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培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7 00:19:36

双师培训总结

双师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医教结合;双师;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5-0121-03

一、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目前国内对“双师型”教师尚未出现权威性的科学解释,各界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较多,如有人解释为“双证书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外还需要获得其他技能证书;也有人解释为“双能力型”,即既要具备基本的教学素质,也具备相应的实践素质。本文从“医教结合”的理念出发,认为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每一位教师而言,其身处领域的工作性质,本身就决定了他必须要做一名“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应具备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能力。早在1995年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制定的《每个特殊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 有关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1](P73-75)中就对特殊教师设定了这样的职业定位。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视,对这种概念的认同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不论是张文京[2](P15-17)在师资培养中提出的通识师资内涵,王琦[3](P16-18)定义的“双师型”教师,顾定倩[4](P39-43)在借鉴美国任职资格后给出的双证书建议,还是王加强[5](P54-56)总结的广义与狭义的教师教育,各家学者都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存在的必要性。本文认为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我国 “医教结合”实验项目广泛推广的背景下提出的。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是指在“医教结合”理念指导下,既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具备康复训练技能;既掌握教育学相关知识,又了解多种特殊儿童康复知识的全能型教师。目前我国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着重强调“医教相结、多重干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6](P3-13),为尽快满足学校及社会的需要,加快对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解决特教师生供需紧张,实现专业化师资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模式探讨

1.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了解教育及医学康复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康复与医学康复是“医教结合”的两个基本内涵,了解教育及医学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对于从事特教工作的教师最基本的要求。(2)熟练掌握必要的康复实践技能;技能操作通常被认为是实践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康复中的技能操作是康复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对于几乎每天都会面对视力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等残疾儿童的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而言,对康复实践技能的熟练运用是胜任这份工作的必要职责。(3)具备快速判断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独立承担个别化训练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评估、诊断,制定教育康复计划并完成实施,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建议是美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之一[4]。在教育无国界的今天,对我国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也应该与国际标准接轨,为培养具备国际化专业能力的教师而努力。(4)具备将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的能力;虽然个别化康复教学对于残疾儿童来说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在我国特教学校师生比例高达1∶ 1257(2002)[7](P12-13)的现状下,如何有效地将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造福更多的残疾儿童,改善他们的教育现状,已经成为现阶段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2.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内容

基于培训实践成果的总结,参考国、内外师资培养文献[5][6][8](P53-58),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内容总结为以下两大类。一为医学康复技能。包括听觉功能康复技能、言语功能康复技能、运动功能康复技能等三大板块,其培训的理论基础偏重生理及病理学方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及解决特殊儿童的康复问题。二为教育康复技能。包括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科学习能力、心理与行为能力等方面,其培训的理论基础偏重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的心理及认知发展。

3.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形式

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师数量紧张,医教结合“双师型”康复教师通常只能参加短期学习和培训。而面对繁多复杂的康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培训内容,康复教师通常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得到康复技能的大幅度提高,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要保质保量达到预期培训效果,满足受训教师的需要,行之有效的培训流程和培训技巧就尤为重要。

双师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贵州;护理类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途径;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69-02

目前,护理类中等职业学校仍是我国护理人才非常重要的培养基地。可以说,护理类中职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我国护理人才的整体素质。护理类中职学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而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现结合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总结护理类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

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内部机制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以下简称我校)隶属于贵州省人民医院,是省属唯一一所培养卫生护理人才的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我校坚持质量兴校,近年来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坚持“内培为主、积极引进”的方针,充分利用背靠贵州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院)的有利条件,发挥省医院强大的人才优势,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定标准,建立各种形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

新教师成长计划 职业学校教师除应具有普通学校的教师资格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和培训,特别需要长期、系统的培训。对新教师的培训是我校一系列培训的第一步。我校规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除参加校内组织的教学基本功培训外,必须到临床一线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拜师学艺制度 老教师也有自我提高的明确要求。我校对教师的培训是长期性的。学校规定:副高职称以上“双师型”教师有培养新教师的义务。为了让这项制度落实,学校推出了“拜师学艺制度”。每年,老教师和中青年专业教师以自愿的方式结成互帮互助对子,签订拜师学艺协议书。协议书包括师徒每学年度必须完成的互帮互助任务。学年度结束,按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通过拜师学艺,老教师对青年教师手把手“传、帮、带、导”,年轻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老教师也借此接触最新临床护理技术和最新的教育教学手段,特别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大幅度增强。

中青年教师轮岗制度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最大的办学优势是其属贵州省人民医院办校,拥有“医院+学校”、“学校+基地”的办学特色。省医院将我校教师的培训纳入其人才培训总体规划,每年都安排一定教师名额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故我校可以直接利用省医院强大的人才培训资源。我校工作人员和教师主要是从医院一线临床医护人员中直接调任的,他们与省医院有天然联系,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能迅速成长为既能教,又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为了让大量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我校利用与贵州省人民医院的隶属关系,制定出详细的中青年教师到省医院轮岗实习计划,规定凡教龄不满5年或尚未获得中级职称的教师到省医院各科室轮岗时间每年不得少于两个月,轮转期内轮转科室不得少于5个。每年寒暑假,大量青年教师深入临床一线,参加临床实践,进行职业调查和职业分析,获取临床第一手资料,为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造提供依据。通过轮岗实践,教师掌握了最新临床护理技术。由于有了实践经验,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讲起课来能联系实际,具体生动,教学效果大为改善。学校还聘请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聘请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对教师进行专项技术培训。经过这种培养,许多教师成长为具备一技之长的“双师型”人才。她们在课堂上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病房里是独当一面的护士。

骨干教师培训制度 除直接利用省医院强大的人才培训资源,参加省医院组织的各种层次的培训外,我校还每年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省内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项骨干教师培训。2006年以来,我校共选派教师30人次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选派5名教师参加部级骨干教师培训,参加培训教师的比例总数超过专业教师总数的20%。学校还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引导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改造,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以使他们直接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

