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故事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6 16:35:11

历史文化故事

历史文化故事范文篇1

关键词:河北省沧州;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利用

河北省沧州市,地处冀东南的平原地带,北连天津市,南接山东省,西攘保定市和衡水市,东临渤海湾,与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京杭大运河穿市而过,是运河古郡、历史名城,因东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沧州绵绵流长的千余年历史,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和经世传奇,给古今沧州带来了曾经的繁华景象和现代的发展资源。

一、对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的现实意义

沧州,自然形成景观较少,历史文化景观确是可圈可点,并且还有很多处闻名于世。由于家乡缘故,经常借省亲之机,参观过几处历史文化景观,对沧州历史文化景观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情况作过一些简单调查,认为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景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传承文化。无论全国各地哪一处历史文化景观,都是一座文化殿堂,其间闪耀着璀璨的文化光芒,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连接着延绵的文化渊源。通过这些历史文化景观,我们可以穿越历史地时空隧道,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状,让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绵远流长而未断线。(二)创收经济。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景观,就是用“文化+、+文化”平台,推动开发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社会和群众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当地经济有力发展和有效增收,切实能够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三)保护环境。随着强大的治理环境压力下,存在污染源的产业将难以为继。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开发文化旅游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开发利用历史文化景观,不仅可以带来丰硕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因此,文化产业开发业已成为全国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渠道,必将得到高度重视和长足发展。

二、沧州历史文化景区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沧州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虽然丰富,在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上也做了大量工作,改善升级了历史文化景观的设施环境和服务功能,但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省外文化旅游城市相比,差距就更大。(一)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沧州自古以来,始终以农业为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经久生活历程,养就了这片土地人们观念自封、守成难进取的性格。很长一段时间,沧州以发展化工业为主,非常重视工业强市,从而较为忽视发挥文化兴市功能,尤其在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利用上,思想观念更是相对滞后,缺少必要的开拓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引起部分领导和民众的高度重视。(二)景观保护措施欠缺。通过参观了解,沧州对大多历史文化景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升级,让更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得到充分保护。但仍有个别文物古迹还在承受着岁月无情的侵蚀,比如镇海吼——铁狮子因铸造工艺原因,至今还难以从技术上防护它一点点地被自然腐蚀,并且铁狮子景观区基础条件也比较破旧,甚至很多建筑已成危房,内存反映古沧州的墙画也因屋漏潮湿而残迹斑斑,有的画面已经黯然失色。(三)内涵开发深度不足。历史文化景观内涵需要深挖细研,如果没有深度详细地讲解,难以给参观者留下深刻记忆。在青县盘古庙、东光铁佛寺、大运河文化带、河间府署这些景点,不是没有专业讲解,就是没有深挖景观的深层历史,讲解只停留在景观表象上,让本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景观,似乎缺少了应有的历史文化的精彩之处,不能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河间府署的讲解,只是讲解了府署的建筑情况,并没有对府署的地位作用、知名巡抚及其著名事件作深度讲解。(四)对外宣传力度弱化。沧州的历史悠久,曾经也是人才辈出。一代文宗纪晓岚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也是水浒英雄林冲充军发配的地方,即使有这么多文人武将,仍然不被大多数人熟知。在之前,很多人得知沧州,多是来自《水浒传》,更不用说沧州历史文化景观了。由于大多历史文化景观过于陈旧,而无法通过媒体传播和广告宣传。至此,沧州的历史文化景观还没有完全走上屏幕、走进百姓心中。

三、对沧州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的对策思考

历史文化故事范文篇2

一、新媒体时代电视传播职能的变迁

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电视以其超强的现场感和画面感,一举成为最受公众喜爱的媒介。与报纸相比电视时效性强,直观生动,因此传播新闻资讯、播放电视剧是当时电视媒介的主要职能。新闻媒体时代,时效性显然不是电视的长项,第一时间播报新闻、抢送头条对于电视来说自然不可能。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媒介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过去,观众守着电视等节目的频率已经大幅减少,电视媒介应重新审视其媒介定位。新媒体的私密性无形中拉开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距离,而客厅里的电视却是家庭成员聚合的天然粘合剂,因为它,家不再冷清孤单,家庭成员能聚拢,情感能融合。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介的职能除了传播信息,更多的是联结情感,电视媒介的职能定位应该是“陪伴”。除了“陪伴”娱乐,电视节目还应致力“陪伴”学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文化需要传承,历史需要铭记。新媒体时代,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在“陪伴”中学习,如何实现古与今的完美对接,如何做到内容思想与传播形式的完美结合,是节目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互联网+范式下《丝路上有你》的传播特点分析

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因其传承文化、追溯历史深受观众喜爱,受众群体广泛,受众根基深厚,是电视节目类型中的一股清流。新媒体语境下,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第三季《丝路上有你》结合“互联网+”,为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提供了新蓝本。

(一)节目选题——热点化

国家“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提出,引发了全民的“丝路”关注。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经济的交流合作,更是文化的碰撞融合。“一带一路”背后有其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丝绸之路上神秘而古老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观众。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梳理丝路历史,传播丝路文化,义不容辞。历史不能脱离现实,以此热点为契机陕西卫视推出了大型人文历史节目《丝绸之路万里行》,重走丝绸之路,传承丝路历史文化。节目第一季采用“游历”形式,由全媒体人和资深学者组成行者团,从西安出发穿越8个国家到达罗马。第二季则用“公路片”形式,采用明星大咖和旅行达人结合,完成挑战任务。以前二季为基础,《丝绸之路万里行》第三季《丝路上有你》则带观众重走海上丝绸之路。

(二)节目形式——交互性

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在众多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开创了“一人一桌”的课堂讲解模式,台上主讲人口述历史,台下观众静静聆听。十几年来,由于节目新媒体时代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形式单一,互动性差,《百家讲坛》慢慢褪去光环。互联网时代的客户体验思维其实就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体现。“互联网+”带来传、受观念的转变已深入人心,传播过程中受众变得越来越主动,传、受的交互性已成常态。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不能拘泥于以往的“自说自演”,不考虑观众的审美和兴趣转变。作为大型历史人文类电视节目,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注意到传播的交互性,继第一季纪录片形式后,第二季则采用了真人秀的方式,而第三季《丝路上有你》,在第一、二季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受众需求,打造了一档“90后丝路深度人文体验旅游真人秀”,将历史文化带出讲堂,走进生活。《丝路上有你》采用互动综艺的形式来装“历史文化”的酒,既注意了与观众的交互性,又传承了丝路历史和文化。

(三)节目叙事——故事化

“影像技术层是影像表达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光影、色彩、构图等技术元素,是影像的基础部分;影像表意层面是影像表达的思想层面,它借助于影像的构成逻辑传达着有关影像之外的话语,是影像的高级层面;而影像叙事层是影像逻辑和结构的最重要部分,也是容易吸引大众关注的部分,影像的叙事层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将观众牢牢地锁闭在故事之中,从而完成对观众的占有。”[1]历史之所以吸引人,源于它的真实性和故事化。“互联网+”时代,科技进步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信息量加大而阅读时间在减少。面对过剩的信息平台,繁多的信息资源,媒介如何吸引受众眼球、博得关注成为制胜关键。由于历史的枯燥,文化的精深,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内容上相对“不讨巧”。平淡无味的口述历史,节目收视率必然不高。只有以“人”为主体,通过人物故事化呈现,由“人”及“史”,让人物故事推动历史文化进程,才能让观众产生观看兴趣。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第三季《丝路上有你》精心挑选节目嘉宾,嘉宾中既有明星大腕,也有来自丝路沿途不同国家的6位90后,采用“去朋友家玩、朋友带我玩”的形式记录旅途中的故事。如印度站,九宫格挑战、新旧德里体验、蛇村冒险这些故事情节深深吸引观众,让观众在朋友的故事中了解丝路历史文化。

