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0:32:14

内固定范文篇1

关键词:颌骨骨折;内固定;夹板

从2003年9月~2007年9月我们对50例极复杂多发性颌骨骨折采用外固定系统辅助骨折复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5例,女性5例;年龄19~58岁,体重56~82kg。全部病例心、肺、肝肾功能及水电解质无明显异常,无手术禁忌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面部畸形和咬合紊乱。

2材料设备采用美国OSTEOMED坚硬固定系统,MINI系列型钛板,厚度1.0mm(下颌骨用)和0.8、0.6mm(上颌骨用),钛钉2.0mm螺丝;带钩不锈钢牙弓夹板通用型,为上海齿科器械公司出品;动力系统为德国生产的通用型KaVa动力系统。

3治疗方法(1)术前拍摄全景片和双侧颞颌关节片、颌骨CT及三维CT重建片,明确颌骨骨折的精确情况,确定手术方法、部位、切口进路。(2)依据拍片和病人临床检查情况,需要配合辅助做外固定手术的,术前先用牙弓夹板将上下牙弓分别固定,视颌骨骨折具体情况,有时需将牙弓夹板结扎后翦成两段,以便术中骨块的移动。若病人牙齿条件差,还要在主要承力的牙齿上做八字形双扎,以确保牙弓能承受颌间弹性牵引力。(3)手术采用全麻鼻腔气管插管或全麻气管切开,下颌角部及升支骨折采用口外切口进路,其余均采用口内切口进路。钛板可塑形使其与骨折区唇(颊)骨面贴合,放置于颌骨的张应力曲线部位。钛钉要避开牙根及血管神经。(4)极复杂颌骨骨折需配合辅助外固定手术的,术后第2天开始做颌间弹性牵引固定。具体牵引方法要依据手术中颌骨骨折复位的情况而定,有时需要分侧牵引或个别调合才能逐渐达到正常咬合。每天检查调整1次咬合关系,通常5天即可达到理想咬合关系。保持1周可撤除弹性牵引,进半流质饮食。出院观察门诊定期复查时拍摄术后全景片、双侧颞颌关节片、颌骨三维CT片,3周拆除牙弓夹板,可进普通饮食。微型钛夹板、钛钉无排异情况无须取出。

4结果50例临床疗效肯定,病人咬合关系和面部形态恢复良好,其中6例极复杂的多发性颌骨骨折配合辅助牙弓夹板外固定术联合应用治疗临床效果均达到优良以上。

二、讨论

对上下颌骨骨折及多发性骨折,除常规拍摄全景片和双侧颞颌关节片外,还必须拍摄颌骨三维CT重建片。本组50例术前不能明确骨折块的移位嵌顿情况,经三维CT检查,显示其立体结构及周围组织关系,特别是颅底、眶底、上颌窦的关系,对制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安全性非常有帮助,以此来明确颌骨骨折的精确情况,从而确定手术的方法、部位、切口进路,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

牙弓夹板外固定术是传统的颌骨骨折治疗方法,是靠上下颌牙齿尖窝锁结而实现骨折段的复位。目前在材料上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为扁平状钩钢板,抗变形张力强,与牙弓贴合,容易与牙齿固定,相对较舒适,但若患者多数缺牙或牙齿松动明显固定则较困难,同时牙弓夹板外固定术所存在的缺点也很明显。数周的颌间固定不利于病人进食、语言,可造成口腔卫生差、继发性龋齿或牙周病、咀嚼功能受限、不能早期功能锻炼、体重下降、颞颌关节退行性变等。公务员之家:

我们对复杂的上下颌骨多发性、粉碎性骨折,在临床内固定手术中已达到了最大限度的骨折复位,解剖功能恢复,仍不能达到理想的咬合关系,说明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术前先行牙弓夹板外固定术,在内固定术完成后5天内,还要根据实际牙列咬合关系做个别的调整,绝大多数病例可达到理想的咬合关系。如果还不能恢复满意,则要根据牙列中个别牙情况进行调合以期通过最小的损伤,最大限度地保全健康牙齿,恢复理想的咬合关系。要在确保复位的过程中不损伤重要的器官、神经血管的前提下,尽量以内固定为主,用最小的损伤换来最满意的面部功能恢复和咬合关系恢复。

【参考文献】

内固定范文篇2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困难;对策

内置物取出术是骨科临床工作最常见的手术,由于近年来采用内固定治疗骨折的比例显著增高,相应的并发症也在增多,如钢板断裂、钢钉及髓内针弯曲折断、骨折成角发生畸形愈合等,导致内固定取出难度增加(例如螺钉旋出困难、断钉、钢丝取出困难、髓内钉拔出困难等情况)。现将收治的骨折患者中发生内置物取出困难16例病例资料做一回顾分析,并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000年5月~2008年5月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术中发生取出困难16例,男10例,女6例。其中螺钉旋出困难6例,螺丝钉折断4例,钢丝取出困难4例,髓内钉拔出困难2例。

1.2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择期行内固定取出术。取出时间术后最短8个月,最长2.5年,平均1.5年。分别采取臂丛或硬膜外麻醉。

2结果

本组病例虽在取出内固定物时遇到困难,最终顺利取出,术后放置引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8~1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未发生骨折不愈合、骨不连现象,效果良好。

3讨论

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困难,在临床上常能遇到,看似简单,如果术前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骨科专家级的术者也很难应付,甚至于使原本认为的小手术变得费时费力,引发医疗纠纷[1,2]。没有取不出的内固定,但决不能以付出骨强度降低甚至骨折的风险为代价。如何达到既能彻底取出内固定物,又能维持原来的骨强度,是每一位骨科医师术前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公务员之家

经过本组病例分析总结,我们总结经验如下:

(1)首先术前应认真阅读X线片,认真评估,充分准备。初步判断内固定物的种类、型号和数目,如显示有螺钉断裂,则准备相应的器械;术前不能确定内固定物型号,则要尽可能多配备几种手术工具,螺钉帽槽损伤术前X线片很难发现,术前最好准备电钻、钢凿等工具,力求有备无患。(2)手术中遇到内固定物取出困难时要冷静分析原因,寻找最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四肢骨折应用钢板螺钉最为常见,因而出现取出困难的可能也较多[2]。螺钉旋出困难的最常见原因是:1)螺钉帽槽损伤;2)螺丝刀头磨损;3)螺丝刀与螺钉不配套。无论内植入材料是质地相对较软的钛合金还是较硬的不锈钢,螺丝钉帽槽损伤都是内固定取出术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如果没有合适的手术工具,手术将无法继续进行。对于单独固定的皮质骨螺钉滑扣,用小骨刀清除钉尾周围一定量的骨痂,显露钉尾后使用咬骨钳取出。钉尾断裂钉体存留在骨内时可用相应规格的环钻套入钉尾,破坏螺钉周围少许骨质,将螺钉取出。术前如未准备环钻,还可以使用比螺钉直径略粗的钻头,沿骨干长轴方向紧贴螺钉两侧各钻一孔,务必使三点一线。用窄薄锋利的骨刀凿掉螺钉两侧的钻孔内多余骨质,形成螺钉使其可以在其内移动的骨槽,这时用持针器或尖嘴钳夹紧钉尾,在所开槽内来回晃动,待对侧皮质内螺钉松动后将螺钉取出。同时应该强调的是取螺钉时一定要保持螺丝刀的稳定,避免螺丝刀摇摆、避免钉尾凹槽受力不均是防止拧滑和顺利取出螺钉的关键[3]。公务员之家

钢板取出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1)钢板被周围骨痂包裹;2)钢板被纤维瘢痕缠绕包裹;3)钢板上螺丝钉未取完。取钢板前应认真清理钢板周围的骨痂,仔细核对螺丝钉的数目,务必全部取出。钢板无明显骨痂包裹,螺丝钉全部取完后钢板仍难取出时要注意钢板原来没有上螺丝钉的钉孔部位,最易被瘢痕缠绕包裹,切断缠绕钢板的斑痕组织,即可取下钢板。螺丝钉折断是内固定取出时较常见的情况,最常见的断裂部位是螺钉颈部。若残钉露出骨外,可考虑使用咬骨钳或老虎钳取钉。若露出部分太短或没有露出骨面,可使用空心钻或用电钻在螺钉四周紧贴螺钉钻几个小孔,然后用小圆凿将螺钉四周骨质去除也可,断钉活动后可轻易取出。钢丝取出困难的主要原因是骨痂将钢丝严密包裹,致使钢丝抽出困难,尤其骨痂较厚而钢丝较细时,钢丝较易断在骨痂中难以取出,可以沿着钢丝走行用小骨刀去除表面骨痂,然后沿骨的切线方向用力抽出钢丝。如果骨痂确实较厚,钢丝已牢固深埋其中,放弃完全取出可能是最佳选择。为取钢丝而凿除大量骨质,进而影响骨的强度得不偿失。

髓内钉拔出困难可能的原因有:1)打拔器与髓内钉尾端不能连接或连接不牢;2)骨对髓内钉卡压过紧;3)锁钉未取完。术前要了解所使用髓内钉的类型和厂家,保证打拔器与髓内钉尾端配套。术中若遇到髓内钉卡压过紧的情况,在保证打拔器与髓内钉良好连接的前提下可先用适中力量将髓内钉往里敲打,然后再往外拔,反复几次即可拔出。如髓内钉拔出特别困难,要注意检查锁钉是否已全部取出。

总之,在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的前提下,术中内固定物要尽量取净,但不要强求[5]。已有学者证实,金属并不会促进细菌生长和扩散[6]。环钻、咬骨钳、弧形凿等器械在内固定取出术中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创伤小、效果肯定等优点,应常规准备。

[参考文献]

[1]计小东.内固定物无法取出18例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12):849.

