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制作十篇

时间:2023-04-01 16:41:06

新闻专题制作

新闻专题制作篇1

关键词: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特点;对策

一、前言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内容比较详实,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可以引发社会大众的共鸣和思考。这种节目类型主要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人物和社会现象进行调查、记录、分析、评论和解释,可以使大众较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并了解事件产生的影响。新闻专题的性质对这种节目类型的制作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创新新闻专题制作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新闻专题制作的特点

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制作具有以下一系列基本特点:

1.强调时效性

从某种角度而言,电视新闻专题的时效性低于消息类新闻节目,但是它对时效性中的适宜性依旧具备较高的要求。新闻专题报道的内容通常是新近发生的事件,或者适宜当前形势报道的题材。必须指出的是,新闻专题节目报道的深度要比消息类新闻节目有更高的要求。

2.注重专题性

业内人士经常将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看做消息类新闻节目的延伸与拓展,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在制作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时,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各层次地展现相关新闻事实,对其背景资料进行分析,使受众得以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从而从节目中得到新的启示。另外,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时长也高于消息类新闻节目,这就需要在制作时要有足够的容量与篇幅。

3.兼顾艺术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在表现手法应用方面追求更高的品质。不管是字幕、特效,还是动画或配乐,都要为提升节目信息量的感染力而服务。在坚持新闻专题节目真实性的基础上,应该适当追求节目的艺术表现力,以此更加鲜明生动地表达新闻主题。

三、新闻专题制作的技巧

从上文分析可知,电视新闻专题制作有着鲜明的特点,这就要求制作电视新闻节目时需要采取一些技巧,这样才能为观众呈现一档富有深度的新闻专题节目。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技巧:

1.重视结构设计

毋庸置疑,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素材,提炼出更具深度的主题,还必须有适宜的叙事结构,这样才能使受众快速掌握新闻专题的重点,投入到专题节目情境中。面对不同的题材时,制作人员也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叙事结构方法,但不管选择哪种方法,关键是要使节目内容条理有序,叙述流畅。从目前来看,制作人员可以采取逻辑推理式、时间顺序式和版块式结构设计方式。在选择具体的结构设计方式时,编辑人员要与记者、设计师一起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磨合后明确专题结构形式。

2.整合传播符号

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符号非常丰富,具体包括同期声、背景音乐和解说等听觉要素,也有字幕、画面、图形、图片、图表等视觉要素。新闻专题节目制作人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将这些传播符号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其之间产生良好的传播效应。2008年6月14日,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一档《成都:亲历5・12》专题节目,由于缺少现场实录画面,所以制作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大批素材片段,然后加上对当事人的采访,将感动人心的一幕幕有机衔接在一起,使受众感受到了大地震后成都市民的各种感人行为。这种做法是值得业内人士大力借鉴的。

3.凸显细节体现

细节是可以彰显新闻价值的各种符号,包括具有震撼力的图像、画面和现场同期声等。在制作过程中,制作人员必须凸显细节,以此深化节目主题。再以《成都:亲历5・12》为例,采访成都出租车司机赵国成时,他说:"我们是自发去都江堰救援的,所有人打起应急灯,来了有近千辆出租车吧,看到头,也看不到尾,说实话,很感人。"说话时,赵国成多次停顿,数次哽咽,制作人员在制作时非常准确地抓住赵国成流眼泪等细节,真实体现了当时那种舍小我、顾大我的团结精神,也使受众的心灵受到震撼。制作电视新闻节目时凸显细节,能收获更好的传播效果。

4.抓准传播节奏

明确主题、安排好结构设计后,新闻专题制作人员还要从宏观角度抓准节目的传播节奏,不仅要对情节高潮点的呼应进行慎重处理,还要对由同期声、解说词和其他音响元素构成的声画节奏进行认真处理,这样才能强化专题节目的情绪感染力,引发受众的关注和思考。

四、结束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大众需要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对新近事件进行深度解读,以此从中获得启发。所以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新闻专题节目的创作,坚持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精神,重视结构设计、整合传播符号、凸显细节体现、抓准传播节奏,从多个方面入手,编辑制作出更加完美、更加理想的专题节目。

参考文献:

[1] 吴晓蕾. 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视新闻专题制作中的应用[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14)

[2] 王文雨.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看见》中的符号互动分析--以《柴静:专访"李阳家暴"事件》为例[J]. 东南传播. 2012(06)

[3] 叶青,吴诚达,项晨予.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探讨[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06)

[4] 许宁. 地市台新闻专题的生存策略[J]. 青年记者. 2011(18)

[5] 邱博. 谈电视新闻专题栏目[J]. 新闻传播. 2011(06)

[6] 徐爱玲. 论电视专题类节目的叙事模式[J].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 2011(05)

新闻专题制作篇2

关键词 新闻专题;栏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7-0022-01 

对电视台来说,新闻专题栏目的重要程度非同一般。新闻专题栏目是电视台立足的根本,是电视台宣传的喉舌,是电视台繁荣的前提。相对而言地,各个电视台制作的新闻专题栏目之间你追我赶,在电视媒体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然而,由于观众群体的特定性,以及新闻视点的想接近,创新则是电视台制作新闻专题栏目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从业多年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以期为今后的新闻专题栏目创新献计献策。 

1 新闻专题节目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闻专题栏目制作也迈上了新台阶,表现在节目分类多样化,定位精确化,技术专业化等等。许多现代化制作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得节目在声音、图像上不断推陈出新,将新闻专题栏目在结构上更加完善和新颖,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新闻专题栏目的展现形式也吸收了更多元素,让观众在接收新闻讯息的同时,增加新的体验。从央视新闻频道各年度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图1)来看,新闻专题栏目仍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相对于众多的新闻栏目来说,新闻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电视新闻专题栏目相互之间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而节目对象在同一时段接收同样的讯息,也会产生一定的视觉疲劳。总体来说,目前新闻专题栏目中有以下不足。 

第一,视角存在一致性。以专家评论形式的专题栏目为例,在这类节目中,对新闻话题的描述占很小部分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主要在于评论,也正是在评论环节中,帮观众建立信任感。但是很多栏目中主持人和专家没有从多个视角来评论,而是对同一观点进行论述,没有了思想的碰撞,那么新闻评论的意义与课堂也没有分别了,很难留住观众的视线。 

第二,选题缺乏连续性。新闻专题栏目面向观众播放,因此研究观众的兴趣所在无可厚非,而重大新闻和身边新闻往往是他们关心的热点,那么有些新闻专题栏目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加入了这些内容。问题是这些新闻的跳跃性强,无法形成连续的有深度的专题,这与新闻专题栏目的初衷不符。以间断的动态新闻为选题制作出来的节目除了让观众了解一则新闻,并不能发掘深层次的问题。 

2 新闻专题栏目的创新与发展建议 

2.1 选题与视角的创新 

对一个新闻专题栏目来说,选题和视角的确定奠定了整个节目的定位和基调,也是节目播出后收视率和关注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故而在新闻专题栏目的前期策划阶段,一方面要学习研究当前的方针政策,坚持走正确的舆论道路,另一方面要捕捉时代元素,将新事物、新理念通过创造性的表现方式呈现给观众。地方电视台在选题时,还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地方特色的表现和渗透,争取来自观众的共鸣和响应。新闻专题栏目的策划则围绕选题逐步开展。 

同样的新闻事实,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及看法,故此新闻专题栏目中独特的视角可以突破新闻事实的局限。比如县级电视台,大多数观众是普通的老百姓,那么在制作新闻专题栏目时,选题不能大、空,而是要细、真,只有与栏目观众生活相贴近的新闻事件,才能博得观众的目光;视角不能单一、平常,而是要多元、深入,只有以与众不同的视角分析新闻事件,才能在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引发社会思考,提高栏目的社会影响力。 

2.2 结构与编排的创新 

一个新闻专题栏目的包装结构、编排呈现如果做得好,就一定会吸引观众的目光。过于类似的栏目结构和编排方式,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和倦怠感。诚然新闻专题栏目要围绕选题和内容设计结构并进行编排,创新和进步也是必须考虑的。如新闻专题栏目中的叙事环节,就可以以独特的方式和策略来进行,从而不着痕迹的烘托主题,同时形成本栏目的特色,树立起栏目品牌。无论是现场报道,还是记者调查、记者访谈,都要突破传统,不拘一格,与时俱进。《深度105》在电视界首次将深度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纪录片3种节目类型嫁接到一个栏目中,打造出一个新闻、观点、旧闻“三合一”独创性结构组合,将电视杂志栏目的优势得以发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品牌标识。而再如《城市建设大家谈》这档节目,采取多机位现场拍摄,现场实时切换制作,邀请新闻事件当事人现场做客的形式,拍摄场景选在城市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主持人与新闻当事人面对面交流,使观众能感受到新闻栏目营造的积极氛围。 

