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技术方案十篇

时间:2023-12-18 17:50:05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1

关键词:电子书包;互动课堂;案例研究;IFIAS;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29―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05

一 电子书包概述

电子书包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承载着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网络支持与服务功能,支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互动,并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移动学习媒体。电子书包集优秀师资、优质教学、优质海量教学资源于一体,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使用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使课堂学习不受地点、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地自主学习。伴随电子书包进入教育领域,移动终端、海量资源、多元智能学具使人们所期待的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新课改提倡的自主、探究、协作等新兴学习方式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电子书包无疑是促进教育改革、加快信息化发展、实现更高层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创新型思维人才的重要工具,电子书包的研发和应用将有力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大城市的中小学均开展了电子书包的教学实验,各学者对电子书包的研究涉及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多门学科。

二 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Analysis System,FIAS)是美国学者弗兰德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课堂行为互动分析技术。FIAS是教室中师生教学互动行为观察系统,是一种记录和分析教师在教学情境的教学行为和师生互动事件的分析系统。FIAS的目的在于记录教室中师生互动的重要事件,以分析研究教学行为,了解发生在教室互动情境中事件的影响,帮助教师了解进而改进其教学行为。FIAS以量化的方式对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交互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客观呈现事实,避免了传统的质性课堂评价的直观性和随意性,保证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FIAS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所以研究者无法真实并详细地了解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且有些类别表达的情形可能是不同的(如“沉寂”是老师的“沉寂”还是学生的“沉寂”?是混乱后的“沉寂”还是学生做练习的“沉寂”?还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沉寂”?),但FIAS将其归为一类无法区分真实的情形,而且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会与师生产生丰富的交互活动,但FIAS中也无法反映出这一类的互动。华东师范大学的顾小清教授结合自身实践,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作了改进,增加了能够反映学生行为的内容,以及能够反映技术与师生互动的内容。改进后的弗兰德斯编码系统(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ITIAS),包括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沉寂和技术等四大类18种编码。

三 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

本研究选取的案例是2014年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的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黄志峰老师的《数学广角一一烙饼问题》,结合本研究的分析,现将视频《数学广角――烙饼问题》课堂教学的内容及师生互动的情况作如下分析:

1 教学过程的时序分析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一课主要教学过程的描述如表l所示。

2 利用ITIAS分析并形成矩阵

FIAS对记录编码的分析是通过分析矩阵来实现的。研究者对教学视频《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按照ITIAS系统的规定作了完整的观察记录,采用3秒的时间间隔抽样,共取得835个编码,834个编码组合,并利用分析矩阵进行了分析,生成的互动分析矩阵如表2所示。

(1)课堂情感气氛

表2矩阵中1~3行与1~3列相交的区域是积极整合格,从表中可看出,落在积极整合格的记录次数占总次数的1.22%,说明在情感交流上没有隔阂。矩阵中8~9行与7~8列相交的区域是缺陷格,落在缺陷格的记录次数占总次数的0.73%,说明情感气氛相对融洽。由此说明,教师利用语言行为有效地构建了一种和谐共振的师生互动的心理环境。

(2)课堂结构

由表2数据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课堂教学交互行为比率统计表,如表3所示。

从表3所示的课堂教学交互行为比率统计表可以得出本案例课堂的构成结构。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沉寂和技术4大类行为比率分别约为30.77%、24.30%、28.57%和16.36%。本研究所选取的案例中,教师语言行为与学生语言行为的比例约为1:0.8,充分说明了执教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言语权,有意识地将更多的言语机会留给了学生,学生的言语参与度很高。课堂沉寂比率28.57%,深入分析可知,沉寂中学生做练习和思考的比率分别为85.47%和5.98%,所以整个课堂教学实践利用效率非常高,无效语言或混乱很少。另外,大部分(65.67%)的学生在操作技术,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比率为9.04%,这些数据说明教师给予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设计实验、自主探究,但学生互相讨论的却比较少。

(3)语言教学风格

IFIAS将教师的语言分为直接语言和间接语言两大类。本案例中,教师间接语言行为共89频次,直接语言行为共163频次,二者比例约为l:2,表明该教师的间接言语行为明显少于直接言语行为。进一步分析各个编码在矩阵(表2)中出现的分布,可以看出,6-6格有密集分布,由于IFIAS中给数字“6”赋予的意义是“讲授”,因此表明教师持续讲授时间较长。由此可见,这个教师的语言风格属于直接教学风格,不太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教师语言积极影响共35频次,消极语言影响共78频次,教师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比例约为0.45:1,表明教师倾向于消极强化。

(4)师生互动行为

教师在教学中有9.52%的时间用来提出问题,继续分析可知其中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比率分别为19.23%和50.00%,教师给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机会较多。从视频中可以观察出,多种教学活动都是由问题来引导的,说明教师在这节课中注重用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态特性曲线分析

为了更为系统、直观地观察到各种主要参数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变化,本研究以一分钟为单位,对IFIAS的主要参数分别作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出了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技术使用百分比动态特征曲线,如图1所示。

通过观察图1,我们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课堂上教师语言、学生语言以及使用技术的起伏波动和节奏。从教师语言比率曲线可以看出,教师语言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时而起伏、时而跌宕,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从学生语言比率曲线可以看出,学生语言同样表现出跌宕起伏的特点,一些时段内学生语言比率非常高,甚至高达85%,而在学生语言高峰之前和之后,有8次完全没有学生的讲话,但时间都不超过3分钟,而且可以发现,学生没有言语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技术做课堂练习。

从技术使用比率曲线可以看出,技术始终贯穿在本案例中,但并不是每一分钟都有使用技术,技术贯穿在教学和学生的练习中。

从三条曲线此起彼伏的交错中,我们可以得出本案例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关系表现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与学生语言交错出现,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练习(其中教师深入学生进行辅导),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技术贯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如此,“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给予实时引导”这样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这堂课的基本过程。

四 电子书包支持的课堂教学互动特征

1 电子书包支持的课堂教学互动的特点

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研究者总结出,基于电子书包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1)课堂教学气氛融洽

该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表扬、鼓励等,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与教师、学生、技术进行互动,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2)良好的互动环境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多种教学媒体,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交互式电子双板),电子书包等,为课堂教学及其互动增添了多种类型。本案例中,授课教师很好地结合了交互式电子双板和电子书包,如让学生运用电子书包中的仿真实验软件,再将其上传到交互式电子双板呈现出来;利用电子书包的拍照功能,实时地将学生的作业上传到交互式电子双板等,为课堂教学营造了自然良好的教学互动环境。另外,教师利用电子书包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把脑海中关于问题的多种思考付诸于实践,最终得到自己较为满意的答案。这种对话型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的教学,是追求人性化、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的教学。

