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管理十篇

时间:2023-03-30 11:53:24

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篇1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 激励机制 节能机制 长效机制 灰色预测模型

一、概述

曾经发生的加州电力市场危机、北美大停电及相继的停电事故,以及我国2004年夏天的严重电力短缺,这些现象是更体现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如何协调电力供应和需求侧资源,防止电力危机的发展,以达到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同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确保电力工业的持续发展又成为各国电力企业关注的焦点。DSM 的概念最早于1984年由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提出,DSM是指电力企业制定的影响用户用电方式,改变负荷曲线形状的规划和实施措施。包括负荷管理、使用新技术、储能、电气化等。

二、电力需求侧管理机制

电力市场机制,研究的就是电力市场这个复杂工作系统的结果、功能和系统内外的相互关系。我们研究的内容包括电力市场作为市场的一般规律和作为电力市场的特殊规律。从共性与特性的的辩证关系出发,我们的研究当然首先考虑的是电力市场要符合市场规律的通用原则,然后考虑的是作为电力这样的商品,在电力市场中运营是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特殊规律。当然,在考虑电力市场时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市场条件和市场环境。

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式决定论电力行业管理体制运行。不同的市场机制下有着不同的运行效果。显而易见,只有在某种市场机制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电力管理体制的作用。

(一)建立长效机制

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分为长期改变负荷特性的行为和机制及短期负荷响应行为和市场机制,进一步丰富了DSM的内容。我们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时候,不仅要重视DSM的长效机制,还要重视短期负荷响应。其实我们在过去的长期缺电过程中和最近几年的缺电时期,不仅抓了长效机制,如采用节能灯和节能型家用电器,也抓短期的负荷响应,如错峰、避峰、限荷、拉路等。长效机制一旦实施将长期发挥作用,而短期负荷响应只在短时间内起作用。我们不仅要抓DSM的长效机制,同时也要重视抓短期的负荷响应。在缺电电价高的时候,例如对居民来说,如果既有电炊具、电水壶 、电开水器 ,又有燃气炊具和天然气热水器,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柔性负荷用户。所以我们在培育DSM长效机制的同时,也要研究和培育需求响应机制。应当学习国际能源机构,研究电力需求侧竞价机制,开发新的实施方案,同时还要研究需求响应资源。

我国在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各地都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需求侧管理工作。”经过10几年的工作,能够把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到坚持科学的电力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应当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为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而加倍努力。

要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方向已经明确地提出来了,就是按照电力需求侧的定义去做就是长效机制。那么怎样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呢?需要考虑的方面如下:

(1)、电价改革

电价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电价是电力发展的支持力量,电价也是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的必备条件。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负荷管理和节约用电措施的效益与电价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建立DSM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做到电价合理化,电与其他能源的比价合理化。

(2)、要搞好综合资源规划

电力需求侧管理不是孤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资源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方资源都可以利用的,在制订DSM发展规划中,要按费用最小和费用有效原则,把DSM和供应侧资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优选、排比、组合,选出最佳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DSM资源只有消耗比供应侧资源小才能被开发利用。我们应当通过综合资源规划,确定近期应当采取的DSM措施,制订电力需求侧管理规划。

(3)、要建立激励机制

电力需求侧管理要以电力公司作为实施主体,但是实施DSM对于电力公司来讲,存在着开拓能效市场与开拓电力市场之间的利益冲突。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DSM,在开始的10余年进展缓慢,实施的效果不大,后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激励机制,使DSM取得了良好进展。我国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一般对于电力公司的激励政策有三:一是实施DSM计划的成本回收;二是实施DSM计划的收人损失补偿;三是实施DSM计划的效果奖励。

(4)、筹集必要的资金

要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有的可以通过电价来解决,如移峰填谷的措施,可以通过峰谷电价获得补偿;可中断负荷措施可以从可中断负荷电价得到补偿。但是有些措施需要对用户进行经济补偿,如推广节能灯,要求用户提前更新电力空调器、电冰箱等家用电器,采用蓄冰空调、地热采暖、利用天然气搞冷热电联产装置等,需要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激励,这方面在美国及一些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我国河北等省也进行了一些试点,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⑸、节能机制

借鉴国外的节能机制,节能服务公司EMC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已经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利用市场机制开展DSM的重要方式,促进了全社会节能项目的实施。

四、电力需求侧管理促进农村电网的发展及完善

农村电力市场在我国电力市场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服务于80%的人口,覆盖90%的国土是支撑农电市场成为电力市场基础的主要因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消费能力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电力市场将成为一个巨大电力消费市场。农村电力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涉及面广,市场主体情况复杂,发育与完善的难度最大,所要解决的问题最多,因此,农村电力市场的成熟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电力市场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时期。

(一)农村电力市场结构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用电由以排灌和照明用电为主转变为以农村工业用电和农村生活服务用电为主的多种类别用电增长并进的局面。

(二)农村电力市场各类用户发展速度不一致

虽然农村用电量增长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各类用户发展速度并不均衡,有的还相差较远。其中,乡镇企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较快,而其他行业用户用电量增长较慢。

(三)调整农村电价,提供高效电能

电价一直是广大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电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电能消费。城乡同网同价是两改一同价工程的一个主要目标,农民对此期望很大。电价的降低要从多方面着手,要有硬的措施和铁的手腕来管理。首先要加强设备的运行维护减少电能的流失;其次要打击窃电,维护良好的用电秩序。

(四)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努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电网薄弱是影响农村电力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造好农村电网,是大力开拓农村电网的基础和基本途径。首先,要根据轻重缓急合理编制电网改造与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其次是投入巨额资金按照规划和计划对电网进行改造,改善布局,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线损,达到安全可靠供电标准,为客户提供低廉电价、高质量的电能。

五、灰色预测模型在电力需求侧的应用

(一)灰色预测模型GM(1,1)及其检验

1.1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3月首先在国际上提出来的。该理论除了研究工业控制外,还研究包括:社会、经济、农业、电力等灰色系统的分析、建模、预测和控制等。一般建模是用数据列建立差分方程,而灰色建模则是运用历史数据列累加后生成新的数据列,再建立微分方程模型。GM(1,1)模型的建立如下:

六、结论

(一)电力需求管理策略,最重要的是电价管理,因为电价不仅是电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而且也是电力市场设计运营的经济杠杆。

(二)对北京各行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需求侧管理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价格联动政策成为开拓高耗能电力市场的有效手段,价格联动政策是在政府指导下为了增强电能产品的市场份额,通过联动电价转移电力企业自身利润到用户企业,刺激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高耗能企业的脱困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将促进电力市场的扩大。

(三)电力市场机制即指电力市场的构造、功能及相互关系,它是以“支配市场经济运行”为特征的,因而是电力市场的制衡系统。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式决定了电力行业管理体制运行。不同的市场机制下有着不同的运行效果。我们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时候,不仅要重视DSM的长效机制,还要重视短期负荷响应。

(四)借鉴国外实施DSM的成功经验,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经济激励机制鼓励电力公司发挥主体作用,引导终端用户参与DSM,提高全社会对DSM的认知,为DSM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开拓农村电力市场,加强农村电网需求侧管理,一方面对工业用户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对电力排灌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对农村居民用户采用鼓励用节能、节电产品。

(六)本文论述了灰色模型的可行性。运用灰色模型和进行用电量及负荷的预测,对电力需求侧的管理有着预见性的作用,通过实例计算和误差分析看到模型的建立是正确的、合理的。而且,由于灰色系统理论不是从统计规律的角度出发,因此它要求的原始数据少,这一突出的优点使灰色预测模型成为用电需求预测的一个可行、可靠的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志荣,劳德容.需求侧管理(DSM)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2]徐建军.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能效工作[J]. 电力需求侧管理,2000,(2):42 - 43

[3]史玉波.积极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J].中国经贸导刊,2002,( 16 ):15-16

