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4:27:37

需求范文篇1

本次调查选取了辖区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的4个乡镇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份。调查结果显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过融资交易的调查对象81个,占样本总数的84%.其中农村信用社为76个,占样本总数的78%。

(一)农户贷款需求情况和贷款满足度情况。

①农户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97户农户中,主要收入来源按行业划分,其中种植业占36.08%,养殖业占18.56%,加工、贩运占15.46%,商业经营占30.93%,外出务工占28.87%,农村生产经营已从传统单一农业生产逐步转向多元化方式。②农户贷款需求加大。在调查的97户农户中,全部都有过借贷行为,有82户向金融机构申请过贷款,占样本总数的85%,没有在金融机构过贷款的农户仅为15户,占样本总数的15%,有过民间借贷的农户47户,占样本总数的48%。,农户贷款需求Et益旺盛。③农户贷款的满足度较低。调查显示,97户农产中获得过贷款的有82户,占样本总数的85%,然而借款需求完全满足的仅有25人,占样本总数的26%;满足度达到80%的27人,占样本总数的28%:满足度在50%以下的29人,占样本总数的30%,农户资金需求大而满足度较低。

(二)农户借款来源、用途、额度及利率情况。

①农户民间借贷频繁。发生借贷行为的82户农户中,有81户贷款主要来自农信社,其中53户以上有过民间借贷行为,54.64%,2011年前8个月期间民间借贷总量达到165笔248.5万元,户均达到3笔4.69万元。表明现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农户转向民间借贷,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民间借贷行为的活跃。②农户借款用途广泛。农户用于种植业的借款比例为22.62%,养殖业的比例为24.74%,加工、贩运、商业经营的比例为45.51%,建房、日常生活等消费的比例为7.13%。农户生产经营呈现多元化,借款用途也呈现多样需求。③农户借款频率增加。一年内,与金融机构发生过借贷行为的农户为82户,占比84.54%,根据总的借款次数、借款金额和被调查的样本户总数,计算出我市农户年均借款次数为1.47笔/户。目前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品种普遍存在期限短、金额小的特点,农户借款额在1—5万元之间的比例最高,表明农户需要通过多次借贷或民间借贷来满足融资需求的趋势日益明显。④借款利率上浮幅度大。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对农户不同担保方式的贷款利率定价采取比较粗放的方式,多采用固定利率,上浮幅度集中在50%一120%之间。82户农户中,贷款利率全部上浮,其中:上浮在50%以内的有3户,50%一80%之间的10户,80%一100%之间的47户,100%以上的22户。农户认为贷款利率偏高的占83.27%,适中的占16.73%。

(三)农户贷款难度增加。

有75.61%的农户认为贷款难,16.8%认为比较难,7.59%认为不难;有57.62%的认为贷款条件高,43.3%认为贷款的手续繁杂,23.71%认为贷款审批时间长;贷款未满足的57人中,有40.2%是因为还款能力受质疑和抵押担保不足,28.87%是由于金融政策约束和信用社资金紧张,6.19%是贷款项目前景不被看好和用途不被认可,5.15%有不良信用记录。

二、制约农户贷款需求难以满足的因素分析

(一)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单一。

目前,石嘴山市仅有4家涉农金融机构,其中农村信用联社3家,村镇银行1家。3家联社2011年上半年贷款余额81.8亿元,占涉农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比重为96.6%。农信社在农村地区资金供应市场仍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农户只能被迫接受信用社的高成本资金,或者转向民间借贷,是目前农户信贷需求难以满足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农信社利率定价机制僵化。

据调查,辖区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由联社统一确定,基层信用社没有利率定价的权限。这种简单的利率式定价方法虽然方便操作,但忽视了农村信贷市场对利率的多层次需求,限制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利率的高位浮动虽然可以给信用社带来更大利润,但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加重了贷款农户负担

(三)农信社涉农产品创新不足。

一是大额农户贷款;二是一些涉农企业贷款;三是小城镇建设资金;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五是助学贷款;六是中介业务。但辖区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农户贷款业务主要是短期农户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这些业务贷款年限一般为1年,且金额多为l一5万元,针对当前农村资金的多样化需求,农信社信贷产品创新明显不足。

(四)农村金融市场政策不完善。

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难以实现高水平的均衡,而当前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有限,大量支农贷款风险难以得到补偿,农业保险覆盖面低,致使农村金融供给意愿受到限制。

(五)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信息还没有纳入征信系统,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对借款人资信调查的成本高,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对涉农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引导。

建立对涉农金融机构的约束性法规,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建立农村信贷稳定增长机制。依托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结合农村经济的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金融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制度。积极发挥财政在激励需求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扩大财政扶持农村金融的覆盖面,引导金融资源向流农村。

(二)健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提高农信社贷款利率定价精细化水平。

农村信用社要根据贷款对象、方式、担保物、期限、信用记录、客户承受能力及对农信社贡献度等因素,科学合理的定价利率标准,适当加大对乡镇基层社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执行过程中的自主性、灵活性。

(三)加快完善涉农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针对当前农户贷款的多样化需求,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转变经营观念,完善现有农户小额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业务,在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创新授信和抵押担保等方面加大力度。

(四)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保障补给政策。

加大对农业保险业务的宣传和推广工作,积极发展农村保险,提高农村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在发展政策性保险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商业保险、合作互助保险,充分发挥对农业经济的补偿作用。

需求范文篇2

1调查范围及样本选取

调查问卷从基本信息、种植信息和信贷信息三方面进行了设计,共向5个乡镇12个行政村发放了Ii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93份,包含实地调查和电话调查。经过处理,最后样本的数目为93个。本文全部数据及指标均来自此调查,部分数据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得出。本研究对于要素变量的选取,主要基于相关理论的探讨、银行调查判断需了解的主要项目及资料取得的方便性。

2提出假设与统计方法

根据研究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农户贷款需求基本与经营规模、农户投资、贷款利率、借贷期限以及农户家与金融机构的距离有关。据此假设:贷款需求与农户的年龄、年收入、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正相关。本研究要素变量分析主要运用描述统计、频率统计等方法,贷款需求与要素的关系主要运用线性回归方法,以贷款金额表示农户的贷款需求。

3变量设置与回归模型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年龄、年收入、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具有线性相关性,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其中y为贷款需求,x~X为上述表中各变量,。为常数项,a~a为各变量的系数,另外增加随机变量e。

4描述统计及分析

4.1年龄因素分析

年龄要素调查结果显示,41~45岁的占31.18,46~5O岁的占43.O1%,51岁以上的占25.81,平均年龄为47.67岁。可见,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活动的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而此年龄段人群的子女,或是上大学或是刚刚参加工作,面临教育、工作、结婚的巨大压力,因此资金需求较大。

4.2其他因素分析

对于年收入、成长时间、种植年限等其他几个影响因素按照年龄因素分析方法得出如下结论。

4.2.1年收入因素分析结果调查发现,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占16.13,年收入在1O万元以上的仅占4.3,平均年收人为6.13万元,大棚种植农户的年收入总体水平较低。一方面,较低的收入决定了农户的贷款额度和还款能力;另一方面,农户为提高年收入,肯定需要加大生产投入,而资金又是其发展的瓶颈,说明信贷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4.2.2成长时间因素分析结果农户大棚种植的农作物平均生长时间需要3.3个月,资金回收期较短,可以给贷款期限的选择提供参考。

4.2.3种植年限因素分析结果考察种植年限主要为积累种植经验提供参考。农户大棚种植的平均年限为3.32年,种植5年以上的仅占25.8.

