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7-31 17:39:44

历史教育论文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篇1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满足个体所需的一种积极的内在动力。只有诱导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他们才能够对所需的知识有乐趣。而审美教育更要在兴趣的前提条件下来实施,所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我们历史教师首先实施的一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更能唤醒创造性的思维。”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审美教育去感动学生,用那些具体而鲜明的美敲打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激发他们美的效应,促进知识学习和情操陶冶。比如,我们在教学中,自霍去病的那种“匈奴未灭,何以家还”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雄心;“天下兴亡、匹无有责”的报国赤诚之心,到“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特别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建立起来的伟大新中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伟大的历史仁人无不表现出来那种高尚而壮美的道德情操,这些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最好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从教材中寻找美的元素

教材的编者是根据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功能”而选材的。因此,教材的每个章节知识点都潜移默化地体现着审美教育的内涵。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审美教育教学,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中审美教育的资源,挖掘出那些蕴含在教材中的丰富审美教育的元素。历史记录着人类生活过程,给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比如“先河的诗经楚辞,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戏曲,明清的小说,还有那些著名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蕴含美育之元素。”那里就是美的所在,就是美的摇篮,就是美的宝库。我们教学中就是要把它挖掘出来,交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深深地感受着美的益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教学的拓展,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为我们的审美教学服务。也可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组织历史专题讲座、参观访问、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片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更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审美教育。

三、增添美的教学环境

营造优美的教学环境氛围会增添学生的审美教育程度,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贯穿到教学中来。没有审美的能力,或许那些野蛮贫穷而落后的原始的遗址废墟,在学生的眼里则成了毫无光彩,暗淡无光的东西。这就正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挖掘那些教学中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事物。比如讲中国古代史时,将那些搜集到的古代文物遗址彩图展示给学生,那棱角分明的石器充满智慧;那精工雕琢的玉器光亮剔透;那古朴典雅的瓷器如冰如玉;那紫里透红的铜器折射着韧气;那红砖金瓦的建筑神圣壮观。学生立刻感悟到了其中优美的意境。我们还可以从网上寻找有关的图片打印出来给学生鉴赏。因为网络也是一座无穷的宝藏,它既能成为历史教师的好帮手了,更能让学生直观体会到历史中的美。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篇2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①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②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③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④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⑤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⑥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

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⑦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⑧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篇3

1.进行历史课教学的同时,运用历史课强大的学科教育功能启发、教育学生,增强学生体验美、感受美的能力。在历史课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学习环境,明净而整洁的教室;温文尔雅、服饰得体的授课教师,干净漂亮的板书,以及教师艺术化的授课语言,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这个审美的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为进一步深入教学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历史这个审美的客体本身是美的。人类历史由低向高波浪式向前发展,该过程中有一马平川的大踏步前进,也有历史的迂回、反转或倒退。历史教育中可以渗透许多美的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教师既讲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背景的壮丽美,又讲历史人物人格的崇高美,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灵的体验和美的感受,促使学生在美的伴随下学习和探索历史规律,主动学习。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进行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辨别历史上的美与丑的能力。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美的事物,又有丑的事物,美与丑的斗争始终存在。教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辨别美丑,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什么是历史的美呢?符合时代精神、正义的、进步的、积极向上的事物是美的,相反,保守的、反动的、邪恶的、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事物是丑的。美与丑的斗争无时不在,而且在美与丑的斗争中,代表美的力量开始时是渺小的、幼稚的,代表丑的力量往往是空前强大似乎坚不可摧。随着历史的发展,丑与美的力量此消彼长,丑恶终究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美的力量会变得强大起来,胜利终究属于美的一方。另外,美和丑不是绝对的,丑的东西往往用美的外表装扮,拨开迷雾见本质。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的丑恶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辨别美丑是历史课的任务之一。例如:在讲世界史德法西斯势力形成时,介绍希特勒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发展势力,大量民众被口号吸引并被绑上对外侵略的战车。随着历史的发展,纳粹反人民的本质逐渐暴露,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打击下失败,丑恶被美的事物取代,但是美和丑的斗争还在延续。