技能比武制度 技能大赛是独显职业教育特色的一项基本制度,对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我校十分重视技能比武的难得机会,每年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部级护理技能竞赛,获得各级荣誉多项。我校还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能比赛,并建立了相关的激励机制,经常开展校内教师技能培训和业务练兵比武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省有关部门组织的技能比赛。通过竞赛,我校加强了与省内外职业院校的交流,有效地锻炼了教师队伍。

打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外部环境

多年来,我校紧紧围绕“背靠省医院,立足全省,辐射全国”的发展思路,发挥医院办校的桥梁作用,紧密结合贵州省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积极推进院校合作,健全长效的校院(企)合作机制,创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成长的外部环境,锻炼了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

院校合作 院校合作、订单培养是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校先后与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省骨科医院、44医院、贵阳市肺科医院、贵州省建筑医院、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贵航303医院、贵航300医院、迤那镇卫生院、乌当区人民医院、南明区人民医院等医院合作,由医院提出人才培养的岗位要求,院校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实行“订单式、预就业”培养方案。学校提供师资,承担理论教学任务,医院提供实训实习场所,承担学生的实训实习,同时学校派出教师配合医院对实训实习进行管理。将教学过程由校内向医院、由教室向病房延伸,为医院成功地培养出一大批熟练掌握最新护理技能的护理专业人才,同时,也促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他们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打开一条通道。

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也是“双师型”教师建设与培养的基地。基地不仅承担学生的临床护理实习、护理实训等教学任务,还同时承担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任务。我校每年都选派教师到实习基地培训,让教师既承担理论教学,又承担部分实践性工作,技能水平提高很快。我校目前拥有贵州省人民医院、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省骨科医院、44医院、贵阳市肺科医院、贵州省建筑医院、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贵航303医院、贵航300医院、迤那镇卫生院、乌当区人民医院、南明区人民医院等多家校外实训基地。

专业指导委员会 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目前,我校聘请医院临床护理一线技术与管理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进行人才需求、行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规格、能力结构要素、教学计划以及主干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交流和研讨,以指导专业建设、就业创业和师资培养等,由此形成灵活方便、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他们不仅给学校带来了临床护理第一线的新技术、新信息,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还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技术服务 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的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场地资源对外开展技术服务,特别是对社区医院及社会福利院的服务。技术服务由教师牵头、学生参与。这种“真刀实枪”的工作锻炼,使学生掌握了职业技能,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教师在带教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双师”修养,同时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临床科研素质

临床科研工作不仅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是学校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我校除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外,还利用与省医院的紧密联系,积极鼓励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专业教师,特别是直接从省医院调任的专任教师积极承担临床科研项目。近年来,我校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获得各级奖项多次,比如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5项,贵州省医学会科技二等奖3项,贵州省人民医院院级成果三等奖8项,贵州省人民医院新技术三等奖14项。多级别、多层次的临床科研工作,提高了教师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什么样的教师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我校所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明显加强。

总之,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了难得的经验。事实证明,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敢于探索,勤于创新,制定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管理制度,营造适合“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方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莉,魏素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

[2]王洪昌.关于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3]李俊华,李业明,李蓉,等.护理类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以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5).

双师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航海类专业;双语教学;职能模块化培训;弹性化课程设计

一、航海类专业及国际公约

本文述及的航海类专业指从事远洋运输服务的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轮机管理方向)、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这些专业对实施国家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开发战略不可或缺,上述专业也是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二、航海类专业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国际公约和规则的要求

STCW公约和STCW规则,对航海类专业提出了“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使用英语”的适任职能,并满足航行值班安全、与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员进行工作交流及正确起草、填写或撰写工作报告的具体要求。此外,从2002年1月起,国际海事组织安理会以A.918(22)通过了国际海事组织标准航海通信用语(IMOSTANDARDMARINECOMMUNICATIONPHRAS-ES)。所有这些都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足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航海类专业开展专业双语教学十分必要,这是我国作为STCW缔约国的履约责任要求。

(二)实施国家战略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2016年7月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统筹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推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2013年10月,主席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务院发〔2014〕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对海运业科技、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教育水平”以及“完善海运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强海员特别是高级海员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专业化、国际化海运人才。”总而言之,要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员强国是必备条件,培养专业化、国际化海运人才,专业和英语缺一不可。

(三)行业与职业的需要

STCW的各缔约国和相关教育及研究机构为推进船员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做出了相应的努力,目前国际海事组织已有57个示范课程(IMOmodelcourses),而且所有示范课程都以英文编写。远洋运输行业技能培训和培养的标准化和国际化,使航海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成为提高战略竞争力的手段。

(四)新技术跟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2015年12月27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船舶建造技术、船舶动力工程技术、航运和航海的自动化及海洋环保技术日新月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距。对船舶的管理者和操作者,即技术的使用者和维护者而言,对技术及时跟进是必要的;进一步而言,新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是需要对现有技术有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双语教学目标任务之一即是对新技术的及时跟进,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技术创新。

三、航海类双语教学开展及双语教学师资培养现状

国内多所高校在推进课程双语教学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相关实践活动。赵在理指出教师和学生二者都是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要进行双语教学首先要考虑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强调学校应组织双语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比如选送有能力的教师外出培训[1]。廖建斌、蔡振雄强调了双语授课教师的实船工作背景,尤其强调了双语授课教师应该具有外派船舶工作背景[2]。李永鹏指出双语教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授课教师可由从国外进修学习归来的专业教师或者曾在外轮上任职的专业教师担任[3]。张艳指出双语授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驾驭英语的能力,同时应具备过硬的课堂教学艺术[4]。此外,还有一些航运院校开展了相关研究和实践[5-8]。国内众多高校航海类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说明航海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以促进海运人才的国际化已成为各校共识,同时,论文中也反映出在开展双语教学中也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就师资问题而言,比较集中和突出表现为:1.英语应用能力不足,特别是口头表达和书面应用能力不足以支撑教学(这点和雅思中国大陆考区表现完全一致);2.年轻教师专业知识积累和沉淀不足;3.部分教师英语语音不准;4.年轻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就师资培养而言,针对我国海事英语师资现状,为了满足海事英语教学实际,由中国海事主管机关牵头,从2008年开始,对海事英语教师开展过短期培训,此外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展过暑期定制短期上船培训或由海事英语教师随船实习培训。但是针对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并不多见。大连海事大学自2013年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五批次航海类双语教学师资培训。

