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性刮宫十篇

时间:2023-03-28 13:02:07

诊断性刮宫

诊断性刮宫篇1

【关键词】子宫出血;子宫内膜;治疗;随访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5-2272-02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在妇科门诊中会有一些原因不明的子宫出血病人,为了明确有无排卵,除外子宫颈管及子宫内膜有无恶性病变,需进行分段诊刮或诊断性刮宫。现将2007年1~12月的88例门诊诊刮术病例的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88例病人的年龄20~60岁,其中20~30岁占17.05%,31~40岁占20.45%,41~50岁占51.14%,51~60岁占11.36%。

1.2 方法:88例病人诊刮术前排除:(1)无激素治疗史,(2)B超排除子宫附件器质性病变,(3)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其中有6例病人为绝经后子宫内膜出血及增厚,3例为人流后出血不止,44例有宫内节育环。按照诊刮手术常规,完善术前准备,术中注意刮宫底及两侧宫角处,刮出组织全部固定送病理检查,术后常规用抗生素及止血药,做好术后宣教。

2 结果

2.1 诊刮术后出血:一般均在7天内干净,量少,无不适。只有5例病理结果为简单型增生过长的病人经期大于7天,量中等,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炔诺酮(妇康片)治疗1个月,第二个月起用醋酸甲羟孕酮(安宫黄体酮)转换内膜正规治疗3~6个月,其余13例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及8例不规则增生病人用安宫黄体酮治疗3~6周期,经过治疗后26例病人的月经周期,经期和月经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2.2 病理检查结果:子宫内膜呈增生期反应占36.3%,简单型增生过长占20.4%,分泌期反应占13.6%。见表1。

3 讨论

本组中不明原因子宫出血的发病年龄41~50岁最多,因为这个年龄正处于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量锐减,促性腺激素水平提高不能形成排卵高峰,故发生无排卵性出血,由于卵巢无排卵,子宫内膜缺乏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导致子宫内膜持续在增生期,临床上表现为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引起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由于简单型增生过长也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尽管其癌变率仅为1%[1] ,但仍应重视。

规律的周期性子宫出血,既是月经来潮时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外在标志,也是卵巢正常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当发生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引起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时,提示卵巢无排卵功能,孕激素可使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2] 。通过足量的安宫黄体酮对简单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治疗后,可使一部分的子宫内膜癌阻断于癌前病变的萌芽时期。对于年轻要求生育者可用口服黄体酮胶囊,更易接受。值得注意的是,诊断性刮宫是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前提,由于不是直视下的手术,所以会有内膜癌的漏诊率约5.6%~9.6%[3],所以我们应强调采用本治疗前后,应尽可能全面的诊刮达到明确诊断,了解子宫内膜病变转归和对早期内膜癌变阻断的作用,同时做好追踪随访工作。

参考文献:

[1] 乐 杰.妇产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1.

[2] 乐 杰,谢 幸.丰有吉,等.妇产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0.

诊断性刮宫篇2

【关键词】 米索前列醇;绝经妇女;诊断性刮宫术

探讨绝经后妇女行诊断性刮宫术前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对宫颈扩张的作用,以减少诊断性刮宫术的并发症。将绝经后需要行诊断性刮宫术的120例妇女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于诊断性刮宫术前1~2 h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粉末400 μg,观察术中扩张宫颈的难易程度及手术并发症,对照组60例,术前不使用促宫颈成熟药物。现将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科自愿要求做诊断性刮宫术的绝经后妇女120例,年龄47~69岁,绝经时间1~25年,无心、肝、肾疾病,无青光眼、哮喘、癫痫及过敏史,无刮宫术及米索前列醇等禁忌证。用药前查血常规、尿常规、白带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子宫附件超声,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2 方法 观察组60例于诊断性刮宫术前1~2 h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粉末400 μg,手术取膀胱截石位,检测并记录手术前后血压、脉搏、患者反应,宫颈松弛情况,术中出血及术中的其他并发症。对照组60例不用药,按常规进行诊断性刮宫术。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均用χ2检验,P

14 效用评定 显效:术中无需使用宫颈扩张器,患者稍感下腹部胀痛;有效:需使用≥5号扩张器,患者感觉下腹部胀痛,但能忍受;无效:宫颈无扩张,需要使用扩张器,患者痛苦或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血压下降等症状。

2 结果

两组手术对象宫口扩张有效率比例,见表1。两组手术对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2。报告可见两组宫口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表1 两组手术对象宫口扩张有效率比较表2 两组手术对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诊断性刮宫篇3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分段诊刮;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7-0049-02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病好发于更年期及绝经后的妇女,生育年龄妇女很少见。2000年1月~2006年1月,汉川市人民医院收治子宫内膜癌42例,因并发其他妇科疾病,误诊8例。本文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年龄42~65岁,其中50岁以上占80%,未绝经者14例,绝经者28例,绝经时间1~14年.并发功能性子宫出血者8例,老年性阴道炎者2例,放置宫内节育器者2例。

1.2 临床表现 主诉绝经后阴道出血及阴道不规则出血26例;月经量多、周期不规则10例;白带增多呈水样4例;下腹坠胀不适2例。妇科检查:子宫正常大小8例,孕40天大小16例,孕50天大小14例,孕60天大小2例,孕90天大小2例。

1.3 特殊检查

1.3.1 分段诊刮 32例经分段诊刮确诊,其中宫颈未受累者26例,术后病理检查示宫颈均未受累,6例宫颈受累者,术后病理报告4例未受累。行分段诊刮时,先用小刮匙刮颈管,再进宫腔搔刮内膜,刮出物分瓶标记送病理检查。分段刮宫操作要轻巧,以免穿孔,尤其当刮出物为豆腐渣样组织,高度可疑为内膜癌时,只要刮出物已足够送病理检查,即应停止操作。

1.3.2 B超检查 34例患者行B超检查,其中24例提示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癌极早期时见子宫大小正常,仅见宫颈线紊乱中断,典型的内膜癌声像图表现为子宫增大,宫腔内见实质不均匀回声区,形态不规则,宫腔线消失有时见肌层内不规则回声紊乱区,边界不清,从而可做出肌层浸润度的诊断。

