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3:26:10

内分泌范文篇1

关键词:激励机制;内分泌科;护理管理绩效考核;应用效果

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多数医院均实施护理管理绩效考核相关制度,将其作为医院护理中的管理制度,其中绩效考核较为重要,而随着临床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护理管理绩效考核内容也不断调整,通过采取激励机制后,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1]。因此,本次研究将内分泌科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激励机制。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为内分泌科护理人员,研究名数一共25名,内分泌科护理人员均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日~2016年2月10日之间。观察组12名内分泌科护理人员;年龄20~50岁,12名全为女性。对照组13名内分泌科护理人员;年龄21~50岁,全为女性13名。观察组护理人员、对照组护理人员的平均年龄、性别等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1.2方法。对照组13名在护理管理绩效考核中不采取。观察组12名在护理管理绩效考核中采取激励机制。1.2.1考核项目首先成立内分泌科科室考核小组,由护士长、护理组长、主管护师组成一组考核小组,考核的内容具有多种,名如工作能力、护理工作绩效、病房管理及教学培训等内容,考核一般按照百分制实施评分,其中65分主要为护理工作绩效方面、主要包括护理工作服从度、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工作量等;工作能力15分、教学培训10分、病房管理10分等[2]。1.2.2激励机制①目标激励:目标激励主要是为每位护理人员设置的目标,要求护理人员完成目标任务,从而进行加分,目标任务中具有多种,名如内分泌护理人员若每月的加班次数大于5次、可在病房管理评分方面进行加分[3]。②环境激励:名如在护士节举办文体活动,护理人员若表现优秀则对其进行表扬,并加分在绩效考核内[4]。③成就激励:在护理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显著提升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应采取成就激励方式,名如护理人员发表自写的文章,则可进行加分,若护理人员在培训过程中表现优秀,也可进行相应加分[5]。1.3观察指标。比较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内分泌科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工作主动性评分、护理管理质量评分。评价方式:进行奖励机制后,应使用调查问卷方式对内分泌科护理人员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使用百分制打分,调查时间为每月一次。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指标,满意;实施后,内分泌科护理人员满意度程度评分在80~100分之间、一般:实施后,内分泌科护理人员满意度程度评分在60~79分之间、不满意:实施后,内分泌科护理人员满意度程度评分在59分以下、满意率加一般率等于满意度[6]。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的统计学数据使用SPSS25.0软件,本次研究内分泌科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工作主动性评分、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比较不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内分泌科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工作主动性评分、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工作主动性评分、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激励机制为一种管理方式,通过采取多种的奖励制度,能显著激发工作者对自身工作所产生的积极性,在管理中具有显著的作用,而在医院工作中,护理人员工作为十分重要环节,护理质量也十分重要,若护理质量尚未达标,易引起多种后果,而为了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实施一项有效的管理方式十分重要。内分泌科的护理工作任务重、服务要求高,同时在工作中内分泌科护理人员还具有大量压力源,如何在护理人员承受压力情况下,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为护理管理需要注意的方面。而通过采取激励机制后,取得显著效果,能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应用目标激励、环境激励、成就激励等多种方式后,能提升工作主动性,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另一方面还能显著提高护士满意度。同时在内分泌科护理管理绩效考核中的加分,能使每位护理人员对护理质量具有较为清晰的判断,能了解今后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对行为规范具有显著作用,绩效考核和晋升、评优挂钩,能显著提高每位护理人员对工作热情,从而提升护理管理质量评分,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提高护理管理效果的有效方式[7]。经研究表明,观察组内分泌科护理人员的满意度91.67%(满意10名、一般8名、不满意1名)高于对照组内分泌科护理人员满意度(P<0.05);观察组工作主动性评分(95.01±1.01)分及护理管理质量评分(96.12±1.1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内分泌范文篇2

关键词:罕见病;案例教学;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

式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在不断改革,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增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大,尤其目前5+3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大多数来源于本科应届毕业生[1]。特别是2015年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并轨进行的新制度。专业学位研究生期间大部分时间在不同的临床科室轮转,主要学习各科的临床知识,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阶段的所有临床任务,在本科室的轮转时间仅有4-6月。临床专业型硕士所在培养单位往往是具有较高的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的高级医院,但就诊患者数量庞大,病床周转率高,医师工作量大,研究生轮转于各个科室,同时忙于接诊、写出入院病历、联系辅助科室做检查等各种琐碎临床工作,在自己所属科室轮转时间短,同时需兼顾临床科研工作,没有富裕时间钻研专业临床知识[2-3],导致专业型研究生对自己所属专业经典疾病诊疗尚有一定的独立处理能力,但在疑难罕见病、临床科研选题创新能力方面着实缺乏能力,也缺少系统的本专业临床教学活动。

二、罕见病的诊治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罕见病是指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目前已确认的罕见病病种约6000至8000种,占人类疾病的10%左右,全球一共有近4亿名罕见病患者。各国对罕见病的定义有所不同,欧盟:患病率低于1/2000的疾病[4]。我国至今对其尚无法律界定,中华医学会于2011年曾对中国罕见病作出定义,即成人患病率<0.1‰的遗传病可视为罕见病[5]。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占全部罕见病的41%。2016年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启动了“罕见病临床队列研究”与“中国人群重要罕见病的精准诊疗技术与临床规范研究”等课题,要求临床医生重视罕见病的科学研究,提高诊治水平,帮助建立数据库完善罕见病目录[6]。随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和完善,三甲医院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罕见病诊治的种类和人数逐年增加。在我国,罕见病患者人数推测超过2000万,但确实存在一些患者在辗转各地求医的过程中发现了残酷的现实:罕见病罕见,能确诊罕见病的医生更罕见。

