆产品拉开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帷幕,88年的娃哈哈,太阳神;89年的"851"生物制品、昂立一号;90年的飞燕减肥茶,延生护宝液;91年的巨人集团成立;92年深圳太太集团成立;93的中华鳖精、生命核能、脑黄金以及武汉红桃K集团成立;94年的三株口服液;95年巨人集团的史玉柱推出12种保健产品;96年的巨不肥;99年的风景减肥胶囊、伟哥开泰胶囊;2000年的脑白金。在94年保健品市场处于全盛时期,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有3000多家,产品近3万种。8年之内达到3000家,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一家保健品生产企业诞生。

三、从众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很多方面制约的,但主要归纳来看一是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二是受自身思维的影响。就正如一个人的跑步行为,只有当他有了跑步这个想法(内部因素),而且至少有一个能跑步的地方(外部因素),他的才能实施跑步这个行为。如果他自己没有要跑步这个想法,就算有再好的跑道在面前,他也是不可能跑的。如果他在水中,就算他再想跑,他也是不能够跑,而只能够游。同理,一个企业的从众性行为也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外部原因

(1)产品利润空间较大

我们都知道,企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生存,而要生存首先就要有钱,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得到的利润。如果有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毫无利润可言,我想是不会有企业愿意生产的。正是有利可图,有暴利可图,才使众多的企业盲目地争相进入。先进入的企业由于获得了暴利而极速膨胀,这种"模范"的影响导致更多的企业急于进入,形成另一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以说,高额的利润是产生从众性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因。

(2)该产品进入壁垒较低

壁垒包含两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二是资金方面的壁垒。也就是说某个行业有从众性行为的发生那么该行业进入所需要的资金肯定不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一定不高。

(3)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必然要导致竞争的无序,而这种无序又会成为企业从众性行为的催化剂。大家都想乘乱捞一把,在里面的想多捞些,还没进去而看着眼红的拼命往里挤。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就像一群人(企业),得了一种病(从众性行为),医生(市场机制)却不知道该怎么医治(约束,调控),传染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身体特好的熬过来了,熬不过的占大多数。

现今,我们的市场没有一个完善的、强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也就是说很多企业没有该种产品的生产资格却上马生产,市场对这?无证上岗"的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制约,这样就会造成很多企业没有完备的生产手续也能生产,为从众性行为的发生开了方便之门。

2、内部原因

(1)企业领导者自身素质偏低

一个企业的行为是由这个企业的领导者作出的,领导者所作出的决定能反映其素质的高低。通过对众多的失败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共同之处。首先,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意识是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参考标准。企业家往往无意于追究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道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企业家们的功利意识。追求功利,就是要求高额的利润,从而又归结到从众性行为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上来了。其次,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我们的许多企业领导者缺乏对游戏规则的遵守,许多?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为标榜。本来,不按牌理出牌,出奇招制胜是很好的经营手法,但是由于领导者自身素质偏低,不按牌理出牌变为了不看自己的牌出牌,不按规律,规则出牌。在企业发展的决策上是天马行空,百无禁忌。根本不在意自身的条件够不够。再次,领导者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这主要是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改革以来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们没有受过什么专业化的教育,没有受过现代化管理的训练。基本上都是敢闯,敢拼再加运气而获得成功的。这种先天的不足常常导致很多企业家在获得一点成功之后不思进取,刚腹自用。当该行业前景较好时,企业家们的这些缺陷就会被掩盖,但当该行业一出现行业危机,或者是较高的获利时期过去后,这种先天不足就要演变为灾难。