[2]祝伟东.钢板螺钉内固定骨折术后取出困难的处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6,14(1):34.

[3]胡日东,龚俊.四肢长管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失败原因8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401.

[4]王书军,王春梅,曹玉静,等.内固定螺钉取出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医正骨,2002,14(12):37.

内固定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

本组2000年5月~2008年5月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术中发生取出困难16例,男10例,女6例。其中螺钉旋出困难6例,螺丝钉折断4例,钢丝取出困难4例,髓内钉拔出困难2例。

1.2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择期行内固定取出术。取出时间术后最短8个月,最长2.5年,平均1.5年。分别采取臂丛或硬膜外麻醉。

2结果

本组病例虽在取出内固定物时遇到困难,最终顺利取出,术后放置引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8~1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未发生骨折不愈合、骨不连现象,效果良好。

3讨论

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困难,在临床上常能遇到,看似简单,如果术前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骨科专家级的术者也很难应付,甚至于使原本认为的小手术变得费时费力,引发医疗纠纷[1,2]。没有取不出的内固定,但决不能以付出骨强度降低甚至骨折的风险为代价。如何达到既能彻底取出内固定物,又能维持原来的骨强度,是每一位骨科医师术前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经过本组病例分析总结,我们总结经验如下:

(1)首先术前应认真阅读X线片,认真评估,充分准备。初步判断内固定物的种类、型号和数目,如显示有螺钉断裂,则准备相应的器械;术前不能确定内固定物型号,则要尽可能多配备几种手术工具,螺钉帽槽损伤术前X线片很难发现,术前最好准备电钻、钢凿等工具,力求有备无患。(2)手术中遇到内固定物取出困难时要冷静分析原因,寻找最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四肢骨折应用钢板螺钉最为常见,因而出现取出困难的可能也较多[2]。螺钉旋出困难的最常见原因是:1)螺钉帽槽损伤;2)螺丝刀头磨损;3)螺丝刀与螺钉不配套。无论内植入材料是质地相对较软的钛合金还是较硬的不锈钢,螺丝钉帽槽损伤都是内固定取出术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如果没有合适的手术工具,手术将无法继续进行。对于单独固定的皮质骨螺钉滑扣,用小骨刀清除钉尾周围一定量的骨痂,显露钉尾后使用咬骨钳取出。钉尾断裂钉体存留在骨内时可用相应规格的环钻套入钉尾,破坏螺钉周围少许骨质,将螺钉取出。术前如未准备环钻,还可以使用比螺钉直径略粗的钻头,沿骨干长轴方向紧贴螺钉两侧各钻一孔,务必使三点一线。用窄薄锋利的骨刀凿掉螺钉两侧的钻孔内多余骨质,形成螺钉使其可以在其内移动的骨槽,这时用持针器或尖嘴钳夹紧钉尾,在所开槽内来回晃动,待对侧皮质内螺钉松动后将螺钉取出。同时应该强调的是取螺钉时一定要保持螺丝刀的稳定,避免螺丝刀摇摆、避免钉尾凹槽受力不均是防止拧滑和顺利取出螺钉的关键[3]。

钢板取出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1)钢板被周围骨痂包裹;2)钢板被纤维瘢痕缠绕包裹;3)钢板上螺丝钉未取完。取钢板前应认真清理钢板周围的骨痂,仔细核对螺丝钉的数目,务必全部取出。钢板无明显骨痂包裹,螺丝钉全部取完后钢板仍难取出时要注意钢板原来没有上螺丝钉的钉孔部位,最易被瘢痕缠绕包裹,切断缠绕钢板的斑痕组织,即可取下钢板。螺丝钉折断是内固定取出时较常见的情况,最常见的断裂部位是螺钉颈部。若残钉露出骨外,可考虑使用咬骨钳或老虎钳取钉。若露出部分太短或没有露出骨面,可使用空心钻或用电钻在螺钉四周紧贴螺钉钻几个小孔,然后用小圆凿将螺钉四周骨质去除也可,断钉活动后可轻易取出。钢丝取出困难的主要原因是骨痂将钢丝严密包裹,致使钢丝抽出困难,尤其骨痂较厚而钢丝较细时,钢丝较易断在骨痂中难以取出,可以沿着钢丝走行用小骨刀去除表面骨痂,然后沿骨的切线方向用力抽出钢丝。如果骨痂确实较厚,钢丝已牢固深埋其中,放弃完全取出可能是最佳选择。为取钢丝而凿除大量骨质,进而影响骨的强度得不偿失。

髓内钉拔出困难可能的原因有:1)打拔器与髓内钉尾端不能连接或连接不牢;2)骨对髓内钉卡压过紧;3)锁钉未取完。术前要了解所使用髓内钉的类型和厂家,保证打拔器与髓内钉尾端配套。术中若遇到髓内钉卡压过紧的情况,在保证打拔器与髓内钉良好连接的前提下可先用适中力量将髓内钉往里敲打,然后再往外拔,反复几次即可拔出。如髓内钉拔出特别困难,要注意检查锁钉是否已全部取出。

总之,在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的前提下,术中内固定物要尽量取净,但不要强求[5]。已有学者证实,金属并不会促进细菌生长和扩散[6]。环钻、咬骨钳、弧形凿等器械在内固定取出术中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创伤小、效果肯定等优点,应常规准备。

[参考文献]

[1]计小东.内固定物无法取出18例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12):849.

[2]祝伟东.钢板螺钉内固定骨折术后取出困难的处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6,14(1):34.

[3]胡日东,龚俊.四肢长管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失败原因8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401.

[4]王书军,王春梅,曹玉静,等.内固定螺钉取出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医正骨,2002,14(12):37.

内固定范文篇4

【关键词】髌骨;骨折;内固定;张力带;克氏针;生物力学;再手术;空心拉力螺纹钉;可吸收螺钉

Differentinternalfixationinthetreatmentofpatellarfracture

CAIZhen-yu,ZHANGYa-dong.CentralHospitalofChangningDistrict,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effectoftreatingpatellarfractureswithfigure-eightwiringthroughtwoparallelannulatedcompressionscrews.MethodsFrom1998to2007,212casesofpatellarfracturewereoperatedbysixmethods:a.silkthreadcerclage+"8"crossinginternalfixationgroupof18cases;b.steelwirecerclageinternalfixationgroupof37cases;c.Kirschnertensionbandinternalfixationgroupof78cases;d.fromthenoduleoftibialtensionbandinternalfixationgroupof26cases;e.annulatedcompressionscrewsinternalfixationgroupof22cases;f.absorbablescrewsinternalfixationgroup31cases.ResultsMethodsaandbwereeasytodo,butnotenoughstrong,methodsc,dandewereenoughstrongandgoodtokneejointearlierexercise,maybethebettertreatment.Methodfwasabsorbablescrewsandgraduallyusedinrecentyears.

【Keywords】patella;fracture;internalfixation;tensionband;Kirschnertensionband;biomechanics;reoperation;annulatedcompressionscrew;absorbablescrew

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为股四头肌伸膝作用的主要支点。髌骨骨折是骨科下肢常见的骨折,骨折形态各异,粉碎性骨折多见,80%的骨折有移位,导致骨折的原因很多,其中粉碎性髌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引起,其治疗方法较多[1]。因此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本文回顾了从1998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骨科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的212例髌骨骨折的治疗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1998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髌骨骨折212例,其中男117例,女95例;年龄18~72岁,平均56岁。受伤原因:车祸113例,跌伤99例。肢体:左109例,右103例。类型:横型63例,粉碎性149例。手术时间:伤后2~72h。

1.2手术方法均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大腿中上段缚空气止血带,膝关节内侧或正中手术切口,清除关节内积血或瘀血,复位满意后做内固定,有髌骨内外侧支持带损伤的做修补[2]。具体内固定手术选择如下[3]:

方法1:4号丝线8股自编成1股,做环扎+髌前“8”字内固定[4]。

方法2:单纯钢丝环扎内固定。

方法3: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包括钢丝环扎+髌前“8”字内固定及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4]。

方法4:经胫骨结节张力带钢丝内固定。

方法5:空心拉力螺纹钉内固定[5]。

方法6:可吸收螺钉内固定。

2结果

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

(1)术后发生2例再骨折[6],分别为术后3个月和5个月,手术方法分别为方法1、6,原因系患者不慎再次跌伤,二次手术改行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后6个月骨性愈合。

(2)有伤口感染6例,其中方法31例、方法43例、方法52例,经局部换药和抗感染治疗后痊愈。

(3)发生克氏针穿皮15例,早期拔针处理;局部伤口感染3例,换药抗感染治疗后痊愈。

(4)发生钢丝断裂11例,均在骨性愈合后,无特殊影响。

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胥少汀评分法[7],见表1。表1膝关节功能评价各组评价:方法1:优11例,良5例,中2例,差0例。方法2:优23例,良10例,中2例,差2例。方法3:优51例,良24例,中3例,差0例。方法4:优19例,良6例,中1例,差0例。方法5:优15例,良5例,中2例,差0例。方法6:优16例,良11例,中2例,差2例。总优良率92.45%

