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线的含义十篇

时间:2023-12-13 17:08:36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篇1

第一章:导言

通过本章的教学,能够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并熟悉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要求掌握稀缺性、选择的定义、以及稀缺性、选择与经济学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等问题。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产生的原因:资源稀缺与人类需要欲望的矛盾

二、经济学的定义:选择、资源配置、资源利用与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定义、基本假设、基本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定义、基本假设、基本内容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定义

二、实证分析方法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均衡价格形成的一系列相关概念;需求与供给、需求变动与供给变动、供求规律、弹性,充分理解价格调节、市场机制的作用,了解均衡价格、弹性在现实经济中运用的一般原理等内容。

第一节 需求与供给

一、需求:定义、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需求曲线、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

二、供给:定义、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供给曲线、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

第二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

二、需求变动、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三、均衡价格的运用:支持价格、限制价格

第三节 弹性理论

一、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二、供给弹性:供给弹性的含义、分类

三、蛛网理论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围绕着如何达到效用化实现消费者均衡的中心理论,要求学生掌握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及消费者均衡决定。

第一节 边际效用分析

一、欲望与效用

二、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总效用与边际效用关系

三、消费者均衡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无差异曲线:定义、特征

二、消费者均衡:预算约束线、消费者均衡

第四章 生产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围绕着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产量化和产品化这一中心理论,要求学生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含义;规模经济的含义;短期成本的变动;并要求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说明产量化的条件和规模,既生产要素的组合;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及机会成本概念。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函数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关系

三、规模经济

第二节 成本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及各短期成本变动的特征、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二、收益:总收益、边际收益

三、利润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一、等成本线、等产量线

二、组合的确定:等成本线切于等产量线

第四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含义

二、机会成本含义

第五章 厂商均衡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是要求理解和掌握在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垒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广方是如何进行化产量、价格决策的有关问题。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的含义和条件

二、完全竞争下的收益规律

三、完全竞争下的厂商均衡

第二节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垄断含义

二、完全垄断下的收益规律

三、完全垄断下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二、垄断竞争下的均衡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寡头垄断的含义

二、寡头理论

三、四种市场结构的比较与总结

第六章 分配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理解西方社会的关于分配的一般原理。侧重掌握工资的决定以及洛伦斯曲线和基层系数的含义。

第一节 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一、边际生产力

二、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和利息

第二节 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二、工资理论

三、利息理论

四、地租理论

五、利润理论

第三节 洛伦斯曲线

一、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洛伦斯曲线的运用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国民经济各种流量模型的恒等关系。

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及具体含义、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分法:支出法、收人法、部门法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关系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

二、对国民收入核算中缺陷的纠正

第八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通过本章的教学,围绕着总供给=总需求这一基本原则,要求学生掌握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相关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等概念。

第一节 储蓄、消费和投资

一、投资与储蓄的关系

二、消费函数

三、储蓄函数

第二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流量循环的模型

二、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

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节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一般化

一、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九章 国民收入的变动

通过本章的教学,围绕着总供给=总需求这一基本原则,要求掌握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相关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等概念。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变动与调节

一、国民收入的变动

二、国民收入的调节

第二节 乘数理论

一、乘数的概念

二、乘数的公式

第十章国民收入与就业量的决定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了解传统就业理论和凯恩斯就业理论,掌握凯恩斯对失业存在的解释、IS-LM模型。

第一节 传统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一、萨伊定律

二、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三、工资的决定与工人的充分就业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一、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

二、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三、失业的存在及其根源:边际消费倾向、灵活偏好、资本边际效率

第三节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一、IS曲线:含义、方程、曲线的移动

二、LM曲线:含义、方程、曲线的移动

三、IS-LM分析: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同时均衡:四个区域中点的含义

四、IS-LM分析的意义

第十一章 经济周期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理解国民收入波动的因素,并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和分类,了解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乘数-加速原理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学生自学要求:

第一节 经济周期概论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二、经济周期的分类

三、对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纯货币理论、投资过渡理论、消费不足理论、心理理论、创新理论、太阳黑子理论

第二节 乘数与加速原理相结合的理论

一、加速原理

二、乘数与加速原理的相结合

第十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增长的动因、源泉、以及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等理论。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论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二、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一、基本公式

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三、经济中短期波动的原因

四、经济中长期波动的原因

第三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一、肯德里克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索的分析

三、关于增长极限理论的简介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政府宏观经济制定的背景和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掌握宏观财政政策的内容和运用,宏观货币政策的内容和运用以及供给管理政策。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的概况:目标、需求管理

一、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宏观经济政策——需求管理

第二节 宏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和运用

二、内在稳定器

三、 赤字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基础知识:银行制度、货币乘数

二、货币政策的内容与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改变准备率、其他措施

第四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一、相机抉择

二、菲利蒲斯曲线及其运用

二、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满分150分。

三、参阅教材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篇2

第一节 稀缺性与选择 (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

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 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 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 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 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为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

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二) 选择和机会成本

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 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 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用此资源生产的其他所有产品中的最高价值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 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What)。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 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接有关。 如何生产(How)。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 为谁生产(Who)。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 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 1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 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2: 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 3: 货币的稳定性。 第三节 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 (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含义:自由放任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 所决定的经济。 这一制度的特征:首先,从决策结构上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分散决策。 其次,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或者经济单位被赋予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 再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通过价格涨落而传递的。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家庭或个人以自身的满足为动机,以市场价格 为信息,自主决定每种产品的购买量;生产者以利润为动机,根据市场价格决定生产的方式以及购买投入的数量;家庭和生 产者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 (二) 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 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含义:指中央当局或机构决定生产什么的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并指定分配规则。 特征:决策集中化,集中决策建立在公共产权基础上。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通过计划调节,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决定了 社会资源的配置。

(三)混合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 含义:指政府和私人部门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决策的经济制度。 混合经济的特征: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决策单位的动力既可以是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可以是社会目 标信息传递,既有价格自发的波动,又有计划指令的反馈。 (四)混合经济中的资源配置 混合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混合经济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 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出现错误时,则通过政府干预以促进资源使用的效 率、增进社会平等和维持经济稳定和增长。 混合经济条件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既定经济制度下,个人、厂商、政府和其它经济组织如何作出选 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利用。 第四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2

微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途径,其中心 理论为" 看不见的手" 价格机制。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次,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作出最优的生产决策以取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以最优的经济决策取得最大利润。 第二层次,局部均衡分析: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这是作为某一市场中消费者和生产者(需求和供给双方)在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 的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层次,均衡分析: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这又要取决于所有单个市场(如产品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的共同作用。

(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以整个经济的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考察作为总体的市场表现,说明社会的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消费者和厂商如何选择,以决定消费和投资数量,从而决定总需求。 消费者和厂商如何选择供给、投入以决定整个经济的总供给。 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 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再次,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最后,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概览

3

(一)经济系统的构成 :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本方式的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家庭或者消费者与厂商或者 生产者之间的联系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把家庭或者消费者与厂商或者生产者联系起来,共同构成 一个有机的经济系统。 供给需求脉络图: 供给需求脉络图:

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个人供给与市场供给 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 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

供需

Ed ,Es

(注意:转嫁与 Ed ,Es 的关系)

Ed 与总收益

应用题 (TR)的关系

Ed>1 P 与 TR 成反比 Ed=1 P 与 TR 无关 Ed<1 P 与 TR 成正比

完全无弹性:|E|=0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弹性 相当缺乏弹性:|E|<0 常弹性 单位弹性:|E|=1 相当富有弹性:|E|>1 完全有弹性:|E|∞ 替代品:Exy>0 互补品:Exy<0 独立品:Exy=0

交叉弹性

EM>1 奢侈品

收入弹性 正常商品:EM>0

0< EM <1 必需品

劣质品:EM<0 (如吉芬商品) 均衡

Qd

=

Qs (蛛网理论)

第二节 需求 (一)需求

1.需求的定义: 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 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 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有效需求)

2.需求的表示: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

4

需求表:它是一张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的商品的不同的价格与需求量的组 合,在平面上拟合的一条曲线。 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简单化,假定商品 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化具有无限的分割性,把商品价格视为自变量,把需求量作为因变量,则: Q d = f (P) ( D = f (P ) )。即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这一一对应的关系。

3.需求规律的含义:当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 商品价格下降而增加。因此,需求曲线在一般情况下(正常商品)向右下方,即斜率为负,表示商品价格和 需求量之间的反向关系。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问题:需求曲线为什么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

需求曲线的特例 (吉芬商品)

(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1.商品本身价格: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则反。

2.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互补品和替代品)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反是,劣等品除外。 (吉芬商品)

4.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5.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即将上升时,社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 量,因为理性的人会在价格上升以前购买产品。反之,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预期需求量。 (跨期选择)

需求求函数的扩展形式 Q d = f ( P, m, P ) 在公式中,P 代表商品的价格,m 代表消费者的收入,P1 代表其它商品的价格 1

  (二)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自身价格变动?点沿着需求曲线的运动

需求曲线 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自身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动?需求曲线位移

需求量是在某一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居民户(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 购买量的变动,我们称之为需求量的变动。它表现为该曲线上的点的变动。 需求是在一系列价格水平时的一组购买量,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非价格因素的变动所引起了购买 量变动(如收入变动等)称之为需求的变动。它表现 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5

(五)从单个家庭需求到市场需求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中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d d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是每一个价格水平上的该商品所有个人需求量的加总: Q d = QA + QB

如下图所示:

第三节 供给

1.供给的定义: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商品数量。

2.供给的表示: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 供给表:它是一张某种商品的价格与对应的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如下供给曲线:它是根据供给表 中的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影响该商品供给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假定商品的供给量与商品的 价格具有无限的分割性,并把商品的价格视为自变量,把供给量作为依变量,则 Q s = f (P) 或 S = f (P ) 即表 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这一一对应的关系。

3.供给规律含义:当影响商品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 的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就是供给规律。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而言,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了产

量就越小。

2.厂商能生产的相关商品价格,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能生产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 变化,如,在玉米价格不变小麦价格上升时,农户就可能多生产小麦而减少玉米的供给量。

3.生产的成本。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生产者不愿意生产,进而减少供给量。

4.技术水平。一般而言,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 的利润,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产量。

5.生产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如价格上升,则制订生产计划时就会增加产量供给,反之 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在制订生产计划时,就会减少产量供给。 供给函数的一般形式 Q s = f ( P, T , P ) 在公式中,P 代表商品的价格,T 代表生产技术水平,P1 代表相关商品的价格 1

(三)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变动

6

供给量的变动:自身价格变动?点沿着供给曲线的运动

供给曲线 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自身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动?供给曲线位移

供给量变动:供给量是指某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时,厂商提供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生产能力的 扩大或缩小,称之为供给量的变动,它表现为沿供给曲线变动。 供给变动:供给是在一系列价格水平时的一组产量,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非价格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 产量变动,(如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等,称之供给的变动,它表现为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供给曲线上,供给量增加是沿着同一条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供给量减少是向左下方移动;供给的增加 是整个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减少是整个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四)从单个生产者的供给到市场供给 一种水平的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提供该水平的数量之和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第四节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市场均衡 (一)均衡的含义