三、如何将罕见病案例教学贯穿研究生的培养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培养临床专业型医学人才以应对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质量参差不齐,独立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尚无法满足临床需要,同时也缺乏临床科研选题创新能力。在“5+3”新模式培养情况下,需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7]。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因在罕见病种类中占很大的比重,也对内分泌科的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练就火眼金睛,去伪存真,真正识别藏在常见病中的罕见病的能力是需要经过接触真实案例,跟踪随访,反复培训才能提高的。罕见病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门诊中遇见的少,或能识别出的少,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具体病例教学、带教上级指导,研究生难以理清思路,也缺乏用临床科研思维去思考临床实际问题。作为一名专业的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毕业后需要从事自己专业相关的临床工作,这对带教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平时的临床轮转工作之余,提高本专业的临床知识,并兼顾科研思维的训练。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创建于1957年,是全国最早开展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基地之一。本学科自成立以来,先后在国内报报道了几十种罕见疾病,包括垂体选择性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症、产后闭经—泌乳综合症、周期性柯兴综合症、皮质醇—儿茶酚胺增多症、17-α羟化酶缺陷病、脂肪萎缩性糖尿病、胰性霍乱、颅骨板增生症、成骨不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McCuneAlbright综合征)、Liddle氏病、Fabray综合征等。目前,科室要求对门诊或住院的疑似罕见病临床案例进行常规登记和收集信息。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也要求加入罕见病诊治的团队,罕见病病例跟踪随访教学模式穿插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从门诊到收住院,整个诊疗过程和后续的随访,每一步都让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亲自管理。通过罕见病案例教学模式、文献阅读模式,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所属专科临床疑难、罕见病的独立临床诊疗思维的能力,同时带动常见病的对比学习,科研选题能力,提高其临床、科研能力,促使其成为临床适用性人才。近三年,本科室研究生跟踪随访的罕见病例包括:瘦素受体基因突变导致的极端肥胖2个家系,糖皮质激素可治疗型醛固酮增多症家系,桥本甲状腺炎合并垂体TSH瘤、异位肾上腺皮质腺瘤,VanWyk-Grumbach综合征,厚皮性骨膜增生症、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等疾病。除了收集门诊和病房的临床罕见病例,还要求临床专业型硕士收集来自权威科研杂志,有较强的实用性、趣味生动性的案例,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好奇心,主动参与教学,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参考CBL的教学模式,每两周安排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对感兴趣的罕见病例,通过做幻灯,自己讲解的形式进行介绍,导师穿插提问和指导。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在真正遇到真实病例的时候,才能及时发现并跟踪结果,加深印象。在对罕见病诊断和随访的过程中,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教老师及导师需不断完善、丰富自我,精益求精,具备精深的本专业知识、创新的教学科研能力。在带教的过程中,需要与学生讨论包括疾病的国内外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的进展等内容。特别在探索病因时如果遇到困难,需要联系学校做基础研究的老师,进行合作,开辟临床和基础联合探索研究的模式。与基础研究老师的合作同时能提高基础和临床专家的水平,加速研究的进程,高质量的研究结果发表也提高了学校和医院在国际上的声誉。罕见病患者是整个案例中的关键人物,在对患者专人随访过程中是受益最大一方:有学生专人管理和随访,有导师建立的专家团队和互联网平台,免去到处奔波,求助无门的痛苦。如有特殊情况,能随时联系到学生,及时解决问题。缩短了患者的漏诊、误诊时间,从而获得正确及时诊治。

总之,罕见病的案例可遇不可求,罕见病例教学有利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的成长,提高其开拓创新精神,做到了临床与科研共同发展,并能为构建罕见病研究诊疗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奇志,詹学.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临床实践医疗安全的思考和管理[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4):707-709.

[2]刘书中,王以朋,张海龙.医学专业临床型研究生新型培养模式与测评探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4):754-756.

[3]何莹菲,段昌柱,吴婧.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医学与哲学(B),2018,39(9):94-96.

[4]FRANCOP.Orphandrugs:theregulatoryenvironment[J].DrugDiscovToday,2013,18(Z1):163-172.

[5]马端,李定国,张学,贺林.中国罕见病防治的机遇+j挑战[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I,6(2):81-82.

[6]冀希炜,梁家彬,季双敏.罕见病治疗国内外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3):305-308.

内分泌范文篇3

关键词:晚期乳腺癌;复方红豆杉;内分泌耐药;化疗;生存质量

雌激素依赖型晚期乳腺癌一线首选内分泌治疗,常用药物有芳香化酶抑制剂(AI)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氟维司琼。新型药物CDK4/6(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抑制剂联合上述常规药物可明显提高内分泌治疗的疗效[1]。AI或氟维司琼联合CDK4/6抑制剂为2021年CSCO指南推荐用药[1]。内分泌治疗复发后疾病快速进展,化疗仍是合适的选择。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不断提高肿瘤内科治疗疗效是本院肿瘤科多年来的坚持。近年来本科室使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洪善贻教授经验方———复方红豆杉配合化疗治疗内分泌治疗耐药晚期乳腺癌患者,本文收集2017年7月—2020年6月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均为2017年7月—2020年6月宁波市中医院肿瘤科收治的经内分泌治疗后进展、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年龄35~70岁,平均(5365±832)岁;其中肺转移10例,肝转移10例,脑转移10例;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化疗用XT方案者15例,GT方案者15例。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与临床分期符合《临床肿瘤内科手册》[2]乳腺癌诊断标准和分期。中医辨证依据《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3]为气虚证:表现有乏力、气短、少言、自汗。

