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科和精神外科区别十篇

时间:2023-12-06 18:00:44

精神内科和精神外科区别

精神内科和精神外科区别篇1

关键词:国内;国外;精神科护理;现状;展望

国内外关于精神科护理的研究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应的保护精神病患者权益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加快精神科护理的发展。

1.精神卫生工作与法律

随着生活工作的压力,精神病患者的人数在逐步地增加,而且数剧的增加每年都会达到一定新高度,据统计,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各类精神病患者的数据已达到1亿人,这个数据说明每14人中就有一个是精神病患者,2014年这个数据又到新高度,达到1.2亿,仅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病患者的数量已达到429.7万,数量的递增,自然需要对相应的精神卫生工作和法律提出更高的要求。

国外率先对精神病患者的权益、财产、尊重权利等提出了保护措施,并出台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法律,逐步形成精神卫生服务与法律体系。早在1986年,澳大利亚就出台了相关的精神卫生法,并扩大了关注精神病患者的范围,并把关注点逐步拓展到社区;1992年,澳大利亚又了关于精神卫生政策及服务计划,把精神病患者的权益和所得到的服务等作为研究重点,并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工作;之后又给予精神病患者更多的权益和福利,比如,将精神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报销的范畴。

日本关注精神病患者也比较早,在1990年就开始出台精神病患者监护法,之后又提出精神保健福利法,着重对精神病患者相关的福利、权益、保障等做出详细的说明,着重强调要保护精神病患者的相应权益不受侵害。

我国提出相应的精神卫生法律法规较晚,近年来,国家相继开始重视精神病患者的保障,各省市也开始重视精神卫生的建设,2001年,北京市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中涵盖了精神卫生建设,2002年,上海市颁布了精神卫生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精神卫生政策性地方法规。之后,全国各省市也极强了关于精神卫生建设的步伐。

2.现阶段国内外精神科护理现状

2.1精神科护理服务现状

2.1.1精神科医疗护理 精神科医疗护理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比较专业,医院提供专业医护水平,并及时跟踪用药后观察,随时掌握患者动态。国内外关于精神科医疗护理除了护理方式、服务理念等有所差异外,其他关于护理内容并无明显区别。

2.1.2精神科社区护理 由于精神病患者数目的增加,医院床位有限,大量患者开始进入社区,精神科社区护理率先在国外进行,已经进展30多年,西方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我国香港对于精神科社区的关注点比较高,在社区中建立相应的社区精神康复机构,为患者回家后提供更多的精神护理服务,比如提供职业训练,帮助患者快速康复,还为一些患者提供就业,减轻家庭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康复。我国关于精神卫生社区护理发展比较缓慢,相应的护理中心、护理人员比较紧缺,医院与社区之间没有紧密的对接,缺少专业的康复服务体系。

2.2精神科病房管理现状 关于精神科病房管理,国际上习惯用风险评估的方式进行管理,可以采用颜色来对患者进行区分,主要分为红色、黄色、绿色,红色表为严重精神科患者,需要专科治疗,黄色表为一般精神患者,需要到防治机构进行治疗,绿色表为轻度精神科患者,可以回家或者社区进行治疗。国外对于研究精神科病房管理较早,早在20世纪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完善的开放式管理模式,而国内关于精神科病房管理发展较晚,受资金、专业人员、管理方式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国内仍然以封]式管理为主,这种封闭式管理的方式使得患者缺少关爱、锻炼等,进而康复效果不明显。

3.我国精神科护理展望

3.1法律助推精神科护理的发展 法律的重视和相应制度、政策的出台,有利于精神科护理的有效发展,目前国内外虽然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措施,但是在精神科护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得到法律的支持和助推效力,尤其是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所以法律角度仍然是目前精神科护理快速发展的方向。

3.2注重精神科社区护理的发展 目前我国关于精神卫生服务还不够成熟,相应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而且仍然还是以医院为主要的康复单位,医院护理的弊端不仅是患者负担加重,还对其后期康复治疗产生一定的制约。而社区护理不仅可以缓解医院的工作压力,对于患者的康复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社区护理应该作为精神卫生服务建设的主要方向,加大社区康复机构、中心的建设,加强与医院的对接,及时有效地缩短患者康复的时间,加快精神科护理的发展。

3.3开放式精神科管理模式的发展 开放式精神科管理模式必然是未来精神卫生护理建设的重点,精神病的治疗不仅仅依靠医院与医疗中心、专业医护人员,更需要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参与,患者积极的心态参与配合治疗,患者家属精神关爱和物质上的全力支持,更有助于患者加快康复,这种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主要反应在治疗系统、组织管理系统、患者等几个层面。同时也要积极地宣传如何预防精神病,以及治疗康复措施,加强相关卫生知识和护理技巧等的普及,对患者采用开放式的自由管理,给他们创设良好健康的环境,给予来自社会多方的关爱,加快患者康复,同时减少复发的概率。

3.4注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培养 目前国内关于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员较少,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病患者数量的需求,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阻碍了我国精神科护理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培养,对专业的护理知识以及工作标准等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同时加强对精神科护理专业的重视,注重高校培养专业人才;而且对护理人员的培养更要具体化,细分到精神治疗科、康复科、儿童科、成人科等护理人员的培养,培养出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才是目前精神科护理快速发展的需要。

精神内科和精神外科区别篇2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社区管理;康复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期经住院治疗后,往往会出现社会功能缺陷,如缺乏主动、兴趣爱好减少、注意力不集中、社会适应能力和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部分病人出院后由于得不到社会的理解、自行停药、生活压力等原因而容易复发,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负担。相关文献报道了社区个案管理[1-2]和社区综合康复管理[3-4]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但就一般社区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效果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对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一般社区管理精神分裂症效果进行随访观察。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ClassificationandDiagnosticCri-teriaofMentalDisease,thirdedition,CCMD-3)[5]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选择2006年6月-2009年5月昆明市东川区精神病院诊断明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81例。入组标准:①年龄18~55岁;②无智力障碍和明显的躯体疾病;③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④出院后至少有1名健康人员作为监护人与其生活;⑤药物使用氯氮平治疗。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分为两组,研究组44例,男性2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2.0±7.1)岁,平均病程(6.1±3.2)年;对照组37例,男性22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0.0±6.9)岁,平均病程(5.9±2.9)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用药种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社区管理

对纳入社区管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除继续给予药物治疗外,①社区对其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②由精神科专业技术人员对患者进行每年至少4次的随访,随访的主要内容包括:a.提供精神卫生知识宣传:采取宣传画册、定期精神卫生知识讲解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b.督导患者服药: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坚持用药的重要性及药物的副作用,家属成员要监督患者服药。c.康复训练:主要为社会功能训练、学习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文娱体育训练等。促进患者尽快融入社会生活,恢复社会功能。③建立家属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患者家属交流患者服药、家庭护理等经验,相互学习,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④构建医患信息平台:与患者及家属加强沟通,家属发现患者有不正常时及时与社区精神科专业医师联系,由专科医师指导处理。⑤心理干预:当患者出现情绪异常如焦虑、抑郁等情况,采取心理疏导等干预措施,必要时给予心理治疗。

1.2.2评估工具及方法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The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6]、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DisabilityScreeningSchedule,SDSS)[7]于研究前后进行评定,对两组复发率和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进行比较。评定人员由经过训练的2名精神科专业人员组成,研究前后评定人员不变,选择安静的测试环境,每次测试20分钟。复发标准为症状缓解半年以上,BPRS总评分≥36分。SDSS总评分≥2分认为有社会功能缺陷。

1.3统计方法应用

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复发率与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BPRS总评分比较

入组前两组BPRS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后研究组BPRS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复发率、社会功能缺陷率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13例复发,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2%vs.35.14%,χ2=10.17,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例和25例有社会缺陷,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36%vs.67.57%,χ2=27.23,P<0.01)。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复发率与致残率较高,即便经过住院治疗,出院后仍需要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以降低复发率。李毅等[8]报道:精神分裂症首次治疗后有81.9%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其中22%~55%的患者在1年内就可以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亦较高,特别是长期住院的病人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更是高达83.5%~100%[9-11]。本研究显示,对精神分裂症病情缓解后采取的社区管理可降低患者复发率和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2-13]。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采取社区管理模式,能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仪修芹,卜祥峰,董兰,等.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案管理与基础管理效果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5):356-358.