3讨论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也是膝关节伸膝装置的重要支点[8]。髌骨骨折是临床上下肢常见骨折,属关节内骨折。保留髌骨,解剖对位,可靠内固定,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髌骨骨折的基本原则[9]。

方法1:简单易行,可免去二次手术取内固定,适合于老年患者及一些不愿再次手术的患者。但丝线强度较低,术后需加用外固定保护,不能较早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方法2:较简便,可适用于各种不同骨折,但没有较好运用张力带原理,骨折间加压不够。

方法3:从生物学上克服了遮拦应力和牵拉应力,符合生物学原理,内固定强度高,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并有动态加压作用。

方法4:特别适用于髌骨下极粉碎小块骨折,能早期功能锻炼,但由于股四头肌牵张力强,钢丝断裂较多,故应选择一定粗细和强度的钢丝。

方法5:空心拉力螺纹钉能够提供足够的内固定强度,有利于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对于粉碎不是很严重病例是首选。

方法6:可吸收螺钉应用于粉碎不是很严重的骨折较好,其最大优点在于免除患者第二次取内固定手术。但其螺钉强度尚欠佳,本组就有1例断钉再骨折,而且内固定欠坚强,影响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其使用应严格选择指征。

髌骨骨折形态各异,病人要求和具体情况不同,针对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不同方法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包括钢丝环扎+髌前“8”字内固定及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符合生物学原理[10],内固定比较牢固,有利于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恢复,是较为理想常用的手术内固定方法。经胫骨结节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是一种较独特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髌骨下极粉碎小块骨折的固定困难,其实也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的一种特殊形式。近年来,随着生物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可吸收内固定材料逐渐被较广泛应用。可吸收螺钉应用于粉碎不是很严重的骨折较好,其最大优点在于免除患者第二次取内固定手术。但其螺钉强度内固定尚欠坚强,影响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其使用应严格选择指征。空心拉力螺纹钉能够提供足够的内固定强度[11],符合解剖对位、可靠内固定、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骨折治疗基本原则,对于粉碎不是很严重病例是首选。

【参考文献】

1沈翠华,何凡,何丽雅,等.普迪思缝线(PDSⅡ)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护理.浙江创伤外科,2008,(3):279-280.

2秦愿军,李海涛.改良一次性手术治疗髌骨骨折23例疗效观察.微创医学,2007,(3):234.

3戴建辉,林海滨,陈文煌,等.153例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临床疗效比较.福建医药杂志,2005,(5):81.

4马龙,施弘宇,梅晨雨,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36例.哈尔滨医药,2005,(1):33.

5李宇,刘万军.髌旁小切口空心钉治疗髌骨横形骨折.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1):16-18.

6罗文正,唐新文,吕华,等.髌骨骨折的再手术.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2):102.

7胥少汀,于学钧,刘树清,等.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华骨科杂志,1987,7(4):309-314.

8何仲安,向朝荣,丁焕文.AO空心拉力螺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髌骨骨折及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5,9(6):174.

9刘远禄,王珏,李帮春.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治疗现状.创伤外科杂志,2005,(2):149-150.

内固定范文篇5

【摘要】目的研究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结果。方法对12例桡骨小头MasonⅡ、Ⅲ、Ⅳ型骨折行切开复位微型螺钉固定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9~13个月,按Steinberg的主观功能评定方法,优6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为9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4周。结论用微型螺钉对桡骨小头骨折作固定,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方法简单,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理想方法。【关键词】桡骨小头骨折;微型螺钉;内固定桡骨小头骨折较常见,占肘部损伤的20%,治疗方法尚有分歧,包括保守治疗的时间,手术治疗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桡骨小头切除和小头置换等[1]。我科从2004年7月至2006年8月对12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微型螺钉内固定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2例12肘,男4例,女8例;年龄18~52岁,平均31岁。受伤原因:车祸伤7例,跌伤5例,均为闭合伤。术前均行关节正侧位片及CT检查。根据Mason分型[2],Ⅱ型4例,Ⅲ型6例,Ⅳ型2例。1.2手术方法采用Kocher切口,由尺侧伸腕肌及肘肌间进入,部分掀起尺侧伸腕肌,显露出肘外侧副韧带并探查。若韧带复合体完好,将韧带在尺骨附着处的前方关节囊作横行切开并向前后牵开,直视下复位。用0.8mm的克氏针暂时固定骨折前半部后,与克氏针相平行钻孔、测深、攻丝埋头后旋入合适长度的2.7mm螺钉。注意避免勿使螺钉穿透对侧皮质,螺钉可植入小头的边缘,此处在前臂极度旋前及旋后位时都不与尺骨相关联。1.3术后处理术后24~72h拔除皮片引流,应用抗生素5~7d,均以石膏托固定肘关节于旋后位,如固定可靠用轻便关节被动练习器训练2~3周。3周时复查X线片,若骨折稳定,则开始轻柔的主动活动,鼓励被动的旋前旋后,但避免在前臂旋前位屈肘,否则将增加骨折端的应力。2结果本组12例,术后随访9~13个月。按Steinberg的主观功能评定法进行评定,优:肘关节活动正常,无疼痛,本组6例;良:肘关节活动度丧失小于20°,轻度疼痛,本组5例;差:肘关节活动丧失大于20°,休息痛,本组1例。愈合时间15~38周,平均24周。3讨论3.1手术时机选择及术前准备本组患者手术均在入院后3~5d内进行,此时软组织肿胀基本消退,炎性反应轻,利于切口的显露和闭合。在术前常规应用消肿、脱水治疗。本组12例均常规行CT扫描,虽然普通X线片对大多数骨折可做出比较明确的诊断,但是通过CT在轴位、矢状面及冠状面对桡骨头的扫描,可以评估骨折的范围、骨块的大小及移位和粉碎程度,对术前内固定的准备和手术中复位、固定有较强的指导意义。3.2桡骨小头骨折治疗的选择对于Mason分型中的Ⅰ型骨折,治疗方法没有分歧,学者们都支持行保守治疗,并行早期的功能训练,基本可获得良好的功能。而Ⅱ型骨折的治疗需要考虑骨折的范围及移位的程度,还有患者对肘部功能的要求以及是否有合并损伤,是否出现机械阻挡等因素。如无机械阻挡,可行保守治疗。如有机械阻挡或合并损伤,就有手术干预的必要性。而Ⅲ、Ⅳ型骨折治疗的争议焦点在于是优先选择内固定还是桡骨小头切除或者桡骨小头置换。桡骨头的生理作用包括两部分,即传导应力和维持肘关节外侧的稳定性,桡骨头的存在对保持肱桡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至关重要,尤其在合并肘关节周围韧带损伤的情况下。笔者以为对于MasonⅢ、Ⅳ型骨折的治疗,应首先从前臂骨间膜及肘关节的功能解剖考虑,桡骨头承担着约30%的肘关节外翻稳定作用,其不仅在内侧副韧带损伤时是肘关节抵抗外翻应力的重要结构,而且在骨间膜破裂时可防止桡骨向近端移位。如首先选择行桡骨小头切除,极易发生桡骨向近端移位,从而导致下尺桡分离,出现疼痛、旋转障碍。Leppilahti等[3]对23例因单纯桡骨头骨折行桡骨头切除术的患者平均随访5年,发现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如腕关节不适、桡骨近侧移位、肘关节活动障碍、腕肘关节炎等。由于内固定物的发展,现在内固定物规格齐全,使桡骨头骨折的坚强内固定成为可能。Boulas等[4]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头切除、硅假体置换及非手术方法治疗桡骨头骨折,发现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握力影响最小。对于固定失败的病例,可延期至伤后4~6周再切除桡骨头。3.3手术注意事项较好的桡骨小头骨折显露是经肘及尺侧腕伸肌间隙进入,注意保护骨间背神经。对于有软组织附着的小骨块应小心保护其血供。复位时首先保证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以克氏针临时固定后,维持前臂中立位,在桡骨前后位平分线的前65°和后45°之间确定“安全区”。由于其外侧不与尺骨近端相关节,在该区域安放内固定物不会对前臂旋转带来不利影响。然后在软组织保护套保护下钻孔、攻丝、旋入合适的螺钉,注意避免钻透对侧皮质。缝合关节囊时避免过紧或重叠影响前臂旋转。对于复位后桡骨颈若有骨缺损,一期行植骨术,达到早期诱导成骨作用,防止桡骨头塌陷。3.4并发症及防治术中应注意不要过分暴露桡骨颈远侧或过度牵拉旋后肌,以免损伤桡神经深支。注意保护骨块的软组织附着,以免影响血供,发生桡骨头不愈合或桡骨头坏死。术后主要是内固定失败,术中应对骨折形成可靠的固定,并以标准的AO技术操作,使每一枚螺钉都对骨折形成良好的把持力,术后利于CPM训练,尽量避免主动活动以防止肱桡关节压力增高。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合理指导功能训练。肘关节损伤的异位骨化发生率高,在手术时尽量减少对肌肉的牵拉损伤,术中彻底冲洗伤口,术后避免强力被动活动,都对防止异位骨化的发生有一定作用,必要时可口服消炎痛来预防。总之,通过合理的术前评估,术中可靠的内固定及术后合理的锻炼,内固定手术不失为治疗桡骨头骨折的理想方法。【参考文献】[1]曾炳芳,张长青.2004创伤骨科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4.[2]MasonML.Someobservationsonfracturesoftheheadoftheradiuswithareviewofonehundredcases[J].BrJSurg,1954,42(172):123132.[3]LeppilahtiJ,JalovaaraP.Earlyexcisionoftheradialheadforfracture[J].IntOrthop,2000,24(3):160162.[4]BoulasHJ,parisonof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vs.excision,silasticreplacement,andnonoperativemanagement[J].ChirMain,1998,17(4):314320.

