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服外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9:48:49

内服外敷范文篇1

我院自1996~2007年运用内服中药加味白虎加桂枝汤,外敷慈附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人,男32例,女4例。年龄35~66岁,平均49.1岁。病程(发病到就诊时间)2天~22个月,平均30.2天。病变部位第一跖趾关节25例,占71.4%,足背2例,踝关节4例,踝及第一跖趾关节同时发病1例,腕关节2例,肩关节1例。病情:首次发病者22例,反复发病(发作在2次以上)者13例。

1.2诊断标准①非对称性关节疼痛,常在夜间发作,红肿、压痛、功能障碍。②以往可有发作史,无症状间歇期,发作可自行停止。③血尿酸浓度增高。④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手足关节肿痛。血尿酸检查:35例血尿酸浓度均高于正常值,其中查1次确诊者30例,2次者3例,3次者2例。

2治疗方法

①内服加味白虎加桂枝汤:石膏先煎30g,知母15g,桂枝10g,黄柏10g,粉萆15g,生牡蛎先煎30g,车前子包10g,地龙15g,青皮10g,陈皮10g。风湿痹阻者加木瓜10g,威灵仙10g,秦艽10g,以祛风除湿;寒湿阻滞者加制川乌6g,细辛3g以散寒燥湿。血虚体疲者加熟地15g,阿胶烊冲12g以滋补阴血;偏胖痰湿凝聚者加半夏10g,瓜蒌10g以祛痰化湿;气虚懒言者加黄芪30g,党参10g以补益中气;病在上肢加桑枝15g,羌活10g;病在下肢加防风10g,独活10g水煎内服,每日1剂。②外敷慈附膏:药物组成及制作:山慈菇、赤芍各200g,生大黄150g,香附100g。将上述药物研成极细粉末,过60目筛,将饴糖600g与蒸馏水400ml混均,取凡士林1000g,加热至70℃,共搅拌融化,待温度降到40℃左右时,加入药粉。冷却后加入药罐,密封备用。用法:将药膏均匀地涂在患处,纱布棉垫敷盖,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3次为1疗程。

3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疼痛、红肿、压痛完全消失,血中尿酸含量正常,肾功能正常,随访2年以上无复发。显效:疼痛、红肿、压痛明显好转,血中尿酸含量接近正常,肾功能好转,近2年内有复发但症状较轻。有效:疼痛、红肿、压痛有改善,功能恢复有进步,血中尿酸含量较治疗前降低。无效:疼痛、红肿、压痛无改善,功能没有恢复,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3.2治疗结果本组35例患者,痊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所有病例均经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3年8个月。

4讨论

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特点。而尿酸沉积于关节组织内,尿酸盐被白细胞吞噬引起细胞死亡而释放溶酶体酶类,导致急性关节炎。血液尿酸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之间的平衡。如尿酸的生成增多、增速或排泄减少、减慢,或虽已排出较正常人为多的量,但尿酸生成量超出排泄的速度,均可使血液中尿酸的浓度增高,成为痛风发病的主要环节[1]。原发性痛风以往在我国认为比较少见,但近年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以及对本病注意等因素,有了较多的发现。其发病多为中年以上肥胖男性。本组男与女之比为10:0.94。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皆由风、寒、湿、热之气侵袭人体,痹阻经络而成,其内因为正气不足,从其中年以上肥胖者易发病,可知其与痰湿之邪凝聚有关。[2]“四肢肿痛,手掌足跗尤甚,此必热伤营血,血液涸而不流,名为痛风是也。“加味白虎加桂枝汤以石膏、知母、车前子为主药清热除湿,佐以桂枝、青陈皮、地龙通络活血。以黄柏、泽泻、萆、生牡蛎为使,使本方具有清热祛湿活血利水之功。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车前子不仅增加了水分的排泄,而且使尿素氯化物及尿酸的排泄量也同时增加[3]。黄柏、泽泻、生牡蛎、萆、地龙、青陈皮均有促进尿酸排出,保肝及降低血尿酸作用[4],从而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或延长间歇期。外敷慈附膏中大黄能消肿止痛,香附理气止痛,山慈菇含秋水仙碱,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之特效药,其奏效快但毒性较大,有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迫使患者不得不停止服用,使治疗不彻底。但通过外敷治疗,患处红肿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药物有效渗透,使患者能够坚持治疗,同时也是治疗能够取得速效的关键。本病由于以往认为比较少见,临床医师对其认识的不足,常可导致误诊。本组病例有误诊史者10例,其误诊率高达28.6%,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其发病特点认识不足。痛风性关节炎多发于中年以上肥胖男性,以夜间或凌晨骤发剧痛、红肿、压痛和功能障碍为其特征,以大趾为多发部位,其血尿酸浓度增高可明确诊断。②对其诱发因素认识不足。脚扭伤、穿紧鞋走多路、过度疲劳、饮酒、受湿、受冷等均可为其诱发因素。本组有3例因脚扭伤后夜间趾剧痛,X片显示无异常而误诊为急性滑囊炎。③血尿酸浓度增高是诊断本病的依据,但完全依靠血尿酸检查有时也会误诊。沈氏报道痛风性关节炎在急性发作时,由于应激反应,内源性激素使尿酸从尿排出增多,可使血尿酸在正常范围[5]。所以对于有典型症状和体征者,应复查血尿酸,避免误诊。即使血尿酸正常也可用秋水仙碱试验治疗,如有效可明确诊断。④没有掌握易与痛风性关节炎相混淆疾病的鉴别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血尿酸不高,类风湿因子呈阳性,X线显示关节面粗糙,关节间隙狭窄。创伤性关节炎多有较重外伤史,化脓性关节炎滑囊液内含大量白细胞,培养可得致病菌,且两者血尿酸都不高。蜂窝组织炎其关节疼痛不明显,且全身症状突出。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通过表里同治使湿祛、热退、血活、络通,一般2~3天症状就明显减轻,其结果显示中药治疗本病效果显著,其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十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41

[2]娄玉钤.中国痹病大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2

[3]上海中医学院方剂教研组主编.中药临床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6

内服外敷范文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6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50例,女36例;年龄30~68岁。全部病例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作为诊断标准。其中腰椎退行性变或腰椎骨质增生30例,慢性腰肌劳损43例,急性腰扭伤13例,排除泌尿系感染或结石以及其他严重引起腰部疼痛的腰脊疾病。

1.2治疗方法(1)自拟补肾活血汤:杜仲15g,续断15g,桑寄生15g,金狗脊15g,怀牛膝15g,鸡血藤15g,乳香10g,没药10g,地鳖虫10g,血竭6g(冲服),陈皮10g。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分服,12天为1个疗程。加减:虚寒痛剧者加制附子、制川乌,寒湿偏重者加独活、威灵仙、鹿衔草,湿热偏重者加薏苡仁、黄柏、汉防己,肾阴偏虚者加龟板、枸杞子、知母、二至丸,肾阳偏虚者加淫羊藿、巴戟天、仙茅,兼气血不足者加黄芪、当归,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病久痛甚者加白花蛇、蜈蚣、全蝎。(2)外部用药:取上述药渣加入米酒炒热,熨敷腰部,每天3次。

1.3结果治愈:经1~2个疗程治疗,腰痛消失,活动自如,半年未发;有效:腰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无效:腰痛无明显改变,活动受限。本组86例病人经临床治疗后痊愈46例,有效3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19%。

2典型病例

患者,女,52岁,2005年12月4日初诊。诉于2003年因“卵巢瘤切除术”后出现腰部疼痛,经中西药、针灸理疗等治疗后,症状稍减;但每于停药或劳累后腰痛又发作,时轻时重,缠绵难愈。10天前因迁居劳累后腰痛加重,伴酸软麻木感,严重时疼痛可放射至下肢,腰脊强硬,屈伸不利,神疲乏力,少寐心烦,舌质淡紫,脉沉细弦。经腰椎X线摄片示:腰第3~5椎体前缘骨质增生,中医诊断为腰痛,证属肾阳虚衰,气血不足。治以温补肾阳,补益气血,活血止痛佐以安神。中药用补肾活血汤加淫羊藿、巴戟天、仙茅、黄芪、当归、酸枣仁、夜交藤。连服6剂,然后取药渣加米酒炒热熨敷腰部,每天3次;4月11日复诊,腰痛明显缓解,腰脊可屈伸,精神转佳;效不更方再服6剂,仍取药渣加米酒炒热熨敷腰部,每天3次。4月17日再诊,余症尽消,诉已能参加劳动;并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内服外敷范文篇3