4.2.4种植面积因素分析结果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平均种植面积为1O.18亩。调查了解到,土地所有权主要是承包形式,又分为直接跟村里承包和跟私人承包,可以考虑适当的租金费用,假定种植面积有正的规模效应,可以在成本收益中适当参考

4.2.5大棚种植中最关注要素因素分析结果该要素是选择项,选项分别为:规模、技术、质量和品种。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户(8O.6)认为质量是第一位的,假定资金投入可用于购买改良品种,改善大棚环境,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从这个角度看,应有大量的资金需求。

4.2.6是否知道农药标准和使用技术因素分析结果不知道农药标准的情况下,该要素引发的思考能否保证产品符合国家农药标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种植户使用的还是传统技术,假定新技术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未使用新技术是否因为缺乏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研究。

4.2.7销售渠道因素分析结果销售渠道也是选择项要素,分别为本地居民、批发市场和外地市场。绝大多数农户(96.8)通过批发市场销售,对市场的依赖性较强,贷款风险评估和控制时应充分考虑该因素。

4.2.8需要用钱的月份因素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农户最需要用钱的月份为春秋两季,大胆推测为大棚支架及塑料布更换时节、种植初期或土地追肥时节,瞄准最需要用钱的时节做好宣传,有针对性地发展此类客户,可以后续深人研究。

4.2.9贷款次数因素分析结果从该要素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客户拿过贷款,经调查了解,贷款行主要是信用社,而且农户联保形式贷款较多。由此可知,如果农户有一定的金融知识,银行对贷款产品和还款方式的介绍相对容易,市场开发难度不大。

4.2.1O贷款用途因素分析结果该要素为选择项要素,即无贷款、农业生产投入、经营个体、修建房屋、子女上学、临时应急、婚丧嫁娶、看病求医及其他用途。由此可见,用于农业生产投入的仅占60.2,由于是信贷调查,农户答卷保守,说明在不少情况下,资金并非用于农业投入。对年龄要素进行分析发现,中老年人群子女的资金开支较大(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婚丧嫁娶费、婚房费用等),也可以看作是家庭其他方面的资金需求占用了农用资金。例如,某农户自有资金5万元,建房需要5万元,农业投入需5万元,向银行贷款5万元,很难界定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的具体用途。暂且可以认为银行贷款全部用于农业投入,而建房的5万元全部是自有,因为这也是合规合情合理的。由此可以得出,农户的贷款用途并非很重要,而更应看重其还款来源,即收入能力。

4.2.1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贷款难度因素分析结果该要素为选择项要素,分别为非常困难、困难、容易、非常容易、不清楚。该项显示的是客户认为在本行贷款的难易程度,其中6O.2的客户选择容易,分析其原因,一是该种性质农户手续齐全,符合银行贷款要求;二是大棚种植属于经营性活动,农户与外界接触多,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关系,容易找到担保人。

4.2.12困难因素分析结果该要素为选择项要素,包括利息太高、手续麻烦、没有熟人、没有担保和抵押、需请客送礼、贷款额太低等。由上一要素可知困难是什么,绝大多数农户(53.8)认为邮政储蓄银行的贷款利息高,难以承受,但是随着信贷风险的管控,肯定能带给老百姓可承受的利率。没有担保和抵押也是阻碍客户在邮政储蓄银行贷款的一个因素,银行的保证模式单一,而农户又缺少教师、医生、公务员等符合银行担保要求的亲戚朋友,即使有,交往关系也不足以让其为农户担保。对此,银行应当思考和开发新的保证方式或贷款品种,更好地服务“三农”。

4.2.13是否参加过学习因素分析结果该要素显示,绝大多数(95.7)农户并没有参加过种植专业知识的学习,种植风险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银行在放款时应考虑个人的种植能力及其应对种植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后续可以深入研究农业发展较好地区是否参加过贷款风险相关性的学习。

5回归模型分析

运用SPSS19.0,采取强制进入策略(Enter),进行多重共线性检测,得到R。一0.583.由于样本数量较多,该系数表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总体线性关系成立。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测试,在9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的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根据表4,可以得出回归方程如下:Y一一12.933+0.205Xl+0.476X2+0.126X3+0.596X4‘表明贷款需求与农户的年龄、年收入、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正相关。但x(年龄)、X。(种植年限)与贷款需求弱正相关,与原假设基本一致。

6结论

6.1研究结论及本文局限

本文通过对本地大棚种植农户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着重研究了农户年龄、年收入、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与贷款需求的关系,最终得出贷款需求与农户年龄、年收入、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呈正相关的结论。但是本研究结论可能存在以下局限性:本文的研究仅使用了滨海县部分乡镇的抽样截断面调研数据,具有一定的时限性,没有对更长期间和更广地域进行考察。本文对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对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未对原因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数据获取方式为问卷调查,选项的局限性可能使所获数据与真实性数据有微小出入。

6.2风险结论及相关对策

滨海县大棚种植农户种植品种单一。调查对象主要是早季节西瓜,相似度极高,品种多样性不足,对地方市场的依赖性较大,风险较为集中,需要严格落实行业信贷政策,优化信贷资产结构。“菜贱伤农”、“一分钱菜价却无人问津”记忆犹新,在同情菜农的同时,更要做好银行的风险控制,时刻关注市场价格波动,在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地方的特殊经济环境,随时制定和调整相关战略政策,确保将贷款逾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使资金流向市场最需要的行业,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路标引导社会投资。在大棚种植农户信贷中,银行要根据农产品的成长期和种植时间确定资金需求的时间和期限,灵活配置还款方式和贷款期限,降低期限结构错配风险,解决贷款期限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状况,提高贷款变现能力,推动信贷业务发展。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在允许的区间内进行利率浮动,更好地经营各种细分市场,做到贷款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供求机制。聘请政府或社会的农业技术顾问对信贷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学会鉴别贷款的真实用途是否为农业生产所需,确保贷款合规使用。坚持“便民、利民”原则,在不放松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实行扁平化管理,降低管理重心,减少中间环节,最大限度地简化各种手续,提高效率。在建设完善的管理机制的前提下,下放更多权限。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对地区经济金融环境、市场条件、市场细分和市场区隔的分析研究,确定不同的营销和服务方式,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强信贷队伍的培养建设,提升信贷经理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能力,从源头上杜绝风险。

需求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择业;企业需求

1高职毕业生择业需求特征

1.1“钱多活少离家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造成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父母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对于一些离家远、工作任务重、有一定难度的工作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希望找一个“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这种就业观念是不利于毕业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的,并且也不利于毕业生在企业中良好发展的。同时,“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也是不切实际的,是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不符的,毕业生应该摒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

1.2就业期望值过高

由于高职学生长期在校生活,对于社会的竞争态势以及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容易出现好高骛远的心态,没有深刻理解高职学校定位以及高职学生的社会定位,出去找工作的时候,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对于自己在就业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高职学生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已经由从前的只有少部分受众转变为较大规模群体普遍可以享受的专业化培养方式。由于社会需求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原因,有部分企业宁愿雇用农民工也不愿雇用大学生,甚至出现了农民工工资比大学生工资高的现象。并且,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往年剩余的毕业生及社会失业人员,造成就业市场上企业的话语权高,所以高职毕业生应该及时调整自身的心态,找好自己的定位,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心态去求职。

1.3不能很好适应企业要求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各个方面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的文化和对员工的要求也具有了时代的特征,更加注重效率和服从。同时,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比重降低,没有过多考虑员工的需求以及条件,对员工的个性化特点容忍度变低,并且对员工的团队配合协调能力要求变高,这样才能适应目前社会高速发展、快速变化的特征。但是,很多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悠闲自在,好吃懒做,每天睡到自然醒,一旦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就会感觉极度的不自在、不舒坦,公司但凡安排一点工作,就会觉得自己不堪重负,并且会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到公司。

2企业需求特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节奏,也对员工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2.1基本的自动化办公能力

21世纪也被称为信息社会,计算机的运用场景,基本已经扩散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现代企业也对员工基本的自动化办公能力有了一定的要求,诸如EXCEL表格、WORD文档、PPT的制作等,都会在各种场景上运用到,高职学生如果想在企业中有更好的发展,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自动化办公能力。当下,由于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问题,虽然在学生当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课程,但除计算机专业相关学生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基本自动化办公能力的学习。这就导致高职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对于企业中制作表格或PPT等,不能有效胜任,造成企业对高职学生素养低的印象。