[2],林永强,余英仪,等.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社区个案管理的效果分析[J].广东医学,2010,31(14):1836-1838.

[3]邢锋,鲁青芳.社区综合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79-80.

[4]姜雪芳,胡伟明,郑芳,等.社区康复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482-1483.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8-100,263-266.

[7]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3-166.

[8]李毅,吕路线.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因素[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29(2):96-98.

[9]移友松,亢明,徐雪云,等.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缺陷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杂志,1999,9(5):274-275.

[10]李超,李金宛,孙敏勇,等,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缺陷分析[J].柳州医学,2010,23(1-2):22-23.

[11]郭贵云.202例慢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精神残疾临床观察[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2,25(1):19-21.

[12]李守春,卢振胜,胡雅伟,等,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1):46-48.

精神内科和精神外科区别篇3

创新是人创造新知识、新思路、新技术,新专利、新产品的思维与行为的总和。而关于创新文化的内涵有多种观点。有的认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包括观念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有的认为“区域创新文化是符合区域创新体系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则制度体系、精神氛围的总和”,有的指出其包括两重含义:一是外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环境(即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组织文化和社会氛围),二是内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要素(即创新所需要的观念、价值取向、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还有的提出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要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等等。

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有道理,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创新文化的内涵 但至今仍有不少人不知创新文化为何物,有的更将它与文化创新混为一谈,二者有交叉但有区别。创新文化是特指与创新实践相关的 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形态,它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主体创新文化属于内在的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与环境创新文化则属于外在的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文化子系统又各包括若干个门类 要素,构成一个内涵体系。

主体创新文化是指创新主体――人自身必备的文化特质(如精神,思想知识,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等)及其创新活动所具备的文化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精神创新,主体应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思想观念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自主创新的前提,知识创新与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确立创新思维方式,形成创新思维品格,学风创新与学术道德养成,应摒弃浮躁、淡泊名利、诚实守信、尊重科学,以创造为荣,以造假为耻,行为文化创新,从“枪打出头鸟”转向“敢为天下先”,从“孤芳自赏”走向社会大舞台,从“小山头”走向多元共生等。除此之外,它还包括人才文化创新。领导方式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等

制度创新文化是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政策中的文化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府运作机制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产学研合作制度创新,科研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创新、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教育制度与体制创新,技术市场体制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等。

环境创新文化是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各种社会环境。氛围、服务平台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创新的氛围,以及文化环境创新、法律环境创新、政策环境创新,市场环境创新、资本(金融,税收)环境创新。服务环境(公共基础平台)创新等。

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区域自主创新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活动之“魂”,是其理念先导与文化支撑,也体现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文化具有导引,调节、约束、控制社会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作用 创新文化的核心是激励创新,鼓励探索,包容个性、宽容失败,因而它对创新区域建设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服务功能、“造势”功能、约束功能。其中,存在着一条“创新文化与自主创新协调互动”的客观规律,即创新文化推动。培育,引导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反过来促进,丰富,升华创新文化。总之,创新文化构成了区域创新的文化驱动力;具体而言,创新文化是在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贡献力的前提,是从制度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是从环境角度建构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

1 文化是在天宇,理念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握

观念性文化构成创新的内在动力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对主体的自主创新活动起先导作用,构成创新的“灵魂” 体制与环境的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贯穿、影响创新全过程从国外来看,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导致的思想、观念大解放,就没有近代欧洲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发明,没有多元价值观“共振”导致的观念创新,也就没有美国的硅谷从中国来看,没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导致的思想解放,就不会有后来两汉农业文明的进步及其它科技发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科研群体或个体创新成就大不同,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创新的精神毅力的不同,由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之所以能战胜由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盖因领头人的精神战斗品格会影响整个团队,在创新实践中也是如此。中国文化中有不少鼓励创新的优秀思想,倡导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刚健有为,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苟日新,日目新,又日新”(《礼记大学》),以及“领新标异二月花”(郑板桥》等、但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不利于创新的观念需加以摒弃或改造,如强调“大一统”的、追求“秩序”的,‘枪打出头鸟’的保守性观念造就了大量缺乏个性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群,“天不变道亦不变”与“以不变应万变”的价值观易导致墨守成规,儒家“以和为贵”的中庸思想不利于批判,怀疑精神的培养,道家“出世”的思想不利于”经世致用。“文人相轻”的观念不利于团队协作,“官本位”的等级观念不利于知识价值的弘扬,等等,杨振宁曾指出,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国3个世纪来抗拒西方科学发明的最大原因,缺乏创新文化底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很难有大作为的缘由。今天,只有树立,弘扬那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追求真理、崇尚创造的创新精神,敢于怀疑、善于批判的精神,勇于攀登、百折不挠的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突破“框框”的精神,“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开放,博纳的观念,团队协作、整体和谐的观念等,形成创新思维品格、良好的学风与学术道德,确立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尊重人才、鼓励探索的价值观,

等等,才有助于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能力。

2 创新文化是从制度,体制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

文化在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自主创新有赖于动力机制与制度安排,它呼唤开放,合作、互补、共生的创新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培育创新文化的制度,政策环境。在新制度经济学那里,制度是在资源禀赋与技术之外来解释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既可视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包括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社会风尚等内容),也可内生,激发制度变迁,产生出有助于自主创新的一系列制度,机制。浙江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一国一地的制度文化能否顺应创新的要求,决定了它能否成为创新活动的策源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的提升靠科研,这三者都离不开制度,体制。好的制度、体制对于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正导向性与激励性。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指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总是朝着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先进的地方转移。从1610年前后到1950年,世界科技中心先后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又到法国、德国,再到美国。美国之所以涌现出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原因之一是其科教一体化的体制及其他激励创新的一系列完备制度。而在这一方面,我们却存在不少制度、体制性缺陷。比如,科教分割的体制性问题在国内仍未很好解决: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中还存在不少压抑创新精神、不利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重应试教育是其一大弊端,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合作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仍不完善,等等。时下在不少院校、科研院所普遍推行的科研定量考核制度。将每年数量及其发表刊物级别与工作绩效,评职称,收入挂钩,助长了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很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识之士多年来不断呼吁要改革这些制度、体制,但至今效果不大,这说明人们对制度。体制在自主创新中的基础性地位还认识不足。今天我们要下决心突破阻碍创新的体制障碍,对一切不利于创新的旧体制进行制度性改革,确立起一系列有助于自主创新的新制度,体制。

3 创新文化是从环境角度建构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

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创新性环境,特别是离不开创新的社会氛围,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环境扼杀了文化的自由创新,中国盛唐时期的创造力勃发离不开开放、博纳的文化环境。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但后来消亡的21种文明,发现其原因无一例外地是因为无法适应环境变迁与外部挑战,不再具有创造活力。当然他讲的环境是广义的,包括自然环境,而本文的环境指除了精神、观念环境(受前述观念文化影响生成)与制度环境(受上述制度文化影响生成)外的其他社会性环境。环境中也有文化因素,凡创新成果多的地方(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香港),往往拥有良好的创新性环境,特别是有着尊重个性、崇尚创造、团队协作,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可使人思维活跃、精神振奋,形成创新激情,进发创造“火花”。有人列出这样的公式,创造性成果=创造性人才+创新性环境。环境创新文化可以像系统“软件”那样,将区域内的各种创新要素有机地聚合在一起。200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了全球46个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名单,香港、台北,新竹入选,此外亚洲还有仁川、班加罗尔等城市入选,这些城市都具有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中国大陆无一个城市入选,说明我们在这方面差距还很大。