四、航海类双语教学培训课程设计

航海类双语教学培训课程设计是在总结前期培训实践经验并听取参培教师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理念是注重实用、职能分块、弹性教学,综合考评。培训方式理论与实践并重。方法多样,包括理论教学,示范课、说课、课堂实践及讲评等。

(一)注重实用

从实用性出发,针对双语授课中的短板,根据参培教师的反馈,从语音突破、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和教学能力提升三大模块进行。这种课程设计也是不断总结完善的结果。

(二)职能分块

分如下四个职能块进行:模块I:英语语音发音难点突破及技巧提高(针对易混音,连读及音变等)。模块II: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包括双语授课课堂用语、常用工程单位、符号及数学表达式含义及读法等。类似的内容看似简单,但从参加培训的教师的实际能力,及大部分教师的反馈意见看,这些内容仍很有必要。模块III:教学能力提升。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技巧、教学片段的双语授课示范及课堂授课技巧交流、说课等。模块IV:双语授课实践及评议。要求每位参加培训的老师试讲,其他老师及授课老师进行点评。上述职能块设计完全根据实际需要展开。从职能上讲第IV模块可并入第III模块。但是为了培训的弹性化开展,在实施过程中第IV模块可穿插于其他模块。

(三)弹性教学

培训时长可根据班级规模(培训教师试讲及点评时长不同)及职能模块增减在实际培训中动态调整。每个职能块可根据参培教师的实际状况增减授课时数。比如:第I模块,可视具体情况从4学时到16学时不等。试讲及点评可与其他模块穿行。试讲时长、频次等可视具体情形调整。不同模块由不同教师授课并准备相应的培训资料,进行培训。授课计划可根据不同授课教师的时间安排动态调整。这种设计既方便在职培训也适于脱产集中培训,培训时间可以是见缝插针,也可以是大块集中。(四)综合考评培训结束后,有7名专家,含国外专家对受训教师综合考评。当然,培训需保证时间,除培训时间外,更需参加培训教师课下下功夫。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综合考评直接与是否给予双语授课资质挂钩,采用(七票中)两票否决制。综合考评是培训效果的质量保证环节,也是参培教师头上的紧箍咒。

五、总结与展望

航海类专业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十分必要,且已成为行业共识。双语授课师资需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良好英语运用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但是针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训少有相应的专门课程。本文设计的航海类专业双语教学师资培训课程具有注重实用、职能分块、弹性教学,综合考评的特点。建议教育主管单位、海事管理机构和航海院校,为振兴我国航运,联合在各辖区内开展航海类专业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并以此为基础推进航海类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

作者:党坤 路慧彪 姚曼华 赵红 王宝军 许琳 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在理,等.关于轮机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3(1):51-53,58.

[2]廖建斌,等.“船舶辅机”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10(2):64-65.

[3]李永鹏.关于轮机专业课程双语结合教学改革的思考[J].青岛远洋船员学报,2010(1):16-19.

[4]张艳.高职轮机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0(7):18-19.

[5]卓永强.航海技术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9:247-250.

[6]黄俞华.航海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析[J].社会科学教学,2011(6):41-43.

[7]齐少江,等.航海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08(3):59-60.

双师培训总结篇4

论文摘要:汉语是中国各个民族通用的语言,在民族的交流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培训过程中,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新疆少数民族的教师培训汉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师是教师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随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不断推进,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培训质量与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受到长期的汉语基础、汉语学习方式、汉语学习环境以及思维模式等多方面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在进行汉语表达与交际时,存在着许多词不达意、表述不清、颠倒词序、跑调等现象。就目前而言,革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汉语教学模式,提高学员汉语表述能力与交际能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及和谐发展是重要目标和方向。

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汉语教学现状

就现今情况来说,新疆各地、州、市在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中热情高、力度大,呈现出良好开端。例如,喀什地区在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上力度很大,地区和各县都分别建立了双语教学管理办公室。在双语教学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喀什市每学期组织近百名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疏附县教育局通过公开招聘方式选拔双语教学专职教员,在重视双语教学研究上带了好头。

双语教师严重短缺,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制约着双语教学规模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双语教学班数和学生数的不断扩大,今后新疆整体双语教学师资短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从整体上看,新疆现有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还远达不到推进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严重制约了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对新疆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大,但是培训的数量极其有限,部分教师虽完成了双语师资培训,进步也较大,但仍难胜任双语教学工作。还有部分教师在培训后不能按规定在汉语系学校实习锻炼,因学校师资紧缺,回校后仍然承担着母语授课的教学任务,更多的教师获得脱产培训的机会非常少。很多受访教师在双语教学中非常努力,能较为流利地用汉语授课,但是学生几乎不懂汉语,教师教学生汉语非常吃力,尤其是南疆的情况较为突出。小学尽管都开设了汉语课,但教师素质偏低,教学质量低下,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不强,相当数量的汉语教师自身汉语运用能力达不到要求。

二、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与汉语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形成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过直接的作用或重大的影响,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实质上就是语言教学模式的发展史。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就是所谓的教学模式。我国学者一般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核心部分。

汉语课是对少数民族学员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汉语教学模式的形成与优化对汉语教学必然会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根据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的阐述,结合汉语口语课的课型特点,汉语教学模式被定义为: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在汉语言教学环境下展开的汉语教学活动中,各要素(包括学习者、教师、教学内容)之间稳定的关系和结构形式。