2.2职业道德

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职业道德,但总的来说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对于企业来说,员工能否爱岗敬业,有组织、有纪律,忠于职守,乐于奉献,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大做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员工来说,也应该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价值,这也是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体现。但目前来看,初入社会的高职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中常常会表现出不爱岗不敬业的现象。同时,由于很多高职毕业生,大多在中小企业工作,企业的发展前景还不够稳定,企业员工的流动性较大,这也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一旦在公司感觉受到委屈,或者觉得工作太苦太累,就会一纸辞呈离开工作,甚至不打招呼直接离开,这些没有职业道德现象的存在,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3专业技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再加上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下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已经由以前的低技术含量、低知识水平,逐渐转变为高技术、高知识水平,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不管是在职业素养还是专业素养上,高职学生都应该重视起来,努力做到适应企业的需求,这样才更容易被企业所接纳。同时,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如果有更好的专业技能,也更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且,有更高的专业技能,也意味自身价值更高,对企业能够做更多的贡献,不可替代性也越高,对应地也就能获得更高的薪酬待遇,对未来的发展也更有帮助。

3毕业生择业需求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3.1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错位

相较于本科院校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在日常的教学和实训过程中,高职院校对市场和企业的敏感度稍弱,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讲授缺乏创新性,教学方式僵化陈旧,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够。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职业教育的特有优势,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形成个人逐步成长和企业良好发展的双赢局面。

3.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学生由于其自身底子差,其本身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也不够,导致其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理论知识方面,因高职学生文化底子弱的原因,其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擅长的,甚至有一定的抵制心理。其中有不少高职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常识知识都没能完全掌握,更不要提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同时,高职学生在一些社会礼仪和文明举止方面也认识不够深刻,不能够做到严于律己。这也是其综合素质不高的一个体现。

3.3高职学生没能正确认识到目前的就业形势

大部分高职学生也是一直在校学习的,不能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而就业岗位却没有大幅提高,这就导致了目前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求职人员竞争激烈。而高职学校学生在高等教育中又处于较低序列,相对于本科及以上学历,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而部分高职学生还不能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期望值过高,这样往往会导致高职毕业生出现心灰意冷的心态,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高职学生就业需求与企业需求脱节应对措施

4.1转变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市场相衔接,了解企业需求,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开展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训,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同时,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持续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

4.2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高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一门课程,对于大学生校内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高职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及早给学生的未来生活指明方向,找准目标。这样,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生也就能更有目标,更有计划。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生毕业前找工作的一门针对性专门课程,能够给毕业生提供一些求职技巧和注意事项,对于毕业生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高职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并且列举一些实际案例,更加形象地展示本校学生毕业后一般的就业单位都是哪些、就业岗位都有哪些,以便毕业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未来的就业岗位和环境,做到心里有数,以便更切实际地求职,避免走过多弯路。

4.3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毕业生具有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不足的特点。高职学校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源于没有考上本科的学生,从客观上来说,其自身存在先天不足的特点,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对一些基础性知识进行加强教育。并且,针对高职学生重实操的特点,努力提高其实操水平,扬长补短,以便在就业市场上有一定的特色优势。同时,高职学校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对一些常识性的社会人文知识和文明礼仪的教育,并且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便其在工作岗位能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最后,要注重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优良品质,要重视培养学生任劳任怨,不怕吃苦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仰维.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职业能力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106-107.

[2]徐雅婕.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营销探析[J].产业科技创新,2020,2(36):112-114.

需求范文篇4

第一条为了加强全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合理配置、使用电力资源,改善能源消耗结构与方式,提高电能利用效率,根据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和保护环境,实现最小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

第三条省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经委)负责本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起草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拟定技术标准;

(二)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目标,扶持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和节电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三)推动能源服务中介组织的发展。

省级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州、市经委负责制定和实施年度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计划,提出负荷管理目标、节电目标和实施方案等。

第五条电网经营企业负责制定本企业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及技术的实施计划和措施,设立相应机构,配置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第六条电力用户应当采用高效节电技术和产品,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电能效率,减少电力消耗,并配合落实各项负荷管理。

大中型电力用户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工作方案,设立节电管理岗位,并配备培训合格的专业节电管理技术人员从事本单位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负荷和节电管理

第七条省经委应当制定全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目标规划。

有关部门在制定电力发展规划时,应当把电力需求侧管理规划纳入其中。

第八条电网经营企业应当开展负荷管理工作,平衡电力供求,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合理有效地实现转移高峰最大负荷,提高用电负荷率。

第九条电网经营企业应当加快建设和完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负荷监控能力达到本地区总用电负荷的70%及以上。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主站系统和通信通道由电网经营企业建设,用户终端由电力用户购置并委托供电部门安装。

第十条各级经委通过调整电力用户的生产班次、错开上下班时间、调整周休息日以及将用电设备检修安排在用电高峰季节或高峰时段等方式,实施负荷管理。

第十一条在电力供需紧张情况下,省经委应当组织电网经营企业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计划用电方案,采取科学、合理、有效措施,先错峰、后避峰、再限电。

第十二条各级经委应当定期组织对用电大户的单位产品电耗进行考核管理、用电检查和评估,定期公布高耗电行业平均用电单耗,制定高耗电行业单位产品电耗最高限额标准,督促用户降低用电单耗。

第十三条各级经委定期对供电企业供电营业区内的用电大户进行排序,确定节电增效的重点电力用户。

被确定的节电增效重点电力用户应当确定节电项目、提出节电措施、预测节电效益。

第十四条重点鼓励下列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

(一)推广绿色照明技术、产品和节能型家用电器;

(二)推广高效风机、水泵、电动机、变压器的应用技术,加快低效风机、水泵、电动机、变压器的更新改造,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三)推广大功率低频电源冶炼技术;

(四)推广交流电动机调速运行技术;

(五)推广电力负荷管理技术;

(六)推广无功自动补偿技术;

(七)推广建筑节能、环保技术;

(八)加强发电厂厂用电和供电线损管理和考核;

(九)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支持和鼓励煤层气发电项目;

(十)推广高效热泵、余热余能利用技术和电力蓄冷、蓄热技术。

第三章经费来源和使用

第十五条电力需求侧管理经费来源:

(一)从销售电价代收的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中提取;

(二)从差别电价电费中筹集;

(三)从电厂非计划停运违约费中筹集;

(四)从财政预算中列支。

第十六条电力需求侧管理经费主要用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培训和示范项目,支持节电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用于用户节电技术改造、购买节电产品和实行可中断负荷的经济补贴,支持电网企业建设负荷管理系统等。

第四章宣传与培训

第十七条各级经委应当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节电意识,为电力用户提供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信息和经验,引导电力用户采用科学的用电方式和先进的用电技术。

第十八条各级经委应当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政策、标准、技术等知识的培训,增强电力用户的节能意识,促进企业采用先进节能技术。

电网经营企业要配合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

第五章奖励和惩罚

第十九条各级经委应当对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电网经营企业、发电企业和用电大户应当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对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作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十条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低效高耗电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单位、企业,对生产、销售或者转让国家明令淘汰的低效高耗电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厂家、销售商,依法予以处理。

对用电检查和评估不合格,未按期完成整改,超计划用电方案用电的企业,列入错峰、限电名单,调减用电指标,直至中止供电。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所称负荷管理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确保合理用电、有序用电。

本办法所称技术手段是指采用可以实现移峰填谷、明显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生产工艺、材料和设备,以及启动负荷管理系统的控制功能,在负荷高峰时段实施可中断用电和短时限电。