新闻专题制作篇3

关键词 电视新闻 专题节目 特点 发展趋势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指有特定的新闻取向,以深度报道为主,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法,按周期、按专栏播出的新闻节目类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最常见是采用专稿和专题报道的形式,可分为新闻调查型、新闻评论型、新闻评述型等,受众、内容、形式相对稳定,每一期只对一个内容进行专题报道,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大都在后期制作上尽力做到充分完整,调用多种体裁、表现手段来表现细节和情节,使故事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而利用现代剪辑技术的不断创新,打造精品节目成为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新闻专题节目实效性、现场感的相对弱势。

一、新闻专题节目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近十余年,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在新闻理念、制作和传播上,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新闻专题节目将音、画、文字等视听手段融为一体,通过声音、影像、画面、字幕和特技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新闻事件,使信息广泛地抵达受众,在充分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构筑了一个节目形态、表现手法和风格样式交错融合的集合体。

1 新闻评论型

这一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以揭示事物本质、提供本看法、引导观众的判断和认知为特点,节目不断变换新闻评论的方式和视角,包托同期声评论、解说词评论、主持人评论、现场点评、采访评论等,评论的展开以主持人的思辨逻辑为核心,使信息的采集和选择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由于这些评论是在详实的事实基础上阐发,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2 新闻调查型

这一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通过对观众关注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调查,把记者的调查经过和事件的扑胡迷离以悬念形式展开。通过叙事和调查,充分调动观众的关注热情,然后水到渠成地对事件进行分析或解决。调查型的新闻专题节目,往往在叙事中隐含观点的倾向性和引导力,通过对所追踪事件的内容、角度和重点的选择,对叙事结构、叙事材料的编排,使整个的调查即为一个分析、探讨的节目过程。

3 新闻评述型

这一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是目前具体操作最丰富的节目类型。多样的新闻评论被适时运用在新闻事件的叙述过程中,力求深度化,并与叙事互补形成统一整体,有效避免形式单一所造成的节目冗长感。

二、对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报道的思考

1 时效性不强

时效是新闻的永恒诉求,新闻节目的叙事时态都强调当下性,为了吸引注意力稀缺的受众,新闻节目需要极高的“保鲜度”。如今随着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新闻的进行时态得以不断强化,使观众置身于随时变化的动态中。但由于新闻专题节目需要一定的选题策划时间,而一个优秀的选题必然是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经历一段时间的酝酿,才能确定和实施。一些调查型的新闻专题节目,往往需要记者在事件发生后或是获得新闻线索后,赶赴实地调查取证、深入事件,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样时间跨度上就加大。新鲜度就可能会有所折扣。

2 个性化不突出

电视新闻节目有着独特的叙述方式,借助画面、声音等多种表现元素,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记录报道,营造出现场感,同时也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对新闻事件深入调查,详实梳理,进行一针见血的评论。新闻专题节目对题材的选择、镜头的选取、画面的组接、声音的处理、情节的编排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一个节目的风格,即个性。随着新闻专题节目品牌栏目的日益成熟和优化,似乎节目在操作上固化了一套叙事技巧,在一些情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有着统一标签的痕迹,属于栏目的个性和风格有所缺失。

3 选材偶有雷同

近年来,电视新闻的出现了一些选题倾向。认为轰动、凶杀、稀奇古怪、有违常理的热点事件和恶性事件,就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应该关注的新闻。很多节目大都取材阴暗面,将社会的丑恶现象和恶性事件昭然于世。使受众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只在结尾象征性地加上评论。一些品牌节目的选题很多时候是有亮点、有锐气、有新意,但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轰动性新闻的处理上,仍会有选题重复和雷同。这就需要新闻人在新闻同质化泛滥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深我奇”的方式去挖掘题材,另辟蹊径,另寻角度。

三、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制约因素

1 节目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节目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直接决定着一个节目的成败,以前一些优秀栏目实行编导责任制,要求编导必须对每一个环节负完全责任。这就要求栏目拥有足够数量的出色编导,才能达到整体栏目的发展目标,而全能编导的培养和获得很难。这就造成了节目机制存在过于依赖编导,编导能力素质高低几乎成为一个节目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一些较成熟的新闻专题节目实行策划负责制,让经验丰富的编导改任策划对节目负责。策划列出图表式的详细策划方案,包括结构设计、主要采访对象选择、主要调查问题设计,并在后期制作中帮助编导对节目进行调整和修改,对整个节目的质量负责。一个策划往往完成与两三组编导的合作,对一些年轻编导来说这既是雪中送炭,又是如虎添翼。编导在完成策划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仍充满创作的空间。这种运作方式提高了前期运作的有效性和把握度,前线记者依据策划方案要求,以及自己对于采访对象的分析展开采访和调查,与策划进行有效的配合与协作。

2 观众对节目的认知度

在计划经济时代,媒体的社会属性单一,教化功能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度发展。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剧增,媒体的娱乐功能得到提升。但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仍是媒体节目中最富潜力和最有分量的节目类型。观众对于一个新闻节目的认知度和理解度主要受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因此本土化的新闻传播,针对目标受众群的新闻产品制作,能进一步促进受众对新闻节目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这样既能突出本地新闻传播的特色,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产生良好的新闻品牌效益和社会反响。

3 媒介生态环境对节目的影响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更加宽松的媒介生态环境,尤其是调查型的节目更是受制于外部环境,与舆论环境、舆论空间、舆论监督以及时政因素息息相关。随着国内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舆论监督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些个人或利益团体从自身的利益背景出发,为舆论监督设立重重障碍,一些新闻专题节目在制作、审查时仍会遇到阻力。新闻专题节目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在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后,节目无法正常播出,那种打击对新闻人来说是可想而知的,必然会挫伤记者和编导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好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更加宽松的舆论环境,而宽松的舆论环境也会反过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如何使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更具魅力

新闻专题节目不只是新闻的客观记录者,更应该是问题的分析者和正确舆论的引导者。针对热点新闻事件加强评论力度。勇于亮出鲜明的观点,表明正确的立场,引导主流舆论,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那么如何使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更具魅力和吸引力,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力争原创性

在信息重复化、资源同质化的情况下,原创性的新闻节目和产品变得越来越稀缺。独家新闻、第一时间、最先发言、最终真相,将成为媒介的争夺点和热点。揭示被掩盖的事实,尤其是重大政治事件、经济热点、腐败、内幕等,这些都将构成新闻专题节目的重要题材。新闻调查型的专题节目强调记者采访的原创性、独立性和纪实性,虽然费时费力,但分量重、影响大。

2 加强互动性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最基础的是对事实的把握和展示,最重要的是对事实真相全方面的探索和调查,最精彩的是对事实之间的关联和事件的相关背景做出实质性的分析和判断,启发受众主动思考、积极投入,以获得真正的感悟和思想。新闻评论型的专题节目将新闻单一、僵化、平面的传播特征,转化为生动、立体、交互式的传播,使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获知了新闻的深层价值和博大内涵。如果加强节目与受众、主持人和热心观众、调查记者和普通大众的互动交流,通过异地视频切换、热点电话、手机短信、滚动屏幕、电视直播等直接手段,以及电话采访、电话留言、网络留言等间接手段,在节目形式和节目环节,更大范围地吸引观众,那么所达到的传播效果和传播深度将更大。

3 谋求开发性

新闻专题制作篇4

关键词:可预知性;网络新闻专题;去同质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108-02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于18日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作为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神九吻天宫”自然成为各媒体争相关注的焦点。在网络新闻的场域中,门户网站纷纷采用网络新闻专题的形式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

网络新闻专题是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在操作上,网络新闻专题报道的主要题材有以下几种:重大突发事件、可预知的重大事件、重要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媒体策划的重要活动[1]。由于网络媒体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获取信源机会的相对均等,及网络即时传播的特点,网络新闻专题编辑容易趋向同质化。特别是在可预知的重大事件领域:一方面,网络媒体在新闻专题制作上通常有过去的报道经验作为铺垫,形成了一定的报道模式;另一方面,编辑在专题制作之前,均经过充分、细致的策划和准备。因此,可预知事件网络新闻专题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较一般专题报道都更易趋向同质化。

本文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事件为内容,选取主流新闻网站人民网、四大门户网站之一新浪网及口碑新闻网站凤凰网的新闻专题作为样本,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三网站在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专题报道中的特点和创新之处。选取“天宫神九对接”专题作为研究内容,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往往是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天宫神九对接”作为当时的国内外热点新闻,在选题角度非常具有代表性;第二,本文的研究范围界定在“可预知事件网络新闻专题”内,“天宫神九对接”作为我国的重大航天项目,自被官方提及就成为媒体争相关注的热点,其发生的可预知性使网络媒体拥有充足的时间策划及准备。同时,各媒体亦有神舟系列飞船及天宫一号相关新闻的报道经验;第三,“天宫神九对接”属于重大科技新闻,与政治新闻、社会新闻等类型相比,会运用到更多的互联网技术手段。通过对包括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在内的八个网站的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网站均综合了文字、图片、视频内容,运用了3D模拟、动画模型等表现形式。由此可见,技术手段带来的竞争优势在网络新闻专题当中已不明显。

通过比较研究可知,可预知事件网络新闻专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来避免同质化.

