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实施方案十篇

时间:2023-12-07 17:47:13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篇1

一、“双案”与教案的区别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用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案,是供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案。“双案”与教案具有不同的含义,教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而“双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前者重在教,后者重在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侧重“学会”,后者侧重“会学”。在实践“双案导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形成科学实用的“双案”。

二、“双案导学”的课堂教学的实施收效

(一)“双案导学”促进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以前,总是感觉课堂有些沉闷,教师在讲,看看下面,喜欢听的没几个,课堂往往是教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像看表演一样,他们跟课堂教学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离。实施“双案导学”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变得主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二)“双案导学”中的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他们自己就能提前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也能提高。同时导学案也让教师知道在什么时候进行怎样的引导,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篇2

关键词:工地课堂;双融共育;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资助“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ZYGH2011025

1、概况

为了适应我国基础建设大规模开展,铁路、公路施工一线试验检测人员缺乏的问题,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成立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试验检测方向),该专业学生主要面向施工一线的各类检测试验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施工一线对检测人才的要求,基于铁路、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相关行业标准,建设完善基于铁路、公路试验检测过程的课程体系,提出校企“双融共育”模式下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2、校企“双融共育”的内涵

2.1双融共育

“双融”是指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将企业岗位从业标准、企业文化和6S理念双双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共育”是指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效果共评,培养结果共享,最终实现人才校企共育。

2.2工地课堂的含义、选择原则、注意事项

2.2.1工地课堂

以铁路工程项目部试验室为依托,结合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合理建立工地课堂。工地课堂的内容以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设置,由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教学工作,试验室主任负责实践性教学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合力。

2.2.2“工地课堂”选择原则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企业施工特点,针对铁路施工企业流动不定的特点,按照专业对口、工学交替、学以致用的原则,在铁路、公路建设工地沿线组建“工地课堂”,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互兼互聘、交替授课,在教学中实行教学组织的柔性管理,教师一边组织专业教学,一边与学生共同研究施工工法,解决施工项目技术难题,既解决了企业缺人的燃眉之急,又让学生在实际顶岗中得到锻炼提升。

2.2.3注意事项

施工现场人员混杂,施工工序交叉,施工机械繁多,现场教学安全隐患较大。工地课堂要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对学生要分组管理,组长负责本组学生的安全,校内外指导教师要加强现场监督管理,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1)加强现场学生的安全管理,确保现场教学期间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到工地参观学习一定要佩戴安全帽,听从现场人员指挥,严禁动用任何施工机械。

(2)加强现场教学期间纪律管理,确保每位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外出要请假,须有专人陪同。严格考勤制度,督促学生把精力投入到现场学习当中。

(3)现场教学任务要落实到人,特别是企业人员,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和目标,确保现场教学的教学质量。现场人员繁杂,学生容易心慌,不愿意学习,教师应提前做好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2.3工地课堂的实施

2.3.1制定实施方案

建立工地课堂之前,首先要学校与项目部进行沟通,根据工地施工进度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求,制定工地课堂实施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派优秀教师参与现场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安排提前制定教学计划、学生评价表、教师评价表、学生考勤表等相关表格资料。

2.3.2工地课堂实施

(1)专业知识准备

①合理安排教学进程配合现场教学实施。由于项目部开始施工时间不同,合理调整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有些课程的开课时间。将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施工淡季,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安排在工地开工的高峰时段。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理论基础,再去现场教学效果会比较明显。

②充分利用现场的各种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利用现场的各种标识牌进行专业知识讲解,结合现场施工步骤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既能看到施工步骤又能亲自到现场了解施工工艺,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吸收,同时学生要到试验室和工地进行相关试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现场参与试验室的日常工作,既可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又可以锻炼实践能

(2)培养企业精神途径

本校以“德修身,技立业”为校训,以“博爱、诚信、和谐、创新”为校风,形成了“吃苦奉献,拼搏争先”的学院精神,依托铁路行业,紧密结合市场,突出铁路工程办学特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有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学生才能够在企业安心工作、埋头苦干,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成就一番事业。

3、实施效果

3.1学生自评

①“工地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学生积极性高。学生认为在工地课堂他们可以边学理论边到现场做试验,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请教施工现场是师傅,通过反复联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很大提高,而且记住的理论知识也不容易忘记。现在在工地上上课,虽然条件艰苦些,但是学到的东西可以马上用到实际过程中,可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②“工地课堂”教学目的明确,学生收获明显。通过现场教学,他们可以更好的融入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只有充分了解企业,将企业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才能更好的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3.2企业评价

“工地课堂”这种教学模式选取的教学内容就是学生以后的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通过真实的工程案例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要求,学生可以提前熟悉施工企业情况,毕业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学生在现场教学中,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兴趣更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工地的资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3教师评价

①工地课堂实现学生的校企共育,培养合适人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动性不强,感觉知识无用,现场教学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现场教学围绕施工中的问题讲解基本知识和解决办法,学生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②工地课堂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质量。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学校的优势在于理论教学,企业是学生的使用者,企业注重的是学生的施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将校企优势互补,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结语

“工地课堂”这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既可以解决校内实训条件有限、学生所学知识无处用的问题,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上手快、能吃苦的施工一线技术人员;对生、校、企是三赢的好事。针对铁路建设行业、施工企业特点,结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工地课堂”,实现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校企“双融共育”机制,同时对其他施工或检测类高职院校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篇3

理念先行:引领教师的课堂教学角色转变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信念,更是指导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中心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是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召唤,更是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学校教学工作的前提和根本。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浪潮,2007年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林文良校长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关键在于狠抓“落实”》报告,报告在充分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把课堂教学作为达成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把延伸学习作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补充。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把“微笑、尊重、宽容、民主、探究、合作”带进课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重视学法研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尊师、乐学、勤问、竞先”的良好风气。报告还指出:必须运用新观念,灵活实施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多给学生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份报告在学校几十年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正式提出以“双主协调,共同发展”作为学校新的教学理念。“双主”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双主”作用发挥是目的,更是手段,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这一教学理念的确立,让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也为学校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

