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十篇

时间:2023-03-31 23:53:08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篇1

关键词:教学方法;首要教学原理;体育课程;体育文化

1运用体育首要教学原理概述

“首要教学原理”[2]是美国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梅瑞尔(DavidMerrill)教授提出的著名理论观点。他指出,很多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并设计四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和五项首要原理相结合。这四个阶段为(1)激活先前的经验;(2)展示技能;(3)应用新技能;(4)将这些技能整合到现实活动中。五项首要原理:(1)当学习者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和找出解决方法,才能进一步促进学习。(2)当存在对自己有的知识进一步列入基础时,才能刺激新知识的学习。(3)当学习者在新知识面前进行认知和学习时,才能进一步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对新知识使用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学习者对新知识有认识、及掌握与运用,才能够促进学习。梅瑞尔指出,在首要教学原理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教学应该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其他四处项目原理则分别对应有效教学的四个阶段。

1.1学校体育首要教学原理的特征

课程学习的效果在于对首要教学原理采用的占比。然后,首要教学原理通过体育教学途径和手段进行传播与指导;最后,首要教学原理是一种教学设计手段,通过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不是简单对说明教学内容的原理。

1.2体育“首要教学原理”启示

首先通过教学设计学习方案,进行规定的学习和导向的结果。并阐述说明学习者通过这样的研究中和学习结果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过程主要包括:1、教学导向过程。2、对原有对技术巩固。3、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媒体进行学习与创新新的技术,使新旧技术中挖掘新的技术动作,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技术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掌握运用。4、通过对技术对掌握,学习,运用。在比赛和考试中将已学习知识,技能,心理等进行整合和发挥。所以,“首要教学原理”对体育教学指导具有实际使用的意义。该原理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学原理基础和深厚的知识背景,同时为高校体育课程对改革和创新奠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体育教学设计和开展过程

2.1确定体育教学需要

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确定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能否独立解决这些教学问题。

2.2对学生进行分析

2.2.1学生认知准备阶段学生在对新的事物和学习知识方面,认知的水平,由于学生的初中生的年龄大部分处在16岁左右,根据皮亚杰认知学说,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对认知发展相对成熟。从小学简单思维过渡到初中抽象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观和感性相关系。所以在这方面语言的提炼和解说,学生通过获取相关定义解说,能获得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概念,还是需要实际的经验和形象获取。

2.2.2学生的情感状态学生的情感特征主要包含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意识。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的表现不稳定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包含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

2.2.3学生的知识储备首先,初中学生通过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和模仿能力,对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复杂技术动作,还是需要分环节解说指导。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技术动作的基本动作,经过逐渐的积累,学生开始掌握相对应的动作技术要点。

2.3体育教学内容中分析

2.3.1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内容一般理解为教学内容目标需要学生从获取体育技术动作及知识,由掌握到内在经验转化的总结。从根本上讲,体育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课程中教学的技能,做到个人技术能力全面发展,学会团队配合,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掌握技术能力的同时,体验体育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2.3.2体育教学中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达到的预期目标,也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和确定项目的导向。根据学生的需求、学习内容、学生特征制定教学内容。

2.3.3教学内容完整聚焦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条件进行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通过教师指导,同学们之间相互互助,达成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技能的提升。

2.3.4教学的内容分布完整一个整体技术动作需将每个环节解成一个个由简单到复杂的环节。笔者核心问题是:教学内容《足球脚内侧传接球》中,学生能够完成足球脚内侧传球的技术动作。通过将这个复杂的动作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环节。本教学内容的设计适通过分解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熟悉球感,了解球感属性,独自运球,完成整个技术动作的环节。这些环节即是教学内容分布。

2.3.5体育教学动作技术分析波纹环状教学开发模式的第三步:教学成分分析。梅里尔教授确定了五类可以通过教学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成分、概念、程序和原理。他采用了知识对象的术语来描述这些教学过程和结果。通过本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动作和相对应的知识。

3设计教学策略

合理设计教学的内容后,体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步骤,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的方法,选择有效的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策略。3.1器材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器材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针对性选择学习器材来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加容易切入学习和掌握教学的内容。

3.2激活原有知识

根据梅里尔教授归纳为首要教学原理中的第二条原理,教学策略适配第三个环节为激活原有知识,由此可见激活知识价值。由教师开始课前的讲解,激活学生大脑中的知识,使学生建立相对应的技术动作和知识联系。

