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十篇

时间:2023-12-18 17:56:56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从“惑”到“识”

一、“惑”与“识”理论概述

“惑“在儒家中理解为困惑、迷惑、疑惑之意,“师之,传道授业解惑也”,惑是认识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因与自然事物相互接触后,所表现出来的在认知结构中对尚未掌握的知识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对高中学生来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稍微复杂或有难度的数学问题就会自然形成疑,而由疑便会生惑,此时教师就可以从疑惑中发现问题,利用学生的疑惑来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组织教学过程,把疑惑和问题统一,由此来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识”一般指人的见识,包括的内容众多,如知识、判断力、观察力等,而在教学中,学生的“识”主要是指对事物的认识,是对数学这个抽象概念的认识。华罗庚从数学认识的角度在“学与识”中指出,要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就必须要灵活运用,把不是自己的变成自己的,即知而识之,学而识之,见而识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完成“由厚到薄”的过程。

从“惑”到“识”是对知识学习的一种认识过程描述,包含了两个意境:困惑和见识。高中数学课可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侧重于学生活动的数学课,可称之为“教师教学生”型课,特点是课堂上能看到学生而看不到数学;一种是侧重于内容的数学课,可称之为“教师教数学”型课,特点是课堂上能看到数学而看不到学生;一种是侧重于过程的数学课,可称之为“教师教学生怎样学数学”型课,特点是课堂上既能看到学生又能看到数学。在最后一种类型的数学课中,学生对数学对象的认识能体现从惑到识的过程。从“惑”到“识”是一种人类固有的学习特性,教育就是要利用这种特性。

二、构建从“惑”到“识”的高中数学教学理念

1.“惑”从疑生。高中同学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对待事物的看法有待成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用生疑解惑的艺术技巧去帮助他们完善从“惑”走向“识”的过程。教师要解惑就必须关心和关爱学生的一举一动,接受学生对待事物的惑,而且能够预见学生的疑惑并判别学生为什么在掌握新知识时会产生困难。

2.“识”从“惑”生。有了“惑”,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兴趣自然会产生变化,并能走出学习的困境,实事求是,这也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与数学教育理论,对观念进行改善,反思教学实践,找到问题关键,并提炼出实践经验,形成数学教学的正确认识。从“惑”到“识”体现了数学从问题到理论的发生特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解题是数学的特点,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从“惑”到“识”是一个自然过程,一个学习者到了解题的十字路口时便会产生困惑,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把解决“惑”的思路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这种数学的探究方式是对思维的有效训练。基于这样的训练,学生便会从由“惑”生“识”。

3.从“惑”到“识”。从“惑”到“识”的教学适应了学生认识规律的需要,符合学生认识成长的规律,这样的教学能够让教师引导学生去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的原因、知识的延拓等,从诱惑、导学、启知、发识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完成从“惑”到“识”的学习过程,从而掌握数学学习的真谛。

三、从“惑”到“识”高中数学教学举例

按照从“惑”到“识”的高中数学教学理念,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欲望是关键因素,而学生认知冲突则是激发学生参与欲望的根本原因。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例:函数及其图像教学(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目标:函数及其图像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像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设置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教学思路:除了用列表、图像、解析法这三种常用方法对函数进行研究和学习外,也可以突破常规从不同角度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不同研究方法。

教学理念:构建从“惑”到“识”的教学环节,由疑生惑、从惑到识,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过程,经历并逐渐渗透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思维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速语

从“惑”到“识”认真理清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从实际出发摸索符合学生求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是当前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从“惑”到“识”的认知过程,才能在实践中找到一条适合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篇2

关键词:数学;困惑;情感因素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以往的教学、学习中,往往过于注重定理、概念的抽象意义,有时却抛却了它广泛的应用性,如果把抽象的概念、定理进行恰当比方,让学生感知其在生活中的意义,那么数学的广泛应用将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所推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

一、建立好情感氛围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态度往往和他们的情感氛围及距离有很大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教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敢于大胆地去探求、去思考。作为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打成一片,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要对学生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从而建立好师生关系,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其次,数学教学中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少数人,对于基础非常薄弱的更要多去关心。

二、对学生有正确评价

学生如何走出学习数学的困惑,与学生学习的态度好坏、情绪波动、心境优劣及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都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在数学教与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教师认可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喜悦,找到了成就感,产生进一步去探讨问题的兴趣。教学中教师不能有统一对待的思想,要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但不是另眼相看。只有进行正确、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从而更进一步摆托数学的困惑。

三、对学生取得成果的肯定

学生在学习中一旦取得成绩(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考试好了、作业肯写了、能主动去探讨问题了等),学生有了这样的成绩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成功得到肯定后是学生走出数学困惑的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当然,要使学生获得成功,取得成绩,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技巧,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为,不能有力所不及的。当学生在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他们,使他们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这样离摆脱数学的困惑还会远吗?

