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治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6 16:35:12

广告治理

广告治理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关于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的工作部署,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野广告”、“牛皮癣”等乱贴乱画问题为重点,全面深入地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使我区环境容貌得到明显改善。确保在专项治理活动结束时,基本消除全区所有建(构)筑物立面墙体、公共设施及地面上的各类“野广告”,并建立健全实现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

二、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野广告”专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政府决定成立“野广告”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野广告”专项治理活动的组织协调。办公室设在区城管执法局,办公室主任由区城管执法局局长担任。

三、整治内容

全区一、二、三类道路两侧建筑、背街小巷、城中村喇叭口、市政、供电、通信、交通、广告等设施上和地面上张贴、涂写的各类“野广告”以及散发各类“野广告”的行为。

四、整治措施

(一)区城管执法局要做好对所有沿街建(构)筑物和其它载体上乱涂写、乱张贴“野广告”联系电话的拍照取证工作,并将号码及时输入恶意信号追呼系统进行强制追呼。

(二)区城管执法局要将“野广告”专项治理工作同日常执法管控工作结合起来,发现散发卡片、传单式小广告,各类招商、招工、招聘、招生以及降价促销、提供家政服务、中介服务、售房、出租、转让、求租求购等商业类的“野广告”违法行为,要立即予以制止并没收违法物品,同时,按照卡片、传单、张贴物上提供的信息加大管理力度,依照《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市禁止乱张贴乱涂写暂行规定》(市政府令53号),从重处罚。

(三)区市容园林局要加强与城管执法局的联系和协作,尤其要在“野广告”治理成果的巩固上下功夫,将辖区保洁员一线监督举报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防止各类“野广告”现象出现反弹,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一线保洁员举报时,各街办将收集的相关资料交区市容园林局,由区市容园林局统一向区城管执法局提供举报资料。

(四)区市容园林局及各街办要组织保洁员于每日上午8时前对“野广告”进行清除。在工作中,要以全区道路人行道、公交站点周边、商场、超市周边及各类建(构)筑物立面、地面、围墙、行道树上的粘贴、喷涂“野广告”为重点,天天检查、天天清理。“野广告”清除后的效果应与原有色调相符,不得随意涂盖,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

(五)各街办要继续加大对沿街各单位落实门前“三包”责任的检查,督促单位和个人按照《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及《市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履行职责,及时清除责任区内建筑物立面、地面的“野广告”。对不履行职责,清除“野广告”不力的,将相关资料情况报区城管执法局,区城管执法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实施处罚。

(六)各街办要负责本辖区内的城中村、喇叭口和社区的“野广告”清理工作,对于在这些区域墙面、楼体外侧、居民楼道等公共场所随意张贴、喷涂各类“野广告”的行为,要发动群众进行监督,并组织力量及时清除。

(七)各街办要督促本辖区城市公共设施的产权单位自行清除公共设施(邮电、电信、传媒、供水、供电、环卫、交通、雕塑、城市消防栓、公共休闲座椅)上的“野广告”。

(八)区城管执法局要积极协调公安城管四大队,加大夜间巡查力度,在对违法人员形成威慑的基础上,主动受理社会各方面提供的各种办理假证、假文凭、假机动车牌照、高利贷、非法行医、出售和回收各类非法物品、走私物资、高薪聘用男女公关、情感陪护等“野广告”违法犯罪线索,追根溯源,全力侦破,力争铲除一批制假贩假的“黑窝点”。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区级有关部门和各街办要高度重视“野广告”专项治理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四城联创”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结合本部门、本辖区的管理实际,进一步细化任务,做到责任到人,扎实推进这项工作,确保在国庆节前大见成效。

广告治理范文篇2

一、虚假广告的概念

虚假广告有广狭两义。广义的虚假广告不仅包括商业性的,还包括非商业性的,如公益广告、科普宣传等。狭义的虚假广告则仅商业性的。本文采狭义一说。

所谓虚假广告,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为牟取非法利益而在广告中采用欺诈性的手段,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作不真实的或引人误解的表示,导致或足以导致消费者对其产生高期望值从而作出错误判断的广告。众所周知,在众多的宣传手段中,广告以其传播速度快、效率高、面向的对象广等优势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宠儿”,而虚假广告作为广告的一种“变态”,同样具有上述优势。并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成本之低及利润之高是真实广告所不及的,因此,在形式众多的虚假宣传中,虚假广告成为许多不法分子用来牟取暴利的首选工具。

实践中许多人也往往把虚假广告与虚假宣传不加任何区分地直接划等号,这实际上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虚假宣传则是指经营者为牟取非法利益而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作不真实的或引人误解的表示,导致或足以导致消费者对其产生高期望值从而作出错误判断的宣传活动。其实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有许多重要的区别。

我们先来看一下它们的相同之处:从法学的角度看,二者同属意思表示的范畴,并且均属于有瑕疵的意思表示,即虚假的、欺骗性或误导性的意思表示;从行为的角度看,二者都属于侵犯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之列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之列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从法律规制的角度看,由于虚假广告与虚假宣传行为侵害的客体往往不是单一的,它们在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可能侵害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因此,二者都受《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产品质量法》等多维法律的规范;从判断的标准看,二者都以“虚假”作为标准。何为虚假,即“跟实际不相符合的”:既包括那些子虚乌有的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也包括那些被歪曲了的与实际不一致的事实。具体来说,即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作不真实的或引人误解的表示;从行为的手段上看,它们都具有欺骗性、误导性,并且往往比较隐蔽,一般消费者因为知识的局限而不易识别它们的庐山真面目;从主体行为的目的看,二者都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即使某些虚假广告或虚假宣传目的在挤垮竞争对手,但其商业性的特点决定其最终目的均可归结为追求某种非法利益;从社会危害的角度看,二者都会侵害消费者与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导致市场信任危机,严重时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最终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尽管二者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重要区别:第一,层面不同。虚假广告是虚假宣传的一种形式,虚假宣传包含虚假广告,从总体关系上,二者为种属关系。这一点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第1款的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第二,主体不同。虚假广告的主体是广告主(商品的经营者和服务的提供者)、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虚假广告以外的其他虚假宣传的主体通常是商品的经营者和服务的提供者,或是与之有某种经济利益关系的其他主体,例如为产品或服务做虚假报告的某些专家、学者等等。第三,客体不同。虚假广告的客体是广告行为,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而虚假宣传的客体是宣传行为,即“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包括广告和广告以外的其他方法,其他方法主要包括新闻会、新产品或服务推介会、商品信息会、展销会、促销活动、雇用他人或向他人进行销售诱导(俗称“托儿”)、利用大众传媒作引人误解的报道(以非商业广告的方式如通过播放新闻、采访、发表文章等对商品进行宣传报道)、介绍新产品或服务的专题报告、讲座或座谈会等等。由此可见,虚假宣传的客体要远远地多于虚假广告的客体。第四,对象不同。虚假广告面对的对象一般是社会公众,而某些虚假宣传面对的对象是某些特定的人群,例如促销活动、新产品或服务推介会、产品或服务的专题报告、座谈会等等。第五,适用法律规范不同。对虚假广告而言,我国有专门法律《广告法》来禁止虚假广告,规范广告活动并保护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而对虚假宣传而言,则没有针对性的专门立法。因此,虚假宣传中除广告之外的其他虚假宣传都不在《广告法》的调整范围之内。同时,由于虚假广告是虚假宣传的一种形式,因此,用来规范虚假宣传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产品质量法》等都适用于虚假广告。