面对新课改,面对新理念,如何才能让教师以最积极的方式,最主动的态度,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课程改革呢?学校确立了《新课程实施与中学教师的适应性研究》的课题,课题由林文良校长亲自挂帅,带领各教研组长和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并对课改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总结与研讨,寻找对策。课题组经常性地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多种形式交流活动。课题实施不到两年,带动和影响了大多数教师,让他们对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有效的促进了他们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也为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模式引领:让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前行

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学校第一时间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接,提出“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及时和准确地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普适性的教学策略,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改变教学方式,养成新的课堂行为习惯,建立起民主平等的课堂新文化。

一方面,学校在领悟课改理念的基础上,组织一批骨干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察、交流研讨、征求意见等方式,根据不同课型的需要,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两个二十分钟的操作要求”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化标准”,以“操作要求”来引领,以新的“评价方案”来促进教师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两个二十分钟的操作要求” 从时间上严格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师生各主20分钟,强调师生各有约20分钟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教师“善教”的意义在于有效地指导学生会学、爱学、学好。这是落实常规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和实现全效学习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学校又依据“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设计出文理两类“双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研究项目,组织骨干教师先行实验。项目确立前,学校通过个别访问和座谈,了解到很多教师对“双主协调”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和片面,真正要教师们转变观念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如何才能缩短这一个过程,尽快让“双主”理念在全校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呢?通过充分讨论,我们认识到学校非常有必要组织一部分教师先动起来,做出成效,为广大教师树立榜样,从点到面影响犹豫不决那一部分教师放下包袱。为此,学校提出了“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的研究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研究让教师们进一步明晰其理念的内涵;二是通过组织一个由各层次教师参加的团队,开展全方位的持续的课堂实验,探索出能有效地发挥“双主”作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便全校教师实践与操作。几年来,项目组通过集中或分散形式组织了218节实验课。实验教师从落实“双主”理念出发,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实际,对研究目标与内容进行实验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预设”的“双主教学模式”进行论证与完善。这一实验与研究成果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

课题推进:分学科破解课堂教学改革难题

在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的项目实验过程中,学校遇到的最大困扰和难题是:课改必须借助一定的模式来推进教学规范,但矛盾的是:如果完全按照模式化教学,势必教条僵硬没有生机,而且很难兼顾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要;如果完全按个性化教学,又显得随性缺乏规范,教学改革难以深入,甚至难以保证。

考虑到不同层次和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要的不同,学校在“双主协调,全效教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分层教学”的要求:分层教学法包括行政的分层和课内的分层。学校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程度,分成几类不同层次的班级,并对教师资源进行合理的搭配,以实现最优化搭配。另一方面,在行政分班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同一班级内不同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这样,“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也更具可操作性。

同一模式,在不同学科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差异与困难。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2009年9月,学校制定了“分学科破解课堂教学改革难题”的策略。要求并指导各学科在领会新课程理念与“双主协调,共同发展”新理念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和借鉴“新课程背景下双主协调,全效教学”项目研究成果,结合学科特点与实际,寻找切入点,深入开展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为了推动和配合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湛师附中课题研究管理办法》,启动“校本课题”研究工作。三年来,学校12个教研组共组织了100多项校本立项与研究,这些研究有效地推进了“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实现。其中,历史科开展的《基于课堂的情景探究式历史教学研究》、数学科开展的《问题导学模式下的数学教学》、地理科开展的《三环节地理教学》等14项校本课题还被省市教研部门立项,成为省市“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已有30多篇研究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其中有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复印与转载;数学科林文良校长提出的“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实践成果《新课程数学教材教法》获“第八届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这种先进行模式化教学,再进行探索创新的推进策略,使各学科展现出有规范有个性的教师“双主”教学风格,为培育出有规范有个性高素质的学生创造了条件。

文化重塑: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与教研自觉

课堂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观念、模式、方式、行为的变革,即教学活动本身的改革,它首先而且主要是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建――这是核心、根本和终极追求。课堂教学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没有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建,课堂教学改革必将走向形式化、最终无功而回。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的,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其本质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怎样的“教学文化”?

2013年初,湛江市教育局颁布了《湛江市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方案》提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参考模式。考虑到这一参考模式的探索已比较成熟,近几年来学校在这一方案的指导下,积极围绕教学观念的转变这一关键点,根据“立足学校实际、讲求实效”的原则,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取得了扎实成效。现在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学校决定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塑课堂教学文化,唤醒教师专业自觉”上。学校结合市里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从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提炼出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与追求:“自由与平等,理解与倾听,信任与尊重,开放与分享”,并提出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献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献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献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献给学生一个建构的课堂;献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措施分析

在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模式也被进一步提出较高的要求。该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多的教学研究成果。如:一是任务驱动模式;二是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实施“双主”教学,也就是所谓的学生会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由原来的主体地位变成引导地位,信息技术学科自身存在很强的实践性,又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奇心强,刚开始接触计算机时就会被吸引,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应该充分将双主教学理论作为主要基础,实施生活化主题教学模式,这样做的目的能对教学效果不断加强和提高。

一、双主理论主题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模式特征分析

首先在双主理论背景下实施的主体实践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实施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对主体实践的过程中能保证学生对新知识获取的基础上还能掌握属于利于自己学习的新方式,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学习过程属于自我不断研究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引导的过程。二是学生在这种模式下的学习,能结合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生活,充分运用计算机以及处理信息等研究过程;三是这种教学模式是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一种,比较接近于生活,能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该模式存在开放性,所以会导致探究的问题或许没有任何答案,或者会研究出不同种类的答案,通常情况下都是倾向于后者。比较重视学生对学习的过程中以及结果的展示,学生学会如何研究课题的同时,还能在同学和教师前充分的展现自己。

二、实施措施

1.设计主题,确定研究方案

实施主题实践教学模式时,首先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做好选题工作,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关键步骤。在进行选题的过程中,要考虑小学生对材料的学习,同时还要分析学生们之间存在的差别。教师可以列举出比较多的题目让学生们自己选择,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拟定课堂,做好相应的研究和分析。结合实际生活,在学生能接触到、书写的事物中寻找课题,课堂难度要适当,不仅对学生课堂研究的积极性给于激发,同时还会存在相应的难度,引导学生思考,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在对项目主体确定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解决措施,在方案设计时,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可以提出适当的参考意见,不能全部包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对Powerpoint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父母的电子照片进行收集,把照片制作《我的童年》幻灯片,还可以收集和学校有关的电子信息,制作《我的校园》幻灯片等等。在对第一课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急于对讲解新课,可以适当的导入主体实践课题,比如:教师说:同学们每天都准备花多少零用钱,那一周一共花费是多少?该问题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会也乐于回答。教师继续问:父母养育我们,辛辛苦苦挣钱,还供我们上学,多不容易,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时有的学生就会说:心疼父母,不浪费、帮父母干活等等。最后教师要引入主题:今天本节课上咱们就做一件能够帮助父母的事情,就是帮助父母理财,所以同学们要回家调查清楚自己家最近这一周的开销情况。之后教师还要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对课题的研究方案要完成初步定制,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全班范围的方案分析和研究。