经济均衡:在经济体系中,一个经济事物处在各种经济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如果有关该经济事务各方面的各种力量能够相 互制约或者相互抵消,那么该经济事物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并将保持该状态不变,此时我们称该经济事物处于均衡状态。 市场均衡的概念:在市场上,市场供求达到平衡时的状态称之为市场均衡。 均衡的分类: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二)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

1.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 衡数量。(市场出清)

2.消费者和生产者根据市场价格决定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或者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带着各自的盘算,消费者与生产者一起进入市场,最终决定市 场的均衡。

3.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过程:

7

(

1)设市场价格 P1>Pe ,此时,Qs>Qd,其间的距离为供大于求的产品数量即过剩的产品的数量,如果市场是充分竞争 的,过剩产品的存在必然导致价格下降,随着价格下降需求量扩大,供给量减少,最后达到 E 点,所以,价格的下降可以减 少市场的产品积压,使供求保持平衡。 (

2)设市场价格 P2Qs 其间的距离即为短缺的量(供不应求)。此时,价格的上升可以扩大生产的产量, 同时抑制消费。所以价格的上升可以清除市场上的短缺现象,从而使有供求保持一致。

(三)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需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1.需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产量增加,需 求减少引起均衡产量减少;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2.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产量的增加, 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产量的减少;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3.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 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 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第五节 弹性理论 (一)弹性的概念

1.弹性的定义: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一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应于另一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用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 反应的敏感程度,它告诉我们,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 1\\\\%的变动时,由他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如价格变动 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2.弹性的大小可用弹性系数来衡量,弹性系数= y 变动的百分比/x 变动的百分比。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需求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一定程度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 量变动的程度。

?Q ?Q P Q =? ×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 分比) e d = ? ?P ?P Q P

8

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商品需求划分为五类

(

1) 完全无弹性( ed = 0 ):垂直的需求曲线,无论价格怎么变化,需求量保持不变 (

2) 缺乏弹性( ed < 1 ):需求曲线的斜率比较陡,价格的很大变动只能引起需求量很小的变动。当商品价格变动 1\\\\%时, 需求量的变化率小于 1\\\\%。(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等) (

3) 单位弹性( ed = 1 ):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率真好相等。(巧合) (

4) 富有弹性( ed > 1 ):需求曲线比较平缓,价格较小的变动就能引起需求量很大的变动。需求量对价格反应比较灵敏。 (

5) 无限弹性( ed = ∞ ):需求曲线平行于数量轴,相对于任意小的一个价格的变动也会引起需求量无限的变动。

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

1)产品的性质,一般而言,生活必需的需求弹性较小,奢侈品需求弹性大。 (

2)商品的可替代性,代用品越多,当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时,消费者就越容易转向其他商品,所以弹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3)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如果一种商品的用途很广泛,当商品的价格提高之后消费者在各种用途上可以适当地减少需求量, 消费者只购买较少的数量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上,从而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

4)商品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当一种商品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占很小的部分时,消费者并不大注意 其价格的变化,需求弹性越小,如买一包口香糖,你可能不大会注意价格的变动。反之,该种商品如汽车在消费者的消费预 算中所占比例越大,其需求弹性也就越大。 (

5)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一般而言,消费者调整需求的时间越短,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相反调整时间越长,需求 的价格弹性越大,如汽油价格上升,短期内不会影响其需求量,但长期人们可能寻找替代品,从而对需求量产生重大影响。 需要越长时间反应,有越长时间可以反应的消费品的需求弹性较大。

4.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弧弹性和点弹性含义及其表示

9

(

1)弧弹性是以某种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价格和需求量为基础计算出来的价格弹性。 (

2)点弹性衡量了在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相对应于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率,需求量变动率的反应程度。 ed = lim? ?Q P dQ P × =? × (?P

0) ?P Q dP Q

线性需求曲线上的点弹性特征:点的位置越高,相应的点弹性系数越大;相反,点的位置越低,相应的点弹 性系数越小。除了两种特殊情况以外,线性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点弹性都是不同的。

10

P

(三)其他的需求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简称收入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于消费者收入的相对变动,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 需求变动百分比/ 收入变动百分比

?Q ?Q M ?Q M dQ M Q em = ? 或者 em = lim? × =? × (?M

0) ?M ?M Q ?M Q dM Q M

正常商品:需求量与收入同方向变化 em > 0

劣等品:收入增加,该商品的需求减少 em < 0

奢侈品: em > 1 ,需求量增加了幅度超过收入增加幅度

必需品: 0 < em < 1 ,表明需求量增加了幅度低于收入增加幅度

2.需求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程度对需求量变动程度的影响。 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 需求变动的百分比/ 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eXY

?QX ?QX PY ?QX PY dQX Py Q = X = × 或者 eXY = lim × = × (?PY

0) ?PY ?PY QX ?PY QX dPy QX PY

11

2.替代品和互补品: (

1)替代品: eXY > 0 ,这是指两种可以互相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的商品,如,馒头的价格不变而花卷的价格上 升时,馒头的需求量上升。 (同质竞争) (

2)互补品: eXY < 0 这是指两种互相补充,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的商品,如照相机和胶卷,胶卷的 需求量与照相机的价格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照相机价格上升,胶卷的需求量下降,两者呈现反方向变化。(配对商品) (

3)没有关系: eXY = 0

(四)供给弹性

1.供给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 品的价格变化 1\\\\%时所引起的该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化的百分比。 供给弹性系数=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Q dQ ?Q P dQ P Q Q es = = × 或者 es = = × ?P ?P Q dP dP Q P P

由于价格越高,生产者越愿意提量,所以 es 一般是正数。 类似的,供给价格弹性也可以分为五个类型。

2.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

1)生产技术类型,一般而言,生产技术越复杂、越先进,固定资本,占用越大生产周期越长,供给弹性越小,在价格下 降时,这类生产要素不能方便地转移。 (

2)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对拥有相同技术的生产者而言,拥有多余生产能力的生产者的供给会更高有弹性,因为它在价 格变动时,特别是价格升高时,更容易调整产量。 (

3)生产成本的因素,当产量增加时,成本迅速增大,供给弹性越小,反之,生产扩大成本增长慢,供给弹性就大。 (

4)生产者调整供给量的时间(生产时间),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生产者对供给量进行调整需要一定时间,时间越短, 生产者越来不及调整供给量。如在一个月内,考察西瓜的供给,它可能缺乏弹性,但如果跨年度考察西瓜供给量的变化,则 其供给弹性可能很大。因此对象农产品这样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是今年的价格由今年的产品决定,今年的产量由去年价格 决定。(蛛网模型)

供求分析的简单应用 第六节 供求分析的简单应用 (一)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支持价格

1.支持价格又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支持某种商品的生产而对市场价格规定一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12

支持价格的经济影响:在支持价格的条件下,市场将出现超额供给现象。

2.限制价格又称最高限价,是指政府为了防止某种商品过高而对市场价格规定一个低于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限制价格的经济影响在限制价格条件下,部分市场需求会得不到满足,往往会出现某种形式的黑市交易。 (二) 需求弹性和 销售收入需求弹性与厂商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其需求弹性之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出售该商而所得到的总收益的变动情况密切相关,这是因为 总收益(TR)等于销售量(Q )乘以价格(P )。 ①如果某商品是富有弹性的,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需求量(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总收益会增加。 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减少。 例:设电视机的|Ed|=

2,原来的价格 500$,此时,销售量 Q1=100 台。 TR1=P1xQ1=500$x100=50000 元现价格下降百分之十,即 P2=450 元,因|Ed|=

2,所以销售量增加 20\\\\% 即 Q2=120 台,此时,TR2=P2xQ2=450 ×120=54000 元 TR2-TR1=54000 元-5000=4000 元此时,电视机 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价格上升的例子学员可自己寻找。 结论:结果某商品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②如果某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销售量)增加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 少。该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幅度小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 例:假定面粉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Ed| =

0.5 ,原来的价格 P1=

0.

2,此时,销售量 Q1=100 斤, TR=P1xQ1=

0.

3×100=20 元。 现价格上升 10\\\\% ,即 P2=

0.22 元,因为|Ed| =

0.5 ,故销售量减少 35\\\% ,Q2=95 斤,此时 TR=P2xQ2=

20.90 元。 TR2-TR1=

20.90 元-20 元=

0.90 元此时,面粉总收益增加。 结论: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为方向变化,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 减少。 分析" 薄利多销" 这一营销策略:" 薄利多销" 这一营销策略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只有在价格弹性是富有弹 性时,薄利才能多销。 (三)蛛网模型 基本假设:商品产量取决于前一期的价格,但是商品的需求量取决于当期价格。

Qtd = α ? β ?P t Qts = ?δ + γ ? Pt ?1 Qtd = Qts

13

均衡价格的决定

1. 收敛型: kd > k s

2. 发散型: k d < k s

3. 封闭型: k d = k s

第三章 效用论

基数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均衡:MU1 /P1= MU2/P2 =……= MUn/Pn =λ 由 MU 导出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CS=

Q0

f (Q)dQ ?p0Q0

无差异分析:含义、特性、斜率(MRS 递减规律) 序数效用分析 预算线:P1X1+P2X2=I 消费者均衡 均衡条件:MU1 /P1= MU2/P2 (无差异曲线分析) 价格?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正常物品 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 低档物品 不确定性和风险

效用论概述 第一节 效用论概述 (一)欲望和效用的概念

1.欲望的含义:欲望是指一个人想要达到而没有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里感觉。

2.效用的含义: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评价。 (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1.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可以用 1 、2 、 3 …等基数加以表示,并可以加总,消费者消费不同商品的数量获得的效用也有一个共同的单位,因此,消费 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和劳务的获得的总的满足程度称为总效用。 同时,基数效用论又假定随着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 获得的满足程度逐步下降,消费者消费商品的目标是要达到总效用最大。

2.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 第一,对于任何二个商品组合 A 和 B ,消费者可以断定,要么对 A 的偏好大于对 B 的偏好,要么对 A 的 偏好小于对 B 的偏好,要么对 A 和 B 的偏好一样或者说偏好无差异。 (偏好完全性) 第二,对三个商品组合 A 、B 和 C 而言,如果消费者对 A 的偏好大于 B ,对 B 的偏好大于 C ,则该消 费者对 A 的偏好一定大于对 C 的偏好。(可传递性)

14

第三,在其他商品数量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偏好于一种产品数量大的商品组合。 (非饱和性) (三)边际效用分析方法与消费者均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1.总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劳务中的获得的满足程度的总和,记为(Tu),

2.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记为 Mu. 随着消 费者消费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又称戈森定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 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的增量即边际效用 是递减的。

4.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商品被优先满足最重要的需要,故最先消费的商品边际效用就 大;从商品本身对消费者所产生的重复刺激看,随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接受的重复刺激程 度越来越弱。

5.货币的边际效用由于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速度很慢,通常把它看成是个常数。

6.消费者均衡的含义: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有限的,他要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各种物品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消费者均衡研究的单个消费者如何把自己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7.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的原则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物品的价格是已知的,则消 费者一定要使其所购买的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与他所支付的价格成比例,换言之,也就是要使自己花费在各 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消费者均衡。 (四)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1.可以通过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需求定理: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固定的,即每单位货币给他带来了 效用都是相等的,那么,他对某物的愿意付出的价格就以该物品的边际效用为标准。如果边际效用大,消费 者愿付出的价格高,如果边际效用小,消费者只愿付出较低的价格。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 物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这样,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也就降低,因此,某物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2.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 曲线以上的面积表示。 数学公式:CS= 0

Q0

f (Q)dQ ?p 0Q0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一)序数效用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它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获 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就必须放弃减少,另一种商品,两种商品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同时减少。

3.无差异曲线的平面图示三个基本特征: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同样的满足程度,不 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满足程度, 离原点越远, 满足程度15越大,反之则越小。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

能相交,否则与第二点矛盾。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三)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1.边际替代率的定义:边际替代率(MRS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是消费者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 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如为增加 X 就要放弃 Y,所放弃的 Y 商品的数量?Y 与增加 的 X 商品数量?X 相比就是边际替代率写作 MRSxy = ?

