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解决方案十篇

时间:2023-12-07 17:48:37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篇1

论文关键词:学案;双主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活动既有模式又无固定不变的模式,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以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逐渐获得大家的认同,很多大学试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双主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几年来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将学案引入大学课堂,以此为载体,构建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有效落实了双主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双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双主教学模式勾勒了一幅教师精导妙引、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课堂场景,然而现实却不尽然。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太多,没时间引导学生,直接把自己当成了主体,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上“满堂灌”。有的老师则“一问三不知”,根本导不起来,最后只能从主导做回了主体,课堂教学一如从前。还有的老师则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扩展到整个课堂,上无序的兴奋课,看似热闹,既定的教学目标却没达成。

双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没有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事实上,“主导”和“主体”不是一组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引导得越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越强,主体地位越明显;反之,学生学得越主动,也就证明教师的引导越有效。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限;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根深蒂固,使得教师仍然是独角戏的表演者,尽管许多老师在有意识地改变这种现状,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时有流露,很难彻底转变过来,出现上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所以,除了在思想意识上尽快转变外,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帮助教师做好“主导”,帮助学生做好“主体”。

二、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使用学案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做好“主导”和“主体”。

1.学案的内涵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并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完成。对于教师而言,学案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体现,其对教学进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皆在学案中有所隐含;对于学生而言,学案是显性的学习支架和隐性的学习策略,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思维方法,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2.学案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重难点分析、课前预习及回顾复习、课堂思考的主要问题、课堂练习、小结、课后练习、学习信息反馈等。

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由教师给出,目的是使学生大致了解本次课程需要达成的目标和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法指导是由教师给出的学习方法指导或解题思路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及回顾复习是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通常可以把课堂教学需要用到的一些知识以问题或习题的形式组织在其中,由学生自学完成。课堂思考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具体知识和特定研究内容而构造的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使课堂讨论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如果问题能结合实际并体现知识的实践价值,则更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课堂练习是讨论释疑后的巩固训练,其设计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重在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比如运用学到的原理解决一个新问题等等。小结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本次课的总结,比如列出主要的知识点以及知识运用时的注意事项等。课后练习不是作业,而是1~2个指向本课学习内容的探究性问题或是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综合性任务,这样使教学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学习信息反馈则是学生对此次学习活动的小结,学生在此总结学习方法,对教和学的活动提出建议,教师由此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使学案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桥梁。

3.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从学案的设计可以看到,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来编写的,对学生的学、思、探、行给出了有效的指导。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重难点更加明确,对课堂上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心中有数,甚至可以通过自学获得解决方案,并且在学案引导下进行知识的扩展和应用。所以说,通过学案,教师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章、有法、有效,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主体”;另一方面,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也使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现场引导调节更加顺利,教师循学案而导,组织学生或自学、或讨论、或练习,主线突出,并有效克服了满堂灌的弊端,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主导”。所以说,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三、基于学案的双主教学模式

学案的设计只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将学案应用于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程序,所以基于学案的双主教学模式也被分成三个阶段:其一,展示学案,课前自学;其二,讨论总结,当堂巩固;其三,课后实践,拓展创新。在每一个阶段中学案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展示学案,课前自学

这个阶段是教师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阶段。教师把学案放在网络上由学生下载,或者直接打印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学案,了解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按照学案给出的学习方法阅读教材、查阅参考资料、做实验,探究学习,解答学案中要求回答的问题,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问。

学案加强了对预习活动的设计、指导和评价,使课前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先行探究的自主学习活动;同样,学案也使得复习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的衔接。这样的课前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总结,当堂巩固

这个阶段是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将学科体系中的重点难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呈现在学案中,通过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在此阶段,教学流程被细分为四步:提出问题、组织讨论、释疑精讲和巩固训练。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思维的起点。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逐一展现学案中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行思考。在组织讨论时,教师针对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及尚未解决的共性问题组织讨论活动,进行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不同想法的呈现、相互之间的补充和评论能够有效促进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讲解不是对答案,而应该注重对思维过程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应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点评,及时表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课堂练习,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和正确评价。至于学案中的小结,是对知识点的梳理,可以当堂引导学生完成,也可以课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3.课后实践,拓展创新

本阶段是课后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课后练习通常是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任务。对于大学生而言,应重在对其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限于知识本身的传递,应重在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不仅是知识的模仿迁移,所以问题或者任务不能局限于课本、局限于某次课,而应该是综合性的。在难度上要适宜,不能太简单,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也起不到本环节的作用;也不能太难,应该让学生努力地跳一跳就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探究问题准备必要的资料并给予指导。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交流、协作完成任务。事实证明,这个过程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协作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在以上教学流程中,学案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思考和学习的线索,也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引导的线索,学生和教师循线而行,不易失控;学案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课上扩展到课前和课后,课前引导使学生预习有章可循、课堂上有备而来,从而使课堂上的引导更加有效;课后引导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在基于学案的教学流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自主的,他们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以学案为载体,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导,达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育目标。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篇2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 传统教学 基本类型

央视《对话》、《今日说法》、《艺术人生》、《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收视率较高,节目深受大众欢迎,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这么三个因素:一是内容有“卖点”,紧贴生活实际。二是形式新颖,符合观众“口味”。三是方法高明,主持人不知不觉牵着观众“鼻子”走,让观众在谈笑中获益。成人函授教学不同于“对话”,教师也不同于节目主持人,但有一条是相通的,这就是引导人、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教师要拥有节目主持人的眼光和手法,不留教育痕迹地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不是“捏住鼻子硬灌”,就要改革现行教育方法和手段。近五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一、互动式教学法及优点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差异在一个字:“动”。传统教学是教师主动,脑动、嘴动、手动,结果学员被动,神静、嘴静、行静,从而演化为灌输式,一言堂,“我打你通,不通也通”。而互动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真正做到了“互动”,“教师主动”和“学员主动”,彼此交替,双向输入,多言堂,“我打你通,你打我通”,奏出和谐乐章。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互动式教学有四大优点。

1.发挥双主动作用。过去教师在台上滔滔然,学员在台下昏昏然,仅满足于学员不要讲话,遵守课堂秩序,“能否听懂”。现在教师学员双向交流,或解疑释惑,或明辨是非,学员挑战教师,教师激活学员。

