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培训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12 14:06:24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篇1

7月22—23日,我们历史教研组根据县教育局的统一安排进行了培训成果展示交流、答疑,各县直、乡镇成员代表积极主动发言,踊跃参加,讨论激烈,在教材梳理、课题研究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整合,魏老师又在此基础上做了深化和提升,并对各单位的成果展示进行了精彩点评。通过讨论,老师们对疑惑又有了新认识,对教材有了新理解。

但是,培训中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杜金英老师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在不经意间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设计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把重点问题做到深入浅出,与身边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获得省优质课一等奖。

这是杜金英老师长期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的结果,我们平实的工作中没有养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的习惯。

这段时间我时常想,善于反思应该是现代每一位老师必备的素质。老师,不是神,只是一个普通的凡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误的想法,做出错误的行为。这时,该学会反思,不断地修正自己。在反思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从而获得更大宽的路上前行。

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王藏,另一位是柳生义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师学艺时,问宫本:“师傅,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回答:“最少要十年。”柳生说:“假如我加倍苦练呢?”宫本答道:“那就要二十年了.”柳生一连狐疑,又问:“假如我晚上不睡觉,夜以日继地苦练呢?”宫本回答道:“那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剑客。”柳生非常吃惊,问:“为什么?”宫本答道:“要成为一流的剑客,必须永远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现在你两只眼睛却死盯着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柳生听了,当场开悟,最终成为一名一流的剑客。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篇2

作为一名新手历史教师,我非常重视本次教材培训。认真听讲,收获良多。

本次教材培训既有对学科的宏观把控,又有对教材使用的具体指导,非常实用。宏观上明确了《课标》、《教参》、《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的编写目的,教材的编写体例。让我们能够俯视教材。

本次培训更多的是对教师的具体指导。

1.要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新理念指"以学生发展为主,立德树人为目标",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新教材内容生动,更注重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因此在使用统编教材时,教师的启迪作用将更加突显,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参与程度。

2.要以唯物史观为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3.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挖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系的史事,从历史发展的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篇3

一、基于课标,提高培训课程适切性

2012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帮助学生形成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课标规定可以看出,作为社会科教师必须具备历史、地理和相关人文学科知识,并能有效综合。但是,调查发现社会科教师的专业背景是单一的。以宁波市某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社会科教师专业组成中,约63%为历史专业背景,12%为地理专业背景,25%为其他学科。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综合学科的教学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所以,社会科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应具备一定的全面性,课程设置除了通识类的相关教育理论课程,主要应围绕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拓展和提升展开。首先,要更新相关史学观点和拓展历史知识。当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导教学的不再是单一的唯物史观、阶级史观、革命史观,而是融合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特别是史学研究不断有新发现、新进展,社会科教师迫切需要补充历史新知识、更新史学旧观念,才能与时代脉搏相呼应,与教学改革相适应。其次,要补充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从社会科教师的组成来看,绝大部分教师是非地理专业背景,所以与历史知识的拓展相比,地理知识的补充和地理技能的提升更为迫切,特别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力的提升,如地理三要素、读图、画图、析图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再补充相关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第三,要重建综合思维,关注学科整合。社会科与单科历史、地理相比,其最大特征为综合性,所以,在夯实历史和地理学科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必须突出综合。综合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综合,更在于学科能力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的综合,所以,在社会科教师培训中必须突出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特色。只有既重基础,又重综合,才能真正实现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打造真正的综合课程。