(2)企业没有一个完善或是较好的创新机制

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好的发展办法,当然也就只有跟着别人走。看着哪利润高,就想一头扎进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著名企业是一直跟着别人发展起来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一个企业如果要想长久地保持稳定的发展,没有对自己的产品不断的创新,没有对自己体制的不断的创新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我们的很多企业并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创新机制,比如产品的更新换代、企业的投资方向等关系到企业生死的重大决策基本上都是由老总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一个专门的机制,没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科学的、合理、理性的分析、预测和可行性研究。没有研究必然就没有发言权,又正如上一点所说的,企业最高领导人员素质的低下,导致他们的决策几乎全部依据于报纸零星的新闻、无聊的电视剧的对话以及日常生活之中的一些比喻和经验。

80年代末90年代初,郑州亚细亚商场可以说在全国是风光无限,是我国商场改革的先驱,在商界也是重量级选手,但是,不到十年这艘"商界母舰"就惨遭滑铁卢,在亚细亚兵败崩盘之后,作为企业最高领导者的王遂舟曾经仔细描述过当年投资连锁店的决策过程:

"1993年9月份之前,连锁店这个词在中国还没有,9月份以后才在报纸上见过,当时对连锁店的概念还不清楚。我和几位董事长在一起策划,提出三个理论:(1)看准了就上马;(2)生一个孩子是养,五年以后再生一个还要作难,干脆放在一起作难算了;(3)当时看过一个电视剧,一个老板在讲述他为什么那么有钱时说,我先办了一个纺织厂,然后用这个纺织厂作抵押,办起了两个纺织厂,又用这两个纺织厂作抵押,办起了四个纺织厂。基于这钟情况,我们确立了宏伟的目标,几位老板为亚细亚集团制订的三年规划是在全国搞30---50个商场,年销售额500亿,我改为100亿。"

这就是1993年中国最优秀、最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的认识和决策能力。创新似乎是有了,但是这种所谓的创新是非理性的,是盲目的。只是在看到别人这么做了(在这个案例里的别人还只是电视中的剧情),自己感觉还行就行动。感觉还行本身并不是坏事,但是要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一个能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的机制。

(3)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影响,小农经济式的生产形态桎梏着很多人的思想。再加上中国的许多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转变中大多保持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形态,他们的领导者总是固执地认为原有的生产能满足顾客的需要,传统思想使他们保守而固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对新兴的技术、新兴的管理方法有一种天生排斥心理,害怕承担风险。不求上进、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盘踞在他们的大脑。今天的中国企业界已经进入了一个保守主义复兴的年代。大家都愿意跟在成功者的后面拣便宜,拿来主义大行其道,随大流成了时尚。

四、从众性行为带来的影响

1、对企业自身的影响

企业的从众性行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企业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没有一个科学的,理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象只无头的苍蝇。在短期内企业好象发展得很好,但这是企业以牺牲长远的发展目标换取的短期利益,但是由于没有长远的目标,企业发展后继无力,这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现在的很多中小企业老是喜欢跟着别人走,一味地"炒短线",完全没有一个自己发展的目标、方向,从众性行为将使企业失去竞争力,企业也就无法实现持续、长久的发展。

2、对行业和社会的影响

从整体来看,从众性行为对行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首先是过多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等于在一个行业里大量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大量的进入必然导致大量的退出,消费者购买了商品得不到该企业的售后服务保障,例如,如果你买了"爱多"牌VCD影碟机的话,如果现在出了问题恐怕就要自己掏钱修理了。这种情况会使消费者对产品失去信心,大量的潜在购买力会产生观望情绪,进而造成市场的混乱。当产品的利润下降时,为了生存,各企业之间又很容易引发恶性竞争,正常的行业运行制遭到冲击和破坏,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行业的混乱。行业发展停滞不前,整个行业陷入低极易引起全行业的混乱。行业发展停滞不前,整个行业陷入低蘼和萧条。

五、解决的方法

1、企业自身的改变

(1)、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新机制

企业要建立有一个完善的创新机制。这个创新机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创新机制;二是体制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是包括研究、开发、生产、营销等企业经营各环节的活动,决不仅仅是技术部门的事。人是技术的创造者,一个好的技术创新机制能够给技术人员一个好的环境,能使人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一种适应新经济时展的技术创新机制应该具备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