二、虚假广告的特征

1.虚假广告的媒体多元化。虚假广告除了少量违规通过正规媒体如电视、广播、户外媒体、正规报纸及杂志等以外,大多通过一些非法渠道进行传播。其传播的媒体呈多元化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通过户外到处张贴或刷制小广告。这一形式已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生活,尤其是给城市环境卫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近几年各大城市几乎都在采取各种方式与这类虚假小广告作斗争。这类广告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广告管理部门的批准,传播者往往是一些无照经营的小作坊、个体户及一些农民工。他们深夜雇人出没于大街小巷之间,到处乱张贴乱印制,这类广告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民工进城进行简单的生活服务或非法行医广告。二是通过印刷纸质的小传单、小手册、小卡片等随处进行散发,或者通过杂志或报纸及通过邮政等渠道进行散发。这类广告比第一类要“文明”一些,采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雇用民工或其他人员站在交通要道向行人散发,或是夹在报纸中间通过报纸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或者是直接雇人送到居民的报箱或门缝中,还有的是通过雇人大量收集地址然后通过写信邮寄至消费者。这类广告大多是虚假医药广告、虚假的服务广告、非法的交易广告等等。三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虚假广告。如强行向别人的电子邮箱中发送垃圾邮件、在他人的网站上虚假商品及服务广告、在BBS公告板上虚假服务信息、通过自己制作的网站虚假广告。这一形式已引起有关法律专家的高度重视,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消费者与商家之间需要建立完全的信任关系,双方无法真实了解对方的信用状况,这给不法者造成大量的可乘之机。他们利用虚假广告很容易给消费者造成损失,这一形式应成为广告管理部门打击的重点。四是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虚假信息。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虚假消息,骗取他人的钱财,达成非法交易时有发生。五是通过电视及广播有偿新闻或者其形式与新闻相混淆,让消费者无法分清是广告还是新闻。现在很多的商家与电台及电视台联办节目,将广告制作成新闻或专题片的形式,在电台或电视台播放而不注明是广告。有的在报纸上请记者写出专题报道与新闻混在一起而不注明是广告,使消费者误以为是新闻而上当受骗。还有的药品厂家请来专家或者老人现身说法,故意引诱消费者购买其产品。还有的商家请来名人在广告中作虚假陈述,声称自己正在使用该产品,其功效如何如何,其实该名人根本就不了解产品,更谈不上使用该产品,这在国外是严格禁止的。

2.虚假广告内容夸大化、行业集中化。虚假广告比较集中的行业是药品、保健品及房地产行业,夸大内容、夸大功效、夸大事实几乎是所有虚假广告的共同特点,如有的药品号称“包治百病”,能“立竿见影”,有的吹嘘能治愈癌症、顽固性疾病,有的宣扬迅速瘦身、快速长高,有的声称其药品解决了医学界的世界性难题,或者使用一些绝对化的术语声称自己的产品为“世界首创”、“全国第一”、“世界一流”、“最新技术”等《广告法》明令禁止使用的语句。有的虚假广告故意玩弄科学术语,用一些消费者摸不着头脑的词语描述其产品;还有的虚假广告假借患者、专家、医疗机构名义作证明,由退休干部、居民现身说法,推销产品。有的虚假广告以虚假承诺做诱饵欺骗消费者。我国《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标准》等规定,药品、医疗器械不得出现以下形式的广告活动:宣传疗效和治愈率,如“药到病除”、“根治”、“一盒见效”;保证治愈或者隐含有保证治愈,如含“无效退款”、“保险公司承保”等承诺;利用医疗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等等,有上述行为的广告都是虚假广告,是违法的。

三、虚假广告的类型

虚假广告分为欺骗性虚假广告和误导性虚假广告二类:

1.欺骗性的虚假广告。即广告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欺骗消费者。这类内容失实的虚假广告主要有:(1)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产地、用途、质量、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或者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允诺的表示不符合实际;(2)广告中使用的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等不真实、不准确;(3)广告中对未取得专利权的谎称已取得专利权,或使用未授予专利权的专利申请和已经终止、撤销、无效的专利做广告等。

2.误导性的虚假广告。它是指广告商采用暗示或模棱两可的陈述,诱使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产生错误的理解。其主要手法有:(1)通过文字、图案等方式对消费者进行暗示、诱使消费者产生错误的联想。如大众传播媒介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广告,使消费者误以为是真实的新闻报道;(2)在广告中使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诱导消费者作出错误的判断。如商品房广告中常出现诸如“离市中心只需10分钟车程”的字眼,而这到底指的是直线距离还是实际距离,是指汽车高速行驶状态还是正常行使状态,广告中则避而不谈。

四、虚假广告的社会危害

虚假广告作为广告的一种“变态”,是市场经济的非正常产物,它对我国的经济有着极大的危害。具体来说,其危害性如下:

1.它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由于虚假广告内容不实,受虚假广告宣传的影响而购买其产品或接受其服务的消费者必然会在经济、身体、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2.阻碍广告事业的健康发展。虚假广告的暴利使得虚假广告的主体有利可图而对虚假广告乐此不疲,这对合法的广告主体会造成很大的冲击。面对暴利的诱惑,人们会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制作貌似真实的具有更大欺骗性的虚假广告上,这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广告业而言,无疑是其健康发展一个巨大障碍。

3.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市场竞争是市场运行有序化、有效率的内在动力,其核心在于竞争的公平性,公平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然而,虚假广告却大大破坏了竞争的公平性,其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它们在使不法经营者获得暴利的同时必然会侵害合法经营者的权益,直接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虚假广告是市场公平竞争的严重障碍,影响竞争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引起市场混乱,扰乱市场秩序。

4.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大量的虚假广告导致大量虚假产品或服务流向市场,这同时意味着大量合格产品或服务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大量质量低劣的产品或服务进入消费与生产领域,因其质量不可靠、无效而被废弃不用或提前淘汰,而大量合格的产品或服务却“英雄无用武之地”;虚假广告的制作和,必然以合法广告的舍弃为代价;还有被侵权企业不得不斥巨资打假。这一切都将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5.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造假企业因消费者拒绝再购买而使产品滞销,经济效益下滑;受害企业因不法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影响其经济效益;农民和生产企业购买虚假广告商品,会直接破坏工农业生产。这些都会使国家税收减少,同时,国家又要支付大量的打假费用,从而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6.影响社会再生产的健康运行。社会再生产离不开准确的供求信息,然而,虚假广告使得客户和消费者被误导,导致供求机制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上的供求状况,致使供求机制受阻,长此以往,必将使得社会再生产无法顺利进行,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虚假广告成因之分析

1.暴利诱惑是虚假广告产生的经济动因。一些生产和服务企业为了片面追求生产利润,扩大经济效益,公然置国家法律和法规于不顾,置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我行我素,铤而走险,公开违法,无中生有地编造或者肆意夸大商品的功能,使广大消费者上当受骗。如在一些药品宣传中,往往只强调药品的疗效,而回避其副作用,一些厂家生产的化妆品宣传言过其实,给消费者造成了伤害。一些生产者将其食品冠以“保健”两字,甚至有的当作“药品”进行销售,夸大其保健作用,误导、坑骗广大消费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信息不对称为虚假广告存在提供契机。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者(或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由于对产品的成本、质量等信息非常清楚,从而在交易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消费者具有非专家购买等特点,故消费者对所要购买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具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其劣势地位显而易见。

3.广告媒体素质低下为虚假广告泛滥架设了桥梁。(1)部分广告经营者职业道德观念淡漠。在近几年的经济活动中,他们只注重追逐物质利益,导致了道德水准下滑,庸俗的“搞活观念”使一些人产生了“只要赚钱就是本事”的想法,见利忘义,抵制不了广告主的物质引诱,拉拢腐蚀,为虚假广告大开方便之门。(2)法制观念淡漠。一些广告经营者无视国家法律尊严,对法律法规视而不见,明知故犯。因此,在对广告客户的验证审查方面,抓得很松,有的甚至放弃审查,来者不拒,给钱就服务。如时下令人眼花缭乱的医疗广告,其真实性却很低下。据国家工商局、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的广告客户必须持有省级卫生部门出具的“医疗广告证明”,方可进行宣传,广告经营者承办或医疗广告,必须查验广告客户有否“医疗广告证明”,不具备者,广告经营者不得承办或。但实际上,不少媒体不顾上述规定,只要广告客户出钱,不管手续是否齐全合法,便予以刊登。(3)广告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层次不合理,教育投入薄弱。广告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一定的营销学、传播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种学科知识和具体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及时掌握广告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行业规范,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侵蚀。而目前广告从业人员多数为初、中级专业水平,广告教育投入薄弱,既无长远的教育规划,也没有专门的基地,而且大学院校培养广告专业人才与实际需要存在很大缺口。