3.发挥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引导学生创造美的人生。历史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学习历史知识和观点,鉴古知今,并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史为鉴,用历史美武装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成为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结合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品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真善美的合一是为美育。把追求真、善、美相结合,从而提高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修养。著名的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崇高教育等高级情感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头戏。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是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是历史课要培养的学生的高级情感。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首先要有情感意识,否则教师很难将学生带到应用语言等手段创设的历史审美情境之中。如果教师以一个“讲解员”的角色讲解祖国的历史,则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就无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绪,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丧失,德育教育更无从谈起了。爱国主义教育还应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起来,一般来说,认知越丰富,情感体验得越深刻。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认知有促进作用,但是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并非适合任何时间和地点,而要选择合适的“启情点”。例如:我在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节课时,先讲解历史背景,将学生带到抗战前中国面临的巨大危机的情境中,日军的铁蹄已震动了国门,中华儿女为救亡而奔走,学生深深地被打动了,师生一起低声唱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学生的情绪激昂,纷纷表示不忘国耻,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学习。以情感人、以情导学、以倩促学,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强化。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美育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特殊功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历史教学改革的目标。我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开端。在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学生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对摄取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分析复杂的历史事件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用换位法进行思考,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思维的成果既合理又有新颖性,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美育可以调剂精神,愉悦身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篇4

一、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从原始社会时期,到当今的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经历了五个社会意识形态。每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都说明社会在前进、发展,而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不是统治阶级,而是人民大众,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顺应历史的潮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党的中心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且是围绕人民群众进行展开,这也就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念,能使他们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路线,进而形成社会主人翁的意识。“文景之治”时期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这体现了劳苦大众的意愿,人们安居乐业,国库充盈,实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减免农民税赋的政策,这也和我们现代社会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时展观,正确理解国策,坚信党的领导,我们的社会主义明天会更加美好。

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用历史的观念看待问题,分析、判断、解决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是历史教育的又一个重要任务。虽然学习的内容是过去的历史知识,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关心的国家大事,我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都将成为今后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所以说我们也在创造历史。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通过对当时历史人物以及社会的、哲学的、政治的、精神等诸多因素的分析,产生当时社会的历史观念。让学生掌握这些历史观念,对当时社会所形成的影响以及由这些影响决定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终结,有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念的形成,也会对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如,我国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一个具有划时代的会议,中心议题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军事建设,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等重大决议。从历史角度加以解释与说明,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到现在已有30多年了,我们的改革还不完善吗?而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我们的改革还不完善,还有许多方面桎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生态等许多重大问题影响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只有建立一支听党领导,能打胜仗的军队,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才能保障社会稳定、人民安全。让学生深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为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国家各项重大决议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如果学生能够这样地分析社会问题,也就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篇5

1、各种宣传媒体和中小学教育中忽视忧患意识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各种新闻媒体都在作大量的正面宣传,报喜不报忧。如: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等等。对历史上,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落后性、阴暗面、不足之处,不作报道,少作反映。各级中小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亦采取统一口径。如此一来,就让我们的国民特别是青年学生认为,我们的祖国什么都有,我们的祖国样样都好。我认为,我们的宣传媒体特别是教师在讲够我国的长处之后,要讲透我国的落后性、阴暗面和不足之处及其成因。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亦培养学生的危机感,以培养健全的民族素质。

2、当前学生们对忧患意识的淡薄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和庆祝香港回归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学生对我国近代屈辱史知之甚少。绝大多数高中生答不出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华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的时间和标志;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制造的两次血腥大屠杀的名称;绝大多数学生答不出香港地区是怎样逐步为英国侵占的过程。这充分说明我们中小学教育中忽视或轻视危机感教育的现实。对此,我们要有清楚的认识和反思。

3、当前的国际形势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当今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日本右翼势力的嚣张,日美联合防御体系的建立,东盟国家的疯狂扩军备战,南亚的军备竞赛,越发要使我们的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认识到危机的严重,责任的重大,以便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4、忧患意识教育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学科中,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既十分丰富又具体生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特征。

鉴于上述四个原因,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历史学科中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忧患意识教育的途径

1、历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1)在讲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时,教师首先可以尽量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正如李约瑟博士所说的那样:"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树立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向学生讲透文化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例1:我们祖先发明了指南针,西方国家学会了这一技术后,就将之用作新航路探索,而我们却把它用来看风水;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西方人学会这一技术后,将之用作开发矿山或制作枪炮进行殖民侵略,而我们却把它做成炮仗用来敬神。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取决于社会环境。例2:我国的古代文化是一种无名文化,许多科技文化成果都冠以神农氏、黄帝、孔子的威名,而实际发明人或作者是谁?不得而知。这种无名文化,使当事人既得不到物质上的实惠,又得不到精神上的鼓励,这就激发不了人们的创造欲和成就感,其消极面一直影响到今天。

(2)在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教师可以肯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同一时代,并不晚于西方。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会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参天大树呢?而东方的中国却始终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落伍于世界时代潮流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一,要使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就必须要打倒封建专制政体,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第二,要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必须改变人们"以末求富以本守富"的陈腐观念,要把经营工商业赚来的金钱用于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用来买田置地;第三,要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才能互通有无,只有对外开放才能扩大海外市场,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第四,要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就必须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先进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交流,引进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3)在讲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时,教师先可以肯定自从董忡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对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然后又要指出这种文化专制主义思想又箝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次是讲到近现代我们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冲击,教材从正统立场出发,集中力量歌颂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地动摇,这对解放人们的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很少讲到这些冲击对我们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向学生说明,这些运动对传统思想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对传统思想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扫荡。这是极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把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己所不欲不施于人"等也扫荡殆尽。那么,我们到底要把我们的少年儿童培养成为怎样的人呢?!因此当前重提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何等的及时!是多么的重要!!

