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1-27 17:55:27

金融投资的认识

金融投资的认识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 家庭金融投资 风险规避

一、当前我国家庭金融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家庭金融投资发展势头良好,且与之前相比,家庭投资的水平明显提高,但究其实质而言,依然存在多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投资主体意识不强

受传统的思想文化影响,大部分中国人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对金融投资普遍存在不认可、不信任的现象,是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冒险行为,担心投资风险会导致自己出现损失。这些家庭更希望能将资金转移到收益明显、更加安全的国债、银行存款等方面。在这种错误的思想下,家庭理财、保险等新兴投资行业所提供的服务范围不明显。同时,也有少部分人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购买投资理财产品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此类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出现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容易造成一系列问题。

(二)投资行为不规范

投资行为不规范是我国家庭金融投资的主要特点,在股市处于“牛市”时,股民会大量的将储蓄资金投入到股市中;当股市泡沫破裂之后,大量的资金又会回到银行。这种双向的资金流动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不涉及其他投资项目。这一现象说明,中国家庭投资具有明显的短期投资行为,只注重眼前利益,一旦利益受到损害,就会尝试“全身而退”。在这种不规范的投资行为下,导致金融市场中的中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了经济不稳定的隐患。同时,部分不法者借助金融投资的漏洞,恶意操纵金融走向,增加了家庭金融投资风险。

二、金融危机喜爱规避家庭金融投资风险的几点措施

(一)规范政府干预行为

政府直接干预市场是解决家庭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并且在现阶段的金融投资行业市场中,政府的干预是十分明显的。以我国股票市场为例,政府为有效解决当前国企融资难的问题,对金融行业中的投资行为进行引导。这种方式下,国有企业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融资,但如果政府干预行为过多,会导致市场难以根据自身的规律进行变化,最终引发金融商品大幅度变化的现象。因此,应该规范政府干预行为,在干预之前,能正确分析干预的范围与限度,保证干预能解决当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又确保市场能始终保持活力。例如,可以引导政府转变自身行为,由“管理商”转化为“做市商”,成立“政府平市基金”,对于出现资金问题的金融投资企业进行补助,维护金融市场的基本平衡。

(二)加强上市公司管理

公司是推动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动力,金融深化在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容易诱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应重视企业的管理。当前,我国市场监督机制落后,其中存在许多空白,这一导致大量不具备融资资格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这种现象大面积产生,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要素,因此,国家应该重视上市公司管理,降低其产生金融风险的可能。例如,在上市管理中,政府应定期核查上市企业的账目,要求企业能解释账目中的不明确项目;确定企业形象预警机制,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社会声誉、财产状况,向社会公布形象良好企业名单,并督促其他公司向形象良好型企业转变;若发现管理效果不明显,可以在法律层面约束上市公司行为,维护金融投资市场稳定。

(三)加强金融市场引导

不科学的家庭投资行为会也是引发金融市场出现风险的重要原因,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导致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幅度变化较大,增加了不稳定风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认识不足。因此,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使投资者能充分了解不同融资市场环境,为理性投资奠定基础。

在金融市场引导过程中,政府应该提高投资者对金融投资行业的认识,通过概念介绍、案例分析,使投资者能简单认识到当前金融市场的现状,了解自己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其次,应开展金融市场商品介绍,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是较为常见的金融商品,但同时,保险、实物投资等也属于金融投资的重要形式,应该使投资者正确认识到不同金融商品的特点与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要求合理选择投资内容,逐步改善短期融资行为,减低投资风险。

金融投资的认识篇2

关键词:风险;自由化;金融投资

金融自由化是西方国家放宽对于资本的管制之后才出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变化足够影响到很多投资业务的决策。为此很多国家的相关学者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是金融投资自由化究竟会给资本运作带来什么风险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笔者认为对国内企业来说,进行投资业务时应该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及时规避风险。

1 国际金融投资市场的概述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由居民和非居民参加的,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通信工具而进行的,通过特定的交易方式与特定的途径实现的资金融通和各种金融工具与金融资产跨国买卖的行为。国际金融市场相对于本国国内而言市场更为广泛,金融管制也相对松一些,但是信用风险加大,一旦发生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受害程度大。虽然存在着很多的风险,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加入国际金融市场才能使得国家经济更好发展,笔者认为金融投资自由化是一项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业务,因此要正确认识它的风险性,采取措施规避风险才是首要任务。

2 金融投资自由化条件下企业面对的风险

2.1 利率、汇率变化的风险

利率、汇率的变动风险又称为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利率、汇率甚至股票价格的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而信贷关系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合作关系,如果金融环境不稳定那么就很容易会影响银行与投资公司之间的合作。金融危机之后市场波动性变大,储户的信用极易受到干扰,国内QDII产品几大银行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亏损,汇率的不规则变动还会影响到某些进口商品的价格以及国家的出口业务,这样就会在某些行业内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冲击,不利于本国工业的发展,如果这个影响进一步扩大,也很容易影响世界资本市场的稳定。

笔者认为面对国际金融投资业务自由化所带来的风险,我们应该从银行的投资业务以及金融市场运作机制方面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样才能够降低市场风险对我们国家金融市场的影响,才能够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2.2 投资风险

随着国际金融投资自由化的趋势逐渐加强,使的银行与非银行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变的更加密切了。笔者认为这样单一经济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就会加大,再就是现在的银行客户对于理财产品的选择因为缺乏专业的知识很多时候都是听从银行人员的建议,但是在这样的投资理财方式之下就很容易会出现“诈骗”的情况,不仅会给客户的利益造成损失,还有损金融机构的信誉。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因为金融投资自由化的推动作用,银行审查客户方面的工作也比以前放的宽松了。

另外,虽然金融投资自由化风险会加剧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但是从本国工业的发展角度讲,还是应该控制资本的引入。这样能够避免因为外资引入而产生消极影响,但是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过度依赖外资,所以就导致了他们国内的很多行业的资金都处于为国外垄断的地位,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他们的经济发展。对于资金的引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特别是对于国际金融投资自由化风险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一点尤为重要。

2.3 金融体制差异带来的风险

美国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金融业就开始了混合经营的模式,与此同时他们还对金融业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这时候美国金融立法的监管方式已经由过去的横向监管转变为了纵向监管,而且他们金融监管法律的制定过程都参照了世界上很多国家金融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他们先进的经验。笔者认为他们的金融监管方式是非常合理的,在保证收益和规避风险的前提下确立了“伞状+功能性的监管模式”,为他们的经济发展以及金融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当中也是采取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方式,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在中央银行领导之下的,“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组成的,除此之外“财政部”也承担着一定的金融监管职能。除了央行对我国的金融行业进行宏观调控之外,其余“三会”都各自负责自己职能范围之内的监管工作。这样的监管体系有一个好处就是责任划分较为明显,而且能够保证各项细致工作不会偏离预定的目标,这种金融监管方式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都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因为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不断问世,笔者认为这就使得原有的金融行业的范围逐渐变大了。因此传统的监管模式在很多时候已经不适应现在金融行业的发展了,再就是金融行业在发展的同时涉及到的行业也越来越多,因此“行业融合”现象也非常普遍了。笔者认为这就在无形当中给我们的监管工作带来了困难,再加上因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到位,因此在对待具体的行业运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就更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3 应对投资自由化的具体策略

3.1 推进改革,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

针对于金融投资自由化所带来的风险,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推进现有的金融体系的改革。对于国有独资银行来说,应该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完善监督机制――派驻监理会,这样能够使得国有独资银行在运作上变的透明。对于投资方来说,应该完善风险管理工作,银行高层管理者应该从日常工作环节中的细节入手,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不仅如此为了推动金融自由化,国家还要不断开放市场为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创立稳定安全的环境。中国只有大力推进金融市场改革,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真正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国的金融业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银行,因此为了加强银行业的发展,必须改革中国银行的产权结构,加强银行业的稳定发展。

3.2 加强资本流通中的监管工作

虽说金融自由化,但是从某种方面来讲还是需要依靠资本流通中的监管工作来提高其资本运作稳定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只能顺应金融自由化的大趋势,但是存在的种种风险都使得我们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西方国家虽然大力推行金融自由化,但是在利率、汇率、资本输出和输入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在我国要想使得金融自由化得以实施首先要降低政府干预的程度,政府的过分干预不利于自由化的实现;其次还要提高金融监管的功能性,会使得管理的协调性更高,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漏洞更容易被发现;最后在国际金融中各国之间还需要相互协作,因为金融危机会随着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在各国间转移和扩散,所以应当加强与国际监管部门的协作,从而使得监管工作完备化。