?Y (X 对 Y 的替代) ?X

2.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这一点斜率的绝对值,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逐渐减少,说明其是一条凸 向原点的曲线。

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含义: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 位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无差异曲线的形状表明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替代程度。

(

1)完全替代品: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其边际替代率是一个常数,相应的无差异曲线 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 (

2)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按照固定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是直角形状。 第三节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一)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的含义:预算约束线又称预算线,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它表示在消费者收 入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

16

(二)预算约束线的变动:预算线是以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为条件,所以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价格 发生变化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也会随之变动。

第一,价格不变,收入变化,预算约束线平行移动,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移动,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则预算线向内移动。 第二种情况,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会改变预算线的斜率,使预算线旋转。 第三种情况,如果所有商品的价格以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动,则消费者预算约束线位置不发生变动,如果商品价格及消 费者收入发生相对变化,则预算线的斜率发生变动。

第四节 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条件

1.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消费者选择商品组合获取了最大的效用满足,并将保 持这种状态不变时,称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简称为消费者均衡。

2.根据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分析,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两 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3.利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说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一是位于预算约束线上;二是由预算约束线与一条无差异曲线的切 点所决定。 第一个特征用函数表示:PxQx+PyQy=m ;第二个特征表明在这一点上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 预算线的斜率为边际替代率,所以,它表明边际替代率之比等于价格比相等:

4.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MRSxy = ?

?Y PX = ?X PY

它表示,在一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为了取得最大的效用满足,消费者应选择的最佳商品数量应该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 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换言之,在消费者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某种商品代替另一种商品的数量等于 市场上这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取的另一种商品数量。

17

(二)消费者均衡点的变动

1.收入一消费扩展线的含义:收入??消费扩展线又称收入??消费曲线,它表示,在商品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 收入水平的变动,消费者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两种情况:正常品和劣等品)(恩格尔曲线)

2.价格一消费扩展线的含义:价格一消费扩展线简称价格扩展线,它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其它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随着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3.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可以通过消费者的价格一消费扩展曲线推导出。(总收入不变,价格变化引起需求变化)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重要) 第五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重要)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一种商品价格变动,会对消费者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使商品的相对 价格发生变动,二是使消费者的收入相对于以前发生变动。

1.替代效应的含义: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 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

2.收入效应的含义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导致的消费者对商品需求 量的改变,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

3.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总效应,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总效应=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三)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对正常商品而言,商品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使得该商品需求量增加;对于低档商品而言,价 格下降的替代效应使商品需求量增加,但收入效应却使得商品需求量下降。

2.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分析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也为正。

3.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为负。

4.吉芬商品的含义:如果为负的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使得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上升,则该商品 为吉芬商品。

5.补偿预算线: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以假 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的一种分析工具。 (四)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与消费者需求曲线 利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说明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形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是否导致消费者选择该商品数量的 增加,取决于价格下降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符号和大小。 第六节 不确定性和风险

1.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 策的可能不止有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2. 在消费者知道自己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 结果时,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结果的发生概率,则可以 称这种不确定性为风险。 18

3. 期望效用函数也被称为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期望效用就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 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E[U(W1,W

2)]=pU(W

1)+(1-p)U(W

2)

4. 期望值的效用:U[pW1+(1-p)W2]

5. 风险回避者: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的期望效 用,其效用函数是严格向上突出的 U[pW1+(1-p)W2]> E[U(W1,W

2)]=pU(W

1)+(1-p)U(W

2)

6. 风险爱好者: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效用小于在风险条件下的期望效 用,其效用函数是严格向下突出的 U[pW1+(1-p)W2]< E[U(W1,W

2)]=pU(W

1)+(1-p)U(W

2)

7. 风险中立者: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效用等于在风险条件下的期望效 用,其效用函数是线性的 U[pW1+(1-p)W2]= E[U(W1,W

2)]=pU(W

1)+(1-p)U(W

2)

8. 保险者都是风险回避的,保险原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保险金额 S 应该等于他的财产的期望损失;或者是 使得保险后的稳妥可靠的财产等于在风 险条件下的财产的期望值。 S=p.L+(1-p).0 W-S=p.(W-L)+(1-p)W S 为愿意支付的保险金额,p 为风险发生的概率,W 拥有财产的总价值,(W-S)是保险后不论风险发生与 否都能够获得的稳妥可靠的财产,L 为风险发生后的损失。

9. 保险公司是风险中立的,保险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

p(S-L)+(1-p)S=-pL+S≥0

第四章 生产论

生产论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TP、AP、MP 等产量曲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长期生产函数 等成本线 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 扩展线 规模报酬 θ =f(L, K ) 递增:f(λ L, λ K )>λ θ 固定:f(λ L, λ K )=λ θ 不变:f(λ L, λ K )

第一节 厂商 (一)厂商的法定形式:

19

1.个人企业指单个人独资经营的企业,个人企业家往往同时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

2.合资企业又称合伙制企业,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分担经营责任的企业。大多数合资企业都以协 议的形式规定合资人的责任和利益,同独资企业一样,合资企业的合伙人对企业的负债承担无限责任。

3.公司是以法律程序建立的法定实体,其特点是企业与创办者和所有人相分离,一般以发生股票的形式筹建, 股票持有人为股东,股东推举一些人作为董事,股东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与前二种企业相比,公司有利于 筹集大量资金,且风险相对分散。在经济分析中,通常以公司作为厂商分析的例子。 (二)厂商的目标

1.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等于总成本与总收益的差额。收益是销售产品的收入,成本则是生产过程 中投入的各种资源的费用或支出。 (三)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生产者行为理论主要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 第二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与生产函数

1.生产:生产是把各种投人转换为产出的过程,把投入和产出联系在一起的是生产技术。

2.生产函数的含义:对于特定的生产技术,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 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以用函数表示。故生产函数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 期内厂商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它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二)短期与长期生产函数

1.短期和长期的概念: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时 期。长期是指生产者来得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所有生产要素数量都可以改变的时期。 (三)常见的生产函数

1.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K/v) Q=Minimum(L/u ,

其中,L、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常数 u 和 v 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生产技术系数,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 要的固定的劳动和资本投入量。此生产函数表示,产量取决于(L/u ,K/v)中较小的一个。

2.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一般形式为:Q = ALα K β 式中: 代表产量, 和 K 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投入量, 、α 、 Q L A

β 为三个正的参数,并且 0 < α 、 β < 1

这是一种很有用的生产函数: 1:该生产函数是一个指数函数形式,这类函数在数学上较易处理; 2:函数中的参数 A 、 α 、 β 具有明显的经济含义,A 可以看成为一个技术系数,A 的数值越大,既定投入数量所能生产的 产量也越大; α 、 β 分别代表增加 1\\%的劳动和资本时产量 增加的百分比,它反映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20

3: α 、 β 可以用来判断规模报酬: α + β = 1 ,则为规模报酬不变; α + β < 1 ,则为规模报酬递减; α + β > 1 ,则为规模报酬递增。

第三节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短期)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短期) (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假定厂商只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劳动的投入量可变,但资本的 投入量不变的生产函数。 Q = f ( L, K )

1.劳动总产量:是指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可以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在资本不变的条件下,是指一定的劳动 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TPL

2.劳动的平均产量:是指每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量,通常记为 APL

3.劳动的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用 MPL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重要):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重要): 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 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到一定程度后,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的带来的产量增量最终要递减。 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的条件是技术不变;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存在其他投入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可能成立。

3,边际收益递减发生在变动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这就是说边际收益经历一个递增不变和递减过程,最终要递减。 (二)产量曲线与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重要) 之间的关系(

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重要)

首先,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分别递减,从图 上看 TP、AP、MP 都经历一个递增而后递减的过程。 其次,MP 曲线和 AP 曲线一定相交于 AP 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 AP 递增,相交后 AP 递减。 第一, 当 MP=0 时,总产量达到最大。据此,我们把劳动投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Ⅰ),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 AP 达到最高值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一直上升,边际产量大于平均 产量。这说明增加劳动量是有利可图的(这是因为相对于固定的资本来说,劳动量缺乏,所以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的作 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阶段(Ⅱ),此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但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因此总产量仍一直增加,如果为了获得最大的产 量,劳动量则可以增至 MP 等于零点为止。 第三阶段(III),是劳动量增加到 MP 等于零点之后这一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开始绝对减少,此时劳动投入 是绝对的太多。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一般而言,劳动投入(可变要素的投入)到第Ⅱ阶段最合适,但劳动量的投入究竟在这一区域的

21

哪一点上,还需要结合成本来考虑。

第四节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Q = f ( L, K ) (二)等产量曲线(与无差异曲线对比)

1.等产量曲线的含义:等产量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 同组合的轨迹。

2.等产量曲线通常具有的特征: 第一,等产量线是[文秘站:]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 第二,在同一条平面图上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同样的产量,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 产量,离原点越高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第四,等产量线是一 条凸向原点的线,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与边际替代率对比)

  1.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含义: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MRTS )是在维持产品水 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MRTS LK = ? ?K ?L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 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提到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3.原因: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种要素投入之间的适当比例,这也就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 限的。在劳动投入量很少和资本投入量很多的情况下,减少一些资本投入量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增加劳动投入 量来弥补,以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但是,在劳动投入量增加到相当多的数量和资本减少到相当少的数量的 情况下,再用劳动去替代资本就是很困难的了。 第五节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一)等成本线:表示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可以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厂商

的预算约束线) (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把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结合起来,就可得出厂商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 切点,代表了劳动与资本的数量表示企业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此时: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最大,或者在产量不变的 情况下,成本最低。 (三)扩展曲线:

22

1.等斜线: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2.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 量,等产量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 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扩展线一定是条等斜线。扩展线是厂商在长期的扩张或者是收缩生产时必须遵循的路线,它表示在 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的成本或者是产量发生变化时,厂商必然会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 优的生产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或者是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

(四)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厂商利润最大化厂商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与利润最大化之间是一致的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篇3