总之,我们在教与学中不断地改进教法,不断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地指导学生的学法也是关键。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间接的知识,是抽象化、形式化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在前人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般不包含探索和思维的过程,作为教育者应去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找出其变化规律、性质的相似之处,时刻想到生活离不开数学,逐步将知识融会贯通。想到学不好数学走上社会简直一切都很模糊,与其到时那么困难,不如现在想点法子,跟教师、可以学的同学学,真正从思想上摆脱困境,走出数学的困惑。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篇3

1. 课内阅读教学的困惑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能力培养主要包括阅读欣赏和写作两大能力;而语文素养,我的理解就是学生文字素材在大脑中的积淀,以及据此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水平及层次。当然,也不可否认,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没有错误,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点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这样就使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就是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所以就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一: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2. 课外阅读教学的困惑 我认为无论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要归功于一点,就是让学生大量的阅读,只要学生读书多了,他的阅读能力肯定能得到提高,欣赏能力提高,也就会更假观察生活,自然而然,写作也就有东西可写,有文词来表达。我们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主要的就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资源,二是阅读时间。就我校现状来看,学生多,阅读书籍少,有些书籍学生又不喜欢看,学生自买的资料几乎没有,如果硬逼学生去读他不感兴趣的书,很难想象会取得多少效果;就阅读时间来说,学生现在课业负担过重,不用说有多少老师能拿出多少时间来让学生读书,就是学生自己抽出的时间看书,被班主任发现还要被没收。由此,也就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二:如何从阅读资源和阅读时间两个方面解决课外阅读教学的问题。

3. 作文教学的困惑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难以操作的一项教学工作。就目前来说,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文指导,包括训练体系的确定和作前的指导,现在多数作文训练非常盲目,没有找到一个合适有效的作文训练体系,每次上作文课之前,老师随便浏览习作练习题目就去上课,课上给学生读题目一遍就让学生写,甚至有些作文题目离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距离很遥远,老师不做任何解释,这样造成的结果可想二知,学生抓耳挠腮,老师看着学生习作愁眉哭脸;其次,每次写作之前需不需要指导,如何指导才有好的效果,也是另很多语文同仁伤透脑筋的问题。二是作文批改,因为每写一次作文,每个老师要批改四五十篇的学生作文,耗时耗力,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看完分数,一笑了之,甚至有的学生连看都不看就塞到书包里去了,老师的心血没有换来丝毫的效果。三是作文讲评,到底怎样的作文讲评模式才能使学生有真正的收获,起到较好的效果。由此,就出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三:作文教学到底如何指导、批改以及讲评?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篇4

[关键词]: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策略

一、初中男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前期调查与分析

初中语文,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石的学科。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还是将来出国深造等,语文素养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社会的要求和人们的共识。初中生,尤其是男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为此,学校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对初一至初三六个班中的男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统计如下。

调查的项目小学语文学习状况初中语文学习兴趣初中语文学习心理初中语文学习成绩

班级人数优秀一般差浓厚一般没兴趣愉悦冷淡困惑优秀一般差

初一(2)(5)5249.6%38.2%12.2%28.6%50%21.4%20.7%46.6%32.7%15.5%45.6%38.9%

初二(7)(10)5451.7%40%8.3%19.7%47%33.3%16.7%41.6%41.7%10%43.3%46.7%

初三(13)(14)4944.3%43.7%12.0%9%37.7%53.3%9.3%32.3%58.4%8%33.3%58.7%

从调查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男生一般在小学时的语文学习兴趣强烈,且成绩较为优异;进入初中,随着语文感性特征的凸显,男生语文学习兴趣递减,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语文学习中存在普遍的现象是:女生的学习成绩大多好于男生,随着年级的递增,男生的学习困惑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伴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内容的不断调整和深入,语文内容的形象性和感性日益突出,男生原有的以识记为主的学习方法逐渐淡出舞台。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试题,往往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屡试屡败。他们困惑、迷茫、焦急、烦躁,无从排解心中的郁闷,有的严重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自身心理地健康发展。

可见,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从升学要求来讲,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必须进行语文测试,若这一学科成为学习上的严重障碍,则于升学深造不利;语文又是一种素养及文化修养,作为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公民,以“语文”来体验生活和观察世界,以“语文”来思考问题,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迫切要求。因此,现在超前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对培养初中男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改善公民素质,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产生的深层探因

1、初中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导致了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工具性、思想性为其本质属性,以知识性、文学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般属性的基础学科;它的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它的主要内容是文学教育,即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工具性是语文的附属特性。

到了初中,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日渐凸现。和小学相比,它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内容更是抽象、灵活、感性。语文是一门值得回味的、动态的、情感的审美学科,而不是僵化的、绝对的、封闭的规则体系。再加之初中语文明线上是关于语文知识的传授,暗线上是关于思想情感的渗透,学生的着眼点很大程度上只关心“知道了什么”,而不关心“我体验到了什么”。初中男生大多长于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而短于形象思维。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困惑心理的必然性。

