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2-06 18:01:05

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性

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9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不断进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高新技术、高竞争的时代,人本管理思想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关键是人才,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传统的靠单个人的力量解决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弱,取而代之的更是团队的力量,靠的是协作分工,靠的是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有机的、系统的组合。现代社会各个企业的发展无一不聚集了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生产需要沟通,家庭需要沟通,朋友需要沟通,营销需要沟通,绩效需要沟通,教育需要沟通……而这些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形象描述,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技巧的体现。公共关系学,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能力的高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未来事业发展的成功与否。

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式,是人们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沟通和交往的领域不断拓宽,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职场中最常见的人际交往常常发生在与上司、与同事、与下属、与客户、与家人、与朋友等人之间。其实,凡是人,只要在社会上生活,就离不开人际交往。

首先,当今社会,形形的什么人都有,在职场中尤为如此,人际关系的冷箭令人防不胜防,职场如战场,大家拼命相互攻击,推卸责任。但职场亦如舞台,人人翩翩起舞,尽情挥洒才华,搞好与别人的关系势必不可缺少,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其次,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建立起人际关系,而且是牢固的、长久的,进而才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人与人的交往,其实就是一个反复沟通的过程,沟通好了,就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不好,闹点笑话倒没什么,但因此得罪人、失去朋友,就后悔莫及了。

再次,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强调“增加共识”,实际上就是多进行有效的沟通。还有,人最怕的就是被冤枉。而冤枉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因为沟通不畅或者沟通错误。如果一个团队能够沟通顺畅,上下合力,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上害怕的。所以,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说:“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善于人际交往,我们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很好地与别人的协作。你我都不是生活在孤岛上,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要知道,现实中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擅长人际交往、珍视人际关系的人。 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建立起牢固而长久的人际关系,才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最终取得成功。

二、公共关系学中的人际交往策略

人际交往是人们为了实现特的目标,借助人际沟通渠道与公众相互交流信息、态度、情感、价值观和思想的过程。

(一)人际交往的理念和规律

1.人际交往的基本理念就是“和”

2.人际交往要遵循客观规律

(1)吸引接近规律: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彼此吸引而相互接近。

(2)趋同离异规律:彼此存在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深化为友谊,否则就会背离。

(3)互需互酬规律:对彼此寄予某种希望和企图,渴望获得某种利益。

(4)交往深化规律:有礼仪交往发展至功利交往,再发展至感情交往,最后发展为思想交往。

(5)交付中和规律:既强调双方主动参与,又强调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

1.竭尽忠诚:以诚恳的言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友谊。

2.相互理解:尊重公众的个性,而不是强求公众与社会组织高度一致。

3.相互信任:及时把公众的合理性意见、建议体现在社会组织的决策之中,及时让公众知晓社会组织的决策方针,提高经营透明度,实行民主经营和管理,尊重公众的选择权。

4.主动热情:自信地表现自己,做人际交往活动的活跃分子;大方得体,既不能遇事自谦三分,也不要狂妄自大,应有理有节。

5.平等互利:互惠互利,找出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互补互助,积极引导公众认同社会组织的发展目标,同舟共济;互尊互爱,在社会生活中采取与公众相一致的态度行为。

三、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一)人际交往技巧

1.成功亮相:仪容仪表得体大方,彼此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是进一步交往的基本前提。

2.细心聆听

(1)先倾听而不要指导;

(2)先顺应而不要阻止;

(3)先理解而不要去纠正。

3.相互交流

(1)收集交谈的信息,确定中心,推敲交谈的用语及顺序。

(2)选择合适面谈的时间和地点。

(3)善于察言观色、领略对方的信息,并及时做出反应。

4.积极反馈

(1)及时把握好反馈的时机。

(2)富有逻辑性。

(3)描述为主、评价为辅。

(4)避免不利于交谈的指责性话语。

(5)适度,把握好尺寸。

5.有效说服

(1)运用动机激励法。

(2)运用居家优势法:邀请公众到社会组织所在地进行劝服,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支配能力。

(3)运用情景参与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在实践情景中改变公众的态度。

(4)运用个性吸引法:以公共关系人员个体的人格力量、智慧力量以及个性形象为主导前提。

(5)运用求同合作法:需求与公众一致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经验,建立相互认同和互相尊重的气氛,促使公众接受自己的主张。

6.善待冲突

(1)明确共同面临的问题,并达成协议共同寻找共赢的解决办法,营造合作氛围。

(2)客观公正地分析双方需求,把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期望目标。

(3)寻求解决冲突的多种方案,根据指标评价并确定一个能为双方共同接受的方案。

7.善于妥协:但妥协要有原则、有条件,以考虑双方进一步合作为大前提。

8.容忍拒绝

(1)合理思考,调整心态。

(2)保持自信,不可气馁。

(3)冷静分析公众的要求和动机,必要时放弃自己的主张。

9.保持自信:自我意识;自我肯定;自我负责;自我理解;自我管理;自我期望;自我支持。

10.给予帮助

(1)提供能帮助公众探讨问题的范例。

(2)陈述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供对方考虑。

(3)扮演公众角色,积极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

(4)提供建议要避免说教、评价和批评。

(5)要给公众明确的帮助方式和需要的时间。

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是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际交往对于事业取得成功至关重要。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与他人的相处关系的融洽程度。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每个成功人士事业上的发展,都是得益于他所处的人群和所在的社会环境,即人际关系。只有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八面玲珑,才有为事业的成功开拓道路的机会。这也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很多商界成功人士深深意识到了人际交往对自己事业成功的重要性。美国钢铁大王及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的作用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交往能力。”所以说,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你就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已经走了85%的路程了。

其次,人际关系是事业发展的情报站。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拥有无限发达的信息资源,就拥有无限职业发展的可能性。而这些信息全部来自你的人际关系的积累,人际关系有多广、人际交往能力有多强,决定了你事业发展的平台有多大。

再次,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事业发展的助推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可以在事业上帮助自己、给自己支持的“贵人”,而这些“贵人”完全来源于自身平日人际关系的积累,也许在不经意间,你的贵人就出现了。在关键时刻他能够给你支持和指导,能够在危难时刻助你一臂之力。贵人相助确实是每个人成功道路上的宝贵资源,贵人可以一下子打开我们机遇的天窗,让我们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直接奔向通往成功道路的快速通道;贵人可以大大缩短我们在成功之路上奋力奔跑的时间,提升我们成功的速度,缩短我们成功的时间,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离成功更近一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周安华,苗晋平.公共关系理论、实务与技巧(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高职;医药类公共关系;教学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36-02

医药类公关教学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医药企业作为社会营利性组织与公众健康事业关系密切,更是无法回避公共关系。随着人们对公共关系所具有的信息搜集、决策咨询、沟通协调、形象传播、教育引导等职能认识的逐步深入,公关已从简单的化解危机进入全面的组织战略管理的范畴。虽然国内医药企业对公共关系的态度冷热不均,但是,近年来频发的医药行业危机事件表明,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公共关系素质欠缺,公共关系意识淡薄,培养专业化的应用型医药公共关系人才已刻不容缓。作为应用型人才培育基地的医药类高职院校,进行医药类公共关系教学是满足这一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

