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3:44:56

企业管理学论文

企业管理学论文篇1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论文,内容如下: 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一、从企业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上看战略成本管理 关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些观点反映出不同学者在对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认识上的不同,所划分的阶段也有所不同。有代表性的成本管理(成本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划分观点有:(1)按近、现代历史分期的方法划分为原始或早期成本会计、近代成本会计和现代成本会计三个阶段;(2)以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依据划分为企业成本的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三个阶段;(3)按管理方法的产生和运用的程度划分为标准成本管理时代、本量利分析和直接成本计算时代、作业成本计算时代和市场驱动成本时代;(4)按管理过程中的环节划分为以事后分析利用成本信息为主的阶段、以事中控制为主的阶段、以事前控制为主的阶段和战略成本管理阶段四个阶段。 对于成本管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划分,还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1)关于按近、现代历史分期的划分。比较几种观点,对原始或早期成本会计阶段时间的确定是一致的,都是1880~1920年,但在第二和第三个成本会计阶段的时间确定上则有所不同。如对第二阶段的时间确定,一种观点认为是1920-1950年,另一种观点认为是1920~1945年。确定1950年或1945年的依据是什么?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关于早期的成本管理或成本会计。一般认为,早期的成本管理只是事后进行成本计算,没有事前和事中的成本管理,或者说没有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实际上早期的成本管理有事前和事中管理的内容。早期的事前成本管理是管理者依据经验、事先确定目标和不同时期实际成本比较所确定的差异进行的,事中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监工的监控进行的。(3)关于以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依据的划分。现在有学者认为在科学管理阶段与现代管理阶段之间还有一个近代管理阶段(20世纪40~70年代),在成本管理的科学管理阶段与现代管理阶段之间还有没有必要加上一个近代管理阶段呢?(4)关于按管理方法的产生和运用程度的划分。这种划分很难反映出不同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容。 笔者认为,对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阶段划分要考虑三点:(1)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2)每一阶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本质特征;(3)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统一的发展特征。考虑这三点,可以将企业成本管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1)初级成本管理阶段:初级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相结合的阶段(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2)中级成本管理阶段:中级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相结合,战术管理重于战略管理的阶段(20世纪20~70年代);(3)高级成本管理阶段:成本战略管理与战术管理并重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1.初级成本管理阶段: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是简单的成本管理。关于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的形成与结束有两个重要的标志,一是1885年H.梅特卡夫(H.Metchcalfe)的《制造成本》一书问世,一是1919年在美国和英国成立了成本管理的社会组织。 2.中级成本管理阶段:中级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相结合,战术管理重于战略管理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成本管理是较为复杂和较为成熟的成本管理,经历了半个世纪,开始于标准成本法和预算控制法(1922年麦金西的《预算控制》一书问世)的产生和应用,结束于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体系的全面形成。在这一阶段有几个值得说明的重要内容。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论文,内容如下: 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一、从企业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上看战略成本管理 关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些观点反映出不同学者在对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认识上的不同,所划分的阶段也有所不同。有代表性的成本管理(成本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划分观点有:(1)按近、现代历史分期的方法划分为原始或早期成本会计、近代成本会计和现代成本会计三个阶

企业管理学论文篇2

1.1西方管理哲学的思想概述

1.1.1西方现代管理哲学的产生及发展

(1)管理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联

西方哲学思想是现代管理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现代西方哲学派别繁多,但基本上可以归入两股:一是科学主义或理性主义;二是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一般都以科学认识论、方法论、逻辑、科学发展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张哲学应该致力于具体科学知识的综合或对科学知识的逻辑分析与语言分析,以实现哲学和科学的统一。主要思想来自孔德、穆勒、斯宾塞的实证主义。人本主义认为哲学应该研究人的本质、自由、价值及与人相关的问题,研究人的意志、情感、意识、本能等非理性因素。始于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所以,现代西方管理哲学也有两个发展方向,一种把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新成就运用于管理领域的“管理科学”和从人的侧面来探讨管理的“行为科学”,标志着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和现代西方管理哲学的创立。现代西方管理哲学发展的另一个方向——人本主义。可以说,从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到现在,西方管理已经不仅是管理技术问题,而是更多地涉及人性、价值、方法论。

(2)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自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一书开始,围绕管理应该重人还是重物,应该强调理性还是强调非理性的问题,西方管理理论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古典管理哲学阶段与现代管理哲学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哲学理论阶段

史前管理理论(20世纪之前)。汉穆拉比法典中就有关于最低工资和关于控制的纪录,管理理论已经开始萌芽。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经济人”的观点,深深地影响着之后管理理论的发展。古典管理理论(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的理论为管理形成科学奠定了基础。古典管理理论延续着“经济人”的假设,将人视同机器,将管理者视为工程师。古典管理理论主张对人严格管理、严格控制,通过计件工资制度、科学的管理过程和理想的管理组织,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新古典管理理论(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新古典管理理论虽继续强调对管理功能的与组织结构的研究,但已开始考虑更多的人性与社会上的因素。代表人物是巴纳德和弗莱特。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相互合作的系统,员工之间的合作影响到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弗莱特提出了人性观点,对激励、权力与职权提出新的见解。新古典管理理论强调人性以及群体的互动,不再将员工视为一种单纯的生产工具。从此,员工的参与以及上下沟通等成为组织管理者面前的新问题。行为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40年代)。新古典主义的管理哲学考虑到了人性对于组织管理的意义,但是忽视了利用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性。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从人的需求、动机、行为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及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弗鲁姆、麦格雷戈、利克特等。其中,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提出了工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因素除了金钱之外,还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应该从社会、心理方面鼓励工人。人际关系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集中在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格雷戈的关于人性的X理论和Y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将人的本身的因素正式引入了管理学理论,重视对人的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的研究,承认人的社会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进取性,主张用引导、激励的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个人目标同企业目标的结合。

第二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二战以后)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的欧美学者与实践者都对管理理论研究进行了研究。在众多管理学派中,主要是两个理论派别:一个是古典管理理论的延伸,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思考管理问题,其中包括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另一个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延伸,从人性的角度来研究管理问题,其中包括人际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主线之一是有关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与知识管理的发展。《Z理论》、《日本经营管理艺术》、《企业文化论》和《追求卓越》这四本著作,把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以及从根源上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研究推向了高潮。纵观整个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史,西方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工作与组织人与组织生产与营运过程企业文化人本知识管理”的过程。

1.1.2西方管理哲学的主要思想

从以上我们对于西方现代管理哲学思想的阐述可以看出,西方的哲学管理的整个发展过程就是问题:一个是对“人”的研究;一个是对“事”的研究。从历史上看,着两个方面是逐步从单纯研究“事”向重视“人”转移;从这两个矛盾双方的斗争来看,当前逐步从对立走向在管理中的融合。也就是当前在西方哲学中存在的两个特征:一是科学主义,或者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或者力图提供一种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如实证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和结构的方法。这个哲学取向导致把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新成就运用于管理领域的所谓“管理科学”和从人的侧面来探讨管理的所谓的“行为科学”;另一是“人的转向”,从讲求意志的意志主义到强调意识的弗洛依德主义,把人视为中心。这里,我们简单地把西方现代管理哲学思想划分为两个方面来阐释:科学管理思想与人本化管理思想。