(3)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互动形式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互动只表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而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双板支持的教学互动不只限于这些互动形式,还包括教师与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双板的互动及学生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双板的互动等。因此,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双板支持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互动形式更加多样化。本案例中,教师恰当地综合运用了电子书包和交互式电子双板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多样,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而且还扩展了教学互动的深度与广度。

(4)提问技巧较高

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时,提出的问题应难易适中,提出的问题要对学生有一定的点拨作用,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技巧高的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以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身上的愉悦和享受。课堂中,教师有必要通过民主的方式激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才能让学生真正完成对于知识的建构。本案例中,教师首先以学生探索“妈妈如何烙饼的”开始,最后又以“某餐厅的上菜顺序是怎样的”结束,这样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技术作为学习要素融入课堂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作为知识呈现工具,交互式电子双板和电子书包在本案例中,被教师作为一种学习要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本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电子书包和交互式电子双板的各种工具,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使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资源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合作,自主创新探究,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行一系列的有效学习。整个课堂,技术的使用比较合理,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过渡很自然,真正将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双板作为学习要素融入了课堂教学中。

2 电子书包支持的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学互动的深度与广度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自能阅读,不待教师教: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又说:“教,是为了不教”。叶老先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说得很明确,它的终极目标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养成上,而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离开了师生间融洽的“互动”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本案例中,整堂课的互动整体看起来是很频繁的,但大多互动止于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式的互动、学生与技术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较少,比率仅为9.04%。而且,学生与电子书包的互动大部分限于与技术的互动,而不是学生与学习内容的深度互动。

(2)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较少

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主要以情感作为载体进行交互影响的。师生互动是指师生情感的互动。这种情感的相融能够调动情绪,触发灵感和创造力,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使师生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生命的灵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师生的情感互动。本案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教师没能触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所以在本案例中,没有感受到师生表现成长的喜悦和生命的灵动。

(3)协作学习的设计不足

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该案例中,小组的协作式学习功能体现的不够明显,主要原因是任务设计比较简单,学生的探究延伸空间较窄。没有真正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获得表达自己想法的权益。

(4)部分技术使用不当

技术的使用是为了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等,但课堂教学中,技术的使用要恰当,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在本案例中,学生在纸上记录实验的结果,然后用拍照功能上传,但其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电子书包上直接绘制表格,填入实验结果,直接上传即可。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2

关键词:工地课堂;双融共育;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资助“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ZYGH2011025

1、概况

为了适应我国基础建设大规模开展,铁路、公路施工一线试验检测人员缺乏的问题,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成立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试验检测方向),该专业学生主要面向施工一线的各类检测试验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施工一线对检测人才的要求,基于铁路、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相关行业标准,建设完善基于铁路、公路试验检测过程的课程体系,提出校企“双融共育”模式下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2、校企“双融共育”的内涵

2.1双融共育

“双融”是指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将企业岗位从业标准、企业文化和6S理念双双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共育”是指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效果共评,培养结果共享,最终实现人才校企共育。

2.2工地课堂的含义、选择原则、注意事项

2.2.1工地课堂

以铁路工程项目部试验室为依托,结合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合理建立工地课堂。工地课堂的内容以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设置,由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教学工作,试验室主任负责实践性教学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合力。

2.2.2“工地课堂”选择原则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企业施工特点,针对铁路施工企业流动不定的特点,按照专业对口、工学交替、学以致用的原则,在铁路、公路建设工地沿线组建“工地课堂”,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互兼互聘、交替授课,在教学中实行教学组织的柔性管理,教师一边组织专业教学,一边与学生共同研究施工工法,解决施工项目技术难题,既解决了企业缺人的燃眉之急,又让学生在实际顶岗中得到锻炼提升。

2.2.3注意事项

施工现场人员混杂,施工工序交叉,施工机械繁多,现场教学安全隐患较大。工地课堂要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对学生要分组管理,组长负责本组学生的安全,校内外指导教师要加强现场监督管理,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1)加强现场学生的安全管理,确保现场教学期间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到工地参观学习一定要佩戴安全帽,听从现场人员指挥,严禁动用任何施工机械。

(2)加强现场教学期间纪律管理,确保每位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外出要请假,须有专人陪同。严格考勤制度,督促学生把精力投入到现场学习当中。

(3)现场教学任务要落实到人,特别是企业人员,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和目标,确保现场教学的教学质量。现场人员繁杂,学生容易心慌,不愿意学习,教师应提前做好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2.3工地课堂的实施

2.3.1制定实施方案

建立工地课堂之前,首先要学校与项目部进行沟通,根据工地施工进度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求,制定工地课堂实施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派优秀教师参与现场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安排提前制定教学计划、学生评价表、教师评价表、学生考勤表等相关表格资料。

2.3.2工地课堂实施

(1)专业知识准备

①合理安排教学进程配合现场教学实施。由于项目部开始施工时间不同,合理调整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有些课程的开课时间。将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施工淡季,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安排在工地开工的高峰时段。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理论基础,再去现场教学效果会比较明显。

②充分利用现场的各种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利用现场的各种标识牌进行专业知识讲解,结合现场施工步骤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既能看到施工步骤又能亲自到现场了解施工工艺,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吸收,同时学生要到试验室和工地进行相关试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现场参与试验室的日常工作,既可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又可以锻炼实践能

(2)培养企业精神途径

本校以“德修身,技立业”为校训,以“博爱、诚信、和谐、创新”为校风,形成了“吃苦奉献,拼搏争先”的学院精神,依托铁路行业,紧密结合市场,突出铁路工程办学特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有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学生才能够在企业安心工作、埋头苦干,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成就一番事业。

3、实施效果

3.1学生自评

①“工地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学生积极性高。学生认为在工地课堂他们可以边学理论边到现场做试验,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请教施工现场是师傅,通过反复联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很大提高,而且记住的理论知识也不容易忘记。现在在工地上上课,虽然条件艰苦些,但是学到的东西可以马上用到实际过程中,可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②“工地课堂”教学目的明确,学生收获明显。通过现场教学,他们可以更好的融入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只有充分了解企业,将企业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才能更好的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3.2企业评价

“工地课堂”这种教学模式选取的教学内容就是学生以后的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通过真实的工程案例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要求,学生可以提前熟悉施工企业情况,毕业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学生在现场教学中,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兴趣更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工地的资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3教师评价

①工地课堂实现学生的校企共育,培养合适人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动性不强,感觉知识无用,现场教学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现场教学围绕施工中的问题讲解基本知识和解决办法,学生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②工地课堂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质量。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学校的优势在于理论教学,企业是学生的使用者,企业注重的是学生的施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将校企优势互补,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结语

“工地课堂”这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既可以解决校内实训条件有限、学生所学知识无处用的问题,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上手快、能吃苦的施工一线技术人员;对生、校、企是三赢的好事。针对铁路建设行业、施工企业特点,结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工地课堂”,实现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校企“双融共育”机制,同时对其他施工或检测类高职院校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3

