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方案十篇

时间:2023-12-25 17:44:43

双师课堂方案

双师课堂方案篇1

一、“双案”与教案的区别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用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案,是供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案。“双案”与教案具有不同的含义,教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而“双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前者重在教,后者重在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侧重“学会”,后者侧重“会学”。在实践“双案导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形成科学实用的“双案”。

二、“双案导学”的课堂教学的实施收效

(一)“双案导学”促进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以前,总是感觉课堂有些沉闷,教师在讲,看看下面,喜欢听的没几个,课堂往往是教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像看表演一样,他们跟课堂教学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离。实施“双案导学”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变得主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二)“双案导学”中的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他们自己就能提前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也能提高。同时导学案也让教师知道在什么时候进行怎样的引导,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双师课堂方案篇2

关键词:导学案;学案;合作学习;主导;主体

“双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通化市直全面推行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以“导学案、学案、合作学习小组”为重要载体,突出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一些重要的理念和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抓住“教”“学”两条线,有机融合于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清晰的把握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整体的规划和教学流程实施的预期。它或明或暗地形成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能有序地向前推进,它体现在教师的“导学案”设计上。而“学”的思路是以“导学案”的设计为基础,突出表现在“学案”的设计上,它是学生学习的脉络引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处理好这两条线,通过精心设计和巧妙落实,自然而然的、不留痕迹的将这两条线有机融合,体现教学合一的思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把功夫下在“双案”的设计上,既要能引领教学,又要保证方向一致;既要有各自特点,又要确保环节配套;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领会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和基本方式,在教学中达到师生默契配合,彼此呼应,达到教学合一的效果。

二、强化小组建设,突出学习主体

“双案导学”的亮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积极性、持续性等学习表现将直接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双案导学”下的课堂教学,其载体之一就是合作学习小组,就是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要加强对学习小组建设,合理搭配组员,明确组内分工,培养组内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训练组员能清楚学习流程,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开展学习活动,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个体到小组再到班级,整体呈现在课堂上。

(一)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乐于合作。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要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并理解“1+1>2”的合作理念,让学生明白“竞争合作双赢”的真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在交流中,既要让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要善于虚心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组内辩论,在辩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和方法;教师要不断通过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小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能从集体大局出发认识小组合作的意义,积极主动的从学习、劳动、纪律、卫生等方面主动与本组同学配合和合作。

(二)抓住组长,带动组员,明确分工,群策群力。

组长是小组的核心,抓住和培训好小组长,小组合作学习就事半功倍了。在教学中,教师要配合班主任选拔和培养好小组长,使其在合作学习过程和其他活动中扮演好组织者、示范者、协调者和监督者的角色,组长以领头羊的身份带领本组成员做好小组各项工作。而对于其他组员教师也要根据其已有的角色进行培训,明确各自任务,知道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自己应该怎样做,敢于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小组学习任务的完成献计献策,主动承担组长分配的任务,这样使合作学习小组这个团队就像一列小火车,所有各部门都能积极发挥作用,互相协作,主动配合,良性运转,就会越跑越快,学习效率也越来越高。

(三)深入小组,以指导者、检查者、督促者身份直接指导小组合作。

对于学习小组特别是效率比较低下的小组,教师要在课堂中适当的学习环节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深入参与,直接指导。通过直接参与,教师亲自观察组长和组员在学习的各个环节的表现,判断影响合作学习效率的各种因素,分析导致合作学习低效或无效的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是方法问题还是协作问题,并现场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指正,对全组学生进行指导甚至是示范,包括自主学习过程,合作交流过程,组内辩论过程;包括展示任务中小组成员的汇报形式,人员分工;包括学生们的坐姿、站姿和发言等。教师要全方位、全过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监控和指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三、体现学科特点,灵活驾驭课堂

“双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学案、合作学习小组为载体,以“复习、预习、展示、反馈”等环节的合理组合为基本课堂教学结构,注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生评价的转变,其核心仍然是强调一种教学理念。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有活力、更有实效,就必须把握住“双案导学”的核心理念,在遵循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自的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紧密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任教班级的班情和学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既要以“双案”为依托,但又不能完全被“双案”所束缚。

参考文献:

[1]杨明全.新课程下的课堂观(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GeorgeM.jacobs;Michael.power.合作学习教师指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双师课堂方案篇3

案例教学法就是用案例(生活或经典作品中的实例、个案)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具体地说,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进行讨论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双向案例教学法,一方面指课堂案例既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亦可以是学生提供的,另一方面,“双向”还指讨论案例时,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可以平等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使不同的见解“双向”甚至“多向”碰撞和交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改变了以前只是教师出示案例、分析案例,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见解的教学状况。

二、双向案例教学法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分类及挖掘

(一)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含义

“生成”是新时期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指事物的发生与形成具有过程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强调事物的生命活力和潜在的创造价值。季晓华将“生成性资源”等同于“生成性课程资源”,从宏观的角度将其界定为:“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能够促使教学顺利或更好地进行,所产生的各种因素。”;从微观的角度,把“生成性资源”界定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对话、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由此可见,德育生成资源就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想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新情景等等,从这些即时出现的新事物中挖掘德育资源,达到即时而有针对性的德育效果。

(二)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分类及挖掘

双向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有教师列举的案例,有学生提供的案例,同一案例有多重见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生成性德育资源按来源分为:案例生成性德育资源和见解生成性德育资源。

