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分析

时间:2022-02-16 09:29:24

诊断学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医学类独立学院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是最新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探索对象,从医学类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背景和培养模式入手,旨在总结出医学类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独特模式,以解决医学类独立学院对“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需求,提高整体师资水平及教学质量,为医学类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一种独特的方法。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医学类独立学院;培养模式

教师队伍的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没有好教师,何谈好教育?“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源于21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诞生于高职院校师资培养实践的总结。[1]“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不但要对本专业的知识有较深的了解,还要有较宽的相关知识面,能把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师。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指出了关于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及“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针政策。2019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它旨在突破“双师型”教师个体发展与团队建设的结合,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内涵。[2]本文将从统一标准、强化督导等方面,以《方案》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为依据,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医学类独立院校发展的意义。《方案》中提出,职业院校中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应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然而,目前医学类独立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为了更好地缓解医学类独立学院中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紧缺的现状,发挥“双师型”教师人才在独立院校师资队伍中的独特作用,笔者通过对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为后期江苏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医学类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及现实参考。

一、背景资料

目前,国内“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典型案例大多集中在工科类院校,少见于医学类院校。而我院作为以新的机制创办的医学类独立学院,为连云港市本地医学教育及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我院第一附属医院以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努力打造教学医院、临床医学院等基地知名品牌,实现教学相长、医教相长。然而,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加上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毕业生除了要夯实理论基础外,还要提高实践能力。[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目前,“双师型”教师主要来自国内外各大医学院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掌握了丰富的技能和知识,但是缺乏教学相关的课程培养,仍需从各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尽管目前医学类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其仍然具有符合实践科学意义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措施

(一)结合连云港当地特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探索

医药产业是连云港市的一张名片,现在众多知名药企发展迅猛,急需大量能服务于地方医药产业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息息相关。因此,本科院校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建立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培养体系,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制订对应的方案,定期与科研机构、医院等进行深层次交流合作,以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技术的双提升。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导师制,并鼓励年轻教师参与各种讲课比赛、教案评比及思政课大赛等活动,促进年轻的“双师型”教师在竞争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同时,组织学生对“双师型”教师进行打分。安排年轻“双师型”教师担任班主任,并把班主任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需条件,提高“双师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对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核,并以此考核的结果为依据决定年轻教师是否评优。

(二)结合院校科研建设,提高对“双师型”教师的科研要求

我院每年对“双师型”教师的科研制定考核标准,如达不到要求则扣罚部分绩效,以此激励“双师型”教师主动将工作经验转化成科研成果。鼓励年轻的“双师型”教师承担教秘工作,有计划地培养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培训“双师型”教师撰写国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标书,对申报课题的年轻教师进行奖励。鼓励年轻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全身心脱产深造科研能力。组织博士及硕士论坛会,鼓励年轻医生进行学术经验交流,开展科研合作。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及医院联合制订培养计划,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我院内部的“双师型”教师定期分享教学经验,组建教学研讨会,互相学习。高校通过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等方式培训年轻教师,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

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上升途径的规划,健全奖励机制

“双师型”教师的报酬应高于一般教师,高校可通过政策调整加大补贴力度,以区别“双师型”教师和一般教师,鼓励一般教师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另外,高校应该建立奖励激励机制,激发“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热情,完善其职业上升的路径,使其更好地为高校培养人才,帮助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的要求。我院应依照培养目标优化已有的评价机制,把教学业绩及实践能力作为“双师型”教师优秀评价、职称评定、学科及学术带头人选拔的重要条件,对优秀典型应给予绩效倾斜;同时在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采用挂职、兼职的手段鼓励“双师型”教师发挥工作激情,增设特聘岗位,拓宽“双师型”教师兼职从教通道,增加“双师型”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刺激“双师型”教师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形成良性闭环。[4]我院不应局限于短期的激励行为,要着重于长久的激励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对自己和学习发展定位价值观的认同,[5]从而吸引更多的临床医师加入“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规范管理模式,多种举措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校需要充分考虑自身发展和教师培养目标,以教师能力提高为核心,以管理制度创新为动力,通过资源共享,依靠附属医院以“医教研一体化”形式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转移,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程,促进和引导年轻教师走“双师型”教师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医学生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大力推动我院现有优秀“双师型”教师完成南京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学位,提高现有“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充实现有“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调整管理方法,引导年轻教师在医教研一体化的形式中提高其综合素质,与我院第一附属医院形成高效的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共同为连云港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之际,依托丰富的网络教学方法,通过我院第一附属医院网络教育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发和建设专业课程,采用网络授课新形式,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满足我院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实用性课程引入学生课程体系中,把国内外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研究充分融入教材,引进与资格证书考试紧密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拓宽培训形式,提高教育程度

“双师型”教师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且技能及师资方面的培训都有很大的欠缺,频率过低,导致“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易形成思维定式,无法发挥其创新精神。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育程度,使“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及实践能力持续提高。众所周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医学类院校的最佳教育模式,因而“双师型”教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属于高度创新的探索,具有显著的优势:①有利于融合连云港医疗特色、优势,优化我院临床教学及人才输出;②有利于丰富医学理论及实践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促进医学教育水平的提高;③有利于促进院校间医教研水平的融合、发展,促进连云港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双师型”教师对院校合作的公有民办独立学院承担了相当关键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特殊性及相对重要性。目前,国内对医学类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研究较少,医学类独立学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及储备没有深刻地认识。本文首先提出结合连云港医药产业的优势,通过依靠我院第一附属医院以“医教研一体化”形式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转移;其次,通过各项举措进一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程,促进和引导中青年教师走“双师型”教师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医学生教育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进而树立成功典型,推广至江苏省甚至是全国医学类院校,为医学类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案例。

参考文献:

[1]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2):99-102.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3]齐昌洋,张静.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0):189.

[4]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2019-03-29.

[5]张超,姜景山,赵延喜.新时代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3):134-135.

作者:彭中兴 王耀晨 李一鸣 赵云峰 尹德录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