内固定范文篇6

论文摘要:目的:评价静脉分别注射地塞米松、昂丹司酮及地塞米松合用昂丹司酮能否降低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静脉吗啡持续镇痛的病人所发生的恶心呕吐及瘙痒的发生率。方法:对128例下肢行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病人(ASA1—2级)使用0.6%的重比重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神经组织,待手术完成前30分钟硬脉推注吗啡2.5mg,同时静脉建立病人自控静脉吗啡镇痛(PCIA),镇痛前先静脉注射:Ⅰ组地塞米松10mg,Ⅱ组昂丹司酮8mg,Ⅲ组地塞米松10mg合用昂丹司酮4mg,分别观察对术后预防恶心呕吐及瘙痒的作用。结果:Ⅰ组预防术手术后24时内恶心呕吐的失败率较高(39例中30例失败,失败率为76%P=0.02);Ⅱ组50例中有25例失败,失败率为50%;Ⅲ组39例有18例失败,失败率为45%,失败率较低(P=0.01);在24小时之内预防术后瘙痒方面无明显的差别,Ⅰ组有效率为68%、Ⅱ组有效率为70%、Ⅲ组有效率为67%(P›0.1)结论:Ⅰ组在预防恶心呕吐不及Ⅱ组和Ⅲ组,而Ⅱ组和Ⅲ组无差别,预防瘙痒三组无差别。

论文关键词:地塞米松、昂丹司酮、吗啡镇痛恶心呕吐、瘙痒。

对于下肢骨折内固定的病人,疼痛是剧烈的,吗啡镇痛效果确切,硬膜外腔合用静脉吗啡增加了镇痛效果。镇痛同时存在的恶心呕吐、瘙痒有待探讨解决。

我们对上述三组用药对预防吗啡镇痛产生的恶心呕吐、瘙痒的预防效果进行临床观察。

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像

对2005年~2006年,128例ASAⅠ级~Ⅱ级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术的病人,既往无恶心呕吐、瘙痒的相关疾病无地塞米松、昂丹司酮的过敏史,为接受地塞米松及阿片药物的治疗要求年龄为55岁以下,Ⅰ组(地塞米松10mg)39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5.5±10岁)男24例、女15例,体重(70±12kg),Ⅱ组(昂丹司酮8mg)病人50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40±18岁)男30例、女20例,体重(68±18kg),Ⅲ组(地塞米松10mg合同昂丹司酮4mg)39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9±13岁)男20例、女19例,体重(69±15kg),三组手术时间平均在(80±21)min。

二、方法

术前病人常规禁食,嘱病人术前6小时禁水,禁水前若病人有口渴感嘱病人尽量饮水,术前禁用麻醉药物,常规对病人进行无创血压,脉搏氧饱合度指套及心电监测。均采用腕部头静脉套管针输液,腰硬联合神经阻滞前静脉输入生理盐水500ml,病人侧卧位,使用腰腰硬联合神经阻滞包,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注入0.6%的布比卡因2.5ml,在行硬膜外腔放置导管3.5~4.5cm,使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术中及术后2小时内经通气面罩以3Ll/min待手术前30分钟,对不同的研究组分别静脉缓慢注射地塞米松10mg、昂丹司酮8mg、地塞米松10mg合用昂丹司酮4mg后在向硬膜外腔推注由3%的盐酸氯普鲁卡因稀释含吗啡2.5mg的药液3ml。经静脉输液控制阀建立PCIA,PCIA泵配方是吗啡50ml用生理盐水加至100ml,输注速度2ml,指令量0.5ml/15min/bolus,术后镇痛效果为需要时经滴壶缓慢滴入50ug芬太尼缓解术后病痛作为标准。恶心是病人有强烈的呕吐感,呕吐是病人吐出内容物,对疼痛、恶心、呕吐及瘙痒都可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分级。

三、统计学方法

检验三组之间的方法用双向分析,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别,非参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须要时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对象中数值为例数或均数±标准差。

结果:

三组病人采用此方镇痛及预防性用药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映。三组病人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恶心、呕吐、瘙痒、疼痛评分,Ⅰ组、Ⅱ组、Ⅲ组对术后24小时恶心、呕吐的预防情况见表1

恶心、呕吐预防性用药无效的病人比例

Ⅰ组(39例)Ⅱ组(50例)Ⅲ组(39例)

1/2—6h恶心:21例

呕吐:10例15例

9例12例

8例

预防性治疗无效占病人比例25例

25/39(64%)16例

16/50(32%)12例

12/39(31%)

6—10h恶心:15例

呕吐:9例13例

8例12例

3例

预防性治疗无效占病人比例15例

15/39(38%)14例

14/50(28%)10例

10/39(27%)

10—24h恶心:9例

呕吐:5例10例

6例8例

6例

预防性治疗无效占病人比例12例

12/39(31%)12例

12/50(24%)9例

9/39(23%)

0—24h恶心:30例

呕吐:20例30例

16例16例

12例

预防性治疗无效占病人比例32例

32/39(82%)24例

24/50(48%)*18例

18/39(47%)*

*应用X2检验与地塞米松组比较P‹0.01,*应用X2检验与地塞米松组比较P‹0.05。

三组术后病人在24小时恶心、呕吐的总发生率分别为78%、46%、45%。术后6小时内预防恶心、呕吐的失败率分别为64%、32%、31%。术后6—12小时预防恶心、呕吐的失败率分别为38%、28%、27%。术后12—24小时预防恶心、呕吐的失败率分别为31%、24%、23%。在术后24小时三组预防恶心、呕吐的总失败率分别为82%、48%、47%。通过观察在术后24小时的镇痛过程中Ⅰ组在预防恶心、呕吐的作用上不如Ⅱ组和Ⅲ组(P‹0.01),由其在术后前6小时内Ⅱ组和Ⅲ组明显优于Ⅰ组,通过观察三组病人在24小时内瘙痒发生率分别为83%、80%、81%无明显差异。

讨论:

通过观察硬膜外腔注射2.5mg吗啡加PCIA泵吗啡镇痛,用于下肢骨折病人的镇痛,镇痛的效果确切、可控性强。在预防性治疗镇痛引起恶心、呕吐的并发症时,Ⅱ组和Ⅲ组比Ⅰ组效果明显,而Ⅱ组和Ⅲ组无明显差别,在预防瘙痒上三组无明显差异,恶心、呕吐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反射性活动,皮层、小脑、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孤束核均有传入纤维和呕吐中枢相连,5—HT3受体广泛分布于周围组织以及连接迷走神经传入纤维的孤束核、CTZ等脑组织。阻断5—HT3受体发挥止吐作用,昂丹司酮能选择性阻断中枢及迷走神经传入纤维5—HT3受体产生强大止吐作用。昂丹司酮半衰期3~4小时临床应用表明一天一次既可,治疗剂量为4~8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用于儿科、普外科、骨外科手术以及神经轴阿片类用药引起的恶心、呕吐是有效的,对硬膜外腔引起的恶心、呕吐也是有效的、地塞米松半衰期36~72小时一次用量即可,在预防瘙痒方面,有报告昂丹司酮有效,但三组的观察中无明显差别。

总之,硬膜外腔注射2.5mg吗啡合和PCIA泵50mg吗啡用于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的镇痛中,在预防恶心、呕吐作用上Ⅱ组和Ⅲ组用药上效果好,明显优于Ⅰ组,前二组无差别。在预防瘙痒上三组无差别。

参考文献

内固定范文篇7

计算机辅助手术(computer-assistedsurgery,CAS)是综合当今先进的成像设备(如CT、MRI)、计算机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及融合,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规划手术路径、方案、模拟手术,术中追踪手术器械,引导手术,确定手术范围,从而使外科手术更精确、安全、微创的综合性技术,计算机辅助手术在骨科的应用称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omputer-assistedorthopaedicsurgery,CAOS)[1]。2004年4月~2005年6月,我院行计算机辅助下脊柱内固定术50例,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男38例,女12例,年龄20~79岁,平均49岁。其中腰椎管狭窄及不稳症34例,腰椎肿瘤9例,颈椎病4例,胸、腰椎骨折3例,手术时间1.5~2.5h,平均2h。

1.2手术方法全麻插管后,患者取俯卧位,以病变部位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依次分离筋膜、韧带、肌肉,暴露病变椎体棘突,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手术部位,于手术节段上方或下方棘突安装参考环,CT扫描完成3个椎体图像输入工作站,根据椎弓根矢状和横断面导航图像,用尖锥确定进钉点,换椎弓根开路器,按参考图像扩开椎弓根,C型臂X线机透视检验位置无误后,拧入螺钉。

2术前准备

2.1术前访视

2.1.1心理护理脊柱导航系统近几年才在国内逐渐应用于临床,患者及家属都对此缺少认识,存在疑虑,护士应做好手术前的宣教,简单介绍手术过程及手术的优点,手术室的环境和手术前应做的一些基本准备,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

2.1.2充分准备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与手术医师联系,了解手术过程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2物品准备