4.消费者弱势地位造成纵容空间。(1)“消费者惰性现象”。所谓“消费者惰性”,是指消费者在受了广告的欺骗后,如果预期投诉收益小于投诉成本,他就会放弃投诉。消费者预期投诉收益等于预期胜诉的赔偿费用与预期胜诉的概率之积;预期投诉成本包括预期投诉所花费的金钱成本(包括可能的交通、食宿及通讯费用等)、时间成本和精力耗费等。现实生活中,消费者投诉的成本很高,而胜诉的赔偿费用很低,有时仅仅是退款或换货,因此消费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受到虚假广告的侵害后,权衡得失,特别是在损失较小时,只好放弃投诉,从而对虚假广告无形中造成了纵容。(2)消费者胜诉的“外部经济性”抑制了消费者投诉的积极性,消费者胜诉是一种“公共物品”,它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旦有一个消费者胜诉,经媒体或消费者协会等单位“曝光”后,会使同样产品的消费者在得知自己上当受骗后也要求赔偿,潜在的消费者也会由于停止购买而获利。出于“搭便车”心理,一些消费者在受骗后不是积极运用正当合法手段去维护自己权益,勇于揭露虚假广告的真实面目,而是采取沉默、观望态度,想等别人胜诉后自己坐享其成,这种心理使得消费者对揭露虚假广告反应淡漠。(3)消费者法律意识不强,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广告管理法律体系的相关法律,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了保障。但据调查,中国城市消费者中只有50.4%的人对该法有所了解,其中38.7%的人表示“了解一些”,9.8%的人表示“比较了解”,1.6%的人表示“非常了解”,并且13.7%的消费者不知道《消法》;而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对该法了解程度更低,只有34.71%的农村消费者基本了解或部分了解《消法》,知道其中保护“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内容。由于消费者的法律知识欠缺,因而他们在受到虚假广告的危害后,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这等于无形中纵容了虚假广告的存在和泛滥。

5.广告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和执法力度不够使虚假广告有机可乘。自广告业恢复发展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广告法律、法规和规章,特别是1995年2月1日《广告法》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广告法制建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现行广告法律法规日益暴露出一些不完善的地方。(1)对虚假广告规定的处罚力度不够。如《广告法》对虚假违法广告最重的处罚为“停止,公开更正,并处广告费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按照这种规定,即使做虚假广告的人或单位受到最重的处罚,他们仍然还是有利可图的,何况执法机关在实际执法时,很少出现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因而违法者权衡得失后,为了谋取暴利便甘愿铤而走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广告法》的威慑力。(2)现行的广告法律法规缺乏对以网络广告为代表的新型广告进行监管的法律依据。随着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以网络广告为代表的新型广告不断涌现,现有对广告监管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很难对新型广告进行有效规范,因而部分人便通过互联网虚假广告,逃避法律制裁。(3)现行广告法律法规中缺乏全国统一的广告内容审查细则。《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虽对广告内容规定了原则、标准,但过于笼统、抽象、不具体,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可操作性较差。表现为某些虚假广告在被某地经营单位拒绝制播后,由于审查标准不统一,再到异地则可能很容易就找到制播单位而得以。

6.社会力量未能全力参与是虚假广告屡禁不止的深层次原因。(1)消费者未能有参与广告监管的自觉性、主动性。由于广告法尚未广为人知,消费者自觉抵制虚假广告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因而对虚假广告未能形成家家参战、人人围攻的势态。(2)新闻媒体参与广告监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表现为未能对广告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未能对商德进行引导和灌输,未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3)广告行业自律作用发挥不够。我国广告行业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自律规则不够完善,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开展公平有序的正当竞争和时时处处注意职业道德规范都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广告行业自律的作用尚需加强。(4)与广告有关的其他部门亦未能积极主动地协同广告执法机关开展对虚假广告的综合治理。

六、虚假广告治理的对策

经济生活离不开广告,而市场经济社会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需用法治来规范,当前虚假广告的蔓延也是由于相关的法治环境不尽人意,所以首先要健全法治。具体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立法

(1)虚假广告范畴应予扩大。《广告法》有关虚假广告的规定过于简单,既没有明确的概念,又没有具体的认定标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易造成虚假广告认定方面的混乱。另外,《广告法》规定的虚假广告的范围仅限于商业广告,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广告法》没有包容的“边缘性”广告,如带有宣传色彩的虚假公益广告,虚假科普广告等,它们均被排除在《广告法》的范围之外而依然逍遥法外。

(2)建立规范的虚假广告公众举报制度。虚假广告同其他违法行为的重要区别在于虚假广告的公开性和其它违法行为的隐蔽性,这就是建立虚假广告公众举报制度的依据和意义所在。建立这一制度必须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要有明确的受理机关和举报方式,以解决向谁举报和如何举报的问题;二是要有负责的查处结果反馈公告制度,这是对举报者负责态度的对应;三是应有必要的物质奖励措施,以调动举报者的积极性;四是应当依举报者意愿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国务院有关文件中已经规定了类似的举报奖励制度,可资借鉴。

(3)赋予广告受众对虚假广告的起诉权。首先,从广告目的、广告行为、广告结果三个方面可以确定,广告主与广告受众之间的直接法律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其次,虚假广告必然会有社会危害性,否则法律不应确定其违法。广告的对象是广告受众,虚假广告的危害性也必然及于广告受众。第三,广告受众在受到虚假广告侵扰时出现的精神不愉快、反感甚至愤怒等,就是其权利受到侵害的客观表现。权利受到侵害,就应当明确权利主体寻求司法救济的途径。至于该种权利的性质,可依据《广告法》关于“广告内容应当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身心健康”的原则来确定。因此,赋予广告受众对虚假广告的起诉权,在法理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中是有益的。

(4)虚假广告的法律构成与责任应予以明确

a.法律构成要件。一是责任主体,根据国际上的惯例,虚假广告的行为主体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商品推荐者。我国《广告法》已把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列为责任对象,但未列入商品推荐者。而欧美国家的广告法中明确规定:无论是明星、名人还是专家权威人士,都必须是产品的真实使用者,否则便是虚假广告;同时,如果证词广告暗示证人比一般人更有权威,也应有理有据,否则视为违法。建议我国的《广告法》将那些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服务的公民也列为责任主体。二是主观方面,行为主体主观上须具有欺骗或误导消费者的目的。所谓误导,是一种不确定的、含有模糊性的、极易使人产生误解的现象,它使广告原意与广告在一般大众心目中产生的印象相背离。笔者认为判断欺骗或引人误解,应以普通消费者的典型购买状况为准。另外,如果广告主要部分在外观上、名称上、观念上采取欺骗或使人陷入错误的方法,即使附属部分真实,仍应属于虚假表示。至于消费者是否受到实际损失(是否真正受骗或被误导)不影响此行为的成立。三是客观方面,虚假广告行为是具有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在广告设计、制作、、等过程中,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或虚假表示的行为。四是侵犯客体,虚假广告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妨碍了正常的行政管理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公平竞争,侵犯的是复杂客体,这就涉及到法律责任的竞合问题。

b.责任竞合。作为规范广告行为的专门法《广告法》是政府介入广告行为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所有虚假广告都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在许多场合下,虚假广告还可能同时带来民事责任。怎样处理不同法律之间相应规定的交叉和冲突,现行法律并未给予回答,笔者认为在实践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其一,多数情况下,虚假广告不仅违反了《广告法》,而且也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由于这几种处罚都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的,根据“一事不再罚”原则,只能根据一个法律依据给予处罚;又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和“后法优于前法”的处罚原则,对这类虚假广告只能根据《广告法》给予处罚。其二,有些虚假广告的行为,如在广告中冒称专利产品、专利方法、冒用质量标志等,不仅违反了有关商业广告的法律规范,而且也违反了《专利法》、《产品质量法》有关规定,对于这种情况,多个有权处罚的行政机关(工商行政管理、专利管理、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遵循互相配合、分工负责的原则,在坚持同一机关不得对同一行为,不同机关不得就同一处罚种类实施重复处罚的前提下,对该虚假广告行为依法分别予以处罚。其三,如果虚假广告致使他人蒙受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即带有民事侵权性质,除承担行政责任外,应同时承担民事侵权责任;若虚假广告中承诺的利益或服务为虚假承诺,则应同时承担民事违约责任。行为人责任如果既符合一般侵权或违约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又符合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时,受害人会产生两种请求权,此时应当避免不同部门法对于同一行为的法律责任的处罚规定各不相同的现象,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4条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可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广告法》第37条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并处广告费用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两个条文规定显然有出入,建议在以后立法中要协调同一行为的不同罚则。

c.表现形式。虚假广告的表现形式应辅以列举式说明以便操作。虚假广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欺骗性虚假广告;第二类是误导性虚假广告。