2、青春期生理机制的不断变化,造成了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

正处于人生豆蔻年华阶段的初中男生,他们渴望理解,向往美好。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及身体发育的日渐成熟,他们对异性的态度由封闭、被动转为好奇、主动。开始关注对自我的认识,对青春期的自我认识,对人际交往学习的认识,尤其是与异往和校外人际交往;对未来社会对人要求的认识。因此,上课时注意力极易分散,没有小学时的“正襟危坐”、“聚精会神”。课余时间,他们倾向于与他人交往,注重发型、衣着打扮。这客观上导致兴趣点分散,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就会减少。同时初中男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十分脆弱,有时外界的“一事”、“一言”会导致他们几天精神萎靡,不能自制。如果消极负面情绪得不到劝慰和疏导,便会出现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既而严重影响学业进步。这就与语文学习需要的“执着、坚韧”精神,大相径庭,格格不入。

3、受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性的影响,引发了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

初中女生对于识记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如语文、英语、社会思品等兴趣浓厚。因为它们容易感知,容易产生联想与想象,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与此相反,初中男生生活上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感情上往往不够丰富细腻,不愿意关注现实生活。初中男生特定时期的心理品质,让他们对待语文,如同“九天玄女”,“高处不胜寒”。我们知道要学好语文,需要情感的投入,生活的体验,甚至体察细微,身体力行,这就使初中男生不寒而栗,畏惧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之初中男生语文学习的“模式化”思维严重,回答问题总喜欢像数学那样“找框框、寻套路”。然这一招并不灵验,结果愈考愈挫,丧失了学习信心,产生了困惑心理。

三、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有效策略

如何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如下策略:

(一)“数据分析+三年跟踪”的积累资料库策略

根据抽样调查的表格数据,进行抽取样本对比分析,着眼于三个参变量:“初中”、“男生”、“语文学习”。一定的量变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质变,男生在语文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应该从语文学科发展的特征、男生生理变化特征、男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诸多因素去考虑,进行三年的跟踪,然后制定合理有序地矫正措施,帮助他们消除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其主要数据分析表格设置和操作程序有:

1、初一新生入校后立即发放问卷调查表,及时了解他们进入初中后的语文学习状况、心理状态等。具体包括《初中语文学习心理调查表》、《初中语文知识重难点掌握程度调查表》、《初中语文学习认知水平调查表》等。

2、初一下学期结束后再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男生的语文成绩的波动状态及语文学习心理动态。具体包括《中小学语文知识衔接点调查表》、《初一语文学习困惑心理调查表》、《初一语文学习自信程度调查表》等。

3、初二下学期结束后,再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男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其语文成绩变化、本阶段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程度、困惑心理的缓解及消除程度。具体包括《初二语文学习状态调查表》、《初中语文想象思维能力调查表》、《初二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缓解程度调查表》等。

4、初三学生中考结束后,立即进行信息反馈,了解中考语文答题的心理状态及在此方案实施的前提下,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缓解、消除程度及在中考应试中发挥的作用。具体包括《中考语文成绩统计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意向调查表》、《初中阶段语文学习调查表》、《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消除程度调查表》。

(二)“群体亲近、疏导+个性教育”的心理辅导策略

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困惑心理,一般是不易被察觉到的。究竟有哪些困惑,这些困惑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往往是秘而不宣,教师一般只能从分析表象去感知。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让学生消除心理隔阂,畅所欲言,直抒胸臆。“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必须最大可能的赢得学生的认同,让他们首先愿意听语文课;只有愿意听课,才有听懂的可能,也才有学好的可能。平时采取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谈话式、书信式、网络式。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出的困惑,从自身的客观背景,性格特征,学习动机等方面加以全方位的思考,然后做好分门别类的安抚和疏导。其具体做法如下:

1、增强学习信心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瞬间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学习信心;要把语文学习的落后归因于努力不够,书读的不多,而不要认为是他们能力低,头脑笨。例如某实验班中的小戴,因患小儿麻痹症,性格内向,言语不多,成了班中的学困生。可是一次偶然的表现,改变了他,也改变了我。有次上课,从来不抬头的他,竟然抬头看我上课,我心中大喜,于是灵机一动,及时地对他进行表扬,鼓励同学向他学习-----抬头挺胸,认真听讲。接下来的课中,发现小戴始终抬起头,认真听我上课。课后我顺势而导,进一步鼓励他:“你今天的表现让老师很激动,老师相信你能学好的,老师也会帮助你的!”后来,他变了,渐渐地卸下了自卑的包袱,增强了学习信心,消除了语文学习上的困惑心理,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地改变,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2、提高学习兴趣虽然初中男生的性情比较豪放粗犷,但心理比较脆弱,对他们也要多加关心。我们提倡作文、试卷面批面改,多写激励性评语,多与他们交流,使之乐于与老师相处,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依赖感。这样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的重要性。根据作文要求,我每次都要特意“照顾”男生,尤其是对作文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更是倍加呵护,生怕戳伤他们的自信心。提出每次作文只要满足一个要求,作文就打80分,如果让我在作文中还能发现到其他优点,每处再加一分。这样,他们的作文自然打上高分。我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赢来了学生对我的尊重。学生“爱屋及乌”,从心理上开始接纳作文,渐渐地喜欢上作文,自然更乐意上语文课了。