(1)案例生成性德育资源,就是指案例本身包含的德育资源,其又可以分为案例显性生成资源和案例隐性生成德育资源。

比如讲社会公德时,要求学生列举违背公德给人民和社会造成危害的案例,有学生列举了这样一个案例:2014年11月12日,武汉市环卫女工清扫公路中间垃圾时,被一辆越野车从身后撞倒,后又被一面包车连续撞击,当场身亡。倒地的她的手中,还攥着刚拾起的烟盒。这个案例紧扣课程教学目标,因此属于显性德育资源。该案例教育我们一定要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卫生,不能乱扔垃圾,也许自己认为是一件很小的事,结果却酿成大祸,危及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可见,遵守社会公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该案例的隐性德育资源,让学生懂得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逐渐普及,驾车公德作为一个新的道德领域,必须对学生加强教育。让学生了解驾驶员道德规范,比如,不能违章驾驶、超车、交会,夜间行车交会应关闭远光灯,不能超载,拒绝疲劳驾驶,禁止酒驾,开车时禁止打电话或者和其他人闲聊,不能向车外扔杂物,不开故障车,杜绝肇事逃逸等等。同时该案例还隐藏着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如何保护自身的人身安全及合法权益的问题。

(2)见解生成性德育资源,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提供给大家的见解德育资源,其又可以分为见解生成资源和见解碰撞生成资源。

讲到诚信时,一位同学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这位同学在公交车站碰到一位背着笔记本电脑的文质彬彬的小伙子,刚一下车急乎乎的对该同学说,自己刚才在车上丢了钱包,现在有急事要赶回公司,并用自己的办公电脑作证,要求借给自己50元路费,声称自己是**公司的科长,不信可打自己同事电话证明,承诺回去后会直接把钱打到同学银行卡,或者直接充成话费。这位同学看着这位科长文质彬彬的样子,加上科长可怜兮兮的情景,还和其同事通了电话。这位同学就拿出自己的生活费,给了这位科长50元钱,结果到了第二天等同学再给这位科长打电话时却是空号......讨论:以后还要助人为乐吗?以后还敢相信别人吗?有同学认为以后就不敢轻易相信别人了;有同学认为和自己无关的事就不去管;有同学认为毕竟好人多;有一位同学说:当时可以在车站直接给他买一张车票就行了.........通过分析,大家对这个不诚信的小伙子进行谴责,这表明不诚信的人是要遭人们唾弃的。大家都希望和诚信的人交往,同时正因为有不诚信的现象存在,才有对整个社会进行诚信教育的必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不诚信行为斗智斗勇。比如有同学提到的,“因为离车站较近,可以直接给他买张车票。”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到“诚信”,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同学激烈的讨论中,反映出同学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这就说明德育课不仅仅是按照道德规范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同学们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做。

(3)师生课堂的表现状况资源。

课堂的表现状况资源可分为:每个课堂参与者的外在行为方式资源和内心体验资源。每个教师和学生在讲解案例,表达见解、相互辩论时都有自己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表达方式,有的表现出自卑、有的表现出自负、有的表现出傲慢、有的表现出谦和、有的表现出豁达,有的表现出敏感、有的表现出包容、有的表现出独断等等,我们通过有意识对比来挖掘德育资源,让学生自己亲眼目睹每个人不同的语言行为方式会带来怎样的反应,通过及时讨论和引导让大家亲身体会哪种语言或行为方式普遍受到大家的接受和赞赏,同时理解修养的深刻内涵,让自己在对比中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所有参与教学的师生都同时成为平等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另外,在课堂上随时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情况进行课堂调查,获得的调查信息就是最新的鲜活的一种教学资源。针对现状有目的展开讨论,引导以实现德育的实效性。

三、双向案例教学法生成性德育资源运用的路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开放式课堂、翻转课堂、大学慕课(MOOC)等教学模式的不断出现,给我们的传统课堂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丰富,更有效的知识。双向案例教学法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生成资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开放性、人文性、实效性、乐趣性、包容性。“双向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案例所蕴含的德育资源,不断扩大德育视野,使学生不仅达到了课程教学的德育目标,同时还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中更丰富、更具体、更灵活的道德要求。通过师生共同提供案例,分析案例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想法、困惑呈现出来,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交流,帮同学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运用生成性德育资源构建开放型课堂

双向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挖掘和运用,首先,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开放了,大家在这样民主的气氛中坦诚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使我们的德育教学切实解决学生的内心困惑和迷茫。其次,课堂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融合了,改变了传统课堂理论和现实生活“两张皮”的状况,打开了课堂教学通往现实的窗户,因此课堂有限的空间开放了。最后,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今天教育的感受以及对明天理想中的自己连为一体,让自己的道德成长成为连续、开放的过程。

(二)运用生成性德育资源构建人文型课堂

《辞海》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是: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当前“,人文”一词主要有三种含义:第一,对最高价值、终极关怀的一种诉求;第二,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的所谓“唯人主义”;第三,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和培养。我们在此要构建的“人文课堂”,指的是“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的所谓‘唯人主义’,如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在我们的课堂通过教师和学生平等的讨论交流,最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解决学生实际生活、学习、情感上的困惑,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关怀,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以教材为目标道德教育。笔者曾对310名大学生就在大学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需求和困惑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74%的同学认为需要培养社交能力,渴望得到交际技巧的指导;27.3%的同学认为需要培养自己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和能力。26.4%的同学需要学习指导;44.8%的同学不习惯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冷漠态度,需要教师的关爱。57.1%的同学认为大学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的辅导欠缺。这一切说明大学生大部分还不能独立自主的解决自己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困惑,在许多方面需要教师耐心地关怀和指点。我们在课堂上随时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的资源(师生课堂的表现状况资源),让我们的德育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时刻充满人文关怀。

(三)运用生成性德育资源构建和谐课堂

双师课堂方案篇4

 

讲授法是我国高校中刑法学教学的主要和常用方法,老师在法科生人才培养的方案内,按照培养方案规定的课时,通过口头讲授的方法,把刑法总论和分论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法科生只需要做好课堂笔记、临考前背诵相关知识点一般情况下就可以拿高分。

 