【关键词】肿瘤何裕民中医外治法名医经验

前言

何裕民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治疗肿瘤,在具体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药内服加外敷、身心并治等综合调治办法,形成了一套成熟而有效的肿瘤辨治思路。笔者作为何教授的学生,将何教授外治法治疗肿瘤经验总结如下。

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机理

何裕民教授在认真总结前人对肿瘤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当代医学肿瘤治疗策略与理念,并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形成了“中医药内外兼治”的独特方法。何教授认为,恶性肿瘤作为一种复杂险恶的顽疾,单靠内治一法,似难有重大突破。肿瘤是全身疾病在身体局部的体现,治疗肿瘤,应将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给药方法,重视内外兼治,一方面运用内服药进行机体的综合调养,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配合外用药来治疗患者的局部症状,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疗效。

何裕民教授指出:“据外治之宗《理瀹骈文》记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肿瘤中医外治法,可以说是一大类疗法的总称。就我们的习惯,把所有非直接内服经胃肠吸收的中药治法都含盖在外治法之下,除了外敷法、浸泡法、熏洗法等,它实际上还包括了含漱法、熏鼻、枕剂垫头、糊剂食道吞咽、直肠灌药等方法。”外治法的作用原理主要是就近透邪,简单概括为在病灶的局部用药以缓解症状。例如:骨转移而有膝关节痛者,可浸泡双下肢及病侧热敷;卵巢癌、直肠癌患者直肠窝有占位的,可灌肠给药;颈淋巴转移而放疗无效者,可局部外敷等。此外,还有引火归原、透皮吸收和经穴传导等方法。总之,方式方法多样,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特点,灵活使用。

外治法的途径和适应症

多年来,何教授积累了丰富的肿瘤中医外治经验,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具体方法如下。

外敷法即将干药研成粉末,或加水,或直接将药粉敷于肿块或病变局部的方法。

1、癌性疼痛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产生心理压力,而且对病情的控制与治愈极为不利,因此,癌痛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WHO也把癌痛的治疗作为癌症治疗综合规划的重点之一。癌性疼痛较顽固,西药止痛一般采用强效镇痛药,副作用大、易成瘾、治疗时间短为其缺点。癌痛是中药外治法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在体表痛区直接给药,经皮肤或粘膜表面吸收后,药力直达病所,无内服药的肝脏首过效应。辨证辨病结合配制的外敷中草药制剂对各种癌性疼痛疗效尤其明显,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并持久发挥镇痛作用。临床上可供辨证选用的止痛药物很多,在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清热、散结等诸药之中都有止痛作用,如三棱、马钱子、干蟾皮、阿魏、元胡、血竭等打粉,干敷疼痛局部,可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2、恶性积液在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卵巢癌等中晚期患者中,胸腹水较常见,且多为血性,利尿剂不能缓解,并可引起低钾等电解质紊乱,具有顽固、量大、反复出现的特点,患者容易产生抗药性。腹水患者常感腹胀,喝汤剂很不舒服,中药外治法可不同程度缓解患者痛苦,并在常规疗法无效的情况下显示一定作用。常用甘遂、大黄、槟榔、大戟等打粉,外敷胸水病变部位、背部肺俞,或脐腹部,可用干敷或干湿敷交替,可较好地缓解胸腹水症状。

3、淋巴结肿对于一些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癌,用天南星、天葵子、冰片、夏枯草等打粉干敷局部,可起到良好的消肿散结作用。

此外,在恶性肿瘤晚期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如腹胀、便秘、癃闭等,亦可采用相应的中药外敷而及时缓解症状,以减轻患者痛苦。

含漱法即将药物煎汤,常含口内,漱口吐出,并不下咽的方法。主要用于口咽部肿瘤及放化疗引起的口腔粘膜反应,及口腔癌、鼻咽癌患者,考虑到其特殊解剖位置,可不时啜服、漱口、擤鼻或药气熏蒸,使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升高。常用薄荷、佩兰、生甘草等。

熏洗法即用药物煎汤,乘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等方法。乳腺癌根治引起臂肿者,及下肢肿瘤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而引起的下肢肿胀,可用川芎、乳香、没药、车前子、茯苓等煎汤熏洗加浸泡患肢消肿以减轻患者痛苦。

灌肠法将药物制成药液,借助灌肠器插入病变部位注入药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肠癌患者可用蒲公英、川连、红藤、制大黄、皂角刺、山慈菇等煎汤灌肠,使药物通过粘膜透达入里,直接作用于病灶攻邪毒抗癌、止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泡脚法肿瘤患者伴有高血压,或头部虚汗多或哮喘甚者,用知母、肉桂、桃仁、川芎、川牛膝等煎汤浸泡双腿以引火归源,纳气下行。

食道糊剂吞服食道癌患者吞咽困难时,用三七粉、硇砂、山豆根、紫草根等研粉后和藕粉吞服,有助于改善食道梗阻症状。

案例举例

病案一郑×,男,65岁,患有原发性肝癌伴腹水,因为患者年高体弱,加之肝脏质地差,肝功损伤严重,仅靠抽腹水无法缓解症状,病人腹大胀满难忍,脘闷纳呆,不敢饮水,小便短少。求治于何教授,考虑到具体病情,无法内服汤剂,所以先用外敷药(桃仁、红花、甘遂、肉桂、大戟、槟榔,打粉,干湿敷交替,敷于脐腹部)缓解其腹水,两周后腹水明显消退,症状明显减轻,食欲恢复,这时再加内服汤药,症情逐渐好转。

病案二陈×,女,50岁,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之后,因左腋下淋巴结清扫而出现左臂肿胀,不敢活动,并因服用三苯氧胺出现潮红、心烦、出汗等症。何教授根据其具体病情采取了内服汤药加外用熏洗浸泡肿胀左臂的治疗方法(川芎、乳香、没药、川草乌、车前子、茯苓、猪苓、蒲公英),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调理,全身症状明显减轻,左臂肿胀逐渐消退,功能恢复正常。

讨论

何教授使用外治法用药选方注重辨证论治,如外敷癌痛有寒热之分,外治癌性积液有气血水之辨,粘连有瘀滞之别。若癌痛辨为寒证则选川乌、草乌等热药,若为热痛则用芒硝、冰片等寒药。若癌性积液以气滞为主,则重理气药,若以血瘀为主,则重用活血药,若以水阻为主,则重用利水药。粘连若以瘀为重,则以化瘀为主,若以滞为重,则以理气除滞为主。

内服外敷范文篇4

【关键词】牛蒡子汤膝骨关节滑膜炎

前言

膝骨关节炎多发于老年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关节软骨非炎症性退行性变,并在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临床可产生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症状。我院自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间,采用牛蒡子汤内服和外敷的方法治疗50例因膝骨关节炎所致的滑膜炎属脾虚痰湿型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牛蒡子汤主方

组成牛蒡子9g,僵蚕9g,白蒺藜9g,独活6g,秦艽5g,白芷5g,半夏6g,桑枝9g,。

用法上药水煎,由本院煎药室代为加工。药物先浸泡半小时,然后在韩国制造的煎药机(型号YFY20)高温高压下煎煮30分钟,然后药液灌装成袋,每袋150ml。每日两次口服,早晚各1袋。每7帖中药的药渣由病人带回,药渣分成3份。用时先在微波炉加温后再放在特制的布袋(长28cm,宽16cm,由医院发给)里,扎在膝部,温度不宜太高,免得灼伤皮肤,待冷却后取下药袋,下一次再用时重新加温。1份药渣用2天,3份可用1周。以1个月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临床应用