论文摘要:有些学者已经运用数理方法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研究,数理方法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使研究表述简洁清晰,使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更加条理化、逻辑化和明了化。本文主要对已有的几种研究方法进行述评,从中找出它时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实价值,进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开始用数理方法度研究马克劳动价值论,经济学中,数理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说明经济运行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字算式的推导研究和表示经济过程和现象的研究方法,是现代经济学通行的方法。数理方法的引人使经济学研究方法更加清晰、准确,逻辑性更加严密。数理方法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用数理方法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使研究表述简洁清晰,使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更加条理化、逻辑化和明了化。马克思也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简要回顾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多年理论研究的结晶,该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这里的劳动是指,物质生产和创造价值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商品的二重性。马克思在《资本论》开始写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论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对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行了区分。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没有价值就不会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是劳动价值论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总结,“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就是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价格表现的,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含的内容不是相互独立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其中商品的价值由价值量表示,而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它们之间构成了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表述及方法创新述评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新表述和方法创新,并不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曾采用过的表述和方法。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证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使自己的理论精确化,数学方法的运用会使经济学的研究变得更加精确。

在一些学者所做的有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某些研究中,已有运用数学模型的较好范例。如吴易风、冯金华、白暴力、何明等人都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用数理方法进行分析,对该理论进行了新表述。

(一)吴易风运用数理方法对劳动价值论中的商品二重性、价值规律等理论进行了定量分析

使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定量模型。由于具体劳动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所以使用价值的度量只能从量数量上反映,函数式表示为Q=f(L,K)。其中,Q表示使用价值量,L为劳动力数量,创造了使用价值,K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数量,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价值形成的数学模型。因为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是个别劳动时间的数学期望,所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V是个别价值V的数学期望,价值形成的数学模型表示为V二V(1)二}V;}(1;})P},P}表示概率分布函数,其服从的分布形式由具体生产情况决定。

商品二重性的综合模型。商品二重性模型反映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和转移旧价值的过程,前面二者结合构成了商品二重性的综合模型;V=V(L)=V(Le+L})=V(1,+1t)Q(L,+K),其中,L。表示投人的活劳动量,Lt表示物化劳动量,一方面,L。使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使用价值的数量为Q的商品,抽象劳动创造产品的价值,由于旧使用价值形态被具体劳动生产性地消费后生产出新使用价值,旧使用价值包含的价值V(Lt)被保存下来,被活劳动L。转移到新的使用价值中,所以,商品价值中既包含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又包括活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吴易风用数学方法对价值规律进行了重新的阐述。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价格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价格高于价值时,会导致该种商品的生产扩大,引起市场供给增加和价格下跌,当价格低于价值时,会导致该种商品生产缩小,市场供给减少,价格上升。

劳动价值论分析的意义:使用价值形成过程模型从物质生产角度考察了生产力和使用价值量的关系,价值形成模型说明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二重性模型概况了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的关系;价值规律模型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盲目性。

(二)冯金华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价值函数的基本假定z二L+Q和基本公式Z二ziQ=LiQ十c。其中,L代表必要劳动,K为生产资料,z代表价值总量,z代表每一个商品中包含价值量,它是由平均的新价值量和平均的转移价值量组成。马克思说:“如果仅仅就价值创造和价值变化本身进行考察,也就是说,进行纯粹的考察,那末生产资料,这些不变资本的物质形态,就只是提供一种物质,使流动的、形成价值的力得以固定在上面。”〔略〕可见,根据研究的需要,公式简化为:z=L/Q。

冯金华在此基础上引入短期生产函数Q=Q(L),得到短期价值函数:=L/Q(L),根据数理推导得出短期价值函数是一条从某个大于0的值开始、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当引人长期生产函数Q=Q(L,K)时,得到长期价值函数z=L/Q(L,K)。并详细谈论了劳动变化、资本变化、劳动和资本同时变化和同比例变化以及生产函数变化对价值量的影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学原理的意义:根据价值函数的基本假定推导出了短期和长期的价值函数。

(三)白幕力以生产函数存在“资本量度和生产函数存在性问题”和效用函数存在“效用量度问题”为出发,在发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模型

白暴力首先分析供纸曲线,设劳动耗费函数,分析假定劳动耗费与产量之间是非线性的,边际劳动耗费和平均劳动耗费不是常量,而是变量,所以称为“非线性劳动价值学说”或“变量劳动价值学说”,在此基础上推到出了市场供给曲线。厂商生产产品的平均劳动耗费为生产该种产品的厂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厂商生产成本就是劳动耗费的货币形式表现,成本函数就是劳动耗费函数的货币表现形式。由此得出,在假定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完全竞争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就是边际成本曲线向上倾斜的部分,也就是边际劳动耗费曲线向上倾斜的部分;当存在外部效应时,劳动耗费曲线会向上或向下移动,完全竞争厂商长期供给曲线有三种可能的情况。综合前面的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短期供给曲线由短期厂商供给曲线水平相加而得,完全竞争市场长期供给曲线,当无外部效应是是水平线,当存在外部效应时一种是向上倾斜的,另一种是向下倾斜的。

其次分析需求曲线,提出用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度边际效用来解决效用无法量度的问题,而且两者成正比例关系。在社会是理性和边际效用递减的假定下,使等量劳动生产的效用相等实现社会最大效用配置,达到效用均衡。当生产某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产品出售价值较高,对应的边际效用也较高,这时消费的数量就会较少,反之.消扮的数量就会较多。因此,产品的出售价值与消费产品数量成反比关系,所以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最后分析市场均衡,由前面得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的交点就是产品的市场价值或价格。短期市场均衡价格是边际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是部门平均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即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案的表现形式。短期市场均衡价格围绕着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波动,也即围绕着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波动。

非线性劳动价值学说的意义:推进了市场价格理论的构建。

三、总结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篇4

[关键词]技术投资方法;股票实战;应用分析

一、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市场行为包含一切信息

该假设是技术分析的前提基础,它以市场行为为研究对象,认为证券价格的每一个影响因素都完全、充分地反映在价格之中。所以,它分析的是证券价格的高低和变化,而并不关心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

(二)价格沿着趋势波动,并保持趋势

证券价格的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趋势进行,并保持着一定的惯性。证券价格的涨跌是买卖双方力量对比的反映,当买方力量占据主导地位时,价格上升,在没有新的外力或消息介入,这种局面就继续维持,反之亦然。

(三)历史会重演

该假设的含义是投资者过去的经验是他制定投资策略的参考。如果在某种环境下,投资者会将现在的投资行为与曾经出现过的类似行为相比较,从而帮助他做出投资判断。

二、技术投资方法在股票实战中的应用概述

(一)基本的K线逻辑应用

K线又称日本线或蜡烛线,最初是日本人用来表示米价的涨跌情况的工具,后被引入股市,用来分析股市走势。K线较细腻地表现了交易过程中卖买双放的强弱程度和价格波动状况,是目前股票技术分析的最基本工具。K线主要通过K线的组合形态来分析判断,一些典型的K线组合形态有反转形态、持续形态等。

(二)基本的切线分析方法和形态分析方法的应用概述

1.切线分析方法概述

投资者运用画线辅助的方法寻找股价运动的规律和未来运动的方向,对股价的变动趋势进行科学预测,选择买卖时机的方法就是切线分析法。切线主要包括趋势线、通道线等。其中趋势线的画法显得最为有用,它是表现价格波动趋势的直线。上升趋势中,将两个上升的低点连成一条直线,就是上升趋势线下降趋势中,将两个下降的高点连成一条直线,就是下降趋势线。

2.形态分析方法概述

股价形态是记录股票价格表现为某种形状的图形。这种形状的出现和突破,对未来股价运动的方向和变动幅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投资者可以从某些经常出现的形态中分析多空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找出一些股价运行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进行投资。基本的形态主要有顶部反转形态、底部反转形态和整理形态。

(三)技术指标应用概述

技术指标是按照事先规定好的固定方法对证券市场的原始数据进行技术处理,之后生成的某个具体数据就是指数指标值。将连续不断的技术指标值制成图表并据此对市场行情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指标应用方法。

1.移动平均线

通过一定时期内股价移动平均值而将股价的变动曲线化,并借以判断未来股价变动趋势的技术分析方法叫移动平均线分析法。它是道琼斯理论的具体体现,也是K线图的重要补充。移动平均线的买卖信号主要依据葛兰威尔法则。

2.MACD与KDJ

MACD全称指数平滑异动移动平均线,KDJ则是随机指标。之所以把MACD与KDJ放在一起介绍,是因为两者都是投资者在股票实战过程中十分看中的投资技术指标。当MACD与KDJ的趋势相同时,则发出的买卖信号也是相同的:当两者趋势相反时,则出现了背离。我们在操作时要反复将两者进行对比、验证,这样操作的成功率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另外,比较常见的还有威廉指标、相对强弱指标、能量潮(OBV)等等。

三、技术分析的要素

技术分析要素主要包括价格、成交量、时间、空间这四方面的内容。价、量、时、空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技术分析活动的发展。

价格和成交量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表现为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不同市场发展阶段,证券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不同。在证券市场上,当买卖双方在利益达到某一均衡点时对交易的认同度和满意度较高,其成交量就相应上升。反之,其交易量就会下降。概括地说,成交量和价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交量是推动股价涨跌的动力。二是量价背离是市场逆转的信号。三是成交密集区对股价运动有阻力作用。四是成交量放大是判断突破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分析者在对时间和空间在进行技术分析时,必须以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浮动和价格升降的程度为依据。时间分析是价格运行到目标位可能需要的时间,空间分析是反映趋势运行的幅度,两者在实战操作中十分重要。例如,我们找股票可以看它的涨幅榜和量比排序榜,若其均处于前列,我们就可以根据技术分析系统提示的信号,及时、准确地进入,必将获利。

四、技术操作举例分析

前面我们对一些不同的技术方法理论和各项技术指标进行了阐述,不过技术投资中如果只运用一个技术得出的结论肯定有所偏差,所以为了使操作更具准确性,我们要综合运用各项技术和指标。

(一)股票样本选取

我们随机选择一只股票,中信海直全称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是000099,属于航空运输行业,经营范围广,是一只央企国资改革股。我们截取了中信海直2015年6月9日至2015年8月20日的K线图,此图包含了多种技术投资方法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下面我们对其进行分析。

(二)操作分析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篇5

[关键词]《资本论》;历史贡献;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1-0110-03

为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40周年,2007年11月5日至6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联合举办“《资本论》及其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国、意大利、越南等国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围绕《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与研究方法、《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构建、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资本论》与经济全球化等主题展开了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与研究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教授提出,《资本论》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与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态度,马克思主义也要进行创新发展。复旦大学张薰华教授认为,《资本论》在当代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的发展观,因此,研究《资本论》不能拘泥于马克思的个别词句或结论,而是要研究《资本论》阐释的经济规律及其对中国的指导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振中研究员认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和雇佣劳动仍然存在,《资本论》就仍然有效,我们要运用《资本论》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裴小革研究员认为,《资本论》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说,运用《资本论》有助于使经济改革目标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使利润和经济增长得到全面彻底的揭示,有助于我们理解收入分配对支持鼓励财富生产的积极作用。美国共产党国际部巴格多亚(Baghdoyan)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剥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合作,社会主义共同体正寻求理论上的说明,《资本论》将为此提供重要基础。