3.3提供学习帮助

梅里尔教授认为在学习者通过学习逐步完成各个任务序列时,在学习初期应该给予较多的学习指导,在学生由陌生向熟悉的过程中,学习指导也应一该越来越少,直到完成整个任务[3]。

3.4教师示范

体育教师在通过复杂的技术动作分解和示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降低学习的难度,更容易掌握技术动作。

3.5技术动作的学习及展示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通过学习后如果不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消化和重复练习,不对技术动作加以巩固,加深大脑存储的轨迹。更无法达到熟练的程度。

3.6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及产品制作

利用多媒体教学影视播放体育技术动作的分解,有利学生直观详细学习要领。

4体育教学过程反思和评价

4.1体育教学过程反思

在教学教案准备过程中,对教案的准备、设计、内容、实施中根据首要教学原理作为依据。对教案设计中重点体现新知识,加强巩固新知识学习,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首要教学原理的教学元素,对常规教学模式的过程逐渐做出变化和完善。使得新的教学方式和过程更加顺畅自然,在不同的练习过程更加吸引学生对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基扎实的体育运动技能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准备,筹备和实施当中,把首要教学原理和《中小学体育教师职能技能标准(实施)》中的体育教学设计缺少的“课前复习”的部分进行结合,逐步应用到相对应的班级进行开展技能教学和理论教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经验总结,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技术上,心理上,合理安排体育运动密度和体能恢复时间的指导。在具体运动项目中,密切关注学生对身体状态,再合理对训练计划基础上,随时调整学生对生理和心理状态,加强对学生对训练质量和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完整性。

4.2体育教学过程评价

对比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设计大纲》中的教案内容设计内容分别为:1.教学指导思想。2.教学内容设计。3.教学学前设计。4.教学分析。5.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6.教学过程。7.教学总结。8.教学反思。较“首要体育教学原理”缺少四个阶段中的第一阶段“激活先前旧的知识”。在体育课教学前,通过对学习内容和专业性理论讲述,及对上节课的教学课程内容技能进行复习,使学生在初始印象中留下一定的画面,有利于学生对运动项目的总体把握,深入运用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加强项目背景对知识学习,深化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体育运动项目的历程,知识和技能共同提升。

5体育教学运用首要教学经验总结与论述

体育教学首要教学经验总结:1、教学导向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尤为重要,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积极配合教师课堂教学的配合是重点。2、对原有对技术巩固:对新知识技能学习,加强旧知识技能对巩固,围绕技术及知识是重点,贯穿难点是突破教学的重要指引。3、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多媒体进行学习,使新旧技术中挖掘新的技术动作,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技术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掌握运用,通过总结与运用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体育运动兴趣。4、通过对技术对掌握,学习,运用。在比赛和考试中将已学习知识,技能,心理等进行整合和发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学论述: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就从基础简单的动作到复杂技术动作要领,从技能的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不断重复过程。由于当今现代科技教育技术先进和发达,使我们在教学当中往往忽略了理论的指导意义,大部分教师把技术动作和教学任务放在第一要素,深入研究技战术的实践和运用。综上所述,结合当前中小学及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我们应该追求现代教学理论作为基础,借鉴和运用标准规范术语来支撑和补充缺失的传统教学理念。在借鉴、应用、总结体育教育原理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人为本,健康体育,能力为重,终生学习。

教育学原理篇2

关键词:中学教育;学困生;心理学原理指导教学

1学困生

“学困生”是“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习困难也称“学习失能”(LearningDisabilities)或学习不良。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柯克(S.Kirk)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用来表示那些智力正常但学业成绩长期滞后的学生。造成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自身、家庭和社会原因。自身原因:知识基础差、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意志不坚定、逆反心理、贪玩怕吃苦、沉迷网络、自暴自弃等;家庭原因: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暴力等;社会原因:社会不良风气,如:攀比之风、拜金主义、从众心理、享乐主义等。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黄金时段,身心健康发展很容易受到影响,身心发展的不健康在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

2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

2.1学校分班时的心理暗示

现在学校把学生按班级制度进行分配,按学习成绩好坏,把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班级。中低等层次班级,学困生占大半,这些学生在尝试了很多次失败以后给自己的界定就是:成绩差,不是学习的料,所以分在了差的班级。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把自己归类,加重心理暗示,为学习困难埋下伏笔。