一般资料50例患者,女性38例,男性12例。平均年龄60,病程3~12年。

诊断标准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所修订的诊断标准,为目前广泛采用。(1)临床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膝部疼痛加至少符合下面9条中的5条:年龄>50岁;晨僵<30min;有骨摩擦音;骨压痛;骨性膨大;触诊不发热;血沉<40mm/L;类风湿因子(RF)<1:40;关节液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2)临床病史+体检+放射学检查。膝部疼痛+X线见骨赘形成+至少符合下面3条之一:年龄>50岁;晨僵<30min;有骨摩擦音。

病例纳入标准本组50例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所修订的诊断标准。同时,按中医辨证属脾虚湿阻,痰瘀相搏型者,即在诊断确立后,患者应具有下列3项者:(1)体型较胖,头晕、头沉,倦怠乏力,记忆力下降。(2)胃脘痞满,便溏,苔白腻或白腻而滑。(3)双膝关节疼痛,时有针刺感,活动不利。

疗效标准(1)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正常,行走和蹲起自如。(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唯遇天气变化或劳累时即感隐痛。(3)好转:关节疼痛减轻,关节功能部分恢复。(4)无效:临床症状及关节功能较治疗前无改善。

治疗结果:50例病人中,临床痊愈10例,显效20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达84%。

典型病例

沈××,女,56岁。初诊日期2007年3月10日。

主诉:两膝关节反复肿痛5年,加重3个月。病史:患者于5年前无外伤条件下出现双膝疼痛,渐渐加重,劳累及天气变化时加重,休息及天气变暖时好转。近3个月来症状加重,下楼及下蹲时疼痛加剧,晨起时两膝僵硬,需用手支撑方能下地。经活动后(约20分钟)可缓解。体检:患者体型丰满,面色恍白,头晕乏力,两膝关节酸软,疼痛肿胀,局部皮温不高,活动受限,有捻发音。伴有腰酸腿软,脊柱居中,腰部活动尚可。苔白腻,舌质暗,脉细涩。阅外院X片:双膝关节间隙变窄,髁间突变尖。查膝:见双膝肿胀,以右膝为甚,浮髌试验(+),活动时有摩擦感。实验室检查:血沉35mm/h,C反应蛋白15mg/L,抗“O”(),类风湿因子<1:40。诊断:膝痹(膝骨关节炎)。辨证:肝肾不足,脾虚湿阻,痰瘀阻络。治则:健脾化湿,豁痰通络。方药:牛蒡子汤内服加外敷。经治疗1周后症情稍改善,两膝肿胀明显消退,膝关节屈伸活动较前好转。2周后,两膝肿胀消退,活动时捻拨音消失,关节活动基本正常。3周后化验血沉15mm/h,C反应蛋白10mg/L,其他均正常,RF<1:40。4周后头晕腰酸已痊,两膝活动自如。给予补中益气丸和健脾丸以补中益气,健脾化湿,巩固疗效。

讨论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是一个慢性渐进性的病理过程。其发作的急性期与缓解期是相互交替的,治疗的目的是止痛和维护膝关节的活动功能,治疗的关键是药物治疗结合动静结合,功能锻炼。所谓的动静结合是指在急性发作期应适当制动,缓解期应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功能锻炼。药物治疗应抓住“本虚标痹”的特点。在急性发作期以治“痹”为主,痹者闭阻不通也。用祛风湿,清热祛瘀,化痰通络等法并结合外敷熏洗治疗等方法促进滑膜炎的吸收。

中医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张氏医通》云:“膝为筋之府……膝病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

我们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急性发作时采用祛风通络,活血化瘀,豁痰通络等方法,静止和缓解期则采用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健脾益中等治法来巩固疗效。

根据我们在临床上的观察,膝骨关节炎以老年人居多,尤其是绝经期后的妇女为多,而在女性患者中又以肥胖者居多。《石室秘录》云:“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故痰生之。”石氏伤科理论注重气血、痰瘀相关理论,我们采用牛蒡子汤治疗膝骨关节所致的滑膜炎就是源于这个思路。

内服外敷范文篇5

关键词:马齿苋抗菌临床应用

马齿苋的抗菌作用早在中国南北朝《名医别录》,唐代《食疗本草》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均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止痢”功效的记载。对马齿苋的抗菌作用的药理实验证明,马齿苋汁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药性简介】

本品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全草。酸,寒。归大肠、肝、脾三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菌、收缩子宫、抗氧化、延缓衰老和润肤美容、降血脂作用。用于热毒血痢、痈肿疔疮、湿疹、丹毒、蛇虫咬伤、瘰疬、便血、痔出血、崩漏下血。

【效验疗法】

1.肺结核:用干马齿苋3000g,加水7倍,煮沸3~4h,压汁;残渣再加水3倍,同样煮沸,取汁,和上述压液混合,文火浓缩至3000ml,每次服50ml,早晚各服1次。

2.钩虫病:成人1次量为鲜马齿苋150~180g,煎汁,加食醋50ml,也可加白糖适量,每日1次,分2次空腹服,连服3日为1疗程,如需行第2、3疗程,须间隔10~14日。

3.皮肤溃疡:取鲜马齿苋1000g,加入白酒、水各500ml,同煮至400ml。成人早晚各食熟马齿苋约120g,食后饮药汁50ml。小儿酌减。服完1剂未愈者,可另用鲜马齿苋250g(或视溃疡大小而定),洗净泥土,放臼中捣烂,装于纱布袋内,用手压匀如饼状,盖于患处,每日1换。外敷比内服疗效尤为迅捷可靠。

4.疮疖、化脓性疾患及湿疹、皮炎等:取鲜马齿苋120~180g,洗净捣碎,加水200~1500g,煮沸(不宜久煎),待水温降至40℃左右时,用毛巾蘸药液溻洗患处,每日2~4次,或用4~6层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2~4次,每次20~60min;也可用马齿苋捣敷于创面,外加敷料固定,每日换药4~6次。溻洗和捣敷适用于化脓性皮肤病和外科感染如疖肿、乳痈、丹毒、蜂窝组织炎、肛周脓肿、甲沟炎等;溻洗可用于黄水疮、臁疮、足癣感染等;湿敷主要用于糜烂渗出性皮损,如湿疹、漆疮、婴儿湿疹、接触性皮炎等。适当配合内服药,一般1~2周可以治愈。对糜烂渗出的皮损用马齿苋湿敷,平均3~5天渗出停止,上皮新生。

5.带状疱疹:用新鲜马齿苋,捣泥外敷,每日6次,疗程3~12日,平均7日。

6.小儿百日咳:50%马齿苋糖浆100ml每日4次,一般在服药3日后,咳嗽明显减少,发作时间缩短,症状缓解。或用鲜马齿苋200~300g,水煎2次,合并滤液,浓缩至100~150ml,日1剂分3次口服,7日为l疗程,治疗百日咳。

7.淋巴结核溃烂:取马齿苋180g洗净晒干,加工成细粉,放入熬熟的猪板油240g中,趁热用铁勺不断搅拌,待冒白烟,将锅端下再放入蜂蜜240g,搅拌成糊,冷却后即成软膏,用药前先用淘米水(冷开水淘米)将患处洗干净,按疮口大小摊成小膏药敷于患处,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每2日换1次,不可间断,至愈为止。

8.白癜风:取马齿苋20g(鲜品加倍),红糖10g,醋70ml。将上药混合后煮沸,过滤,置有色瓶内备用。或将马齿苋洗净,切碎,捣烂,用纱布包好,拧出汁液,装瓶备用(每100ml加硼酸2g,使pH保持3.1,可久贮使用)。以棉签蘸药液涂患部,每日1~2次(最好在晚上睡前涂1次)。配合患部日光浴,从每天10min开始,逐日增加,至每天1~2h。

9.小儿夏季皮炎:取鲜马齿苋250g,煎水外洗患处,每日1次,治疗小儿夏季皮炎患者,效果满意。

10.扁平疣:用鲜马齿苋100g洗净捣烂成为泥状,用纱布包好,擦患部3~5min,擦至皮肤发红为止,每日擦2次,早晚为宜。10天为一疗程,擦至患部皮损消失为止,治疗扁平疣,有良好的效果。

11.淋病:取马齿苋150g(鲜品加倍),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连服10日为1疗程;可服1~3个疗程。