(四)节目传播——全媒体化

传统电视节目传播形式单一,主要通过电视媒介定时定点向观众播放,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日趋多样化,电视节目的传播有了更多可能。在节目播出形式上,陕西卫视《丝路上有你》以电视播出为基础,纵向联合新媒体平台,如与爱奇艺等网络视频平台合作播出。另外栏目还设有官方网站,更多节目内容资讯可进入官方网站点击观看,同时观众也可通扫描节目右下角的二维码关注节目官微。从《丝绸之路万里行》第一季开始节目就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平台联手打造全媒体丝路之旅。到第三季《丝路上有你》,节目又引入视频直播形式,观众可以在直播平台斗鱼直播直接观看录制过程,并与嘉宾互动。全媒体的传播视野使节目影响力大增,也使丝路历史文化传播得更加深远。

三、新媒体电视节目创新发展中要注意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注重用户中心,绝非媚俗化、趋同化。在提供蓝本的同时,《丝路上有你》节目也带来一些思考。为吸引受众,《丝路上有你》每期都通过游戏情节串联故事,但部分节目中游戏历史文化性偏弱,甚至直接“拿来主义”借用其它热播综艺节目中的游戏,如“喝墨鱼汁吃黑暗料理”、“睡衣大赛”、“杀人游戏”等,这些游戏直接影响了节目质量,观众在笑过之后并未留下太多的记忆点。当“历史文化”遇到“综艺娱乐”时如何梳理二者之间关系,用“综艺娱乐”的瓶装“历史文化”的酒,如何不会过度“包装”让人忽略瓶中“佳酿”的原滋原味?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历史文化”必须唱主角,“游戏娱乐”应把握分量适度而行,切不可喧兵夺主、本末倒置。因此,即使穿上了“综艺”的外衣,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中的游戏设置也应有历史文化背景,要以传承历史文化知识为任务和目标。新媒体时代,“传者中心”要向“受众中心”转换,但这种转换不仅仅是口号和形式上的,更应该是内容和实质上的。“受众中心”也不是媚俗化和趋同化,不是全民“娱乐至死”,而应该秉持媒介素养和专业情操。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虽然遭遇挑战,但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互联网+”不仅带来了传播手段的丰富,更带来了传播观念的革新,以受众为中心、注重传播交互性是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应有的新思维。以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为例,其在节目选题上,联系时下全民热点以“丝绸之路”作为节目历史背景,树立了良好的受众基础;在节目形式上,脱离历史文化类节目惯用的课堂式说教,走进真实还原历史真相,用综艺娱乐的形式传承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节目叙事上,用“人”为主线,将枯燥呆板的历史文化装进人与人、人与历史、人与文化的故事中;在节目传播方式上,以传统电视媒体为根基,联合运用新媒体平台,多元化传播……新媒体时代,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系列节目为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提供了创新发展新思路。

作者:占琦 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娴.探析文化历史类电视节目的出路——兼谈《百家讲坛》[J].当代电视,2016(07):80-81.

历史文化故事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历史故事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有些教学部分仍然存在不足,因此,历史教师就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补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故事。本文笔者将对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师不能巧妙地运用历史故事教学。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故事教学,但是由于方法不正确,导致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讲故事,而且讲不到课文中的知识点,从而导致历史故事影响带到正常的课堂教学;而另一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时,总是把历史故事一概而过,当学生正兴致勃勃的听讲时,突然开始讲课了,这使得学生产生失落感,再加上学生的好奇心强,导致学生整节课都在想教师刚开始讲的历史故事。

2.历史教师缺乏对历史故事的应用。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授知识点,因此,忽略了历史故事的应用,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形式,即使学生想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了解丰富的历史,也被教师阻挡了。历史的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历史教师对历史知识匮乏。大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历史教师教学过程中,把课文知识讲授给学生后,就不再讲授其他历史知识,从而使学生无法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部分历史教师在完成授课后,就不再对自身加强历史文化的学习了,导致历史教师的历史文化知识匮乏,学生在提问的时候总是无法应对。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如果想拥有一节好的历史课,历史教师就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历史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历史故事教学,使历史故事发挥其作用。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悬念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使引发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历史故事中也可以设置教学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学习时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学生只有自身对历史故事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历史课程,在学习时也会主动的配合教师教学,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使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提升,历史教师也在运用历史故事教学时,增加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好的历史素养。

三、针对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好的运用历史故事提出的策略

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如果想要使历史故事在课堂上发挥效果,就要合理的运用历史故事,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历史在讲历史故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图片,使学生融入课堂氛围中,感受教师所讲的历史故事的情感。例如:历史教师将要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华夏之组》,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前做好课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将历史故事“大禹治水”穿插到教学中,在讲故事时,教师可以播放幻灯片和音乐,使学生能够感觉身临其境,感受大禹治水的传统美德。教师通过“大禹治水”,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的精神。这种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历史故事发挥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握好讲历史故事的时机。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盲目的引用历史故事教师,一节课有许多的教学环节,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结构,才能使历史课堂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故事不仅仅只是吸引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也可以把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故事中,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了,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因此,历史教师在讲故事时要把握好时机。

3.采用合适语言讲故事。据调查,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述比死板、无聊的语言表述更够吸引人的主要力,使人的心情愉悦。因此,历史教师在将历史故事语言要带有感情色彩,要生动、有活力,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在讲故事时也要层次分明,有条理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听懂教师所讲的故事内容。同时历史教师也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讲故事时做到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总而言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泛的运用,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使学生在听故事时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培养自身的情感,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师也会提自身的历史文化修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发挥自身的知识能力,增强对学生的历史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魏杰.基于初中历史的创新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12-13.

[2]王慧萍.回眸历史横看东西养正固本重信念——初中历史创新教学的思索[J].新课程导学,2014,(09):23-45.

历史文化故事范文篇4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青岛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保护研究中的应用

(一)对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调研

中山路南起兰山路、北至胶州路,是青岛最早开辟的道路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与青岛的渔业码头、商贸关联密切,由通往前海的乡间小道逐渐演变成了海滨货运道路,老青岛人称之为大马路。中山路长1295米,1897年德占时期被称作斐迭里街,1914年日占时期被称作静冈町,1922年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为纪念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路。一百多年来,这条路从一条通往前海码头的货运道路发展成为青岛历史最悠久的商业街。作为曾经青岛最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上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很多老牌店铺:位于中山路146号甲的老饭店春和楼始建于1891年,连通了中山路和河北路的小吃街劈柴院可以追溯到1902年,位于中山路141-1号的帽子老店盛锡福创立于1911年,位于中山路131号的老照相馆天真摄影初创于1921年,坐落中山路97号的中国电影院是青岛市最早放映国产电影的电影院,位于中山路168号的老店亨得利源自1924年,目前涵盖了钟表、手表、眼等多个行业。中山路也是青岛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报社:红砖楼为1901年创办的《胶州报》,海军俱乐部为《青岛公民报》,中山路6号为《青岛公报》和《联青晚报》,中山路58号为《民国晚报》,中山路74号为《青岛晨报》,中山路160号为《济南日报青岛版》。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很多新建的现代化建筑破坏了原本中山路的历史文化建筑风貌,还有一些商家和住户在传统历史文化建筑周围违规搭建的外延建筑破坏了中山路原有的风格统一的传统德式建筑风貌,影响了道路建筑的整体风格。其次,由于中山路上的历史文化建筑大多数都还作为商业店铺使用,很多商家私自在建筑外墙上搭建了风格各异的大型广告牌,对传统建筑造成了一定规模的破坏,影响了建筑外观。此外,在劈柴院等棚户区较为集中的区域有很多小吃摊和杂居住户,带来了严重的火灾隐患。