2.体现双主导效应。传统教学是教师为主导、学员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的权威性、思维方式、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教学的深度、广度、高度“三维空间”受到挑战,教师的因势利导、传道授业、谋篇布局等“先导”往往会被学员的“超前认知”打破,主导地位在课堂中不时被切换。一个学员的主导问题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基调。

3.提高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仅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分组编码”,让学员认知。这虽是教师一种创造性劳动,但其教学效果有局限性。学员独立思考能力强,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在某些方面与教师同步甚至超过教师,如何提升所教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员高于教师的创新水平,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这是大有可为的。学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可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4.促进双影响水平。传统教学只注重让教师影响学员,却忽视了学员的作用。互动式教学是教学双方进行民主平等协调探讨,教师眼中有学员,在与学员交流中形成心灵的撞击与融合、观念的趋同。教师要尊重学员的心理需要,倾听学员对问题的想法,发现其闪光点,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思考,共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真正产生心理共鸣,观点共振,思维共享,影响共有。

二、互动式教学法类型及机制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适应学员心理特点、符合时代潮流的方法,其基本类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严格地说,“教学有法,却无定法”,在教学中可广泛采用。就目前而言,较成功的有五种方式可借鉴。

1.主题探讨法。任何课堂教学都有主题。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作文章就不会跑题、跑调,类似于基础教育的“主题班会”。其策略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教师在前两个环节是主导,学员在中间两个环节为主导,最后教师作主题发言,也可请学员代表做主题发言。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缺点是组织力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2.问题归纳法。先请学员提出,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的表现及存在问题然后教师运用书本知识来解决上述问题,最后归纳总结所学基本原理及知识。其策略一般程序为提出问题―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目的性强,理论联系实际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快,缺点是问题较单一,知识面较窄,解决问题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3.典型案例法。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将精选个案呈现在学员面前,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肯定正误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其策略一般程序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入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系统、不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容量较小。

4.情景创设法。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启发性问题、提高学员思维活跃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场景。其策略程序为设置问题―创设愿景―搭建平台―激活学员。这种方法课堂知识容量大,共同参与性高,系统性较强,学员思维活跃,趣味性浓,缺点是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要求高、调控能力强,学员配合程度要求高。

5.多维思辨法。把现有定论、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挑刺,提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掀起激情风暴,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在明辨中寻找最优答案。其策略程序为解说原理―分析优劣―发展理论。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答案往往没有定论,缺点是要求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教师收放把握得当,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极高的分析探索能力。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篇3

一、双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地理双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虚拟课堂、创设情境、组织教学等多个环节(见表1)。

表1

教学中通过“四步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析图、用图能力(见表2)。

表2

二、课堂中的具体做法

“双课堂”,即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现实课堂加上网络中的资源整合构成了一个新型的教学环境,利用现实与虚拟的环境开展的教学可简称“双课堂”教学。“双课堂”教学突破现实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参与式教学、个性化教学和优秀资源共享等。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优势互补、融为一体,提高了教学质量。地理“双课堂”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课前师生准备(利用虚拟课堂)

“虚拟教室”的最大优势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其间可以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由于同时在线交流,可提高学习的效率、节约课时。

(1)教师通过云平台学案,指导学生提前自主学习,掌握基础性的学习内容。教师的学案设计一定要有新意,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又要让学生对新的内容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案一定不能就题论题,可以设计成活动,这是教师必须下大力气做的,学案的好坏直接关系现实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关系课堂的效率。

(2)充分利用班级论坛,围绕所学内容进行信息搜集和交流讨论,从而使学生提前感知新知识。网上有海量的知识可以为我所用,通过互联网,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更能体会到地理来源于生活。

(3)推荐相关知识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预习空间。网上的知识也会良莠不齐,教师有责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孩子推荐一些好的、有意义的知识。虚拟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以课本为依托,联系现实生活,学习有用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分析、分类整理的能力。

(4)教师课前整理学生的精华帖,为课上的展示做好充分准备。

在“虚拟教室”中不乏高质量的发言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认同(如图1所示)。教师一定要整理学生的交流,不怕麻烦,做好准备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图1

2.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1)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上网查资料等多种形式衔接新课内容,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师巧妙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结合课程标准展示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确立的教学目标,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体现教学任务中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3.展示、交流自主探究成果

把完成的预习学案或论坛上的发言展示出来,这样做的目的:

一是通过自主预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升学习的信心。预习的都是基础知识,90%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好,另外10%的学生也会不甘落后,努力学习。

二是完成基础知识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为这些知识毕竟是新知识,要想学好,学生也得下一番工夫。

三是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把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就可以依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因此在这一环节要依据教学目标提出明确的读图要求及读图方法。利用多媒体综合运用多种地图,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对知识的印象更直观。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共同完成读图、填图任务,使学生掌握60%的基础性学习内容。

4.小组合作学习及成果展示

(1)小组合作。对于通过自主预习,学生设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优势,合作探究解决难点问题,教师可以点拨小组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这一过程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也要提倡团结合作,让学生共同分析地图,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相互问答、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示探究成果。

(2)展示交流。各小组展示过程中引发提问、质疑,学生争问抢答,思维活跃,展示时间充分,各层次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在展示时,组间及时借鉴、矫正,形成良好竞争氛围,突出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这一环节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共同探究难点,体验团队成功的喜悦,形成合作共赢的理念。二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30%的个性化疑难问题和中等难度的教学内容。

5.引领探究,质疑解惑

教师根据学生学案当中展示出来的问题,对疑难问题进行分析点拨,解决10%左右的高难度学习内容。这个环节要做到“三讲”,即讲疑惑、讲重难点、讲方法;同时做到“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小组交流能会的不讲。教师在进行问题点拨时,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个环节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穿插在前3个环节中进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并形成知识框架,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也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自身专业的提升。

6.利用网络平台在虚拟课堂中进行拓展和延伸,巩固反馈教学内容

目的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多元发展,同时针对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反馈,做到课课清。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7.反馈评价

采用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多元方式。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学习方法的归纳与指导,提高合作意识与合作水平。