2.2.1仪器准备美国MedtronicStealthStationTRIA系统,C型臂X线机。

2.2.2器械准备脊柱手术常规器械、导航专用手术工具套系(包括有线/无线专用手术工具系列、SureTrack万能专用适配器、脊柱专用态参考架、有线及无线探针、通用钻套、专用开路器、丝攻及丝锥)。

2.2.3物品消毒除IRED(发射红外线二极管)及电缆选用高锰酸钾为氧化剂蒸发甲醛,密封消毒12h外,其他手术工具均可用高压蒸汽灭菌,压力205.9kPa,温度132℃~134℃,时间4min。

3术中配合要点

(1)接患者入手术室后,认真查对患者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部位、麻醉方式,并建立快速静脉输液通路。(2)全麻插管摆好体位后,将手术导航系统置于最佳位置,StealthStation工作站应放在便于手术者看清显示屏的位置,多放于患者头部。(3)安装蓝色标准靶(calibraition),接信号线端指向C型臂,连接信号线在蓝色标准靶和Break-outBox之间,并在C型臂X光机和TRION主机之间连接视频电线后开机,进入导航系统。(4)暴露病变椎体棘突后,安装参考环,参考环要固定在棘突的骨性部分,固定牢靠[2],参考环的位置必须被红外线动态摄像头探测,红外线动态摄像头与参考环之间需“直视”,不能有任何障碍物,以免影响系统工作。(5)X线机拍照定位后患者及参考环不可有任何移动,以免影响准确性。(6)术中定位工具的保护:术中要保证各种导线固定妥当,不可打折受压,IRED应避免弄湿且勿与其他器械混放,防止摩擦受损,影响系统正常工作。(7)手术结束后,清点物品,储存患者资料,认真仔细处理导航工具。

4护理体会

4.1严格无菌操作由于脊柱手术要求无菌程度高,手术房间应在手术开始前1h打开层流净化系统,室温调至24℃~26℃,所用器械均应经过严格灭菌处理,手术开始后减少不必要的走动,手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

4.2防止干扰脊柱导航的红外线系统对心电监护仪探头会产生干扰,手术中应将心电监护仪探头用布类敷料适当遮挡。

4.3保证导航准确为保证导航准确,手术中传递器械或进行其他操作时避免触碰参考环。

4.4患者的防护手术中患者取俯卧位,应密切观察气管插管避免脱落、打折等;患者双眼涂抹红霉素眼膏,并用胶布固定上下眼睑,避免损伤眼结膜;头面部及骨隆突处应垫软垫避免压伤。

4.5器械仪器的管理切记导航系统属贵重仪器,应由专人管理,定期清洁保养。手术结束后储存患者资料,按电脑工作站所提示内容逐步关机。术后探针、参考环用微湿、柔软的纱布轻轻擦拭,不能直接用手触摸IRED,也不能浸泡,若不慎弄湿应及时用氧气吹干,测试无误后收起备用。IRED使用7~10次后需更换,以免失效影响系统正常运行[3]。所用电缆可用酒精纱布擦拭后盘绕,盘绕直径≥20cm,勿挤压。红外线动态追踪摄像头不要污染灰尘,定时用拭镜纸擦拭,并用布罩遮盖防尘。

【参考文献】

1谭平先,李健.计算机辅助手术在脊柱外科应用现状.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0(15):633-635.

内固定范文篇8

【关键词】骨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应急反应迟钝,自我保护能力差,再加上骨量的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逐年增加,股骨粗隆间骨折也成为老年常见的损伤之一,保守治疗各种并发症及病死率均高,故近年来国内倾向于手术内固定治疗。在1996年7月到2007年8月间,笔者应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98例,分析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8例中男63例,女35例;年龄65~85岁,平均71.5岁。伴有内科疾病74例,占75.5%;伴有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缓的12例。骨折按照Evan分型,Ⅰ型32例,Ⅱ型36例,Ⅲ型20例,Ⅳ型5例,Ⅴ型5例。其中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39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59例。2手术方法2.1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在X线透视下,用Whitman法使骨折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局部麻醉,在X线引导下于大转子下方6~8cm处向股骨头方向钻入直径为3.5mm的骨圆针3~4枚,使针尖位于股骨头软骨下0.5~1.0cm,紧贴皮肤剪除皮外的钢针,针尾埋于阔筋膜下,无菌敷料包扎。平均时间为30min(30~40min),平均出血30mL。术后患肢外展轻度内旋位皮牵引或穿防旋“丁”字鞋1个月,术后次日开始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及稍屈膝屈髋活动,1.5个月扶双拐下床患足不负重练习,根据骨折愈合情况6个月后逐渐负重行走,10~16个月骨折坚强愈合后去除钢针。2.2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平卧位,采用硬膜外麻醉,患侧垫高,取髋关节外侧切口,暴露股骨基底部及肌骨干上部,先牵引下肢,直视下复位后再依次打入导针扩孔置入135°动力髋螺钉及钢板,使钢板和股骨紧密相贴,再上紧螺钉,小粗隆尽量复位,必要时可用拉力螺钉复位并固定。平均手术时间为60min(45~90min),平均出血250mL(150~600mL),有5例病人输血400mL,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待手术反应消失后即可在床上作患侧膝髋关节伸屈活动,并作增强肌力练习,3周后可扶双拐行走,每月摄片,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逐步负重行走,对于不稳定的类型需避免过度活动,在愈合后方可负重行走。3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根据病人的功能恢复与自主症状情况,疗效可分为优、良、可、差4级[1]。优:骨折愈合,髋部无疼痛,骨关节活动恢复到伤前状况;良:骨折愈合髋部偶有疼痛,骨关节活动大部分恢复到伤前状况;可:骨折愈合,有轻度的髋内翻,骨关节活动受限,有时疼痛;差:骨折畸形愈合或未愈合,髋部疼痛不能下床活动。依此标准对上述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见表1。表1两种手术方法疗效比较(例)手术方法优良可差疗效优良率(%)动力髋螺钉5044191.5多枚斯氏针2962289.74讨论4.1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下降,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脆性增加,骨皮质变薄应力下降,在轻度外力作用下极易发生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因长期卧床而发生的肺部感染、褥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极易危及患者的生命。现多主张对有条件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尽早采取手术内固定治疗[2]。4.2手术的特点老年人常伴有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合并症涉及心血管、神经、呼吸、泌尿等多个系统。所以,术前必须充分估计患者对各种术式和固定的耐受性,务必做到创伤小、固定牢、手术时间短,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及离床活动。这样可以使患者尽快达到自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3]。4.3两种内固定的特点与内固定的选择从表1可以看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和动力髋螺钉相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效果相对较好。胥少汀等[4]采用闭合经皮多枚斯氏针内固定治疗本病,无一例发生髋内翻。何晋杰等[5]应用此法治疗该病41例,均达到骨性愈合,其中3例出现髋内翻畸形。多枚斯氏针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减少感染概率,且内固定操作简单,不需要太多的设备,医疗费用相对较低,使少数贫困患者有治疗的机会,在X线机下能灵活的安排钢针,对股骨颈的损伤较小,固定相对较牢固,符合BO原则[6]。骨折愈合后在门诊局麻下即可拔除内固定,免除了二次手术痛苦,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但它要求股骨大粗隆外侧皮质2/3以上完整才能使用,主要适用于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Ⅰ、Ⅱ型骨折的老年患者,并且为闭合复位满意者。多枚斯氏针的缺点是手术中不能加压,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固定没有动力髋牢靠,卧床的时间相对较长,固定针向外脱出松动或钉穿出关节进入盆腔,对骨质疏松的病人往往失败,建议临床使用时要注意这些缺点。虽然它是一种比较老的治疗方法,但因其手术简单、疗效确实、医疗费用小、住院时间短,对农村、经济落后地区更易为患者接受,可作为老年股骨粗髋间骨折的一种补充治疗措施。动力髋螺钉是AO/ASIF组织专门为股骨转子间骨折而设计的一种内固定物[7]。近端为松质骨螺纹钉,远端有滑动槽,通过髋内拉力螺钉的滑动加压作用和有侧方套筒钢板使股骨头颈段与股骨干固定为一体,能有效的防止髋内翻,并使粗隆间骨折具有可靠的支架。此钉有加压和滑动的双重功能,避免了钉尖冒出股骨头的风险。汪利合等[8]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经临床验证认为,其闭合复位、有限切开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在牢固内固定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了对骨折部位血循环的破坏,有利于骨折愈合,其钉板结构符合髋部生物力学的要求,具有动力加压、静力加压和张力加压作用,达到坚强内固定的目的,并可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动力髋螺钉放置于股骨的外侧,它对大粗隆外侧骨皮质的相对完整性有较高的要求,若粗隆外侧皮质的进针点粉碎(Ⅳ型),我们认为不适宜用动力髋螺钉。其缺点主要有:材料价格较贵;钉的置入角度必须与钢板套筒一致,否则复位或固定不良;有大粗隆处骨折的不能使用;除非技术熟练否则应有放射监护;愈合后的粗隆间骨折取出内固定后易发生自发性非创性股骨颈骨折;手术须广泛剥离,创伤大,失血量多,操作比较复杂,时间长,年老病人不易接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中,首先要考虑的是骨折端的稳定性与固定方式及材料的选择,同时也要考虑病人状态及手术创伤对病人的影响,能用简单手术达到治疗目的的就不要选用复杂手术。在基层医院还要考虑到技术条件、手术条件及病人经济条件等问题才能做出最终的手术方案。通过本组资料分析我们认为,两种内固定各有其特点,只要选择得当,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早期进行闭合经皮穿针内固定和动力髋螺钉治疗均能达到满意疗效。【参考文献】[1]董纪元,李国宏,胡永成,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8):476479.[2]KitamuraS,HasegawaY,SuzukiS,etal.FunctiongaloutcomeafterhipfractureinJapan[J].ClinOrthopRelatRes,1998,(348):2936.[3]KenzoraJE,McCarthyRE,LowellJD,etal.Hipfracturemortality:Relationtoage,treatment,preoperativeillness,timeofsurgery,andcomplication[J].ClinOrthopRelatRes,1984,(186):4546.[4]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677.[5]何晋杰,孙兆长,丁绚吕,等.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老年髋部骨折438例报告[J].中医正骨,1999,11(1):42.[6]王亦璁.BO与AO的不同之处[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17(1):35.[7]ReguzzoniP,WinquistR.Thedynamichipscrewimplantsystem[M].Newyork:Berlinheideberg,1885:297.[8]汪利合,张殿英,李慧英.动力髋治疗转子间骨折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2,14(1):1920.