二、立足学员,力求培训形式多样性

培训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训者的参与度。教师培训作为成人教育,必须从学员实际出发,尊重成人教育的特点,如果培训形式单一,再精彩的课程内容也会因乏味而低效,甚至无效。所以,为了激发学员在培训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90学时的培训中必须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首先,要重视实践。重视实践是指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注重相关实践活动,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践印证理论。例如,在90学时的培训中,一般都会安排“课程标准解读”学习,但这种文本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是不够的,必须相应地安排“依标施教”的课堂教学观摩,以及“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等,同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这样,才真正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螺旋式上升。实践不仅仅是观摩、研讨,还重在亲自操刀历练,如参与课堂教学、试题命制、现场说课、专题论坛等。对于社会科教师,实践另有一番含义,那就是深入社会,从现实社会中体验,所以,在90学时的培训中,还可以安排如历史文化遗址考察、地质地貌考察等现场活动。此外,重视实践这一做法本身可以启发教师从多视角研究和感悟社会课程,提高课程意识。其次,要重视互动。传统的培训往往是专家向学员单项讲授,重输送,轻反馈。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以及激发学员参与学习的热情,培训中要注重专家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在每次讲课中安排足够时间进行专家与学员之间的问答,内容可以是讲座中的疑惑,也可是实践中的思考;另外,要注重学员之间的互动,参训者之间进行学习的交流,可以促进思维的火花,增厚培训内容,也增进了培训者和参训者之间的感情。要充分认识到,培训者和参训者及其他们之间的互动都是培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重视反思。反思是培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往往容易被忽视。反思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参训者的反思,通过学习,反思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了解自己的薄弱之处和今后努力及改进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培训组织者和管理者的反思,反思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课程实施的策略的科学性、培训目标的达成度等。只有重视反思,才能使培训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才能使培训不再流于形式。

三、拓展资源,强化培训保障的有效性

将理想课程转化为实际课程,需要现实的资源保障,否则,再好的设计也是空中楼阁,所以,要努力拓展相关资源,为培训提供有力保障。首要,要创建师资库,丰富和拓展培训者资源。一支优秀的培训专家队伍是优质培训的有力保障。作为90学时的培训,课程多样,更需要有一支优质全面的培训队伍。根据社会科课程的特征以及90学时的需求,培训师资的组成应该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主要由一线教师、各级教研员以及高校教师组成。一线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案例鲜活,可操作性强;高校教师有深厚的理论积淀,能引领学科前沿;教研员们介于两者之间,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当然,这里的一线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初中社会科教师,还可以是高中历史、地理学科的教师,因为高中教师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拓展方面恰好符合初中社会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除了以上三大力量之外,还可以有教育界外人士,如法律、地质等其他领域人士作为补充。丰富的培训资源为开设多样的培训课程奠定基础,同时能确保培训的质量和高效。其次,要拓展实践基地,打造培训特色。教师培训的空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培训地点也不一定局限于培训机构或某一固定学习场所。90学时的培训要求教师参加实践活动的课时不少于50%。要确保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必须拓展实践基地。社会科教师培训的实践基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关学校,首选在课堂教学、校本研修、社团活动等方面有鲜明特色的学校,通过观摩、研讨等活动深入学习学校特色的打造和凝练;另一类是与社会科教学相关的场所,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特色地质地貌等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建设应以学校为主,使实践活动立足教学,但也要积极开发社会实践基地作为有益补充。

四、小结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篇4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的落后性

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但大多数老师依赖教学参考或多媒体课件,导致课堂教学呆滞、死板,使得学生认为历史便是冗繁,枯燥的学科,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的状态便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巍然不动”。再者,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内涵,只讲历史的表象问题,划考试重点,像是为了重点而去了解历史,明明具有历史非凡意义的秦王朝的统一,本是气势辉煌,凸显浓墨重彩的那一笔,却偏偏讲的平淡无奇,一张口就是记重点,让学生牢记其意义,长久以往,便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即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老师说的就是考试要点。

还有一些老师固步自封,使用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插图教学法,一大段文字对应一个图片,这种非动态且单一的模式并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这样是很难提升教学效果的。这些相对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完成教学目标,还会对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存在偏见,不利于个人发展。