要加深对《资本论》当代价值的认识,必须进一步深化对《资本论》结构及研究方法的认识。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张建君博士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中,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和政策研究是一个严格而完整的体系,它们突出地与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中所揭示的有关经济学科学性的规律论、现实论和实践论相对应。中国人民大学张宇教授认为,《资本论》虽然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运动规律,但它所阐明的原理和规律,特别是它的方法论,对于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经济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世界观方法论,二是立场和价值观,三是基本理论,四是分析工具。中央编译局李其庆研究员强调,要将《资本论》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研究结合起来,目前理论界很多研究无法深入甚至还有一些误解、曲解都与方法有关。

二、《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构建

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目标后,如何以《资本论》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当前十分关键的问题。它首先涉及的就是对《资本论》相关原理及观点的理解。上海财经大学冯金华教授强调。受到广泛推崇的萨缪尔逊关于两大部类的投入产出表示法实际上并没有正确反映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它的关键错误是在最终需求中包含了原有的可变资本。广州大学徐跃华副教授和广州行政学院朱殊洋教授提出,两大部类不变资本增长率之间孰大孰小的问题取决于第一部类资本有机构成函数的特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至多只是某一时期的产物,而不是经济的稳定均衡状态,因而不是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程恩富教授强调,不能滥用“重建个人所制”概念,《资本论》中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指在协作和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与股份制没有任何关联。厦门大学任力博士提出,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看,《资本论》包含了一个比熊彼特更全面、更深刻的技术创新理论体系,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奠基者是马克思而不是熊彼特。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资本论》虽然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规律的研究。但却揭示了许多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因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中南民族大学郭广迪教授认为,贯穿《资本论》的一条主线构成了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体系,这条主线是:价值规律的两层含义决定其两个作用。分别通过竞争的两种形式得以实现,并分别追逐两种形式的超额利润:垄断的两种形式分别是长期占有两种超额利润的前提,地租的两种形式则是两种垄断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中国人民大学吴易风教授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详尽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巨著,也是一部全面剖析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法律表现的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科学巨著,它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大厦的主体工程。复旦大学顾钰民教授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制度经济学思想,研究和发掘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思想,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思想和理论,是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唐珏岚博士认为,《资本论》包含着丰富的国际资本流动思想,对于我国合理利用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防范金融风险。具有巨大的指导价值。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庄荣盛教授提出了社会主义级差地租收入Ⅲ的观点,并认为如果要尊重和确保当代中国农民的土地权益。就必须把社会主义级差地租收入形态Ⅰ、社会主义级差地租收入形态Ⅲ的巨额土地级差收入,主要分配给土地的使用权人――当代中国农民。中共中央党校彭劲松博士则认为,《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交换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及其阶级利益关系的分析当中蕴含利益关系学说,对于我们今天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状况、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性发展和完善都具有重大借鉴价值。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时青昊博士认为,《资本论》贯穿着生态思想,马克思运用生态思想对资本的循环进行分析。将商品的价值循环和自然界的生态循环融为一体,值得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许建康研究员认为,应加强对《资本论》中包含的危机理论的研究。以应对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三、关于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理解及应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的,是《资本论》的理论基础。而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

则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规律的学说。如何理解并运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课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朱华教授根据商品的当代形态。对商品及其价值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定义为服务,是一种社会关系;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权利;劳动创造价值,但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需求;生产劳动、确定生产目标的劳动和销售劳动都参与商品价值的创造;劳动力的价值同样取决于社会需求。海南大学张尔升教授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创造、表现形式和分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即剩余价值合作的创造性、剩余价值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剩余价值分配的广泛性。吉林大学赵显钧教授提出了源泉资本和条件资本概念。批驳了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和非生产要素或非经济要素也创造价值的理论观点,认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完全可以在劳动价值论的框架内得到解释。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鞠立新教授认为,从根本上讲,劳动创造价值、价值范畴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属性以及价值规律和其他一系列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等,这些依然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既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分析我国的实际,也不能以我国实践的重大变化而否定劳动价值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刘志广博士提出,劳动价值论是人类交换活动发展呼唤价值标准阐释的必然要求和产物,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代表了劳动价值论的最高发展成就;劳动价值论可以成为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并不限于劳动价值论。越南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何崇文(Ho Trong Vien)教授认为,剩余价值在当前存在和被占有的情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这种不同的影响及其重要性取决于历史环境和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罗宾・维利(Robin Wylie)博士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劳动价值论为我们解释现在的经济挑战和劳资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而且,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私人资本自主性的增长将促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探索间接管理劳动者的系列模式:在此过程中必须借鉴英国、俄罗斯和韩国的经验教训,通过政府行为来设置劳动的基本社会条件,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同时对于工人维权来说。工会也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篇6

关键词:信用 利益 信用利益

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为信用经济。然而,对于信用交易活动的研究则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对于利益、经济利益的研究所跨越的历史则更长。本文将就国内外目前在上述两个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在依次分析国外研究状况和国内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完成最后的总结。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利益理论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是目前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已经逐渐成为所有经济理论研究预设的前提,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已经对象化为对个人效用、厂商利润及国家福利的最大值求解。而把经济利益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在对经济利益本质与规律的研究和揭示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相反,正在流行的“利益集团理论”尽管属非主流经济学,但体现的却是对经济利益更为直接的研究。利益集团是“因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并意识到这些共同利益的人的组合”。在制度经济学看来,“利益集团的压力在结构变革中起了重要作用”。集团之间通过相互博弈实现利益的重新分配,并导致经济结构和制度的重大变迁。该理论研究表明利益集团所代表的群体利益己超越集团内每个私人的利益。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同样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用到经济贸易研究领域中,在延续斯密、李嘉图在贸易利益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用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等分析工具,构建各类数学模型,继承新古典“最优”与“均衡”的核心理论,阐明了贸易国获取贸易利益的手段以及贸易利益最大化的方法。

在奥塔.锡克《经济一利益—政治》著作中,他认为:“人们的需要和利益是经济活动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和客观决定的动力。” “一定的需要或爱好形成人们的利益。利益是以特别强烈地和比较持久地满足一定需要为目的的。这些需要是:物质需要、对活动和关系的需要和文化的需要。”客观地讲,奥塔.锡克对需要与利益关系的认识是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但是他对利益概念的界定有失偏颇。他仅仅描述了人与自然客体对象的关系,而没有看到需要的满足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过程才能实现。强调了利益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利益的社会属性。

(二)信用理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并确立的新经济,给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与经营活动的内容带来了很大的改变,金融领域出现了较为普遍的金融创新产品与金融深化活动。这些产品与活动使信用能够飞速发展。信用的内涵、外延及其表现形式都获得了较大发展,远远地超出了传统货币银行学对信用的概括、总结与认识。

经济学家古德菲尔德(Godfeld)根据传统的货币需求函数实证研究了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证实了经济运行中实际上的货币需求远远低于理论上的货币需求。古德菲尔德把这种经济增长货币下降的现象称为“货币迷踪”。对此,皮尔斯认为:在金融创新中,人们节约使用货币是造成“货币迷踪”的重要原因。他的观点表明现代信用经济中,货币、信用与经济增长都具有相关性,单方面地研究货币与信用,都不能很好地描述经济运行。

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在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中应考虑信用,并将信用作为重要的经济变量纳入宏观经济分析模型。20世纪80年代初,本杰明.弗里德曼(B.M.Friedman)在《宏观经济分析中货币与信用的作用》一文中,深入分析了信用不同层次对宏观经济所起的作用,他使用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分析不同经济期间所选择金融变量与GNP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证实了非金融负债(其所选择的信用指标)与经济相关关系的稳定性。他的实证研究结论为将信用交易活动纳入宏观经济分析模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前宏观经济学中最流行的IS—LM模型是以货币经济为背景的。在该模型中,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完全对立的,货币市场包含的金融变量是货币和债券,他们完全替代了其他金融资产。伯南克(Bernanke)和布兰德(Blinder)认为在当代的信用经济中,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界限已经模糊了,将两者完全对立已经不合时宜了。另外,货币和债券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金融资产,金融市场不能完全出清。基于以上考虑,他们将商业银行信贷因素加入商品市场从而把IS曲线改造为CC曲线,即Commodity&Credit。CC—LM模型第一次考虑了信用因素。但在该模型中,LM曲线仍保持原状,货币市场不受信用因素影响,这一点值得商榷。此外,在伯南克和布兰德看来,货币与信贷之间不能替代,这显然也不符合事实。事实上,货币、债券与信贷是信用的不同表现形式,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同质性,存在替代关系。最后,银行信贷并不能代表社会信用总量,该模型仍未充分考虑信用问题。

整体看来,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那么将信用变量纳入宏观经济分析就势在必行。信用指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与宏观经济关系最密切的信用指标不会相同,因而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的信用变量也不会相同。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利益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利益问题在我国理论界备受各方关注。其中理论成果最突出的时期当属改革开放后,由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导致利益关系发生较大变动,而且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经济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以下将重点梳理与本文理论分析较为相关的一些利益及经济利益思想观点。

1、利益具有双重属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鲜明特征在于即包含范畴所体现的自然属性也包含其社会属性。这样的研究方法也同样被贯彻在利益范畴研究中。国内学者张晓明认为:“人类利益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人对自然物品的需求上,所以是直接的、具体的和无限多样的。在需要和为满足需要进行劳动的过程中,人的需要和为满足需要的生产活动及其所生产的物品都充分发展起来,渐渐形成了所谓需要的体系和有用劳动及其物品的体系,最终人类从主、客体双方面完善了自己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双重属性。” 整体而言,这些思想观点不仅深入科学地阐述了利益的自然属性,同时还突显了利益主体的地位。作者不仅深入分析了利益的根本属性,而且进一步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论述了其形成过程,并暗含利益关系包含与生产关系中。

2、利益包含五层含义

利益的简单定义既是人们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中的利益。余政在其《综合利益论》中深入分析了利益定义后,认为其包括客体性、主体性、过程性、时间性和空间性五层含义。利益的客体性含义表明,利益是需要的满足,利益客体是人类活动所指的对象;利益的主体性含义表明,只有符合利益主体需要的利益才是利益,不能满足利益主体需要的就不成为利益;利益的过程性含义表明,利益必定是在一定的经济过程中实现的,获取利益必须付出一定代价;利益的时间性含义表明,利益总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完成的,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演进;利益的空间性表明,一切经济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经济空间是经济活动的前提或最基本的资源,没有经济空间也就没有经济活动。

余政所论述的利益五层含义层次分明地揭示了利益的内涵。首先,虽然需要是利益形成的基础,但利益却不仅仅是需要的满足,利益的主体性含义是对其最好的补充。其次,强调了利益的动态实现过程。利益归根结底是需要的不断满足和产生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发展的,而利益的过程性、时间性及空间性含义则正是结合社会生活本身对利益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并对利益的客体性进行了补充和深化。