3.3 引导投资者进行良性的投资

由于金融投资者个人意识的影响,会直接导致金融投资者行为的差异性,严重的甚至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金融投资者个人意识会受到自身以及外界投资环境给予的影响,因此投资者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慎重、良性的投资。首先要增加金融信息的透明度,考虑到投资者参差不齐的素质,要及时详细的做好法律法规的讲解工作,以便于投资者能够切实的掌握金融投资的法律知识,从而减少冲动投资和风险投资的发生。其次要加大对于金融市场的处罚力度,国家以及政府要制定硬性的条例文献,对于严重危害金融市场稳定、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严肃处理,切实维护金融投资行业的稳定,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最后投资者要正确认识到金融投资的风险性,并且自身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规避,很多人虽然都知道金融行业风险性很大,但却不是自己亲身经历之后才得出这样的结论,很多都只是旁观了别人的经历。因此投资者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不仅如此还要掌握一定的金融投资的知识和分析能力,减少投资带来的风险及损失,理性的进行金融投资活动。

4 金融投资自由化之下的思考

现在国际金融投资自由化,绝对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项工作。我们能做的就是趋利避害,利用其中优势的部分来推动现有金融行业的进步,因此应当用谨慎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同时需要政府部门的适当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应对金融投资的风险,减少投资的经济损失。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定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要知道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并且掌握一定的风险投资的知识,一旦出现意外能够及时收手,最大程度减少自己的经济损失。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之间不管是经济交流还是文化交流都会越来越密切,这是带给各国的机遇当然也是一种挑战。金融危机、风险转移,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实例我们切身体会过,因此为了国际金融行业的总体稳定,需要各国之间的协力配合,共同来有效规避风险。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投资自由化是国际间的资本运作不断完善的产物,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各个国家所面临的行业环境各不相同,笔者认为“金融投资自由化”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点,为了能够弥补金融投资自由化带来的风险,各个国家的相关人士早就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了。

参考文献

[1]李文怡. 国际金融投资自由化风险与法律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2]陆却非.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系统性风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3]商瑾. 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金融投资的认识篇3

一、目前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制约因素

1、金融投资行业的知识密集型特征与高职生源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金融投资职业是在充满风险的金融市场从事投资或投机事业,以智力作为主要职业依托来谋取投资收益和投机利润的,需要从业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专业素养。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却不利于高职院校吸收这样的优秀生源。按照目前的高考录取政策,高职院校作为最后批次录取的院校,只能在普通高校录取之后才能录取。虽然也是择优录取,但其实是把最差的生源留给了高职院校,客观上造成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低下,教学难度大,教学质量不高,这与金融投资行业的“知识密集型”要求相悖,不利于高职院校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金融投资行业,给高职金融投资专业的教学与发展造成先天。

2、金融投资行业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与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理念之间的矛盾

金融投资行业是从事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工具买卖的,其高风险性要求投资者决策时要做出周密而详细的分析、论证和预测才能进行投资操作。这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够胜任。但目前高职教育的理念是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的,以能力本位课程作为学习的目标。这对大量重复工作的理工科专业来说也许是好的培养模式,只要多练习就会熟能生巧,最终掌握技能,而不必强求技能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但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既没有相同的市场环境和相同的分析模式,也没有相同的投资对象可供参考,每一次投资分析与决策都是创新性的,所以高职院校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合金融投资类人才的培养教育。相反普遍高校的研究型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理论学习和原理分析,过程推导的导入式教学方法可能更适合金融投资类人才的成长。这也是目前金融投资类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大都注重学历的原因所在。

3、就业市场要求的高学历与现行高职院校的大专体制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定位于高职高专类,学生毕业后的学历相当于专科学历。而目前就业市场上对金融投资类人才的最低学历要求大多则是本科,与金融投资岗位直接相关的职位更是要求硕士以上学历,高职学生毕业后要想在金融投资类公司谋一份职业比较困难,这种体制与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使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很多学生毕业后因为学历不合格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直接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根据调查,金融投资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毕业后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的不足10%,大多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和营销的工作。即使有些被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录取,其所做的工作也基本与专业无关,大多从事接待和服务之类的工作。这是当前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发展遇到的体制障碍。

4、金融投资职业的高技能要求与高职院校技能培养条件之间的矛盾

金融投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分析研判、操作、资金管理和情绪控制等多项技能。这些能力的获取需要从业者进行长期艰苦的操作练习,其中重要一环是进行实盘操作练习。就好比学游泳,在岸上不管理论学得多好,不下水练习是不行的。纵观国内外金融投资大师的成长过程,都是经过长期艰苦的实战,历经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才成功的。这表明金融投资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过程这一环节。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虽也转变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与其他专业真刀实枪的实践教学环节相比,金融投资专业的实践环节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模拟操作”这个准实践的层次上。各高职院校也大都采用的是“电脑+软件”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没有资金或没有条件进行真的实盘操作练习。模拟实践虽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模拟操作毕竟是模拟操作,资金的虚拟性和约束力的软弱性使投资者不论从心理压力上还是从重视程度上都无法达到真实操作环境下的训练效果。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分析大师众多而投资大师少见的现象,从某些程度上讲就是因为我国高校金融投资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造成的。

5、专业目标的统一性和各校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统一性之间的矛盾

金融投资专业的职业目标是很清楚的,市场定位也很明确,就是在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工具交易以赚取利润。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从事金融投资职业的误解和偏见,加上过去曾对“投机”行为的批判,使得人们的观念中仍对这个行业存有戒心,总认为这是个不太正当的职业,再加上其风险性较大,使得国人谈“投机”色变。我国发行股票之初遇到的无人认购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建立近20年了,但投资者人数仍占不到10%。说明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投资理财渐趋热起来,但仍受到传统认识的束缚。表现之一就是招生难,家长对这行仍然认识不到位,不赞成和支持孩子报考金融投资专业,二是高职院校或由于就业方面或由于认识方面的原因对这个专业的定位不清晰,不统一,差距很远,有的甚至完全偏离了这个专业。比如有的学校定位于会计方向,有的定位于财务管理方面,有的定位于单一的证券投资方向,有的定位于银行保险等方向等不一而足。使得金融投资专业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导致行业目标很清晰的专业在实际中存在着市场定位很混乱的局面,既不利于专业的深入发展,也不利于学校之间的交流研究,更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

二、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优秀的金融投资大师

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发展面临的上述困境和矛盾使人们产生怀疑,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优秀的投资大师呢?是不是金融投资类人才不适合在高职院校的培养呢?翻开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发展史和史上著名投资大师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我国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不调整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高职金融投资专业的发展就会走入死胡同。相反如因势利导,适时调整策略,高职金融投资专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1、国外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

金融投资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离不开发达的金融市场,当今世界上最为发达的金融市场大多出现在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以美国的华尔街为甚。所以顶尖级的优秀金融投资人才与大师级人物大都诞生在这里。综观这些优秀的金融投资人才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国外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高学历+高技能”模式。其共同点一是他们大多都是在名校受过深厚的金融与经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深造,大都获得了高学历,如博士学位或学历。二是在从事专门的金融投资之前,都从事过金融市场经纪业务的,这为他们日后从事金融投资事业打下了基础。显然这种培养模式正符合金融市场对投资人才的要求。另一个模式是“海龟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从事金融投资,不一定要高学历,任何人只要通过一定的训练都能成为出色的金融投资者。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期货市场的传奇人物理查•丹尼斯就是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本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为了验正他的“成功的交易员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而无关乎聪明才智与学历”的观点,他与朋友打赌实验,专门招聘了23人进行为期四年的实战操作练习,在四年的培训课程中,除3人退出外,其余20人都有上佳表现,平均每年收益率在100%左右。最成功的一名学生4年为他赚了约3150万美元。如今这些学生要么在基金公司任职,要么单干,成为美国期货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理查•丹尼斯这种培养金融投资人才的模式很像养殖场繁殖乌龟的做法,被人们称为人才培养的“海龟模式”。