三、结束语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篇4

“案例教学方法”又称“案例学习方法”,是指以文字、音像为媒介,将客观真实的企业实况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与讨论,并寻求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教学模式。相对以理论与公式演绎推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财务管理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法更具有优势。1.财务管理是一门较为复杂、以培养学生解决企业管理中实际存在的财务问题为目标的课程。财务管理所涉及理论范围较广,且多为复杂抽象的财务理论,具有一定深度。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是先阐明概念和理论,再用实际的例子和问题进行解释和验证。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只注重对理论的阐述和解释,并不能通过简单的例子使学生完全掌握财务理论的应用前提和限制条件。因此,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应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站在公司财务人员的特定位置去观察和思考。目前,我国各层次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所使用的基本都是西方财务管理教材,即公司理财。而财务管理双语教学更是选用英文翻译版或英文原版教材进行授课。由于我国与西方在金融市场、企业经营、政治法律等财务管理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西方财务管理教材中的理论通常无法解释我国实际情景。因此,在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通过引入国内外案例,使学生理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与西方财务管理中各种制度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的影响,以及在不同财务管理环境中如何设定财务管理目标,怎样在制度约束中何如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最大化。这些对于加强学生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的理解,避免“死读书,读死书”将起到重要作用。2.在《财务管理学》双语授课中引入案例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选取的案例多为真实存在的事例,较好地保持了财务管理问题的客观性,为学生展示了企业财务实务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各方案的可行性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及结果。这些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经典案例和最新发生的事件,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二、《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案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层次的财务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已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越多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已经认识到案例的重要作用。但是案例方法大多在财务管理学中文授课时被使用,而在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引入案例的较少,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1.授课教师对“案例”理解有误。尽管在越来越多的授课教师认识到案例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是很多教师对什么是“案例”的理解却是不准确的。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用一些现实的例子解释某一抽象的财务理论;或者为了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同学们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一定关联的实际发生的事件或新闻。这些教师们认为这就是案例教学方法,实则不然,这只能叫“举例说明”,而非“案例教学”。2.教学案例选择不当。在《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案例法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选择的恰当与否。没有好的案例,案例教学法便无法发挥其优势。好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反映我国现有经济转型期的特征;同时,好的案例应该和教学目标和内容相一致,能够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现阶段,由于我国《财务管理》双语教学开展较晚,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不长,经验不足。适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且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特征和时代特色的案例较少,大多数是借鉴西方案例,使得案例教学脱离了实际。3.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案例教学是否能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也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基本采用的是“教师解释某一财务理论--教师介绍相关案例--教师对案例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大多数时间只能被动的通过教学的讲授和分析来对案例进行理解,教师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理解教学案例,也没有给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的机会。部分同学即使对案例的理解和评价与教师分析的存在差异,也不敢提出。长此以往,实施案例教学无法培养学生能力,使案例教学模式的效果大打折扣。4.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不足。在案例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则不能在解释清楚财务理论的同时,将理论与现实案例相融合,组织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路。在我国各层次高校中,同时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财务管理》授课教师非常稀缺,大多数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实践的经验。因此在分析案例时,以理论分析为主,无法通过对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终影响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5.综合成绩中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评分机制不科学。目前,我国《财务管理》课程考核评分方式主要有两种,且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问题。一种方式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各占综合成绩的一定比重。期末考试以考查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掌握,大多数教师在选择题目时会以计算为主,很少会涉及到案例分析与评价。而平时成绩中,也主要以考勤和作业为主。因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培养出的学生其知识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考核方式,另外一种相对灵活。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某一财务理论,选择与该理论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以此为评分依据;或者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完成个人或小组分析报告。这种考核方法看似先进,实则不然。现在网络上资料非常丰富,学生存在心里惰性,在搜集完资料后往往不加以分析,直接摘抄。

三、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

1.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1.1案例选择。教师在选择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时,应选择“好”案例。“好”案例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案例应与财务理论相契合。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相应章节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能力为基础,选择能体现财务理论的恰当案例。其二,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及针对性。案例不仅仅要涉及到学生应掌握的重点财务理论和知识,还应该包括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案例选择时,教师应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特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最好可以选择纵贯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和时代变化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好”的案例应该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即针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目标。有些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案例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去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在案例的复杂情境与决策过程中,学会怎样通过不断的理解、思考、归纳、总结,最终摸索到适合自己思维方式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1.2提出的问题。完成案例编写之后,授课教师应该在课前根据案例内容及相关理论知识,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拟定要求学生分析与讨论的问题,即思考题。案例思考题贵精不贵多,应该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给其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的问题,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此外,授课教师应根据财务理论及案例学习目标,设定评分标准,并根据在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搜集资料,做好充分准备。2.案例教学的课堂应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应用应包括几个步骤:首先,学生应对案例进行反复精读,根据案情及思考问题,温习相关财务理论及相关资料;第二步,由授课教师或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分小组讨论。在分组讨论阶段,完全应由学生进行组内任务分工,组员间的协调和沟通,教师并不加以干涉,只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其次,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各组观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各方案实施的可行性。通过小组陈述及课堂讨论环节,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方案实施所需要的条件并对该方案可能实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在该环节中,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批评,而是通过讨论和分析,使学生自己不断地完善方案,寻找更好的方法。这一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及课堂讨论结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应包括相关财务理论、备选方案、方案执行环境及所需条件、相关数据、可能实现的结果等内容弄。3.教师评分与学生反馈。科学的考核评分机制是财务管理双语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案例分析和讨论应该在综合成绩中占有较高比例。为提高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讨论的积极性,避免“搭便车”现象,授课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案例讨论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录,结合各组分析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作者:理诗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媛.财务管理双语案例教学经验分享[J].财会月刊,2012,(21):87-89.