(二)学生学习的被动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讲的淋漓尽致,自我陶醉其中,而学生却是千姿百态,有做其他科作业的,有看课外书的,还有走神的、睡觉的,还有剩下的那部分学生勉强听着老师讲课,随口回应老师的问题,甚至伙同其他同学起哄,学习效率低下,这样久久发展下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更加依赖老师的讲授,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起很大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的局限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的不完善性和局限性成?榻淌?和学生沟通的主要障碍。虽然一再强调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但很多都是停留在表面,即使用将多媒体搬上讲台,但也仅仅是将书本内容复制到多媒体,其实质还是传统的讲授教育方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装备拓宽教学空间,丰富历史教学中的知识含量。或者是过度创新,直接将课堂交给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脱轨,一片混乱,使得学生很难掌握获得重点知识能力。还有,教师本身历史学识有限,知识层面窄,教学能力不足,且不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不能带领学生超出课堂,融入生活,不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和完成课业目标,难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有一些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忽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夸夸其谈,使得教学当时听起来很精彩,但课后却一片空白,没有学到精髓,影响了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使得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由于老师和同学们对历史知识的不看重,再加上语数英等其他科目的压力,使得学生放弃学习历史,也就导致了历史课上学生做别科作业的现象。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针对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时抓住问题关键所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的放矢,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对历史教师的能力培训

教师的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注重历史教师的多媒体设备使用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设备丰富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首先设定长期有效的考核机制,丰富“历史教学培训”的内容及形式。其次培养教师放宽眼界,不要钻牛角尖,造成课堂的枯燥无味,古板无趣,要着眼于大局,寓教于乐,培训形式要多样化,丰富且精彩,使培训教师从中受到启发,使灵活风趣的课堂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模式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还有培训教师对多媒体使用的能力,从技术上来指导和内容上的多样性进行培训,相关的影视视频和宣传视频等绚丽多彩的画面和丰富的知识紧密结合,既满足视觉上的观感,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增强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皆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知识。首先,注重课堂的导入形式,以生动有趣或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注重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秦的统一》中,可以和语文中学过的“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相结合,还可以和地理中秦国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秦始皇统一的主战场在哪,其他六个国家又分别在哪些地方,调动学生的思维,结合常识进行思考,再者,中国国代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时期又和扫六和的关系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引入,让学生既丰富了课外知识,又巩固了其他学科知识。历史课导入法其实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文提到的设问导入法以外,还有复习导入法、谈话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插图直观导入法、故事典故导入法、对比导入法、新闻时事导入法、乡土历史导入法以及综合媒体导入法等都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使其积极主动的从课文中寻求知识,增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运用自身魅力,引导课堂进度,使课堂进行按照既定主线行进,不脱轨,有效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帮助学生总结历史学习规律,如对秦始皇扫六和对古代中国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贡献和对本人的评价,同时结合社会实际,学习其可借鉴意义。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历史就是五千年来人类的生活轨迹,来源于生活,自然可以运用到生活,历史如何从课堂中走入生活,取决于教师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联系,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老师可以去尝试着用历史经验去解释,并组织学生对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结合历史,开展热点研究,尤其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思维能力的训练。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到图书馆或多媒体上寻找相关历史内容,或安排学生课后收集相关内容,丰富自己的历史学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问题,老师主动与之交流,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历史的兴趣爱好。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篇5

[关键词]高校历史课堂 课堂教学 教学现状

高等学校历史学科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培养高层次史学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校历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现状,从而优化高校历史课堂教学。

一、高等学校历史教学的不理想现状

纵观目前的高等学校历史教学,有很多制约历史课发展的不理想现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在教学观点上,偏重“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

2.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经验的影响,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缺乏跨学科相关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思维单一化、定向化,难以从事跨学科综合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职业适应性差。

3.教学方法呆板,“填鸭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教学手段陈旧,基本上还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根粉笔”的格局,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4.在考核方法上,侧重考查认知性、记忆性知识,忽视工具性知识(自我获取知识的知识)、创新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以概念性知识的多寡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倾向于死记硬背,而不是主动求知和创新。

5.在教学活动中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注意实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摈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又没有很好把握的尴尬局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成了一种形式,简单地认为这种方式就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合作”就是小组讨论,至于学生是否运用这种方式解决了问题,学生合作的程度如何,是否每节课都需要这种形式,却关心得较少。