医药类公关教学的特殊性

公共关系课程是高职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通常公共关系教学主要是讲授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公关技能,医药类高职院校同样也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如何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展公关教学?如何使医药类高职的公关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医药行业和社会的需要?笔者认为,医药类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教学内容除了讲授普适的公共关系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关技能外,还应当进行具有医药行业特性的公共关系教学,即结合医药行业的特点,突出医药企业的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医药公关教育,形成医药公关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构建系统、独立的医药公关教学体系。医药类公共关系教学的这种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药公关教学的起点是责任公关教育

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大都面向医药行业,从事人类健康事业,关爱生命,济世救人,为公众的健康负责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面对医药类高职学生,公共关系教学的起点应当是公关责任教育,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引入医药公关教学,使其成为医药企业公关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医药公共关系的基本准则中,构筑起医药公关教学的基点。医药公关教学不同于普通公关教学之处,就在于必须树立并强化医药公关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医药公共关系的一切理念和活动都是在对公众健康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的框架下展开的,只有在这样的框架下的公共关系,才是社会必需的。

(二)医药公共关系的教学内容应服务于医药企业和医药行业

医药类高职学生的公共关系教学目标应当具有鲜明的服务行业特色,即要培养合格的医药公共关系人才。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医药类高职公共关系教学应当使学生获得解决各类医药组织公共关系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应当包括:医药行业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医药企业内部公关能力、医药企业外部公关能力、医药公关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能力、与公众的协调沟通能力,同时,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写作能力等。围绕以上目标,医药公共关系的教学内容便与普通公关教学的内容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强调公关主体的特殊性 医药公共关系的主体是各类医药企业,公共关系主体的构成具有差异性和共性。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主要是指专门从事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活动和提供相关服务的营利性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组织。按照医药企业的职能划分,医药企业整体上可分为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两大类。医药生产企业又可分为药品生产企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卫生材料及医药包材生产企业等。医药流通企业又可分为医药批发企业和医药零售企业。由此可见,医药公共关系主体的构成是多元化的,各类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性能和职能的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公共关系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但它们又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医药企业都具有非常强的行业性和专业性,医药企业的产品直接与生命安全相关,医药企业既要实现商业利润,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商业利润更重要。医药公共关系主体构成的这种特殊性是其他组织所不具备的,也是公共关系教学中“医药公共关系构成要素”这一节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医药公关主体构成差异性与共性的分析,可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医药公关主体的特性,从而使其具备制定既符合医药企业共性,又满足医药企业差异性需求的公关策略的能力。

突出公关客体构成的特殊性 虽然普通公关主体的公众分类原则同样适用于医药企业的公众分类,但是医药企业的服务对象即消费者群体是与众不同的,它构成了医药公共关系客体的特殊性――多层重叠。医药企业终端服务对象是病人、患者,但是由于医药产品的专业性及高风险性,病人和患者通常需要依赖医生的处方或者依据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建议,才能选择和购买医药产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因此,在医药企业产品的流通过程中诞生了所谓第二终端和第三终端:医药批发企业、医院(医生)、药房(药店)被人们称为第二终端;患者、病人被称为第三终端。对于医药企业而言,由于其职能不同,一些医药企业只需面对第二终端或第三终端,而一些医药企业则要同时面对第二、第三终端服务对象。每一类终端服务对象都有其自身不同的利益需求。例如,第二终端主要是基于利益合作、品牌共享的服务公众,而第三终端服务对象则需要提供放心安全的医药产品和教育服务。此外,其他外部公众如政府公众和媒体公众对医药企业也都具有特殊的要求。例如,媒体公众对医药企业的高关注性、政府公众对医药企业的直接监管性,都构成了医药企业外部公众群体特殊性的内涵。

立足于医药健康教育与社会公益――医药公共关系传播内容的特殊性 由于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医药产品的信息传播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一般公众特别是终端服务对象――患者对医药知识的普遍缺乏、对安全健康用药知识教育的迫切需求,就构成了医药企业公共关系公关传播的两个特殊维度:一个维度确立了公关传播不能操作的边界,即直接的产品传播或以疗效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公关传播是行不通的;另一个维度则向我们展示了公关传播应当言说的内容,即立足于公众健康教育及科学用药知识的普及、服务于公众的社会公益,这才是医药公关传播的主要路径。要将企业与公众的沟通建立在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目的的公关主题活动和企业信息的传播活动中,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完成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目标。同时,由于医药产品的专业性以及医药企业要面对特殊的公众群体,例如,第二终端的医院、批发商等,医药企业公关活动也具有特殊的方式,例如,与第二终端进行专业沟通的药品学术会议、学术论坛,与原料供应商、产销合作者的联谊活动等,这些活动带有一定的专业特色,构成了医药企业公关传播的多样性内容。

医药企业公共关系目标的特殊性――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同步 由于医药产品直接与人们的生命安全相关,公众凭借对医药企业的信任度选择医药产品,因此,医药企业组织形象传播的目标应当注重培养公众对医药企业的信任度,医药企业只有积极、主动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出对消费者负责、对员工负责、对合作者负责、对社区环境负责的高度真诚,才能够从根本上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在医药公共关系教学中,应明确医药企业公共关系目标与公众信任度之间的必然联系,突出公共关系目标、公众信任度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医药企业品牌建设要具有公共关系战略眼光,而公共关系战略目标的制定应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核心内容。

(三)教学方式上的特殊性――立足于培养学生实际公关能力

高职医药类公关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对公共关系基本原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医药企业在组织形象传播、与公众沟通、构建企业内外和谐环境中所面临问题的实际公关能力。因此,在高职医药公关教学中,教学方式也有别于普通公关教学,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一方面,要围绕医药行业特点,针对医药企业现状,通过典型医药企业的公关案例和其他经典公关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医药公关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依托校企联合资源,对医药企业进行调研、访谈,将当前医药企业信息和企业常见公关问题设计成工作项目植入教学过程中,创设模拟公关情境,通过分组讨论后,让学生组建模拟公共关系工作室,制定出公关方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锻炼实际的公关工作技能。由于高职医药公关教学更强调实践性和活动性,因此,高职医药公关教学的模式可设计为“三步曲”:医药企业案例教学――讲授公关基本理论和原则;医药企业问题教学和项目教学――明确医药公共关系面对的核心问题;小组讨论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实践公关知识,演练公关技能。

综上所述,医药类高职公关教学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医药行业和医药企业,关注医药行业的发展和热点事件,并以此为教学素材,建构自身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医药行业和医药企业需要的公共关系专门人才,真正完成医药高职公关教学的目标和使命。

参考文献:

[1]薛玉华.浅析“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公共关系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

[2]刘柯,乔海燕.关于高职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思考[J].河南农业,2008,(24).

[3]刘冬枝.高校“公共关系学”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魅力中国,2009,(10).

[4]陈丽清,李志平.《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学刊,2009,(1).