这种教学模式有其优点和缺点,优点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能系统把握一般性基础知识,培养其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缺点是学生在此模式下,缺乏司法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得其理论不能联系实践。众所周知,司法考试考察的是考生的司法实践能力,法科生如想毕业前通过司法考试,这必然要求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认为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提高法科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途径。

 

所谓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是指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模式通过经典案例剖析、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教师的积极引导完成教学任务的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可以有效提高其的课堂参与度,使其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其分析刑法案例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司法考试应试能力和理论分析实践的能力。对老师而言,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时的不足,及时为其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分析案例的教学能力,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打好良好的基础。

 

一、恰当合适的案例选择是做好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举例教学是高校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举例教学在老师授课过程中会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其是就一个教学内容某个小知识点进行举例说明,以此帮助学生来理解某个具体的知识点。

 

而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内涵不同,案件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认真选择案例,使所选符合代表性和真实性。代表和典型性案例可以直观的反映学生必修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对其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相关刑法原理和知识。而真实的案例是真实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例具有鲜活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吸引力一般较高,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学生讨论案件的参与度。另一方面,挑选的案例应当具有可辩性与疑难性,而对这些疑难问题的学术上不同观点进行评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同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

 

二、科学开展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是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关键

 

教师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师生互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去发掘蕴含在发现案例中的争议焦点问题,从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争议点。

 

首先围绕所争议的问题,要求多名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存在不同意见和相互之间形成争议,进而形成一个活跃课堂良好氛围,但是老师在此中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失去对课堂的把控力。其次老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提出相左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更为深刻。在上述程序做完后,老师最后的分析阐述显得最为重要,深入的分析达到给学生答疑解惑的目的。

 

如此反复的互动教学,一方面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培养了他相关案例实践运用的能力,提升了法科生司法实践能力。

 

三、课堂学习过程结束后的归纳总结是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应有之义

 

如果刑法学教学只重视前面两个过程,而没有对教学结束后进行归纳与总结,那么效果则不会达到所预期的良好效果,因为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本质上还要求师生在课堂结束后进行双向互动。众所周知,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的有限性,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如果真正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则必须要求其进行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在遇到疑惑时,学生应该有个途径和平台让教师答疑解惑。通过答疑解惑,教师也大有裨益。但客观上讲,在高校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师生课下交流机会较少,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反思和构建课下师生交流机制的建立。笔者主要是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和学生进行的互动。但这只是个人之力,如要建立有效师生交流机制,还需学校建构一个有效的平台。

 

总之,在司法考试内容的不断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刑法学教学中,内容需要改革,同时更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引入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刑法学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和培养学生刑法基本理论研究和知识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而已,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

 

作者简介:

双师课堂方案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双动双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91-01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逐渐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新课程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有了新的发展目标。新课程教学目标中重点提倡培养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能力。随着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提出,摈弃了传统的以“教案、大纲”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端正了教育教学理念,将“教”与“学”内容进行了合理规划,达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创新性地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够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巨大作用。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 模式的有效形成主要是依靠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彰显,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关系,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效性是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来体现,所以,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双动两案”教学内容的基础和重点。重点提倡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合作、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及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需要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身份进入到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两案”是指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教案需要教师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加工成行之有效的有关教学内容及讲授方法的教学设计案例。其中的教学重点是两案的“导入”环节,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中心,要对如何“教”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学案即“导学方案”,是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思维结构、学习方法等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的实际具体情况,由教师引导学生,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来制定的相对完善的学习方案,是供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工具;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发展现状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成为了当下高中地理教师追捧的热点话题。“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确立,使高中地理教学得到了突破式的发展。面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带来的巨大成果,许多高中学校也逐步确立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这大大促进了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帮助大部分教师突破了思维的局限性,强化了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意识,端正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责任感。

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一步促进了师生间的合作、交流,为师生间建立友谊关系搭建了桥梁;有效激发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然而,目前“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展仍存在局限性,还有一部分学校未普及,一些高中学校仍在使用传统的教案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甚少,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自主学习意识较差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展。

三、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首先,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将学案编写好,在课程教授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学案指导,对课堂学习内容认真预习。学生可通过预习,大致了解了本课学习内容,进而带着学案中的问题深入进行探索,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这种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技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从而进一步巩固预习效率。在课前预习阶段,第一要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第二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这两方面是双动两案教学模式预习环节中的重点内容。

其次,是课堂讨论、探索阶段。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之后,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程序问题。对于较为简单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一方面巩固了学生所学,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然后,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利用多媒体制作图、表等对学生进行充分展现,并及时诱导、点拨、归纳。另外,在提出诱导问题的同时,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范畴,切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实际,创设出易于学生接受和正确思考的问题,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设疑的科学性、严密性、有趣性,并且,保证问题的难易相当,即要易于学生思考,又要易于学生能力及思维的突破发展。作为新授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应密切联系教学实际,综观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做到深入而浅出。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双动两案”在新课改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可避免其弊端。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展,抵达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我们还需要对这种教学形式不断深入钻研,密切结合实践教学对其不断进行完善,从而使“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进一步发挥其自身独特优势,进一步推动地理教学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裴亚男.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 关海霞.高中地理“两案”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双师课堂方案篇6

【关键词】 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资源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高校开展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是解决奇缺人才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人才竞争、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双语教学的定义,有以下几种观点:《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将双语教学定义为学校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知识性科目。加拿大学者卡明斯(Cummins)认为,双语教学通常是指学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更多教学媒体语言,这两种语言被用来教授科目内容而不单是语言课程本身。美国在1969年颁布的《双语教学计划原则草案》中对双语教学进行了界定,认为双语教学就是用两种语言授课,是运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并将其同时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教学模式。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是指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同时采用两种语言(在我国主要是汉语和英语)进行授课,师生能融入两种语境并且运用两种语言开展学科学习、交流和思考的一种教学方式,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跨文化的交流。