2.2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有些学生一开始上学,因自己懒惰和不求进取,使自己输在起跑线上。在中学也属落后群体,无稳固知识基础,中学沉重学习任务压的学困生喘不过气,知识债务越积越多,再怎么努力都差人一截,多次打击后,开始认为自己不适合读书,慢慢变得习惯学习困难的事实。最后,成为了学困生。

2.3难抵外界诱惑

进入中学,发现更多新奇好玩人和事,心理开始成熟,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观,更加坚定自己的喜好厌恶,变得独立。但这时又是意志不坚定,很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干扰的时候。很多中学生开始沉迷网吧、喜欢打扮、早恋、吸毒甚至犯罪,在该学习的年龄做不属于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因逆反心理存在,家长和老师越是管教越是严重。无心学习,自然就成了学困生。

2.4对教师的偏见

经调查很多学生某一科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喜欢科任教师。不喜欢的原因很多,比如:老师声音不好听、口音重听不懂、说话太小声或太快、上课声音平铺直叙没有起伏,老师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太差,老师太凶恶没有亲和力,不近人情等。学生有了对老师的主观判断,开始不喜欢老师,进而不喜欢这门课,在这门课上学习没有兴趣,渐渐变为学困生,成绩下滑,学习越来越困难。

3利用心理学理论对学困生进行教育

学困生心理发展方面的各种不良心理导致其成为学困生。所以,教师要懂得利用心理学原理对学生因材施教。

3.1利用“得寸进尺效应”和“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进步

“得寸进尺效应”是在一个人接受了一个小要求后,也会倾向于接受随之而来稍大的要求的心理现象。利用“得寸进尺效应”教育学困生,可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取得进步。学困生教育中,老师需针对性了解每个学困生学习弱点后对症下药。需花更多时间精力,对老师要求高。首先要让学生“得寸”。了解每个学困生能力和弱点后,为每个学困生安排一个最低目标,使他们能轻易完成。一旦学生完成小目标,马上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加学习兴趣。一段时间后为其布置另一个稍有难度的任务,学生会比较乐意去接受新任务并付出行动。这是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达到的水平和学生自身发展水平的差距。“寸”就按照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去安排任务,“尺”就是比“寸”更高水平任务,要学生努力才能达到的水平。在学生“得寸”后“进尺”,使学生完成一个个由易到难的目标,其间学生可能会出现懈怠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应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提供必要帮助和督促,采用鼓励式教育,一步步增强学生自信,让努力就能成功的心理取代以前既定的差生心理暗示,帮助学生一点点进步。

3.2“霍桑效应”结合“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霍桑效应”又叫“实验者效应”,试验里当把试验工人置于专门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变化,受到各方面关注,从而形成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重要部分,从而使产量上升。这个试验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效率会大大增加。“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是罗森塔尔等人对小学生做的一个实验,实验中他们随机抽取一些预测未来会有优异发展的学生写入名单,结果在名单上的这些学生成绩普遍提高。这个实验表明若老师对学生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常会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和学业,从而得到老师期望的进步。对于学困生教育,教师可结合“霍桑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课堂上公开表示对学困生的期望,并抓住学困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在大家关注下,给学困生布置任务,并鼓励他们去完成,教师表现出很高期望,让学困生知道自己在公众的关注下定要努力完成任务,达到教师期望,不让其他同学瞧不起。这样不仅使学困生学习到知识,还增强自信,为学习提高增添动力。实际教学中,教师评奖试卷时,若遇到大家粗心就会做错的题,而某个学困生却做对的情况,就毫不犹豫叫他为大家讲解这道题,并让他告诉大家怎样可避免粗心做错,这样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与学习动机。

3.3防止学生不健康心理现象影响学习

心理学著名效应“晕轮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误。对于身心善未发育成熟的学生普遍具有这种心理倾向。他们会从老师的一个短处和小错误里去总结老师种种不好,以偏概全,从而越来越不喜欢老师,对其所任科目也开始不认真,继而成为该学科学困生。为防止学生这样的心理影响学习,首先,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作为老师,必先提高自己知识和师范技能,让学生感觉你的人格魅力,并用行动告诉学生你是他们这一学科优秀老师,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拜崇敬,做一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其次,人无完人,教师也有缺点,但不能把缺点变为劣势,在学生面前善于承认缺点并努力改善,可让学生适时提醒监督,做到师生共进步。学生是纯真的孩子,相信老师的努力和对同学们的负责学生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老师的原因而讨厌学习成为学困生,学习兴趣也会增大。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黄金时期,心理是敏感脆弱的。作为老师,我们应遵循中学生心理发展,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正确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不仅是让学生没有心理疾病,还要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乐观正确的心态,这样学生才能在生活和学习中游刃有余,对世界充满希望,才能使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慧.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发展.浙年专修学院.