2 讨论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约占女性总癌症的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多见于老年妇女,尤其易发生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绝经延迟、未婚、少产者,子宫内膜癌常并发无排卵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性卵巢瘤等。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而无黄体酮拮抗,可导致内膜癌发生。另外,绝经后妇女卵巢功能虽已衰竭,但体内仍有雌激素,这是肾上腺分泌雄烯二酮经芳香化受外源性雌激素(替代疗法时使用雌激素)内膜癌的发生率可增加6~12倍,使用剂量增加和使用时间延长其危险性随之增加。

各种类型的子宫出血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50%~70%的患者发病于绝经之后,故绝经后阴道出血就成为患者最主要的主诉之一[1]。尚未绝经者则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这是早期诊断主要信号。另外,阴道血性或浆液性分泌物为癌性渗出或继发感染的结果。本病必须与其他疾病鉴别,凡更年期月经紊乱或绝经后阴道出血,必须先排除子宫内膜癌后,再按良性疾病处理。本组误诊患者8例,以反复出现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阴道不规则出血等发病,均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而反复进行中西药治疗1~3年,满足于一时的疗效,忽视了症状无根本好转或反复出现,缺乏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造成误诊。有4例曾行诊断性刮宫术,病理报告“增殖期子宫内膜”,未再进行分段诊刮。

按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无效,患者贫血症状明显,决定手术治疗,经病理检查确诊。并发老年性阴道炎2例,反复按老年性阴道炎治疗后确诊.放置宫内节育器二例,因按放环后子宫出血保守治疗70天无效,取环的同时行诊断性刮宫确诊。对可疑患者要放宽分段诊刮的指征,否则会影响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分期诊刮是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的主要手段[1]。对一次诊刮否定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如症状无改善,则需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诊刮,最好行宫腔镜检查,直接观察子宫内膜的变化,则能对可疑病灶取材提高准确率。宫腔镜可直视子宫内膜,可直接观察癌灶局部大小生长的形态,并可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B超检查是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检查手段,可表现为子宫增大或正常大小,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内膜与肌层分界不清楚,宫腔线偏移,表面不光滑[3],显示超检查对子宫内膜癌有辅助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红棋.分段性诊刮术对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受累有研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0,2:8.

诊断性刮宫篇4

关键词: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诊治体会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于子宫内膜增生过盛构成,借细长的蒂附着于子宫腔内壁的肿块,临床诊断方法有诊刮和宫腔镜诊断。对2008年1月~2010年6月间使用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病例115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操作方式分为腔镜组和诊刮组,术前均经阴道B超高度疑诊为子宫内膜息肉。两组的年龄、体重、病史、息肉情况和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设备:是Olympus公司生产的1.9 mm系统、4.5 mm、5Fr微型一体化宫腔镜,可高温高压灭菌和可持续灌流,灌流液为5%葡萄糖溶液。

1.3  操作方法:①腔镜组: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后置入阴道窥镜暴露宫颈,再次消毒阴道和宫颈,以宫颈钳夹持宫颈,探针了解宫颈方向和深度,适当扩张宫颈后接通膨宫泵,以180~220 ml/min速度输入膨宫液,膨开宫颈后缓缓置入宫腔镜,维持压力为100~120 mm Hg(1 mm Hg=0.1333 kPa),全面检查宫颈管和宫腔,仔细观察息肉的部位、大小及数目及基底部和内膜情况并记录,必要时取部分组织行病理检查;②诊刮组:常规刮取子宫内膜和内膜病灶进行活组织检查,亦可行分段诊刮。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均无大出血、子宫穿孔、水中毒等并发症。将两组的操作和诊断等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明显优于诊刮组。两组操作时间、出血量、一次性成功率、病员满意度以及确诊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操作时间、出血量、一次性成功率、病员满意度以及确诊率比较

组别

组别

操作时间(,min)

出血量(,ml)

一次性成功率(%)

病员满意度(%)

确诊率(%)

腔镜组

115

4.5±2.0

2.5±1.5

100

95.7

92.2

诊刮组

115

14.5±4.0

30.5±9.5

74.8

71.3

67.8

3 讨论

3.1  疾病特点:子宫内膜息肉常见于35岁以上的育龄期妇女,是子宫内膜在某种因素作用下局部过度增生而形成的宫内赘生物;其原因不明,可能与炎性反应、节育环、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1];单发较小的息肉常无临床症状,多由体检发现,较多患者有月经紊乱、不规则阴道出血、腹痛、痛经等表现,可引起贫血和不孕症等,易误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超声可协助诊断,以往诊断方法有诊刮和宫腔镜检查基础上行病理检查确诊。

3.2  优势比较:①传统的诊刮术是术者凭借经验和手感在盲视下进行操作,术中疼痛较显,易致子宫穿孔、大出血、刮宫不全和术后宫腔粘连、感染等,一般术后2周内有阴道出血,确诊率较低;②宫腔镜检查是应用膨宫介质扩张宫腔,通过光导玻璃纤维束和柱状透镜将冷光源经宫腔镜导入宫腔内,直视下观察宫颈管、宫颈内口、宫内膜及输卵管开口,能够直接窥视宫腔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以便针对病变组织直观准确取材并送病理检查[2]。宫腔镜的纤维外径管径小,可随意弯曲,观察范围大,痛苦轻、创伤小、检查时间短,无需麻醉、禁食和住院,恢复较快;对未婚女性检查同时可保护处女膜的完整。本组病例中腔镜组从操作时间、出血量、成功率、病员满意度和确诊率等方面明显优于诊刮组,患者乐于接受,体现出较大的优势。

3.3  注意要点:①术者要有良好的妇产科手术基础,经过腔镜操作的正规培训,技术娴熟;②术前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身和妇科检查以及B超检查初步了解了宫内情况;③宜选在经后3~7 d,此时子宫内膜处于增生早期,菲薄不易出血,黏液性分泌物较少;④操作要轻柔,避免子宫内膜损伤出血,先观察整个宫腔再依次观察宫腔各部位[3-4];⑤可在B超监护进行操作,指导扩宫棒和宫腔镜的行进方向和深度,减少子宫穿孔、大出血的发生和提高诊断率;⑥输入膨宫液时不宜过快过多,压力不宜过大,特别是合并心肺肾慢性疾病的患者,以防过度水化综合征;⑦对绝经后妇女,息肉外形不规则、质地较硬、易出血和内膜异常增生等情况时,应行病理检查。

综上所述,使用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具有易操作、创伤小、成功率和确诊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病员乐于接受,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4 参考文献

[1] 简卓欢,蒋学禄.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31.