【关键词】合作教学;通用技术;运用

合作教学法是通用技术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用技术的教学内容如系统控制、结构、技术试验等都需要师生合作或学生之间合作才能更好完成;另一方面合作教学更有针对性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通用技g,从而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素质与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在新疆双语学生也不例外,合作教学不仅可以达到前两者之间的作用,而且还为推动新疆地区的技术革命做出基础性的贡献。我以为,通用技术教学在双语学生中采用合作教学法,应着眼于三点:

一、以师生合作来准备适合新疆双语学生的通用技术教学素材

通用技术的发展既是时展的要求,又是新疆地区迎接技术革命的机遇。普及通用技术,是双语高中生应有的责任与义务,也其未来发展并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经之路。因此,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与学习中介传媒之间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通用技术教学的全过程,是普及通用技术较好的手段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以师生合作为通用技术教学准备教具、素材,使学生对通用技术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以更充分的心理来接受通用技术教育。

由于身处新疆地区,很多双语学生对于外部世界的信息相对落后,通用技术意识就更不如东部地区的学生。而以师生合作来为通用技术教学准备素材,其本质就是增强双语学生通用技术意识的途径之一,更能引导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如在技术试验中,为验证安全帽的可靠性,我与学生一起准备了几顶价格不一、安全性能有差别的安全帽,并准备了大小不一的铁锤和几个哈密瓜。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就有了技术试验与验证的意识,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配合完成相关试验,达到了强化通用技术意识的目标。

二、以师生合作来设计适合新疆双语学生的通用技术教学教案

如果说让双语学生参与准备教学素材是为了增强学生通用技术意识的话,那么通过师生合作来设计教案,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平台。作为通用技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熟悉源于教材,但又不止于教材,他(她)们在对教材进行熟悉的同时,往往又会有自我加工与处理的思考,当然也会遇到很多阻碍与困难。要提高通用技术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师生合作来共同设计教案,把学生思考与疑难加入到通用技术教案中,这不仅使教案的重点、难点更突出,而且还会让学生更集中精神来探究疑难,课堂互动就会变得更热烈。

师生合作设计教案在试验课中的效果更明显,一般来说学生会将学习的疑难带到试验中加以验证、解决。如《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中,对于双语高中学生来说,便携式小凳子的制作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在设计教案中学生们就提出新型材料的运用以减轻小凳子重量的问题。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找到了像羽毛球拍与折叠自行车常用的碳素纤维。结果学生们发现,尽管便携式小凳子的重量是减轻了,但碳素纤维的加工工艺、制作成本都大大提高。通过这种教案设计与验证,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学习的内容,更是对技术发展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来推动新疆双语学生的通用技术教学进程

合作教学法体现在课堂中就是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及小组或团队合作来推动教学进度的开展,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形式。在新疆双语学生中开展通用技术教学,由于学生的底子薄、基础弱,合作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从教师的专业的角度来看,很多教师也是“半路出家”,专业背景较为复杂,因此师生合作也是授课教师再学习的宝贵机会。一方面合作教学不仅可以全面反映学生在通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难易度,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合作教学可以促进通用技术课堂合作氛围的形成。

我较常采用小组合作或团队合作,而且乐于把自己当作小组成员或团队成员,把通用技术的学习舞台交给学生。以《“无线家庭”一天的“无线生活”》案例分析为例,其集成了大数据收集、互联网使用及人机交流等时代技术,双语学生相对比较陌生。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只是坐在学生中倾听,直到小结时把学生们的看法进行归纳,并给出自己的建议,让学生小结再来分析。这种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方式,使整个案例分析进度得到了很大的保障,为后期技术设计奠定了基础。

合作教学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很大,限于我的水平未能一一论述。但合作教学作为通用技术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不仅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互助精神。

参考文献:

[1]吴园园.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7(02)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4

关键词:双平台;自主学习;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2.4

(1)网络技术在双平台自主学习环境中的作用。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和支撑教育的现代化,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网络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网络信息共享化资源已经成为很好的教育资源已经充分应用在教育中。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将推进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以至到个体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给我们在教学上的有益处,把网络和我们的课堂合理地结合起来。

(2)教师也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双平台环境中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充当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教师必须认识到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得到一个主动自觉学习的机会,也不能否定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运用了丰富的多媒体效果刺激了学生们的感官,但在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也应充分使用,只要可以达到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两种方式要充分的结合。

1 网络平台教学的功能

1.1 运用现代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组织教学,教师通过利用网络提供大量学生有兴趣的信息,教师教学的不再是给学生们硬塞知识,而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这样学生积极轻松自主地开展学习,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网络共享的学习资源也充分拓宽了学生眼界,增强了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

1.2 营造自由时空促进个体发展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组织教学,网上信息浏览使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围绕目标或学习任务的速度进行个别化学习。针对某些接受能力较差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老师也可以针对性的帮助这些学生;而对于理解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时间去查询搜索网络来获得更广泛的知识,不用再等待那些差的学生而浪费时间,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网络技术的交互性,为学生的协作交流提供了便利。这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协作交流,完善和互补了好差学生,充分提高了学习的速度,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通过网上搜索查询到相关信息资源,通过独立思考、在线探讨交流可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如此培养了学生们独立分析解决探究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未来个人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铺垫。

2 双平台的基本构建

物理条件:

(1)每个学习小组配一台笔记本电脑;(2)每个教室配一套多媒体设备;(3)学生电脑与多媒体互联、电子教室控制软件、电子白板软件、屏幕笔、手写板等;(4)学校安装网络路由器,保证教室电脑能无线上网;(5)学生手机的学习功能开发。

发挥网络的功能:

(1)学习资料的与接收平台。学校以单元学习资料。相当地减少了印制、发放学习资料的人力、物力;(2)理科课程学生在线实验、制作平台;(3)师生在线互动问答平台。保障学习的个别化,个性化;(4)学生在线互相交流平台。跨专业、跨班级、跨小组的在线问答。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5)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资源平台。学生学习资源包括学校网络公共资源、相关课程课题组开发的资源、教师备课的同步辅导资源。也减少了学校的资料印发,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提高了效率;(6)课堂学生展示平台。有助于学生展示的速度、效果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现代表达能力;(7)自测题、练习题平台。分步骤(自主学习检测、课后练习、单元或期末复习)、分层次练习题的提供。学生上交作业分为两种:在线和纸质。这样也减少了购买、印制练习题、复习资料的费用;(8)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平台。学生优秀作业、学习报告、校外发表作品、各种活动信息等的交流;(9)教师教研平台;(10)学生电子档案平台。

平台上的主角:自主学习;新模式:一个中心:自主学习。两个基本点:网络平台和课堂平台。

教师需要充分准备研制的方案:

(1)学习资源建设方案。文字资源。讲解性的音频、视频资源。各类电影、电视、科教片等视频资源。网络实验、制作等理科学习资源。学案、项目学习指导等程序性资源。来自教师、学生的随机形成的资源;(2)网络安全方案;(3)手机作为学习工具的联通、管理方案。

3 双平台的互补与结合

3.1 充分利用网络课堂双平台教学环境,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备课的中心目标去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适合教室开展的教学活动,去挖掘和深读课本教材。而在双平台背景下,大大增加了相关知识点网上资源的内容。所以要求课前教师必须精心筛选整合网上资源,而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特点随意选择任一种方式进行学习。

3.2 运用网络技术,实现师生教学过程中互动方式的变革。学生在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结论或发现了比较好的资源,也可以电子举手来告知教师。教师可以随时查看每一位学生提交的作业,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没一个学生,同时比较好的作业来通过屏幕广播功能,将优秀作业传送到每个学生的机器上,学生间可以互相讨论在线交流。在双平台环境下新型的交互方式(屏幕广播、远程消息),实现了师生互动方式的较大变革。

3.3 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课堂总结可以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评价。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教师通常要通过随堂测试来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3.3.1 动态跟踪学习过程。课堂上需要测试的时候,教师只要点击“随堂测试”按钮,通过简单操作就可以把试题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测试软件可以动态跟踪学生的个人学习,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全部完成了提交后是多少分教室机器上都有显示,教师可以一目了然。

3.3.2 智能分析检测结果。在考试过程中,如果教师想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共同出现的问题,点击鼠标就可以智能分析检测结果,方便了教师发现共同问题也可以单独辅导个人问题。

3.3.3 及时反馈检测结果。当班级学生完成随堂测试后,这个软件也会把题目和正确答案再发送到每一个学生机器上,方便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更正。

网络平台实现了学习的个别化、个性化,丰富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习、交流;.课堂平台实现了教学的统一性、整体性体现,教师的基本的、重点的讲授,师生、生生的面对面的展示、交流、探究。

4 结束语

基于网络和课堂双平台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学环境下的整合性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师生互动与协作上更加高效,在教学层次、分配时间上更加灵活,在教学手段、资源上更加丰富,在教学反馈、知识上更新更及时。我们希望能够把基于网络和课堂双平台的自主学习模式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大家可以凭借网络环境这一广阔的舞台,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网络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对话[J/OL].信息技术教育,2010.

[2]柳栋.网络主题探究(WebQuest)[J/OL].惟存教育,2001.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08).

[4]邢程,周开淼,赵剑波.网络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探讨[J/OL],2006.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能力;实践教学

1秉承大学教育宗旨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知识的人才。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包括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技能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研究型本科教育,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一线的技术与管理工作,考研学生比例较小。应用型本科人才又不同于专科人才,他们应该有较全面的理论基础、较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技术高于专科生,专业技能不低于专科生。同时,大学教育还应该具有适应性,即适应教育(结构、规模)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1-2]。

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层次。因此,我们确立了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既要充分重视学生就业问题,又不能扭曲大学教育,不能将大学教育降低为职业培训,要使我们的学生既上手快,又具有发展后劲儿。为落实上述目标,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2制定科学培养方案

沿袭多年的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 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不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3) 过多的必修课挤压了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其个性发展。

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特别是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落实培养目标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3]9-14。

为克服上述弊端,我们首先确定了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即在理论基础方面遵循科学、适用、可发展的原则,精选课程和教学内容;在专业技术方面,针对学科知识、技术更新快的特点,通过实训、实践、实习诸多环节,努力与市场对接。这样使一个专业的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存在内在联系性,教学体系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按照教育功能,我们将课程分为3个层面:

1) 基本素质:公共必修课和通识课。

2) 专业素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

3) 职业素养:自主发展课和综合实践课。

为了帮助学生根据个人发展方向选择课程,我们将专业课程(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程)分为若干模块,如网络技术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嵌入式系统模块、信息管理模块、教育技术模块等,每个模块由若干门课程构成。

依照从入门到专业化的梯度,我们设置了面向职业岗位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包括集中实践、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

1) 集中实践:在1―3年级的每学年暑期,集中1~2周时间,进行IT人应知应会知识的集中训练。

2) 专业实训:在学生已经学习一些专业课的基

础上,在2、3年级邀请企业工程师,结合专业课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

3) 专业实习:在4年级安排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

经过毕业设计,学生都感到“经过4年的学习,毕业设计收获最大,求职、上岗心里有底了”。为了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毕业设计中既加大了“设计”类选题的教学力度,又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设置了3个设计类教学环节,即课程设计、学年设计和毕业设计。

1) 课程设计:对于语言类、技术类的课程,开课即布置课程设计的大作业,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

2) 学年设计:在3年级开设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一个设计类选题,使学生在教师(来自学校或企业)的指导下进行项目设计,并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3) 毕业设计:在学年设计的基础上,在4年级安排毕业设计。

3实施双轨培养方案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双师(Dual Skills of Teachers)、双轨(Dual Track)、双证(Double Certificates)的途径,努力为学生搭建从校园通向职场的桥梁,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3D模式。

1) 双师:通过到企业实习、承担项目、参加专业培训等方式,使青年教师成为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新型教师。

2) 双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并举,利用、开发并优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3) 双证:大多数学生毕业时即能获得学业证书,同时也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具体措施如下。

3.1改革第一课堂

新方案调整了理论与实践学分比重,增加了实验课学时和实践教学环节,以增强学生实用技能训练,2005级学生的实践学分比例为23.4%,经过逐年调整,2009级学生的实践学分比例已经达到32.7%。

第一课堂的实践课程有理论验证、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3种类型,这3类课程承载了培养学生不同认知能力的功能[3]31-37。

1) 理论验证求精。

为避免走过场、单纯追求学分的情况,对于C/C++、.NET技术等专业课程,我们与讲授课并行增设了实验课,使学生扎扎实实学会编程。

根据市场调研情况,我们针对目前软件开发技术平台的两大主流微软平台(.NET)和开源平台(Linux、J2EE等)开设系列课程。选课前,教师向学生介绍两个平台的特点,引导学生不可贪多、不要追风,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侧重地选课,沿着一条主线系统、深入地学习,真正精通一门技能,触类旁通。

另外,我们针对学生反映较难的课程(如C/C++/数据结构)进行教学改革,组织实验班,培训小助教,让能力强的学生先行一步,再辅导自己的同伴,这些“助教”得到了师生好评。

2) 知识迁移求实。

我们安排每学年有1~2周的集中实践,遵循“基本技能编程强化工程强化”的递进原则,安排集中实践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1年级学生开展基本技能训练,掌握软硬件组装与维护技术;2年级学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尝试小型系统设计;3年级学生开展项目管理训练,模拟招投标,学生分组调研,撰写投标书,由“专家”评标。