2、国外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方法与理念对我们的启示

“海鱼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金融投资专业的培养很有启示。一是,高职院校能够培养高素质的金融投资大师。从理查•丹尼斯及其进行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金融投资人才不只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高学历的人才能从事,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要对金融投资具有浓厚的兴趣,经过系统和严格的基本知识与交易方法的训练,再经过大量实盘操作演练,一样也能成为出色的金融投资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金融投资专业是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也是顺应广大人民投资理财的需要的。应该大力发展,不应被眼前的暂时困境所蒙蔽。二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金融投资专业在培养模式与训练方法上应有所改进。第一、一定要重视投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并且把它放在学习的第一位,放弃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观念与错误认识。金融投资职业并不是简单地如士兵打枪哪样,只管瞄准而不管枪的构造原理。它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有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变化无穷的金融市场上获取利润。所以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当重要。第二、一定要进行实盘投资操作练习,不能纸上谈兵或进行软件模拟操作。这样脱离实际市场与真实持仓心理压力,是训练不出优秀的投资人才的。第三、要求学生对金融投资事业要有强烈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查•丹尼斯之所以能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在选拔学生时尽管学识、性格等不同,但都要对期货投资怀有极大的兴趣。否则在后面的严酷训练与长时期演练中是坚持不下来的。三是高职院校在培养金融投资人才方面的投入一定要加大力度。不能仅限于“电脑加软件”的模拟操作阶段,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一定要进入金融市场进行真实投资操作。这样才能造就真实技能。

三、高职金融投资专业如何走出发展的瓶颈

1、在学生填报志愿时进行专业教育

高职金融投资专业要想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走出目前面临的困境。就要从培养的第一步招生做起,把真正对金融投资有兴趣的学生招进来。这就要求在招生阶段对拟报考学生进行详细的专业说明与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介绍专业的学习课程,学习方法与学习要求与将来的职业前景,让学生对之有充分的认识。不能为了招生而把专业面临的风险与将来的职业不确定性或做夸大宣传,让学生放弃理想,或做虚假的式误导宣传,让学生不明就里稀里糊涂进来。给后面的学习就埋下隐患。在学生填报之后为了确保学生对自己兴趣的真实性有较大把握,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测试。以防止有些学生由于茫然没有专业可报而胡乱填报。

2、入学时交纳操作风险金,以备实战操练之用

在这方面可借鉴有些专业比如美术、汽车修理等专业的做法,为了保证学生将来实习之用,在入学时可收取一定数额的实盘操作准备金,与学费一同收取,但说明这些资金与学费不同,是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实盘操作的本金,学生如操作得好,毕业时学校在提取一定比例的盈余后把余额全部返还给学生。如操作得不好,这些资金就是学生实习操作期间的最大亏损额。如此不仅学生有了学习的强大动力和操作时一定的约束力,也解决了学校在金融投资实习方面的资金来源,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目前有些学校发生的学生为了投资而把学费投入到股市中去的现象就是因为缺乏这样的机制而发生的。

3、学校成立校园投资基金,纳入预算,以供学生实习之用

由于入学时学生交纳的实盘操作准备金数量不能太大,为了解决实盘练习时的资金来源问题,学校可成立校园投资基金,纳入学校正常预算,作为教学中的一块固定费用划拔给专业教研室专款专用,专户存储。作为学生实盘操作的资金来源之一。校园投资基金在初期可采用财政信用的方式筹集或用其他信用方式筹集。等到资金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减少学校的预算份额。平时这些资金可交由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运作,制定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实行奖罚制度,这样一可以解决教师的科研局限于单一的写文章而与实际生产相脱离的问题,二可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三还可给学校提供一创收的途径。其实这在美国一些大学如哈佛大学等名校,早已成为学校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这些学校,没有国家的经费投入,学校拥有自己的投资基金,或交由专门的投资公司运作,或由学校自己的基金会运作。资金一来源于校友的捐赠,二来源于历年的节余。高职院校尤其是开设金融投资专业的高职院校应该利用实践教学的契机,发展校园投资基金。

4、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适当增加理论学习的份额与比例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时不能盲目的实行“一刀切”,对所有专业都实行一样的改革方案与模式,而应结合专业的特点实行灵活机制区别对待的原则。比如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的问题上不能强求一致,对一些理工科类可以要求实践教学比例大一些,但对一些文科类专业,其技能的基础就是理论。理论知识欠缺就无法进行实践教学。金融投资类专业就是这样。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分析研判工作占了投资过程的大部分时间,真正的操作只是几秒钟的事。而分析研判依据的是理论知识与专业素养,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金融投资类专业中,理论知识还是占第一位的。一定要加强而不能减少。

金融投资的认识篇4

(一)居民对证券类金融产品的了解程度较低由于贵州省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导致金融渠道单一,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一般储蓄业务和保险业务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0%的受访者是听说过金融产品的,同时在听说过金融产品的受访者中有44%的比例对金融产品是不太了解的(见图1,图2),其中不乏本科学历以上的受访者。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不具备基本的投资理财知识,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进而出现了居民不敢投资和盲目投资金融产品的普遍现象,这样就导致了贵阳市居民对金融产品需求小且有效需求不足。

(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差,现有金融产品无法吸引潜在投资者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贵阳市的金融机构没有很好地结合本地市场,金融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对于非银行类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非常低。调查数据反映出77%的居民对于当前市场供应的金融产品是不满意或缺乏创新的(见图3)。在受访者中,有48%居民认为现有金融产品准入“门槛”过高,36%居民认为现有金融产品不具吸引力(见图4)。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当地居民由于缺乏金融投资专业知识,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大多数居民偏好于保本收益型金融产品。然而在相关金融机构推出的金融产品中符合这一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准入“门槛”又太高,导致大量中低收入人群被挡在了门外,再加之金融产品范围的狭窄,缺乏适应本土投资的金融产品创新,让大多数老百姓放弃了投资转而将闲散资金存入银行。

(三)社会闲散资金量大,但投资证券类金融产品比率低2014年贵州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6620.56亿元,从中可以看出可用于投资的闲散资金量还很大。随着贵阳市的城镇化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建设,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迅速增长其中80%的居民月收入在3000~12000元区间中,居民收入的增长预示着贵阳市潜在的市场需求巨大,特别是失地农民在获得土地征收赔款后,如何投资理财成为了当前最尖锐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73%的受访者愿意每个月将3000~4000元的闲散资金用于投资金融产品,这反映了贵阳市的潜在证券投资力量巨大。

二、贵阳市证券类金融产品供需的特点

(一)居民对证券类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在调查中,我们首先对贵阳市不同收入比例的人群按一定比例发放了问卷调查,我们列出了市场上比较普遍的金融产品,列出其平均收益率和风险性并比较当期的银行定期利率,以供受访者进行最佳收益和风险结构的选择。最后统计结果显示出将近90%的受访者愿意选择平均收益率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同时风险性小幅度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金融产品组合。由此可以看出居民对于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为相比银行定期存款之下,风险性略高于银行定期存款,收益率也高于银行存款的金融产品。

(二)中低收入居民对于金融产品的流动性较高由于中低收入居民抵御突发性风险的能力较差,同时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在访问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提出了他们对金融产品流动性的担心,大多数居民表示只有在金融产品具有较高流动性的情况下,才能放心投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流动性也是贵阳市金融机构在开发一个新的金融产品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金融产品在流动性提高的同时,也降低了居民投资的风险性,这有利于鼓励更多居民参与金融产品投资。

(三)居民投资理念落后调查显示,一半以上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是做1~6个月的短线投资(见图8),同时在做投资决策时最关心的因素是政府政策。其次是国内外形势和专家信息,而获取这些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电视媒体、报纸和网络,自身在做决策时根本没有任何自己的分析。这样就出现了身边的人缺乏正确投资理念,在金融产品投资中大败,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惧怕金融产品投资甚至排斥金融产品投资。

三、对贵阳相关金融机构的证券类金融产品开发和管理的建议

根据上文提到的贵阳市证券类金融产品的供需现状、特点的分析,我们对贵阳市相关基尼日机构的证券类金融产品开发和管理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以政府部门为主,相关金融机构为辅,对广大居民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等活动,主要针对失地农民宣传投资理财知识,让居民对金融投资产生兴趣。同时当地政府部门也应当给予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全民普及活动适当的政策支持。