(4)在讲到近现代世界三次科技革命时,教材用较多的事实论述了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清,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华民族都错过了,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今天还在,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如果我们再错过这次机会,那么,中华民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将越加拉大,中华民族将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常常教育学生趁青春年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召开专题讨论会也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当我讲到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让学生专门召开一个讨论会,为什么说"落后就要挨打?"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再由教师归纳,指出:第一,落后要成为挨打对象,第二,落后事实上就抵御不了外来入侵者。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为中华民族的自强、繁荣、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3、举办专题报告会、黑板报、橱窗展,也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4、举办相关的知识竞赛也不失为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一种途径。

三、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忧患意识教育要常抓不懈,不能搞过场,不能搞形式主义。

2、忧患意识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采取不同的深度,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

3、忧患意识教育要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不能作空洞的说教。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篇6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活动,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如我在讲授《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受到南泥湾由“草莽丛生、野兽出没”被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过程。听完后,教师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阶段?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困难?面对这种困难,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以此引入教学。又如讲《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时,先播放电视纪录片《拒绝,远离毒害》让学生明白鸦片之害;再放电影《林则徐》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禁烟措施片断。进而引导学生看书思考: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向中国输入鸦片?清政府对待鸦片的态度如何?鸦片战争的爆发因何而起?让学生看书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辅导补充,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很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教材中有时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无从下手的苦衷。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记住。我在课堂上使用下载的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经过的地域用画的小帆船在经过的路线上行走,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展示出时间和人物画象,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且能记住时间和航海家。起到了其它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

又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我播放了记录片《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2)宋美龄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亲日的何应钦兵围西安,派飞机轰炸渭南、华县;(4)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大革命时屠杀大量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看书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伟大决策有充分了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能力。

如讲“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内容时,先播放有关介绍金字塔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外观宏伟、庄严;内部结构复杂,装饰精致;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金字塔象征着什么?在地处沙漠地区、没有任何现代机械设备的前提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它的建造体现什么?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又使思想得到升华。

又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挪用海军军费,建造公园;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北洋水师为什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军手里呢?学生通过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好教材,它在培养和塑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课堂教学,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和环境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优势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而利用电教手段,就能解决上述难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精神不振,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入;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的认识,了解了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受到防毒反毒的教育。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篇7

一、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化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直至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促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5.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帮,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善行;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篇8

思想与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之一,应当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有机融合起来。强化思想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推行已有较长时间,其中重视学生思想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的素质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应当包括正确人生理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这都要通过思想情感教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强化思想情感渗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在要求。二是强化学生成长的引领。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观点,有些是正确的,有些也是片面的。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强化思想情感渗透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挥正确的引领,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三是抵制不良思潮的需要。高中生在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不正确的思潮,拜金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这些方面会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些误导。重视学生历史学习中的情感思想渗透,能够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看待社会发展、看待历史与未来,对不良思潮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对,这也是重视思想情感教育所产生的最为直观的成效。

二、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主要路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强化思想情感渗透,切不可采取教师口头说教的方式。这样的教学形式显得非常单薄、苍白和生硬,学生在教师的口头说教中不仅无法有效领悟正确的理念思想,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着力营造恰当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才是渗透思想情感的最佳路径。笔者在教学中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高中历史教学应当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学最为重要的思想情感,当代中学生正处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他们将要承担起壮大中华民族的重要职责。因此,对学生开展思想情感教育首要任务是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各种思潮良莠不齐,历史教师应当坚定不移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不迟疑、不减速,让爱国主义成为历史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旋律。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突破,例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教学中,笔者从两个角度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数字图表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八年抗战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破坏,并出示了一些图片,有万人坑、南京大屠杀等,这些图片在学生中激起强烈的愤慨,大家心中充满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笔者乘势引导学生将话题转到当前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方面,从辽宁号战舰、正在建设的航母、第四代新型战机、精确制导武器等,介绍我国军队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明白中国人民落后受欺侮的时候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强大的中国正在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不仅有能力维护自身的安全和领土完整,而且也会成为维护世界和平非常重要的力量。在这样的教学环节,爱国主义思想始终是蕴含的情感主线,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二)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强化爱党思想教育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赶跑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剥削制度,开展了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党在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渗透爱党教育,将党的贡献功勋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例如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了香港回归谈判的艰辛历程,一起重温了港澳回归时震撼人心的场景。从这些内容的回顾中进一步延伸到我党和党的领导人在港澳回归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能够顺利收回港澳。学生通过军事、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和力量的分析,最终得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和基础,港澳才能顺利回归,在教学中有效强化了爱党的思想教育,让党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高大起来。