2.布置任务,组织课题实施

帮助学生对研究主题以及相关方案选定后,要对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为学生合理布置研究任务。向学生提供具体研究任务,正确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要搜集哪些材料,并且对其给于相应的指导。比如:《为自己家庭做好理财》这一课题中,教师要布置任务,需要学生对以下问题研究,首先结合自己制作出来的家庭一周消费统计表,思考消费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其次自己在整个家庭消费中的现状;哪方面可以缩减,在缩减后每个月能省多少。对主题任务明确后,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后,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对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对《在Word中插入图表》第二课题时,可以对图表进行有效的统计,能对家庭收支的具体状况体现的更加直观和清晰,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看班级上哪位学生对这次研究的主题做好比较好,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在实际电脑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如果存在某个学生还没有明确对统计表格如何插入,可以对统计图进行观看。

3.总结评价,对学生予以奖励

如果学生对课堂进行完成后,教师应该使用相对来说比较多的方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研究和评价。在评价中要对过程高度重视,保证评价过程的多元化。研究成果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研究过程。在研究课题时,教师要做好引导职能,培养学生不断深入研究的思想。之后教师要对课堂进行总结,通过对该课堂的研究和分析得出,要对家庭预算开支进行合理的预算,懂得勤俭节约。

三、结语

结合上述分析,目前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在双主教育理论的影响下,要积极发挥以及落实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促进作用。在对该模式进行实施时,教师要做好设计主体工作,对研究的相关方案确定后,才能进行布置任务,这样做的目的能进一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以及效率。

参考文献:

[1]景泽良. 电脑教育游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12(08)123-125.

[2]何海江. 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J]. 学周刊,2014,02(08)195-199.

[3]王宪东. 探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路径[J]. 考试周刊,2015,24(05)134-138.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篇5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背景下,随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提出,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有了更高要求。但部分教育工作者因对此教育模式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很好地实施此种教学模式。本文根据“双动两案”所讲,结合教学实例细致分析此教学模式下如何安排教学,以期帮助更多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

关键词:

高中历史;双动两案;教学设计

新课标的实施,使学校教学目标转移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上。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帮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发展的基础学科,涉及知识面广泛,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或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开展教学工作,“双动两案”的推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难题。

一、“双动两案”教授模式研究

(一)何为“双动”

“双动”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新课的过程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按照以下步骤循序渐进:第一,课前预习。依照教材自主学习,初步掌握教材内容。第二,问题反馈。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掌握新课基本知识后,在课程初始阶段对不明白的知识点向老师反馈。第三,疑难的“内部消化”。学生通过预习,发现对课文的难以理解之处,可尝试采用思考、阅读、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在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教师可从旁提点。第四,课程练习。当老师完成新课教学后,学生通过完成课程练习了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接下来的学习方向。第五,学习小结。课程后期,学生对本堂课程知识点进行归纳,明确课程章节重点。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教授过程中传授与解惑学生知识的过程。教学活动是根据学生学习活动设定的,步骤如下:第一,依学导学。依据学生课前预习后课堂反映的学习程度,针对性提出问题,为切入新课做准备。第二,引导教学。如学生自行预习后对课文产生疑问,教师可择其较为普遍、典型的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第三,学习方法点拨。从学生自学成果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并对其不足的地方进行有效引导指点,培养学生高质量的自习能力。第四,课堂练习训练。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纠正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辅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第五,总结。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新课教授,反思并完善教学不足之处。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必须配合才能更优质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何为“两案”

“两案”即教案教学和学案导学。教案教学是一种传统教学模式,指教师在课前预备教案,通过教案指导教学。教案主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而学案导学则是以学科教材为蓝本,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要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三方面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途径有限,受阅历与眼光的限制,对知识点的了解比较狭隘。如没有师生间互动,没有课前准备,则不仅教师教学工作无法很好地开展,学生也无法有效吸收知识点。所以根据实际教学状态,有学者提出学与教的“双动两案”教学理念。“双动两案”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该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构建与实施,掌握有效教学方法,为以后教学积累资源。

二、“双动两案”模式下课程设计案例

了解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为检验此模式是否有效,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为例进行此模式教学。

(一)以题带文

上课前需要做相应的准备工作。课前准备并非单指学生或老师,而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课程教授前期准备工作。学生要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预习此课文,如“采用列表方法,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和农作物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等。这些问题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更主动学习探索古代历史发展,让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方,指导学生学习方向,训练学生学习方法。

(二)以点破面讲课

教师在课堂讲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根据学生对之前问题的解答,找出大部分学生存在的疑难点进行精讲点拨。例如,提问“以列表方法说明农业发展情况”时,大部分学生对农业没有过多了解,并不明白农耕工具等设计原理,教师可从设计原理、发展历史等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农业。甚至可以在课前动手制作一套简单的工具模型进行现场演示。

(三)归纳延续

课堂教授完成后,学生通过习题练习归纳回顾本节课程学习内容,教师根据练习情况评定教学质量,不足之处在以后教学中加以完善。课尾处,教师布置学生课后动手制作相关生产工具,既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动手能力,加深对本课知识的记忆,又是为新课做准备。“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优势,让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互通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目标。

作者:肖松珍 单位:建瓯七中

参考文献: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篇6

关键词:双案双反馈;高效;复习课堂

“双案双反馈”教学,是一种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教学方式。它区别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模式,是一种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通过预设和生成设置双案(导学预案和导引课案),通过前案信息反馈,在课前生成后案,通过后案反馈信息对课时所学内容夯实提升的教学方式,该方式中无论是课前的基础知识梳理还是课堂中的重、难点知识探究或是高考解题技巧的生成,都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下,由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的,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以,在高三生物的复习课堂教学中实施“双案双反馈”教学,既可以使教师更加精确地了解学生,更加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更加灵活地生成课堂,又可以提高学生在复习中的有效参与度,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生物复习效率。