(二)研究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调研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沉淀老城建筑肌理,再现里院建筑过往繁华,目前青岛市政府已经开始了违章搭建的外延建筑和广告牌的拆除工作和历史文化建筑和里院建筑的修复工作,对存在火灾隐患的棚户区和小吃街也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整改工作。但只在整改中也发现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建筑年代久远,部分建筑破坏严重,被改建得面目全非,又缺少相关原始图片和文字资料,很难完全恢复建筑原貌。而且为了方便后人区分真正的原有文化历史建筑和后期新修缮的建筑部分,修缮工作中要做好记录工作,修复部分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也要和原有材料进行区分。因此虚拟现实全景实拍技术在此过程中有极大的使用价值,可以在建筑修缮过程中进行全方位地拍摄不放过任何的细节,更能在修缮前后进行对比拍摄,详细记录修缮过程中的变化,作为史料进行保存,方便后人调研。一些重要建筑还可以利用航拍技术进行全方位环绕视频拍摄,多角度记录建筑的外形。还有一些典型的建筑局部细节可以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将现实中的实物扫描生成数字三维模型,这些三维模型能够完全写实的还原事务上的细节。其实三维扫描模型在法国巴黎圣母院被烧毁后的修缮工作中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幸好在烧毁前电子游戏《刺客信条:大革命》的制作人员对烧毁前的巴黎圣母院进行了全方位地三维扫描及电子三维模型重建,保留了较为精确和详实的数据。数字模型真实还原了巴黎圣母院里的每块石头和每件雕塑等大量细节,让这座几百年的建筑可以在大火之后浴火重生。虚拟现实技术,英文名VirtualReality,简写作VR,包括虚拟现实全景实拍技术、三维扫描建模技术、虚拟现实互动展示技术等高新技术,是近年来青岛市经济重点扶持项目,青岛市政府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灵山湾影视文化区核心地带新建了青岛国际虚拟现实产业园。在线虚拟现实博物馆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快速传播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青岛历史城区,热爱青岛历史城区。让大众能够通过网络全方位无死角观察青岛历史城区各个角度的细节,体验青岛历史城区的魅力。通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在线虚拟展馆中大量的纪实性实拍影片和动画演示短片,大众还可以深入了解青岛历史城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化,全面了解掌握青岛历史城区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情况。此外,中山路有13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些历史是青岛人代代相传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会因为年代久远逐渐变得模糊。即便是现在,也只有部分年纪较大的老人可以依稀回忆起当年的繁华和历史,聊起流传在街头巷尾的关于中山路的传奇故事。这些数不清的老故事都可以用动画技术或影视拍摄还原重现,并将这些还原的经典故事做成视频放到在线虚拟现实博物馆中的相应建筑的连接按钮里,让观者可以在观看建筑的同时通过这些故事片了解当时建筑里发生的传奇故事,学习老一辈人的勤奋节俭、刻苦自强的精神,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继续流传下去。

(三)研究的具体方法

笔者计划通过实地调研并制作青岛中山路在线虚拟现实展馆深入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青岛市历史城区传承保护研究中的应用。将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呈现,并配合全景航拍技术、音频、视频、互动等展现手段,制作青岛中山路在线虚拟现实博物馆。前期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比较系统地掌握青岛历史城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探寻出青岛历史城区与虚拟现实技术融合的契合点创新处在前期青岛历史城区分析和素材收集整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历史城区成功的推广方法,探索合理的青岛历史城区文化推广策略。使得青岛历史城区文化潜移默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扩大青岛历史城区的影响力。中期在调研分析基础上制作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在线虚拟现实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并收集反馈资料,进一步调研线虚拟现实展馆在青岛市历史城区传承保护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后期将推广到各级学校、相关单位和普通民众中,定期举办青岛历史城区文化艺术节活动,在艺术节上用高级沉浸式虚拟现实穿戴式设备展示青岛历史城区虚拟现实博物馆。研究最后对实现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收集整理调查数据和反馈意见,分析推广程度和应用价值度。并且研究方向偏向技术应用与实际创新型研发,并不仅仅是停留于理论研究层面。研究过程中将对青岛历史城区进行详细梳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它们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青岛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及改进措施

(一)应用现状

目前百度地图等网站上已经有青岛中山路的全景地图,但是由于这些全景地图的使用目的是作为全景导航,所拍摄的全景图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这些全景图也没有从艺术角度考虑取景和构图,只是具有简单的导航功能的全景地图,取景点多为各个支路的路口,并没有突出有历史意义的主要建筑。其次,由于是用汽车车载全景相机拍摄,由于拍摄时运载全景相机的车辆不能让两边路过的车辆在路中间随意停靠,这就造成很多路两边的建筑被来往车辆遮挡严重,并且由于是车载全景相机拍摄,拍摄的视角和车辆一样高度,这样只能看到路两边的门面房,看不到门面房后面具有青岛特色的里院建筑。最后,这些全景地图没有考虑到拍摄需要晴朗的天气,都是在阴天或雾霾天气拍摄,天空呈现灰白色,不能突出青岛“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的优美环境。

(二)改进措施

针对上文提出的应用现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笔者采用以下方法予以解决:首先,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传承使用的全景图,应该从历史与艺术双重角度去选取全景的拍摄点,寻找能够凸显中山路历史价值的景点进行全景拍摄和多角度的视频拍摄。通过笔者实地调研,能够中山路有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其中不乏很多部级和省市级的重点历史建筑,在此笔者仅选取以下几处有代表性的建筑进行全景拍摄: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胶州旅馆旧址、青岛德国海军俱乐部旧址、八大银行旧址、青岛天主教堂、胶澳商埠电器事务所旧址。其次,为解决车载全景相机拍摄角度和拍摄位置的局限性,笔者采用大疆御2航拍器搭载的全景相机进行拍摄。航拍器可以在中山路上选取的典型建筑上空进行高空定位全景拍摄,这样拍摄出的全景图可以从高空俯瞰整个中山路上的知名建筑,了解各个建筑之间的空间方位关系,并且可以观察到路两边的具有青岛典型特色的里院建筑群。由于是高空取景,也可以让观者清晰地看到整个中山路各个路口和支路的结构和走向。最后,为了凸显青岛的旅游口号“碧海蓝天,红瓦绿树”,选择晴朗的白天和夜晚进行拍摄。夜晚拍摄的镜头是为了彰显中山路作为主要商业街夜晚的繁华。

三、青岛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在线虚拟现实(VR)博物馆的制作

笔者将拍摄的多张全景图导入相关软件生成青岛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在线虚拟现实(VR)博物馆链接,观者点开链接通过电脑或手机屏幕观看就能观看到如下图1所示正常无畸变的全景效果图。在电脑端用鼠标点击左键左右滑动或在手机端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可以看到这个拍摄点前后左右上下720度全方位任意角度的画面。图1电脑或手机屏幕观看到的正常无畸变的全景效果图(笔者拍摄制作)在全景图中的典型建筑上都添加了小手形状的视频或图片按钮,按钮上标有典型建筑的名字,点开按钮可以跳转到该建筑的多角度视频或图片。视频和图片均为笔者拍摄和制作,图片上配有该建筑的照片和相关文字说明。

