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理论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17:54:24

需求理论论文

需求理论论文篇1

关键词: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西方货币理论

[中图分类号]F224;F8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07-02

从货币流通角度看,货币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的需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需求量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对货币形式持有总和。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

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

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

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

二、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对传统货币数量论作了系统清晰的阐述。费雪十分注重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认为货币是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数量方程式:

MV=PT

式中,M代表货币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物价水平;T代表交易总量。

费雪分析,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而制度因素变化缓慢,因而它可视为常数。T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大体上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费雪认为货币与价格在短期内存在如下所示的函数关系:

M/P=a其中a=T/V

交易方程式虽然主要说明M决定P,但当把P视为给定的价格水平时,交易方程式也就成为货币需求的函数:M=1/V・PT。

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从微观经济学中关于需求的一般理论出发,对货币需求问题进行了研究。庇古认为,行为人持有货币可以随时满足行为人对于交易的需求(也就是交易动机),因此,货币需求可以根据行为人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推导出来。由于交易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具有稳定的比例关系,货币需求应当与收入水平正相关。剑桥学派认为,在短期内,如果其他情况不发生变化(特别是利率保持稳定),有如下的货币需求方程式:

Md=k・PY

式中,Md代表货币需求量;k是个常数;P代表物价水平;Y代表总收入;PY代表名义总收入。剑桥方程式表明,实际货币需求由实际收入水平决定,并且与实际水平同比例变化。

3.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把行为人对于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性偏好,他认为形成流动性偏好是出于以下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指人们为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对剑桥传统的继承,因为费雪和剑桥学派的理论都假设个人持有货币的动机是因为货币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可用来完成每日的交易。(2)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为了预防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产生的持币愿望。它的产生主要因为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为了防止未来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这种意外变化而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不测。(3)投机动机。是指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其原因是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取利,所以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综上,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M=M1十M2=L1(Y)十L2(r)

式中,M1代表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它是Y的函数;M2代表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r的函数;L是作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函数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

4.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非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是明确货币需求有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他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他用一个多元函数来表示货币需求,其公式为:

Md=f(p,rb,re,1/P・dp/dt,Y,w,U)

式中,Md代表名义货币需求量,f代表函数关系,p代表物价水平,rb代表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代表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1/p・dp/dt代表物价变动率,Y代表恒久性收入,W代表非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比率,U代表反映主观偏好和风尚及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这个货币需求函数被称为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新解释。

在影响货币需求的多种因素当中,弗里德曼认为各种形式资产总和的财富总额是最重要的变量,但由于财富总额的直接计算比较困难,故以收入来代替。又由于年度收入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故弗里德曼提出了恒久性收入的概念,就是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也可以称为长期收入的平均预期值。

[1]何昌周.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综述[J].知识经济,2009,(08).

[2]王云中.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货币需求理论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8,(01).

[3]李占兵.费雪与马克思宏观货币需求理论比较分析[J].技术与市场,2007,(07).

[4]董睿.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述和简要分析比较[J].世界经济情况,2006,(15).

[5]郝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评析[J].武汉科技学院报,2005,(12).

需求理论论文篇2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行政管理;激励;绩效

一、中国行政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1.约束不对称、重监督而轻激励

加强监督,对公职人员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必要的约束。但监督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通常具有滞后性和对公务员激励的被动性,激励成效有限。因此,除了加强监督以外,还应该强化内在激励机制,从积极方面引导广大公职人员敬业务实,拒腐防贪,从源头上减少公务员的失职行为,并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2.考核激励的作用难以得到体现

考核激励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将考核结果与公务员的奖惩、职务升降、级别和工资的调整等挂起钩来,促使公务员积极工作,尽职尽责。而公务员考核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稍不注意就易产生考核误差,影响对公务员德才表现的准确评定,影响考核对激励功能的发挥。我国目前对公务员只进行定性考核,如某乡镇机关2007年年终考核,有48名公务员参加考核,除了4名公务员为优秀外,其余44名公务员均为合格,“不合格”一档形同虚设。这种考核无疑有失全面和客观公正,甚至没有体现出考核的意义。

3.干部选拔机制中缺少激励

中国的干部选拔机制中公平、竞争、择优原则体现不够,科学的具体的操作规范也不够健全,干部选拔过程中缺少激励,缺乏活力,必然导致利益分配激励功能减弱。由于工资基本固定,收入与努力无关,与组织目标完成情况无关,其结果是、无所作为、消极怠工等“搭便车”现象反复出现。这从根本上说,不是某个人的过失和责任,而是在组织制度中缺乏竞争激励机制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二、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于1943年出版的《动机激发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着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据此,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1]。

行为学家们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将需要的层次、激励的因素以管理的策略对应成表,为管理的实践提供指南[1]:(1)生理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工资和奖金、福利、工作环境,管理策略可表现为完善的工资和奖金制度、贷款制度、医疗保健制度、工作时间(休息),创造健康工作环境,住宅和福利设施。(2)安全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职位保障,意外事故防止,管理策略为安全生产生活条件、危险工种的营养福利制度、合理的用工制度、离退休养老金制度、健康和意外保险制度、失业金制度等。(3)隶属与爱的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良好人际关系、组织的认同,其管理策略为和谐工作小组和良好人际关系、协商和对话制度、互助金制度、工会及其他团体活动、娱乐制度、教育训练制度。(4)尊重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名誉、地位、权力与责任、被人尊重与自尊、与他人工资奖金之比较,管理策略为人事考核制度、工作职称晋升制度、选拔择优的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与提合理化建设制度。(5)自我实现的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有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组织环境、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管理策略为决策参与制度、建立攻关小组、提倡创造性工作、发动职工研究发展规划、交给职工挑战性工作和破格晋升制度。

2.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薪酬制度和灵活的福利机制

薪酬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薪酬因素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物质激励的范围,成为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的重要因素。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曾指出:“金钱对那些抚养一个家庭的人来说要比那些已经功成名就、在金钱的需要方面已不再是那么迫切的人,就重要得多。”[2]

在中国公共部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公职人员的薪酬一直实行等级工资制,一般工资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高薪金的公务员制度,一位高级行政官员的年俸可以与首相相比。鉴于中国的国情,目前不可能实行高薪金公务员制,但近年来公务员待遇的提高体现了决策者们对薪酬因素的重视。目前,中国公务员薪酬提高的趋势使得公共部门在与企业及其他行业争夺人才的竞争中增加了优势。但是,要使金钱成为一种真正有效的激励因素,必须保证“在各种职位上的人们,即使级别相当,但给予他们的薪酬也必须能反映出他们个人的工作业绩”。也就是说,薪酬应当与绩效挂钩,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目前,在西方一些国家,以往刻板的工资报酬制度正逐渐被以工作成绩来确定工资级别的制度所取代。以工作成绩来确定工资级别的制度是基于这样的论点,即“公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应该符合经济市场的工资水平,并且不论公务人员之间可能存在何种差异,他们工资报酬的多少应该取决于其工作成绩的好坏,工作成绩越好,所得到的报酬就应该越多。这一论点意味着传统的、强调统一的公务员制度应该被取代。尽管公务员无疑也会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但在以前,公务员作为一个整体有着强烈的服务意识,并将为公众服务作为他们努力的目标。然而,金钱奖赏正逐渐取代这些无形的、但却是真实的价值观和激励因素而成为招聘人员和提高其积极性的主要手段。”[3]3.权力激励——公务员自我实现的需要国家公共部门的公职人员掌握着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尽可能合理地配置,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公共部门这个庞大的机器不停地运转,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公共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权力始终都在对支配和使用公共资源的公职人员起着不容忽视的激励作用。

公职人员处于何种行政职位,就拥有相应的行政权限,职位越高,所享有的权力就越大。公职人员在行使权力,满足对物和人的支配欲望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级——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自己越来越成为受人瞩目和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建立并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权力激励体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权力对于各级公务员的激励作用集中体现在,为了能够支配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必须在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勤奋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得以受到提拔,从而能够行使更高职位上更大范围的权限。

在建立权力激励体制过程中,必须在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避免出现“为了掌权而掌权”的不良倾向。要明确公共权力是人们赋予的,是用来更好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合理的运用权力激励,不仅能够激发公职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权力腐化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三、丰富激励手段,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

1.拓宽激励渠道,注重加薪、休假等激励方式

有时将公务员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奖励,反而使公务员无法很好发挥才能。在晋升中,并不一定是业绩最好的人得到晋升就是公平。业绩优秀者应该得到奖励与表彰,但是否晋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则更主要地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能力与个性特点。这一点应在晋升标准与要求中明确说明,并在晋升人选决定之后加以解释。对未能晋升的优秀公务员应有足够的表彰与补偿,以体现他们应有的地位与价值。激励渠道多样化有利于公务员合理地自我定位,从而可以不必将职务晋升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2.在工作设计方面,尽量丰富工作内容

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内容,采取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等工作设计方法,尽量丰富工作内容。对公务员工作内容的改善及对其工作行为的认同和奖励,可以使公务员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满足感、成就感,从而促使工作不断创新。如因人而异地安排工作,由于每个公务员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同,对岗位的要求也不尽一致,因而须建立岗位流动机制,使公务员能感到工作的乐趣。

3.打造和谐有序的行政组织文化

良好的行政文化凝聚了公务员行政智慧和行政实践经验。行政文化诸要素对于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手段的确定、激励机制的实施和激励结果的兑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4]。健全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以良好的行政文化为基础,促进行政文化的建设,要鼓励公务员树立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意识,成为协调政府与民众关系的主体,促进公务员对政府工作的主动参与,有效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如果能做到公务员都相信:职位只是分工,薪酬体现贡献,那公务员就不会去追求层级的发展,而转向关注工作的内容,这样才会提高效率。随着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群众之间、干群之间沟通会更容易,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会为和谐公务员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志华,刘小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62.