3) 综合运用求真。

通过课程设计、学年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逐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聘请校内外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指导设计,特别鼓励师生选择纵向或横向课题,真题真做。我院学生为学院招生办开发的网上咨询系统已经投入使用。

3.2拓展第二课堂[4]

1) 建设实践基地。

我们的实践基地有世界500强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也有市、区重点中学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等。我们聘请实践基地人员担任实训、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环境,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岗位需求。

2) 建立开放实验室。

为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我们建设了专业实验室和学生工作室,专业实验室除安排实验课外,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学生工作室面向计算机专业“发烧友”24小时开放,实行学生自治管理。学院派教师指导学生,

让学生参与真课题,锻炼实战本领。

3) 组织学生科研立项。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22-01

目前我国软件人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结构失衡[1],具体表现:毕业生缺乏软件开发岗位的实践能力,到软件开发工作岗位上要经历适应期,导致软件企业从高校招聘的人才必须经过几个月的职业岗位培训,才能真正胜任工作,说明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企业的岗位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其根本原因是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软件市场发展所致。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且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数据库系统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涉及到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方面[2]。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发展迅速,数据库学科中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本科专业建设初期,追随的是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很快这种教学模式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之间的不匹配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学生仅为考试过关而学,并不注重提高自身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了改变这种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笔者与课题组同事在数据库系统原理教学中做了初步探索,使得教学效果有了极大改观。

一、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一)培养目标的改革

培养目标的准确把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本次教改以培养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不仅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视野,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本课程的学习还应该对学生取得计算机数据库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有较大帮助,使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之后,能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为其今后从事计算机软件行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理论性过强、与实际应用脱节是目前大多数院校“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主要问题。过强的理论、抽象的概念都使学生原本较强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这对人才培养是极为不利的。然而为了保证学生的考研和专升本,又不能轻易改变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高校“数据库系统原理”的课程建设、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项目案例的教学模式,在课后巩固复习中引入基于反馈机制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构成课堂教学质量控制的闭环,使学生切实感受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中各开发人员角色及应承担的任务。

课题组成员在学生比较熟悉的应用领域精选了有代表性的大小案例十几个,在设计每个案例时既考虑与前后课程的衔接,又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采用大小案例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示范教学,实现边讲边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大大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软件开发的差距。通过案例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软件开发中的用处,激发了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结合案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课题组成员指导学生如何上网查阅资料,如何充分借助软件帮助系统,从而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建立带有课后反馈机制的教学模式,构成课堂教学质量控制的闭环。每堂课之后,每个学生都要对照学习要求,向任课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任课教师对掌握情况不好的学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辅导,对于学生普遍存在或反映的问题,任课教师及时集中辅导,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学生在一堂课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比较单纯,解决起来也要容易得多。本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对前期知识点欠账太多无法弥补的情况发生。

改变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本着理论与实践能力兼顾、为各类学生负责的教学思想,在课程设计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4至6人结对进行课程设计,边讨论边开发。完成作品后,进行公开答辩,使学生切实感受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中各开发人员的角色及应承担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训练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原有考核体系中期末成绩占至少70%的比重,出勤率、课堂表现最多占30%,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未受到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平时散漫,临近考试紧急突击的现象。因此改革了考核方式,降低了期末所占比例,增加了课程设计考核。课程设计考核中表现考核占20%,项目案例完成情况占40%,设计报告考核占40%。其中表现考核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态度、出勤及纪律等给出分数;项目案例完成情况根据选题和完成情况以及在系统演示时针对设计随机问题的回答情况给出分数;设计报告的考核根据报告中E-R模型设计规范、合理性,关系模式的设计是否符合规范化的要求,数据库的设计是否考虑安全性和完整性,具体实现情况给出适当的分数,并针对设计报告进行学生交流。考核方式在第一堂课就介绍给了学生,使学生充分重视综合素质的训练,彻底打消侥幸和依赖心理[3]。实践证明,这种考核办法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客观、公正地评价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案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和质量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严重不足。案例教学的应用,大大改变了学生仅为考试过关而学的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精神,夯实了专业技术,使学生熟练掌握了软件市场上流行的主流技术,丰富了项目实训经验,熟悉了行业规范,适应了IT行业技术的需求。在山东省齐鲁软件设计大赛中,我校学生连续3届获得优异成绩。

(二)案例教学的应用,训练和培养了双师型队伍的有效机制

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瓶颈和关键。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迫使教师熟悉行业规范,掌握软件市场上流行的主流技术,加强与软件企业的联系,保证了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补充,我校与齐鲁软件园师创培训中心建立了联合办学项目,要求教师进入师创培训中心承接商用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研发,并以此作为双师型教师考核的指标,保证了双师型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了双师型教师后续培养的问题。

(三)案例教学的应用,增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融合计算机科学专业规范和案例教学的新课程体系,将目前软件企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开发技术植入课程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人才培养方案遵循“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的新模式,根据软件市场对软件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动态调整植入的技术课程,解决课程滞后问题,使培养的应用型软件人才紧随当前技术主流平台[4]。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中的运用,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良好的职业规范道德、团队分工协作等素质,加强了学生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甚至科研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使得教师能够跟踪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结合专业实际把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带进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一系列改革的实施符合应用型教育的要求,对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报告编辑部.2004年度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R],2004.

[2]罗志高,张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方法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9:123-125.

[3]王法玉,肖迎元,张颖.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0,9:150-152.

[4]隋志纯,谷岩.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人力源,2010,2:98-100.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7

关键词:农业高校;微生物;双语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03-02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尤其是对不断创新技术、新理论出现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在我国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国家迫切需要既精通英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国际科研期刊绝大多数为英文期刊,相同的英文专业术语翻译成不同的中文出现在不同的教科书上,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专业名词的学习和理解,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及时了解快速发展的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相关知识和发展动态,以及快速掌握新的研究技术,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目前,双语教学在许多综合性大学已开展得相当有效。但是,省属农业高校在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学生英语基础等方面与综合性大学存在一定差异,从学校实际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摸索和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双语教学方法是在应用型农业院校推广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我校自2009年开始开设了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在近5年对不同专业本科生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中,切实体会到双语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在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学生和学校的好评。

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课程专业词汇的认知度。而这些专业词汇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即使对于英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很少接触,如果学生课前没有对相关词汇进行预习,课堂教学又没有听明白教师所讲的专业知识内容,导致的后果就是不仅英文没有提高,连学习微生物学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都没有搞明白,造成鱼肉熊掌两者均不得的尴尬局面。我们在实践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做了以下的改革和探索。