1.3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乳腺癌,HR(+),HER2(-),影像学确诊为Ⅳ期[2],有肝、肺、脑一处或多处转移;2)曾接受过手术及含蒽环类辅助化疗;3)转移后经内分泌治疗后进展,适合行化疗者;4)肝、肾、心脏功能正常;5)预计生存期≥3个月,卡氏评分[2]≥60分;6)年龄35~70岁;7)无结核病史。

1.4排除标准

1)患第二肿瘤者(原发);2)凝血功能障碍者;3)恶液质者;4)出现胸腹水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采用下列两种方案之一化疗。①XT:卡培他滨片(国药准字H20073024,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500mg/片)1g/m2口服,每天2次,D1~14;多西他赛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20543,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mg/支)75mg/m2或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国药准字H20183044,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100mg/支)260mg/m2,静脉滴注,D1。②GT:吉西他滨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30104,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mg/支)1g/m2,静脉滴注,D1、D8;多西他赛注射液75mg/m2,静脉滴注,D1。上述方案以21d为1个周期;发生白细胞下降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血小板下降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呕吐恶心予昂丹司琼或帕洛诺司琼治疗。全部患者接受2~8个周期化疗,每2周期CT评价发现进展则停止化疗。化疗首日起予中药复方红豆杉口服,组成:红豆杉8g,土贝母30g,冬凌草30g,薏苡仁30g,白术20g,党参20g,玫瑰花10g,橘核10g,日1剂,本院煎药房煎制成500mL,分两次服,治疗期间不间断。

2.2疗效标准

2.2.1近期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RECIST11[4],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客观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临床受益=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化疗前与化疗第2周期后行CT(飞利浦Brillianee64)胸、腹检查评价疗效[4]。2.2.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症状积分比=(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100%。显效:积分比大于70%;有效:积分比小于70%大于等于30%;无效:积分比小于30%。223生活质量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实用肿瘤内科治疗》[6],显著改善:KPS评分增加≥20分;改善:KPS评分增加≥10分且<20分;稳定:KPS评分变化在10分内;下降:减少>10分。

23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3.1中医症状评分化疗前与化疗第2周期后按《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3]中气虚证辨证,根据症状重、中、轻、无分别计3、2、1、0分。232生活质量评分化疗前与第2周期后用Karnofsky(KPS)[7]功能状态评分标准行生活质量评价。2.3.3T淋巴细胞亚群化疗前与第2周期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计算CD+4/CD+8。

2.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3结果

3.1近期临床疗效

3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10例,进展3例,客观有效率567%,临床受益率900%。

3.2中医证候疗效

30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治疗2个周期后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1。

3.3生活质量疗效

30例患者中,显著改善9例,改善10例,稳定6例,下降5例;总改善率为633%。治疗2个周期后KPS评分为(8251±347)分。见表2。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4治疗前后

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T细胞亚群变化不显著。见表3

4讨论

近年来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内分泌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内分泌治疗耐药后,疾病进展迅速甚至出现有症状的内脏转移,仍需化疗[1],但化疗疗效瓶颈多年来无法突破;而这类患者往往体质虚弱,气虚证候明显,不能耐受多次化疗。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提高疗效是本院肿瘤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应用中医药可显著改善患者气虚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而使患者更好的耐受化疗。乳腺癌在中医学中有“乳石痈”“乳岩”等称谓。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凡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洪善贻教授是第3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8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临床诊治乳腺癌经验丰富。洪善贻教授认为本病以肝郁脾虚为本,气滞、痰凝、湿热、癌毒为标。因虚致实,常呈虚实夹杂之证。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复方红豆杉以红豆杉、土贝母、冬凌草为君,三者皆为化痰解毒抗癌之要药,味苦、性微寒,消瘕聚、化癥积;薏苡仁为臣,清湿热、泄浊毒;橘核、玫瑰花伍用党参、白术,疏肝理气健脾共为佐使。全方紧扣乳腺癌病机,攻邪不伤正,养正不留邪,攻补兼施,共奏健脾疏肝、行气化湿、消痰解毒之功。方中多味中药均具有抗肿瘤成分,如土贝母皂苷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8];冬凌草甲素可诱导细胞凋亡、并降低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9];薏苡仁含多糖葡聚糖及酸性多糖Ⅱa、Ⅱb,具有抗补体作用[10];白术、党参可增强免疫力,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与巨噬细胞吞噬能力[10];橘核中柠檬苦素类物质、玫瑰花中香茅醇和丁香油酚均具有抗癌活性[11]。前期本课题组研究证实上述药物组方通过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干预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与抑制瘤体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上调E-钙粘蛋白(E-cad)表达,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有关[12];配合化疗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疗效好于单纯化疗[13]。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后治疗总体疗效不容乐观。有临床研究显示,化疗对于晚期乳腺癌近期有效率为326%~430%[1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58~72个月[15]。本观察中近期疗效高于以往临床研究,治疗后乏力、气短、少言、自汗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证明复方红豆杉能提高化疗疗效,改善中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回顾性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入组病例较少,今后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挖掘更多疗效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乳腺癌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280-282,540-542.

[2]石远凯,孙燕.临床肿瘤内科学手册[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25-430.

[3]沈自尹,王文健.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0):598-598.

[4]杨学宁,吴一龙.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J].循证医学,2004,4(2):85-90,111.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5-216.