(二)金融机构把握市场定位,针对不同收入、偏好群体设计创新金融产品针对贵阳本地居民的风险收益偏好以及对金融产品设计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发本土特色金融产品。一是由于当地居民风险承受能力较低,金融机构可以开发出一种前期由金融机构承担大量风险后期逐步将自身风险降低的金融产品。二是针对贵阳市场对金融产品流动性要求较高的特征,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产品应当以提前赎回结构的金融产品为主。同时,以股票,债券等为标的的保本收益型金融产品也会受到贵阳市场的青睐。三是在金融产品的交易过程方面,金融机构可以设计出一款“T+0”交易方式的金融理财产品,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同时监管机构应当对这类产品设定严格的涨跌幅限制以防止投机者借此产品操纵市场。

(三)转变金融产品市场营销方式,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当前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营销存在着环节多、行动慢、时间长、成本高等的缺陷,要改变这一现状,金融机构必须“走出营业部”,确定“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方式。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当借助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开发APP投资平台,让客户体会到便捷,同时减少金融机构的销售成本。贵阳市投资市场的潜在投资者以农民为主,金融机构应该及时拓展这一潜在市场。金融机构可以采取让一部分先尝到“甜头”的营销策略,以投资者的现身说法来打开农村市场,同时应当依据农村市场的特殊性,制定出低门槛的投资计划。

四、结束语

金融投资的认识篇5

一、调查总体情况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涵盖了消费者基本情况、储蓄与物价、银行卡管理、贷款常识、信用管理、投资理财、保险知识、金融教育八部分内容,从消费者态度、消费者行为、消费者金融知识、消费者金融技能等多角度分析了丽江市消费者当前的金融素养情况。

(二)调查实施

根据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本次调查共发放样本500个,有效样本436个,作废样本64个,在丽江市市区及县区两个层面分别进行抽样调查。

丽江市市区设立调查点9个,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地方法人银行、1家邮储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完成300个样本。

县区设立9个调查点,包括2家地方法人银行、4家农村信用社乡镇网点、3家邮储银行乡镇网点,完成200个样本。

抽选的金融消费者均为普通客户,不抽选VIP客户。所有调查均采取面谈的方式完成,在调查网点现场填写调查问卷,由调查点银行工作人员对金融消费者进行现场讲解和指导,帮助金融消费者完成调查问卷。

二、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通过汇总调查问卷,消费者样本的结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消费者样本的结构分布情况 单位:%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消费者态度分析

消费者对金融消费者教育的态度较为积极,对消费、储蓄和信用的态度趋于理性,但对风险责任的意识需要加强。

1.对金融消费者教育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86.24%的消费者认为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认为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占比为89.63%,农村消费者占比为78.68%。

图1 消费者对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态度

2.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68.81%的消费者对于“今天有钱今天花完,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持“不太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的观点。分城乡看,持“不太同意”或“完全不同意”观点的城镇消费者占比为70.90%,农村消费者占比为64.23%。

图2 消费者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

3.对信用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84.40%的消费者同意“信用是一辈子的记录,不应过度扩张信用,应谨慎维护”的观点,其中同意这一观点的城镇消费者占比为89.63%,农村消费者占比为72.99%。

图3 消费者对信用的态度

4.对风险责任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52.06%的消费者认为当消费者把钱存入当地的一家小银行,而这家银行由于经营不善倒闭了政府应该赔偿,32.11%的消费者认为政府不应该赔偿,15.83%的消费者不知道政府是否应该赔偿。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中认为政府应该赔偿的占比为49.16%,农村消费者中的占比为58.39%。

图4 消费者对存款损失政府是否应该赔偿的态度

(二)消费者行为分析

消费者对家庭支出具有一定的计划性,申请贷款行为较为合理,使用自动取款机时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对金融知识获取和金融纠纷投诉的渠道有一定的了解,对信用卡使用能力有待提高。

1.对家庭开支的规划。调查结果显示有66.97%的消费者有家庭开支计划,25%的消费者没有家庭开支计划,8.03%的消费者不知道是否应该做家庭开支计划。分城乡看,有家庭支出计划的城镇消费者占比为68.23%,有家庭支出计划的农村消费者占比为64.23%。

图5 消费者家庭开支计划的制定情况

2.对贷款的申请。调查结果显示有70.64%的消费者在申请贷款前考虑了自己的偿付能力,只有3.90%的消费者在申请贷款前没有考虑自己的偿付能力,还有25.46%的消费者没有申请过贷款。在城镇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中,在申请贷款前没有认真考虑自身偿付能力的占比分别为3.68%和4.38%。

图6 消费者对申请贷款时自身偿付能力的考虑

调查结果显示有66.06%的消费者在申请贷款前“认真比较了不同银行的贷款产品”或“认真比较了同一银行的不同贷款产品”,只有9.40%的消费者“没有对贷款产品进行比较”,还有24.54%的消费者没有申请过贷款。在城镇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中,“认真比较了不同银行的贷款产品”或“认真比较了同一银行的不同贷款产品”占比分别为67.89%和62.04%。

图7 消费者对申请贷款时自身行为的考虑

3.对信用卡的使用。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在偿还信用卡款项时有56.42%的消费者采用全额还款方式进行还款,13.99%的消费者采用最低还款额方式进行还款,9.63%的消费者有多少钱还多少钱,3.44%的消费者有信用卡但不清楚如何还款,另外还有16.51%的消费者没有信用卡。城镇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在还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城镇消费者采用全额还款方式、最低还款额方式以及有多少钱还多少钱方式还款的占比依次为63.55%、13.38%和11.37%,这一比例在农村消费者中则分别为40.88%、15.33%和5.84%。

图8 消费者对信用卡的还款行为

4.对自动取款机的使用。调查结果显示在使用自动取款机(ATM)时,73.39%的消费者在输入密码时,有意识地用手或身体遮挡,防止他人看见;16.74%的消费者没有这方面的意识;9.86%的消费者没有使用过自动取款机。其中,79.60%的城镇消费者有意识地用手或身体遮挡,防止他人看见密码;59.85%的农村消费者有这方面的意识。

图9 消费者对自动取款机的使用

5.对金融知识的获取。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金融知识方面存在疑惑时,最常采取的行动是“上网找资料”和“向相关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咨询”。有38.78%的消费者选择了“上网找资料”的方式,35.17%的消费者选择了“向相关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咨询”的方式,21.42%的消费者选择了“求助他人”的方式,另有1.59%和3.04%的消费者选择了“置之不理”和“不知如何寻求帮助”。城镇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在金融知识方面存在疑惑时,采取的行动略显一致,最常采用的行动是“上网找资料”和“向相关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咨询”,这一占比分别为72.04%、74.79%。

图10 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获取情况

6.对金融纠纷的投诉。当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发生纠纷时,调查结果有35.30%的消费者向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诉,17.28%的消费者向当地人民银行进行投诉,26.45%的消费者向当地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进行投诉,7.69%的消费者向当地工商部门进行投诉,9.06%的消费者利用“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进行投诉,另有4.21%的消费者不知如何投诉。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最常采用的三种投诉方式分别是“向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诉”、“向当地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进行投诉”和“向当地人民银行进行投诉”,占比分别为35.96%、26.45%、18.72%和33.70%、26.45%、13.77%。

图11 消费者对金融纠纷的行动情况

(三)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分析

消费者金融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在城乡间不平衡特征较为明显。

1.消费者金融知识总体情况。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当让消费者对自身的金融知识水平做出主观评价时,48.63%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非常好”或“比较好”,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不太好”或“一点也不好”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37.61%、8.26%和5.5%。与之相对应,从金融知识客观问题的正确率来看,消费者对全部金融知识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也仅有56.46%。

图12 消费者对金融知识水平的主观评价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要明显高于农村消费者,城镇消费者对于全部金融知识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为60.79%,农村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47.01%,城乡知识水平差异性较大。

消费者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消费者投资知识、贷款知识、信用知识和保险知识较为薄弱,而对银行卡知识和储蓄知识的掌握情况则相对较好。调查显示,消费者在投资知识、贷款知识、信用知识和保险知识问题上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50.17%、52.16%、50.07%和50.40%,而在银行卡知识和储蓄知识问题上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74.08%、71.91%。