欺骗性虚假广告在实践中主要有下列表现形式:其一,产品来源虚假:通常采取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标榜自己“正宗”的商品或服务;其二,功能虚假:指广告宣传的商品或服务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广告中所宣称的功能和用途;其三,价格虚假:指采用谎称降价、隐藏部分价格、不明码标价等方式诱骗消费者交易;其四,品质虚假:指广告宣传的商品或服务并未达到广告中所说的质量或技术标准;其五,证明虚假:即广告假借他人的言论或采用欺骗性的证据宣传商品的质量功能等。

误导性虚假广告在实践中经常有如下表现形式:其一,移花接木。通过文字、图案等感知物象,使大众产生错误的境连效应或类推心理。例如录音磁带上印有某著名歌星照片,封底印有歌曲目录,旁边表明“某某歌星原唱”,而实际上磁带是另一些歌手演唱的同名歌曲,这种境连效应极易引起人们的误解,产生错误判断。其二,数量误导。在广告中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如“买一送一”等广告词,很容易使大众产生错误判断。其三,角色误导。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误导消费者。现代广告中常采用名人推荐式的表现手法,以增强广告的亲近感和真实感。但若推荐者未使用过或并未真实认同本产品,则容易使大众产生错误判断。

2.强化执法

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增加经费。建议成立各级防治虚假广告委员会,专门从事防治虚假广告工作。内设宣传部、审查部、投诉部、监督部等,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要配备足够的人员并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建立一支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的防治队伍。要筹集足够的资金,除国家财政拨款外,还应建立防治虚假广告的公积金和保证金制度,以保证必要的费用开支,加大管理处罚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委员会自身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纪律,规范执法行为。对于违纪者,要严肃处理,以保证委员会执法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广告活动的法律管理,加大对虚假广告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情节严重者,要处以高额度的罚款,对于触犯刑法者,一定要判刑治罪。要坚决执行“更正广告”的规定,在查处虚假广告案件时,应责令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机构,在相同的范围内,采用相同的方式、次数和时间,“更正广告”,并赔礼道歉,这种“请君入翁”法是整治虚假广告的特效方法。加强对广告的社会监督,就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社会监督工作由监督部具体负责,监督部通过与同级有关部门和协会联系,建立监督网络,这样便形成从中央到基层的层层监督网。要聘请责任心强、懂业务、敢斗争的消费者组成一支专职的防治队伍,并广泛发动消费者,参与虚假广告的防治。开展评选最假广告活动,由监督部组织消费者投票评选并公布结果,让该广告造假者无地自容。开展“红黑牌”活动,在调查掌握确凿证据的基础上给没销售虚假广告商品的企业挂红牌,反之挂黑牌,不搞终身制,定期检查更换,促使企业“弃假从真”。

3.行业自律

(1)确定广告协会的法律地位。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把广告协会的地位和作用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大部分广告行为靠行业内部的制约规范。

(2)制定行业规则,形成审查监督机制。第一要审查广告内容的真实性;第二要审查思想性,杜绝不健康的广告对大众的不良影响。

(3)加强广告市场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发展与繁荣广告文化市场,必须建立一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高超技术的广告文化创作与经营队伍,进一步提高广告文化的思想性、真实性、典型性,把握广告宣传中的人生价值取向。

广告治理范文篇3

[关键词]商业广告骗术治理

商业广告骗术是指利用广告故意使公众对其商品或服务产生错误认识从而获取非法利润的宣传手段和方法。商业广告骗术就是广告与骗术结合,是以广告形式对受众(消费者)进行欺骗的不正当手段和方法,可以说是“阳光下”的欺诈。

一、商业广告骗术的特征

(一)商业广告骗术利用媒体多样化

通过媒体传播是商业广告骗术最本质的特征。当今,媒介资源的丰富和传媒技术手段的进步在方便、快捷地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也为商业广告骗术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其借以利用的媒体也呈多样化特点:一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大众媒体;二是在户外到处张贴或刷制;三是通过印刷劣质地小传单、小册子、小卡片等随处散发;四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五是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虚假信息。

(二)商业广告骗术的受害者人数众多且分布范围分散

商业广告骗术的这一特征是紧承商业广告骗术的传播形式而来的。通过上面可知,商业广告骗术作为骗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跳出了一对一的传播模式,通过媒体(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体)传播是其最本质的特征,而媒体自身的受众人数多、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决定了商业广告骗术的受害者就具有人数众多且分布范围分散的特点。

(三)商业广告骗术的受害者身份具双重性

商业广告骗术的可能受害者包括消费者、广告经营者、者和广告监管部门:商业广告骗术的肆虐会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广告行业市场秩序、降低监管部门的威信,进而损害以上各主体的利益。而另一方面,以上各主体面对商业广告骗术时的不作为姿态又会使他们的身份发生对立性转移,即从受害者成为商业广告骗术帮凶,致使更多人的权益受到损害。商业广告骗术受害者身份的这种双重性,极大的纵容了商业广告骗术实施者,因为受害者主体的不作为极大地降低了商业广告骗术的违法成本:骗了也白骗!

(四)商业广告骗术的表现形式纷呈

商业广告骗术五花八门,令人防不胜防。一是广告主不具备合法主体资格而广告,即广告主没有取得《营业执照》或相关许可证;二是广告中的商品是国家禁止的、严格控制的,不能作为商品(如大熊猫)或一般商品(如麻醉药品)而做广告;三是未经事前审查而广告;四是利用不合法的广告形式,如以新闻报道形式广告;五是以虚假广告形式广告,即广告中对商品或服务的介绍与客观事实不符;六是以误导消费者达到欺骗目的的广告,如玩弄文字游戏、利用消费者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故意使用一些专业数据或术语;七是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广告中使用消费者、患者、专家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尤其是使用社会公众人物以消费者、患者、专家的身份,向受众介绍、推荐商品服务或者商品服务的优点、特点、性能、效果等;八是通过医疗广告宣传对癌症、乙肝、艾滋病等各种疑难疾病保证治愈。

(五)商业广告骗术侵入领域多

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商业广告骗术几乎无孔不入,广泛渗透在各种类型的广告中。可以说只要是存在广告的社会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商业广告骗术的影子。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广告市场情形来看,医药、医疗辅助用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行业是广告肆虐的重灾区:北京市广告监测中心2005年1月份对北京地区23套电视节目、7套广播节目、5家网站、13家报纸进行了监测,其间广告总量为135093条,监控到1656条涉嫌违法广告,其中医药和医疗用品类与医疗服务类是违规广告的主角。

二、商业广告骗术的治理

“治病救人”要“对症下药”,商业广告骗术就是广告市场这个有机体上的疾病,要想治理商业广告骗术,使广告市场实现良性运作,需要以商业广告骗术产生的原因为切入点,从广告监管、广告者、行业自律以及消费者等几个方面入手。

其治理模式见图5.1:

图5.1对商业广告骗术的多维治理

(一)从广告主入手

广告主是商业广告骗术的始作俑者,也是商业广告骗术施“骗”过程的总导演。因此,广告主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才是治理商业广告骗术的标本兼治之举。广告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1)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平等竞争的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广告主是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他们在同其他同类产品的生产者进行竞争的过程中要遵守自由、平等和正当的竞争原则,要坚决摒弃那些不正的竞争手段,并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决同那些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竞争者进行斗争。

(2)树立良好的守法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规范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这种属性要求参与市场竞争的各个经济主体要遵守国家规范经济秩序和调整竞争关系的的法律、法规。这既是对各广告主市场行为的约束,使他们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合法经营;同时更是对各广告主权益的保障:通过对违法广告主的制裁为合法经营者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竞争环境。