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公共关系;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教学设计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着巨变,公共关系也倍受关注。社会对专业公关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公关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关系的职业化、专业化、普及化,要求公共关系教育和培训有更长足的发展,这就需要公共关系课程建设能作更好的配合。正是基于这种需求,我们根据企业管理领域和公关员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公关员职业资格标准,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以及突出公关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建设。在总结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于2009年编写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规划教材《公共关系教程》。该教材出版以来,得到了高职高专院校较广泛的使用,我们也收到了不少师生对公共关系课程开发的良好建议。近三年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实践有了长足的进展,为我们开发公共关系课程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成果,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开发方案,使高职公关课程建设踏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文是对我们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模式开发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课程实践探索的总结。

一、分析教学需求,定位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是教师教学研究的航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的表述,因而它是课程开发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标准的制订、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建设。因此,我们在开发“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课程时,首先开展的工作就是兼顾工商企业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差异、教师教研的能力和学校自身的基础四方面的情况,分析教学需求,定位课程目标,使之成为指导课程内容编排、教学实施和效果评价的准则,预先确定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公关素质方面应发生的变化和达到的学习结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工商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沟通任务,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良好形象的方法与艺术,对工商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接轨国际,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将“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定位于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程,课程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公共关系素养,让学生学会一种公关思维的方式,用公关的头脑来处理所面临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知识,形成现代公共关系观念,训练开展公关工作的基本技能,从而具备运用公共关系为工商企业服务的本领。

二、选择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

依据上述课程目标,我们以《国家公关员职业资格标准》(中级)为参照,以知识和能力结构为主旨,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坚持现实性与前瞻性结合、可行性与可塑性并重、统一性与灵活性兼顾,既要考虑到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纵向衔接与连贯,又要注意到与其它课程横向的沟通与配合,既要较好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共性要求,又要逐渐地满足学生个性与兴趣发展的个性需求。为此,我们设计了公共关系工作基础、公共关系工作主体、公众关系协调、公共关系传播、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实施、公共关系评估、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等九个学习项目,并对每个学习项目提出了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需达到的程度,由此制定了该课程的课程标准。

表1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

三、设计教学策略,建设课程资源

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科学组合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力求构建人力资源开发型教育模式,淡化专业学科意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和培养,缩小学生所学与社会需的差距;构建扁平结构教学模式,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按社会实际要求,分别从不同的知识点切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成果;树立满意型教学质量观念,使教学质量符合课程教学标准,让社会、学生、学校和教师都满意教学效果。为此,我们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策略,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素质发展 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42-02

公共关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组织还是个人,都日益认同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社会广泛掀起了学习公共关系的热潮。纵观高校,无论是文科管理类、经济类还是是理工科专业中,公共关系学成为高校教学体系中许多专业都开设的一门课程。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技能性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在其学科体系中包涵了心理学、传播学、广告学、礼仪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拓宽现有的知识结构,掌握各项能力和技能,帮助高职学生在日益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下正确地进行择业和就业。

一、高职学生素质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着眼于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只具备专业技能是不够的,高职学生的素质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外,高职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文化素质,创造创新能力素质,人格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等。

当前高职学生的素质情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一)学习动力不足

与大学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的高考入学成绩普遍偏低,生源上的差异形成了学习动机和习惯的差异。现状表明,高职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缺少科学的学习习惯。

(二)知识迁移能力欠佳

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的学习习惯,高职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同时又缺乏通过自身努力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因此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知识层面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较为固定模式化等问题。

(三)创新意识不强

由于固有的体制和观念,高职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课堂的教学内容,在创造创新方面不求突破。

(四)心理问题凸显

当前社会就业竞争加剧,造成了高职学生在继续升学、就业困难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受学生的自我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所限,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疏导和缓解,这些压力往往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引发抑郁症、退学甚至自杀等行为,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

(五)情商欠缺,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社会上普遍认为高职学生急功近利,责任感缺乏,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和他人缺少同情心和关注,在学习和工作中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有待提高。

鉴于高职学生素质发展失衡的问题,公共关系教育可以很好弥补有关方面素质教育的欠缺,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

二、公共关系学对高职学生素质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完善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公共关系与众多学科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诸如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心理学、法学、传播学等等,公共关系学的学习无疑有助于扩大高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习视野。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教学过程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这些课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文科类高职生而言,通过公共关系学学习数学、经济学以及逻辑学等课程,对逻辑思维的提高大有裨益。而理工科高职生通过学习公共关系学,接触管理学、文学等人文学科,对个人人文素养的提高有良好的作用。

(二)完善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

通过学习公共关系学知识,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还有助于高职学生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具体相关能力进行提升,对完善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1.提高实际操作的实践能力。在公共关系学的实务各内容环节中,讲到公共关系工作程序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公共关系的调查方法,对组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同时对公关活动进行策划和实施,这要求高职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实施,将课堂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帮助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2.提高获取和管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素养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内在要求。信息社会需要具有较高信息意识和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无论是公关传播、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评估或是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及危机公关,需要做的第一步是全面了解情况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公关方案。这些过程有效训练了高职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水平。

3.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公共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管理工作性质,公共关系的传播、公共关系专题中的展览会、庆典等活动,尤其是在公关方案的策划、实施、现场管理方面,都需要有关人员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各个工作环节,以保证公关活动的顺利开展。组织和协调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学习如何有效组织和协调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

4.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公共关系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它要求组织内部公众之间、组织内部与外部公众及环境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这就要求公共关系学习者树立一种沟通的意识,掌握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与组织内外工作打交道,在不断的学习和磨合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为组织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

5.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信息活动中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关系的策划方案力求新、求异,只有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策划方案才能吸引大量的眼球,才能获取公关活动的成功。

6.提高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社会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共关系所处的内外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甚至公关危机,如何稳住心理,沉着应对,化危机为机遇,这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

(三)提升高职学生的个人形象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塑造形象的艺术,公关礼仪训练是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关礼仪对个人的形象礼仪方面,包括仪容仪表修饰、仪态、个人着装的注意事项,此外还对会见时的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以及商务接待和谈判礼仪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表述。这些与日常工作和学习息息相关的礼仪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的个人形象给予

了启发。使学生注意日常正确地着装,改善了自身外在的形象,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求职和就业的成功增加筹码。同时,又注意在日常交往中礼貌待人,文明用语,说话得当,内外一致,讲求信誉,提升自身的内在涵养,为个人的形象加分。

(四)实现高职学生的情商培养

公共关系学注重强调处理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内部是否团结、内外部环境是否和谐深刻影响组织和个人的发展,鼓励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寻求适合组织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环境。这对于高职学生培养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素质

公共关系学为高职在校生搭建了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在公共关系课堂上的演讲与口才训练,要求学生现场抽题进行即兴演讲,要求他们以流畅、形象、生动、逻辑性强的语言表述,这种训练方式增强了学生们自信心和参与意识,训练学生自我推销的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的自信和胆识,为就业成功做充分的准备。

三、公共关系学推动高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举措

公共关系学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如何发挥公共关系学的这一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应从公共关系教学方法着手,即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育过程不是单二的说教过程,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实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这里以几种教学方法为例: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公共关系学教学的常用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人说公关案例教学是美育过程,社会上发生的生动有趣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生活美感,启迪学生积极主动明确自己的思想,准确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明确的解决思路,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步确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公关案例能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活跃思维能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迅速产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案例教学法训练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运用案例教学融入理论,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学生团队授课法。改变过去教师一味讲课学生一味听课的被动式教学。鼓励学生以小组团队为单位,自由选取讲课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和课外积极性,自主搜集公关案例素材,团体备课讨论,制作教学PPT,让学生代表上台讲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展示自我的口才、学识和风采。学生团队授课法不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景教学。所谓情景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创设出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帮助学生把知识融入生动的情景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单一。如在讲授到公关礼仪的时候,叫学生上台进行情景模拟,模仿商务人士之间的握手,递名片,相互介绍,乘车等场景,台下的同学对模拟的行为进行讨论评判,加深对公关礼仪知识的掌握。

4.社会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对用人单位的公共关系环境进行调查,形成完整的调查公关调查报告,反馈给用人单位,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各项思维和能力,又帮助分析解决了实习单位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实习单位对高职实习生能力的了解,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法。

总而言之,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这门学科的教学,对高职学生素质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然,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需要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廖为建.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崔相录.素质教育实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1998.