(1)科学化管理思潮

在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下形成了管理理论上的“管理科学化”思潮。管理科学化思潮强调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企业管理,在管理中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运筹学、系统工程学,其基本目标是实现“产销一体化,组织系统化,方法定量化,手段匀动化”。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现代西方“管理科学”学派。推崇科学管理的管理模式西方管理理论假定人都是“经济人”,因此主要采用科学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注重制度管理,规范管理和条例管理,强调惩戒;完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使管理活动有章可循,管理过程井然有序,尽一切可能提高效率。管理科学将确定的问题,按提出的目标和约束条件,把主要的因素和因果关系转变为以各种符号表示的模型,这一模型能为决策者提供假定各种解决方案的结果,同时尽量采用各种数学语言和数学工具使问题得到定量的精确表述,以便管理者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西方单纯的科学管理哲学属于唯理哲学,以追逐利润和提高效率为目标,强调实验、数据和规律,追求逻辑和演绎;注重通过分析、细分达到对事物的认识。但也伴随着许多弊端:过分重视理性而忽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对局部的深刻分析,造成对整体判断的失误;管理的模型化、数量化造成了管理的机械行为等。

(2)人本化管理思潮

人本主义管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产生,它的基木内容是:人的行为来自动机,动机由需要所决定。人类有区别于动物的需要,有他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必须充分了解人的本性,从工作木身满足人的需要,注意满足人们发挥自己的才能、“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本主义”由原来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由着重丁于组织制度到着重于人的行为,然后又转而注重于人的需要的研究;既不把人看作“经济人”,也不仅仅把人视为‘讯二会人”,而是把人理解为趋向于“自我实现”的人;在管理手段方面,不把重点放在“监督”上,而是放在“人性的激发”上;由原来的“独裁式”管理转变为吸收职工“参与”决策的管理。

(3)两种思潮的关系

西方科学管理与人本化管理思想的发展是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管理理论上的具体反映。在历史的发展中,从对科学管理的重视逐步过渡到对人性的重视,但是对人本的重视并没有让西方的管理者忽视对科学管理的重视。目前,西方管理哲学不仅在管理的人文化方面,而且在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企业中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出现了相互结合的趋势,形成了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其中,人本管理表现为一种柔性管理,而科学管理表现为一种硬性管理。前者强调管理要富有人情味,要保持传统文化中“人治”的管理风格;管理者要真正关心、体贴下属,对人热情、善良。后者强调管理要加强法治,重视法制和条例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种“非理性+理性”的管理模式,能够大大地提高管理效率和组织效能。当前,西方管理哲学呈现出如下特征:重视多元化文化对于管理哲学的影响,重视企业文化,认为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认为管理要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彩的管理模式。重视建立学习型组织、虚拟企业、动态协作团队和知识联盟,强调建立知识型企业。

1.2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概述

1.2.1中国管理哲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管理哲学发展

我国古代的儒家、法家与军事家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论著学说,其中主要的思想就是治国治人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思想。不仅提出了很多管理方面的理念,而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管理工作方法与技术。例如:孔子曰:“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从管理哲学的角度说,一切经营者应该注意协调好人与人之间(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韩非子认为,奖赏厚了,就有很多人想去追求,这样就能起到奖赏的作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赏誉薄而漫者下不用,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韩非子•内储说上》)。韩愈在《杂说》中所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说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另外,如《孙子兵法》《论语》、《大学》、《中庸》等著作中对管理的理解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管理哲学思想的精华部分。从实践层面看,明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市民阶层的形成,不少士人的价值观念有所转变,把“儒”与“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儒商及其帮派,其中最有名的有徽商、晋商、宁坡帮、潮汕帮等。在他们的商贾经营中,能够自觉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运用于管理,并在实践中提出了新的管理思想。

(2)中国现代管理哲学的研究与发展

探讨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重构中国管理哲学模式,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强烈呼唤,也是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重要结合点。只有走综合创新之路,方可建构起以“修己治人”为特征的中国管理哲学思想体系。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我国很多学生从开始研究西方管理哲学思想,逐步过渡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思想。例如:东方管理学是以水教授为首的东方管理学派开创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其创建历程跨度达30余年,目前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很多国外学者也从中国传统管理学的角度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将中国文化融入到西方管理哲学思想当中去。从实践层面看,近百年来海内外华人企业家在自己的工商业活动中,总是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工商业结合起来,提出过各种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如:民族工业的开山祖陈启源,近代工商业先驱郑观应,民族工商业巨子刘鸿生。在香港,有董建华、李嘉诚、霍英东、曾宪梓、汤恩佳、梁风仪、邵逸夫、金庸、荣智健等人。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其成功的中西合璧的经营理念。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如海尔、联想等),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化管理资源,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由此可见,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构成的中国管理思想是极为丰富的。对于这些管理文化资源,必须站在现代企业管理的高度,对它进行现代转换,注入时代精神,成为建构中国式管理思想体系的有用资源。

1.2.2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主要思想

(1)人本与社会责任

儒家讲“仁者爱人”、“以人为本”,强调“修己安人”。所谓“修己”,则是要求管理者首先管理好自己,培养好自己的仁义道德,做被管理者的榜样。《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与自我修养,倡导人们应该具有诚信观、敬业观、创新观、节俭观和信念观,这些观念内化为人们日常的责任意识(诚信观念、职业伦理、信念伦理),影响到企业家精神、企业伦理和企业文化的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尤其是国有企业不仅具有发展企业的责任,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国家责任,处理好“利”与“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2)和谐管理思想

儒家主张“普遍和谐”的观念,其中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则是经济活动和企业伦理的主要方面。儒家认为,人际和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具有兼容并包,“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礼用之,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天命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章句下》)。这种和的思想,有利于企业家建立一种广泛的内和外睦、互利协作的社会关系网络,达成与利益相关者共赢的战略格局。

(3)儒家的德治思想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说管理者要注意用“道”、“德”来影响和引导下属。孟子阐述:“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才能使下属心悦诚服。这些传统哲学博大精深,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4)老子的无为而治

“无为”即尊重世间万物各自发展的规律,“道法自然”,从而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地。《老子》把国家管理状况分为3个等级:最好的是“不知有之”—老百姓不知道统治者的存在;其次是“亲而举之”—老百姓感觉到统治者和自己很亲近,常加以赞美;再次是“畏而辱之”—统治者以凶残的手段威迫百姓,随意地欺侮他们。这3个等级是不同管理方式所形成的结果.“不知有之”是“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这种典型的“柔性管理”方式,充分地体现了管理哲学层面的理念在“协调”上的作用。

(5)荀子的管理思想

荀子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的观点,说明了人有掌握天时、使用地利的办法。关于奖励和惩罚,《富国》指出:“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利,则不肖者不得而退也。”关于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富国》中指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提倡的就是集体行为。关于用人问题的研究。《王制》中提出:“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顷而废”,对有贤德有才能的人,要破格提拔。关于领导行为,荀子提出:“篡伦公察”、“赏克罚偷”、“兼听则明”、“度己以绳”、“必先修正”等,都告诉人们怎样做一个有效的领导者。

(6)军事管理理论的运用

商场如战场。先秦时期著名的商人陶朱公和白圭,就已经把《孙子兵法》的许多原理成功的运用于商业经营管理,并将其移植、改造为古代商业经营管理学——“积著之理”和“治生之本”。白圭还将孙吴兵法和商鞅之法的原理,用于生产经营,善观时变,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等策略,取得了成功。到了中国近现代,刘国钧、张振勋、陈嘉庚等人也将《孙子兵法》的若干原理应用于企业管理。《孙子兵法》思想用来为近现代企业管理服务始于日本企业界。日本学者村山孚认为日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两个支柱,一个是美国的现代管理制度,一个就是《孙子兵法》的战略和策略。孙武把“道”视为“五事”之首。所谓“道”,就企业而言,是指企业全体职工所表现出的与企业“同生死、共存亡”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鼓舞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所谓“将”,就企业而言,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高决策者,他具有创新求实的精神,竞争奋进的意识,灵活应变的能力,是企业价值观的最大创造者,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人物。孙武在《行军篇》中提出来的“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管理方法,是其以人为本,辅之以法纪来统一行动。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强调对于人的管理,对于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理解富有独特魅力。法家与军事家的理论又富有组织科学管理的内涵,强调竞争原则,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分析思考与继承。