一、案前有案,强调即时生成

“双案”包括导学预案和导引课案两个学案。其中导学预案是基础,是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向老师反馈知识掌握信息的课时前学案;导引课案是主案,是学生用于重点、难点探究,能力训练和技巧提升的课时中学案。两案知识上逻辑分层,内容上相互补充,技巧上即时生成,学生可以在基础、能力、技巧等各个方面得到提升。两案具体设计如下:

1.预案重梳理,知识有反馈

导学预案是由备课组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等的要求,结合课时知识点统一编制的课时前学案。在内容设计上,导学预案由自主梳理和问题反馈两个部分组成,自主梳理环节中包含课时内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是一些比较容易理解,容易掌握的基础知识)按照逻辑层次进行排列,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预习、知识梳理;问题反馈环节中,设置4~5个与课时知识点关系密切的典型题目和一个学生主观反馈问卷部分,该部分可以通过题目和学生自主的反思,为课时学案的设计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反思。该案要求在每课时开始前1天由学生完成,完成后,由教师认真及时地对其进行批阅,找出学生的问题知识点,以便在课案的设计中,对其进行突破。例如,在《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一节的导学预案中,可以设计如下:

一、自主梳理

(一)DNA的化学组成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 ,该单位由 、 、 构成,包含 元素。

2.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 ( ), ( ), ( ), ( );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 、 、 。DNA的每一条链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多脱氧核苷酸链。

(二)DNA分子的空间结构

1.1953年由科学家 、 等提出 结构。

2.DNA分子的空间结构主要特点:

①两条长链按 平行方式盘旋成 。② 和 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 , 排列在内侧。③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连接成碱基对,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 。可见,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3.DNA的特性: 、 、 。

二、问题反馈

1.关于下列DN段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2.下列有关DNA双螺旋结构主链特征的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由脱氧核苷与磷酸交互排列而成

(B)两条主链方向相反但保持平行

(C)两条主链按一定的规则盘绕成双螺旋

(D)排列在双螺旋的外侧且极为稳定

3.某DNA分子片段中,胞嘧啶有240个,占全部碱基的30%,问在这片段中腺嘌呤有

(A)240 (B)48 (C)800 (D)160

4.在某生物的DNA分子中,一条链a中(C+T)/(A+G)=0.8,(A+T)/(G+C)=1.25,那么和它们互补的链b中相应的碱基比率依次是

(A)0.2,0.8 (B)0.8,0.8 (C)1.25,1.25 (D)1.25,0.8

5.某同学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在一条链中所用碱基模块A∶C∶T∶G为1∶2∶3∶4,则该模型另一条链中上述碱基模块的比应为

(A)1∶2∶3∶4 (B)3∶4∶1∶2 (C)1∶1∶1∶1 (D)2∶3∶2∶3

6.该部分你有哪些理解还不透彻的呢?

该案不仅可以将课时内学生容易掌握或已经掌握的知识从课堂中分离出来转化为学生课前自主梳理的部分,为课堂中的重、难点教学争取充分的时间,而且通过反馈,可以对后案设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导引课案的内容更加有针对性。

2.课案重探究,内容有生成

导引课案是在每个课时中课堂上使用的学案,其设计具有一定的即时生成性。具体是先经过集体备课形成一份草案,每份草案界定了复习内容的知识框架、范围、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包括重点点拨、难点探究、知识串联、高考互动、变式训练、总结反思几个模块,前两个模块都通过精心设计,设置相应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究;第3、4、5三个模块,是由组内教师合作精选、设计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对解题技巧主动探究。草案设计好后不直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而是在使用前一天接收到学生导学预案中相应的问题反馈后,由任课教师结合班级状况将草案加以修改,从而即时生成个性化的导引课案。

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一节的导引课案的形成,先由备课组集体编制草案,草案中将DNA的双螺旋的结构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运用、碱基间的配对、化学键等共性的难点内容设计在其中,草案只是涵盖了共性的主干知识,而真正的课案要通过课前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可能出现对DNA和RNA的组成和结构区分不开,碱基组成的计算仍然是难点等问题,结合学生的这些反馈信息,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草案中的内容,增加RNA与DNA结构的比较和碱基计算的技巧性探究等内容。这种即时生成的课案,既保证了教学的统一性,又兼具有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的效果有效且高效。两案的关系如下:

如上所述,双案的运用,不仅可以夯实高三生物基础、提升技能,而且十分具有教学针对性,将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的重复低效学习时间高效转化成了学生对难点、重点、技能、技巧的强化上。“双案双反馈”教学,切合高三生物教学实际,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馈后有馈,倡导有效反思

“双案双反馈”教学区别于普通的课堂学案导引,除了双案的设置之外,课前和课后存在两次反馈的过程也是其教学高效的重要原因。通过导学预案的及时回收、批改、整理,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及时地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这一反馈包括学生在基础知识相应题目解答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包括学生对相应章节模糊知识的主观反馈和学习愿望。教师在获得反馈信息之后,可以更加及时、精确地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状态,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上导引课案的设置细节,以避免课堂低效重复性的学习,使复习更加高效。除了课前的及时反馈之外,建立高效复习课堂,课后的准确反馈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课堂学生的主体探究,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技巧的生成情况到底如何,需要教师在课时结束以后,精心设置相应练习予以检测,通过检测获得反馈信息。课后的有效反馈,既是学生对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反馈与反思,也可以让教师及时反思,发现课堂设计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知识的落实有序而高效。所以把“双案双反馈”教学运用在高三的生物复习中,能改变复习的低效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构建新型高效复习课堂,同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都得以落实。

三、推陈出新,注重层次递进

高三的复习并不是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对重、难点知识予以突破、对知识纵横联系进行加工、对知识的解答技巧加以提炼、将所学知识从应用层面上与高考进行对接。所以,在内容、形式、方法上注入新的血液是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十分重要的因素。“双案双反馈”教学在双案的设计上充分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更新,把复习课上成“新”课。导引课案的设计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将主干知识设计成六个板块,即重点点拨、难点探究、知识串联、高考互动、变式训练、总结反思。六个板块的内容由浅入深,从课内到课外,从基础到能力技巧,层层递进。这种具有层次性的学案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会有知识点陈旧的倦怠感,在不断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慢慢获取了技巧,提升了能力。