四、结语

历史文化故事范文篇5

一、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在许昌城市形象营造中的作用

林奇认为,观察者对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某些共同的意象,它是由许多个别的意象重叠而成。这些意象包含了一些基本要素,林奇将这些基本要素提炼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5种。在许昌当前城市形象营造中,这5种要素极其组合也具有关键作用。路径(Path)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可能顺其行走的通道,是感知城市的依托,林奇认为“路径是许多个体意象的关键”。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铁路、河流等,这些是大多数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如文峰路纵观城区南北,将明清古城、解放后老城、近年来新城区联系起来,既是一条交通干道,也是居民感知城市的重要载体。边界(Edge)是指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通常是两个区域的分界线,或连续中的线状突变,如河岸、路堑、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如许昌古城的护城河即是边界的典型例子,古城内外景观迥然有别。区域(District)是城市中较大的区块,是指观察者可以随意进入其间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区域,具有一般可识别性,有的区域具有鲜明的主题。城市景观营造中,可以从文化、特色、形态、细节、活动甚至地形等多方面突出区域的主题。如许昌古城区,因其建筑风格、街巷格局而与护城河外的区域明显不同。节点(Nodes)是观察者在运动中能够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焦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点;通常也是城市中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典型的节点包括道路交叉口、广场、车站、城门等,如许昌城区的文峰广场、火车站、各路口转盘等。标志物(Landmarks)是观察者只能位于其外部而无法进入的典型参考点,一般具有唯一特殊性。标志物是人们认识城市、观察城市、形成印象的主要景观要素。观察者通常将具有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标示牌等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如文峰塔、丞相府、游客服务中心大楼等是许昌的标志性景观。随着城市意象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城市意象理论引导下的城市设计研究。上述5要素是林奇根据在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认知地图的问卷分析中提出来的,也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有的放矢地塑造特定的城市意象。刘怡等提出“城市意象形态”概念,提供了城市设计构思的物质形态依据,对于延续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朱育帆提出城市设计“三置论”,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环境设计中的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剖析和归纳,并从中提炼出延续城市特色的一些细部设计手法。张楠提出“城市故事论”,以城市故事的概念,分析城市意义要素类型和营构特性,建立了一种后现代城市设计思维。城市意象的5要素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原始材料,它们的组合得以构成特定的城市形象。这些要素对把握市容景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营造城市特色形象方面,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状历史文化展示不足的许昌城区来说,利用城市意象理论为指导,展开针对性城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许昌历史文化展示途径

运用GIS、文献分析、现场调研等方式,全面调查许昌城市景观,识别五要素的现状特点及空间分布,分析历史文化展示现状;在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自然机理、文化机理,确定基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历史文化展示和城市设计方法。通过研究认为:(1)许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值得展示的历史名人、历史故事、文化要素均十分丰富。尤其是作为“汉魏故都”,汉魏三国文化是许昌文化中特色最突出、认同度最高的要素,因而在城市设计中需要重点展示。通过对文学作品、民俗文化、东汉及三国时期物质文化遗迹等资源的梳理研究,确定了大量的可在城市中予以体现的元素,宜利用城市意象五要素的设计方法,使得汉魏三国文化能够得到合理地体现、传承、延续。(2)许昌现状城市景观中,对历史文化的展示严重缺乏,现状文物的保护利用展示不够。许多城市景观既未能突出许昌悠久的历史,也未能充分展现特色地方文化。历史遗迹在城市空间中被边缘化,其价值及文化内涵被遗忘。研究认为需要寻找各种历史遗迹与现代城市的结合点,利用五要素的设计方法,合理安排其在城市空间景观风貌构建中的植入方式。下文探讨城市意象各要素在许昌城市形象展示规划中的应用途径。1.路径路径包括主次干道、步行道、河道等。各种道路是许昌市民生活的主要公共场所,是进行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区域。(1)用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进行道路命名。重点突出许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目前命名有些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但相当一部分不接地气。由此,建议横向道路采用许昌历史人物命名,如许由路(大道)、华佗路、孔融路、画圣路等,纵向道路采用重要历史事件或地名命名,如许州路(大道)、文峰路、钧瓷路、春秋路等。(2)沿道路设立雕塑(人物雕像、事件雕像、出土文物雕像)、诗墙(三曹、建安、唐宋时期著名文人诗作,集中诗墙与分散诗碑形式结合)、浮雕墙(展示历史故事)、绘画墙(市区各处永久或临时墙体均可绘画,重点绘制三国故事)等,展示历史文化要素。(3)在延安路、许由路、莲城大道等主要景观道路设计中,充分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如建安大道上反复展示建安文化、建安文学作品、建安七子形象及事迹。2.区域区域是观察者心理上所能进入的城市中较大面积的单元,并且本身有某些共同的景观特征。对整个许昌城区进行区域划定,依据不同区域现状确定不同主题,采取相应设计和展示策略。(1)古城区,即城墙内的魏都风情区,为许昌历史文化展示的核心区。作为延续历史文脉的重点区域,古城区环境景观的营建首先应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建筑风格体现老城的传统风貌。(2)旧城区,东到清潩河,北至天宝路,西至延安路,南至许由路。本区是魏都风情区的缓冲区,是民国时期及解放后改革开放前城市扩展的主要区域,是这段时期历史文化的积淀,城市建设主要体现传统的历史风貌。(3)东城区(清潩河以东)。展示许昌城市建设新成就和许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窗口,体现许昌的现代化城市风貌。(4)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位于许由路以南,以展示许昌现代工业成就、工业园区风貌为主。(5)其他区域,主要为城市新城区,以展示城市现代风貌为主。重要交叉路口对许昌的历史文物进行展示。3.边界边界不仅可以划分不同区域,对游人来讲,也能比较方便的识别出不同景观空间,留下深刻印象。边界可分为多种类型,常与道路结合,比如高速路是一种路径,但更是划分不同区域的边界;河流是一种典型的边界,但也可当作一种路径。许昌城区内主要的边界要素包括清潩河、清泥河、运粮河、护城河等主要河流;高铁、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外环路等道路。许昌可资展示的历史文化要素中,优先考虑布置在边界要素内。边界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不同区域间的景观特征差异,如护城河内外景观有所不同,新老城区景观有所区别。4.节点节点是城市中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点。城市设计中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节点:入口节点、道路广场节点、重要历史遗迹点。(1)在进入许昌的主要对外交通线上,可设置汉阙风格门楼或牌坊,提示进入“汉魏故都”——许昌历史文化名城。(2)城区内主要道路交叉口(环岛)布置雕塑,展示复制的许昌重要出土文物、重要历史人物雕像、出土文物雕塑等。(3)老城区、旧城区的城市广场、沿街公园等处布置景观节点,展示许昌历史文化、历史事件、三国故事、历史人物等。(4)对文保点、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保护和展示。5.标志物标志物设置的目的是要突出一种主题、文化或场所感。标志物可以放置于城市出入口处,如位于高铁站和高速出入口附近的许昌旅游服务中心,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标志物也可放置于城市内部重要地段,如火车站、博物馆等。标志物要想成为人们心中景观意象的浓缩,就得有其可标志性。(1)突出展现主要的标志性景点:霸陵桥、春秋楼、文峰塔、西湖公园、丞相府等。(2)对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上应运用传统建筑元素,风格上应体现许昌历史传统。

三、结语

历史文化故事范文篇6

关键词:增强;高中生;历史;文化素养

增强高中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项艰巨并且复杂的教学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案,学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导。师生都要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可以得到增强。

一、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直接兴趣表现为学生对教材所叙述的历史人物、故事和教师讲得比较生动的内容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表现为学生由于学好历史后得到的比如文综高分、荣誉奖引发的兴趣。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还要做好评价反馈,通过奖赏制度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讲述历史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英俄德法美日意奥这八个国家名不好记,教师可以把顺序打乱变为:“英法奥美日德意俄”,谐意为“英法奥每日得一鹅”,如此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八国的名称,而且不容易忘掉。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丰富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赋予课堂教学丰满的情感。一个幽默有趣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比较容易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会有高涨的学习热情,会有高效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可以把引人入胜的故事、言简意赅的成语、脍炙人口的歌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时刻都充满学习的兴趣,时刻都有活跃的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配合着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历史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讲“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内容时,可以用故事进行引入,这样以故事引入的历史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历史文化素养。比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容时,利用《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导入新课,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走入创设的历史情境,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已经融入到历史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会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师可以组织历史课外活动