二、如何优化高校历史课堂教学

高校历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高校历史教师应该针对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富有成效的措施,优化高校历史课堂教学。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高校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将着力点放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历史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上。作为高校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弄清本课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内容需精讲,哪些可让学生自学,哪些可组织提问,哪些可组织课堂讨论等,在此基础上,经过精心构思和设计,将发散思维的训练巧妙地安排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针对某个历史问题,让学生急骤联想,并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毫不迟疑地抛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不去考虑质量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结束后教师再进行评价。这种让学生自由联想和快速反应的训练,对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养思维的流畅性有很大作用;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从同一历史问题出发,让学生寻找多种手段和途径去解答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表现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上,而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教师可针对教材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史料,引导学生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历史概念;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思维的规则和方法,逐渐形成集中思维能力。

2.改进教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历史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最根本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和学生必须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导师”“服务者”的身份有效地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并随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从根本上讲,教师不是“导演”,他不能完全按照设计好的一切进行程序化教学,而抹煞历史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压制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也不是“演员”,而让学生成为被动的观众。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使学生具有求知的自信心和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并具有善于获取信息并加工创造的能力。作为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应积极与教师配合,多开动脑筋想问题,把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地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加强建设,提高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

首先,要加强软件建设,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对高校教师(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备课的内容增加了。除深入钻研历史教材外,还必须认真准备和熟悉有关各种电化教学软件的内容。二是教师的技能要求更多了。除能绘制各种历史图表外,还要学会制作历史幻灯软件、学会操作幻灯机、录音机、电影机、录像机、电子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另外,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构、组织形式也要作相应的改变。为此,学校必须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加强对历史教师的技能培训。如怎样使用幻灯机,如何使用多功能教室和微格教室,如何将传统教育媒体与现代教学设备恰当地结合并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等。这些能力训练是历史教师熟练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的先决条件。同时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虽然,许多教师都知道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可提高教学效率,但有的教师就不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手段的改革中去。为此,要大力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提倡奉献精神,同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他们乐于投身教学手段的改革。

其次,要加强硬件建设,更新教学设备(硬件),实现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学校本身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不够,也是制约高校历史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积极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加大资金投入,除广泛添置一般性的电教设备,还应该建立高规格的电教室、语音室、实验室以及多功能教室、微格教室等,加速教学设备更新,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广大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使现代教学手段真正走进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我们只有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高校历史课教学,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灵活的采取富有成效的的教法,才能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高校历史课教学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富春.《谈高校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J].《历史教学》,1998,9.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篇6

本人长期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新课改如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 必须具备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常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该有一桶水。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历史老师尤其是这样。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世界历史更是浩如烟海。正史、野史、不同版本、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解读。如果历史老师能准确把握这些知识点并引导学生正确获得的话,那么,教师的知识就必须达到一定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基础。为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的表达历史概念,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史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同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学生只有吃透了概念,才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其次,历史教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之处历史史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第三,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血红色能力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将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应在讲授知识是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这就需要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内在动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钱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对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可忽视的作用,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首先,要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做到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选择一些一教材相关的具有代表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是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其次,还要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从而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思考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呢?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历史教学中应把握好两点: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是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字、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指导学生总结阅读的方法和阅读总结的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其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史实背后的问题,老师适当及时诱导。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和回答问题,既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一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以避免老师的一言堂,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授课效果。另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学生不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这一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准确把握历史脉络,为学生选取推荐有价值的学习参考资料

高中历史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基本是提纲挈领式的知识点,要深刻理解这些知识点,并能够把相关的历史重大事件串联起来,必须准确把握历史的脉络,理解历史所蕴含的意义,单单靠历史教科书是不容易办到的。因此,学生需要阅读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但是,历史资料浩如烟海,高中学生处在高考冲刺阶段,没有时间和能力阅读大量的历史资料,有的历史资料无关轻重,甚至是不正确的资料,可能会把学生引向歧途。因此,老师就要做好学生历史学习资料的筛选和推荐工作。选取恰当的历史资料是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这些资料一是能够正确反映历史事件,二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足学习需要的内容。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篇7

