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十篇

时间:2023-11-22 17:56:09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篇1

论文摘要:通过对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特点和重要性的分析,提出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和实用性,强化专业和课程特色、评价机制科学化、人员结构合理化等建设要求。网

一、充分认识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树立开放教育观念。才能充分认识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建设出适合开放教育需要的教学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从根本上理解只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多元化的课程内容组织与传送渠道,才能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发展。

二、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和实用性

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是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远程教育的教学水平,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才能进一步满足开放教育生的要求。

(一)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技能

首先.远程开放教育使得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的改变,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其次,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有渴求和汲取新知识的愿望.要有较高的学术修养、开阔的教育视野、广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抓住教材的知识点和关键内容,提炼出教材精华,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技能。作为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能独立设计制作课件的脚本.并提供相应的文字、视频资料供教育技术部分进行整合制作。

(二)加大投入,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和实用性.网

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加大对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是保证教学资源质量的基础条件。

第一.要根据不同资源的不同特点加以制作利用。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实用性。

第二,在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文字教材的缩减和重复,对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容易理解的问题,特别是教材已经讲明白了的问题,在有关网上教学资源中则不必再反复讲解。

第三,对教与学的方法要进行再创造,使教学过程得到升华。应针对学员的实际情况.以对文字教材的辅导和补充为主.主要侧重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和知识点的辅导.并要借助其优势不断提高复习指导、实务训练、检验测试等教学环节的交互环境.以便增强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强化专业和课程特色

(一)多媒体教材资源建设

1.文字教材应突出自学特色

文字教材是系统地学习课程全部内容的主要媒体,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认真学习文字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所以选择一本结构合理,体系清晰的文字教材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

2.音像教材应生动活泼.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音像教材的编制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音像教材内容应少而精,由过去的被动教学局面改变为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讲思路和方法.对课程进行提纲掣领的导学或归纳、总结。有些课程经过艺术加工处理,成为近似于欣赏课,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受学生欢迎。

3.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应配套使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电大的教育革命,特别是开放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教学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交互课件在今后的远程开放教育中将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交互课件的制作也是迫在眉睫.它应与文字媒体配套。而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应该由浅入深、引人人胜,充分考虑师生的交互。体现出导学、促学和助学。网

(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资源建设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篇2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吉林大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实际,阐述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意义。提出了基地建设中如何发挥基地特点和综合性功能。通过基地建设,实现辐射示范作用及资源共享。

地球科学的各个学科均以自然界为天然实验室,野外现场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地球科学实践教学环节、加强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地球科学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型地学人才的重要措施,直接关系到地学基础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野外生存和开展工作的能力。加强本科生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同时,一个建设良好,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野外实习基地,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吉林大学兴城野外实习基地经过多年建设,结合辽宁滨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并得到国内外多所大学的首肯,在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1 吉林大学兴城野外实习基地概况

吉林大学兴城野外实习基地位于辽宁省兴城市东部钓鱼台海滨,基地前身为教育部疗养院,总占地面积10.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基地建筑古朴典雅,全部青砖砌就,属苏州园林式建筑风格,基地基础设施较为齐全。

辽宁省兴城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块北部燕山台褶带东段,东南为华北断坳,41:ai~内蒙地轴。www.133229.coM兴城地区燕山台褶带基底由太古宇建平群和片麻状绥中花岗岩构成,中、新元古界为厚度巨大的燕山型沉积;古生界为典型华北型沉积;中生育陆相火山一沉积岩系。教学实习区域近2000km,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地质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在国内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为培养地学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习、研究条件。

自2003年兴城教学基地建立以来,经过近7年的基地建设,已初步完成基地各项建设任务。目前,兴城教学基地已形成教学资源丰富、生活设施齐全,地质实习配套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的综合性地学人才培养基地。兴城基地适合于二年级地学类各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和地质学专业生产实习。