12.小儿细菌性痢疾:用新鲜马齿苋200g,洗净,捣成泥状,取汁20ml,保留灌肠,日2次,可连续治疗3~5日。

13.小儿单纯性腹泻:新鲜马齿苋0.25~0.5kg,煎汤,加白糖调味,分次作饮料服下,1天服完,连服2~3天。或取鲜品洗净焙干研末,每次3g,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14.急性阑尾炎:取马齿苋洗净捣碎,用纱布包裹压榨过滤,取原汁30ml,加适量白糖及冷开水口服100ml为1次量,每日服3次,确有疗效。

15.结膜下注射局部并发症:用马齿苋、黄柏煎剂冷湿敷,对照组常规热气熏蒸,治疗结膜下注射区组织红肿、皮下瘀血、硬结。

16.痤疮:取本地马齿苋全草,清洗后切碎绞汁,过滤静置,再过滤,滤液备用,称取羟甲基纤维素钠30g,撒于700ml滤液液面上,待其自然溶解后,加入10%尼泊金乙脂溶液10ml、甘油250ml,并加水至1000ml,搅拌均匀即可。治疗前l周停止使用其他口服或外用药物治疗。首次用超声波导入马齿苋凝胶15min,3天后逐个清除面部痤疮皮疹,再用超声波导入马齿苋凝胶15min,以后每6~7日作一次,并每日自涂马齿苋凝胶2次。

17.静脉注射引起的静脉炎:每年6~7月间马齿苋开花时采集,去根、洗净,晒干备用。用时捣碎,加蒸馏水或温开水调成糊状,均匀敷于患处,厚约0.5cm,再盖上自制的带孔塑料薄膜,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鲜马齿苋效果更佳。公务员之家

18.急性尿路感染:马齿苋干品120~150g(或鲜品300g),红糖90g。马齿苋鲜品(或干品加水浸泡2h后)洗净切碎和红糖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煎,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煮沸30min后去渣取药汁约500ml,趁热服下,服后睡觉盖被出汗,如症状未完全消除,可用同样方法再服1~2剂。每日3次,每次1剂。

19.急性荨麻疹:每次取马齿苋鲜草200~300g,加1500ml水,煎取汤液1000ml左右,内服100ml(小儿酌减),每日2次,余液再加水适量煎沸后捞弃残草,稍温擦洗患处止痒。

20.急性乳腺炎:用朴硝100g,马齿苋200g,先将鲜马齿苋洗净捣汁,以汁调匀朴硝,涂在纱布上,外敷患处,每4~6h更换1次。用上法治疗急性乳腺炎疗效显著。

21.新生儿脐炎:鲜马齿苋去根洗净,焙成炭,治疗新生儿脐炎,脐部消毒后,把该炭涂于脐轮内。

22.虫蛇咬伤:取适量新鲜马齿苋,去根洗净,捣烂外敷,每日换药2~3次,视咬伤处红肿情况,连续使用3~5日可愈。

【宜忌】

凡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勿用;煎服时不得与鳖甲同入。

参考文献

〔1〕武汉医学院.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292.

〔2〕马家骥,刘远厚,王庸晋,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2.

〔3〕《全国中草药汇编》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77.

内服外敷范文篇6

关键词:肿痛/中医药疗法;外治法;伤科消肿膏/治疗应用;临床研究

一、来源及组成

该方来源于《临床骨科学·创伤》。后经多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调整变化而成今方。药物组成:生地、丹参、泽兰、黄芩、黄柏、牛膝、香附、生半夏、山栀、防己、乳香、没药、当归、桃仁、自然铜、红花、血竭、广皮、大黄、儿茶、白芷、虎杖、骨碎补、茯苓、蚤休、漏芦、续断、木鳖子、白芥子、乌药、益母草。

二、制备与用法

上药共为细末备用。用时以适量药末调以酒、醋或热水成膏,摊于棉垫上敷贴患处,绷带包扎。每日换药1次。疼痛缓解后即可隔日换药1次,直至肿消痛止。如发现过敏则停药。

三、临床应用

3.1损伤性肿痛该方专为伤科肿痛而设,故无论是软组织挫伤、关节扭伤、肌肉拉伤、骨折、脱位复位后之肿痛均可用此药外敷。用药后止痛迅速,疗效确切。一般敷药后30~60min疼痛即可减轻或基本消除,24h肿胀即可明显好转,甚至消退。但骨折、脱位之肿痛消除时间较软组织损伤之肿痛要缓慢。该药膏在本科运用已达28年之久,临床疗效肯定。但皮肤裂伤者不宜使用。

3.2痛风性关节炎痛风与损伤病因病机有异。但思其止痛确切,故试用于痛风,竟收意想不到之效果。在痛风急性发作时,一般敷药后1~2h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2~3日后肿胀亦渐消退。但对慢性痛风疗效较差。

3.3滑膜炎性肿痛用治滑膜炎性肿痛是基于该方具有活血化瘀、利水除湿、消肿止痛之功,借用于此,多有效。但有的滑膜炎如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等单凭该药膏外敷其力尚嫌不足,应针对其病因,有的放矢,加强内治或选择手术治疗。

3.4骨关节结核性疼痛因该方对多种疼痛治疗有效,因此,曾试用于骨关节结核,疗效较佳。敷药后3~5h疼痛即减轻,10h左右疼痛消失。但对大关节结核效果不理想。

3.5渗液性肿痛大凡输液渗漏而致局部轻微肿痛,多不予以处理,即可自行吸收。但渗液较多肿痛面积较大者,西医主张热敷,以促进液体的吸收。而外敷消肿膏则消肿止痛快,疼痛多在1h左右消失,肿胀亦可在24h左右消失彻底。

3.6疮疡早期由于该方具有清热解毒散结之功,故对疮疡初期,运用后多见奇效。轻者勿需内服药即可,重者仍应考虑抗生素的运用或配合内服药。其消散疮疡之功确属理想。但疮疡破溃者勿用。

3.7蜂虫蜇伤初期红肿痒痛,敷之亦效。用酒醋调伤科消肿膏呈糊状,待20min左右其药膏上的药液,搽之亦效。可消除痒痛,中和毒素减轻其对皮肤的刺激。

3.8体表癌肿疼痛对于身体浅表层及四肢骨关节癌肿疼痛,该药外敷亦可减轻疼痛,具有一定的效果。

四、体会

伤科应用外用药为传统有效外治法。用之得当,疗效非凡。伤科消肿膏经多年的研究探索,配伍调整,成为消肿止痛显著的验方。既为伤科要药,也为其他肿痛的外治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伤科消肿膏虽药味繁多,但庞而不杂,多而不乱。方中当归、桃仁、红花、生地、丹参、乳香、没药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使离经之血尽快消散;木鳖子、血竭、生半夏活血散结止痛;广皮、香附、乌药行气;半夏、广皮、茯苓、防己、白芥子行水消肿、利气逐痰;泽兰、益母草活血利水;自然铜、骨碎补、川续断、土鳖、儿茶续筋接骨;黄芩、黄柏、栀子、大黄、蚤休、漏芦清热解毒、燥湿活血;虎杖、白芷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合之共奏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利水散结、清热解毒之功。因组方严谨,配伍精当,故疗效甚佳,用途甚广。然究其所治诸疾之病机,不外乎瘀滞、水停、痰郁、毒聚、热壅五端。损伤后离经之血,其病机关键是血瘀气滞。而瘀阻血郁则化热,故在大队活血行气药中必伍清热之味。药证贴切,故收立竿见影之效。痛风乃代谢性疾病,而痛风的急性发作,系湿热、浊毒郁结关节、肌腠,经络不通发为肿痛。然本方清热除湿,解毒散结,活血通络,合乎病机,故能奏效。滑膜炎性肿痛、渗液性肿痛,其病机为“水滞”。因血水同源,活血利水,行滞通络,两全其美,故肿消痛止。骨关节结核、癌肿,从中医病机来讲,多为痰阻经隧、痰瘀互结。治从逐瘀散结,豁痰通络论治。药证大致吻合,故效。疮疡早期则为热毒聚积。该方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活血之功,故能毒去瘀散,疮疡能愈。而蜂虫蛰伤,身受其毒,毒聚血郁,本方亦合乎其理。诸药共奏解毒活血之功而效。