1.3中西方管理哲学发展的趋势

1.3.1中西方管理哲学存在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管理哲学富有自己的特点,与西方的管理哲学思想形成了明显的差别。中国传统管理哲学重视德治,把培养人的仁爱之心,自觉自律能力以及伦理关系的定位作为管理的基本立脚点。在方法上重视人情关系,强调中庸之道、含而不露,讲究分寸与火候。重视领导者的榜样作用,讲究以德服人。但是中国的传统道德伦理为特点的管理思维,使得民主管理思想欠缺,企业管理组织关系受到伦理关系与人情关系的影响而含糊不清。企业缺乏标准化与程序化的管理规程,管理的科学性不足。这样的管理模式适合于中小型企业,对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大中型企业,如果单纯依靠我国管理的基本思维,是难以实现科学化管理的。西方的管理哲学重视对管理科学的研究,无论是管理的标准化还是对人的潜能的发掘,都体现出其在研究方法上的实证性研究色彩,研究讲究理性分析与依据,与中国管理哲学的形而上的色彩不同。西方管理哲学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进几十年来又重视企业的人本思想研究,研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对于企业的影响,使得西方的管理哲学思想越来越走向对人的创新能力上。同时,西方还加强了对学习型知识型企业的研究,把人的重要性提高到主要的地位。

1.3.2中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融合

作为管理哲学,中西方管理哲学都存在着共同的特质。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不仅是其必然趋势,也是共性的表现。中西方管理哲学最终的融合点在于对人性的关注上。中国传统的管理哲学思想向来就重视对于人的伦理、道德、自觉性,以及人的组织如集体组织、家庭伦理与君臣关系的研究,这形成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础。而西方的管理哲学早期重视组织管理的标准化与程序化,讲究科学管理方法的研究,但是近几十年来对人性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日益被推至极致,在这个时候,很多西方的管理哲学研究者开始在对人的管理中吸取中国传统道德管理思想,一方面推动企业管理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企业文化进行东西方交流的必然结果与需要。所以,随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东西方管理哲学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倾向。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的中文版序中所指出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观念来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秘的宇宙万有本原所体悟出极高明精微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而东方管理哲学在强调社会价值的同时,已开始注重其个体价值的实现。随着现代管理的发展,东西方管理哲学的互动与转型,将最终奠定未来管理的哲学基础。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带着各自的文化烙印相互合作。不同文化在交融中的摩擦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解决这些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不同的文化在企业内部凝聚成一种新型的、适应企业组织模式的管理文化,这一点在实践中也是可以实现的。尽管中西方管理文化和管理哲学的风格迥异,但由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具有的综合性(兼容性)的特质,使得它能够不断吸收、兼容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

二、我国企业管理思想存在的问题

2.1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企业逐步由计划走向市场,很多企业在发展中逐步壮大并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与培养出了一些具有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的高层管理者,这些管理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了西方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在科学化管理与人文化激励等方面都作出啦不少的成就。但是对于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来讲,企业整体管理思想还是比较原始的。当前,“我国的企业缺乏企业精神”。笔者这里说这句话的依据是:我国的企业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走进了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始终没有给自己一个清晰的社会角色定位以及道德准则定位,始终没有给自己的管理理念定位。这几种表现在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中表现出来的“错位”现象。首先,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与行业责任,当前很多企业以利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企业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后果,行业内部恶性竞争,不顾民族企业整体利益。这反映在一些企业钻法律空白、对同行开展积极的“窝里斗”等等。所以,有的企业随着发展很快,企业利润很高,但是作为企业的内在素质与文化还极其不成熟。同时,我国企业经营受到政府与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比较严重,企业处于各种复杂的文化伦理关系的影响下,客观上制约了企业现代化科学管理思想与方法的落实。其次,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与眼光。我国企业管理者主要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即使有的规划期制定的随意性也比较大。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与积累,不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缺乏对员工的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及行动方案。这一点与国外的跨国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再次,我国的传统管理哲学非常重视伦理与道德管理。但是这一点在我国当前的企业文化中不但没有成为我们发展的优势,甚至成为一些企业发展的羁绊。一些家族式企业人际关系复杂,管理关系含糊,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企业经营中,传统的人际管理反而成为企业走不法经营的捷径,严重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同时,这种不健康的伦理道德管理方式不仅其破坏了整体市场的氛围,而且使得现代科学管理思想在我国企业中被忽视,企业管理者善于从投机与人际资源中寻找发展机遇,而非从企业的科学管理中受益。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一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一点。另外,企业决策过程严重不科学。当前,企业的决策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化,由依靠个人智慧向依靠群体力量转化,由依靠非科学手段向科学手段转化。对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而言,科学的决策尤其显得重要。但目前很多企业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科学决策和采用科学手段。一些传统的管理者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中层管理者会患得患失。许多企业管理者嘴上唱科学决策的调子,行动上却走经验决策的路子。

2.2借鉴中外管理哲学思想精华的价值

2.2.1对于企业发展管理的宏观影响

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管理上、技术标准上、文化上都要逐步接轨,尤其是其共性的部分更加外在化,其差异的部分更加内在化。当前,寻找中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共性成分,构建具有全球价值,能够融入世界文化,具有跨文化、跨宗教、跨地域的普世管理哲学思想,对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其次,这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时间短,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化现代化,至于什么是好的管理哲学思想,什么是我们需要避免与改革的地方等等问题,都没有引起一些中小型管理者们的深思。尤其是一些处于发展的起步期与发展中期的企业,管理者重视市场与外在人际等因素,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缺失关注,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企业的发展壮大,那与与国际企业竞争。民族企业要走向世界,必须在管理上下达功夫,积极吸纳世界先进管理哲学思想与继承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的精华,立足于我国文化背景与世界文化背景这两个大背景,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特色优势的企业管理哲学思想。学习西方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经验,继承传统人文化管理思维,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再次,是中国特色管理哲学研究的路径。我国的管理哲学思想发展较为迟缓,开始基本上都是对西方的管理哲学思想进行学习与介绍,但是我们发现,单纯的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国内没有的重要思想,但是与我们的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对于西方管理哲学思想在我国的实施造成一些障碍。我国继承我国的传统管理哲学思想,这样的思想才是适合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更能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但是单纯的中国传统管理哲学也存在着重人际轻管理的标准化的倾向,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所以,构建属于中国的,又属于世界的新型管理哲学,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

2.2.2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微观影响

首先,有利于正确处理管人和管物的关系。现代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对内部的管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工场性质的经验管理过分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也缺少现代企业所要求的效益,无法承受昂贵的管理成本。所以,科学管理是符合大企业的需要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大生产成为主调。生产规模的扩大,要求生产组织的严密性,要求各工序及其他各方面合适的精确的衔接。对于一切机器、物质,应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得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其次,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管理者在为企业谋利益的同时,服务好社会,满足大众需求,顾全国家利益。只有全盘兼顾好企业、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才能使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这一点是中西方管理哲学思想都一直强调的内容,尤其是中国的关于“利与义”的关系的描述,对于这一点是重要的。再次,有利于企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进行科学决策、组织与控制。现实的管理组织体系中,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以及管理对象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矛盾。在企业管理中,如何使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以及管理对象之间能友好相处,从而使企业成员团结一心,发挥更大的潜力?同样,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如何才能对企业的现状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时地去发现管理中已经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去解决或预防,从而使管理工作得以正常进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获得成功?中国的传统管理哲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有利于企业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企业在处理人和物、雇主和雇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消费者和生产者、产品质量和产品价值、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之间的竞争和联合等关系上,形成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另外,有利于企业不断的进行创新。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在调整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才能实现企业的不断增长和持续成长。企业创新的关键在于管理创新。只有以管理为龙头的企业创新,才能推动企业的战略、技术、制度、产品和市场等诸多方面的整体创新。如何通过管理改革和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从而提高现代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家、经营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潜心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中西方管理哲学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发