需求范文篇5

供给制约

供给决定需求。要提供有效供给,一方面需要有效生产,即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需要流通,及时将产品运送到市场,让产品变成商品与消费者见面。从生产来说,生产决定消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为消费创造的不只是对象,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1]。所谓生产制约消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不合格的产品就不会也不能被消费,冰箱不制冷,电视机不出画面,汽车不能跑路,显然就不能进入市场,即使进入市场也卖不出去。二是生产的产品数量不合理。要么是产品绝对短缺,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处于绝对短缺状态,即使有钱也要受到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制度的限制。要么是相对短缺,也就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有的商品数量过多,超出了消费者需要,自然其超出部分难以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有的商品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现实的消费需求。从目前我国商品结构来看,绝大多数商品处于供大于求或供过于求的状态,但是也有少数产品满足不了需求,如部分旅游产品、廉价医药等。产品结构不合理的根源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的是因为这种商品价格比较低,生产者不愿意生产。比如一些廉价的药品,非常受患者喜爱,但是由于利润率低,厂家不愿意生产;有的是因为市场信息不对称,生产者不了解市场需求;有的是因为某些商品出现了绝对的供大于求的情况,占用了社会资源,自然导致短缺商品无法生产出来;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大量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不仅挤占了优质商品资源,而且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由于伪劣产品价格低,因而不明真相的消费者选择了劣质商品,这种需求没有反映真实需求,是一种虚假需求,最终结果可能是优质商品退出生产,形成恶性循环。当然,生产出来商品之后,还需要流通环节,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被堆积在仓库中不及时地运送到市场,自然就不会被消费。改革开放之前,一方面各种商品(严格意义上讲是产品)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商品生产出来之后被积压在仓库没有卖出去。流通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环节。通常意义上所讲的生产决定消费,是因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对象,厂商不生产电视机,消费者就不可能消费电视机;面包商不生产面包,消费者就吃不上面包。但是其前提是流通顺畅,没有顺畅的流通,不及时将产品运送到市场上,自然消费者也没有办法消费。从一定意义上讲,流通作为中介,既“决定”生产也“决定”消费。之所以说流通“决定”生产,一是因为流通本身就是再生产的一个环节,流通就是生产。“资本价值在它的流通阶段所采取的两种形式,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它属于生产阶段的形式,是生产资本的形式”[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曾经指出,“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显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第一,很明显,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第二,这同样适用于产品交换,只要产品交换是用来制造供直接消费的成品的手段,在这个限度内,交换本身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3]。二是因为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互为前提。“如果我们对这三个形式进行总的考察,那么,过程的所有前提都表现为过程的结果,表现为过程本身所产生的前提。每一个因素都表现为出发点、经过点和复归点。总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成为流通过程的中介,反之亦然”[4]。“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基础所决定的,虽然这种连续性并不总是可以无条件地达到的”[5]。三是因为在再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直接影响上一个环节和下一个环节的运行。如果流通环节受阻,商品就不能进入消费环节,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得以实现,这时受损失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有者,生产就要停止。之所以说流通“决定”消费,是因为没有顺畅的商品流通,再好的产品不及时地运送到市场,消费者就无法消费。改革开放之后,在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流通业也得以飞速发展,物流业越来越发达。从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物流成本过高、物流设施不健全、物流体制不完善直接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既不利于生产者,也不利于消费者。

消费品价格制约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成为制约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消费品价格对消费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单个消费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比,即需求随着价格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下降而上升。“由于需求量随着价格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我们就说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对经济中大部分物品都是正确的,而且,实际上这种关系非常普遍,因此经济学家称之为需求定理(lawofdemand):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6]。这里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加以分析:第一种情况是: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他类似商品价格不变或下降,那就意味着对一种商品的需求因为价格上升而下降,但是存在替代品,人们转而消费其他消费品,从全社会来看,消费总量基本上是不变的。馒头价格上涨了,人们更多地消费面条;牛肉价格涨了,人们更多地消费羊肉。第二种情况是:所有商品价格都上涨了,这时就需要看消费品对消费者的必要程度,因为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需求的价格弹性显然就要发挥作用。在价格上升的条件下,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商品,需求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例如,对食盐的需求不会因为价格的上升而下降,也不因为价格下降而上升,因为这是生活必需品,价格弹性非常小。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商品,则需求量会下降,享受型物品一般价格弹性比较大,如果生活必需品消耗了更多的收入,自然要挤占享受型物品或服务的消费。用在吃和穿等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增加了,用在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自然要减少,用于旅游等休闲娱乐品和服务的支出自然要减少。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一是商品价格上涨对不同收入群体消费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果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者的消费影响最大,因为低收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最高,他们往往把更多的收入用于食品支出。对高收入者的影响最小,因为高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最低,在整个支出结构中,食品支出比例极低,不会因为食品价格上涨而减少消费。对于中等收入者的消费影响则处于中间状态,有影响但不是太大。二是不同消费品价格上涨对不同消费者有不同的影响。如果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所有消费者都要为此付出代价,比如粮食、肉类、蔬菜等,因为人们每天都要消费此类商品。有的商品虽然也属于必需品,但并不是影响所有人,而是只影响购买此类商品的部分消费者。如房子价格上涨并不影响所有消费者,只影响购房者家庭的消费支出,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要买房。同理,如果奢侈品价格上涨而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影响的只是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居民收入一直处于较快提高过程中,在收入提高情况下,价格上涨对消费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收入的提高快于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这时消费总量就会增加。第二种情况是收入的提高与价格上涨呈现同步状态的时候,消费品零售额总体增加,但居民购买的消费品数量基本保持不变。第三种情况是收入的提高赶不上价格上涨,消费量就会减少。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提高呈现不均衡状态,有的居民收入提高快,有的居民收入提高慢,价格上涨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大凡收入涨幅快于价格涨幅的,一方面会更多地追求生活必需品的质量,如是不是有机食品,食品的口味是否符合消费者需要;另一方面会增加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需求,如旅游、文化等产品的需求。如果收入涨幅慢于价格涨幅,实质上是收入降低。在收入降低的情况下,消费者首先减少的是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进而是必要的生活资料。从我国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来看,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固定价格制,同时通过票证制度限制消费,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也就是说价格与消费没有关系,价格处于严重扭曲状态,消费处于严重压抑状态。改革开放之后,逐步放开了消费品价格,其走势总体上一直处于上扬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自1978年以来,除了1998年、1999年、2002年和2009年四个年份之外,其余年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其中13个年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5%以上。如果把197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定基指数为100,那么到2011年则上升到了565,如果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7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58亿元,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3918.6亿元,后者是前者的118倍;如果扣除物价因素,则2011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32552亿元,后者是前者的20.89倍。当前世界各国都处于开放环境,不同商品价格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消费者自然要选择更低的价格。从世界范围来看,同样商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奢侈品的国内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其结果必然是更多的国内富人到国外大量购买国外商品,带回国内消费,实质上相当于把更多国内市场让渡到了国外,拉动了国际消费而制约了国内消费。

消费预期制约

预期是指经济决策者对于与其当前决策有关的不确定的经济变量的未来进行预测,其本质上是主观的,是一个特定个人的判断。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要作出消费决策,必然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果对未来作出乐观的判断和良好预期,就会增加当期消费;如果对未来作出悲观的判断和缺乏良好预期,自然就会减少当期消费。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消费者良好的消费预期,主要是收入预期。无论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给出的一系列向好政策,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与2010年相比要翻一番,还是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不断提高的最低工资标准,抑或是最近几年构建的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等,都改善了城乡居民预期,为扩大消费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有许多不良的消费预期直接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其中主要是刚性支出预期。一是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广大中低收入者不敢消费。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刚刚建立,保险水平比较低,养老保险刚刚起步,城市居民虽然有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但保险水平相对较低,难以确保城市居民在市场经济中遇到风险时还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为应付不测,就需要压缩当期消费。二是子女教育需要庞大的开支。虽然全国都实现了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但是由于教育资源分布极端不均衡,择校热、补课热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都需要家长庞大的教育支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开支更是十分庞大,有人形容农村一个孩子上大学全家都要受穷,这是一个真实的写照。三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愈来愈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必然面临急迫的购买住房的压力,原有不少城镇居民居住狭小或是无房户,也面临着购房的巨大压力,而房价居高不下,很多城乡居民无力购房等。如此这般,不少人只得压缩当期消费,将钱存入银行,尽管在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利息率,也就是说存款属于负利息,但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一直呈现快速上升势头,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城乡居民不敢消费。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总体比较低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从表二中可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总体上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下降速度比较快。

消费环境制约

需求范文篇6

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经营取向上对农村企业、经济组织与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着较强的金融排斥性,使其信贷创新的能动性与适应性大打折扣,并出现了信贷产品单一、产销不对路、服务方式陈旧等问题,导致了农村信贷创新与农村多元化需求相脱节,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快农村信贷创新步伐,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