(3)加强行业自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大。那些以广告骗术为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广告主或许能够获得一时之利,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广告主将势必遭到消费者的唾弃和市场的淘汰。因此,在行业内部掀起加强行业自律,鄙视失信和欺诈的风尚,使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规范自己,将成为广告主获得长远发展和杜绝广告骗术的不二之举。

(二)从消费者入手

(1)加强对消费者的广告法制教育

对消费者要进行《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消费者的识别能力和法律意识,能够对广告介绍的商品和服务做出较准确的判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增强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使消费者学会用、敢于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对商业广告骗术绝不姑息,避免受害者增多。

(2)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要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特别是改变消费者面对侵权诉讼的冷漠态度,可以考虑引进在欧美盛行的“集团诉讼”制度。在美国受商业广告骗术欺骗了的消费者不需要每个人都起诉,只要一人赢了官司,这个判决就适用于所有的该商业广告骗术欺骗的消费者,可以获得同样数额的赔偿。

(3)建设消费者知悉广告监管信息的渠道

建立消费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即政府要以法律手段干预市场经济主体的日常经济活动,促使信息优势方向信息弱势方强制披露有关必要信息,以便使社会上的公共信息得到满足,从而让消费者做出正确的消费选择。信息的传播有利于人们在掌握信息之后,通过理性选择,做出正确的决定。

(三)从传播媒体入手

媒体是广告信息的“把关人”,负责对广告信息的过滤和把关。对媒体中介的利用是商业广告骗术不同于一般骗术的本质特征,因此,如果媒体能够很好肩负起“把关人”责任,像抓新闻一样抓广告,就可以切断商业广告骗术作用于消费者的路径。

(1)加强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教育

市场经济形势下,新闻媒体追求广告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新闻媒体的广告宣传并非单纯意义上的经济行为。借助大众媒体的广告,除了具有引导消费、介绍产品、传递信息等功能外,还应具有导向性、思想性和审美性等特征。因为广告宣传能够对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发挥一定的教化作用。尤其是医药广告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大众传播载体,在讲求其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讲求其社会效益,对违法医药广告和虚假广告的宣传一定要强调“守土有责”,要“象抓新闻一样抓广告”。新闻媒介“像抓新闻一样抓广告”最终一定要落实到媒体从业者身上,因此加强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2)严厉追究媒体的连带责任

过去由于工商部门的行政处罚对象是单位,许多媒体根本不在乎。现在有些地方对媒体违法广告的处罚已经由以前单纯的处罚单位,改为对媒体和单位实行“双罚制”,既对媒体处以罚款,同时也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如广东省就规定先由单位对相关媒体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对拒不改正的则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如新闻出版局)追究其领导责任;对仍旧不改的,将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对给消费者造成损失或人身伤害的,将按法律法规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这就使得媒体单位的相应责任人看到了虚假违法广告的后果,因此都非常谨慎并认真审查每一条广告。

(四)从监管部门入手

加强广告法制建设是有效治理商业广告骗术的主要途径。完善的广告立法是打击商业广告骗术行为的前提,它使企图实施商业广告骗术的违法犯罪分子无机可乘、无漏洞可钻,严厉的制裁措施使其望而却步,同时也使广告执法机关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强,执法中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执法,不枉不纵是防治商业广告骗术的关键。增强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真正树立起法律在其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防治商业广告骗术的根本。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根据商业广告骗术的特征,从广告主、消费者、传播媒体、监管部门等方面入手,完善广告法律法规、健全广告执法体系,增大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的违法成本,挤压其非法获利空间,甚至使其获利为负值,将大大消除商业广告骗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杜伟,防治虚假广告的几个法律问题,兰州大学学报.2005,1

[2]苏显龙,治理虚假广告出路在于完善监管模式.人民日报,2004,8,30

[3]黄文馨,建立监控机制,打击虚假广告.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陈季修,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广告监管体系.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1,5

[5]雷燕,我国特殊商品虚假广告及其治理对策.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10

[6]钟帅,储敏.虚假广告屡禁不绝的原因和对策.行政与法,2004,9

[7]向英,综合遏制虚假广告之管见.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1

[8]潘巍松,任良飞.虚假广告案中的媒介责任研究.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9

[9]闫浩,治理虚假广告法律对策之我见.工商行政管理,2005,3

广告治理范文篇4

一、未经许可擅自设置的大型立柱式、跨街式、灯箱式、软体式、围挡式户外广告和指示牌,以及在建筑物屋顶设置的有碍市容观瞻、破坏建筑物风格的户外广告,必须予以拆除。

二、已经签订协议且使用权已到期的各类户外广告,与周边景观协调并符合设置要求的,经市户外广告管理办公室审查同意,按新的广告管理办法办理相关手续后可予以保留。

三、沿街商业门头多设和设置不规范的店名牌匾、橱窗广告,严格按要求进行整顿、规范。对已经许可但未按照许可要求设置的户外广告,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的,予以拆除。残缺破损有碍市容的,由广告业主及时更换。

四、沿街门头牌匾实行一店一牌,严格按照临湘市户外广告管理办公室设计的图纸方案进行制作。规格、色彩应与附着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相协调,兼顾城市美化亮化视觉效果。

五、道路交叉口两侧均开设门面的,可在两侧门面分别设置牌匾;主次干道两侧临街商业门面房墙面和玻璃窗上不得张贴各类广告字画。

广告治理范文篇5

[关键词]商业广告骗术治理

商业广告骗术是指利用广告故意使公众对其商品或服务产生错误认识从而获取非法利润的宣传手段和方法。商业广告骗术就是广告与骗术结合,是以广告形式对受众(消费者)进行欺骗的不正当手段和方法,可以说是“阳光下”的欺诈。

一、商业广告骗术的特征

(一)商业广告骗术利用媒体多样化

通过媒体传播是商业广告骗术最本质的特征。当今,媒介资源的丰富和传媒技术手段的进步在方便、快捷地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也为商业广告骗术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其借以利用的媒体也呈多样化特点:一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大众媒体;二是在户外到处张贴或刷制;三是通过印刷劣质地小传单、小册子、小卡片等随处散发;四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五是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虚假信息。

(二)商业广告骗术的受害者人数众多且分布范围分散

商业广告骗术的这一特征是紧承商业广告骗术的传播形式而来的。通过上面可知,商业广告骗术作为骗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跳出了一对一的传播模式,通过媒体(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体)传播是其最本质的特征,而媒体自身的受众人数多、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决定了商业广告骗术的受害者就具有人数众多且分布范围分散的特点。

(三)商业广告骗术的受害者身份具双重性

商业广告骗术的可能受害者包括消费者、广告经营者、者和广告监管部门:商业广告骗术的肆虐会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广告行业市场秩序、降低监管部门的威信,进而损害以上各主体的利益。而另一方面,以上各主体面对商业广告骗术时的不作为姿态又会使他们的身份发生对立性转移,即从受害者成为商业广告骗术帮凶,致使更多人的权益受到损害。商业广告骗术受害者身份的这种双重性,极大的纵容了商业广告骗术实施者,因为受害者主体的不作为极大地降低了商业广告骗术的违法成本:骗了也白骗!