实行新产品开发、科研开发的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制不是一项什么"创造",是目前国内外企业在技术管理中一种比较成熟的制度。特别强调承认人在其中的作用和贡献,其核心思路是:落实各类技术人员在项目开发中的技术责任和工作内容分工,同时体现责任大、贡献大、回报大的经济报酬原则。可以采取以技术入股,收入分层等方式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奖励和宣传制度。通过每年奖励和宣传几个重点项目和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建立良好的企业声誉和形象,提高企业外部感召力和内部向心力。

推行岗位竞争末位淘汰制。鼓励和提倡在公平环境下的岗位竞争,技术人员如果长期不努力,不能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那么企业就要考虑调整岗位,否则新一代人才也成长不起来。

技术队伍推行"人才合理流动制"。在保证工作安排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产品开发人员可以带着产品开发、市场难题参加科研开发项目,现场技术人员可以带现场技术问题和经验到开发部门工作,科研人员可以带着科研成果到生产现场去做技术转化工作,建立这种人才流动机制,可以解决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带来的偏颇,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队伍。

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鉴于知识这种"无形物质"的创造、管理、使用和交易与材料、设备等"有形物质"有重大差别,一两个人、几盒磁盘就能带走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机密,因此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已刻不容缓。

体制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经济运行中的体制矛盾越来越突出。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现行体制在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中暴露了许多弱点。这使人们增强了关于体制创新的紧迫感。如上文提到的一些观点,都涉及到体制创新的问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要有一批像Microsoft、CISCO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这些跨国公司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强调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开发的实力和水平。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大一部分属于民营企业,对于这些企业,只有对其进行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够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企业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同志指出:"不但要加强科技创新,而且要加强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先进的体制和机制能促进技术创新,持续地增强创新的能力,并转化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最终增强综合国力。

体制创新首先要从政企关系的调整做起,从宏观经济对策的内容和重点做起,有限的财力物力应该用于从整体上营造有利于企业自我发展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凡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的办法,都值得一试。由于我们的改革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探索中出现挫折是必然的,但我们必须坚持进行体制创新。

企业应当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核心业务。技术创新必须同企业的战略定位、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后来居上,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南京市"442"模式效果好。

在开展国有企业体制创新过程中,南京市的"442"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442"模式,核心是从产权制度创新入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操作,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投资决策、风险承担、利润分配的主体。具体运作方式: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前景看好、附加值高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从母体企业中独立出来,按母体企业出资40%、经营者和技术骨干出资不少于40%、市财政出资不多于20%(委托国有控股公司或母体企业持股)组建"项目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这种股权比例简称?

"442"模式的特点:一是其产品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市场前景看好,这是是否得到批准成立公司、财政是否投资的根本条件;二是投资各方必须以现金或新产品所需的原材料作价投入,不得以厂房、设备作价投入;三是公司所需的厂房、设备采取向母体企业租赁的办法;四是此类公司要按《公司法》规范运作,具有全新的机制。1999年,南京市共批准成立了19家"442"模式的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为4961万元。其中经营者、技术骨干个人出资2049万元,占总股本的41.3%;母体企业投资1862万元,占37.53%;财政出资1050万元,占21.17%。全新的技术创新机制,大大激发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加快,档次提高。全市第一个成立的"442"模式的公司,是在特困企业南京机床厂工具车间基础上组建的"南京赛尔特专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去年开发了4个新产品,其中空调用渐开线部件,是获悉外商在国内找了几家大型企业均未开发成功后,冒着风险承担下来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仅一套软件,外商认为可值1000万元;江南新兴仪器有限公司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2000年已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新产品的开发。

全新的技术创新机制,使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首批试点的8家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997万元,利润350万元,预计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600万元,利润1500万元。南京金三力聚氨脂有限责任公司,有员工100多人,运行3个月即实现销售收入708万元、利润108万元,相当于母体企业700人的销售额。