内分泌范文篇4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慢性病成为了主要疾病之一。护理工作对人文精神十分重视,且护理服务领域在不断前进,护理管理朝着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内分泌疾病多为慢性、终身性疾病,因此护理工作对患者治疗和预后的作用愈发突出,且内分泌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疾病种类多,专业性强,护理人员在专科功能试验护理和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推动内分泌科护理工作的发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编者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内分泌科护理手册》一书中对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对疾病的基础知识进行了阐述,对内分泌科护理人员和内分泌科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内分泌科护理手册》是袁丽、武仁华主编,本书为《临床护理指南丛书》之一,全书共11章,以疾病的基础知识和诊断治疗方法为基础展开论述,同时根据护理问题、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等程序对编者在内分泌科护理工作中的思维、判断、决策和护理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本书兼顾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的围术期护理工作,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截断的护理。该书不仅对疾病的一般护理知识进行了描述,同时还对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介绍了危象的处理和预防措施,能够指导内分泌科护理工作。本书内容丰富多彩、实用性强,适合各种层次的护理人员作为学习和参考用书。书中对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首先,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治疗具有过高的期望,但是由于内分泌慢性疾病患者居多,因此很多患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患者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医患关系变得紧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低,从而引发很多矛盾。其次,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低、缺乏责任心和协作意识,护理经验不足,而且护理人员缺乏和患者沟通的技巧,导致患者的疑惑和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解答和排除,从而导致护患之间的矛盾,加上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少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存在安全隐患。第三,因疾病影响很多患者存在体位性低血压,且患者年龄整体偏大,平衡能力降低,视力较差,容易产生跌倒风险。第四,因患者年龄较大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住院患者坠床风险较高,且一旦坠床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第五,内分泌科部分老年患者存在老年痴呆的症状,因此有走失风险。第六,内分泌科部分老年患者年龄较大,记忆力下降,加上部分家属忘记叮嘱患者服药,因此存在服错药和漏服风险。

针对以上护理安全隐患,书中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具体包括:首先,应建立完善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案,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根据内分泌科护理要点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三级安全监控网络,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定期排查,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对已经发生的不良护理事件进行反思和讨论。第二,实施分级管理,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采取巡查护理,定期询问患者的身体情况。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需进行全天24小时全面护理,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第三,针对跌倒风险,护理人员要在容易发生跌倒的区域设计提示标牌,也可以为患者提供拐杖,保证夜间有照明,保持地面的干燥和畅通无阻,嘱咐患者穿合适的鞋子。第四,针对坠床风险,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和观察,必要时使用床栏。指导患者在床上翻身、洗漱和排便。第五,针对走失风险和错漏服药风险,书中也给出了详细合理的应对措施。在生活中较容易忽视的方面书中也对护理人员进行了指导,像对于感觉比较迟钝的患者要提醒患者远离水源和电气设备、防止烫伤等。在护理工作中,任何违反规章制度的不良护理事件都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患者在住院期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护理安全事件,因此需要对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内分泌科护理手册》对内分泌科护理管理、常见风险评估和防范、内分泌功能实验护理、疾病护理、常用药物、护理和仪器操作进行了介绍,内容丰富,理论结合实际,力求详尽准确。本书能够为临床护理人员、护理专业学生参考阅读,也可作为护理管理、教学和护士继续教育用书。

作者:刘漫 叶昱 单位: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

内分泌范文篇5

关键词:内分泌科;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医患关系的越来越紧张,为了减少和降低医护患纠纷,保证护理质量和安全,需要对低年资护士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本文对我院30名内分泌科低年资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的培训和提升进行简要的探究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内分泌科新分配的30名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在这30名内分泌科的低年资护理人员中,所有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在19~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31±1.32)岁;从这30名护理人员的学历背景来看,中专学历的有3名,大专学历的有16名,本科学历的有11名。

1.2方法

1.2.1培训方式

本次选取的30名内分泌科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培训模式选择的是以师带徒式的岗位规范培训,具体的综合能力培训方式分为院内培训和院外培训两种,其中院内培训的内容包括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的考核;院外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院外相关专业的讲座、参加会议交流

1.2.2培训内容

具体的培训内容如下所示。(1)加强进行新护士的业务学习。首先,需要加强对这30名新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业务学习和培训时要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规范化的培训制度,其中岗前培训的基本内容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医院护士的服务理念、医德医风和医患沟通等;岗位规范化的培训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基本岗位职责和相关的素质要求、医院的诊疗护理规范和标准、医院所实行的责任制整体护理的相关要求、护理人员的内分泌科临床护理技术等。具体学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如下所示:①0~3个月内,要求护理人员需要熟悉病房内的各种规章制度、病房的岗位职责、内分泌科护理的工作流程;要求护理人员需要掌握基础护理的主要操作技能、基本的护理程序等的相关思维方法以及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技巧等;要求护理人员熟悉常见的疾病护理、检查,药物和医院感染防控的基础知识。②4~10个月,要求护理人员要掌握内分泌科专科护理的基本护理操作技能,熟悉相关药物的使用,能够熟练的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的病情和护理问题进行评估和分析,同时采取适宜的、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③11~15个月,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内分泌科专科护理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各种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掌握内分泌科中的常见疾病、多发病的常规护理措施。(2)护士的统筹应急能力培训。从护理人员的统筹应急能力方面来看,首先是护理人员的统筹能力,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根据具体的护理工作的轻重缓急对具体的护理工作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不断的优化护理工作流程。其次是应急能力,内分泌科要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常见的基础应急预案和流程,并结合平时的具体临床工作实绩进行应急能力的培训,这些应急情况包括停电、停水、猝死等;并制定相关的危重症紧急应急预案和流程,并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应急措施,实施模拟情景训练。