现阶段农村信贷需求与信贷创新的现状

(一)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信贷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

1.信贷需求主体多元化,贷款需求面日益扩大。随着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对象日益多元化。调查发现,目前农村信贷需求主体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各类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消费需要贷款。二是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乡镇、个体、民营企业发展生产经营需要贷款支持。三是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和相关服务活动也需要资金支持。据对郴州市辖内200户农户、100户农村企业和50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抽样调查数据测算,全市农村贷款市场的需求面达62.5%,每年信贷需求量在100亿元以上。其中,农户需求面51.8%,信贷需求量51亿元;农村企业需求面77.1%,信贷需求量42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需求面42.4%,信贷需求量7亿元。

2.信贷需求用途多样化,贷款需求量快速增长。一是农民返乡创业资金需求旺盛。以郴州市为例,自2008年下半年来,全市返乡农民工约21万人,其中回乡自主创业者8.8万余人,创办各类企业1.2万家,其中60%以上急盼银行贷款。二是土地流转规模种养大户信贷需求旺盛。以该市嘉禾县为例,近年通过租赁、集体发包、返租倒包等形式,实现农村土地流转18.4万亩,涌现200亩以上农场、养殖场、花果山、农业科技示范园110多个,发展集中连片10亩以上种植专业户1480多户,其信贷需求总量达1.6亿元。三是农村个体工商户、运输户的资金需求增加。以该市临武县为例,目前从事个体工商、运输的农户达1.3万户,其信贷资金需求量达2亿元。四是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大幅上升。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国家扩大内需、鼓励农村消费等多项政策的实施,农民要求改善住房条件、购买彩电、冰箱、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类消费信贷需求不断增加。据抽样调查,有40%的农户需要消费贷款,其户均需求量达2万元以上。

3.大额农贷和中长期贷款需求增多。尽管目前农村生产仍以单个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但随着农户自身积累的增加,特别是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多数农户生产资金均可自足,农户小额贷款市场已逐步萎缩。而农村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民营、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大额贷款需求却明显增多。据统计,2006一2008年,郴州市农村大额贷款需求分别为26亿元、35亿元和4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0%以上。同时,在贷款期限需求上也呈现延长的态势。

(二)农村信贷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明显

1.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品种日益丰富。近年来,各地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农村信贷产品。以郴州市为例,主要有公司十基地+农户贷款、中介组织+农户贷款、金银及贵金属质押贷款、联保贷款、惠农卡贷款、“好借好还”小额信用贷款等,极大地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如该市辖内永兴县金融机构从2005年起推出了金银及贵金属质押贷款业务,有效解决“中国银都”金银冶炼企业融资难问题。至2009年6月末,该县金融机构共发放该类贷款9.8亿元,余额3.%亿元,占同期全县贷款余额的21.57%,较好地满足了辖内金银冶炼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银都”的快速发展。

2.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方兴未艾。郴州市作为全国首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试点地区,从2009年起在宜章、嘉禾两县开展了“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贷款、“信贷+保险贷款”等4个品种的创新试点工作。截至6月末,两县共发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贷款4914户、金额13435万元;发放“订单农业贷款”1825户、金额2巧9万元;发放“信贷十保险贷款”3078笔,金额21093万元;发放“农户林权抵押本栏编辑_纪森点稀少。郴州市县域农村地区现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401个,其中139个位于县城,262个位于乡镇,平均每个乡镇仅1.04个,个别地处偏远的山区乡一个网点都没有。至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至今仍为空白。二是涉农金融机构职能缺位。表现为:农发行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信贷服务受制于经营方向与职能定位的影响较大,加上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贷款能力总体有限;农信社在改制后受商业利益驱动,向农村地区贷款的积极性降低;农行支农机制尚在建立之中,目前直接面对农户的信贷业务比例较小;邮政储蓄银行虽开办了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但品种单一、客户群体较窄,支农作用发挥有限。三是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从现实情况看,以商业化改革为主导的商业银行大量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后,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基本上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难以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使得农村信贷创新失去了内在基础,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

2.信贷供给机制不适应,信贷创新的动力不足。现阶段我国正规金融信贷供给的总体特点是扶优限劣、扶大限小,具体表现为:信贷资源向效益好、风险小、盈利高的行业、部门、区域流动;信贷投放集约化、规模化,信贷资金向大项目、大集团、大城市流动明显;信贷审批与管理严格,不仅贷款权限普遍上收,而且要求借款人有良好的信用记录,能提供质、抵押物和完整的财务报表信息,还对放贷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这种商业化的信贷供给机制,严重制约了农村信贷创新的有效开展,不仅开发的信贷新品种应用范围窄,推广性与可复制性差,而且部分产品只能作为“样品”,难以广泛推广。再加上金融机构开展信贷创新的本质和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扩大市场、获取更高利益,而农村资金需求的现实状况,又决定了农村信贷创新具有管理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特征,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创新失去了内在动力。

3.内外环境与条件不成熟,信贷创新的能力不强。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信贷产品研发、管理、营销机制不健全,特别是缺乏信贷产品创新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二是地方政府在市场风险补贴、融资中介担保、抵押物登记评估、农业风险投资、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支持还不够。三是农村金融监管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基本与商业银行趋同,迫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风险控制上,而忽视农村信贷业务拓展与创新。四是农村金融信用环境欠佳,信贷主体的信用意识相对淡薄,信贷违约的制度约束力还不能有效发挥,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产品创新上极为谨慎。凡此种种,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贷创新的步伐。

推进农村信贷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农村信贷创新主体按照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间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其整体合力,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切实调整完善农发行、农行、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业务分工与市场定位。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地区设立多种形式的新型金融组织与小额信贷机构。引导规范农村民间融资,使民间融资在法律保护下公开合法经营。

(二)发挥法律与政策杠杆作用,增强农村信贷创新动力建议尽快出台区域金融法,明确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于当地,对达标机构给予奖励,对未达标的机构实行缴存特种存款、提高准备金率、提高营业税等惩戒措施。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村信贷创新,对支农信贷投人力度大、信贷产品创新多的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继续实行农村金融机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分类监管制度,适当放松对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例的最高限制,并在机构、业务准人审批、监管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农村信贷服务开展好的机构一定的政策倾斜。

(三)完善金融机构内部创新机制,提高农村信贷创新能力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信贷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体系与运作机制,规范创新流程管理,积极开发供需对接的农村信贷产品。加大信贷产品营销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信贷产品的评估与市场监测,促进信贷创新产品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实现信贷创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加大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增强农村信贷创新的自有能力。加快农村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为农村信贷创新产品的推广运用创造有利条件。

(四)推动信贷抵押担保创新,拓宽农村信贷创新空间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评估、流转交易管理等配套服务,及时出台林权、水权、土地经营权、应收账款、农村宅基地及其房产、大牲畜等财产抵押、质押的具体管理办法,丰富农村抵押、质押品种,为突破传统担保方式的限制提供条件。积极探索农村专业协会(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担保方式,开发多种形式的联保、互保等信贷产品,拓宽农村信贷服务的范围和空间。培育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民间中介机构,通过竞争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服务水平。

需求范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汽车服务公司销售服务流程的考察,发现原有的销售服务流程有被动销售和缺乏为顾客主动创造价值的趋向。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需求设计为核心的梢售服务新流程。这一新流程的提出和实施,不仅对汽车服务公司的经营绩效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而且对提升中国汽车销售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引言

进人21世纪以后,中国汽车的需求量和保有量都出现子决速增长的趋势,2002年超过300万辆,2003年超过400万辆,2004年超过500万辆,2005年步人稳步增长期,产销570万辆。从2005年起中国进人WTO后过渡期。汽车行业在WTO后过渡期的具体标志是:进口配额许可证全部取消,汽车平均关税降至25%,汽车零部件关税降至10%,贸易权放开。2006年国内汽车需求跃升至新的平台,我国国内汽车需求总量达到705万辆,同比增长23%,需求量比上年净增132万辆。