[2]唐建新,宋迎春.财务管理本科双语教学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研究[J].财会月刊,2009,(36):99-100.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篇5

关键词:“两课”;课堂教学质量;策略

一、注重提高“两课”课堂讲授的实效性

课堂讲授的实效性是教师在一定的课时内向学生传递的知识与信息的实际效果。提高“两课”教学的教学质量,必须注重提高课堂讲授的实效性。

首先,提高“两课”课堂讲授的实效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内容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内容博大精深,不仅贯通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而且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外交、党的建设以及国家学说等各个方面,既有纵向历史发展轨迹,又有横向的国际比较,具有综合性强、课程容量大的特点。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现实生活中新观念、新事物以及理论界的新成果、新观点不断出现,导致教材的内容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及时补充教学内容,及时阐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因此,如果高校“两课”教师不注重提高课堂上讲授的实效性,就无法完成这门课的教学任务,也就达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的教学目的。

其次,提高“两课”课堂讲授的实效性,也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其求知欲望的需要。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正经历着一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不可能不触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社会快速发展,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表现愈益复杂。在这充满变革的时代,新旧体制、新旧思想观念等等都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在思想意识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一方面,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新思想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日益成为人们精神世界主流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在一定范围内滋长蔓延,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寻求机会与我们争夺思想阵地;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已发生新的变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成员的活动空间更为广阔,物质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多彩。但人类的社会历史表明,物质生活的富裕,并不一定会带来精神生活的充实,更不一定会带来思想觉悟的提高。特别是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书籍等各种媒介接受到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和现象信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必然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和一些社会问题的干扰和影响。这样以来,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所传递的信息,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会提出更高要求,而这种要求本身也是对教师授课的压力。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提供足够有效的知识信息量,对学生关心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认识不清或不敢讲或不会讲,采取回避的态度,学生就会产生理论与实际不相符,或理论不能回答现实问题等疑问,甚至会产生上当的感觉,就会厌倦这门课,产生抵触情绪,更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学目的了。

最后,在教学中提高课堂讲授的实效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邓小平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坚持重点讲授、研究为主,简化和精简教学内容,采用专题式教学等方式和措施。专题可以是教学中的难点,也可以是改革开放实践中的热点或现实不能回避、被普遍关注并与大家的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在授课前,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调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拟题,并且要尽量为学生列出与专题相关的经典作家的著作、文章以及党的有关文献等书文目录。讲授可以由教师主讲,也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或者组织学生对某一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辩论、撰写研究论文等方式进行教学[1]。

二、运用对话式教学,双向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与个人利益、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能脱离与学生的思想状况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经过努力探索和思考,我们实施了以双向提问、双向互动为标志的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对话和提问的方式,通过双向或多向对话和提问,相互沟通思想,交换意见,讨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难点、热点、疑点问题做出正面的解释和回答,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学生身边的事例,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人生、理想等问题。

对话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高校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师生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起引导的作用,必须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对话式教学能够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双向激励效应,促进教学相长。一方面,能够激励大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大学生必定积极思考、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准备回答问题。在这短短几分钟内,学生的心理活动具体分解为思维激励、知识激励和压力激励,进而转化为寻求问题答案的学习动力。即使学生课堂上当场回答不出来,也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励教师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师同样要开动脑筋,思考分析,积极准备应答,从而也转化为深入探索问题的动力和压力,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对话式教学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真实性、针对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现实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显著特点。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是现实的社会问题,要求教师在讲解、总结时必须联系实际、讲真话。如果教师不讲真话,回避现实问题,就不可能给学生以有说服力的回答,也难以达到针对性、说理性、实践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通过正面阐释把真实情况告诉学生,要求教师要善于分析现实,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转贴于

总之,在师生对话、双向提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和必要的理论探讨,正确阐释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双向互动,做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的统一,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

三、引入案例教学,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把真实的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具体运用所学知识。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体现在一定的实际教学情境中。学生由传统课堂教学中被动的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案例教学中积极的参与者,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学生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做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辩论。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课程中的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把握案例的关键。同时也需要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第三,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引入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实际,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社会经济的实际,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这样,引入案例式教学就可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总之,实施案例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双方的良性互动,增强了教学的可接受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提高“两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环节,提高两课课堂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实践的。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们在两课教学中始终坚持抓好实践活动,严密组织,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树立信念。我们学校坐落在大庆油田,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到油田1205钻井队等单位进行劳动座谈和参观学习。通过实践学习,学生对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奉献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利用寒暑假学生回乡的时机,布置社会调查任务,拟订社会调查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了解社会在改革开放中的新变化,进而关注家乡、关注社会,强化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加深了学生对经济改革的理解,认识到党的政策的正确性,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成立诸如邓小平理论研究协会和市场经济研讨会等学习组织,举办了“四个如何认识”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专题讲座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之,我们精心构建由课堂到课外、由校园到社会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途径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着重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下工夫,使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篇6

采用与双语教学相适应的任何一种模式的教学过程都是复杂的,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教学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过程:施教过程强调教师和知识的关系;培养过程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与知识的关系。在法学专业的双语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双语教学的双重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全英文参与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用外语来思考、陈述、解决问题。随着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学生从最初的局促不安羞于张口,到后来的踊跃参加,积极发言,他们已经习惯并喜欢上了这种模式。我国大多数双语教学的课堂主要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法,主要存在以下两大问题:(1)听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大多数高校法学专业双语教学仍采用老师简单讲解单词以及翻译课文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但听说能力的练习被忽略掉了,这与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相背离。(2)用英文表述的法学理论晦涩难懂。高校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中兼备英语和法学学历背景的很少,所以对教师而言用英文表述深奥的法学理论本身即是一个很有难度的任务,所以单一依靠教材作为媒介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来解决上述问题呢?在法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参与式案例教学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学生的课堂反映和教学效果上来看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如何运用此教学法,才能最为有效的进行法学双语的教学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直接关乎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作为法律英语的教师,不可不重视。成功的案例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简单性。简单的案例,主要是为了满足便于学生用英文参与其中,陈述或是评论,以学生的英语水平都可以驾驭,如果案例比较曲折或是涉及法律问题比较复杂,学生很难真正的参与其中,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全面性。这里的全面性是指案例应具备比较全面的需要学生掌握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使学生通过一次的参与就能大量使用这些东西。大大提高该训练的效率。3.确定性。所谓确定性,即非开放性,因为开放式的问题容易将学生引向一个不确定的结论,在某一个学生进行陈述或评论是能引起其他学生的辩驳,而使主要参与的学生陷于表达的困境。所选案例如能将以上三个特性集中体现,堪称是完美的案例。

二、参与式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参与式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全英文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全英文教学,在学生无法理解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少量汉语解释。不能因为学生的反对或暂时听不懂而放弃全英文授课,因为这是学生听力练习的重要过程,是双语教学的最核心的环节。2.参与式教学。这里的参与式是指学生的参与,即课堂的大量时间应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或案例进行陈述或评论,因为加强学生口语表达的最基本原则应该是课堂上“讲少练多”。所以应该在课堂中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课堂,而不仅仅是只会听讲的“沙发土豆”。这样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热情积极参与。同时化解了单纯讲授理论所带来的难以理解的问题。3.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但同时也能滋生教师的依赖性,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多媒体教学是在配合案例教学法的前提下使用的话,将会很好的发挥其优势。教师应在备课阶段剪辑好所选用的案例片段,可来源于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这本身就是吸引学生的一大亮点,同时可以通过情节带入学生进入案例,并在此过程中练习学生的听力以及向学生传递相关问题的精确表达,或通过画面直观的呈现相关法律知识。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篇7