[4] 王晓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电力发展战略关系[J].宏观经济管理,1997,(1):32-35

[5]增鸣.电力需求侧管理2002

[6]滕颖辉.需求侧管理(DSM)在农网中的应用

需求管理篇2

[关键词] 金融软件 需求管理 软件开发

使用金融软件是金融电子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目前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界,许多引用系统都是自己的软件开发部门单独或与外部其他机构合作开发的,少量软件是直接购买的商业软件产品。不论哪种情况,对金融软件的需求管理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一、金融软件需求管理的内涵

软件工程理论认为,在软件生命周期中,需求分析(Requirements Analysis)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软件需求分析的质量对软件开发的影响是深远的、全局性的,高质量需求对软件开发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在后续阶段改正需求分析阶段产生的错误将付出高昂的代价。为此,研究人员对需求分析的过程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并将需求分析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分支―需求工程(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主要内容有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约、需求验证和需求管理。其中需求获取是需求分析员与系统的最终用户一起工作以明确用户需要的过程,需求分析是提炼用户的需要和约束的过程,需求规约是清楚、准确地编写用户需要和约束文档的过程,需求验证是保证系统需求完整、正确、一致、明白的过程,需求管理是调度、协调需求工程活动,如获取、分析、规约及验证,并编制文档的整体过程。在实际工作中,伴随着需求的改进,需求工程的各阶段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其最终结果是产生需求分析文档――《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相当于最终用户和开发机构之间的技术合同书。它既是开发者开发软件系统的依据,也是最终用户验收软件系统的依据。

金融电子化建设的核心是金融软件的开发和使用,而最终目的是使用,它是银行电子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金融系统的应用软件多为自身的软件开发部门单独或与外部机构合作开发,只有少量软件是直接购买的商业软件产品。不论哪种情况,对需求管理都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二、金融软件的开发过程

金融软件的开发过程是由应用部门根据业务需要提出需求,开发部门按照需求进行开发,最终由应用部门进行验收并投入使用。具体过程如下:

1.应用部门提交《业务需求书》;

2.开发部门同应用部门的相关人员一起对《业务需求书》进行分析,并以某种模型(如数据流图)表示出来,形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3.双方主管领导代表本部门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签字确认。开发部门依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开发相应的业务处理系统并提交给应用部门;

4.开发部门根据应用部门后续提交的业务需求变更,及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经双方认可并签字后作为原《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附件,并由开发人员对软件进行调整;

5.应用部门对软件产品进行验收,合格后投人使用。

上述过程中1是需求获取,2实际上是将需求分析、需求规约、需求验证结合在一起进行。《业务需求书》相当于应用部门给开发部门提交的一份任务书,不能作为最终的开发依据。在整个过程中,应用部门和开发部门作为互相配合的双方,各有不同的分工。双方的密切配合和良好交流是产生高质量业务需求、获得优秀软件产品的重要保证。

三、金融软件需求管理的一般原则

为做好金融软件的开发和管理,要特别重视软件需求管理,金融软件需求的管理要符合需求工程的一般要求。

1.对需求的约束

软件需求直接关系到软件产品的质量。一个好的软件需求应具有如下特性:

完整性:要从全局出发,不能单纯从本业务考虑问题。一方面要完整地反映该项业务,另一方面还要全面反映本项业务同其它关联业务的联系。

准确性:准确无误,无二义,各项要求、业务做法、每种处理的详细流程、数据等方面的要求等明确定义,不能摸棱两可、含糊不清。

通用性:业务需求要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要能够适应大部分分支机构、适应大部分业务处理情况,减少以后各分支机构对系统的修改要求。

前瞻性:业务需求要具有前瞻性,要能够反映该项业务当前的发展状况(包括同业情况)和发展趋势。系统要留有可扩充的余地。

稳定性:一定时限内相对稳定、不变。

权威性:业务需求要具有权威性,能被普遍接受,并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可行性:需求在技术实现和经济负担上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安全性:金融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特殊性对金融软件的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需求的提出就应充分考虑软件的安全性问题,要有专门负责安全生产或稽核的人员全程参与需求管理及软件开发。

在金融软件开发的实践中,业务需求要全面符合上述要求比较困难。一般由应用部门综合考虑各点有求,并有所侧重。但是,为了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还是应该尽量满足各项要求。

2.对需求管理的约束

金融软件的需求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应做到以下几点:

负责制:应用部门和开发部门都应实行,两个部门都要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从本部门的角度进行需求管理,由专人负责,有专门的部门领导负责协调,并对需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错误负责。需求管理涉及后续各个方面,直接关系到软件产品的最终质量,因此必须强化需求负责制,确保需求及其变更始终处于良好的管理之下。

规范化:规范化是现代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强调规范化管理,可以避免非程序性、随意性等多方面问题。金融软件需求管理同样应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在需求管理中,对需求的获取、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描述(《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及其它文档)、需求的变更等需求管理的各方面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并在工作中加以完善,坚持执行。

严肃性与灵活性:业务需求的提出及变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需求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减少需求的变动,维护需求的相对稳定性。需求的每一处变动,都会对后续的开发工作产生影响,甚至导致某些工作推倒重来。因此必须维护需求的严肃性,不允许随意变更需求的内容。如确有必要,应经过变更需求的管理程序。对于业务上某些不影响原则问题的细节调整,开发部门可以根据开发工作的实际情况,在符合需求的大框架内予以满足,并将变更的内容及时归档记录,作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附件,从而在需求管理上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四、结束语

金融软件的需求管理是关系到金融软件产品质量的关键,对业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它是整个开发项目中最重要的工作,需要应用部门和开发部门密切配合,并按需求工程的要求和开发工作的规律进行。良好的需求管理会减少开发工作中不必要的调整,保证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投入使用,从而降低开发成本。

参考文献:

[1]陆文军,姚玉洁等.《依赖境外金融软件隐患》.《望》新闻周刊,2007,(8-9):8-10.

需求管理篇3

鲁贵卿,教授级高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冢,现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2003年~2014年期间任中建五局法人代表、董事长,先后获中国经济十大杰出人物、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建筑业优秀企业家、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并于2013年作为中国建筑业的唯一代表,入选新华社“改革时代人物志”。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工程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等主要研究成果:《引领建筑企业再生与发展的“信-和”主流文化建设》获第十五届部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项目成本管理方圆图》获得全国建设工程优秀项目管理成果一等奖,《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都江堰三角法则”体系构建》获中国第三届管理科学一等奖,《建筑企业“三化融合”的管理升级体系》获第四届中固管理科学一等奖,出版专著《建筑工程企业科学管理实论》《工程人文论》,12篇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如何把人有效地组织起来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首先考虑的头等大事。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过:“如果把我的人带走,把我的厂房、机器、设备留下,几年之后,这里将是荒芜一片;如果把我的厂房、机器、设备拿走,把我的人留下,四年之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对于轻资产型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是企业资本中最具活力的资本,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协同效率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认真研究“人”这个生产力第一要素的特性与本质,以人为本、因势利导,遵循规律,建立一种既能够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够提高团队协同效率的机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人性基本特征的思考

人性,顾名思义,指人的基本属性,或者人最基本的特征。自从人类文明发端起,古今中外,各流各派,关于人性的论断早已华山论剑,各有高见。

在中国哲学史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提倡“性本善”论,以管仲、商鞅、韩非子为代表人物的法家思想提倡“性本恶”论,以及其它的如“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三品说”等,这些大都是中国的圣哲先贤们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探究、阐发人性。同样的争论也存在于西方先哲之间。

而在现代管理学中,则相继出现过多种人性假设,如“经济人” “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及“文化人”假设等。综其所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伴随着传统工业革命而起,以泰勒的理论为代表的“机械人”假设;第二类可以称之为“动机人”,即从人的经济、社会、自我实现等属性出发,核心问题是研究人的工作行为的动力来源、结构及其与工作的关系;第三类可以称之为“文化人”,即研究人与文化、符号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人格构建过程。

