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十篇

时间:2023-03-22 16:06:40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篇1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模仿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机械的模仿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以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过于重视学生合作、实践、自主探究,缺少教师有效指导的课堂教学只是无根之花,表面上看上去学生反应活跃、学习积极,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模仿与合作、实践、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摆脱机械模仿,进行数学建模,从而发展数学思维。

一、模仿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心理学理论认为:模仿是动物界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和发育阶段,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塑性也强,这个阶段也是最适合学习的阶段。模仿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和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材往往会在例题的教学结束后,安排巩固内容让学生模仿例题的思路进行解答,使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当学习例题“3.6×2.8”后,教材中安排了“试一试”、“练一练”。很显然,当学生在掌握了3.6×2.8的计算方法后,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竖式的书写格式、计算的过程去尝试完成2.8×1.15,从而在模仿中进一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这样的例子可以说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在概念、技能等教学过程中,模仿必不可少。

二、模仿是数学建模的基础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

通过对数学建模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数学建模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模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正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带领学生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随后通过一些类似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模仿着解决数学问题,而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要从不同的问题中寻找共同的数学本质,这样才能顺利模仿。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初步的数学建模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首先探索“1/2+1/4”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建立“通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数学模型。在这个过程中,通分使分数单位即计数单位相同是建立整个数学模型的关键。“试一试”中的“5/6-1/3”,让学生通过模仿,将其进行通分后转化为分母都是6的同分母分数减法,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通分——同分母减法”的数学模型,从而完善数学模型。由此可见,模仿是学生掌握数学模型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基础。

三、数学建模是模仿的提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是在有效模仿的基础上建立的,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由于在模仿时不能抓住问题的数学本质,受非数学本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各种错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模仿,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抓住问题的数学本质,对现实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抽象,体验数学建模过程。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找规律”时,在巩固知识中出示这样一道题:在下表中,每次框出两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一位学生脱口而出:19-2+1=18(个)。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模仿了例题的计算过程:

例题中有10个数,正好最后一个数也是10,因此学生认为算式中10-2+1=9的10就是最后一个数。这说明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没有抓住问题的数学本质,对10、2、1的意义没有理解,仅仅停留在机械模仿的层面。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抽象,抓住问题的数学本质,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初步体会不同的和的个数与物体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平移次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练一练”时要引导学生将其与例题进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促进学生抓住这类问题的数学本质,将自然数、方格等非本质因素排除,抽象出问题的数学属性,从而建立“物体总个数——每次框几个——平移次数——不同结果的个数”的数学模型,顺利解决这类数学问题。

数学建模篇2

【案例背景】案例素材选自我听的两位老师利用同一素材教学“几和第几”的片段,并记录了这两次课堂的真实过程,课后我对两节课教学过程进行了理性思考,并作了深入的比较,收获良多。

【教学片段1】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幅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5个人排队买票,最前面的是老爷爷,后面是4个小朋友。

师:你真棒!谁再来说一说。

生:有5个人排队买票,最前面的是一个老爷爷,后面是4个小朋友。

师:很好!你知道一共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吗?

生:5个。

教师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板书5。

师:你知道小明排在第几个?小强排在第几个吗?(提问前老师在图中相应位置标明两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明和小强)

生:小明排在第2个,小强排在第5个。

教师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板书第5。

师:你知道小红排在第几个吗?

生:第3个。

师:排在第1个的是谁?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座位同学交流。

师:你知道5和第5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生沉默。

师:(尴尬地总结:5表示一共有5个人,而第5是指其中一个人)

【教学片段2】出示情境图。(同上)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幅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5个人排队买票。

师:你真棒!谁再来说一说。

生:有5个人排队买票,最前面的是一个老爷爷,后面是4个小朋友。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你知道一共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吗?

生:5个。

教师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板书5。

师:你知道小强排在第几个吗?(提问前老师在图中相应位置标明小朋友的名字:小强)

生:第5个。

教师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板书第5。

师:下面老师跟大家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叫我说你站。我想请这一组的前5人站起来。(师手势第一组)

5名学生起立。

师:(师问其余学生)他们站得对吗?