"442"模式从产权制度创新入手,通过资产纽带,实现"官、产、学、研、金"的紧密结合,企业既集中了国有企业的人才、技术、品牌和社会信誉的优势,又具备个体、私营企业与投资者利益结合紧密,决策快,经营灵活的特点,为技术骨干创业和实现价值创造了机遇和条件,也给母体公司以优厚的回报,体现了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为国有企业将优质资产与社会资本融合,实现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提供了经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体制创新为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而技术创新又给体制创新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两者相辅相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企业决策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企业的活动中,人的因素是第一的,再好的机制都要人去实施,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要从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着手,以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有定期的专业培训计划,这种培训要以达到某个具体专业要求为目的。使企业决策者在决策时避免盲目到跟着别人走或者是主观臆断。合理地引进人才,尤其是空降一些有能力、有经验的管理人才,是快速提高企业决策能力的一条捷径。

2、加强政府对产业的调节

内部原因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加以改变,而外部原因企业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需要政府在宏观有所调节,如在税收上,在产业结构上调节,在一些政策上的优惠等。尤其是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他们有诸多困难,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府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世界各国都毫无例外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国也概莫能外。

如美国设有小企业管理局,当然它不是中国意义上的管理,实际上是帮助、服务中小企业,它组织了退休经理服务团,网罗了1.2万名退休经理,组成390个分团,覆盖整个美国。台湾在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方面也有成功的经验。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台湾当局开始组建中小企业辅导体系。中小企业家自己还组织了中小企业协会,致力于保护企业利益,协调中小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并举办各种各样的辅导活动。同时,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帮助中小企业。总之,台湾通过政府拨款支持,民间运作,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扶植的体系,这一体系对台湾经济的繁荣稳定起了很大作用。

如果政府认为应对市场的弱者----中小企业加以帮助,那么建立中小企业扶植体系是必然的选择。这种体系能让中小企业认清自己,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就减少了从众性行为的发生。

政府还应该在各方面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要形成互补的经济模式,以达到双赢的局面。避免都钻进一条胡同从而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六、结束语

近几年,许多企业或许看到了从众性行为的弊端,纷纷求变,几乎又都向"多元化"经营方面发展,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有其特殊性,即市场空白多,有点资本投到哪儿都能发展起一小块来,结果造成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多元化经营是有前提的,一是企业的主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市场占有率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无懈可击,产业的发展余到顶了,剩余资本还有一大坨;而是进入领域必是优势所在,两者缺一不可。而现在的很多企业主业都未搞好就一个劲地喊多元化。仅仅就因为他看到甚至是听到别的企业这么做了。多元化变成了美丽的陷阱。wWw.gWyoO

可以说解决从众性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企业有自身的情况,人、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在这里只是分析了产生原因的一些大概的方面,解决这种现象的基本方法。对于企业来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制订出理性的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大败局》吴晓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2)《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闭幕会上讲话》朱熔基人民日报1999年8月

(3)《技术创新工程的回顾与展望》王建曾科技日报2000年3月

从众行为范文篇10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我国的企业也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从过去的国营转变为了国有,进而股份制。企业的管理也由过去的以行政管理为主逐步向着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

变革在进行着。然而,纵观改革这20几年,尤其是近10年,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巨型企业轰然瓦解,"泰坦尼克现象"此起彼伏。从神话到噩梦的轮回中,中国企业界和企业家形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市场运营和思维,涌动在非理性下的那股不可遏制的从众性的投资和扩张的冲动,使现如今的中国市场呈现出非线性的迷乱态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非理性的从众性行为正破坏着我们并不富足的改革积累。

失败是一个过程,而并非一个结果;是一个台阶,而非全部。中国新兴的企业群体,正在集体经历着危机和失败。为什么在中国的企业界、企业之中会有这种从众性现象?正所谓治标要治本,我们必须尽量弄清楚着种从众性行为的根源在哪里,又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影响。在着里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二、从众性行为的含义