哲学角度的人性探究注重于本源的揭示,而管理学角度的人性探究则注重于不同侧面的剖析。其实,纵观各派见解, “人性”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多重属性的组合。首先,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心理属性的混合体。从自然属性看,人本能的欲望、冲动、渴望、追求,往往支配着人,常常成为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人的社会心理属性则更为复杂,包括了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气质、性格、需要、动机、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一切心理现象的总和。这两种属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结构整体,共同对人的行为导向产生作用。此外,人性还是善与恶的混合体,积极与消极的混合体,理性、本能和情感的混合体;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的混合体。道格拉斯·麦克里戈提出的XY理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人性进行了归纳描述。X理论是说:人本性是懒惰的、尽可能地逃避工作;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天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需要不关心;如果管理当局不积极地干预,人们对组织的需要可能采取消极的、甚至是对抗的态度。Y理论是说:人们并非天生就对组织的要求采取消极或抵抗的态度,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是由于他们在组织内的经历和遭遇所造成的;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够主动承担责任;不是少数人,而是多数人,都具有相当高的用以解决各种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性假设理论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一个基础理论,它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很大的引导和启示作用。现代企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是否对人性假设有着深刻的认识,如果企业想要获得长久的成功,就要打造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保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整个行为其中的,便是人性假设理论的认识。

人性如同水性,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不管人性假设如何,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就是追求幸福、美好的事物,趋利避害,如同水最终都是奔向大海;二是人性是复杂的,不能简单以性本善或性本恶来假设人性,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既有被驯服的一面,也有决堤的一面。

企业对人的管理如同治水,为何历经2200多年的都江堰至今仍能发挥作用?其奥妙在于因势利导,用“疏”而不是用“堵”的方式治水。对人的管理也要汲取都江堰智慧,坚持“疏导是根本”:一方面要满足员工追求美好事物的需求,激励员工按照企业的设计行有方向,干有目标,自由流动,另一方面要顺应人性规律管理人性,因势利导,使员工在企业能够各得其所,各就各位。而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人性中的确有向善的倾向:友谊、同情、善良、正义:但也有为恶的倾向:嫉妒、憎恨、自私……这样,人性的善恶便取决于发展哪一种倾向。”

总而言之,人性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以“性善” “性恶”来假设。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和措施,实现“抑恶扬善”。

需求是一切进步的动力

需要是人对某种事物的渴望或欲望,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也是人生活的重要意义所在。马克思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个体千差万别,需求也各有不同,但其基本特性是公认的:多样性,即包含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社会和精神需要等多方面的需要;复杂性,即多种需要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构成复杂的结构体系;社会制约性,即受到所处环境条件的制约;发展性,即人的需要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发展而产生变化。

关于需求的内容和类别,现代管理学中的公平理论,三种需要理论以及需求层次理论等都做了深刻的分析研究,其中尤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影响最为广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5个层次(见图1),从上而下是依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受人尊敬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的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马斯洛认为,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但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行为的能力。与其不同的是,克莱顿·奥尔德弗的“ERG需要理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认为多种层次的需要可以同时存在,还可以越级出现。而在实践中,超越层级的需要也的确是存在的。

从企业看,建立满足人的需求的激励机制才能推动企业发展,当然,这种需求只能是合理需求,有利于企业发展或者说大部分人发展的需求。例如,让付出劳动的人得到合理薪酬,让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得到应有晋升。事实也证明,如果这些合理的、正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则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反作用。应该注意的是,人往往也会高估自己,常常也会有不合理的需求,对于这样的需求,企业更加应该努力遏制。

总之,需要是人的本性,是客观的存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历史。需求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公平是有效激励的核心

人性有一定的稳定特质,反映着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特征,关注人性就要立足于国情、社会发展阶段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为这些社会发展形势反映在人的心理,影响并形成了这个时代或阶段的人的心智模式和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建国初期,我国人民主人翁精神高昂,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强,精神荣誉方面的激励,作用就强一些。改革开放以后, 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阶段经济利益的刺激作用就大些。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度的转型阶段,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缺乏公平感。在这个时期,更多地营造公平的机制和氛围,不仅对于国家、企业,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提供给员工公平的发展机会,就显得十分重要。

当前是个性张扬的时代,人的需求千差万别,即使对同一个层次的需求,也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现方式。有的人偏重于物质方面的需求,有的可能会更重视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则偏重于爱、归属感和集体的关怀。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就是能满足人的合理需求,遏制人的不合理需求,这就对组织的管理架构、制度设计和执行能力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需求产生动机,动机激发人的行为,行为使目标得以实现,目标完成带来的满足,经组织强化后,又会激发新的需求。在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中,公平则是需求管理的核心,或者说公平是激励的动力。美国行为学家斯塔西·亚当斯指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孔子也说过“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就是说,人能否受到刺激,不但受他们自己得到什么而定,还要受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所失本身,而且还关心与别人所得所失的关系。他们是以相对付出和相对报酬全面衡量自己的得失的(见图2)。

也就是说,关注人性、管理需求,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基本功。如何实现公平的激励,如何有效地将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需求相关联,如何有效地将行为导向组织的目标,是个管理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果一个管理者不提高自己的修炼,不注重对人性的理解,不注意把握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影响因素,不善于管理人的需求,不着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和积极、健康、向上的人际环境,那么就很难实施有效的管理。

笔者曾经在中建五局主持工作十二年。中建五局是一个具有近50年历史的、曾经濒临破产的大型国有建筑地产企业,2003年以来,五局构建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造人力资源管理的“都江堰三角法则”并运用于实践,成功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红利逐步显现的目标。

中建五局能在短短十余年时间里浴火重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人性的高度关注、对需求的科学管理,着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和积极、健康、向上的人际环境,建立了“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活力机制,解决了传统国企最棘手的“人”的问题,有效激活了企业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

需求管理篇4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管理;电能利用效率;经济结构调整

1.概述

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

-gement,简称DSM)是指为提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改进用电方式,实现科学用电、节约用电、有序用电所开展的相关活动。电力需求侧管理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是节能减排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

2.电力需求侧管理内容

2.1 调整负荷,优化用电方式

电网负荷管理能直接和客观地反映出一个供电企业供电服务全过程的综合管理水平,调整负荷可根据电力系统的生产特点和各类用户的不同用电规律,有针对性地、合理地组织和安排各类用户的用电负荷和用电时间,达到发、供、用电平衡协调。合理调整负荷,优化用电方式,能提高电力的社会效益,增强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低成本电力服务。

2.2 提高终端用电效率

电力需求侧管理适合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主要运用于终端用电领域,终端用电设备千万种,消费方式千差万别,因此提高终端效率的技术措施也多种多样。积极鼓励用户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高效用电设备和变频、热泵、电蓄冷、电蓄热等技术,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装置,加强无功管理,优化用电方式,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和电网企业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

3.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

3.1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经济措施

经济措施是需求侧管理有效的调节手段之一,它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电力消费者采取合理的用电结构和方式,避免形成高峰低谷的电力消费方式。

(1)峰谷分时电价。分时电价是世界各国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电网不同用电时段实施不同的电价,有利于削峰填谷,其效果依赖于科学的峰谷时段划分和合适的分时电价。

(2)可中断负荷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是指电网公司和用户签订合同或协议,使用户在系统峰值时或紧急状态下按要求中断或削减负荷,同时给予用户电价上的一定优惠。实施可中断负荷措施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该类用户来说,其代价是停电损失,其效益是减少电费支出;对系统来说,可较少或推迟新建发电厂和电网的投资,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对社会来说,可带来整体供电可靠性提高、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污染减少。

