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十篇

时间:2023-11-24 17:59:20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篇1

1、制定程序

企业各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结合部门培训目标以及部门年度发展计划制定出本部门的年度培训计划,上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企业年度发展计划以及企业培训总体目标制定整个物业公司的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

2、计划内容

为保证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工作按时、按质地实施,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培训控制、培训评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1)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指通过培训工作所期望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个人的、部门的、整个企业所要求达到的培训结果。培训目标是制定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的基础,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目标决定了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同时,培训目标又是培训考核和培训评估的依据。所以,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目标的制定应该准确、细致并具有可测量性。

(2)课程设置

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课程包括了培训课程的名称、培训的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教员简介、针对培训课程的培训要求等内容。明确的培训要求有利于员工提前对所培训的内容有所准备和有所侧重,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3)培训方式

根据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方式。常用的培训方式包括讲授法、学徒制、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观摩范例法。

①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是让一位教员向学员直接传授某方面的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节约经费、教授对象多,可同时面对多名学员,一次教学可让很多学员同时受益。

②学徒制。学徒制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但至今为止仍然是企业培训新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负责帮带一名或几名新来的员工,通过传授、示范、练习、检查反馈等一系列过程提高新人的工作技能。学徒制较适合物业管理工作实践中保安、绿化、保洁、维修等技术性工种。

③小岛讨论法。员工以5-7人为一组围在一个圆形桌前(也称“小岛”),对特定的话题或主题进行讨论。指导老师控制培训的时间和进程。每一位员工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不允许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导老师将每个人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同时鼓励员工说出更新或更古怪的想法。当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完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员工对每一种意见进行评价,最后选出大家都满意的答案。这种小岛讨论方式是引导员工自己解决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④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让培训对象假想自己是公司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让培训对象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和改造工作习惯都很有帮助。例如:让员工扮演业主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让工作习惯不好的员工与上司角色转换以达到改变工作习惯的目的。

⑤管理游戏法。这种方法寓教于游戏中,通过完成事先设计好的精妙游戏,让培训对象领悟到其中的管理思想。例如:组织员工对有争议的物业管理事件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提高认识。

⑥观摩范例法。通过组织实地参观考察,运用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机、收录机、放映机等设备来向学生呈现有关资料、信息,让员工学习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3、培训控制

培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培训活动以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可采用培训签到制、教员评语制等方法。还可在每次培训结束时对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考评,与员工的待遇挂钩。

4、培训评估

每次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结束后可通过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六、培训组织实施

培训组织实施是物业管理培训工作的核心,它包括了培训工作做什么,培训工作如何做,培训工作由谁来做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任务

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是物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内容。具体职能和任务包括:

1、确定各级人员的培训要求,听取各部门的培训需求,依据培训需求制定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

2、组织执行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

3、定期向上级汇报培训费用开支情况;

4、组织实施各种培训课程与活动;

5、做好员工的培训档案管理工作;

6、做好收集培训资料,编制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基础教材;

7、维护培训设施与场地,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二)培训分类及实施要点

分类是为了建立一个立体的培训模式,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工作,培训分类可根据培训的对象、阶段、内容、类型不同来划分。

1、以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分类

(1)高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精通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管理基本职能、组织文化建设、决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控制系统、品牌策划、公共关系。

B、物业管理类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会计法及相关法规。

D、财务知识类学会阅读会计报表、了解基本会计科目、了解财务管理基本指标。

③培训方式专题讲授、参观考察、短期脱岗学习、在职学历教育。

④组织实施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

⑤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面谈法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以后的培训中更好地采取培训措施。

(2)中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掌握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精通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管理学基础知识、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决策学、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技巧、沟通与人际交往技巧、控制方法、公共关系学。

B、物业管理类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物业管理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

③培训方式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

④组织实施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⑤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3)基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了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管理基本职能、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公共关系。

B、物业管理类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

③培训方式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

④组织实施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⑤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4)基层操作人员培训,该类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基层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基本操作规程,可由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2、以实施培训的不同阶段分

(1)岗前培训

①培训目的为新聘员工提供基本的任职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通过培训认定其上岗资格。

②培训内容

公司的历史、公司的组织结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对待顾客和员工的管理理念、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对员工的期望、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

③组织实施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

④培训评估考核合格后上岗。

(2)在岗培训为在岗人员提供学习履行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

(3)转岗培训为在职人员岗位轮换之前进行的培训,目的是让轮岗人员熟悉新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3、以培训的不同类型分

(1)学历教育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公司应在工作时间上积极给予支持,如条件允许还可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夜校、函授等方式。

(2)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物业管理、电工等技术性工种必须持有技术资格证方能上岗,凡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应参加相应的培训并通过鉴定后取证。此类培训一般是委托劳动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来进行。

(3)专项培训为提高员工某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进行的培训。此类培训一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例如:为提高员工公文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写作培训;为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而进行的礼节、礼仪培训等。

七、培训工作误区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篇2

关键词:物流发展 物流人才 对策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综合性强、操作性强,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开展国内外综合物流业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拥有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物流教育也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养物流人才,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

发展物流业需要复合型物流人才

物流人才类别

宏观管理层次的人才。包括教学、科研、人才培训、政府机构制定物流政策、规划等方面人才。

各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企业的包含面很广,尤其是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

仓库主管人员 既具备物流作业各环节管理的基本素质,又熟悉车辆保养维修、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最合理地调度企业的车辆和人员、如何最为合理地规划进出货、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行车路径、如何最大限度地为承运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配送中心主管人员 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如物流基础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了解运作流程并不断加以改进,利用信息共享及分析,对配送中心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提高库存周转率,开展各项增值服务,实现为供应商联合管理库存。

客户服务代表 既熟悉客户的各项要求和服务承诺,具备货物信息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能力,也了解仓库管理、运输作业、结算、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支持人员。

网络维护员 IT技术是其具备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了解物流具体业务操作的流程,对物流信息系统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

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

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 、法律知识。随着物流人才数量的增加,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则从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更注重那种政治思想好、实践能力强、能够很快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在其专业技术应用领域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有事业心、责任心、适应力强的物流人才。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还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除了要求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还要求其精通一门以上外语,熟练运用计算机,有较宽知识面等。 现在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

物流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除了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物流人才还需要具有前瞻性,即不受现有的机构、制度和一些做法的约束。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能够创造合理化的物流条件,组织员工为物流合理化而工作的魄力。应具备开拓未知领域的先驱者的气概,具有挑战精神,具有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的素养,具备构筑信息系统的能力。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的才能。具备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异常事故和应急作业的处理能力、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一个优秀的物流人才,需要用至少二至三年的时间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去实习,了解各个部门的业务特点、物流需求。

我国物流人才的现状

我国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短缺,现有的物流人才专业水平较低,而整个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缺乏

物流人才是稀缺资源,更是战略资源。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我国有200多万个与物流相关的企业需要物流人才,如果到2010年给每10个企业输送1个物流大专以上人才就是20万,每5个企业输送1个就是40万,如果给2个企业的物流在职人员培训1人,就是100万,给每个企业各培训1人,就

是200万人。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量约为100-200万人。而专业人才年培养规模约5000人,在职人员年培训规模约5万人,与需求数量相差甚远,这种物流人才的培养教育状况很难实现社会需求。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缺乏一批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的拥有现代物流理念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科研、物流师资等在业内最缺乏,能够进行整套物流方案的策划与设计的综合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今后一段时间,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 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我国物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物流教育滞后,物流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高等院校目前培养出来的人员知识面较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培养我国物流人才的建议