历史教育的使命是什么?随着当代中国教育的转型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者们已基本达成了共识。余伟民先生明确认为,“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2];赵亚夫先生也高度概括地提出“历史教育要给国民自信力”[3],他还指出历史教育的显是公民教育。令人欣喜的是,学者们的这些共识在体现国家意志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已有明确表述:“全面发挥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历史教育的使命既然已明确,高中历史教师的职业使命也就得以确定。由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决定,高中历史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尤为重要。因为正是高中历史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公民们的精神风貌。如果一个民族注定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那么历史教师理应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职业使命感需要涵养,也需要守护。除了“天生的教师”,绝大多数教师的职业使命感来自后天的工作经历,这是一个涵养过程。职业使命感会受到客观社会环境和主观内心世界变化的影响。不少教师正是在“待遇不公、信念被毁、负担过重、孤立无助等消极因素”[4]的纠缠下,职业使命感被逐步挫耗。令人忧虑的是,对如何涵养与守护历史教师的职业使命感这一课题,据笔者所见,系统性的实践研究并不多,已形成有效路径的更是有限。

因此,笔者基于自身近三十年的专业发展经历,基于培育本市优秀高中历史教师团队的经验,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学习与借鉴,关注和思考着涵养与守护高中历史教师职业使命感这一课题,并努力将这种思考与日常的教研、师训工作相结合,以期从实践层面为历史教师职业使命感的涵养与守护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回溯探索之路,笔者概括了以下6条具体路径。

一、组建以“携手登高”为宗旨的高中历史教师团队

笔者一直非常重视教师团队建设。笔者以为,在历史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较多的时刻,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推进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们普遍需要一股能振奋其精神的力量,需要一个能鼓舞和支持他们思考与行动的集体,需要能提供平等对话与坦诚交流的平台。为了达成涵养与守护教师的职业使命感这一重要目标,笔者主持的培训团队特别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运行机制:

(一)实行“导师制”

具体而言,在组建专业团队时,将全体参训学员按“就近”和“小型”原则分成若干研修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本市的优秀历史教师(一般是核心团队成员)作为指导教师,具体指导该组的研修活动。这些导师都极具人格魅力,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自然能赢得学员们的由衷尊敬,指导效果因此逐步提升。当然,导师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获益匪浅,这将有助于他们继续涵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个人研修、小组研修与集中研修三个层次互相支持

个人研修是最基础的方式。我们要求参训教师按时完成培训团队布置的研修任务,借此逐步养成自主研修的良好习惯。小组研修在三个层次中处于桥梁地位,在导师的指导下定期举行研修活动,给研修成员提供互相学习和切磋的机会,这也是团队形成凝聚力和有方向感地行动的基础。集中研修意在通过交流与展示,提供思想碰撞和发现其他成员长处的机会,这种发现有助于强化参训教师“学习是我生命的内在需要”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确立将对教师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集中研修还有统一安排、及时明确研修重点与方向的作用。

(三)切实保障每位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

我们始终将唤醒教师内在的研修需要作为培训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从配备导师到小组构建,从活动组织到评价,都注意切实地保障每位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每位学员在参训过程中成为能互相支持、互相合作的深度参与者,而不只是当啦啦队式的观众。我们明确,导师或研修小组组长,只是活动的协调人而不是领导;小组活动的主持人应当轮流担任;每位学员在小组研修中都应当承担具体的任务。每次集中研修都要安排小组研修情况的交流;集中研修的主要项目要基于小组研修的成果,要尽可能让学员承担具体的任务。

上述安排意在使团队具有凝聚人心、明确前行目标与路径、抱团取暖、共同守护职业使命等功能,使参训教师的心灵与情感形成较强的归属感。在共同体逐步形成的同时,个体与团队能形成良性互动,个体的特色也逐步地更为鲜明。“组员团结协作性比较强,交流热情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只因我们有共同的目标”等类研修体会可以说是参训教师的共同心声。

二、发挥核心团队成员的榜样力量

我市目前有高中历史教师近280人。在各方面的关心与支持下,经十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一个职业使命感强、专业水平高、影响力较大的核心团队,其中省特级教师2人,市名教师5人。笔者意识到他们的特殊价值,注意充分地挖掘并运用好这种价值,以引导教师涵养和守护职业使命感。

