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技巧课程的总结十篇

时间:2023-12-18 17:47:40

沟通技巧课程的总结

沟通技巧课程的总结篇1

〔关键词〕记分制;民航旅客服务;沟通技巧;课程考核

当前的《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课程考核,是延续了对事实性的知识考试和点状的服务沟通技能进行考试的模式,课程评估也是延续了传统的以知识复制效果为标准的模式。这样的考核、评估无法驱动和激励学生在真实工作中的探索,也同样伤害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努力热情。

一、研究意义

在引入社会角色理论的基础上对《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课程进行课程改革,势必要求引入新的课程考核模式和课程评估标准。探索合适的理论支撑,构建以综合服务能力为基础的课程考核体系,从而形成新的课程评价标准,能够有效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学生从简单知识点记忆到事实上的服务能力体验,同时增加职业教育课程,由机械的知识讲解走向场景模拟中的实践体验。

二、考核体系创新

高职教育延续了大学教育中对于知识点的重视,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都习惯性的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抽象和整理。这种思维更偏重于理论研究方向,作为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高职教育培养操作型人才就有失偏颇。服务行业的沟通技巧是核心课程,沟通技巧的知识点建构对于实际应用并没有意义。沟通之前不能预设方法和结果,任何服务行业的服务手册都只讲具体服务标准,如何实现这个标准就是个人的沟通技巧和方法问题。沟通技巧的任何理论都要在实践中体验和形成的,考核这种理论的知识点完全没有必要。任何对与具体沟通技巧的知识点建构都是伪命题,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为了表现某个所谓的沟通技巧,预设结果进行一场所谓的模拟,对于实际服务场景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沟通能力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整体化理解;二是行动化理解;三是等级化理解。沟通能力的整体化理解体现在对于沟通效果的整体化考核上,任何沟通技巧的使用都是可以的,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沟通效果的考核标准是唯一的——按照服务手册的服务标准完成服务同时获得旅客的满意;沟通能力的行动化理解体现在沟通技巧的可实施性上,能够付出行动并推进具体服务的实施;沟通能力的等级化理解体现在沟通效果的差异上。沟通能力的考核体系首先,要放弃对于知识点的记忆考核;其次,要摒弃为实现预设沟通技巧运用而设计的虚假模拟考核;最后,更要抛弃以实现服务为标准的考核思路。沟通技巧考核体系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模拟服务场景观察记录学生沟通过程,开放式的服务场景没有预设标准,唯一要实现的就是模拟角色的完成。考核内容涉及三个层次:一是整体完成度,即模拟角色服务内容完成情况;二是模拟过程中的服务水平,按照服务手册进行评估;三是被服务对象的反应和配合度,按照角色接受服务的程度进行评估。课程考核的具体方式为服务场景模拟,分组进行多次模拟,根据不同角色的完成情况采用积分制作为考核方式。记分制和打分制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对于模拟角色不设置具体任务,仅以完成服务场景中服务过程为目的,模拟过程没有标准。二是对于模拟的服务场景进行临场干扰,由教师决定场景模拟过程中的外部模拟因素,如航班晚点时刻的变化等。积分制采用扣分方式完成,模拟角色违反角色定义即扣分,不违反角色定义的行为自由发挥,在定义范围内的特殊行为可以获得加分。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鼓励学生完成服务场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服务沟通技巧。

三、评估标准设计

基于服务场景模拟教学方式的改革对课程评估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别于对知识点考核的得分制和职业技能实际操作水平的打分制,服务场景模拟教学选择了积分制。这种积分制虽然忽略对知识点的考核,但是却可以让学生在模拟中自然而然地发挥沟通技巧的知识点。对于职业技能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是相关专业课程的事情,沟通技巧课程重点关注沟通技巧在随机场景下的自然运用水平。相应的课程评估标准选用了三个指标:一是模拟场景完成度;二是模拟角色完成度;三是模拟服务满意度。模拟场景完成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模拟场景的百分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笑场、中断和无法继续等情况。教师从开始引导模拟到学生自由发挥并最终完成带有未知问题的场景模拟,实现对沟通技巧运用能力的评估。模拟角色完成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所模拟角色的达标率。学生在模拟过程中会出现超出角色定义的情况,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习体会“社会角色”理论和实践,通过对模拟角色的理解来推进对沟通技巧的学习和运用。模拟服务满意度是指模拟结束后,所有参与角色对于服务和被服务过程的满意程度。这个满意度直接反应了模拟过程中沟通技巧运用的水平,勉强完成的模拟过程不会有较高的满意度。通过对这三个指标数据的分析,有效地评估课程完成情况和课程教学水平。这些数据都将被记录在模拟结束后的分析记录中,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有效避免了看考试分数和投票打分等带来的弊端。为避免教师和学生达成消极配合,应在教学结束时进行一次高仿真的场景模拟,由课程评估单位派遣一个模拟乘客,制造意外事件来检验实际模拟效果。另外,平时教学过程中也应对模拟过程进行全程录像,既便于场景分析和教学总结,又有利于展开课程评估。

四、创新总结

考核方式采用积分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对教师则可以提高平时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对开放式场景模拟来说,考核结果不能以完成模拟场景的服务过程为标准,而是要看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实际运用水平,通过积分制可以将教学和考核同步进行。评估标准的三个指标,完全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中,同时充分发挥数据记录和分析的作用。课程评估完全渗透到日常教学中,避免走形式主义的抽查和旁听,更不能依赖于课程成绩的分析。

沟通技巧课程的总结篇2

管理沟通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实用性强、操作性强、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影响力较大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管理沟通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模型,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教学,将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作为主要授课方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习的效果.课程中运用了情景模拟、实战演练、角色扮演以及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教学环节是案例教学.管理沟通案例教学流程如下:第一,案例导入,教师把案例中的问题导入到课堂中.第二,结合案例对课堂授课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提出问题.第三,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公开讨论,教师把握控制整个讨论环节.第四,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总、总结.第五,布置学生撰写案例报告.