教育学原理篇3

依据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本课程在大纲中拟定了“厘清范畴、形成观点、掌握方法、解决问题”的目标原则。为了落实这1课程目标,课程的总体教学计划应当确定必要的改革措施,改变知识为本、教师中心、填鸭灌输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的总体计划中使教学的主导思想、课型变革、过程更新方面有所进步,其落点在于促进学生自学研究、独立思考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发展。

总体教学计划

1、主导思想

教育学原理篇4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小学语文 实践分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来,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得到提升,这样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方可以进行有效解决,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和优化,这样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实现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目的。[1]

一、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对课堂学习心理环境进行优化

教师要精心的组织和创设,来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要对传统的观念进行革新,对师生关系重新塑造,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和学生平等相待,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

一是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学生对教师足够的尊重,这样才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足够的积极和向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需要将民主方式应用过来,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愉快的上课,传授知识,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有时甚至一个微笑,都可以促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减轻。在课堂中,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便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

二是对学习期望进行合理的构建:在教育心理学中,明确提出,如果教师有着较高的期望,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向上;如果教师只有较低的期望,那么就会对学生的进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还需要注重形成和发展学生们的情感和态度。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教师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科学的方法,对学生有着合理的期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充分激发出来,对于学生获得的一些进步和成绩,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赞扬,促使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得到显著提升。在课堂教学中,那些命令式或者灌输式的语言是尽量避免采用的,如你听我说,我告诉你等,要将那些商量式和鼓励性的语言大量应用进来,如请听听我的想法、请你继续讲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将这些语言应用过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2]

二、对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大量的心理困扰,因此,我们就需要帮助他们解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的内容和素材都是适合心理辅导的,并且学习过程中,很多内容都可以营造心理教育的情境。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大力钻研,对本学科的心理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教师可以对典型课文进行选择,以便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进行开发和训练。通过感悟故事清洁,深入体会营造出来的教学情景,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和品格的探讨和分析,来给学生们人文内涵的熏陶,对其良好的个性和人格进行培养。只要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大力的开发和利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读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就可以将语文教学中的内容给挖掘出来,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大力培养。

要想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就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各种机会进行把握,反复渗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大力培养。可以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给应用过来,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应用过来,对教学结构合理设计,通常是激发、探索、总结和探索,鼓励学生再创造。教师要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欢喜,帮助学生对自我更好的认识,这样方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心理素质教育,互相渗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的文章都是描写英雄的,教师可以对其中的环境进行分析,将那些对他们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的语句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对此细细阅读和体会,这样就会有触动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可以显著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过来,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教育学原理篇5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这个“船”字。这样,就把所要学习的汉字“船”给讲出来了,而且也便于学生记住,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印象。

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编写的教材尽量能够反映学科当前发展的新成果,注意吸收国际上新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使老师学习了这些课程后能够理解该门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新趋势。这不仅能够使教师学习到最新的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有利于创造他们自己的新经验。

案例分析: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面对这样两种不同的回答,老师应该在肯定小方回答正确的同时,更要对小明的回答进行赞赏和鼓励,因为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很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老师应当给对小明的这种创新思维进行鼓励。

综上所述,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主要以对教育学提出了三个问题: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第三、重视研究。学习《教育学原理》仅仅是学习、消化和吸收,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操作,套用叶澜教授说的一句话:“原理不是明确的操作性规定,原理只有滋养了人的心灵才会有真实的力量。”

教育学原理篇6

物理教学中知识的要求和学生主观上全面发展的关系正日益趋于合理,物理教学正向素质教育方面发展。这一切必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个性,培养独立思维,促进全面发展,塑造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坚持的五个原则