表2 消费者金融知识平均正确率的分类统计情况 单位:%

2.消费者金融知识分类调查情况。(1)储蓄知识。一是对于“消费者把100万元存入银行,定期储蓄两年,期间没有支取,二年期定期储蓄的年利率为3%,2年后账户中有多少钱”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68.12%的消费者选择了“106万元”。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选择了“106万元”的占比为75.92%,农村消费者选择了“106万元”的占比为51.09%。

二是对于“消费者有8000元需要随时支取的生活费,最适合的储蓄方式是?”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75.69%的消费者选择了“活期储蓄”。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选择了“活期储蓄”的占比为81.61%,农村消费者选择了“活期储蓄”的占比为62.77%。

综合来看,针对储蓄知识调查问题,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71.91%。城镇消费者的储蓄知识水平要明显高于农村消费者,城镇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78.77%,农村消费者仅有56.93%。

(2)银行卡知识。一是对于“消费者是否知道信用卡和借记卡的区别”这一问题,74.77%的消费者知道信用卡和借记卡的区别。分城乡看,80.94%的城镇消费者知道两者的区别,61.31%的农村消费者知道两者的区别。

二是对于“消费者用信用卡透支提取现金是否会被收取利息?”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75.69%的消费者回答了“会被收取利息”。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回答了“会被收取利息”的占比为82.94%,农村消费者回答了“会被收取利息”的占比为59.85%。

三是对于“信用卡取现额度与信用额度是否有区别”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71.79%的消费者回答了“有区别”。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回答了“有区别”的占比为77.26%,农村消费者回答了“有区别”的占比为59.85%。

综合来看,针对银行卡知识调查问题,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74.08%。城镇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80.38%,农村消费者仅有60.34%,城镇消费者的银行卡知识水平要明显高于农村消费者。

(3)贷款知识。一是对于“如果预期未来利率上调,是否同意应选择固定利率贷款,而不是浮动利率贷款”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53.90%的消费者回答了“同意”,其中城镇消费者回答了“同意”的占比为60.54%,农村消费者回答了“同意”的占比为39.42%。

二是对于“消费者个人住房贷款的最长期限是多少年?”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52.52%的消费者回答正确,选择了“30年”,其中城镇消费者回答正确的占比为55.18%,农村消费者回答正确的占比为46.72%。

三是对于“向银行申请100万个人住房贷款,20年贷款的月供会高于30年贷款的月供,但是20年贷款的总利息支出要少于30年贷款”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54.13%的消费者选择了“同意”,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同意”的占比为57.53%,农村消费者选择了“同意”的占比为46.72%。

四是对于“有抵押品的贷款利率要高于无抵押品的贷款利率”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49.31%的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52.17%,农村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43.07%。

五是对于“购买一套100万的住房,您最多可以向银行申请100万的个人住房贷款”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50.92%的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54.18%,农村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43.80%。

综合来看,针对贷款知识调查问题,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2.16%。城镇消费者的贷款知识水平要高于农村消费者,城镇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5.92%,农村消费者为43.95%。

(4)信用知识。一是对于“消费者是否知道个人信用报告”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65.83%的消费者知道个人信用报告,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知道”的占比为67.56%,农村消费者选择“知道”的占比为62.04%。

二是对于“在银行A的不良信用记录不会对从银行B申请贷款产生负面影响”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34.30%的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分城乡看,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35.79%,农村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31.39%。

综合来看,针对信用知识调查问题,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0.07%,消费者信用知识欠缺。其中,城镇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1.68%,农村消费者为46.72%,城镇消费者的信用知识水平要高于农村消费者。

(5)投资知识。一是对于“让消费者从银行存款、股票基金、债券、房地产、人寿保险和期货中选择风险最大的投资产品”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22.25%的消费者选择了“期货”。分城乡看,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期货”的占比为28.09%,农村消费者选择了“期货”的占比为9.49%。

二是对于“消费者对分散投资的理解”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62.84%的消费者选择了“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的占比为70.57%,农村消费者选择了“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的占比为45.99%。

三是对于“消费者是否同意”回报较高的投资,一般情况下风险也比较大”的观点,调查结果有73.85%的消费者选择了“同意”,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同意”的占比为77.26%,农村消费者选择了“同意”的占比为66.42%。

四是对于“某理财产品期限是9个月,它的累计收益率为9%,它的年化收益率是多少”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41.74%的消费者回答正确,选择了“12%”。分城乡看,其中城镇消费者回答正确的占比为44.48%,农村消费者回答正确的占比为35.77%。

综合来看,针对投资知识调查问题,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0.17%。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5.1%,农村消费者为39.42%,城镇消费者的信用知识水平要明显高于农村消费者。

(6)保险知识。一是对于“买保险可以降低风险,所以购买额度越高越好”的观点,调查结果有55.96%的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59.20%,农村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48.91%。

二是对于“将同一财产向多家保险公司投保,当财产发生损失时可以获得更多的赔偿”的观点,调查结果有39.45%的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42.47%,农村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32.85%。

三是对于“刚买的保险是否可以退”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48.39%的消费者选择了“从投保人收到保单之日起10日内可以退保”,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从投保人收到保单之日起10日内可以退保”的占比为50.50%,农村消费者选择了“从投保人收到保单之日起10日内可以退保”的占比为43.80%。

四是对于“一些保险产品具有保险与投资的双重功能,这些产品是否一定保本”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57.80%的消费者选择了“不一定”,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不一定”的占比为61.54%,农村消费者选择了“不一定”的占比为49.64%。

综合来看,针对保险知识调查问题,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0.40%。城镇消费者的保险知识水平要高于农村消费者,城镇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3.43%,农村消费者为43.8%。

(四)消费者金融技能分析

消费者使用银行卡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当询问消费者银行卡被自动取款机吞掉后会如何做时,调查结果有56.88%的消费者选择了“在自助设备前耐心等待3~5分钟,确认卡片被吞后,立即拨打机具管理银行客户服务电话,随后拨打发卡银行电话确认账号交易”,31.65%的消费者选择了“立即到最近机具管理银行的柜台寻求帮助”,7.11%的消费者选择了“不知道怎么办”,2.98%的消费者选择了“打电话向亲戚朋友寻求帮助”,还有1.38%的消费者选择了“向身旁其他同样等待使用自助设备的人寻求帮助”。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中有61.54%选择了“在自助设备前耐心等待3~5分钟,确认卡片被吞后,立即拨打机具管理银行客户服务电话,随后拨打发卡银行电话确认账号交易”,这一占比在农村消费者中为46.72%。

图13 消费者在银行卡被吞后的处置情况

(五)金融知识需求分析

消费者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知识更为关注,不同消费者群体均不同程度需要补充股票基金投资知识。同时,城乡、职业、收入水平、文化程度上的差异会导致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客观上要求开展差异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

1.消费者金融知识需求总体情况。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2.16%、13.55%、11.67%、10.78%、10.78%。

图14 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

2.城镇和农村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要差异。城镇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3.45%、13.81%、11.80%、10.50%、10.36%。

图15 城镇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

农村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住房贷款、债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汽车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9.37%、14.29%、12.70%、11.75%、11.75%。

图16 农村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

3.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差异。全日制学生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银行卡、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股票基金投资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7.50%、17.50%、15.00%、15.00%和15.00%。

全职工作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4.80%、14.77%、11.65%、10.84%和10.57%。

兼职工作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债券投资、股票基金投资、银行卡、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9.05%、17.46%、15.87%、15.87%和15.87%。

主动放弃工作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债券投资、股票基金投资、银行卡、汽车贷款、银行理财产品,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35.62%、19.23%、15.38%、7.69%和7.69%。

退休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银行卡、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投资和汽车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6.30%、16.30%、14.13%、13.04%和10.87%。

失业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卡、股票基金投资、汽车贷款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9.30%、15.79%、12.28%、10.53%和10.53%。

表3 不同职业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占比统计情况

单位:%

4.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差异。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银行卡、汽车贷款、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1.67%、16.67%、11.67%、11.67%、11.67%、10.83%。

家庭月收入为2000~4999元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住房贷款、债券投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保险产品,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2.39%、12.27%、11.96%、11.04%和9.51%。

家庭月收入为5000~9999元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2.59%、13.50%、12.95%、12.12%和11.02%。

家庭月收入为10000~19999元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知识、汽车贷款、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30.00%、20.71%、12.14%、11.43%和9.29%。

家庭月收入为2~5万元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银行卡、住房贷款、债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9.05%、16.67%、14.29%、14.29%和11.9%。