一、信源:力求独家,重视合作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于2005年9月公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五条、第十六条明确规定: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服务单位,不得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并且应当转载、发送中央和省级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2]。

在网站采访权尚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网络传播的即时性特点使新闻信息的转载和十分迅速,因此网络新闻专题要在新闻信息上彰显优势,必须具有一定量的独家新闻信源。信源的差异性是提升网站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天宫神九对接”专题报道中,人民网依托人民日报,第一时间权威报道及评论。同时派出四个记者团,分赴北指演播室、酒泉发射场、北京航天城、内蒙着陆场进行连线报道。除此之外,人民网还与总装备部政治部等12个院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等10家媒体合作,举办嘉宾访谈,丰富新闻信息。信源的权威、独家、多样使人民网在新闻内容上更具竞争力。

新浪网虽然没有派出庞大的记者团,在信源的权威性上也稍逊于人民网,但与全国26家媒体的合作使其新闻信息始终保持着新鲜性与广泛性。参与此次联合报道的媒体包括中国之声、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等,他们整合各自记者、编辑之力,利用微博平台,从独特视角出发,快捷、及时地新闻信息。

与人民网、新浪网相比,凤凰网在信源方面显然有所欠缺,其新闻内容均转载自传统媒体及其他网站,未能有效避免新闻内容的同质化,竞争力较弱。

二、内容:创意策划,辐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兰指出:网络新闻专题的信息构成包括三个层次,即核心信息、周边信息和辐射信息。

核心信息是直接针对新闻事件或主题的信息,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基本需求,实现报道的主要目标;周边信息是与新闻事件或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相关知识等,它们有助于丰富人们对当前对象的认识;辐射信息是从当前新闻事件或主题中引申出来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在一个更大的坐标系上认识当前对象[1]。“天宫神九对接”这样的科技类新闻专题,光有核心信息显然是不够的。合理策划和呈现周边信息及辐射信息,能为受众补充有助于理解新闻的科技知识及“神舟”系列飞船的背景信息,帮助受众克服身处海量信息中的时空迷失感,使专题报道更加全面立体富有特色,避免同质化,增加竞争力。

新浪网在新闻报道的基础上,推出“大漠中的航天城”“探访女航天员家乡”“生活中的航天科技”“影视中的神九秘密”四个独家策划,而凤凰网则将重点放在“中国航天员选拔流程、标准”“揭秘宇航员太空生活”“盘点世界女宇航员之最”三个方面。

不论是新浪网的独家策划还是凤凰网的重点呈现,都是对网络新闻专题核心信息之外周边信息和辐射信息发掘。这样的编辑方式构建起完整易懂的知识体系,使非专业受众能够更好地接收新闻信息。同时,贴近生活的策划和挖掘也为整个专题增加了趣味性和人情味。相比之下,人民网全面依托核心信息构建的专题,在权威、专业方面虽然更胜一筹,但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却太过“阳春白雪”,可读性不强,这可能会影响到新闻专题的传播效果。

三、受众:鼓励参与,交互沟通

交互性是互联网相较于传统媒体的突出特性,也是其得以迅速发展的优势所在。参与感可增加受众对网络新闻专题的关注程度,使网络媒体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天宫神九对接”专题报道中,新浪网依托旗下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浪微博,推出了“给太空中的刘洋捎句话”“寄向太空的微祝福”等独家交互板块,一方面进行议程设置,将已有微博用户的视线集中到这一新闻事件上,增加了专题的访问量,一方面又向新闻专题的关注者推送微博产品,吸收了微博的潜在用户。这样的营销方式实现了新闻专题与微博产品的相互宣传,是很成功的。

相比之下,人民网虽然也做了“微博互动”板块的尝试,但人民网微博的用户数量和影响力远不能与新浪微博相较,从有限的留言数量与转发、评论量即可看出其营销效果的有限。凤凰网旗下没有微博等相关互动产品,因此在专题中仅使用传统的留言板与受众进行互动,但因新闻信源与策划水平的局限,互动较人民网更有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新闻已经完全走出了过去简单的“复制+粘贴”的编辑模式,网站与从业者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地融入进编辑工作中。网站不再是重复呈现传统媒体新闻成果的平台,而借由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手段,成为综合传统媒体新闻成果、网站自身新闻成果、新闻事件周边信息及受众反馈意见信息的综合性、立体化、交互式新闻平台,而网络新闻专题更是网络新闻领域的集大成者,是网络新闻竞争的重要手段。重大事件性新闻发生时,各个网站都会对其作出反应,但由于获取信源机会的相对均等,各商业网站的报道同质化严重[3]。而商业网站对新闻网站信息的转载,也使新闻网站陷入同质化的竞争当中。

网络新闻专题的同质化给网络新闻带来了看似海量的假象,形成了新闻媒体的内耗,削弱了媒体的竞争力[4]。因此避免网络新闻专题,特别是可预知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同质化,对网络媒体的良性、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在“天宫神九对接”这一可预知事件网络新闻专题当中,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的制作各有特点。人民网注重信源的丰富和权威,使其专题内容在深度、广度和权威性上更胜一筹;新浪网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依托微博平台形成独家策划,突出了专题的交互性,实现了专题与微博共赢的成功营销;凤凰网注重周边信息及辐射信息的呈现,使专题在严肃、宏大、权威的大氛围下不失趣味性与人情味,吸引受众点击,提升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在可预知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中,单纯的技术手段无法避免同质化,信源的权威、独家、丰富,内容的创意和吸引受众参与的互动性能够增强专题的差异化,提升网络媒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彭兰.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发展及编辑原则[J].中国编辑,2007(4).

[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C].2005-09-25.

新闻专题制作篇5

新闻研究和新闻专业期刊将发生什么样的重要变化?根据各方面的材料和迹象,研究各方面的需求,我们可以做出如下预测和判断:

1、新的变革阶段来临,不仅要求理论支持,更要求对策支持,迫切要求新闻研究由分立型向综合型发展,由概念型向对策型发展,由业务型向产品型发展,由理论型向战略型发展;微观领域将更专业化,宏观层面将更综合化。

这里的关键词是发展,发展就意味着不是代替而是并存,不是变革而是变化。不存在后者比前者更高级的问题。

过去,新闻研究相对说处于静态阶段,对已经取得的经验给予了有力的解释,但对如何应对正在变化的现实的指导力相对弱一些,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预测与判断方面相对弱一些,对于现实的许多需要还没有作出足够的方案储备与对策支持。新的变革阶段来临,新的改革政策即将出台,这意味着规范制约新闻媒介形态与运行状况的外部规则和环境在调整。在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同时,必须着力于增强舆论影响力和实施能力,这就要以积极稳妥的改革调整措施来实现。这样的变革,不仅要求给予理论说明,更要求拿出一整套行之有效、可以直接指导实际操作的对策方案。

过去,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经营管理、新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是分立进行的,互相间的交叉协同较少,多学科相关研究较少,综合性评估研究较少。今天,形势和任务要求在分立学科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多领域、多层面、多因素、多线条的综合研究,以求在各学科面对同样问题或相关问题给出的诸多选择中评估排序,找出兼顾诸种制约因素与利益需求的可行选择,系统地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新闻研究也包括新闻专业期刊的研究模式由分立式向综合型发展。应当承认,分立型研究方式使得各学科领域间的联系较少,作为某个学科的专家可以对相关问题给出具有相当深度的解释和分析,却很少在总体层面上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对策方案。新闻生产是一个流程,涉及多个环节;新闻运作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采编系统、技术系统、经营系统等各个部分。组建新闻集团这样的系统工程,需要兼顾多个领域、多个层面。所谓新闻采编系统,看起来是应用了一个软件平台,实际上必然要求媒体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随之变化,就必须综合考虑采编、技术、经营各方面因素。如果停留在分立式研究状态,就难以就此有效率地给出适当选择。这就要向综合型发展,就要站在更高层面系统地、辩证地、综合地、多因素地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以求找出规律与解决办法。

所谓由概念型向对策型发展,是指过去的新闻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对概念的解释、阐释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上;现在,应向提供对策方案发展,必须更注意面向实际,为决策者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整套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方案。不管是报业集团还是广电集团的组建,都需要做大量的方案准备,都需要对面临形势和自身情况做系统复杂的研究,才能确定未来集团的基本架构、发展战略、基本产品。这样的需求,仅仅做概念型研究解决不了问题。所谓由业务型向产品型发展,是针对现在流行的新闻业务研究模式的缺陷的一种调整。过去,对新闻作品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研究怎样报道得更好,怎样写得更好,切入角度如何;对新闻作品和新闻实践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业务型研究,主要关注单元是新闻作品单体或某一类作品。这在今后依然是需要的。但今天,面对激烈的新闻竞争与发行市场等对报纸的选择压力,新闻媒介会要求把刊播的报道当作特殊产品来研究,从产品研究出发研究新闻作品与报道构成,看其定位如何,是否具有专有性、稀有性、不可替代性,报道构成与需求结构是否吻合,是否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并确定如何评估其受不受读者欢迎,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什么办法解决。只有从产品角度研究,才可能确切地找准报刊改版等所需要的定位依据和调整办法,才更能得出对新闻实践有指导力、影响力的结论。