2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的特点及功能

兴城基地的基本地质条件和区域地质特征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兴城周边的辽西地区,地学教学资源得天独厚,有中国华北地区25亿年前形成的最古老大陆地壳_太古宙绥中花岗岩;18亿至8亿年前的古大陆裂谷沉积——长城、蓟县、青白口系;华北地台最稳定的古生代盖层;产出举世闻名的中华龙鸟、孔子鸟、享誉“世界第一朵花”的最早期被子植物一中华古果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以杨家仗子钼矿为代表的各种矿产资源;奇特的海岸带地质地貌、典型的河流地质作用现象;还有以“宁远古城”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具有面向地学类专业进行多层次、多专业、综合性的教学功能。能够提供地质类专业二年级的教学实习;三年级的生产实习;土地资源管理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二年级专业实习;地理科学专业的旅游资源实习;地学类各专业的测量实习;地学类各专业的部分毕业实习等。经过七年多的建设,已经搭建起我国华北地台典型地质内容的综合性野外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在该基地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宏观地学野外工作方法,受到大信息量、高复合度的野外综合训练,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3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自2002年9月开始立项并进行可行性论证,2003年暑期正式实施野外实习,至今已历时九年。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每年都派出一定的具有丰富野外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展基础地质、地质教学路线的研究工作并对基地学科进行教学实习内容、教学方法建设。至2009年底,设计并完善野外地质教学路线共17条;典型地质剖面14条;野外地质填图区4个(合计面积约200km),完成了二年级兴城教学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工作,修编了1:20万的教学用图2幅,1:5万的教学用图5幅。

经过多年努力,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建立了“虚拟野外实习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加快了地质学教育的信息化步伐。实现野外地质信息共享以及野外地质信息的长期积累,建立野外地质知识库。用户只需要网络浏览器,即可登录使用虚拟野外地质实习基地,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服务器中,通过b/s模式按需下载到用户计算机中,节省了大量的计算机资源。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满足用户任意时间的需求,使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并不局限于每年的野外教学时间。学生可以对野外实习内容进行实习前预习,实习中复习,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实习质量。

2009年,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签署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共建吉林大学地学部协议书》,其中野外地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4月,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调总局结合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下达了《辽宁1:25万锦西市(k51c004001)(1/2)幅区调修测》项目,项目拨款合计共150万元;吉林大学对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也给予高度重视,按照《吉林大学“985工程”拔尖创新人才改革与创新计划》,在2010至2013年度,为野外地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总计450n元资金支持。上述项目的实施,对基地软硬件建设都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篇3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同志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六个着力六个切实”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增强宗旨观念和责任意识,树立和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通过活动努力使党员领导干部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做到“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为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国土部门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做法

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学性和坚定性。教育活动以正面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分为学习文件、提高认识,查找问题、边整边改,建章立制、总结提高三个阶段进行。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1、教育活动期间,我局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七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贺国强书记在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学习白恩培在省纪委八届四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省纪委八届四次全会工作报告,学习市纪委二届四次全会和县纪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对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进行了专题学习。

2、在教育活动动员会上,我局围绕“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主题,由局党组书记对全局党员干部上了一次廉政党课活动。

3、开展正反典型教育。要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向王瑛同志学习的活动,把学习先进事迹落实到加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做到“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并以近年来少数领导干部党性观念不强,作风上放松要求而滑入腐败深渊的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组织观看了警示教育片、学习违法违纪案件剖析材料等,积极开展警示教育。

(二)制定整改措施

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摆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廉洁自律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确保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工作落到实处。

1、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对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局机关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坚持和完善相关学习制度,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更新学习内容,加强对党的新方针政策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学习,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不断提高机关干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个人的学习记录,建立工作笔记、学习记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结合业务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

2、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一是多深入基层,多搞调查研究,认真研究管理政策,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调研,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当好参谋。二是继续转变工作作风,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等着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方便服务对象,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踏实有为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举措,做到抓国土资源工作的氛围不淡、力度不减、政策更优,千方百计破难题,矢志不渝求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3、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前××县经济发展趋势和本局的工作实际,积极投身于“激发活力、创新工作”大讨论大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年初既定的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统一思想、攻坚破难,以“项目推进”、“服务经济”为主要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增强创新意识,为更好地推动全县国土资源工作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4、进一步提高廉洁从政意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牢固树立为政清廉,廉洁从政意识。凡是要求下面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努力做到勤政廉政,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压缩行政费用开支。共2页,当前第1页1

三、抓好整改落实

通过狠抓整改落实,机关作风建设在全系统树立了良好的党风、政风和行风,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有效的保证了全局上下思想统一、精神集中,各项业务工作顺利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是一个老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新课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局虚心听取并接受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认真抓好整改和落实。

一是继续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牢固的群众观,围绕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创建活动,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觉悟,提高队伍的整体素。