2课程案例教学的特点

2.1实践性特点

管理沟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从教学目标看,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沟通方法,解决突发事件,化解危机;二是从课堂内容设计上看,实践教学占该课程总学时的60%以上;三是从教学模式上,主要是实战演练、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以及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模式”的采用,通过模拟管理环境、课堂分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阐述个人观点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艺术性特点

管理沟通课程的艺术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讲:一是课程类型的艺术性,二是管理沟通工作的艺术性.作为管理类课程,它具有跨学科、跨专业性特点,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同时,管理沟通的工作对象包括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最活跃的因素,并不完全服从于自然规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需要一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比如口头沟通的技巧、倾听的技巧及处理人际冲突的技巧等.

2.3互动性特点

管理沟通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互动性.管理沟通课程包括沟通、管理沟通、组织沟通、人际沟通等.其中“人际沟通”是开展管理沟通课程的重要前提.管理沟通课程的授课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做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前提.要想达到理想的课堂授课效果,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备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授课教师备课情况.教师在授课前不仅要备课充分,还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个体的专业背景、价值取向、学习兴趣、学习目的等,为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做准备.二是学生在学习前充分了解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明确教学目标、授课模式及方法.

2.4适用性特点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有其适用的范围.管理类的课程并不都适用于案例教学,要根据授课内容选择.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对于简单的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更直接、更简单、更有效.案例教学更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单凭课堂讲授的方法不易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需要借助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通过生动的案例介绍,把要知识嵌入到情境中去,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通过讨论分析案例,有利于学生沟通、交流、分享、成长,达到寓学于乐的效果.

3课程案例教学的难点

3.1教学素材匮乏

目前,案例教学已经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广泛应用,但是管理沟通课程在案例素材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案例素材的匮乏直接影响了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管理沟通课程的开设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培养高等商业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作为近几年开设的新课程,尚没有统一编写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教案,在案例的选择上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往往是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受个人精力和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的局限,所选或设计的案例往往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实用性.

3.2课堂组织困难

案例教学的主要授课环节是组织课堂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可以增加学生对案例的熟悉和了解,加深对管理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协作分享的学习精神可以培养学生钻研、思考、逻辑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案例课堂教学班级以30人左右为宜,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7~8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整理、汇总讨论结果.管理沟通课程是本科类的专业选修课,通常是大班上课,这种模式一般在90人左右,不利于进行分组教学,给学生课程讨论造成一定的难度.

3.3对教师的管理组织能力要求较高

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要进行案例导入,对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和控制,纠正偏差,归纳总结等.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能够完整、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知识,精通管理案例;二是要求教师具备超强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驾驭课堂局面的能力等;三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不出现“冷场”的局面,也要恰当掌控课堂活跃的尺度,不出现讨论过分热烈、“刹不住车”的局面.

4提高课程案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4.1恰当选取案例

案例选取要具备几个原则:一是要体现前瞻性.案例教学是管理沟通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案例题材的选取不仅要符合时展的需要,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来选取.过时、陈旧的案例,不具有时代性,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枯燥.二是要体现启发性.要选学生感兴趣的、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引起学生共鸣的案例.三是要体现适应性.案例的选取是为实现培养目的而服务的,所以教学环节的设计、编排要和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相一致,紧扣培养目标.

4.2科学培训教师

案例教学实施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培养高素质的授课教师,提高教师对案例教学方式的认可度,掌握案例教学的技巧性,培养教师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培训的方法,一是通过校内教师之间观摩教学,案例讨论,案例编排等方式相互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鼓励教师出国深造,学习国外高校案例教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案例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三是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收集教学案例,提高教师遴选、编写、组织教学案例的能力.

4.3建立案例教学保障制度

沟通技巧课程的总结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教2-学3-训练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48-02

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尽管各高校已经陆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在授课方式上多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法为主,学生机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教学内容多为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实用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甚至部分学生反映上心理健康课效果不大,体验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本该有的乐趣与时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多资深教师的指点和帮助,和其他老师一起摸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现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这种教学模式根据课堂时间进行分配,其中,“教2”指的是教师教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训练程序的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20%,在“理论教学”部分完成;“学3”指的是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训练程序的时间占课堂总时间30%,在“互动游戏”、“小组讨论”部分完成;“训练5”指的是体验心理训练,占课堂总时间的50%,在“实践训练”、“课堂总结”部分完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节课堂将分为:互动游戏(15分钟)、小组讨论(15分钟),理论教学(20分钟),实践训练(40分钟),课堂总结(10分钟)五部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调动起来,进而最终达到:知识+技能+方法+程序+实践=能力的有效课程教学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

本部分以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人际交往心理专题进行案例分析。根据“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本专题的单元教学模式设计如图1,课堂时间为100分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互动游戏(15分钟)

首先,让大家进行热身活动“双手传真情”游戏,具体操作如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个人将自己的双手放在前一位同学的双肩上,在这个圆圈中,每一位同学根据教师的指导语“搂搂你的头啊,学习不用愁啊;提提你的肩啊,工作会挺先啊;拍拍你的背啊,生活不会累啊;捶捶你的腰啊,学习步步高啊”给自己前面的那位同学进行按摩,放松双肩、背部,对其进行赞美,结束后,再让大家原地向后转,组成一个逆向圈,重复上面的过程。完毕后,让大家思考:“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表达形式有哪些?”从中可以总结出:人际交往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人际交往的表达形式=文字(7%)+声音(38%)+肢体语言(55%)。

(二)小组讨论

首先,让学生阅读《天堂与地狱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上帝说:上帝,我从来没有看过天堂与地狱,你能带我去看看吗?