[2] 乐  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19.

诊断性刮宫篇5

【关键词】细胞采集器;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病变

A clinical analyze to investigate endometrial lesion by endometrial cytology

LI Jing-hua,FENG Li-min,WANG Weij-juan,et al.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Laoshan Maternal and Children’s Health Hospital ,Qingdao 2661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f the usage of endometrial sampling device for cytology (ESDC) and dilatation and curettage (D&C) in the endometrial collection and detection of endometrial lesion.Methods A retrospective data of 20 cases with suspected endometrial pathological changes by a combination of ESDC and D&C was analyzed by reference to the bleeding loss,intensity of pain and outcome of cytology and histopathology.Results All the cases have no dilatation cervix by ESDC, 2 cases(10% 2/20)have dilatation cervix by D&C.In 17 of 20 patients (85%), the endometrial cytology results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D&C histology results.ESDC sampling sufficient in 60%(12/20), and D&C is 80%(16/20); Both Blood loss (t=6.153,P<0.000 1) and intensity of pain(t=12.263,P<0.000 1)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t ESDC and D&C.Conclusion The 2 methods have missed diagnosis,but ESDC is prior to D&C in blood loss and pain intensity.

【Key words】

Endometrial sampling device; Dilatation and curettage; Endometrial lesion

子宫内膜病变的检查方法,目前常用的为诊断性刮宫(dilatation and cutettage,D&C),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但尚存在取材局限及因漏刮而致漏诊的问题。Xie等[1]报道150例诊刮与子宫全切标本组织学检查结果对照,诊刮准确率为76.2%~92%,通过宫腔镜取材较准确。而Agostini等[2]报道,通过宫腔镜切除标本提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全子宫切除术后病理发现内膜癌的为5.9%(1/17),而通过pipe导管取材发现子宫内膜癌的为50%(6/12)。我们采用宫腔镜下诊刮取内膜组织进行活检。D&C是一种对子宫内膜损伤性很大的操作方法。本研究为对同一患者使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EDSC(endometrial sampling device for cytology)取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及D&C刮取子宫内膜组织分别进行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评价两种方法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和应用中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4年6~7月,在妇科门诊检查有不规则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或B超提示宫内光团需行宫腔镜检查采取子宫内膜的患者20例,分别进行ESDC和D&C。年龄28~60岁,平均(44.35±8.113)岁。

1.2 材料及方法 子宫内膜采集器为北京塞普九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的SAP-1。采集器为一根连着刮片的芯杆和套管。受检者取膀胱截石位,宫颈钳钳夹宫颈后,探针探查宫腔方向和深度。将采集器的刮片拉入套管内,将套管送入宫腔,顶部达到宫底后将套管会拉至定位叉处,使刮片突出于宫腔内,旋转芯杆2~3周,再将刮片拉回套管内,连同套管一起退出宫腔,将刮取物固定送检细胞学检查。诊刮为使用刮勺插入宫腔内,刮取子宫内膜组织一块,送检病理行组织学检查。分别记录出血量,以纱布容积法测量失血量,即纱布上1 cm×1 cm大小的面积为1 ml。疼痛程度按VAS评分方法:采用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尺法(VAS评分),用一个特制的10 cm的尺子,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0分为无痛,1~3分为轻痛,4~7分为中痛,8~10分为剧痛[3]。患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把游标放在最能代表患者当时疼痛程度的部位。医生看有刻度的一面,记录疼痛的严重程度。避免任何暗示和启发。细胞的采集和诊断性刮宫、细胞学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由专人进行评价。

1.3 判断标准 按照魏扬等[4]改良细胞学诊断标准:在Morse等宫腔吸片正常型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学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分为萎缩型、增殖型、混合型(即萎缩型与增殖型并存)及伴分泌型(指细胞以增殖型为主,部分细胞有分泌现象)同时描述涂片中内膜间质细胞、吞噬细胞等。对所得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配对t检验及配对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及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见表1。

2.2 取材满意率 ①细胞学:血液过多,内膜细胞少8例,即满意率为60%(12/20);②诊刮:4例所取子宫内膜组织过少,其中2例为少许黏液,即满意率为80%(16/20)。

2.3 血量比较见表3 ①细胞学检查出血量:均数=(0.635 0±0.113 6)ml;②诊刮出血量:均数=(4.450±0.626 1)ml。二者做配对t检验,t=0.620 0,P

2.4 疼痛程度比较(见表3) ①细胞学检查:均数=1.970±0.431 0;②诊断性刮宫:均数=7.670±0.509 9。二者做配对t检验,t=12.263, P

2.5 细胞采集器均未行扩宫术,而诊刮时2例行宫颈扩张术10%(2/20)。

3 讨论

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是用特殊的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采取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后固定抹片,在计算机下识别而作出初步的细胞学判断的一种方法。目前临床上宫颈抹片进行细胞学检查为宫颈癌筛查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而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在临床上应用并不多见。国内外对此的研究结论各一。Tanriverdi等[5]最近对127例妇女分别用细胞采集器和诊刮进行研究表明:细胞采集器并不能得到足量的有代表性的子宫内膜标本,只适用于少数可疑为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过增生、子宫内膜息肉的内膜病变。而要得到满意的子宫内膜标本必须进行全面刮宫,尤其是对影像提示高度可疑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本试验使用细胞采集器所取标本满意率60%,诊刮满意率为80%。在诊断上2例癌前病变的子宫内膜,两种检查方法在结果上并不一致,但与子宫内膜诊刮组织学诊断符合率可达90%。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很相似[6]。而早年Rodriguez等[7]认为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可以代替长期以来作为子宫内膜取样标准方法的分段诊断性刮宫;国内唐小海[8]研究认为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样品的成功率高(100%),为正确诊断提供了保证。Lipscomb等[9]认为:采集器刮取的范围是子宫四壁,刮不到宫底部。对累及整个子宫腔表面、均匀分布的病变,如激素水平变化,增生过长等,其准确率是毫无疑问的。

细胞采集器操作简单,对子宫内膜损伤小的患者痛苦小,出血量少,患者易接受,但我们没有大样本的前瞻性观察,所取的内膜无手术后的病理作为对照结果,故漏诊和误诊情况不详。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能否大规模的应用于临床筛查子宫内膜病变还需进一步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Xie X,Lu WG,Ye DF,et al.The value of curettage in diagnosis of endometrial hyperplasia.Gynecol Oncol,2002,84(1):135-139.