内固定范文篇9

近年来,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同时,影响投资增长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变化特点

经过3年治理通货膨胀的努力,199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名义值,以下无特别说明均同)从1993年的61.8%降至14.8%,1997年在惯性作用下进一步滑至8.8%。1998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新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加大了国债投资力度,投资有所回升;1999年由于国债发行时机没有把握好等原因,造成了投资一度滑坡,增速降到5.1%的低谷;这个问题后来得到了重视,从2000年开始,投资增长率逐年提高,2002年达到了16.1%(见图1)。

近年来投资增长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全社会投资中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国有投资增长对全社会投资“影响力”较大,投资增长机制仍不完善。第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十分紧密。

投资很大程度上成为宏观政策的调节手段,主要表现为在经济增长率过高、通货膨胀严重时,减少投资抑制经济过热;在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增长率持续放缓时,增加投资防止经济过冷(见下表1)。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生特点突出,可持续性和自主增长能力不足。

(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

投资分类变动呈现以下特点:

1.从所有制性质上看,个体和其他经济等非国有投资已取代国有投资升至首要地位

1997~1998年,启动内需主要是依靠国有投资的增长,其中1998年国有投资增长率分别高于集体、个体和其他投资增长8.5、8.2和5.8个百分点,国有投资增量部分占全部投资增量比重比1997年上升12个百分点,达到66%。1999年以来,国有和集体投资效益下降,积极性也随之降低。1999年,二者各增长3.8%和3.5%,分别低于个体和其他投资约4个和1.5个百分点;2000年,集体投资有所回升,国有经济投资受上年基数较大的影响仅增长3.5%,低于个体和其他经济投资8.7和25个百分点;2001年国有经济投资增长回升到6.7%,与此同时,个体投资和其他投资则逐步适应经济环境,保持了稳固的上升势头,增长率从1997年的6.8%和13%提升至15.3%和28.9%。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投资增量占全部投资增量的比重由1997年的约37%提升到约63%,占据了首要地位;2002年,国有和其他投资增长17%,集体经济投资增速提高到11.8%,个体投资继续保持高达15.7%的增长率。可以判断,我国非国有投资已经具有启动迹象(见图2)。

2.从管理渠道上看,投资重点从基本建设逐步转向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

政府国债投资主要反映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因此政策性投资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是影响基本建设投资的变化。根据不同投资的增长情况,可以分析政策性投资和非政策性投资因素作用程度的变化。表2显示,1998年,基本建设投资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增长率是最高的,达到20.16%,另一方面其在总投资增量中的比重是最大的,为57.7%,这主要是由于扩大内需政策在初始阶段重点放在基本建设投资上,因此政策性因素对投资影响度很大。1999年,基本建设投资受上年基数较大因素的制约增长率只有4.52%,在投资增量中的比重降低到37.2%,但政策性投资力度仍然很大,而更新改造投资受控制加工工业项目政策的影响,同比下降了0.7%。2000年,投资重点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由维持短期经济扩张的基本建设投资转向具有中长期性质的更新改造投资上来。当年基本建设投资增速为7.8%,在投资增量中的比重维持在31.7%。更新改造投资增速升到13.88%,比重达到20.3%,为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其他投资增幅明显提高,2001年二者在投资增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1.66%和16.92%,房地产投资已成为投资增长的主体贡献部分。2002年投资态势有所反复,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率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比重提高了8.17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前期国债投资项目需注入大量后续资金,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1.1%,比重下降了将近8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长21.9%,比上年下降5.4个百分点,比重降低了8个百分点,但这一情况在2003年1、2月份得到扭转,国有及其他类型投资中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再次提高,分别达到41.8%和37%。这种情况表明,政策性因素对投资增长的影响力度开始下降,非政策因素影响力度正在逐步提高。

3.从投资资金来源看,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稳定了投资预期,自筹和其他资金起着主要支撑作用

从增长率和比重看。自1997年起国家预算内资金保持了较快增长,1998年和1999年分别达到71%和54%的高速度,到2001年逐步降至20.71%的水平。国家预算内投资在全部投资中比重由1997年的2.8%稳步升到2001年的6.7%;国内贷款增速波动较大,波幅处在3%到17%之间,但其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始终维持于20%左右;利用外资从1997年到2000年一直是负增长,2001年才开始扭转这一态势,比上年微增了2.03%。利用外资比重呈逐年下降之势,由1997年的10.6%下降到2001年4.6%;自筹和其他资金除1999年增长较低(4.18%)外,其他年份均比较稳定,处于10%以上,比重始终保持在67%以上,2001年为69.6%(见图3、图4)。

从贡献率看。根据各项资金来源名义增长率以及其构成,我们得出其名义贡献值。1996年,受政策收缩影响,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对全部投资资金来源增长的贡献率仅为0.02个百分点,1997年略微回升到0.32个百分点。1998年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以

来,国家预算内资金对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率大幅上升,1999年达到3.39个百分点,2001年为1.39个百分点;1997年至2001年,国内贷款贡献率由0.86个百分点上升到1.46个百分点,变动情况与预算内资金相类;利用外资贡献率一度从1997年的-0.24个百分点滑到1999年-1.56个百分点的低谷,2001年外资形势好转,贡献率转升为0.09个百分点;自筹和其他资金贡献率2001年为12个百分点,比1997年大幅提升了4.6个百分点(见表3)。

投资资金来源体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国家预算内资金近年来保持较高增长,有效平衡了因外部环境恶化造成的外资减少的负面冲击,改善了对投资资金的预期,稳定了企业自筹和其他资金的信心。第二,国内贷款的执行受两方面制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适应金融改革要求,必须降低呆坏账比率,而优质的贷款对象较为缺乏,客观上造成银行贷款谨慎,超额准备金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为配合政府宏观政策必须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因此,商业银行有保证国家有关投资项目配套贷款的任务。这是银行贷款增幅波动很大的原因。并且,由于前一项约束要“软”于后一项,因此出现了贷款资金在总投资中比重又很稳定的现象。这一方面体现了稳健货币政策的特点和任务之一是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另一方面也说明货币政策对扩大内需直接拉动力较弱。第三,利用外资在经历了几年的低迷之后已经显现出回升势头,所占比重的降低幅度也已经减弱。利用外资是我国投资资金来源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自身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但仅从增量角度看,目前外资对全社会投资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是一项不稳定的资金来源。第四,自筹和其他资金始终比较“理性”,其积极与否主要取决于整体经济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既不会轻易错过好收益的投资项目,也不会空泛地对政府政策“捧场”。自筹和其他资金在环境恶化时期增长率大幅下降,随着外部环境改善,其恢复很快,并且增长十分稳定,在总投资中比重占到将近七成,对扩大内需起着重要贡献作用。

二、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变动的主要因素

近几年的投资需求变动,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市场因素、资金来源因素、投资预期因素和投资环境因素。

(一)市场因素

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和有关刺激消费措施的出台,我国消费结构得到了提升,进而使投资领域得到扩展。其一是房地产业。90年代中期以后,住房开始成为城镇居民新的消费热点,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消费信贷措施等为这一消费热点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二是城市化发展。近几年政府投入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城市化形成了积极的推动。同时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也正在逐步对民间投资和外资放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其三是受国际“新经济”的拉动,电子信息及相关产业出现了比较宽阔的投资领域。其四是教育、医疗、文化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其五是西部开发战略为投资开拓了新的市场。总体看,经过几年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市场逐步表现活跃,新的投资领域日益扩大。

(二)资金来源因素

政策性因素对资金来源的影响决定着投资效率和自主增长动力。根据上文对投资结构的分析,1998~1999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量持续提高,在总投资增量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分别为14%和45%),基本建设投资增量占全部投资增量的比重也很大,这一时期政策性因素对投资资金来源的影响度较高。从2000年开始,情况发生明显变化,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率已降低到接近1997年的水平(11.32%),在各项资金的增量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大幅度降低(2000年为8.4%)。与此同时,自筹和其他投资资金比重迅速上升(由1998年的65%升至2001年的90%),基本建设投资增量占全部投资增量比重下降。