有时候光有课堂教学的教学是苍白的是不丰满的,学生很难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都保持着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不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自己,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枯燥的讲述远远比不上课外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体会和感悟。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多地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历史,让学生充分体会历史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参观文化遗址的活动,比如可以带学生参观故宫、圆明园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教师要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

历史学科讲述的是过去的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一种疏离感,如果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没有亲切的感觉是不可能学好历史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教师可以把与历史课文内容相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教学中,把历史和现实完美的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亲切感。比如在学到英国侵占香港这一内容时,可以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实现的事例,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这种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学习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五、培养学生多元科学史观

多元科学史观指的是教师指导高中生利用历史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观点,当前高考历史试题的考查也包括这一内容,多元科学史观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历史素养。多元科学史观主要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近代化历史观点、整体历史观点、革命历史观点,能够科学的运用多元科学史观是高中生学好历史的前提,是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依据。教师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科学史观,帮助学生掌握其内涵,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高中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民族的发展都起着促进作用。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扎根于现实,联系历史教育观,在还原真相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教师要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历史大潮中可以把控自己,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2]许国庆.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初探[J].文教资料,2010(35).

[3]张华中.基于实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刍议[J].历史教学,2015(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5]吴伟.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传授与历史素养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3(08).

[6]王志乾.谈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0(25).

[7]王银山.浅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能力的策略[J].教育革新,2014(6).

历史文化故事范文篇7

[关键词]原真性;文旅融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全面激活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管理者和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历史的缩影,又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印记。从城市功能的视角看,历史文化街区的首要功能是满足民众的居住需求,因此,它带有明显的居民生活方式与习俗的历史记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记忆载体,历史文化街区往往体现着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是现代人与历史空间、生活记忆互动的桥梁。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浪潮,是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命运的分水岭。工业化与城镇化之前,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存在环境质量差、基础设施不足、居住条件破旧等问题。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城镇化陆续袭来,大量遗存于古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陷入了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矛盾窘境。大拆大建的城市化建设,极大地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貌,历史文化街区所承载历史文脉被割裂、被湮没在城市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历史文化的原真性也随之荡然无存。当前,文旅融合不仅实现了文化赋能旅游的课题,也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提供了方向,正在成为各地政府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的有益选择。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马托所言,“所有产业都是文化的”[1],文旅融合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呈现。因此,从原真性的理论视角看,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升级改造,需要在保护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这既顺应了文旅融合的发展需要,又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本文主要就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阐述原真性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具体路径。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梳理

历史文化街区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真性与文化遗产的联系始于《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但是,该文件的适用范围仅限于西方砖石建筑的保护与修复。1994年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在《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基础上,加入了东方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内容,强调了原真性是世界文化遗产认定中的重要标准。国内学术界对“原真性”的研究与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原则大体一致,强调“不改变原状”的重要性。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有着明确的界定,文物种类丰富、建筑群落完整、历史印记真实是其重要的参考依据。由此可见,文化特质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根与魂,是其价值所在。“跨界”是文旅融合的明显特征,它既体现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双向互动和彼此渗透,又表明了二者之间的共赢、共享关系,进而拓展了二者的产业范围和领域,取得最大化的文化价值和最优化的经济发展效果。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挖掘并发挥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质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顺应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按照原真性理论的观点,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并且有序开展保护性的价值开发,成为当前国内城市历史特色区域焕发生机的有益探索。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质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磨的境况,国内政界、学界对这一命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城市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地位弱化的问题。对于“原真性”的探讨,最早广泛存在于哲学范畴,注重对自我真实性身份的表述,强调的是“人”的存在方式[2]。此后,在美国兴起的大规模城市更新浪潮中,“原真性”与城市改造联系起来,并被广泛讨论和应用。西方学者认为,对于城市中老社区的有效保存就是在保护城市的未来。国外学者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村落的保护措施、历史街区的保护政策以及保护性建设等方面[3]。国内学者对“原真性”的讨论,与国外的历程相似,都经历了由哲学到实践的转变。在实践层面,国内学者最初强调“原真性”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功用。我国学者阮仪三等[4]提出了关于文化遗产原真性的著名论断,他认为,文化遗产与原真性的内涵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过程中,创新、融合和发展的前提是保持内在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协调一致。国内学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古城保护的学术探索,学者阮仪三[5]根据自身长期实践经验指出,我国城市中的旧城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人口的流入加剧了古城保护的负担,强调对原住居民的利益保障以及现代生活设施的改善。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耿彦波[6]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他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面临着历史文化遗产的制度难题、文化保护机构的责任难题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难题。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建设与创新方面,袁泉[7]认为,塑“形”、筑“神”可以实现对建筑风貌的保护;雍振华和高朦[8]指出,构建“互联网+古城保护”的古城保护系统,是当前阶段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对于新媒体技术的重要应用;蔡仁霞等[9]认为,应该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持续更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机制。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研究成果较少,国内学者主要采取案例探讨的方式,阐述了开发设计[10]、旅游品质提升[11]等问题。由此可见,国内外学术界对原真性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探究成果较为丰富多样。部分研究内容或从宏观视角切入原真性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关系,探究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保护的影响因素,或从微观视角分析历史文化街区在更新改造中的空间安排、环境景观设计、民俗活动等内容。但是,很少有文献从原真性的角度,深入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融合问题。若想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质,有效的保护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只有激活蕴含其中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才能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以原真性理论为切入点,探究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融合路径这一命题,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气息的浓厚化

正如马克思对“空间资本化”的双重分析,城市在资本“再造空间”的前提下迅速崛起的同时,也带来了普遍的社会对立和冲突[12]。在特定的场景空间内,由于空间结构的相对固定,使得一切生活生产行为都充满了矛盾与对抗。在具体的实践中,部分城市管理者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忽视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质,给予了商业空间过多的发展自由,商业气息取代了文化气质,文化的生态空间被无情地挤占。不可否认的是,原真性的文化符号成为消费主义的生产资料,“修旧如旧”的倡议,成为提升空间场景价值的噱头,街区人气的兴旺掩盖了真正具有文化品位群体的流失。商业活动的急速扩张,不得不借助现代文明的产物来构建符合经济需求的商业空间,尽管修葺如新的历史文化街区的表象依然是历史印记,也在短期内吸引了一定数量的游客,但是历史的“光韵”早已经荡然无存,游客所能体验的文化内容是非常有限的。同时,历史空间成为商业活动的附庸品,消费成为推动场景空间留存的最主要动力源,使得物欲文化取代了精神文化,最终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异化为只是披着文化外壳的资本空间。

(二)交往空间的有限性

正如本雅明的城市经验理论所言,城市是人的集群体,生产生活的实践形成了动态的、非单一物质形态的空间场景[13]。社区属性和人文关怀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场域内个体体验的人格体现,因此,人的流动性形成了文化的延展性,构成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意义延伸。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中的重要组织,一切生产生活行为都在此场景中展开,一旦人的因素被忽视了,这一空间场域的原真性也就荡然无存了。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人是主体,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受到历史文化观念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原真性的历史文化被破坏了,旅游活动的客体对象也就难以保持完整性了。当前,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很多长期居住于此的居民被迫迁往别处安家,仅剩的少数居民只存留在支巷中。主体空间场景中的传统生活气息被破坏了,街区的历史文脉被割断,少量模仿原住民生活气息的内容表演痕迹过重,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荡然无存,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场景消失了,极大地降低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度。归根结底,摒弃了生产生活气息的创造者———人,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群体”不存在了,街区里的建筑只不过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而已,缺失了温度,也就丢掉了旅游的热度。