生齐答:对!

师:请坐!老师请这组的第5个人站起来。(师手势第一组)

1名学生起立。

师:(师问其余学生)他站得对吗?

生齐答:对!

师:(表情困惑)为什么第一次站的是5个人,而这次却只站1人。

生:因为第一次老师要求那组前5人站起来,而这次只要求第5人站起来。(重读“第”字)

师:这么说,5人和第5人的意思……(生:不一样)

师:(追问)有什么不一样?

生:5人是指一共有5人,第5人是指第5个人站起来,只要1个人站起来。

师:真棒!下面我们来玩找朋友的游戏,愿不愿意?

生:(情绪高涨)愿意!

师:老师的好朋友是这组的第2个(手势第3组),你知道他是谁吗?

生回答。

师:答对啦!你能告诉大家你的好朋友是谁吗?让大家猜猜看他是谁。

……

【案例反思】上述两段教学,所体现出来的教学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不一样的。其实,学生在学习该内容前对“几和第几”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中对这一知识肯定也有所接触,但是仅仅停留在感受上,对“几和第几”在数学本质上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而作为老师我们就是要把这种“感知”作一个深度的剖析,帮助孩子理解并建立对“几和第几”的数学意义。[片段一]老师在备课时,也抓住“区分几和第几”这一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老师采取了设置教学情境、同桌交流、学生独立思考等多种教学方法。课堂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并不是很高,让一年级学生自我总结出这个难点有一定的难度,即使老师在[片段一]中那样帮助学生总结出重难点后,学生的掌握情况仍然不理想。[片段二],除了教学充分展开外,更主要的是渗透了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时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发展“模型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片段二]训练的是学生抽象、概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而且这种训练并不是简单、生硬地进行,而是和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相贴切――由具体、形象的实例开始,然后借助于游戏予以内化和强化,最后通过老师的追问加以扩展和推广,赋予“几和第几”以更多的“模型”意义。从而学生能用自我的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思维。

数学建模篇3

关键词:数学建模竞赛;SPSS软件;现状;兴趣点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成为一项热门的技术技能,而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分析,以便更加合理和科学地解释数据间的规律和关系。同时,数学建模竞赛技能的广泛应用,更是衔接时代技术潮流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建模技能和知识储备,迎战“大数据”,使你我都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弄潮儿。李琳提出了以SPSS语法模板替换技术为核心的医院数据分析应用方案[1],卢红霞[2]和贾燕[3]分别在其硕士论文中都用了数据处理相关软件对其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开展研究。为了提高对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现状的了解,通过对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相关数据收集,用SPSS软件做数据处理分析,得到我校大学生对数学建模竞赛的了解与认可程度和兴趣点的相应数据,从而提出关于本校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现状的一些改善对策,从而争取更多的学生参加竞赛并且促使数学建模竞赛的进一步发展。

二、问卷调查的方式与目的

本次调查利用“百度云”线上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170份,利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统计,从而得出数学建模在我校的发展现状。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进一步对我校数学建模的发展和教学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校的数学建模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三、问卷调查的数据处理和结论分析