起先,上帝领着这个人到地狱,发现地狱的人都瘦骨嶙峋,他们都用一个特制的勺子喝粥,勺子的把很长,勺子的头很小,吃饭的人只顾自己吃,可勺子实在是太长了,每个人都无法将食物送到自己的口中,一个个饿得大喊大叫,大家互相抱怨,互相憎恨。上帝告诉这个人,这就是地狱。

上帝又把这个人领到天堂,他发现天堂的人一个个都长的胖乎乎的,笑逐颜开,他们用的是同样的勺子,吃的是同样的粥,但是他们是把粥盛出来喂别人,你喂我,我喂你,结果大家都吃到粥了,互相感恩,因为有了你才有了我的粥。上帝告诉这个人,这就是天堂。

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我们该如何和别人进行交往呢?

最后,通过讨论得出:天堂地狱是人自己创造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他人进行交往,反之互相抱怨将会产生人际困扰。

(三)理论教学

在前两部分铺垫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着重阐述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二是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三是优化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本部分内容中通过“人际关系原子图”,阐述大学生中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有: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不懂交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优化人际交往的技巧:一是非言语沟通技巧:眼神、姿态、表情、动作、声调。二是言语沟通技巧:语气、语调、用词。具体来说要学会对别人的认同、赞美、感激,同时还要学会微笑、倾听、幽默等等。在本部分内容中知识点比较多,可以用一两个故事阐述沟通技巧,让大家在思考中学习知识点。

(四)实践训练

为了让学生体验如何有效和别人沟通,本部分通过两个活动进行。

1.“优点大轰炸”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8-10人围圈坐,请一位成员坐在团体中央,其他人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之处(如性格、相貌、处事……)。然后被称赞的成员说出哪些优点是自己以前知道的,哪些优点是不知道的。规则是必须说优点,态度要诚恳,努力去发现他的长处,不能毫无根据地吹捧,这样反而会伤害别人。每个成员必须都坐到中央去,接受“轰炸”。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学会优化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赞美,通过真诚的赞美,让别人意识到:原来我在别人心目中还是很重要的,从而促进彼此的肯定与接纳,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沟通技巧课程的总结篇4

临床药学沟通是药师在提供药学服务过程中,借助语言、举止和神态等方式与患者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与医生、护士进行沟通合作所体现的技能。临床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药师和患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可以达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的高度沟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顺利实现预想的目标。

1.1国外临床药学沟通能力的培养方式

国外医学和药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培养医学生和药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开设人际交流系列课程,培养学生有关临床沟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例如,美国医学院协会1999年制订的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目标明确指出,第一、二学年,培养医学生在医学性接触时识别影响交流的人际和环境因素,熟悉医师的交流工作内容打好与交流工作内容有关的能力及策略基础;第三、四学年,学习如何处理临床实践中碰到的困难局面及话题,培养与家庭成员交流的技巧和策略,培养与医疗同行及医疗组其他成员的交流技巧和策略[2]。临床药师培养计划也将《与患者沟通》、《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作为药学教育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药师的临床沟通基本知识和技能[3]。比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交流过程,如何运用沟通技巧从患者及其家属那里获得有用信息,如何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妥善处理患者与医生观点不同时的矛盾并促使最终达到一致意见,如何妥善处理与其他医护人员之间的冲突等各种策略,使学生能清晰准确表达对不同患者情况实施药学服务的过程和结果。以应对患者的不满来说,RuthE等[4]编著的PharmacyStudentSurvivalGuide就提供了这么一个简单的案例:诺道夫先生正拿着处方在药房门口等候取药,忽然他嘟哝了一句:“处方上的药品这么贵,没准药师又赚了一笔。”你正在审核药方之际,听到这句抱怨的话,该做什么反应?教材提供了8种回应的方式:①评判型———您不该抱怨,诺道夫先生,这些药物有助于你身体康复。②安慰型———您不用担心,诺道夫先生,我肯定您会解决的。③探究型———您每月花的医药费用是多少?④泛化型———每个人有时都会有同感,或我自己看病也会有同感。⑤转移型———哦,您的处方药品马上就好。⑥建议型———您应该找一个更好的健康保险公司,能够支付处方药物费用的公司。⑦理解型———我很理解您对于医药费用太高的感受。⑧同情型———的确,试图支付所有的医药费和其他生活费肯定令人不开心。面对这些不同的回答方式,学生需要思考和分析每一种反应方式的特点,以及可能带给患者的感受。比如,对于评判型回答,言外之意患者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和感受。安慰型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只是虚假的保证,通常是人们无话可说时候的反应。探究型通常会由一个问题引发额外的信息。不回应患者的话语,尽可能迅速转移话题,或者泛化患者的感受等,这些类型的信息反馈要么无视患者的感受,可能导致患者不愿再袒露自己的想法;要么会转移话题,偏离以患者为中心的主题。只有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患者的担心和抱怨,并分析判断造成这种不良情绪感的原因,才有利于培植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便于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药物服务。

1.2我国药学生缺乏临床沟通技能的培养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尚处于初步阶段,只有部分医学院校将这方面的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例如南京医科大学组织全国5家著名医药院校专家编写的全国第一部医患沟通方面的统编教材《医患沟通学》,并于当年首次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患沟通课程[4]。遗憾的是,高等药学专业则一直偏重于药品的实验研究与生产技术,忽视面向患者指导用药所需要的临床药学专业知识,很少将临床沟通知识作为独立的课程来开设,更谈不上注重沟通、信息给予及换位思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药学高等教育的这种偏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学生的执业素质和药师的药学服务水平。

1.3引入临床药学沟通课程,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有必要对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引入沟通技巧的培训内容,制定临床药学沟通能力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如何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借鉴《卡尔加里-剑桥观察指南(Calgary-cambridgeObservationGuide)》的一些指标[5]作为药学专业临床沟通环节的培养方案。该指南是由SuzanneKurtz和JonathanSil-verman在1996年根据科学的心理学理论设计的,涉及7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71个三级指标,旨在为划定临床沟通能力的范围,给医学教育提供研究和开展临床沟通能力课程构建基础框架。观察指南的一级指标,包括开始谈话、收集患者信息、保证谈话的逻辑性、建立友好关系、解释病情和诊疗计划、结束谈话、回答患者问题等方面。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选择某一部分指标作为教学大纲,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