3.1坚持人文化管理的思想

西方管理哲学思想已经从对组织的机械化管理逐步走向了向人文化管理的道路,而且对人的积极性与潜能的激发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西方的管理哲学需要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结合。我国的传统管理哲学思想一直是重视对人的管理,甚至可以说主要是谈对人的管理,但是中国的人文管理不是建立在民主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而是把个人建立的之下的,同时对于管理的规范化意识不足。结合中西方的管理思想,是构建我国管理哲学的基础。而这其中最有共同之处的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如何构建科学的人文化管理,拓展管理思维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3.1.1重视对“人”因素的意义

西方传统的管理哲学过去把人作为管理的客体与工具,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是由当时社会工业化初期的流水生产的特点决定的,当时的人只是取代机器中的某一个环节,是机器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生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生产越来越依赖于人的主动性、创新性与技能性,管理也越来越强调人的潜能、技能、道德以及团队的合作协调能力、整体知识管理等内容。这既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也是民主社会发展对人的地位的提升的必然结果。从企业内部管理来讲,企业越来越重视民主管理对于激发人的积极性的意义。过去的经纪人假设造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而今天的管理围绕着人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对人的理解更加准确与到位。人本主义的核心在于视他人为目的,强调了对生命个体自身的意志、尊严、权利和价值的尊重;强调对他人的尊重。这一观念体现在企业伦理中,表现为人自身应该是道德的人,企业是为人而存在的。管理应以人为本。“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是因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气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要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个体存在的权利和意志的表达。“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指出了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于管理者而言,被管理者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荀子•王制》)指出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互动的良性关系的重要性,也表明一个国家、一个组织能否生存,首先表现为管理者是否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和拥戴。儒家假定人性本善的“性善论”是其推行仁政、实行管理的基础,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人性,根据人性的特点来进行管理。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视他人为目的,尊重、关心、培育和爱护员工,公正地对待人与事,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今天,企业与社会生产的发展与竞争,以及社会分工的极度细化,导致企业生产经营越来越依赖于人的知识、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关系,做好“人”的文章,激发人的活力,集中人的智慧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的企业管理者目前对于人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国外企业的影响而逐步提升,企业对于如何协调内部利益关系?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如何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如何提高知识管理的水平等均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的发展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但是,我国的企业总体来讲对于“人”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对“人”的掌控力度较差,对“人”的潜能激发的远远不够,与外资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差距。其中很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过于重视市场的开发与企业规模的扩大,不重视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对于员工只用人不培养人,对于员工培训工作怕投资,非常被动。所以,我国的企业管理者需要把目光适度地从盲目的市场扩张与规模发展中摆脱出来,认真做一下内功。需要加强企业的管理创新,强化制度改革,构建科学的管理系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人的重视,克服企业管理的“独裁化”,防止企业管理形式简单,权利过分集中,对管理者缺乏监督的倾向,把民主管理思想深入到企业的精神之中,让当前我国企业形式上存在的民主管理形式——职工大会、工会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企业的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这样才能集中职工的积极性与智慧,形成企业的内部活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关键是要重视对内部管理中利益管理的调整,重视团队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与协作,让企业的管理结构、制度等文化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活力。

3.1.2构建和谐的经营管理思想

从整体上看,西方管理仍然偏重于技术的研究,缺乏从哲学角度对深化管理目标和方法的确切认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方国家的经济腾飞,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让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不得不重视东方的管理文化。东方管理哲学是人本主义的哲学,十分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道德自律,强调人与人之间团结,强调教育,强调任贤使能,强调积极进取与奉献因此,东方管理哲学达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其“以人为本”、“道之以德”、“和为贵”等基本思想都蕴含着管理的共性。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强调道德管理,从根本上讲对于人本管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上也对很多的商业经营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形成了很多富有人文管理色彩的企业管理文化,如:如历史中的范蠡、胡雪岩等以及近代的港澳台等地的著名企业家等,他们充分利用了国内的传统文化背景,在一个以道德文化为主的氛围中创立了自己的企业管理思想与决策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儒家处理经济利益与道德问题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企业非常重要。儒家认为致富达贵是人的欲望,但反对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富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并强调精神追求比富贵更重要,因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在“利”与“义”上,儒家主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穷不失义”、“富不忘义”,反对“见利忘义”,“不以其道得之”。因此人的行为要符合一定的准则,人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和道德伦理规范。在企业的经营中,反对把道义与功利对立起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秉执着这种义利观和致富有道的思想,实现义与利的统一,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市场经济是以自利和利他相结合作为道德原则的,忠恕之道的提倡,既充分肯定了经济体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又反对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还有利于调节人我之间的利益分配。和谐的企业内外部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要。儒家主张“普遍和谐”的观念,认为人际和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样,即尊重了个人的意志,又能相互合作。“礼用之,和为贵”(《论语•学而》),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就能协调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章句下》),人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这种和的思想,有利于企业家建立一种广泛的内和外睦、互利协作的社会关系网络,达成与利益相关者共赢的战略格局。生态与资源问题是我国企业回避不了的问题。《礼记•祭义》就引用“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滥用自然资源,就可保证生产和生活的持续,从而人们安居乐业,国家也得到善治。对于企业而言,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

3.1.3建立诚信文明向上的管理文化

对于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体而言,他们对职业的态度和信念反映了其基本精神面貌。儒家倡导人们应该具有诚信观、敬业观、创新观、节俭观和信念观,这些观念内化为人们日常的责任意识(诚信观念、职业伦理、信念伦理),影响到企业家精神、企业伦理和企业文化的培育。儒家认为诚信为行为之本,强调做人作事要重信”。“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问政章》),指出了“诚”是宇宙的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律,坚守善道就能达到诚的目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做人,内不欺于心,外不欺于人,人的本质表里如一,就是诚信。诚者不伪,信者不欺。《中庸•问政》)指出,个人只有择明从善,反求自身诚实,对父母孝顺,对朋友有信用,获得上级的信任,才能作好管理工作。简而言之,诚信是企业经营管理之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长期、可靠的合作。因此,企业管理要以诚为先,实行诚信管理和声誉管理。“信”与“诚”通,“信者,诚也,从人言”(许慎《说文解字》)。“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安身立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因此,他“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做到“恭、宽、信、敏、惠”,就能“恭则不辱,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同样,社会也不能缺少信任,必须取信于民,否则社会便会出现信任危机。进一步而言,信还指承诺,“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作到“言必信,行必果”,遵守“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的道德命令,把自己的承诺担负起来,并加以实现。信成为维系社会的一般道德要求,企业以之实行声誉管理,可以把诚信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儒家指出管理者治理国家,必须忠诚于他自己选择的职业,要有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只有“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兢兢业业、努力作事,让下级信服,才能树立起榜样作用。儒家特别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要求知识分子,勤学习,敬业乐业。这对提高企业家的学识、能力和品德修养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把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视为对自身的内在化要求,专心学习,刻苦用功,作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学而》),将勤补拙,“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问政章》),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以便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管理者必须遵循“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勇于承担责任,强化责任伦理。儒家提倡创新精神,鼓励人们与时俱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盘铭章》),不断寻变革和创新,“无所不用其极”(《大学•盘铭章》),力争“作新民”(《大学•盘铭章》)。自新自立,达到国平而天下治。故而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敢于冒险和开拓,不断革旧布新,从而使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提升其生存能力。此外,儒家还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企业在生产经济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成本收益,节约生产资料的使用,切勿铺张浪费,充分作好资源的配置工作。“礼,与其奢,宁俭”(《论语》),简化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儒家还倡导事在人为的坚定信念。“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周易•象传》)强调了自强有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逆境中,人们坚定信念,坚毅不拨,持之以恒地行动,最终会赢得事业的成功,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孟子》)。这种信念伦理,是内在的精神动力。信念伦理对于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具有强烈的精神支撑作用,其内在化所形成的人格力量会使其遵循道德命令,从而坚定其行为和立场。