2 Agostini A,Schaeffer V,Cravello L,et al.Atypical hyperplasia of endometrium and hysteroscopy.Gynecol Obstet Fertil,2003,31(4):355-358.

3 王恩珍.神经外科麻醉学.人民出版社,2000:902.

4 魏扬.绝经后应用激素替代治疗妇女的子宫内膜细胞形态观察.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32(7):432-435.

5 Tanriverdi HA,Barut A,Gun BD,et al.Is pipelle biopsy really adequate for diagnosing endometrial disease.Medical Science Monit,2004:271-274.

6 曹斌融.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诊断和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4):203.

7 Rodeiguez GC,Yaqub N,King ME.A compaeison of the pipelle device and the vabra aspirators measured by endometrial in hysterectomy specimens:the pipelle device samples significantly less of the endometrisl surface than the vabra aspirator.Am J Obstet Gyneclo,1993,168:55.

诊断性刮宫篇6

关键词:宫腔镜;子宫内膜癌;定位活检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428-03

宫腔镜学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发展于90年代初, 1980~1990年是宫腔镜诊断走向成熟的年代,1991~2000年是宫腔镜电切术逐渐成熟的年代,而本世纪的则是宫腔镜在妇科应用的微创治疗时代。宫腔镜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已被国内外众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尤其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结合直视下的定位活检,能够克服影像学检查和盲目刮宫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局限性。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1],近年在世界范围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子宫内膜的病理学检查是子宫内膜癌的确诊依据,宫腔镜检查及宫腔镜下取内膜活检,正在逐渐替代盲目的诊断性刮宫,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手段。

1 宫腔镜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由于解剖学的特点,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和确诊远不如子宫颈癌方便和可靠,目前尚无成熟、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对有症状或疑诊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传统的诊断方法是通过分段诊刮刮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检查,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盲目性,易遗漏一些较小的局限性病灶。孟跃进等[2]研究资料表明,186例宫腔镜受检人员中,宫腔镜高度疑诊子宫内膜癌19例,宫腔镜下定位活检组织病理确诊18例,癌灶检出率100%,与病理诊断吻合率94.74%,用传统诊断性刮宫方法经病理学确诊子宫内膜癌9例,检出率50%,漏诊率50%。充分暴露传统诊断性刮宫的明显不足。李越等[3]研究805例宫腔镜下内膜病理活检确诊子宫内膜癌23例,其中7例为弥漫型,16例局灶型,因早期子宫内膜癌病灶局限,是造成传统诊断性刮宫漏诊率高的原因。而宫腔镜检查直观、可定位活检,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率100%[2]。

又有资料表明,即使富有经验的妇科专家刮宫时也只能搔刮到宫腔面积的75%~80%,有20%~25%的宫腔疾病被遗漏,子宫内膜癌的漏诊率5.6%~9.6%[4]。另有温宏武报道[5],使用宫腔镜检查,可确切了解宫腔或颈管是否存在肿瘤及肿瘤部位,并可在直视下取活体,从而能达到明确诊断及确切分期的目的,其结果显示宫腔镜下分段诊刮诊断宫颈受累的准确率为97.4%,明显高于单纯分段诊刮组(76.2%),而假阳性率则低于后者。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宫颈受累的诊断准确率达96.9%。因此,对可疑宫内病变者行宫腔镜检查,能更好地明确诊断及确切分期。目前牛津妇产科手册已将宫腔镜可视性检查指导下的活检作为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6]。

2 子宫内膜癌在宫腔镜下的特点

根据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早期还是晚期)、病理特点(局灶型还是弥漫型)的不同,其宫腔镜下特征也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局部病灶的形态及表面血管异常。总体来讲为状或息肉状突起,与周围正常子宫内膜或萎缩性内膜分界清楚,病灶高低不平,表面灰白无光泽,呈污秽感,并见不规则扩张的血管,有的伴出血和坏死,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2.1 菜花样新生物

肿物可生长在宫腔的任何部位,但以宫腔前后壁及宫底部最为多见,肿物呈菜花样或细小状,往往合并出血和坏死,致使肿物表面呈褐色或灰褐色,表面有形态异常的血管,血管的形态多种多样,多数呈稀奇古怪状,可见血管成团或螺旋状围绕腺体周围。

2.2 弥漫型病变

宫腔内病变范围大,表现为内膜弥漫性增厚,表面呈样改变,其内有粗细不等的异常血管。

2.3 局灶肉状物

内膜癌患者宫腔内病变可表现为息肉样新生物,此时肿物表面血管分布明显增多,可有粗细不等的异型血管。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在宫腔镜下图像改变并非如以上分型如此清楚,特征如此明显,往往混有多种镜下不典型改变,甚至镜下表现为子宫内膜炎的特征。国内李越[3]等回顾性分析行宫腔镜检查并行内膜活检病理检查的805例,对确诊的23例子宫内膜癌图像进行分析,有5例为弥漫型,镜下表现为病灶凹凸不平,表面有迂曲、怒张的血管。有16例为局限型,表现为病灶形态不规则,有曲张、异型血管的子宫赘生物,有的似子宫内膜息肉,但表面有血管扩张,易出血;有的呈树枝状突起,组织松脆易出血。2例首先表现为子宫内膜炎征象,经追踪检查最后表现为弥漫型。此2例子宫内膜炎首次宫腔镜检查的镜下特点均为散在的点状出血点,经临床抗感染治疗后,腹痛症状消失,但阴道流血无好转,经追踪行宫腔镜检查后,确诊子宫内膜癌。对宫腔镜下的出血病灶特别是伴阴道淋漓流血必须追踪检查,尤其是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炎要慎重,以防子宫内膜癌的漏诊。但对临床症状明显的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无需宫腔镜下确诊。子宫内膜炎是人体腔表面粘膜炎性变的类型[7],其宫腔镜特点:充血及出血改变,子宫内膜散在或广泛性充血或点片状密集成出血斑片;色泽改变,呈暗红色或火红色,白色区域的子宫内膜失去光泽显污浊微黄,炎性分泌物覆盖内膜表面似絮状薄雾弥漫,冲洗后出充血水肿粗糙内膜炎性区。偶尔见到溃疡及坏死病灶;内膜血管纹理增强增多,皱纹减少,颗粒状感。慢性子宫内膜炎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局灶性增生,呈状或结节样增生,镜下见此改变,要在宫腔镜下取材活检。