二是继续抓好机关效能监察工作。组织党风行风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系统党风、行风、政风建设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国土所、科室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责成限期整改。重点将抓好责任追究这个重要的环节,严肃查处严重影响机关效能建设的人和事,并将追究结果列入机关效能考核内容。

三是继续推进优质服务的措施。抓好国土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国土干部“五种能力”,即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保障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协调沟通和推进工作的能力;清正廉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五种能力的提高,促使机关工作人员转变作风,创新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四、建立长效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从健全机制上推进国土系统机关作风建设

一是建立工作机构。根据县委办、政府办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要求,我局成立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各科室具体负责,全局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我局把增强服务观念、提高办事效率作为机关作风建设的重点。确定了以优化发展环境、规范行政行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为总目标,把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土地出让、土地租赁和土地审批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机关作风建设的重点。严肃查处在审批权、执法权、人事权行使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案件。

三是领导带头示范。局领导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带头接受教育、带头遵守制度、带头服务群众。局领导以身作则、积极参加,主动接受教育。在制度执行上,特别是涉及到人事权、财权、事权等问题,都做到严格依法、依规办理。

(二)加强思想教育,坚持从提高素质上推进国土系统机关作风建设

一是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和职工的奉献意识。以权力观教育为重点,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宗旨观教育。通过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开展的“三走进、三破解”、“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千名人民群众进机关”、“三个一”和“下基层解民忧、听心声促发展”等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增强了社会的责任感,增强了执政为民的意识,激发了工作热情。

二是开展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和职工的法纪意识。把贯彻《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纪律处分条例》、执行国土部“行政为民十项措施”和“五条禁令”、以及省国土厅“六项禁令”,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发到每个工作人员手中。

三是开展正反典型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和职工的自律意识。精选一些案例,剖析案件情况与教训,使每个干部为之震憾。开展以案论纪、借案说法的教育,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开展塑造党员干部良好形象主题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和职工的保廉意识。认真开展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的学习,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和道德防线。

(三)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从规范管理上推进国土系统机关作风建设

一是实施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凡是人事安排、大额财务安排、物资采购、土地指标分配、地价确定、土地违法案件处理、重要政策出台等重大事项全部由集体研究决定。

二是严格执行土地招拍挂制度。经营性土地出让全部实行招拍挂,工业性用地一律按政府确定的地价统一出让,国土部门在土地整理工程发包时都不参与招投标工作,只负责项目立项、质量监督、检查验收、资金拨付。不但防止了暗箱操作,而且有效地预防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是健全和完善财务监管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了“预算严格、收支合理、操作规范、监督严密”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体系。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出让金收入直接进入财政专户管理,进一步加强了收支监管。局内部建立了财务审计制度,每季度进行一次财务核算。各基层国土所一律实行财务报账制。

三、下步工作打算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篇4

关键词 非电类;电工学;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064-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电工学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非电类电工学课程教学提出严峻的挑战。在进行电工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课时被严重压缩,在新的教学环境下,电工学课程教学对教学内容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非电类电工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能够帮助非电类电工学课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1 加强电工学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使电工学课程资源得到拓展及延伸 在传统的电工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是进行电工学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很少得到拓展,并且比较陈旧,难以适应电工学学科发展的脚步。加强电工学课程资源库建设能够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教学环节也不再局限在课堂之内。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使电工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习空间以及学习实践都得到广泛延伸。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空间可以打破教学课堂的束缚,实现远程教学;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库通过丰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学习;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时间也更加随意,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程学习;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库可以了解到当前电工学研究的前沿以及发展趋势,使学习能够紧跟电工学发展的步伐。总而言之,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使电工学课程资源得到拓展以及延伸。

拓展了自主学习空间 利用现代技术建立电工学课程资源库,与传统的电工学教学资源相比,更能够发挥学生在进行电工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使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利用资源库中的学习资源加强学习。同时,由于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具有开放性特征,使学生进行学习时,学习空间以及学习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堂,方便了学生在任何时间以及任何地点利用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进行知识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电工学知识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更好的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电工学发展不断加速,知识更新换代的时间不断缩短。加强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能够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及时学习最新的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可以实现学习合作以及交互学习 在利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时,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一般对学生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十分少。同时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影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很难进行科学的把握。但是,通过现代技术建立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能够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交流学习心得。除此之外,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重点。在进行电工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够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合作以及交互学习,有助于提高电工学课程教学质量。

