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对策研究

时间:2023-02-16 09:15:23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对策研究

【摘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内容,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带来的诸多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开发性保护为一体的保护策略,并以中方县江坪村为例,提出了较具针对性的系统性保护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策略;江坪村

1引言

历史文化名村承载了人们浓厚的乡愁情怀。在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探索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形成系统化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对策,有利于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延续。

2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带来的机遇

2.1文化振兴给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

历史文化名村作为传统建筑精髓和群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下的一笔珍贵历史遗产,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当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价值,让历史文化名村留下来、活起来,使人们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2.2相关政策出台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指引了方向

自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以来,国家及各省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作为历史资源大省,近年来湖南省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相继编制了保护规划,使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更加有据可依。至2018年,湖南省基本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三级保护体系,使得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为了规范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住建厅制定了《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供各地参考和使用。

2.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围绕着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工作徐徐展开,着力解决村庄的环境质量问题,提升农村的景观形象。历史文化名村有着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影响下,历史文化名村的人居环境得以改善,从整体上整合了各类资源、维护了村落景观,把零散变成整体,把破落变成景观,把脏乱变成整洁,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当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

3.1传统建筑功能转变落后于时展需求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工作正在处于两难的困境之中。一方面,我们必须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遗存及其承载历史的空间载体。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代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居民对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有着强烈的需求,而由于现有土地资源的限制,不得不先拆除旧的建筑再建造新的现代化农房,导致了大量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要素被破坏。将传承历史文化、保护传统古建、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转型等充分融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新时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功能复兴和活化利用工作仍面临挑战。

3.2村落整体保护不力致使古村落破败严重

历史遗存的保护和修缮需要大量人力财力资源的投入,虽然各级政府财政全力支持古村保护,但文物保护经费的逐年增加,使得单纯的保护难以为继,无法满足保护的现实需要。加之村民因保护意识不够而对破败建筑未能及时修缮、政府缺乏有效地监督、投资开发公司对历史文化名村内建筑修复的积极性不高,相关的配套保护经费难以落实,导致了历史文化名村内的乡土建筑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修缮。同时,无人居住也加速了历史文化名村的破败,受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和乡村人口转移的影响,许多古建筑因生活条件有限而逐渐趋于空置,使得主体建筑年久失修、建筑构件慢慢腐烂、建筑地基渐渐下陷、古墙体逐步坍塌。

3.3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不利于村落整体保护

历史文化名村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其可持续保护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各地积极响应政策通过开发对古村落进行保护与传承,但不合理的开发却带来了很多的弊端,引发了一系列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比如保护不当造成的破坏、传统建设工艺逐渐消失、传统文化载体的覆灭以及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等等,阻碍了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可见,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无法保护传统村落,反而加速传统村落风貌异化并逐渐消亡。

4对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策略的创新思考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是一项极具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涉及了生产、生活、人文、自然、物质空间等多个方面,需要用系统规划的思路来统筹推进,加强古村的区域空间和资源整合,深化保护发展要素融合,并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在保护策略上,应构建由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开发性保护等多种方式组成的策略体系,实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

4.1整体性保护策略

分布在县域山水环境中的历史文化名村,事实上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个具有高度关系性的文化整体,其内在要素复杂多元,且与周边山水环境、村庄格局、街巷肌理、建筑形式,以及社会网络、地区文化、传统习俗等非物质要素方面具有内在关联[2]。因此,整体性保护策略不光要保护历史名村本身,更要综合考虑其周边的原生自然环境和文化语境实际,结合社会形态、经济形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因素对历史村落进行更加全面和更多维度的深度保护,确定保护、更新的重点与策略,使得相关历史文化名村内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都得到合理的保护。

4.2抢救性保护策略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在整个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濒危遗产的抢救。当前,许多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由于各种各样的人为破坏或自然损坏,正在以非常惊人的速度消除人们的视野:或被夷为平地,被新建的农宅所吞噬;或原住村民迁出而“空置”,传统建筑腐朽衰败;或建筑构件被拆得七零八落,村落的传统空间格局被恣意肢解变得面目全非。传统村落原来所具有的代代相继、传承至今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急剧裂变,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也面临着支离破碎的危险[3]。因此,抢救行动刻不容缓,应及时开展对各类村庄历史遗产资源的研究、整理、发掘、记录,实施保存和修复行动。

4.3开发性保护策略

开发性保护是促进历史文化名村经济发展和历史保护的必然性选择。通过旅游开发能够快速充实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并且有助于理清村庄历史和人文发展脉络,深入发掘各类文物遗存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探究更加有效的保护方式,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开发性保护是一种可持续的保护策略,旨在开发与保护达到一种平衡,将其结合在一起可以互惠互补、趋利避害。保护是前提,适度不能过度。可见,开发性保护策略与我国文物保护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一脉相承,是合理利用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把历史名村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关键文化资源,举办重要节事活动,开发民间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合理适度利用,让历史名村实现活化保护。