1.本校各年级学生对数学建模竞赛的了解程度和关注情况。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我校学生对数学建模竞赛的整体认知情况不容乐观,关注程度和了解情况有待提高,多数学生对数学建模竞赛的了解程度不深,有待提高。从数据处理的结果可知: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年级群体是2015级的低年级学生,约占40.6%。2015级的学生对于数学建模方面的知识接触较少,且本校数学建模的相关课程学习安排在大二下学期,由此导致不了解数学建模竞赛所占的比重较大。一年一度的数学建模竞赛是丰富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学校应加强在低年级的宣传力度,扩大数学建模的影响力,使低年级学生对此有更深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参赛选手。2.本校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关注度与参赛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本校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关注度与参赛意愿的影响因素:(1)从学生对数学建模竞赛的了解程度与参赛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报告中的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可以得到:我校学生对数学建模竞赛的了解程度不高,多数学生对其只了解一点。利用SPSS软件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意愿与对其了解程度密切相关,且了解程度越深,参赛的意愿越高。(2)从学生对数学建模竞赛的兴趣程度与参赛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根据数据处理分析可以得出:我校学生对数学建模竞赛的兴趣程度不高,且大家对数学建模的兴趣程度与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意愿是呈正相关的。今天的数学是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兴趣至关重要[4]。(3)从学生对数学建模竞赛的了解程度与对数学建模协会组织活动的关注度分析其影响因素。通过学生对数学建模协会组织的活动的关注度和数学建模竞赛的了解程度做相关性检验,判断其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统计结果见表1)。根据表1可知:我校学生对数学建模协会组织的活动的关注度与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了解程度呈现正相关水平。3.我校学生所认为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难易程度。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处理结果可以得到: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与未参加过竞赛的学生对数学建模竞赛所认为的难易程度存在一定的区别。数据显示:23.13%的学生认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较难,54.42%的学生认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很难;47.83%的人认为数学建模竞赛较难,39.13%的学生认为数学建模竞赛很难。显然,学生普遍认为数学建模竞赛难度较高,有部分学生在选择参赛时就对此产生了恐惧。但是,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所认为的难度值降低,反映出了建模竞赛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也从侧面反映了教学与宣传的不到位,因此有必要提高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力度以及数学建模竞赛的宣传程度。

四、我校数学建模竞赛现状暴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虽然我校的数学建模竞赛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存在着一些困境。(1)学生对数学建模的了解程度和关注度并不高,整体认知情况不容乐观。对此,呼吁各级相关部门和领导对数学建模这一新生事物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加大宣传力度。建模协会应定期举办数学建模培训会,使大家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关注。(2)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学术性较强的竞赛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具有一定的难度,致使部分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建模思想至关重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积极鼓励学生参赛,逐步引导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悟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现数学的实用价值[5]。

参考文献:

[1]李琳.基于SPSS软件的医院数据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5):35-38.

[2]卢红霞.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挖掘与分析[D].南京:东南大学,2013.

[3]贾燕.医院建筑能耗监测数据分析研究及软件模型设计[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5.

[4]唐海军,朱维宗,李红梅.高中生数学模型思想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30(5):120-124.

数学建模篇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 言

数学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围绕着考试转,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以数学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致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既枯燥乏味又看不到什么实际用途.但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并掌握一些数学知识,更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运用数学的能力.“数学建模”可以说是数学专业为数不多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能让本门课程的教学更“开放”一些,让全体学生真真正正的参与进来,让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一些,那么就能让数学学习真正的活起来.此外,很多外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都知道数学在他们的专业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这种思想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利用“数学建模”课程特点,加大与其他学科专业的有机融合,才能让应用数学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学习了有价值的数学,掌握了必须用的数学.

二、数学建模课程现状分析

数学建模课程在我国开设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无论是教和学的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习惯了记笔记,背笔记,答考卷的模式,一些学生已经缺少了积极思考的习惯,而单凭固有的思维是建不出漂亮的数学模型的.

第二,教师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课程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通常还会用到跨专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有较宽阔的知识面.目前,我们的一线教师多是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数学专业,长期单纯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不熟悉数学的实际应用背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首先,多数学校数学建模均开设一个学期的课程,一方面,学时有限;另一方面,缺少后续学习的时间保障.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课程结束后书本也就跟着“下岗”了.其次,多数建模教材涵盖内容都比较广泛,与我们的学时要求已经不相匹配.最后,采用与基础课程类似的考试评定方式进行考核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三、数学建模课程建设方案

1.提高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教师不是“百科全书”,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体现在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提升其把握宏观的能力上,因此教师要敢于说“不知道”,但要设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些课题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均与新科技有关,需要师生一起对重要的方法和规律等方面问题共同开展讨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理念.其次,教师要自觉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知识储备.另外,教师自己要广泛接触实际,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恰恰都是一般教师所缺乏的.大多数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又长期单纯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不熟悉数学的实际应用,所以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基础扎实、有事业心的青年教师,鼓励和组织他们参加专业实践,开展应用技术的科研实践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多学习先进的数学建模教学经验.一方面可以多派教师走出去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多请著名的专家教授来校做建模学术报告,使师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了解科学发展前沿的新趋势、新动态.