民法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也是法学课程中极为复杂和晦涩的科目之一。在教学中,如何适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变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几年中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经常被提及,但民法的课堂教学中究竟怎样扩充各类实践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效果值得深思。

民法在现实生活中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集中反映经济利益与人身利益最为直接、最为普遍的关系。目前虽不同学校和专业的学生民法课时差异较大,但其课堂教学多为教师精细讲解概念、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偶尔会穿插一些案例进行说明,终未能突破从理论到理论的限制。这对于初学民法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更易被纷繁复杂的民法术语所困惑。

一、案例教学在民法课堂中的选择性运用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哈佛法学院对学生的职业训练中。1875年,哈佛法学院首任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德尔,明确提出把案例法应用于法学教育,认为案例能够成为理论法学最为有力的媒介,唯有通过仔细分析法官在判决重要案件时的推理过程,方能洞悉潜在的法律原理。有学者认为,所谓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资料,将学习者引入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它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变。i案例教学其实质在于情境运用和师生互动,这对培养和提高法学学生理解及运用法律的能力,推动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丰富民法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检查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很多民法概念如民事法律行为、物权等比较抽象,概括性、逻辑性强,如能运用典型、生动的案例教学,通过分析讨论,更易使学生融通不同知识之间的层次,提高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然而,案例教学在民法课堂教学中并不应是频繁运用,亦或不论总论、分论均有一定课时比例进行案例教学法,而应进行选择性应用。

(一)案例教学选择性运用的缘由

源于英美法系的案例教学法具有判例法的传统,其要点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回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重在激发学生独立地思考和研究,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推理、分析技能和法律实践能力。而学生也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研判,提高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法律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从辩争中寻求真相。这一模式和通过对不同判决的研究去寻求法律规则并加以运用的传统,甚至是英美等国的法律、政治制度相适应的。ii在大陆法系国家,有法学家长期研究法律的传统,存在成文法的立法习惯,在实践中更是援引成文立法规定进行判决。对法学学生的教育以系统的法学知识讲授为主,侧重于灌输给学生法律的基本理论,更注重学生对整个法律体系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势必让学生首先掌握学习运用成文法的基本思路,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可就民法的部分内容选择性进行案例教学。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组织

著名的法学家E博登海默先生认为,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外,还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案例教学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之一。在选择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时,应当考量这一内容的难易程度、重要性和以案例方式进行教学的可行性等。目前大多数院校会在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民法课程,此时学生对于整个民法体系或不同法律之间的逻辑关系还不是很清晰,因此应当选择难易适中的内容进行案例教学。在期末阶段,则可针对综合性较强或较难理解的内容,设计出案例教学,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整门课程的理解。

同时,由于案例教学以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案例的探讨和分析,所占的课时比例又不能过多,所以教师首先应当将民法的重要概念如法律关系、自然人、法律行为、物权行为等讲解清楚,再就民法中的重要内容如民事行为效力欠缺情形、及无权、所有权与共有、担保物权、债的不同类型、特殊侵权责任和遗产的分割与处理等设计出一定的案例教学课程。而通过分析案例又可以使学生对民法概念和相关法律关系进行加深理解,如合同关系、侵权关系、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关系等。以上的部分在民法体系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此设计出案例教学一般不会影响其他部分的教学安排。

在教学方式的组织方面,可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为准备阶段,根据课程内容,尽量选择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加工后提前发给学生,案例的质量对于教学效果十分重要;第二为实施阶段,以学生为主开展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分组对若干案例进行解读,由各组代表进行发言,也可以相互间发问和回答;第三为总结提升阶段,教师结合案例的实情,具体解析各种法律关系的原理,让学生领会民法的基本法理,并可以布置小组撰写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教学有目的地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概念、原理的内在规律,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通过现实案例的实际训练,进行法律思维训练,锻炼学生解释法律和解决法律争议的能力,这是不断提升民法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辩论式教学法在民法课堂的展开

辩论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核心,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民法课堂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民法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话题特别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能较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加学生的信息输入量;另一方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为教师来讲,在辩论式教学的准备工作方面,首先应了解辩论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辩论规则、辩论技巧、辩论程序等,围绕法律辩论课的特点,制定具体的规则与方案。并能较早地布置辩题,公布辩论课的程序和环节以及辩论结果如何运用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随机请部分同学作为评委,具体参与辩论结果的评定。同时,成功的组织辩论式教学值得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是:

第一,选择辩题。辩题是辩论式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辩题可选择学生比较关注或感兴趣的问题,尤其是社会热点、学生感触较多或很困惑的问题;同时也是目前还存有争议的,如法律是否应当规定取得时效、侵权责任是否包括专家责任等,正反双方均有内容可辨,也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料;最后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通过辩论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一般应选择在民法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存在理论探讨价值且学生容易模糊的命题。