3.1.4将传统伦理纳入规范管理的范畴

但是我们今天要看到,在我国引入了西方的市场经济文化以后,我们的传统管理哲学思想在市场经济背景中目前产生的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相反,在很多方面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冲突的。与社会管理中人治与法制之间的矛盾一样,我国的企业管理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过于强调传统社会伦理关系导致了企业把人际关系置于企业管理结构之上,甚至使得规范的管理制度与结构成为“人”随意控制与摆布的“面团”,企业科学管理受到来自人际的严重威胁。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家族式的企业之中,也存在于国有企业之中。在家族式企业中,企业员工之间的伦理管理远远高于企业管理中的上下级关系,导致职责不明确、权力分配含糊不清、分配管理复杂不公平等现象,严重制约着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国有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泛政治化倾向严重,管理权力集中于少数人身上,虽然没有家族式企业的裙带关系那样复杂,但是逐步形成的裙带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些裙带关系往往与企业的管理结构发生矛盾与摩擦,置于企业管理规范与制度之上,给管理工作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我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经过近代几十年的批评,传统文化遗失的非常严重,很多精华的东西没有继承下来,但是很多糟粕的东西被市场经济激发出来了,诚信缺失了,但是权谋文化被激发出来了;社会责任缺失了,但是利益超出了“义”的范围;人际文化被依然重视,但是却成为企业管理中制度缺失的借口。如何把中华传统的道德文化与西方科学化管理哲学思想融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把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建立在科学规范管理的基础之上,让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一定范围制约中,充分去发挥作用。这样可以避开传统文化本身的弊端,让传统道德文化的优秀精华部分得以健康发展。这样,一方面克服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下对于人性处理的偏差,另一方面吸收西方科学管理的健康框架,同时也能够充分立足民族文化背景,充分激发其中精华的一面,让东西方管理哲学实现双赢的局面。

3.2提高科学化管理能力

任何工作,都必须有目标、有手段,任何管理都需要履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制度来规范。任何管理都必须讲求手段,追求效率,因此做事必须讲究工具理性。科学化管理问题是我国管理哲学的弱项,虽然我国的古代兵书设计到了一些管理流程与标准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还是建立在微观技巧的基础上,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工具体系。为此,这一点我国要认真向西方管理哲学思想学习,尽快加强管理与技术创新力度,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流程与规范的标准,推进企业与现代化接轨,与国际接轨。

3.2.1加强管理与技术创新

首先要加强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创新,我国企业缺乏制度化管理的传统与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借鉴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但是这些科学管理的理论必须与中国的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相融合起来,才能成为促进我国企业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创新,把中西理论结合起来,形成我们自己的新的管理哲学思想。其次,要构建我国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技术、结构、标准模型。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问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从改革开放时逐步发展起来,企业在迅速扩大,但是企业的管理与文化建设迟迟更不上企业的要求,管理方式原始,与现代企业制度难以接轨。很多企业正是在规模扩大到一定的程度时,因为难以实现制度的转型而倒退与消失。所以,构建与传统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相融合的,而又高于传统伦理思想的科学管理结构与制度、规范,是我国企业需要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继承和发扬企业管理方面的优良传统为起点,树立主动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思想观念,不断深化和创新国有企业管理机制,为积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需要的科学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努力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和科学态度观察和审视各个企业和竞争对手,要待对手为老师,化压力为动力,大胆借鉴一切优秀做法和先进经验,取长补短,最终形成一套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功能齐全、便于操作、全部内容相互有机统一的科学的管理体系。

3.2.2构建科学化管理流程

流程化管理或管理流程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流程化管理作为有效管理工具,它的推广使用必将奠定企业管理基础。流程化管理是用系统论和统筹学的方法,通过构筑一个开放式平台,明确各系统元素的运行规则,使之按照既定的程序化方式进行流动,可以更好优化系统资源,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目标统一、部门与全局利益的一致,最终形成系统规范、科学高效、环环相扣、衔接紧密的管理体系,进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实力,提高竞争力的目的。企业的运行就是依赖流程进行。企业管理中的流程由三个要素构成:工作、逻辑关系、转换时间。工作是指流程中各个工作环节或步骤,每一个工作环节或步骤就可以称之为工作。一个流程通常由一系列工作组成,然而这些工作环节或步骤的多寡却与分工程度有关,分工愈细则工作环节愈多,愈需要协调。逻辑关系是指上述工作对任务完成而言完成的先后顺序,这种顺序与完成任务的要求有关,违反这种顺序,不是无效率就是混乱不堪,最终难以完成任务。转换时间是指流程中每一个基本工作环节或基本工作完成后至下一个工作或工作环节启动时的时间间隔,时间间隔小,转换时间就小,反之则反量。现代公司的基本流程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看,组织结构就是流程网络的反映。从纵向来看,现代公司包含生产指挥流程、人事管理流程、资金核算流程、计划决策流程;从横向来看,现代公司包含生产作业流程、营销流程、资金筹措流程、信息收集处理流程、协调流程等。在各个企业或现代公司的内部,这些流程的构造都不尽相同,受到每个企业或公司的产品特性、分工条件、技术水平、管理风格、价值观和制度特征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同样一件事的完成流程会因不同的领导者、员工、分工等导致不同,进而影响效率。

管理流程的优化再造,是对主要的管理业务流程进行现状分析,确定管理流程优化再造的总体思路,对物流、商流、信息流、工艺流、价值流、资金流、人才流等流程实施的优化再造。我国的企业难以完全复制国外的企业管理流程,需要根据我国企业的自身特点对原有的流程进行优化处理,这也是国外企业管理流程产生的模式之一。所以,企业不仅需要研究应变,培育应变能力,加速技术更新,保持技术领先,克服技术惯性,保持竞争领先地位的巨大压力。同时,研究企业与其相关的危机处理体系、企业营销环境的突破、品牌传播策略的调整,确定合理的宏观、中观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与微观生产、经营计划,这些都将成为关系企业生存与消亡,新的形势对企业的应变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3.2.3开展企业标准化管理

管理标准化就是将企业里有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要领等制定标准,而后依标准付诸行动。改善创新是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驱动力,而标准化则是防止企业管理水平下滑的制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不可能维持在较高的管理水平。标准化有以下四大目的:技术储备、提高效率、防止再发、教育训练。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业内的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整个技术、经验跟着流失。达到个人知道多少,组织就知道多少,也就是将个人的经验(财富)转化为企业的财富;更因为有了标准化,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因为不同的人,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太大的差异。企业管理标准化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尤其实用于处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标准化通过制定管理标准、实施管理标准和监督实施三个步骤开展活动。通过标准化活动将企业内各部门、各环节和各要素有机地协调和统一起来,使企业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我国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一直比较落后,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日常管理很多都谈不上标准化的管理,没有标准化意识,管理者职责不清,环节不清,什么事情该问,什么事情不需问等都不清楚,管理者限于复杂事务中无法解脱。同时,标准化管理工作滞后,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流程不科学,管理的标准员工领悟不够,缺乏高度权威,管理者由于其标准化管理意识不足,经常出现破坏管理规范与流程的现象,导致管理工作随意性过强。要提高标准化管理的水平,就需要企业首先树立标准化管理的意识,认真学习国家与国际的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与行业知识,不断补充标准化内容。通过对标准化流程与规范的优化,让企业明确各个层次、部门、岗位的管理权限、责任、范围、秩序及方法,形成先后沟通、上下衔接、左右联系的组织结构。企业要做好优秀组织标准化成果的扩大与复制工作。我国企业一方面要不断向国外的同行业企业学习,结合国家政策制定企业规范的标准,同时要积极复制国外的企业内部管理标准,让这些标准结合国情后为我所用。另外,对于我国一些标准化工作比较好的企业,可以通过连锁、合并等形式,扩大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成果,推动企业管理走向更高层次。