2.汉语教学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汉语的课型特点决定了对学生汉语的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获得,而对学生培训的时间有限,教材中的难度、生词数量远远超出学生所能理解、接受的能力范围以及要完成的相关交际表达要求,所以,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词、句进行讲解和练习,分配给汉语课文和交际训练的时间非常少。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学到的大多是一些单个的词或用这些词造的单个句子,缺少在具体的汉语语言环境中运用、表达的实践活动。

学生在学习、掌握汉语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知结构,形成了自己的认知模式,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很难改变在汉语学习活动中的一些错误的表达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学习运用,学生会产生挫败感。部分学生的性格内向,不愿意或不善于表达,在汉语练习活动时往往顾虑较多,不够主动活跃,其课堂表现与现行的较高强度的强化汉语教学模式往往会产生矛盾,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减弱甚至是消失。

三、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教学效能的提高

1.提高学生汉语培训效能

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范畴,在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教学汉语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由于汉语培训时间短,强度大,任务重,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对第二语言教学方面进行培训,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偏误的了解、归纳和总结,提高汉语教学的效能。

2.构建双语培训教学管理系统

构建有效运转的教学管理系统,由师资培训主管部门组成汉语教学管理指挥系统,负责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评价汉语教学管理工作。成立由主管领导的汉语教学实验课题领导小组,实行分块管理、分级指导、逐层反馈、定期总结。制订汉语教学的总体规划和一整套制度,通过师资培训主管部门对教研组指导、督促、检查,将汉语教学的各项管理创造性地渗透到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实践中。及时、准确地向指挥中心提供计划决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对汉语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调节与控制。掌握第一手材料和可靠的反馈信息,及时做出准确、适当的调整,并为上级主管部门做出新的汉语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3.紧抓汉语教学常规管理的策略

教学常规管理对于稳定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秩序、提高汉语教学质量起着重大的保障作用,必须依靠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有效地实施汉语教学。汉语教学工作有其内在的规律与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汉语教学运行的命脉,从汉语教学工作目标体系、教学工作监控体系、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几方面着手,建立一系列健全的汉语教育管理制度,规范汉语教育管理行为和执教过程,建立起符合新疆少数民族自身实际的汉语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三位一体,以汉语教学为中心,教师为实现双语培训目标而教,学生为达到双语培训目标而学习汉语,管理领导以双语培训目标达成过程的工作质量、工作实效来进行汉语教学的管理,使管理更具导向性,统一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意志。为确保汉语培训目标教学的中心地位,要把管理工作的精力放在汉语教学上,建立严格的汉语教学工作制度,汉语教学管理以管理制度建设为主,实行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三结合;加强汉语教学工作的计划性、评价性。双语教学过程以汉语培训目标为主线,评价贯穿始终。对汉语教学过程的管理主要在于监控教师是否按学科教学程序组织教学。在汉语教学管理中,要以汉语教学的管理为核心,把汉语教学与教学常规管理结合起来,使汉语教学的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

4.培训与实习并重

汉语培训仅仅是双语培训的一个组成部分,专业培训和专业实习是双语培训的关键。因此,汉语课程的讲授,不仅要结合汉语水平等级大纲,更要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接受、学习能力进行。要求双语教师不仅在汉语语言方面的知识要牢固全面,还要求双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例如,在汉语课程的词汇教学中,双语教师应当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并将词语在真实的情境中使用,不可单纯孤立地对词语进行分析讲解。在讲解词汇的同时,还应该适当地将专业汉语词汇加以补充。如在辨析“重要”和“主要”时,也可以将“重心”“重力”的概念教给物理专业的学生,将“重工业”的概念教给地理专业的学生,将“重音”的概念教给汉语专业的学生等等,在双语培训中将专业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汉语培训的过程中奠定专业汉语的学习。

5.开展课外汉语教学活动

汉语学习课程是汉语培训的基础,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练无法提高汉语水平,满足双语培训需要。因此,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培训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要求课堂之外能较好地促进语言交际训练,这是汉语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汉语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外语言课堂教学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课外的汉语朗读比赛、汉语演讲比赛、汉语笔记比赛、“汉语角”等等,都是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较好补充。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汉语培训是一项利于新疆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学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关键所在,汉语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工程的质量。认真研究、分析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中的问题,革新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模式,提高汉语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与质量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培训教师要进行的长期、系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关于双语师资培训途径的有效性分析[j].职教论坛,2010(14):85-87.

[2]李泽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政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0-14.

[3]吴宏岭.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精读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4):74-75.

[4]尤江斌.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训及双语教学工作的调研报告[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1):46-48.

[5]张燚,塞米·马木特,张瑛.新疆双语师资培训教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0-136.

[6]江蓉.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教学管理策略初探[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93-96.

双师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 护理类;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69-0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解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状况,采取问卷调查、文献收集、个别访谈等方法对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查。

一、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情况

一般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专业教师。实践中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双素质”和“双来源”两个层面。学校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到医院实践锻炼、参与项目研发等活动,同时从医院引进一线医护人员,实现了教师队伍结构的“双师化”。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56人,其中专业课教师117人,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共83人。“双师型”教师数量与学校内涵式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

(二)专职教师的来源情况

学校专职教师中,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有164人,占63.7%;从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调入的有47人,占18.3%;从其他学校和单位调入的有28人,占10.9%;其他来源约占7.0%。可见,学校教师的来源仍以高校毕业直接任教为主。

(三)“双师型”教师年龄结构

学校“双师型”教师中,30岁以下的32人,占38.6%;31~40岁25人,占30.1%;41~50岁15人,占18.1%;51~60岁6人,占7.2%;已过退休年龄的5人,占6.0%。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内,教育部把中青年教师界定为40周岁以下的教师。学校40周岁以下的“双师型”教师占“双师型”教师总数的68.7%。这一数据说明目前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呈年轻化态势,但也反映出教师专业实践经历的不足,培训任务尤为艰巨。