所谓从理论型向战略型发展,是说新闻理论研究不能停留在静态、平面、解释型、纯学术型状态,必须和国家利益、国家战略联系起来研究舆论总体战略,研究在舆论总体战略指导下新闻媒介关注重点、实施重点、目标取向、衡量标准,新闻业向什么方向发展,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采用什么样的战略,需要什么样的战略投入,要达到什么样的战略目的。这是新闻理论研究应关注的东西。要有战略思维、战略远见,对舆论总体战略,对未来面对重大问题有一种战略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指导应用层面的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说,微观领域即在具体学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将更多采用定量研究、相关因素分析等方法,将引入更多其他学科的成果与方法体系,将更注重学术规范、更注重科学方法、更注重研究质量、更体现专业水准。而宏观层面的更综合化,是说新闻研究应更多进行多因素评价、分析与整合研究,应能站在全局与历史发展趋势的高度认识、分析、判断问题,作出的分析、判断应更具前瞻性与战略价值。

2、人事管理模式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新闻业务研究的运行机制与成果供给机制,将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新闻专业期刊的形态和运行方式,改变新闻专业期刊的市场需求与评价标准,迫使新闻专业期刊进一步改革。

过去,新闻专业期刊的运行机制实际上是一种政策性供给机制,新闻从业人员为了评职称给新闻专业期刊提供论文;新闻专业期刊深为要发大量新闻论文所苦,但同时也获得了稿源和读者源,甚至可说是寻租的资源。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工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科学院的改革进入第二阶段,重要标志之一是人事管理模式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特别是不再设职称评委会的做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如果类似做法在新闻行业广泛采用,或者不再具体规定评聘职称时必须提交发表在公开刊物上的新闻论文,新闻业务研究的运行机制就会改变。大家一旦不再为评职称而写新闻论文,新闻研究成果的供给机制也会发生变化,一些新闻专业期刊会由为发表新闻论文所苦转而为稿荒所苦,新闻专业期刊感到困惑又赖以生存的职能将不再重要,新闻专业期刊必然从等食吃到觅食吃,服从需要的新闻专业期刊的现行结构与形态就会变化,人们会按新的需求标准和评价方式去确定选择我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专业期刊。过去,能发表评职称用的新闻论文就是好新闻专业期刊;过去,一些人是为了评职称写论文面而读新闻专业期刊。将来,这些可能一去不复返,这就迫使新闻专业期刊更加体现编辑宗旨和多重定位,更加适合竞争需要。这对新闻专业期刊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3、新闻专业期刊的结构调整与市场细分化将加速,更多新闻专业期刊将因主办单位的判断与意愿,或因市场因素而转型。将出现新型新闻专业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公开刊号的新闻专业期刊不足50家,有内部准印证的新闻专业刊物约有300家。虽然,没有什么规定说新闻专业期刊只能以这种模式办,但在复杂因素决定下,公开刊号新闻专业期刊的同质性很强,共同特征很多,特色不明显,适应市场细分化程度低,定位针对性不强。今后,随着新闻业务研究运行机制和成果供给机制的变化,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新闻专业期刊结构调整和市场细分化将加速;诸多新闻专业期刊面对细分化了的市场将更注重特色与错位竞争。这样,就会出现一些新闻专业期刊转型,也会出现更多体现国际视野与财经管理视野的新型新闻专业期刊。

4、新闻专业期刊的财政体制将由供给制向预算制转变,办刊模式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运行方式由附属型向独立型转变,职能界定由单纯办刊型向办刊研究兼职型转变。人们在继续认为兴办新闻专业期刊是公益事业的同时,将要求一部分新闻专业期刊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自我供给;人们在继续认为新闻专业期刊是媒体的同时,将要求一部分新闻专业期刊成为兼具调查、研究、评估、咨询功能的智囊机构与参谋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具有公开刊号的新闻专业期刊中只有三四家期刊盈亏平衡甚至微利,这其中,有些期刊的核算口径还没有包括全部成本。绝大多数新闻专业期刊的财政体制是供给制,即完全拨款,不做独立核算;或是预算制,即确定经费数额;或指标承包制,即承包经费或亏损指标,节余有奖。今后,预算制或指标承包制将成为主流。由之,新闻专业期刊的办刊模式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一部分新闻专业期刊被迫转型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负担自己的费用,维持基本盈亏平衡。新闻专业期刊不再是某个媒体研究机构无奈的附属物,而成为事实上的独立媒体。但这不妨碍新闻专业期刊与新闻研究机构的协同运作,或整合为一个各具职能、协同运作的有机体,或直接增加一部分调查、研究、评估、咨询功能。

[page_break]5、新闻研究所运行模式将发生明显变化,新闻研究的运行方式也将由手工作坊式向工业生产式转变,由自身需要型向市场满足型转变。

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院所的办所模式的变化值得充分注意。不管是在承担国家研究课题方面还是在从市场寻找课题方面,这些研究所已经成为竞争主体,更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新闻媒体所属的新闻研究所(室)的运行模式有很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痕迹,新闻研究运行方式也主要呈现为手工作坊式,自己寻找确定课题,自己研究,最多三五个人结合。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新闻研究所的职能和运行模式也会相应变化,必须成为竞争主体。新闻研究的运行方式也将发生明显转变。一是由手工作坊式向工业生产式转变,即流程化、程序化、规范化、规模化地进行新闻研究;会出现更多的协同研究,有些大型研究课题可能会由一方做结构设计,然后分解,由多方按所确定的结构、标准完成。二是由自身需要型向市场满足型转变,即从为满足主管单位需要或学术需要做一点研究,转而为满足市场需要和价值实现需要进行研究;市场满足型研究要考虑成果会不会被市场所接受。

6、新闻研究将更多引入、利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其它相关学科的概念体系、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新闻研究成果的体现方式将更多地呈现为非论文、非发表状态,新闻研究成果的学术、对策价值将更多地被市场发现,新闻研究成果将开始有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新闻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纠纷将出现。在这个领域,知识将进一步实现价值,智慧将催生产业。

新闻学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也是在吸收诸多学科成果基础上形成的,但面对迅速变化了的形势和任务显得不能完全满足新闻实践、新闻竞争对新闻研究的要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形态、媒介基本技术、宏观管理体制、政策规则、微观组织体系、投融资体制等方面正在发生变革,要求新闻研究能反映、解释、支持、引导、预测、规划这样的变革。这样的需求迫使新闻研究必须引入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及法律科学的概念、方法和成果,必须把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规则体系纳入新闻研究资源和参照系,必须更多地以统计学等为基础。比如,资产重组、传媒集团组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调查研究和对策方案设计,就必然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等诸多领域,不这样切入,所做的研究和对策方案就离现实太远,就不能满足使用方的现实需要,就不会被纳入决策,就不会被社会重视,也就不能产生相应的价值。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研究要涉及特定媒介的发展战略和实际运作,新闻研究成果就不再只是以为主要体现方式,而更多地呈现为非论文、非发表状态。新闻研究成果可能就是传媒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案,可能就是一个传媒经营资产的剥离方案,或是传媒经营资产的重组上市方案。这类对策方案、操作办法虽不供发表,仅供媒体或更大范围决策层参考、采用,但都是研究成果。今后,并不一定是才意味研究行为完成、研究成果形成。除去在具有公开刊号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还有第三个标准,即被决策机构采用,纳入决策或产生重大社会经济价值。《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检查、鉴定和验收实施办法(试行)》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免予鉴定:1.收到的反映足以证明项目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2.获得省级评奖一等以上奖励的;3.应用性、对策性研究成果为党政领导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吸收采纳井取得明显效益的;4.涉及到党和国家机密并获得有关部门认可的。”这些方案如果不被视为新闻研究成果,是一种眼光的狭隘和标准的偏颇。

同样因为涉及特定媒介的发展战略与实际运作,新闻研究成果的学术、对策价值将更多地被市场发现,这种发现不一定是评奖、发表,而可能是市场购买;这个市场包括媒体内部、行业内部和全社会。因为这样的方案会影响特定媒体的竞争能力与经济收益,新闻研究成果将开始有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操作方案会要求保密,一些重要的设计会有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未来五年,新闻研究知识产权纠纷可能会出现。未来五年,在新闻研究领域,从正面意义上说,知识将进一步实现价值,智慧将催生产业。

7、将有更多高知识、高方法、高能力的人才进入新闻研究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目前新闻研究人力资源投入主要为经验型、资深型、兴趣型的状况,新闻研究队伍将有质的改变,由此,引发新一轮的人才与研究成果争夺,多种学科背景与经历的人才将成为新闻研究机构关注、争夺焦点。