(二)信用理论研究

自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学家在信用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由于篇幅、精力有限,本文不可能阅读、梳理所有的相关文献,只能将与本文的研究范畴相关性较强的一些研究结论总结如下:

国内学者王一兵在其博士论文《信用资本问题研究》(2007)中,首次公开使用了信用资本这一概念,他认为信用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信任,反映的是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信用资本是对物的信任(即对信用载体、信用工具的信任)和对人的信任的辩证统一,但更强调对人的信任。伴随着经济信用度的不断提高,这种包含着更多对人的信任的信用会逐渐转化为可以为人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并最终被市场接受为信用主体所拥有的一种信用资本。

此外,王一兵还通过对特定行业所具有的信用资本价值的实证分析,基本验证了其所构建的信用资本价值评估模式的有效性。但是由于信用资本的研究属于信用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在实践研究中困难重重。作者所构建的信用资本实证分析模型缺乏逻辑严密的数理论证,这使得实证分析过程相对简略,分析方法也相对简单,分析结果精确性值得商榷。

国内经济学家吴晶妹在《现代信用学》中创新性地定义信用是信用主体在信用交易市场获得信任的资本,这种资本由信用主体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偿债能力构成。获得信用交易市场信任,就能够保障信用交易的完成和信用利益的实现。这种资本可以被看作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财富。为了探索信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确定信用与经济增长之间量的关系,其还进一步界定了信用交易规模与结构、信用交易活动、信用经济、信用效率等概念。并实证分析了信用总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其结论表明不论是总信用规模还是除去政府信用的各类信用规模与GDP的相关性都极强;但是GDP的年增长额却与各类信用规模的增长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整体看来,吴晶妹在其《现代信用学》中全新定义了很多概念,创新性地阐述了很多原理,在借鉴国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近年来在我国信用理论学界享有盛誉。本文在对信用利益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中将借鉴其中一些概念和原理。

三、文献综述总结

通过对以上利益与信用相关文献的研究与述评后不难发现,只有利益与信用共同交汇于经济学殿堂里,才能最终生成信用利益这一新的经济利益范畴。国外经济学家与国内经济学家对于利益和信用理论的研究都有其科学而深刻的一面。它们的思想方法与观点将成为信用利益理论分析的基础方法与思想源泉,指导信用利益理论研究深入事物内部充分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惟有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上,信用利益的理论研究目的才能完成。实践的发展已为理论研究准备了丰富的现实素材,而国内外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则为研究准备了理论养料。只有牢牢立足于确定的理论基础,切实贯彻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实现信用利益的理论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英]奥塔.锡克.经济一利益一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英]琼.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法]魏克赛尔.利息与价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4]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张晓明.论利益概念[J].哲学动态,1995年第4期:第22页

[6]洪远朋.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一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一41页

[7]王一兵.信用资本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篇7

关键词: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8-0114-02

1 引言

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一般是指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即该建设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铺底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费用总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筑工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建筑施工管理的基础,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管理过程,建设项目对工程造价管理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南省怀通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为例,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相应的阐述。湖南省怀化至通道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网”规划南北纵向线路中的第7纵(包头至茂名国家高速公路)在湖南的一段,也是湖南省“五纵七横”高速公路规划中的第五纵,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路线起点位于沪昆高速邵怀段竹田枢纽互通,北与建设中的吉首至怀化高速公路相接。经怀化市中方县、洪江市、洪江区、会同县、靖州县,邵阳市的绥宁县,至怀化市通道县坪阳,与规划中的厦蓉高速广西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相接。

本项目主线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其中起点至黔城互通设计速度为100km/h,路基宽度为26m,黔城互通至终点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24.5m(分离式路基2×12.25m)。连接线技术标准:桐木、会同、通道连接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洪江连接线黔城互通到洪江商贸城段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其余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绥宁连接线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

主线长197.524km,共有路基土石方3361.3624万m3、桥梁48578.275m/157座,其大桥7545.14m/4座、大桥40036.955m/138座、中小桥996.18m/15座、隧道21888.75m/34座(其中桥隧比为35.675%)、通涵构造物510道,天桥22座,互通式立体交叉12处。设服务区4处,停车区5处,主线收费站1处,匝道收费站12处,隧道管理站3处,养护管理所4处。连接线5条总长80.757km。

项目总投资159亿元,建设工期4年。

2 工程造价涵义

所谓工程造价是指工程建设项目的建造价格。工程建设是一个物质资料进行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建成,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不但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投资效益的需要。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工程项目管理来服务的。

3 工程造价构成

工程造价结构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工程造价主要有预备费、设备及工具购置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固定资产投资调节税、建设期贷款利息和工程建设其它费用等组成。

工程造价除上述基本结构外,我们为了保证生产和经营的正常进行,还必须考虑工程造价所需的流动资金。此外,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授权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内应交付-的各项税费也应该纳入工程造价。

4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就是在建设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竣工结算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研究比较,把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根据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从而未保证建设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力求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使竣工决算控制在审定的投资额内,从而未避免造价“三超”现象的发生。为确保本项目的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造价,采取了以下措施:

4.1施工技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各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上、经济上的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合理的方案,以达到资源最佳配置和组织,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①路基。路基土石方以机械施工为主,并尽可能纵向调配利用,填方尽量取用挖方土石,填方路基施工时分层铺筑,均匀压实,注意每次摊铺的厚度及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实验的路基压实度标准,以保证路面有良好的支承条件;尤其桥头接线高填土段不可留有空缺;全线土石方工程计划在2011年10月完成,使路基有充分的沉降稳定时间,废方统一指定地点堆放。

②路面。路面施工采用全机械化施工方案,严格控制材料用量和材料组成,实行严格的工序管理,做好现场监理与工序检测,确保施工质量。

③桥涵。跨径小于10m的小桥、涵洞可根据结构型式、施工设备等实际情况采用预制安装或现浇方法施工。对于跨径大于10m、小于20m的桥梁,施工方法以预制装配为主,下部构造施工时,桥涵台背选用透水性良好的填料进行分层填筑,并严格控制好压实度(从填方基底或涵洞顶部至路床顶面均不小于96%),减少桥头处的跳车现象。

④隧道。隧道开工前应绘制施工场地总布置图。施工场地布置应结合工程规模、工期、地形特点、弃渣场和水源等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合理布置、统筹安排的原则进行,并符合下列要求:以洞口为中心布置施工场地。施工场地应事先规划,分期安排,并减少与现有道路交叉和干扰;轨道运输的弃渣线、编组线和联络线,应形成有效的循环系统;长隧道洞外应有大型机械设备安装、维修和存放的场地;机械设备、附属车间、加工场应相对集中。仓库应靠近公路,并设有专用线;合理布置大堆材料(砂石料)、施工备品及回收材料堆放场地的位置;生活服务设施应集中布置在宿舍、保健和办公室用房的附近。

4.2施工组织。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使每个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案切合实际。本区域降水丰富,雨季对路基路面施工影响较大,路基、路面施工应尽量避开雨季,减少不必要的返工。

4.3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

①设计变更管理:所谓设计变更是指设计单位依据建设单位要求调整,或对原设计内容进行修改、完善、优化。设计变更应以图纸或设计变更通知单的形式发出。改变有关工程的施工时间和顺序属于设计变更。变更有关工程价款的报告应由承包人提出。承包人在施工过程中更改施工组织设计的,应经工程师同意。

②现场签证管理:所谓现场签证是指由施

工方、监理、业主、审计四方在施工现场共同签署的,用以证实施工活动中某些特殊情况的一种书面手续,它是一种临时性文件不包含在任何图纸与合同中,它的内容没有规律性,客观反映实际发生的施工内容,它具有鲜明的契约特点,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对于现场签证,各方都必须严格审核。要特别注意签证单上的内容与设计图纸、定额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否有重复之处,有了重复项目内容必须予以剔除,因为有些工作内容虽然没有在图纸上反映,但含在定额之中已包含在了投标单价中。

③反索赔管理。为了做好工程反索赔工作,业主必须强化现场和合同管理,增强反索赔能力。确定中标单位后,业主单位的现场管理人员和造价控制人员应对投标单位的报价清单、不平衡报价等投标技巧、可能发生的工程变更和索赔项目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合同谈判,尽量规避施工单位利用不平衡报价进行变更的可能性,加强现场和合同管理,增强反索赔的能力。

4.4工程造价控制目标。制定先进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定期进行工程造价实际值与目标值的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并适时的予以纠偏,以保证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

5 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当中,建设项目施工企业率先进入建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还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的报价决策机制、成本控制存在局限性和索赔管理存在问题这几个方面。下面对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阐述:

5.1缺乏科学的报价决策机制

目前,由于受到复合标底评标法的“游戏规则”及企业内部定额尚不完善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从而使得国家、地区和行业所颁布的定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预算编制中还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而严重影响了报价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如下:

5.1.1现场调查不深入,成本分析缺乏可靠基础。有的报价人员由于没有进入深入和详细的踏勘现场,因此对于设计方案能否进行优化心中无数;对地方资源可利用程度把握的不准确:料源和料价的调查结果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在编制报价时,由于不对作比分析而直接套用信息价,因此使得成本分析缺乏可靠的理论基础,使得决策者没法做到心中有数。

5.1.2由于对招标文件研究不够透彻和施组方案不合理,从而使得报价结果出入较大。预算作为施组方案的直接经济体现,其方案是否合理直接决定预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5.1.3由于对施工技术规范了解不细致和对计量支付规则没有进行认真研究,从而导致工程数量漏列和错列现象的出现。技术规范、计量支付规则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作为合同履行的技术、经济标准和尺度,它同样对于投标书的编制、预算的编制也具有比较强的指导性。工程量的划分与计算是进行预算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实际的施IT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5.1.4预算与施组人员联系不够紧密和缺乏一定的准确性。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报价人员与施组人员“各拉各的车”,它们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往往都是凭借经验未进行处理问题。

5.1.5由于对现场施工进行了过多考虑,缺乏综合分析,从而导致偏差加大。预算与成本分析的工作侧重点不同,预算侧重于合理施工组织前提下的经济效果,而成本分析偏重于施工现场实际,如果在预算编制阶段过多地考虑现场实际,往往会使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5.2成本控制存在局限性

施工企业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2.1缺乏可操作的成本控制依据。建设项目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一般产品成本控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次,它管理的主要对象只是一个工程项目,由于其结构、规模和施工环境各不相同,成本控制依据应该有所差异。因而,如何针对单体工程制定出可操作的工程成本控制依据十分关键。然而很多企业对建设项目于工程中标成本的制定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有些企业只是简单地凭经验在中标价的基础上降低一个百分率确定目标成本,它们往往忽略了现场环境、施工条件以及工期的要求等因素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5.2.2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施工企业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是促进成本控制工作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实施低成本战略的重要武器。然而,有些企业因为部门、岗位责权利不相对应,因此无法考核其绩效优劣,于是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这样严重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给企业的项目成本控制带来消极的影响。