例如,在细胞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各个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配以一定的题目设计成导学预案,扫描基础的部分,然后在导引课案中对细胞器在细胞内的定位以及特定细胞内细胞器的种类通过典型的细胞分裂图进行重点和难点的探究;在知识串联中,结合细胞分裂中的细胞器、与分泌蛋白有关的细胞器以及浆细胞、神经细胞、癌细胞等一些特殊细胞内的细胞器情况对学科内的大部分知识进行串联设计;在高考互动环节,精选近3年内的与细胞器考查有关的高考真题进行编排;再配合一定的变式训练进行巩固;最后在每节课留有一定的时间由学生对本节课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以上的设计,学生在课前预案达成了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记忆;通过重、难点探究把握了知识的主干;通过知识串联,分解了知识细节,并建成知识之间的联系网络;而高考互动中可以建成学生的高考解题思维和答题技巧;最后的总结反思是学生对知识从理解到内化,从零散到条理化的过程。

四、导学并重,体现合作探究

高中生物进入高三后的一轮复习过程中,复习课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课堂仍旧被教师主宰着,教学一直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只顾罗列知识点,搞题海战术,却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被动机械,每节课中学生重复记录着高二已经学过的知识的笔记,重复接受着已经掌握了的知识,重复做着高二曾经做过的很多题目,每节课的收获很小,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而“双案双反馈”教学是一种互动教学。教师利用精心设计的导学预案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弱点,然后利用课前生成的导引课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方法地进行探究,构建起知识的网络;学生在课前利用导学预案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对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出反馈,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导引课案对知识进行独立探究以及小组合作探究。

例如,在细胞膜及细胞中的细胞器膜的复习中,发现学生对分泌蛋白分泌前后的几种相关膜面积变化比较容易混淆,可以在导引课案中设置如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主动揭开膜面积变化的谜团。

(1)下图为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前的细胞中三种有关膜面积的柱形图,请画出分泌抗体后的膜面积的柱形图。

(2)下图为B细胞中三种有关膜面积的柱形图,请画出由其分化成的效应B细胞中膜面积的柱形图。

两图看似相同,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中,教师通过课案中题目的设置对学生学习进行了有效的引导。而真正问题的探究者是学生。由于难度较高,所以教师要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最终挖掘出问题的本质:前者是分泌蛋白分泌前后的膜面积变化,所以内质网面积减小,而细胞膜面积变大,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后者属于B细胞分化为效应B的过程,该过程中三种膜面积都相应增大。

所以把“双案双反馈”教学运用在高三的复习课堂中,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并重,使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除了师生之间的导和学的互助模式之外,小组内各成员之间也存在合作探究,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双案双反馈”教学是一种生成式、互助式的教学方式,将“双案双反馈”教学引入高三生物的教学,可以构建起高效的复习课堂。

参考文献:

[1][美]加里・鲍里其.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进材.有效教学:理论与策略[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在适合现代新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但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双动两案的教育模式在此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针对学生上课热情不高,课堂上不能好好的同老师配合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教学观念的改变为学生能力的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高中地理课程的开展都大有帮助。

一、地理双动两案教学

双动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将老师的能动性和学生的创造性相结合,充分发挥老师课堂上教学的主题地位和学生课下主体地位相结合的作用,既能发挥出老师学识渊博的作用,也能体现出学生巨大创新力的作用,双动就是要求老师和学生结合起来,发挥彼此的最大能力促进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方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给出了具体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这种双动相结合的方法更能督促学生的学习。

两案就是将教师的教学教案同学生的学习方案相结合,这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载体。老师的教案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前提而进行制定,主要是针对一些学生的基础较薄弱的环节而具体实施方案,老师的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引导的作用,所以老师们应当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学习方案同自己的教案结合起来。许多的学生并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期间还需要老师的参与和引导。两案想结的结合的方法可以将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同老师教学方案相结合,让学生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在学习中跟着老师的步伐是无可厚非的,这种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我可以让他们有一个非常浓厚的学习激情,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大有好处。

二、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自我管理策略

学生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老师的教案结合起来设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这样非常不利于自己地理课程的学习。要有时间观念,合理的利用时间不仅可以让自己不会感到特别的疲劳,还会有一种成就感。每天都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当天的任务完当天完成。要有自我控制的基本能力,做到不被外界打扰安安静静地完成自己的任务量。通过自我管理策略,学生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掌握非常有帮助。

2.信息加工整合策略

学生在运用两案模式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做到量力而行,在结合老师的教案学习的时候,如果遇到疑难点一定要标注下来,方便日后复习的时候查阅。学生还要充分利用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因为老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重点一般都会放在课件中,把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加以整合就很容易掌握住地理的主干,对学生学习非常有帮助。

3.地理学科的学习策略

学习地理知识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方向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和模型相结合起来会让知识更加的具体化,容易掌握其中的重点,还要学会自己总结归纳,把课堂上老师讲述的重难点着重的标注出来,在课后细细研究,并和自己的模型结合起来,这样会让知识更容易掌握。比如老师在讲到地球各大洲时,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小地球仪,看着这个地球仪听老师讲述其中的知识相信这样不仅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地理课程的学习更容易些。

(二)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1.分段教学策略

分段教学策略就是老师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能力和水平进行的教学。高一刚接触地理知识,这就要求老师主要向这个年级的学生讲述一些基础知识。而对高二的学生可以往更深层的方面去研究和讲述,讲的内容更仔细一点。高三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抉择,这个年级要着重复习前两年学习的知识,把遗忘的知识重新掌握,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对于各个年级不同的能力和水平的同学也要分段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检查与评价相结合

高中地理知识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应当在课后适当布置一些作业,然后检查一下完成的情况,根据他们的错误情况在给出适当的评价,但评价应该以夸奖为主,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3.教师之间集体备课

在高中地理知识上不同的老师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把所有老师的智慧相结合起来,教师之间集体备课可以发挥老师们的聪明才智,挖掘出一些更深层的知识,对课堂上的教学大有帮助。