既然创新文化对自主创新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我们就不能视之为“软任务”,而应加以高度重视;应当在精神理念、体制机制、环境氛围等方面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要“往深里想、宽里拓、高里提”,要培育创新精神,拓宽创新思路,形成创新氛围,孕育创新体系,大力建构具有高文化势能,高辐射力、高影响力的创新文化。做到:大力培育创新精神。要在全社会培育、树立敢于探索、勇于创造、乐于登攀的创新精神,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创新建设思路。应将创新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之中,并作为其重要建设内容。同时,针对目前不少人忽视创新文化建设甚至“不知创新文化为何物”的现状,媒体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以提升全社会对它的关注度,重视度。

创新建设路径。树立跨学科创新思维方式,在创新文化建设中遵循文化与经济双向互动的创新路径,弘扬、壮大区域国有的文化力,为自主创新提供文化动力。

创新建设维度:应从原创度(要以原始创新为主,一味模仿创新有可能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自由度(倡导自由,宽松的知识生产、学术探讨的环境),协作度(注重团队协作),支持度(多方位的环境支撑包括政府、法制、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激励度(为自主创新提供激励、鼓励机制),开放度(以开放博纳的心胸接纳八方人才与“他山之石”)等六个维度上推进区域创新文化建设。

营造创新环境与创新机制:刮构建科学思想自由表达、“百花齐放”的创新环境,形成崇尚创造、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从中外历史上看,凡文化繁荣时期与科技创新中心,莫不具有思想的启蒙,解放及学术自由探讨的文化大背景,古代中国的春秋时期如此,近代德国的科学繁荣与现代以来美国的科技经济发达也是如此,主管部门应在体制、制度上给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的活动“空间”,应“多栽花,少锄草、少栽刺”,要在全社会树立“创新风险”观念与“失败是成功之母”意识,形成不怕失败、宽容挫折的氛围与机制,不以失败论英雄。不许失败,就是不许创新,不许成功-国外许多大公司如南非自然资源公司 欧洲的制药公司,日本的啤酒公司和美国的金融服务公司等都制定了允许失败的方针,可作为我们的借鉴。

要重视部门经济,行业创新文化体系建设,区别不同的性质、特点、要求,建设不同部门经济、行业(如企业科技园区、高校、科研院所、乡镇的创新文化体系。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在路甬祥院长与科技部长徐冠华的直接倡导下,近年来广泛开展了创新文化体系的建设,可作为各地建设高校,科技园区,科研院所等部门创新文化体系的借鉴,目前企业,乡镇中的创新文化体系建设还基本上是空白点,要特别予以关注,及早加以策划,建设。尤应重视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中的创新文化建设,甚至将其摆在比SO9OO1认证还要重要的位置上,纳入企业文化体系之中去。

重视创新组织文化与领导创新能力的建设,要在各级政府与不同部门、行业中建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文化,尤应在组织中建构有助于创新的领导风格,管理学家将领导风格分为强制型、权威型、亲和型、民主型、领跑型和辅导型等六类,笔者认为其中最有利于创新的是后四种风格。这四种领导风格构成了领导创新力,

精神内科和精神外科区别篇4

【关键词】 地震;精神卫生;心理社会;能力;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5.67,R19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02-0102-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2.006

Post-earthquake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MHPSS)capacity of health

facilities in some areas in Sichuan: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key informant

interview with grassroots health professionals

LIU Jin1,GUAN Li-Li1,XIANG Hu2,WU Xia-Min1,MA Ning1,

LIANG Xiao-Qiong2,WU Bao-Ming1,MA Hong1

1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Health(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1912Sichuan Mental Health Centre,Mianyang 621000,Sichuan Province,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MA Hong,mahong@bjmu.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post-earthquake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MHPSS)capacity by psychiatric hospitals,and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and village clinics in some extremely hit and severely hit areas in Sichuan.Methods:Referring to definition and levels of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defined by the 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 of UN,a questionnaire consisting of basic information and current services of health facilities,MHPSS trai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past two years,and willingness and feasibility to provide MHPSS was developed,and 30 doctors from 1 county-level psychiatric hospital,1 town-level psychiatric hospital,5 township health centers,and 5 village clinics were surveyed.Ten of them were interviewed to explore their occupational experiences,the earthquake influence on the health facilities,the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of learning and providing MHPSS.Result:There were 0.68 psychiatrist/100,000 population and 0.83 psychiatrist/100,000 population in county level and town level respectively.There had been no pre-quake training on MHPSS,11 doctors got(1~7)days(median=2 days)of post-quake training,but unleveled,with insufficient teaching materials or reference books.Only 19 doctors could have time to provide MHPSS,and possible hours would be(6.9±2.5)hours/week.The county-level and town-level psychiatric hospitals had to manage the pre-quake inpatients,and admitted post-quake new cases.The county-level psychiatric hospital conducted some patterns of public mental health education.Only 2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provided 20 persons/month outpatien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Psychiatrists had not been trained in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and had not had experience to deal with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before the earthquake.Non-psychiatric physicians felt that their capacity of providing proper MHPSS was quite limited.The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only had valium as the basic psychotropics.Buildings in health facilities were damaged by the earthquake,which was especially reflected by collapse of a whole ward building in the town-level psychiatric hospital.Conclusion:Post-earthquake MHPSS capacity by health facilities in county and lower levels is extremely limited in Sichuan.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future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s be trained in more practical and specific ways in different levels,the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and village clinics be authorized to use basic psychotropic medications,and disaster-resistant level be strengthened while building new or altering old psychiatric hospitals.

【Key words】 earthquake; mental health; psychosocial; capacity; cross-sectional studies

(Chin Ment Health J,2011,25(2):102-106.)

人为或自然灾难后的救援是复杂的工程。联合国机构间常委会(The 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IASC)于2007年制定出《紧急情况下的精神卫生和心理社会支持指南》[1-2](以下简称《指南》),为救援人员和社区计划、建立并协调最基本的多部门救灾工作提供指导。《指南》将灾后的精神卫生和心理社会支持(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MHPSS)定义为旨在保护或促进心理社会安宁和/或预防或治疗精神疾病的所有当地或外部支持。列出的服务范围包括四个层次,即①基本服务和安全(如食品、帐篷和防疫措施);②社区和家庭支持(如寻人和帮助家庭团聚、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动);③有针对性的非专科服务(如由初级保健人员提供的心理急救、基本精神卫生服务);④专科服务(如治疗严重精神疾病)。灾后救援是多部门合作、分层次的服务,其中③和④层次的服务需要卫生部门人员参与[1]。在《指南》中,建议对于卫生部门MHPSS能力的评估需包括初级保健和精神病院的能力和基本精神科药物。为了解四川5.12地震后部分极重及重灾区医疗机构提供MHPSS的能力,2009年2月本项目组调查了安县、什邡市和三台县、绵阳市的部分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 以极重灾区(绵阳安县、德阳什邡市)和重灾区(绵阳三台县、绵阳市游仙区)的医生为目标人群。共分级调查来自县级精神病院1所、乡镇级精神病院1所、乡镇卫生院5所和村卫生室5所的医生。并对其中愿意并有时间交谈的医生进行深入访谈。

1.2 工具

参照联合国机构间常委会对MHPSS的定义和分级自编问卷,内容包括卫生机构基本信息及目前提供服务的情况,近2年接受MHPSS培训及教材和参考书的情况,提供MHPSS的意愿及可行性,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访谈提纲内容包括个人从业经历、地震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学习和提供MHPSS的经历及感受等。