所谓从众性就是过分屈从团体压力,而放弃真知卓见,害怕与众不同,即使出现一些超乎寻常的创新思想也会被社会压力所淹没。从众性有褒有贬,其性质因人因事而异。当一个人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想法,在集体中与别人保持一致,是一种积极的从众反映;反之,一个人不加分辨地服从别人不正确的言行,盲目地言从计行,则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从众性是指狭义的从众性,即是指消极从众反应。这种行为对创造性能力具有不良影响。因此,从众性通俗来讲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跟风"。

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从众性行为可以表现在放弃自己正确的观点和自己的特点,而盲目地,非理性地跟从别的企业投资和扩张。

在我国,我们可以看到保健品市场,VCD市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典型的从众性行为。

1987年以杭州保灵为代表的蜂王浆产品拉开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帷幕,88年的娃哈哈,太阳神;89年的"851"生物制品、昂立一号;90年的飞燕减肥茶,延生护宝液;91年的巨人集团成立;92年深圳太太集团成立;93的中华鳖精、生命核能、脑黄金以及武汉红桃K集团成立;94年的三株口服液;95年巨人集团的史玉柱推出12种保健产品;96年的巨不肥;99年的风景减肥胶囊、伟哥开泰胶囊;2000年的脑白金。在94年保健品市场处于全盛时期,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有3000多家,产品近3万种。8年之内达到3000家,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一家保健品生产企业诞生。

三、从众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很多方面制约的,但主要归纳来看一是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二是受自身思维的影响。就正如一个人的跑步行为,只有当他有了跑步这个想法(内部因素),而且至少有一个能跑步的地方(外部因素),他的才能实施跑步这个行为。如果他自己没有要跑步这个想法,就算有再好的跑道在面前,他也是不可能跑的。如果他在水中,就算他再想跑,他也是不能够跑,而只能够游。同理,一个企业的从众性行为也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外部原因

(1)产品利润空间较大

我们都知道,企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生存,而要生存首先就要有钱,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得到的利润。如果有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毫无利润可言,我想是不会有企业愿意生产的。正是有利可图,有暴利可图,才使众多的企业盲目地争相进入。先进入的企业由于获得了暴利而极速膨胀,这种"模范"的影响导致更多的企业急于进入,形成另一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以说,高额的利润是产生从众性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因。

(2)该产品进入壁垒较低

壁垒包含两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二是资金方面的壁垒。也就是说某个行业有从众性行为的发生那么该行业进入所需要的资金肯定不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一定不高。

(3)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必然要导致竞争的无序,而这种无序又会成为企业从众性行为的催化剂。大家都想乘乱捞一把,在里面的想多捞些,还没进去而看着眼红的拼命往里挤。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就像一群人(企业),得了一种病(从众性行为),医生(市场机制)却不知道该怎么医治(约束,调控),传染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身体特好的熬过来了,熬不过的占大多数。

现今,我们的市场没有一个完善的、强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也就是说很多企业没有该种产品的生产资格却上马生产,市场对这?quot;无证上岗"的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制约,这样就会造成很多企业没有完备的生产手续也能生产,为从众性行为的发生开了方便之门。

2、内部原因

(1)企业领导者自身素质偏低

一个企业的行为是由这个企业的领导者作出的,领导者所作出的决定能反映其素质的高低。通过对众多的失败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共同之处。首先,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意识是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参考标准。企业家往往无意于追究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道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企业家们的功利意识。追求功利,就是要求高额的利润,从而又归结到从众性行为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上来了。其次,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我们的许多企业领导者缺乏对游戏规则的遵守,许多?quot;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为标榜。本来,不按牌理出牌,出奇招制胜是很好的经营手法,但是由于领导者自身素质偏低,不按牌理出牌变为了不看自己的牌出牌,不按规律,规则出牌。在企业发展的决策上是天马行空,百无禁忌。根本不在意自身的条件够不够。再次,领导者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这主要是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改革以来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们没有受过什么专业化的教育,没有受过现代化管理的训练。基本上都是敢闯,敢拼再加运气而获得成功的。这种先天的不足常常导致很多企业家在获得一点成功之后不思进取,刚腹自用。当该行业前景较好时,企业家们的这些缺陷就会被掩盖,但当该行业一出现行业危机,或者是较高的获利时期过去后,这种先天不足就要演变为灾难。