创造物流发展的“软环境”,形成对物流的正确认识

我国现代物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忽视流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流通方式和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重视对物流的宣传引导,认识现代物流,接受现代物流理念。

通过学历教育培养物流人才

首先要抓好物流学科建设。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中,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与管理学、工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物流专业目前虽是目录外专业,但要当作正规专业来办,争取在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时进入,还要争取进入一级学科,重点培养造就优秀的物流学科带头人。

第二要抓好师资与教材两个环节。物流师资建设,要组织单课程或多课程的师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而教材已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高质量的问题,缺高水平的精品教材。要确定不同层次物流专业的核心教材,组织高水平老师编写,并争取进入教育部教材规划。

第三要推动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

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中心与物流研究所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实习这一环节。特别是中专与高职的学历教育,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第四要培养多层次物流人才。物流研究生教育要重理论研究与方法,面向科研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目的是培养其较强的研究能力、使其能够驾驭物流日常业务的经营和决策,具备解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教育要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面向企业,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性,具有物流经营与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能力,以及具有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物流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中级物流经营管理人才,使其能够直接管理和操作物流作业的全过程。专科和高职教育是基础性的物流教育,要重操作、技能和实践,主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从事物流过程管理的实际操作人员。

通过职业培训培养物流人才

要提高整个物流人员的素质,除了不断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以外,还必须重视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职业培训的起点要高,培训对象应以项目经理为主,要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讲授、研讨,也可以是座谈、交流,并有不同的层次,以适应不同人员的需要。短期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应更强,在短时间内发挥实际功能和作用,解决具体问题。长期培训要有长远考虑,不能只顾眼前,片面地强调实用。

我国物流在职人员的培训,要把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为重点,培养造就优秀物流企业家,围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培养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企业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物流企业家素质。还要培训物流专业管理人员,如交通运输、仓储、包装、港口、海关、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分拨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不同的专业管理人才与专业物流工程人才。

强化资格认证提高物流人才水平

为了与专业人才上岗需要通过权威机构的测评、考核,获得资格认证的国际惯例接轨,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协会和教育机构借鉴国际经验,适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对该体系的培训内容中与中国国情不符合的方面做适当的修改,推出了中国物流行业及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培训,同时承担资格认证或职称的评判与审定。

通过出国进修扩大物流人才培养渠道

组织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和专业基础的人员到国外考察、培训、进修,学习国外在物流方面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学校应当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外国物流管理机构的交往,将师资送到国外培训进修,并积极引进物流高级人才,以缓解我国在这方面的人员欠缺。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篇3

关键词:方案设计 职业技术人才 生产认知实习 课堂实训教学 实习实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方面的现有条件是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基础,它包括:

现有实训教学开设情况。如,按教学计划进行的生产认知实习、各种课程实训、实验室实训、岗位技能实训、职业技能鉴定、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等。

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条件。设备条件的内容包括: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筑面积,学校已有的实训教学实验室的数量,实训教学实验室的设备配备数量、价值及其技术先进性,实训教学实验室教学软件的配备等。

现有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包括:校内现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职称、技术能力结构,校外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的数量及技术水平,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构成。

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的基础。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及其各类物流企业的情况,校企合作的方式、成果等。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主要类别及内容的设计

科学地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的内容,既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我们把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分为生产认知实习、课堂实训教学、实验室实训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四种类型。

1.生产认知实习

生产认知实习是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活动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寒、暑假,五一、国庆长假)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性的实习活动。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设计实习实训的内容时,设计生产认知实习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感性认识,以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能力。物流管理专业也不例外。

物流管理专业在设计生产认知实习的内容时,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物流管理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包括:观察了解和基本认识社会经济活动的情况和过程;观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认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采用的生产经营工具和手段;观察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管理行为;体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法、规则、理念和企业文化;观察了解物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等。

2.课堂实训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形式,在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时,不能否定课堂教学活动,减少其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更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实训活动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训活动时要注意:

科学规划课堂实训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课程的课堂实训教学方案是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每一门课程的专业岗位能力在教学体系中先后顺序及其地位和作用,认真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技能点及其教学方案,制定完整科学的课程课堂实训教学实施方案。

在认真分析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科学界定课堂教学中实训的内容,确定实训的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方法,简单规定实训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与次数。

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操性训练才是实训活动,以此否定理论课教学中的其他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训练的地位和作用。理论课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这本身就是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实训的能力和水平要进行适当的培养、引导和提高。在实训活动中,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法、项目法、实操法等。

注意课堂实训教学与实验室实训教学的有机结合。

3.实验室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强单项技能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教学训练的场所。实验室实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把不能在课堂教学场所完成或在课堂完成效果不好的教学活动,安排在实验室通过真实或仿真的专业场所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实验室实训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当专业教学计划完成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把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连贯综合起来,形成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实验室实训教学包括课程单元教学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三个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各个高职院校都建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的专业教学实验室,通过功能强大的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把专业课程单元教学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的软件融入其中。再辅之于相应的专业化的生产运营设备,构建成专业实验室。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实训内容的设置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实验室实训内容的设置要紧紧抓住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配合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和课程教学进度安排实训活动。

实验室实训的目标应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训练为主。学生的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包括专业岗位基本技能、专业岗位核心能力、专业岗位知识应用能力。要把实训的重点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上。

实验室实训方法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切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不是简单地培养操作工人。

实验室实训内容的设计以仿真企业物流管理的生产经营场景为准,进行模拟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过程训练。

正确处理实验室实训与专业实习的关系。实验室实训是为专业实习作准备的,是专业实习的基础,它不能可替代也替代不了专业实习。因此,不必强求把实验室实训建成与物流企业完全相同的生产经营环境。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应充分考虑学院自身的财力和国家有关方面的财力支持程度,不必贪大求洋,追求奢华。

4.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高职院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建立能够运用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使他们学习企业带教老师优良的品质、敬业精神和高超技能,在实践中检验其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情况,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有四种方式: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组织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的教师在事前必须精心设计和安排。要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有关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参观实习方案,要求学生明确参观实习的目的、内容、步骤、要求,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在参观实习结束后,要求师生各自做出认真细致的总结,教师要及时探讨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提高课程教学的水平。

课程认知实习。课程认知实习是学生针对某一专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利用假期(寒、暑假,五一、国庆长假)自觉地到校外实习基地或自己联系企业去实习。是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认识性的实习活动。这种实习方式与生产认知实习有着相似之处,它与生产认知实习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学生针对专门课程而进行的实习,而生产认知实习是学生针对学习专业的需求而进行的实习。

任课教师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认知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制定课程认知实习的方案和具体的管理办法。学生要明确专业课程认知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在课程认知实习时有的放矢。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促进和提高学生进行课程认知实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活动进行了一个阶段后,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专门实习。物流管理专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必须是专业的物流企业,或者是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设计专业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的主要依据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它是高职院校在课堂实训教学、实验室实训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进行实战性操作锻炼的专业平台,通过实战锻炼,既可以检验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实验室学到的技能、岗位核心能力得到实践的检验,又可以使学生在实习中找到专业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毕业前补上所欠缺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实习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学风。