企业管理学论文篇3

【论文摘要】 本文阐述了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内涵及特征、企业实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及人本管理的实现途径。 【论文关键词】 现代企业 人本管理 实现途径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在不断深入,人本管理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重视。人本管理能否实施决定着现代企业管理的成败,这也是党的执政理念“建立科学发现观,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观”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具体体现。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人本管理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本管理是指把人视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本管理最核心的任务之一,就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特点表现在: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把人置于管理中最重要的地位;尊重人,关心人,以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追求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 二、现代企业实现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1.实现人本管理是人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 现代企业资源主要是人、财、物、信息四种要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因素。因此,现代企业只有重视人才的培训,才能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了人才,企业才能实现效益、增产、增收,做到企业和人才的“双赢”。杰克·韦尔奇说:“我们始终信奉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相信:人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 2.实现人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里,原来的经济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代替资本、资源,在生产中过程中起决定因素,人才成为21世纪最宝贵的财富,并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现代企业要想在行业中稳步前进,必须在拥有资金、设备的提前下,具有高素质新型人才并留住人才。因此,现代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方式将“以物为主”转变为“以人为主”的人本管理模式,人本管理成为现代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3.实现人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 “企业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将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随着经济竞争力的不断加强,有些缺乏设备、技术、人才的企业面临停产、转产、甚至破产。究其原因有种种,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缺乏现代化管理经验,不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甚至出现大量人才流失。因此有些企业没有活力,更无从谈到人本管理。只有企业实行了科学有效的人本管理,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就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了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 三、现代企业实行人本管理的途径 1.要实行人本管理,必须先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 企业实现人本管理,要建立如下的管理机制。第一,要建立员工技能培训机制。在“科学就是生产力”的今天,人的素质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本。现代企业为了产生更大的效益,必须对企业员工进行各种技能的培训,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提高员工的素质,也就产提高了企业的生命力。第二,要建立企业民主管理机制。民主管理是指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使员工不再被动接受管理,而是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员工潜能的一种管理机制。民主管理使员工产生信任感、价值感和责任感,员工主动参与管理,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三,要建立激励机制。现代企业人本管理主要方式是激励,激励包

企业管理学论文篇4

我国开展工程监理工作十余年来,监理事业发展迅速,监理队伍急剧扩大,全国已有4000多家监理企业,从业人员130000多人。监理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监理公司在面临竞争局势下自身的发展也出现重重困难,尤其在当前监理费偏低、市场存在压价竞争的情况下,监理公司应学会在困境中适应市场的变化,合理控制工程监理的成本,这正是我国监理企业在当前监理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途径之一。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的内容参考。 工程监理企业的成本控制 关于合理的工程监理企业的成本控制,实际上是各监理企业领导必须考虑的工作,只是对这项工作有的比较重视,有的则较轻视。有的监理企业不注重成本控制,其效益不佳,发展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监理企业经费控制过死,造成队伍不稳定,监理工作质量不佳,极易丢失市场,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合理控制工程监理的成本,对监理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笔者就合理控制工程监理成本作一肤浅的论述,供同行们参考。 一、监理成本的分析 作为企业,监理单位要承担必要的支出,其经营活动应达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因此、监理单位收取必要的监理酬金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血液。监理费的主要构成就是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税金和利润。合理控制好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对在当前监理市场取费较低的情况下使企业发展略有节余,应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当然,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经营技巧,争取较高的监理费也是非常重要的。 监理的直接成本包括: 1.监理人员的工资,包括津贴、附加工资、奖金等; 2.用于监理人员的专项开支,包括办公费、差旅费、住宿费、补助费、书报费、通信费、医疗费、交通费等; 3.用于监理工作的计算机、传真机及必要的测试仪器等项的购置费; 4.所需的其它外部服务支出。 监理的间接成本包括: 1.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下资、津贴、附加工资、奖金等; 2.经营业务费G包括为招揽监理业务而发生的广告费、宣传费、有关契约或合同的公证费和签证费等活动经费; 3.办公费。包括办公用具、用品购置费、通信、邮寄、交通、上网费,办公室及相关设施的使用费、维修费以及会议费、差旅费; 4—其它固定资产及常用工器具和设备的使用费, 5.垫支资金贷款利息; 6业务培训费,图书资料购置等教育经费; 7.新技术开发、研制、试用费; 8.咨询费、专有技术使用费。 9.职工福利费、劳动保护费、保险费; 10.丁会等职工组织活动经费和其它行政活动经费。如职工文化教育活动经费; 11.企业领导基金和其它营业外支出。 我国开展工程监理工作十余年来,监理事业发展迅速,监理队伍急剧扩大,全国已有4000多家监理企业,从业人员130000多人。监理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监理公司在面临竞争局势下自身的发展也出现重重困难,尤其在当前监理费偏低、市场存在压价竞争的情况下,监理公司应学会在困境中适应市场的变化,合理控制工程监理的成本,这正是我国监理企业在当前监理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途径之一。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的内容参考。 工程监理企业的成本控制 关于合理的工程监理企业的成本控制,实际上是各监理企业领导必须考虑的工作,只是对这项工作有的比较重视,有的则较轻视。有的监理企业不注重成本控制,其效益不佳,发展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监理企业经费控制过死,造成队伍不稳定,监理工作质量不佳,极易丢失市场,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合理控制工程监理的成本,对监理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笔者就合理控制工程监理成本作一肤浅的论述,供同行们参考。 一、监理成本的分析 作为企业,监理单位要承担必要的支出,其经营活动应达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因

企业管理学论文篇5

企业必须全面深入地认识其经济活动的成本。在企业中,会计成本是记录在帐的历史成本,所涉及的会计业务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因此比较容易分析和控制。对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来说,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企业中的隐性成本。在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里,本文着重从管理角度,分析企业组织活动过程中的隐性成本及其控制问题。 论企业管理中的隐性成本及其控制 一、隐性成本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1.隐性成本的概念和类型 隐性成本是一种隐藏于经济组织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成本。是由于经济主体的行为而有意或者无意造成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是成本的将来时态和转嫁的成本形态的总和。隐性成本按照隐蔽方式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潜移性的隐性成本,即甲主体将自己的成本负担以隐蔽的方式转移给乙主体或社会性主体负担,自己不负担或者只负担其中的平均数。第二类是迁延性的隐性成本,即经济行为主体为了彰显绩效或维持自己的存续时间而将已经发生的成本隐蔽、积累下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主体行为具有主观故意性,为了某种特定目的将已经发生的成本隐瞒下来,有意识地制造虚假繁荣,导致将来成本增大。第二种情况是主体行为没有主观故意性,由于其认识能力有限或客观对象的复杂性而导致的对其经济行为的真实后果的判断失误,从而使将来成本增大。第三类是结构性失真成本,例如将送礼的花费以劳务费的名义做帐、将内部控制人的各种高档随身设备按照生产设备做帐等等,掩盖了企业总成本费用构成的真实性。 2.隐性成本的特点 第一,隐性成本具有隐蔽性。企业隐性成本之所以具有隐蔽性。以会计核算内容为主体的显性成本具有历史性,即历史上已经发生、当期必须支付的成本。而隐性成本中的一部分是潜在成本,要在以后才起作用,也就是作为企业将来收益的冲减因素而起作用。由于将来的事情能否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等,都是不能确定的,因而更难于认识。所以笔者强调,认识隐性成本的潜在性是认识隐性成本的关键。 第二,隐性成本具有放大性。以安全成本为例,今天省10元钱没有更换的旧电线,说不准明天就会着火,造成10000元的损失。这就是隐性成本的放大性。企业的人事危机、财务危机、信用危机等都是平时管理过程中一些问题得不到恰当的处理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爆发的结果。 第三,隐性成本具有爆发性。企业的隐性成本的积累量越大,其爆发性越强,危害也越大。例如信任危机的爆发,就是绝大多数合作伙伴认识到与之合作的风险大于重新寻找合作伙伴的成本时,就会离开它而去寻找其他合作伙伴。而财务危机的发生往往与信任危机的发生同步。 二、隐性成本产生的原因 1.隐性成本生产的一般原因 隐性成本是由于经济主体在追求收益过程中的不正确和不正当经济行为造成的成本失真。就该主体而言,有的是不知自己的行为将造成隐性成本增大而为之,叫做不正确的经济行为;有的是在明知其行为将造成隐性成本的增大而故意为之,叫做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大多数隐性成本存在是由于不正确的经济行为造成的,即由于客观经济对象的复杂性和一定经济活动主体认识的局限性决定的。但也有许多隐性成本是由于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引发的,特别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各经济活动主体的不正当经济行为是相当普遍的。所谓“不正确的经济行为”是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经济行为为参照的;所谓“不正当的经济行为”是以法律、政策体系及正常的经济伦理道德规范所要求的经济行为为参照的。导致不正确的经济行为的原因不外乎是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由于人们的经济活动的客观复杂性导致其内在规律的隐蔽性,给人的认识和把握带来了难度。主观方面,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个体的认识能力是有差别的,对成本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经常会有许多成本因素暂时不被人所发现和认识。第二类原因是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导致不正当经济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的职业生涯的短暂性和经济组织收益长期最大化之间的矛盾;经济人追求个体收益最大化的本性与整个社会经济利益的全局性和长期性之间的矛盾。 企业管理过程中导致隐性成本存在和增大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信息失真。包括内部信息失真、外部信息失真、内外信息不对称三个原因造成的企