(三)高中历史教学应当重视时事政治解读

高中生在学习中一定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千万不能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死读书之人。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拓展时事政治方面的知识,和学生共同解读探究的过程中强化思想情感教育,这样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例如在《王安石变法》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分析王安石变法和我国当前以为首的党中央正在推行的经济与政治制度改革有着哪些异同点。学生经过分析,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总结出了两者变法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不同的是王安石的变法活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权益,为了缓和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而我国当前所进行的经济制度改革是为了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增强发展速度与质量等为目标,其根本出发点是为国家和人民谋长远打基础。在这样的对比分析中,学生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对当前党中央推行改革的决心力度充满敬佩之情,也自觉拥护中央的决策决定,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四)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就地取材渗透思想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一定片面追求高大上,可以就地取材,以学生身边事、身边人、身边发生的变化为原型进行思想教育,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大的方面,如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等方面选取一些成果来体现我国科技的变化与发展,还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同样可以让学生从小的角度折射出整个科技发展的进程。如我们身边常用的智能手机、网络终端、智能电器、集成控制系统等,这些方面看似属于小的运用,实际上与整个科技的发展进步一脉相承,抓住了这些内容同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

三、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思考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篇9

新课标在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中,包含公民价值在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地位日益凸显。如今,各国普遍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图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以及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现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价值,并由实际生活去体验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与自信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意识的养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学校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对公民资格、公民权利和义务等相关内容有深刻认识,以及拥有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行动能力,是历史教育肩负的重任。直面公民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以历史为依托,通过创设各种历史情境,设计探究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培养行动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呢?

一、以历史教材和公民意识教育的结合点为抓手

每学期开始教师应认真分析、全面把握初中历史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公民教育素材,找到历史教材和公民教育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两者的“结合点”,精选典型、生动的案例或活动,力求使渗透的内容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达到理想的目的。历史学科内容丰富,贯穿古今,涉及中外,历史教育需要有个大视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搜集历史图片及音像资料,广泛涉猎,以增加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理解社会的能力,这对学习历史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实践公民意识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历史学习为契机,丰富历史知识,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教师还应通过合理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来充实公民教育的内容,促使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

二、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课堂中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就是现代社会公民环境的缩影。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并引导学生互助合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体会到作为公民享有人人平等的权利,鼓励他们进行合作。因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问题探究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疑问和想法,使其相互碰撞,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永远拥有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并养成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意识。

三、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正确运用

在现代历史课堂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也进入了课堂。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

四、全方位联系生活提取有效信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篇10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一些历史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用心去感知一些历史,逐渐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都能够在动手制作中体验一些知识。例如,在教学“中古代的印刷术”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木板、刻刀以及墨汁等工具,让学生都能够在动手制作中了解印刷术的操作过程,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认识。此外,也可以在历史素材的搜集和整理中加深体验。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整理一些历史素材,也是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例如,在探究“我可爱的家乡”这一章节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下家乡的人文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在“平淡处”显示“英雄本色”,渗透德育

工作子高中历史新课改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历史新课改在关注政治史之外,也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经济史与文化史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历史事件并不见得都是一些英雄、美人式的大起大落,其中,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是能够显示出“英雄本色”的。所以说,在中国近代史当中,教师除了要讲到屈辱中的自强以及奋进中的爱国之情外,也要讲述一些文化环境的保护,让学生也能够在细微处见爱国之情——这也是“英雄本色”。比如,在探究《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这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关爱生态的讨论赛。_的就是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学观念,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要让学生意识到爱国的途径有很多种,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也可以是“润物无声”的。这样,学生既会主动学会生活,时刻关注生活中的环境,而且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便于学生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注重把德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步伐

教育学生要从细节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时刻提醒学生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解决从知道到能办到的转化。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教师其实一直都是在扮演着“保姆”的角色,大多数教师并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参与活动,对活动积极分子的培养也是不够的,这也就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与发展。教师要苞意识地为学生们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进来,主动地承担、分享活动的失败或成功,要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加深情感体验,让学生们都能够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的熏陶,进而为实现优化德育渗透冃标奠定基础。

四、开展讨论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德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