一、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

第一次授课的教学效果对于决定学生是否喜欢学习这门课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微生物学课程的第一次授课的内容是绪论(Introduction),除了讲授微生物、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这些课程基本知识点外,重点是要结合案例来充实这些知识点,引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的兴趣。例如可以以埃博拉病毒、蘑菇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或目前媒体紧密关注的微生物为出发点,介绍相关微生物的特性。基本知识点可以用英文表述,案例可以部分或全部使用汉语阐述。

二、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精心组织好对学生的课前导读

教师往往注重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放置自己开设课程所需的CAI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和题库等,却忽略了如何提高学生对这些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结果造成大多数情况下,教学平台资源成了学生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的“弹药库”。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我们探索在每一次授课之后,告知学生下一次上课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并且围绕下一次授课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几个问题留给学生预习的时候思考。学生预习的重点是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CAI课件和授课录像,如果还有疑问,可以再看教材,或者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得答案。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使得教师在课堂环节不必面面俱到,有效地减少了教师讲授知识点的时间,增加了师生互动和学生提问的时间。

三、认真备课,认真组织好课堂的导学环节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学生本章节的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生活和生产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讲授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为双语教学的授课需要中英文转换,教学进度往往比中文授课慢。学生课前的预习使得教师不必按照传统的授课步骤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个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解或者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点的重要性。学生可以针对本章节个人模糊的问题或者知识点进行提问,问题的回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先由其他的学生回答,教师再做相应的补充的方式来进行。如,教师可以设计3~5个综合性问题供学生思考,或者讲1~2个实际的案例,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影响。实践过程中,发现尽管学生课前做了较好的预习,但是在课堂提问环节却鲜有同学对所学知识点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为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创造轻松的环境。此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让其他学生回答学生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且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给出的答案,不要立刻给出答案,或者对这些问题或回答给予负面的评价,这样可以鼓励其他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质疑,以此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比如,在学习革兰氏染色的染色机制和染色步骤的章节,教师可以给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如:革兰氏染色的染色过程中用了几种染料?为什么要用这几种染料,用其他的染料行不行?革兰氏染色适用于哪些微生物染色?等等。

四、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相互配合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的道具是黑板、粉笔和幻灯片,而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扩大教师课堂授课的信息量;另一方面通过CAI课件中的声音、动画、文字、图像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以往教师常常单纯地把多媒体当成黑板的替代者,CAI课件中文字较多,图片较少,甚至整个课件都没有一个视频资料,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只有在遇到所在教室停电的情况下,才想起来使用黑板进行板书授课。另外,教师在制作好CAI课件后,每次上课就按照课件的思路和流程进行教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通过课程改革,我们尝试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为辅,两种方法配合使用,相互补充,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使用比例的问题

双语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外语能力,双语教学的本质是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尽管目前研究学者提出根据学生外语(英语)水平高低而采用的三种教学方式,如浸入式、过渡式和保持式教学,这些方法大致是描述在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或部分使用,并且最终可以使用全英文进行授课。我们发现这些方法的实施效果均不令人满意。具体原因在于:不同专业和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不齐,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的已经通过大学四、六级,有的还没有,甚至有的英文基础较差。教学过程中外语(英语)所占的比例并非越多越好,过分追求英文的使用比例,往往因为不同程度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而产生畏难情绪,降低了学习热情。在实践中,我们以学生听懂和掌握学科知识为标准,不拘泥于几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我们采用母语为主,重点攻克微生物学的专业词汇。在对课程重难点的讲授过程中,先用中文讲解,使得所有学生把这个知识点“吃透”,然后再用英文阐述。每一章学习结束时,用英、中简要的总结。根据每个专业和班级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中英文的使用比例,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好,容易接受和掌握。此外,如果盲目追求和强调英文的使用比例,而不考虑学生们的听课效果,学生学习微生物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就会被语言障碍所阻碍,影响听课效果。但是,由于学时所限,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进行二次讲解,所以要把握好章节学时分配安排,以免影响到其他章节的学习。

六、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素质分为专业知识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外语能力和教育技术四个方面。其中,专业知识水平和外语能力是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必备能力,两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尽管目前农林院校微生物学双语的理论教学的教师大多数人已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其中很多教师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为非师范类专业,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虽然能够熟练地进行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但是想要真正通过英文来进行口语的交流并不容易。在双语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英文发音不够标准,阻碍了学生对语句的理解,更有甚者,有些专业单词的发音也是错误的。我们在实践中,首先对从事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师严格把关,无论其专业科研工作突出与否,是否有海外留学经历,英文发音不标准的一律不能直接从事双语教学。定期组织学院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对微生物学双语课堂听课。此外,每学期学院组织学生对每个从事双语课程的教师进行评价,将学生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督促其改进。

参考文献:

[1]姚中青.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8

关键词:士官院校;专业建设;目标方法

在影响士官人才培训质量的诸多要素中,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学生和专业。其中专业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任务之一,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总结士官院校专业建设经验,保持士官院校在高技能士官人才培养上对部队的服务和牵引作用,应成为信息化条件下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此,在系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制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对策性研究方案,为军事任职教育背景下士官院校专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专业建设目标和建设框架的构建研究

士官院校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以此为目标指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创建本专业建设特色,这是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框架。在这样的目标和框架下,从评价的视角看最终指向的是毕业学生个体质量,现行的教学评价方案和专业评价方案就是基于这一目标和框架建设的。我们研究认为,专业建设的这一目标和框架,仅是专业建设的最基本目标和框架,这样进行的专业建设是部队牵引式的建设,是趋向于部队要求的人才培养。如此,在人才培养过程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必然滞后于部队,院校对部队建设的牵引作用难以实现。我们认为,专业建设的目标在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指向为部队技术服务和承担战略预备队的要求,在这样大视野下分析专业建设目标和框架构建,就对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专业教师团队中,就必须培养出深入把握部队训练的专家,在教学条件建设上就应考虑如何为部队进行技术服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就必须拓展在校学生的岗位角色和训练作战的真实体验。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

我们认为,现行的人才专业培养方案框架和内在体系是基本合理的,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完善各课程模块的功能。基础课教学模块,在强调对专业课教学支持功能的同时,必须同时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功能,强调基础课教学对士官毕业岗位的直接支持功能,即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岗位任职技能教学模块,在强调专业对口岗位技能的同时,更应突出核心岗位应用能力培养,突出可预见的现代信息条件下对学生的要求,具备信息控制的思维,主动适应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发展要求。因此,在人才特色的培养表述上,除现有要求外,需明确提出学习能力培养和信息素质培养的新要求。