(一)坚持全员性原则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主要是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观察、实验、掌握物理方法等技能都穿插和渗透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由于客观上知识的相似性及不同学生个人人为的同义性,造成混淆客观上并不相似的事物;由于不习惯展开想象或用静态想象代替动态想象,常常以回忆代替想象,从而产生片面性的分析。导致错误;由于不能用发展的、开放的、全面的方式思维而以个人日常经验和从日常概念出发,以想当然或片面的方式思维,草率地得出结论,从而不能自觉地把握整体、深入本质,造成错误。还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及其它心理因素的障碍,妨碍学生正常地接受物理的概念和规律,使一部分学生从心理上觉得物理难学。一些物理教师针对好学生进行偏爱性教育,加重培养,对“差生”歧视或根本放弃,这样做只会使一部分学生在关爱下得到较好发展,而使另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全面、科学地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不以“人人升学”为目的,而以“人人成才”为方向,以全面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为己任。

(二)坚持全面性原则

智育,是物理教学中的基本成分,它包括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技能训练等等。另一方面,物理教育的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学成果,又在意识和实践的领域以某种高于或异于智育的效果发挥着能动作用。应试教育重视的是智育,侧重于物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测试,忽视了实践,忽视了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关系,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好坏,以升学率判定教学的优劣,使得物理教育只侧重于学科的专业性而失去了德育、美育、劳动技能等多种教育功能。

(三)坚持有效性原则

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长期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物理学使用的、物理教学倡导的科学思想方法,物理学所培养的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2.树立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信念和求实精神。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和善于同别人合作的习惯。

(四)坚持差异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由于在智力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在掌握生活经验多少多方面存在的差异,都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每个学生看成是一棵棵不同品种的小树,要给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生长的条件,帮助他们按其特定的能力和自然趋势发育成长。即选择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实施最优化教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

二、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应把握以下四个具体的操作环节

(一)理论教学环节的把握:在进行物理理论知识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建立概念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如:力的概念就是对生活概念(如推、拉、提、压等)的概括和抽象,突出了相互作用这一本质。“匀速直线运动”、“光滑面”、点光源”这些理想化的过程和模型,就是对生活中复杂的现象和物体,采取条件单纯化的近似处理后形成的。

教育学原理篇7

民族性原则

我国在政治、经济,民俗,宗教和年龄等基础上,包容了大量不同文化的意义并能展示文化的多样化,因此可称作多元文化国家。从音乐领域分析,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并将其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反映出该民族艺术创作的灵魂,体现该民族的文化特点,是该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学习民族音乐不仅起到了开阔视野,丰富音乐知识,陶冶情操的作用,同时又成为增强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而更重要的在于完成我国音乐文化传承的使命。民族音乐的教学近年来倍受教育部门重视,尤其强调民族音乐教学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

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范畴:纵向来看,传统音乐由古老的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与民间音乐等这样一笔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组成,现代音乐更是包罗万象,与国际接轨呈多元化发展。横向来看,专业创作音乐,遍布大江南北的民间音乐,如三晋地区甜美欢快的左权小调,东北地区音调质朴的东北汉族小调,燕赵地区诙谐红火的冀东秧歌,刚柔并济的京韵大鼓,内蒙古悠扬的牧歌与气息宽广的舞蹈,齐鲁地区的小调,劳动号子以及歌舞调,唱红南北的豫剧,古朴悠久的西安鼓乐,安徽凤阳的凤阳花鼓,秀丽的江南小曲,歌颂爱情与劳动生产的畲族山歌,土家族的打溜子、摆手舞,哭嫁歌,两广地区的粤剧桂剧、铜鼓艺术等等。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多元音乐文化共存的现实,作为多元音乐文化国家的中国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的代表作品层出不穷,成为瑰丽的中华艺术宝库,因此教学中注重民族性成为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念下的一个首要原则。