一、以网络资源为平台开展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以网络资源为平台开展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提高会计双语教学质量的需要。传统会计双语教学受到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式的限制,影响了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网络平台中丰富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的交互功能,为开展参与式教学、提高会计专业双语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传统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找出答案。通过对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网络是信息社会最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通过该平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网络是当代大学生普遍接受的一种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方式。他们对网络的兴趣远大于传统教材。建立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网络资源的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也是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果的要求。

(二)以网络资源为平台开展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1.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资源以其资源共享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教材多样化等优势,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将网络资源与会计双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增强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共享性、互动性。

2.随着近年来英文原版教材的大量引入和留学人员归国潮的到来,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教师队伍双语教学素质的培养和引进,以网络资源为平台开展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已经具备。

3.现在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为众多本科毕业生的求职“敲门砖”,学生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开设双语课程之前,学校都安排了会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些都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知识储备。

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

以网络资源为平台的会计专业双语教学首先必须建立会计双语教学网络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课前准备平台、课堂理论教学平台、课堂实践教学平台、课下交流平台和组织维护平台五部分。

(一)课前准备平台

课前准备平台涉及的媒体素材主要是文本素材及图形素材。文本素材包括基于教材的纯文本和基于知识点相互链接的超文本。该平台以国际会计准则原文以及会计专业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要材料,其他相关资料为辅助材料,将准则内容、教材和相关资料转换成电子版形式,作为纯文本存储于资源库中。以会计专业英文原版教材中各知识点的相互链接作为超文本存储在资源库中。超文本链接中还包括会计专业常用的中外网站,方便用户查找相关资料,并随时接触最前沿的理论,了解会计专业最新动态。图形素材主要是指会计报表,它对于会计人员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该平台的检索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按教材内容检索,即按传统教材的章节或国际会计准则的准则名称进行检索;二是根据素材类型检索,即按照文本素材或者图形素材进行检索。通过搜索引擎,教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内容。课前教学平台为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提供了平台,教师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学生为提高听课效率、参与课堂互动,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平台中寻找资料。

(二)课堂理论教学平台

课堂理论教学平台主要是由会计学专业英文原版教材的知识结构框架库、国际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和案例库三部分组成。会计学英文原版教材知识结构库主要是将教材内容进行简化,提炼出内容框架和核心知识,如:会计学领域中的术语、概念、基本事实、相关的基本理论。国际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是加深对准则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案例库包括丰富的国内外企业的实际交易的会计处理和在案例中会计准则的应用。课堂理论教学平台能够客观、完整、系统地展现会计学的学科知识。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术语、基本知识框架和准则的应用。

(三)课堂实践教学平台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知识必须要用实践作为支撑,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便于对国际会计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有必要在教学体系中增加国际企业的会计实践,构建会计双语实践教学的计算机平台,形成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的双重实践。课堂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指会计电算化。所以要电算化会计软件中英文两种版本,将国内外企业业务用两种版本进行处理,在实务中体会两种会计准则的不同。这样,学生会有亲临会计工作环境的感觉,面对大量的内容和复杂的会计软件,他们不得不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东西。这个过程学生既学会了会计,也学会了会计软件的使用。

(四)课下交流平台

教师与学生通过双语教学论坛进行意见的交流和问题的探讨。教师可以通过习题库检测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通过习题库进行课下的练习和复习。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课下交流。

(五)组织维护平台

组织维护平台主要是对整个会计双语教学网络平台进行及时的更新与维护。它是保证整个教学平台有效运行的必要模块。课前准备平台、课堂理论教学平台、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和课下交流平台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应用的平台。组织维护平台则是相关系统维护人员的平台,它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必不可少,用于维护整个平台的运行。

会计双语教学网络平台包括课前、课堂和课下全方位的教学平台,它创造了一个信息量大、立体感强、师生交流方便快捷的学习环境。

三、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平台的应用建议

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完成后,就要对该平台进行应用。本文分别从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三方面提出应用建议。

(一)在教学环境上,实行小班教学

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平台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加强师生互动。为了保证网络平台得到充分利用,就要从班额上进行控制,保证小班授课,人数一般以30~60人为宜。小班教学便于老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进行教学计划、授课内容的调整,并尽可能因材施教。同时,有利于控制课堂秩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班内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的伙伴式学习,组内成员的辩论式学习;对其他组学习成果的评价式学习;小组间的竞赛式学习以及全班学生的“头脑风暴”式学习。

(二)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参与式网络教学模式

参与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根据学习者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而建构自己知识观的基础上,并以人本主义的教学观为基本出发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和目标,主动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承担并亲身体验学习结果。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利用课前准备平台,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教师课前根据已确定的内容、目标和教学方式备课,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问题。在进行理论讲述与实践操作时,师生共同利用课堂理论教学平台与实践平台。对教师课前备课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学生根据自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掌握。通过课下交流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论坛或邮件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通过习题库出示习题,学生通过习题库进行答题。通过利用该网络平台,学生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同时重视了参与过程;教师兼顾知识的传递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三)教学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用案例教学

1.多媒体教学是把教学内容制成图、文、声、像并用的一体化的教学课件,把讲解、演示、再现、比较等方法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多方位、立体化的动态教学模式。它弥补了传统会计教学方式的不足,使强制性的知识储存和灌入式的传播方式得以改变。鉴于会计双语教学的复杂性和互动性,课堂教学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课件将企业的经济业务直接演示在一幅幅画面上,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根据讲解内容进行模拟操作。学生时刻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地参与每一次课堂教学,变强制性学习为自觉自愿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学生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运用多媒体阐述自己的观点。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网络平台的应用。

2.案例教学在会计双语教学中应得到重视。原版教材的成功之处在于大量案例的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是以案例背景材料为基础,学生通过对案例背景材料的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组成案例研究小组共同分析、讨论案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同时,理论的学习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理解。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帮助其理解消化专业知识。会计准则中规定了对不同经济业务的相关处理方法,对于学生来讲,要理解准则中的规定必须要通过案例的帮助,使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目的。

总之,会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网络资源又是一种互动性、自主性、共享性很强的教育教学资源,所以利用网络资源能更好地推动会计双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清刚,朱耀. 试论会计高等教育的双语教学问题[J] .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3 ):31-34.