1.3观察指标

对这30例护理人员培训前后的各项考核达标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医生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5统计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来表示,采用x2检验,若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岗位规范化培训后,这30名护理人员的各项考核达标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医生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均有非常显著的改善和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如附表所示。

3结论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经过岗位规范化培训后,这30名护理人员的各项考核达标率为100%,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67%,医生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为96.67%,与培训前相比,这30名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有非常显著的提高。对低年资的护士实施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岗位规范培训后,内分泌科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得到非常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波,祝雪.提升内分泌科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8):89~91

内分泌范文篇6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内分泌科;实习课;教学方法

内分泌科是一门复杂而抽象的临床学科,其课程的学习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临床实习2个部分。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必经阶段,有效的临床实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对内分泌学的兴趣,培养临床思维,从而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存在概念机制抽象不易理解、理论和实践不能紧密结合等缺点,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目前内分泌科临床教学的需要,因此,亟待探索新型的教学手段。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微课的制作日趋流行,将其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则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可借鉴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发自主学习中提高能力,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1]。本文对此展开研究,探讨微课联合翻转课堂模式运用于内分泌科教学中的价值。

1微课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概述

1.1翻转课堂的概念及特点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重新规划课堂内外的时间,调整了知识学习和内化的时间及场所,即由传统的“先课内再课外”变成了“先课外再课内”的形式,课前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课前学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2]。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及积极性会明显提高。另外,学生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得以锻炼和提高。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数字教育资源,要求学生借助信息化平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外进行符合自身学习能力的最大化的学习。课堂上,师生针对课前学生们的问题共同探究,获得真知。

1.2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指时长不超过10min的微型音视频课程,一般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个知识点或1~2个重难点问题,可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播放,具有主题突出、应用面广,不受时间地点制约、应用起来灵活方便等特点[3]。推广微课教学便于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预习、复习要点知识,是一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成果。翻转课堂与微课相结合目前已在医学教学活动中有所应用,为临床实习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内分泌科实习的中国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1人,女生19人。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照组则实施传统教学方法,2组各15名实习医生。

2.2研究方法

实验组采用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对照组采用教师课堂讲解的方式授课。实验组实施的基本步骤:(1)课前教具准备。按照教学大纲计划安排,指导教师在课前需要完成微课资源的选材、编辑和制作,设计整体课程。微课以微视频为主,可视情况与病案分析、疾病诊治指南、文献习题等相结合。当每学时课程涉及多个知识点时,需要预先进行知识点分解,制成数个微视频。例如:内分泌系统中的糖尿病一节,可以分解成3个知识点,需要预先分别制作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糖尿病的分型及临床表现、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等至少3个微视频,并且需要预先编辑好与之相匹配的习题、案例和PPT等资料。(2)建立便捷的通联共享渠道。可建立师生微信交流群,也可视情况使用QQ等方式。本文采用的是微信群。(3)分配教学任务。第1次课前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教师提前1周向学生介绍“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学习要求及方法。每次课前,将微课上传至微信群,并向实习医生下达总学习任务和各组的学习任务。各小组实习医生组建组内学习微信群,通过在线观看微课、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通过自主学习及群内学习讨论来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前学习任务。学生总结已掌握的知识点及不理解的知识点,将问题反馈给组长,教师督促组长反馈学生的问题及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知识拓展,明确疑点、难点、重点。(4)课堂教学实施。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转化吸收自主学习的知识点,对没能理解的疑点、难点通过独立思考、提问、分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步骤实现真正掌握。在此阶段,教师首先对课前布置的授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回忆复习,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讲授,发表个人的理解和认识,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另外一组实习医生可以提出问题,2组针对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适时引导纠正及答疑,对各小组医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进行点评,对提出的难点问题和一些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着重讲解重点及难点内容。(5)实施床旁教学。在课中讨论环节后进行床旁教学,教学前获得患者及家属最大程度的理解和配合,在床旁,实习医生问诊患者典型症状,采集关键病史,进行查体,根据课上的讨论所内化的知识对患者进行病因分析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完成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该环节是实现翻转课堂教学和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6)课后深化提升。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根据课堂和床旁教学效果,梳理出有针对性的知识要点,制作、修改课后习题通过微信分发给各组,学生借助手机微信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复习,进一步固化知识点,深化教学效果,总结提升综合能力。

2.3评价方法

2.3.1考试成绩下课前组织学生进行随堂考试,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基础理论知识70分,病例分析30分。2.3.2填写问卷调查利用课堂后2min填写实习医师满意度调查问卷。为以下内容赋分,每个项目满分10分。具体项目包括学习兴趣、自我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师生感情及总体满意度。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学生随堂成绩采用t检验,用(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2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结果对比实验组在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我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师生感情及总体满意度等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22组考试成绩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实习医师的基础知识、病例分析及总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微课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法应用于内分泌科实习课教学的价值