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完成了全部教学计划后,在就业前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的岗位能力适应性训练,以缩短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见习期,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可程度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高职院校通过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反馈的信息,进行专业建设改革。

毕业实习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环节,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专业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加强毕业实习管理,就要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有关指导教师共同制定毕业实习实施方案,明确毕业实习的目的、内容、步骤、要求、标准、信息反馈等办法,总结毕业实习工作的经验教训,探讨专业建设的新问题,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的总体框架

1、专业基础认知平台

专业基础认知平台,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利用各种假期进行生产认知实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去校外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训练,增强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基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有针对地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到相关企业进行经营环境体验、参与系部组织的各种专业报告会、学习兴趣小组、专业协会、教学竞赛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基础认知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基础认知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基础认知平台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本专业的门槛,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认同、了解和憧憬感,开拓他们的学习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个平台又被称作专业入门训练平台。

2、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

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主要是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训练,实验室的教学训练,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课程认知实习,培养与训练学生掌握与应用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课堂讨论、课堂训练、案例分析、课后作业训练、相关单证的认知、相关技能的演示、相关软件的使用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基本技能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单元技能,基本具备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技能,为学生顺利接受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训练,即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的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3、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

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训练,实验室的教学训练,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课程认知实习,培养与训练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物流管理业务活动的专业岗位能力。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学生在本专业学习与训练的核心与重点环节。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课堂单证制作演练、课堂实操训练、案例分析、课后作业训练、现场参观、相关技能的演示、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的训练、相关专业软件的使用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岗位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的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具有最基本的就业能力的要求,基本完成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由低到高”的培养训练任务。

4、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

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主要是把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与训练中受到的专业基础认知、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岗位能力等训练,通过科学、系统的集成,形成仿真的物流管理业务活动场景训练,并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和体验物流管理实际业务活动的氛围,经受实际业务活动的锻炼,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模拟物流管理业务环节训练、仿真物流管理业务活动场景训练、仿真物流管理业务应用软件的训练、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综合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的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完成“由专到精”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素质的训练,使之成为符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等物流管理职业技术人才。

5、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是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求知欲较强、学习成绩在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接触物流管理专业前沿理论与业务知识,适当扩展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培养和训练,挖掘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潜在的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参与各个平台实习实训的操作作业,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平台贯穿于前四个平台的全过程,可以说是对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尤其是对上游以上的学生吃的“偏饭”,也可以说是“善于思考的学生”提升自我,完成“适当延伸”高等应用型、技能型素质训练体系的升华和提高。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选定有潜质的学生群,对他们的潜质和能力进行认真分析,确定适合他们接受能力的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创新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的目的是挖掘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潜力,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完成“适当延伸”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素质的训练,使之成为符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等物流管理职业技术人才。

总之,通过上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主要类别及内容的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的总体框架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就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希望本文的粗浅探索能够对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方案的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的子课题(教高司函[2005]202号)

作者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职成厅[2005]2号).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2]杨应崧主编.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15-120.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篇4

高职院校是对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对基本工作流程、专业技术、综合技术运用与操作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开设一些相关的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并运用相关职业能力,推动学生综合技术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物流管理;职业能力

从教育部特设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全国一千多所高校里,有四分之一的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更把其列为重点专业予以发展。而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课程开设时序混乱,缺少特色课程。并且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落实到课程的学习上,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但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人才的质量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职业能力无法胜任物流企业的需求。一方面是企业有大量的岗位空缺,另一方面却是高职毕业生企业无法立即使用,这说明我们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实践需求有很大的脱节。

1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1.1 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不清

物流管理专业是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但到底培养哪种类型的物流管理人才,为哪些行业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不同行业物流管理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不同类型的物流管理人才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这些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来说比较具体,必须明确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体现出来。比如,具有海运或水运行业背景的高职院,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在港口、货代、船代等部门就业,而具有铁路行业背景高职学院的培养方向应倾向于陆路交通。但目前大部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大同小异,并没有清晰界定培养方向。

1.2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

由于物流的功能较多,物流产业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业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涉及面很宽。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上,现在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大杂烩”型,有些学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偏经管类,而有些学校课程偏工科类,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资源来定。从而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

1.3 课程内容重理论传授,实践训练不足

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强较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可是现在多数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理论性偏强,内容过于常识化、理论化、感性化。涉及企业层面的具体操作流程或者运作过程的内容则少之又少,没有突出企业员工必备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物流运作缺乏足够的实训训练。在能力培养上,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操作能力。可是学生谈起理论来头头是道,到企业连最基本的物流设备设施不认识、不会用,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这与物流行业的需求状况明显错位。虽然多数高校设置有物流实验室作为模拟训练场所,但仅具有认知实习的作用,与物流运作的实际状况差距很大。

1.4 实训硬件条件不足,无校外实训基地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或因经费的问题,或因“趁热”慌忙上马,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都严重滞后。实训室只有一些简单的设备,对物流专业学生的培训还局限在简单的包装、运货、分类等方面。大多数还是手工操作,没有引入现代化的计算机实训和软件操作,以及现代化的物流设备。没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很多时候只能带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然后课堂上纸上谈兵。缺乏企业环境的模拟,实践教学远远未达到预期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2 物流管理专业应采取的措施

2.1 明确培养目标,增加职业能力课程的设置

学校的教学始终围绕着行业背景而展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例如沿海港口城市的物流产业发展一般都依托于当地港口和航运业,因此当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侧重国际物流;内地商贸业发达的城市,专业课程可以侧重于配送、采购等课程。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社会需求入手,不能设置一些与社会需求相差太远的专业课程,这个方面可以采取市场调研和问卷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针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特点,其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技术和信息之上的运作管理能力。没有技术和信息支撑的物流运作管理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同样,缺乏运作管理能力的运输、配送、仓储等活动也不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能力的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做到:要让学生掌握物流技术与准备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初步操作常见的物流技术装备;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物流软件的使用和维护;指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和优化管理能力。

2.2 突出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技术应用能力,大力发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应该创造条件建立校内实验室。一方面是要完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室;另一方面还要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 “标准化集配车”等专业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同时,还要选择一些技术水平高,管理规范的物流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实际的物流工作岗位实习,使学生掌握真正的工作技能,为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学校可以由专职教师和物流企业兼职教授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教学与实训,以便将现代化的物流讯息及时传递给学生。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学校和企业提供的现代化的操作设备和配备相关的物流实训软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融入生动的实训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不单一的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加强口试、现场考核等形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重视收集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改进下一步的教学,完善人才培养系统。

【参考文献】

[1]《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方式探索》张晓波中国集体经济 2013年5期

[2]《如何进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曹杰《现代经济信息》 2013年07期

[3]《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的几点思考》冯社苗《物流科技》2013年 第2期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篇5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实训课程

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旨在增强学生对物流活动、物流的流程和物流的理论有感性认识;并通过实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效的相结合,能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找出自己学习的差距,锻炼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也为将来从事物流职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意义

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和我们到物流企业调研的结果,目前物流企业短缺以下几个类型的人才:一是物流基层作业人员;二是物流基层管理人员;三是物流中层管理人员;四是物流规划设计人员。因此,培养实践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顺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这也是高职院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那么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必须进行创新式实训课程改革才可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通过对高职物流专业实训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在实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施展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职业能力。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