2借助临床药学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建立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

2.1制定完善的临床药学沟通课程教学体系

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6],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三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每个领域有多个亚层,子类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下层向上层发展,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支撑,这样就使学习目标具有连续性和累积性。因此,临床沟通课程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的内容,建构系统连贯的教学框架。认知领域的教学是让学生熟悉标准化的临床信息和交流内容,掌握一些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影响患者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冲突的技巧和策略。交流技能要求学生对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教育程度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案,能够借助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清晰地叙述患者的情况,协调医患之间不同看法和观点分歧,与患者最终达到一致意见。情感领域则涉及学生的态度和情绪,让学生学会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能够利用交谈技巧让患者和家属接受和依从治疗方案,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参与的责任感。

2.2选择适合于临床药学沟通课程的教学方法

美国医学院协会对144所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交流技能教学与评估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85.4%的院校采用讨论、观察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主要措施是小组讨论或研讨会、讲演、学生与模拟患者的交谈以及学生与真实患者交谈。所以,临床沟通课程的组织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模拟患者教学、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2.3案例教学对临床药学沟通能力的影响

考虑到目前高等药学院校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及师资力量,认为对于药学本科生的临床沟通培训,最好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将抽象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临床沟通案例展示。例如,有患者家属要求停止使用抗生素,谈话从以下抱怨开始:“我不相信我的丈夫需要这样的治疗,这些抗生素纯粹是多余”,“你为什么不能制止医生滥用抗生素?”,“假如你是患者,你愿意这样生活吗?”,“难道你认为这是正确的?”作为临床药师,你如何记录你们的谈话内容,确切地说如何运用临床沟通课程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考虑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背景,你的谈话内容是否会涉及较多的医学术语?②哪种类型的信息反馈对解除他(她)的顾虑最为有效?③如何体现你对患者的关怀,即尊重他(她)的心理变化并给予治疗信心?当然,你还需要考虑如何撰写书面报告,如何向同事介绍病例,如何同医生商讨和制定治疗计划等。大体说来,临床沟通的案例教学旨在借助具体的情景再现,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诸如判断推理、引导话题和归纳总结等必要的临床沟通技巧,培植和提升学生应对药学服务实践的交流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顾及教学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比如,除了讲解人际交流的一般原则,需要传授药学服务涉及的一些临床沟通基本技能,诸如尊重患者的隐私,恰当地使用倾听技巧,有效使用开放性问题充分获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使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沟通技巧,与患者共同制定药学监护计划,协调患者和医生的分歧等。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设问-讨论-总结的教学环节,有意引入一些典型的临床沟通具体案例,尽量包括病史收集、病情发展、协调医患矛盾、治疗计划以及与医疗小组内部沟通等内容,从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态度等不同角度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分阶段开设临床药学沟通的相关课程

对于药学专业临床沟通课程的开设,可以参考实践教学的模式,由专职教师和临床药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比如教师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有经验的临床药师负责见习或实习教学。至于学时和开设时间,认为最好是分年级分阶段进行,比如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人际沟通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影响人际沟通的一般因素;大三学年开设临床心理学,使学生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特点,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和方法;等学生系统接触药学专业课程之后,大四上学期开设临床沟通学,强化药学服务的核心技巧,尤其是病史采集、问诊评估、应对患者质疑等过程,同时利用学期中间长假的机会,组织学生去医院药房或社会药店见习实践,充分利用医院教学优势使学生深刻体会“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准则。

3借鉴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估手段,建立药学生沟通能力的评价方式

3.1国内外关于临床沟通技能的培养要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和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临床沟通技能培养和评价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明确指出[7]:“医学院必须明确并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适量的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和进行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在2003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及临床医学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应该达到具有有效与患者沟通的能力,2008年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医学生“应具有有效交流的能力”,强调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3.2参照医学生的教育模式构建药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价体系

近年来,国外开始关注对药学生临床沟通技能的研究,国内对于临床药师与患者沟通交流技能方面的研究报道也有一些,但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因此,可以参照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教学经验,从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来指导和建立药学生的沟通能力的评价体系。比如,标准患者法[8]由经过标准化培训者扮演特定的患者角色,模拟症状、体征和情绪等特定医学问题,让学生在沟通中收集患者的病情,并且回答标准患者的提问,学生的沟通能力由标准患者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价方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3],即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由于使用同一指标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增强了实际操作性。再如观察法,利用临床专家设计的图片和视听材料,要求学生找出关于情感状况的临床肢体语言信息,并对被观察者的沟通行为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考察学生对沟通认知领域的掌握情况。

3.3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药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考核方式

借鉴国外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认为可以借用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量表评价手段[9],建立药学生沟通能力的考核方式。比如,可以采用自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3种类型,采用“是与否”或者分数(如0~4分)来记录和评价行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临床药师和指导教师共同选择合适的素材,利用患者角色模拟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釆集病史、整理资料和完成药历报告。如果教学设备完善,还可以在无老师监督下用录像机记录学生的问诊过程,再由2名教师根据录像带情况间接性地分析考评,这对沟通能力的考核更为客观真实。

4结语

沟通技巧课程的总结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师生沟通;研究

教学是一门沟通交流的艺术,教师与学生之间应以互动作为沟通交流的有效方法。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这一学科成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要让学生具有学习积极性,深入地了解语文内涵,提升语文素质,进而促进语文学科教学效果的提升,师生沟通交流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教学改革中,应深入对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艺术的探索,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活泼生动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师生沟通的意义