在进口汽车价格下降空间增大的背景下,国外的汽车经销商将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消费者选择面增大,选择更趋理性,汽车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了数年井喷式的爆发后必然会逐步回归理性,汽车市场供需状况发生了改变。在经历了价格战阶段和产品质量竞争阶段后,全球汽车工业处于同质化的状态,服务将是一种独特的、满意的、超值的产品。因此,21世纪竞争的第一要素将是服务,为此汽车市场营销也从产品市场营销转向了服务营销。

服务营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引人中国以后,在航空运输业、移动通讯业、家电行业、旅游行业和金融服务业等都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在汽车服务行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学术界现有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具体营销策略上,如发展多样化服务、开发新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包装、调整服务时间、提供服务承诺等。在汽车服务领域,许多专家围绕汽车售后服务产生的一系列活动形成了汽车后市场的概念;有人提出了汽车售后服务的创新模式:品牌化创新模式、CI化创新模式、俱乐部制创新模式;有人对4S店的服务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有人从“汽车服务工程”的角度.提出了汽车服务领域的各类分支的经营管理问题;有人从服务利润链的角度分析了汽车的顾客忠诚、员工满意与企业内部服务质量的关系;有人提出了汽车保姆式服务的理念,强调“一对一”、“点对点”式的汽车服务方式;有人则将诚信和标准看作是汽车售后服务的“品牌化”要素川。

以上文献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了客户的需求并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措施,但它们都是基于满足客户需求这一被动的视觉。实际上,服务的好坏不取决于定量化的效果而取决于客户的评价。因此有两个关键因素影响着服务价值认知的复杂性:其一是服务的全过程需要服务人员和客户的参与,最终结果的连续性和可靠性较难保持;其二是服务价值由客户心理判断继而行为认可予以体现,故服务缺陷和失败的发现和更正十分困难。因此,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之间存在很强的内在联系。挖掘客户价值需要服务商的主动参与。所以,我们通过对各汽车专卖店现行流程的确认分析,在遵循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汽车销售服务流程。

2客户需求设计

中国汽车服务企业原有的销售服务流程可总结归纳为九个模块:客户开发、前台接待、产品咨询、产品介绍、现场试车、双方协商、现场成交、现场交车、售后跟踪。通过对以上常规流程的观察,可以总结出它的优势如下:(1)基本动作流程文本化;(2)完善的销售状况统计表;(3)详尽的客户分等级管理;(4)考核指标的量化;(5)实施看板管理;(6)新车交车流程和按揭流程规范化。但是,常规销售服务流程的劣势也是显见的,主要表现在:(1)客户开发走出去这一块做得不详实;(2)部分管理表格过于繁琐;(3)缺少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及信息表;(4)员工的岗位职责说明不够细化;(5)管理表格缺乏延续性,没有月计划和周计划。

从总体上看,汽车销售服务常规流程的根本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被动的“守株待兔”式服务;另一方面是不能主动地为顾客创造服务价值。正是基于此考虑,客户需求指向应当从以前被动适应客户的需求转变为主动地为客户量身打制需求,明确提出客户需求设计的概念和操作流程。

根据我们对样本单位(广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销售服务的大量观察记录,发现销售代表在实际接待客户的时候就已经在进行咨询服务了。由于这两个步骤基本上没有时间间隔,因而将这两个模块合并成为一个模块。同样,原有流程中的产品介绍和试车这两个模块也可以合并因为根据我们观察,销售代表在进行产品介绍的时候都会带领客户围绕着产品向客户介绍,同时会让客户在车上进行一些操作,因而可以将这两个模块合并成为产品接触。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汽车销售服务流程,包括以下9个模块:客户开发、接待咨询、需求设计、产品接触、双方协商、签订合同、现场成交、现场交车、信息跟踪(如图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确认客户的需求层次及其特征如下:(1)代步的需求,这是汽车消费最基本的需求层次;(2)安全的需求,主要因素包括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安全防盗性等;(3)燃油经济性需求,以汽车行驶100kM的燃油消耗来衡量,这是中低收人阶层要考虑的主要因素;(4)动力性需求,包括最高车速、加速性、爬坡能力等;(5)舒适的需求,包括汽车的内饰用料是否讲究、车厢是否宽大、结构是否紧凑、电子系统是否先进等;(6)受尊重的需求,如豪华汽车能给主人以荣耀感、成就感,使车主人受人尊重等;(7)环保的需求,如客户汽车的排放标准、噪声标准需求,这些体现了客户对社会环境的关注;(8)汽车文化需求,高质量的服务带给人精神享受,此时汽车已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而汽车维护、休闲娱乐、汽车文化交流服务等汽车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成为影响客户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9)个性享受的需求,这是汽车消费的最高层次,此时车主购车是为了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生活的享受。

需求设计的实施流程是:一是对客户的需要和客户的背景进行分析归纳。根据客户背景和客户需要(对安全、性能、造型、舒适、经济、可信赖度等的需要)填写客户需求备忘录,并进行实时的分析归纳,得到相应的结论;二是总结出真正符合客户的需求,为此要根据对客户需要和客户背景的分析归纳,销售代表以专家的眼光提炼出客户的真正需要;三是询问和确认客户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完全成立,销售代表就可据此为客户精心挑选出相适应的产品;四是对需求设计的评估,要求销售经理抽查需求备忘录,每1一2个星期组织专题例会讨论,在总结经验或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更完善的操作方法和行动措施。

3客户需求的价值计量

把需求设计植人汽车销售服务流程后,我们发现汽车服务流程中的客户需求及其满足方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客户需求效用最大化模型”。在此,本文假设客户的消费需求为x,这可以表达为一组可能的汽车销售服务项目,如下式表达的R气集合上的偏好:

其中,犷,0定义为客户消费i种服务项目的数量。假设这些偏好是连续递增的,因此可以用拟凹效用函数U;R性-}R表示;再假设客户的收人为Y,服务项目的价格向量PeRct,因此,客户消费可行的服务项目集合就可以用以下预算方程来描述:

若对应价格收人组合,的服务组合的费用不超过其可支配收人y,0。客户在这种预算对应的约束下,就可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对此,本文要通过实际调查证明两个前提要件:一是与不同汽车等级和品种相对应的消费预算;二是与满足客户消费需求相对应的服务项目的设计与提供。支持上述两个前提的充要条件是证明效用最大化与支出最小化之间的等价性。为此,令U;R履R是一个严格递增的连续效用函数,并固定,则可以证明:如果x4是收入y,0的解,则x。也是理想效用水平为U(x)的解,而最小支出水平就等于”如果x。是理想效用水平“。(u,动的解,则x。也是对应收人px。的解,而最大效用就等于u。上述证明定理如图2表示。

由此可见,需求设计是以销售方从专家视觉考虑的客户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可以收到购买成本和效用满足的双重功效。而且,需求设计不仅可以在产品的销售流程中使用,而且还可以扩展到汽车维修和汽车运行服务领域。为此,本文提出一个用以表征汽车服务价值的衡量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的结构性一级指标可以用图3来表。