3 宫腔镜检查是否引起癌细胞播散

宫腔镜检查是否引起癌细胞播散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宫腔镜检查可否用于子宫内膜癌有不同见解的原因。由于女性内生殖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特点,从理论上讲,在一定条件下宫腔内的病变可能经输卵管播散至盆腹腔,引起病变的种植、扩散。由于实施宫腔镜检查需膨胀宫腔,故有促使肿瘤细胞经输卵管播散至腹腔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宫腔镜技术在此方面的应用。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宫腔镜检查是否引起癌细胞播散进行观察研究,卢娜等[8]回顾性研究52例宫腔镜下诊断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腹水细胞学阳性者2例(3.8%) , FIGO报道的背景资料是未接受诊断性宫腔镜的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腹水细胞学仍有 3.5%~11.4%的阳性率[8]。而回顾性研究中阳性率为3.8%,参照FIGO报道的背景资料,术前诊断性宫腔镜并未增加癌细胞腹腔内转移的几率。且52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1.5%[9], 宫腔镜的检查亦未见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首先与膨宫压力有关,Baker等[10]在给不孕女性做输卵管通液中发现:膨宫压力<70mmHg时, 腹腔中未见水流溢出,若此结论为大量研究所证实,则临床中只需控制膨宫压力使之低于70mmHg, 即可在早期宫内膜癌患者群中安全使用诊断性宫腔镜;故研究认为除非有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显示这种癌细胞腹腔内播散的风险,否则没有理由停止使用诊断性宫腔镜。但也有持不同观点者,王淑[11]研究经宫腔镜检查诊断的子宫内膜癌89例患者中腹腔冲洗液阳性率(22.17%),高于经分段诊刮(11.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当肌层浸润>1/2时,经宫腔镜诊断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冲洗液的阳性率为26.16%,明显高于经分段诊刮者7.13%,宫腔镜检查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早期较小的病灶在非直视下行分段诊刮,有可能发生漏诊。但宫腔镜检查引起癌细胞扩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陆叶等[12]提出,阴道超声检查时子宫内膜厚度度小于等于4mm,在没有高危因素的情况下,可考虑免除诊刮,但需密切随诊;如超声示内膜厚度大于4mm,在没有高危因素的情况下,可用针吸代替诊刮;如B超示内膜有异常回声,或存在高危因素,最好行分段诊刮和宫腔镜检查,准确发现子宫内膜和宫腔内病变是必要的,但检查中应注意膨宫压力和检查时间,以减少癌细胞经输卵管扩散的机会。

总之,宫腔镜检查及宫腔镜下取内膜活检,正在逐渐替代盲目的诊断性刮宫,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虽然宫腔镜检查会否引起癌细胞扩散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宫腔镜检查引起的腹腔洗液细胞学阳性并不影响患者预后,即使这样,众多学者仍建议对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实施宫腔镜检查时操作应轻柔,在不影响视野的情况下,尽量降低膨宫压力和液体流量,缩短检查时间,对于已明确诊断为子宫恶性肿瘤者,应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参考文献:

[1] 王文军.B超及宫腔镜对未绝经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误诊杂志,2004,4(3):324-326.

[2] 孟跃进,杜洁华.电视宫腔镜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生殖与避孕,2006,26(5):320-321.

[3] 李越,陈蕙芳.子宫内膜癌的宫腔镜下诊断[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3):255-257.

[4] 徐立礼.子宫内膜癌的诊疗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1981,8:128-129.

[5] 温宏武.宫腔镜用于诊断宫腔镜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11):810-812.

[6] 夏恩兰.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4):199-201.

[7] 马丽杰.宫腔镜检查生育期妇女异常子宫出血316例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2001,2(5):268-270.

[8] 卢娜,钟玲,胡丽娜.诊断性宫腔镜对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腹水细胞学及预后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6,31(3):408-410.

[9]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妇科常见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11):694-704.

[10] BAKER V L,ADAMSON G D.Threshold intrauterine prefusionpressures for intraperitonealspill during hydrotubation and correlation with tubal adhesive disease[J]. Fertil Steril,1995,64(6):1066-1069.

[11] 王淑,王琼.宫腔镜检查与子宫内膜癌细胞扩散相关性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3):14-17

诊断性刮宫篇7

【关键词】绝经后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病理诊断;恶性肿瘤;良性病变;非器质性病变

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postmenopausal endometrial bleeding

Wang Wei Yang Guifang

1.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city ; Wuhan Iron and Steel General Hospital Hubei 430080

2. pathology department 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city Hubei 43008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ause of postmenopausal uterine bleeding, clinical shave of endometrial disease and the significance. Methods: our hospital 85 cases of postmenopausal uterine bleeding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postoperative endometrial tissue disease screening, specimens with neutral formalin fixed, conventional paraffin embedding, after HE staining under pathological type, make the result statistics. Results: 8 cases of malignant tumor, adenocarcinoma is given priority to; 42 cases of benign pathological changes, simple hyperplasia and endometritis primarily; Nonorganic lesions in 35 cases, atrophic endometrium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 Conclusion: once the patients with postmenopausal uterine bleeding, should be timely diagnosis for pathologic examination, elderly people, especially older women and postmenopausal time in conventional woman after checking, please kindly for suspicious line segment curettage endometrial pathologic diagnosis.