(四)“双师型”教师学历结构

学校“双师型”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5人,占总数的6.0%;具有本科学历的58人,占总数的69.9%;专科和中专总计约占总数的24.1%。从以上数据可知,高学历人才数量和比例明显偏低,这与学校内涵式、持续性发展要求尚有差距。

(五)“双师型”教师职称结构

在“双师型”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和副高职称的教师有15人,占“双师型”教师的18.1%;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25人,占30.1%;具有初级和无职称的教师43人,占51.8%。可见,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教师占大多数,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较少。

(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学校主要通过“内培”与“外引”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内部培养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占70%;从外部直接引进的“双师型”教师占30%。

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尚待提高

首先,学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以支撑学校发展。其次,学校“双师型”教师质量与学校内涵式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缺乏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一些教师虽然有在医院实习的经历,但由于时间较短,并没有全面深入掌握专业技能。一部分专业基础比较扎实的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对学科前沿知识理论了解不多的问题。很多拥有丰富护理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即将退休,而年轻教师大多数缺乏实践经验。

(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体系尚需建立

学校没有符合本校实际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科学、严格的认定程序。以“双证”标准为例,学校获得“双证书”的教师为76人,占专业教师数的54%。然而,当要求教师对自身是否是“双师型”教师进行回答时,只有7名教师认为自己是“双师型”教师,只占获证教师的10%。究其原因,还在于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没有严格界定,一些符合“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未予明确认定。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尚待加强

实践锻炼和相关培训是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学校当前提供的培训机会少,教师迫切希望学校能在时间、经费、制度上予以更多支持,为其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外聘教师管理机制尚需完善

学校属贵州省人民医院办校,具有长期聘请一线医护人员任教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外聘教师管理经验,但相应的管理制度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外聘教师管理的随意性大,特别是外聘教师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还不成熟。调查显示,当前聘请医院一线医护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医院医护人员与本校教师的沟通不够,医护人员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医护人员参与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有技术但不熟悉教法。

三、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一)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认证制度

学校应在国家层面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和省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可行的认证标准,为“双师型”教师认定提供具体依据,使“双师型”教师认定常态化、制度化。

(二)加强对现有专业课教师的培训

1.开展校本培训

第一,岗前培训。在新教师上岗之前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学校专业教学的特点,了解所承担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第二,跟踪培训。随着新教师走向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跟踪培训,促其尽快成长。第三,定期和不定期培训。组织本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师进行实际操作培训,也可组织理论课较强的教师对实践指导课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培训,还可聘请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对教师进行专项技术培训等。

2.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培训

一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组织专业教师到有关学校进修提高,到先进地区院校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参加国内较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二是利用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关系进行专业实践。学校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每年选派一部分专业教师到医院挂职工作,进行临床锻炼,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院校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每年选派教师到实习基地培训,让教师既承担理论教学,又承担部分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教师技能水平。鼓励专业教师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

(三)拓宽“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

一是加强与各职业院校的协作,从高职院校聘请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任教。二是从医院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四)完善外聘教师的管理制度

一是调整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设置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是调整人事分配制度,吸引医护人员参与教学;三是建立科学、高效的考评制度,规范兼职教师队伍的任职管理;四是加强学校和医院合作,畅通医护人员的聘任渠道;五是建立良好的聘任机制,调动医护人员兼职的积极性。

(五)建立“双师型”教师支持和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制度,建立“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二是为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培训、考试、职称评定提供必要条件;三是对取得“双师素质”的教师给予外出培训、进修等相关待遇;四是在职称评聘、评优、提拔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并与考核挂钩,初步建立教师“双师型”职务评聘制度等;五是对取得“双师型”资格证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六是设立“双师素质”教师特聘教学岗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双师素质”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贺文瑾.略论职技高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4):50-52.

[2]徐莉,魏素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2-33.

[3]李细平.发达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4):61-62.

[4]王洪昌.关于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2):65-66.

[5]侯钫,陈斌,杨小燕.“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

[6]张卫平.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J].商业会计,2009(10):54-55.

Situation of “Dual-qualification” Teaching Staff of Nurs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he Case of the Nurse School of Guizhou People’s Hospital

LI Jun-hua, LI Ye-ming, LI Rong, CHEN Ting

(Nurse School of Guizhou People’s Hospital, Guiyang Guizhou 550001, China)

双师培训总结篇6

一、创新培训模式,以“双核模式”驱动培训

所谓“双核模式”,是指“双模块、双导师、双基地”的“双核”培养模式。这是杭师大继教院在浙江省“领雁工程”中摸索出来,并在杭州市第二轮“名师工程”中定型实施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双模块”是指所有的培训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模块,克服单纯理论讲授,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双导师”是为指每位学员配备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各一名,理论导师负责学员的理论培训与教科研指导,实践导师负责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教研组织能力提升。“双基地”即以杭师大为理论学习基地,以杭州优质的中小学为实践基地,学员通过备课、磨课、上课(同课异构)、观摩、评课等方式提升专业能力。

二、创新培训方式,以“七环培训法”推进教师发展

杭师大继续教育学院结合多年教师培训实践经验及教师培训规律的研究而总结提炼出“七环培训法”,本项目据此设计培训方案与活动环节。“七环”即名师示范、课堂模仿、同伴互助、展示突破、反思提高、专业愿景及实践教学,“七环培训法”环环相扣,每个环节又能自成一体,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本次研修项目正是在“双核模式”驱动下,贯彻了“七环培训法”而取得较好的实效,获得学员的充分肯定。有学员提出,“七环培训法全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素质,值得全国推广。”