家庭月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银行卡、股票基金投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33.33%、27.78%、11.11%、11.11%。

从趋势上看,随着消费者家庭月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知识的需求逐步增加,而对银行卡知识的需求逐步减弱。不同家庭月收入的消费者均对住房贷款、汽车贷款、银行自助终端设备的使用、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需要。

表4 不同家庭月收入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占比统计情况

单位:%

5.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差异。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汽车贷款、银行卡、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投资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8.18%、16.67%、15.15%、13.64%和12.12%。

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银行卡、住房贷款、股票基金投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和汽车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8.99%、15.19%、13.29%、12.66%和11.39%。

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或技校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2.63%、13.87%、13.14%、12.41%和10.95%。

文化程度为大专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银行理财产品和住房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6.64%、13.08%、12.62%、11.21%和10.75%。

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保险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和住房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4.94%、17.71%、11.97%、10.22%和9.98%。

文化程度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银行卡、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住房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0.59%、17.65%、11.76%、11.76%和11.76%。

从趋势上看,随着消费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费者对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保险产品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的需求逐步增加,而对银行自助终端设备、银行卡、汽车贷款知识的需求逐步减弱。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均对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具有较大的兴趣。

表5 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占比统计情况

单位:%

6.消费者了解金融知识的最有效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最能有效地帮助消费者了解所需要的金融知识的方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通过金融机构网点发放宣传资料”、“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宣传”、“通过电视宣传”、“通过与家人、朋友的交谈”和“通过报刊、杂志宣传”,选择上述方式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6.80%、18.75%、16.10%、15.04%和10.91%。总体情况、城镇消费者、农村消费者看法趋同。

图17 消费者了解金融知识的最有效方式占比情况

四、建议

(一)建立系统性、长效性的金融消费者教育机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消费者对于金融消费者教育态度是积极的,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渴求的。但从现阶段金融消费者教育现状来看,我国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还未形成系统性的教育机制,应从全局性出发,建立能够持续对我国各层面群体开展教育的系统性、长效性金融消费者教育机制。应该将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来,从基础性的学生抓起,形成一整套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体系。

(二)金融基础知识和社会热点知识是金融知识普及的侧重点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随着地方经济的显著发展,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消费者对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等金融基础知识和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等当前社会热点金融知识的需求最为明显,且在上述两个方面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也最为欠缺。因此,今后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要以消费者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必要的金融基础知识和社会热点金融知识作为侧重点,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三)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承担意识有待提高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承担意识不强,对自身应承担的正常市场风险认识不足。因此,今后的金融知识普及与教育活动中,要加强对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承担意识的教育,让消费者明白“自享收益”的同时,要“自担风险”。要引导消费者进行风险自评,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相关产品的风险特征,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

(四)根据城乡差异性明显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体系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地域、文化程度、经济能力、职业特征的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消费行为特点与所欠缺的金融知识也差异较大。但总体而言,城市消费者的知识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消费者,因此在以后设计金融知识普及的内容和重点时,根据城市、农村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内容,从而可以使消费者掌握符合其知识水平、消费需求、消费行为特点的金融知识。

金融投资的认识篇6

[关键词] 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金融投资;金融专业

[作者简介] 聂勇,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副教授,博士,广西 南宁,530003;黄秋惠,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广西 南宁,530003;陆艳莎,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广西 南宁,530003;李灿恒,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广西 南宁,530003;李维婷,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广西 南宁,530003;苏 博,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广西 南宁,530003;覃燕媚,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广西 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1-0024-0004

一、前 言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大学生投资和消费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金融投资活动中,金融专业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金融投资行为应该更加引起我们的关注。因此,全面了解大学生投资状况,提倡健康合理的投资观,对大学生养成良好投资习惯和树立正确价值观有着深远意义。本次调查中,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对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学生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52份,回收率达97.7%。

二、金融投资现状分析

(一)有无金融投资经验

调研显示,该院学生有无金融投资经验比例分别为29%和71%。各年级学生有金融投资经验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30%、15%、23%、41%,无金融投资经验比例分别为70%、74%、77%、53%。结果表明,各年级无金融投资经验学生比例均高于有金融投资经验学生比例,并且大二年级学生有无金融投资经验学生结构占比差异最大,大四年级学生差异最小。

(二)有金融投资经验学生金融投资资金来源情况

“父母支持赞助”和“积攒零用钱”是该院学生进行金融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是“打工赚来的钱”和“金融投资赚来的钱”,较少部分学生依赖“奖学金”和“借款等其他方式”(见图1)。从图1来看,大一学生金融投资资金主要来自父母,采用借款等方式较少;大二学生对各种资金来源途径期望都比较高,但该阶段的学生几乎没有通过借款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投资需求;大三学生对各种资金来源途径期望差异明显;大四学生主要资金来源途径较集中于父母、自攒和打工,这跟该阶段学生面临就业形势等有相关性;“父母支持赞助”和“积攒零用钱”两种资金来源途径在各个年级表现差异不是很明显,其他四种资金来源途径差异较明显。

(三)如果进行金融投资,有关金融投资工具选择情况

该院学生对金融投资方式的选择与其专业所学课程内容安排先后和深浅度有关,主要以储蓄、债券、股票、基金、保险、理财产品、期货、黄金等投资工具为主,但对于信托、外汇等投资工具,由于学生进入该市场的局限性和自身经济能力等问题,对其选择学生比例相对小(见图2)。

年级越高,对专业知识学习就越深入,其对金融投资方式的选择就越向所学专业领域靠拢。从大一到大四,选择储蓄投资方式的学生比例逐渐减小,而选择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理财产品、期货、黄金等投资方式的学生比例逐渐增加,说明了金融专业大学生会根据自身条件的不断成熟而拓宽其金融投资工具。

三、影响大学生金融投资行为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选择金融投资工具的因素分析

1.金融投资工具本身的特性

调研显示,影响该院学生金融投资的因素主要是本金安全和收益等,交易门槛和手续费等对其金融投资行为影响也比较突出。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对保本的硬性需求程度越降低,相反更注重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而既想保本又希望利用较低风险实现基本收益的学生比例在各年级表现几乎无差异化,但风险因素在大二阶段表现得较敏感。

2.投资理念

调研显示,该院学生稳健型、保守型、风险偏好型、风险中性型投资者所占比重分别为52%、18%、16%和14%。越往高年级,保守型投资者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稳健型投资者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大一阶段,风险中性型与风险偏好型所占比重持平;大二阶段,有一部分风险偏好型投资者过渡为风险中性型投资者;大三阶段,一部分风险中性型投资者转变成了风险偏好型投资;大四阶段,风险中性型和偏好型投资者所占比重达到持平。表明其投资理念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等而做出改变。

3.金融投资心理诉求

该院有28%的学生以实现本金收益最大化为目的,46%的学生以不亏本为前提,26%的学生以获取投资经验为首选因素,这部分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他们还没有毕业前事先体验自己毕业后的投资生活,比别人更早获得其中的经验。但是,大部分学生把金融投资当作赚钱的途径,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影响大学生金融投资决策与业绩的因素分析

调研显示,该院有6%的学生期望投资年报酬率为2%~6%,34%的学生期望年报酬率为6%~10%之间,29%的学生期望年报酬率为10%~13%,20%的学生表明其期望年报酬率为13%以上,只有11%的学生表示不明确其金融投资年报酬率(见图3)。

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其金融知识面越宽广,金融投资技能也越高,因此对金融投资期望年报酬率越趋明确。

(三)影响金融投资结果因素分析

影响该院学生金融投资决策和业绩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经验和知识的不足,其次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但受幕后交易和虚假信息等因素影响较少。调研结果反映出金融类专业学生能比较理性看待自身金融投资决策和业绩与自己内在因素息息相关,但对国家政策、市场信息、交易规则等方面的了解欠缺主动性。调查数据表明投资经验和知识不足一直是制约该院学生金融投资的主要因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幕后交易、市场环境等因素对大一、大二学生表现得不是很敏感,但对大三和大四学生影响则比较突出,反映了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学生对金融投资市场信息了解的主动性与程度会加深。