伤科消肿膏治疗肿痛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肿痛部位的微循环灌注,降低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了血小板中致炎物质的释放,减少了炎症的渗出。同时通过扩张毛细血管,提高了血浆渗透压,使组织中水分向血管内转移,降低血浆黏度,降低了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的形成。还通过抑制肿痛部位无菌性炎性反应,抑制前列腺、白介素、组织胺、5-羟色胺、K+、H+等物质的释放和这些物质对神经末梢的刺激而达到镇痛、镇静、抗炎的作用。公务员之家:

伤科消肿膏乃药膏类,系外治法,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于局部镇痛,使药力直达病所,取效迅速、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它较内治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值得推广运用。

内服外敷范文篇7

【关键词】芒硝;急性重型胰腺炎;疗效

急性胰腺炎(AP)是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发病急,变化快,病程严重,预后差。临床以急性腹痛、发热伴有恶心、血与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伴或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改变。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按病理组织学及临床表现,分为轻型(水肿型胰腺炎)(mildacutepancreatitisMAP)和重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a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两种。MAP多见,临床上占急性胰腺炎的90%,预后良好。SAP由于胰腺组织受损坏死,大量含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及内毒素等腹腔液的渗出,引起消化道组织肿胀、胃肠道蠕动功能障碍、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病情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对该病的综合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

2008年1月~2009年月12月我科收治急性胰腺炎病例中选取增强CT表现符合D、E级者4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AP诊断标准,且具有下列之一者: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评分≥3;APACHE一Ⅱ评分≥8。通过前瞻性随机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芒硝治疗组22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禁食、胃肠减压、柴芍承气汤口服及灌肠、制酸抑酶、预防感染、维持酸碱及电解质平衡、补液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芒硝外敷。方法:取医用芒硝500g,碾成粉状,装于长筒状布袋内,均匀铺于患者的左上腹部(胰腺区),当芒硝完全吸水后更换,待不间断外敷12h左右均无明显浸湿成块后停用。

1.3观察指标

治疗中严密观察发热、腹痛、通气排便等临床表现和CRP、CT及住院天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部病例中1例因中毒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自动出院,其余均为临床治愈。全部治愈病例中平均住院19天,腹痛减轻最短2天,最长8天,CRP下降至正常最短4天,最长17天,CT改变最短14天,最长28天。治疗组腹痛缓解、通气排便、住院天数、CRP下降及CT改变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其中腹痛缓解和通气排便时间比较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2。表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芒硝别名芒消、盆消,白色细粒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有吸湿性,无臭,无毒。是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质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前体为朴硝,经萝卜炮制成芒硝后,其中钠元素含量略降,钾元素含量明显升高,钙元素和镁元素含量显著下降,多方检测,其中不含重金属铅[1]。内服有润燥软坚,泻热通便之功效;外用可清热解毒,破血行血散结消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芒硝具有止痛消炎、改善局部循环、刺激肠蠕动、防止肠麻痹、松弛Oddi括约肌、降低胰胆管压力的作用;对网状内皮系统有明显刺激作用,使其增生现象与吞噬能力有所增强,加强抗炎作用;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反射使局部血液供给丰富,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强,从而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加快淋巴细胞生成。

重症急性胰腺炎由于应急反应,腹腔神经丛受刺激和渗液直接作用于肠管,可导致胃肠功能衰竭。胃肠功能衰竭是SAP最常见并发症,常发生在其他脏器衰之前,既是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一种局部表现,又是引发和加重MSOF的“动力部位”、“扳机因素”。临床证实及时预防和治疗胃肠功能衰竭,对减少和预防MSOF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按中医理论,急性胰腺炎是由肝失疏泄,湿热蕴结导致腑气不通而发病。正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理。通腑泄热祛瘀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诊治常规推荐的有效方法[2]。外敷芒硝主要起到清热消肿软坚之功,能够促进胰酶性腹水的吸收,从而减轻腹内炎症及肠壁水肿,减少肠间脓肿和胰腺囊肿的发生率,缩短腹胀症状持续的时间。随着腹痛腹胀的改善或消失,其它临床表现亦随之改善。

本研究表明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积极采用内科综合疗法治疗同时,予芒硝外敷具有消炎止痛,减轻渗出的作用,尤其在缓解腹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等方面疗效显著。在使用中注意外敷的位置和及时更换,因为变硬的芒硝敷在腹部,不但起不到作用,而且容易损伤潮湿的皮肤。芒硝价廉易得,外敷方法简单,效果显著,尤其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内服外敷范文篇8

【关键词】急性附睾炎;中医药;外治法;综述

急性附睾炎作为男科非特异性感染性急病,属于中医学“子痈”“偏坠”范畴。急性附睾炎起病急,症状重,局部表现主要为双侧或单侧附睾睾丸肿胀疼痛,并向腹股沟区放射,严重者可上达腹部,后达腰部,甚至可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并可伴有其他泌尿生殖系炎症[1]。西医认为本病多由细菌感染导致,途径有:1)最常见由泌尿生殖系炎症经尿路通过输精管逆行至附睾引起感染[2];2)淋巴蔓延:盆腔炎症通过淋巴系引起附睾炎;3)血行感染:身体其他部位感染通过血路进入附睾。中医药治疗急性附睾炎相对于西药杀菌抗炎治疗具有起效快、不易产生抗药性、预后良好等优势。笔者收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附睾炎的研究资料,整理如下。

1病因病机

古人把阴囊中的睾丸附睾统称为“阴丸”“阴核”,认为其与“肾”密切相关,故又称为“肾子”“外肾”等,当天癸充盈之时,在此可化生生殖之精,方能繁衍子嗣。经络学说认为厥阴肝经其经、筋、络、别,均与肾子直接相连,主要受肝血的濡养,肝主宗筋,宗筋狭义上指男子的整个外阴,包括睾丸、附睾、阴茎等,若肝气不畅,则致外肾气血不畅,发为诸疾[3]。综上所述,睾丸附睾与肾和肝经密切相关,为治疗囊痈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病因主要有:1)外感湿热、寒湿、火毒之邪;2)嗜食肥甘辛辣;3)跌扑损伤;4)房事不节或不洁。其病机为:在上述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下,病邪侵犯肝经,循经而下,结于囊中,附于肾子之上,气血不通,郁久化热,久而肉腐成痈,此病以实证为主,尤以湿热证常见[4]。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瘀热”贯穿了整个子痈发病的全程,子痈初期初感毒邪“热盛瘀轻”,日久瘀热搏结,继而肉腐成脓,此为子痈中期“瘀热俱重”,子痈后期,因体虚或失治误治,毒邪留恋,发为慢性子痈,此时“热退瘀重”,故而提倡分期论治[5]。