1.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沟通,是增进师生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师生之间具有平等的地位,具有尊师爱生、和谐亲密、教学相长的良好关系,才能促进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和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缺乏沟通,会让师生双方产生隔阂。师生之间只有有效地沟通,才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发展。

2.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两者的传授与学习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困扰着大部分的教师,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们。而这一问题的主要成因就是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不足。师生间的沟通效果,往往决定了教学成果。所以提高教师沟通的能力、沟通的艺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沟通方式,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授语文知识,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情感和引导正确价值观的责任,所以,优化课堂沟通方式,有助于小学生学习的全面提高。

3.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的专业素养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谊三个方面构成。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不仅要拥有渊博的学科知识造诣、高度的课程认知,还要对教育工作具有极大的热忱,拥有正确的工作价值观。沟通能力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之一,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与学生双向沟通、平等对话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心理动态的一种手段。所以教师的沟通能力极为重要。

二、师生沟通的方法

1.提升教师的沟通艺术

为有效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水平,教师必须加强对师生沟通的重视,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明确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双方协同努力。教师要具有有效的教学理念,能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行之有效地进行教学。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适合自身教学风格的方法教育学生。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沟通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了解学生的实际所需,改变旧有的灌输式教学,主动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制订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灵活选择沟通时间,把握沟通时机。在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并得到学生的有效回应后,师生沟通水平将得到巨大提高[1]。

2.提升学生的沟通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意识形态塑造阶段,语文学科教师不仅需要教授语文知识,还肩负引导学生以语文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责任,要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对教师的重新认识,将老师作为学习上的引领人和朋友,能够积极主动地和老师进行交流。

3.提升师生的沟通技巧

师生的有效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可以打开师生双方共同进步的大门,为小学语文教育的持久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必须认识到提升交流沟通水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是教学的关键和基础。教师要把握交流的时机,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给予启发并加以巩固;把握科学的交流策略,以互动问答、分组合作的形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握好交流内容,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态度并辅以学习技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趣味性并获得提高;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以沟通为基础,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2]。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沟通则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高度重视沟通艺术,深入分析了解与学生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以丰富的沟通形式、灵活的教学手段,创建师生之间的沟通空间,提升自身的沟通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引芳.论师生沟通的技巧[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沟通技巧课程的总结篇6

关键词:网络教学;互动式教学;英汉口译教学;译员能力

1导论

传统的英语专业本科口译课堂教学大都以教师为中心,基本上都是采用录音、笔记、口译和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DingChao,2014:2466),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与技能的状态。同时,这种传统的口译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训。但是,口译的本质是沟通,即职业翻译本质上是专业的沟通行为,既要遵守职业规范,也要遵守沟通规范(DanielGile,2011:22),如果本科口译教学只培训口译技巧,而不给学生树立沟通意识,那么学生就难以适应真实的口译实践。正如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ClaudiaAngelelli教授在2012年“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提出的,口译教育应该有6个构成要素,即信息处理、人际交互、语言知识、职业技能和素养、特定的环境与场合、社会文化(刘和平,2012)。换句话说,学生的人际交互、职业技能和素养也应该在口译课堂得到培养。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知识建构的自我完善和更新。Zakrzewska,Fry和Larkin(2003)则发现,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学习者沟通能力。网络教学则是通过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来完成教学。它覆盖面广,教学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从口译教学角度来看,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以展示真实的场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并进行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并运用口译技巧(王静,2010:35)。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译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可以借此提高学生口译兴趣,打好口译基础,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进一步加深对口译职业的理解。

2可行性分析

笔者曾于2014年7月设计了一份题为《浙江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学生对交替口译认知的问卷调查》的问卷,并于2014年9月初第一堂英汉口译课上发放给英文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2012级5(24人)、6(23人)、7班(21人)的学生,并回收有效问卷68份。在将数据统计、分析完毕后得出以下结论。1.83%的学生表示课后不会向老师提问,更不会主动反馈学习情况;2.73.53%的学生表示没太掌握短时记忆技能,69.12%的学生认为自己没太掌握笔记技能;3.57名学生(共68名)平均每天电脑上网超过3小时,但多达40人平均每天上网时点击英文学习网站的次数小于3次;4.三个班级专四平均成绩相当,且在各个问题的回答上也表现基本持平。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说明,这三个班级的学生虽有一定的口译基础,但在学习的自主性、对口译学习的本质认知等方面较为欠缺,对于口译技能等学习还相对薄弱。尤其是他们虽然每天都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上网,却并未充分利用网络来进行口译学习。这说明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自主口译学习是可行且必要的。

3模式应用研究

3.1教学目标

此次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口译现场感。此过程的设计旨在加强师生互动,促进生生互助,加强交流和沟通,最终提高学生口译学习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3.2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基础的口译技巧,为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布置任务,提供材料,明确要求,在任务进行中指导、观察、协助和监控活动的进展,并对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估。学生的角色定位:学生是课前准备的具体执行者,是课后练习的主动设计者和参与者,在活动中占主体地位。其次,课程教学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与反馈过程,且每个过程均采用团队合作形式。教师要求各小组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前准备,并在课堂展示译前准备资料,同时就展示过程和口译过程进行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社区交流口译学习心得,提交作业,对自我表现进行反思总结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译专业能力;最后,在本课程结束后再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检验课堂改革的有效性。

3.3教学实践

1)问卷调查:结合中国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口译学习的认识、目前的口译学习所遇到的问题、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情况、同伴互助和自主学习等情况。2)课程实施过程:根据前测问卷的调查结果对课程进行设计,将网络资源与口译教学相结合,并按照“课前互动准备、课堂互动教学和课后互动反馈三个步骤来实施课程改革计划。①课前互动准备:按照口译话题分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节课都要求一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询相关资料和平行文本,做相关专题的准备,包括词汇表、口译实录、背景资料等,整合专业术语词汇。②课堂互动教学:组内学生分工,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如背景和词汇介绍人、现场发言人、现场译员、记者、评委等,同时,通过随机抽取其他学生口译的方式,让余下的学生也充分参与口译现场,充分锻炼和加强演讲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并通过生生互评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口译的评判标准,以便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口译学习。③课后互动反馈:开设网络论坛,学生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同学间分享知识技巧、介绍心得体会、转载优秀的文章或网络链接等。教师建立QQ、微信群或通过邮件互动等形式,布置课后练习任务,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相关材料自主练习,并将自己或同伴的练习录音,转载成文字,定期对自己或同伴的口译练习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上传至共享空间,以供大家借鉴,形成互帮互助、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的良好学习氛围。