第二,组织课堂辩论。作为整个辩论式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一般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由正反双方根据己方观点进行阐述,从立论、证明、结论等方面说明立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有力;其次,双方辩手依次开展一对一攻辩、自由辩论,这属于辩论的核心程序,能充分体现双方各自的观点、论据,亦能在观点交锋中使台下的学生感受到该辩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再次,由双方的最后一名辩手针对辩论中的种种情况和己方的立场作总结陈词,重点为反驳对方观点,重申己方立场。最后,可在公布结果之前设计510分钟的提问时间,台下学生就辩题内容,论据或双方观点进行提问,辩手作相应解答,以此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第三,总结点评。点评是辩论式教学效果的升华,有利于学生理解辩题所涉法律内容,可分为学生点评和教师点评。在学生评委代表点评后,由教师客观、公正的针对整个辩论情况、双方的论点及论据、辩论技巧、辩手表现及团队合作等进行总结。教师不能代表任何一方的观点,一方面肯定双方的优点和独到之处,另外也指出双方在辩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民法相关教学内容的意义。也可安排学生对整个辩题的认识及观点进行整理,写成课后作业,使得论证更趋严密,深化对该辩题的认识和分析,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辩手、辩论赛主席等人员组成及角色分配,提醒学生较好地控制辩论的节奏,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在此过程中,注重训练学生搜集与筛选资料的能力,从占有的大量资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归纳和整理。同时,开展辩论式课堂教学不应是经常性的,也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在结果运用上可考虑占课程考核的30%40%,以此推动课堂实践教学在课程学习中的分量。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也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高职院校。它使得理论教学脱离了生产实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学老师选择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教的课堂教学。因此,在这样的课堂里常常是缺乏情趣,缺乏生机,学生学得很累,而教学的效率却并不高。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中占有同样的比重。市场营销是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所以理论必须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对此,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型教育模式是一种最为有效的途径。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实践型教学阶段往往和其它教学阶段在时间上相割裂,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紧缺和实践场所的设置限制,使其难以保证应有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并且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具体认识,在教学活动中逐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案例讲解、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的内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如何准确地表述案例发生的背景是关键所在。如何引导学生对具体案例采取最合理的操作程序,对不同结果进行最充分的判断,才是案例教学期待的目标。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充分地表达各自的观点,并对基于自己的观点产生的后果有足够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实际上有很大的困难。

3.教学资源的缺乏是目前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结合相关专业应用特点,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为市场营销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在高职院校中,师资力量的差距也较大,信息渠道各不相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各院校、各学科画地为牢,各自为政,造成了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教育的良性发展。加强学术交流,特别是加强校际同专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促进学术发展,保证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跨专业的横向学术合作,教学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的纵向合作,都有积极的实际意义。尽管目前这样的交流合作也逐渐多了起来,但基于交流形式和合作基础的限制,还远远不能与现实需要相适应。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市场营销学》课程在全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各种各样的教材、教学方法在不同的院校出现,虽然这样有利于避免教学的单一化,但若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不成功的。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调研发现,认为《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创新力度不大,教学方法陈旧,目前实践教学困难重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教学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尚未有对这种模式的成熟界定。所存在的深层次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实训基地缺乏。首先,实验实训基地缺乏是一个普遍现象,几乎每所高职院校在开展实验实训的过程中都感到设备和场地等条件不足。由于历史原因,高职院校以前对实验实训重视和投入不够,而且《市场营销学》课程需要的实训基地大多是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但其建立和建设比较困难。其次,建立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制度不完善,模式不成熟。

2.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占主要地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把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即使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但采用的案例也是老一套,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有时会出现教师“一张口讲,学生就知道讲些什么”的尴尬局面。这种教学方法严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严重了偏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

3.专业型教师严重缺乏。由于《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市场学的理论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从事市场营销的实战经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专业型教师在高职院校里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使得教师只能从一些参考书上借鉴一些理论知识和案例给学生讲解,实事求是的说,有的教师备课用前几年的案例,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所授课的内容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潮流不相吻合,学生求知、求新、求异的欲望难以得到满足,导致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严重缺乏。高素质师资是不仅对理论有深刻理解而且具有丰富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师,他们不仅能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4.教材建设滞后,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明显欠缺。现在各个高职院校使用的《市场营销学》教材主要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高职高专教育)的教材,不能体现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基本与本科院校教材的内容差不多。虽然近几年全国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市场营销学》教材有几十种,但是主要内容相互借鉴部分太严重,缺少特色,尤其是能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从学生基础知识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编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四、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与企业进行多方联系合作,加快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步伐。校外实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高职院校要做大、做强,就必须紧跟市场,以行业和企业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学院发展规划目标、所设专业教学和科研开发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在教学环节中,必须建立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由此可见,实训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实训基地建设的耗资比较大,设备比较先进,仅靠学校单方投资是很难建设起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实训基地的。因此,在现有办学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内行业、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企业场地以及优秀的企业师资,在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利于以后的竞争与发展,就必须要打造并形成自己的基地品牌。我们计划通过与中国邮政通信公司进行深层次的合作,逐步将其建设为“我院学生实习基地”。为此,要会同企业共同商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资源,拓宽基地内涵,向社会开放,实现其价值,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实训基地除了完成校内实训课程的教学外,还可扩大培训项目,可以面向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承接培训任务既开拓了社会培训市场,也拓展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空间,为高职学院提供一定的生源和经济来源,既盘活了内部资源,又充分利用了外部资源,同时还可进一步改善实训基地的师资、办学条件。高水平的“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是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必备条件,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我们要遵循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的原则,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基地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2.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经济带来的“网络化、全球化、信息(知识)化”的特点,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离不开实践,市场营销本身就是一门实战性很强的学科,更需要实践教学为支撑。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注重学生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注重形成独具内容特色的教学基础上,在改革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第一,互动式教学。在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改革中,以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为重点,采用“发现――有意义的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移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实行了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师生互动教学是“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创新的重点内容之一。师生互动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要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及时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二要了解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以便让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三要具有一定的与课程相关的实践知识,能对学生提出一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并能对学生提出的实践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四要熟悉课程的内容,在讲授上做到深入浅出,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学生,一是调动了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二是调动了课前预习和准备材料的积极性,三是调动了听课和发言的积极性。师生互动的表现形式是: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

第二,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用市场营销事件提供的情景进行教学,通过典型市场案例素材将营销理论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的阅读和分析,“据例说理”,追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提问,学生探究”,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及掌握的信息,对案例涉及的市场营销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并站在决策层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显然,在案例教学中,通过教师艺术的引导和学生亲自参与,学生不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人际互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决策运筹能力,使他们在将来工作实践中能够以专业、睿智、全面的视野解决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与管理知识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培养具有市场营销实战经验人才这一教学高级目标的手段。案例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对理论教学成果的检验。

第三,走出去请进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走出去、请进来”的机会,通过“走出去”参观企业的市场运作活动,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通过聘请企业负责人做专题报告,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供了实践方面的补充。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篇9

民法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也是法学课程中极为复杂和晦涩的科目之一。在教学中,如何适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变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几年中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经常被提及,但民法的课堂教学中究竟怎样扩充各类实践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效果值得深思。