5江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实践

5.1村庄概况

江坪村坐落于中方县区域内雪峰山支脉古佛山脚的铁坡梯田之下,海拔在353m~522m之间,是一个典型的盆地丘陵村。据《江坪村志》记载,夏、商、周时期,江坪属荆楚;春秋战国时期属楚之巫黔中;秦属黔中郡;两汉、三国、晋属镡成县;唐属龙标县;宋、明、清至民国三十一年均属黔阳县。明洪武年间,丁姓从溆邑等地迁入江坪,历经六百余年发展,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传统建筑群落。现存大量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村落依山傍水,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田野阡陌,仿若世外桃源,但近年来由于村落保护缺乏关注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5.2现状问题

5.2.1历史建筑保护缺乏关注,放任腐朽空置现象严重江坪村具有较好的历史文脉底蕴,现保有一批较为集中完整、价值较高群、古建筑群,但受保护经费不足、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控制不严等因素影响,幽芳草堂等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缺乏关注和保护逐渐趋于空置而慢慢腐朽坍塌,门窗上古老而精美的雕花等建筑构件甚至被故意的损毁偷盗而遭到破坏。

5.2.2村内产业用地布局混乱,导致环境卫生质量较差该村虽然没有大量养殖业,但部分村民在自家宅基地内建设鸡舍、猪圈,养殖少量家畜造成养殖用地与自留地混杂,且布局分散,利用率低。加上家禽散养情况较多,致使溪流水系污染严重,道路路面肮脏不堪,空气质量堪忧,生活生产废弃物随意堆放,破坏环境质量的同时严重影响了村庄风貌。

5.2.3不同建设风格杂糅堆砌,使村落传统风貌被破坏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需要,江坪村的整体风貌正在发展整体性的变化,传统风貌日渐退化,特色村落格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村落内部传统建筑与新建建筑的杂乱布局,新建的广场、欧式护栏以及水泥巷道与原有村庄风貌无法相融;部分村民在原屋基础上修建、改建新房,新材料、新风格的出现破坏了村落原本的和谐的氛围,使村落传统风貌难以延续。

5.3江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对策

5.3.1分类梳理历史遗存分类梳理历史遗存,构建村落整体化保护框架结合各类历史遗存特点,将众多历史要素分类为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大类型,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保护框架(见表1)。在村庄自然环境要素的保护上,严格控制人工建设对其破坏和掠夺性的资源开发,恢复山体自然地形地貌、植被、水源及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在人工环境要素的保护方面,保护村落基本布局形态,严格控制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严禁破坏性改建活动,并适当地根据历史资料整理对其进行修缮,以保护为原则,适当更新,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4]。在人文环境要素的保护上,要延续村民现存的真实社会生活网络,增加生活交往所需的公共空间场所,对能够体现地域性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创意加工和活化利用,增加村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度。

5.3.2重视历史文脉传承重视历史文脉传承,抢救性保护濒危历史建筑由县(镇)相关技术人员、村干部、村内工匠、村民代表组成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小组,随时监督和参与古建筑的修护、重建、整治等工作。根据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毁坏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修缮保护,对江坪村建筑的抢救性保护措施主要分为建筑复原、构件修补、防护加固、日常养护四个步骤。对丁氏祠堂、幽芳草堂等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现存档案和史料进行遗存清理保护和建筑复原;修缮四甲祠、八甲祠等历史建筑,对建筑残缺损坏的部分木梁、简易斗拱、花格窗进行修补;对于木结构传统风貌建筑,针对腐朽、虫蛀、开裂、拔榫、弯垂等位置进行重点防护加固;对村内传统风貌建筑都应进行整体日常养护工作,包括对屋顶老化的瓦片漏雨的小青瓦及时更换,对风化的木质建筑墙刷桐油养护等。

5.3.3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村庄保护与开发并驾齐驱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整合区域自然景观资源,协调好传统建筑与新建住宅的风貌格局,完善村庄配套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把江坪村打造为集民俗体验、乡居民宿、休闲游览、溪野观光等为一体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在村内重点打造两条精品旅游线路:一是村落风情体验游线路,游客乘车至生态停车场,于入口集散广场出发,沿古驿道进入传统民居集中展示区,流连于村落中的古巷道,可以欣赏传统建筑之美,体验当地的民事民俗,感受不同的民俗文化;二是“山-水-田-村”自然风光游线路,游客于游客服务中心办理完相关手续,在观赏村落风情后,可到达观景平台,既可俯瞰江坪村全景,尤其是村落中心的大鱼塘;三是可以远观远处的梯田和山体,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见图1)。

参考文献

[2]赖文韬,章媛,蒋伶.整体性视角下“非典型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探索——以江浦老城为例[C]//.

[3]方可.“先保护,后利用,不要让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憾”——访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J].民族论坛(时政版),2014(6):40-42.

[4]黎文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4.

作者:杨冬雪 杨章贤 朱一鑫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