[3]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11.

需求理论论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2000年3月,全院32个病区,777位出院病人,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在病人出院时填写,病人无法完成则由家属填写,最后一个问题用文字形式表示,项目完成不全则以实际例数计算。

2.结果:问卷从6个方面,共设立18条问题进行调查,(1)作息时间(2)病区环境(3)文化氛围;(4)病人权利;(5)注射技术;(6)评价护士;(7)

3.讨论:

2.1以病人为中心,改变作息时间,从每天早晨开始。

99年6月上海市卫生局为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要求全市医院晨间护理在6:00以后进行,扭转了晨间护理越做越早的局面。我院曾率先执行,获得病人好评。以后随着天气转热,早起床病人增多,但护士仍坚持6:00后进病房,病人对此项措施究竟持何种意见?通过调查证明88.3%的病人持赞同意见,11.6%的病人认为还太早,只有一位病人认为太晚,由此证明,6:00后进病房做晨间护理得到绝大多数病人的赞同,晨间护理宁晚勿早。

3.2在争创文明医院过程中,十分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其中为保证病房舒适化,做到病区环境顺序良好、整洁、安静、舒适,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病人及其家属是否能接受?如床边桌台面只能放3样以下物品,并放置有序,生活用品必须定位放置,控制陪客,查房时间家属不得进入病区,病情内不准晾衣服,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病人及家属表示很好或可以接受。其中9.7%和3.1%的病人对桌面放3样以下物品和要求放置物品认为不方便,27.5%的病人家属要求开放陪客,8%的病人认为查房时间家属不得进入病房不放心,6.9%的家属对病区内不准晾衣服表示不能接受,60.2%的家属表示接受衣服集中由洗衣房收费服务(详见表1)。数据说明大多数病人对病房环境要求表示赞同接受,体现出病人对病房整体环境舒适、安静、整洁的重视程度,当然,这样会对卧床、活动受阻的病人带来不便。因此,护理必须以高品质的服务满足病人的需求,加强巡回,力求做到服务于开口病人之前,让病人称心,让家属放心。

3.3医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要重视、尊重病人的各项权利。病人入院后,在整个医疗服务中,病人享有被尊重的权利,如对病情的了解程度,各项检查的目的、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等。调查结果尚有14.6%的病人对病人对化验结果不了解,18.2%的病人没有得到完整的健康教育,4.8%的病人对检查目的不了解,2.2%的病人对病情不了解,可能与保护性医疗措施有关(详见表3),在用文字表达项目表中,病人要求了解病情\u25163手术效果\u26816检查结果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等心情十分迫切。

3.4在医院服务文化中,除保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安全外,还应充分重视病人的精神需求文化氛围,在调查中病人对病区内提供一定数量的报刊、杂志、宣传资料,表示非常需要,希望及时了解时事新闻,增加文化娱乐。另外医疗设施、仪器设备,病房生活设施的完好,直接关系到病人住院期间正常医疗秩序及生活质量调查证实,病房设施、设备完好率达64%,由此可见,后勤保障同样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之中,对保障医疗工作惯性运行有重要作用,也是医院物态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查中,病人对护士静脉注射的技术的评价,一次穿刺成功率达83.6%,其中包括长期住院的血液、免疫、肿瘤病人。由此说明,护士必须加强训练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详见表1、2、5)

4.体会

4.1重视尊重病人的各项权利。在研究医院服务文化过程中,尊重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各项权利,必须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享有以下权利:(1)维持生命,享受医疗的权利;(2)自主同意的权利;(3)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利;(4)获得有关信息的权利;(5)要求保护隐私的权利;(6)因病免除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权利。在医疗过程中,通常医务人员处于主导地位,而病人则处于被动地位。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病人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舒适的环境,更需要被理解、被关心、被尊重。[2]有位病人要求每天能与护士作3-5分钟的交谈、沟通,及时了解病情,了解病区和医院的情况。可见病人除了关心自己的病情外,还十分关心医院的整体水平。医院的服务对象是人,一切应“以人为本”,如何注重了解病人的心理,理解、关心、尊重病人,如何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品质,重视维护病人的权力,已成了当务之急,因此,首先必须在医务人员中加强宣传,广泛开展尊重病人权利的教育,其次,设立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让病人了解应享有的权利,医患护患间相互尊重,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提高护理服务品质。

4、2提供优质、特色的护理服务

护理服务在构建医院服务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医院服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护理部开展研究医院护理服务文化,两年多年,取得显著效果。此次调查对护士总体评价满意率达100%。有位病人是这样写道“护理小姐甜甜的微笑,柔柔的声音,让病人听了倍感亲切,也让重病中的我感到欣慰”。还有位病人写道“最希望院领导对护士小姐们给予表扬,因为她们太热情、工作态度太好,使我们很快恢复”。从中也充分说明,护士的态度、护士的微笑对病人是多么重要。因此开展有情服务、微笑服务、超前服务、细微服务,服务于病人开口之前,给病人家的感觉…已成为每位护理工作者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在开展特色护理的研究中,护理部组织各科开展特色护理及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研究,以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展和完善。

4、3创造良好的医院环境

在研究医院服务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硬件设施的改造,打破长期延续的模式化。如(1)背景音乐,播放优美、舒畅的轻音乐营造一种宁静、优雅的氛围。我院在浦东分院建设中充分重视并设立了全院背景音乐系统,以提高医院文化建设的品位。(2)为解决外地病人洗衣、晾衣的困难。医院可设立洗衣房,开设承接病人衣裤洗涤项目,确保病房环境整洁,保证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方便。(3)在病房家具设计中,尽量达到合理、便捷、安全。如多功能盐水架,床边可移式迷你电视,全自动、多角度防褥疮床,一次性可充气加热被等等。创造舒适、方便温馨的住院环境。

5.小结

需求理论论文篇4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功能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高度交流与发展的时代,面计算机系统则在信息时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脚色,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例外,图书馆的计算机化以不容迟缓。

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需要对读者资源、书籍资源、借书信息、还书信息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作者针对图书馆手工管理的现状,经过详细系统的调查,阐明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功能,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一、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当决定要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获得当前系统的处理流程,在此首先假设当前系统是手工处理系统。手工处理流程大致是这样的。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附带的描述书信息的卡和读者借阅证一起放在一个小格栏,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上贴的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图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写相应的还书信息。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理解当前系统“怎么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有许多物理因素,随着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困素,去掉那些非本质的困素即可获得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别,明确目标系统到底要“做什么”,从而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在对上述流程进行分析后,我们对新的图书处理流程进行整理,图书馆借还书过程如下:

借书过程:读者从架上选到所需图书后,将图书和借书卡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用码阅读器将图书和借书卡上的读者条码2码读入处理系统。系统根据读者条码从读者文件和借阅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根据图书上的条码从图书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读者如果有如下列情况之一将不予办理借书手续。

①读者所借阅图书已超过该读者容许的最多借书数目。

②该读者记录中有止借标志。

③该读者还有已超过归还日期而仍未归还的图书。

④该图书暂停外借。

若读者符合所有借书条件时,予以借出。系统在借阅文件中增加一条记录,记入读者码、图书条码、借阅日期等内容。

还书过程:还书时读者只要将书交给管理人员,管理员将书上的图书条码读入系统,系统从借阅文件上找到相应记录,填上还书日期后写入借阅历史文件,并从借阅文件上删去相应记录,同时系统对借还书日期进行计算并判断是否超期,若不超期则结束过程,若超期则计算出超期天数、罚款数、并打印罚款通知书,记入罚款文件。同时在读者记录上作止借标记。当读者交来罚款收据后,系统根据读者条码查罚款文件,将相应记录写入罚款历史文件,并从罚款文件只删除该记录,同时去掉读者文件中的止借标记。

为了对图书管理系统做完整的描述,还需要对上面得到的逻辑模型做一些补充.首先采用图形的方式描述图书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整个系统的用户界面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国助于后续的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其次,说明图书管理系统的一些特珠性能要求。如借书、还书服务花费的时间一次不得大于5分钟等。