3、加强个别交流要重视同男生的个别交流,针对男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对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效果及实施后存在的问题做好记载。针对意志薄弱的男生,我们采用认知疗法、转移注意力疗法,经常鼓励他们要知难而进,勤学好问,持之以恒地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对上进心强的男生,则采用升华的方式,让他们将目标转化为动力,不断提高自己;对较自卑的男生,除采用认知疗法外,重在采用过度代偿疗法。当然,对于各种心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采用某种疗法,更多的是综合疗法。

例如在与张某谈话中,了解到造成张某厌学心理的真正原因,便下定决心帮助他走出心理阴影。为此,我多次找他谈话,勉励他,相信“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付出总有回报的理念。帮他制定学习计划,作息时间表,并再三叮嘱,要克服缺点,遵照执行。先从上课,再到作业,由浅入深,提出要求,不断约束松散拖沓行为,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值得欣慰的是一学年下来,张某进步显著。

4、鼓励自我认同心理学家艾里逊认为:青少年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了解自己,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同观。现代心理学家研究成果已证明:个人的自我认同水平对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我们要求男生在生活中抬头挺胸,面带微笑。因为好的姿势和面部表情会改变人的心境、气质、态度和自我感觉。要鼓励男生学会自己相信自己,学会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个别咨询的时候,尤其强调要宽容善待自己,用这种积极的方式去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拥有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保持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状态。

5、倡导心理咨询男生的心理状态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优劣,因此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制,鼓励男生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向专职的心理教师和咨询师倾诉,真实反映各种心理困惑,然后根据心理学原理,加以及时疏导,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参与学习。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生平时有问题可以去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问题等。

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发展性辅导的心理课程等。

(三)“四动+八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策略

1、引发多角度互动策略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困惑心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文课难听懂,二是语言品析难理解。初中语文课程固有的性质,要求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因此,生动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一剂良药。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知识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把单一的耳听,化为“手动、口动、脑动、眼动”(四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掌握语文知识,感受语言魅力,引领学生去遨游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

2、充分体现“八化”策略繁琐问题简单化、陌生问题熟悉化、正面问题反面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整体问题局部化、运动问题静止化、恒等问题不等化、一般问题特殊化(八化)。例如,抽象问题具体化,是针对男生擅长于抽象思维,而短于形象思维而提出的,对于言语教学而言,抽象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问题,应引导学生寻找最近发展区,从最简单的生活体验入手加以剖析,从而感悟思想内容。又如,陌生问题熟悉化是指在新情境、新的问题背景下,诱导学生如何理解感受,直至深刻体验。很陌生的问题,只是问题的表象,其解决方法思路都是已学过的或十分熟悉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形象,从而领会文章的主旨。再如,正面问题反面化是对时代久远,学生体验不深的古人作品,正面入手往往较复杂,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一时难以理清头绪。如对文中人物的评价问题,可以直接有效地从反面入手。还有一般问题特殊化,是指“一般的条件”“一般的结论”不易发现,其语文特征,若从极端情形、特殊角度考虑,则豁然开朗。如,对诗歌“意象”的领会,就应采用“特殊化”策略,引导男生领悟诗人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情怀。

(四)“激活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的长足实效策略

语文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因此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防微杜渐,是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重要环节。尤其要做好的是以下几方面:

1、注意衔接,平稳过渡搞好中小学内容的衔接,可以弥补男生在学习内容与思维方法上的落差。小学语文基本上是平面型直观性语文,进入初中转化为立体型情感性语文。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如开学后就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在给初一新生上课之前,就要明确告知学生,转变学习语文的观念很重要。向学生讲明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初中由于课程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偏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学多,学生学习地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

2、找准难点,有的放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优劣,并不全取决于记忆和背诵讲授内容的能力,而是最终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用学生的眼光去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认真研究教材,深入学生,选择教法。在语文学习方面,男生比较理性,学习较随意,喜欢做以识记为主的基础题,而对以感性理解运用为主的阅读写作,以及综合性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勉为其难了。尽管男生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较强,但他们思想松懈、自由散漫,上课不记笔记等缺点,导致他们往往捕捉不到课堂讲解的重点和能力训练点。因此,教师要指导男生“敞开心扉”,让他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听课,规范语言表述。对探究性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先指导他们学会筛选信息,分析问题,形成自己观点,然后学会用语言来表述自己观点等语文思想。这样有的放矢的将“困惑”转化为若干易于解决的小问题,“困惑”也就不困惑了。