企业管理学论文篇6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再次为您提供有关于成本管理的论文,如下: 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和信息化 一、正确理解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和信息化 1、如何理解建筑业成本管理? 建筑业成本管理应该从“全员性”、“过程性”和“实时性”这三个特性上加以认识。 “全员性”。建筑业成本管理在空间上覆盖施工企业的管理部门及施工项目的各项管理岗位。施工项目成本交给施工项目部管理,企业仍负有对施工项目部的制造成本管理组织、指导、监督的责任。同时企业还需要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监督和完善,利用技术、信息、资源来支持项目施工成本降低。同时“全员性”还有另一层含义。工程项目施工的每一项活动都会涉及施工成本,每一个管理岗位的工作都与成本管理相关联,负有成本责任。也就是说成本是业务管理的经济结果按会计方式进行的归集,是全员工作的结果,而不是会计部门的专属工作。 “过程性”。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每一个直接耗费及其关联过程。其控制内容包含成本计划,成本计划的执行、成本监督、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由于成本管理每项活动都要纳入目标管理,遵循PDCA循环,决定了成本管理的“过程性”。 “实时性”。没有反馈就没有管理。在实际工程中会有许多修改和变化,造成项目成本控制模型发生变化,所以要求成本管理要能够实时地对施工过程各种具体问题做出反馈。而反馈必须基于成本信息的实时收集,同时必须实时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调整后作出响应,因此实时性是成本管理的最重要的特性。 2、如何理解信息化?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国家重要的政策。中国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力图不再重复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再进入信息化阶段的模式,用信息技术改进提升传统产业,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传统建筑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利用“水泥+鼠标”的方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信息化从目标上应分三个层次: 1、提高效率。即是将常规的、固定的工作交信息系统处理,比如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大量文件或记录中找到所需的对象。信息系统通过将日常处理工作自动化而支持高效率。 2、提高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做正确的事情或者做为获得重要的经营成果所应当做的事情。通过信息系统提供完整的数据收集方案和信息处理逻辑,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 3、推动企业再造。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经营方式。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改变现有服务的本质,或彻底改变职能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经营方式。 因此可以说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有效地收集和处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综合企业流程再造,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的过程。 二、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与信息化的关系 1、建筑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是信息化的切入点 建筑施工企业是项目导向型企业,突出表现为以项目管理为载体,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工程项目成本集中地反映了施工单位施工活动的经济效果,通过对工程成本的计算、考核和分析,可以反映施工单位的施工和管理水平。因此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再次为您提供有关于成本管理的论文,如下: 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和信息化 一、正确理解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和信息化 1、如何理解建筑业成本管理? 建筑业成本管理应该从“全员性”、“过程性”和“实时性”这三个特性上加以认识。 “全员性”。建筑业成本管理在空间上覆盖施工企业的管理部门及施工项目的各项管理岗位。施工项目成本交给施工项目部管理,企业仍负

企业管理学论文篇7

1.创新组织机构、更新经营理念,优化创新氛

组织机构是油田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框架,对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设立,可以有效地将企业的实际同管理理论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目前我国油田企业面临着重组整改的局面,急需新鲜血液的加入,无论是组织机构的创新,还是经营理念的更新,或优化创新氛围,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变革。但无论是改革还是创新,都必须根据国情,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控模式。创新不只是发现,更是实践。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单单体现在科技实力,更体现在管理水平上。因此,企业要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向发展,实现管理上的创新,让企业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提升市场竞争力。

2.实现流程与人资管理创新,科学应用信息技术

当今时代是科学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油田企业若想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在管理上寻求创新,从而获得更强的竞争实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才将成为各大企业争夺的核心,人才也将成为各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所以,油田企业要改变已有的工作重心,将已有的制度化管理逐步向人性化管理偏移,让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并驾齐驱,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企业还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流程更加顺畅,不仅提升了局部效率,更是改善了整体流程效率,从而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3.实现人性化管理,积极开发人的潜能

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打下基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员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遇,重视员工的权利;其次,关爱每一位员工,员工奋斗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企业要做到想员工之所想、帮员工之所急、解员工之所难,尽力让员工把企业当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三,积极开发员工的潜能,为员工安排合适的工作和岗位,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潜力,做到人尽其能;最后,要塑造一只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

4.实施基础管理规范化,不断构建知识型团队

油田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是人事管理,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更侧重对人才的管理,为此企业要做到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安全预警机制,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尤其是核心技术型人才的管理,创建知识型的团队。

二、结语

企业管理学论文篇8

一、企业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引入教学管理

了解企业经营理念是中职院校教学的根本目标,将这一理念引入教学中有助于发挥中职院校的教学特色,提高其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管理质量,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企业经营理念中,核心竞争力是其生存的核心,为此中职院校教学中可在管理上引入企业竞争机制,使学生明确企业的生存理念,实现管理创新。在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应逐渐实现其管理效益最大化。在课堂教学和教学考核中以“效益理念”为依据,将课堂与效益挂钩,实现其效益最大化。引入市场理念,实现管理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结合,使教学紧跟市场发展趋势,引入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另外,在教学改革的指引下,中职教育也应逐渐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应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从而便于管理。在运行机制方面,选择合理的运行机制能够促进中职院校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教学中的管理体制和考评机制的合理性则决定了其能否完成构建。校企合作成为这一模式下衍生出来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提出了一种新的能够与企业文化和企业产业化管理模式相融合的教学管理机制,使教育管理的投入最大化的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提高,关注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质量监控制度引入教学管理