2中医内治法

2.1分期论治。急性附睾炎作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分为急性感染期、进展期、恢复期,中医根据其局部特征表现分为肿疡期、脓疡期、正虚邪恋期,临证时应抓住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周仲瑛教授根据子痈瘀热贯穿全程且各有侧重的特点,提出了子痈的分期治疗[6]。子痈前期(肿疡期)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为法,以龙胆泻肝汤配合金银花、牡丹皮、赤芍等。子痈中期(脓疡期)以清热散结、化瘀排脓为法,以大黄牡丹汤辅以皂角刺、穿山甲、白芷散结排脓,必要时可切开排脓,若病患气血不足则当先养气补血,不可急于排脓。子痈后期正气虚弱,邪气残存。此时应当辨明主次,以实证为主采用枸橘汤合白薇煎,以虚症为主采用六味地黄丸合金铃子散,以瘀滞为主正气尚存者采用抵挡汤配合软坚散结诸药[5]。2.2专方验方。现代医者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对急性子痈进行辨证论治,切入点不同各有侧重,有的以“血瘀”为本,有的以“肝郁”为本,有的以“热毒”为重,亦有从“少阳”论治,所以选方用药也各有异同,但最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分类整理如下。2.2.1从“血瘀”论治急性子痈主要由肝经气血瘀滞所致,治宜行气活血,软坚散结。选方主要由橘核丸合活血化瘀诸药化裁而来。李凯等[7]采用参术川棱方(海藻15g,丹参12g,蒲公英10g,黄柏10g,黄芪10g,川楝子9g,三棱9g,桃仁9g,橘核9g,乌药9g,夏枯草9g,川芎9g,莪术9g)治疗急性附睾炎,对照组使用头孢他啶,经14d治疗周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为83.3%,退烧时间,UTI缓解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a+b级等精液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朱建锋等[8]自拟清热散结汤(生牡蛎30g,制大黄6g,柴胡6g,川楝子10g,陈皮12g,桃仁10g,红花6g,莪术10g,山栀子10g,黄柏6g,三棱10g,橘核10g,荔枝核10g,海藻10g,昆布10g)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曲松联合地塞米松,治疗14d后,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为71%。2.2.2从“热毒”论治急性子痈由火毒之邪内侵肝经,结于肾子致气血不畅而发病。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方选五味消毒饮或仙方活命饮为主方。周岩[9]在抗生素基础上用桂枝茯苓汤联合五味消毒饮(桂枝15g,橘核12g,紫花地丁12g,野菊花25g,荔枝核12g,夏枯草15g,桃仁10g,金银花15g,茯苓15g,牡丹皮12g等)治疗本病,治疗总有效率(93.98%)相较于单纯抗菌治疗对照组(78.02%)有明显提升。刘伟刚等[10]以自拟消痈散结汤(防风20g,当归20g,赤芍20g,天花粉20g,皂角刺20g,金银花15g,延胡索15g,浙贝母15g,乳香15g,没药15g,陈皮15g,黄芩10g,生地黄10g,荔枝核10g,柴胡10g,甘草6g,红花6g)辅以西药治疗本病,对照组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10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有效率为81.5%。且疗程结束后疼痛评分,睾丸形态比较,精子质量,精浆中性α-糖苷酶水平,观察组均好于对照组患者。陈阿文等[11]采用清热活血法,拟方如下:虎杖20g,红藤2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柴胡6g,黄芩10g,栀子10g,当归10g,赤芍10g,乳香6g,没药6g,皂角刺10g,天花粉10g,若阴囊红肿热痛明显者,加白花蛇舌草20g,败酱草20g,然后再以上述处方加冰片6g外敷阴囊,每日1次。对照组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14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且治疗组患者附睾压痛、结节等症状消失较快。2.2.3从“湿热”论治急性子痈由湿热下注厥阴肝经,气血壅滞,化而为痈,治宜清利湿热,消痈散结,方选龙胆泻肝汤为主方。李必波等[12]采用龙胆泻肝加减方(生地黄20g,龙胆草12g,橘核12g,荔枝核10g,车前子10g,泽泻12g,牡丹皮10g,赤芍10g,山栀子10g,丹参10g,延胡索10g,当归10g,黄芩10g,生甘草6g),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70.8%。2.2.4从“少阳”论治该法另辟蹊径,受“火郁发之”所启发,以和解少阳枢机为法,使郁结于肝胆经的邪热,得路而退,病自去矣。方选小柴胡汤为主方,是对传统经方的一次全新应用,值得推广。谢福贤[13]将经方小柴胡汤与当归芍药散合为柴归汤(柴胡15g,黄芩10g,天花粉10g,党参1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泽泻10g,茯苓15g,苍术10g,连翘30g,石膏50g,甘草5g,大枣20g,生姜10g)治疗本病,对照组使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均治疗14d,结果表明治疗组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的90%。笔者通过仔细比对诸家组方用药时发现,各派大抵不过“清热”“活血”“疏肝”3方面,仅比重有所不同,譬如清热之金银花,龙胆草,菊花;活血之赤芍,川芎,乳香;疏肝之橘核,荔枝核,延胡索,川楝子。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只要提挈“火毒”“血瘀”“肝郁”这3重要领,再根据具体辨证,合理选方用药,便能取得较好的疗效。2.3中成药治疗。目前市场上还未推出专门针对急性附睾炎的中成药制剂,临床多是通过辨明证型,从病因病机着手,应用“异病同治”的原则选择用药,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具有口感良好、服用方便、价格实惠、依从性佳等优势。黄慧等[14]认为本病以“肝经瘀血”为本,治疗以疏肝行气、活血散结,在抗菌抗炎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急性附睾炎60例,对照组使用西医疗法,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3个月后,体查附睾结节留存率分别为3.3%和16.7%,中成药辅助疗效明显。高博等[15]以癃清片联合抗菌药治疗急性附睾炎40例,对照组予3代头孢静点治疗40例,治疗14d后,实验组总有效率,疼痛缓解时间,精子密度、活力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2个月后复查阴囊彩超,治疗组附睾结节留存5例,对照组留存9例。

3中医外治法

肾子包裹在阴囊之中置于体外,不似人体其他脏器深藏于体腔之中,药物易于地透过阴囊皮肤直达附睾病灶。近年来,诸多学者采用外治疗法治疗急性附睾炎得到了较好的反馈,其具有快速缓解附睾肿大、有效减轻附睾疼痛、防止附睾结节生成等特点,发挥了中医外治法在急症治疗中的特色优势,现整理如下。朱剑敏等[16]采用冰片芒硝散外敷治疗急性附睾炎30例,将冰片25g与芒硝25g研磨成粉,用丝袜将粉末包裹阴囊。对照组使用抗生素,治疗15d后,比较疼痛缓解时间肿胀消除时间,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廖开森等[17]将80例急性附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抗生素加地塞米松降价梯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金黄如意膏外敷睾丸。治疗7d后,实验组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82.5%。复查彩超肿块消退50%以上率分别为:85%,67.5%,疗效显著。熊金花[18]2020年12月第29卷第12期JETCM.Dec.2020,Vol.29,No.12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采取金黄散联合硫酸镁外敷阴囊,每日4~6次,每次30~60min,治疗20例,治疗7d后,痊愈率35%,明显好转率60%。对照组采用硫酸镁外敷,治疗7d后,痊愈率5%,明显好转率30%。潘杰等[19]采用双柏散(黄柏、泽兰、薄荷各30g,侧柏叶、大黄各60g,上药磨粉加水蜜糖混合)外敷阴囊,每日2次,并内服龙胆泻肝汤(栀子10g,黄芩10g,龙胆草10g,柴胡10g,生地黄10g,车前子15g,大黄10g,泽泻10g,木通5g,赤芍10g,当归10g,甘草5g)治疗10d后,总有效率90.9%。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相同疗程后,总有效率为79%。张华俊等[20]采用蜂蜜调匀如意金黄散外敷阴囊,每日3次,每次30min,加服清肾散瘀方(怀山药、桃仁、白芷、山茱萸、败酱草、赤芍、五味子、槟榔、海螵蛸、苏木、柴胡各10g,枳壳、黄柏、制大黄、乌药各6g,煅龙骨、煅牡蛎各20g,白芍15g,生甘草2g。早晚分服)并配合西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菌治疗,两组治疗10d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2.5%、72.5%,且血常规(WBC及NEUT%)以及CRP水平比治疗组下降程度更多。周美儿等[21]将79例急性附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头孢类药物静滴治疗39例,观察组加用玄明粉持续外敷患处治疗40例,观察组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81.9%)。尹伟强[22]用中药坐浴(苦参40g,黄柏30g,苍术、大黄、金银花各20g,枳壳、防风各15g,每日1次,每次30min)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附睾炎30例,与西医抗菌治疗的29例对照,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86.20%。治疗后阴囊疼痛评分为(1.53±0.94)分和(2.38±1.02)分。

4针灸疗法

针刺作为传统疗法在治疗急性附睾炎亦有其独到之处,戚广崇提出用毫针刺大赫透横骨,并用泻法取阳谷、曲泉、行间,治疗湿热下注型子痈,此外针刺大敦、太冲、气海,归来亦可有效缓解急性疼痛[23]。李戡[24]采用针刺结合自拟方综合治疗急性子痈47例。针刺选择双侧阴陵泉,三阴交,阳陵泉,配合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20min,并内服自拟解毒散节汤(浙贝母10g,牡蛎、蒲公英、黄芪各30g,金银花、夏枯草各20g,野菊花、丝瓜络、紫花地丁15g,每日3次),对照组采用静滴头孢唑林钠,15d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痊愈率为55.32%,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痊愈率为38.30%,总有效率为82.98%。针刺能有效缓解患者附睾疼痛,汤药能有效祛除体内火毒之邪,两者相须为用,体现了中医“标本同治”的传统特色。