[2] 王波,徐天发,吴林堂.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思考[J]. 职业时空,2008(4):69-70.

[3] 洪荭,曾扶群,张珊珊. 完善本科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理工高教研究,2008(4) :124-126.

[4] 潘炳超. 参与式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J]. 软件导刊,2009(6):31-32.

双师课堂方案篇7

采用与双语教学相适应的任何一种模式的教学过程都是复杂的,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教学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过程:施教过程强调教师和知识的关系;培养过程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与知识的关系。在法学专业的双语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双语教学的双重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全英文参与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用外语来思考、陈述、解决问题。随着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学生从最初的局促不安羞于张口,到后来的踊跃参加,积极发言,他们已经习惯并喜欢上了这种模式。我国大多数双语教学的课堂主要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法,主要存在以下两大问题:(1)听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大多数高校法学专业双语教学仍采用老师简单讲解单词以及翻译课文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但听说能力的练习被忽略掉了,这与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相背离。(2)用英文表述的法学理论晦涩难懂。高校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中兼备英语和法学学历背景的很少,所以对教师而言用英文表述深奥的法学理论本身即是一个很有难度的任务,所以单一依靠教材作为媒介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来解决上述问题呢?在法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参与式案例教学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学生的课堂反映和教学效果上来看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如何运用此教学法,才能最为有效的进行法学双语的教学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直接关乎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作为法律英语的教师,不可不重视。成功的案例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简单性。简单的案例,主要是为了满足便于学生用英文参与其中,陈述或是评论,以学生的英语水平都可以驾驭,如果案例比较曲折或是涉及法律问题比较复杂,学生很难真正的参与其中,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全面性。这里的全面性是指案例应具备比较全面的需要学生掌握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使学生通过一次的参与就能大量使用这些东西。大大提高该训练的效率。3.确定性。所谓确定性,即非开放性,因为开放式的问题容易将学生引向一个不确定的结论,在某一个学生进行陈述或评论是能引起其他学生的辩驳,而使主要参与的学生陷于表达的困境。所选案例如能将以上三个特性集中体现,堪称是完美的案例。

二、参与式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参与式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全英文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全英文教学,在学生无法理解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少量汉语解释。不能因为学生的反对或暂时听不懂而放弃全英文授课,因为这是学生听力练习的重要过程,是双语教学的最核心的环节。2.参与式教学。这里的参与式是指学生的参与,即课堂的大量时间应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或案例进行陈述或评论,因为加强学生口语表达的最基本原则应该是课堂上“讲少练多”。所以应该在课堂中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课堂,而不仅仅是只会听讲的“沙发土豆”。这样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热情积极参与。同时化解了单纯讲授理论所带来的难以理解的问题。3.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但同时也能滋生教师的依赖性,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多媒体教学是在配合案例教学法的前提下使用的话,将会很好的发挥其优势。教师应在备课阶段剪辑好所选用的案例片段,可来源于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这本身就是吸引学生的一大亮点,同时可以通过情节带入学生进入案例,并在此过程中练习学生的听力以及向学生传递相关问题的精确表达,或通过画面直观的呈现相关法律知识。

双师课堂方案篇8

【关键词】视频案例;教学;拍摄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063―04

一 前言

课程改革最终必须发生在课堂上,教师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而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它通过展示真实的课堂情境、拥有不同层次的案例问题和多元观点、嵌入相关的教学理论、构建丰富的案例资源库,为教师的拓展研究提供方便。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视频案例?这里所说的视频案例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它是一种能够整合现场观摩、录像带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教师教育与校本研修工具,主要包括案例概述、背景介绍、案例片段、课后反思、案例评价、案例问题、相关资源等部分[1]。案例片段是视频案例的主体,是视频案例的主要拍摄内容。

2 拍摄对视频案例的重要性

视频案例来源课堂教学,最终服务于课堂教学,因此视频案例拍摄,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做到以教育的视角反思拍摄技术的应用,以技术的手段解决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拍摄的重要性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要从视频案例应用、拍摄课的目的入手,从如何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过程考虑,要做到用教学指导技术应用,将教学、技术、艺术有机结合,实现技术的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的统一[2]。

二 视频案例的拍摄要素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育传播系统,教育者(教师)、教育信息(教学内容)、教育媒体(教学)、受教育者(学生)是其核心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彼此不是孤立的,通过单向、双向、多维的互动,形成教师―学生、教师―内容、教师―媒体、学生―内容、学生―媒体、内容―媒体、学生―学生多重关系[3](如图1所示)。在教室这个环境中,教学要素就是通过这些教学关系,完成教学内容的传递,实现教学效果的。

由此可见,教学要素、教学关系、教学内容作为从课堂教学抽象出来的核心要素,必然是视频案例的重点拍摄内容。它们的存在改变了视频案例单纯依靠拍摄技术进行简单记录的低层应用,将教学、技术、艺术充分结合,构建了视频案例与现场课堂之间的桥梁,为视频案例拍摄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教学要素为基础、教学关系为主线、教学内容为目的多维立体化拍摄方案(如图2所示)。