内分泌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发展较为迅速。该学科涉及的疾病范围广、鉴别诊断困难、病情复杂,涉及跨学科知识内容较多,相较其他学科的临床教学有其特殊性。目前对于内分泌疾病的诊治越来越较多地强调综合性、规范化、个体化的原则。一名合格的内分泌科医师,既要知识、理论功底扎实,技能娴熟,还需要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4]。翻转课堂联合微课的核心思想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用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内分泌科实习教学活动,可有力增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医学生们自主涉猎前沿的诊治进展,时刻调整自身的知识储备,用最尖端,最前沿的方法给予患者诊治建议。我们目前的医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对信息化更为敏感,更容易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挑战。另外实习医生的工作量也比较繁重,工作时间紧张,微课视频可反复观看,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更生动、更简洁,非常适合当代的医学生。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使医学生们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掌握理论治疗,最后再通过病例的形式,让学生们重温和升华理论知识,实现将理论和实践真正的完美结合[5,6]。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对教师有着更高的挑战。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接受新的教学观和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应围绕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精心编辑,使得微课的内容简洁、精炼,同时还要把各个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知识完整性。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定期与学生保持沟通,随时了解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跟踪了解学生使用微课的感受,按照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计划,设计、修改微课内容,调整翻转课节奏,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7,8]。综上所述,微课和翻转课堂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对实习医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都会明显提高,值得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尝试。

参考文献

[1]白晶,唐瑜,郭涛.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在眼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9):100-101.

[2]左迪,侯健.翻转课堂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5):360-364.

[3]施秋桃,何晓彬.微课在内科护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33(3):310-312.

[4]郑骄阳,陈海燕,宝轶,等.翻转课堂法在内分泌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7,24(5):482-483.

[5]王一子,宋子旋,杨清.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联合翻转课堂的妇产科实习教学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1):106-107.

[6]任娟.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初步探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1):4565-4566.

[7]王德堂,伍廷芸,朱怀红,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口腔修复学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7):1087-1090.

内分泌范文篇7

一、网络教学在高校的应用现状

如今,网络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各大医学院校的常见教学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发展,加快了医学人才的培养步伐。我国现有各高校都已建有自己的网站,许多高校还有可供浏览的公开课、精品课的电子版,但整体而言,我国高校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方面的表现仍然乏善可陈。因此,只有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带来的压力,及时转变教学模式,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二、内分泌医学临床教学的特点及应用网络教学的必要性医学临床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医科学生由学生向合格医生成功过渡的重要阶段。实施有效的医学临床教学有助于提高医学教学质量,提高未来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医疗水平,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笔者在内分泌内科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内分泌科因为理论知识抽象,更新速度较快,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内分泌科医疗水平,就需要在传统内科临床教学的基础上,大胆引入网络教学。学习内分泌学,必须要掌握扎实的生理、生化等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知识较为琐碎、抽象,多数学生对其一知半解,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间隔3年左右,当他们由基础学习阶段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基础理论课所学的知识忘得所剩无几。在这一无法回避的前提下,让实习生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去定位病灶位于某一内分泌腺体,无疑是“难如登天”。再者,内分泌理论教学及学生临床实习时间较短,短时间内要求学生掌握内分泌疾病的特点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也不太现实。在传统的内科临床教学中,内分泌部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带教老师也很难给学生讲明白。应用网络教学后,可以较容易地把内分泌的基础理论知识讲解清楚,对于学生来说也很容易系统地对这些琐碎的基础医学知识从临床应用角度上进行一次全面复习,从而降低临床教学的难度,提高教学效果,节约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

三、内分泌医学临床教学中网络教学的应用

1.留言板功能的应用。内分泌临床教学网站中设有留言板,带教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此项功能。学生可以在此匿名提问各种问题,真实、全面地反映其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带教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更新网络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同时,带教老师作为本专业的临床医生,应将其了解的内分泌学最新动态等内容及时上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本学科的兴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网络实习与网上病例讨论。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不断的临床实践是临床医学完善和发展的关键。脱离病人及病例分析的临床教学不能称之为临床教学。内分泌临床教学也需要理论联系实践,因此,其网络教学的重点是网络实习和网上病历讨论。通过网络教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与网络医疗咨询,根据其掌握的临床理论知识尝试帮助患者解决临床问题,了解内分泌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不仅有助于理论联系实践,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选择典型病例与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实习生有新的想法时,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登录网站发表见解。

内分泌范文篇8

1诊断

1.1临床特征

1.1.1特殊面容和体态:如眶上嵴、颧骨及下颌骨增大突出,牙缝增宽,咬牙合错位。胸骨突出,胸腔前后径增大,骨盆增宽,四肢长骨变粗,手脚掌骨变宽、厚大。皮肤变厚变粗,额部皱褶变深,眼睑肥厚,鼻大而宽厚,唇厚舌肥,声音低沉等。

1.1.2内分泌代谢紊乱:女性月经失调、闭经,男性乳房发育。溢乳、性功能减退。可伴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少数患者可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和1型糖尿病。

1.1.3脏器肥大:常伴有高血压、心脏肥大、左心室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硬化等,晚期可出现心力衰竭。

1.1.4肿瘤压迫症状。

1.2检查

1.2.1GH测定:正常人一般低于5ng/ml,若大于5ng/ml,葡萄糖抑制试验中最低值大于5ng/ml有诊断价值,但仅测1次血GH值不能诊断或排除本病,应连续测定(GH谱)或结合抑制和兴奋测验,才能准确判断GH的分泌功能状态。

1.2.2TRH兴奋试验:可见GH明显升高;峰值与基础值之差大于l0μg/ml。

1.2.3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测定:明显高于正常。

1.2.4腺垂体及靶腺其他激素测定:早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PRL基本正常或升高,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降低。

1.2.5钙、磷代谢:血钙大多正常,血磷往往增高,并可作为本病活动的一个指标。

1.2.6糖尿病的有关检查。

1.2.7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可发现肿瘤。X线检查常可有骨板增厚、骨质增生等表现。