总体来看,影响投资增长的政策性因素作用减弱,非政策性因素作用提高,投资自主增长的能力已开始显现。但另一方面,2002年投资(不包括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与前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口径不同)增长情况反映出非政策性因素的作用基础仍不稳固,国内贷款、自筹资金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4.6%和20.5%)仍低于预算内资金的增幅(26.8%)。可以说,投资演变进程是政策与非政策性因素此消彼长的反映,投资增长已开始转入政策和市场共同推动的状态,但政策推动特点仍很显著。

(三)投资预期因素

投资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预期制约,近年来我国投资趋于活跃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预期变化所致。主要表现在:第一,一部分企业经过调整以后具备了新的发展目标,投资愿望增强;第二,就业压力,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或者说是“动力”)增大,不断增强着各方面的投资愿望;第三,1999年以后,受政策刺激,宏观经济形势出现转机,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改善了投资预期,增强了投资愿望。

当前国际经济虽总体好转,但仍存在严重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自发增长动力仍显不足,社会消费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受这些因素影响,投资预期仍不可过于乐观。据调查(调查数据来源:“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2年185号),2002年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合适”的比例为25.4%,比2001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认为民间投资“合适”的下降了3.9个百分点,而认为民间投资不足的则上升了1个百分点。虽然调查中所列各选项对于被调查者有不同理解,但我们从中也能看出企业家预期的大致变动情况。

(四)政策环境因素

第一,五年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行总计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对投资增长产生了巨大影响。从目前情况看,积极财政政策仍是拉动投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信心保证。国家在经济、社会、生态保护、结构调整等方面仍需要较强的财政支持。第二,税收政策方面的若干措施为投资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条件。包括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等。第三,稳健货币政策采取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发放再贷款、加强出口信贷、加大技改贴息等多种手段,提高货币供应量,满足市场资金需求。第四,有关土地管理制度的政策调整(如对建设用地项目管理、国土资源审批会审、土地出让招标拍卖等有关方面政策的调整等)鼓励了投资的积极性。第五,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工作效率等多方面配套措施,改善了出口型企业的生产和投资积极性。第六,在加入WTO后的市场规则调整过程中,取消部分行业准入限制,改革审批制度,投资主体的产权保护得到加强。

利用我们建立的中国宏观经济月度计量模型,可以给出1998年以来扩大内需有关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模型中投资数据均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影响效果的定量分析。

从各个时段看,扩大内需政策每年拉动投资增长提高0.5~6个百分点左右。1998年上半年,我国仍然在采取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模型分析显示,1~6月投资相关政策影响实际投资增长速度下降5.86个百分点,而下半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实际投资增长速度提高了5.46个百分点,有力地扭转了投资需求的疲弱态势,支持了经济增长;1999年上半年投资增长仍然较高,主要是由于上年发行国债效力仍然发挥着作用,拉动实际投资增长提高了0.83个百分点;2000年,由于国际形势不乐观,中央继续加大宏观政策力度,拉动实际投资增长提高4.04个百分点,为扩大内需、抑制通缩做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政策拉动实际投资增长提高了2.79个百分点;2002年1~8月提高了6.26个百分点。

从各项政策效果来看,财政政策的拉动效果明显高于利率和其它经济政策。1998年~2002年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变价)受利率下调影响平均提高大约3.59个百分点,约占投资增长率的16%;而财政支出平均拉动投资增长提高约5.12个百分点,约占投资增长率的28%;这两大政策因素以外的其它政策影响力度约为0.83个百分点,约占投资增长率的4%;综合考虑扩大内需各项主要政策措施对投资的影响力为7.2个百分点,约占投资增长率的39%。定量分析给我们以更直观的概念,它一定程度上表明,在扩大内需政策执行的5年间,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合实施,对国有投资增长起到了有效的而且是主要的作用(见表4)。

以上四方面因素虽然也存在一定交叉部分,比如市场变动和投资政策环境变化会反映到企业预期上,但总体看,投资领域不断扩大、投资愿望增强,成为影响投资变动的重要因素,投资资金增长中的非政策性因素增强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支持了投资自主增长能力的提高。

综合考虑四方面因素影响,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情况将比较平稳,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将得到有效提升。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在基准假设条件下(现有汇率政策不变、财政政策和其它政策均保持上年连续性),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约为15.5%。

三、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形势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处在一个全面开放、加速改革进程的关键时刻,经济增长模式由追求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在已初步形成的买方市场条件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市场供求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居民消费结构。因此,我国未来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很大,投资发展面临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因素。有利因素包括:

(一)我国经济水平仍处较低阶段,客观上使得投资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第一,生产能力方面。根据经济学理论,投资产生的条件之一是经济发展达到潜在产出水平。在此条件下,新增投资可以增加未来经济增长能力。我国经济目前还未达到潜在增长水平(刘国光,2002),前期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表面上看来似乎未来投资发展势头不会十分有力,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目前多数过剩的生产能力主要分布于传统领域中,这些投资领域已经趋于狭窄,投资风险较高,综合效益较低,这部分过剩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的确有待淘汰和转型。但另一方面,在高技术信息产品、大型成套设备制造、房地产开发方面,生产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相互影响、相互推动,这些领域投资积极性正在得到进一步增强。

第二,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基础设施密度(按人口或按面积平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远(王梦奎,陆百甫,卢中原:“中国经济的阶段性变化、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前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2002年4月),在“十五”期间甚至未来更长的一段时期内需要大力发展,如电力、能源、公路、铁路等。1997年,中国人均消耗石油当量907千克,人均消耗电力714千瓦时,而同年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1692千克和2053千瓦时。2000年,中国每百万人仅拥有铁路54.3公里,公路1108公里,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214公里和4750公里。截至2002年11月,我国高速公路只有2万公里,每百万人只拥有15.7公里。因此,未来比较长的时期内基础设施建设潜在的投资需求仍然巨大。

第三,城市化发展方面。我国城市化率只有33%左右,而1997年世界平均水平为46%,中等收入国家为49%,高收入国家为76%。城市化发展一方面提供大量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伴随的劳动力结构的改善将进一步鼓励消费和投资增长以及结构的提升,进而为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创造机遇。这些方面也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热点。

第四,科技进步方面。我国确立的以科技为推动力的方针政策为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拓宽了空间。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技术进步潜力巨大,尤其对属于技术、资本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投资需求更强烈。同时,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使得以往适应供不应求市场格局的企业经营方式难以为继,市场导向型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从总体效果看,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内涵型增长模式的建立,将更有助于培育微观主体健康的投资行为,从而提高投资效益。

(二)持续的高储蓄率是投资发展的基本保证

我国投资资金供给并非是严重的问题,也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资金供给由以国营集体企业为主逐步转向以居民储蓄为主,我国储蓄率从“六五”时期33.5%上升到“八五”期间的41%,“九五”时期也保持在大约38%的高水平,表现出充裕的态势。高储蓄率一方面说明市场投资的渠道仍不顺畅,另一方面也说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正处于质变的关键时刻,预示下一步市场活跃的可能性逐渐增大,投资回报将有较大改善。总之,高储蓄率为投资稳定增长提供了量的保证,这是投资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为投融资市场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8年以来,扩大内需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政策调控能力和调控特点相配合,贯穿投资政策始终,尤其是在初期时候则是以基本建设投资为主要手段,中央政府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大多数投向基本建设。我国政府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一直没有办到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经验表明,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与未来投资的增长之间是高度正相关的。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引导激励了民间投资愿望,打破了原

有的投资增长空间束缚。

同时,入世效应将促进投资领域更加开放。一是外经贸活动的活跃将带动我国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近两年国际制造业基地正在逐渐向我国转移,这是我国宏观经济环境改善、投资吸引力增强的表现;二是通过对我国法律规章的修订,逐步适应国际规范,将进一步迫使给予国内企业以同等待遇,这比直接对国内企业进行政策保护更加有效;三是对外开放有了一大步跨越,这对很多固有的陈腐观念形成冲击,新的服务和新的管理思想将逐步改造原先的政府和企业行为,从而使投资具有市场理性,投资效率得到提高。

投资领域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消费存在体制障碍

拉动经济的根本在于社会消费,扩大内需重点不但要放在投资增长上,也要考虑对消费的支持。这两年在消费上没有太好举措,甚至一方面鼓励居民消费,另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体制障碍,制约着消费结构升级。主要问题,一是国内市场存在严重壁垒,自由贸易环境有待改善。二是商品质量没有保障,消费者对部分商品质量信心不足,消费行为和愿望仍然比较谨慎。三是缺乏规范的消费环境,价格欺诈、虚假广告、强制交易和不平等合同条款等现象依然大量存在,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四是消费信贷多数限于政策行为,不是银行从切身利益角度出发提供的金融服务项目等。消除这些障碍难度很大,处理不好可能使矛盾扩大。

2.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不顺畅,形成资金和项目供求之间的双向错位

在我国现阶段的投融资体制中,银行仍然起着最重要的中介作用,但是由于银行改革进展比较缓慢,导致大量的储蓄资金或沉淀下来,或利用效率低下。虽然稳健货币政策要求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大贷款投放,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惜贷现象,减少放贷或只提供给政府要求支持的国有项目,货币政策效力不大理想。同时,银行大量的超额准备金只满足于吃中央银行的利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此来应付中央对银行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行政命令。这样一来,造成了银行资金闲置和企业发展筹资困难的并存。