当前在我们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虽然得到大力发展,学校数和学生数明显增加,教育的核心问题发生了转移,重“数量”轻“质量”,物流管理专业出现了“大”而不“强”的现象;二是教育观念上仍然固守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学术性,不重视知识的实践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三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仍然重视理论教学环节,忽视了实践性教学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知识、训练职业技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养成积极的职业态度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成效

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素质全面和综合职业能力较强,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在于其实用性和操作性,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和特色之所在。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从2012年初开始,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大物流实训课程比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企业内部物流和企业外部物流)和社会物流(即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包括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生产资料的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计划、发送、运输、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物流服务器管理等,这些都带有明显的操作性。据此我们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调整了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将原来实训课程仅有10%的比例加大到47%,从原来的校内实训扩展到校外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具体操作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大体包含三个部分:一是认知性实践教学,即物流认知实习,我们主要采用现场调研、专家访问、企业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行业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这部分安排了30个课时进行教学。二是专项性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内实训和物流项目设计等,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并初步了解物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流程。这部分安排了320个课时进行教学。三是综合性实践教学,属于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角色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环节,我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和专项性实践教学完成以后。这部分安排了1040个课时进行教学。

2. 加大对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可以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来,我们投资258多万元建立了4个校内实训基地(中心):如物流沙盘经营实训基地,它主要承担物流管理专业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物流企业模拟实训基地,它主要承担物流企业管理、物流模式、物流系统管理等实训任务;物流综合实训基地,它主要承担模拟仓储作业、配送作业、运输管理、国际货代等实训任务;物流仓储与配送实训中心,它主要承担仓储作业、配送作业等实训任务,同时还要满足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等岗位群实训教学需要。

3.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大生产实习力度。校外生产实习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物流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生产实习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物流包装、配送、仓储、运输等诸方面的业务。除此之外,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两年来,我们组织了2010级和2011级的学生到南宁桂华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和南宁一心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各实训2周,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的仓储与配送的真实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建立“课、岗、证”和“教、学、做、赛”为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所谓“课”就是以物流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与任务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所谓“岗”就是按照各个物流岗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来确定学生应知应会内容,即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所谓“证”就是引导本专业学生参加物流从业资格考证,在毕业前获得三级物流师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为了实现“课、岗、证”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教、学、做、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讲思路、教方法,通过展示实物,现场示范操作或让学生实际动手体验以及参加物流技能竞赛等方式,老师在学生实训和比赛的过程中,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技能操作的要领交给学生,达到“教、学、做、赛合一”的教学目的。两年来我们组织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储配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的赛项和全国职业院校模拟创业技能大赛物流企业经营技能比赛,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模拟创业技能大赛物流企业经营技能比赛广西赛区一等奖和全国总决赛的二等奖;在2013年第四届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储配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的赛项中取得了第四名并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通过大赛,师生都对专业技能教学充满了信心,逐渐形成了努力教好、学好专业技能的良好教学氛围。

5.把技能竞赛和实践课程改革融为一体。首先,根据技能竞赛的内容对原有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实践教学中重点突出技能教学和岗位实践,依据物流企业的“职业标准”和“关键岗位能力”设计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基础上,把职业标准和关键岗位能力的要求分解并融入课程目标中,将技能大赛的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将技能大赛评价标准融入专业项目课程标准,覆盖到每一门专业课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竞赛项目,形成“课课有竞赛、人人都参与”的良好局面。其次,按照技能大赛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在调整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结构时,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把物流行业最新职业技能标准、物流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技能大赛内容及时整合融为一体,转化为教学项目,反映到课程教学中。如在《仓储管理与实务》、《配送管理与实务》等课程教学中将物流企业储配方案设计、商品堆码、货物摆放、客户订单处理、物流设备使用、配送路线优化等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技能竞赛项目,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用于实际操作中去。最后,对接技能大赛项目,促进综合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通过吸取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综合实训项目进行改造,把单项实训项目进行整合,形成业务流程复杂、反映物流行业不同企业不同运作模式的综合实训项目。

总之,通过这两年多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学生技能和就业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们深深感到,进行实训课程体系的改革,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各方面能力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让所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成为能适应物流业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物流领域各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自信、成功的迈向社会。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篇6

(一)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从事生物技术应用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综合职业技能,适应食用菌、组培苗、发酵产品等生产、基地建设、经营管理、技术服务及相关专业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

高职院校要保证就业率,就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含金量”,让其成为用人单位心目中的合适人选。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身实践无疑是提高其自身“含金量”最有效的方法。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同时,在实践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方向更加明确,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通过到实训基地锻炼,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在生产、管理第一线有利于获取各种最新的技术方法和管理理念,将这些新知识应用于教学,既可以保证知识的更新,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室条件。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重视和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实验室基本设施的建设,形成完善的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和科学的运行机制。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大量资金,对生物基础实验室、生物类专业实训室,重新装修并添置了不少仪器设备,大大加强了实验室建设。有足够的实验室承担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实验实训项目,可用于该专业的教学实验设备数量(800元以上)共610件,总价值237万元,生均10031元。实验开出率达100%。生物类基础实验室2005年8月通过了广西教育厅基础实验室合格评估。

2.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校内实训基地5个:生物技术中心、生物技术实训基地(园艺方向)、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食用菌生产实训场、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主干课程“植物细胞工程”“发酵工艺学”“食用菌栽培”均有实力雄厚的校内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实训基地、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被批准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生物技术中心是一个集科研、生产、教学、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开发中心。该中心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化、教职工知识结构专业化、生产科研管理科学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和教学实践化的产学研基地,成功开发果树类、经济作物类、药用植物类、观赏植物类等数十个品种,享有较高声誉。由专业教师担任生物技术中心主任,教师在生物技术中心开展科学研究,承担“优质网纹甜瓜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等6项科研课题。生物技术中心按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实习,使其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加强能力本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我们非常注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1)加强课内实践活动。主干课程理论和实训的比例为1∶1,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模拟生产实践活动,如食用菌课教师带领学生栽培各种食用菌,由学生自行制种、栽培、销售,既掌握了技能,又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例如,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不同,植物生长效果也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并不直接将这些实验技巧或方法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索性实验,最后通过实验和分析得出最佳的方案或结果。(3)利用科研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生物中心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有丰富的实验材料供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在植物脱毒培养和试管苗增殖培养实验中,让学生参与香蕉、生姜的脱毒与工厂化试管苗快繁培养等项目,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健全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实验、实训大纲和实习指导书。制定各门课程实践技能考核办法,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考核。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由学校组织实施,生产实习和专业实践与合作办学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实训环节的成绩由指导实习的企业参与评定。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双方共赢。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通过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建立了15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桂林莱茵生物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北生集团海玉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市良风江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等。这些实训基地实力雄厚,足以承担本专业的实训任务。我们每年都会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不少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被企业选中留用。

同时,校企合作加大了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企业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学到书本学不到的知识,直接体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有助于学生就业后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同时,企业通过基地可以物色到合适的员工。例如,我们在2005年成立了有企业专家参与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生物技术及应用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等。根据培养目标,确立毕业生的应职岗位群,进一步明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安排及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利用企业实践优势的同时,也利用学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的优势,积极为企业服务。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改革;社会背景;基本思路;具体措施

在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加强理论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使现代物流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现代物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输产品的单位产值的重量由重变轻,产品价值逐渐增大,短、小、薄、轻的产品将占主流。运输需求量的增加速度逐渐放缓,但运输质量、效率和服务需求越来越高,时效性越来越强。