1.3 实施过程

在临时板房医院内,研究者去医生的办公室或诊室,经过医生的口头同意后请他们填写自编的问卷。

深入访谈是由同一访谈者完成所有访谈。每次访谈持续约1小时。如果办公室或诊室里不方便访谈,则在院子里访谈。研究者在访谈中做笔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应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应用中位数(M)描述,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针对计数资料应用具体例数进行描述,因总例数<40,采用费歇尔精确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针对定性访谈,将笔记中的每句话进行编码,归入从业经历、地震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学习MHPSS的经历和感受、提供MHPSS的经历和感受等类别。然后按照研究目的,着重分析医疗机构所受地震的影响,以及提供MHPSS的能力,包括所受培训的数量和内容、人力资源、基本药物、服务需求、工作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对能力提供的影响。

2 结 果

2.1一般情况

共计30名医生参加了问卷调查,其中男性23名,平均年龄(39.4±13.3)岁,从业年限1~42年(中位数(M)为12年)。极重灾区组和重灾区组的医生在所有变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共对10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包括县级精神病院的院长1名(男性,从事精神卫生专业25年),乡镇级精神病院院长1名(男性,从事精神卫生专业6年,原为外科医生,近6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乡镇卫生院医生8名(其中男性7名,从事精神卫生相关工作,即灾后心理咨询共1年)。

2.2医疗机构提供MHPSS的能力

2.2.1精神科医师在辖区内的人口比例

县级精神科医师的人口比例为0.68/10万人,乡镇级精神科医师的人口比例为0.83/10万人(表2)。

2.2.2已接受的培训

在地震前,所有人员均未接受过任何与灾后心理变化及处理相关的培训。截至2009年1月,共有11人接受过1~7天(中位数2天)省、市或区级的培训,培训内容为灾后心理干预、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干预、如何应对有遇难家属的人或放松技巧等。全部11人均有兴趣看培训教材。有4人列出记得住的教材或参考书名称,并评价其适用性:《灾后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要点》(大部分适用或完全适用)、《灾后儿童心理救援》(完全适用)、《精神卫生核心信息和培训手册》(完全适用)和《医学心理学》(少数内容适用)。

2.2.3提供灾后MHPSS的主观意愿

有27名医生表示在条件允许时愿意为受灾群众提供灾后服务。

2.2.4提供灾后MHPSS的现状

个人可投入的时间:有19人表示有时间为受灾群众提供服务,其中有7人列出每周可提供服务的小时数,平均为(6.9±2.5)小时/周。

医疗机构提供灾后服务的情况:县级和乡镇级精神病院除继续管理地震前的住院患者,还收治震后的新发病例,包括应激相关障碍患者。县精神病院通过心理卫生知识讲座、义诊、发放宣传资料、新闻报道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只有2所乡镇卫生院提供灾后心理服务,目前门诊量约为20人/月,方式为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发放宣传资料。

2.3 深入访谈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2.3.1医疗机构也受到地震的影响

地震对医疗机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极重灾区的乡镇级精神病院受到极大破坏,除门诊外,整个医院的其他建筑全部倒塌。医务人员顾不上自己的家庭,先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后在板房中继续治疗原住院病人95人,同时还不断收治与地震有关的新发病例。由于临时住所及周边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木棍、铁丝、绳索等物品,造成冲动攻击和自杀自伤的危险性加大,加上临时板房不够高,病人很容易上到房顶后外走,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2.3.2服务能力有限

县级精神病院有精神科医师10名,基本没有受过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没有治疗PTSD的经验。乡镇级精神病院的精神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4名精神科医师面对100多名患者的诊疗及值班任务,感到压力过大。地震后曾有1名来自外院的大学毕业两年的住院医师每周来一次作为外援,但并不能起到实际作用。由于床位有限,不得不对某些需要住院的新发病例仅进行门诊处理。乡镇卫生院的精神科药品单一,除地西泮外无其他精神科药品,肌注氯丙嗪仅用于麻醉前用药,不作为精神科处理用药。基层医生虽然看到有大量的受灾群众需要MHPSS,从医务人员的天职出发也愿意帮助他们,但是由于学历普遍偏低,在地震前没有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的培训,缺乏灾后危机干预的教材和参考书等诸多因素,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给受灾群众提供到位的服务,甚至害怕由于自己的理解错误或处置不当,反而给受灾群众造成二次伤害。另外,由于基层医生承担医疗网底的工作,工作内容多,工作量大,在客观上难有较多的时间用于提供MHPSS。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的县级精神科医师的人口比例(0.68/10万人)和乡镇级精神科医师的人口比例(0.83/10万人)均低于2008年全国精神科医师的人口比例(1.35/10万人)[3]。在没有灾难时,按这样的人口比例提供常规精神卫生服务尚且人力资源不足。在地震后,如果按照震后3个月PTSD患病率为7.2%[4]推算,县级和乡镇级精神病院需要分别诊治PTSD患者10.6万和3.5万。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患者,14个精神科医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MHPSS是分级服务,各级所涉及的人员和服务内容不同,需要的培训也不同。为了提供优质服务,最好在灾前做好人员的技术准备,即需要充分的备灾[1]。本研究发现医疗机构人员在灾前未接受过任何相关的培训,在灾后仅有11人接受过培训,但培训时间短,且未按照内容进行分级培训,属于无计划的培训。另外,教材和参考书严重不足,基层人员不得不将针对性不强的《医学心理学》作为参考书。

按照MHPSS的服务分级,本研究中的对象应该承担的是有针对性的非专科服务(如由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和村医提供的心理急救和基本精神卫生服务)和专科服务(如精神科医师对严重精神疾病的诊治)。但是因为培训严重不足,非精神科医生并不具备提供心理急救和基本精神卫生服务的能力,县级精神病院的精神科医师也缺乏诊治PTSD的技能。少数乡镇卫生院只提供20人次/月心理咨询,这种工作量也反映出基层供方的服务有限。

医院作为治病救人的场所必须具有高度的抗灾能力,包括硬件条件,以及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和应急程序等软件条件。面对全球日益增多的自然和人为灾难,世界卫生组织(WHO)号召各成员国建设可以抵抗地震及其他灾难的医疗机构,并将2009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挽救生命加强医院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5]。本研究中也见到精神病院病房全部倒塌、造成住院护理工作压力极大的情况。WHO西太区办公室已发行了相关手册《医院应该免受灾难侵害:降低风险,保护医疗设施,挽救生命》,对各项建筑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4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仅调查了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情况,未涉及其他供方的服务能力现状、不同部门间的合作现状,亦未涉及医务人员自己作为受灾群众的因素,已发现人员数量不足、培训严重不足、提供的服务有限及医疗机构的抗灾能力差等问题,说明地震后医疗机构提供精神卫生和心理社会支持的能力极为有限。建议今后对县级及以下精神卫生机构人员、基层卫生工作者和社区服务人员开展实用的和有针对性的分级培训;采取措施改变基层卫生机构缺乏基本精神科药品的现状;在新建或改造精神病院时,加强硬件的抗灾强度。

参考文献

[1]The 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IASC Guidelines on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in Emergency Settings[OL]. Geneva:The 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2007:1-19(2007-12)[2009-09-03].http:∥省略/iasc/pageloader.aspx?page=content-products-products&sel=22.

[2]Wessells M,van Ommeren M.Developing inter-agency guidelines on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in emergency settings[J]. Intervention,2008,6(3/4):199-2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各类卫生机构人员数[M].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24-27.

[4]汪向东,赵丞智,新福尚隆,等.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28-30.