(2)企业没有一个完善或是较好的创新机制

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好的发展办法,当然也就只有跟着别人走。看着哪利润高,就想一头扎进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著名企业是一直跟着别人发展起来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一个企业如果要想长久地保持稳定的发展,没有对自己的产品不断的创新,没有对自己体制的不断的创新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我们的很多企业并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创新机制,比如产品的更新换代、企业的投资方向等关系到企业生死的重大决策基本上都是由老总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一个专门的机制,没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科学的、合理、理性的分析、预测和可行性研究。没有研究必然就没有发言权,又正如上一点所说的,企业最高领导人员素质的低下,导致他们的决策几乎全部依据于报纸零星的新闻、无聊的电视剧的对话以及日常生活之中的一些比喻和经验。

80年代末90年代初,郑州亚细亚商场可以说在全国是风光无限,是我国商场改革的先驱,在商界也是重量级选手,但是,不到十年这艘"商界母舰"就惨遭滑铁卢,在亚细亚兵败崩盘之后,作为企业最高领导者的王遂舟曾经仔细描述过当年投资连锁店的决策过程:

"1993年9月份之前,连锁店这个词在中国还没有,9月份以后才在报纸上见过,当时对连锁店的概念还不清楚。我和几位董事长在一起策划,提出三个理论:(1)看准了就上马;(2)生一个孩子是养,五年以后再生一个还要作难,干脆放在一起作难算了;(3)当时看过一个电视剧,一个老板在讲述他为什么那么有钱时说,我先办了一个纺织厂,然后用这个纺织厂作抵押,办起了两个纺织厂,又用这两个纺织厂作抵押,办起了四个纺织厂。基于这钟情况,我们确立了宏伟的目标,几位老板为亚细亚集团制订的三年规划是在全国搞30---50个商场,年销售额500亿,我改为100亿。"

这就是1993年中国最优秀、最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的认识和决策能力。创新似乎是有了,但是这种所谓的创新是非理性的,是盲目的。只是在看到别人这么做了(在这个案例里的别人还只是电视中的剧情),自己感觉还行就行动。感觉还行本身并不是坏事,但是要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一个能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的机制。

(3)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影响,小农经济式的生产形态桎梏着很多人的思想。再加上中国的许多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转变中大多保持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形态,他们的领导者总是固执地认为原有的生产能满足顾客的需要,传统思想使他们保守而固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对新兴的技术、新兴的管理方法有一种天生排斥心理,害怕承担风险。不求上进、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盘踞在他们的大脑。今天的中国企业界已经进入了一个保守主义复兴的年代。大家都愿意跟在成功者的后面拣便宜,拿来主义大行其道,随大流成了时尚。

四、从众性行为带来的影响

1、对企业自身的影响

企业的从众性行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企业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没有一个科学的,理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象只无头的苍蝇。在短期内企业好象发展得很好,但这是企业以牺牲长远的发展目标换取的短期利益,但是由于没有长远的目标,企业发展后继无力,这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现在的很多中小企业老是喜欢跟着别人走,一味地"炒短线",完全没有一个自己发展的目标、方向,从众性行为将使企业失去竞争力,企业也就无法实现持续、长久的发展。