前面着重对借还书流程进行了说细的阐述,下面介绍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要求。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下面的功能:

>借书处理:完成读者借书这一业务流程。

>还书处理:完成读者还书这一业务流程。

>罚款处理:解决读者借书超期的罚款处理。

>新书上架:输入新书资料。

>旧书淘汰:删除图书资料。

>读者查询:根据读者号,查询读者借阅情况。

二、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功能主要有:

有关读者种类标准的制定、种类住处的输入,包括种类编号、种类名称、借书数量、借书期限、有效期限、备注等。

读者种类信息的修改、查询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输入,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等。

书籍类别标准的制定、类别信息的输入,包括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关键词、备注信息等。

书籍信息的输入,包括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名称、书籍类别、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书籍页书、关键词、登记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输入,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输入,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查询和修改,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姓名、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参考文献

[1]EWinemiller,J.Roff,着.VisualBasic6.0数据库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郭盈发,张红娟.《数据库原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需求理论论文篇5

在网络环境下,专业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已由“图书导向”转变为“读者导向”,“一切为了读者”,“以人为本”,“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了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对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所谓阅读需求,是指读者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向往获取某种信息情报,文献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情报进行探索和利用。读者的阅读需求既包括社会需求,也包括心里需求。当前,读者阅读需求差异很大,呈多样化、个性化趋势。就专业图书馆而言,读者的阅读需求呈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长期需求的系统性。长期需求是指读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某学科的文献进行持续性的追索。一般说来,专业图书馆的读者相对比较稳定,他们都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修养。但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和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不同,所以他们的阅读需求也不尽相同。有的读者承担开拓性课题研究,这是漫长的探索和实验过程,有的课题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科研任务的长期性使他们的阅读需求呈现全面、系统的特点,即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追索与课题有密往往是一些期刊,专题报告、学术论文以及专利等类型的文献,从中获取同自己课题有关的信息,及交叉学科的发展情况。而切关系的各类文献资料,信息和情报。

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图书馆必须对读者进行定题服务和全程跟踪服务。针对读者在科研课题开发的不同阶段,及时提供信息、情报和文献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递优势,情报和文献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递优势,开展网络导航服务,即根据读者的科研需求,在本馆主页上将网上相关的信息按照分类或主题组织起来,形成有层次的信息组合,并分别建立与信息源的连接,设立多个检索点,为读者查找网上信息提供服务。

二是短期需求的针对性。所谓短期需求是指读者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对某专业文献进行稳定性的追索。这些读者一般承担短期科研课题,由于课题比较具体和单一,所以他们对文献的需要在短期内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不但要求文献具有一定的广度,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深度。他们具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即围绕课题,选择比较适合的文献进行阅读。这些读者虽然都承担短期科项目研究,但由于从事科研目的类型不同阅读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侧重应用研究基础课题的读者,他们阅读倾向往往是专著、稀少珍贵的工具书或理论性较强的期刊,广泛了解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实验方法以及课题的研究水平及前沿情况。偏重应用研究实验课题和读者,他们的阅读倾向对于侧重实验室常规工作课题研究的读者,其阅读倾向往往是与实验项目有关的期刊,专题报告,综述一类文献。

鉴于读者短期需求的针对性,专业图书馆应根据其课题研究需要提供书目服务,现刊目次通报服务,以及从期刊中筛选有关论文,利用引文扩大文献检索的追溯检索服务。与此同时,要根据他们所承担课题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序,实施阶段,即要满足他们的共性需求,又要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

三是探索类需求的多样性。专业图书馆的读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从文化水平划分,有中学生、大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年龄划分有青少年、中年、老年;从职称上划分有助理研究员、研究员、讲师、教授,以及技师,技士等;从参与课题研究的角度划分,又有主要承担者,辅助承担者和一般参与者之分 。他们的阅读需求又是多样的,就某一专业的读者而言,他可能有自己长期性的专业阅读需求,而这种需求中又混杂着短期科研课题的需求,在这种短期的需求中又包含偶然性的需求,在每一个需求中又有不同的层次。尽管他们的需求内容和层次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性的,就是读者对未知的具体文献进行有目的探索。有的读者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在“已知”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未知”,把注意力放到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横断学科上,期待从中汲取新的实验方法,理论见解和研究对象信息。

针对读者探索类需求的多样性,专业图书馆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要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通过开展信息深加工,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形式,借助他的方面,攻克课题难关,为读者提供 信息服务等形式,借助他的方面,攻克课题难关,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需求理论论文篇6

关键词:人文关怀 马斯洛需求 最佳雇主

1 概述

经济全球化加速,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企业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加剧,而这些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市场和技术的竞争,实质上却是人才的竞争。员工是企业真正的主体,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正如IBM创始人沃森所言:“砸毁我们的设备,烧毁我们的工厂,IBM依然屹立,只要我们的员工还在。”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曾说:“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故能否有效地吸引人、培养人、使用人和发掘人对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前提。

梅奥的实验证明组织中的员工不仅是经济人而且还是社会人,具有社会性的各种需求,因此,作为管理者,我们不能仅仅把员工看作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劳动者,他们还具有各种社会需求。惠调艳与杨乃定关于工作满意度与绩效关系的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对绩效有较强的正影响,当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较高时,对其工作更喜欢,具有较高的认知评价和积极的情感反映,从而引发更高的工作热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创造出更好的绩效。企业人文关怀正是在满足组织员工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更多关注员工各种社会需求,关心员工精神生活的一种管理理念,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创造出更好业绩。因此,研究企业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和方法,对于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企业中实施人文关怀,现在的学者提出了不少有效的途径。集美大学的余楠教授提出从引导、接受和协调三方面来实施人文关怀。郭丽炜提出企业人文关怀的对策为:在思想上、政策上、制度上做企业人文关怀的有力保障;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处处体现企业人文关怀;同时加强职工教育,促进其心理和谐。宋伶俐认为人文关怀应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情感性、前瞻性和系统性中体现出来。郑厚明则建议企业从和谐文化、和谐管理、和谐心理三方面来践行人文关怀。从上述学术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学者对人文关怀的的实施途径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有具体的实施方法,有指导思想,但没有提出明确的理论支持企业实施人文关怀的意义,本文拟从企业激励角度来考虑,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通过总结全球最佳雇主企业实施员工人文关怀的经验,提出企业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并总结出企业组织实现员工人文关怀的途径,为企业实施人文关怀提供参考。

2 需求层次理论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简而言之就是尊重人、肯定人、关心人和爱护人。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需求组成。如图1所示,由人文关怀的核心内涵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实施人文关怀恰恰就是对需求层次理论中各层次需求的满足,满足这些需求,能更有效地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从而实现成功的人才战略,达到培养人、吸引人、使用人和发掘人的目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组织实施员工人文关怀就是在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这将直接激发员工行为的内在动机,对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图1 马斯洛需求和对应的人文关怀内容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组织的效率来自于组织中每一个人是否能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个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并能够相互分工协调,这便是组织的奥妙所在。只有通过共建共享机制来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才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每年都会“最佳雇主100强”名单,这份名单以津贴、福利、多元化和工资为评价指标来进行评选,已成功举办二十多年,并获得了业界的普遍认可。成功入围的企业各有各的妙招,但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根据评选指标中的津贴、福利和工资可以得出推论:成功入围企业都已满足了员工的生理和安全需求。那么员工其它的需求是如何给予满足的呢,本文拟通过分析最佳雇主入围的特色亮点来探讨如何通过满足员工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来实施企业人文关怀,对企业人文关怀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3 基于需求理论的人文关怀实现途径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人文关怀内涵的对应关系,要在企业有效的实施人文关怀,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首先要满足员工的两个最基本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也就是说首先要保证员工基本利益和权利的保障,在此基础上,通过人文关怀的实施,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实施人文关怀才能对于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真正发挥作用。

3.1 满足员工的社交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社交的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心、呵护和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的需求;而人文关怀要求关心和爱护人,关怀人的精神生活。通过关爱员工实施人文关怀是很多最佳雇主企业的制胜法宝。如丹麦罗氏公司为员工提供健康的餐点、专业营养师、按摩服务、健身设施和压力疗法;USAA公司的办公大楼里配备了医疗诊所、室内散步道、篮球馆、排球馆和网球馆。然而关爱员工,不仅限于关爱员工本人,更可以通过关爱其家庭,让他感受到友情、信任和温暖。微软公司为初为人父母的员工提供支持和帮助;美国SAS软件公司支持员工将幼儿送到知名的蒙特梭利早教中心托管,并予以补贴;思科公司为有孩子要照顾的员工提供临时工作分担和办公室育儿室;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出资为员工建立了一个6300英尺,足够容纳300名孩子的幼儿中心,是当地最大的幼儿中心,设计时尚而温馨。除了直接的关爱员工及其家人,企业还可以通过提供义务服务社会的机会来帮助员工贡献爱心、感受温暖。基于云计算的商业软件提供商Salesforce的每位员工每年可以有6个带薪从事志愿者服务,鼓励员工为社会做贡献;3M公司则为员工的“挑战计步器”活动提供赞助,该活动旨在通过每天行走一万步为慈善募捐,让员工加强身体锻炼同时,又为社会献了一份爱心。这些最佳雇主企业的人文关怀正是通过各种举措关心员工、服务员工,让员工感受到信任、关爱和温暖,满足了员工的社交需求所体现出来。