4结语

沟通技巧课程的总结篇7

我很荣幸的参加了集团公司举办的“2011年职业经理人春节培训班”这样的一个学习机会,在这风景秀丽的**市委党校,结束了我五天的学习课程,通过此次培训讲座学习,让我接受到了全方面知识,并且树立了更高的职业道德追求,不仅使自己的眼界得以开阔,还使我对以后的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会注意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真正实现了“充电”的目的。

翻开课堂笔记本,依然感触。霍教授所讲述的沟通的心态与技巧,让我受益匪浅,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带给我一定的帮忙。以下是我的记忆深刻心得体会:

在课程上霍教授让我们做了两个小小的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她让我们拿出一张白纸,同时也让我们闭上眼睛,于是我们按着霍教授的讲的步骤开始折纸,首先她让我们对纸张进行折叠,然后进行再两次的折叠,最后撕掉边上的两个角,当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大家手上展开的纸张,什么样的形状都有。接着霍教授让我们再拿出一张同样的纸张,同样的跟刚刚说的步骤是一样的,但是不一样是在我们折叠纸张的过程中,霍教授开始跟我更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互动的效果,最后的结果是:大家撕的纸张的形状大部分都是一样的。从这两个小小的实验中,告诉我们什么是有效的沟通,那么所谓有效的沟通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思维的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接受。作为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人,在处理事情的同时我们要做到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懂的分析,学会尊重他人,做到一视同仁,就如马教授所说的把身边的每一个当作天使,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恰当得体的语言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让我认识到原来人与人之间沟通有这么多技巧,只有充分的了解这些技巧,并把这些技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我们才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的工作。

在组织培训授课的同时,公司还特别安排各部门、公司代表进行了讨论,工程、营销策划和销售冠军、交流分享了2010年工作的总结与技巧,如何开展2011年的本职工作,同时让我见识广阔,也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公司的思想方针,更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

希望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激励自己,不断的提升、突破自己。也希望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做的比别人更出色,勇敢的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为了今天我会好好努力的,为了明天的收获我会好好准备,我相信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

沟通技巧课程的总结篇8

关键词:人际沟通;新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81-02

以往研究发现在相同资质水准的学生中,当教师拥有较好的沟通能力时学生的学习品质也较高①,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于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新闻专业而言,该专业特性尤为强调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有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新闻专业教师的人际沟通行为及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大学教师人际沟通行为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希能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人际沟通及其内涵界定

人际沟通行为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是一种人际之间透过特定管道传达信息的有意义的历程,人际沟通分为以下向度。

1.沟通动机。个人会对沟通之前对于当前所处之沟通状态、目标加以判断,因着这种判断而产生了“趋”和“避”的动机,趋的动机如涉入,避的动机如焦虑、排斥。

2.沟通知识。个体沟通之前经由既有之认知基模中寻找适合的沟通方式,经由后设认知设定策略和目标进行有效沟通的行为。

3.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指的是个体在进行沟通中的外在行为能力,此能力分别为改变自我、镇静、表达、互动技巧,一种行为可能包含一种以上的技巧,如微笑可能包含着表达与互动的技巧。

4.沟通文化。个体进入某一特定的场域中受到其所原有之沟通型态和方式作用而影响其沟通的型态和方式。本研究以高雄县、市及屏东县之公立国民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探讨其人际沟通行为、教学效果现状及两者间之关系与相互影响力。

二、研究方法及其实施情况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教师本人填写问卷。本研究依文献分析探讨所得,编订“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行为与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希望通过该问卷了解高校新闻专业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教学效果。本研究之问卷调查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问卷填写者基本资料”;第二部分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行为问卷”;第三部分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研究者依照学校规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研究样本,主要针对西南地区的数十所高校的新闻专业教师进行问卷的发放填写,问卷委托各校相关负责人员协助分发、施测与回收。

三、研究结果分析

1.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现况分析。本量表共22题,采5点量表、以5~1分表示在人际沟通行为上的相关认知程度,以平均数和标准差呈现,分数愈高,表示在人际沟通行为方面表现好。就研究结果整体而言,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量表”中所知觉的人际沟通行为,总体单题平均数为3.85,以五点量表的计分标准显示,在人际沟通行为上属“中高水准”,而各层面中平均数大都位于3.62~4.09之间的“中高水准区”。面对教育改革潮流,教师不再固守以教材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不管出于被动或主动,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和教学的需要开始与教室以外的人、事、物展开对话,寻求各种协同合作与资源引入的机会。

2.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教学效果分析。本量表共39题,分为6个层面,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教学效果整体平均分数为3.49,属“中高度”水准。各层面之平均数分别为教学信念(3.85)、环境应变(2.52)、组织互动(3.75)、教学执行(3.66)、职业尊严(3.71)、人际网络(2.98),各层面的平均分数以教学信念3.85最高;而环境应变2.52最低。大多数高校新闻专业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大部分人一直身处于高校这一较为单一稳定的环境之中,使得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长期稳定的情况下不再习惯变化,一旦出现大幅变化就有可能适应不良,所以在进行相关教育变革时,最好能与教师们沟通好意见并给予一段时间缓冲。