2.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探索

精选建模教材和优秀案例,将授课内容分专题讲解.特别要凸显一些专业基础课(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概率等)在建模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觉到专业基础课的实用价值,改变长期以来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数学学了没有用,不知道怎么用”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促进教师将建模思想融入到基础课的教学当中去.事实上,选择恰当授课内容,设计趣味浓的问题,是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开展“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数学建模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本课程有条件也应该朝着多样化的授课方向发展,例如分组讨论、定期研讨等,这也是改变数学教学严肃、呆板、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等的有益尝试.同时,在授课上可以尝试采取分模块教学,多教研室通力合作的方式.有别于一些数学基础学科,数学建模课程中各知识模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通常还会用到跨专业的知识.我们可以集众家之所长,从方程、概率、信息等教研室选择相应的老师,去讲授与他们专业相近的知识模块,这样既利用了教师队伍中的优势资源,又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以数学建模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载体,结合数学建模课程建设加强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

我们可以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增加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模块,利用课程期间或课后一到两周的时间,针对实用范例、论文写作、英文翻译和软件使用等分别指派教师做专门培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每周一次的建模研讨.每次建模比赛前两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竞赛模拟.

5.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本课程的教学十分必要.一方面,减少板书时间,留给师生更多分析、讨论题目的时间;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一些生动形象的数学模型,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加深理解.

6.改进成绩评定方法

数学建模篇5

关键词: 中学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 建模教学 教学方式

1.引言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内容。“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观念。高中数学新大纲强调:要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在数学教育实践中,一直存在着忽视应用的倾向。数学“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但过于强调“双基”教学,忽视数学的应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这种观念和做法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近年来,不论中考还是高考都加大了应用题的力度,这些题目的解答不够理想。大多数学生碰到陌生的题型或者联系实际的问题不会用数学方法去解决。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考虑和处理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造就一代具有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人。由此看来,加强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显得非常必要。

2.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在作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后,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各种基本概念,各种数学公式、方程式、各类函数及相应的运算系统,都可称为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就是提炼数学模型的过程,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达到科学抽象的过程,意在寻求一个能反映问题本质特征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简单化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最重要的特点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多次修改模型渐趋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过程。通过对问题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称之为数学模型方法。数学模型方法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之中,中学数学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建立函数表达式及解析几何里的轨迹方程等都孕育着数学模型方法的思想。

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数学是模型的科学,建立数学理论就是创造模型,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应用模型。数学说到底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前人给我们构建的一个个数学模型和怎样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以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和类比能力,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熟悉的数学模型,从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3.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理念

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它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数学模型正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因此,加强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关键之一。当时代向着社会数学化、科学化发展时,学生不仅要学会数学,而且要会用数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施数学建模教学应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数学建模是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提高综合应用能力,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会沟通与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深受研究者重视的一种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型研究性课题进行数学建模应用,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研究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数学知识、数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会团结协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数学建模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写作表达能力。

4.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

国内外数学教育工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中学数学教学”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提出中学数学建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并要“探索一条数学的教改之路”;提出把数学建模掺和到中学数学课程中去,在课堂中增加数学建模练习;提出数学建模的教学必须与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水平密切相关,强调以小组形式开展;提出中学数学建模的三种教学形式,课程教学,课内“切入”,课外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数学教学要求增强实践意识,重视探究和应用。学生要关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关心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学会从实际问题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和数据,研究其数量关系或数形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应注意抓住社会现实中运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的普遍性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研究。从课程改革对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和中学生智力水平特点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实施一种顺应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教学模式:课内外相结合,小组合作方式。