(一)让核心团队成员担任“导师”

我们将7位核心团队成员配置给培训团队中的各研修小组,让他们在指导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由于导师们对学员的专业成长具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共识,所以在指导过程中,特别重视职业使命感的涵养,加上又是现身说法,参训学员在耳濡目染中不断进步。

(二)让核心团队成员基于自身的教育人生作专题讲座

我们一直重视发挥优秀教师在专业方面的作用,同时更为重视发挥他们在人文素质涵养方面的作用,让他们承担与提升教师职业使命感相关的专题讲座就是方法之一。这类讲座的主要特色是要结合主讲人自身的教育人生来展开,融生活细节、情感故事与教育思考于一体,因而受到参训教师的普遍欢迎。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篇8

一、围绕认知主题设计合理的发散性思维问题

1、设计扩散性问题,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思维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思维的多方向多角度,结论的多样性,多种不同意见的并存。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扩散性问题,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于历史学科内容来说,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是比较容易的。例如,对某一历史事件“太平天国运动”、“中英鸦片战争”教师可提问学生从事件中得到哪些启示,吸取什么经验教训等。对某一个历史人物,像“林则徐、洪秀全、陈玉成”等,教师可提问学习什么精神或品质?怎样看待?如何评价?学完一课后,可问有什么收获?得到什么教育?谈谈学习体会”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思维空间很大,所受束缚极小,极利于思维主动性的发挥。

2、变换问题角度,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逆向,反向,侧向思维对学生做出新发现起重要作用,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针对学生思维顺向定势,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经常转换思维角度,可从逆向、反向,侧向其不同角度,来启发提问,例如,围绕“中国清朝闭关政策”,知识点逆向提问:“不实行闭关政策行吗?”学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行,不实施闭关政策,我们当时就能接受许多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文化和经验……,一种认为不行,如果不实行闭关政策,外国人会更早一步来侵略我们……。学生在行与不行的争论中得到新的启示教育。

3、设计质疑性问题,训练思维的独特性。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敢问,善问是科学人才的基本品质之一,这对于做出创造性贡献是绝对必要的,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就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积极鼓励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像,敢于用新观点,新角度去发表自己的独创见解。例如在讲完“十月革命”后有的同学提出:“如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社会主义,那么能不能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又如教师在讲完“义和团运动”后学生提出义和团战士那么厉害,怎么还会失败?还有八路军为什么要在敌后抗日等问题。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碰到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这样的思维问题让我们感到惊喜,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确有潜力,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挖掘保护、引导。

4、设计迁移性问题,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学生用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能够提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认识问题的深刻性所在,历史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初步思维能力,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结合现实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例如,在学完“红色政权的建立”一课后,教师可提问“为什么要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培养学生从我国国情出发,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中,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经济上强迫贷款,而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我们吸收外资,这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们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等等,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进行新的思考,在其过程中得到教育提高。

二、创设历史情境,促进发散性思维

很多历史知识内容,决定历史教学有必要创设历史情境,这样,让学生更贴近历史,置身于再造的历史场景中,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如深刻的感知。理解历史的人和事,因此良好的教学情境,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前提条件。

创设历史情境的手段多样,可用实物媒体,如照片图画可用电教媒体如录音,录象,例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中,可有代表性地让学生通过在电视连续剧所看过的内容进行生动的讲解讨论,使学生在互谈互讲中,理解太平天国为什么能够占据清朝半壁江山,在进行14年的艰苦战争后,为什么后来又失败,使学生自己在看过的电视片中,更深刻地认知这一历史。但要注意的是在发散性思维这个环节里创设的情境尽量不要与前面的教学过程中的情境重复,发散性思维训练后意义就不大了。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 创新思维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73-01