应当承认,新闻研究领域虽然不乏高知识、高方法、高能力人才,但不是各媒体人力资源投入重点,一般而言,新闻研究队伍不是媒介最强的部分。如果市场发现新闻研究成果的价值,必然促使一批高知识、高方法、高能力的人才进入新闻研究领域,这些人的知识储备、方法储备、能力储备将大大高于目前新闻研究队伍的平均水平,他们更多地充当战略决策者的智囊和参谋,更多地从事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对策性、方案性研究,他们的研究可能直接促成传媒集团的形成与重组。过去,进入新闻研究领域者往往是资深记者、有兴趣者或者因工作需要安排进入;今后,可以预测,报业集团和作为竞争主体的新闻媒介将会把更多精兵强将投入新闻研究领域。这样,新闻研究队伍就会有质的改变,就会产生争夺新闻研究人才的需要,具有战略思维和对策思维,具有很强判断能力和方案设计能力的人才更是人们争夺的重点。

8、新闻研究与新闻现实的结合方式将更为多样化,将出现更多订货式研究需要,将出现更多跨媒体、跨地区、跨实体的联合协作,将完成一批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课题。

目前,新闻研究与现实的结合方式是新闻研究主动型,即主要是新闻实践者或新闻研究者自己发现研究课题、因学术兴趣提出课题或由同行提出课题,然后投入研究。随着改革任务的加重,一定会有订货式研究需要。比如,怎么组建搞跨媒体、跨地区的新闻集团,怎么确定发展战略和操作策略,新闻媒体的管理者或新闻行业的管理者会希望新闻研究机构调查研究,提供对策方案,评估这种改革、重组对媒体运行和社会运行的影响,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对实施舆论总体战略的作用。这样,新闻研究将以新的方式和现实相结合,表现之一就是出现订货式课题研究,由某需求方提出甲方要求,约定提交成果的时间、形式和标准。这样的转变发生后,将出现更多跨媒体、跨地区、跨实体的联合协作研究。目前,人们对报纸和广电是分别研究的,今后的研究会超越现有的媒介形态。现在很多传媒集团里已经分别拥有报纸、网络、杂志、出版社,有的还有了电视制作机构。如何在集团层面提高信息利用能力,改善信息复用指数,就必须开展跨媒体研究。今后,还会跨地区实施研究,因为随着宏观政策可能允许报业集团跨地区办报,必然带来跨地区开展新闻研究的需要。一些研究课题很可能会由两个以上新闻媒体的研究机构共同实施。一批有较大行业影响和社会影响的课题也会协作完成。

9、社会各界将会对新闻研究有更多关注和投入,企业因自身发展需要会提出对新闻研究成果的需求,会因此投入力量独自或与新闻研究机构共同研究,从而促使新闻研究走向社会化。

新闻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在行业内运作,人力、资金等研究资源投入也主要来源于行业内部,所以人们把新闻研究视为行业型研究。高校所做的新闻研究的影响也主要是在新闻行业内。随着社会各方面由关注新闻内容到关注新闻传播行为,进而开始关注新闻传播行业存在的机会与发展空间,必然产生对新闻研究资源与研究成果的关注,产生参与新闻研究的需要,会出现企业投入力量参与、支持新闻研究的事例,企业可能是从新闻行业内部挖人来研究,也可能是与新闻研究机构共同研究,从而促使新闻研究走向社会化。

新闻专题制作篇6

论现象 看本质

《传媒》:我们都知道,新闻敲诈和虚假新闻是新闻界的病害,不仅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损害新闻队伍形象,而且还侵蚀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虽久经治理,但仍屡禁不绝,社会各界反映强烈,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请问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记协负责人:这次九部门联合出重拳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非常必要、及时。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由来已久,近年来,虽经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治理,但仍屡禁不绝,假新闻和新闻敲诈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违法形态,这次专项行动放在一起打击,是因为近些年来,编造假新闻已成为新闻敲诈的一种重要手段,敲诈者就是抓住了部分人“怕事儿”、怕曝光的心理进行敲诈。造成上述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有些新闻单位办报办刊办台办网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把经济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把媒体当作经营牟利的工具,为了商业利益、小团体利益不讲是非、唯利是图。

二是一些新闻单位对新闻队伍的培训教育不重视。面对新闻队伍年轻化、人员来源多样化的趋势,必要的培训教育措施没有跟上,致使一些新闻从业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根基不牢,对党的新闻工作传统不了解,对自身的定位和作用不清楚,法制纪律观念淡薄,职业操守缺失。

三是一些新闻单位制度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有的媒体内部管理甚至流于形式,对新闻队伍中的个别害群之马缺乏管束,为少数人胡作非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四是一些单位、部门甚至领导错误的政绩观,想通过媒体评功摆好,获取利益,同时又怕揭丑影响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有偿新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等问题的发生和蔓延。

《传媒》: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闻敲诈、假新闻又有了新的载体、形式。一些不法网站、特别是假网站成了编造假新闻、新闻敲诈的新平台,其传播更快,范围更广,危害更大,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如今,随着互联网已渗透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敲诈产生了哪些新的特点?

中国记协负责人: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媒体,与敲诈对象打心理战,并有组织地顶风做案。作案手段再次升级,形成了新的特点。从敲诈的对象上看,基层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是新闻敲诈的多发地、重灾区。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多发、频发,特别是在征地、拆迁、违建、环境、食品安全等领域,有些单位自身工作存在问题,害怕媒体曝光,遇到新闻敲诈,也不敢举报举证,花钱买平安,一些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就是利用了这种“怕事儿”心理,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以曝光要挟对方给钱、登广告或订报刊。

从敲诈的形式上看,一种情况是互联网已成为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新载体。一些案例显示,有不少是打着新闻媒体网站、网站区域频道、网站记者甚至是非法网站、假网站记者的名义进行敲诈。另一种是新闻敲诈已开始呈现有组织的行为。有些媒体特别是一些生存困难的媒体默许、支持甚至是安排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实施新闻敲诈,比如中国特产报社等。

从敲诈手段上看,一种情况是真假记者互相勾连利用,团伙作案。勾连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假记者负责找问题提供给真记者采写,假记者再去搞所谓的“危机公关”要钱;有的是真记者带着假记者共同采访,分工写新闻稿,以核实为由将稿件传真给当地党政部门领导或被采访单位施压,然后由假记者出面要钱。另一种情况是新闻敲诈的手段更加隐蔽,取证越来越难。现在甚至有律师参与其中,以收取调解费的方式实施新闻敲诈。还有一种情况是新闻敲诈与假新闻伴生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假新闻已成为新闻敲诈的一个重要手段。用来进行敲诈的稿件,要么是放大了存在的缺陷不足,要么是断章取义、歪曲本质,要么是编造制造假问题、假事件,等等。

推举措 抓实效

《传媒》:中国记协作为新闻行业自律部门,一直高度重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新闻队伍建设。这几年,中国记协对建立行业自律的长效机制进行了哪些积极探索?

中国记协负责人:近年来,中国记协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和的要求,针对新闻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具体成因,坚持正面教育与加大打击力度相结合,抓典型案例与健全长效机制相结合,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查处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工作。

一是重新修订《全国“三教办”处理举报的程序和办法》,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查处违反新闻职业道德行为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查处力度,对查处问题的范围、查处程序、查处组织等进行明确规范,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二是建立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季度通报制度,坚持内部通报与公开通报相结合,季度通报与日常通报相结合。2013年8月、12月,中国记协会同相关单位,查处了《三湘都市报》《中国商报》《中国改革报》《21世纪经济报道》《黑龙江晨报》等媒体新闻敲诈、有偿新闻、失实报道等问题,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公开通报。今年2月-3月,中国记协接连对涉及《法制晚报》《西部时报》《河南青年报》《中国县域经济报》等媒体的新闻敲诈、有偿新闻、虚假新闻问题进行了行业内通报。

三是就群众举报的违纪违规问题进行调查受理。3年来,中国记协多次公布举报电话,共接听举报投诉电话及来信近2000件,受理130余件,办结率超过80%。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新闻敲诈、有偿新闻、虚假新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并对建立行业自律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调查组,开展实地核查。2013年8月、12月分别对6家新闻媒体涉及新闻敲诈、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的案例进行了公开通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都进行了曝光,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今年一季度,对5家媒体涉及新闻敲诈、有偿新闻、虚假失实报道的案例进行了行业内通报。

四是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及时声明予以谴责,积极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如2013年,对购物导报社记者李德勇“组团”新闻敲诈、《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有偿新闻等行为予以公开谴责。

五是积极推进新闻道德委员会建设。新闻道德委员会是抓行风建设的新机制、新平台,对规范职业行为,防范失德风险,加强对新闻行业的社会监督具有重要作用。按照统一部署,2013年分别在河北、上海、浙江、山东、湖北5个省市试点建立新闻道德委员会,搭建了一个依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四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新平台。各试点省市按照“举报查处为重点,惩治引导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查处社会举报、开展新闻评议、推选正面典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试点省市的范围,北京、黑龙江、福建等10个省市将作为第二批试点地区,将在4月-5月成立新闻道德委员会,并适时成立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

六是为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行为,推广使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手册》。目前,中国记协正在对该手册进行修订,下一步,将征求各方意见,并经批准后,向全国新闻界推荐使用,为广大新闻工作者规范采编工作提供更加具体明确的行为规范,并纳入劳动合同附件。

七是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员培训,打牢做好新闻工作的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目前,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已完成对全国30余万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

《传媒》:作为此次专项行动的部门之一,中国记协是怎样配合各部门开展工作的?