“七环环环相扣,双核双推双进”。本次国培项目研修用“双核”打造优质培训平台,优化培训资源,通过七环法循环往复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既有理论的指引,也有实践的指导;既有名师示范,也有学员展示;既有群体交流,也有个体反思。例如结合培训需求和目标,树立学员专业愿景,让许多学员明了自身所承载的特殊使命,即“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激发学员专业成长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信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交流和切磋,开展集体备课,使国培学员之间形成同伴互助的共同体学习研修文化,分享学员间各有所长的优势资源;在展示突破环节,通过学员同课异构和优秀学员展示汇报课等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员在原有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水平上实现自我突破和超越;而“反思提高”是发挥学员主体性的重要环节,在培训期间学员撰写反思感悟约150篇,学员通过深刻反思认识自我,并实现将理念落实到行为的转变。

双师培训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6―0088―01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决定》指出:“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重点,建设一支合格的‘双语型’教师队伍”。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对发展高质量民族教育需要的迫切性与双语教学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队伍整体素亟待提高,在民族教育自身内部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加强和改进双语教师培训,无疑是提高民族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途径之一。因此,对藏汉双语教学地区的教师培训情况开展调查,可以为藏汉双语教师培训的政策制定、内容选择、模式构建提供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及方法

本研究以身处双语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为对象,主要涉及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一所小学和两所中学的120名基层教师。教师所在的这三所学校招收的学生均为卓尼县乃至周边其他县的藏、汉族儿童,学校都已开展双语教学多年。

本次调研依据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随机访谈教师的方式进行。问卷共向双语教师发放126份,其中有效问卷104份,有效率为82.5%,访谈校长及教师8人次。

二、调查分析及结果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按照窄口径统计,此次调查对象在中小学中分布比例基本平衡,男性占53.5%,女性占46.5%,年龄、教龄和职称结构覆盖较为全面,藏族教师占到91.5%。基本能够代表被调查三所学校的教师培训情况(基本情况如下表):

从上表情况看,双语教师中本科学历的人数较多,但总体学历偏低;4―20年教龄的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74.5%,说明具有4年及以上授课经验的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2. 双语教师教学情况

(1)双语教师掌握汉语的情况。为深入了解双语教师对汉语的掌握情况,本次调查问卷中,围绕此内容共设计4道题目,从问卷调查表统计结果中来看,被调查的教师藏语基础都比较好,有94.09%大专及以上民族院校毕业的教师具备一定藏语测试能力。40.8%的双语教师能较好地使用汉语;56.2%的教师是通过汉语电视、听汉语广播、阅读汉语报刊的渠道来进行汉语学习与提高的;60.6% 的教师表示是在小学及以前掌握汉语的,22.5%的教师是在中学接触汉语的,这说明汉语的使用在民族地区较为普遍,基本上能和本民族语言同时学习使用。

(2)双语课堂教学语言使用情况。针对双语教师在课堂中授课情况调查显示,在较好的语言基础上,支持双语教学的教师达到85.61%,54.9%的双语教师认为学生更愿意接受藏语授课,80.3%的教师认为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藏语学习,并且49.3%的教师认为家长更愿意学生学习藏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在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学非常必要。关于授课教师,52.27%的教师认为毕业于民族院校或者有精通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背景的老师更能胜任双语教学。针对“学校双语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8.5%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的水平低,29.6%的教师认为是学习内容难,43.7%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材内容不合理。结合实际访谈情况,教师普遍认为目前使用的双语教育教辅资料大都是由汉语教材翻译而来的,并不具有本民族特色,且双语教材的内容不合理问题一直存在。

3. 双语教师培训需求情况

(1)在教师对培训的认同感及培训意愿方面,问卷设计了3个问题:①现有双语教师急需加强基本素质培训;②双语教师急需加强学科知识培训;③双语教师急需加强民族文化培训。对前两项的态度,均有超过97.2%的被调查者回答急需培训,显示出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都认为组织开展培训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教师个人的培训意愿非常强烈。

(2)在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上,本次问卷设计了汉语能力基本功、语言学理论与知识、双语教学的相关理论、双语教学设计与教法、授课技巧、双语教学研究与反思能力、具体学科知识7个培训内容,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8.2%的教师选择了双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培训,25.4%的教师选择了授课技巧,22.5%的教师希望得到双语教学设计与教法的培训。由此可见大部分双语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更需要得到双语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技巧的培训;仅有11.3%的教师希望得到汉语能力基本功的培训。结合访谈情况可以看出,由于缺乏教材辅助资料,双语教师需要将汉语的辅助教材翻译成藏语进行授课,大部分双语教师基本掌握了汉语的表达技能,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较熟练地使用汉语。

(3)在教师对培训形式上的需要,调查问卷共设计四道题目,分别了解“教师是否参加过培训”,“参加过什么形式和级别的培训”,“对今后参加培训的期望是什么”“希望参加什么形式的培训”。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52.1%教师遇到双语教学上的问题时采取的解决途径是教研组集体研究,31%的教师通过向同行、专家请教处理教学方面的难点,仅有2.8%的教师是在培训中得到帮助的,47.9%的教师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这一方面说明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双语教师培训匮乏,另一方面说明现有的培训内容和效果,不能满足双语教师日常的教学要求,他们需要得到专业的培训和更多的机会提高自己。

与教师对培训高需求形成矛盾的是基层学校培训机会的贫乏,在接受过培训的52.1%的教师中,参加过校本培训的占54.3%,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占34.3%,高师院校培训的占11.4%。这说明双语学校比较注重校本教研,但缺乏更高层次的、专业的双语教师培训。在对校长和老师的访谈中,被访问者表示几乎未组织教师参加过严格意义上的针对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的培训,即从培训的目的、内容、方式、人员各方面都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专题培训,而不是简单的对从事双语教学人员的一般培训。

针对培训需求,56.3%的教师表示愿意接受省、市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认为更有针对性,能切实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渗透基础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33.8%的教师希望得到高师院校的专业学科培训,提高双语教学理论水平。