教师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的主角,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基于此,教师应致力于建立完善的教学监控体系,与企业相比。中职院校教学中应实行督导监控、同行监控与学生监控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中包括由课程质量监控、实验教学监控、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和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从而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合理的教学监控机制,建立课前预习、课上教学和课堂实验教学以及课后复习等一系列的监控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将以人为本的监控理念作为质量监控目标,实现教学监控与企业质量监控目标一致,从而为企业培养满足其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三、企业多元评价考核体系引入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改革的要求下,项目教学已经逐渐被中职院校所接受。这种教学制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而教师则主要起到引导作用。项目教学的考核过程具有多样化和立体化的特点,考核过程将教师的主导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结合,体现评价过程的综合性。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往往只重视教学结果评价,并且考核模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在企业与教学联系紧密的时代,中职院校教学评价应引入多元化的企业评价考核体系,在教学中构建以过程评价为主的模式,实现全员化的评价模式。将多种模式结合在一起,在评价过程中也要重视多方面的评价模式,而不是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基于企业评价考核理念,在教学评价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另外,注重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可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总之,在中职院校教学评价中,应秉承与企业评价相一致的前提,实现全方位的立体化的评价模式。

四、总结

企业管理学论文篇9

摘要:文章从5个方面论述了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资金回笼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强调要强化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

关键词:市场营销企业应收账款

进入市场经济后,商品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适应社会需求,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争取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动地位;另一方面在营销过程中,还要运用赊销方式来保持和扩大销售渠道,开拓占领产品的市场份额。随着赊销方式的普遍运用,目前的“赊销、赊供”已成为当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企业这种营销方式有利之处在于扩大了企业产品的销路,增加了销售的收入,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不利之处是给企业形成了“应收账款”,影响到企业资金运转,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今,不少企业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和流动资金的比重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以致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摆在企业营销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以保证应收账款的回收和合理占用,加快资金周转率,盘活企业的资金和降低经营风险。现就企业解决应收账款的资金回笼问题初探如下:

一、要正视应收账款问题的原因所在

市场经济中,企业营销正常的商品交易不可能每笔交易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大量存在着商品信用。企业以信用方式对外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形成的尚未收回的被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所占用的本企业的资金称为“应收账款”,它属于“商品信用”的一种形式。由于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供、产、销完全依赖于市场,而市场需求变幻莫测,它要求经营者具备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企业的产品必须应对市场竞争。而不少企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缺乏竞争实力,一时拿不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老产品滞销积压。为了促销,大多采取赊销的策略去抢占市场,使大量流动资金被客户占用而无法及时收回。此外,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家有充分的自由权和经营权,缺乏相应的约束和引导机制。不少企业经营者为追求高收入、高利润,不考虑赊销后所占用资金的时间价值,无视应收账款可能带来的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盲目扩大商业信用,大量赊销,经营方式的短期行为导致了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不灵。再者,企业营销的销售和货款回收管理脱节,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形成了欠款明细不明、催款职责不分,致使客户长时间地拖欠赊款难以收回。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造成欠款超过诉讼时段,使企业的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再遇到客户人员流动、地点变更,企业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追讨讼诉,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客观上商业信用度的衰减,不少企业资金短缺、经营困难,无视国法,不讲信用,对企业之间的往来款项,能拖则拖、能欠则欠,以补充本企业资金短缺困难。形成企业资金长期被他人占用的局面。如今,社会上出现的企业间的“三角债”现象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二、要强化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

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应收账款是企业应索取的一种权利。应收账款这笔债权是企业未来可能的现金收入,而不是现实的现金流入,它存在着收不回来的可能性。在货款收回之前,所谓的“实现利润”只是账面利润,而不是现实利润。只有在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到购货人手中,并收到货款才能是真正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转换,完成现实利润;否则,应收账款越高,账面利润越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而不能自拔。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形成的“三角债”现象在社会上形成的恶性循环,不仅使企业陷入困境,还增加了企业纳税义务,加重了企业负担;倘若企业有大量逾期未能收回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转销为坏账损失,还会造成利润的高估,“虚盈实亏”使会计信息产生失灵,对投资决策者产生误导,加大企业经营风险。作为企业经营者就要象抓销售额和抓生产那样,高度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针对客户拖欠货款问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做好应收账款的事先防范和监督回收工作。

三、加强资信分析评估,确定客户信用等级

对往来客户的资信进行分析和评估,是控制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和形成坏账的有效途径。制定合理的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得企业商业信用应具备的最低条件,可以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来表示。企业应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不同的销售合作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出不同的信用政策,尽可能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坏账损失。企业财务部门应按赊销客户区域建立应收账款的明细账,对赊销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定期统计应收账款中各客户的余额、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及时上报给企业主管和销售部门。为评估、调整赊销额和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提供可靠的依据。企业可以通过信用评估机构、往来银行、客户的会计报表及其主管部门等多种渠道获得可利用的分析资料,对客户的品质、支付货款的能力、财务状况等信用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来判断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和确定赊销额度。

四、制定合理的清欠收款政策

应收账款的收款政策是当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账款时,企业所采取的收款策略和措施。实际工作中,因为各个客户拖欠或者拒付账款的原因不尽相同,所以企业也应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收款政策和清欠方法。在制定应收账款政策时,确定宽严界限,要考虑合理适度。要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核算和权衡。

五、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监督

1.明确营销管理中资金回笼的部门职责。应收账款形成的决策者和主要经办人员是债权责任人。规定销售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安全和资金回笼负有直接责任;财会部门负责及时、准确、全面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状况,以便让决策层和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欠款的催收策略。要制定出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分工职责和协调办法。

2.建立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内部考核责任制不仅要将工资报酬与销售指标直接挂构,还应将应收账款回收额与相关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使之对形成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承担一定比例的经济责任。赏罚分明,调动催收欠款的积极主动性。

3.建立监督控制机制。

企业管理学论文篇10

【论文摘要】 本文从实施人本管理的必要性出发,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从导入理念、进行组织机构变革、建立制度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四个方面探讨了完善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 国有企业 人本管理 激励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加大了打破大型国有企业垄断局面的力度,国有企业一方面对外要适应这种变化,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另一方面对内要调整结构、精简人员等。因此,实施人本管理的管理模式是国有企业应对目前局面的最好对策。 一、实施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1.实施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管理理论对人的认识逐步升华,提出了人是最宝贵的资源、财富,以及个性需要和精神健康等一系列理论,并在实践中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也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人本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2.实施人本管理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现实需要 国有大型企业的员工是公司的主人。企业发展能否跟上改革的步伐,不断的健全和完善自身的经营机制,关键在于员工的业务技能、道德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水平。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克服以往“见物不见人” 、“一切向钱看”的不良倾向,充分重视“人”的因素,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3.实施人本管理是保持企业员工队伍稳定、调整企业内部关系的需要 在深化国企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保持企业内部乃至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企业管理能否做到以人为本,是事关企业内部稳定,企业目标实现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实施人本管理,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一种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以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 4.实施人本管理是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需要 培育企业精神,建设以人为本、忠诚于企业、奉献于社会的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此,牢固树立“真诚服务、共谋发展”的服务理念,做到服务理念真诚,服务内容规范,服务品质一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目前国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于人本管理的全员认知程度不到位 目前国企员工对于人本管理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尤其是一线的工作人员。员工的思维中旧的企业观念比较深,惰性强,消极等待的思想严重,对于现代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方式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研究。 2.员工队伍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由于旧的企业观念和长期形成的铁饭碗、大锅饭意识,使员工的积极性一直处于自发状态,呈现出平缓的发展趋势。尽管许多大型国企员工的薪金和福利待遇在社会上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但得到更多的报酬和更好的福利待遇仍然是员工关心的焦点,说明员工的价值取向还有偏差,金钱和享乐主义意识还比较重,忧患意识比较差。 3.组织机构庞大,员工超编严重 大型国企普遍存在组织机构庞大,而且主业、辅业、多经企业混杂,财务核算关系也不十分清晰的状况。在组织机构设置上还存在“因人设事”的传统弊端,不以企业需要为出发点,造成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提高。 4.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 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理解不深刻,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与公司战略、愿景目标相结合,在理念提炼上比较抽象,缺乏针对性和企业个性。对于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