中国记协负责人:中国记协作为此次专项行动的组成部门,在专项行动中,认真扎实地做好相关工作,积极主动地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继续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标本兼治,注重实效。一方面通过加大曝光和通报力度形成震慑效应,尽快遏制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蔓延;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推进新闻道德委员会建设、新闻队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等治本措施,从思想上、制度上提供保障,使新闻从业者形成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法律纪律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在新闻界营造清风正气。主要措施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中国记协网开设“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专区”,公布举报电话、网上举报信箱,及时受理社会举报投诉。

二是建立完善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和新闻评议制度。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各媒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全行业公信力,将省级新闻道德委员会扩大试点和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工作紧密结合,将专项行动作为提高道德委员会工作能力、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抓手。马上要开展的一项工作是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的试点。首批选择10个试点新闻单位,包括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新闻媒体,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网站以及河北、山东等首批新闻道德委员会试点省市各一家新闻媒体。从引导、服务、人文关怀、文化、职业规范、合法经营、不足和改进等7个方面的责任进行评议评估,对履责不力,特别是违法违纪、违反行业自律准则的媒体,严肃追责。

三是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以中央新闻媒体、行业类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为重点,举办分类培训和专题培训;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记者大讲堂”活动的意见》,增强大讲堂对新闻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新闻专题制作篇7

井冈山大学新闻专业见习师徒制培训模式简介

学校与新闻媒体签订协议,培训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在媒体及媒体内部各部门(新闻采访中心、编辑部、专题部、策划部、广告部)轮流见习,各部门见习时间为3个月。

按照协议,见习实行导师负责制(即师徒制)。导师由见习单位有责任心、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记者、编辑担任,每一名学生安排一名指导老师带教,实行“一对一”指导。学生在见习期间,导师具体安排见习内容,对见习学生的思想表现、工作能力、组织纪律、处事能力进行考核,并及时进行批评指导;对学生采、写、编、评、摄等新闻业务进行技能指导。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指导:1.对学生进行新闻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2.帮助学生确定报道方向,收集新闻线索,开展报道工作。3.指导学生过好采写编评摄业务关,帮助学生对采访前准备,采访中注意的事项,采访后写作编辑等方面内容的指导。

学生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要参与媒体的具体活动:1.参与编前会、业务交流会、经验总结会。2.新闻采访计划制订、提问提纲拟定、现场采访、采访记录,新闻写作(报道)新闻评论。3.报刊编辑(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配置、校对等)、报刊版式设计、版面设计。4.进行新闻摄影、新闻摄像、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撰稿、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广播电视节目主持。5.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师徒制”培训模式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学生技能教育的助推作用

新闻专业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得到较大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很多地方高校新闻专业由于教学硬件设施陈旧落后,甚至空白,学校管理者还是沿用以前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观念,高校办新闻教育实行“无投入”的廉价教育,这无形中制约了新闻实践教育的开展,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于纸上谈兵,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奢谈,这样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并不是危言耸听。井冈山大学由于开办新闻教育历史短、经验不足,各方面条件还有差距,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加强和社会媒体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过硬的媒体硬件,实行师徒制,一对一地教育,学生在媒体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在媒体平台上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自操作,在排版、制版、标题制作、美编、新闻报道上体现学生的才能、展示才华、展示形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媒体老师的指导下,有了切实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升,复合式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得到真正结合。新闻专业教育实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真正结合符合高等教育新闻专业教育的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才培养模式。而如今一些高校新闻教育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脱节,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背离,致使社会上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的期望值在下降,甚至有些抱怨,以致干脆拒绝接受新闻专业毕业生。考虑到井冈山大学新闻专业教育的特殊性,井冈山大学实行师徒制的培训模式,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两种教育互相补充、互相验证、互相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师徒制的培训模式中,长了本领,练了素质,提高了能力,学生基本在媒体各部门“过滤”了一遍,“检阅”了一番,媒体单位对每个学生的表现有了切身感受,这些都可作为以后录用学生的重要参考。

新闻职业教育有了真切体会。新闻职业教育的领会、理解以致融入到自己的头脑中,光靠学校教育、课堂教育理论知识的讲解、分析、讨论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育总有隔了一层皮的感觉,总觉得离实践相差太远,要培养学生对新闻职业教育的兴趣、新闻职业教育的忠诚度、新闻职业教育的敏感度,必须到媒体“真枪实战”的新闻报道中去,在新闻媒体的实践操作中才能心领神会,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新闻实践的酸甜苦辣,从而对新闻线索的获取、采访计划的拟定、提问提纲的列举、现场采访的把握、新闻素材的选取、新闻报道的写作、新闻稿件的编辑、新闻标题的制作、新闻稿件的修改等新闻工作有切身体会,特别是对新闻职业教育的艰巨性、崇高性更有感悟,从而树立一种信念――为新闻报道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井冈山大学对学生新闻职业的教育,不仅仅满足于学校教育、课堂教育,而且把这种教育延伸到社会、课外,使学生养成终身受教育的习惯。通过师徒制这种培训制度,学生在媒体老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对什么叫“新闻”、“新闻有什么特征”有了直接感受,对如何在从事新闻工作中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热爱新闻事业,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都有了感性认识。

弥补先天不足的办学条件。很多地方院校新闻教育,一窝蜂上,仓促开办,无论在师资的建设、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图书资料等准备方面都很欠缺,这极大地限制了新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是新办新闻专业必须具备的要件。比如从师资来看,一些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教师要么是从学校到学校,新闻教育是“空对空”的教育,专业教师从业经验不足,实践动手能力不够,这制约了新闻实践教育的发展,新闻教育与实践的脱离必然会出现;要么是其他专业教师充实到新闻教师队伍中来,如中文、历史、电影等专业教师跨行成为新闻专业教师。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新闻专业学科本身具有自身学科的发展特点,具有新闻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外专业教师从事新闻教育教学,教学效果的确保,谁也无法打包票。教育的成败,关键在师资。优秀的高素质的师资是决定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很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再从硬件来说,新闻专业硬件的建设,主要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包括电子采编与制版实验室、新闻摄影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与制作实验室、演播室等场地和设备,这些硬件的建设是新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再优秀的新闻教师,没有良好的硬件设备作支撑,也难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就像再优秀的记者一样,没有媒体提供的过硬的硬件,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也难确保打胜仗。而新闻专业学生更是需要这些专业实验室作为操作平台,“摸爬滚打”练就过硬本领。在很多新闻院校,这些上规模、上档次的专业实验室几乎都是奢望品。没有这些专业实验室,教师只有纸上谈兵,学生可能眼高手低。井冈山大学根据与新闻媒体签订的师徒制培训方式,弥补了学校办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教学硬件设施的奇缺,学生在媒体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有了施展才艺的“舞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

总之,地方院校新闻专业建立师徒制的培训制度,在提高新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新闻敏感力、发现力,铸造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闻专业复合式人才,解决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良荣、王晓梅:《2003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新闻大学》,2004(2)。

2.蔡雯:《浅谈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人才的培养》,《新闻实践》,2004(10)。

3.丁淦林:《大学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应该怎样确定》,《新闻大学》,1997(4)。

4.雷跃捷:《新世纪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反思与前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4)。

5.梁长荣:《谈谈专业院校新闻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新闻知识》,2006(3)。

6.梁长荣:《新闻采访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新闻爱好者》,2011(3下)。

新闻专题制作篇8

我们不妨把在各级宣传主管部门统一部署下,开展新中国60周年专题宣传活动的全国100多家重点新闻网站,划分成三个梯队。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为代表的“部级”梯队组成中央直属兵团;以南方网、东方网、深圳新闻网为代表的全国各省市重点新闻网站组成主力兵团;以腾讯、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综合性商业门户网站属于编外兵团。总体上看,大部分新闻网站比较出色地完成了宣传任务。但由于不同的网站在实力上有差距,所制作的专题的表现形式与宣传效果有高低好坏之分。本文粗略地探讨一下三个梯队的网站在新中国60周年专题宣传中的优劣得失,以及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百花齐放共谱网络最强音

在新中国60周年庆典之际,三个梯队的网站均全面推进网上专题报道,拿出最突出、最显著、最抢眼的位置用于国庆报道,浓墨重彩营造喜庆氛围。人民网推出了《60年中国坐标》大型专题,页面设计庄重、喜庆又充满生机与活力。同为“国家队”的新华网也表现抢眼,推出了《大国崛起之甲子华诞》大型专题,包括《开国创业史》、《改革开放》、《复兴之路》、《六十年思考》栏目。腾讯、新浪、网易为代表的综合性商业网站也争奇斗艳。譬如,腾讯推出的“阅兵”专题,包括《阅兵动态》、《阅兵快照》、《亮相武器》、《阅兵史话》、《13次阅兵》等栏目,将新中国60周年的重头戏――阅兵活动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据新华网统计,“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共开设国庆报道专题845个,转载新闻稿件3.7万多篇,图片2.2万多张,视频1.2万段”。①在网络宣传形式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态势,在网上形成了喜迎新中国60华诞的强大声势。