1.3动态试验

1.3.1口服葡萄糖抑制试验:临床确诊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最常用的试验,亦为目前判断各种药物、手术及放射治疗疗效的金标准。患者口服75g葡萄糖,分别于口服葡萄糖前30min,服葡萄糖后30、60、90和120min采血测GH浓度。正常人于服糖120min后,GH降至2μg/L或更低,男性(<0.05μg/L)比女性(<0.5μg/L)降低显著。多数肢端肥大症患者GH水平不降低,呈矛盾性升高,GH水平对葡萄糖无反应或部分被抑制。应用此试验的困难是血GH水平在1~3μg/L的活动性肢端肥大症患者,不能用降至2μg/L以下作为诊断标准。近来用免疫发光技术测得口服葡萄糖后正常年轻女性和男性的血GH水平分别抑制到0.2μg/L及0.1μg/L以下。但尚需在各种人群,尤其是在血GH较低的肢端肥大症患者中取得更多的资料来验证其应用价值。

1.3.2GHRH兴奋试验:GHRH促进GH的合成和释放,而Ss抑制GH的分泌。静脉注射GHRHl00μg,分别于注射前15min和注射后0、15、30、45、60、75、90、105及120min测血GH浓度。一般将GH水平高于其基础值2倍作为阳性依据。

1.3.3TRH兴奋试验:正常人对静脉注射TRH200~500μg无GH分泌反应,但肢端肥大症患者多有反应。

1.3.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兴奋试验:有些肢端肥大症患者出现GnRH诱导的GH浓度升高。静脉注射100μgGnRH分别在注射前l5min,注射后0、15、30、60、75、90、105及120min测血GH浓度。部分肢端肥大症患者在注射后15min或30min出现CH分泌反应。

1.3.5多巴胺抑制试验:正常情况下,多巴胺(通过下丘脑)间接促进GH分泌。GH瘤患者在应用多巴胺后,GH分泌受抑制,大概是多巴胺直接作用于瘤细胞,抑制GH分泌所致。静脉注射用量为每分钟5μg/kg,于注射后0、15、30、60、90、120min采血测GH,GH瘤患者的平均抑制率可达70%。

1.3.6精氨酸抑制试验:氨酸可能通过抑制生长抑素(SS)使GH分泌增加,但肢端肥大症活动期可表现为抑制反应。试验前l天晚餐后禁食,次日早晨在空腹休息时静脉滴注L-精氨酸0.5g/kg(溶于250ml生理盐水中),持续滴注30min,于滴注0、30、60、90及120min采血测GH。

1.3.7左旋多巴(L-dopa)试验:原理同多巴胺试验,试验前1天晚餐后禁食,次晨上午口服左旋多巴(L-dopa)500mg,于0、30、60、90及120min采血测GH,L-dopa抑制功能比多巴胺弱,但如出现抑制作用,常提示为肢端肥大症。肢端肥大症患者,垂体肿瘤分泌生长激素虽为自主性,但并不绝对。

1.4其他辅助检查

1.4.1颅骨X线照片:多数肢端肥大症患者蝶鞍显著扩大(正常成人蝶鞍长约7~16mm,平均7mm;深7~14mm,平均9.5mm),鞍底呈双重轮廓,肿瘤巨大时可破坏鞍背和鞍底。

1.4.2蝶鞍区CT及MRI:这是目前诊断垂体肿瘤的两种最佳方法,但是MRI在垂体瘤诊断上具有以下优越性:①MRI能显示垂体瘤的周围关系,如视交叉受压、移位和海绵窦受压情况;②组织分辨率高,能显示肿瘤内出血,坏死和囊性变;③在显示微腺瘤方面较CT更敏感。

1.4.3胸部和腹部CT主要用于诊断或排除垂体外肿瘤。

1.4.4其他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用111In或123I标记的奥曲肽扫描,或正电子断层扫描(PET)等协助诊断和观察疗效。

2鉴别诊断巨人症与肢端肥大症表现特殊,不难诊断,但一些早期或不典型病例须与下述一些疾病相鉴别。

2.1脑性巨人症GH瘤所致巨人症要与脑性巨人症鉴别。后者较少见,出生后到4岁以前生长迅速,有早熟现象,常有脑积水,智力发育差。X线蝶鞍正常,血GH正常。

2.2Marfan综合征本病可与巨人症混淆,它是先天性中胚层发育不良性疾病,30%有遗传性。表现为生长迅速,身高比正常人要高出许多,而躯体和手指、足趾细长,呈蜘蛛样,并常伴一些其他表现,如头部呈长形,有扁平足,皮脂缺乏,肌肉萎缩,半数以上有晶体脱位、视网膜剥离和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无GH升高和内分泌代谢的异常。