[Key words] postmenopausal uterine bleeding; Endometrium; Pathological diagnosis; Malignant tumor; Benign lesions; Nonorganic lesions

绝经后子宫出血(PMUB)是指绝经一年后,患者出现的子宫出血的症状,有研究指出PMUB的发生率约为10%。绝经后阴道出血是妇女绝经后就诊的常见疾病,占老年妇科疾病的80%以上[ 1 ]。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患者诊刮后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行病理检查,可有效的得出诊断并及时治疗[2]。本文通过85例绝经后子宫出血诊刮后的病理诊断,与临床分析相结合,以总结引起子宫出血的规律性原因,并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出血病理诊断的意义。

l 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013年妇产科85例绝经后出血患者,年龄最小43岁,最大78岁,平均56.35岁,多数于50~60岁之间。绝经时间约1~32年,出血时间约3~30天,有的反复不规则出血2~6月。患者诊刮前均行腹部B超并排除全身性出血疾病,除外阴道,宫颈,尿道引起的出血,诊刮后病检为最终诊断。

1.2 研究方法:诊刮术后全部子宫内膜组织作病理检查,以中性甲醛液固定,,常规行石蜡包埋,HE染色后光镜下划分子宫内膜病理类型,找寻子宫出血与绝经年龄及病理类型的关系,予Microsoft Excel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

恶性肿瘤8例.占9.41%,低于相关资料报道[3]。平均发病年龄65.2岁。良性病变42例,占49.41%,平均发病年龄57.8岁。非器质性病变35例,占41.18%,平均发病年龄48.1岁.发病年龄都在绝经后1~5年内(表1)。

2.2 绝经年限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在绝经后20年内63例患者中,恶性肿瘤发生4例,占6.35%,其中内膜癌3例,内膜间质肉瘤l例。22例患者绝经时间超过20年,其中恶性肿瘤4例,占18.18%,内膜癌3例,间质肉瘤1例。

3 讨论

3.1 绝经后子宫内膜出血

目前诊刮病理诊断是诊断绝经后子宫出血的重要手段,其病理结果是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的重要依据。对功能性及功能失调性内膜、萎缩性内膜、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黏膜下肌瘤、癌前病变及子宫恶性肿瘤等均可作出确切诊断。诊刮同时须全方位刮取子宫内膜,以免漏诊延误患者治疗,而且诊刮物要全部送检。有资料指出,刮出物过少的患者漏诊率约10%~30%[4]。同时,为提高早期恶性肿瘤的检出率,病理检查要取多点并连续切片。对于绝经时间长的阴道出血患者进行分段刮宫,将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控制在4以下,故以内膜厚度大于4(双层)作为病理检查的标准[5]。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现在阴道超声和官腔镜检查结合活检也逐步提高了PMUB患者子宫病变的确诊水平。

PMUB发生原因多.病理类型多样化,本次临床研究中良性病变49.41%,非器质性病变41.18%,恶性肿瘤9.41%。曾经有观点认为绝经后出血是生殖器恶性肿瘤的信号,而目前研究表明绝经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良性病变及非器质性病变。本组85例患者中,良性和非器质性病变占90.59%,而恶性肿瘤占9.41%。

3.2 子宫内膜恶性肿瘤

本组研究显示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患者多绝经20年以上,60岁以上,其发生与年龄的相关性明显(P

3.3 子宫内膜良性病变

子宫内膜增生通常遵循由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到非典型性增生的渐进过程。其原因同样是受雌激素影响所致。本组研究中单纯性增生例数最多,证实其本身发病率相对较高,并且人们健康意识增强,绝经后异常出血多发现及时使疾病得到积极治疗,不会继续往恶性方向发展。绝经后的子宫内膜会随年龄而萎缩,逐渐变得薄弱,从而抗感染能力下降.这时的子宫内膜容易受细菌侵犯,则导致子宫内膜表浅血管破裂从而发生出血。

3.4 子宫内膜非器质性病变

萎缩性子宫内膜是由于绝经后的卵巢失去激素分泌功能,雌激素水平下降,内膜萎缩变薄所致。萎缩后的内膜腺管体积变小,易被堵塞形成腺体囊肿,囊肿过大时会发生破裂,则会引起小静脉破裂而发生出血。有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其子宫动脉发生硬化,可能引起子宫内膜卒中等情况影响血液循环、使静脉窦瘀血破裂,造成绝经后子宫内膜出血。增生性子宫内膜的发生是由于卵巢间质及肾上腺皮质产生的雄烯二酮,雄激素在脂肪等周围组织中芳香化后转变为雌酮,引起子宫内膜增生,当激素水平出现波动时,子宫内膜相应出现剥脱不全而引起子宫淋漓出血。另外。绝经后的卵巢仍会分泌少量雌激素,逐渐增多后刺激子宫内膜使内膜出现增生反应。分泌性子宫内膜是因为有些患者绝经后,卵巢出现不完全萎缩,不排除少数病人仍会有卵泡发育,出现排卵,这时的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通常在绝经早期出现。

总之,病理检查是极为可靠的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方法,能高效诊断良恶性病变,对临床治疗起到积极及明确的作用。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患者应把诊刮后病检作为首选诊治方案,尤其绝经时间长、年龄偏大的老年妇女,有子宫内膜出血情况时,须在常规妇检后,行刮宫取子宫内膜作病理检查,使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毛锦芳.围绝经期及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因和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18):86-87.

[2]肖琳,粱成竹.朱洪全等.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官出血患者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变化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23(20):2873-2874.

[3]孙少霖,李建生.绝经后子宫出血1452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外医疗.2011,08:48.

[4]武海英.左炔诺孕酮官内缓释系统及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24(29):4172-4173.