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服务体系;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022-02

一、国外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

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尚未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说法,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

1.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研究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登哈特(1990)在其著作《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在对传统公共行政,特别是对企业家理论缺陷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提出“新公共服务理论”。其基本理论内涵包括: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客户、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思考要具有战略性、承认并不简单、服务而不是掌舵、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效率。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美洲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学教授罗森布鲁姆在他的著作《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2003)中也指出:公共行政与私营部门的管理不同,政府有义务服务于公共利益,人们应当要求公共管理者对公共利益责任的承担并不能着眼于特定问题的范围,而是应当遍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2.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托宾(James R.Tobin)(1970)提出了“特定的平均主义”理论。他认为,一些稀缺性的公共服务如健康医疗、教育法律运用能力等应当与支付它们的能力一道实现平均分配。

3.关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蒂伯特(Charles Tiebout)(1956)提出了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的理论模型,即“用脚投票”理论。他认为,人们会像选购商品一样挑选所愿意居住的辖区,并选择那种公共服务最能满足他们意愿而税收又最合理的辖区去居住。地方公共服务均衡模型突破了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垄断和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思维禁锢,设计了地方公共服务的偏好显示机制,引入了“消费者选择”,从而在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对于探索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具有很大帮助。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1961)认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应需要区分开,生产既可以由私人来承担,又可以由公共部门来承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 Jr)(1965)提出了俱乐部理论,该理论就是把地方辖区比做俱乐部。这一理论分析了实现地方辖区最优规模的条件:首先,随着新成员的加入,现有辖区居民所承担的成本将由更多成员分担;其次,新成员的加入会使辖区变得拥挤,辖区提供的公共服务变得更加紧张。因此,辖区的最优居民规模应当确定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新成员加入而节省的边际成本恰好与新成员加入所带来的边际拥挤成本相等。

二、 国内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

国内关于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等方面。

1.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架

济南社会科学院教授闫平(2007)在《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涵盖的基本要素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公共文化活动主体、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韩军(2011)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党政干部论坛》中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政策法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产品供给体系、人力资源体系、资金投入体系、评价监督体系。

2.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齐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馆员王大为(2007)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征与现代政府的文化责任》中认为,主要是公有性、公益性、公众性、共享性。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陈坚良(2009)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特征》中认为,主要是公益性、系统性、普适性、人文性、制度性、创新性。

3.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燕(2006)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公平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郑州大学讲师何继良(2011)在《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中认为,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普惠性原则、便利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4.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江苏省吴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辑周赢、赵川芳(2010)在《新农村文化服务》中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是满足亿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证,是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中共招远市委党校副校长隋军先(2011)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探讨》中认为,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需要,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5.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就

福建省福清市文化市场稽查队队长谢天星(2008)在《浅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认为,我们国家经过不断努力,公益性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新型文化载体不断拓展,新型文化阵地日渐成熟,群众性文化活动高潮迭起,文体事业发展不断繁荣。

6.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少惠(2007)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中认为,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企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竞争参与主体,非政府组织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社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主体。周口师范学院副院长王霞(2009)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认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虽然是政府,但应该把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和政府兴办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开。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管理、政策的制定,是投资主体,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则是构建的主体。

7.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龙兴海教授(2009)在《农村公共服务研究》中认为,问题主要是供需矛盾突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服务水平不平衡,服务错位;健康的文化活动贫乏,低俗文化盛行;文化市场秩序混乱,非法经营活动猖獗;公共文化设施落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文化队伍薄弱。原因主要在于地方党政组织普遍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重视不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投入不足;政府对民间文化组织与市场参与文化服务供给缺乏必要支持与规范;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机构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湖南行政学院王爱民教授(2008)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中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认识不足、体制不顺、投入不足、发展不均、市场滞后、沉渣泛起。

8.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院李小群(2008)在《安徽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刍议》中认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切实提高认识,妥善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监督,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运作;切实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切实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长期正常运转;切实加快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黄淮学院教授羊守森(2008)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思考》中认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准确把握政府公共文化职能,改进政府行政方式;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制定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机制创新,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运营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农村文化队伍体系。

三、探索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正确途径

目前,国内外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静态理论研究都比较深入,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理论的论证和阐述上,缺乏必要的实际调查研究。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缺失,缺少对农村居民公共文化需求现状和趋势的量化分析,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农村公共化服务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有效参与,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供求错位,从而影响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率的提高。在今后探索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道路上,应以新公共服务和服务型政府为宏观背景,从公共治理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定性分析等方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探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多元评估主体体系、设计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引入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模型选择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科学社会主义,2006,(6):84-86.

[2] 李少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J].社科纵横,2007,(2):37-39.

[3] 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2007,(12):112-116.

[4] 羊守森.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5189-5190.

[5] 王大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征与现代政府的文化责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67-69.

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研究 述评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再次重申和强调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一、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就现阶段而言,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主要是以总结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的为主,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的建构及其管理运作的理论探讨较少。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的探讨

国内学术理论界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讨开始于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市民社会的相关理论研究。齐勇锋认为,政府对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进行准确的类型化区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是由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组成的混合的供给模式。深圳学者陈威等人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应涵盖: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基本内容;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与手段、公共文化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体系等。

(二)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主体的相关研究

随着现代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限政府已经成为各国普遍的共识。刘敏认为我国现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然以政府办文的方式为主导的重要原因在于现行公共文化资源投入保障体制还是以基本财政保障方式为主,没能形成社会各方参与文化共建的合力,同时也缺乏激励社会和个人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和税收政策体系。毛寿龙则认为,公共文化产品并不是非要由政府来主导,而由政府、社会、市场以及个人共同参与更能彰显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性价值追求。在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应向社会、市场、个人提供参与的机会,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整合多种资源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投入方式的相关研究

公共文化资源投入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取着支撑性基础作用。魏鹏举认为,我国现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投入机制存在结构性缺陷尤为明显。齐勇锋等人认为,应以公共财政资源为基本保障,综合运用多样的财税优惠政策和多元的投融资手段,刺激和引导社会经济资本和产业资本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财政部张少春副部长认为,公共财政资源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支持应将重点房子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网络的建构和公共服务运转的保障上。在公共文化资源的财政投入方式,应逐步从直接拨款向以财政资源为杠杠,刺激其他公共资源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不断提升公共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益。

(四)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作机制的相关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互动参与机制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孙若风从公民权益的视角,认为公民的文化参与包括文化知情权、文化表达权和文化监督权。只有强化民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是公共文化服务切实紧紧围绕民众公共文化权益这一核心价值,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部分学者认为,官方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信息不透明、公共文化参与渠道不顺畅、公共文化参与的制度不健全是导致公民文化参与意识不强和公共文化参与水平不高主要原因。