4结论

需求范文篇8

1.1农村气象服务现状。国内农业气象预测和监管体系已经完成了初期建设,配备大量现代化监测设备,引进新型气象监测技术。概况来讲,气象服务重点内容和途径包括:第一,农业防灾、灾害性天气预告决策依据以及相关信息;第二,农业气象产生与监测预报。进行卫星遥感和农作物生产的气象需求指标有机融合,从而为广大农民带来针对性、精准性气象预警和监测,及时提出和制定农业生产的建议内容;第三,综合分析气候资源、科学划分区域。按照区域对于农业天气的具体需求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科学规划,有助于更好的服务农业种植整体结构的改善和调整;第四,防冰雹、赠雨工作。科学利用大炮、飞机形式进行防雹和人工降雨,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第五,防火气象服务。借助于卫星技术进行草原、丛林的火情实时性监测;第六,生态建设服务。因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气象监测密切相关,按照气象监测结果科学判断和预测生态环境变化,进而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手段。1.2农村气象服务的主要需求。一是,常规性天气预告准确度更高。由于农村农业生产同气候条件存在互相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农业生产只有充分掌握气候信息,并且以此作为生产安排的主要依据。农作物种植及生长的全过程均应该符合天气一般规律,对于自然灾害设计抵御方案,保障农作物产量不受影响。此外,农作物储存、运输以及加工等环节的活动,也与天气信息密切联系;二是,更加快捷的气象信息传输渠道。结合农村防灾活动而言,准确地气象报告对农民生产和生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现代农村互联网、有线电视、移动通讯、广播电台等新媒体的通信功能与服务范围日渐扩大,有助于农民更加及时和准确的获取动态化气候信息,进而提前做好灾害防范的准备工作;三是,气象信息实效性延长。农业生产作业,通常需要持续收集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气候信息,从而对气象变化做出应急反应;四是,应该涉及到综合信息服务。多数以上的农民均希望获得包含天气、农业、种植等内容有效概况和科学整合后的数据结果,减少信息获取与分析的时间,为其直接使用提供极大方便;五是,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有效使用气象信息,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定制化调整以及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效益。尤其是引进现代化农机设备、作物良种等工程防寒、防旱以及防灾害过程中,更是不能够偏离气象信息的分析与收集,真正意义上实现科学把控和调整。

2.提高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

2.1搭建通常化信息渠道。处于互联网和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环境下,气象部门也应该顺应时代变化,及时建立起信息化气象平台,积极采取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以及云服务等手段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质量,并且以此作为前提条件提高气象观测精细化、精准化程度,更好的帮助相关单位开展工作。比如:适当增加气象灾害的预警系统、手机短信每日预报等,为广大群众带来准确、贴合实际生活的雷电防御、农业病虫害知识科普、气象灾害以及洪涝灾害预警。同时,加大新技术开发、利用,搭建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借助于新媒体的及时性传递气象动态化信息,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实时互动。气象部门也可以通过上述平台更加真实且有效的了解农民生产需求,为农村生产活动制定个性化气象服务。相关职能机构必须重视气象部门在互联网模式下的气象服务融合创新,执行程序简化、信息公开、职能调整,推出互联网气象服务、科技、管理等业务,最大程度上提升气象政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能力,完成气象工作现代化、社会化、法制化目标。2.2搭建防灾减灾体系。综合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气象需求,要求地方政府和气象部门必须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力度。高度重视与监管气象服务程序,布设乡镇气象服务站,切实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变化的工作,维护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性。把农村防雷工作纳入到管理体系内,针对农村住房建设过程中合理把控防雷设计、防雷施工水平,执行农村建设工程的防雷设计评估制度与施工管理制度。此外,定期检查农村地区防雷建设情况,整理并全网公布调查结果,特别是公共建筑、农村学校以及农村企业的防雷隐患,应该分别给予指导和帮助,督促其防雷整改工作落实到位。2.3制定气象普宣教育制度。气象部门应该执行全方位、多角度调研活动,按照农村实际需求和情况,制定气象普宣教育制度。参照农村气象的服务需求持续调整相关的科普教材,确保宣传教育工作能够涉及到当地特征,主要包括气象预报的合理运用、避雷防雷技术、气候资源合理使用、种植业服务指标等基础知识。同时,也应该根据气象信息传递万家工程建设进程,采取手机短信、气象12121咨询电话、现场咨询、互联网、专题资料、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气象知识,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普深度和广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当地学生参观气象科普中心或气象部门,真正意义上做到科普工作从孩子做起。

需求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气象服务;防灾防害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处理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气象服务部门为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建立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农村气象防灾害的能力。在上级主管部门与当地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下,气候报警雷达站、气象卫星接受站、城乡气象监测站等气象设施组成的综合天气监测系统已经建成,并实现了气象监测精准度的提升,这对于有效提高自然灾害的预测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农村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极大,气象灾害给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以及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仍难以脱离“靠天吃饭”的困境,因此提高农村气象服务水平对保证农民经济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据我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气象灾害给农作物造成的影响范围极大,严重的自然灾害可影响人口达4亿人,直接和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由此可见,气象灾害给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影响农民经济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

2目前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与需求

2.1现状

我国农业气象监测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并配备了大量的现代化气象监测设备,气象服务的重点内容以及途径如下。

1)农业防灾害天气以及灾害性气象预告的决策依据。根据气象灾害预报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抗灾行动。

2)农业气象监测以及气象产生的预报。将卫星遥感与农作物气象需求参数相结合,为农民提供针对性的气象监测和预警,并提出农业生产相关建议。

3)对气候资源分析以及区域划分。根据区域对农业天气的需求来进行规划和系统性分析,便于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4)增雨防雹工作。借助于飞机和大炮等形式进行人工降雨与防雹,增雨防雹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5)防火气象服务。使用卫星对丛林、草原火情进行实时监测。

6)生态建设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气象监测的支持,根据气象监测的结果来准确判断生态环境的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手段。

2.2农村获得天气信息控制的近况

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农村对气象信息获得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

1)通过电视播报天气预告的方法获取气象信息,这种渠道属于最有效途径。

2)通过短信获得有关天气状况的信息。

3)通过拨打相关气象部门的电话来获得相关的气象信息。当广大农民群众遇到恶劣天气时,都会使用这种方式了解气象信息。

4)以报刊、传播的方法来了解气象信息。可是平常农民的农忙时间较多,使用这种方式了解气象信息的人数很少。

5)以计算机互联网的方式了解天气信息。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的方式获得气象信息成为了当前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

6)通过信息传播的人员传递信息的方式掌握气象信息。当前,随着农业天气控制预防机制与自然防灾害体系建设的逐渐健全,各个州里气象信息传播人员对农人天气灾害防御功能方面的增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3农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2.3.1常规天气预告性的精准度较高

农村的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联系,农业生产必须要了解气候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安排。农作物的种植需要全面了解天气的一般规律,对自然灾害采取有效的应急方案,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农作物的运输、储存、加工等,也需要掌握天气信息。

2.3.2需要快捷的传输气象信息

在农村防灾中,准确的报告气象信息对于农民而言意义非常重大。现代农村有线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多媒体、通信功能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这样有利于实时的获得多样的气候信息,才能方便农民们提前搞好防灾害的各项准备。

2.3.3气象信息的实效较长

在农业生产中,往往需要获得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气象信息。并对气象的变化情况做出一定的预测。

2.3.4需要涉及综合信息服务

多半农户都希望得到包括农业、天气、种植等相关内容科学有效地概括和整合后的信息,这为农民的使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3.5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有效利用相关的气象信息,以便于对农业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当引入新型的农机体系、良种等工程防灾害及防旱的过程中,更加离不开对于气象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以实现科学调控。

3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1气象服务产品无法满足农村的需求

伴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飞速增长,农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然而现今气候服务产物的多样性明显不足,服务方面在速率、深度、广度等仍然无法知足农村的要求。

3.2气象服务信息的有效传播无法得到保障

当前时期,农民对于气象信息的获得渠道多数都是通过电视,而拨打气象服务电话、通过互联网获取气象信息等方法大多还比较适用于年轻人。但是,现在农村的人口状况是以老年人为主,因此,在对气象信息的获得渠道方面仍然存在着局限性,农村百姓不能利用现代方法,及时有效地获取气象信息。

3.3农民缺乏专业的气候科学知识,防灾害意识较弱

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各方面的条件相对比较滞后,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关于这方面专业人员也无法对百姓开展关于气象知识方面的培训工作。气候服务领导们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现存管理体系差,人力财力不足的原因,难以实现对各个农村的百姓进行天气科普知识的宣传,在这样的情况下,使懂得天气科学知识的人员很少,这也会严重的影响气候信息在农村当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4提高农村气象服务水平的建议

4.1加强气象工作职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要提高农村气象服务的水平,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应开发更加适合农村生产状况的服务产品,为农村的气象预测提供有效的支撑,促进其在农业生产之中发挥更为关键性的作用,以减少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4.2建立农村气象科普宣传教育体系

农村气象科普宣传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相关的气象部门进行实际地调查研究,并且,根据实际的农村情况和农村需要,编制通俗易懂、对农业生产具有实际效果的宣传指导教材。

4.3完善农村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

各地区电视广播部门需要将重要的气候灾害信息绿色通道。在农民进行种植、养殖的关键时期及时的插播气象预报、突发性的暴雨、雷电、大风等灾害气象进行预告。与此同时,气象部门应着手建设较为完备的天气信息程序,并且,在农村设立负责气象信息传递的专业人员,这样能够使得农民及时准确地接收到较为重要的气象信息,从而实现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以减少由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5结语

农村的气象服务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这也是未来农村气象服务的重要任务。通过对气象服务工程的建设,将会对有效地预防农业灾害,提高农业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为全面建成创造出非常有利的条件,而且有利于我国的繁荣发展以及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再位,卢雪勤,柳林秀.浅谈农村气象服务的需求与对策[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34(1):67-69.