(一)全国性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备

在全国大中城市、主要商品生产、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已建成多个合理规模、运作规范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和专业配送中心,构建了全国性物流配送网络,培养了多个国家物流骨干基地,有条件的地区如深圳、上海已发展成亚洲乃至国际的重要物流中心。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具有全国性经营网络的专业化骨干物流配送中心。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蓬勃发展

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工商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产生重点影响,使之更加强化核心业务,加强企业联盟,进一步实行社会化分工,不断将核心业务之外的供应、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剥离出来。互联网的普及,是运输业进一步贯穿于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和分配的全过程,体现了运输业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一大批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蓬勃发展起来。

(三)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

从国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具有一定物流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相当多的大学和学院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同时在各国物流协会的领导下,全面开展了物流的职业教育。而我国在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尚为数不多,职业教育更加贫乏,远远不能满足物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社会上大量物流企业(企业物流)急需物流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物流人才出现了紧缺,高薪的物流总监无人应聘现象不断见诸报端。从全国的物流人才需求初步统计来看,人口缺口达4∕5之多。近几年的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专业教学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一致

专业教学目标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结合,教学计划的设置、实施和修正,要以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为导向,力求专业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动态吻合。

(二)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持久学习能力为本

要使学生获得具有普通与持久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大力培养“双师型”为主的教师队伍

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一支以“双师型”为主的教师队伍,根据物流专业特点,应以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为突破口,建成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四)创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点,同时也是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主要沿海港口的国际货物运输已经或正在取消纸张交易形式,代之以无纸贸易(EDI)方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尽快开发和使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计算机教学系统。同时,可以合作开发或引进进出口模拟操作系统、集装箱桥吊仿真操作系统、集装箱码头的配载模拟操作系统、集装箱码头的检查口模拟操作系统等,丰富物流实训教学内容。

(五)加强产学结合,体现专业改革的职业特征

为实现早期实习和多次实习,使实习系列化,应加快建设具有直观性、仿真性和先进性的技术实训中心。同时应大力拓展实习基地,采取多种形式,由校企共同设计、执行和评价教学过程,使产学合作更直接和有效。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物流管理在专业教育改革上,突出了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意识等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针对性,同时了解市场环境、企业运作、管理模式等实际问题,为毕业后上岗做好实际准备。

(一)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实践技能的应用性

高职高专修业年限短,为提高就业和从业的竞争力,就必须突出自己的优势。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在体系上不求系统,针对专业平台,强化支撑作用;在深度上,以够用为度。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的优势所在,实践教学侧重的就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时间、设备、工程环境等方面能优先保证。通过实验、实习尤其是实训等,不断提高学生的供应操作水平,加之队伍和施教和产业部门的配合,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落实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

物流管理专业隶属工商管理类,其支撑学科是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等。在以必需够用原则下,它们支撑着专业应用平台。在此之上,再根据工作的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业务能力要求,结合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把课程按逻辑关系整合成知识模块,形成网络状的课程体系,成组培养所需的工作能力。按照“大平台、小模块”的构思,在工商管理的大平台上,设置如下模块:工作对象和手段(物流设施与设备、计算机软、硬件)的构造、原理及应用技能和诀窍;物流业务的实事、现象和规律性知识;物流业务活动的商务管理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专业信息获取与技术知识模块等。这些教学模块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能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着重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教改方案中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组织安排教学,三年不断线。并通过考证、实训和和毕业设计等强制环节,使之熟练掌握这一应用技能。借助于产学合作和业务培训,使学生能对社会上的常见物流管理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较熟练的完成物流业务中信息流的组织工作。了解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初步设计产品的物流方案,并组织实施。另外,为增强就业、从业能力,组织安排学生报考推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理货员资格证书和机动车驾驶执照。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及读书研讨、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专业熏陶,锻炼组织管理能力。课外培养计划紧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技术进步的步伐,把最新的理论技术和社会理念引入学校,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三)注意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现代工作内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作的完成更多的师依赖从业人员的智能而非体能,这就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内容做出相应变革。其次,现代工作变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为了使从业人员具有更大的弹性,以适应继续学习和转岗的需要,不仅要延长普通教育年限,而且也应对职业教育内容做根本变革,以职业群为基础设置专业,增强从业人员在某一大范围中的迁移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适应能力;再次,生产的自动化使得许多工作岗位合并,工作范围被拓宽,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更宽,他们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完成这些工作。

正是鉴于这些考虑,世界各国纷纷改变其职业教育的内容,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养转向更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构建如下:A外语能力、B计算机能力、C物流业务能力、D自学能力、E适应能力、F基础研发(创新)能力。

(四)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措施

1.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高等职业教育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才有发展的动力,形成勃发的发展后劲。物流专业的设置是依据各地政府提出的紧缺人才的目录,即各类综合性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而设置得。鉴于我国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二贸易运输国,迫切需要大批精通货物运输经营管理人才,物流专业的开发与发展,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2.专业内涵“窄中求宽”,扩展专业人才的适应性。从高职教育实践看,高职院校即不能照搬普通大学一套,搞大而全。设置同样的专业,也不能照搬职工大学一套,只搞职业性比较单一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以物流业务能力为核心,以商务储运、集装箱运输和国际货运为专业内涵。商储专业是个传统专业,现在这一领域已有了很多新的发展。集装箱运输管理是八十年代后出现的新的行业与专业。国际货运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也是一种新的行业与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即掌握国际货运业务,又通晓商业储运业务与集装箱运输管理业务,还了解供应链管理知识,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加强的适应能力。同时,物流管理专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还将不断跟踪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地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3.形成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应突破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素质、重知识的现有结论而轻知识的发展方向,调整理论教学体系,并不断吸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去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同时。要大力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提高理论教学效果。

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1.构建强支撑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着重处理好人才需求的多变性与人才培养的稳定性,人才需求的长期性与人才培养的短期性的问题,即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就是实现共性与突出特色。

首先,根据所需工作能力组建知识模块,形成网络状课程体系。第二,打破教研室界限,按知识模块组成教学组,定期召开研讨会。研究各模块与大平台的过渡与衔接,各模块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各模块教学中,聘请产业单位的兼职教师开办相应的课程与讲座。2.构建全面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注重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1)实践教学内容要贴近生产和管理实际在培养共性的基础上,针对岗位群所需的技能,借助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实际,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规程和标准;(2)实践教学要营造工程环境与气氛,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先进的物流实验室,把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引入学校,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超前性;(3)实践教学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物流实验室建成社会知名的物流培养基地。一方面能吸引和丰富软件资源,另一方面来自生产一线的收训人员也能留下宝贵的经验,改进专业教学。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创造机会让学生定岗实习,全面培养其组织管理能力。

(二)改革实用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

物流管理专业“素能本位”的培养模式,将当今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进行分解,根据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合理确定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统筹安排学制年限内的各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

为实现“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高职高专培养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实行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条件,训练基本技能,利用校外的生产管理实训基地培养综合能力。

(三)建设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基础

1.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工程实践和教学双重能力为主,具体措施如下:(1)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须先进行实践锻炼2年,从事教学辅助工作2年,才可以担任部分课程的主讲工作;(2)持续聘请企业、科研等单位有名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兼职教授、副教授了,并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作用;(3)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和招聘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提高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比例。