(五)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是促使公共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不断强化和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责任,切实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有效工具。沈望舒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应涵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指标;公共文化需求度指标;公共文化服务效益指标;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指标;公共文化人才素质指标;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指标;公公文化满意度指标等。深圳部分文化学者认为,公共文化绩效评估体系应主要分为四大类:公共文化发展规模指标;公共文化社会参与指标;公共文化资源投入指标;公众的公共文化满意度指标。

(六)关于农村及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研究

农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以吴理财教授等代表的农村文化研究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严重滞后,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日渐衰败。学者李军鹏认为,通过各种渠道促进农民工基本公共文化权利的实现,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性意义。全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课题组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背景下,农民工公共文化呈现出边缘化特征,主张针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总量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供需不对称、公共文化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二、评述

纵观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绝大多数是研究者从自身的学科本位出发,从国家的视角自上而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亦有从西方的经典理论出发,借助西方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相关经验,寻求市场、社会、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对公共文化领域实行多元治理。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思路和视角不能局限于自上而下、由外而内这样单一的研究思路,要看到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动态思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不能总是将国家意识形态、现代城市理性及其生活方式移植到整个农村社会,缺少“从下往上看”和“由里往外看”的底层、内部视域。就目前研究而言,还是停留在问题—对策的单一模式化研究,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跨学科、多层面的研究,尤其缺乏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构成、机制方面的学理性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2]毛寿龙.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8.

[3]陈威.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

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体育公共关系;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体育公共关系的兴起源于体育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体育产业以其吸引注意力、跨国界整合资源和拉动经济的能力,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投资热点,加之全球体育赛事的增多,对国家之间的交流有重要意义。我国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体育公共关系的教育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很多综合性大学和专业体育院校都开设了体育公共关系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限选课。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涵盖了大众传播学、广告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新闻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体现出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理论可以指导公共关系实践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体育公共关系作为公共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广泛应用于体育公共关系活动,如国际和国内的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的危机公关等,具有受众关注度高、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其本质属性是通过体育传播或体育沟通来实现主体与客体的良好关系。

1高校体育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中从事体育公共关系教学的师资主要有3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缺乏具有专业体育公共关系系统知识的教师。课程教学大多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没有经过系统的体育公共关系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这些非体育专业的教师体育知识较缺乏,做案例分析时既不能与学生有效地互动,又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知识点与案例的关系;其二是从事公共关系教学的教师都承担了3~4门其他的专业课,不能专心研究这一门学科,这势必影响对体育公共关系教学的质量;其三是教师在高校里很难接触到大型体育赛事和其他体育活动,缺乏实践参与的经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纸上谈兵,实践应用性不强。

1.2教学内容设置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体育公共关系基本同于公共关系学的课程设置,包括八章内容,分别是《公共关系概论》《体育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体育公共关系的原则》《体育公共关系中的公众关系》《体育公共关系策划》《体育公关实务》《体育公关专职机构与人员素质》《体育公共关系分类举要》。表面上看,内容非常全面,但实际上还缺少一些重要内容,如危机公关和公关礼仪。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内容设置有点繁杂,因为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有限,理论课程之外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用于体育训练。所以,越简单明了的课程内容设置越容易被学生接受。1.3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问题对于这门课程,大多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课程气氛较差,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学生缺乏思考空间,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差。在考核方式上,仍采用单纯的理论课考试方式,没有实践操作的测验,学生通过背理论知识点即可拿到高分,没有真正测试出学生的公关能力。

2高校体育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2.1师资队伍的建设改革

由学校组织邀请校外一些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专家,分期分批对公共关系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也可聘请这些专家作为客座教授,给学生开讲座,弥补教师队伍的不足;还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去校外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学习,增加实战工作经验。除此以外,安排没有开设的公共关系专业,只开设此门课程的院校的教师去设有公共关系专业的高校进修学习。

2.2教学内容的转变

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要受到课时的限制,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就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目前,体育公共关系学的课时安排一般为32个课时,无法完全涵盖公共关系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必须对章节进行压缩整合。体育公共关系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5大块。第1部分是公共关系原理,主要论述什么是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公共关系的职能和原则,这部分是课程的基础,应占总课时的20%。第2部分是体育公共关系策划与实务,即公共关系的4步工作法,主要讲解如何策划公共关系活动、有哪些策略和手段、以及公关人员的素质和要求,最后是公共关系专题活动。这部分内容实践应用性最强,是整个课程的重点,所以安排占总课时的50%。第3部分是体育公共关系分类举要,包括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公共关系概述、社区体育公共关系和体育赛事的推广,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专业性,学生兴趣比较浓厚,所以占总课时的20%。第4部分是危机公关,通过具体的体育危机公关的实例,分析如何进行危机公关,化解危机,这个内容相对重要,可占总课时的10%。第5部分是公共关系礼仪,这部分不是重点内容,而且浅显易懂,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形象气质和个人修养,以便今后更好地从事公共关系工作。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挂上公关礼仪视频,让学生自己课余时间自学,从而掌握最基本的公关礼仪要领。

2.3教学方法的转变

2.3.1案例教学法

结合公共关系理论以及教学要求设计授课案例,精选一些经典案例作为分析范本。从案例引入到案例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解公共关系职能和原则时,笔者选取了“你会坐吗?”“一身红衣的客人”“卖斧子给总统”等有趣的实例。教师先陈述案例,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每个案例分别反映了哪一个知识点,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解公共关系策划时,列举了“可口可乐世界杯护旗手活动”“李宁‘花小钱办大事’”的机智品牌推广活动、“广东亚运会开幕式”“姚明代言联通CDMA”等活动,通过分析这些活动的举办过程、创意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意潜质。

2.3.2模拟教学法

教师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实战演练平台,地点选择在公关实训室。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4~5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例如,在教授公共关系实务章节时,模拟“新闻会”或“记者招待会”现场,以体育赛事的筹备作为新闻主题,每组同学负责不同的工作任务,由学生自主分配,如投票选出1位同学扮演新闻发言人,1组同学负责布置现场,1组同学负责搜集会需要的资料,2~3组同学扮演记者,1组同学负责现场维护,1组同学负责会后的整理工作。讲授公关策划方案时,模拟实践工作中的提案方式。首先,以小组形式完成策划书的写作,策划的主题可以围绕运动品牌的推广、体育赛事的策划、体育赞助项目的策划等。策划书包括以下部分内容:公关活动目标、公关活动主题、公关活动公众、公关活动传播渠道、公关活动具体实施方案、时间、场地和人员的配备、经费预算和公关活动评估。策划完成后,将其以PPT的形式展现,学生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进行解说,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最后由教师总结和点评。

2.3.3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改变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可建立学生QQ群,在群里课程安排的消息,为学生答疑;其次,教师可建立个人微信公众账号,定时一些好的文章,包括最新的公关资讯、经典案例、公关名书推荐等,供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最后,教师将自己的E-mail地址公布给学生,方便学生交电子版作业,对于想单独咨询问题的同学也可以单独回复。

2.3.4调整考核评价体系

采用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内容设定不同的考核方式。考试内容分为2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考勤、实训课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综合打分,占总成绩的30%;公共关系原理部分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公共关系策划与实务采用开卷考试方式,每位学生撰写策划书,由教师进行评分,作为期末成绩,占总分数的30%。

参考文献:

[1]李道魁.公共关系学教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罗春霞.关于“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安康学院学报,2012,24(1):119-122.