精神内科和精神外科区别篇5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2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7年获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在读博士、精神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同时还担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鉴定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院分会常务理事、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临床心身疾病杂志》主编等。

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同志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卫生和教育工作方针,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从医20余年,始终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精神卫生事业,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极高的学术威望。

三、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具有较高得学术威望

##同志在科研和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尤其在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国内享有一定学术声望。

(一)在国内率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预测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一次量氯氮平前后各脑区、各频段不同时点定量脑电图变化,用健康人做对照,建立了数学模型及判别函数式,预测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正确率为86-100%,且判别能力的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为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个体化提供依据,从而避免盲目用药及经验用药,节约病人的治疗用药及治疗时间,查新国内外未见同类报道。被国内著名专家评价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具有良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现已被国内多家医院院采用,2002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开展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确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一年复发率高达30-40%。##同志在2000年3月根据文献报道:影响精神分裂症愈后的关键时期是在病后头5年,此时精神功能的损害保持在一个水平,以后即使反复发作,通常不再进一步恶化,并且认为第一次发病是治疗的关键这一理论,成立了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病区,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技术,取得明显效果,一年复发率横向比较降低50%左右。此项技术研究已被列入河南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并成为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精神科网络建设推广项目。

(三)参加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临床医疗项目《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与质量的评估研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进一步深化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探索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以期在精神分裂症病因未解决之前获得最佳效果,部分研究已获成果。《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治疗与免疫指标的关系》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相关因素研究》2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近年来先后主编出版《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精神药物不良反应与相关问题》、《精神病学》、《医学心理与精神病学》、《精神科护理学》等专著5部,其中,《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一书获河南省首届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作为副主编出版《精神免疫学》、《中国心理卫生研究》专著2部;先后完成科研成果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50余篇。

四、医德医风好,积极为广大群众服务

作为一名医师,他医德高尚,具有高超的业务技术水平、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始终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对患者有求必应,见难就帮。许多慕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只要他在家都及时赶到医院,耐心给病人进行检查治疗,在治疗用药时想方设法减轻患者的费用,甚至对极为困难的患者,他还常常拿出自己的钱物给予资助,有很多次病人返家时没有路费,他都自掏腰包给予解决。在医疗活动中,带头树立行业风尚,维护医院形象,不收礼、不吃请,拒收红包,拒绝开单提成。他的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赞扬。

五、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作为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医院分会常务理事,他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本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三年来,##同志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多次,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先后参加在××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会上交流了《氯氮平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疗效的研究》,获边远奖;参加了美国全美精神科年会;参加了在××召开的第一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暨第三次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年会,交流论文《一次量氯氮平对健康成人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活动影响的对照研究》,阐述了定量药物脑电图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前景,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参加了泰国瑞美隆国际研讨会,交流了瑞美隆对抑郁症治疗的经验;参加在××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3次年会,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了本学科建设,提高了我省的学术地位。尤其在参加卫生部20**年组织的四次精神卫生专家座谈会上,他为政府提供的如何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岗位津贴、精神病人的欠费问题、精神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受到了重视,并被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聘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通过其本人的不懈努力,争取到了20**年中央批复地方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部分项目经费,为本专业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部精神卫生法的起草讨论工作,参与制定了我国精神病社区防治试点规划工作。作为我省两个社区试点建设,他按照“中央转移支付地方资金项目--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项目”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的要求,在河南省新乡市区、新乡县各开展了一个精神病防治试点社区,分别覆盖人口40万人。通过组织举办项目管理、规范化治疗、个案管理、病人家属、民警及随访信息网络管理培训班等,共培训学员近千人;同时组织人员对两个示范区中62个社区、40个行政村进行了摸底排查,按要求登记了两个示范区重性精神病人447人。目前,由试点到全面铺开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每年召开河南省精神科年会及主办部级继续教育项目《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抑郁症与焦虑症新进展》、《神经系统精神障碍》等。20**年承办全国第九次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和全国精神病医院第七次管理学术会议,举办卫生部全国精神科医师”双基”培训班。

(四)在全省19所地市级精神病医院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为推动我省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他作为发起人,召集全省地市级精神病医院院长拟成立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2009年12月已召开了成立筹备会议。

六、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院在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河南省精神病医院院长,他不断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先后进行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工作。他进一步完善落实了各项医疗制度,规范了医疗行为。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为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组织成立了扶贫病房,将贫困病人每月住院费用控制在

1500元以下、医保贫困精神病人每月费用控制在1000元以内(均含伙食费用);与新乡市残联联合开展了对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每年发放救助卡200张。他强调人性化服务,邀请国内著名礼仪专家来院讲学,为病人从挂号到入院提供一对一全程服务,对空腹检查后的病人免费提供食品。他要求在各临床科室开展了“争创温馨病区”、“六声服务(患者入院时有迎客声、接触患者时有问候声、发生误会时有道歉声、家属及病人有疑问时有解释声、患者合作时有致谢声、患者出院时有祝福声)”等活动,目前医院科室每周的文体活动、每月的医患大型文体活动已成为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活动中,医护人员的廉洁从医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进一步规范了诊疗行为,杜绝了“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不良行为,形成了廉洁行医、精诚奉献的良好氛围,行业作风明显好转,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在行风评议活动中,树立了医院良好形象,精神文明建设步上新台阶。他不断加强医院硬件建设,近三年来先后购置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医院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859万元,新建了9300多平方米的门诊医技大楼,标志着我院全部完成病房改造的第三期建设任务的6000多平方米综合病房楼正在建设中,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

派专业人员到落后边远地区条件差的精神病医院进行技术支援并定期到当地进行义诊,为当地老百姓免费诊治。每年7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全省范围内举行大型宣传、义诊活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群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促进社会精神卫生环境的建立和人群精神健康行为的形成。

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

精神内科和精神外科区别篇6

一、基本情况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2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7年获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在读博士、精神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同时还担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鉴定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院分会常务理事、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临床心身疾病杂志》主编等。

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同志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卫生和教育工作方针,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从医20余年,始终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精神卫生事业,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极高的学术威望。

三、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具有较高得学术威望

##同志在科研和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尤其在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国内享有一定学术声望。

(一)在国内率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预测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一次量氯氮平前后各脑区、各频段不同时点定量脑电图变化,用健康人做对照,建立了数学模型及判别函数式,预测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正确率为86-100%,且判别能力的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为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个体化提供依据,从而避免盲目用药及经验用药,节约病人的治疗用药及治疗时间,查新国内外未见同类报道。被国内著名专家评价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具有良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现已被国内多家医院院采用,20xx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开展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确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一年复发率高达30-40%。##同志在20xx年3月根据文献报道:影响精神分裂症愈后的关键时期是在病后头5年,此时精神功能的损害保持在一个水平,以后即使反复发作,通常不再进一步恶化,并且认为第一次发病是治疗的关键这一理论,成立了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病区,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技术,取得明显效果,一年复发率横向比较降低50%左右。此项技术研究已被列入河南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并成为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精神科网络建设推广项目。

(三)参加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临床医疗项目《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与质量的评估研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进一步深化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探索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以期在精神分裂症病因未解决之前获得最佳效果,部分研究已获成果。《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治疗与免疫指标的关系》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相关因素研究》20xx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近年来先后主编出版《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精神药物不良反应与相关问题》、《精神病学》、《医学心理与精神病学》、《精神科护理学》等专著5部,其中,《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一书获河南省首届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作为副主编出版《精神免疫学》、《中国心理卫生研究》专著2部;先后完成科研成果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50余篇。