世界性原则

放眼全球,世界上各民族的音乐均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北美洲音乐,非洲音乐,欧洲音乐,拉美音乐,亚洲音乐等等为我们展现了其特有的音乐文化特征。通过了解这些民族中音乐文化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其民族文化的内涵。如在北美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中,学习音乐的方式依赖于幻想,认为音乐并非人类创作而是神灵所赐,习得一首歌或乐曲是被“赐予”而不是被教授,甚至音乐与继承生命相关联,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印第安人是崇尚神灵的种族这样的信息。再如非洲歌舞音乐,由于战争带来的移民、殖民统治以及对外贸易交流等现象成为非洲音乐文化发展的根源:舞蹈通常在露天环境中进行,节奏热情、激烈,歌舞中常伴有呐喊,用以抒发感情,增强火爆气氛,这种典型的非洲音乐特征与其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此外,对非洲传统音乐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音乐环境的熏陶,如学习者的模仿或亲自实践而非靠音乐教育机构,通过对以上非洲音乐文化中教育现象的分析,引申到其文化领域可知,口头语言不仅是日常的交流手段,还成为保存前人智慧的基本工具和途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所愿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如今我国在实际教学中移植、借鉴,发展了多种国际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由于它们承认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提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念,这就使得其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呈现为一种开放性,在此沿袭与发展过程中同时使得我国在对待世界音乐文化的态度上也呈现为融合、理解与尊重,本着世界性原则进行教学活动。

平等性原则

本土音乐文化、世界音乐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平等为其多元共存提供了平台,沟通成为本土文化与异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我们在对待本土和外来音乐文化的态度上应遵循平等性原则:平等的对待这些音乐文化,平等的接受这些音乐文化,“消除界限隔阂,克服陈腐偏见,建立公开性,建筑自身文化认同的支柱,并且支持具有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相互和平地共同生活。”这些将有助于拓宽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促进本土与国际接轨。

平等性原则的另一侧面是,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需具备广博的视野和扎实的音乐文化基础,而当今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音乐教师对本土或世界多元文化了解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成为学生平等习得某一音乐文化的桎梏。

教育学原理篇8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39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0—6、7岁这一特定年龄的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是( )

A.义务教育 B.早期教育

C.儿童教育 D.学前教育

2.学前教育问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始于( )

A.18世纪6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3.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处境不利幼儿提供补偿教育实施“确保开端”方案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4.强调特殊儿童适应正常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与主流同化的做法属于( )

A.生物学模式 B.医学模式

C.心理学模式 D.社会学模式

5.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的、采用一些特殊方法训练处境不利的贫穷儿童的教育机构名称是( )

A.“幼儿之家” B.“少儿之家”

C.“贫儿之家” D.“儿童之家”

6.当今学前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趋势是( )

A.家庭—托幼机构—社区的合作 B.家庭—托幼机构—企业的合作

C.家庭—企业部门—社区的合作 D.企业—托幼机构—社区的合作

7.学前教育的本体功能是( )

A.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 B.减轻家长保教幼儿的负担

C.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D.提高幼儿的知识和能力

8.已有研究发现,幼儿掌握词汇最快的时期是( )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9.学前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它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寓活动于幼儿教育之中 B.寓游戏于幼儿教育之中

C.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 D.寓教育于幼儿游玩之中

10.相对于家庭教育的遇物而教、随机而教,托幼机构教育具有较强的( )

A.强制性 B.群体性

C.计划性 D.社会性

11.家庭早期教育首先影响的是孩子的( )

A.智力发展 B.知识掌握

C.技能形成 D.品德养成

12.影响幼儿发展的三大环境是( )

A.家庭、幼儿园、小学 B.家庭、邻里、社会

C.家庭、幼儿园、邻里 D.家庭、托幼机构、社区

13.直接决定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好坏的是( )

A.幼儿园园长 B.幼儿教师

C.幼教设施 D.幼儿家长

14.清政府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设立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名称为( )

A.育婴堂 B.蒙养院

C.保育院 D.幼稚园

15.我国有教材、有组织形式的蒙养教育始于( )

A.虞舜以后 B.殷商时期

C.秦汉以后 D.春秋战国

16.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大抵可分为四个阶段( )

A.适应、顺应、发展、专业化 B.发展、顺应、适应、专业化

C.顺应、适应、发展、专业化 D.适应、发展、顺应、专业化

17.幼儿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是( )

A.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 B.对工作所在幼儿园的热爱

C.对幼儿家长的尊重和热爱 D.对幼儿真诚的热爱

18.幼儿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是( )

A.交际 B.交往

C.活动 D.游玩

19.具有结构简单、色彩鲜艳、富有感官刺激等特点的幼儿园物质环境较适合于( )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学前班

20.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当保证幼儿每日参加户外活动( )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21.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