(3)高可靠性电价。高可靠性电价是一种考虑可靠性因素而制定的电价,供电可靠性是衡量电能质量的指标之一,系统要提高可靠性,减少停电损失,必须增加系统的备用容量和备用线路。高质量的商品其价格自然要比低质量的同类商品高。可以看出,系统的可靠性越高,供电成本就会越高,用户承担的成本费用也越多,电价也就会相应高一些,但这样可以减少用户所遭受的停电损失;反之,系统的可靠性越低,供电成本就会越低,用户承担的成本费用也越少,电价也相应低一些,但用户可能受到的停电损失会增加。

(4)有序用电的补贴。对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有效实施有序用电方案的用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3.2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是指针对具体的管理对象,根据生产工艺和生活习惯的特点,采用当前成熟的节电技术和管理技术,以及与其相适应得设备来提高终端用电效率或改变用电方式。

(1)负荷管理技术。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它是利用自动控制技术由供电公司远方控制用户用电设备的关断,使用户尽可能避开高峰时段用电,移到低谷用电,起到系统削峰填谷的技术措施。进行负荷控制,对电力部门来说,在保证供电和用电电量平衡的情况下,可以少装发电机组,提高现有发电设备的利用率;对用户来说,用同样多的电量可以少花钱。因此,对供、用双方都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2)变频、热泵、电蓄冷、电蓄热等技术。此类技术就是利用蓄能设备在电力系统负荷低谷时将系统富裕的能量储存起来,在电力系统负荷高峰时让这部分能量进行释放,以达到移峰填谷和降低电网峰值负荷的目的。此外,还要鼓励用户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高效用电设备。

(3)鼓励电网企业采用节能变压器,合理减少供电半径,增强无功补偿,引导用户加强无功管理,实现分电压等级统计分析线损等,稳步降低线损率。

3.3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行政措施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行政措施是指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通过法规、标准、政策、制度等来规范电力消费和市场行为,以政府特有的行政力量来推动节能、约束浪费、保护环境的一种管理活动。具体包括:政府鼓励电力企业等各方参与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计划等制定的行政法规;鼓励企业采用高效节电产品和节电技术;制定降低能源消耗标准和提高电气设备能耗准入制度,推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通过减免税收及奖励等政策来支持电力用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3.3.1 针对高能耗企业的行政措施

(1)计划检修。工业用户在生产活动中,经常需要对设备进行检修。对于设备检修周期较长、正常运行能耗较大的工业负荷,将设备检修安排在系统负荷较高的时段,可以有效降低系统最大负荷,节约检修成本。

(2)错峰上下班和周轮休。错峰上下班是指用户调整上下班时间,不仅表现在员工作息时间的改变,同时也表现在高能耗电气设备用电时间的改变。以避免同时在系统负荷高峰时段用电,从而节约电力成本,降低系统最大负荷,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实现节能减排目的。周轮休与错峰上下班原理一样,即错开每周的休息日。

(3)高耗能设备避峰用电。高能耗设备避峰用电是指通过让用户改变高能耗设备的使用时间,避开系统高峰用电时段,缓解系统高峰负荷的压力。不同区域可根据系统高峰负荷缺口制定高能耗企业或设备避峰用电的技术措施。

3.3.2 针对空调使用的行政措施

(1)严格执行国家空调能效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空调能效标准,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空调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检查和监督力度,确保低效能空调推出市场,提高空调的终端使用效率。

(2)设定适当空调温度。合理地设定房间空调的温度,在短期内可以实现节电、削峰的效果。

(3)引导空调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政府采用部分投资或给予贷款优惠等政策,鼓励空调企业大力进行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效节能产品,努力降低高效率产品成本。

3.3.3 加大宣传形成共识

政府有关部门、电力公司要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措施,以获取社会的广泛认知和共同参与。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政府有关部门、电力公司和用户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通报电网用电情况、电价及各种优惠政策,保证信息畅通、真实可靠,提高用户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参与度。

(2)通过新闻媒体、各级电力公司的电力营业厅(展示厅)、网站、客户服务电话、杂志等宣传渠道,向广大电力用户宣传电力需求侧管理知识、节能新技术、新信息、新产品和实施案例等,提高全民的节电意识,引导用户科学合理使用电能、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

(3)从基础教育作起,建立非营利性培训组织。在各类学校中设置节电普及教育课程,向广大受教育者宣传节电知识、培养节电习惯,形成全民节电氛围;对建筑等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学习现代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增强节能意识。

3.3.4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意义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缓解目前电力供需矛盾,减少电力紧缺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2)实现电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电力行业的长远持续发展。

(3)引导用户科学合理用电,提高社会的用电水平。

(4)加快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文才.降低低压配电网谐波网损的综合措施[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9,11(1):51-53.

需求管理篇5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顺应社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旅游产品对于旅游者而言是一段经历,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当中获得了物质与精神的享受。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中国的旅游者也逐渐成熟,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中的精神收获,旅游方式从原有的观光旅游步入休闲度假旅游。马克思把闲暇分为两类:从事休息、娱乐等普通活动的时间,称为第一闲暇;劳动者利用一部分闲暇时间进行学习与专业技术的培训,不断增长知识与提高生产技能,通过社交等有关活动丰富社会经验与了解社会关系,通过文化活动,在精神上得到美的艺术享受,是精神、智力、交往等高级活动时间,称之为第二闲暇。[1]而21世纪的旅游活动是要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享受的。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层次更高,素养更高,知识水平更高的“三高”人才。为了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旅游者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一些与社会接轨的实践课程,如厦门大学将高尔夫球作为本校大学生的选修课,并且将其设为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大学生的必修课,培养精英式人才,满足精英群体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因特网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旅游网站纷纷落户。旅游这个行业在网络上大力发展起来,旅游网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后已多如牛毛,旅游网站的发展也日趋成熟。这类网站提供及时的旅游线路报价、打折门票信息、切实的旅游建议及详细的旅游资讯。将旅游业内信息进行整合分类,人性化地开设了旅游线路预定、打折门票、签证服务、机票酒店预订、旅游保险、旅游书城、包车服务、旅行游记、旅游博客、等多方面的服务。日本网民中有70%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的旅游信息。[2]可以说21世纪是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时代。多元化的旅游方式的出现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也要走多元化的道路。在教学计划中将实践教学设为必修课程在不同的学期开设,设定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必修并获得课程学分。在实践教学设计时还要划分不同难度,不同等级,每一个等级要求学生具有不同的社会技能。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等级应按学年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分别于第二、三、四、五学期开设,学生选修后可分别获得2学分,共8个学分,实践课程的内容同样要有一定的等级目标。具体操作如下:初级实践课程安排普通话校正课程、客房与餐厅实训等,其等级目标是考取普通话二级甲等、获得宾馆服务人员资格证书;中级实践课程安排导游实训、形体训练、旅游景点模拟等,其等级目标是考取计算机一级证、导游证;高级实践课程安排声乐训练、医药护理、旅游企业管理模拟等,其等级目标是考取计算机二级、护理证书;特级实践课程安排国标舞、主持人、涉外旅游服务课程等计算机三级、主持人资格证书、英语六级证书。旅游管理的实践课程可采取联合教学的方式,综合利用校内与校外资源保证学生实践课程的开设,通过校内教学资源的联合与校企合作达到学生实践的目标。以上等级目标选项中学生在每个学期至少要求达到一个,才能得到本课程学分。通过以上课程的设计,将实践教学多元化,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促使高校培养出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旅游需求的旅游群体的要求,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引导旅游业的多元发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要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

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起点较低,对于企业的基层人员,企业通过招聘、自培等方式基本能够保证,缺乏的是那些对企业运行具有深刻了解,并且能够担任重要职务的中、高级人才。因此,为了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时就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胜任企业的工作任务,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要与旅游企业接轨,让学生走进企业,让企业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同时也能补充企业的人力资源。