编外军团争奇斗艳大放异彩

在新中国60周年庆典专题报道中,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编外军团,延续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上的强势,大放异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信息海量的特质得到完美体现。依仗强大的整合能力,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几个综合性门户网站均推出了规模宏大的专题。网易推出的《中国1949~2009》大型专题,包括了《中国制造》、《大阅兵手册》、《人民画报封面》、《60年新词语》、《DIY“60”主题》、《流行歌词颂祖国》、《天安门前的回忆》等。新浪则博采众长,利用与多家媒体合作的优势,信息量上更胜一筹。譬如,新浪网的“家国春秋”栏目,详细记录新中国60年来的变迁,俨然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发展历程的百科全书。新闻网站的海量信息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其次,创造性策划层出不穷。策划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灵魂。②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综合性网站正是很好把握了专题制作的灵魂,在新中国6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中,推出了一个又一个极具创造性的专题。譬如,《中国制造》、《追寻现代中国》、《中国传奇》等系列报道,全景再现新中国成立6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三,强化互动,扩大受众参与度。传播学研究表明,强化传受双方互动、扩大受众参与度,是提升新闻传媒影响力的重要途径。③网络专题策划,应自觉把强化互动、扩大受众参与渗透其中。在此次新中国60周年专题宣传中,腾讯网的《大国脚印》、新浪的《我家的60年》、网易的《天安门前的回忆》等栏目加大了传受双方互动的力度,扩大了受众的参与度。其中,、腾讯联合主办“传挂灯笼祝福祖国” 活动,网友参与人数众多。

主力军团同质化竞争欠缺创造力

在新中国60周年庆典专题宣传中,以南方网、东方网、千龙网、深圳新闻网为代表的全国各省市重点新闻网,数量众多、阵容庞大,可谓国内网络宣传的主力军团,但其表现不尽如人意。虽然涌现出《飞“粤”六十年》、《祖国六十年,爱粤交响曲》等少数较为优秀的专题,但总体上不够出彩,创造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专题报道趋向同质化。比较全国各省市重点新闻网站的新中国60年庆典专题,会发现大部分专题在表现形式、栏目设置、报道内容等多方面趋同。譬如,拿专题命名来说。人民网的专题名为《60年中国坐标》、新华网为《大国崛起之甲子华诞》、腾讯为《中国传奇》、搜狐为《追寻现代中国》,光从这些别出心裁的标题中就能看到专题的内涵与广度。而大部分省市新闻网站的专题名称要么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要么是“喜迎国庆60周年”,毫无创造性可言。

第二,策划不到位,导致信息整合能力差。从此次新中国60周年大型主题宣传来看,各省市重点新闻网站大多缺少成熟的信息处理机制。整合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还有不少停留在随意地信息、链接信息的“原始阶段”,没有建立起适合网络媒体特点、运作成熟的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整合机制。④譬如,有不少专题纯粹是平面媒体相关报道的堆砌,造成专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整合水平的低下带来了信息过于庞杂、无序的局面。更难见到依托特别策划展现个性的专题出现。

三个梯队的网站在新中国60周年庆典这一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大致呈现出以上三个特点。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但也瑕瑜互见,暴露出一些问题。无论从去年的北京奥运报道看,还是从新中国60周年大型报道看,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中国网络媒体中的直属兵团,是一支最值得信赖的力量。其次,以腾讯、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综合性网站,虽然是游离于体制外的编外军团,却是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的部队,在新中国60周年庆典主题宣传中大放异彩就是它们实力的体现。

需要给予重点关注的是各省市重点新闻网站组成的主力军团。处于这一梯队的网站虽然队伍庞大,但单个网站的实力还比较弱。这就决定了由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组成的主力军团缺乏大型攻坚战的能力。打游击战应付小规模的宣传活动尚可,一旦碰到大型的宣传活动就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简而言之,没有充足的运营和发展经费,新闻网站就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新闻宣传工作,宣传效果打折扣就不可避免。

要使地方新闻网站早日具备造血功能,还需大力给予政策扶持。近期,国务院正式通过并公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纺织、轻工等规划之后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各级宣传主管部门应该藉此东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各省市的重点新闻网站搭建本地各行业上网平台。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也要在上级政策支持和扶持下,增强新闻网站的创收造血功能,扩大新闻网站的地区影响力,建成以新闻为先导的新闻性综合门户网站。只有这样,一些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才能脱颖而出,在激烈的网络媒体竞争中取胜,真正发挥当地网络宣传窗口的作用。

注释:

①新华网:《各大网站浓墨重彩 亿万网民喜迎国庆》,2009年9月30日

②苏鹏:《网络新闻专题的灵魂》,《网络传播》,2005年第9期

③雷跃捷 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年3月第1版

新闻专题制作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实训

中图分类号:G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2-0108-02

20世纪80年代末,新媒体因特网进入中国,并以强势姿态迅猛发展。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量大于以往媒体的总和,网络传播的功能与技术也涵盖了以往媒体的部分功能和技术。因此,曾被部分学者认为“已经饱和”新闻专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开始大规模地向新兴媒体输送人才。

在今日的信息化时代,任何企业、单位、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传媒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有学者认为,媒体发展已经进入“泛媒体”概念时代。高职高专新闻与传播专业就是在“泛媒体”环境下应运而生,并与传统本科院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形成错位竞争。需要大量人才的各类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各类企业媒体以及基层事业单位的报纸、杂志、广播台、有线电视或摄录像工作岗位和网站等媒体,是高职高专新闻与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广阔空间。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特点是整合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文字信息、视音频信息等被融合在了一种媒体中。因此,仅接受一般新闻与传播知识教育的学生不能胜任“泛媒体”环境的要求,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必须会使用多种传媒技术。而高职高专注重实践的特性,也使其新闻与传播专业格外重视实验室与实训方面的建设。笔者将就任教的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在实验室建设与实训建设方面的经验与不足,在此与同行们分享,共同探讨高职高专院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建设的最佳模式。

一、实验室建设

在以往的高校建设思路中,理科才需要实验室,文科实验室均起步较晚,没有成熟的经验,因此也是摸石头过河。有条件的高职高专新闻与传播专业一般会配备如下实验室中的一个或多个:视频编辑室、电视演播室、广播录音室、电脑编辑排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对于培养学生技能非常重要。

视频编辑室一般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摄像录音设备采集的音视频,在此实验室中进行编辑,最终形成独立、完整、流畅的视频。并配有字幕、解说和音乐等。据观察,此实验室一直很受学生欢迎。因为在编辑视频以及配音的过程当中,不但学到了技术,也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并充满了乐趣。笔者曾任教的学校,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制作DV,节目多次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然而,此实验室投入巨大,例如一套大洋非编系统,一期投入达120万,还要培训专门使用该系统的教师,一个人的培训费在2万以上。因此学校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政府的投资,无法配备此实验室。

(二)电视演播室

电视演播室配备有专业的舞台灯光、视听设备,主要满足新闻专业的摄影、摄像用光及造型,电视节目镜头应用,可以录播新闻、电视节目。如校园新闻、校园访谈节目等都可以在此录播。

(三)广播录音室

广播录音室拥有一整套完整的广播节目采、编、播设备。学生在此可以学会音频、广播制作等相关技术。

电脑编辑排版实验室拥有一定数量的电脑,安装了“方正飞腾”专业报刊编辑软件以及网页制作等软件。是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网页网站制作技术以及报纸杂志排版技术等的实验室。高职高专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有很大一部分是基层事业单位和各大中小型企业的内部刊物,以及区县级报纸杂志等,因此,学习报纸杂志排版技术对于就业非常重要。同时各类网站都需要大量的网络传播人才,学习网络技术也是必不可少。因此,高职高专新闻与传播专业应该根据学生的数量配备电脑,上课做到一人一机。

然而,目前几乎大部分高职高专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电脑采编实验室都受制于资金不足,用盗版排版软件不足为奇,大大制约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二、实训模式

实训是高职高专院校最为主要的实践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训练中掌握技术。高职高专新闻与传播专业每学期安排的实训一般为2~4周(不包括寒暑假)。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循序渐进过程,笔者所在院校专业实训分为三部分:单项专业能力、综合专业能力、校外。大一进行单项专业能力实训,大二侧重于综合专业能力实训,大三则以校外实训为主。

(一)单项专业能力实训

单项专业能力主要是新闻与传播要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例如采访、基础写作能力,以及利用实验室的传媒技术操作能力(报纸排版、网页制作、数字摄录操作,Adobe Premiere PRO 2.0基础操作、电视新闻专题制作等)。要把这些能力训练融合到实训中,关键在于实训主题的安排。