四、医德医风好,积极为广大群众服务

作为一名医师,他医德高尚,具有高超的业务技术水平、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始终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对患者有求必应,见难就帮。许多慕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只要他在家都及时赶到医院,耐心给病人进行检查治疗,在治疗用药时想方设法减轻患者的费用,甚至对极为困难的患者,他还常常拿出自己的钱物给予资助,有很多次病人返家时没有路费,他都自掏腰包给予解决。在医疗活动中,带头树立行业风尚,维护医院形象,不收礼、不吃请,拒收红包,拒绝开单提成。他的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赞扬。

五、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作为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医院分会常务理事,他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本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三年来,##同 志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多次,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先后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会上交流了《氯氮平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疗效的研究》,获边远奖;参加了美国全美精神科年会;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暨第三次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年会,交流论文《一次量氯氮平对健康成人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活动影响的对照研究》,阐述了定量药物脑电图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前景,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参加了泰国瑞美隆国际研讨会,交流了瑞美隆对抑郁症治疗的经验;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3次年会,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了本学科建设,提高了我省的学术地位。尤其在参加卫生部20xx年组织的四次精神卫生专家座谈会上,他为政府提供的如何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岗位津贴、精神病人的欠费问题、精神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受到了重视,并被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聘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通过其本人的不懈努力,争取到了20xx年中央批复地方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部分项目经费,为本专业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部精神卫生法的起草讨论工作,参与制定了我国精神病社区防治试点规划工作。作为我省两个社区试点建设,他按照“中央转移支付地方资金项目--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项目”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的要求,在河南省新乡市区、新乡县各开展了一个精神病防治试点社区,分别覆盖人口40万人。通过组织举办项目管理、规范化治疗、个案管理、病人家属、民警及随访信息网络管理培训班等,共培训学员近千人;同时组织人员对两个示范区中62个社区、40个行政村进行了摸底排查,按要求登记了两个示范区重性精神病人447人。目前,由试点到全面铺开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每年召开河南省精神科年会及主办部级继续教育项目《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抑郁症与焦虑症新进展》、《神经系统精神障碍》等。20xx年承办全国第九次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和全国精神病医院第七次管理学术会议,举办卫生部全国精神科医师”双基”培训班。

(四)在全省19所地市级精神病医院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为推动我省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他作为发起人,召集全省地市级精神病医院院长拟成立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20xx年12月已召开了成立筹备会议。

六、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院在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河南省精神病医院院长,他不断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先后进行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工作。他进一步完善落实了各项医疗制度,规范了医疗行为。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为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组织成立了扶贫病房,将贫困病人每月住院费用控制在 1500元以下、医保贫困精神病人每月费用控制在1000元以内(均含伙食费用);与新乡市残联联合开展了对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每年发放救助卡200张。他强调人性化服务,邀请国内著名礼仪专家来院讲学,为病人从挂号到入院提供一对一全程服务,对空腹检查后的病人免费提供食品。他要求在各临床科室开展了“争创温馨病区”、“六声服务(患者入院时有迎客声、接触患者时有问候声、发生误会时有道歉声、家属及病人有疑问时有解释声、患者合作时有致谢声、患者出院时有祝福声)”等活动,目前医院科室每周的文体活动、每月的医患大型文体活动已成为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活动中,医护人员的廉洁从医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进一步规范了诊疗行为,杜绝了“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不良行为,形成了廉洁行医、精诚奉献的良好氛围,行业作风明显好转,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在行风评议活动中,树立了医院良好形象,精神文明建设步上新台阶。他不断加强医院硬件建设,近三年来先后购置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医院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859万元,新建了9300多平方米的门诊医技大楼,标志着我院全部完成病房改造的第三期建设任务的6000多平方米综合病房楼正在建设中,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

派专业人员到落后边远地区条件差的精神病医院进行技术支援并定期到当地进行义诊,为当地老百姓免费诊治。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全省范围内举行大型宣传、义诊活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群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促进社会精神卫生环境的建立和人群精神健康行为的形成。

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

精神内科和精神外科区别篇7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精神病 专科医院 心理门诊 分析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近年来心理门诊作为一个疾病诊疗窗口基本成为精神病人的首选诊疗点。本院心理门诊于2010年1~12月共接诊病人438人次,其中属于精神科病人范畴的达到70%,及时发现了精神病人和提高精神病人的就诊机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本院心理门诊2010年1~12月到该门诊首诊患者共438例;其中男141例(32%),女297例(68%);年龄7~77岁,平均28.2±6.8岁;民族构成:壮族348例(80%),汉族84例(19%),其他少数民族6例(1%)。婚姻状况:未婚231例(53%),已婚198例(45%),离婚、丧偶9例(2%)。农业户口168例(38%),城镇户口270例(62%)。

方法:采用自制调查统计表对来院心理门诊的首诊病人和来访者的个人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婚姻情况、人口性质、疾病诊断、是否有陪人就诊情况等。疾病诊断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标准诊断。

结 果

就诊病人所诊疾病分类:在438例来诊病人中,除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外,总的患病人数为423人,患病率达到96.6%。在所诊断疾病中,以精神分裂症为最多为225例(51.4%),说明绝大多数人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症状缺乏认识,直到出现较严重的症状时才来就诊,因而成为心理的首诊病例。其次为抑郁症87例(19.9%),远远高于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1]。见表1。

从就诊的年龄段来看,以20~39岁段为最多,占来诊病人的76%,患病率也是最高的(95.5%)。而在这个年龄上又以精神分裂症发病为最多,说明精神分裂症以青壮年中发病为多。

在自愿就诊方面,有人陪同的为345人,达到78.8%。这一数据说明社会上对心理问题还是敬而远之的,不愿及早就诊。在来诊性别比例中,女性为297人,占来诊人数的67.8%,说明女性病人还是比较关注自己身体或精神异常的。同时,城镇户口居民来诊人数为270人(63.7%),比农村户口来诊的人数多。

讨 论

我市地处广西的西南山区,也属于全国有名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全市辖12个县(区),总人口392万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由于传统观念、社会的偏见、对心理卫生知识的贫乏以及经济能力等因素影响下,首选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率较低,这与郑红[2]所报道的(1年内来诊375例)相一致。这反映人们特别是边远山区以壮族居多的群众首选当地医院符合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人口特点。

在心理门诊首诊病人或来访者的年龄分布中,以20~39岁的年龄阶段(76%)为多,且以女性(68%)和青、壮年病人为主。这与宋某等报道基本相一致[3]。说明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在青、壮年中居多,这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化多元化和社会竟争压力加大及就业压力增加有直接关联。这与国内屡次调查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病人逐年增加一致。而在首诊患者、来访者疾病构成方面,以精神分裂症(51.4%)居首,其次是神经症中的抑郁症(19.9%),而属心理问题的只占3.4%。反映出精神专科医院的心理门诊的就诊来源多数还是以精神病和神经症为主,反映部分精神病患者及家属主观上不愿意接受患精神病的事实[4]。在出于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和社会的考虑,对探索在精神专科医院或者在综合医院设立心理门诊和心理科病房是有必要的。

心理门诊所接受或所实施的是对就诊者的心理疏导,促使就诊者及早消除心理上的阴影。从本文的调查结果来看,心理门诊就诊者更多的是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接诊和治疗对象超出了疾病范围。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就诊病人在不熟知精神疾病症状的情况下到心理门诊就诊,也可以及时发现精神患者和潜在的精神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为精神疾病病人就诊多增加了一个就诊平台,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精神病人,同时也避免了病人直接到精神病医院就诊时的尴尬和精神压力。

参考文献

1 赵靖平,司天梅.情感(心境)障碍.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44-591.

2 郑红.精神病医院心理门诊咨询状况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64-65.

3 宋震,张春艳.精神专科医院心理门诊首诊患者状况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5):448.