(四)商业广告骗术的表现形式纷呈

商业广告骗术五花八门,令人防不胜防。一是广告主不具备合法主体资格而广告,即广告主没有取得《营业执照》或相关许可证;二是广告中的商品是国家禁止的、严格控制的,不能作为商品(如大熊猫)或一般商品(如麻醉药品)而做广告;三是未经事前审查而广告;四是利用不合法的广告形式,如以新闻报道形式广告;五是以虚假广告形式广告,即广告中对商品或服务的介绍与客观事实不符;六是以误导消费者达到欺骗目的的广告,如玩弄文字游戏、利用消费者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故意使用一些专业数据或术语;七是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广告中使用消费者、患者、专家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尤其是使用社会公众人物以消费者、患者、专家的身份,向受众介绍、推荐商品服务或者商品服务的优点、特点、性能、效果等;八是通过医疗广告宣传对癌症、乙肝、艾滋病等各种疑难疾病保证治愈。

(五)商业广告骗术侵入领域多

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商业广告骗术几乎无孔不入,广泛渗透在各种类型的广告中。可以说只要是存在广告的社会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商业广告骗术的影子。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广告市场情形来看,医药、医疗辅助用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行业是广告肆虐的重灾区:北京市广告监测中心2005年1月份对北京地区23套电视节目、7套广播节目、5家网站、13家报纸进行了监测,其间广告总量为135093条,监控到1656条涉嫌违法广告,其中医药和医疗用品类与医疗服务类是违规广告的主角。

二、商业广告骗术的治理

“治病救人”要“对症下药”,商业广告骗术就是广告市场这个有机体上的疾病,要想治理商业广告骗术,使广告市场实现良性运作,需要以商业广告骗术产生的原因为切入点,从广告监管、广告者、行业自律以及消费者等几个方面入手。

其治理模式见图5.1:

图5.1对商业广告骗术的多维治理

(一)从广告主入手

广告主是商业广告骗术的始作俑者,也是商业广告骗术施“骗”过程的总导演。因此,广告主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才是治理商业广告骗术的标本兼治之举。广告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1)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平等竞争的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广告主是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他们在同其他同类产品的生产者进行竞争的过程中要遵守自由、平等和正当的竞争原则,要坚决摒弃那些不正的竞争手段,并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决同那些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竞争者进行斗争。

(2)树立良好的守法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规范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这种属性要求参与市场竞争的各个经济主体要遵守国家规范经济秩序和调整竞争关系的的法律、法规。这既是对各广告主市场行为的约束,使他们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合法经营;同时更是对各广告主权益的保障:通过对违法广告主的制裁为合法经营者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竞争环境。

(3)加强行业自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大。那些以广告骗术为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广告主或许能够获得一时之利,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广告主将势必遭到消费者的唾弃和市场的淘汰。因此,在行业内部掀起加强行业自律,鄙视失信和欺诈的风尚,使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规范自己,将成为广告主获得长远发展和杜绝广告骗术的不二之举。

(二)从消费者入手

(1)加强对消费者的广告法制教育

对消费者要进行《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消费者的识别能力和法律意识,能够对广告介绍的商品和服务做出较准确的判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增强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使消费者学会用、敢于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对商业广告骗术绝不姑息,避免受害者增多。

(2)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要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特别是改变消费者面对侵权诉讼的冷漠态度,可以考虑引进在欧美盛行的“集团诉讼”制度。在美国受商业广告骗术欺骗了的消费者不需要每个人都起诉,只要一人赢了官司,这个判决就适用于所有的该商业广告骗术欺骗的消费者,可以获得同样数额的赔偿。

(3)建设消费者知悉广告监管信息的渠道

建立消费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即政府要以法律手段干预市场经济主体的日常经济活动,促使信息优势方向信息弱势方强制披露有关必要信息,以便使社会上的公共信息得到满足,从而让消费者做出正确的消费选择。信息的传播有利于人们在掌握信息之后,通过理性选择,做出正确的决定。

(三)从传播媒体入手

媒体是广告信息的“把关人”,负责对广告信息的过滤和把关。对媒体中介的利用是商业广告骗术不同于一般骗术的本质特征,因此,如果媒体能够很好肩负起“把关人”责任,像抓新闻一样抓广告,就可以切断商业广告骗术作用于消费者的路径。

(1)加强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教育

市场经济形势下,新闻媒体追求广告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新闻媒体的广告宣传并非单纯意义上的经济行为。借助大众媒体的广告,除了具有引导消费、介绍产品、传递信息等功能外,还应具有导向性、思想性和审美性等特征。因为广告宣传能够对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发挥一定的教化作用。尤其是医药广告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大众传播载体,在讲求其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讲求其社会效益,对违法医药广告和虚假广告的宣传一定要强调“守土有责”,要“象抓新闻一样抓广告”。新闻媒介“像抓新闻一样抓广告”最终一定要落实到媒体从业者身上,因此加强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教育至关重要。(2)严厉追究媒体的连带责任

过去由于工商部门的行政处罚对象是单位,许多媒体根本不在乎。现在有些地方对媒体违法广告的处罚已经由以前单纯的处罚单位,改为对媒体和单位实行“双罚制”,既对媒体处以罚款,同时也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如广东省就规定先由单位对相关媒体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对拒不改正的则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如新闻出版局)追究其领导责任;对仍旧不改的,将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对给消费者造成损失或人身伤害的,将按法律法规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这就使得媒体单位的相应责任人看到了虚假违法广告的后果,因此都非常谨慎并认真审查每一条广告。

(四)从监管部门入手

加强广告法制建设是有效治理商业广告骗术的主要途径。完善的广告立法是打击商业广告骗术行为的前提,它使企图实施商业广告骗术的违法犯罪分子无机可乘、无漏洞可钻,严厉的制裁措施使其望而却步,同时也使广告执法机关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强,执法中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执法,不枉不纵是防治商业广告骗术的关键。增强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真正树立起法律在其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防治商业广告骗术的根本。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根据商业广告骗术的特征,从广告主、消费者、传播媒体、监管部门等方面入手,完善广告法律法规、健全广告执法体系,增大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的违法成本,挤压其非法获利空间,甚至使其获利为负值,将大大消除商业广告骗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杜伟,防治虚假广告的几个法律问题,兰州大学学报.2005,1

[2]苏显龙,治理虚假广告出路在于完善监管模式.人民日报,2004,8,30

[3]黄文馨,建立监控机制,打击虚假广告.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陈季修,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广告监管体系.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1,5

[5]雷燕,我国特殊商品虚假广告及其治理对策.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10

[6]钟帅,储敏.虚假广告屡禁不绝的原因和对策.行政与法,2004,9

[7]向英,综合遏制虚假广告之管见.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1

[8]潘巍松,任良飞.虚假广告案中的媒介责任研究.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9

[9]闫浩,治理虚假广告法律对策之我见.工商行政管理,2005,3

广告治理范文篇6

一是垃圾小广告存在的原因。

垃圾小广告的存在有其必然也有其偶然,首先作为广告宣传它具有制作成本较低、“供求”市场大、覆盖基层的优点,使得有些商家乐于此道,这也就使得其存在有了必然性,其次是治理“城市牛皮癣”缺乏由于缺乏有效措施,打击乏力,非法、违章野广告屡禁不止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是治理垃圾小广告的做法。

(一)、分片责任。

我们将城区范围以主要“横”路为基线划分为三个片区,每个片区指派负责人负责督导和监督,而每个片区下的各路段市容管理员为具体实施监督和管理工作,做到日常工作时及时发现问题,而后逐渐上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三级管理相互交错的管理网,其中有日巡查的市容管理员、有负责片区的督察员、有大队值班的值班员,保证了对城区每个街道、小区巡查得力,发现了垃圾小广告能及时掌握,最后按垃圾小广告的规模由大队安排是小组处理还是大队集中整治。

(二)、疏堵结合。

1、增设公共免费广告栏。“疏”即疏通渠道。对一些公益性、生活服务类为主的诸如招工、寻人启事、失物招领、家政服务广告,大队选择合适的地点设立必要的墙体信息张贴栏、公共广告栏,免费供市民张贴、阅读。形成对小广告需求的适当引导,可减少乱贴乱涂,并对广告栏进行定时清理。

2、运用呼机管理,严厉打击小广告。“堵”即堵塞漏洞。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市民自觉抵制非法小广告的诱惑,严防上当受骗。同时购置安装“循环呼机”警示系统,充分运用该系统配置录音设备,进行了小广告录音取证,并收集现场实物证据及照片,将当事人对外公布的电话启用温情语音呼叫系统进行提示,要求其在限期内对违章小广告进行清除;对逾期不接受处理的,暂时中断当事人的电话使用,直至当事人在规定的限期内接受处罚并自行清除违章张贴的小广告后,才对当事人电话恢复通话手续。

3、群防群治效果明。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牛皮癣”这种顽疾的本质及对市容市貌甚至群众生活的危害,进而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市民在日常生活与管理中的作用,使他们自觉配合城管部门的工作,积极举报制造“牛皮癣”的行为,提供案件线索,形成全民动员、群防群治的工作氛围,共同维护我们城市的美好形象。只有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唤起民众的环保和参与意识,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治理“城市牛皮癣”的氛围。另外,在“牛皮癣”具体清理工作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做到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在原有“一撕、二擦、三覆盖”传统作业模式的基础上,克服设备简陋,清理不彻底,甚至造成二次污染的弊病。