2.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良好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可靠保证,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场所。在设备、场地和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在国家职业标准的统一指导下,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场所,使其成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示范窗口。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篇8

关键词 适应 行业需要 物流人才 思考

国务院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作为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保障措施之一。可见,人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当前物流人才供需上却出现了:一方面物流企业因物流人力资源短缺而制约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或选择了其他行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的现象。担负人才培养职责的高等学校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如何培养适应物流行业需要的人才问题开展探讨。

一、现代物流人才的特征及素质

现代物流是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的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到管理学、运输学、经济学、社会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按国家统计口径,所谓物流业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学位)或中级职称及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现代物流人才是能将物品的信息、规划、生产、库存、包装、运输等整个流动过程综合起来的集成式的管理人才,并以一体化管理手段在物料生产或商品流动中,实现优化资源、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的专门人才。因此,为了培养既能完整、系统了解和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又能将其应用于物流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应该对所开设的物流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如何培养适应行业实际需要的各类物流人才,助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物流人才是多类型、多层人才的综合体。根据物流企业岗位的需要,我们主要将物流人才划分成基层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和高层决策规划人才等四个层次。基层操作人员主要是指物流作业一线的操作人员,他们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和营运,如货物的出入库存、装卸搬运、堆垛、打包、分拣、配送等工作,这类人员具有专业技能或较好的体能,在企业中人数最多;其次是基层管理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岗位是库房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等,这部分人员数量也较多;再次是中层管理者,这部分人员的主要岗位是企业的物流业务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等,他们与基层管理者的区别是熟悉并掌握部分物流流程,并能对其中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人数相对较少,通常是企业或部门的业务骨干;高层决策规划人才是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掌控者,人数凤毛麟角。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金字塔”形状,中、高层管理人才位于人才需求金字塔的顶部,总的需求量不大,但对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是企业的灵魂。物流企业需要的是大量高素质的中下层管理人才和基层的操作应用人员,有资料统计这类人员占到企业人员总数的75%左右。

物流人才素质具有综合性。物流产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所涉及的领域的广泛性和掌握技术的先进性,现代物流业不仅要求其管理人员要掌握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以及外延的供应链管理的综合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和熟悉生产的工艺流程。随着现代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物流专业人才不仅要熟悉物流的具体运作,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背景和工作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物流工作需要。

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性。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物流业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物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即物流业既需要高层的决策、规划管理人才,也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管理及操作人员。只有实现了对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的多元化,才能满足物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发达国家物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高度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其物流教育随着物流业的兴起而快速发展,并形成规模和体系,物流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和保障了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欧美和日本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他们首先是在大学内建立了从专科、本科、研究生系列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再者就是企业及物流协会和学会大力开展物流职业岗位培训,广泛提高行业职工知识业务能力[3]。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这些成功经验,我们在物流人才培养上同样要抓好学历与非学历两方面的教育工作,使之互为补充,通过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完善物流人才的学历教育体系。物流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对基础设施和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的思想,为满足物流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层次结构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物流人才分为学术型、技术应用型和操作技能型三类,其中后二种类型人才的共同特征是强调“应用”能力。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物流人才的任务,大多数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后二类人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更是以培养操作应用型人才为其目标)。针对当前物流企业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因此要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注意人才的层次结构,以产学研结合培养作为切入点,把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把人才培养放到企业创新的主战场,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府相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社会有关方面可在高校设立相应的奖学金以鼓励师生从事物流学习和研究。高等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和管理中的问题,对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发挥作用。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采取措施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选派教师到物流公司挂职培养、锻炼,加强校企间的联系;二是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培训,学习国内外物流的先进理论和教学经验;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物流科研,在科研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选聘物流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师和教学顾问。

2.加强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形成多渠道培养人才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开展非学历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以提高在职员工理论知识和岗位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是培养物流人才的有效途径。企业可根据现有职工情况,分层次、分工作性质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展培训,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培养行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此外,积极开展物流职业资格的认证培训,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物流人才培养工作,以满足物流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据调查了解,重庆市现有物流企业大都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发展而来,而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现代物流业服务理念的理解和现代物流技术的掌握都不能适应要求,不能在思想上和工作中体现出现代物流业与传统物流业的区别和优势,这也是重庆市的部分物流企业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提供物流服务,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就是加强对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通过提高职工的素质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整合社会物流人才培训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教育,建立由企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相互沟通联系,形成规范有序的物流人才培训体系。高等院校要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对企业物流人员的在职培训;支持和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物流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物流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培训与提高,把职工培训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安排职工参加培训;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培训和认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培训的规范要求和质量标准,使培训工作真正对提高物流人才素质能力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三、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人才中包含物流工程技术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本文主要讨论物流管理人才。我们通过开展大量的调研分析,认为满足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基础

1.管理类知识。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进行物流管理不可或缺的。物流管理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项目实施、物流系统运行等企业管理问题,此外,物流管理人员还应了解物流费用、成本核算等相关财务管理知识。

2.法律、法规知识。物流活动都是以合同方式进行承诺,物流服务的合同通常是以书面形式对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法律文书,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约束。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的法律法规,才能在签定合同时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

3.数学相关知识。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和工具。物流业务涉及市场及企业内部的物流数据,要对其市场预测与决策、数据的计算处理等都需要用到概率论、统计学、高等代数学等数学知识;面对物流复杂系统的建模与分析离不开运筹学、系统分析等数学建模知识工具。

4.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信息技术为现代物流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已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传输和处理的,因此学习和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是现代物流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

5.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学习与掌握,主要是通过对物流管理学、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采购与供应、运输与配送、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

(二)专业核心能力

1.完成物流业务的基本操作能力。熟悉并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物流一般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具备开展物流作业需要的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才能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2.具备物流规划及设计能力。要成为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应具备对物流系统改造、物流园区规划、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不但要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知识基础,还要有严谨的思维模式。

3.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物流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物流过程中也存在信息流,在物流运作过程中供需双方发出的信息,货物在途、出入库情况、物流运行状态等,需要物流企业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各种信息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4.财务分析管理能力。物流流程既要涉及企业内部的成本,也要涉及企业外部的各种费用,要分析判断发生这些费用的合理性,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和核算,才能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也才能做到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

5.物流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开展物流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解决和处理突偶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此外,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也是搞好工作的基础。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对物流服务要求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级物流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新能力,处理和解决新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我们在探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提出了包括对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1.建立符合物流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确立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加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来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以课内课外结合开展教育培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创造条件。

2.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以开展教改项目、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3.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实践、实训环境条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认真开展对适应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的探索,加强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研究,对于促进物流产业提档升级,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6~7.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篇9

论文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改革;社会背景;基本思路;具体措施

在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加强理论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使现代物流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现代物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输产品的单位产值的重量由重变轻,产品价值逐渐增大,短、小、薄、轻的产品将占主流。运输需求量的增加速度逐渐放缓,但运输质量、效率和服务需求越来越高,时效性越来越强。

(一)全国性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备

在全国大中城市、主要商品生产、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已建成多个合理规模、运作规范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和专业配送中心,构建了全国性物流配送网络,培养了多个国家物流骨干基地,有条件的地区如深圳、上海已发展成亚洲乃至国际的重要物流中心。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具有全国性经营网络的专业化骨干物流配送中心。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蓬勃发展