以本校本专业为例,大一下学期四周的实训主题安排的是调查报告。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采访与写作能力。以及学生对社会的省察力和责任心。大二上学期四周的实训主题安排的是新闻专题报道。即让学生根据对专题的兴趣,和对纸质、电视、网络等媒体兴趣,进行分组,展开专题新闻报道。这一实训主题包含多种单项专业能力,如采写编评,视音频制作、新闻图片制作。在新闻专题制作过程中都要利用实验室进行电子文档制作,编辑图像等。由此可见,实验室建设与实训密不可分,实验室的建设质量大大影响实训效果。

(二)综合专业能力实训

大二下学期课程教学结束时为期四周的综合实训,把多种传播能力训练融合到一种媒体运作中去,让学生熟悉媒体运作的全过程,是学生在掌握了全部的传播技术和知识后的一次全面锻炼。为了把大多数技能融入到综合实训中,笔者所在学校专业设计了以下实训内容:1.基层报运行实训。基层报运作综合能力训练项目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入编辑部,通过一个周期的报纸编排出版,综合运用前两年所学的各门专业知识,了解办报的全过程,并学会选题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广告营销、组版、排版、校对、发行等工作,最终印刷出一份自己学校的校报,或者内容风格有所不同的其他“成品报”。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经历了采、写、编、评、摄等具体磨练,初涉媒介经营管理的战略决策,获得了作为传媒人的成就感,也体会到了作为新闻记者的艰苦和责任。2.实验电视台的运作。实验电视台运作主要任务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一档视频新闻节目。学生前期选题策划,在校园内采访,后期在视频编辑室和电子演播室里编辑制作电视新闻节目。这种实训模式,如果运作得好的话,可以成为常态的学生实习基地。笔者曾任教院校的相关专业,每个月制作一期校园新闻,若干电视节目,如人物访谈、校园焦点等。制作的节目在网站上播出,反响很好。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高,节目有一定的水准。3.网站运作。网站运作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一个包含一定量信息的网站。网站既可以是类似于学校、街道、居委会等基础单位的网站,也可以是企业的官方网站。网站的设计必须包括一些文字信息,以及一些图片、视音频信息。由于单位、企业建立网站是发展趋势,因此,网站运作作为综合实训内容非常必要。

(三)校外实训

校外实训主要安排在大三年级。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与若干媒体建立实训基地。这其中既有中小型企业单位内部媒体、又有较大发行量的媒体。这一实训模式对于增强学生实战经验,促进学生就业非常有效。

三、实验室与实训标准化建设

(一)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

实验室是高消耗教学场所,因此,为了延长实验室各种器材的使用寿命,保证实验室具有良好的文化、科学氛围,使实验教学等活动持续有序进行,笔者所在学校专业建立了一系列实验室规章制度,做到科学管理、规范教学。目前,已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有:《电视演播实训室规章制度》、《图文出版实训室规章制度》、《新闻电子采编实训室规章制度》、《电视摄像机使用规章》,以及《学生实训守则》。

实验室规章制度需要学生、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师共同履行和遵守,才能保证实验室科学有序运转。

(二)实训标准化建设

为了让实训工作科学有序进行,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的新闻与传播专业按照流程制定了一套实训文件,标准化的实训工作更加方便操作,易管理。1.实训大纲。即实训规划。明确实训的目的和要求,确定实训内容,实施方案、并制定明确的考核方法。2.实训指导书。即对实训的具体教学工作的安排。包括训练项目的性质和任务,实训目标和要求,实训内容,课时分配表,教学组织形式,考核办法。3.实训题库。是强化实训效果的试题库。试题侧重于实践性。学生在实践后期需要完成一次试题测试,便于老师检验实训效果。4.实训记录簿。即实训过程中的记录,要求教师每天记录。包括实训地点、班级、实训目的、实训内容、实训效果等。也是学生考勤的记录。以上这些文件不但使实训工作标准化,也为建立完整的实训档案打下基础。2008年开始,学生的实训成果也被制作成光盘、电子文件,使管理更加科学、方便。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新闻与传播专业建设需要在硬件配置、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教学等方面多下功夫,除此之外,当然还需要政府财政的支助,以及校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在“泛媒体”时代,为社会培养适应现代传媒技术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于凤静,何长文.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当代传播,2009(1).

新闻专题制作篇10

关键词: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现状;发展思考

本文拟以较具有代表性的新浪网为例,从网络新闻专题的分类、特点、选题、报道形式、报道角度、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我国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现状;同时对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作一些思考,探讨能够更充分的满足受众需要、更好的体现网络新闻专题价值的发展方向。

一、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现状

为了满足规模日益庞大的网民的新闻需求,我国各大网站的网络新闻专题做得越来越具体、细致,数量有增无减,形成了网络新闻专题的一个大繁荣。就新浪网而言,点开新浪网的新闻专题首页,就可以发现各种新闻专题被分成了许多具体的类别,包括了国内专题、国际专题、体育专题、娱乐专题、财经专题、科技专题等。

但是目前,网络新闻专题还没有公认的分类标准,一般将其分为事件类专题、主题类专题、挖掘类专题和栏目类专题。

事件类专题一般信源来自于突发事件。如新浪网2008年1月25日的“科索沃宣布独立”、2008年4月28日“山东发生旅客列车相撞事故”、2008年5月5日“缅甸遭受强热带风暴袭击”等。这一类新闻专题通常新闻性较强,由于信息本身的动态变化,所以在策划上偏于被动,持续周期由新闻事件的本身特性决定。事件性专题往往是受众比较喜欢爱看的专题。

主题类专题一般为一些可预见的主题。如新浪网2008年4月17日“2008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08年5月8日“2008俄罗斯红场阅兵”以及一些常规性的颁奖和会议等。这一类专题具有宣传性、服务性较强的特点,在策划上更为主动,持续周期由策划或者主题进程共同决定。此类专题在信息接受益加小众化的今天,往往会得到一部分“铁杆受众”的期待和衷爱。

二、对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思考

(一)充分运用网络传播新技术进行创新

网络新技术是影响网络专题发展的重大因素。网络新技术作为网络专题的新的表现手段,能更好地反映专题的内容。新技术的应用一直在影响网络媒体的表现形式,对网络专题也不例外。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对于网络传播技术的更新和利用,不仅仅是网络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受众的迫切需求。

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不同之处,就是网络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是建立在网络传播技术的创新和不断发展之上的。

相比传统媒体中纸质媒体只有文字和图片,广播电视媒体只有声音和视频;纸质媒体只有有限的版面,广播电视媒体只有仅有的时间段而已,网络媒体则在这方面体现出极大的优势。它除了有无限的网络传播空间之外,还有着丰富的传播方式。除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之处,它还有着flash、模拟动画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还将有更多的传播方式会运用到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当中。

这些网络传播技术的创新和运用,不仅仅使得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更加快捷、形象,同时也使其传播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统筹联动,加强品牌战略实施

自从网络媒体出现以后,它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就没有停止过。在我国,目前商业网站还没有对新闻事件的直接采访权,这就造成了其要信息来源方面的缺失。而在网络运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传统媒体也需要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都意识到只有加强合作才能使彼此更加强大。

在市场上明显出现“马太效应”之后,仅靠单打独斗难免落得伤痕累累,甚至难以在竞争大潮中支撑。因此,“合纵竞争”势在必然――联合互动、统筹运作、内容共享、错位竞争。这样有利于在重大活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使得不同媒体之间的特色相互交叉融合,产生多家媒体力量叠加的“1+1>2”的传媒效应。通过内容交换,取长补短,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提高整体竞争力。统筹联动不是简单的组合与拼装,而是一种建立在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上的一种互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同作战关系。统筹联动既可以是与其他网络之间的联动,也可以是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同时进行的联动。由于统筹联动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竞争成本、形成舆论强势,因此它能使媒体在竞争中占据相对优势,使自身的影响力波及到合作媒体覆盖的范围之上。

(三)网络新闻专题要注重策划

网络新闻专题并不应该是单纯的将新闻报道在网络媒介上进行“堆砌”,而应该是对新闻的一种深度挖掘,兼具了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等特点。对于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网站能否吸引住受众,能否从众多的媒体中脱颖而出。

因此,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时,要着重增强策划意识,提升新闻专题的竞争力。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要求能够对各种新闻资源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配置与运用网络新闻资源,办出网站特色,提供更能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策划

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要注重策划。众所周知,并不是每一个新闻事件都可能制作成为一个新闻专题的。能够作为专题来进行报道的新闻事件,往往是具有重大意义,或是在社会当中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2.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策划

数字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没有过时,传媒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是否为受众提供了满足他们需求的内容。在当今获得独家报道越来越困难,网络新闻专题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需要在内容上进行精心的策划,深度开发新闻信息资源。

三、结论

现代社会,传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网络新闻传播的飞速发展中只有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正视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推动网络新闻专题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振轩.我国图书馆自助借阅服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