3.2 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尊重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自尊、自信和成就感;外部尊重是指社会地位、认可和关注或者说受人尊重;而人文关怀要求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通过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来实施人文关怀同样为很多最佳雇主企业所青睐。所有的企业都鼓励员工积极进取、追求高效工作,通过工作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最佳雇主企业也不例外,但最佳雇主企业不仅鼓励积极进取,对员工的任何细微进步、努力或任何才能的展现也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动画梦工厂为了迎接新员工每日更新员工花名册,让新人感觉是在一个200人的公司工作而不是2000人;埃森哲鼓励员工积极行动,并提供支持,协助他们完成决心要达到的任何目标;美敦力加拿大分公司总裁尼尔・弗雷泽在节假日时亲自给员工写信称赞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感谢每个人所做的贡献;梅赛德斯-奔驰美国为庆祝卡尔・本茨发明汽车125周年,公司给每位在公司服务满14年的员工在奖金的基础上额外发了一个1400美元的红包。然而职场中大部分的工作都只是重复性的劳动,大部分的员工都很难步步高升。一些最佳雇主企业积极创造机会让员工展示自己多方面才能,从中获得自信、认可和成就感,从而赢得了员工的忠诚和拥护。快餐巨头麦当劳公司不仅关注员工的厨艺,对他们的独特才能也给予肯定和鼓励。麦当劳秘鲁分公司举办的“麦当劳之声”可以说是麦当劳版本的“美国偶像”大赛,冠军将得到25,000美元的奖金,还有可能签约录制唱片。西班牙电信集团旗下子公司Atento组织一年一度的动员大会,会议包括运动、才艺、戏剧表演和一般性娱乐,为有才艺的员工搭起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这些人文关怀举措是对员工劳动付出或杰出才能的认可,树立了员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满足了员工对尊重的需求。

3.3 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求,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而人文关怀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佳雇主企业卓越的绩效离不开他们对员工潜能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力争人尽其才。谷歌公司自成立以来发展迅猛,为众多IT精英首选的雇主,谷歌鼓励工程师抽出20%的时间进行头脑风暴及研发与谷歌相关的新内容,即使这些新内容从未具体成形也没有关系,“20%时间”让谷歌人保持住了创新精神;DPR建筑公司以其开放的文化氛围荣获盛誉,员工可以自由参加季度会议,并发表意见,一位员工说:“如果我有一个好的想法,我就有权将其推进。”通用磨坊声称他们提供的是职业生涯,而非工作,其85%的管理者是从内部提拔;英特尔的员工平均约18个月到24个月就会被调到新的岗位以期开拓新的领域;Intuit的企业文化鼓励创新,定期的轮岗制让新员工更好地定位自己,此外员工可以每周把四小时的工作时间用于自己的项目。通过这些人文关怀激发人的潜能,让员工在最适合自己的舞台大展身手,从而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求,让人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结论

企业的人才战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潜力和高度,而人文关怀是确保人才战略成功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有效的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便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更有助于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建立起一个高素质、高效率、高忠诚度的人才队伍,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综观最佳雇主企业的各种人文关怀模式,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关心和肯定人的多种需求,故企业进行人文关怀可以以这样三种途径实现,一是从满足员工社交需求出发,关爱员工及家人,为员工创造机会给予温暖和感受温暖;二是从满足员工尊重需求出发,肯定员工的成绩和能力,给员工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三是从满足员工自我实现需求出发,帮助员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激发员工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惠调艳,杨乃定.工作满意度与绩效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6,04:62-65.

[2]常凯,陶文忠.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调整[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08:4-9.

[3]余楠.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价值的实现途径[J].

学术论坛,2007,11:137-140.

[4]张宏如.基于EAP的企业人文关怀激励[J].企业管理,2010,12:91-93.

[5]杜凤君.加强企业人文关怀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1,16:73-74.

[6]郭丽炜.浅谈企业管理中的人文关怀[J].经济师,2011,08:248-249.

[7]宋俐玲.人文关怀与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1:64-65.

[8]郑厚明.基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和谐企业构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

作者简介:黄芳(196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需求理论论文篇7

1.1降压减载

电压以及功率的平方关系通常会导致电压变化时对功率产生较大影响,当电网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时,不等式约束条件允许电压额定值在某一范围内正常变化,这一点为我们进行降压减载提供了条件。验证说明,每降低1%的电压便能够降低1%的负荷。

1.2用户可中断负荷的周期控制

这种方式可以说是对用户可控负荷的最有效的办法,它主要是通过主站以及具备双向通信能力的,具有200万点以上寻址范围的负控终端来实现的。

1.3切除用户可中断负荷

切除用户可中断负荷属于最为简便的降低负荷的措施,只需要借助单向通信的负控终端便能够实现。单向通信的负控终端通常存在若干个能够单独进行寻址的继电器以及组地址,同时能够利用更换地址插销的手段来对不同地址进行组合,比如说同一地址对两个继电器进行控制。另外,可以制定多种管理计划。即是确定哪些负荷组参与控制、哪个控制组选择何种控制方案、各个控制方案的优先级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哪些操作。一般来说一个方案内存在若干控制组,而一个控制组能够被多个方案所选择。由此可见,现代化的负荷管理是结合电网以及用户实际,选择丰富多样的,有针对性的负荷管理手段,对用户可中断负荷进行控制,同时与启停式设备的自启动相结合,从而组建一个良好的供用电环境。这样的负荷管理方式能够和分时电价、可中断电价结合起来,还能够与需量控制挂钩,负荷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推广实施DSM需求侧管理。

2.需求侧管理

需求侧管理是DemandSideManagement的直译,它包含了特定的内容。在市场环境之下,供电侧的供方以及需求侧的需方属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平等交易关系。负荷管理以及需求侧管理差异性主要是:负荷管理一般属于削峰填谷、供需双赢的市场行为,主要对用户可中断负荷进行控制;而需求侧管理一般在国家政策以及市场激励环境下所进行的系统工程,包含了建立实施负荷管理方案,战略节电、节能降耗以及推迟发电投资的实现,不单单对可中断负荷进行控制,同时还对高耗能产业进行制约,推广普及各种节能设备等。IEEEDSM委员会对DSM实施方案的分类名目众多,每个参与国所制定出的DSM规划也各有千秋,但一般都会包括下面几点对策:

2.1行政对策

行政措施一般来说是利用颁布相关政策法规的方式来实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电监会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借助价格杠杆来实施电力调度管理,科学引导用户进行电力消费,确保供电工作有序开展,对高耗能产业进行合理的控制,优先保障居民生活以及其他重要用户的供电,保障电网安全等规定。

2.2财政对策

财政对策一般是利用电力市场运营来实施激励/抑制电价的措施,比如说分时电价、区域电价以及优质优价、电量计价和可中断电价等。实质上,国内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借助于价格杠杆来实现削峰的目的,比如说享受优惠电价的高能耗用户在高峰季节进行设备检查维修等措施。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电价机制必然会更加有助于需求侧管理的推广普

2.3技术对策

在技术对策中,其一可以选择旨在削峰填谷的负荷管理系统来对负荷曲线进行改善,减少或者推迟发电投资,而非是单单用于解决缺电状态下的负荷控制问题;其二,必须要积极推广普及节能技术,比如说无功补偿、绝热保温、高效变压器以及其他低耗家电设备等。

2.4引导对策

引导对策通常包含了宣传、培训等。比如说借助媒体手段对相关节能政策以及技能技术进行大力宣传,定期组织节能讲座或者技能产品展示等活动。另外,还有很多有助于开源节流以及环境保护的项目都能够归为DSM计划的范畴中来,例如说把非电力部门所经营的分散电源借助DSM系统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管理,从而促进热电联产以及循环发电,逐渐加大风力发电、地热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开发力度,着力于解决部分边远地区的用电问题,积极寻找其他的可替代的用能设备。