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工商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产生重点影响,使之更加强化核心业务,加强企业联盟,进一步实行社会化分工,不断将核心业务之外的供应、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剥离出来。互联网的普及,是运输业进一步贯穿于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和分配的全过程,体现了运输业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一大批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蓬勃发展起来。

(三)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

从国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具有一定物流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相当多的大学和学院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同时在各国物流协会的领导下,全面开展了物流的职业教育。而我国在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尚为数不多,职业教育更加贫乏,远远不能满足物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社会上大量物流企业(企业物流)急需物流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物流人才出现了紧缺,高薪的物流总监无人应聘现象不断见诸报端。从全国的物流人才需求初步统计来看,人口缺口达4∕5之多。近几年的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专业教学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一致

专业教学目标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结合,教学计划的设置、实施和修正,要以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为导向,力求专业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动态吻合。

(二)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持久学习能力为本

要使学生获得具有普通与持久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大力培养“双师型”为主的教师队伍

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一支以“双师型”为主的教师队伍,根据物流专业特点,应以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为突破口,建成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四)创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点,同时也是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主要沿海港口的国际货物运输已经或正在取消纸张交易形式,代之以无纸贸易(EDI)方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尽快开发和使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计算机教学系统。同时,可以合作开发或引进进出口模拟操作系统、集装箱桥吊仿真操作系统、集装箱码头的配载模拟操作系统、集装箱码头的检查口模拟操作系统等,丰富物流实训教学内容。

(五)加强产学结合,体现专业改革的职业特征

为实现早期实习和多次实习,使实习系列化,应加快建设具有直观性、仿真性和先进性的技术实训中心。同时应大力拓展实习基地,采取多种形式,由校企共同设计、执行和评价教学过程,使产学合作更直接和有效。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物流管理在专业教育改革上,突出了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意识等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针对性,同时了解市场环境、企业运作、管理模式等实际问题,为毕业后上岗做好实际准备。

(一)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实践技能的应用性

高职高专修业年限短,为提高就业和从业的竞争力,就必须突出自己的优势。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特点,以 “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在体系上不求系统,针对专业平台,强化支撑作用;在深度上,以够用为度。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的优势所在,实践教学侧重的就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时间、设备、工程环境等方面能优先保证。通过实验、实习尤其是实训等,不断提高学生的供应操作水平,加之队伍和施教和产业部门的配合,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落实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

物流管理专业隶属工商管理类,其支撑学科是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等。在以必需够用原则下,它们支撑着专业应用平台。在此之上,再根据工作的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业务能力要求,结合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把课程按逻辑关系整合成知识模块,形成网络状的课程体系,成组培养所需的工作能力。按照“大平台、小模块”的构思,在工商管理的大平台上,设置如下模块:工作对象和手段(物流设施与设备、计算机软、硬件)的构造、原理及应用技能和诀窍;物流业务的实事、现象和规律性知识;物流业务活动的商务管理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专业信息获取与技术知识模块等。这些教学模块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能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着重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教改方案中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组织安排教学,三年不断线。并通过考证、实训和和毕业设计等强制环节,使之熟练掌握这一应用技能。借助于产学合作和业务培训,使学生能对社会上的常见物流管理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较熟练的完成物流业务中信息流的组织工作。了解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初步设计产品的物流方案,并组织实施。另外,为增强就业、从业能力,组织安排学生报考推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理货员资格证书和机动车驾驶执照。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及读书研讨、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专业熏陶,锻炼组织管理能力。课外培养计划紧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技术进步的步伐,把最新的理论技术和社会理念引入学校,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三)注意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现代工作内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作的完成更多的师依赖从业人员的智能而非体能,这就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内容做出相应变革。其次,现代工作变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为了使从业人员具有更大的弹性,以适应继续学习和转岗的需要,不仅要延长普通教育年限,而且也应对职业教育内容做根本变革,以职业群为基础设置专业,增强从业人员在某一大范围中的迁移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适应能力;再次,生产的自动化使得许多工作岗位合并,工作范围被拓宽,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更宽,他们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完成这些工作。

正是鉴于这些考虑,世界各国纷纷改变其职业教育的内容,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养转向更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构建如下:A外语能力、B计算机能力、C物流业务能力、D自学能力、E适应能力、F基础研发(创新)能力。

(四)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措施

1.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高等职业教育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才有发展的动力,形成勃发的发展后劲。物流专业的设置是依据各地政府提出的紧缺人才的目录,即各类综合性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而设置得。鉴于我国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二贸易运输国,迫切需要大批精通货物运输经营管理人才,物流专业的开发与发展,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2.专业内涵“窄中求宽”,扩展专业人才的适应性。从高职教育实践看,高职院校即不能照搬普通大学一套,搞大而全。设置同样的专业,也不能照搬职工大学一套,只搞职业性比较单一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以物流业务能力为核心,以商务储运、集装箱运输和国际货运为专业内涵。商储专业是个传统专业,现在这一领域已有了很多新的发展。集装箱运输管理是八十年代后出现的新的行业与专业。国际货运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也是一种新的行业与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即掌握国际货运业务,又通晓商业储运业务与集装箱运输管理业务,还了解供应链管理知识,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加强的适应能力。同时,物流管理专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还将不断跟踪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地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3.形成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应突破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素质、重知识的现有结论而轻知识的发展方向,调整理论教学体系,并不断吸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去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同时。要大力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提高理论教学效果。

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1.构建强支撑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着重处理好人才需求的多变性与人才培养的稳定性,人才需求的长期性与人才培养的短期性的问题,即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就是实现共性与突出特色。

首先,根据所需工作能力组建知识模块,形成网络状课程体系。第二,打破教研室界限,按知识模块组成教学组,定期召开研讨会。研究各模块与大平台的过渡与衔接,各模块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各模块教学中,聘请产业单位的兼职教师开办相应的课程与讲座。2.构建全面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注重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1)实践教学内容要贴近生产和管理实际在培养共性的基础上,针对岗位群所需的技能,借助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实际,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规程和标准;(2)实践教学要营造工程环境与气氛,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先进的物流实验室,把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引入学校,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超前性;(3)实践教学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物流实验室建成社会知名的物流培养基地。一方面能吸引和丰富软件资源,另一方面来自生产一线的收训人员也能留下宝贵的经验,改进专业教学。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创造机会让学生定岗实习,全面培养其组织管理能力。

(二)改革实用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

物流管理专业“素能本位”的培养模式,将当今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进行分解,根据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合理确定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统筹安排学制年限内的各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

为实现“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高职高专培养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实行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条件,训练基本技能,利用校外的生产管理实训基地培养综合能力。

(三)建设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基础

1.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工程实践和教学双重能力为主,具体措施如下:(1)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须先进行实践锻炼2年,从事教学辅助工作2年,才可以担任部分课程的主讲工作;(2)持续聘请企业、科研等单位有名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兼职教授、副教授了,并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作用;(3)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和招聘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提高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比例。

2.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良好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可靠保证,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场所。在设备、场地和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在国家职业标准的统一指导下,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场所,使其成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示范窗口。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篇10

一、前言

罗伯特-欧文曾说过:把钱花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是企业经理最佳的投资。被称为朝阳产业的物业管理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显现出越来越强的生机,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物业管理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已显得十分重要。

二、目的和意义

(一)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物业管理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物业管理企业除了从市场上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外,更为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素质,使其成为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者激励员工的方法