精神内科和精神外科区别篇8

每一座优秀的城市,必有它独特的精神。

当前,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精神大讨论”正席卷大半个中国,犹如一场头脑风暴,为城市发展注入新“血液”。纵观百年繁华的大都市巴黎、伦敦、纽约、北京、上海、深圳……无一例外都有着鲜明的城市精神,并与时俱进地加以提炼升华,这才是一个城市经久不衰的奥秘。

位于中国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硅谷”麓谷,一座同样有着自己人文梦想的创新新城。

历史回溯巨变二十年

创新探索科学发展新路的先行者

从20年前,一个不到1平方公里、税收仅为3000多万元的弹丸之地,到20年后,全面实施麓谷110平方公里大开发战略,去年园区总收入达1512亿元,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号角响彻麓谷大地,一座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科技新城跃然于世。

理性地回溯长沙高新区每一项发展成就,无不镌刻着创新的烙印。麓谷是长沙高新区直管核心园区,自1988年建区后,创新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先后历经了“统一规划、就地起步、规模发展、巩固提高”、“多园统筹、优势互补、快速发展、带动辐射”、“强化创新、服务两型、集约发展、建设新城”三个发展阶段,现已迈入“创新驱动、服务两型、引领发展、构筑新城”新的阶段,尤其是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无经验可鉴,无先路可循,长沙高新区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探索科学发展新路的先锋者和试验田。

犹如一个新生命从呱呱坠地到蹒跚而行,再到长大成人,而在这一过程中,对精神层面的关注不断攀升,始于诞生之时,贯穿于生命始终。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里说的: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不仅是肌肉和体格的增强,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精神和心灵也同时扩大。

创新精神,不仅仅成为了长沙高新区管委会干部员工身上的“细胞”,更是企业家和普通市民身上的“基因”。而作为雷锋故里,长沙高新区的文化名片更加熠熠生辉,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在此薪火相传,与创新精神一起凝结成这座活力新城的精气神。创新精神和雷锋精神如同阳光一般渗透到长沙高新区麓谷的每一座山林、每一片湖水、每一幢建筑和每一条街道,给栖身于这座城市的12万麓谷人以温暖和支持,已然沉淀成为麓谷这座新城的人文品格。

“麓谷精神”呼之欲出。

非常之时谋非常之事

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支撑

2011年7月,由长沙高新区发起,委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为主研究的长沙高新区创新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正式启动。为了能够集思广益求真知,区内区外共参与,当年10月,以参与发展·思考未来为主题的“麓谷精神”创意征集大赛面向全国拉开帷幕。

为何是在这一年提出?并非偶然。这一年是长沙高新区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关键之年,也是迈入“国家队”的第20个年头,也是在这一年拉开了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征程。值得一提的是,长沙高新区创新文化建设的开展和“麓谷精神”的征集,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前,是在全国掀起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之前,也是在今年“湖南精神”的征集评选之前,麓谷人的前瞻力和创新力再次得以体现。

非常之时谋非常之事。对城市精神的渴望,反映出执政者们不断成熟的执政观,他们愈加清晰地认识到,城市的发展与竞争,已经进入到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阶段,这也说明麓谷生态科技产业新城的发展已渐入佳境。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谭杭生,管委会主任罗社辉,调研员、主任助理宋捷多次与省社科院专家专题探讨创新文化建设,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创新文化是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支撑,充分契合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部署。毋庸置疑,“麓谷精神”释放的强大的文化能量必将引领长沙高新区迈向新的里程碑。

数千条创意百家争鸣

创新精神和雷锋精神彰显麓谷特色

短短1个月的时间,“麓谷精神”创意征集大赛吸引了来自东南西北全国各地的“粉丝”踊跃参与,共收集参赛作品数千篇,区机关内部从领导到员工也全员出动献计献策,创新文化的主旋律在麓谷激荡。这些“粉丝”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广泛传播。他们有专家学者、教师、公务员、大学生、海外留学生、海外华侨、企业职员、工人、农民、商人等,来自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的兰继红一家还集体参与,表达着对麓谷这片热土的深情……他们可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职业、年龄甚至民族,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麓谷精神的提炼者。

创新、厚德、务实、包容、开放……成为了数千条参赛作品的热门关键词,百家争鸣,字字珠玑,都彰显出创新精神和雷锋精神的内涵,饱含着对麓谷的情深意重和殷切厚望。哪条最能体现“麓谷精神”的精髓?对此,专家评审委员会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并面向全国公开投票,2011年12月20日,“麓谷精神”第一轮评审会举行,经过反复讨论与斟酌,优中选优评选出15条作品在《高新麓谷》和长沙高新区门户网站上进行候选公示,这15条作品分别为:

1、厚德载物敦行致远

2、勇行先试创新致远

3、敦行致远励新图强

4、创有作为新无止境

5、厚德务实创新有为

6、弘毅笃行创新不息

7、开放兼容务实创新

8、厚德包容创新超越

9、尚德崇文开放兼容

10、包容创新诚信敬业

11、开明开放敢创敢为

12、厚德务实宽容创新

13、厚德尚智融和创新

14、至真至诚维新维行

15、融智融商创业创新

“麓谷精神”再次得以提炼升华,第一轮公示结果出炉后,来自全国各地“粉丝”智囊团的激情再次被点燃,在第二轮投票的同时,还就如何集百家之长纷纷献计献策,思想的火花在第二轮评审中激烈碰撞,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在会上曾多次争执不下,最终,10条作品脱颖而出进行最后的角逐,这10条作品是:

1、厚德务实创新有为

2、厚德载物敦行致远

3、开发兼容务实创新

4、厚德尚智融和创新

5、勇行先试创新致远

6、包容创新诚信敬业

7、融智融商创业创新

8、弘毅笃行创新不息

9、创业、创造、创新、创先

10、麓无止境谷纳百川

精神内科和精神外科区别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基本特征;挖掘提炼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将办学特色定义为:“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它不仅是学校的重要标识,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积极推动高等学校走特色办学之路,办有特色的大学,在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明确设立了“办学特色”这一重要指标,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深入挖掘、认真提炼办学特色,坚定了高校走特色办学之路的决心。但在操作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办学特色的基本特征,找准挖掘提炼办学特色的切入点,依然是高校面临的难题。

一、对办学特色基本特征与呈现形式的认识

对于办学特色,不同的研究者给予了众多实质内容基本相同、但表述各异的定义,但就其基本含义而言却不外乎“特别且出色”。这里的“特别且出色”是建立在有可比性基础之上的。所谓“特别”,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独特性,从哲学层面讲就是个性与共性、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所谓“出色”,就是事物的某一品质具有优越性和先进性,不具有优越性和先进性的品质就无所谓出色。故特色是“特别”和“出色”两者含义的统一。

大学的办学特色具有独特性、优越性、历史性、社会公认性和发展创新性等特质。所谓独特性就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鲜明个性,体现为人无我有。优越性指在大家都有的情况下,我的更出色,体现为人有我优。历史的积淀是特色形成的基本条件,特色不可能一夜之间形成,必须经过历史的积淀,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性,处于比较稳定持久的状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特色不是一个学校自贴或他贴标签,也不是自我炒作的产物,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另外,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

大学的办学特色有的是显性的,可以体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上:更多的则为隐性的,只有靠亲身的感受才能有所体会,但隐性特色通常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其他学校所难以模仿的。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学校的不同方面,比如规章制度、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但就其本质而言,必须与大学的基本职能相联系,脱离了大学基本职能的办学特色,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和生命力。现如今社会普遍认可的大学的基本职能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另外,随着大学职能的拓展,一些学者提出的“传承、创新文化”的职能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特色只有与大学的这几个基本职能密切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称之为特色,才能影响一个大学的存在和发展,促进大学职能的发挥。