(三)文化记忆的模糊性

历史文化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根与魂,是寄托着当地居民深厚情感和民族记忆的文化意象,是文旅融合的关键组成元素。这种文化意象与街区里的历史建筑结合在一起,不仅凝结着浓厚的人情味,而且能够建构强烈的归属感和代入感。失去了人的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就丢掉了文化气息;只有人的存在,历史文化街区又很容易陷入单调、乏味的窘境。若想摆脱历史文化街区单一的居住功能,就不得不融合商业性的元素进行改造升级,但是,整齐划一的改造模式,又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记忆被模糊了,特色性的文化旅游印记也就变成了千篇一律的表象。当前,在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就面临着商业资本和文化价值难以平衡的困难。以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改造之初,平江路引入的筑园会馆,尽管秉持了”修旧如旧“的原则,但是,集娱乐、看书、酒店于一体的会所定位,使得筑园会馆的整体格调与平江路其他建筑相差甚远,无法体现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印记,难以吸引游客驻足体验。

四、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路径

(一)传统实体的现代化包装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目的,不仅为了激活其固有的文化价值,更是为了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文化赋能旅游、文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初衷。徜徉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者,多是以观赏游览为心理期待的,寻求行走过程中的“惊颤体验”[14],是满足游客心理需求的重要标准。因此,外在行为与内在空间的一致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将个体融入具象的空间中,对于物质实体的系统感知,才能赋予外在行为以意义。因此,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融合开发,要注重对传统实体的现代化包装。所谓现代化包装,只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历史建筑的外在样貌,而建筑内部依然保持原有的风貌。因此,游客置身于历史文化街区之中,统一的传统建筑风格保持了历史印记的整体性,走入店铺又能体验不同的历史文化内容,“一店一景”的文化特色能够极大地提升游客的旅游审美体验。

(二)生活空间的公共交往迁移

当前,国内很多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大多数仍然带有明显的私人生活性质,在这些私人化的空间场景中,临街的前屋多是用于商业经营活动,远离街道的后屋则满足生活起居之用。在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的过程中,部分居民被迫外迁,大量年轻群体又因对居住环境的高要求而外迁,仅剩的部分居民以中老年群体为主,热闹的街区交往场景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貌,街区内的交往空间逐渐萎缩为有限的生活空间场景。旅游者置身其中,往往会因人气的冷清,而难以产生历史氛围的代入和自身情感的共鸣。因此,在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改造升级过程中,应该重视生活空间的公共交往迁移,以具体活动的形式鼓励身份多样的人开展交往活动,重新激发街区的公共性潜能,延展街区场景空间的文化意味。这样不仅重新聚揽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气,而且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内容,提升了游客的深度体验。

(三)空间连接重塑文化记忆

历史文化故事范文篇8

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致方向和内容,向学生普及相关的历史常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既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的优点,同时又缺乏相应的集中力和抽象性思维能力,因此运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大体上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的流程,同时历史教材中还穿插了不少历史图片和相关历史故事,比如说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具有典型的故事化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传授时,很容易采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讲解,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使学生更加容易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故事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选取故事真实性原则。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题材时,首先要遵循故事真实性的原则,我国历史发展悠久,许多历史史实在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逐渐流,因此教师在选择相关的教学案例时,要通过反复的资料查询和对比,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可信度、真实度最高的故事进行传授;其次是要有针对性,选择与初中课本教材紧密相连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最后故事的选择还需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历史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思维角度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二)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中,采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三)坚持故事多样性原则。一方面坚持故事多样性的原则需要注重故事题材选择的多样性,我国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教师在进行同一主题讲解时,要选择不同的题材丰富课堂内容;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不同朝代、时期的文化具有差异性的特点,尊重文化间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历史观是初中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故事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教师在运用故事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具备良好的讲故事能力,能够通过声情并茂的演讲和肢体动作,将历史故事生动的讲述给学生,进而牢牢的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历史故事内容,并能够对历史故事展开情节上的细节处理,使之更加贴近历史教材的知识内容。(二)合理安排分配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时间一般是45分钟,要在45分钟内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历史知识要点,这就要就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在适当的时机插入历史故事,以此推进课堂教学的开展。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我国四大发明时,可以适当的插入一些短小生动的小故事,比如说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火药与炼丹术的关系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三)开展历史故事情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要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在故事化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让学生进行故事搜集和角色扮演,开展小型的课堂情景模式,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比如说在进行各朝代官职机构讲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朝代进行讲解和扮演。

综上所述,故事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要合理的进行历史故事的选材,通过形象生动的叙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树立学生用历史发展眼光看待事物变化的意识,进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作者:乌云毕力格 单位: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蒙古族中学

参考文献:

历史文化故事范文篇9

关键词: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

一、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主要价值

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多彩,是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之中,具有突出的价值。

(一)有利于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政治引导

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1]17。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对于突出思政课教学的政治引导,尤其是体现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来说具有突出作用。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利用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对学生开展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不断领悟爱国之理、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2]。另一方面,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这对于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地位具有重要引导作用,进而使学生知史爱党,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有利于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知识拓展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知识性是提升其教学获得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无疑对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多样性具有突出作用。一方面,学生对于本地的抗战历史了解不多,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提升教学的新鲜感,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要求。另一方面,将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用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教材内容相融合、相印证[3]193,能有效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多样性。

(三)有利于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能力塑造

成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自我实践中,获取思想材料,从而对课程理论、结论进一步理解、深化和运用,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等[4]200。将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之下,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理解,并通过自己擅长的形式,尤其是与学生本专业相结合展现出来,即加深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把握,也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以及专业能力。

二、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主要形式

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通过“读”“唱”“讲”“演”“访”“创”“研”“写”等形式来开展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本文以河南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为例,对上述形式加以说明。

(一)“读”:朗诵抗战诗词

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中有很多抗战诗词,这些诗词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每一首诗词都有一段深刻的历史。通过让学生朗诵这些抗战诗词,并讲解这些诗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反映的历史细节和表达的具体情感等,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抗战的艰苦历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如姚萍所做《渔家傲�豫西抗日根据地反“扫荡”》,该词全文为:“中岳嵩山风雨袭,万安山下呼声急。田野青纱藏主力。休停息,军民歼敌丰功立。夜里行军山地寂,月光收敛星辰密。横扫倭奴谁与敌?军情逼,人民群起争朝夕。”[5]206该词反映的是1944年豫西大部沦陷后,八路军先遣队深入敌后创办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姚萍还有一首《贺新郎.欢庆八一五日寇投降》,该词全文为:“北国寒风冽,更那堪,长空星黯,九州悲切。忆往事,中原伤别。难忘嵩阳桑梓地,叹少林威武空官阙。民族恨,几时雪。全面抗战心如铁,执长缨,擎枪怒吼,誓除妖孽。烽火八年硝烟漫,倭寇魂丧胆灭。正壮士,军号传捷。败敌降旗消我恨,喜振兴华夏新章页。斟美酒,醉明月。”[6]198这首词描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豫西抗日根据地民众的喜悦之情。类似的抗战诗词很多,思政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对上述历史和诗词的含义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先简要介绍该词产生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词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课程内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历史。