数学建模教学要求教师以建模的视角对待和处理教学内容,把基础数学知识学习和应用结合起来,使之符合“具体?邛抽象?邛具体”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实践、交流、分析、整理,抽象其本质。教师要概括学习的课题,渗透建模意识,介绍建模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课题学习。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调控,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对建立的模型,灵活应用启发式。数学建模教学应结合正常的数学内容进行切入,把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落实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载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加工、处理和再创造达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让学生学习到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用数学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要做有心人,从课本中的数学问题挖掘出生活模型,选择紧贴社会实际的典型问题,深入分析,逐渐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自觉地把数学作为工具来用的意识。教师要以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编拟应用题。教师要从其它学科中选择应用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该学科难题的能力。

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数学建模问题,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学生使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数学建模教学以创新性、现实性、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等方面作为标准,对建模的要求不可太高,重在参与。数学建模问题难易应适中,千万不要搞一些脱离中学生实际的建模教学。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自觉的学习过程中构建数学建模意识。

5.结语

我们在开展“目标教学”的同时,应大力渗透“建模教学”,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新路,也将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创造型”人才提供一个全新的舞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不能和生活分离。时时有数学,事事有数学。加强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趋势。鉴于当前中学数学教学忽视应用的实际,我们有必要调动师生参与建模教学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建模教学的活动,促进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学数学教师应继续学习“数学模型”课程,准确地把握数学建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更好地推动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春荔.建模与中学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1996,(5).

[2]王光明等.现代数学教育选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

[3]张景斌,王尚志.中学数学建模活动中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

[4]李玉琪编译.数学建模(前言)[J].数学通报,1995,(5).

[5]叶其孝.中学数学建模[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6]冯永明,张启凡.对“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探讨[J].数学教育学报,2000,(5).

[7]杨作义.寓数学建模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J].数学通报,2001,(10).

数学建模篇6

关键词:数学建模;应用能力;发展

一、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及竞赛的意义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问题涉及面广,不仅对学生数学知识要求高,对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要求更高。通过比赛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检验一个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是否过硬,从而可以侧面反映出该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对学校教学方面改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2004年开始,我院积极组织号召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该项赛事组织以来,在我院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获得国家奖项6项,省级奖项70余项,培养了许多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同时,更重要的一点,这对于我院数学教学方面改革指明方向,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数学教学。数学建模竞赛作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对培养学生数学知识运用及创新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而将建模活动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无形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十分符合我院实行项目化教学的要求,也符合社会上用人单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通过对我院参加建模竞赛活动学生调查问卷追踪并进行访谈得出,82%的学生认为,通过建模活动,自身综合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工作后查阅资料等方面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14%的学生认为一般,并不是说数学建模不好,主要在于自己学习能力弱,压根不想学新知识,有份工作就好;4%的学生表示不关心,没兴趣,工作中很难遇到相关数学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及数学建模指导教师长期经验,本文得出一些结论值得肯定:(1)数学建模竞赛及活动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的提高;(2)数学建模竞赛及活动有利于学生以后小组合作能力及交往能力的提高;(3)数学建模竞赛及活动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提高;(4)数学建模竞赛及活动有利于学生自身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开展课堂有效数学建模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策略

(一)课堂教学采取建模竞赛活动方式使学生

学习观念转变,提升兴趣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基础明显欠缺,且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已成,传统的围绕定义、定理、公式等理论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学生学习,即使学生被认为掌握了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或根本不会应用,导致学习兴趣降低或毫无兴趣。课堂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则可以为数学和实际问题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该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想方设法将实际问题归纳、整理并转化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学生也感到有成功感。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数学真的有用,无处不在。因而,利用数学建模活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二)数学建模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多是从工程技术、农业、管理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提炼而成,而建立模型求解的过程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解决。针对实际问题从分析开始,到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及最后对结果分析,这一系列过程没有固定的方法可用,也没有相同模式遵循,求解过程主要依赖学生知识掌握的功底及充满想象力的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极大地发挥自己创造力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教学方式对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很好的效果。不断地重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收集资料、建立模型,逐步使学生学会用所学数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既拓展学生视野,又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三)数学建模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