一维是教学要素,即“点”拍摄阶段,将教师、学生、黑板、数字投影、实物教具这些教学要素,通过画面色度、亮度、清晰度的控制,将其完整记录下来,是视频案例的拍摄基础。二维是教学关系,即“线”拍摄阶段,将教学要素中各个“点”,按照教学关系将其连成“线”,依据轴线规律,通过多机位架设,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教学关系很好的展示,全面记录教学过程。三维是教学内容,即“面”拍摄阶段,通过画面构图、景别、镜头时间、镜头组接等技巧,对视频案例进行精细处理,完成教学内容的传递,实现教学与技术之间深层次整合。这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环环相扣,让视频案例记录课堂并超越课堂。

三 视频案例的拍摄策略

1 教学要素的拍摄策略

教学要素的拍摄策略根据教学对象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拍摄和转换两种方法。对于液晶投影、电子交互白板、视频展台等教学要素使用视频转换卡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对教师、学生、黑板、实物教具等教学要素使用摄像机拍摄,拍摄时要重点把握好色度、亮度、清晰度三要素的设置。摄像机的自动功能能够基本满足画面色度和清晰度的要求,而画面亮度由于受到教室环境的影响,需要手动光圈和自动光圈配合使用。

以电子白板课堂为例,教师经常需要与白板互动,白板的亮度与教师脸部亮度形成巨大反差,自动光圈将导致教师的脸部曝光不足,需要采用“手自结合”光圈控制方法。首先,使用自动光圈确定教师脸部的光圈值,方法是将镜头推至教师的脸部特写,将光圈播至自动,待稳定后,记住当前的光圈值;然后,将光圈设置为手动,按局部主体的亮度确定最佳曝光量,这样就不会因教师来到投影幕前导致教师出现曝光不准的现象了。

2 教学关系的拍摄策略

根据课堂教学模式的不同,教学关系主要划分为师生面对面和协作互动两种传播模式类型。师生面对面教育传播模式的优点是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传递教学内容,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4](如图3所示)。

拍摄中,要以教学活动为主线,把握好教师、学生、媒体三者之间关系,可采用双机位拍摄。将主机位放到教室的后面,用于拍摄教师活动;辅机位放到教室的前方,用于拍摄学生活动(如图5所示);数字投影的信号使用VGA连接线接入到切换台中。双机位并不是固定不动,可随时根据课堂需要沿箭头的方向进行移动,但要牢记两个机位要始终保持在教室的同一侧,切不可出现在教室的两侧,导致跳轴现象,同时两个机位要互相照应,避免出现穿帮镜头。

协作互动模式通常以小组活动形式出现,突出师生通过媒体互动,师生直接互动;生生通过媒体互动,生生直接互动(如图4所示)。拍摄时重点选择一个 “焦点”小组,采用三角组合机位法,使用三机位拍摄。主机位为顺面机位,在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采用高机位、俯拍角度、全景,拍摄小组的具体活动;内反角机位位于小组的左前方,以平视角度,采用近景,拍摄对侧学生的具体活动;外反角机位位于小组的右前方,作为反打机位,抓拍小组活动的特写画面,特别是实验器具的具体使用过程(如图6所示)。

3 教学内容的拍摄策略

教学内容的传递是课堂教学的精髓,画面构图、镜头时间、镜头景别对教学内容的传播质量有重要影响。首先,在画面构图时,除了遵循基本的画面美学知识外,要将教学内容始终置于画面的重心位置,用教学指导构图。其次,处理镜头的节奏时间与教学需要时间的关系,当两者矛盾时,以教学需要时间为主。最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下景别的双重属性,处理好景别在叙事和有效展现教学内容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使用远景和全景交代课堂教学概况,使用中景展现具体的人物关系,使用近景和特写拍摄教学细节,强化重要内容,引起有效注意。这样做不仅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给人一种逐渐深入、有效展开的感觉,而且避免了单一景别带来的沉闷。

四 视频案例的拍摄过程

视频案例的拍摄过程不同于课堂实录的拍摄,其时间长度可短于标准教学课时长,主要根据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片断拍摄,包括分镜头稿本、课前准备、现场拍摄、后期补拍等环节,现以初中二年级物理《水的沸腾》一课为例,叙述电子白板环境下视频案例的拍摄过程。

1 分镜头稿本编写

分镜头稿本是拍摄的基础,是解决拍摄重难点,确定拍摄过程、相关技术方案的过程,是在教学设计基础上编制的。本节课的分镜头稿本中,首先确定“导入新课”、“讨论实验”、“探究实验”、“实验交流”四个课堂片段,然后结合设备的具体情况,对课件内容使用转换的制作方法,采用双机位的拍摄方案。最后为每个片段设计景别、镜头、机位、构图、角度等具体技术细节。

2 课前准备

在课前与任课教师协商,解决拍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教师着装、手势、发型;摄像机的位置、话筒的安装、焦点组(学生)的位置、教师(学生)的行走路线;教师与摄像技术人员之间标志性手语含义等;主机位和辅机位的拍摄分工,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及教师和学生的一些非常规举止的解决方法,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3 现场拍摄

(1)案例片段一:导入新课、引出实验

此环节时间为5分钟,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回顾以前的知识内容,教师使用课件展示一段“油锅里捞物”视频,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出“水的沸腾与温度的关系”这个问题。拍摄时,主机位以中景跟拍教师,要注意处理好教师与板书、教具三者之间的构图重心;辅机位以全景为主拍摄学生听课的场面,然后穿插几个学生组(3-5个学生)的画面,重点抓拍听课认真学生(焦点)的特写;在镜头切换时注意控制镜头时间,确保教师、学生、课件三者间的对应关系。