(四)投资计划分析

该院43%的学生表示未来投资计划主要视工作情况而定,明确将增加投资的学生有32%,表示“维持现状”、“减少投资”和“逐步撤出”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6%、5%和4%。从大一到大四,表示“增加投资”和“逐步撤出”的学生比例逐渐增大,在这个过程中,达到预期收益的学生不断增加投资,达不到自己预期收益的学生则减少投资;表示“维持现状”、“视工作情况而定”和“减少投资”的学生比例逐渐减小。表明金融专业学生随投资经验的成熟而不断增加投资,部分学生则根据自身情况而逐步撤出,说明金融专业学生进行金融投资决策随年级的增长而逐渐理性化。

四、大学生金融投资实践中存在问题

(一)金融投资风险认识能力不高

该院53%的学生将炒股作为金融投资的首选工具。作为学生,即使是本专业类学生,其主观意识仍不够成熟健全,客观方面资力经验不足。他们凭借自身一些专业知识及高昂的热情和充分的自信欣然跃入市场,他们的资金来源多由父母支持,他们金融投资决策受羊群效应、个人偏好、专业推动、满足欲望等因素影响,并且期望投资年报酬率高。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高风险投资工具,甚至不惜采取借款、拖交学费等方式满足其投资需求。投资失败的结果不仅给学习生活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还会滋生不良思想等。

(二)金融投资行为缺乏理性

74%的学生明确其进行金融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赢利,这样的投资观念容易使他们形成投机的心理,时刻让投资市场的变动左右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只有少数表明赚钱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可以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实践化,并获取一定的金融投资经验。为了追逐利益,40%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身金融投资结果,认为导致自己投资失败的不是自身专业技能不足、投资心理素质欠佳等因素,而是受政策、市场等因素的不利影响。投资失败的学生容易促其产生的心理,投资成功的学生则容易表现出自大的心理。

(三)对自身权益相关信息了解的主动性不强

22%的学生表示,如果金融投资过程遇到权益受损则不会进行维权,42%的学生表示对与维权相关信息完全不了解。从一定程度上讲,即使金融专业学生,也并非能充分利用自身对该市场的基本了解进行自我权益的维护,甚至有部分学生采取默许的态度。这种被动式维权表现不利于学生自我观念的发展。

(四)学校、培训机构有关金融投资的指导更多停留在理论上

30%的学生表示,学校、培训机构等开展的一些与金融投资有关的讲座,更多地是停留在金融投资理论层面上,对于金融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真正的心理诉求是提高金融投资技能和实践能力。

五、相关政策性建议

(一)以学业为主,强化自身专业知识

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注重培养经济意识,提高理财能力,合理调配学习和参与投资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金融投资大厦的根基。

(二)培养理性的金融投资思维

金融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制定理性金融投资计划的能力,在掌握金融投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主动了解各种金融产品,选择合适的投资工具,注重自身投资技巧、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虚心求教于经验丰富、投资技能高的投资者,逐步培养主动的投资意识,确立理性的金融投资理念。

(三)提高自身获取投资资金的能力

调查发现,67%的学生金融投资资金来源于父母的资助,但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双休日和寒暑假求职、社会兼职等方法进行资金积累,在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减轻父母的负担。

(四)积极参加学校、培训机构等开展的有关讲座与活动

通过参加学校、培训机构等开展的有关讲座与活动,实现金融投资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培养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风险意识、避险能力。在拓展自身金融投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金融投资能力,减轻金融投资带来的负面效应。

(五)主动了解与金融投资有关的市场信息

作为金融类专业学生,应该养成时刻关注财经时事的习惯,提高对影响金融投资市场变动相关信息的嗅觉力。例如,提高自身对国家经济政策、市场竞争环境与幕后交易、市场虚假信息等因素的分析辨别能力,有助于提高自身金融投资的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斌,郭迎欣,李晖.大学生投资倾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0,(6).

[2]刘靓.对大学生炒股的理性分析[J].新财经(理论版),2010,(4).

[3]谢楠,陈鑫,牟昕盼,刘思伟.当代大学生投资意识及行为分析——以北京高校在校大学生为例[J].现代商业,2010,(12).

金融投资的认识篇7

[关键词] 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监管

2006年年底,中国银监会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首次提出了“买者自负”的市场原则,其基本含义是“买者在市场上通过自身的行为获得收益,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但是,“买者自负”想要真正获得预期效果,需要投资者更新传统理财观念、商业银行严格承担信息披露责任,以及监管部门建立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

一、买者应自负

所谓“金融创新”指的是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的存款、贷款、汇兑业务之外发展起来的新型业务,主要包括金融衍生品业务、银行卡业务、银行代客理财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等。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既是为了满足投资逐利的需求,也是银行机构拓展收入结构多元化、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消费者得到增值服务的同时,使银行也得到中间业务收益,最终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目前,商业银行进行了不断改革,正在成为真正的金融企业。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收益是风险的补偿,风险是收益的代价。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服务,是商业银行与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市场活动,所以买卖双方在市场中是平等的主体,在双方共享创新产品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要共同承担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此,“买者自负”这一理念的提出,旨在使投资者更审慎地对待投资,不要鱼见饵而不见钩、人见利而不见害。中国的金融投资者今后必须加强自我学习,充分认识到金融产品与金融市场中蕴含的风险,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负责。在购买新的金融产品时,不能只关注预期的高收益,还要了解其中蕴涵的巨大风险,并充分认识到高风险并不一定就会带来高收益。

二、卖者亦有责

1.商业银行应提高创新产品的质量和合规性。“买者自负”对于鼓励国内银行金融创新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但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创新方面差距非常大。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虽然越来越多,品质尚属低层次,还处在简单模仿外资银行的阶段。大多数银行没有专门机构进行创新产品的开发、运作以及长远规划和系统管理。中资银行几乎没有金融产品的发明专利,主要是一些“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国内金融产品的同质化也很严重,各家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大同小异,没有个性化、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一些银行的产品只是外资银行的“二道贩子”,在设计和程序上都模仿外资银行,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更为严重的是,某些所谓金融创新产品不规范,大打政策“球”。金融创新的原则应该是银行自律守法,在《商业银行法》的框架内“创新”,遵守法律、法规的约束性规定,不得以金融创新为名,违反法律规定或变相逃避监管。

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内银行植根于本土文化,这是很大的优势。而银行服务与文化有很密切的联系,金融产品是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产品,我们应在产品深度开发上下功夫,开发出带有中国原创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金融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2.金融创新产品要有充分的风险提示。银行有风险提示的责任,对产品的已知缺陷和风险应做全面披露,并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表达,向客户准确、公平、没有误导地进行信息披露,尽可能避免客户对所购买的产品产生误解。就如同买股票、买基金时提示的“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消费者明白了后继续买,这个责任应该自负。这样一方面是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也是银行从法律方面保护自己。

三、监管应加强

1.监管部门应监督金融机构信息披露透明,增进公众对金融创新产品的了解。

推行“买者自负”理念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买卖双方的信息应当是完全对称的”。实践中,“买者自负”的原则应更适用于信息掌握完善的机构投资者。在现代西方国家的立法中,加强对消费者、投资者等信息弱势群体的保护已经成为惯例。在金融、房产和教育等消费领域,“买者自负”这一原则在西方国家已经不再强化,法律认为个人投资者是“信息弱势群体”和非专业化,反而要求卖方倒举证,以示清白。由此可见,监管部门的监管非常重要。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中,就特别强调了商业银行在创新活动中承担的信息披露责任和对客户的尽职责任,这也是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进行监管的重要内容。另外,我国立法部门应努力建立,如集团诉讼、诉讼保险、举证责任倒置等有利于中小投资者的诉讼制度,惟此,才能真正保护中小投资者这一“信息弱势群体”。

2.监管部门有义务增进公众对“买者自负”原则的认识,以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

监管部门一方面应进一步强调商业银行必须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广大金融投资者加强对这一市场经济原则的认识,加大金融风险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于风险的认知能力,增强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教育公众投资者更审慎地选择投资。这不仅有利于银行更好地防范风险,还可以在全社会培育市场经济的理念。

3.作为管理层,应努力培育关于银行和银行产品的评论机构以及投资策划师、清算银行的生长土壤。

证券市场有很多第三方机构,但评论银行的机构却很少,如果加强第三方的舆论监督,给老百姓更多风险投资的建议和提示,买卖双方的矛盾就不会那么突出。另外,在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确认风险、选择产品通常是投资策划师、经纪人的任务,投资者的投资资金也是交给清算银行托管,如果风险达到上限,清算银行将自动平仓,保证资金安全。中国的老百姓在提出自己的投资需求、明确所能承担的风险之后,也可以由专业的投资策划师为其“量身订做”选择投资产品组合,控制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俞靓:买者自负须三方负责.中国证券报[N].2006~12