5结语

内服外敷范文篇9

1腕管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腕管综合征在传统中医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现代医家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CTS归属“痹证”范畴。《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这一病名,并著有“痹论”篇来对痹病做出系统论述。其主要的病机是气血瘀阻,经脉阻滞,不通则痛;或筋脉关节失于气血濡养,不荣则痛所致。《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明确表明痹证的产生是由人体感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或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引起关节疼痛、麻木、重着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并在临床上具有渐进性及反复发作性的特征。病变初期多以邪实为主,外邪侵袭,或血瘀,或寒凝,局部经络阻滞不通而为痹,不通则痛,故患者初期多表现为腕部疼痛,指端麻木;若患者初期失治或病情反复,迁延不愈,久病入络,气血消耗不足以濡养肌肉,不荣则痛,邪留正伤可致虚实夹杂,故后期患者多疼痛不明显,局部感觉降低,肌肉萎弱无力以麻木为主[3]。夜间阴气上升,阳气下降,阴血凝滞更甚,则疼痛晨轻暮重,夜间更甚[4]。

2中药治疗

2.1中药内服

靳伟[5]与许奇科[6]等临床观察了补阳还五汤对腕管综合征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麻木、肌肉萎缩情况,促进手指活动,且副作用明显降低。孙大芳[7]等予患者口服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2个月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65%,患者的Levine评分降低,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较好,症状较仅用美洛昔康分散片、甲钴胺片治疗人群改善明显。靳发万[8]运用复元活血汤对28例腕管综合征术后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有效率为9643%。李妍怡[9]根据自身多年经验,对CTS注重行气活血化瘀、益气补血通络并行,临床上运用血府逐瘀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效果较好。

2.2中药外用

中药熏蒸、外敷具有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在热力的作用下,可使药物更有效地渗透皮肤,骨骼和关节,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和修复软组织损伤,使骨骼和关节,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姚丽红[10]以针刺配以中药熏洗治疗CTS,结果显示可以改善疼痛NRS评分、GSS评分,且效果优于口服甲钴胺和维生素B1。郑艳[11]等应用温痹方口服熏洗治疗CTS,在改善CTS的BCTQ评分以及神经的传导功能(ML缩短、SNAP增高、SCV增快)方面均优于单纯甲钴胺治疗。赵光宇[12]等给与患者单纯腕关节穿刺术后加入桃红四物汤加减方熏洗治疗,可改善中度CTS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减轻腕管内压力,促进腕部修复,较单纯注射西药治疗效果好。

3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CTS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安全性高,无副作用。针灸可以缓解肌肉或者腕管对手腕正中神经的压迫,改善手腕部局部血液循环,有效促进手腕部的炎症和代谢物的吸收,减少腕管内压力。宰风雷[13]等应用肘端针刺与腕端针刺对比治疗轻中度CTS,腕端针刺组取穴以腕部穴位为主,如:大陵、内关、阳溪、阳池、腕骨和养老等;肘端针刺组取穴以肘部穴位为主,如:郄门、曲泽、尺泽、曲池、支正和小海等,留针20min,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发现:肘端针刺组通过放松肘部经筋调整腕关节局部的经筋状态,减轻压迫,缓解疼痛较为明显,疗效优于腕端针刺组。冉群芳[14]等通过腹针与体针的比较治疗轻中度CTS,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如: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大陵等调节脏腑、经络及气血的功能,腹针可明显改善患者数字疼痛评估评分(VAS)及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从而达到调节健侧气血达到治疗患侧以及局部配穴引脏腑之气直达病所的治疗目的。荆龙[15]等运用“循经筋阿是穴刺法”对40例CTS患者治疗时,针刺患者大陵次、臂中次、泽下次、肱骨内髁、曲泽次、极泉次等常见结筋病灶点,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陈玲[16]等选取患侧手厥阴心包经劳宫、大陵、内关以及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合谷,然后选取即对侧同名经足厥阴肝经之太冲、中封等穴,运用远道巨刺法对患者进行平补平泻,通过治疗后患者中指、拇指与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快,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调查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魏小丽[17]通过对60例轻中度CTS患者运用电针曲池、外关、合谷、大陵、内关、阳溪、八邪配合十宣放血治疗,可以改善腕部动静脉血流,增加末梢供血,改善手指功能,从而缓解腕部疼痛,改善临床症状。蔡玉梅[18]等在对轻中度CTS患者治疗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疗法进行,治疗组中大陵穴采取麦粒灸,余穴针刺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10次,治疗组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截面积显著减少,腕部神经水肿减轻。郎翔[19]等运用温针灸大陵、间使穴,在针刺穴位得气后将2cm的艾条插入针柄约1cm,日灸2壮,燃尽后取针,隔日1次,计10次,同时配合夜间腕关节制动,临床有效率为895%。汪金宇[20]等采用“合谷刺法”配合腕关节局部制动治疗CTS,在合谷穴进针得气后将针退至浅层,然后循经向上、向下斜刺,采用滞刺法,使针感向指尖放射,临床有效率936%,从而达到缓解腕部疼痛、麻木,改善评分的作用。

4推拿手法治疗

推拿手法遵循循经辨证,选用针对性穴位治疗,如大陵、合谷和内关等穴位处,施以按压,揉摩手法,可有效改善手腕部的血液循环,松解手腕内筋膜的黏连,缓解手腕内正中神经受压症状[21];同时推拿还可改变局部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22]。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单独应用推拿可以恢复CTS轻度患者的手腕功能[23-24],推拿结合刺络或者温针灸可以有效减轻CTS患者手腕部疼痛[25-26]。卢新刚等[27]利用一指禅推拿患侧大陵、内关、合谷、阳溪、鱼际、劳宫等穴,对患者腕横韧带运用弹拨法,并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患者正中神经神经电生理指标进行判定时发现推拿可以有效促进神经传导、缩短神经传导潜伏期等。王聪聪[28]运用缠推法推拿手六井穴治疗轻度CTS患者20例作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组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80%)。

5小针刀治疗

小针刀是中医康复治疗的特色疗法,是中医针灸学和西医解剖学松解术的结合。针刀具有封闭性,精准治疗,可以直接定位到病灶,有效释放腕部的肌肉、神经和韧带的阻滞,松解筋膜、减少组织粘连,有效扩大腕管压力,疏通腕部经络,使气血畅通,减少患者痛苦,迅速恢复的特征。程少丹[29]等运用直径08mm的弧刃针刀经患者腕横韧带桡侧端近端皮肤快速刺入皮下,弧刃针刀为内部空心,在穿刺治疗时患者腕部积液和瘀血都能从针心流出体外,从而达到减张减压,通则不痛的目的。丛晓迪[30]运用针刀联合局部康复运动,可以提高轴浆运输传递速率、修复髓鞘生理结构、缓解正中神经受压、切断筋膜及肌肉间的粘连,可有效缓解CTS症状。陈金辉等[31]应用小针刀治疗轻、中度的腕管综合征,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王运增[32]应用小针刀结合上肢洗剂治疗腕管综合征,总有效率为933%,效果良好,临床便于操作。方颖华[33]等在超声引导下对32例CTS患者行小针刀松解腕横韧带,并灭活前臂相关激痛点,临床有效率为9667%,可降低GSS评分,并且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腕部功能。戴敏[34]等在超声引导下对20例CTS患者进行针刀松解腕横韧带治疗,疼痛VAS视觉模拟评分、Le⁃vine腕管综合征评分、TTCL较治疗前降低。