(一)以企业为教学实践的主体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定向企业,参与企业的业务。设置的旅游企业主要包含以下类型:旅行社、旅游度假村、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管理公司等。企业根据自己需求制订所需人才的种类与标准,挑选学生进入企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中在同一家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在旅游企业中经过四年的跟踪定向实习,学生便完全了解实习单位的经营状况及发展趋势,并且具有了企业人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便能够更快,更稳地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人,一个企业人,为学生毕业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服务企业为实践教学的目的

旅游企业可将市场开发项目交由实习生集体承担,实习生会将课本所学的理论与企业经验进一步结合,设计出适合本企业,本地市场的产品,然后由实习生自己推广自己设计出的产品,在市场中寻找销路,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企业可以把学生分为人数相同的几个小组,分别来宣传、销售一个相同的旅游产品,以一个季度为限进行业绩大比拼。学生就销售环节分析讨论,相互比较,相互补充,开发创新的思维方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即学即用,并且灵活使用。(三)将企业元素引入课堂教育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操作性极强,在本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创造性地设立实践课堂的场所。一是将企业因素引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建立各种企业的模拟实验室,如设计旅行社模拟实验室,美国的旅游服务商雇员一般在10人以下,[3]因此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代表一个旅行社,按照毛遂自荐与招聘的形式分别设定旅行社的总经理、部门经理、领队、全程陪同导游员、地方陪同导游员等,全体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行程的旅游接待服务,同时在各个旅行社之间建立竞争机制。二是把实践课堂的指导教师直接来自企业,将企业员工作为实践课堂的指导老师或助理教师,学生可以从指导老师那里获得直接的经验。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职业需求因材施教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中我们应该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老师及企业的指导老师只能起到辅导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未来的发展方向来选择实践课堂的内容。

(一)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

为了使实践教学取得成功,落在实处,教师提前就公布每学期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自愿分组,自选角色。每一组学生按照要求为自己代表的企业制作完整的、富有个性化的、适合企业使用的企划书。在课堂学习和锻炼的基础上,每组同学都进行多次排练。从最基本的导游词讲解到旅游团气氛的活跃,直至充分体现导游技能的旅游事故的处理,学生都要巧妙安排,精心设计,反复演练,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课堂上尽量使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同时还设定相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如设计锻炼学生口才能力的绕口令比赛、讲演比赛等;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唱歌活动、野外拓展训练活动等;锻炼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的多媒体大赛、网页制作比拼,等等,满足不同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学生可以选择性参与。在课程设计时选择多样的形式,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实践课题与方式,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技能,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力与创造力。在诸如导游讲解一类的实践中可采用微格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的同时也能做到自我评价,自我定义,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自我定位。

(二)指导学生加强知识积累

俗语讲: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旅游职业,如导游看似轻松,实际上它对人员的要求却更加严格和实用,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口才和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实践教学中经常作自我总结分析,寻找到适合自己,并且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在正常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开书单,要求学生共同阅读并集体讨论,能够把书本知识转变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内外安排学生为主讲人的学术讨论会,让学生在参与当中主动获取知识。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确定自我的职业趋向,自主地、能动地去学习,积累相关知识,不至于四年的大学生涯在混沌中度过。

(三)设立开放多元的考核方式

需求管理篇6

关键词:消费 消费需求 需求管理

根据消费心理学的理论,需求激发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背后都有某种目的,企业一旦发掘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明白了消费者的需求,就等于打开了消费者心中的黑匣子。所以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消费者需求管理是企业征服消费者,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一步。

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就是关注市场。企业如果能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就一定会打动他们的心。“智慧演绎无处不在”的摩托罗拉,发现在中国以大学生、高中生为代表的新生代的需求,是移动电话最具有潜力的市场,是他们将“MOTOROLA”演绎为又酷又新的“MOTO”潮流,迎合了需求,打动了年轻消费者的心,从而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消费者需求把握得准确与否,决定着产品的成败。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只有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投其所好,企业才会取得成功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消费者而言,生理需求主要要求产品需具有消费者要求的一般功能,如冰箱应能储藏食品,洗衣机可以清洗衣物等。安全需求则往往表现为消费者会关注产品对身体及对环境的影响,消费者往往会关注产品是否有益健康,是否有益环保,是否是绿色产品等。社交需求则表现为消费者会关注产品是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交际形象,消费者会关注精美的包装等这些产品的附加功能。尊重需求表现为消费者对产品的象征意义的关注,消费者会把产品当作一种身份的标志,关心的是“获得别人认可”,此时产品是否具有最优秀的技术、是否具有独一无二的功能则是消费者需求的焦点。自我实现的需求则往往表现为消费者会对产品有自己判断的标准,消费者会注重拥有自己固定的品牌,并会注重品牌的精神内涵。这五类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每一个需求层次上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都不一样,即会要求不同的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对于企业来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比较常规而有效的方法有三种:一是观察法,即可通过摄像、录音、记录等方法对消费者在购买、消费时的行为表现进行实地观察,进而了解其心理活动和需求。二是实验法,即可借助于专门实验室的仪器模拟自然、现实条件对消费者的生理、心理反应进行测试,从而发掘他们潜在的想法和需求;也可在实际的营销活动中,通过折扣、礼品馈赠、互动活动等方式给消费者一定的刺激和诱导,从而了解消费者真实的想法和需求。三是调查法,即可通过问卷、交谈等方式,利用事先拟定的问题或表格了解消费者的相关信息,从而间接了解和推测他们的心理活动和需求。借助于这些方法,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了解自己的产品是否符合这种需求。

不断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心理的差异性和多维性决定了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是有差异的。企业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的做出反应,随机而变,不断适应,并为之服务。 “白加黑”上市之前,发现过去的感冒药中一般都有扑尔敏,会产生嗜睡的负作用,影响白天工作,同时人们又希望在晚上能得到充分休息。于是它充分利用了这一需求,创造了让上班族“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服黑片,睡得香”的产品。这个产品从上市以来取得了非常大的销量,并在感冒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企业适应消费者日新月异需求的方法有两种:

不断的创新。平凡的企业满足现有的需求,因而沉沦为缺乏创造力的大多数中的一员;伟大的企业着眼于发掘新的需求并不断的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研发新的产品。苹果从1984年起就响亮地提出口号“think different”,这种创新意识让苹果的iMac和iPod都取得了很好的市场表现,Pod也已经成了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播放器。

进行市场细分。由于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不论一个企业的经营规模有多大,也不可能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而只能满足市场上某一部分消费者的一部分需求。所以,每个企业都必须为自己的市场规定一定的范围和目标,明确自己的企业是为满足哪一类消费者的哪些需求而从事生产和销售的。它要求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状况、经济状况、地理环境和购买行为等差异,把市场区分为两个或更多的消费者群体,并针对所确定的目标市场生产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市场细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划分的,其依据是消费者的需要、动机、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差异性。因此,它是企业适应消费者需求差异的一种有效方法。以宝洁公司旗下的洗发水为例,“海飞丝”去屑,“沙宣”专业美发,“飘柔”顺滑, “潘婷”营养,“伊卡露”主要定位于染发,各类产品选定了不同的消费群体。通过市场细分,发现了消费者不同层面的需求。

主动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生产发展和经营服务的任务,但只是了解、适应消费者需求是不够的。企业若期望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还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消费者需求,很多时候消费者的需求是引导出来的。

所谓引导需求,即企业通过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将消费者脑海中未有的或者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心理学中的冰山理论说人有潜意识和意识层面,潜意识占到人意识的95%以上,意识层面只占到5%,所以人们日常所显现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人的潜意识层面可以被牵引到人的意识层面。在消费者的需求当中,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形,即大量的消费需求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沉落到了需求意识的底层,甚至是潜意识的状态当中,所以在顾客心中有很多的需求。企业应该积极主动的将消费者潜在、未知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真正的需求。

引导消费者需求的方式有很多,大致有二类:

观念的引导。即通过帮助消费者建立某种消费观念,从而激发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就像海飞丝去屑洗发水帮助中国人建立了洗发还需要去屑的观念,强生婴儿纸尿裤帮助消费者建立了用纸尿裤可以让宝宝睡得更香甜的观念,亚都加湿器帮助消费者建立了要关注环境的湿度观念,这些产品都是通过先让消费者具备了对某种消费的观念,然后再推出符合这种需求的产品而取得成功的。

行为的引导。即企业可以通过广告、情境模拟、橱窗布置、终端促销等行为方式来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广告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是与消费者沟通的一种形式。据有关方面统计,沃尔玛公司的广告投入,虽占整个营业额的0.5%,但公司每用一美元的广告费,就可以有192.85美元营业额进账。可见广告是企业用来引导消费者需求甚至是改变其消费行为的良药。

需求管理篇7

论文关键词:软件工程需求 管理软件项目

论文摘要:需求管理是整个软件工程的管理的基拙,也是项目成功的关健所在。本文论述了软件项目中需求管理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1背景

1. 1需求管理的概念

    理解需求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对什么是需求管理达成共识。rational把需求定义为“(正在构建的)系统必须符合的条件或具备的功能”。

    由于需求是正在构建的系统必须符合的事务,而且符合某些需求决定了项目的成功或失败,因此找出需求是什么,将它们记下来,进行组织,并在发生变化时对它们进行追踪,这些活动都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需求管理就是:一种获取,组织并记录系统需求的系统化方案,以及一个使客户与项目团队对不断变更的系统需求达成并保持一致的过程。

1.2需求管理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地位

    简单地说,系统开发团队之所以管理需求,是因为他们想让项目获得成功。满足项目需求即为成功打下了基础。若无法管理需求,达到目标的几率就会降低。以下最近收集的证据很有说服力:standish group从1994年到2001年的chaos reports证实,导致项目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与需求有关。2001年,standish group的chaos reports报导了该公司的一项研究,该公司对多个项目作调查后发现,百分之七十四的项目是失败的,即这些项目不能按时按预算完成。其中提到最多的导致项目失败的原因就是“变更用户需求”。

    在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求变更贯穿了软件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软件项目管理中需求工程是软件开发的第一步,是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把握的一步。需求管理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软件的质量,甚至软件项目的成败。从软件的项目立项、研发、维护,用户的经验在增加,对使用软件的感受有变化,以及整个行业的新动态,都为软件带来不断完善功能、优化性能、提高用户友好性的要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经理经常面对用户的需求变更,如果不能有效处理这些需求变更,项目计划会一再调整,软件交付日期一再拖延,项目研发人员的士气将越来越低落,将直接导致项目成本增加、质量下降及项目交付日期推后。这决定了项目组必须拥有需求管理策略。

2需求管理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需求愈来愈复杂,规模愈来愈大,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工作过程重组,需求变更已愈来愈成为必然。软件危机持续了30年之久,至今仍无法得以很好地解决。究其原因,软件本身具有的特点固然有关,但长期以来,缺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正确方法以及忽视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控制乃是最为关键的原因。其中软件开发和维护方法的不正确性主要体现在:忽视软件开发前期的需求分析;开发过程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的方法论的指导;文档资料不齐全或不准确;忽视与用户之间、开发组员之间的交流;忽视测试的重要性;不重视维护或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维护工作的困难。

    这样,就经常出现用户对“已完成”系统不满意,软件产品的质量经常出现漏洞,补丁一大堆。因此人们意识到以工程化的原则和方法组织软件开发工作是解决软件危机的一个主要出路。

    需求分析作为软件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并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了软件工程的子领域—需求工程。进人20世纪90年代后,需求工程成为软件界研究的重点之一。从1993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需求工程国际研讨会(isre) ,1994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需求工程国际会议(icre)。一些关于需求工程的工作小组相继成立。

3存在的问题

3. 1需求描述的细致性问题

在文章的开头就说明了软件需求在整个软件系统开发中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它的重要性,一般来说,需求描述越详细越好。项目的开发方与用户在各种问题上的要求都是基本轮廓达到一致即可,具体的细节可以以后再填充,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思想。不管需求分析做的多么细致,以后对需求的变更都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在需求分析阶段,开发人员希望再多投人一些时间,但是用户却不这么认为,因为需求阶段是软件系统开发首先要进人的阶段,离最终开发出可用的系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导致了双方的不一致。但如果在需求阶段投人很多时间,时间越长,可能的变化就越多,对设计的限制越严格,因此在需求描述的问题上,没有统一的界定,需要开发人员学会适当的把握。

3.2需求描述的正确性

    软件开发是一种专业行为,一般的业主难以理解软件开发人员的开发理念。所以在和业主交流时,他们讲述的需求在实际中利用现有的技术是实现不了的,用户以为自己很清楚自己的需求了,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依据当时的工作需求提出的。随着开发工作的不断进展,用户可能想到更多的功能和特色,进而对以前的需求进行改动,导致需求的不一致。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开发人员和业主交流时,由于业主本身对需求的描述不清晰,导致开发人员误解或曲解了业主最初的要求,最后开发出来的系统不是不能满足用户,就是一个发生需求错误的系统。事实上这种错误在需求阶段也会经常发生。更可怕的是,对于需求阶段出现的错误,如果在软件项目进行到后期的时候才发现,修复费用是非常可怕的,甚至会超出项目本身的费用。因此做好需求管理、减少需求错误的出现对于降低软件项目的成本是必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3. 3需求描述的完备性

    系统的需求是层出不穷的,我们不可能做到把所有的需求都一一列举出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用户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要穷举需求是不可能做到的。另外,并不是用户提出的所有需求都要满足,在项目的最后,改变一个需求对整个项目的影响或损失很可能会超过需求本身给用户带来的益处。

3. 4需求的变更

    需求的变化问题是每个开发人员、每个项目经理都遇到的问题,也是最头痛的问题,一旦发生了需求变化,你不得不来修改你的设计、重写你的代码、修改你的测试用例、调整你的项目计划等等,需求的变化好比是万恶之源,为项目的正常的进展带来不尽的麻烦,怎么办?管理它!使需求在受控的状态下发生变化,而不是随意变化,需求管理就是要按照标准的流程来控制需求的变化。难题随之而来,需求中的变化一般不是突发的革命性的变化,最常见的是项目需求的渐变(project scope creep)问题,这种渐变很可能是客户与开发方都没有意识到的,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双方才蓦然回首,发现已经物是人非,换了一番天地。

4解决问题的策略

4. 1对需求文档版本控制

客户签收的所有过程文档都要作为基线确定下来,做好相关文档的管理工作。需求的基线是指是否容许需求变更的分界线,需求分析人员在充分与客户用户进行沟通的基础上形成第一个版本的需求文档,这个需求文档在通过需求评审后即可以建立第一个需求基线。此后每次需求变更并经过需求评审后,都要重新确定新的需求基线,以免将来用户需求发生变更时,原来的需求无法查找。为有效进行需求变更控制,必然要做的工作就是保存好各个版本的需求基线,维护需求基线文档,以备不时之需。

4. 2正确认识需求变更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有这样一条真理:需求的变化是永恒的,需求不可能是完备的。软件开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变化的过程,需求的变更不一定是坏事,也有可能是好事。

    变更的需求之所以变得难以管理,不仅是因为一个变更了的需求意味着要花费或多或少的时间来实现某一个新特性,而且也因为对某个需求的变更很可能影响到其他需求。应确保赋予需求一个有弹性的结构,使它能适应变更,并且确保使用可追踪性链接可以表达需求与开发生命周期的其他工件之间的依赖关系。管理变更包括建立基线,确定需要追踪的重要依赖关系,建立相关项之间的可追踪性,以及变更控制等活动。

    需求变更贯穿了软件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建立规范的变更控制流程,改进软件分析与设计,把变化纳人计划之中,在应对需求变更时可以更加的从容和有信心。