[3]张丹,侯胜田,朱文涛.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经济师,2010(7):124-125.

[4]郭海鹰.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5):39-41.

[5]熊江鹏.改革面授方式创新交流渠道—开放教育《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及感悟[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9(1):69-71.

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性篇8

本文介绍了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导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对《公共关系学》课程进行改革,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公关素质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课程改革;公共关系学;职业能力

引言

在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时代大背景下,职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我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课程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微观基础,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主要途径。因此,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深入探究《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关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契合教育部提出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2014年2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建构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3月在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在改革完成后,我国2500所高校中,会有1650所左右的高校将转型为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并且在培养方式上将突出专业的重要性,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举措将令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比重将会提高25个百分点。在新形势下我国将把突破口放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对教育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而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是这一调整的集中体现。形成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中国的目标,在教育模式、教育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上,都以就业为导向。[1]笔者尝试的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将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导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这完全适应了教育部新提出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

(二)适应我院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我院于2012年制定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落实学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关系学》是文法公管大类的大类基础课程,第一学期开设,涉及法学、广告学、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四个本科专业,在文法公管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换言之,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关系学》课程对于文法公管大类共4个专业的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自然也就对《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全过程提出了深入改革的要求。如何在《公共关系学》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应用型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全面强化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加强学生的沟通协调与社会交往能力,为成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是新形势下《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所需要完成的紧迫任务,也是笔者研究的重点。

(三)符合新形势下学风建设和专业建设的要求。

根据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政策。这无疑有利于学生打下宽广的知识基础,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如在文法公管大类中,共有法学、广告学、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四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之间相关度并不高,专业课程几乎没有共同点,这就很可能使得学生在第二学期进行专业分流时存在困惑、迷惘,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就读哪一专业。如果盲目选择一个专业,日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学生往往学习热情不高,甚至自暴自弃,极大地影响到学风建设和专业建设。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学年的大类基础课程不仅要实现知识传授,更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和喜好,在专业分流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使得学生在后面三年的学习中充满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风,进而使我院的专业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公共关系学》作为文法公管类的大类基础课程,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公共关系学》课程在我院已经开设14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根据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本课程研究拟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项目以了解法学、广告学、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专业对于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和共同之处,在课程学习中逐步认识自己的兴趣所在,帮助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选择。

二、针对目前存在问题,如何进行《公关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很强,因而要求学生既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才能较快适应市场需求,才能熟练地协助企业或单位策划公关活动、用公关方法较好解决危机、制造公关奇迹,并处理好同事间、上下级间各种关系。但是在传统《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不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公共关系学》课程要朝着更完美的目标前进,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更科学更合理的改革和探索,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新模式。那么针对目前《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专题式教学+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改变传统的章节式教学思路,采取专题式教学思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笔者把公共关系学课程划分为四大专题:公共关系学基础理论(包括绪论、公共关系的概念和涵义、公共关系的功能、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共8个学时)、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共6个学时)、公共关系实务(包括网络公关、公关礼仪、危机公关、公关专题活动,共12个学时)、公共关系实训(带领学生参与班级、系部或学院的各类主题活动的组织、策划、执行等,共6个学时)。在每个专题下面,安排了对应的实践项目:第一个专题:以公关团队为单位成立公关公司;公关主题演讲。第二个专题:撰写公关策划方案。第三个专题:公关辩论赛;公关礼仪课堂实训;危机公关案例分析。第四个专题:依托公关团队和学生社团让学生参与组织、策划、执行班级、系部、学院的各类主题活动等。根据学生今后从事的专业制定出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文法公管大类的学生主要可以选择的专业有四个:法学、广告学、公共事业管理和城市管理。通过对这三类专业相应的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这三类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所必须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各有侧重,法学相关工作岗位侧重逻辑思辨能力,广告学相关工作岗位侧重策划设计能力,公共事业管理和城市管理则侧重沟通协调能力,以上这些实践项目中有三个就是分别围绕这三大核心职业能力进行设计的,其余的实践项目主要是围绕这三类专业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所通用的职业能力进行设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以上各种不同的实践项目,可以明晰自己更擅长哪一种职业能力或者自己的兴趣点在哪个方面,进而为大一第二学期的专业分流做好充足的准备,减少专业分流的迷惘和茫然。同时,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每个专题都有相应的实践项目来支撑,实践项目的设计也是围绕三类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的。笔者将运用多种激励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以上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内容更好地融入实际操作之中,让“教、学、做一体化”落到实处,从而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项目式+合作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内容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讨论小组,积极进行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尝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研讨,着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礼仪技巧、策划能力、表达能力、执行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职业素养。具体教学方法如下。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目标是在分析及研讨案例的基础上,研究公共关系活动的历史、现状,从而提炼出公共关系活动内在的规律和理论要点。[2]通过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总结了在课堂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经验。首先应在课前精心选择最佳案例,要保持对与公关相关的热点事件的敏锐度与关注度,案例库应持续更新,并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程编选,编选过程中要有针对性,案例编选的原则是要真实、典型、有趣、新鲜。其次要合理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授课教师应在课前把案例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这样上课时不会感觉突然,课堂上授课教师再进行详细介绍,鼓励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围绕某个切入点开展热烈的讨论,若讨论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或其他问题,教师应马上协调,使讨论方向更加明确、讨论效果更好。再者分析案例要透彻,在学生讨论案例的基础上,教师要给予恰当地点评和分析,深化整个课堂教学,为了做好这一步,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案例有全面的认识,并找准案例的细节与所讲理论点相切合的地方,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课堂突发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法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公关素质,仅靠课堂实践是不够的,还需要创造平台,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校园内外的各类公关实践工作,进行实战模拟。这种模拟演练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实地观摩考察,教师要积极跟校内外相关组织机构做好沟通,然后选择恰当时机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公关活动,比如带领学生观摩开学典礼、校招聘会、校动动会开幕式、学校周年庆典等公关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第二种方式是亲身实践演练,教师在课堂里传授基本的公关理论知识及组织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生也十分希望能把课堂所学的内容尽快加以实践,在学生有着浓厚的实战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应适时推出系列的亲身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内的各类主题活动,包括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总结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3]合作研讨法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合作、团队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探索的过程,鼓励提问、鼓励对话、鼓励创新。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建公关团队,每个团队5—6人,尽量保证男女搭配,以增加团队合作的趣味性。团队活动将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包括课前预习、课堂上的情景模拟与分组讨论、课后的实践项目等。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积极开展合作研讨法,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能力和风采的良好平台,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明确每堂课的具体任务,然后通过任务的准备、参与、总结,使学生懂得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引领者,教师首先应设定好每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然后带领学生围绕某一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最终通过共同努力寻找解答问题的最佳答案。通过积极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以下三个作用,分别是:一是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二是通过解决执行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以便更好地把握今后学习方向。