三、结语

地理双动两案的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我们应当继续遵循这个原则,在课堂上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快速的成长

参考文献: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篇8

【关键词】双案导学;恰当方法;教学目标

我校以《双案导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为题的课改课题,被中国教育学会立项为“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通过一年多的教改实验,双案导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更好地表现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双案导学”的精髓是通过“教学案”导演,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笔者结合实施教改一年多的实践,谈一谈双案导学如何注重实现达标导学。

一、师生共同认定教学目标,优化小说情节式双案导学的课型结构

教学目标主要由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大体系构成,以达到从知识性、发展性、教育性三个方面,体现学生全面发展。认定目标是目标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学目标既是教师“教”的目标,又是学生“学”的目标,认定目标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明确学习目标。因此,师生共同认定目标是达标的必要前提。

1.教师认定目标是在备课中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1)研究教材的特点、分析教材编排的体系、目的意图、明确教材的具体要求和内在联系;(2)必须熟知目标提纲、目标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分辨成一个一个的目标,由数学科学段分解到章节,由章节分解到课时,作为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必须熟悉每学段、每章节、每节课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3)认真研究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小说情节式双案导学中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教学时段。做到瞄准目标备课,突出重难点。目标教学的最大优点是使教师在备课时突出了目标的导向性,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在教学目标的控制下,循序渐进地按目标的导向扎扎实实地进行,从而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4)备课中,教师要将知识、能力和德育三项要求视为有机整体,以实施整体达标;(5)备课认定目标时,还应注意目标的弹性,注意因材施教,认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本章节的一部分,不能绝对孤立地处理每节课的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适度,要符合可接受原则,目标低了,学生学而无趣,目标高了学生不易达标,易挫伤其积极性。关于这一点,是双案导学中最容易走近的误区。

2.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数学课而言,揭示目标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教师揭示:结合计算揭示目标;结合制作的课件揭示目标;结合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揭示目标;结合设疑揭示目标;结合例题讲解完毕揭示目标;(2)学生揭示:讨论归纳揭示目标;课前的预习,印发的学案,制作的课件投影,根据教案的板书、语言讲述等都可以揭示目标。

二、抓好目标教学的核心环节,在双案导学活动中注重实现导学达标

目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措施与目标的对应性,“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即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这是保证达标的重要因素。

1.在教学过程中,教法的选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性:教学方法是实现目标教学的重要手段,必须针对具体目标选择恰当的方法;(2)三适合:即教学方法必须适合教师、适合学生,适合教学内容;(3)服务性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教学内容,有利达标,不搞形式主义、花架子;(4)多样性:结合教学内容为解决学生学习的认识矛盾、难点,适时适量地制作一些动感课件等等。

2.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目前在我校全面实施的课改所遵循的小说情节式教学过程就很具有艺术性。(1)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开头,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2)教师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事物的鲜明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打开形象思维的闸门;(3)教师要在课前充分设计导学的方案和途径,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三、达标检测是检查教学目标完成和进行反馈矫正的必要环节,是使学生学习达标的基本策略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篇9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是指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非语言类学科的教学。我国高校现今的双语教学大多是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体系和文化环境来促进教学,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一、《公共关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关公司进驻中国,它们带来了大量的国外优秀人才,这对本土的公关人才是个很大的冲击。高校必须尽快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而原来单一语言的公共关系教学已很难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又能使用英语进行熟练交流沟通的复合型公关人才,所以,许多大学都针对《公共关系学》开设了双语课程。但是,双语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匮乏

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当具备极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背景,二者缺一不可。但事实上,大多数院校的双语教学或者是由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但英语能力不佳的教师担任双语教师,或者是英语能力很强但缺乏相应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教师本身无法很好地掌控双语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缺乏适合双语教学的教材

教材问题是实施双语教学的瓶颈,双语教学教材的重要性和师资的重要性是一样的。目前高校实施《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的教材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价格昂贵,非一般的学生所能接受;一种是组织自己的教师编写教材,由于教师对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必然会出现差异性和滞后性,使学生获取信息不够及时准确。

(三)学生双语知识接受能力弱

在开设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信息的最终接受者是学生,评价好坏的最客观的标准也是学生。因此,学生的双语接受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通常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却听不懂。这完全没有达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缺少机会去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这就导致学生该学到的理论知识没有学到,英语会话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

二、《公共关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对策

(一)学校应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同时教师自身需不断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1.学校应当加强双语教学教师培训与人才引进

教师培训主要指的是加强对现在英语基础比较好的专业教师的培训,通过与国外高校的人才交流、集中培训等方式来完成。同时,人才引进过程中可以适当优先考虑吸收有留学背景的人才、在国际公关公司有工作经验的高学历人才,或者一些在本科期间学英语而在读研、读博期间学广告或公关专业的人才。

2.教师自身应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教师对英语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进度和强度。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材的篇章结构和风格上,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有一定的差别。这需要教师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领会原作者的意图,吸收其精华,教师的外语能力越强,对原著的理解越深刻,组织教学越轻松,对学生的帮助越大。教师可通过多看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学术期刊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

(二)理论教学以英语教材为主,并辅以适合中国国情的中文案例教学

对《公共关系学》来讲,英文原版教材在理论讲述方面是有优势的,学生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理论知识。《公共关系学》的双语教材可以直接使用由斯各特·卡特利普、艾伦·森特和格伦·布鲁姆编著的《公共关系教程》(华夏出版社)和由美国著名公共关系专家西泰尔著的《公共关系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原版教材及与之配套的中文版,价格与国内教材相差无几,并且这两本教材都是国外比较权威的原版教材。

《公共关系教程》一书原版名为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这本书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教材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描述了公共关系领域并对各种基本概念做了界定;第二部分介绍了支撑和指导实践工作的传播学和舆论学的原则和理论;第三部分描述了公共关系的“四步工作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第四部分讲述了公共关系的实践环境。作者之一卡特里普是位有经验的教师,该书严格按照教材的编写方式,结构分明、内容全面、形式统一,非常适合教师安排教学。