3、循序渐进,春风化雨“分散难点,逐步提高”,也是预防困惑心理产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规律。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适度的台阶。台阶过高学生攀登不上去,容易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心理上产生困惑感,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台阶过平,难以激起学生追求知识的心理,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熟悉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时适度台阶。一节课只突破一两个难点,一次作文只实现一个小目标,一套试卷只设计两到三个难点问题,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信心倍增。教学中还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引导,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男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又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情感触发,让每个人都能学有所成。

4、精心打造,激活特区初中语文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思想方法、情感体验上,都存在很多难点,这些都是初中男生易产生困惑心理的重要根源。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提供学生最近发展区,使语文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上,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身上具有程度不同的八种智能,每个正常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技能,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拥有技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而男生似乎在语言智能上,天生不及女生,教师要充分挖掘男生身上的其他多种智能,并利用其某一高程度智能,唤起埋藏于心底的成功的喜悦,来树立其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使之信心十足的发展言语智能。例如,利用男生喜欢历史的特点,在上《隆中对》一课时,课前就布置男生去完成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以及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的时代背景。结果发现课堂内男生特别兴奋,极力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显然不错。

春风雨云渡,舟过水无痕。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就能见效的容易事。所以教师平时要指导男生做到:多读、多写、多想、多问,积累一切同语文有关的知识(甚至看似无关的),办一个“零存整取”的语言“存折”(精致便携的小本子),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所有精彩美妙的语言素材统统存进去,使之“滚雪球”般日渐壮大、丰富、充实。“钱包”鼓了,学生自然就“材”大“气”粗、左右逢“源”了,自然会培育出心灵的绿洲,释放出灿烂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明出版社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篇5

一、“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许多一线的数学教师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感到茫然,尤其是在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相比,不仅学生难以适应,教师也难以适应。笔者对这些存在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认为,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教学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困惑:

1.困惑之一:情境创设的“度”如何把握?新课改中一个很明显的要求是要加大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诚然,“情境创设”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目标中。然而,情境创设也易占用大量时间,有时,为了能够顺利地将学生引入所创设的情境中,甚至需要花费一半多的时间,这无疑在时间上会与正常的教学计划产生冲突。比如,情境创设有时会使得教学的重、难点无法得到保证。到底怎样的情境创设才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呢?

2.困惑之二:传统的“数量关系”教学是否需要?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可谓是一大法宝,许多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可以通过套用某种特定的“数量关系式”就能迎刃而解。然而,在新教材中,对“数”与“量”的关系问题却忽略了,作为一线教师到底应继续传授数量关系,还是放弃对这个问题的讲解呢?许多教师感到迷茫。比如,有关行程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等;我们举一例作说明:“大毛和小毛两人同时从相距10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大毛每分钟走120米,小毛每分钟走80米。如果一只狗与大毛同时同地出发,每分钟走500米,在两人之间不停的往返行走,直到两人相遇时才停止。这时狗共行多少米?”当学生面对该题目时不懂数量关系往往无所适从。若通晓了数量关系,便可驾轻就熟,解决问题。

3.困惑之三:例题与习题的大差异性如何协调?原则上而言,例题的讲解目的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某种解题的思想与方法,而后的习题练习则是一种巩固与复习,或是在例题基础上的适当提升。然而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例题所反映的解题思想与习题所体现的解题思想差异很大。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把握与协调两者之间的大差异性?比如,例题中所讲的有关列方程解的内容,而在习题中,则无法运用例题中所讲解的列方程思想来作解答,而只能用算术解的方法进行解答。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应怎样协调好这个矛盾又是一大因惑。

4.因惑之四: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培养?许多小学的数学教师感觉到,经过“解决问题”模块的教学,学生的能力仍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很多学生在面对“解决问题”的题目时无从下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比如,有关路程的问题,“A、B两地相距36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已知甲车与乙车速度比是7:5,求乙车的速度。”当学生看到此题时,很多学生不知该怎样寻找解决的方法、思路与策略,而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则可以在有关路程的数量关系中得到有效地解决。

二、破解“解决问题”模块教学困惑的思路

“解决问题”的思想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与重点。如何化解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尽快适应教学内容,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笔者为破解“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困惑,特提出以下几条思路,以抛砖引玉。

1.情境创设与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并举。情境创设是符合教育心理规律的,它能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思考,因而不可忽略。然而情境的创设必须适时、适量,保证教学的重、难点能够顺利完成。鉴于此,教师应在课前充分备好课,并且要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可以就学生、班级、课堂发生或存在的事情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这样一来,不仅学生易于理解情境内容,同时也可省下不少时间。另外,在“解决问题”教学中,也不可完全偏废数量关系。教师在对基本数量关系教学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使学生既不拘泥于数量关系,又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恰当地运用数量关系。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篇6

学会预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第一步。首先,在小学阶段,一堂课只有40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开展活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是比较紧张的,若将预习任务安排在课上完成,将会挤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影响课堂效率的提升。其次,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也就无法高质量地做好课前准备,课内的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的开展也会降低质量。