民法在现实生活中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集中反映经济利益与人身利益最为直接、最为普遍的关系。目前虽不同学校和专业的学生民法课时差异较大,但其课堂教学多为教师精细讲解概念、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偶尔会穿插一些案例进行说明,终未能突破从理论到理论的限制。这对于初学民法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更易被纷繁复杂的民法术语所困惑。

一、案例教学在民法课堂中的选择性运用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哈佛法学院对学生的职业训练中。1875年,哈佛法学院首任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德尔,明确提出把案例法应用于法学教育,认为案例能够成为理论法学最为有力的媒介,唯有通过仔细分析法官在判决重要案件时的推理过程,方能洞悉潜在的法律原理。有学者认为,“所谓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资料,将学习者引入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它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变。”i案例教学其实质在于情境运用和师生互动,这对培养和提高法学学生理解及运用法律的能力,推动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丰富民法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检查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很多民法概念如民事法律行为、物权等比较抽象,概括性、逻辑性强,如能运用典型、生动的案例教学,通过分析讨论,更易使学生融通不同知识之间的层次,提高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然而,案例教学在民法课堂教学中并不应是频繁运用,亦或不论总论、分论均有一定课时比例进行案例教学法,而应进行选择性应用。

(一)案例教学选择性运用的缘由

源于英美法系的案例教学法具有判例法的传统,其要点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回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重在激发学生独立地思考和研究,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推理、分析技能和法律实践能力。而学生也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研判,提高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法律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从辩争中寻求真相。这一模式和通过对不同判决的研究去寻求法律规则并加以运用的传统,甚至是英美等国的法律、政治制度相适应的。ii在大陆法系国家,有法学家长期研究法律的传统,存在成文法的立法习惯,在实践中更是援引成文立法规定进行判决。对法学学生的教育以系统的法学知识讲授为主,侧重于灌输给学生法律的基本理论,更注重学生对论文联盟整个法律体系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势必让学生首先掌握学习运用成文法的基本思路,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可就民法的部分内容选择性进行案例教学。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组织

著名的法学家e·博登海默先生认为,“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外,还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案例教学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之一。在选择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时,应当考量这一内容的难易程度、重要性和以案例方式进行教学的可行性等。目前大多数院校会在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民法课程,此时学生对于整个民法体系或不同法律之间的逻辑关系还不是很清晰,因此应当选择难易适中的内容进行案例教学。在期末阶段,则可针对综合性较强或较难理解的内容,设计出案例教学,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整门课程的理解。

同时,由于案例教学以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案例的探讨和分析,所占的课时比例又不能过多,所以教师首先应当将民法的重要概念如法律关系、自然人、法律行为、物权行为等讲解清楚,再就民法中的重要内容如民事行为效力欠缺情形、及无权、所有权与共有、担保物权、债的不同类型、特殊侵权责任和遗产的分割与处理等设计出一定的案例教学课程。而通过分析案例又可以使学生对民法概念和相关法律关系进行加深理解,如合同关系、侵权关系、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关系等。以上的部分在民法体系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此设计出案例教学一般不会影响其他部分的教学安排。

在教学方式的组织方面,可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为准备阶段,根据课程内容,尽量选择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加工后提前发给学生,案例的质量对于教学效果十分重要;第二为实施阶段,以学生为主开展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分组对若干案例进行解读,由各组代表进行发言,也可以相互间发问和回答;第三为总结提升阶段,教师结合案例的实情,具体解析各种法律关系的原理,让学生领会民法的基本法理,并可以布置小组撰写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教学有目的地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概念、原理的内在规律,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通过现实案例的实际训练,进行法律思维训练,锻炼学生解释法律和解决法律争议的能力,这是不断提升民法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辩论式教学法在民法课堂的展开

辩论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核心,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民法课堂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民法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话题特别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能较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加学生的信息输入量;另一方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转贴于论文联盟

作为教师来讲,在辩论式教学的准备工作方面,首先应了解辩论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辩论规则、辩论技巧、辩论程序等,围绕法律辩论课的特点,制定具体的规则与方案。并能较早地布置辩题,公布辩论课的程序和环节以及辩论结果如何运用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随机请部分同学作为评委,具体参与辩论结果的评定。同时,成功的组织辩论式教学值得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是:

第一,选择辩题。辩题是辩论式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辩题可选择学生比较关注或感兴趣的问题,尤其是社会热点、学生感触较多或很困惑的问题;同时也是目前还存有争议的,如法律是否应当规定取得时效、侵权责任是否包括专家责任等,正反双方均有内容可辨,也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料;最后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通过辩论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一般应选择在民法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存在理论探讨价值且学生容易模糊的命题。

第二,组织课堂辩论。作为整个辩论式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一般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由正反双方根据己方观点进行阐述,从立论、证明、结论等方面说明立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有力;其次,双方辩手依次开展一对一攻辩、自由辩论,这属于辩论的核心程序,能充分体现双方各自的观点、论据,亦能在观点交锋中使台下的学生感受到该辩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再次,由双方的最后一名辩手针对辩论中的种种情况和己方的立场作总结陈词,重点为反驳对方观点,重申己方立场。最后,可在公布结果之前设计5—10分钟的提问时间,台下学生就辩题内容,论据或双方观点进行提问,辩手作相应解答,以此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第三,总结点评。点评是辩论式教学效果的升华,有利于学生理解辩题所涉法律内容,可分为学生点评和教师点评。在学生评委代表点评后,由教师客观、公正的针对整个辩论情况、双方的论点及论据、辩论技巧、辩手表现及团队合作等进行总结。教师不能代表任何一方的观点,一方面肯定双方的优点和独到之处,另外也指出双方在辩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民法相关教学内容的意义。也可安排学生对整个辩题的认识及观点进行整理,写成课后作业,使得论证更趋严密,深化对该辩题的认识和分析,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辩手、辩论赛主席等人员组成及角色分配,提醒学生较好地控制辩论的节奏,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在此过程中,注重训练学生搜集与筛选资料的能力,从占有的大量资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归纳和同时,开展辩论式课堂教学不应是经常性的,也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在结果运用上可考虑占课程考核的30%—40%,以此推动课堂实践教学在课程学习中的分量。

民法的实践教学方式很多,案例教学和辩论式教学只是其中之一二,它们改变了教师积极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当学生能主动参与民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增强学习民法的兴趣,而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中涉及的民法概念、原则和制度,对实践活动作深入的讲解,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及多向思维能力的同时,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民法原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形成正确的民法思维。