B.巩固尊师爱幼的师生交往关系

C.形成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在良好的师幼关系状态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2.在幼儿集体或幼儿生活、活动共同体中,主要矛盾是( )

A.能力强与弱的矛盾 B.不同兴趣的矛盾

C.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D.男女幼儿之间的矛盾

23.幼儿班级组织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 )

A.安排班级用房 B.合理编定班级

C.制定班级计划 D.确定班级目标

24.建立值日生制度应当开始于( )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学前班

25.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幼儿园课程组织方式叫( )

A.幼儿园的项目活动 B.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

C.幼儿园的计划活动 D.幼儿园生成课程教学

26.被皮亚杰承认的、“正统”的认知主义幼儿园课程模式是( )

A.海伊斯科普课程 B.凯米课程

C.多元智慧理论课程 D.行为主义课程

27.提出幼稚园课程的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的是( )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28.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新教学模式是( )

A.直接教学 B.合作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启发式教学

29.因人施教的宗旨是让各种学习类型、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儿童( )

A.消灭学习上的差异,获得均衡发展 B.缩小学习上的差距,实现同步发展

C.显现潜能,得到限度的发展 D.取长补短,实现全面发展

30.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开展得最有影响的是( )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学前教育价值

32.微型教学

33.生成课程

34.托幼机构教育质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社区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36.简述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指导策略。

37.简述建立优质师幼关系的策略。

38.简述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论述幼儿行为辅导的基本技术。

40.游戏活动中如何因人施教?

五、应用题(本大题10分)

教育学原理篇9

教育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学者是

A.培根 B.休谟

C.柏拉图 D.康德

2.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生物起源说

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尔》

4.强调教育活动的“交往性”,实际上就是强调教育存在于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一种不断的

A.对话活动 B.讲授活动

C.思维活动 D.教学活动

5.文化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梅伊曼和拉伊 B.狄尔泰和斯普朗格

C.鲍尔斯和金蒂斯 D.康德和黑格尔

6.决定“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利”的是

A.政治制度 B.社会文化

C.生产力水平 D.经济基础

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学派是

A.个性发生学派 B.道德认知学派

C.活动心理学派 D.认知发生学派

8.主张“神学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教育家是

A.福禄倍尔 B.傅立叶

C.圣西门 D.夸美纽斯

9.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就在于人具有

A.能动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可塑性

1O.提出情境、疑问、假设、推断、验证“思维五阶段说”的教育家是

A.谢夫特 B.杜威

C.布鲁纳 D.罗杰斯

11.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B.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C.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之间的矛盾

D.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

12.孔子、老子等人倡导并践行的“无言之教”属于典型的

A.反诘法 B.谈话法

C.陶冶法 D.实践法

13.现代教师面对着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集体,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

A.教育教学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组织管理能力 D.自我调控能力

14.下列描述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正确命题是

A.教学是智育的途径 B.教学等同于智育

C.智育是教学的途径 D.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15.教育目的的功能之一是

A.调控功能 B.系统功能

C.信息功能 D.程序功能

16.下列教育家中主张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是

A.诺笃尔普 B.裴斯泰洛齐

C.涂尔干 D.凯兴斯泰纳

17.决定教育目的性质的社会因素是

A.文化制度 B.科技制度

C.军事制度 D.政治经济制度

18.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教学与发展”中的发展是指

A.教学发展 B.一般发展

C.智力发展 D.情感发展

19.单轨学制在美国形成的时间为

A.18世纪末19世纪初 B.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初

20.将教育制度分为学前教育制度、基础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等,这是

A.从学校管理工作内部分类 B.按教育机构的类型分类

C.按教育阶段分类 D.按教育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性质分类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最近发展区

22.讲授法

23.教育制度

24.学生的年龄特征

25.德育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选答其中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多选答者,按前4小题评分)

26.简述当代教育学发展的特征。

27.简述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体系的构成。

28.简述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29.简述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

30.简述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的基本问题。

31.简述教师思想品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本题13分)

32.试论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33.案例:

小D是高中一年级女生,已经有两天没来上课。班主任老师在和家长联系未果后,及时把情况向学校汇报,校政教处又及时向社区相关部门反映。很快,派出所民警带着小D来到学校。原来,小D因幼年时父母离异,母亲作为监护人又忙于生意,平时回家只是给零花钱,而对于小D学习、交友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却很少过问。养成小D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经常旷课上网吧,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近来,小D母亲因生意出国已一个多月时间,小D因上网吧已将妈妈给她的零花钱用光,为了上网玩游戏,小D伙同“网友”一起在网吧偷窃他人财物,被网吧管理员抓了现行并送到派出所。派出所决定向学校通报情况后,将小D送少管所进行监督教育。

学校在了解详细情况后,迅速通知小D母亲,并成立了学校、社区派出所和家庭三方共同帮教感化小组,三方达成一致,小D尚未成年,如送少管所会对其今后的发展和成年生活带来阴影。于是,班主任成为小D学习和心理的辅导员,派出所指定老王专门负责对她的法制和人生教育,母亲则主要从生活和亲情的角度来感化。

小D被巨大的亲情、爱和温暖包围。每天,班主任老师都会在放学后和小D一起回家,防止小D社会上“朋友”的纠缠,督促她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并针对小D青春期心理波动大的特征及时展开心理辅导。民警老王除了给她讲解如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还用一些“不良青年”转化为优秀生、后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故事鼓励她树立自信,坚定信心。母亲则除了对她在生活上多方关心,还和已离异的父亲一起带她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他们一家在一起散步谈心、打球、旅游,还一起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并一起栽下了“亲情树”。

教育学原理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体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44-01

1 素质教育的概念释义

素质教育,简言之是以贯彻教育方针,发展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是促使青少年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使教育改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快速有序的进行。那么如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笔者认为运用素质教育的原理来推行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固有的作用,特别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实施好素质教育。

2 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2.1 面向全体学生与重视个性发展并重

素质教育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而体育教学中的全面锻炼原则,要求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技能都得到协调全面的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使我们清楚认识到,体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人人发展,个个进步,使每个学生受到应有的体育素质,才能使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

2.2 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方面全面发展

(1)德育方面。德育是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塑造人们灵魂的教育活动。在体育教育中,利用教材内容和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可以直接和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正是体育在思想教育方面的独特功效。例如,球类和田径中的“接力跑”等这些集体配合项目,就需要参与者具备一种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教师在组织这些活动时,有意识地关心和协助学生,利用集体荣誉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利用集体的舆论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利益,从而使学生养成对各种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抵制。

(2)智育方面。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智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会遇到不同的好学生与差生,教师要从细微处去发现他们各自的长处与不足,要有意识为他们创造展示其优势、特长的机会,也要树立差生的自信心,使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可以培养不同方面的多种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体育方面。体育教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在每一节体育课的教学中,最关键是能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就要求按大纲内容在体育课项目设置和备课上下功夫,使每一节体育课既让学生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方法等,又使每位学生玩得高兴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要教会学生锻炼,为今后终生进行体育锻炼打下基础,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上体育课,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能力和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一生须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并把参与体育活动行为,变成一种伴随一生的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也是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项重要措施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一项战略措施,同时,也是国家优秀体育人才的源泉、后备军。

(4)美育。体育教学中的美与素质教育中的美是一致的,都是要求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教育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是健与美的艺术,勇敢、拼搏的精神,矫健、优美的动作,健美、匀称的身体,都是美的体现,教师利用这些美来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内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善于在体育教材和教学中感受美、提炼美。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美,充分享受运动中洒脱、奔放的愉悦心情。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这些美的因素无疑都会激发学生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3 让学生行动、活泼、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主张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及学生的独立人格。在体育教学中身体练习是最基本的手段,只有在通过教师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前提下,学生主动去学习、体会,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明白学是为了会学,是我要学习,不是被迫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指导、指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另外还要根据学生年龄、性格特征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教会基本的练习方法,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例如教会学生篮球、排球、足球等基本技术,学生在掌握技能后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通过实践发展自己的能力,创造力,又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把这种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去,其他学科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练积极性,给学生必要的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并使他们广泛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自体验,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来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生活需要。

3 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而体育教学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直接体现,最重要手段。因此,各类学校都应重视学校体育,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教学目标,特别重视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为他们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同时加强领导重视,调动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稳定体育队伍,才能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让体育教师充分发挥体育教学效果,使每一节体育课都能让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有所发展。才能使体育教学更好的为素质教育服务,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打下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红英.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探究[J].运动,2012(1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