[2]吴延年,王建胜,严春银.需求与对策: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35-37.

[3]赵莉.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之友,2010(6):74,95.

需求范文篇10

在酒店中,培训需求分析是员工培训与开发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是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之一:员工培训与开发当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在进行酒店培训规划设计中通常要经过以下五个步骤:(1)酒店员工培训需求分析;(2)明确酒店员工培训目标;(3)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4)培训预算确定;(5)培训实施;(6)培训效果评估。所谓培训需求分析就是在规划与设计培训之前确定是否需要培训、谁需要培训及需要什么培训的一种活动。在实际的工作中,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既取决于酒店客观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又与人力资源部培训经理的主观意愿与决策水平息息相关。

2传统高星级酒店培训需求分析方法

2.1根据酒店近期和中期的发展战略确定培训需求。酒店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其自身有着产品更新换代快和受市场其他因素影响显著的特点。因此,酒店培训经理在确定培训需求时,必须将酒店短期和中期的发展战略考虑其中。例如:我国某海岛城市中A酒店的中期发展战略是利用现有营销资源,积极开拓俄罗斯和韩国的团体游客市场,在这样的战略发展背景下,培训需求也相应围绕这一大的战略发展背景进行展开。于是将酒店员工的培训需求确定为“酒店韩语和俄语服务技能”。2.2根据酒店的人才储备计划确定培训需求。酒店年度的人才储备计划是与培训需求分析联系最为紧密的因素之一。一家运营良好的酒店应该有能力处理好外部人才招聘与内部人才储备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酒店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正常运转,人力资源部会提前在酒店内部保持一定数量与质量的人才储备,这些人才储备是年度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人才储备计划中的员工往往会涉及到一系列的培训需求。例如:从事基层技能岗位的员工,一旦被纳入酒店管理岗位的人才储备计划中,就会产生管理技能的培训需求。2.3根据酒店所在地政府和协会要求确定培训需求。无论酒店管理公司是跨国的还是本地的,只要是酒店建在当地市场,每一家酒店都会受到当地政府和协会的制约与管理。例如:有些地方政府和协会要求酒店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取得特定资格证以后持证上岗。2.4根据运营部门实际运营情况确定培训需求。培训是改善酒店各部门服务质量,提高客人满意度的有效方法。酒店的各个部门在运营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常常会出现服务操作流程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发生,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不仅会伤害到酒店的品牌标准,还会而影响客人的满意度,最终导致酒店无法完成运营指标。针对这一类型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往往能够帮助培训经理发现潜在的关键培训点。

3传统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的利与弊

传统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的优势在于以下两点:(1)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让培训产生很明显的效果。培训的目的在于使组织的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满足酒店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求,维持酒店能持续为客人提供始终如一的优质服务。同时减少酒店对于外部人力资源的依赖,降低酒店的外部招聘压力。(2)根据劳动分工的不同来确定各工种的培训需求,使得每个岗位的员工的职责和责任都非常明晰。即:员工只需要为自己所处岗位的工作内容负责,相应的也只需要参加与自身所应具备的岗位技能相关的培训。同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种根植于传统组织理论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忽略了员工的个人需求,将员工的需求与酒店的需求割裂开来。例如:如果按照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来确定酒店培训需求,一名餐饮部的普通员工将只会被安排参加一系列的餐饮技能型培训,如果这名员工产生了想参加领班级别的管理类型培训的需求,这种需求极有可能不被考虑,因为这与该员工目前的岗位分工无关。

4酒店培训效果评估的四层次模型

1959年,由威斯康辛大学教授柯克帕特里克提出了四层次培训效果评估模型。成为培训评估中最广泛使用的工具。他提出了从反应、学习、行为与结果四个层面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反应评估是第一级评估,即在课程刚结束时,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或满意程度。第一级评估目标往往包括对培训项目的肯定式意见反馈和既定计划的完成情况;学习评估是第二级评估,着眼于对学习效果的度量,即评估学员在知识、技能、态度或行为方式方面的收获;行为评估是第三级评估。主要评估学员在工作中的行为方式有多大程度的改变;结果评估是第四级评估,通过对质量、数量、安全、销售额、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率等指标进行考察,并与培训前进行对照,判断培训成果的转化情况。

5基于培训效果评估的培训需求分析

所谓基于培训效果评估的培训需求分析就是要充分利用上文所提到的这四级培训效果评估结果和评估数据,将他应用于培训需求分析技术,从而实现将员工的需求与酒店的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全面分析的目的。从而使高星级酒店的培训需求分析更加准确、有效和全面。5.1利用反应评估结果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将自上而下的需求分析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分析相结合。传统的需求分析多为自上而下的,即根据酒店管理集团的战略发展,组织架构发展来考虑下一年度的整个培训计划和需求。但是这中间忽略了酒店中最小单元———员工的基本诉求。不同的员工对于培训的需求不同。通过反应层培训效果评估,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员工的不同诉求。反应层评估的目的是在课程刚结束的时候,用来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或满意程度。反应层评估集中体现了员工对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者,培训场地的观点与看法。例如:如果反应层培训效果评估显示员工对于某项培训内容的培训师普遍反应培训方式不够活泼和生动,那么在接下来的培训需求分析中,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出发,从被培训员工出发,自下而上的确定培训需求。5.2利用学习评估结果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针对企业文化的培训效果应该定期进行学习型评估。在确定这类培训的培训需求时,现在一些酒店的做法是人力资源部按照每月一次的频率安排企业文化培训,人力资源部仅仅需要确定出每个部门需要指派多少人参加,但并不具体指定由具体哪位员工参加。这种方式虽然较容易协调好部门运营与参加培训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却极其有可能造成下面这种情况:对企业文化已经掌握得很好的员工,由于时间刚好吻合或者仅仅是因为领导安排,而被安排来参加培训。而真正对企业文化一无所知的员工,由于培训时间和运营时间的冲突,造成这类型员工成为培训的漏网之鱼。5.3利用行为评估结果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行为层培训效果评估的意义在于能够在通过对于员工工作操作标准化的度量与打分,并逐一对每位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培训前后的操作比对中,反映出哪些工作行为的缺失是由于培训的欠缺造成的,而哪些是由于态度或员工心态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果对于员工来说,行为的缺失是由于态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那么在进行培训需求决策的时候,就不应该单纯的定为多增加几场培训这么简单,因为如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再多的培训也是无效的,反而会助长员工的抵触心理,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利用对行为评估结果的分析,我们能对看似相同的行为结果做出不同的需求预测、分析与处理。5.4利用结果评估结果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结果评估能够通过对质量、数量、安全、销售额、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率等指标进行考察,并与培训前进行对照,显现出培训成果的转化情况。结果评估是最能说明培训效果的评估方式,从而减少因为培训经理按照自己的感性认知来确定培训需求而给酒店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6总结

培训需求分析是高星级酒店培训工作开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将基于培训效果评估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与高星级酒店常规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相结合,能够使培训需求的分析更加精准、有效。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文章的分析仍停留在理论阶段,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这项工作留待日后完成。

参考文献

[1]赵德成.培训需求分析:内涵、模式与推进[J].教师教育研究,2010(6):9-14.

[2]陈小华.组织理论的发展及其比较研究[J].甘肃农业,2009(9):22.

[3]初娜.高星级酒店管理类培训效果评估的模型构建[学位论文]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