6小夹板固定

夹板治疗通过中立位固定手腕,减少手腕的运动,避免手腕过度屈伸,降低腕管内的压力、减轻水肿,从而减少神经压迫;也可通过限制在睡眠中长期过度弯曲或伸展手腕。孙成梅[35]等在治疗CTS患者时,将患者分为3组,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A组患者佩戴夜间腕部夹板,B组患者口服泼尼松、维生素B1、B6及甲钴胺,C组患者则两种治疗结合进行,C组治疗可在短期内缓解CTS患者病情,改善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和功能状态评分、疼痛VAS评分。

7结语

目前文献报道在临床上治疗CTS主要以其安全有效,患者痛苦较小的针灸疗法为主。中药汤剂内服根据不同患者病情辨证论治,随证加减,操作方便在临床中广为应用。中药熏蒸、外敷通过温通活血等作用改善腕部麻木、疼痛等症状。临床医者往往灵活运用中药内服外敷,并配合针灸推拿以及小针刀相辅相成,可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消肿止痛、调畅气机等,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从而有效降低腕管内压力,达到有效治愈的目的[36]。对于久病患者,在临床上加用补益的中药,濡养精血,培护正气,达到濡则不痛的目标。综上所述,给予腕管综合征患者中医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非手术治疗疗法可以降低疼痛VAS评分、Levine腕管综合征评分、改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缓解患者手腕部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本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避免患手功能受损,以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陶根,嵇嫒.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温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60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27(3):63-65.

[2]丘春炜.补阳还五汤配合手术治疗中重度脉络瘀阻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20.

[3]徐进友,罗玺.轻中度腕管综合征中医治疗及相关电生理学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21,42(7):980-982.

[4]胡玉祥.补阳还五汤联合冲击波治疗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

[5]靳伟,鲍雷.补阳还五汤对腕管综合征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22):52-54.

[6]许奇科,施建辉,李郦.补阳还五汤在腕管综合征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新中医,2021,53(11):41-43.

[7]孙大芳,牛志尊.中西药合用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10):1207-1208.

[8]靳发万,左明晏.复元活血汤治疗腕管综合征术后患者3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4):55.

内服外敷范文篇10

湿疹是由风湿热邪所致的常见皮肤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风湿病”“浸淫疮”“黄水疮”。西医认为湿疹为多种因素所致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多与变态反应有关。湿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综述如下。

1内服外用

1.1中药加西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洪淑珍[1]对急性湿疹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疏风止痒为主,药用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亚急性湿疹以健脾除湿、养血润肤、疏风止痒为主,方用胃苓汤加减,慢性湿疹以养血疏风止痒、除湿润燥为主,方用消风散加四物汤加减内服。外洗方:苦参30g,黄柏20g,地榆20g,苍术20g,金银花20,连翘15g。水煎成1500~2000ml,微温外洗,日1次;西药口服扑而敏、开瑞坦或赛庚啶,严重者口服小量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亚急性及慢性期,加用激素软膏。治疗100例,治愈66例,好转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刘明江等[2]采用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方用桂枝浮萍汤,并口服开瑞坦10mg/d,外用炉甘石洗剂,1%氢化可的松治疗急性湿疹,疗效满意。何泽民等[3]把湿疹分为湿热毒瘀型和阴血亏虚型,分别给予祛湿清热解毒汤和滋阴养血止痒汤。西药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息斯敏、强的松,中药外洗(山豆根、苦参、金银花、连翘、地榆、九里光、甘草),洗后病灶处涂三九皮炎平软膏。治疗52例,痊愈47例,痊愈率90.4%。程利敏等[4]治疗湿疹60例。中医辨证分型,风热型:荆防汤加减,湿热型:龙胆泻肝汤或凉血消风汤加减,脾湿型:胃苓汤加减,阴虚夹湿型:滋阴除湿汤,风盛血燥:养血消风汤,配合口服西药敏迪、赛庚啶。外用炉甘石洗剂、皮炎平、肤疾宁。痊愈53例,占88.33%,总有效率100%。

1.2中药加西药内服与西药外用李俊锋[5]治疗湿疹100例,中药内服予自拟湿疹汤;西药服息斯敏10mg/d,地塞米松1.5mg,tid,日2次,外搽去炎松软膏1支、地塞米松(0.75mg)10片、扑而敏(4mg)10片、四环素(0.25mg)10片研末、病毒唑针剂1ml、聚肌胞2ml,调匀外搽。痊愈96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100%。曾建中等[6]治疗急性湿疹68例,口服赛庚啶2mg,维生素C200mg,日3次,中药以清热止痒汤(地肤子、白藓皮、绿豆衣等)口服,外搽维肤霜。治愈40例,好转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吴国根等[7]用内服皿治林10mg1次/d,加用健脾润肤汤(茯苓、苍术、白术、当归、丹参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治疗慢性湿疹40例,总有效率92.5%。

1.3中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郭晴[8]以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当归、防风、苦参、蝉蜕、生地、石膏、荆芥等)为法内服,外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方(黄连、黄柏、全蝎、大黄、苦参研末)混合尿素软膏。轻者2~4d,重者4~7d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1.4西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杨主功[9]采用西药常规口服维生素C200mg,3次/d,维生素B20mg,3次/d,葡萄糖酸钙1.0g,3次/d,特非纳丁60mg,2次/d,外用中药水剂(土槿皮、大风子、地肤子、苍术等)。膏剂(滑石粉、氧化锌等),治疗慢性湿疹40例,治愈36例,有效4例,治愈率100%。

1.5中药内服与西药外用李文忠等[10]治疗慢性湿疹48例,内服药用赵丙南经验方全虫方(全蝎、皂荚、皂角刺等),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总有效率85.42%。刘斌[11]治疗慢性湿疹50例,内服复方归龙汤(地龙、当归、白蒺藜、川芎、乌梢蛇等),外用5%乙氧苯柳胺软膏,2次/d。总有效率90%。姜海燕等[12]治疗慢性湿疹39例,给予中药(生地、黄柏、当归、黄芩、山栀子、白藓皮、苦参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总有效率94.9%。开雁[13]用内服中药组方(黄柏、黄芩、金银花、栀子、土茯苓、牡丹皮等),外用派瑞松霜,治疗湿疹137例,总有效率91.2%。

1.6中药加西药内服吴琦琦等[14]治疗慢性湿疹176例,西药口服克敏:按照体重0.5mg~5mg/kg,2次/d;强的松:1.66mg~20mg/kg,2次/d,10d为1疗程。加服清热二十五味丸。痊愈48例,显效21例,总有效率78.4%。

2中药注射剂与西药口服外用

黄勇等[15]治疗慢性湿疹50例,丹参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射液250ml,每日1次静点,15d1个疗程。同时口服特非纳丁片60mg,2次/d。外用参子洗剂,再涂肝素钠软膏。治愈45例,有效5例,有效率100%。

3西药注射剂与中药口服外用

有人用5%葡萄糖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加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C1.0g静点,日1次,连用5d;配中药消湿汤(生地、玄参、当归、茯苓、泽泻、苦参、白藓皮等)内服,炉甘石洗剂外洗,2~3次/d,另用马齿苋、黄柏水煎敷患处,3次/d。治疗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疗效显著。

4西药注射剂与中药内服与西药外用

党国玉[16]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mg,隔日1次肌注。内服中药(马齿苋、龙胆草、黄柏、红花、甘草、苦参、蛇床子等),局部皮损区搽派瑞松霜,治疗30例,治愈13例,好转16例。

【参考文献】

[1]洪淑珍.经方为主治疗湿疹100例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380.

[2]刘明江,王丽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6):793.

[3]何泽民,杨迎宾.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52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5,27(4):18-19.

[4]程利敏,程占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60例[J].河北医药,1999,21(6):477.

[5]李俊锋.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皮肤湿疹100例[J].四川中医,2002,20(11):53.

[6]曾建中,毛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68例疗效对比观察[J].四川医学,2000,21(12):1059.

[7]吴国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4,4(5):42.

[8]郭晴.中西医结合外敷内服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6,10(5):25.

[9]杨主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0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11):1294.

[10]李文忠,苏秀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8):542.

[11]刘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50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2):39.

[12]姜海燕,刘岩.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44.

[13]开雁.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137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2):102-103.

[14]吴琦琦,陈丽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176例疗效观察[J].基础医学论坛,2003,7(6):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