注释: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篇10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需求,也是培养跨国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双语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讨论了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解决办法,即通过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来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交流的增多,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急需大批具有对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了适应教育全球化的需要,我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都开始在涉外本科专业推行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六大试点双语教学的专业之一。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国际贸易本科课堂上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的学科教学与交流。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汉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国际贸易学科的学习、思考与研究。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实验阶段,许多院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的双语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与现实发展对该专业提出的要求相距甚远,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理论上的指导。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必须从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一个完整的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一、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ISD,InstructionSystemDesign),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具体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模式等四个基本的构成性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过程。

师资是双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双语教师首先必须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科体系基本框架、学科发展趋势、理论发展动态等有较全面及时的了解。同时,这些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较强的听说表达能力。

学生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配合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一方面,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双语课程的内容无法讲授,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课堂提问时学生的投入程度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双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也要求学生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着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双语课程的学生要投人大量时间和精力,既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

教材是双语教学系统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是指教科书,而广义的教材则是指包括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师手册、学习指导书、复习题、练习题、参考文献等在内的教学材料系统。面对众多的原版教材,选择的标准为该教材能基本概括学科理论,或者是能反映学界形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范式。它既要为有志于进一步研究本学科理论的学生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基础,也要为从事具体实践的学生和专业工作人士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依据。

国际流行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三种,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应视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状况、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以及语言目标而定。双语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好教学设计者、组织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促进其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双语教师积极编写详细规范的双语教案,并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使双语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除了上述四个最重要的因素以外,为保障双语课程的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系统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相关学校和院系建立的管理制度、完善对双语课程的激励机制、规范双语课程的评价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

二、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在我国还不成熟,在学生、教师、教材和考评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双语师资水平有待加强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骨干教师一般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在温州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有40%的学生担心老师是否能使用英语清晰准确地讲述教学内容,52%的学生则担心老师是否能恰当处理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运用的关系。如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技能等方面加强双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

(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国内财经院校的热门涉外专业,该专业学生入校时高考英语成绩总体较好,而且该专业学生在人校后学习英语的热情很高。但双语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主要在于学生目标语言水平不容乐观,特别是听说水平不尽如人意,专业词汇量不够是学生使用原版教材的最大障碍。此外,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充足,难以做到迁移、融会、贯通,造成了专业知识前后无法相互沟通,新知识的学习缺乏严密的系统性,直接损伤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教材的使用有待系统化

按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的双语教学要使用外语原版教材,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我国的双语教学开始于最近几年,任课教师本身信息渠道狭窄,同时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不仅对于学生,而且对于老师来讲独自承担教材的使用费用都是个不小的负担,因此造成当前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教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的局面。“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WI’O体制及案例分析”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课程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中文本或英文本,或者翻译后再编著,虽然能基本满足教学过程的需要,但是缺乏系统规划。

(四)考核制度有待健全

考核制度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吃透原版教材,为了满足大纲要求和联系我国实际,教师要收集很多针对我国实际的资料,因此其工作量和难度要比非双语教学大很多。此外,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用双语教学往往会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而且有些学生还可能产生抵触晴绪,教师在课堂上可能面临更多的难题。因此,如果没有相关的薪酬激励措施,光靠教师的热情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同样,学生在学习难度和学习任务方面也大大增加,如果还是采用相同的学分,也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上述问题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不是某课或某个教师能够解决的,必须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解决。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实现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目标,而对整个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并根据实践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设计过程。

包括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课程设计、师资来源与培养、教学内容设计、评价管理设计等。

(一)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目前国际贸易本科双语教学课堂教学策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群体一接受”型,即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少数采用个体一接受型;而个体探究型、群体探究型则占极小的比例。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为教学媒体的选择与组合,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节省英语板书时间,利用国内外经贸专题网站、专业学习网站拓展双语课堂的范围和空间。教师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个人主页,公布外文版教学大纲、本学科主要内容、中外文参考资料、相关站点链接等;二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尝试“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等多种多样的双语教学活动,发挥各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其知识结构具有层次鲜明、衔接紧密的特点。双语课程的设置宜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基础性学科、应用性学科和上层学科在设置时间上的系统性。在第一、二、三学期完成全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及经常课背景,不提倡开展双语教学。在第四学期,为避免学生从大学英语教育到双语教学的巨大落差,宜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过渡,如“外贸函电”、“经贸英语会话”。第五学期可开展“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由于是基础课程,不宜采用过多的外语教学,以免影响学生的理解,比较适合的教学外语使用比例是20%30%,让学生熟悉专业术语和对应的外文名称。在大三上学期开展“进出口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经贸地理”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三下学期开展“国际结算”、“单证制作”、“报关与商检”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大四上学期开展“国际商务谈判”和学生课程实践的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有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

(三)师资来源与培养

在教师方面应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外贸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外学者来讲学,或者聘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学者担任双语教师,或者引进外贸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并承担适当课程、适当比例内容的教学任务;同时,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的方式培养在职双语教师,或将教师送到外贸公司去实践,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外贸操作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使其知识结构与贸易发展与时俱进。

(四)教学内容设计

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内容新颖,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克服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工具的不利因素;二是内容理论性较弱、理论性较强,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用英语讲解很晦涩,将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通过实践可以弥补学生对理论理解的不足;三是章节相对独立,内容相对松散,前后章节既是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对前章内容的理解相对来说不太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四是注重教材的选择,可选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推荐使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及法学专业原版影印教材的通知》所推荐的教材,还可参照国内高水平大学正在使用的英文教材,必要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删减集成,自己编写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如中文教材、生词表、网站、工具书等。

(五)评价管理设计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对双语教学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以便为今后双语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良好基础,应建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即根据双语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展开有效监控,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双语教学评价不仅能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使学校、学院及时了解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促进双语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双语教学的评价管理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激励,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制定双语教师的薪酬制度,使他们的超额付出得到肯定和回报,如适当上调双语课的课时量,以解决课时有限带来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耗损的问题;二是对学生双语学习的评价,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课堂/课外论坛中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质量、水平确立为评价内容,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文、方案,期末总结评价时可将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有机结合,综合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可中英文结合;三是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监督机制,把双语教学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程序,从根本上稳定双语教学模式,可成立双语教学管理部门,制订既详细又具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估细则,对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准入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