(三)“多元一体+形成性考核”的评价方式改革。

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十分关键,关系到学生兴趣点的导向。在《公共关系学》课堂教改实践中,改变了传统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建立起重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的评价方法,形成一种创新的考核评价标准,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与导向,围绕“两个结合”的策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有效地进行与落实。首先是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课程开始之初,任课教师把课程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详细地告诉学生,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在实践项目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及时记录学生展示项目成果的情况;最后通过把教师打分和学生代表打分相结合,得出每个学生的具体分数。再者是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整个学期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的考查,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参与实践项目的表现和贡献等,着重关注学生在整个学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而期末考试主要以闭卷的形式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要点进行考核与应用。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试两相结合,改变了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法,使学生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核的具体方法如下。《公共关系学》课程成绩计算方法:总成绩等于期末考试(40%)加平时成绩(60%),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包括:封闭式卷面考试成绩(50%)、开放式案例分析成绩(50%)。平时成绩包括四块,分别是:团队实践项目完成情况(50%)、专业选择意向报告(20%)、课堂表现(20%)、考勤(10%),其中,团队实践项目完成情况的评分标准考虑到公平性,主要由个人自我评价(15%)、组内成员互评(25%)、任课教师评分(60%)三部分组成。团队实践项目包括课堂内外开展的各类实践项目,每个实践项目所对应考核的学生能力是有所侧重的,学生可根据自己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情况和个人兴趣爱好,总结出专业选择意向报告,为大一第二学期的专业分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通过以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笔者力图在教学内容上通过专题式教学和项目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明晰自身特长和兴趣,为大一第二学期的专业分流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对实践项目的参与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在评价方式上通过构建重职业技能培养和重实际操作的全新模式,从而在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公关技能和职业素养。

作者:夏慧夷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晨.公共关系学发展现状研究报告[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51.

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是指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非语言类学科的教学。我国高校现今的双语教学大多是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体系和文化环境来促进教学,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一、《公共关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关公司进驻中国,它们带来了大量的国外优秀人才,这对本土的公关人才是个很大的冲击。高校必须尽快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而原来单一语言的公共关系教学已很难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又能使用英语进行熟练交流沟通的复合型公关人才,所以,许多大学都针对《公共关系学》开设了双语课程。但是,双语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匮乏

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当具备极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背景,二者缺一不可。但事实上,大多数院校的双语教学或者是由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但英语能力不佳的教师担任双语教师,或者是英语能力很强但缺乏相应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教师本身无法很好地掌控双语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缺乏适合双语教学的教材

教材问题是实施双语教学的瓶颈,双语教学教材的重要性和师资的重要性是一样的。目前高校实施《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的教材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价格昂贵,非一般的学生所能接受;一种是组织自己的教师编写教材,由于教师对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必然会出现差异性和滞后性,使学生获取信息不够及时准确。

(三)学生双语知识接受能力弱

在开设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信息的最终接受者是学生,评价好坏的最客观的标准也是学生。因此,学生的双语接受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通常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却听不懂。这完全没有达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缺少机会去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这就导致学生该学到的理论知识没有学到,英语会话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

二、《公共关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对策

(一)学校应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同时教师自身需不断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1.学校应当加强双语教学教师培训与人才引进

教师培训主要指的是加强对现在英语基础比较好的专业教师的培训,通过与国外高校的人才交流、集中培训等方式来完成。同时,人才引进过程中可以适当优先考虑吸收有留学背景的人才、在国际公关公司有工作经验的高学历人才,或者一些在本科期间学英语而在读研、读博期间学广告或公关专业的人才。

2.教师自身应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教师对英语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进度和强度。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材的篇章结构和风格上,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有一定的差别。这需要教师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领会原作者的意图,吸收其精华,教师的外语能力越强,对原著的理解越深刻,组织教学越轻松,对学生的帮助越大。教师可通过多看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学术期刊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

(二)理论教学以英语教材为主,并辅以适合中国国情的中文案例教学

对《公共关系学》来讲,英文原版教材在理论讲述方面是有优势的,学生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理论知识。《公共关系学》的双语教材可以直接使用由斯各特·卡特利普、艾伦·森特和格伦·布鲁姆编著的《公共关系教程》(华夏出版社)和由美国著名公共关系专家西泰尔著的《公共关系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原版教材及与之配套的中文版,价格与国内教材相差无几,并且这两本教材都是国外比较权威的原版教材。

《公共关系教程》一书原版名为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这本书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教材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描述了公共关系领域并对各种基本概念做了界定;第二部分介绍了支撑和指导实践工作的传播学和舆论学的原则和理论;第三部分描述了公共关系的“四步工作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第四部分讲述了公共关系的实践环境。作者之一卡特里普是位有经验的教师,该书严格按照教材的编写方式,结构分明、内容全面、形式统一,非常适合教师安排教学。

《公共关系实务》一书原版名为The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本教材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不仅有相应的理论知识讲解,最重要的是添加了大量案例,不仅包括成功的,也包括失败的,如泰诺的毒胶囊危机事件、沃尔玛为改变自己的形象展开的公关、布什政府为了改善美国在穆斯林世界的形象所做的努力等;第二,由于新媒体在公共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专门增加了一个章节讨论“公共关系与因特网”;第三,每一章结束都有相应的好书推荐、案例分析和权威访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但是,在《公共关系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西方经典案例,还应适当增加一些发生在中国的案例,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共关系的实施过程和作用。比如,可以选用《第七届最佳公共关系案例》《第八届最佳公共关系案例》《第九届最佳公共关系案例》为中文辅助案例教材。这一系列书籍分别收录了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学会主办的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的精华案例,案例类别涉及媒介关系、企业传播、内部公关、社区关系、政府关系、国际公关、营销公关(产品)、营销公关(服务)、新产品上市、大型活动、财经公关、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网络公关、品牌管理、危机管理、议题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等20个类别。 只有将西方的理论知识和中国的案例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并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中去。

(三)采用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双语接受能力

1.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讲解深奥或者生僻的英文词汇与语法,让学生有时间、有兴趣去学去听。在低年级学生中不宜开展双语教学,低年级学生相对来说英语功底薄,对于专业的了解程度也不及高年级学生。因此,《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最好在大二或者大三时进行。

2.逐步提高学生的《公共关系学》专业英语能力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到最原汁原味的知识,而且是要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运用到。在课程安排上,可适当增加关于公共关系的英语情景对话练习。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一些公关专业英语,而且也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每节课的最后10分钟,会选择相关公共关系工作场景的英语对话让学生进行练习,内容包括公关礼仪、公关活动、企业传播、业务谈判、内部沟通和危机处理等。

(四)采用合理的双语教学方法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反复强调教学重点

在双语教学中,反复强调重要知识点十分重要。由于受英语能力的限制,教师很难灵活地运用英语对所讲的内容进行解释和展开,而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又有限,导致课堂上教学的双方运用英语进行的有效沟通十分有限。通过反复强调重要知识点,学生对关键术语和内容掌握得十分牢固,有利于他们掌握教学重点。教师应该在讲授新课之前,对上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回顾,并强调重点内容,而在每一节课结束时,对本节课的内容和要点进行总结,对下一次课的内容进行提示,并安排学生应完成的练习和应预习的内容。这样,每次课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至少强调了三次。经过反复强调,重点内容可以牢牢地镶嵌入学生的脑海里。

2.采用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方法

我国的双语教学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术语引导式,即以简单渗透为主;二是交叉渗透型;三是完全渗透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必须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恰当地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