三、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1.课程体系的优点与不足。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直接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我们认为,按照基础教育阶段和任职教育阶段划分课程教学阶段是合理的,按照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基础、专业基础、任职岗位构建课程体系模块是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各课程模块目标功能指向没有直接指向人才培养目标。如基础教育模块课程强调为岗位任职课程服务,弱化了本身对培养目标的直接支撑功能;岗位任职课程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弱化了对应岗位的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岗位任职课程设置没有直接指向任职岗位。课程从总体设置上是以知识系统性为原则,而不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指向的,为使专业知识能成体系,打破了专业岗位界限、组合各岗位专业知识为课程,很显然这样设置课程,从知识的系统性讲强了,但却丢掉了应用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的岗位针对性,这对于专业基础课来讲可能是必须和应该的,但对于岗位任职课程而言,却使得课程不能有效支撑学生岗位应用能力培养,虽然在课程学习时记住一些专业知识,但这些知识等到应用时又大部分忘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缺少联系的桥梁。

2.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士官院校课程体系,无论从总体的课程设置上还是从具体的课程内容结构上,必须指向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能力培养这一根本目标,体现士官任职教育自身的特点规律。从课程综合设置上看,需重新组合现有课程体系,变现在的以知识为目标的学科课程设置为以职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岗位课程设置,按照部队作战训练的岗位,重新组合内容、设置课程。

四、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

1.当前士官教学模式的不足。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等方面看,目前士官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这一模式,而是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加强了这一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这样的教学思想基础之上的,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没有体现出在两种理论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现行的士官教学,虽然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从本质上仍然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这是当前士官教学组织模式上的不足。具体地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指向应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课堂上应体现“教、学、做”相统一的理论和实践融合的生动局面,而现行的课堂教学基本上为满堂灌输式的讲解接受模式,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口述、板书的“传统灌”加强为口述、多媒体、黑板的相结合的“综合灌”,在这种观念和模式下,造成了方法单一、互动不够,教学效益不高。

2.士官教学模式的选择。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课堂上看不清的装备内部结构一目了然,使部队训练的现场以数字的形式展现于学生眼前成为可能,这种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理论观念的融合,为专业课教学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统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提供了条件。这种统一的关键是我们应构建起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基本模式,以下几点可供借鉴。(1)直观教学。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直观教学在课堂上更容易实现。在现实的士官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容易地把装备的内、外部结构呈现给学生,把部队的训练影像引入课堂,使岗位任职课教学能更直接地贴近装备、贴近部队训练,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对装备和部队实践的过份依赖,使“装备与训练”走进课堂成为可能。(2)部队专业训练模式创新。近年来,部队专业训练总结形成了许多实用的方法,由于学院与部队培养的基本对象都是一线的士官人才,学校与部队培训内容相通,因此士官教学要想更贴近部队,就必须吸收部队的训练成果并应用于课程教学,部队成功的经验为士官教学提供了可借鉴具体范例。

五、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制订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在制订方案过程中,即要如传统的“双师”教师培养一样牵引个体努力达到“双师”标准,更要认识到教师在一个专业建设组内部的合理分工可以产生教育的结构性力量这一整体建设的观念,促进团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明确作为个体的“双师型”教师和作为团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具备的具体条件。教育部下发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规定,“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讲师以上职称,能熟练指导本专业各项实践性教学环节,并取得较好效果,近年来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以上应用技术研究并取得成果的教师。我们认为,这一标准对士官院校教师个体是适应的。对于团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则可依据编制体制,结合教学科研任务,确定教师队伍团体近年应完成的应用技术项目相应指标要求。其次,运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考取“双师型”证书。可分别从教学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角度研究设立多级具体标准,使教师个体和团队都有明确目标,进行客观考核。这种考核机制应鼓励教师双向发展,同时容纳教师教学能力或实际动手能力的专项精深。

2.按专业化要求培养教师。对于新教师在毕业后的三年内,可设计两条培养路线供其选择着重培养。一条是以完成好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为抓手,以讲师能力素质为目标的岗位培训;另一条是以部队实践岗位训练为抓手,以能指导学生实习训练为目标岗位训练。三年内作为一名新教师至少完成其中的一项,然后根据专业建设教师队伍的实际和教师个体的实际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9

【关键词】 市场营销学 双语教学 案例教学 模式

一、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两种语言的),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且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通常指英语和汉语)作为媒介的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和学的媒介的教学。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方式,也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评价等内容。双语教学模式可分为:沉浸式、维持型、过度型、多维互动型及双语互动模式。在实践中考虑到不同院校师资状况、硬件设施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展开:一是半外型,即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板书,中文讲授;二是混合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教师运用英文和中文交错讲授;三是全外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根据南华大学经管类本科生英文水平的实际情况,在大三时开设市场营销双语课程,因此时学生基本上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可采用混合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在讲课时,教师应尽量突出英文名词术语和重要理论,注意现实性和由浅入深,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

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案例的编写与选择,还是案例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来进行的。

2、深刻的启发性

案例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案例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突出的实践性

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过的案例中充当角色,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做出相应的决策,实现从理论到实践转化,以弥补学生实践的不足和实际运作能力匮乏的缺陷。

4、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进来,在案例所描述的情境中,充分体验案例角色,随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存在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在此互动过程中相互学习。

5、结果多元性

案例教学的答案或结论,往往不是固定唯一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对同一案例,学生们虽然了解的是同样的情境和信息,但对同一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案例教学中不存在标准答案。

三、市场营销案例选择原则

1、突出教学目的

案例教学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层次和能力,选择适度、适用的双语教学案例。利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将所学营销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原汁原味的英文既能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发达国家在市场营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又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2、案例的启发性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那些内容新颖、具有首创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视角独特,独具慧眼,具有启迪心智,激发创造力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3、案例的经典性

案例教学应是既能很好地体现市场营销的理论价值,又具有市场营销实践意义的典型案例。它们典型地印证了相关的营销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营销理论知识,这些案例能使学生将营销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最终知识转化为技能。

4、英文案例应篇幅短小精悍、信息适中

由于受授课时数和课堂时间以及相关理论的学习等因素的限制,不宜选择篇幅过长、环节过多、信息超量的案例。否则,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研讨会超出相关理论的学习范围,不利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四、市场营销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

1、列举案例法

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解释某一营销理论、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的一个或一组案例进行示例性解说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解释理论。对于说明型案例,一般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外专门花时间研究。将此类案例运用在课堂中,可采用两种基本方法:陈叙式,教师先告诉学生基本原理,然后用简单英语讲解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营销原理;启发式,教师先把案例以及与原理有关的问题告诉学生,并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请若干学生用英文将问题的答案说出来,在学生的相互补充和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从问题的答案中发现和掌握营销基本原理。

2、评析案例法

评析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让学生了解发现与处理问题的全过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通过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3、讨论案例法

讨论案例法是指对某一主要章节进行全面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无论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在课堂外进行认真的准备,以便在课堂讨论时有足够丰富或精彩思想参与交流。教师应认真选取英文案例,仔细阅读并熟悉案例设计的相关问题,课前将英文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查阅生词、短语,弄懂语法结构,并用英语记录下所思考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学生讨论前,教师可讲解一些专业术语和一些较长的结构复杂的句子,然后用简单的英语口语介绍案情,再用英语提出相关问题供大家分析和讨论。教师应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五、市场营销学双语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