(二)“唱”:演唱抗战歌曲

抗战历史中,产生了许多抗战歌曲,这些抗战歌曲涉及抗战动员、歌颂八路军、歌唱胜利等内容。每首抗战歌曲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比如《和乐学校校歌》,该歌曲歌词为:“潺潺伊水,魏巍皋山,这里是我们的乐园,倭仅人寇,祖国途蹇,民族复兴,有赖吾辈少年,志如钢铁,克服万坚,看!胜利正向我们召唤,曙光就在前面,曙光就在前面!”[7]382-383这首歌由冼星海作曲。其中提到的何乐学校,位于洛阳南约四十公里的九皋山下的酒后村。抗战初期,这里聚集着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和青年学生,伊川县第一个党组织就诞生在这里。再如《保卫洛阳》,该歌曲唱到:“帝都三代,威震八方,洛阳是我们的家乡。北橫大河,南踞中城,洛阳是河南的心脏。洛阳人要保卫洛阳,河南人要保卫洛阳,中国人要保卫洛阳,大家都要保卫洛阳。赶快走上前线,参加抗战,慰劳救护,巩固后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分男女老少都来保卫洛阳,保卫家乡!大家组织起来,保卫家乡,洛阳就是敌人的坟墓!赶走敌人,保卫家乡,拯救祖国出危亡!”[8]17该歌曲是七七事变后,抗敌演剧第十队音乐组长马可在洛阳期间创作的歌曲,用于动员群众纷纷起来支援抗战,该歌曲尚保留有乐谱。这些抗战歌曲现在已经少为人知。思政课教师可以选择音乐专业学生或具有乐理素养的学生课后做好准备,学唱这些歌曲,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历史背景。在课堂上让学生演唱歌曲并简要介绍歌曲产生的具体历史背景和歌词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课程内容谈一下看法,在“唱”中感悟历史。教师可对学生没有讲清楚的历史背景进行补充,并通过挖掘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加深学生对这些抗战歌曲的认识,对抗战歌曲背后历史的认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三)“讲”:讲解抗战故事

抗战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历史事件,涌现出许多名垂千古的抗战人物。比如河南籍抗战英烈人物方面,吉鸿昌、郑廷珍、赵崇德、叶成焕、沈东平、陈锦秀、陈德馨、理琪、韩明柱、杨木贵、杨靖宇、官楚印、董天知、谢家庆、鲁雨亭、邢清忠、燕鼎九、孔庆同、汪洋、肖永智、彭雪枫、桂干生、宋学义等均是其中代表人物。抗战英烈面对滴血的刀枪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与从容、刚烈与无畏,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杀身成仁、马革裹尸的崇高英雄气概永远值得我们敬仰[9]1。每一位抗战英烈的生平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榜样教育的宝贵财富。比如吉鸿昌将军为追求真理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个爱国的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抗日积极同国民党爱国将领组建抗日同盟军;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绝不向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最终被杀害。吉鸿昌将军的事迹中有许多感人的思政元素。如他在给妻子胡红霞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上刑场时,写下气壮山河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些是对学生进行理想理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的生动素材。其他抗战英烈身上也都有着许许多多类似的感人事迹。思政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这些抗战英烈事迹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在课后就其感兴趣的抗战英烈的事迹进行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些抗战英烈的光辉一生中的几个精彩故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使学生在讲故事和听故事中既增长了见闻,也得到思想上的升华。

(四)“演”:表演情景剧目

大学生普遍对经典影视剧印象深刻且反应强烈,并能够深刻理解影视剧所反映的理想信念和崇高革命精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应利用好抗战影视剧素材。目前,有不少反映河南抗战历史的影视剧,如电影《狼牙山五壮士》(注: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宋学义为河南籍)、《杨靖宇》和电视剧《彭雪枫》等。这些影视剧反映的是河南抗战史上的著名抗战英烈的感人故事,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电影《1942》反映的是河南抗战历史上遭受的特大旱灾之下,民众在战争和天灾的双重打击之下的生存困境。《1942》中对国民党在天灾面前对民众生命的漠视进行了展示,尤其是在河南遭受天灾的情况下,对河南民众征收的军粮仍旧十分沉疴,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为什么国民党的抗战不得民心。思政课教师应在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影视剧展现的时代背景和相关史实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摘取这些影视剧中的精彩片段,以团队的形式展开分工合作,以情景剧的形式再现这些精彩片段。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用心感受影视剧中的历史史实,进而加深对于那段历史的认识,了解国共两党在河南抗战中不同的路线、方针以及不同的抗战效果,从而认同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地位。

(五)“访”:参观抗战遗址、纪念馆

抗战纪念馆、英雄纪念馆、战争遗址等,陈列着许多的历史照片及影像资料,折射出了宝贵的英雄主义与崇高的大无畏思想[10]184。河南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中,有许多抗战遗址、纪念馆。如安阳有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濮阳的濮县惨案纪念碑、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抗日堡垒“武联防”纪念地、汪洋故居等,开封的抗战时期河南省委旧址,济源市坡头镇泰山村杜八联革命纪念馆,焦作沁阳太行常平抗日阻击战遗址,洛阳的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纪念馆、王寨村抗日旧址,郑州的登封抗日县政府旧址、皮定均工作旧址、董天知将军故居、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等。这些抗战遗址、纪念馆承载着不同的抗战记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思政课教师应在各方的支持下,组织学生到这些抗战遗址、纪念馆进行实地参观,通过文字介绍,图片、视频展示,导游介绍等在亲临其境中了解历史,感悟历史。高校还可以建设虚拟仿真项目,使学生在校园中即可通过网络进行参观,扩大实践教学的效果。

(六)“创”:创作文艺作品

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颇为重要,思政课也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作文艺作品无疑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河南抗战的史料,如档案、报刊资料、日记、回忆录、口述史料等,结合学生专业,可以让文学类专业学生创作抗战诗词、音乐类专业学生创作抗战歌曲、美术类专业学生创作抗战书画,动画专业学生创作抗战小动画等,其他如制作抗战标语、剧本、情景剧等,均可与前述“读”“唱”“讲”“演”等实践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创造精神。比如九一八事变后,开封各校推出五名学生代表赴南京参加全国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代表大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一史实,进行发挥创作,呈现这一历史事件。在创作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引导,注重锻炼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和根据史料进行艺术加工的能力,尤其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创作理念,以宣传正能量为主,以塑造良好道德风尚为目的。

(七)“研”:撰写研究成果

开展社会调查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做法之一。其中可以设置与河南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相关的社会调查,如《家乡抗战史话》《家乡抗战著名人物事迹》《家乡抗战遗址开发与保护调查研究》等。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现实状况,尤其是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情况,思考如何挖掘其社会价值。还可以让学生对一些经历过河南抗战的老人进行口述资料搜集,为保留抗战记忆做些具体并有价值的工作。在一些文科专业中,更可以结合其专业培养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如结合历史专业学生为其提供河南抗战史方面的科研选题,结合思政专业学生为其确定河南抗战精神方面选题,结合文学专业学生为其提供河南抗战文学方面选题等。让学生在搜集相关史料和科学构思框架的基础上,写出学术论文,进行学术锻炼,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训练,提升思想认识与提升专业素养相结合。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与专业课教师互相配合,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合力,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共同提升。

(八)“写”:写出实践心得

写作实践心得具有总结性质。与上述撰写研究成果不同,写作实践心得以汇报学生参与实践各环节的收获为主。思政课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践心得中至少汇报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参与的实践环节有哪些?二是在实践环节中做了哪些工作?尤其是以团队完成的实践教学中具体承担了什么工作?三是在实践教学中自己有哪些收获,尤其是思想上有哪些触动?通过撰写实践心得,一方面是学生进行了总结,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考核、评价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利用好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

只有对本地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有较为详致的了解,才会结合课程特色将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这就对思政课教师掌握和运用本地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发挥团队优势,集体攻关,编写本地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案例库,将搜集到的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梳理,并相应地设计好在实践环节中的运用建议,对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材料和集体智慧支撑。