一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的重点开始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能力也成为高考和新课改的关注重点,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了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随着历史教育的深入研究,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如何适应时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对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历史教育从知识转向能力,促进学生在智力、道德、情感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1.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创新的欲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创新教育。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提问时,不能简单对其否定或阻止。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或探究都简单地予以否定,势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变得“谨慎”,而不善于去思考,这样也就无从谈起创新。高中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新学习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创设具有探索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索,从而在认知过程中,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探究学习中,体验从“不知”到“知”的转化,从这个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如讲到元朝时,其统治者实行了民族分化的政策,将民族分为四个等级,虽然书中详细列出了各等级的名称和民族,但却忽略了元朝时期出现的一个新民族:回族。那么回族是属于第几等?这就要求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元朝的回族是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在我国定居下来,并同汉、蒙等杂居,从而互通婚姻的结果。在以上的这段信息中,学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进行思考,首先当时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定居在当时较发达的城市,如泉州、扬州、广州等地;其次与波斯人、阿拉伯人通婚的蒙古人也不是边远地区的那部分,而是进入中原地区的那部分,由此可见,回族是属于第四等人。因此,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已学知识,创新的知识。

三 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历史教材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学生很容易因为教材的权威而形成某种思维上的定势,阻碍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训练,消除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想定势。

1.逆向思维的训练

在求异思维中,极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设计成逆向思维练习的知识点,如假如没有发生鸦片战争,那么中国的近代史会如何发展?如果孙中山没有让位给袁世凯,那么辛亥革命之后的发展形势又会是怎样等等。这些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果的事件,都能形成逆向思维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作为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问题,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2.直觉思维的训练

直觉思维是不借助推理而直接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如教授工业革命时,在讲完其原因和过程后,而未讲其影响前,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直接作出判断。如工业革命的产生有哪些影响?只要是在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可以给学生出判断的问题。学生靠直觉进行判断,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但这并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为在后期的学习中,学生能够纠正产生的错误。而在学习进行判断时,教师应当予以一定的引导,使学生悟出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3.发散式类比联想的训练

发散式类比联想的训练就是以一个基本史事为出发点,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多方面联想。在讲完“日本明治维新”的一节内容之后,可以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联想: 日本的明治维新同中国的作类比,思考为什么同在资产阶级改革时期,一个成功了,另一个却失败了;将日本的发展与同是第二批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德国和意大利进行联系、比较。这样还可以与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能够结成“三国轴心”的问题进行遥相呼应;将日本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突出为什么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独具东方特色等问题进行引导。

通过这种触类旁通却没有理论信条的束缚发散性思维训练,能够使学生具体、直观地领悟和把握历史,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索文斌.谈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的培养[J].教材研究,2011(11)

[2]唐岸映.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技导刊,2010(7)

【摘 要】本文对如何在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对待学生提问、创设学习情境和训练求异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 创新思维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73-01

一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的重点开始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能力也成为高考和新课改的关注重点,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了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随着历史教育的深入研究,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如何适应时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对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历史教育从知识转向能力,促进学生在智力、道德、情感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1.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创新的欲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创新教育。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提问时,不能简单对其否定或阻止。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或探究都简单地予以否定,势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变得“谨慎”,而不善于去思考,这样也就无从谈起创新。高中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新学习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创设具有探索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索,从而在认知过程中,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探究学习中,体验从“不知”到“知”的转化,从这个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如讲到元朝时,其统治者实行了民族分化的政策,将民族分为四个等级,虽然书中详细列出了各等级的名称和民族,但却忽略了元朝时期出现的一个新民族:回族。那么回族是属于第几等?这就要求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元朝的回族是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在我国定居下来,并同汉、蒙等杂居,从而互通婚姻的结果。在以上的这段信息中,学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进行思考,首先当时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定居在当时较发达的城市,如泉州、扬州、广州等地;其次与波斯人、阿拉伯人通婚的蒙古人也不是边远地区的那部分,而是进入中原地区的那部分,由此可见,回族是属于第四等人。因此,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已学知识,创新的知识。

三 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历史教材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学生很容易因为教材的权威而形成某种思维上的定势,阻碍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训练,消除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想定势。

1.逆向思维的训练

在求异思维中,极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设计成逆向思维练习的知识点,如假如没有发生鸦片战争,那么中国的近代史会如何发展?如果孙中山没有让位给袁世凯,那么辛亥革命之后的发展形势又会是怎样等等。这些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果的事件,都能形成逆向思维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作为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问题,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2.直觉思维的训练