诊断性刮宫篇8

案例二:朋友晓丽突然打来电话.说她65岁的母亲已绝经10多年了.前几天发现阴道出血.但是很少,一天就干净了.后来也再没有出血。病人自认为“没有啥”,不愿到医院就诊。晓丽问我这种情况是否要紧。我建议她第二天陪母亲来医院看门诊。我为老人做了检查后.劝她做了一次诊断性刮宫。一星期后病理报告出来。提示她患了子宫内膜癌。由于发现得早,又及时做了手术,晓丽的母亲很快恢复了健康。

这是我遇到的两个真实病例。由于发现和就诊的时间不同,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值得令人深思。

绝经后出血指自然闭经12个月以上发生的阴道出血,是绝经期妇女常见症状之一。通常,更年期妇女最后一次行经后,一年以上再没有来月经,即可认为是绝经。一般绝经后不应该再发生阴道出血。此时若再有出血,则不论出血量多少和出血持续时间长短,都应视为异常,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检查。

引起绝经后妇女出血较为常见的良性疾病有老年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等。绝经后良性疾病发生的阴道出血,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白带没有异常,除非伴有细菌感染才会有异常的气味。

老年性阴道炎出血量少,常常是点滴血丝,并伴有外阴瘙痒、灼热感,或小腹部坠胀不适,有时可查到滴虫、真菌,但子宫大小、形态、质地正常。

子宫内膜炎有规则的阴道出血,约半数以上患者下腹部疼痛或感到坠胀,白带增多。如果属于急性患者,还可能会伴有发热,但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如果检查发现是难治性宫腔积脓,医生还会考虑切除子宫。

宫颈息肉也是常见的出血原因之一。本病出血多发生在性生活之中,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均可发现宫颈上的息肉。宫颈息肉需要和恶性肿瘤区别,可疑时,医生会建议进行活组织检查。

子宫卒中综合征本病的阴道出血很像月经来潮,出血量稍大,如并发感染可出现低热、白细胞增高。本病常伴有动脉硬化症状,心脏功能异常表现,常发生咳嗽、呼吸困难、心慌、心脏扩大、下肢浮肿、肝脏增大等一系列心力衰竭症状,子宫大小正常,盆腔无包块。诊断性刮宫可发现子宫内膜坏死性出血。

引起绝经后妇女出血较为常见的恶性疾病有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等。其中子宫内膜癌占整个绝经后出血的80%左右。恶性疾病发生的绝经后阴道出血,大多并发一系列恶性病症状,体质较差,消瘦、乏力、低热,阴道血性分泌物,气味难闻,且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

子宫内膜癌多有阴道不规则出血,或出血伴溢液,液体为黄色水样,气味特别难闻,下腹部疼痛,腹部包块,B超、妇科检查均可发现异常。

宫颈癌也有阴道不规则出血,出现血性分泌物,腹部疼痛,有下坠感,晚期还会发生尿频、尿急、血尿等病症,B超或妇科检查可发现异常的宫颈。

卵巢癌也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本病发病原因复杂、种类繁多,但均有下腹部不适感、腹部包块、腹部疼痛、阴道出血等症状,妇科检查、有关仪器检查和化验检查有助确诊。

输卵管癌不常见,也有阴道出血等类似上述疾病的症状,只是不明显而已。

阴道出血不是一个孤立的症状.而是一种疾病.甚至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外在表现。因此.及时找出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是正确处理绝经后出血的关键。研究证实.绝经后阴道出血大多数是由生殖器官恶性肿瘤引起的。因此,一旦发生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及时采取诊治措施,目前,首选检查方法是宫腔镜检查或诊断性刮宫。注意,能做宫腔镜检查尽量做,因为有些小的病变诊刮时可能会遗漏。此外,阴道出血期间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特别是白带已经有气味时更应如此。

我们的社会已逐渐步入老龄化.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妇女人生旅途的后1/3将会在绝经后度过。因此,对自身的异常情况要有足够的警惕,而作为子女,也应更多地关心老人的健康.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督促她们及时去医院就诊。

诊断性刮宫篇9

[关键词] 宫腔镜; 异常子宫出血

[中图分类号] R711.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357-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居住我院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41.3岁;出血时间2天-3月,平均12.6天;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包括月经频发,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减少,淋漓出血),不规则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流血。检查时间选择在月经后3-5天,不规则出血及绝经后出血尽量选择在出血停止或出血较少时进行。

1.2 方法 采用德国WISAP宫腔镜检查系统,5%GS作为膨宫液(糖尿病患者采用NS或20%甘露醇注射液作为膨宫液)。流量250ml/min,压力100-110mmHg。术前常规行白带检查及血常规,血凝,心电图,阴道彩超。术中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并心电监护。宫腔镜缓慢进入,由远及近观察宫腔整体形态,依次检查子宫前壁,左宫角,左输卵管口,后壁,右宫角,右输卵管口,及子宫底,缓慢退镜观察宫颈管。检查完毕后行宫内膜或宫内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预防感染3-5天,禁性生活两周,全部病例术后无并发症。

1.3 宫腔镜判断标准参照夏恩兰主编的《妇科内镜学》。

2 结果

2.1 宫腔镜检查结果 其中宫腔未见异常37例;子宫内膜息肉27例,镜下见息肉呈指状或结节状突起,可凸出于子宫腔内的任何部位,表面光滑柔嫩,呈淡红或黄白色,有蒂与子宫壁相连,可随膨宫液体的流动而摆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22例,多表现为宫腔内多个状突起,质地柔软,且不随膨宫压力的增大而缩小或变形,无异常血管;子宫粘膜下肌瘤9例,镜下为圆形肿块凸出于宫腔,占据部分宫腔空间,导致宫腔变形,突出部分及肿块表面内膜色泽与周围宫腔内膜色泽相似,肌瘤表面常见粗大的血管,膨宫液冲洗时肿物无任何改变;子宫内膜癌1例,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见内膜呈灰白色,组织质脆,局部隆起呈赘生物,或弥漫性的累及整个宫腔并伴有血管紊乱,增生扩张;子宫内膜炎1例,内膜充血呈绛红色或火红色上皮下血管网明显密集,增多,有时可见出血斑和活动性出血灶;宫腔节育器异常6例(其中节育器嵌顿5例,宫内双节育器1例),不全流产2例,宫腔粘连2例。

2.2 病理学检查结果 107例患者中除了6例宫内节育器异常,2例宫腔粘连,3例肌瘤无法电切手术以及5例患者未刮出明显组织物未送病理外,明确子宫内膜息肉25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23例,子宫粘膜下肌瘤6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例,子宫内膜癌1例,子宫内膜炎2例,不全流产2例,以及一般的增生期内膜22例,分泌期内膜9例。