(二)做好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与前期设计紧密挂钩。实践教学之所以称之为“教学”,而非“活动”,就在于其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严密的实施流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好思政课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一是要设计好与各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契合,运用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二是要设计好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的关联,运用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要为理论教学服务,而不是两张皮,各自为政。

(三)加强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价

历史文化故事范文篇10

关键词:邢台;历史文化资源;对外传播

一、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重要性

21世纪,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足迹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更远处,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工作也随之走遍全球。作为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拥有光彩夺目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工作对于中国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邢台作为殷商古都,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且这些资源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是邢台地区优秀的文化遗产。做好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对外传播工作,对于扩大邢台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打造邢台的城市文化名片,提升邢台的文化软实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要使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为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所认识、理解和接受,就必须打破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因此,将历史文化资源整理翻译成相应的外国语言文字成为历史文化资源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现状

在众多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下,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记录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成绩有目共睹。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了《邢台历史文化论丛》、《邢台历史经济论丛》、《郭守敬研究》、《三代文明研究》、《邢台通史》、《邢台历史文化辞典》、《邢台历史大事件》、《邢台县历史文化读本》、《邢台历史之谜》、《人文邢台选集》等数十种历史文化研究书籍,成立了邢台历史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研究队伍日益壮大,涌现出一批历史文化研究的带头人。在整理研究历史文化的同时,市政府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保护与整理工作,对卧牛城传说、顺德扇鼓、邢台皮影、内丘神码、巨鹿织锦、太平道乐进行立项保护。其中内丘神码已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另外,邢台市政府、邢台县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组织已经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宣传活动,如中国•邢台天河山七夕爱情文化节、清河县乡村旅游暨山楂节、秦王湖牡丹节、九龙峡桃花节等,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大量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考察、学习和欣赏。然而关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对外传播研究为数不多,目前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有《邢台文化手工艺产品的对外传播及英译策略研究》[1];《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调查研究》[2];《河北省旅游公示语英译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邢台市为例》[3]。这些论文对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对外传播现状做了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的建议和对策。比如,庞云玲提出政府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投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水平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等。然而这些研究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很少有实质性的成果可供借鉴和应用。

三、提升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对外传播质量的途径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质量。1.整理出版系统介绍邢台历史文化的外文出版物。虽然介绍邢台历史文化的中文出版物已经有很多,但是目前还没有一本介绍邢台历史文化的外文出版物。邢台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牛郎织女的传说、平乡梅花拳、威县乱弹等,然而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缺乏外国文字的翻译介绍,更没有相关外文出版物对其进行宣传,这些资源很难被外国友人知晓。2.制作历史文化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共享传播平台。信息化时代,数字平台和数字资源的传播速度远远超出传统的媒介。然而,关于邢台历史文化根本没有专门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甚至很少能在国外的主流网站上(比如YouTube)搜索到关于邢台的音视频资料。要知道,网络平台的传播力量不可小觑。央视自从2015年在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建立春晚官方频道以来,吸引了众多海外粉丝,很多网友表示爱上了中国的这台超级晚会,爱上了中国文化。如果能把邢台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通过这样的平台上传,一定会获得很多粉丝的点赞。3.提升历史文化景区公示语翻译质量。邢台拥有众多历史文化景区,如郭守敬纪念馆、紫金山、天河山等,要把这些景区打造成国际化的景区,就必须先从景区公示语翻译质量上下功夫。景区公示语翻译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相关历史文化资源传播质量的高低。景区故事能不能被外国人理解和欣赏,取决于故事有没有很好的被翻译成外文。目前,邢台的历史文化景区很多没有外文公示语,也有很多景区有外文公示语,但是译文质量很差,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哭笑不得。主要原因还是旅游管理部门和景区对于外文公示语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景区甚至直接使用网络翻译的公示语,结果可想而知。

四、对外传播视角下的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翻译

历史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任务就是“让世界了解邢台”。但由于历史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文化内涵深厚,翻译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为了提升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对外传播质量,相关文献或公示语的译者在翻译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文化传真。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4]。所谓归化翻译法,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地道通顺的译文,把原文中出现的异国情调的元素本地化处理,以减少译文对于读者的陌生感。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考虑的重点是翻译出来的东西要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而所谓异化翻译法,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就是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的文化特色,保存和反映异域情调和语言风格。鲁迅先生曾经讲过:“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鲁迅所讲的“异国情调”指的是在译作中保留源语言所属文化的文化特色,从而能使读者感受到这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作品。韦努蒂也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言进行异化处理,向读者揭示源语言和目的语在表达和文化特色方面的不同。因此,译者只考虑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差异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深入挖掘源语言和目的语所属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巧妙地处理。如果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译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那就是非常成功的翻译。这里我们把这一翻译原则叫做“文化传真”。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翻译涉及到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我们向国外介绍邢台历史文化时能不能让西方读者切实感受到邢台历史文化的特色,是译作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邢台历史文化资源的翻译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文化传真”的基本原则。不能因为语言的转换,而使我们的文化失掉了色彩,甚至变了味。邢台历史文化资源中有很多的典故和习语,为了能够有效地传播邢台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形象,这些典故或民间的习语要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然而,为了使外国读者更容易理解,有时需要使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举例来说,汉语中有个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翻译这个典故时,要考虑到西方很多国家是基督教文化,这些国家的人对于“和尚”不甚了解,更没有听说过关于和尚的典故,所以这个典故的翻译有必要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Onemonk,twobuckets;twomonks,onebucket;threemonks,nobucket,nowater—morehands,lesswork.这样既翻译出句子的表层含义,又向国外读者介绍了中国文化。要做到“文化传真”,译者必须具有中西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知识和能力,对源语言和目的语的风俗文化、政治经济、思维习惯等各方面都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通过充分对比源语和译语的语言和文化内涵,译者才能融会贯通,窥探到两种语言及文化各自的精妙之处,从而自如地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在翻译中实现既忠实于语言又忠实于文化。有志于从事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翻译整理工作的译者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庄严的使命感,把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看作神圣的事业,一丝不苟地翻译好每一个字每一句话。2.目的法则。对于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翻译,要优先以翻译的目的和对象为导向,切实提高跨文化传播效果。所谓翻译目的论,就是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换言之,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就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对外传播外译来说,翻译时不是只是单纯地注重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还必须认真考虑中外文化差异问题,避免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对外传播冲突。译者翻译过程中要先了解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传播的目标读者是哪个国家的,这个国家有什么文化背景,哪些文化是和中国文化相冲突的。比如,中国人忌讳“戴绿帽子”,而爱尔兰人以戴绿帽子为荣,认为这会带来好运。翻译中要处理好类似的文化差异,灵活的选取翻译策略,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外国人对邢台历史文化的误会和曲解[5]。总的来说,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相关文献的翻译,从对外传播的角度看,应该把外国读者的文化背景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要充分考虑目的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将文化差异、思维方式、民族情感和语言翻译融会贯通,最终才能翻译出目的读者喜闻乐见又不失真实的好译文。

五、结语

以来,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传播工作。文化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做好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对外传播工作,对于提升邢台市文化软实力,增强邢台文化自信,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提升邢台乃至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魅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需要借力于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深入开展,只有当外国人很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他们才能接纳中国,接纳中国制造,这对于发展中国的对外经贸合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芳.邢台文化手工艺产品的对外传播及英译策略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4(02):43-44.

[2]庞云玲,李子媛.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调查研究[J].新课程(下),2016(05):31-32.

[3]杨晓妹,钱立娟.河北省旅游公示语英译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邢台市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14(02):139-141.

[4](美)韦努蒂.译者的隐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