六年级上册《长发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一课,很抽象,不易讲解,空间想象力薄弱的孩子学习起来尤其困难。我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在家做正方体、长发体,再将做的正方体、长发体剪开(得到展开图),标出正方体、长发体各个面在展开图的位置,学生初步感悟到了相对的面不在相邻的位置,相对的面间会间隔一个面的特征。课上,再通过小组内生生交流展开图的不同形式、各小组展示不同展开图、学生对各展开图进行归纳比较,发现了正方体展开图的一般特征和几种不同形式:“一四一”式,“二三一”式,“二二二”式,“三三”式。正是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对学习内容的先学思考,课上学生的观察与发现、学习与探究才会水到渠成,精彩纷呈。

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抓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前必须要求学生做到:1.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明确学习的内容,先学思考;3.提出学习中的困惑;4.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前让学生主动预习,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升将起到极其良好的作用。

二、自主质疑问难,学会提出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提出挑战,只有自主思考、不“人云亦云”的人,将来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了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必须创造一种和谐、民主、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探索问题,发表见解。

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询问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质疑问难、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预习,孩子们会提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它不是正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学生最困惑的地方,学生能提出学习中的困惑、疑难,其实,就是一种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数学创造,教师培养学生质疑问题,提出问题,就是在着力发展学生数学素养、提升学习能力。

三、自主进行探究,学会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会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方法来解决遇到的新的问题,在教学中,应遵循: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教师绝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教师绝不暗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学生一提出学习中的困惑,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做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授业解惑,这其实是扼杀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鉴于学生提出的如上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主想办法解决,也可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争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主张,成为有想法、有见地、有主张的学习者。

四、自主实践运用,学会应用知识

教师可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会更强,并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数学在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题组练习、变式练习等练习形式,帮助学生辨析知识、弄清算理,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篇7

关键词:模具;特种加工;解惑;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79-02

一、前言

模具特种加工技术是直接利用电能、光能、化学能、电化学能等进行加工,可以加工高强度、高硬度、高韧性、高脆性、耐高温等材料,主要有电火花成型加工、数控线切割加工等,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应用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模具特种加工技术在现代工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市场需求大。

为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模具特种加工课程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和项目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学生技能的掌握,但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项目教学都似乎缺少点什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速度仍然不很乐观,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创造能力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如何让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并能快速适应市场需求,成为技术能手,成为市场的抢手资源,是广大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即专业技能培养,是教师们绞尽脑汁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项目教学,实训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而解惑却似乎做的还不够。对于学生来讲,模具特种加工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学生在学习前是否已经准备好,他们了解这门学科吗?都有哪些困惑?如果我们能深度剖析学生的困惑,研究学生的思想认识、认知规律、心理变化等问题,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认知和方向,将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我们要的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生能够自主自发地学习和创造,有兴趣、有动力、有方向。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把教学分成两大部分,解惑和授业。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

1.解惑。面对一个新的课程,学生大多是困惑的,因为他们不了解的太多了,所以对学习的课程没有原始的兴趣和动力,兴趣和动力对是否能学好课程起关键作用,产生兴趣和动力我们需要从解惑开始。学生要知道这是一门什么课程,这门技术有什么应用,就业时能否用到,工作环境怎样,薪水如何,未来发展如何,这样的企业是如何运转的,学习起来是否容易、有趣,学习前需要做好什么准备,学习中要怎样做,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解惑的内容。

我们先准备好这些困惑的答案,然后再以合适的方式来给学生们解惑,通过生动、有趣和直观的方式将各种丰富的信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这门学科,并且有自己要学的冲动,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选择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多媒体介绍。设计多媒体课件,以PPT的形式播放;录制视频影像,记录电火花机床的工作情况、工厂的环境以及加工的工件等丰富的内容,视频中增加背景讲解及现场采访,对电火花加工的技术、场地、维修、调整等进行多方面的介绍。(2)实地参观。到不同规模的工厂参观,进一步加深对电火花加工的认识,同时邀请工厂培训师讲解公司的运营模式,让学生提前体会企业的运作和未来可能的工作环境。(3)模型、实物以及实习场地的参观与讲解。同样是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新课程前对这门技术有个整体的概念。学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再进行课程学习就会更容易接受,并且会提出更多的问题。(4)典型案例分享。联系毕业后在企业中表现优秀的毕业生,请他们来分享职业发展过程,讲讲他们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如何一步步成为技术能手和企业主管的,分享他们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以及他们对在校学生的建议和看法。倡导积极向上的、自我约束和主动学习的思想,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和指导。

好的方法再配上丰富的内容,解惑的工作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为学生的一些困惑找出了答案。模具特种加工技术的主要内容是电火花成型加工和数控线切割加工,主要的应用是加工高强度、高硬度、高韧性、高脆性、耐高温等材料,比如凸凹模等,电火花及线切割技术的技术能手市场需求很大,薪水在基础加工行业中属中上水平,工作的环境有好也有坏,但劳动强度不高。这门技术学精了在行业内会很抢手,同时未来容易成为企业的骨干。教学方式会采用项目教学法,由简单任务到复杂任务,达到掌握全面技术的目标。学习中会采用很多形象的、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以及校内及企业实习的方式,学习起来会比较轻松。为提高和扩展学习提供条件,学生可以申请课外机床操作等。