4. 3管理需求变更

    变更控制不应该只是软件开发过程应该考虑的事情,随着软件产品的开发和时间的推进,用户会提出越来越多的新需求,甚至在交付软件产品的最后阶段用户还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需求变更的管理应贯穿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为了使变更对项目的影响降到最小,就应当采取合适有效的变更控制策略,确定一个选择、分析和决策需求变更的过程,所有的需求变更都需遵循此流程。对需求的变更的处理应该分以下几个步骤:提出变更、变更评估、实施变更、监督变更过程。

4. 4建立需求管理模型

    需求建模是表达需求的一种形式,是对需求的一种描述与阐释,它使用标准的语言,利用类似积木的概念来建模,最大的好处是大家可以直接根据需求,轻易地反复修改需求模型。并且不会产生歧义,从而可以使大多数人快速地理解。

    需求建模的目的是要消除人际沟通随意性很强的弱点,所以需要致力于将沟通标准化、自动化、准确化,而且责任到人负责的具体阶段。具有可测试、可验证性的特点。建模的过程就是通过需求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分析,以建模标准为基础进行准确、完备和有效的阐述,以确保客户和开发方都能够明确无误地、通用的理解。

4. 5与用户充分沟通

    在需求管理过程中与用户的沟通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最终软件产品是否满足客户的要求,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成败。在沟通时,双方对需求的认识要一致,不能模棱两可。讨论需求及变更需求时,需求人员与客户及用户应该尽量采取协作的态度,良好的工作氛围也会提高工作效率,很难想象双方在“刁难”与“对付”的态度下是多糟糕的工作场景。确定需求基线的过程也是与客户用户交流的过程,而频繁大量的需求变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交流不充分的后果。所以,有效的充分的交流尤为重要,需求人员认真听取客户用户的要求,进行分析和整理,并最终取得用户的确认。

4. 6利用需求管理工具

    需求变更控制委员会可以采取商业化的需求管理工具,以此来在数据库中存储不同类型的需求。这些工具提供了对每项需求的属性描述、状态跟踪等,并可以在需求与其它的相关工作产品间建立跟踪能力联系链。

需求管理篇8

【关键词】库存管理;周转速度;企业存货

一、 库存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

库存管理又称库存控制。企业库存过高将占用企业运转资金,增加企业负担,并有报废贬值风险;过低则无法满足生产订单的灵活性,订单交货周期将加长,降低企业竞争力。掌握库存量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加速资金周转。世界级制造的两个关键考核指标(KPI)即客户满意度及库存周转速度(库存周转率)。所有企业都希望库存是零或接近零。

1.库存量过大所产生的具体问题

(1)增加仓库面积和库存保管费用,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

(2)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造成资金呆滞,既加重了贷款利息等负担,又会影响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机会利益;

(3)造成产品和原材料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4)造成企业资源的大量闲置,影响其合理配置和优化;

(5)掩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2.库存量过小所产生的具体问题

(1)造成服务水平的下降,影响销售利润和企业信誉;

(2)造成生产系统原材料或其他物料供应不足,影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3)使订货间隔期缩短,订货次数增加,提高订货成本;

(4)影响生产过程的均衡性和装配时的成套性。

二、 综合性需求计划的主要目标

1.物资需求产生的来源

物资需求计划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据企业的主产品生产计划,主产品生产计划包括数量和时间两个要求,即生产多少和什么时候生产,结合其消耗及库存情况,提出物料需求计划。这个物料需求计划里要体现出企业究竟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什么时候需要的问题,从而明确应当采购什么、采购多少、什么采购及怎样采购的问题,这是一份确实可靠、科学合理的采购任务清单,这个环节的工作就是需求产生的来源。

物资需求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客户订单、客户预测、自已锁定的计划。有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需求:内部客户是企业的管理层和使用单位,外部客户即我们的上帝-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客户。

首先,供应链部门需评估企业整体生产能力、总体需求计划及针对产品分销渠道进行库存计划、分销计划、生产计划、物料及生产能力的计划。

其次,制造或采购决策的制定、长期生产能力与资源规划、企业计划、产品生命周期的决定、生产正常运营的过度期管理、产品衰退期的管理与产品线的管理等。

2.影响需求变化的因素

影响需求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为二方面:内部因素变化、外部因素变化。

内部因素变化分为:生产装置的运行变化、产品的促销计划、生产物资的替代及突发生产状况等。具体为:

(1)采购环境-包括内部的不可控因素,如企业的声誉、技术水准、财务状况、原材料供应情况、厂房设备、外界的不可控因素;

(2)年度销售计划-受销售计划预测的准确性影响,准确性又受内部和外部不可控因素影响,如国内外经济发展状况、竞争者状况等;

(3)年度生产计划-生产计划源于销售计划,如销售计划过于乐观,将使产量变成存货,造成企业的财务负债,反之,过度保守的销售计划,将使产量不足以供应顾客所需,失去创造利润的机会。年度生产计划可逐步分解至月度计划,所以直接影响月度计划的准确性;

(4)物资使用清单-随着产品的更新或开发,使得用料清单难以及时作出反应与修订,以致根据产量计算出来的物料需求数量与实际不符,造成数量过或不及。

外部因素变化分为:随机变化、季节性变化、市场趋势变化、经济形势变化、外部客户的需求变化等。

三、库存管理的方法

库存管理又称库存控制,是对制造业或服务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物品、产成品及其他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储备保持在经济合理的水平上,为了达到公司的财务运营目标,特别是现金流运作,通过优化整个需求与供应链管理流程,合理设置ERP控制策略和其他信息处理手段,从而实现在保证及时交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

(1)设定目标库存水平:管理者可以设定目标管理水平以贯穿销售产品系列、计划过程系列、生产过程系列,如最大库存量、最小库存量、库存周转天数、库存覆盖天数等;

(2)决定安全库存量:安全库存适用于保护生产与需求的不确定性(数量和时间不确定性),创建安全库存量时需要考虑包括在定货与到货持续时间内需求的变化性、再订购的频率、期望的服务水平、定货与到货持续时间的长度等;

需求管理篇9

关键词:项目需求工程理论;软件需求;需求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软件公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用户的需求变化非常迅速,这就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如何做好软件需求的管理,不仅仅关乎到客户的满意度,更是影响软件企业竞争力的一大因素。而在这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很多软件企业做的并不好,远未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因此,对需求的分析、开发以及管理的研究不仅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其实践指导意义也不容忽视。

二、对于项目需求理论的概述

我们只有深刻的明白什么是软件需求,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做好对其的分析、开发以及管理。

(一)软件需求的概念

软件需求指的是我们的软件要使用什么样的规格说明。它对于系统的行为、属性等进行了一定程序上的描述,能够约束开发时的系统。

本质上来看,需求工程指的是我们所关注的系统将要做什么以及将要怎么做。需求工程具有通用性以及实用性的特点,在我们的工作中,没有一个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及工具。

(二)软件需求的分类

对于软件需求的分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设计约束、商业约束以及系统的需求。

其中,业务需求主要是指客户对系统的要求;而用户需求值得是用户在使用软件时需要完成的任务;非功能需求包括Response、Accuracy、Frequency、Capacity、Throughput、Defect rates、Modifiability、Supportability;设计约束并不是指系统做什么,而是指系统怎样被构建;商业约束是指关于软件开发的时间费用等问题,这是软件需求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三)软件需求管理的重要性

需求管理做不好,容易是客户与软件开发人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分歧,也就是说客户的期望得不到很好的理解与满足,最终很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因此,做好对于需求的分析与管理可以为软件开发工作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

三、软件的需求开发

软件的需求开发是软件工程的第一个环节,它是顺利完成后续工作前提,是整个软件工程是否满足客户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其中,软件的需求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调研客户的需求,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客户对于软件最原始的需求。我们对客户需求的调研方法主要有:和客户进行沟通、向客户提问、对客户工作的方式进行考察、对客户的操作方法进行考察、对目前使用系统的分析、市场调查、与同行进行交流等方式。