当今社会,学习培训已成为很多人改变自己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对学习的需求和渴望。物业管理企业内浓郁的学习氛围,以及有效的学习政策都会对员工产生足够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有远见的管理者甚至还把学习培训作为一种员工福利用来赠送或奖励员工。

(三)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已从过去传统的房屋协作管理转向以委托管理方式为主的市场化经营管理。这种社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物业管理已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需要有大批精通管理的优秀人才来推动它的发展。因此,员工培训是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和可*保证。

三、制定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规定

培训工作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工作,物业管理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培训规定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训规定主要包括培训的目的和意义、培训的基本内容、培训的方法、培训的分类、培训的组织实施、培训的监督管理、培训的效果评估等内容。

四、物业管理企业培训的内容

物业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培训工作相对复杂,但总的来说,培训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相关知识的培训

该类培训是为了让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规划、管理服务理念、经营范围、内部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物业管理工作基础知识的培训

该类培训主要是让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熟悉并掌握与企业管理、物业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

(三)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

该类培训是为了提高基层管理者及操作者的实际工作技能。

五、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

(一)培训需求分析

1、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在编制培训计划之前,首先要对企业的培训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组织分析

结合企业的年度经营管理发展计划,分析企业及各部门需要哪些培训以保正计划的实施。

⑵任务分析

依据企业的工作内容,分析个人需要进行哪些培训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

⑶个人分析

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哪些人需要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需求分析的方法

⑴问卷调查法

向企业员工发出培训需求问卷,让员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应当组织怎样的培训提出建议。让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提出培训要求;让员工结合自己的个人发展提出培训需求。问卷法是一种非常普遍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培养员工关心学习、热爱学习、参与学习的热情,既是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较为有效。

⑵约见面谈法

挑选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工作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不同工种的操作人员进行面谈,根据面谈了解到的信息以确定公司的整体培训需求。

⑶会议调查法

召开培训需求分析会,让参加会议的人员提出培训需求。

⑷工作表现评估法

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以确定员工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以提高这些方面的工作能力。

⑸报告审评法

根据各部门提供的培训需求报告进行综合评审以确定所需的培训内容。

(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是为了规定培训工作的目标,制定整体规划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培训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

1、制定程序

企业各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结合部门培训目标以及部门年度发展计划制定出本部门的年度培训计划,上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企业年度发展计划以及企业培训总体目标制定整个企业的培训计划。

2、计划内容

为保证培训工作按时、按质地实施,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培训控制、培训评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⑴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指通过培训工作所期望取得的成果,这些 成果包括个人的、部门的、整个企业所要求达到的培训结果。培训目标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基础,培训目标决定了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同时,培训目标又是培训考核和培训评估的依据。所以,培训目标的制定应该准确、细致并具有可测量性。

⑵课程设置

培训课程包括了培训课程的名称、培训的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教员简介、针对培训课程的培训要求等内容。明确的培训要求有利于员工提前对所培训的内容有所准备和有所侧重,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⑶培训方式

根据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常用的培训方式包括讲授法、学徒制、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观摩范例法。

①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是让一位教员向学员直接传授某方面的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节约经费、教授对象多,可同时面对多名学员,一次教学可让很多学员同时受益。

②学徒制:学徒制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但至今为止仍然是企业培训新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负责帮带一名或几名新来的员工,通过传授、示范、练习、检查反馈等一系列过程提高新人的工作技能。学徒制较适合物业管理工作实践中保安、绿化、保洁、维修等技术性工种

③小岛讨论法:员工以5-7人为一组围在一个圆形桌前(也称“小岛”),对特定的话题或主题进行讨论。指导老师控制培训的时间和进程。每一位员工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不允许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导老师将每个人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同时鼓励员工说出更新或更古怪的想法。当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完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员工对每一种意见进行评价,最后选出大家都满意的答案。这种小岛讨论方式是引导员工自己解决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④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让培训对象假想自己是公司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让培训对象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和改造工作习惯都很有帮助。例如:让员工扮演业主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让工作习惯不好的员工与上司角色转换以达到改变工作习惯的目的。

⑤管理游戏法:这种方法寓教于游戏中,通过完成事先设计好的精妙游戏,让培训对象领悟到其中的管理思想。例如:组织员工对有争议的物业管理事件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提高认识。

⑥观摩范例法:通过组织实地参观考察,运用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机、收录机、放映机等设备来向学生呈现有关资料、信息,让员工学习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3、培训控制

培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培训活动以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可采用培训签到制、教员评语制等方法。还可在每次培训结束时对员工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考评,与员工的待遇挂钩。

4、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六、培训组织实施

培训组织实施是物业管理培训工作的核心,它包括了培训工作做什么,培训工作如何做,培训工作由谁来做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任务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内容。具体职能和任务包括:

1、确定各级人员的培训要求,听取各部门的培训需求,依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

2、组织执行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

3、定期向上级汇报培训费用开支情况;

4、组织实施各种培训课程与活动;

5、做好员工的培训档案管理工作;

6、做好收集培训资料,编制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基础教材;

7、维护培训设施与场地,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二)培训分类及实施要点

分类是为了建立一个立体的培训模式,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培训分类可根据培训的对象、阶段、内容、类型不同来划分。

1、以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分类

⑴高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

精通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

管理基本职能、组织文化建设、决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控制系统、品牌策划、公共关系。

B、物业管理类

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

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 会计法及相关法规。

D、财务知识类

学会阅读会计报表、了解基本会计科目、了解财务管理基本指标。

④培训方式

专题讲授、参观考察、短期脱岗学习、在职学历教育。

⑤组织实施

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

⑥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面谈法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以后的培训中更好地采取培训措施。

⑵中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

掌握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精通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

管理学基础知识、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决策学、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技巧、沟通与人际交往技巧、控制方法、公共关系学。

B、物业管理类

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

物业管理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

③培训方式

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

④组织实施

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⑤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⑶基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

了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

管理基本职能、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公共关系。

B、物业管理类

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

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

③培训方式

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

④组织实施

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⑤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⑷基层操作人员培训

该类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基层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基本操作规程,可由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2、以实施培训的不同阶段分

⑴岗前培训

①培训目的

为新聘员工提供基本的任职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通过培训认定其上岗资格。

②培训内容

公司的历史、公司的组织结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对待顾客和员工的管理理念、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对员工的期望、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

③组织实施

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

④培训评估

考核合格后上岗。

⑵在岗培训

为在岗人员提供学习履行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

⑶转岗培训

为在职人员岗位轮换之前进行的培训,目的是让轮岗人员熟悉新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3、以培训的不同类型分

⑴学历教育

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公司应在工作时间上积极给予支持,如条件允许还可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夜校、函授等方式。

⑵职业技能培训

根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物业管理、电工等技术性工种必须持有技术资格证方能上岗,凡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应参加相应的培训并通过鉴定后取证。此类培训一般是委托劳动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来进行。

⑶专项培训

为提高员工某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进行的培训。此类培训一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例如:为提高员工公文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写作培训;为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而进行的礼节、礼仪培训等。

七、培训工作误区

(一)员工培训不重要

的管理者认为培训工作不重要,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员工培训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管理者的意图得到贯彻;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公司的制度得到具体落实;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员工培训有风险

有的管理者担心自己培训好的员工跳槽,因此不太重视培训。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其结果只会使公司员工素质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好的员工会因为得不到培训而离开企业,最终企业只留下一些平庸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