3.结论

需求理论论文篇8

中国能源网讯 俗话说的好,就是金山银山,也逃脱不掉坐吃山空的命。对中国的城市天然气而言,在看不见“金山和银山”的情况下,更需要省着用。对城市天然气的立法,首先就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精神对接,即“开发和节约并举,并把节约放在首位”,通过对燃气公司的法律约束,以及经济利益刺激,把节约放在首位的精神贯彻到底,来实现燃气的普遍供应和普遍服务,以及提高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公用事业公司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虽然是公用事业,但是还是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这也是绝大部分国内燃气公司的现状。在某些地区,政府通过特许经营的形式,把供应燃气的业务包给一家或者几家公司,为某个特定的区域的家庭、企业和商业客户提供服务,政府通过价格调控对燃气公司加以约束,比如非常时期的燃气供应以及价格结算问题等。我们通过针对这个经济问题的分析,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法律框架中内嵌一些条款,为将来的政策打下一个伏笔。 现状是,我们需要天然气的地方,绝大多数都需要从外部调入天然气,比如北京、上海、浙江,我们的广东还要进口液化天然气,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的法律要体现的一个方面就是,不但要通过价格来调控市场(这个往往不起作用,人们一旦用上了天然气,就上了瘾,没办法戒掉,你不供应还不行),还需要从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来看待这个问题。最近严酷的天气一来造成了燃气需求短期内的巨幅攀升,供不应求;二来恶劣的天气还造成了天然气的生产和输送的困难,结果很多地方闹了“气荒”,虽然这是一个短暂的时期,但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去年由于严寒的天气,造成保加利亚“断气”几天,每天的损失就达到4亿美元,中国虽然没有统计,损失定会是天文数字。 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就是通过最低成本规划Least Cost Planning的办法,通过政府的规划,给燃气公司设定为客户节气,提高用气效率的约束,来挖掘已有的供应、输送和储存能力,来满足可能的需求增长,这种增长可能是由于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或者是由于恶劣天气等其它因素造成的。在美国3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在加州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个聪明的,实现了政府、用户、燃气公司和环境“四赢”的局面。 我们假设某个城市有1000万人口,每年需要200亿立方米天然气,每年的燃气销售额达到500亿,利润大约40亿。估计未来的人口以每年1%的水平或者经济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这可能会反映到每年需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5%的供应( 这是假设),这些会写在燃气公司和政府的合同中,作为燃气公司这个卖方,被特许方开展经营活动的条件,如果不能满足,那么你就是不合格的。 从燃气供应方来讲,在供应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它是希望卖得越多越好,因为他可能赚的钱也越多,而他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卖燃气赚钱,即便你把天然气烧着玩,他也不在意。因为只要你付钱,怎么用气那是你的事情,和他没有关系,他管不着。就是说,实际上,这个特许合同从实质上说,在间接地鼓励消费、鼓励浪费,对其它的产品和服务,可能无所谓,但是对来自不易的天然气来说,我们浪费不起,也不应该鼓励浪费。 如果我们设置这样的法律,就是说,每年增长的10亿立方米天然气中的40%或者任意的比例,必须来自效率的提高,另外部分可以是通过增加供应能力来满足。就是说,燃气公司的卖气量在未来一年不得超过206亿立方米。(当然,这个需要建立一个基准线,来衡量用气的水平情况,这些往往已经包括在特许经营合同里面)。如果超过了,那么,燃气公司的盈利也不允许超过41.2亿,就是你卖得再多也没用,赚的钱不会更多。但是,如果你卖的气体少于206亿,比如你只卖了201亿立方米,或者你只卖了195立方米,那么政府首先会补贴由于你少卖了气体减少了收入而造成的损失,让你不会觉得吃了亏;同时,由于你表现优异,超前完成任务,还可以分享一部分由于客户节约( 比如本来预计要卖206亿,但是现在只卖了195亿,就是少卖了11亿立方米燃气,客户减少了27.5亿支出)而省下来的钱,比如燃气公司可以享受节约的40%,就是11亿元,从而增加收入。前期的投入,可以通过提高燃气价格的办法,比如每立方增加1毛钱,来征收大约20亿作为节气基金,再通过补贴,回馈给用户;也可以通过测算的办法,让燃气公司把部分或者全部将要投入到增加供应能力的资金投入到为客户节气的项目中去。 一般的做法是,由燃气公司建立自己的

需求理论论文篇9

实现理论宣传的大众化一直是理论界、新闻界长期以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就是说理论宣传尤其是党报的理论宣传怎样才能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又能贴近群众、打动群众;如何在保持传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同时,形成新优势、新拓展,应该说,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办法不是很多。这就造成了党报理论宣传一定程度上的“小众化”和“圈内化”,难以真正走向大众,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使得宣传效果也受到了影响。理论文章一直作为精英文化,给大家的感觉是枯燥、难懂,是专家、学者学习研究的对象,对广大普通群众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实际上,理论运用于实践,更多的是靠广大群众。要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就必须让广大群众理解并接受理论。在这方面,党报因具有权威性、针对性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优势更加明显,应该也能够大有作为。

理论宣传大众化是市场竞争所迫和党报应对挑战所需

理论宣传的现实需求是实现大众化的基础。按照新闻传播学理论,受众需求是新闻媒体发展的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受众市场的竞争,是如何满足受众需求保持优势的竞争。目前,各媒体的不断改版、创新就是要不断赢得更多的受众。对理论宣传而言,虽然时代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过去说教式的理论宣传并不感兴趣,但并不是说受众没有理论方面的需求。

贴近群众,扩大受众面,就是要满足广大读者的理论需求。这里有一个扩大理论版读者面的问题,更有一个把握广大读者理论需求点的问题。如果理论版读者面狭窄,就谈不上满足读者的理论需求;如果报纸理论宣传不能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理论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同样谈不上满足读者的理论需求,而且会使理论版的读者越来越少。党报理论版现实的主要读者是党政机关干部和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者,潜在读者包括企事业单位管理层和员工、部队官兵、城乡社区群众及高校学生。

从现实中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使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许多想而未想、始料未及的新生事物和社会现象不断在我们身边涌现。人民群众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有更多的新困惑。比如,与人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工资、奖金等分配制度,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教育体制改革,“三农”问题,就业与再就业等,干部群众都很关心。而且,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都要求从思想上解决他们的困惑,希望了解更新的观点,得到更有价值的理念。可以预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人们对理论思想的需求会逐步增加,并成为一种主要的精神需求。在这方面,各级党报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更好地发挥好自身理论宣传的优势,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党报理论宣传是新闻受众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驻马店日报社努力进行创新实践,通过发表有深度的视点文章,反映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民生问题;通过新闻评论,表达民生的所思所想和观点诉求。近年来,地市党报理论宣传与以往一些理论版面偏重“理论味”、走高端路线不同,进行了创新。纯粹的理论文章和学习笔谈、心得、体会文章是理论宣传,调查报告、札记、组合报道等也是理论宣传。理论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伦理等领域。如对股市行情的分析、节能减排的报道、金融危机对地方经济的影响,都包含着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因此,理论宣传要选取最容易与读者沟通的渠道,使新闻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通过多种报道满足读者需求,如请专家参与解读,使新闻软化后实现大众化。

2006年7月,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解放日报理论评论部决定推出对接读者需求的“读者出题 专家解答”专版。从征集问题的消息刊登到选题的筛选、版面的安排以及一版导读的处理,都经过精心周密的策划和酝酿,体现了资源向优势专栏和品牌倾斜与集聚的战略眼光。“读者出题 专家解答”的成功,就在于对接读者需求、直面理论热点,不绕弯子、不打官腔,而且通过了解和把握读者需求,“化抽象为直观,化繁复为直白,化理论家的事为百姓的事”;做到先吸引眼球,再致力于入脑入心,实现理论宣传的有效性,即增强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实践证明,党报认真分析读者所提问题“惑由何出,疑在何处”,通过收集整理、归纳筛选,约请有关专家学者予以解答,能够满足受众欲知而未知的需求。专家点评有分析有见地,报道因解读的权威性,使读者获得启迪。

要摈弃“贵族化”倾向,秉持“大众化”理念

重视理论宣传是党报的传统和优势,它是新闻媒体弘扬主旋律、守好主阵地、发挥“喉舌”作用,以科学理论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头脑、鼓舞人民群众信心的有效手段。但是,理论宣传如果不注重“三贴近”,就容易变成假大空,缺乏活力。因此,要走出“象牙塔”,走进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就要不断丰富理论宣传的内涵,创新理论宣传的形式,注重理论宣传的实效,把理论宣传做成宣传思想工作的“特色品牌”。

一要通过创造需求,以需定产、以需定调,实现理论宣传的“大覆盖”。理论工作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进行一线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惑所盼,搞清群众需要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理论文章,以此来确定和调整理论版的工作重心。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理论下基层活动中,理论工作者要了解农村情况和企业存在的问题,就要与乡镇、村干部、企业主面对面谈科学发展观,谈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谈干部作风建设,谈当前农村和企业存在的各种困难和解决的办法,谈怎样为农村和企业排忧解难。

二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网上舆情信息研判机制,了解网民接受特点,吸收网民对理论宣传工作的有益建议,及时邀请区域内权威人士回答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要利用网络媒体、党报电子版等现代传媒的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理论宣传的“大提升”。