二、立足学校的办学传统、理念、精神和文化挖掘提炼办学特色

每一所大学都是物质形态、组织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集合体。物质形态是大学的基础,一所大学不但要有大师,也要有大楼,物质是一个大学存在的基本条件。组织形态是学校正常运转,实现大学职能的根本保证。而精神形态是建立在物质形态和组织形态之上的上层建筑。每一所大学都有其自身的历史积淀,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传统、育人理念、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这种传统、理念、精神和文化,通常是这所大学在一定历史时期,由学校的一个或几个关键人物――通常是校长――所倡导,并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丰富、提炼和创新而成的,在区别一所大学与其他大学时,具有最为丰富的内涵。办学传统、理念、精神和文化是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水平较高的大学挖掘提炼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

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例。清华大学的办学特色总结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严谨为学,寓教于研,基础与实践并重;又红又专,行胜于言,造就社会栋梁之才”。北京大学的办学特色总结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传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重视基础、尊重选择的育人特色”。我们知道,这两所大学在中国近代风云变化的历史中,始终站在时展的前列,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秉承着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其各自所总结的办学特色都明显体现了对办学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则是对严复校长提出的“兼收并蓄,广纳众流”和蔡元培校长提出的“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思想的传承。在这两所学校提出具有基本相同含义的“重视基础”之上,又分别有寓教于研、又红又专和尊重选择的不同特点,体现了各自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国外的著名大学也通常以自身的办学传统、理念、精神和文化作为特色,这些特色也都是对这所大学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所倡导并得到社会认可的。如柏林大学校长威廉・冯・洪堡提出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传统:威斯康辛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都是大学的职能”的理念:哈佛大学秉承“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大学精神:麻省理工学院秉承的“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顾,教学与实践并重”的育人理念,都已成为各自在世界上得到公认的办学传统与特色,并在一个时期乃至当今都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立足学校所处的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需求挖掘提炼办学特色

根据区域科学的界定,区域指的是占有一定空间,具有特定的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的地域范围,是由内部诸要素,如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基础设施、文化背景等有机联系而构成的一个复合体。每一所高校都存在于一个区域之中,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物质文化环境,一所大学要想在这种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与本区域密切结合,良性互动。在西部地区的高校,物质条件相对较差,就会更加重视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精神的弘扬:在东部沿海的高校,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就会突显出开放办学的思维:中部地区的高校则会依托厚重的文化培养人才。大学校园是与外界环境密切联系的一个子系统,是学校精神、学术、文化的载体,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环境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作用。学校所处的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需求,是地方性大学挖掘和提炼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

例如,延安大学充分发挥地处“革命圣地”的独特

优势,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形成了“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为全国提供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老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办学特色。大学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处在一个极具特色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铸就了“团结爱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藏大风骨,形成了“发扬老精神,秉承藏大传统,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青岛大学依托青岛的国际化特点,践行开放办学理念,形成了“发挥地方优势,坚持开放办学,与青岛互动共进”的办学特色。郑州大学在办学实践中,立足中原,汲取厚重的中原文化精华,弘扬优良传统,强化素质教育,努力为国家特别是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形成了“植根与弘扬中原文化,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特色。总之,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集中体现着其所在区域的文化特征和区域发展需求。

四、立足学校的服务面向挖掘提炼办学特色

学科水平是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的。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服务面向,不同的服务面向,体现了不同行业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作为农林院校、地矿院校、水利院校、交通院校、师范院校、医药院校、艺术类院校等,对人才的素质品质都有着独特的要求,这类行业院校有着鲜明的学科专业特点和明确的服务面向。学校的服务面向是行业院校挖掘提炼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

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立足国家林业发展需要,在百年历史传统积淀和半世纪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为再造秀美山川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办学特色。河海大学面向国家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形成了“将‘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的‘爱国爱水’精神融入每一位河海人的血液中,培养献身水利事业的人才”的办学特色。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坚持小规模、长学制,高进、优教、严出,形成了“秉承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医学精英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医学精英人才”的办学特色。华中师范大学立足师范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特点,形成了“践行博雅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这一特色体现出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和优雅的气质,也是学生步入社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优良素质。

精神内科和精神外科区别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大别山红色资源;红色资源价值;利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51-02

一、加强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变化的加深,“95”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个性化的加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严峻的形势逼迫我们必须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红色资源作为宝贵的历史资源、教育资源,科学地将其转化为优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在选择,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桥梁作用,通过恰当的方法、合适的路径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同时,进一步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红色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不朽的革命精神和丰富的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的本质要求有了高度的契合。所以将红色资源充分运用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不仅提高了红色资源的重视度和利用率,更重要的是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实现了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的高度统一。

(二)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在伴随着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战争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红色文化不仅充分地体现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而且也印证了它对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各种文化思潮的指引性。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需要当代大学生去了解、去学习、去继承、去发扬。大别山地区的红色资源作为优质、稀缺、综合的教育资源,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意志品格、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

(三)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面对“95后”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思想认识多元化、价值判断复杂化、个性发展多样化、教育诉求多元化趋势,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刻不容缓。要切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让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增强他们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大别山地区的红色资源的内生性和崇高性决定了它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要加以合理利用,就能将其独特的效能和性能变成“95”后大学生能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优质资源,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人生观教育、革命道德教育以及人格修养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引导他们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不断激发他们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热情,真正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价值

合理地将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高效利用的内在要求。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的内在教育性、外在的崇高性以及价值的民族性会对“95”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思想观念的形成以及审美情操的熏陶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产生积极教学效果。

(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高度的民族认同感

大学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中坚力量。当前,部分大学生民族意识不强,民族精神淡化,民族精神的培育现状不容乐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求新方法、新路径。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人民幸福的漫长曲折的过程中形成的,蕴涵着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内容。而大别山地区遍布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而这些红色资源内涵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则是有效缓解“95”后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较弱的良药。只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加以合理利用,就可以有效化解大学生民族意识淡化的危机,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正是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我们要利用好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亲身体验、情景模拟等形式,重温革命故事,体验革命精神,“真听、真看、真感受”真真切切的去感受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和高尚品格,使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好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索、选择、实践,最终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高尚的品格修养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高尚品格的关键时期。帮助大学生提高人格修养是高校思政课的首要任务,为保证这一优秀群体不要偏离人格规范的轨道,提高其整体的核心竞争力,思政课教学必须改革,必须创新。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包含着崇高的革命精神,只要将其合理地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寓教于乐,就能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品格修养,让红色资源不断地绽放出无穷的魅力。

三、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路径

(一)科学整合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

首先,高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红色资源发展规划,以减少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要紧紧围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一指导思想来确立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划;同时要树立利用传承与保护并重的战略思想。其次,高校要加大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确保红色资源的顺利转化。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底蕴深厚,开发优势明显,但由于其资源分布的广泛性和稀缺性,开发的难度也较大。因此高校必须配备专项资金和专业人员,才能保障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能够顺利转化为优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最后,高校要建立开发与利用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的长效机制,确保红色资源的有序利用。要加大监管投入,成立专业的管理队伍,科学立项,加强管理,确保开发利用的安全性。同时,完善管理与监督制度,确保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

(二)构建以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为内容的教育平台

首先,高校可以开设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教育的独立课程。成立人员结构合理的专门的教学团队,将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合理地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同时加大对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力度。其次,高校可以成立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教育研究中心。通过发挥研究中心的作用,用最新的科学成果开展教学活动,科学合理地将大别山地区的红色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相应的支持,鼓励校内外专家学者对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最后,高校应该健全对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教学的评价机制,进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的质量。从课堂讲解到课外活动,从理论研究到课外实践都要有完善的反馈机制和奖惩机制,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丰富以大别山红色资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校史校情以及校园文化精神的特点,定期出版以大别山地区红色歌曲、红色戏曲、红色故事为主要栏目的校园刊物,深化大学生们对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的认识和感悟,真正地让红色文化进书本、进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