3.性别因素对于教师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就研究结果而言,男女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上并无明显差异,依所得出结果可推出,在现在的校园内男女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整体总层面上的认知上无差异。而就调查所得整体总层面之平均数为男性3.86、女性3.89来看,属“中高水准”。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于教师人际之间的沟通需求也愈来愈高,故不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性别角色为何,为顺利推展教学工作,人际沟通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4.年龄因素对于教师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就整体总层面观之,不同年龄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上是有差异的,51岁以上、41~50岁、30~40岁的不同组别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上皆高于30岁以下组教师,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方面的表现也随之较佳。另外,从担任教师的教龄来看,教领高于20年的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教学效果均明显强于教领在5年以下的教师群体。在教师人际沟通行为各层面与教师教学效果各层面的相互关系中,本研究发现,教学效果与人际沟通行为之分层面与整体总面属正相关关系,教师人际沟通行为表现愈高则教学效果愈高。根据本研究分析以及与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受访教师分享和习得相关人际沟通能力并不是来自于求学过程中的相关课程培养,主要的学习管道大都来自课外的讲座、书籍阅读及观摩等非正式的课程。而就量化研究结果而言,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行为的认知表现属中高水平,在分层面上依序为沟通技巧、沟通知识、沟通动机及沟通文化,此结果显示面对当下的教育改革情境,教师对工作环境需要沟通的情境认知高,对于相关技巧与知识的认知也颇丰,在必要时刻也愿意进行沟通活动,对于所属工作环境中沟通型态的感受虽较低但亦属中上。由此结果可知,在现阶段,教师的认知中人际沟通行为在工作环境中是不可或缺的,故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中自我认知的准备度如相关知识、运用技巧皆达一定水平。

5.研究的不足与检讨。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乃研究者参酌相关文献及编修相关研究问卷而来,由教师自己填写回答问卷,教师填答时可能受限于问卷编制的架构和对描述语句的解读不同而无法完全反映其人际沟通现况与教学效果。教师填答时可能为了符合社会期许,而隐藏其真实想法,可能使研究结果有误差。另外,本研究属于量化之研究,所得结果代表整体性的认知,仅能了解普遍性趋向,无法针对个别学校作解释。其次,就研究样本而言,研究者依照学校规模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研究样本,但问卷由研究者委请各校受托人协助分发、施测与回收,因此,可能无法避免抽样误差的存在及样本流失的情况。

人际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沟通方式和型态也依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选用适当的沟通方式在适合的场合使用,需要个体的认知基模正确运作,沟通的能力无法一蹴可及,需要一段时间不断调适、调整,30岁以下的教师通常进入教职的时间不算长,相关职场上的人际互动活动皆处于尝试、探索阶段,相对于年龄较长的教师在职场和社会上皆经历一段时间的历练在沟通能力则较佳。在人际沟通的分层面上,“沟通知识”、“沟通文化”及“沟通动机”大抵也会出现与整体相同的现象。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沟通技巧”、“沟通知识”、“沟通动机”、“沟通文化”等层面的表现能够对其教学效果产生有效的正面的影响。在本次访谈中,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高校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互动频繁的工作,随着时代的不同,教师本身的人际沟通行为更重要。尤其是作为一个团体,学校内部的运作也需要透过互动达成共识,而现在学校的成员背景愈来愈多元化、想法各异,所以更需透过沟通形成共识,这也是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沟通的重要性不因教师的职业特殊性而显重要,而是时代的潮流所致,不论着眼点在于现在整个社会环境或学校教育中相关的人际互动环节,现在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内的行政运作及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透过良好的人际沟通行为协助达成目标。教育是百年大计、国家之根本,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执行者,是极为重要的角色,教师教学工作的成效不但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也影响着教育品质的提升。

注释:

①Schramm,W.(1955),HowCommunicationworks.InW.Schramm(ed.)ProcessandEffectofMassCommunication,Urbana.Ill.: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pp.52.

参考文献:

[1]Anders,B.,&Christian,K.(2002).Estimatingthereturntoinvestmentsineducation:Howusefulisthestandardmincerequaction?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21,195-210.

[2]何丽君.沟通媒介认知、人际沟通能力、沟通满足对自我效果影响之研究[D].台北铭传大学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

沟通技巧课程的总结篇9

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摘要:医患沟通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文分析医学院校中护理专业医患沟通原有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探索综合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设计及使用,为提高护理本科《医患沟通》教学质量及护理本科生的沟通能力做出参考。

关键词:护理本科;教学方法;医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00-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对于广大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医医之间、医护之间、医患和护患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能力,医患之间沟通是否有效,不仅影响到病史采集过程,还影响病人遵医和求医行为,进一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并且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与情感问题较多。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引起社会交往障碍[1],这对医学生进入临床有极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的医学生,除了学习《医患沟通》,还要掌握必要的日常人际沟通理论与技能,既能提升自身素质、保障心理健康,也可以融会贯通,以一达广,以常达变,促进《医患沟通》学习的纵深程度,是今后提高医疗专业水平的需要,也对医学生专业学习和以后的临床实践有极大的帮助[2]。

在本科医学教育中,医患沟通的课程性质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明确规定。八年来,我教研室一直致力于研究《医患沟通》的教学。对于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新阶段的大学生,自身发展欠成熟,情绪性格未稳定,经常出现人际认知的偏差,因而在医患沟通教学中,我们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最利于引导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和对策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为医学生顺利地转变为医务人员奠定基础。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医患沟通教学情况分析

1.护理专业基本学情分析。护理学专业具有其特殊性,绝大多数学生为女生,由于青年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部份女生心思细密、敏感,情绪波动大,所以在女性环境中人际关系的问题及人际交往矛盾均多于男女比例平均的专业。鉴于这一特点,护理专业的医患沟通的学习须与人际沟通的学习相结合。只有学生在其基本人际环境中掌握沟通学的理论方法,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加以实践练习,具备建立人际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在真正的医患沟通中才能融汇贯通,学以致用。