2、对行业和社会的影响

从整体来看,从众性行为对行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首先是过多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等于在一个行业里大量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大量的进入必然导致大量的退出,消费者购买了商品得不到该企业的售后服务保障,例如,如果你买了"爱多"牌VCD影碟机的话,如果现在出了问题恐怕就要自己掏钱修理了。这种情况会使消费者对产品失去信心,大量的潜在购买力会产生观望情绪,进而造成市场的混乱。当产品的利润下降时,为了生存,各企业之间又很容易引发恶性竞争,正常的行业运行制遭到冲击和破坏,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行业的混乱。行业发展停滞不前,整个行业陷入低极易引起全行业的混乱。行业发展停滞不前,整个行业陷入低蘼和萧条。

五、解决的方法

1、企业自身的改变

(1)、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新机制

企业要建立有一个完善的创新机制。这个创新机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创新机制;二是体制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是包括研究、开发、生产、营销等企业经营各环节的活动,决不仅仅是技术部门的事。人是技术的创造者,一个好的技术创新机制能够给技术人员一个好的环境,能使人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一种适应新经济时展的技术创新机制应该具备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

实行新产品开发、科研开发的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制不是一项什么"创造",是目前国内外企业在技术管理中一种比较成熟的制度。特别强调承认人在其中的作用和贡献,其核心思路是:落实各类技术人员在项目开发中的技术责任和工作内容分工,同时体现责任大、贡献大、回报大的经济报酬原则。可以采取以技术入股,收入分层等方式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奖励和宣传制度。通过每年奖励和宣传几个重点项目和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建立良好的企业声誉和形象,提高企业外部感召力和内部向心力。

推行岗位竞争末位淘汰制。鼓励和提倡在公平环境下的岗位竞争,技术人员如果长期不努力,不能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那么企业就要考虑调整岗位,否则新一代人才也成长不起来。

技术队伍推行"人才合理流动制"。在保证工作安排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产品开发人员可以带着产品开发、市场难题参加科研开发项目,现场技术人员可以带现场技术问题和经验到开发部门工作,科研人员可以带着科研成果到生产现场去做技术转化工作,建立这种人才流动机制,可以解决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带来的偏颇,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队伍。

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鉴于知识这种"无形物质"的创造、管理、使用和交易与材料、设备等"有形物质"有重大差别,一两个人、几盒磁盘就能带走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机密,因此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已刻不容缓。

体制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经济运行中的体制矛盾越来越突出。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现行体制在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中暴露了许多弱点。这使人们增强了关于体制创新的紧迫感。如上文提到的一些观点,都涉及到体制创新的问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要有一批像Microsoft、CISCO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这些跨国公司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强调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开发的实力和水平。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大一部分属于民营企业,对于这些企业,只有对其进行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够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企业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同志指出:"不但要加强科技创新,而且要加强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先进的体制和机制能促进技术创新,持续地增强创新的能力,并转化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最终增强综合国力。

体制创新首先要从政企关系的调整做起,从宏观经济对策的内容和重点做起,有限的财力物力应该用于从整体上营造有利于企业自我发展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凡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的办法,都值得一试。由于我们的改革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探索中出现挫折是必然的,但我们必须坚持进行体制创新。

企业应当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核心业务。技术创新必须同企业的战略定位、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后来居上,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南京市"442"模式效果好。

在开展国有企业体制创新过程中,南京市的"442"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442"模式,核心是从产权制度创新入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操作,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投资决策、风险承担、利润分配的主体。具体运作方式: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前景看好、附加值高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从母体企业中独立出来,按母体企业出资40%、经营者和技术骨干出资不少于40%、市财政出资不多于20%(委托国有控股公司或母体企业持股)组建"项目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这种股权比例简称?quot;442"。