其次,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已经获得了客户的原始需求,这一过程主要是对这些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对错误的地方要进行改正,对不足之处应注意补充,确保最终所得出的需求是客户需求的真实反映。

最后,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定义,基于以上两个过程,我们把客户的需求按照相关的格式撰写需求文档,并将其作为后续工作的依据及指导。

四、软件的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主要是针对于软件需求的变更,由于用户的改变、用户经验的增加、行业的变化等因素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就意味着需求的变更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些需求变更,便会给我们的交付如期、产品质量、团队的士气以及整体的开发成本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针对于软件需求的变更,我们在工作中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软件需求的管理,可以说,软件需求管理的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软件的质量。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制定合理的软件管理策略,加强软件管理的力度。

(一)软件管理的内容

软件管理的主要活动可以分为对于项目需求的评审、对于项目需求的跟踪以及对于项目需求变更的控制。这些内容之间是存在密切关系的,我们要做好其中的每一个环节。

1.需求的评审

这一过程主要是对我们所撰写的需求文档进行评审,确保需求的的合理性,其中,评审的指标主要包括:正确性、无歧义、完备性、一致性、可验证性、可修改性、可跟踪性、可理解性以及重要性与稳定性的分歧。

需要注意的是,一致性是指客户的需求与业务需求的一致;分级主要是针对当不能满足客户所有需求的时候,应根据级别来舍弃一些相对不重要的需求。可验证性指的是所有的需求都应该是可以被测试的。

2.需求的跟踪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护之间的一致性,进而确保这些工作的结果符合客户的需求。在我们的工作中,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即便使用瀑布模型也不能确保每一个环节的结果与需求是一致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开发人员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不出任何问题,加上每一个员工之间的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些都会导致在开发中出现偏差。

3.对于变更的控制

变更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1)随着开发的深入,客户发现需求文档并不能很好的满足自身的需求,因而产生需求的变更。

(2)在开发过程中,市场出现了变化,导致以前的需求不能满足后来的需求,这也会产生需求的变更。

虽然,需求的变更对于客户而言是有利的,但是,每一次变更都意味着我们开发人员的很多工作不再有意义,也增加了我们开发的成本,因此,做好对于需求变更的控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二)软件的需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软件的需求管理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需求管理篇10

企业治理或企业治理结构是为了协调委托人和人之间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最大限度的克服人可能作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形成的一套激励约束机制。按照OECD在《企业治理结构原则》中的定义:“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企业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企业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并且清楚的说明了决策企业事务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它还提供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企业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

一、企业治理中管理会计的作用

企业治理具体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二是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工人的监控以及对他们工作绩效的评价;三是激励方案的设计和推行(钱颖一,1995)。这三个方面中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工人工作绩效的评价是企业治理的核心。会计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揭示来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是企业治理的一个核心。管理会计较之财务会计,不仅关注于历史信息,更多的也关注于未来,在企业治理中有着其独到的作用:

1、第一,解决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管理会计提供的成本核算、投资决策等信息,是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角度提供的,它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一步分析和加工,委托人可从中获得更多有关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经营者总是比所有者掌握更多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等信息,但管理会计信息则可以在财务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帮助委托人即所有者掌握更加全面的关于其投资决策的信息,从而解决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有效的保护委托人的利益。

2、第二,考核董事会、总经理的业绩,帮助投资者选择出有能力的经理。在经理市场上,由于委托人与人签约(交易)之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相应的对策,会出现类似于阿克洛夫(1970)旧车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所有者即使付出了较高的成本,也未必能选择到称心如意的经理。为了减少这种不对称,必须有将具有经营才能的人信号显示出来的机制。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录和考核董事会、总经理的业绩。如何考核董事会、总经理的业绩,确定其业绩目标是前提。一般而言,董事会、总经理的业绩目标体系总会包括一系列的定性和定量的业绩要素,这些业绩要素往往需要用一定的会计指标予以反映,业绩的实现情况也需要会计信息系统加以披露。在这方面,管理会计有关业绩评价的新方法――平衡记分卡法(the balance scorecard)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为由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创立的这一业绩评价的新方法通过将各主体的最高目标与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价值驱动因素相联系,可以为最高目标的实现找到全面的、相互平衡的路径与方法。

3、第三,便于设计股东与总经理之间的合约,激励和约束董事及总经理的行为。正如瓦茨・齐默尔曼(1986)所说:会计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在于为企业中的各类契约订立与执行提供相应的数据,以界定签约关系。在股东与总经理之间的契约缔结之后,股东如何激励和约束董事及总经理的行为,使其在经营过程中努力的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就成为企业治理中的核心问题。平衡记分卡在此同样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在设计股东与总经理之间的合约时总是会将总经理的报酬与企业的绩效联系起来。平衡记分卡中企业的内部过程、组织的学习与成长就是对企业绩效的考核,起到了激励和约束董事及总经理行为的作用。

二、企业治理所需的管理会计信息

可以看到,随着委托―关系和企业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委托人形式的变化,委托人队伍的不断扩大,企业治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将随之改变,其所需的管理会计信息主要有:

第一,提供董事、总经理的业绩报告,帮助投资者监督董事会、总经理的行为。根据吴联生博士的调查,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均有60%以上的认为未来机会与风险、财务预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是有用的。这些信息传统上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显然在现行财务报告中缺乏有效的披露。这样,提供满足企业治理目标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将依靠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维持治理结构的高效运转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管理会计中有关业绩评价的新方法――平衡记分卡,既可作为企业董事的业绩评估,也可作为其业绩的记录,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战略管理的发展要求管理会计提供更多战略管理会计方面的信息。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能否很好的贯彻企业的竞争战略是企业取胜的关键,因此充分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变得重要起来。战略治理管理会计是一个提供和分析企业战略管理所需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着重提供成本、价格、业务量、市场份额、现金流量以及资源城需求等方面相对水平和变化趋势的会计信息。它所进行的分析并不局限于单一会计主体,它结合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会计主体的竞争地位,为企业提供内部的和外部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定性的和定量的管理会计信息。

第三,企业内外部的联系沟通需要更多的管理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董事会与总经理和员工的信息交流主要就是通过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规划与控制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管理会计信息,企业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预算编制过程、全面预算信息以及预算执行差异、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等信息,就是董事会与企业内部最好的交流形式与交流语言。对于外部,管理会计需要发展市场营销任务、存在的问题和目的的正确评价,以便于能更好地将联系生产活动和市场因素的信息系统结合起来。

三、管理会计的适应性改进

为了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会计在当今企业治理和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作用,应从下述几个方面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加以改进:

1、第一,进一步明确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拓展管理会计信息的内容,将一部分管理会计信息纳入强制披露之列。应将企业利益相关者作为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要顾客纳入财会部门的视野之中,并主动研究和及时满足其管理会计信息需求。尤其是关注与提供董事会决策所需的企业治理信息、各利益相关者委托责任履行的信息、企业竞争表现、本期战略计划实践情况等信息。

第2、二,改进内部管理报告的报告形式与报告内容,通过非正式的渠道传递管理会计信息。综合运用书面、口头及电子形式的会计报告形式,提供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分析性以及问题解决导向型的信息,使决策者迅速得到与决策相关的可靠的信息,从而保证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高质高效。另外,通过非正式的渠道传递管理会计信息,使其更易于部门经理等管理者的理解。

3、第三,将管理会计的重点放到对企业战略优势的关注上来。随着生产环境的变化,现在更加强调质量、周转效率、顾客满意程度等,这就必须展揭示这些因素的方法,平衡记分卡在这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另外,管理会计还需要结合组织活动中的战略因素培养对市场营销问题和程序的理解,帮助企业取得并保持战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