5.2.3时间跨度的局限性。目前,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只涉及到从项目开工到项目竣工这段时间范围内,然而,成本的内涵不仅仅包括工程直接成本,它还包括企业在承接项目之前所投入的经营费用、评估咨询费用、开工前投入的启动资金以及在项目竣工后一段时间内对工程进行维护和质量保修所需的服务费用,特别是目前国家推行的质量终身制所发生的有关费用。因此企业成本控制的时间跨度应该包括:项目信息跟踪一投标报价一物资设备采购一施工生产一竣工验收一质量保证和产品维护整个过程。

5.2.4责任部门范围窄、控制手段落后。成本控制是一个全员全过程的系统工程,目标成本只有通过项目的实施过程来实现。成本控制的主体应是施工组织人员和直接生产人员,而不是财务会计人员。目前,有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对象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直接成本,控制手段也是局限于采用制定标准成本、财务预算、成本预测和差异分析等这些常用方法。随着我国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方式来控制好工程项目的成本。

5.3索赔管理存在问题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索赔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3.1索赔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和进度完全按照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进行行事,合同双方尤其是施工企业不需要承担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经济风险。企业通常是按照计划未完成相应的建设,从而对合同管理和索赔管理的认识比较有限。

5.3.2对索赔含义理解不全面。近些年来,国内建筑市场队伍过剩、僧多粥少、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市场不规范行为日益增多。多数施工企业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对相关的索赔认识认识不全面,他们担心索赔会损害与业主之间的关系,害怕索赔会影响后续工程的利润,害怕索赔会导致争端甚至引起官司。

5.3.3索赔证据的收集和整理相对欠缺。由于施工企业对索赔工作认识比较模糊和平时不注意对索赔证据的收集与整理,因此一旦有索赔事件发生,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与整理。

5.3.4索赔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索赔人员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广博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但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进行相关工作。

6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筑工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新形势下,施工企业为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进行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怀通高速公路道路建设工程为例,对工程造价的涵义及构成、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和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参考文献

[1]李远富.土木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10.

[2]戚安邦.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2.

[3]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

[4]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篇8

摘要:为了提高办学效益,使高校逐步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尽快建立起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作者提出了高校“四条线”财务管理办法,在高校内部实行分灶吃饭,模拟法人运转,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关键词:高教;“四条线”财务管理;探索

abstract:forthesakeofimprovingbenefitofrunningcollegeanduniversity,promotingthembecomingindependencesystemfacingwholesocietyandsettingupaself-developmentandself-controlrunningmechanismthatsuitforeconomyconstructionandsocietyde velopment,theauthorhasputforwarda“fourlines”financemanagementmethodthatcanbeusedtodividedining,simulatecorpora tionrunningandintroducemarketcompetitivemechanismincollegeanduniversity

 

keywords:high-education;“four-lines”financemanagement;research

 

近几年来,山东省部分高校实施“四条线”财务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结合实践,就高校“四条线”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措施及意义等做一探讨,以增强人们对这一新财务管理方法的认识,促进高校后勤改革。

一、校“四条线”财务管理的含义、特征与核算方法

 

高等院校“四条线”财务管理是将学校所有直属单位按其性质划分为教学科研、后勤服务、校办产业和管理保障等四类二级单位,将每一类作为一条主线,对其进行分别管理、分点核算、分别反映办学经济效益的一种内部财务管理方法。

(一)基本特征

“四条线”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有三个:一是规定了以学校直属二级单位(学校为一级单位)为核算主体,对于学校二级单位所属的所有单位(包括二级单位兴办的经济实体、研究所等)不再进行细分,其财务活动一律纳入到主办单位的财务账内;二是明确了按单位划分核算主体;三是强调了分点核算和分别管理。

(二)“四条线”的界定

教学科研、后勤服务、校办产业和管理保障四条线的具体范围分别为:

1 教学科研线。是指学校中直接从事教学活动和直接辅助教学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四技服务”的单位。教学单位包括各系、部、图书馆、电教中心、外语中心、计算中心和教材教学实验设备管理等教学辅助单位。科研单位包括学校直属的研究所。

2 后勤服务线。是指在学校内直接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服务的单位。包括食堂、浴室、校医院、幼儿园、清洁绿化队、车队、供水、供电、供暖、供气、修缮、物资供应以及物业(含房地产)管理等从事后勤服务的单位。

3 校办产业线。是指由学校兴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包括直属学校领导的科技公司、旅游贸易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印刷厂等单位。

4 管理保障线。是指党政管理以及保障学校稳定与发展的有关部门。包括机关各处、室、委、部、办和高教所等单位。

(三)核算方法

实行“二级核算,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二级及以下单位不再设置独立会计机构,由会计服务中心记账。二级及以下单位是指能够自收自支、以收抵支和组织经费收入以及按比例提取管理费、实施独立核算的单位。它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能够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单位;二是能够单独组织收入、以收定支、独立核算的单位;三是有经费来源,或以其他形式取得收入,以收定支、独立核算的单位。各二级单位根据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四条线”中,按各条线的要求进行管理、核算。各条线的基本核算方法为:

1 教学科研线。以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为核算主体,核定和计算收支、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2 后勤服务线。以提供的劳务(服务)项目为核算主体,进行成本计算,按校内价格向服务对象收取服务费用,自负盈亏。

3 校办产业线。以生产单位或经营项目为核算主体,进行成本核算,自负盈亏。校办产业应明确产权关系,确保资本保值增值,按规定向学校上缴有关费用和利润。

4 管理保障线。以学校管理部门为核算主体,核算收支,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二、高等院校“四条线”财务管理的目的意义

 

高等院校实施“四条线”财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院校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分灶吃饭,模拟法人运转,解决学校内部存在的“大锅饭”和“分配不公”等问题,提高办学效益,使学校逐步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建立起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从这一方法的特点以及高校的实践来看,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有如下意义:

(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高等院校走向市场后,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自觉按价值规律办事。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尽可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使现有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和利用。而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正是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

(二)抓住了资金这一制约

学校稳定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既要稳定又要发展,重要的是靠投入。但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拿不出足够的经费来办教育。在国家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如何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把有限的资金管好用好是一个关键问题。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就是要充分调动各单位理财的积极性,坚持量入为出,各花各的钱,各干各的事,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三)能够大力促进高校深化内部改革

1 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根本任务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因此,必须不断加大投入,稳定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更新和增加教学设备。而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就是把不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剥离出来,把教与非教区别开来,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2 能促进学校科研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紧密结合。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家对高校的正常经费投入中基本不包括科研经费(纵向科研费是按项目管理),因此,学校科研单位和人员必须“找米下锅”。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后,学校科研单位实行完全的科研成本核算,这必然促使科研单位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含承担教学任务,争取横纵向课题等)、节约开支、精简人员、艰苦创业,把科学技术尽快转变成生产力,或举办科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

3 能有效地克服当前存在的如下问题:一是财权比较分散。很多高校除财务处外,基层单位又设财务科室和配备财务人员,实行独立核算,削弱了校长这一法人代表本身就有限的权力;二是支出结构不合理;三是分配不公;四是“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五是业务招待费居高不下;六是吃“大锅饭”的现象比较严重等。

4 既增强了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又扩大了系部办学的自主权。一方面,学校统一管理全校的财会人员,统一办理全校的内部结算和日常核算业务,必然提高财务人员秉公执法的自觉性,站在学校这个角度上理财;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乱投资、乱收费,使学校集中财力办大事。另一方面,“四条线”财务管理强调权力与责任相统一,要做到谁的钱进谁的账,并由谁在符合财务制度的前提下自由支配,这也必然扩大了系部等单位办学的自主权。

5 能进一步把校办产业推向市场,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到集约型经营的转变。既能促使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又能促进学校削减机构,减少管理费用,还可以促使人尽其才,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有利于学校财务管理全面实现电算化。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篇9

关键词:无形资产 品牌资产

2001年4月,Winstar Communications Inc.申请破产保护时,公司资产为50亿美元,其中包括一个在60个城市提供本地电话和互联网服务的网络。几个月后,纽约一家经常投资破产公司的Third Avenue Trusts考虑以1.5亿美元的价格投标买下Winstar的资产。随后,新泽西州一家专门低价收购电信资产的公司IDT Corp.以不到Third Avenue考虑投标价1/3的价格买下了Winstar的资产。Winstar公司从一颗身价数十亿美金的华尔街电信明星,坠落为破产企业。笔者认为Winstar的陨落说明了无形资产是一把双刃剑,其中剑柄由品牌资产充当,持剑的正是消费者。品牌资产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核心,本文通过品牌资产的理论加以探讨,分析Winstar成功与失败的理论依据。

品牌资产

品牌资产(也有翻译成品牌权益)是近来最热门讨论的营销理论之一,这股热潮是自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以“品牌资产”为主题召开会议后引发的。品牌资产被定义为一个品牌给产品增加的价值( Farquhar,1989)。西方学术界给品牌资产的广义定义是:和没有品牌的产品或服务相比,品牌给产品或者服务带来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由于这个定义在操作过程中有不同角度的理解,所以出现了三种从不同视角定义的狭义的品牌资产定义:基于产品和市场的品牌资产定义。从市场和产品的角度上,品牌资产是拥有自身品牌的产品比没有品牌产品所高出的价格,换句话说,高出的价格是品牌资产的一个市场表现。基于企业资产的品牌资产定义。从企业的角度看品牌资产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利益,减少营运成本。基于消费者感知的品牌资产定义。品牌在消费者心里产生情感,消费者对同一品牌的产品产生感知质量的保证,品牌个性的体现等,导致消费者对不同品牌所表现出的不同反应。

从市场和企业两个角度出发研究品牌资产都是企业管理者比较关注的焦点。因为从这两个角度上研究品牌资产,品牌资产可以直接从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中体现它的重要性。根据Fed的统计数据,50年前,房地产、设备、库存等有形资产在美国非金融企业的资产中占78%,而现在这一比例为53%。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专利、版权、品牌声誉等无形资产的增长。无形资产就是一家公司收购另一家公司所支付的资金与后者资产负债表上净价值之间的差额。Winstar的无形资产主要来自良好的市场前景,依靠的是优质的服务。乍看起来,Winstar的资产似乎价值不菲。公司提供本地电话服务,通过无线天线,避开地区性贝尔公司(Bell companies)对固定电话线路的控制。截止到2000年,Winstar连通了或有权连通5,400栋大楼的通讯线路。公司还将业务扩展到宽频服务站托管和互联网市场,2001年年初的正式员工数量高达4,500人。但是这些都必须基于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才有价值。

在金融市场中,企业热衷于无形资产的投资。费城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的研究员莱昂纳德•纳卡姆拉(Leonard Nakamura)估计,每年企业在无形资产(他将其分类为研究开发投入、软件购买和广告宣传)上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从1978年的4%上升为2000年的近10%。许多资产评估都涉足品牌评估,但如果单单基于产品和企业角度看品牌资产是不全面的。从市场和企业价值的角度都只是从品牌资产的结果上看品牌资产的作用而没研究品牌资产建立的原因。如果企业没有坚实的消费者基础做后盾,投资者将会发现企业失去了真正盈利的条件,企业比以往更容易在一夜之间倾塌。曾考虑以1.5亿美元的价格投标买下Winstar的资产的Third Avenue首席执行长官马丁•惠特曼(Martin Whitman)对Winstar的资产价值信心不足。惠特曼曾经是Winstar的客户,他发觉坏天气或附近建造的新大楼有时会影响无线信号,并导致服务中断,因此又重新使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服务。Winstar的资产随后以4,2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就是因为它失去了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