项目教学前的解惑课程安排十分必要,可以安排8到10个课时。解惑课程的安排是各门技能学科都可以借鉴的好方法,为接下来的授业做足够的铺垫,促使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

2.授业。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和事件脱节,不容易让学生接受。而项目教学却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以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引入企业的真实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并按照工作过程分解成为若干个学习任务,从最简单的学习任务开始,逐步过渡到具有中等复杂程度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刚开始不是很适应项目教学形式,角色的转变让他们有些无所适从,但通过前面的解惑过程,学生们已经对新课程有了整体的认识,很快便进入了角色。为了更好地推动项目教学,向学生推荐了《成功的项目管理》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两本书,作为学生课后自学书籍,增长学生的见识,并从“传道”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其中的很多方法和理念也为项目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教学环节的设计坚持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获得经验。

在项目教学的教学改革中编制了校本教材,将教学内容分成了五个项目,分别为方孔冲模的加工任务、注塑模型腔的加工任务、冲裁模的电火花线切割加工任务、应用ISO及3B代码编程加工零件任务、CAXA数控线切割自动编程软件。项目中又分配了多个任务,分别为电火花加工的基本知识任务、电火花加工的工艺知识、电火花成型加工任务、数控电火花加工方法、电火花线切割的使用、维护和保养任务、数控电火花线切割的工艺、采用补偿方式加工凸模零件任务、应用3B代码编程加工落料凹模。

三、结束语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篇8

关键词: 高三物理教学 困惑 反思优化

1.学生在高三物理复习中出现的困惑

高三第一轮复习是以书本为主的打好和巩固基础阶段,相对高中生来说十分重要。尽管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各个教学环节也自认到位,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是不尽如人意。

通过对我校高三的十二个理科班“第一次摸底考试后学生的考情”调查发现:上课时学生对所讲的知识点和习题分析感觉都可以接受,但考试总不理想,似乎已到了“高原反应”;在考试中对刚复习的内容不能复述;若变换角度再现,更没有正确的思路。

调查结果显示:物理学习困难生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班级物理成绩的分化现象还很严重;学生的物理知识、方法及能力的培养也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学生产生困惑的原因

“对物理知识点、规律不求甚解,不能将概念、规律、理论和实验有机联系,思维无序,统摄思维能力较差”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产生困惑的主要原因。下面从知识掌握、知识应用、重点知识整理这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2.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认识不清,所以死记硬背物理知识。由于物理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内涵、外延和相互关系比较抽象,学生对其兴趣不大,难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1]。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将物理知识割裂开来,不会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使掌握的知识是“孤立的”、“静态的”、“无序的”。

2.2知识应用方面

从思维递进的角度而言,对实验现象描述时概括不准或不透,暴露出许多缺乏辩证观念和整体观念所造成的思想方法上的弊端,停滞在形式逻辑思维阶段,所以分析问题往往凭个人的“感觉和经验”妄加假设。

从抽象概括的角度而言,应用课本知识时不会探究迁移。只注重运用教材的结论和老师的归纳,很少运用自己的抽象概括能力探究课本知识在不同情况下的迁移应用,所以解题时试图套用原知识点,对重要的概念只求原文复述。

从反思优化的角度而言,不会反思问题的表征、问题的归类、求解的思路或实验操作的过程;不会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审视题目的要求和题目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对于较熟悉的题型或练习,习惯套用过去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陷于思维定势,造成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倾向。

从解题规范的角度而言,做题时语言表达缺少准确性,解题步骤缺乏完整性,表示方式的对应性和物理量单位的统一性也不够重视。出现阅题时不整体审题、各个击破,导致分数拿不到,并且在综合性较强的试题前手足无措。

3.解决困惑的方法

如何解决学生物理学习中出现的诸多困惑,突破物理学科理解推理能力要强,分析综合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教师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和优化,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3.1巩固“基础知识”

对于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准确把握问题的区分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要认识清晰,绝不能模棱两可。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要认真解读。例如摩擦力产生条件中的“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趋势”,学生总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要通过概念剖析、实际举例、习题训练等手段,不仅要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本质,更要有利于加深理解与记忆。

对于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物理规律和原理,督促学生在从感知概念到形成概念的认识过程中逐步深化并深刻理解,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物理学习所需的方法主要包括科学抽象、形象思维、逻辑方法、实验探究方法和数学方法等。例如“惯性及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点电荷及电场强度”等概念的建立,就需要用到抽象思维方法;“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等需要用到实验探究的方法。

3.2善于向学生“征求问题”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要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如果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缺乏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就会舍不得花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因而没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没有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文化,所以教师要多创设与学生交流的情境。