(2)案例片段二:讨论实验设计、展示实验过程

此环节时间为10分钟,教师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讨论需要哪些器材,实验的注意事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用仿真实验室中的实验装置明确实验过程,补充完善实验步骤。拍摄时主机位以中全景采用跟镜头手法拍摄教师,辅机位采用机动方式,分别以远景拍摄全班同学讨论情况,全景记录小组讨论情况,近景特写拍摄认真讨论的学生。注意把握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当教师向学生提问时,主机位和辅机位同时拍摄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景。辅机位要注意捕捉回答问题的学生,多采用全景拍摄,可避免由于捕捉不及时导致拍摄失败。

(3)案例片段三: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此环节时间为10分钟,学生从70℃开始记录,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水中气泡产生的位置、大小,并在坐标纸上描点,画出图像,分析图像形成的原因。拍摄时两个机位都以拍摄学生为主,围绕焦点组进行拍摄,主机位及时调整高度以中全景记录整个小组的操作过程,辅机位以特写为主拍摄学生实验的具体过程,同时要注意抓拍教师指导学生的场面,双机位要尽量在教师与小组学生的同一侧,避免出现跳轴现象。

(4)案例片段四:实验交流、展示结论

此环节时间为10分钟,学生代表到讲台前通过视频展台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结果,并接受教师与学生的提问。双机位及时调整拍摄对象,主机位以拍摄学生代表为主,位置不变,副机位拍摄教师和其他学生,注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将主机位的光圈调至为手动,防止学生在电子白板前出现画面曝光不足的现象。

4 后期补拍

由于现场拍摄时间紧,及师生间一些不可预知问题的出现,需要进行补拍。主要内容如下:实验的具体器具、学生实验的全部过程(全景)、学生实验的具体数据(特写)、水的沸腾画面(特写)、学生实验记录图(特写)、教师访谈、学生访谈、背景介绍等案例片段。最后将“水的沸腾”虚拟实验课件使用录屏软件制作成视频,将课件的画面、声音收集起来,用于后期编辑。

五 结束语

视频案例拍摄受到教师、学生、设备、技术多方面条件的约束,需要教师、学生、拍摄人员共同合作,特别在多机位同步拍摄条件下,更需要努力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会把遗憾降低到最低点。相信随着视频案例的广泛应用,视频案例的画面质量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教学指导下的拍摄技术将使视频案例的教学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鲍建生,王洁,顾泠沅.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1.

[2] 单美贤.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技术教育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双师课堂方案篇9

本文以案例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的作用为出发点,指出与传统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更符合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目标,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对如何提高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应用效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案例教学;财务管理;双语教学

现阶段,在我国各层次财务管理教育教学中,绝大多数的高校和教师都已经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并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或多或少穿插案例教学环节。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为培养出具有国际交流、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财务管理务人才,众多高校开设《财务管理》双语课程,培养复合型双语人才。与中文《财务管理》课程相比,因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文献阅读、口语表述、分析写作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案例双语教学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

一、《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方法”又称“案例学习方法”,是指以文字、音像为媒介,将客观真实的企业实况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与讨论,并寻求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教学模式。相对以理论与公式演绎推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财务管理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法更具有优势。

1.财务管理是一门较为复杂、以培养学生解决企业管理中实际存在的财务问题为目标的课程。财务管理所涉及理论范围较广,且多为复杂抽象的财务理论,具有一定深度。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是先阐明概念和理论,再用实际的例子和问题进行解释和验证。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只注重对理论的阐述和解释,并不能通过简单的例子使学生完全掌握财务理论的应用前提和限制条件。因此,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应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站在公司财务人员的特定位置去观察和思考。目前,我国各层次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所使用的基本都是西方财务管理教材,即公司理财。而财务管理双语教学更是选用英文翻译版或英文原版教材进行授课。由于我国与西方在金融市场、企业经营、政治法律等财务管理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西方财务管理教材中的理论通常无法解释我国实际情景。因此,在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通过引入国内外案例,使学生理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与西方财务管理中各种制度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的影响,以及在不同财务管理环境中如何设定财务管理目标,怎样在制度约束中何如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最大化。这些对于加强学生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的理解,避免“死读书,读死书”将起到重要作用。

2.在《财务管理学》双语授课中引入案例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选取的案例多为真实存在的事例,较好地保持了财务管理问题的客观性,为学生展示了企业财务实务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各方案的可行性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及结果。这些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经典案例和最新发生的事件,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二、《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案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层次的财务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已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越多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已经认识到案例的重要作用。但是案例方法大多在财务管理学中文授课时被使用,而在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引入案例的较少,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1.授课教师对“案例”理解有误。尽管在越来越多的授课教师认识到案例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是很多教师对什么是“案例”的理解却是不准确的。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用一些现实的例子解释某一抽象的财务理论;或者为了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同学们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一定关联的实际发生的事件或新闻。这些教师们认为这就是案例教学方法,实则不然,这只能叫“举例说明”,而非“案例教学”。

2.教学案例选择不当。在《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案例法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选择的恰当与否。没有好的案例,案例教学法便无法发挥其优势。好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反映我国现有经济转型期的特征;同时,好的案例应该和教学目标和内容相一致,能够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现阶段,由于我国《财务管理》双语教学开展较晚,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不长,经验不足。适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且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特征和时代特色的案例较少,大多数是借鉴西方案例,使得案例教学脱离了实际。

3.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案例教学是否能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也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基本采用的是“教师解释某一财务理论--教师介绍相关案例--教师对案例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大多数时间只能被动的通过教学的讲授和分析来对案例进行理解,教师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理解教学案例,也没有给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的机会。部分同学即使对案例的理解和评价与教师分析的存在差异,也不敢提出。长此以往,实施案例教学无法培养学生能力,使案例教学模式的效果大打折扣。