三要通过宣传对象的不同,确定宣传课题。通过党报理论版刊发有针对性的文章,为各级党的干部提供高端辅导、高层论坛等,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以此丰富理论宣传的内涵和层次,扩大理论宣传的覆盖面,努力实现理论宣传的“大众化”。

在贴近实际中引导舆论,通过参与其中达到宣传效果

首先,要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在解惑中引导舆论、促进工作。在当前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利益格局调整的变革时代,老百姓有许多困惑、许多问题和现象需要理论上的分析,需要有说服力的解答。越是焦点、热点、难点问题,与读者的关联度越大,越要正面引导,不可回避。如何来认识解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释疑解惑,打开本地工作的新局面,人们对理论宣传充满期待。只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理论宣传就能赢得读者。比如,如何更好地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有效保护农民利益,是多方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驻马店日报》的“理论与实践”专版约请市委政研室、市发改委、市农开办的领导和专家,分别从土地集约经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城乡统筹――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等角度,把这个问题讲透了。

围绕热点展开宣传,是党报理论宣传的切入点和兴奋点。回答好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干部群众获得一个比较客观、正确和清楚的认识,是使党报深入人心、加强与群众联系的有效办法。理论只有善破难题、善解疑点,才能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进。因此,《驻马店日报》“理论与实践”专版针对驻马店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强化项目建设、平安崛起、文明城市创建、纪律作风、扶贫开发等热点、难点,开辟相关栏目,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作为理论宣传关注的视点,增强了理论版的可读性、权威性和指导性。

其次,文章主题要接近群众。作品远离生活,犹如鲜花失去阳光而黯然失色,理论作品也是如此。要让群众“好知”、“乐知”,就必须让文章的主题贴近群众生活。要把深奥的道理融入生活的实例中,让事实和数据告诉群众党和政府这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向群众传递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并重视存在的问题,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大家的参与等信息。

再次,作者的写作态度要诚恳。以《七个“怎么看”》为例,它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不避重就轻,而是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就问题产生的原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已经实施了哪些措施,取得的效果如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文章中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使文章显得很“实在”。因为正视了问题,所以群众对问题心里有底、对国家政策心中有数,效果自然是良好的。

最后,文章内容要深入浅出。我们并不是说不要“阳春”、“白雪”这些精英文化,而是指要把精英文化用一种广大群众易于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党的理论政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这就需要理论政策为群众所理解并接受,需要把“阳春”、“白雪”用“下里”、“巴人”表达出来。作为科普读物的《时间简史》,它所谈到的东西不能不说深奥,但它为什么能够吸引读者?那是因为它让高深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理论文章要“深入浅出”就是这个道理。

需求理论论文篇10

基金项目:全国会计科研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KJA019);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二期项目“现代审计科学”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7-0011-06

摘要:文章提出一个将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融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企业存在多种委托关系,在各种委托关系中,由于人性自利,人可能产生问题,由于有限理性,人可能产生次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次优问题,委托人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经济行为主题和制度主题审计需求的是理论,解释财务信息主题和非财务信息主题审计需求的是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人也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其审计需求的理论是信号传递理论。

关键词:审计需求 理论 信息含量理论 保险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

一、引言

16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商业城市中出现了一批具有良好会计专业知识且专门从事查账和公正工作的专业人员,这是民间审计的起源。1720年,英国议会组织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对“南海泡沫”事件进行查证,由于牵涉到许多会计问题,特别委员会特邀了精通会计的查尔斯・斯内尔(Charles Snell)参与调查,他于1721年以“会计师”名义出具了“查账报告”,这标志着民间审计师的正式诞生(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时至今日,民间审计已经成为企业审计的主力军,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然而,企业为什么需要民间审计机构来审计?或者说,是什么力量驱动了民间审计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上述问题一般归结为民间审计需求。现有文献对民间审计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等多种观点。然而,民间审计需求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解答,例如,不同的委托关系是否有不同的审计需求?不同的需求者是否有不同的审计需求?针对不同的审计主题是否有不同的审计需求?现有的审计需求理论对这些问题未能系统的回答。本文拟在现有审计需求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上述问题,并提出一个将各种需求理论整合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二、文献综述

民间审计的主要业务是财务信息审计,现有文献主要从财务信息审计视角来研究民间审计需求,并形成了四种主流观点: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刘明辉,薛清梅,2000;陈汉文,2012)。

理论是目前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主流理论,它以企业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为基础,股东是委托人,管理层是人,认为审计是委托人抑制人机会主义行为,进而降低成本的一种制度设计(Watts,1977;Chow,1982;Watts &Zimmerman,1983;Watts & Zimmerman,1986;DeFond,1992;Abdel-Khalik,1993;Barefield,Gaver & O’keefe,1993;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2006;高雷、张杰,2011)。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企业实际控制人为了某种目的,会通过审计向市场传递信号,以表明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审计发挥的是信号传递功能,是否审计、何种审计师审计都有信号作用,如果选择了审计,与未选择审计相比,向市场传递了一种信号;如果选择聘请大会计师事务所,与选择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相比,也向市场传递了信号。很显然,通过审计传递的这些信号,能给企业实际控制人带来某种利益(Datar , Felthman & Hughes,1991;胡晓,2007;肖小凤、唐红,2010;潘克勤,2010)。

信息含量理论认为,企业可能会操纵财务信息,而审计可以抑制企业对财务信息的操纵,可以增进财务信息的可信性,进而增加其决策有用性(Titman&Truman,1986;陈梅花,2001;宋常、恽碧琰,2005;郭志勇,2008)。

保险理论认为,审计具有保险价值,在审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下,审计费用类似于保险费用,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审计,将其所面临的财务信息风险全部或者部分地转移给审计师(Wallace,1987;Dye,1993;Menon&Williams,1994;薛祖云、陈靖、陈汉文,2004;章雁、黄美玉,2014)。

此外,一些文献研究内部控制审计需求,涉及民间审计需求(陈毓圭,2012;吴秋生,2010;杨瑞平,2010;胡继荣、徐飞、管小敏,2011;黄秋菊,2014);一些文献研究社会责任审计需求,涉及民间审计需求(Park&Brorson,2005;Simnett,Vanstraelen&Chua,2009;沈洪涛、王立彦、万拓,2011);还有一些研究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文献,涉及民间审计需求(赵亚娟、林涛,2002;徐向真,2014;贾云洁,2014;郑石桥,2015)。

上述文献综述显示,现有文献对民间审计需求有了较深刻的认知。然而,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第一,不同委托关系、不同需求者、不同审计主题,是否会有不同的审计需求?第二,各种需求理论中出现的审计需求,哪些要由民间审计机构来供给?第三,各种审计需求理论能否统一于一个框架?本文拟致力于上述问题,并提出一个整合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企业作为一个存在于社会的组织,有多种委托关系,从外部来说,有股东、债权人这些资金提供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有政府、社会与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从内部来说,上一层级与下一层级形成委托关系。多种类型的委托关系,派生了多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这些相关者对审计的需求多样化,有些审计需求由民间审计机构来供给,有些审计需求由其他审计机构来供给,由于产生民间审计需求理论的多样化,所以,从逻辑上来说,正是委托关系多样化,导致了审计需求多样化,正是审计需求多样化,导致了民间审计需求多样化,从而导致了多样民间审计需求理论,但是,不同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中,有共性因素,这就形成了整合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图1)。

(一)企业委托关系及利益相关者多样化

委托关系是信息不对称的利益相关双方的关系,具有信息优势的是人,具有信息劣势的是委托人,一般来说,委托人和人之间具有某种相关利益,围绕这些相关利益还有相关信息。企业具有许多的利益相关者,并且很多情形下存在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进而形成了许多的委托关系,从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主要包括:企业股东及债权人等供资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等经营伙伴之间的委托关系,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税务机关等政府机关之间的委托关系,还有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委托关系;从内部利益相关者来说,有各管理层级之间的委托关系,有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委托关系,对于非独资企业来说,还有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对于股权分散的企业来说,还有小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多样化的委托关系,势必带来多样化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主要的委托关系的类型及利益相关者如表1所示,如此多样化的委托关系及利益相关者,势必产生多样化的审计需求。

(二)多样化的潜在审计需求

审计需求有两个层级,一是潜在需求,二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潜在需求中能得到满足的部分,这种审计需求很有可能转化为审计行动。我们先来分析多样化的潜在审计需求。

表1所示的10种委托关系中,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并且,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审计需求,从而需要不同的需求理论来解释其需求。

1.政府监管部门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政府设置了许多行业监管部门,企业从事业务经营活动中,涉及到什么行业,就会受到负责该行业监管的政府部门之监管。一般来说,对于所监管的活动,企业最清楚自己干了什么,处于信息优势,而监管部门对于企业究竟干了什么,当然不如企业自己清楚,处于信息劣势。