"442"模式的特点:一是其产品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市场前景看好,这是是否得到批准成立公司、财政是否投资的根本条件;二是投资各方必须以现金或新产品所需的原材料作价投入,不得以厂房、设备作价投入;三是公司所需的厂房、设备采取向母体企业租赁的办法;四是此类公司要按《公司法》规范运作,具有全新的机制。1999年,南京市共批准成立了19家"442"模式的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为4961万元。其中经营者、技术骨干个人出资2049万元,占总股本的41.3%;母体企业投资1862万元,占37.53%;财政出资1050万元,占21.17%。全新的技术创新机制,大大激发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加快,档次提高。全市第一个成立的"442"模式的公司,是在特困企业南京机床厂工具车间基础上组建的"南京赛尔特专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去年开发了4个新产品,其中空调用渐开线部件,是获悉外商在国内找了几家大型企业均未开发成功后,冒着风险承担下来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仅一套软件,外商认为可值1000万元;江南新兴仪器有限公司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2000年已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新产品的开发。

全新的技术创新机制,使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首批试点的8家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997万元,利润350万元,预计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600万元,利润1500万元。南京金三力聚氨脂有限责任公司,有员工100多人,运行3个月即实现销售收入708万元、利润108万元,相当于母体企业700人的销售额。

"442"模式从产权制度创新入手,通过资产纽带,实现"官、产、学、研、金"的紧密结合,企业既集中了国有企业的人才、技术、品牌和社会信誉的优势,又具备个体、私营企业与投资者利益结合紧密,决策快,经营灵活的特点,为技术骨干创业和实现价值创造了机遇和条件,也给母体公司以优厚的回报,体现了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为国有企业将优质资产与社会资本融合,实现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提供了经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体制创新为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而技术创新又给体制创新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两者相辅相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企业决策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企业的活动中,人的因素是第一的,再好的机制都要人去实施,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要从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着手,以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有定期的专业培训计划,这种培训要以达到某个具体专业要求为目的。使企业决策者在决策时避免盲目到跟着别人走或者是主观臆断。合理地引进人才,尤其是空降一些有能力、有经验的管理人才,是快速提高企业决策能力的一条捷径。

2、加强政府对产业的调节

内部原因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加以改变,而外部原因企业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需要政府在宏观有所调节,如在税收上,在产业结构上调节,在一些政策上的优惠等。尤其是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他们有诸多困难,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府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世界各国都毫无例外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国也概莫能外。

如美国设有小企业管理局,当然它不是中国意义上的管理,实际上是帮助、服务中小企业,它组织了退休经理服务团,网罗了1.2万名退休经理,组成390个分团,覆盖整个美国。台湾在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方面也有成功的经验。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台湾当局开始组建中小企业辅导体系。中小企业家自己还组织了中小企业协会,致力于保护企业利益,协调中小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并举办各种各样的辅导活动。同时,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帮助中小企业。总之,台湾通过政府拨款支持,民间运作,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扶植的体系,这一体系对台湾经济的繁荣稳定起了很大作用。

如果政府认为应对市场的弱者----中小企业加以帮助,那么建立中小企业扶植体系是必然的选择。这种体系能让中小企业认清自己,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就减少了从众性行为的发生。

政府还应该在各方面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要形成互补的经济模式,以达到双赢的局面。避免都钻进一条胡同从而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六、结束语

近几年,许多企业或许看到了从众性行为的弊端,纷纷求变,几乎又都向"多元化"经营方面发展,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有其特殊性,即市场空白多,有点资本投到哪儿都能发展起一小块来,结果造?quot;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多元化经营是有前提的,一是企业的主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市场占有率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无懈可击,产业的发展余到顶了,剩余资本还有一大坨;而是进入领域必是优势所在,两者缺一不可。而现在的很多企业主业都未搞好就一个劲地喊多元化。仅仅就因为他看到甚至是听到别的企业这么做了。多元化变成了美丽的陷阱。

可以说解决从众性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企业有自身的情况,人、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在这里只是分析了产生原因的一些大概的方面,解决这种现象的基本方法。对于企业来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制订出理性的改革方案。

七、参考文献

(1)《大败局》吴晓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年1月

(2)《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闭幕会上讲话》朱熔镕基人民日报1999年8月

(3)《技术创新工程的回顾与展望》王建曾

科技日报200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