《公共关系实务》一书原版名为The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本教材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不仅有相应的理论知识讲解,最重要的是添加了大量案例,不仅包括成功的,也包括失败的,如泰诺的毒胶囊危机事件、沃尔玛为改变自己的形象展开的公关、布什政府为了改善美国在穆斯林世界的形象所做的努力等;第二,由于新媒体在公共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专门增加了一个章节讨论“公共关系与因特网”;第三,每一章结束都有相应的好书推荐、案例分析和权威访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但是,在《公共关系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西方经典案例,还应适当增加一些发生在中国的案例,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共关系的实施过程和作用。比如,可以选用《第七届最佳公共关系案例》《第八届最佳公共关系案例》《第九届最佳公共关系案例》为中文辅助案例教材。这一系列书籍分别收录了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学会主办的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的精华案例,案例类别涉及媒介关系、企业传播、内部公关、社区关系、政府关系、国际公关、营销公关(产品)、营销公关(服务)、新产品上市、大型活动、财经公关、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网络公关、品牌管理、危机管理、议题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等20个类别。 只有将西方的理论知识和中国的案例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并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中去。

(三)采用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双语接受能力

1.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讲解深奥或者生僻的英文词汇与语法,让学生有时间、有兴趣去学去听。在低年级学生中不宜开展双语教学,低年级学生相对来说英语功底薄,对于专业的了解程度也不及高年级学生。因此,《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最好在大二或者大三时进行。

2.逐步提高学生的《公共关系学》专业英语能力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到最原汁原味的知识,而且是要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运用到。在课程安排上,可适当增加关于公共关系的英语情景对话练习。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一些公关专业英语,而且也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每节课的最后10分钟,会选择相关公共关系工作场景的英语对话让学生进行练习,内容包括公关礼仪、公关活动、企业传播、业务谈判、内部沟通和危机处理等。

(四)采用合理的双语教学方法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反复强调教学重点

在双语教学中,反复强调重要知识点十分重要。由于受英语能力的限制,教师很难灵活地运用英语对所讲的内容进行解释和展开,而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又有限,导致课堂上教学的双方运用英语进行的有效沟通十分有限。通过反复强调重要知识点,学生对关键术语和内容掌握得十分牢固,有利于他们掌握教学重点。教师应该在讲授新课之前,对上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回顾,并强调重点内容,而在每一节课结束时,对本节课的内容和要点进行总结,对下一次课的内容进行提示,并安排学生应完成的练习和应预习的内容。这样,每次课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至少强调了三次。经过反复强调,重点内容可以牢牢地镶嵌入学生的脑海里。

2.采用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方法

我国的双语教学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术语引导式,即以简单渗透为主;二是交叉渗透型;三是完全渗透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必须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恰当地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

首先,在教学开始之初选择术语引导式双语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用英语来板书专业术语,用汉语讲解这些术语。在这个层次中,由于《公共关系学》前几章讲述公共关系的产生、发展及研究对象,专业术语不多,学生完全可以接受。但是由于刚刚开始使用英文授课,很多学生不能完全适应,所以这几章虽然简单,但讲解时应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

其次,在双语教学的第二个阶段,采用交叉渗透型教学方法,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方法。随着《公共关系学》教学的开展,理论性逐渐增强,专业词汇大量增加,难度较大,授课的速度要放慢,在讲解时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给学生留下充分理解的时间,以免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教学的后半部分,采用完全浸透型教学方法。随着课程的发展,后半部分基本上是公共关系实务课程。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专业词汇、句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逐渐加大英语授课的比重,直至完全用英文授课,最终达到双语授课的目的。

3.加强课堂互动教学

由于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限,他们情愿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不能诱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有关问题进行思考,无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使双语教学课堂生动和高效,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关键。

在《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中,可适当增加一定课时量的互动教学安排。教师负责组织教学过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部分教学内容。每个小组轮流根据安排的课程内容进行演讲,包括解释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其他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在整个演讲过程中,教师负责把握学生演讲内容的重点和准确性,并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概述和综合。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无论是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但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真总结,就能使《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卫华.广告专业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初探[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任晓丽.《公共关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6,(5).

[3]郑春美.双语教学中的多维互动与效果——加拿大大学教学方法的借鉴与实践[J].中国教育导刊,2007,(16).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篇10

关键词:化工过程安全;双语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惠平(1974-),男,湖南常德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朱鹏(1976-),男,湖南常德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141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A22/1020M10CJ10,A22/1020M110011)、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安全技术及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020Q110010)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编号:1020T10103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58-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教育部于2001年就明确提出要在国内高校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其目的旨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1]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高校,很多专业均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对于双语教学,人们普遍认为应该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的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掌握了专业英语的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调查发现,国内某些高校(特别是实力较弱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有些学科的双语教学基本上流行于形式,教材选择随意,课堂上以疏通英文词汇和语句为主,严重违背了教育部倡导高校双语教学的初衷。笔者根据从事双语教学的经验与体会发现,一门课程的双语教学要想取得所期望的效果,必须要综合考虑学校、学科、课程的特点,还要考虑授课主体(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和客体(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英语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套符合具体实际情况的教学与考核模式。否则,盲目开展双语教学只会使双语教学看上去很美,而达不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2]

本文以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过程安全”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分析了“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措施,以期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

相对重点大学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综合实力较弱,由于创办目标及发展历程不同,该类院校在教学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素质、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类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笔者所在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上海市市属院校,主要为上海市各行业培养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城建学院的安全工程专业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在上海市各高校中独一无二,为上海市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安全专业人才。

二、“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为了更好地满足上海市对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双语教学及改革工作展开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自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于2009年开展“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以来,笔者发现在实施过程中有如下一些问题。