首先,在教学开始之初选择术语引导式双语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用英语来板书专业术语,用汉语讲解这些术语。在这个层次中,由于《公共关系学》前几章讲述公共关系的产生、发展及研究对象,专业术语不多,学生完全可以接受。但是由于刚刚开始使用英文授课,很多学生不能完全适应,所以这几章虽然简单,但讲解时应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

其次,在双语教学的第二个阶段,采用交叉渗透型教学方法,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方法。随着《公共关系学》教学的开展,理论性逐渐增强,专业词汇大量增加,难度较大,授课的速度要放慢,在讲解时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给学生留下充分理解的时间,以免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教学的后半部分,采用完全浸透型教学方法。随着课程的发展,后半部分基本上是公共关系实务课程。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专业词汇、句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逐渐加大英语授课的比重,直至完全用英文授课,最终达到双语授课的目的。

3.加强课堂互动教学

由于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限,他们情愿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不能诱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有关问题进行思考,无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使双语教学课堂生动和高效,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关键。

在《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中,可适当增加一定课时量的互动教学安排。教师负责组织教学过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部分教学内容。每个小组轮流根据安排的课程内容进行演讲,包括解释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其他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在整个演讲过程中,教师负责把握学生演讲内容的重点和准确性,并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概述和综合。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无论是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但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真总结,就能使《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卫华.广告专业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初探[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任晓丽.《公共关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6,(5).

[3]郑春美.双语教学中的多维互动与效果——加拿大大学教学方法的借鉴与实践[J].中国教育导刊,2007,(16).

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公关管理;高校管理;高校发展;

作者简介:申倩蓉,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0);作者简介:李佳孝,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0)。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的形势下,高校面临的生源竞争、毕业生就业竞争等问题也日趋激烈。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高校创造和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就至关重要。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也可以运用到高校管理中,帮助学校提升社会形象。可是不少高校公关意识不强,公关管理效果不好,影响了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分析高等学校公关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公关管理的策略,对高等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公共关系资源、增强应对管理危机的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公关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许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公关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在运用公关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比如对公关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公关组织缺位、公关资源整合不力、公关制度不健全等。

(一)对公关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统一,没有形成合力

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公关管理对于学校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公关是政府为了树立自身形象、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使用的推销手段,高校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才,并不需要公关宣传,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因此,一些高校不愿意在公共关系上花费人力、财力和时间;而有的高校虽然认识到了公关宣传对高校发展的必要性,但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那只是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事,与己无关。由于学校内部对公关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统一,没有形成从师生到校领导层的合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公共关系。

(二)没有专门的公关部门,公关管理职责不明

现阶段我国高校一般是由校办或者工会来履行公关管理职能,有的学校由宣传部或者校友会来承担这一任务。由于没有专门的公关部门,缺乏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公关工作,致使学校的公关管理目标不明、职责不清,校办、工会、宣传部只是结合自身职能开展一些z公关管理活动,校友会的公关重心是校友,也不能全面履行学校的公关职能。学校公关管理缺乏战略眼光和具体规划,对优化学校内外部环境十分不利。

(三)对公共关系资源整合不够,公关管理效果不理想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校对自身的公共关系资源整合不够,公关效果不明显。一是对公共关系资源心中无数,没有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充分发掘存在或潜在的公共关系资源;二是对公关资源缺乏全面的分析,不清楚各个领域的优势资源和短缺资源是什么,致使公共关系资源难以形成合力;三是对公共关系资源的利用没有通盘考虑、集中使用、相互补充和全程管理,一方面感到公共关系资源的不足,一方面又造成公关资源的浪费。

二、加强高校公关管理的对策思考

作为当代高校的管理者,必须正视高校公关管理存在的问题,思考高校应如何加强公关管理,充分发挥高校公关管理的功能,增强应对管理危机的能力,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树立全员公关意识,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基础

全员公关就是通过对全体员工进行公共关系教育或培训,增强全体员工的公共关系意识,提高全体员工的公共关系的自觉性,形成浓厚的公共关系氛围与公共关系文化。[5]首先,校领导要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公共关系重要性,把公共关系管理纳入工作日程,加强公关管理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提升认真学习公关理论,掌握公关的技巧,提高自身公关素养,有效地开展公关活动。其次,公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公关管理的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通过各种途径和多元化的策略卓有成效地开展公关工作。再次,广大师生要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公众对学校的印象和看法,从而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同时积极参与公关活动,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学校,维护学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整合公关资源,不断提高公关管理的实效性

整合公共关系资源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公共关系资源的发现、开发、利用等方面。首先,高校要组织专门的力量来调查了解高校自身的公关资源状况。全面而深入地发掘高校现有的或潜在的公关资源,建立和不断完善学校的公共关系资源档案,这是整合公关资源、提高公关管理实效性的基础工作。其次,加强公关资源开发的力度。只有把公关资源变成公关资本才能取得公关效益,因此公关资源的开发十分重要。最后,要整合公关资源,充分有效利用公关资源促进学校发展。一是要对学校拥有的公关资源根据其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整合,以备学校公关所需;二是根据学校公关目标建立公关资源梯队,为学校制定公关计划提供依据;三是建立公关资源数据库,为学校公关策略提供多元化选择。

(三)协调好与外界的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

1、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他们的关心与信任

学生家长是学校的首要公众和重要公众,学校必须管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获得他们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高等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要比中小学困难得多,为此必须创新与家长的公关方式。一是联系方式要创新,可以采用家长委员会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鉴定家长回执单、问卷调查等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来改进学校的工作。二是联系时间要灵活,既可以利用家长送学生入学的时候进行沟通,也可以利用出差的时候拜访家长或者召开当地家长座谈会。三是联系家长学校要主动,学校要有对家长公关的计划,主动向家长通报学校的重大举措、主动邀请家长参观学校的新建筑、新设施,主动邀请家长参加校庆、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使家长时刻关心学生在校情况和学校的发展状况,提高家长对学校的熟悉度和信任度。

2、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争取他们的关注与支持

每一所高校必定属于某一社区,因此社区是学校最重要的公众。如果社区关系发生危机,学校就会受到损害,要构建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关系,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学校积极为社区服务。学校可以提供自己的教育设施为社区服务,弥补社区硬件建设的不足;还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使社区感觉到社区发展与高校息息相关。二是主动邀请社区参与学校建设。比如可以聘请社区相关人士担任学校顾问、学校重大决策征求社区意见形成制度、大型活动邀请社区参与等等;同时,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建立学校的实习实践和德育基地。这样,既推动了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发展,又加深了与社区的联系,一举两得。

3、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争取他们的重视与指导

许多大学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能否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关系淡薄,学校的发展就可能遇到更多的困难;反之,如果关系和谐,学校就可能获得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和行政权力的支持。为此,学校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与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加强联系,争取他们的重视和指导。一是建立情况通报制度,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学校的发展规划、发展进展以及需要地方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学校的积极态度才会得的政府的积极回应;二是建立沟通的平台,如通过学校和政府联席会、学校参加政府办公会、政府到学校召开现场办公会等,让政府更多地了解学校、帮助学校;三是要为地方政府分忧解难,在提供智力支持、参加公益活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与地方政府通力合作,这种双向互动越多,地方政府对学校的存在就越重视,学校的受益就越大。

4、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争取他们的理解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