如果教师上课对学生没有提问,就不会发现问题。教师所认为的难点和学生所认为的难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往往导致了教与学的偏差,所以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更要善于抓住来自学生的好问题,“好的问题”往往蕴涵着高质量的思维。

3.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鼓励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滞后的状态,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物理是强化物理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经常提醒自主性较差、过多依赖教师的学生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重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例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等环节。

总之,学生遇到的困惑是由于学习习惯差、缺乏科学抽象和形象思维、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运用不当等造成的。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及时解决这些困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善于向学生“征求问题”;尽量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客观讲求上课的“内容技巧”;适时适度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培养出真正会学习物理的学生。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篇9

我们都知道,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课改势在必行,也知道课改需要一个过程,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对广大的教师来说这毕竟是一次大考验,因为我们必须摆脱已有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去思考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即使以前曾经思考过的,但真正实践的时候又是一回事,是否能经得起这次考验,可能在很多人心里都没谱。

教师困惑之一:教育观念如何转变?

回顾以前的教学方式,那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是工程师,是园丁,是蜡烛,是一桶能灌满所有学生的碗的水,工程师、园丁、蜡烛是教师们的最高境界,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在新课程理论中,“工程师”这一称号显得教师的工作太机械,“园丁”这一称号使教师工作忽视了“花朵”的个性发展,“蜡烛”这一称号不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再生性和可持续性。这可以说是一个观念的急转弯,对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中国人来说,要把这种观念真正地转变过来,不是进行一两次培训、喊一两句口号就能做到的。

教师困惑之二:新课程下如何评价学生?

既然教师教的是学生,那就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怎样的学生才能算是好学生?如何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行为?以前的评价体系是不是该完全抛弃了?建立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一困惑也是教师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然而很显然,新课改下新的评价体系还没有真正科学化、规范化。

教师困惑之三:家长,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困惑;兴趣

一、学生兴趣不浓,动力不大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老师、领导都追求成绩,但由于语文试卷评分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比其他科更好的成绩,如作文,只要学生的作文字数符合要求、中心观点明确、审题准确,那么作文分数一般都在40-49之间,如果再加上语言优美,布局合理,那分数更是在50分以上了,所以语文试卷上只要作答了就无零分,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可以拿到好成绩。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数理化上面,缺乏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动力。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只做到了上课翻书,下课合书,其余时间决不翻动书。像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的文化氛围并不浓厚,家长也不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学语文就是识几个字,没有进行有计划的培养。而我所带的班级,属于学校的普通班,这种不重视语文学习的现象更是严重,更何况全班40人,每次考试成绩在90-99分之间的人数占全班的三分之二,相比其他理科十几分、二三十分的成绩来说,真是高出很多。努力学习的学生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之间相差也不过是1-8分。这样的情况发生几次之后,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就感,学困学觉得,我不学习也可以得到不错的成绩,那平时还费什么劲。时间久了,大部分学生都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动力。

二、阅读面过窄

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理想很美好,现实又如何呢?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对语文学科又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不管老师如何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就是不买你的账,依旧我行我素。这样就导致许多本应该在课余时间完成的任务,而教师只得从课堂上那宝贵的四十或四十五分钟中分出时间来讲解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主流思想等内容。如果教师不讲解这些内容只顾上课,又会发生许多哭笑不得的事情。如我在为学生讲读《林黛玉进贾府》时有一个学生问我曹雪芹是男是女,我当时不知该说什么。可是用了课内时间教学任务又无法完成,只能占用下一节课的时间,周而复始这个问题让你永远不知该怎么解决。

三、教学内容与考试卷联系不大

现在,许多语文老师都发现了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大部分学生早读时宁可背单词背数理化公式也不愿意读语文。为什么呢?有一次,在学校考试工作结束以后,我把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他们满脸无辜地告诉我:“英语我把书背完了保证能得高分,数理化公式我背了能做题,语文我就算把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又能得几分?最多在名句默写上得六分,上高中后,父母都希望我们能考上大学,我也想上大学,可语文课堂上的课文,考试又用不着。”期末复习语文老师更是尴尬,英语老师忙着检查学生的单词默写,数理化老师忙着印模拟考试卷,而语文老师该带着学生复习什么内容?让学生把一学期的课文再读一遍?更何况许多学校周考、月考、期中考、期终考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有几个学生愿意把时间花在努力一年也可能没有提高几分的语文学科上呢?

四、尴尬的语法教学

现在初中、高中语文教学都在淡化语法,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教还是不教,这个问题总会在脑中纠结,难以选择。不教,考试时文言文的翻译题经常会用到语法;教,就要从头讲起,又没有时间。而文言文中的介词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是常考句式。语法的枯燥更是让学生避之如虎。据有些资料显示:有9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语法教学不感兴趣,有65%和88%的学生认为语法教学作用不大。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句子。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特殊用法等多种文言文知识。文言文翻译题型固定、分值高。所以教还是不教,该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这些只会让你越来越迷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但这些困惑正是需要我下功夫研究的地方,只有解决了这些困惑,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更是我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