三、双语教师培训的建议和对策

1.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机制应制度化。通过对教师参加培训动力的分析,在推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单位调动、学历达标、业务水平提高、职称晋升、职务晋升、组织安排等因素中,只有1.9%的被调查者回答是组织安排,制度化的培训机制在少数民族学校仍然没有形成,访谈结果也显示,目前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教师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学校通过制度化的培训计划来组织实施的。

双师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 双师型素质教师;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34-02

高职教育的任务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具备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即具备双师素质。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文件明确指出: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使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当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比例,不仅影响职业教育职能的实施和体现,而且关系到职业学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的质量[1-2]。

1 “双师型”素质教师理解

所谓“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双师素质既要看是否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和学校教育系列职称,同时又能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于一身[3]。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首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其次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有相对清晰的专业方向和一定的科研服务能力。“双师型”素质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既可教授校内实践实习课程,又能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相关员工入职培训、职业技能提升等。

2 “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途径和措施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要在加强师资队伍方面拓展渠道,积极探索“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措施,为骨干院校建设积累经验[4-5]: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学院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标准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和横向课题研究,在校企合作理事会机制体制下,与企业联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提高双师素质比例。最终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1)定计划,帮助和督促教师制定双师素质提升方式。制定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创新专业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协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教师选定一个相对清晰的教师职业发展方向:鼓励教师通过读研、读博等提升学历层次;专业教师取得相应行业的专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能胜任相匹配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鼓励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开发课程模块,编写教材,能承担企业员工培训、企业生产指导工作,成为专业建设的骨干人才、高端人才、核心人才。

2)走出去,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到学院双师素质培养基地或校企合作工作站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做兼职教师,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建立专业教师“社会服务成果档案袋”制度,将教师的社会服务成果列入岗位聘任、职称评聘条件,在培训进修、经费资助、收入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政策导向,激励教师提高“双师”素质,主动服务企业。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政策导向,激励教师提高双师素质,主动服务社会。进一步完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评价考核体系。

3)引进来,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兼职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的聘用、考核制度,加强对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在校企合作理事会机制体制下,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优势,以校企合作工作站为纽带,聘请常州及周边地区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学院兼职教师。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调动企业及其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完善兼职教师的聘用和储备,加强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健全兼职教师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作用,优化合作办学机制。加强校企合作立体化平台建设,推进“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协作服务、信息共享”等方面机制建设。从校企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专业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尽快熟悉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建立多个兼职教师储备基地,建成规模适度、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库,保证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4)稳军心,制定利于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按照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深入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拓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实训中心建设或开展技术服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针对新进教师、尚未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双师素质教师三类教师,制订和完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建立学院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标准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和横向课题研究;在校企合作理事会机制体制下,以合作企业、常州科教城和武进高新区为基础,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与企业联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认定)所需培训和考证费用,在教师取得相应证书后,学校给予报销;若经过培训不能通过考试或拿不到证书,费用由培训教师自己承担。各专业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老总定期来校指导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及教学指导,帮助专业教师了解行业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3 结论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学校必须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制度,教师自身也要强化学习意识,切实提高教师知识、能力和学历层次,共同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坚成,陈非,黄永欢.地方师院非师专业“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途径[J].教师,2009(9).

[2]程来星,张英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J].机械职业教育,2009(8):18-19.

[3]何农.关于“双师型”教室内涵的辨析[J].教育与职业,

2008(11):144-145.

双师培训总结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235-02

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已占据“半壁江山”,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一支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高专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对高职高专教育工作的扶持和各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积极努力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和认定标准不统一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讲,要培养和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首要一点就是要确立一套适合学校自身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然而,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见仁见智,存在一定分歧,还没有一个能够被广泛接受,影响力较大的定义,教育主管部门也只是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却并未规定“双师型”教师的明确标准,在教育部的各种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也不尽统一。这使得不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不同,教师难以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阻碍了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欠合理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有欠合理的地方。从年龄结构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青黄不接,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多数,缺乏能担当教学和科研重任的骨干老教师; 从学缘结构来看,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从高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占较大比例,缺少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学历结构来看,教师学历层次总体偏低;从职称结构上来看,高级职称比例偏低,中、初级职称教师较多;从数量上来看,“双师型”教师普遍不足,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

(三)双师型”教师培训环节薄弱

一是培训制度不健全。大部分院校还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以及规范的管理方法,也缺少整体系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长效运行机制。二是教师的培训机会不足。培训机会少,将阻碍教师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吸收,不利于教“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三是培训效果不好。校企联合的通道并没有完全打通,培训途径还较为单一,培训机构还不完善,多数培训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四是培训经费不足。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经费主要靠学费收入,政府投入很有限,资金缺口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障碍。五是师资数量短缺致使教师无暇参加培训。由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在校生数量逐年增长,导致师资短缺,教师忙于应付日常教学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培训进修。

(四)缺乏健全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目前尚无适合高职特色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晋升标准,各院校在评价模式上大多还在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双师型”教师仍然是单一地按照教师系列职称来享受福利待遇,他们所具备的技能与技术资格几乎被视为空白。实际工作中,学校在福利待遇上也没有将“双师型”教师特殊对待,是不是“双师型”教师对教师的待遇没有太大影响。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和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双师型”教师处于行为目标不明确、职业生涯发展不明朗、业绩大小一个样、能力强弱无区别的状态中,无法真正调动其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积极性。

(五)兼职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中,兼职教师占有很大比例,是教学的重要力量,如在德国,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与学校专职教师的比例大致达到1:1,甚至兼职教师的数量往往还要多于专职教师,在澳大利亚TAFE学院,兼职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2/3。但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兼职教师在数量、学历、职称、教学严重上都存在明显不足,“双师型”兼职教师更是聘请困难、管理困难,且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二、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