1、准备环节

课前,教师应对英文案例及其相关背景材料熟悉和准备,记下语言难点,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多种解决方案进行预测。教师应事先把英文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熟悉案例提供的每一个情节和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是一个基础环节,要求学生消化解析案例所提供的信息,调动自己以往的相关经验,为课堂讨论做好分的准备。

2、讨论环节

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难点,可以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及能够理解的英文案例,或从比较简单的、易于讨论的英文案例开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培养学生参与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案例教学。教师先用英文对案例的内容及相关情况做简单介绍,然后给出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在分组时尽量把不同学习能力和英文水平的学生分在一起,每组要指定或选出小组长,由组长负责本组的讨论,组内成员各抒己见,要求以英文为主,辅以中文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说明自己的决策和方案,同时学员之间相互交流,集思广益。此外,进行全班交流是课堂教学的高潮,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是全班学生经验与知识共享的过程。

3、请学生回答问题阶段

在分析讨论案例的同时,教师可用英文按顺序提出如下问题:本案例说明了什么营销原理;案例中提出了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对所学的阶段性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同时起到把讨论引向深入的目的。

4、教师总结归纳环节

此阶段,教师对案例教学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和评析。主要包括:对案例体现的营销原理进行再次强调,使学生加深记忆、重点掌握;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的,不够确切的问题,再次进行评析,并以正面激励为主。搞好总结,有利于内化提升,即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思考,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六、市场营销学双语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依托原版教材,兼顾实际需要

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保证双语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原版案例的内容一定要对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构成挑战。同时,教材的选择要坚持适用性原则,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双语教学中,要克服国内多年来传统教学模式,改变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轻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单纯教,学生单纯学的传统教学思维和方式。双语案例教学要以英语为媒介,通过对案例分析和讨论,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的英语情境

在案例教学中,针对英文案例中词汇量较多,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专业内容和语言理解两个方面的困难,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定义、原理、术语,用中英文双语表示,这样有助于学生克服深入理解案例的语言障碍。

4、处理好“大案例”和“小案例”的关系

“大案例”是指“哈佛式案例”,其特点是文章篇幅长,信息量大,内容详实,但往往晦涩冗长,结构松散,初学者不易抓住主题和难度较大;而“小案例”是指“德鲁克式案例”,其特点是文字简短,内容精炼,观点鲜明,便于阅读和分析,但其难度较小,信息量有限。因此,在双语案例教学中应把“大案例”和“小案例”结合起来,通过德鲁克式案例学习,抓住主题,掌握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哈佛案例学习中,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和数据着手把握本质,深入思考,精辟分析,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5、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全英文案例教学

双语案例教学要循序渐进,勉强使用原版案例,硬性推广双语教学,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双语案例教学的初级阶段,授课要做到由浅入深,对英文案例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语句进行解释,如此可减少部分学生因听不懂英文授课而产生的畏惧心理。随着教学的深入,应逐步减少中文讲授的比例,用英文和学生进行交流,并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的习惯。

(注:本文为南华大学教研教改课题《双语案例教学范式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06L04。)

【参考文献】

[1] 李利: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4).

[2] 吾水龙、周运锦、陆音: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 王趁荣:市场营销专业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J].科技信息,2006(3).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10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学生在掌握相应专业能力的同时还需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经济、社会新常态下,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适应这样的要求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总体来看,大部分高职学生都还是有理想与追求的。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自己的现状都是不满意的,对于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水平也有一定的期望,然而由于学习动力、自制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高职学生对自身现状的写照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大部分学生的这种成长与现实之间的困惑,是高职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与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每个学校的具体做法可能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的地方,或许都从某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与实践。

为解决人才培养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这些问题,高职院校中较早从导师制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的有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其中主要的模式有广东农工商职院以“项目实训”为载体推行导师制,浙江机电职院实行的“科技导师制”,等主要模式,以上几种模式在各类高职院校都有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都不是非常完善,有些是带有普遍性质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如:高职院校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有将导师制与班主任工作制、辅导员工作制相重叠的地方,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导师三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准确定位,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理顺,三者各自负责什么方面的工作,各自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另外,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对学校管理层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找到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以及每个学校实际的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职导师制。

1 德能并进“双导师”育人模式的构建

德能并进的“双导师”育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为每一名学生在德育与专业成长两个方面各确定一名导师,两名导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在德能两个方面的成长。其中德育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修养、价值观念、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专业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开辟学生求知的途径、激发学习兴趣,指导与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主要负责学生专业能力、知识、技能、综合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

2 “双导师”育人模式具体做法

2.1 构建两个成长体系

一个人的全面成长需要实现思想品德与专业能力的统一,“双导师”育人模式两个成长体系中一个为德育成长体系,一个是专业成长体系。专业人才培?B方案之中对学生德育成长有相应的课程教学要求,在第一课堂中有部分课堂教学内容,但还不够,需要构建一个学生德育成长体系,除必修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外,可以设计要求学生参加多少志愿服务,参加多少公益活动,帮助几个同学,听几次讲座,参加几次主题活动,有计划地将德育成长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落实;专业成长体系可以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但专业成长体系比人才培养方案还要宽泛,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特点、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共同制定学生成长规划体系,做到适用于每一名学生,不设统一的进度与要求,实现个性化的培养与发展,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业成长上的问题与不足,做到能及时地提醒学生、找到问题、明确目标、告诉方法、及时指点,以充分发掘出学生的潜力,尊重个性差别,从专业导论到毕业设计,甚至到学生找工作、求职等多个方面都应给予相应的指导,以此构建学生成长的这一过程体系。

2.2 搭建两个成长平台

德育成长体系内容的落实需要相应的平台与载体,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与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思想道德水平的成长更多地需要亲身感受与体验,只有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才有认识水平的真正成长,在搭建学生德育成长平台上可以利用志愿者服务活动、学雷锋活动,学生协会社团、团学联、担任班级干部、开办各类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方面来落实;学生专业成长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内容外,还需要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多的舞台与平台,让学生利用好大量的业余时间,例如举办与参与各类学校、省市、部级技能竞赛,校园技能节、创新创业大赛,制图(CAD)大赛等多种专业性质的比赛,举办专业报告会与讲座等。

2.3 把握两个学习课堂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进行,相互交融、相互补充,有机统一。课内融德育、职业素养于专业教学之中,将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提高第一课堂的有效性,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导与主要作用;第二课堂做到与第一课堂的有效结合与融合,课外融德专业活动于德育实践之中,如学生在做志愿者时可以选择做一些专业方面的工作,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用,早做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行业背景与现状,发现机遇与机会,当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后,可以进一步地明确努力方向与目标,实现两个课堂的相互补充与促进。

2.4 确定两个成长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