政府监管部门会存在审计需求,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政府监管部门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可以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例如,银行业不遵守金融法律法规、制造业不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各类企业不遵守劳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等,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审计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企业提供相关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了这些信息对监管部门的决策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非财务信息审计需求。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如果发现审计师对特定事项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监管部门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给企业造成的损害,这类审计需求可以是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人,具有信息优势,但是,其提供的各类信息(这里的信息是广义的,包括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及财务、业务相关的量化信息),政府监管部门可能持有怀疑态度,通过审计,增加了企业提供信息的可信度,审计类似于一个信息可信的信号,这类审计需求可以是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主题。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审计需求。

2.税务机关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对于特定企业的纳税事项,该企业存在信息优势,税务机关存在信息劣势。一般来说,纳税是以财务信息为基础的,所以,税务机关希望企业以真实的财务信息为基础来纳税,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税务机关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企业的纳税行为是否符合相关税务法律法规,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其财务信息、纳税信息的可信度,进而增加这些信息对税务机关决策的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审计主题。根据保险理论,如果审计师对纳税相关主题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税务机关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企业少纳税带来的税收损失,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纳税行为(经济行为)主题或纳税信息(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纳税人,也存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审计需求。如果企业告诉税务机关,自己的纳税行为是合规合法的、纳税相关信息是真实的,但是,税务机关未必相信企业的上述陈述。通过审计,增加了企业这些陈述的可信度,从某种意义来说,审计给企业的陈述或信息贴上了可信任的标签,审计发挥了陈述或信息可信的信号作用。这类审计需求,既可以是针对纳税行为的,也可以是针对纳税信息的,前者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后者属于财务信息主题。

3.社会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企业不但要增加其价值,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就特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来说,企业自己当然最清楚,处于信息优势,社会没有企业自己那么清楚,处于信息劣势。

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之承担存在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可以解释社会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可以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检查,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不适宜行为,这种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可以增加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信息可能是财务的,也可能是非财务的,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如果审计师就企业社会责任特定事项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相关机构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适当行为带来的损失。这类审计需求,可以是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这属于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这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社会责任的人,也可能存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这类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可以发表陈述,表明其社会责任行为是恰当的,也可以发表信息,表明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但是,这种陈述或信息,并不一定为社会相关机构或个人所相信,通过审计,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陈述或信息的可信度,审计对陈述或信息可信性发出了信号。

4.债权人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债权人作为委托人,担心企业实际控制人违背债务合约,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主观上存在审计需求。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债权人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审计可以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违反债务合约的机会主义行为,例如,将负债获得的资金用于风险更高的项目、超过约定的负债水平而增加新的债务等,从审计主题来说,这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审计需求。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对债务相关信息的审计,增加信息的可信度,从而有利于债权人监视债务合约履行情况,以便于及时采取相关行动,从审计主题来说,这属于财务信息主题审计需求。根据保险理论,如果审计师对审计主题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债权人可以要求审计师赔偿自己的损失,支付给审计师的审计费用类似于保险费用,从审计主题来说,可以是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债务人也存在审计需求,希望债权人相信其提供了真实信息并遵守了债务合约,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这种审计需求。因为企业自己告诉债权人,说没有违约、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债权人可能持怀疑态度,通过外部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就传达了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表明,企业的信息是真实的、行为是遵守合约的,从审计主题来说,包括财务信息主题和经济行为主题。

5.顾客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顾客从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对于该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处于劣势,企业处于信息优势。顾客作为信息劣势方,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能解释顾客的这种需求。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信息对顾客的决策有用性,这些信息主要是关于该商品或服务品质及生产销售方面的,属于非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企业提供了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审计师对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发表了意见,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则顾客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顾客的损失。

企业作为人,也存在潜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审计需求。企业给顾客提供了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但是,顾客未必相信这些信息,通过审计,相当于由第三者告诉顾客,这些信息是可信的,审计发挥了信息可信的信号作用。

6.供应商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供应商为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对于该商品或服务来说,处于信息优势,这属于顾客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但是,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是要付款的,对于企业的支付能力,供应商则处于信息劣势,企业处于信息优势。

供应商作为信息劣势方,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能解释顾客的这种需求。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企业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财务信息对供应商决策的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企业提供的信息经过审计后,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企业又未能如约支付货款,供应商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一定程度上弥补货款损失,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人也可能存在潜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给供应商提供了证明其支付货款能力的相关信息,但是,供应商未必相信这些信息,通过审计,告诉供应商,企业提供的相关财务信息是可信的,这类似于给企业财务信息贴上了可信的标签,审计发挥了传递财务信息可依赖信号的作用,这种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

7.员工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员工的收入来源于企业,个人事业前途也与企业休戚相关。但是,对于相关信息来说,企业处于优势,员工处于劣势。员工作为信息劣势方,有潜在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能解释员工的这种潜在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企业是否存在损害员工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例如,是否存在违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行为,这类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能增加与员工利益相关的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信息对员工决策的有用性,这些信息既有财务信息,也有非财务信息,这类潜在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信息优势方,在委托关系中处于人的地位,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可能为员工提供了一些与其利益相关的陈述或信息,但是,员工未必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审计,用第三方告诉员工,这些陈述或信息是可信的,这种审计发挥了陈述或信息可信的信号功能,这种审计需求,可以是针对员工相关管理行为的,属于经济信息主题,也可能是针对员工相关量化信息的,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

8.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就非最高管理层经管责任履行来说,最高管理层存在信息劣势,非最高管理层存在信息优势。最高管理层作为信息劣势方,存在潜在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非最高管理层是否遵守了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最高管理层制定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这种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检查非最高管理层是否建立和执行了有效的制度及业务流程,这种审计需求属于制度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可能增加非最高管理层提供的经管责任履行相关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信息对最高管理层的决策有用性,这种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对于非最高管理层的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进行检查,审计师如果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最高管理层可以追究审计师的责任,一定程度上弥补错误审计意见带来的损失,这种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审计师发表意见的特定事项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非最高管理层作为信息优势方,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审计是一种信号传递机制,非最高管理层可能给最高管理层提供了一些关于其经管责任履行的陈述或信息,但是,最高管理层未必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审计,告诉最高管理层,这些陈述或信息是值得依赖的,审计发挥了陈述或信息可依赖的信号作用。这种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非最高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9.小股东与管理层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当企业股权分散、不存在大股东时,管理层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小股东(也就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是企业的主要经济关系。很显然,关于企业的相关信息,小股东存在信息劣势,管理层存在信息优势。这种情形下,小股东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管理层是否存在损害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同时,还能检查管理层是否建立和执行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这类审计需求属于制度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陈述或信息对小股东的决策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可能包括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对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进行检查,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则小股东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小股东的损失,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审计师发表意见的特定事项而言,可以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作为处于信息优势的管理层,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可以解释管理层的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管理层可能给小股东提供了其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陈述或信息,但是,小股东未能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审计,告诉小股东,这个陈述或信息是值得依赖的,审计发挥了传递陈述或信息真实性的信号作用。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10.小股东与大股东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当企业存在大股东时,大股东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相关情况具有信息优势,小股东难以影响企业,有信息劣势。大股东对企业的掌控直接影响小股东的利益,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形成委托关系,作为委托人的小股东,有潜在的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能解释小股东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大股东是否存在损害小企业利益谋取大股东利益的行为,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同时,通过审计,还能检查大股东是否精心经营企业,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等是否存在制衡,这类审计需求属于制度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可以发现企业提供的信息中所包括的舞弊或错误,从而增加信息的可信度,进而提高这些信息对小股东的决策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信息主题,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根据保险理论,经过审计的陈述或信息,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则小股东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股东的损失,审计费用类似于保险费,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视审计师发表意见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大股东作为人,也可以存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可以解释大股东的这种审计需求。作为掌控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也可能给小股东提供了一些陈述或信息,但是,小股东未必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第三方审计,告诉小股东,这些陈述或信息是可以依赖的,这种审计发挥了传递陈述或信息是真实的信号作用,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视大股东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以上所述的10种委托关系下的审计需求及解释理论,归纳起来如表2所示,委托人和人都可能有四个类型的审计主题需求,但是,解释不同需求者、不同审计主题的需求理论却不同。

(三)多样化的潜在审计需求向有效审计需求的转换

上述分析表明,不同委托关系下,不同需求者的审计需求存在差异,这些需求都是潜在的需求,这些潜在需求能否得到实现呢?也就是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些潜在需求才能转换为有效需求呢?我们认为,这里的关键条件有三个,一是需求者的成本效益比,二是需求者的行动能力,三是政府关注程度。

首先,审计肯定会带来某种收益,但是,需求者也可能要为此付出某种成本或代价,需求者会比较审计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需求者才有可能将潜在需求推向有效需求。也许在一些情形下,需求者可以转嫁审计成本,但是,转嫁审计成本可能带来需求者以其他的方式付出代价。由于一些潜在的审计需求不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比,所以,这些需求未能转换为有效需求。