(一)科学认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对“双师型”教师无统一、科学的定义,必定会影响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对“双师型”教师给出如下定义:“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的一个类型,指既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讲师(或以上)职称证书”,并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职称”或者“行业特许的资格证”的专兼职教师。

(二)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外部政策保障

1.切实转变管理职能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树立服务意识,对高职高专院校应从直接管理转向宏观指导,从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政府管理职能应主要强调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充分运用法律、拨款、社会评价等手段来实施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宏观调控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权力充分下放,使高职高专院校在人事评聘、工资福利等方面拥有自。这样才能为高职高专院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双师培训总结篇10

[关键词]“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总目标:深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培养造就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结合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及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本研究对广西35所示范性重点中职学校的职教师资人才队伍开展了抽样调查研究,以便了解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和不足,为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职教12条”中明确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为:建立100所“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即能做到“理实一体”,充分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辅助理论的提升,是当前中职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一、广西中职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一)中职学校生师比数值较小,中职师资缺口大当前广西35所国家示范性和广西区示范性重点的市县级中职学校的在校生和教师比例概况为:生师比在130以上的有3所学校,占8.57%;生师比在120—129之间的有23所学校,占65.71%;生师比在110—119之间的有7所学校,占20%;生师比在110以下的有2所学校,占5.71%。从调查结果可知,广西中职学校师资缺口较大,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中职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招生扩容量逐年倍增,并且扩容量远远超过新进教师的数量,导致生师比逐年扩大;第二,中职师资准入条件提高,如教师资格证和事业编制的审批流程等程序,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中职师资人才引进和人才招聘;第三,中职学校属于事业单位,按照相应规定原则上工资待遇高于当地公务员,但实际上中职师资待遇较低,制约了人才引进,导致很多高校毕业生对职业教育认同感降低,加大了人才引进难度。

(二)“双师型”教师比例与国家设定的目标相差较远在广西35所国家示范性和广西区示范性重点的市县级中职学校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在30%以上有7所学校,在20%—29%的有16所中职学校,在10%—19%的有7所学校,在10%以下的有5所学校。从调查数据可知,广西区内示范性重点中职“双师型”教师比例普遍较低,远未达到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匹配的基本要求。在“双师型”师资培养和引进方面需要解决的客观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引进的政策不够灵活,落实过程当中遭受各种因素阻挠;第二,当前广西中职学校招收教师主要是面向应届毕业生,从应届毕业生到“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周期;第三,中职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大部分都是从基础理论课教师转型到专业课教师,需要参加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才能转型为“双师型”教师,需要的周期较长;第四,职务职称晋升、待遇问题等原因导致一些职教师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师型”人才培养。

(三)新兴专业及热门专业教师和“双师型”师资缺口大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格局的调整,中职学校能紧跟国家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设置的中等职业专业切实符合及满足经济发展的相关需要。中职学校开设的烹饪类、工业机器人类、高铁乘务类、空乘类、电子商务类、汽车类和学前教育类等专业都成为近几年来新兴的热门专业。本次调查的35所中职学校中,新兴专业和热门专业的教师数量不足,并且新兴专业的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专业设置灵活多变。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较为灵活,能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设置相应的专业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就很容易涌现出很多新兴专业,而高校的专业调整需要教育厅和教育部的审批备案,培养周期一般为三到四年,难以跟上中职学校新设专业的需求。第二,热门专业招生规模大。近三年中职学校热门专业招生经常超出计划招生数量,导致生师比数值变小,现有的师资无法满足中等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职教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35所中职学校中,有超过50%以上的学校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主要原因是近几年广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部分中职学校招聘教师基本都是从普通专业招收,学科专业化需要后期的专业培训和培养,同时忽略对教师的梯队培养,导致扩招之后职教师资队伍“老龄化”和“年轻化”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五)职教师资队伍高级职称比例较低35所中职学校中,高级讲师以上职称的比例均在50%以下,部分学校仅为10%左右,可见当前中职学校高职称教师数量较少,主要原因有:第一,学校和教师对个人的发展规划还不明晰,对职称的评定不够重视,工作后缺乏对自身的严格要求;第二,中职学校对缺乏教师年龄梯队培养和对教师梯队培养不规律,导致职教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现象;第三,原有职称评定制度的制约因素。(六)文化基础课教师不足从近两年广西35所示范性重点中职学校从前几年重点招聘专业学科教师岗位到近年来专业学科、基础课学科教师岗位招聘并重的局面可知,当前部分中职学校基础课教师存在不足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学生数量和专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侧面反映了近几年广西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提高广西职教师资队伍力量的举措及建议

(一)坚决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国家对当前职教师资存在的现状、不足及问题根源掌握比较透彻,并通过实际政策对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做出了调整,在2019年针对职业教育连续颁布影响深远的文件,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和职教师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广西应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总体布局为导向,结合实际坚决贯彻国家对职业教育和对“双师型”师资培养的方针政策,构建民族地区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提高职教师资人才队伍质量,为推动地区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师资保障和基础。

(二)多途径、多渠道、多举措完善“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首先,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要充分发挥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职能,以职教师资培训本科高校、高职高专和部级、区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为载体,联合国内外发达地区“双一流高校”“双一流职教师资学科”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多举措完善广西区内“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体系。其次,以部级、区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各级培训项目为中心,加大、加快“中职名师工程”“中职名校长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坊”“名校长工作坊”等项目的覆盖面,贯通“高校—中职”“双师型”师资培养双向通道,整体提升职教师资的质量。最后,贯通“学校—企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加强中职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贯通“学校—企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加快对中职学校现有的职教师资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三)构建“理实一体”培养体系高校要强化对职教专业的双证培养体系,强化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的准入制度。高校人才培养到中职师资人才引进的全过程要遵循“职教12条”推行“1+X”职业证书模式,即1为学历证书,X为职业技能证书。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职教师资队伍“理实一体化”,同时结合时代创新的实质性要求,培育创新型“双师型”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