(三)、集中整治

为彻底规范县城小广告,集中整治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要创造舆论氛围。做到深入人心,为集中治理及以后日常管理奠定群众基础。

1、通力合作抓源头。治理“城市牛皮癣”,单靠城管执法部门加强管理只能治标却难治本。我们张贴公告提供举报监督电话,让市民共同监管责,2014年上半年我大队就接到此类举报电话20余次。这种号召社会力量共同监管的方法加上对“牛皮癣”原材料的供应商、印刷厂家、制造作坊等展开调查、顺藤摸瓜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形成合力围歼“城市牛皮癣”的工作氛围,让“城市牛皮癣”的制造者无法遁形。

2、巡查整治有层次。我们要求每名市容管理员将垃圾小广告巡查纳入每日市容巡查工作,形成每天小检查,每周大检查。对一些比较集中整治难度大的。比如龙城府邸小区有人举报,垃圾广告特别多,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组织集中整治,分工到人,每人一幢楼的清除,一天时间内将所有垃圾广告全部铲除。

广告治理范文篇7

[关键词]商业广告骗术治理

商业广告骗术是指利用广告故意使公众对其商品或服务产生错误认识从而获取非法利润的宣传手段和方法。商业广告骗术就是广告与骗术结合,是以广告形式对受众(消费者)进行欺骗的不正当手段和方法,可以说是“阳光下”的欺诈。

一、商业广告骗术的特征

(一)商业广告骗术利用媒体多样化

通过媒体传播是商业广告骗术最本质的特征。当今,媒介资源的丰富和传媒技术手段的进步在方便、快捷地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也为商业广告骗术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其借以利用的媒体也呈多样化特点:一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大众媒体;二是在户外到处张贴或刷制;三是通过印刷劣质地小传单、小册子、小卡片等随处散发;四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五是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虚假信息。

(二)商业广告骗术的受害者人数众多且分布范围分散

商业广告骗术的这一特征是紧承商业广告骗术的传播形式而来的。通过上面可知,商业广告骗术作为骗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跳出了一对一的传播模式,通过媒体(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体)传播是其最本质的特征,而媒体自身的受众人数多、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决定了商业广告骗术的受害者就具有人数众多且分布范围分散的特点。

(三)商业广告骗术的受害者身份具双重性

商业广告骗术的可能受害者包括消费者、广告经营者、者和广告监管部门:商业广告骗术的肆虐会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广告行业市场秩序、降低监管部门的威信,进而损害以上各主体的利益。而另一方面,以上各主体面对商业广告骗术时的不作为姿态又会使他们的身份发生对立性转移,即从受害者成为商业广告骗术帮凶,致使更多人的权益受到损害。商业广告骗术受害者身份的这种双重性,极大的纵容了商业广告骗术实施者,因为受害者主体的不作为极大地降低了商业广告骗术的违法成本:骗了也白骗!

(四)商业广告骗术的表现形式纷呈

商业广告骗术五花八门,令人防不胜防。一是广告主不具备合法主体资格而广告,即广告主没有取得《营业执照》或相关许可证;二是广告中的商品是国家禁止的、严格控制的,不能作为商品(如大熊猫)或一般商品(如麻醉药品)而做广告;三是未经事前审查而广告;四是利用不合法的广告形式,如以新闻报道形式广告;五是以虚假广告形式广告,即广告中对商品或服务的介绍与客观事实不符;六是以误导消费者达到欺骗目的的广告,如玩弄文字游戏、利用消费者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故意使用一些专业数据或术语;七是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广告中使用消费者、患者、专家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尤其是使用社会公众人物以消费者、患者、专家的身份,向受众介绍、推荐商品服务或者商品服务的优点、特点、性能、效果等;八是通过医疗广告宣传对癌症、乙肝、艾滋病等各种疑难疾病保证治愈。

(五)商业广告骗术侵入领域多

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商业广告骗术几乎无孔不入,广泛渗透在各种类型的广告中。可以说只要是存在广告的社会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商业广告骗术的影子。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广告市场情形来看,医药、医疗辅助用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行业是广告肆虐的重灾区:北京市广告监测中心2005年1月份对北京地区23套电视节目、7套广播节目、5家网站、13家报纸进行了监测,其间广告总量为135093条,监控到1656条涉嫌违法广告,其中医药和医疗用品类与医疗服务类是违规广告的主角。

二、商业广告骗术的治理

“治病救人”要“对症下药”,商业广告骗术就是广告市场这个有机体上的疾病,要想治理商业广告骗术,使广告市场实现良性运作,需要以商业广告骗术产生的原因为切入点,从广告监管、广告者、行业自律以及消费者等几个方面入手。

其治理模式见图5.1:

图5.1对商业广告骗术的多维治理

(一)从广告主入手

广告主是商业广告骗术的始作俑者,也是商业广告骗术施“骗”过程的总导演。因此,广告主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才是治理商业广告骗术的标本兼治之举。广告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1)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平等竞争的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广告主是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他们在同其他同类产品的生产者进行竞争的过程中要遵守自由、平等和正当的竞争原则,要坚决摒弃那些不正的竞争手段,并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决同那些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竞争者进行斗争。

(2)树立良好的守法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规范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这种属性要求参与市场竞争的各个经济主体要遵守国家规范经济秩序和调整竞争关系的的法律、法规。这既是对各广告主市场行为的约束,使他们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合法经营;同时更是对各广告主权益的保障:通过对违法广告主的制裁为合法经营者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竞争环境。

(3)加强行业自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大。那些以广告骗术为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广告主或许能够获得一时之利,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广告主将势必遭到消费者的唾弃和市场的淘汰。因此,在行业内部掀起加强行业自律,鄙视失信和欺诈的风尚,使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规范自己,将成为广告主获得长远发展和杜绝广告骗术的不二之举。

(二)从消费者入手

(1)加强对消费者的广告法制教育

对消费者要进行《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消费者的识别能力和法律意识,能够对广告介绍的商品和服务做出较准确的判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增强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使消费者学会用、敢于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对商业广告骗术绝不姑息,避免受害者增多。

(2)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要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特别是改变消费者面对侵权诉讼的冷漠态度,可以考虑引进在欧美盛行的“集团诉讼”制度。在美国受商业广告骗术欺骗了的消费者不需要每个人都起诉,只要一人赢了官司,这个判决就适用于所有的该商业广告骗术欺骗的消费者,可以获得同样数额的赔偿。

(3)建设消费者知悉广告监管信息的渠道

建立消费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即政府要以法律手段干预市场经济主体的日常经济活动,促使信息优势方向信息弱势方强制披露有关必要信息,以便使社会上的公共信息得到满足,从而让消费者做出正确的消费选择。信息的传播有利于人们在掌握信息之后,通过理性选择,做出正确的决定。

(三)从传播媒体入手

媒体是广告信息的“把关人”,负责对广告信息的过滤和把关。对媒体中介的利用是商业广告骗术不同于一般骗术的本质特征,因此,如果媒体能够很好肩负起“把关人”责任,像抓新闻一样抓广告,就可以切断商业广告骗术作用于消费者的路径。

(1)加强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教育

市场经济形势下,新闻媒体追求广告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新闻媒体的广告宣传并非单纯意义上的经济行为。借助大众媒体的广告,除了具有引导消费、介绍产品、传递信息等功能外,还应具有导向性、思想性和审美性等特征。因为广告宣传能够对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发挥一定的教化作用。尤其是医药广告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大众传播载体,在讲求其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讲求其社会效益,对违法医药广告和虚假广告的宣传一定要强调“守土有责”,要“象抓新闻一样抓广告”。新闻媒介“像抓新闻一样抓广告”最终一定要落实到媒体从业者身上,因此加强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2)严厉追究媒体的连带责任

过去由于工商部门的行政处罚对象是单位,许多媒体根本不在乎。现在有些地方对媒体违法广告的处罚已经由以前单纯的处罚单位,改为对媒体和单位实行“双罚制”,既对媒体处以罚款,同时也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如广东省就规定先由单位对相关媒体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对拒不改正的则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如新闻出版局)追究其领导责任;对仍旧不改的,将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对给消费者造成损失或人身伤害的,将按法律法规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这就使得媒体单位的相应责任人看到了虚假违法广告的后果,因此都非常谨慎并认真审查每一条广告。公务员之家