2.传统医患沟通教学的不足。我校护理专业医患沟通课设为必修课(考查课),课时32课时。因为课时有限,无法兼顾沟通基本理论和临床沟通实践,也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虽然对沟通感兴趣,但不能分配足够的学习时间。

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主要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沟通理论枯燥乏味,难以激发起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并且极少关注课程内容,也很少提问,没有实践指导,学生不知如何应用沟通技巧,学习积极性较差。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减少,课堂纪律散漫。另外,大教室固定的桌椅,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而非理论知识是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充分融入沟通的环境,经过认真的观察体会、模仿、尝试,才会树立沟通理念,理解沟通的意义,所以其他国家的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

医患沟通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医学院校已经意识到,却因为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原因,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佳。如医患沟通最有效的实践教学是在临床环境中由医务人员指导进行,但因为我国医疗资源的匮乏,医务人员医疗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因而愿意承担这一教学的人员很少。正因为实践教学专业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实践常常流于形式[2]。

3.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医患沟通教学结合现代医学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医患沟通在教育模式上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授医患沟通理论和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早实践,多实践。国外医学院校近年来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公开课等,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好评[3]。

二、医患沟通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前的准备。人际沟通能力是医患沟通的基础,正式进入医患沟通课程前,对全班学生进行人际沟通能力的评估,采用开拓者心理测评软件《人际交往能力测评》量表评估学生学习前的人际沟通能力情况。根据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做一些调整和改动,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更符合专业需要。

任课教师的选择方面,授课教师既是我校高校教师,又是执业医师,皆有在临床工作的经验,是担任医患沟通课程的适宜人选,能把医患沟通案例结合临床工作讲授。

2.实践教学的设计。医患沟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会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技巧。在每部分理论讲授后,我们都进行一次沟通的实际训练。(1)演讲式实践法。医患沟通的实践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在分组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后,请学生写出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同学,并写明原因,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思考沟通的影响因素及结合身自已的表现进行对比思考,学他人之所长,可让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以便在头脑里形成较为鲜明的事物表象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十分适合于能力训练的课程。(2)情景讨论法。给学生观看医患交流如医生查房的现场录像,由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每组同学各自对同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分组讨论过程也是锻炼沟通的一种实践。分析案例中沟通方式技巧的得当之处,并对不当之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改进意见。另外,还提出“患者有意对你刁难怎么处理”等问题,让学生就这些问题交流自身观点,互相启发,共同学习,最后老师进行归纳小结。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人际沟通知识对他们切身的帮助,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内外动机。(3)医患角色模拟法。设置一些临床中常见的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模拟扮演医生和患者。如医生说服一个不愿住院的病人留院治疗、并在查房时对病人亲属说明病情和治疗方案等。每组扮演的时候其他组的学生一旁观摩,结束后提出个人的观点和沟通改进意见。通过这一形式,使学生能用共情的沟通态度,站在病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还锻炼了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学习如何把沟通态度和技巧用于临床工作中,并通过模拟对病人进行一些疾病的讲解,巩固之前学习的专业课知识。结束后,请同学分别谈个人的感受,并谈谈若是换成自己又会如何处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体会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务必综合使用多种激励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尤其是胆怯内向的或自卑怯懦的,不断地给予他们激励与机会,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症结,体验到成功沟通的快乐。

传统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模式,多种实践教学法的结合使用改变这种单一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教学括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紧扣教学目标,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每次课都有焕然一新的感受,认为这门课是趣味性的,实用的,能够马上在现实中学以致用的,而不仅仅是走向临床才可以运用,也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就能始终对医患沟通课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医患沟通课程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找到医患沟通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医患沟通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使学生意识到医患沟通的学习并不是随着本门课程的结束而完结,需要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和磨练与病人、与病人亲属的沟通技巧,树立终身学习沟通技能的理念。

参考文献:

沟通技巧课程的总结篇10

1.1评价指标教学结束后(2013年6月)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操作考核量表采用我院临床技能教学小组制定的临床技能操作评价量表比较两组学生技能操作掌握情况的差异。临床能力主要包括临床处置能力(查对制度、洗手原则、操作用物收拾整理)、沟通交流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态度、交流技巧、获取患者及家属支持能力)、操作技巧、人文知识、法律知识5个维度,共18个条目。由1名固定的授课教师对学生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在学生操作正确的条目后打钩。

1.2统计学方法问卷采用Excel录入数据,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比较两组学生操作能力情况(以胃肠减压为例)。运用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操作技巧、沟通交流能力、人文知识、法律知识等各维度相关知识点的操作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技能学是一门新兴临床基础学科,是知识转化技能的钥匙,也是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交流技能、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为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模式的融入是临床技能课程的优先选择。情景模拟医疗纠纷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体现了整合知识点、注重技能训练的理念,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独立思考、解决及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灌注多启发少、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不足等弊端。而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模式,在问题解决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巧妙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海量信息进行甄别和吸纳,灵活整合各种资源、多方途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拓展思路,唤起求知欲,激发独立思考和分析决策能力,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契合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核心能力要求。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临床技能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的学生临床处置能力、操作技巧、沟通技能、人文知识、法律技能等各临床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说明通过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为学生创设情景和角色演练能让学生真正了解临床医疗环境和氛围是十分复杂和多变的,能在高压力工作环境中提高临床处置能力、操作技巧及沟通交流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及医疗纠纷防范意识,达到技能培训的真正目的,增强学生的角色适应能力。在临床技能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从学生转变为医师的临床氛围,使其尽快熟悉“真实”医疗环境,有利于提高其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医患沟通技能,且培养了其对临床技能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需要所有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分析案例、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并根据医疗纠纷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置于临床实际具体工作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相互配合、积累经验。这使学生对技能方面的理论知识也有一个重新认识,通过学习-思考-操作-再学习-再验证-再反思等系列学习实践模式,真正体会了不同角色在临床技能实践中的作用,体会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