既然大学生数学建模题目从工学、农学、社会科学等实际问题提炼而成,那么学生要想真正意义上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就必须了解掌握该问题的相关背景,进而必须查阅行业相关资料,自学并掌握行业相关方面知识,这样才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这一过程,学生不知不觉中自学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其综合能力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因此,数学建模活动教学方式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很有必要。

(四)数学建模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合作

从参加该项赛事开始,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吸引不同专业数学爱好者参加,并成立数学建模协会。针对数学建模的特点,我们数学教师利用暑期对学生进行培训,并根据学生特长优势,将其三人分组,进行实战性训练,有效发挥学生所学。数学建模竞赛解决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相关背景、明确问题、建立模型等涉及学科方面很广,一个人很难完成,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充分信任,取长补短,并得出相对完善结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既增加了学生间感情,更让他们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数学建模篇7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

近年来,我国教育新课改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也不断提高,研究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至关重要。初中数学教学知识具有抽象化的特点,内容较为枯燥,传统的教师讲解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下初中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发展需要,必须改进与完善有效的教学策略。数学建模作为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的具体应用,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应用建模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是改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在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将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转变为数学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建模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一、借助数学建模降低知识难度

在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需以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为突破口,先从低起点的数学模型着手,并结合新课改的教学标准适当降低知识难度,让学生易于掌握,促使他们整体参与学习。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建模教学中,选择和使用的素材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经验。利用这些生活现象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对于他们来说较为熟悉更加易于接受与掌握,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在这里以“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和特征等知识,知道一次函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设计题目:某市出租车收费标准:不超过2千米计费为8元,2千米后按2.5元/千米计费,求:车费y(元)与路程x(千米)之间的函数表达式?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在现实生活中较为熟悉,利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案例建立数学模型,并列出函数式:y=8+2.5(x-2)(x≥2)。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不完全遵循同一个标准,应根据自变量不同的取值范围,分别列出不同的函数表达式。

二、初中数学建模突出趣味教学

初中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点决定喜欢接受趣味教学,能够亲手参与实践具有活动性质,且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知识,从他们的兴趣爱好着手,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其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建模能力的提高。而且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不少有趣的现实情境素材,教师可以此为依托展开建模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为突出建模教学的趣味性,可利用现实生活的行程问题展开教学,借助实例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并练习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师可举例: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一辆公共汽车与一辆轿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沿公路相向而行,其中公共汽车的平均时速为40千米,轿车的平均时速为80千米,那么它们出发后多少小时在途中相遇?学生阅读完题目之后,利用学习用具进行建模,并模拟动画演示,设两车出发x小时之后相遇,根据题意列出算式:40x+80x=480,从而得出x=4。如此,不仅可让课堂教学突出趣味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三、初中数学建模注重思想方法

数学建模属于一种思想方法,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理论知识,还应传授他们学习方法,使其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技巧。所以,建模教学应注重思想方法的传授,让学生真正掌握建模技巧、形成建模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兼顾知识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建模意识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善于使用建模思想,并运用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例如,教师可将二次函数与矩形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设计题目:用长度为56米的铁丝网围成一个矩形养兔场,设矩形的一个边长为x米,面积为y平方米,那么当x为何值时,y的值最大?围成养兔场的最大面积是多少?然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建模思想解题,根据题意矩形的一边为x米,则其邻边为(56÷2-x)米,即为(28-x)米,得出函数式y=x(28-x)=-(x-14)2+196,因-1<0,当y=196时,x=14时,所围的矩形面积最大。这道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利用二次函数解决矩形面积最值的问题,教师应引领他们主动使用建模思想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动手能力掌握建模技巧。

四、总结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入建模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举措,教师需充分发挥建模教学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知道建模思想的重要性,进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莫美珍.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函数建模思想[J].考试周刊,2016,70:63-64.

[2]赵媛媛.“数学建模”在初中数学应用题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4,01:31.