4.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不足。在案例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则不能在解释清楚财务理论的同时,将理论与现实案例相融合,组织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路。在我国各层次高校中,同时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财务管理》授课教师非常稀缺,大多数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实践的经验。因此在分析案例时,以理论分析为主,无法通过对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终影响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5.综合成绩中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评分机制不科学。目前,我国《财务管理》课程考核评分方式主要有两种,且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问题。一种方式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各占综合成绩的一定比重。期末考试以考查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掌握,大多数教师在选择题目时会以计算为主,很少会涉及到案例分析与评价。而平时成绩中,也主要以考勤和作业为主。因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培养出的学生其知识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考核方式,另外一种相对灵活。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某一财务理论,选择与该理论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以此为评分依据;或者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完成个人或小组分析报告。这种考核方法看似先进,实则不然。现在网络上资料非常丰富,学生存在心里惰性,在搜集完资料后往往不加以分析,直接摘抄。

三、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

1.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

1.1案例选择。教师在选择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时,应选择“好”案例。“好”案例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案例应与财务理论相契合。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相应章节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能力为基础,选择能体现财务理论的恰当案例。其二,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及针对性。案例不仅仅要涉及到学生应掌握的重点财务理论和知识,还应该包括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案例选择时,教师应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特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最好可以选择纵贯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和时代变化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好”的案例应该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即针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目标。有些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案例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去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在案例的复杂情境与决策过程中,学会怎样通过不断的理解、思考、归纳、总结,最终摸索到适合自己思维方式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1.2提出的问题。完成案例编写之后,授课教师应该在课前根据案例内容及相关理论知识,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拟定要求学生分析与讨论的问题,即思考题。案例思考题贵精不贵多,应该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给其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的问题,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此外,授课教师应根据财务理论及案例学习目标,设定评分标准,并根据在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搜集资料,做好充分准备。

2.案例教学的课堂应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应用应包括几个步骤:首先,学生应对案例进行反复精读,根据案情及思考问题,温习相关财务理论及相关资料;第二步,由授课教师或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分小组讨论。在分组讨论阶段,完全应由学生进行组内任务分工,组员间的协调和沟通,教师并不加以干涉,只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其次,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各组观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各方案实施的可行性。通过小组陈述及课堂讨论环节,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方案实施所需要的条件并对该方案可能实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在该环节中,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批评,而是通过讨论和分析,使学生自己不断地完善方案,寻找更好的方法。这一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及课堂讨论结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应包括相关财务理论、备选方案、方案执行环境及所需条件、相关数据、可能实现的结果等内容弄。

3.教师评分与学生反馈。科学的考核评分机制是财务管理双语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案例分析和讨论应该在综合成绩中占有较高比例。为提高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讨论的积极性,避免“搭便车”现象,授课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案例讨论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录,结合各组分析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作者:理诗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媛.财务管理双语案例教学经验分享[J].财会月刊,2012,(21):87-89.

[2]唐建新,宋迎春.财务管理本科双语教学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研究[J].财会月刊,2009,(36):99-100.

双师课堂方案篇10

关键词: 双主模式 地理教学 三维目标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国家实施新课标与新课改,就为了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双主模式就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而尝试的一种教学模式。双主模式即“双主协调,全效教学”,即在师生平等的氛围中相互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相长。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标要求,将“双主协调,全效教学”落到实处,笔者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认识。

1.研究学生,读懂学生,为“双主模式”做铺垫

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什么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可见读懂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是很重要的。要读懂学生,必须是多方面的。课前,读懂学生的基础即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需求、学习差异、学习障碍和学习思路;课中,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有学生的精彩、疑难、情绪变化;课后,读懂学生的收获即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学习得失和感受,形式上可以是小测试、课后聊天、全批作业、展示作品等。

2.认真撰写教学设计,突出“双主协调”

一些老师往往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教案与教学设计差不多。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实质是不同的。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核心目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依据的一种纯粹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1]。

2.1关注三维目标,并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习目标。首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准绳和归宿,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实施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三维目标的具体化,在课堂上要把三维目标融于统一的教学过程中。

其次,角色置换,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转变观念,要从教师立场转变为以生为本的立场。一是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使其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和理解程度,成为学生可接受的学习目标;二是把教学目标融入学生具体的学习中,使之可操作[2]。

2.2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是指教师为了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对教学流程进行整体设计而形成的教学环节或步骤。要真正实施双主模式,就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要善于把教师置于“学”的一方来思考。面对这些内容学生会如何入手?学生思维会卡在哪里?如何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考方法?怎样安排教学程序让学生更能理解和接受?用什么方法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符合双主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有创设教学情境和探究活动两个环节。

首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生活情境、实验情境、故事情境、表演情境、多媒体情境等,这样将地理问题情境化,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地理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例如,在讲河流侵蚀地貌时,可以播放长江沿途与之相关景色的视频,边看边进行知识的讲解。

其次探究活动即探究问题。教师将相关的地理知识转化成地理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师生互动研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3基于学生差异下的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下,依据教学目的,基于教学内容,用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集体教学即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建立系统知识体系;但也有缺点,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双主模式”既能使班级授课制扬长避短,又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双主模式”课堂组织形式是基于学生差异下的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一是合作式课堂组织形式。合作式课堂组织形式是指主要利用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进行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是“自然分材教学”形式。“自然分材教学”是指教师让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3]。

三是探究式课堂组织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即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探讨、研究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2.4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在“双主模式”中,教师约有20分钟教导与释疑,学生约有20分钟的学习活动,要预留弹化性的时间5分钟,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构建多元互动的课堂立体评价机制,共同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并不是教师评一味地简单地判断或褒奖,而是关注具体引导、点拨和启发。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不同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还要构建多元互动的课堂立体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1鼓励学生自评,在自评中认识自我,改进自我,突破自我。

4.2引导学生互评,共同发展。在引导学生互评中,教师要帮助学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学,做到正视自己、正视同学。

参考文献:

[1]张嘉玲.Word文档的图文混排.教学设计――昭通是我美丽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