学术界的大量文献都是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品牌资产的。以消费者为本的品牌资产是指由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而引起的对品牌营销的不同反应。品牌资产大师Keller基于消费者感知提出品牌资产的定义。Keller认为消费者拥有一个有品牌的产品所得到的大于消费者拥有一个没有品牌的但同质量的产品所得到的那一部份就是品牌资产。品牌之所以对企业和经销商等有价值, 根本原因在于品牌对顾客有价值。品牌资产本质上是由于顾客头脑中已有的品牌知识导致的顾客对品牌营销活动的差别化反应, 包括品牌识别、品牌含义、顾客对品牌营销行为的反应及顾客与品牌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Aaker认为品牌资产指“与品牌、名称和标识等相关的一系列资产或负债, 可以增加或减少通过产品或服务给企业或消费者的价值。”并指出品牌资产包括品牌忠诚、品牌认知、品牌感知质量、品牌联想、其他专有资产(如专利、商标、渠道关系等) 五个方面。概括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品牌资产从消费者认识品牌开始,随着时间积累,消费者不断接触营销活动的刺激,通过媒体或朋友积累品牌相关的信息,形成消费者的记忆,品牌形象逐渐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品牌资产也随之增加。

品牌资产的测量

品牌资产的测量还没有规范的方法。如上文所述,测量品牌资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者给出很多测量品牌资产的方程以及模型(Andrew Abela,2002等),从产品市场或者金融市场角度对品牌资产进行测量。但往往这些测量方法都有一些不足。例如,从市场角度测量品牌资产是根据品牌溢价的概念。用溢价乘以该品牌的销售量等于该品牌资产。这种方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找到无品牌的产品作参照物。从金融市场测量品牌资产是根据企业股价和企业有形资产的差值作比较。这种方法得出的品牌资产是一个财务数字将受到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和其它企业无形资产的影响。如Winstar的债权人对其资产价值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因此拉高了Winstar的价值。

资本市场线的含义篇10

关键词:信用利差 企业债券 定价模型 期限结构

债券是信用风险的重要载体,研究债券的信用利差不仅对违约事件和违约概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且直接有利于信用风险管理和信用产品定价。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发行的企业债券一度发生过违约事件。虽存在着监管不利的原因,但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债与国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用利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曾导致意大利国债相对于德国债券信用利差的上升和波动。对信用利差的研究不仅可以预警企业的信用评级变动,而且有利于相关投资者、企业和国家在预见违约事件可能发生前及时利用无风险资产和债券进行套期保值。随着我国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市场的逐步扩大,短期融资券市场的信用风险将对整个市场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企业债券的信用利差将会成为决定包括短期融资券在内的企业债券发行、交易定价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信用利差的研究不仅有必要性而且也有紧迫性。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用利差”成为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fixed income等国际学术刊物在信用风险领域研究的前沿。信用利差的内涵、理论和度量、估计方法是在信用风险理论和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开展了现有的信用利差期限结构模型及相关实证研究。

(一)信用利差的内涵界定

西方学术界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企业债券和无风险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差额称为利差。最初人们认为利差完全是由预期的违约风险造成的(rocha and garcia, 2005)。而brown(2001)认为利差主要由流动性溢价和预期违约风险造成的违约损失、风险溢价三个重要部分组成。本文将由预期违约风险造成的性质相似的债券之间的利差定义为狭义的信用利差(以下简称信用利差)。在风险中性的环境下,对信用利差的这一描述是合理的。但在现实中,大多数的债券持有人属于风险规避者,他们对于所承担的风险会要求一个额外的补偿,即违约风险溢价。因此企业的违约风险所造成的利差应该包括预期违约损失补偿(default margin)和风险溢价两个方面,本文将两者之和定义为广义的信用利差。

(二)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研究

实际经济环境中触发违约事件发生和信用利差改变的因素很多,例如全球经济危机、国家实际汇率变动、市场不完全、企业破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税收等。

das(1995), longstaff and schwartz(1995)指出持有期短的债券的信用利差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但也有实证研究发现持有期短的债券的信用利差对利率的变化敏感,如duffie(1997)指出利率与短期利差负相关,madan and unal(2000)也证实了这一点。两者的“负”相关关系依赖于由利率敏感型资产和负债的久期差异。相反,长期利率与持有期短的债券的信用利差正相关。因此在做研究时,应将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分开讨论。

还有学者对信用利差与债券收益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edrosa and roll(1998)应用1987至1997年投资级别和非投资级别的债券数据分析信用利差和债券收益率的关系,发现公司债券剩余期限以及债券本身的信用质量对信用利差有较大的影响。cornell and green(1996)发现,评级较低的公司债券到期收益率比评级高的公司债券到期收益率对国债收益率变化更不敏感,并将此归因于评级低的公司债券具有相对较低的久期和较少受限制的期权特性。huang and huang(2003), lanschoot(2004)针对即期利率、国债收益率、公司债指数等因素对债券的广义信用利差作了回归分析发现,这些因素对债券的广义信用利差的解释率低于50%。elton et.al(2001), driessen(2003)的研究表明,税收、流动性以及风险溢价是影响债券的广义信用利差的重要因素。madan and unal(2000)发现损失率和平均损失水平对持有期短的债券的信用利差影响较大,久期差异和现金资产的波动率则对持有期长的债券的信用利差的影响更大,且影响具有扩散性和滞后性。

综上所述,不同剩余期限、不同信用级别的债券信用利差的敏感因素是不同的。在对信用利差作实证分析时,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可能因为债券的不同特性而不同,同时也可根据债券的不同特性对债券配对研究信用利差曲线的走势。

(三)信用利差的模型分析

一些学者从模型角度考察了信用利差,其中结构模型利于解释而简约模型功在预测。

首先是结构模型。最初的结构模型是以merton(1974)为代表的。他将偿付率和违约率都假定为内生的。并假定企业只有破产时才违约。基于此,后人用first-passage time模型、jump-diffusion模型对结构模型进行了拓展。此外还有简约模型(reduced-form model)和因子模型。由litterman and iben(1991), jarrow and turnbull(1995), duffie and singleton(1999)提出的简约模型假定偿付率和违约率都为外生的。简约模型研究了违约强度(default indensity),使用市值回收和面值回收得到的信用利差是不同的。最早使用merton等人提出的模型来研究信用利差的是jones, mason and rosenfeld (1984),他们发现由merton(1974)所预测的信用利差要远低于实际观察到的企业债和国债间的利差水平。dionne et.al(2005)在elton et.al(2001)简约模型的基础上考察风险溢价发现,违约风险可以解释企业债与国债的信用利差80%。简约模型领域对信用利差的解释能力变动很大,一定程度上是由违约率等主要解释变量外生设定造成的。

(四)信用利差的期限结构

一些学者对信用利差的期限结构作了研究,主要包括jarrow, lando and turnbull(1997)在jarrow, turnbull(1995)的基础上,假定破产过程遵循离散马尔可夫链,利用市场数据估计了期限结构模型的参数。此模型可运用于信用衍生品、内含期权的债券、含有对方风险的otc衍生品、含有违约风险的外国政府债券定价和避险。duffie and singleton(1999)利用简约模型对公司债券的期限结构进行了研究。aonuma and tamabe(2001)在duffie and singleton(1999)的基础上估计了信用利差的期限结构,并利用市场数据计算了隐含的期限结构,该模型还可用来估计信用评级转移矩阵、偿付率、产业及企业信用漂移因素。duffie and lando(2001)讨论了在会计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信用利差的期限结构模型。

(五)信用利差的估计和拟合方法

估计信用利差的最根本的问题是确定一个最有解释力的贴现因子,在特定条件下,该贴现因子能使定价的误差最小,并且能够表示为自由参数最少的连续函数。不同的估计模型主要区别在于贴现函数的具体形式,自由参数的数量以及决定函数的因素如贴现因子、零息票债券的收益率、远期利率的函数形式等。对信用利差较有代表性的拟合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简约模型的非线性的拟合方法,如nelson-siegel, svensson方法;另一类是采用分段曲线拟合技术的样条函数类线性拟合方法,包括b-样条法、多项式样条法和指数样条法。两类方法都有单曲线和多曲线拟合的情形。单多曲线样条模型,主要通过两点来改进单曲线样条模型,一是直接用简约样条模型来估计信用利差曲线,二是联合(jointly)估计基本的零息票收益率曲线和所有的信用利差曲线。

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信用利差及期限结构进行的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刘国光等(2005)选取上交所2004年6月30日的六只公司债券,研究了信用利差和国债收益率序列之间短期和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该文对实证结果的解释存在显著性水平不一致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信用利差是否适合用线性的方法来估计和拟合还有争论。目前我国公司债的信用评级是aaa级(经过担保),该文献中未提及对此问题的解决。郑振龙(2004)在对中国利率期限结构静态估计的基础上,对中国违约风险溢酬问题进行了估计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的公司债券市场存在着公司违约风险溢酬,这种风险溢酬随着期限的增加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总体趋势。朱世武(2004)总结了国内外对利率期限结构研究的情况。对合理预期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合理预期理论不成立,原因是存在随着时间变化的期限风险溢价。但文章没有考虑利率或国债收益率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可见,国内对信用利差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涉及到信用风险的金融产品有短期融资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住房抵押证券及将要开展的融资融券业务、企业债、可转债等,其中前三种产品都显现了不同程度的信用风险,后两种产品的信用经过担保,信用风险基本为零。目前市场有关信用风险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市场缺乏定价基础,金融产品中所包含的信用风险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信用研究信用利差及其期限结构可以度量我国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不仅对金融监管提供依据,而且也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宝贵的预警信息。

结论

本文系统介绍信用利差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介绍信用利差理论模型、期限结构和估计、拟合方法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实际因子,结合我国及国际的债券数据,尝试分别用多曲线、b样条方法更准确的估计出即期利率和所要考察的债券对象之间的信用利差,利用非参数、gmm广义矩等计量方法拟合出信用利差曲线及其期限结构曲线。并尝试构建中国的信用利差指数,通过预测信用利差变化,及时规避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duffie, d., lando, d., 2001, term structures of credit spreads within incomplet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j], econometrica, 69

2.düllmann, k., and m. windfuhr, 2000, credit spreads between german and italian sovereign bonds-do affine models work? [j]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17

3.helwege, j., and c. turner, 1999, the slope of the credit curve for speculative-grade issuers [j], journal of finance, 54

4.jarrow, r., and s. turnbull, 1995, pricing derivatives on financial securities subject to credit risk [j], journal of finance, 50

5.jarrow, r., d. lando, and s. turnbull, 1997, a markov model for the term structure of credit risk spreads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