数学建模篇8

作为一名高中生,笔者比较喜欢数学,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应用到国家的建设中去,为国家的强大服务。学习过程中,要使数学课程中应用意识落到实处,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对数学建模的认识。数学建模就是用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把实际的抽象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建立模型,然后求解该数学问题,并检验修正。在中学主要有下面几类常见的数学建模问题,现分析如下。

1 从离散的点状数据建立数学函数模型(即函数图像拟合法)

这类问题以统计为前提 ,特别是随着时间或其他因素而渐变的量,从分散的数据中,建立带有参数的函数模型,并进行参数求解,可以对未知的(国民生产总值等)进行预测。例1:某新建成的服装厂的产量。该厂从去年九月份开始投产,并且前4个月的产量分别为3.5万件,3.7万件,3.8万件,3.88万件。由于产品质量好款式新颖,因此前几个月的销售情况良好。该厂厂长碰到了一个难题:为了制定企业生产计划,需要估测今后几个月的产量。从函数关系角度去研究,把月份看作横坐标,产量看作纵坐标,建立坐标系,将以上数据抽象为数对(1,3.5)(2,3.7)(3,3.8)(4,3.88),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

用几个点的坐标找出与之相近的模拟函数,利用函数模型来解决该实际问题,如图1所示。

设开始生产后的第x个月份服装厂的产量为y万件。

方案1:建立模型:(直线型拟合法)。选用一次函数,因为一次函数最简单,它是直线型的。我们的模拟函数是:y=kx+b(k≠0)。求解参数:代入(1,3.5),(2,3.7)得到方程组

k+b=3.5 (1)

2k+b=3.7 (2)

求得k=0.2,b=3.3,此时y=0.2x+3.3。验证:代入 (3,3.8),(4,3.88),发现该函数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度过低,因此应舍弃该模型。

方案2:建立模型:(抛物线型拟合法)。选用二次函数,因为折线显然不是直线,二次函?凳俏颐鞘煜さ某<?的曲线函数。我们的模拟函数是:y=ax2+bx+c(a≠0)。求解参数:代入(1,3.5),(2,3.7),(3,3.8)得到方程组:

a+b+c=3.5 (3)

4a+2b+c=3.7 (4)

9a+3b+c=3.8 (5)

解方程组得: a=?0.05, b=0.35,c=3.2。生产月份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为:y=?0.05 x2+0.35x+3.2。验证:当x=2时,y=?0.05 x2+0.35x+3.2=3.8 与实际情况(x=2时,y=3.88)有所偏差,而且根据二次函数性质,其对称轴为x=3.5,当x(代表生产月份)>3.5时y(代表该月产量)为减函数,y值不断减小,直至y=0,显然这与”产品质量好,服装款式新颖,因此前几个月的产品销售情况良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无法正确预测后面几个月的服装产量,因此应舍弃该模型。

2 从等量关系出发建立方程模型或不等式模型

对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等量关系,如增长率、储蓄利息、浓度配比、工程施工及人员调配、行程、核定价格范围、盈亏平衡分析等问题,则可挖掘实际问题所隐含的数量关系可列出方程(组)转换为,转化为不等式(组)的求解或目标函数在闭区间的最值问题。

2 从图形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

这类数学建模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较常见,比如求周长、面积、体积等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我们可以结合相关的几何公式,建立相应的函数模型。在实际工作中,诸如遇到工程定位、边角余料加工、拱桥计算、皮带传动、修复破残轮片、跑道的设计与计算等应用问题,涉及一定图形的性质常需建立几何模型,转化为几何问题求解,见图2。

例2:半径为r的圆木锯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木料,怎样锯法才能使横截面的面积最大?