2.3 宫腔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情况 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27例中,病理结果为宫内膜息肉24例,宫腔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8.9%(24/27);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22例中,病理结果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17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例,宫腔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77.3%(17/22);宫腔镜诊断子宫肌瘤9例,因3例无法电切,6例电切手术送病理皆提示子宫肌瘤,宫腔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6/6);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1例,病理结果为子宫内膜腺癌,宫腔镜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100%(1/1);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炎1例,病理结果为子宫内膜炎,宫腔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1/1);宫腔镜诊断不全流产2例,诊刮送病理皆见绒毛,宫腔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2/2)。

3 讨论 宫腔镜可直视下观察宫腔病变情况,并做定位诊断性刮宫以及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AUB的病因诊断。本组宫腔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较高,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90%、77.3%,100.0%、100.0%。107例异常阴道流血患者经宫腔镜及病理证实,76例有异常,检查的阳性率为71%。其中25例为子宫内膜息肉,占宫腔内病变的32.9%;23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占宫腔内病变的30.3%;粘膜下肌瘤9例,占宫腔内病变的11.8%;宫腔内异物8例,占宫腔内病变的10.5%;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2例,占宫腔内病变的2.6%。从结果看出,阴道流血病因主要以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病变为主。

既往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多是诊刮刮出典型的息肉做病检后才诊断,如果漏刮体积过小或过大的息肉,或者一旦刮匙将组织刮碎,病理检查仅能报告增殖期子宫内膜或子宫内膜增生,使假阴性率增高。而做宫腔镜检查则可在此之前做出正确的大体诊断,并准确地取材做病检,同时行息肉的切除术。文献报道,宫腔镜诊断宫内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2%和88.8%。[1]Krample通过比较阴道超声,子宫声学造影及宫腔镜诊断对子宫内膜病变的准确性,证实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增生病变优于前二者。[2]传统的诊刮为盲目性操作,单纯诊刮的准确性为65%。[3]宫腔镜检查,对可疑部位直视下活检,可提高诊断率。粘膜下肌瘤,尤其直径小于0.8-1.0cm的小肌瘤,B超的漏诊率较高,诊刮时单凭感觉,多数情况亦是漏诊。宫腔镜检查可避免宫内小肌瘤及颈管肌瘤漏诊,有蒂者可直接宫腔镜器械电切。宫腔镜检查还可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指导选择手术范围。[4]对宫腔粘连及宫内异物的诊断更是一目了然。造成异常子宫出血原因较多,目前主要病因还是宫内良性病变为主,由于宫腔镜可以直视子宫腔形态、内膜、输卵管开口及子宫颈管等,及时明确宫内病变的部位、外观、及范围,从而减少了漏诊率,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故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临床效果好,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丽.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宫腔镜检查130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2):137.

[2] Krample E,Boame T,Thurlan- Solbakken H.et ak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y sonohy sterography and opertive hystoroscopy for the evalution of abnormal u-erine bleeding[J].Acta Obstet Gyneloe Scand,2001,80:616-622.

诊断性刮宫篇10

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出血病因多样化, 传统的诊断方法如诊断性刮宫和妇产科超声检查等漏诊率较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宫腔镜作为一种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妇产科领域,具有直观、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可迅速作出精确的诊断,与其他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宫腔镜可将异常子宫出血诊断率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3月~2007年3月来我院经B超、诊断性刮宫或宫颈活检、系统药物治疗无效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78例,年龄21~67岁,均无急性生殖道感染及严重内、外科疾病等检查禁忌证,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月经频发或子宫不规则出血,其中绝经后出血6例,非绝经72例。

1.2 方法

1.2.1 术前评估及准备:(1)术前向家属及患者交待检查的重要性和风险性;(2)检测白带常规,乙肝抗原及艾滋病毒等;(3)老年女性检测心肺功能,检测BP、BS;(4)长期出血者,先给予抗感染治疗;(5)避开生殖系统急性感染。

1.2.2 手术方法: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并铺巾,暴露宫颈,消毒阴道及宫颈管,宫颈钳固定宫颈,探针探测宫腔,扩张宫颈自6~8号,将宫腔镜缓慢置入宫腔,注入膨宫液。先检查宫颈管后,将宫腔镜经宫颈管内口置入宫腔,检查宫腔情况。退出宫腔时,再次检查宫颈管。最后在宫腔境检查后对子宫内膜异常部位行诊刮,必要时行电切术,组织物送病理检查。

1.2.3 术中术后处理:(1)膨宫压力保持在 80~100 mmHg,不宜过高。(2)常规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3)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3日。(4)术后禁性生活,盆浴4周。(5)患者有腹痛、阴道出血量超过月经量,需随时就诊。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很多,如:生殖器炎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异物(宫内节育器 );与妊娠有关的子宫出血(宫内胚胎物质残留);生殖器肿瘤(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等)等。

3.2 宫腔镜检查的优点:以往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常常采用的检查方法是B超、诊刮,传统诊刮仅凭术者的感觉和经验,容易漏诊。宫腔镜检查对宫内疾病准确诊断,特别是对宫内的微小病变 ,如较小的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通过B 超及妇科检查很难确诊,而在宫腔镜下则不难诊断。宫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整个宫腔形态、颜色,而无盲区,并对可疑病变部位定位活检,具有直观、准确、微创等特点,是诊断宫内病变的金标准[1]。夏恩兰等[2]认为,宫腔镜直视下定位活检可避免传统刮宫的盲目性和由此造成的漏诊及误诊。

3.3 宫腔镜检查的局限性:宫腔镜检查虽已成为一项有价值的妇科诊断技术,但也有其局限性。当子宫出血较多时,宜行传统诊刮术,因为子宫出血较多时,行宫腔镜检查,其视野不清,并且并发症会相应增加,易出现感染。

综上所述,宫腔镜检查异常子宫出血具有可靠性、安全性高,可有效提高诊断率,值得推广应用。但又由于其局限性,应把握其适应证,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宫腔镜检查主要是针对宫腔内的病变,并不能诊断所有的异常子宫出血,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段 华.宫腔镜应用范围、变化及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 (11) :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