其次,需求者的潜在需求要得到实现,必须要有能力建立审计机构或聘任外部审计师,这都需要潜在的需求者具有行动能力,如果没有行动能力,审计需求只能处于难以实现的状态。例如,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小股东有潜在的审计需求,但是,单个小股东本身没有能力推动这种审计需求得到实现,只能是潜在的需求;又如,员工可能关注企业的相关信息,有潜在审计需求,但是,单个员工无法推动这种审计需求得到实现,这种需求只能是潜在需求;再如,社会公众可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潜在需求,但是,单个的社会公众没有能力推动这种潜在需求得到实现。

第三,无论需求者是否有行动能力,也无论需求者自身认为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政府对于某种潜在的审计需求很关注,则政府可以作为推动者,通过立法的方式,将潜在的审计需求转换为有效审计需求。当然,政府对审计需求的立法,也会考虑审计的成本效益,这种考虑通常会从宏观角度,而不是从单个需求者的角度,只有认为从宏观角度来说,审计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才有可能以立法的形式来确定某种审计。

现实世界中,一些潜在的审计需求,由于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没有转换为有效审计需求。然而,就某种特定的潜在审计需求来说,上述三个方面的条件可能是变化的,而这些变化的条件,可能导致一些潜在的审计需求变为有效审计需求,例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审计,多数国家没有强制性要求,主要处于潜在需求阶段,但也有少数国家实行强制审计,潜在需求已经转为有效需求。

(四)需要由民间审计来供给的审计需求

潜在审计需求转换为有效需求之后,哪些需求要由民间审计来供给呢?一般来说,审计师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原则,一是独立性,二是成本效益(郑石桥,2015)。然而,根据表1的归纳,审计需求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委托人,二是人,不同的需求者,上述两个原则的内涵不同。

对于委托人来说,关于独立性,审计师生产的审计产品由自己使用,并不需要他人来使用,所以,委托人并不需要考虑审计师是否要独立于自己,而要考虑的是审计师能否独立于人,所以,一般不能依赖内设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只能依赖外部审计机构。委托人虽然要选择外部审计机构,但是,委托人仍然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建立一个审计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二是委托民间审计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究竟选择何种形式,委托人会权衡成本,何种审计主体的成本低,就会选择何种审计主体。一般来说,如果委托人的审计需求数量具有一定规模且较稳定,则可能选择自己建立审计机构,政府、企业集团母公司作为委托人,就是这种情形;而审计需求数量不多或不稳定时,则可能选择聘任民间审计机构,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就是这种情形。

对于人来说,关于独立性,由于人是将审计信号作为传递手段,其审计产品由委托人来使用,必须让委托人相信审计产品,所以,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人,只能选择与人无利益关联的外部审计机构来实施审计,只有这样,审计才能真正发挥信号功能。从理论上来说,对于企业,外部审计机构有政府审计机关和民间审计机构,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无法选择政府审计机关,只能选择民间审计机构,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如果审计信号是发送给政府相关部门,则选择政府审计机关是可行的,如果审计信号是发送给非政府组织,则选择民间审计机构是可行的。至于成本效益原则,由于基于独立性的要求,人的选择范围受到限制,只能是对于民间审计不同事务所的选择,因为不同的事务所有不同的收费政策,人会基于其性价比从不同事务所中做出选择。

(五)企业组织对民间审计需求的一般理论框架――整合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以上分析了不同委托关系、不同需求者、不同审计主题的潜在审计需求,并且将匹配到不同的审计需求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潜在审计需求转换为有效审计需求的要求以及由民间审计来供给的审计需求。根据上述分析,下面提出一个整合各种审计需求理论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

企业存在多种委托关系,不同委托关系实质上都是实际控制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前者是人,后者是委托人。在各种委托关系中,由于人性自利,人可能产生问题,由于有限理性,人可能产生次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次优问题,委托人和人都存在审计需求(郑石桥,2016)。

从委托人来说,会担心人是否最大善意履行经管责任,从而希望通过独立于的审计对人进行检查,一方面,检查人会有损害人利益的各种行为,这就产生了经济行为主题的审计需求;另一方面,检查人是否建立了适宜的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这就产生了制度主题的审计需求。解释上述两方面需求的理论是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另外,委托人还会担心人提供的信息是否存在舞弊或错误,从而希望通过独立于人的审计对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检查,这些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这就产生了信息主题的审计需求,区分为财务信息主题和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这种信息审计需求的理论是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

从人来说,即使其没有问题和次优问题,但是,委托人并不一定相信委托人的陈述或信息没有问题和次优问题,所以,需要一个信号来告诉委托人,其没有问题和次优问题,独立于人的审计可以充当这种信号,这种审计需求的类型,视人的陈述或信息而言,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解释人审计需求的是信号传递理论。

虽然委托人和人的审计需求并不一定都由民间审计机构来实行,但是,由于民间审计同时独立于委托人和人,如果还具备成本效益优势,则民间审计机构就成为有效审计需求的供给者。

四、结论和启示

企业为什么需要民间审计机构来审计?现有文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等多种观点。本文在现有审计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将各种需求理论整合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企业存在多种委托关系,在各种委托关系中,由于人性自利,人可能产生问题,由于有限理性,人可能产生次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次优问题,委托人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经济行为主题和制度主题审计需求的是理论,解释财务信息主题和非财务信息主题审计需求的是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人也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其审计需求的理论是信号传递理论。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企业审计需求是复杂的,不同的审计需求针对的审计主题不同,需求者希望通过审计来得到的效果也不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审计,要从审计师的聘任者来分析这种审计的需求者,进而能够判断这种审计的价值何在。这种认知,对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何使用审计产品及监管部门如何监管民间审计,都具有意义。X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刘明辉,薛清梅.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动因的观点述评[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9):11-13.

[3]陈汉文.实证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Watts R L.Corporate financial statements:a product of the market and political processes[J].Australian Joural of Management,1977,(3):53-75.

[5]Chow C W.The Demand for External Auditing:Size,Debt and Ownership Influences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57):272-291.

[6]Watts R L,Zimmerman J L.Agency Problems,Audi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Some Evidence[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613-634.

[7]Watts R L,Zimmerman J L.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M].Prentice-Hall Inc,1986.

[8]DeFond M 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client firm agency costs and auditor switching[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2,11(1):16-31.

[9]Abdel-Khalik A.Why Do Private Companies Demand Auditing? The Case for Loss Control[J].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1993,(8):31-52.

[10]Barefield R,Gaver J,O'Keefe T.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Economics of Attest: Extending Results from the Audit Market to the Market for Compilations and Review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3,(12):74-87.

[11]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冲突与高质量审计需求――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经济科学,2006,(2):72-82.

[12]高雷,张杰.成本、管理层持股与审计质量[J].财经研究,2011,(1):48-58.

[13]Datar S M,G A Felthman,J S Hughes.The Role of Audits and Audit Quality in Valuing New Issues[J].Jour nal of A 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1,14(1):3-49.

[14]胡晓.公司业绩与审计需求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73-86.

[15]肖小凤,唐红.新股发行市场的审计师选择――来自2006年―2008年的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37-43.

[16]潘克勤.实际控制人政治身份、自律型治理与审计需求――基于IPO前民营化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4):57-65.

[17]Titman S,B Truman.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he Valuation of New Issue[J].Journal of A 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6,8(2):159-172.

[18]陈梅花.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证据[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9]宋常,恽碧琰.上市公司首次披露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5,(1):32-40.

[20]郭志勇.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7):68-72.

[21]Wallace W A.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Audit in Free and Regulated Markets:A Review[J].Res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1987,(1):7-34.

[22]Menon K,Williams D.The Insurance Hypothesis and Market Price[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69):327-342.

[23]薛祖云,陈靖,陈汉文.审计需求:传统解释与保险假说[J].审计研究,2004,(5):20-25.

[24]章雁,黄美玉.审计需求保险假说成立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商业研究,2014,(1):117-125.

[25]陈毓圭.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审计制度重要意义 将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做好做实做到位――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培训班上的讲话[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12-15.

[26]吴秋生.内部控制审计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4):60-64.

[27]杨瑞平.内部控制审计有关问题探索[J].商业研究,2010,(4):63-67.

[28]胡继荣,徐飞,管小敏.风险导向下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216-220.

[29]黄秋菊.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3):66-72.

[30]Park J,Brorson T.Experiences of and views on third party assurance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report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13(10-11):1095-1106.

[31]Simnett R,Vanstraelen A,Chua W F.Assurance on sustainability report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Accounting Review,2009,84(3):937-967.

[32]沈洪涛,王立彦,万拓.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能否传递有效信号?――基于企业声誉理论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1,(4):87-93.

[33]徐向真.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相关问题探讨[J].审计月刊,2014,(7):15-16.

[34]贾云洁.澳大利亚政府审计外包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14,(6):63-71.

[35]郑石桥.交易成本、审计主题和政府审计业务外包[J].会计之友,2015,(7):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