[2]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M].2006

金融投资的认识篇8

关键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开始出现以来,地方政府普遍建立了投融资平台,并且随着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投融资平台建设,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尽管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部分地区的融资平台当期债务本息已远超当地财政收入,潜在的金融风险一触即发。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特别是要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着眼于破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一系列金融风险,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1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已经被国家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列为行业最高的三类风险之一。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来看,比较突出的是债务率过高,普遍存在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建设资金,利用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举债,而且已经超过全年财政收入水平,这使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再比如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注重自身发展模式创新,特别是在开展投融资的过程中还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在投资领域过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收效不高,进而可能引发一定的偿债危机。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开展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投资收益风险,比如某地通过对12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调查,投资收益风险主要来自项目建设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占比分别42.5%、31.7%、25.8%,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的问题比较突出,因而面临一系列投资决策风险。此外,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面临国家宏观政策变动风险,特别是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地方投融资平台管理工作,同时也要求在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风险方面狠下工夫,这就对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如何更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风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由于具有一定的“行政化”特点,因而在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在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缺乏高度重视,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该出现的风险。

2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来看,尽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活动越来越多,而且很多地方政府还出现了“过度投资”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着一系列金融风险,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并没有深刻认识到防范金融风险的重大价值,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将稳定市场预期、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上升到战略层面,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相对比较突出。深入分析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但却没有对金融风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缺乏“量力而行”的意识。2.2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落后。目前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比如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国家对于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高度重视,在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深入地研究和积极地探索,特别是没有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特殊性入手将投融资工作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结合,甚至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和有效性。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开展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同时也没有将其纳入绩效考核及目标责任体系当中。2.3金融风险化解机制薄弱。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来看,普遍面临一定的“债务风险”,但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风险化解机制,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因而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重视公司治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设立的初衷是为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服务,平台融资后所投入的项目大多是半经营性或非经营性的,因而公司治理不够完善,特别是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项目投资计划、资金回笼情况、贷款余额、融资规模等普遍不对外公布,这也直接导致无法形成科学地监督机制,特别是外部监督不够到位,对于出现的风险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因而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愈演愈烈。2.4金融风险监测工作滞后。要想更好的防范和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但目前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对金融风险监测工作还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更多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当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无法更有效地化解。比如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没有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监测工作,对投资、融资等活动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缺乏数据收集与分析,金融风险防范的前瞻性、战略性以及针对性不强;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重视金融风险监测工作的系统性建设,比如很多地方政府以及监管部门在防范和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同时也重视投资收益,导致出现了一定的投资收益风险。

3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

3.1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要将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上升到战略层面,将其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经营、管理、创新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卓有成效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最大限度提升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这就需要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将行政化与市场化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更加重视市场导向,地方政府应当赋予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自主经营的权利,使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则要大力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在开展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将落实国家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探索财权与事权合理划分的运行模式,强化投融资活动与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融合。3.2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来说,开展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至关重要的是要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这就需要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要从有利于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入手,切实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特殊性入手,将管理工作与金融风险管理进行有效地结合,努力构建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比如可以将投融资活动与绩效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并且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还要更加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将全面管理作为重要的原则,使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层次人员都参与到金融风险管理当中,努力形成合力。3.3优化金融风险化解机制。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最大金融风险就是“债务风险”,因而应当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债务风险”等金融风险化解机制。比如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为了更加有效化解“债务风险”,可以采取债务分类管理的方式,既要尽量化解存量债务,又要尽量减少新增债务,特别是要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入手,强化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化解的有效措施,并且要多听取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意见和建议。优化金融风险化解机制,还要进一步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投融资行为,特别是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投融资活动。要进。一步优化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监督机制建设,要对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投融资活动进行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监督,确保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投融资效率和效益。3.4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开展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的过程中,要把加强金融风险监督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这就需要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建立相应的金融风险监测机制,比如在开展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应当做好“风险点”监测工作,制定相应的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预案,一旦出现金融风险可以做到迅速反应。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还要进一步强化数据思维,通过对各类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并且在开展投融资活动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与落实,进而能够有效地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

综上所述,作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撑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尽管已经成为市场主体,但由于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具有一定的行政化特点,还没有将自身的发展与市场进行有效对接,这也直接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更多金融风险,但目前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模式,重点要在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金融风险化解机制、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使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科学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眉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金融投资的认识篇9

轻信误导盲目跟风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信息相对闭塞,加之受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及多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群众金融知识欠缺、基金知识还是空白,走访和调查的结果是:-78%投资基金的农民群众不知什么是基金,基金特性和种类等全然不知。只知基金是银行卖的,和存款一样的保险。基金赚钱多,来钱快;50%的人不懂得投资基金的规则和程序,认为只要买了基金,必然能赚到钱;55%的人不清楚自己要买什么基金,更有甚者干脆给销售人员说:你看哪个赚钱多,就给我买哪个。65%的人跟着别人买,或听别人说什么基金好,就买什么基金。某些基金销售人员_出于自身种益,往往对茫然不知的农民群众进行某些暗示和夸大宣传,造成糊里糊涂买基金者居多。轻信误导、盲目跟风,在杈村基民中十分普遍。

负债炒基金风险意识差,在基金利好形势的诱惑下,许多农民倾其所有炒基金。负债炒基金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利用国家扶持新农村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编造贷款理由,贷款炒基金,从中渔利。据对某国家的贫困县调查,贷款三两万元炒基金者比比皆是,贷款投资基金者,最高达三十万元。银行信贷资金流向基金投资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贷款炒基金者造成投资损失,最终将导致银行贷款的损失。贷款炒基金给银行资金安全埋下了隐患。同时,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合伙炒基金引发不安定因素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储蓄转向投资基金,但是,目前农村还没有基金代销网点。由于投资不便、信息不灵、为节省一部分费用等原因,合伙炒基金者比较多。亲戚、朋友、多人共用一个基金账户投资的比较普遍。甚至出现了代炒族――专代别人炒基金,按比例或约定收取一定的费用。合伙炒基金、代人炒基金都容易因经济、收益、亏损等原因引发,不安定因素。由此而产生的民事纠纷时有发生。

停产炒基金缺乏理智投资基金在农村越来越热,一些非理性的现象也不时出现,有的放弃田里庄稼,一心炒基金,有的停止打工,专炒基金,还有的转让掉商店、关闭小工厂,把资全全部投入基金。更有甚者卖了农机、抵押了房产投资基金。这种缺乏长远打算的不理智做法,后果是十分危险的。

农民投资基金热说明了农民投资理财的意识逐步增强,对于农民投资热情,、需要正确的引导。同’时,必须充分关注基金热在农村引发的各种问题,及时解决这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应该以教育为主,引导为辅。从以下几点入手:

对农民群众加强金融及理财知识教育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工具对农民群众进行金融知识_的教育和理财知识的普及。各金融网点要针对农民群众开展金融及理财知识宣传活动。利用放贷款、收贷款的机会对农民群众进行金融知识及理财知识教育。使农民群众清楚基金并非摇钱树,消除一夜致富的发财念头,以平和盼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正确对待基金投资。使农民群众掌握理财途径及方法。

认真对农民群众进行金融法规教育地方各级政府及各组织、金融单位都要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全方位的金融法律法规教育,使农、民群众懂法、知法、自觉守法,依法进行金融活动和各种投资理财活动。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更要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认真审核每笔贷款,跟踪每笔贷款的流向,严防骗贷款投资基金的行为发生,确保银行资金安全。

对农民群众加强风险教育 各基金销售网点,要如实、合理地进行基金风险信息公布,让农民群众及时掌握风险情况,使之树立起投资风险意识。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宣传教育。使农民群众真正明白资本市场机会和风险是共同存在的,投资基金是有风险的,投资基金要理智、更须谨慎。

金融投资的认识篇10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Theory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著。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著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阳建伟。蒋馥。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1,(4)。

[2]杨胜刚。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1,(5)。

[3]孙培源。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

[4]王永宏。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5]施东晖。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