数学建模篇9

对教师来说,发现好的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如何把方法与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对数学建模的长期研究和实践应用,笔者总结了数学建模的概念以及运用策略。

一、数学建模的概念

想要更好地运用数学建模,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数学建模。可以说,数学建模就像一面镜子,可以使数学抽象的影像产生与之对应的具体化物象。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的策略

1.根据事物之间的共性进行数学建模

想要运用数学建模,首先要对建模对象有一定的感知。教师要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学生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然后进行数学建模。

教师应做好建模前的指导工作,为学生的数学建模做好铺垫,而学生要学会尝试自己去发现事物的共性,争取将事物的共性完美地运用到数学建模中。在建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结合起来的作用,将原来学习中发现的好方法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新数学模型的构建中,降低新的数学建模的难度,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成功率。如在教学《图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图形模板,让学生了解不同图形的面积构成,寻找不同图形面积的差异以及图形之间的共性。这样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图形的变化,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认识建模思想的本质

建模思想与数学的本质紧密相连,它不是独立存在于数学教学之外的。所以在数学建模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建模的本质,将数学建模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具备使用数学建模的能力。

建模过程并不是独立于数学教学之外的,它和数学的教学过程紧密相连。数学建模是使人对数学抽象化知识进行具体认识的工具,是运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数学难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将它和数学教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建模,更要带领学生认识数学建模的本质,领悟数学建模思想的真谛,并逐渐引导学生使用数学建模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发挥教材在数学建模上的作用

数学建模篇10

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开展,我国的教育行业对大学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时候可以获得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学生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数学建模的思想可以将实际问题和数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数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种思想。大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是大学数学教学上的一种改进,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对于提升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就大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开展论述,详细的介绍数学建模思想对于大学数学的意义,和探讨如何使这种思想可以更好的融入到大学的数学教学中。

关键词:

大学数学教学;数学建模思想;融入

在全球信息化的普及和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学这一门学科所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在世界各行各业中都少不了数学的存在。利用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大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所以数学的重要性也是日渐提高,而大学的数学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大学数学是高等数学,它的难度相对的提高了不少,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较大的问题。而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可以在这种基础上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会从多方面考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效率。数学建模思想要求学生把数学带入到日常的实际生活中去,用数学的观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思想的融入使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时变得更加的理智,对问题的解决也更加的科学。

一、大学数学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重要性

数学建模是一种可以有效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思想,它的存在使数学模型和实际问题结合了起来,要求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种思想能有效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对来说具有了较高的实用性。这种思想的融入要求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成数学问题,从而建立数学上的模型,利用数学解题的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是大学数学教学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思想,它的存在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和意识,在日后的生活中可以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一些难题。

1、培养创新性人才

大学是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个最后的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从而在竞争力逐渐增大的各行各业中脱颖而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用到数学建模的思想,数学建模思想可以有效的活跃和发散学生的思维,将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全面化,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以后步入社会上离不开数学的存在,而数学建模思想可以有效的把数学观点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会得到锻炼,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在这样一次次的实践中得到提高。

2、符合大学数学教学的改革

大学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大学的课程中大学数学也具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可是在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下逐渐的产生的,它们的存在阻碍了大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并且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而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可以帮助教师注重数学知识应用,并且注重学科之间的结合,是学生可以真正的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从而为大学数学的改革提供巨大的便利。

二、大学数学教学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主要措施

数学建模思想可以有效的解决在大学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列问题,并且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作用。大学数学教学的改革离不开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这一思想是数学走向应用的必经之路,可以使数学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出更加巨大的作用。通过逐步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将数学建模思想有机的融入到大学的数学教学中去。要想使数学建模思想合理的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去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从而使学生可以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改进教学内容

以往的大学数学教材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大学数学教学了,它的内容充满了太多的陈旧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而为了使数学建模的思想可以有效的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去,就要科学的修订大学数学的教材,创新教材中的内容,适当的增加一些关于数学建模内容的环节,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建模思想的融入,从而可以积极地配合老师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传授。

2、改进教学方法

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在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所以在融入的过程中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过度,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探索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不只是单单的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还要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

总而言之,数学建模的思想对大学数学的改革具有极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带来极大的便利。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对大学数学的教学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他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帮助学生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在融入的过程中要注意融入的方法,从而使数学建模的思想可以合理有效的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以致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绍刚,黄廷祝,黄家琳等.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建模意识与方法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44-46.

[2]毕晓华,许钧.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9):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