1.直接选用的国外教材有些内容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关于化工过程安全,国外最经典的两本教材是《Chemical Process Safety――fundamentals with applications》和《Chemical Process Safety――learning from case histories》。这两本教材的内容较多,且难度深浅不一,若直接拿来使用,有些内容不适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教材《Chemical Process Safety――fundamentals with applications》的内容包括Introduction(绪论),Toxicology(毒理学)、Industrial Hygiene(工业卫生)、Source Models(源模型)、Toxic Release and Dispersion Models(毒物泄露与扩散模型)、Firestone and Explosion(火灾和爆炸)、Designs to Prevent Fires and Explosion(防火防爆设计)、Introduction to Reliefs(泄压系统)、Relief Sizing(泄压量计算)、Hazards Identification(危险辨识)、Risk Assessment(风险评价)、Accident Investigation(事故调查)以及Case Histories(事故案例)等,对化工过程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但是,由于学生对化学知识只有一些粗浅了解,没接触过涉及流体力学的化工专业知识,对书中那些涉及理论计算及推导的源模型、毒物泄露与扩散模型、泄压系统和泄压量计算等内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因此,上述知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只能尽可能简化,不能盲目照搬使用,否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材《Chemical Process Safety ―― learning from case histories》则主要强调通过案例学习化工安全知识,知识点很具体,但知识体系不完整。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1)师资力量缺乏。我国安全科学的起步和发展较晚,安全专业的人才相当缺乏,具有国外学习和实践经历的安全人才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国内除了几所名牌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有一些具有国外学习和实践经历的“海归”教师外,一般普通高校(比如笔者所在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国内本土出身,虽然很多年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英语读写水平也较高,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一般也只能采取“双语过渡型”的教学模式,很难在课堂上使用全英文教学。

(2)教学模式较单一。目前高校双语教学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基本教学型、双语过渡型和沉浸型。基本教学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汉语教学为主,在讲课过程中主要强调一些专业词汇、概念或定义等的英文表述;双语过渡型教学是在教学的初期采用汉语辅助教学,等学生逐渐熟悉了相关专业外语环境后,再逐步增加英语授课的比重;沉浸型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完全采用英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由于师资力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我们对“化工过程安全”的双语教学,主要采用第二种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及外语能力培养的效果较差。

(3)实践性内容不够。在“化工过程安全”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化工厂或相关企业进行相应的实践工作。因此,对化工过程安全的管理与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一直停留在书本知识的理论层面,没有真正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另外,由于课程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学习的专业英语缺乏实战环境,导致学习效率不高,而且在需要时无法与国外同行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3.授课对象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1)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实施客体(学生)的英语能力是双语教学能否有效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体而言,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重点本科院校学生的要差;而地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应用型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要比内地相应高校学生的要好。另外,针对某一特定的授课群体,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如笔者实施双语教学的对象有110人,其中通过国家四级的90人,占81.8%;通过六级的只有16人,占14.5%。但是,即便是这些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相当部分也只把英语当一门课程来学习,通过等级考试后就弃之不学、不用,导致英语水平越来越低。由于学生在双语课堂上要碰到大量没学过的化工过程安全专业英语词汇、词组及特定的表达方式,因此上课时他们可能既听不懂也看不懂,导致学习没有兴趣,最后甚至连考题也看不懂。

(2)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安全工程涉及的知识领域和行业非常广泛。如化工过程安全就涉及到化学、化工设备、化工工艺、流体力学、电学、职业卫生、毒物学和安全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在化学、化工、电学、力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要想通过双语教学掌握这些知识则更难。

三、“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的教改措施探讨

为了有效地实施“化工过程安全”课程的双语教学,提高课教学效果与质量,针对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一些教改措施。

1.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与更新

(1)优化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体系,即教材涉及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是保证“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认为,从学生的专业角度和英语水平来看,“化工过程安全”双语教学知识体系的范围要广,但内容不能太深,要尽量避免专业性很强、涉及很深理论的复杂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同时,要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内容,将与化工过程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事故案例及实践性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据此,笔者从原版教材《Chemical Process Safety――fundamentals with applications》和《Chemical Process Safety――learning from case histories》中选择了合适的内容进行调整、简化和修改,编写了一本适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原版”《Chemical Process Safety》英文讲义。

(2)更新课程知识。一般而言,教材的内容是一些基础性、原理性的知识,不能反映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教材引用的案例陈旧,较难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国外化工过程安全的最新研究进展,需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外文文献,引用最新的案例,以更新“化工过程安全”讲义内容,并将其体现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师资,没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双语教学教师,就无法实施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教师既要有精湛的英语水平,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国内高校中,不乏具有高水平的英语教师,也不缺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的人才,但既精通英语又具有扎实相关专业基础的人才并不多。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双语教学工作才刚开始尝试,在加强师资力量方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进双语教学人才。乘本专业急缺教师的机会,引进1-2位具有海外学习和教学经历的优秀人才,这样既可以充实双语教学队伍,又可以指导并增强本专业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

(2)加强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将教师定期派遣到国外安全学科发展较好的大学进行双语教学培训,以促进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其双语教学水平。

(3)加强国际交流。美国、日本等国在安全理论与实践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们可以通过诸如合作办学的方式和机会来增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学习,以此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英语水平。

3.教学模式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学生的专业基础、英语功底以及课程自身的特点。

(1)采用“由浅入深、顺序渐进”的双语过渡型教学模式。根据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化工过程安全”在课堂上的双语教学模式应该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是由于教师还不能全堂利用流利的英语上课;二是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双语教学;三是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课堂教学需要兼顾所有学生,否则会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由于课时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进行讲解,课堂教学内容需要优化,对涉及化工过程安全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如Toxicology、Toxic Release and Dispersion、Firestone and Explosion和Designs to Prevent Fires and Explosion等。而其他如Industrial Hygiene、Hazards Identification、Risk Assessment、Accident Investigation等知识学生比较熟悉,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双语教学过程可参照国外的教学方式,在每节课上设计简单有趣的环节,设置小型话题、案例等让学生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类话题开始可由任课教师发起,随着双语教学开展到一定的程度,可由学生自己查阅英文文献来设计讨论的话题。

(4)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尽可能组织学生去外企参加实习,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专业英语水平,又能将课堂所学的化工过程安全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其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得以加强。

4.考核方式多样化

双语教学课程的考试一直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如果沿用传统的考试模式,采用英文试卷、闭卷考试并用英语答题,可能会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及格,这样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不能体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和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双语教学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由知识导向型、期末考试模式向能力导向型、课堂参与、平时成绩模式转变,根据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参与、作业完成、文献查阅、论文撰写等情况给学生评分。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能减少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担忧,又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英文文献的查阅及专业论文的撰写,还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无疑是满足这一需求、推动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根据笔者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化工过程安全”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了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措施,旨在抛砖引玉,以期能指导今后该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并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爱秋.对双语教学目的与目标的理性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100-101.

[2]董珍望.关于双语教学目的与方法的思考[J].高校之窗,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