内分泌范文篇9

【关键词】情景模拟;PBL;传统教学;内分泌科;临床教学;理论成绩;技能操作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内分泌学是内科学的重要部分,涵盖多腺体、多器官,专业性强且内容繁杂,疑难罕见病例相对较多,临床教学难度很大[1]。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性更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情景模拟教学是在学习场景中导入有关的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学生的互动性和创新性。情景模拟教学作为心肺复苏技能、心包穿刺技能和心脏体格检查技能培训的有效教学模式,已得到广泛的开展[2-3]。针对本科实习生和轮转研究生在我科临床实践时间较短、很难见到疑难罕见病例的现状,我们在教学中采用PBL和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探索适合内分泌临床教学新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7年9月—2019年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实习的本科学生9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9月—2018年2月的30名学生为A组,2018年3月—2018年8月的30名学生为B组。2018年9月—2019年2月的30名学生为C组。A组中男13名,女17名,B组中男14名,女16名,C组中男15名,女15名。3组学生年龄、性别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2方法1.2.1传统带教法以带教老师主动讲解为主,结合内分泌实纲要求,向学生讲解内分泌科常见病的基础知识点,疾病病因、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定期进行典型临床病例讨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学习临床诊疗流程。1.2.2PBL教学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临床工作中的典型病例,设计PBL相关问题。通过随机数字表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5人一组。老师提前1周布置问题,小组成员搜集查阅文献,做好讨论笔记。学生根据问题检索资料并归纳分析,提出诊疗方案,最后老师根据讨论情况分析难点,归纳重点,并进行评价。1.2.3情景模拟教学设定特定的临床情景,结合住院患者病例资料,由实习学生模拟医生和患者,根据自身不同的角色模拟临床诊疗过程。通过询问病史、查体,提出可能的诊断及诊疗计划,并进行汇报。1.3效果评价1.3.1评价方式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效果评价。兴趣评价标准:不感兴趣1分、一般2分、比较感兴趣3分、非常感兴趣4分,得分越高,说明学习主动性越高。1.3.2考核方法成绩考核在内分泌科轮转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100分)和临床操作考核(100分),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一般资料比较3组性别比例、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2.2考试成绩和兴趣比较B组和C组理论和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均高于A组(P<0.05),B组和C组理论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技能操作成绩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教学比较,学生对PBL和情景模拟教学兴趣较高(P<0.05),而且与PBL教学比较,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更感兴趣。见表2。

3讨论

内分泌范文篇10

关键词:神经生物学;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教学方法

神经生物学作为神经科学的一个分支,是20世纪中后期才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首都医科大学是国内较早形成、建立神经生物学学科的医科院校,形成了围绕神经系统重大疾病、以转化医学为理念指导的神经科学研究特色。本校曾在20世纪90年代开设了针对五年制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和七年制(现“5+3”模式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神经生物学课程[1],主要讲授神经生理学为主的相关内容。2007年以来,在部级教学名师徐群渊教授的带领下,主要参考Neuroscience-ExploringtheBrain(现为2016年WoltersKluwer出版社的第四版)对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了涵盖基础神经科学重要内容的医学神经生物学课程[2],其中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章(neuroimmuneendo-crinenetwork)节为本课程的特色内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都是作为典型的超系统(supersystem)进行发育和行使功能[3],其相互作用对于进化、生态学和疾病易感性有重要意义[4]。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教学重点讲授三个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这些内容在国内外神经生物学或神经科学的著作和教科书中鲜有系统概述。我们主要是参考相关文献综述和研究论文,再归纳和综合后讲授给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

1超系统的概念

超系统是1997年日本学者Tada创造(coin)的术语,指高度整合了的生命系统如免疫系统,高等生物的神经系统和胚胎发育也可以被视为超系统[4]。Tada解释了系统(system)和超系统的区别,认为:系统是由多种不同的组成部分或要素(compo-nentorelement)组成;其各组成部分之间有相互协调的关系,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系统的功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particularpurpose)[4]。超系统则是由单个先祖细胞产生的不同组分组成;通过自适应(self-adaptation,即细胞适应其周围环境细胞,若建立联系则存活并分化,否则死亡)和共适应(co-adaptation,即周围环境细胞也通过接受或发出信号来适应新分化细胞)而相互联系自我组织产生的动态自我调节系统;其组分产生和功能运行没有特定目标,是无目的地(purposelessly)适应早先形成的细胞环境过程中形成的[4]。我们给学生举例简要解释了系统和超系统的概念。呼吸系统由上皮组织、平滑肌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等多种组织组成,这些成分相互协调而发挥作用,主要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一特定目的。作为超系统的神经系统来源于神经干细胞即胚胎神经管上皮细胞,其在各种诱导因素作用下发育为各类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发挥机体的感觉功能和运动调节功能以及学习记忆、语言和情绪等高级脑活动。

2超系统的解剖学基础和生物活性物质

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包括中枢的脑和脊髓以及外周的神经纤维组成。神经组织细胞有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后者合成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和神经肽(neuropeptide)通过动作电位传递信息。免疫系统(immunesystem)包括胸腺、脾、骨髓和淋巴结等组织,其内的细胞包括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CD4和CD8细胞)、B淋巴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等。这些游走细胞(travelingcell)主要通过细胞因子(cytokine)来传递信息。内分泌系统(endocrineimmune)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胸腺和性腺等器官和组织,通过内分泌、自分泌或旁分泌释放激素(hormone),对同类细胞、邻近细胞或进入血液对远隔部位靶细胞发挥作用。不仅如此,这三个系统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受体分别在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组织中共存。如:某些免疫细胞上具有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受体如胰岛素(insulin)、催乳素(prolactin)、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雌二醇(estradiol)、睾酮(testos-terone)、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内啡肽(en-dorphin)、脑啡肽(enkephalin)、P物质(substanceP,S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等受体;而且免疫淋巴组织中也合成神经和内分泌物质,如ACTH、β-内啡肽、催乳素、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Ach、VIP和SP等。内分泌细胞有细胞因子受体,如垂体有白细胞介素-1(IL-1)和IL-2受体;内分泌系统合成某些细胞因子,如大和小鼠垂体前叶细胞合成IL-6。神经系统脑内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有细胞因子受体如IL-1、IL-2、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等受体,而且这些细胞也能合成诸多细胞因子[5,6]。

3超系统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