3.投资体制改革相关的其他问题

第一,投资产权主体仍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投融资改革要求实现“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但是目前政府不但对基础设施项目亲自抓,甚至对企业投资决策也过多干预。一些地方政府“全力”帮助地方企业搞活经营,一来可以增加地方财力,二来还树立了所谓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好范例。企业投资行为通常是主管机构和企业领导人讨价还价的结果,有的甚至是上级主管机构的意志起决定性作用,上级领导成为投资行为的实际决策者。企业投资不按市场规则行事,致力于研究如何寻找到政策优先权支持,造成信息传导机制失效。这样做的结果扭曲了政府和企业的行为,破坏了正常的政企关系。

第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影响投资效率的提高。国有企业投资行为缺乏必要的可行性分析,缺乏硬的预算约束,包括长期效果评估,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经理人行为应当是主观上追求个人收入和声誉的最大化,客观上实现企业经营的利润最大化。目前多数企业中这条纽带是断裂的,因此企业实现的仅是经营稳定化,主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如实现所谓的扭亏增盈,积极配合实施下岗再就业工作等。企业家则在隐蔽信息的手段下,利用对企业的直接领导权为个人谋取最大利益,以弥补企业家的机会成本,同时伺机换取政治收益。

第三,信用秩序不良造成资金运动受阻。我国经济中有许多领域都存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造成社会信用缺失,经济秩序混乱,非常明显地制约了经济发展。目前,企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信用缺乏,资金运动过程中,供求各方面都存在着道德风险。有的企业领导人甚至说:“从借钱的那天起,我就根本没有想到过以后要还。”在这种条件下,企业难以通过正常的信用关系获得需要的资金,造成投融资体制的恶化。

四、政策建议

投资体制改革目标应当是促进投资体制在长期向规范化、制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防止短期内投资过快增长引发的低效率问题。

(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落实已经确立的改革目标

1998年,国家计委曾提出了明确的投资体制总体改革目标(投资体制改革目标是:(1)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框架,即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核、发展资本市场、健全服务体系、强化监督反馈。(2)将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除重大项目外,政府一般不再对项目进行审核,而改为登记备案制。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进程将加快。商业银行按有关法律,根据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原则,自主决策,独立承担贷款风险。(3)政府财政性投资改革思路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根据事权划分确定各级政府的投资范围。政府的财政性投资将分为政府公共事业投资和政府产业开发投资。两类投资的比例关系将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确定。(4)今后国家对投资主要实行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通过法制手段进行投融资管理,将是新投资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从中可以看出,有关部门对我国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是有共识的。然而到今天,有些方面与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当前我们应当抓住外部局势好转的有利条件,将这项改革措施尽快贯彻实施。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形成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新的投资体制。

(二)大力促进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发展

第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理顺企业依据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收益比较的筹资原则,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奠定投融资市场化的微观基础,使企业能够在现代市场环境中筹措到发展所需资金。

第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形成高效的资金融通渠道。鼓励发展非国有银行机构,实现金融业对内开放。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在融资体制方面逐步建立适应民间投资需要的多层次金融体系,以保证民间投资资金的供应。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将资金的风险责任引入到投资行为中来,解脱资本市场为国企改革服务的错误目标,还其市场化本色。

(三)改善投资环境,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

第一,加强投资立法,为投资主体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重点加强投资产权的独立性、投资收益权、投资所有权、投资契约的履行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制建设,强化政策规定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坚决从严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和人员。

第二,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为投资活动提供有效服务。政府职能应尽快调整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在市场准入方面,继续清理现行投资准入政策,体现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进一步建立公开、透明、讲求实效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对企业和社会投资的行政审批,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投资活动的成本,尤其是某些“交易成本”。

内固定范文篇10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自2003年9月至2007年9月,选择15例损伤平面以下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板减压的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在C臂X线机定位下确定需要固定的椎弓根根部,做4个1.5cm长的切口,固定与复位均在4个小切口内完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0~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患者均恢复椎体高度并矫正椎体后凸畸形。手术时间约1.5h,出血量约80mL。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关键词】经皮;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已被临床证实是安全可靠的。传统的开放手术方式须做广泛的软组织剥离,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住院时间长。我院自2003年9月至2007年9月对15例腰椎骨折行经皮穿刺椎弓螺钉内固定(minimallyinvasivepercutaneouspediclescrewsosteosynthesis,MIPPSO),取得满意的疗效[1~3],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8~65岁,平均4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7d,平均4.5d。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例,高处坠落伤8例,重物砸伤2例。损伤节段:T111例,T123例,L16例,L24例,L31例。根据Denis分型,压缩性骨折13例,爆裂性骨折2例。X线片显示:椎体受压占原有椎体高度1/2有9例,1/3有6例;成角畸形均大于20°。CT片显示: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体小于1/4有13例,1/4~1/3之间有2例,所有病例均无下肢和大小便障碍。2手术方法麻醉成功后,俯卧位行体外牵引复位。首先用C臂机定位骨折椎体,用记号笔做体表标记,再在C臂机下体表标记上下2个相邻的椎弓根部,以这4个椎弓根根部的点为中心,各做4个1.5cm长的切口,在C臂机引导下拧入4枚椎弓根螺钉,在同侧相邻切口间打隧道,将折弯后与骨折处胸腰椎生理曲度一致的棒沿隧道穿入,并在4个小切口内将棒与椎弓根螺钉稍做固定。锁紧下位椎弓根螺钉与棒结合处,安装椎弓根螺钉延长棒,皮肤外在C臂机引导下予撑开上位椎弓根螺钉以复位,直至矫正后凸畸形、恢复骨折椎体及椎间隙正常高度。去除椎弓根螺钉延长棒,将4个钉棒结合部拧紧,横联接未安装,再次用C臂机确定固定后的位置。冲洗并缝合4个小伤口。3结果本组各例均在经皮穿刺下完成操作,无微创手术失败而改行开放手术者。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0~30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时间70~15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量50~200min,平均80min。术后3d带腰围下床活动,1周后出院,1个月后恢复轻重度工作。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好,恢复的骨折椎体高度和椎体间隙高度无丢失。4讨论4.1MIPPSO技术要点MIPPSO术前须认真进行C臂X线定位,正位像两侧椎弓根投影对称、棘突居中,侧位像椎弓根显示清楚。进针点为椎弓根两“眼睛”中点外侧缘,正位投照时,导针进入后其针头距离上终板约1.0cm,距棘突中线约1.0~1.5cm。椎弓根轴心位投射时,定位克氏针针尖不超越椎弓根“眼睛”周边;侧位像上应在椎弓根中轴线上,与上终板平行。进针点不能太偏中线,如夹角大于15°时,正位投照像针尖接近或超越中线,或椎弓根轴心位投照像针尖超越椎弓根“眼睛”,提示进入椎管,应退出导针。皮下肌肉隧道沿肌纤维钝性分开,隧道要宽松,两螺钉尾端“U”型开口相对,并在同一直线上,以便于钉棒安装。4.2MIPPSO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适应证:脊柱骨折后,椎体高度丧失,高度低于原有的1/2,脊柱不稳定;或脊柱生理曲线丧失,后凸20°,但无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板减压。如脊柱骨折严重同时伴有损伤平面以下神经功能损害,需进行彻底的椎管减压,则不能采用该微创技术。手术禁忌证:伴有两个以上椎体压缩性骨折,伤椎至相邻椎的椎弓根有骨折,有出血倾向,不能耐受手术。4.3MIPPSO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机制后纵韧带在椎体后中央处最厚,在椎间盘与椎骨相连处向两侧逐渐变薄,椎间盘水平宽于椎体水平,L1~3宽于L4~5和胸段,因此下腰椎产生的间断复位作用不如胸腰段,胸腰段间接复位作用效果佳。除后纵韧带外,能使椎体后壁骨折间接复位的另一结构是位于后纵韧带深部的椎体后壁与椎间盘的连接,其作用可能较后纵韧带更重要。Harrington的实验表明,单纯靠后纵韧带产生的间接复位在L1水平最多能使35%受压椎管得以恢复,再加上后路器械和过伸体位依靠后纵韧带和椎体后壁与椎间盘的连接等,能使非D型爆裂骨折椎管受压恢复到较好程度。因此,利用后纵韧带、椎间关节软骨及椎间盘轴向撑开力使椎管内占位小骨块有限闭合复位回纳原理和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皮下遂道和垂直安装原理,达到使伤椎恢复椎体及椎间隙正常高度的目的,进而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维护节段完整性和稳定性。但一般适用于神经症状较轻、以前柱压缩为主、椎管内占位小于1/4~1/3矢状径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优点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后柱稳定性的破坏,减少组织损伤和肌肉剥离,可以减少椎旁肌血管神经的破坏,维护脊柱软组织的平衡,避免影响脊柱活动。无论是住院时间还是术中出血均大为减少,并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切口小、平整美观、费用少等优点,目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胸腰椎骨折前景看好,但缺少长期的随访资料证实其远期疗效。总之,MIPPSO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以下优点:a)切口小;b)出血少;c)手术所累及或损伤的组织小;d)患者术后恢复快;e)住院时间短。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5h,出血量约80mL,患者第2天即可下床活动,1周后出院。【参考文献】[1]LoweryGL,KulkarniSS.Posteriorpercutaneousspineinstrumentation[J].EurSpineJ,2000,9(1):126130.[2]池永龙,徐华梓,林焱,等.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初步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3071311.[3]董杨,徐建广,陈砀,等.微创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5,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