直觉思维是不借助推理而直接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如教授工业革命时,在讲完其原因和过程后,而未讲其影响前,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直接作出判断。如工业革命的产生有哪些影响?只要是在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可以给学生出判断的问题。学生靠直觉进行判断,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但这并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为在后期的学习中,学生能够纠正产生的错误。而在学习进行判断时,教师应当予以一定的引导,使学生悟出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3.发散式类比联想的训练

发散式类比联想的训练就是以一个基本史事为出发点,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多方面联想。在讲完“日本明治维新”的一节内容之后,可以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联想: 日本的明治维新同中国的作类比,思考为什么同在资产阶级改革时期,一个成功了,另一个却失败了;将日本的发展与同是第二批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德国和意大利进行联系、比较。这样还可以与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能够结成“三国轴心”的问题进行遥相呼应;将日本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突出为什么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独具东方特色等问题进行引导。

通过这种触类旁通却没有理论信条的束缚发散性思维训练,能够使学生具体、直观地领悟和把握历史,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索文斌.谈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的培养[J].教材研究,2011(11)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篇10

关键字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02-02

众所周知,思维力在智力结构诸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因素的发展,指挥并调节其他因素的运用,如果没有思维力的参与,其他诸因素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历史教学应把开发思维力放在重要位置上。求异思维,集合思维,逻辑思维和迁移思维是历史思维的基本形式。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改经验,谈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创新理念,以与广大同仁切磋交流。

1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创新

1.1求异思维的发展。求异思维有叫发散性思维,它具有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1.1.1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的速度。它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某一问题,经过短时间的思考迅速作出反应,也就是快速抓住问题本质,迅即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巧设疑难,激发思维。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应严格限定时间,有意训练学生答题的速度,帮助学生养成快速思考的习惯,课外可定期举办历史知识竞赛,通过抢答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

1.1.2思维的广阔性,即思维的广度。它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善于打开思路,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如,讲述北美独立战争进程后,教师问:“为什么北美人民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胜利?”学生从美英双方力量对比的史实中分析提炼,得出是“由于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性”的结论。

1.1.3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的深度。它是指在历史学习中,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来揭示历史事物内在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史实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名词解释供学生练习。教材用了大量篇幅叙述其背景、经过及意义。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才能作出言简意赅的解释。

1.1.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用新观点或丛新角度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独创性是求异思维的最高层次和终极目标,教师须格外重视培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局内。然后启发学生:要求学生联系从前所学知识来思考。同学们个个自比郑和,兴趣很浓,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1.2集合思维的发展。集合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鉴定、归纳、整理加工的思维过程。这是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关键,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发展集合思维的方法有:

1.2.1纵横归纳法。即归纳整理出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其中纵向归纳是指依据历史现象的先后顺序和发展线索,将散见在各章节的历史知识加以整理,以体现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横向归纳是指截取一个历史横断面,把同一时期、同一性质的历史现象按其内在联系分门别类,以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1.2.2要点浓缩法。即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成要点,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基础知识。历史教学中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集合思维。如,秦末农民战争可以浓缩为八个字:赋役繁重,严刑苛法。许多教师的板书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浓缩,学生应注意消化理解,逐步做到自己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浓缩内容,提炼要点。

2丰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创新目标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高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创新历史教学的目标。

3创新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措施

3.1改善教学环境,增强软件和硬件设施目前的教育改革是一场“绿色”教育革命,它与以往改革的关系是继承与扬弃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与抛弃。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质疑、探究、交流,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研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3.2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多元化属性。增强历史课程教学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改变,增强自身对教学内容特殊性要求的改变,课堂上相当普遍的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讲条条、背条条”为基本方式的畸形化的应考教学模式。按照这种模式,教师照本宣科、单纯说教,学生被动听讲、死记硬背。历史教学就像是特殊化的教学环境需要特殊的教学内容一样,从课程的安排和内容的拟定上就需要改变和创新,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更新,从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更有意思的历史课程,在人生中更能辅导我们去面对困难和障碍,利用课程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