(四)从监管部门入手

加强广告法制建设是有效治理商业广告骗术的主要途径。完善的广告立法是打击商业广告骗术行为的前提,它使企图实施商业广告骗术的违法犯罪分子无机可乘、无漏洞可钻,严厉的制裁措施使其望而却步,同时也使广告执法机关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强,执法中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执法,不枉不纵是防治商业广告骗术的关键。增强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真正树立起法律在其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防治商业广告骗术的根本。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根据商业广告骗术的特征,从广告主、消费者、传播媒体、监管部门等方面入手,完善广告法律法规、健全广告执法体系,增大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的违法成本,挤压其非法获利空间,甚至使其获利为负值,将大大消除商业广告骗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杜伟,防治虚假广告的几个法律问题,兰州大学学报.2005,1

[2]苏显龙,治理虚假广告出路在于完善监管模式.人民日报,2004,8,30

[3]黄文馨,建立监控机制,打击虚假广告.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陈季修,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广告监管体系.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1,5

[5]雷燕,我国特殊商品虚假广告及其治理对策.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10

[6]钟帅,储敏.虚假广告屡禁不绝的原因和对策.行政与法,2004,9

[7]向英,综合遏制虚假广告之管见.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1

[8]潘巍松,任良飞.虚假广告案中的媒介责任研究.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9

[9]闫浩,治理虚假广告法律对策之我见.工商行政管理,2005,3

广告治理范文篇8

第一条为规范广告业务员的治理,提高经济效益,树立良好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以及《广告业务经营治理办法(暂行)》,结合公路广告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外聘广告业务员是指由广告装饰公司向社会公开聘用的公路广告业务推广人员。

第三条广告装饰公司负责广告业务员的日常治理工作。

第二章外聘人员的治理

第四条外聘人员实行聘任制治理,由广告装饰公司颁发聘书,签订劳动合同。

第五条外聘人员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及广告装饰公司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开展广告业务活动。

第六条外聘人员应严格保守公路广告商业秘密,不得向其它任何单位泄露。

第七条外聘人员应遵循的作息时间,不得在外兼职。

第八条广告装饰公司负责外聘人员的统一培训、指导工作。

第九条公路广告牌租赁合同由广告装饰公司与业务单位签订,外聘人员不得私自签订。

第十条公路广告牌结算由广告装饰公司与业务单位直接结算,外聘人员不得私自结算。

第十一条外聘人员在开展业务时,应文明礼貌,注重形象,不得因个人行为影响企业信誉,所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责任自负。

第三章外聘人员的待遇及利润提成

第十二条外聘人员不享受医疗保险和劳动保险待遇。

第十三条外聘人员月底薪为300元,招租指标为每月1块广告牌。

第十四条外聘人员在完成每月招租一块广告牌的前提下,享受每月工资600元的待遇(含底薪300元),并报销差旅费、招待费500元。

第十五条外聘人员按照双面广告牌元/年,三面广告牌元/年的底价开展广告业务,超出部分按6:4的比例(外聘人员为6成,广告装饰公司为4成)提取业务酬金。凡提取业务酬金的人员,不再享受月工资600元和报销差旅费、招待费500元的待遇。

第十六条外聘人员当月广告牌超过1块的,超出部分仍按第十五条规定提取业务酬金,且超出的指标向下月顺延。

广告治理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调和社会为指导,以“创立办会”为契机,强力开展垃圾广告整治工作,坚持“普遍发起、齐心协力、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综合管治”的准则,采纳“源头打击端窝点、现场抓堵严法律、清算掩盖见本性”等办法,发动全社会积极参加,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打赢围歼垃圾广告攻坚战。

二、目标任务

经过组织专治行动和施行长效治理,采纳标本兼治的方法,标准“小广告”张贴,根绝不合法信息,使垃圾广告景象在城区范围获得有用按捺直至消除,到达净化市容情况,进步城市现代化文明水平,以优越的形象迎接第七届城市活动会射击项目在我区举办和2012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

三、组织机构

为增强垃圾广告集中整治工作的组织指导,成立“户外垃圾广告集中整治工作指导小组”。组长由区县政府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规建局晓、公安分局、行政法律分局担任,成员由镇办公室主任。

四、职责分工和经费起原

⒈区城管办担任审核考评,协调、指导催促各相关本能机能单元按各自职责开展“垃圾广告”整治工作,还将垃圾广告制造者的德律风号码汇总,与挪动、联通、电信三家通信运营公司联络,对其采纳暂停、扣费、追呼等强迫办法;

⒉行政法律分局担任主次干道附着物及双方房子店面垃圾广告的肃清;

⒊公安分局担任摧毁制造假证窝点,抓捕制、售、张贴假证人员,每摧毁制造假证窝点一个奖励5000元,每抓获一名制、售假证人员奖励500元,每抓获一名张贴假证人员奖励100元;

⒋镇、各街办担任本辖区内小街巷、社区楼道、天井等处垃圾广告的肃清,工作经费由本级财务担任。

五、工作要求

⒈要成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各责任单元要依据职责分工,成立组织机构,制订具体缜密的工作方案和方案,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坚持放哨步队;

⒉要保证人、财、物落实到位。依据辖区状况,合理分配并使人、财、物获得切实保证。依据“源头打击、现场抓堵、涂刷掩盖”的整治办法,依责落实工作任务,一切城区主次干道、小街巷、社区楼道垃圾广告清算,都要保证工作经费到位;

⒊要严厉文明法律,从重从快打击“垃圾广告”制造者。在整治工作中,各级指导要靠前批示,法律人员要文明法律,考究战略,防止恶性事情发作,治理与法律要亲密共同,要突出抓好“门前责任制”落实,对不兑现承诺的要加大处分力度;

广告治理范文篇10

一、基本状况

发展大路段东起三眼桥路,西至长腾路,全长4180米,地处火车站、远程客运站等窗口地带,是全市二环线的主要构成局部。沿线巨细门面306个,大型单位12家,触及常青街、唐家墩街2条街道办事处和2个城中村。当前发展大路二环线革新已进入综合整治收尾阶段。

二、整治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整治违法广告

对发展大路沿线违法(未予审批或审批超时)的楼顶广告、墙面广告、电杆广告、吊挂式灯箱广告及指示牌广告灯箱等悉数进行撤除;对华南海鲜市场、武汉全国服装商业中心等贸易板块及周边违法广告进行重点整治;高架桥下不答应设置贸易广告;对门面招牌的缺笔少划、灯具不全等问题进行拉网式整治。

(二)整治违章建筑物和建筑物

对发展大路两旁及楼顶乱搭盖、乱挂念,破旧雨阳棚等影响市容观瞻的违章建筑物和违法建筑物进行撤除,净化美化市容情况。

(三)整治工地围墙

对发展大路沿线施工工地围墙和拆迁区域围墙进行整治,按市城建委建设规范,建设高2.4米、白色墙面、墙顶棕色琉璃瓦檐的规范化围墙,围墙不得贸易广告。

三、工作安排

(一)发动部署阶段(2012年11月14日—11月18日)区城管委制订发展大路违法广告和工地围墙整治工作意见,组织召开整治工作发动大会。

(二)摸底查询阶段(2012年11月19日—11月31日)各部分及街道对发展大路开展具体查询摸底,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详细整治工作方案,报区城管委办公室。

(三)集中整治阶段(2012年12月1日—12月31日)具体开展整治,务必完成既定目的。

(四)检查验收阶段(2013年1月4日—1月10日)区城管委办公室将对相关整治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四、工作要求

(一)增强指导,明确责任。区县政府成立区发展大路整治工作专班,由区县政府办公室熊楠副主任负责,各相关本能机能部分指导为成员。各单位依照治庸问责的要求,高度注重,增强指导,明确责任,积极共同,自动作为,认真履责。

(二)制订方案,明确任务。相关部分和各街道办事处均要依照区城管委办公室的总体整治工作要求,明确详细的整治目的、整治时间、整治任务和整治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