2 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标准化原则 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各类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并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真正价值,各类教学资源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文件格式以及分类标准。同时,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课程资源的选择应该与电工学课程教学相关,并且教学资源库的知识分类应该与电工学教学特点密切联系。在进行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分类应该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而不是将各类学习资源进行简单堆积,追求形式。

坚持共享性原则 高校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主要可以通过购买、自主研发以及网络下载等三种途径获得。从网络上下载的教学资源以及通过购买获得的教学资源,虽然极大地节约了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时间,但是由于这些教学资源并不是与本校的教学工作相契合,导致这两部分教学资源明显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用性也比较低。本校独立研发的教学资源更加符合本校的实际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进行学习的需求。电工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高校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专业教师进行配合。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该鼓励教师参与到教学资源的研发中来,并且要尊重和保护好教师的知识产权。同时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该保证资源库的开放性,确保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动态管理原则 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建设应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对资源库中的学习资源进行调整,以适应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除此之外,教学资源库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也应该根据电工学研究前沿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资源库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因此,电工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在建设过程中及时对资源库知识进行调整和填充,保证教学资源库的真正作用能够得到发挥,而不是把教学资源库建设成表面工程。

3 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内容 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平台建设。其中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课程教学素材资源建设工作是整个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核心部分,同时平台建设是保证资源库能够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

1)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各种教学素材资源,在信息环境下,既有理论教学素材,也具有实践教学素材,这些课程教学资源的形式多样,包括教学课件、图片教学资料、视频教学资料以及动画教学资料等。教学资源的选择应该以满足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实际教学需求以及教学拓展为目的,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实践能力。

2)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需要一个网络平台,这个网络平台要能够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要求,同时能够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这个平台能够通过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建设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素材。

1)多媒体教学素材。这些教学素材有图形素材、视频教学素材以及音频教学素材等,通过丰富的教学素材能够使学生以更加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学习,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2)教学试题库。通过教学试题库能够使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检测,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估,查漏补缺,实现教学目的。

3)教学课件。教学课件既包括课堂知识在线,也有新知识拓展,还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4)教学案例,主要包括电工学课程原理分析、逻辑推理演示、经典试题解析等很多类型,方便学生进行学习。

5)数字化网络文献,如图书、期刊、会议记录、科技报告、专利标准、学位论文、档案、政府文件、产品标本等。通过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本专业研究领域的了解。

6)问题解答。学生在进行电工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困惑和难题,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通过分析统计学生发问较多的问题进行问题解答。

7)检索索引。要对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种学习资源给出详细的查询目录,方便学生查询资料。

8)网络课程设计。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具体需求,应该在满足国家制定的学科分类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灵活制作网络教学课程,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网络学习目标要求、交互教学组合形式、辅助支持手段、关联资料等,以及它们的网络层次或集合关系。通过网络教学课程可以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将教学资源库划分成为功能不同的区域,可以充分发挥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电工学课程教学质量。

4 结语

在非电类电工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建立电工学教学资源库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文中就如何建立电工学教学资源库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电工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1]金春英.加快电工电子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 建设电工电子教学资源库[J].中国大学教学,2008(7).

[2]于文波,徐立波,周本海,等.“电工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林章波.美国在线教育资源与我国教学资源库建设启示[J].大学教育,2014(9).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篇5

《纲要》强调,当前应该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内容不断更新的良性机制,建设优质课程体系。为此,必须以课程内容建设为核心,充分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通识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课程建设既要重常规、又要重创新,要注重课程的通识性与创新性的双重结合。常规性课程内容与特色性课程内容相结合、基础性课程建设与创新性课程探索相结合、共性课程与个性课程相结合,是当前学校开展课程建设活动的基本原则。例如在高中教育阶段,《纲要》强调,应该一方面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另一方面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实现课程创新。同样,在高等教育领域,当前很多学校在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正是坚持“厚、宽、精、新”的原则,追求课程内容通识性、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导向性的整合。这里的“厚”,主要是指基本知识要宽广,基本理论要深厚;“宽”指的是专业口径和知识面要宽;“精”指的是精简课时、精选课程、精练内容;“新”则指发挥高校学科比较齐全的优势,鼓励学科交叉,开设新课程,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把科学前沿的知识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二)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如何把握课程建设过程中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当代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世界性课题,对于中国的课程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这一课题的一般提法,是要在课程建设中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起来,避免在任何一个方面走向极端。这样的提法不仅在国际上广为传播,在国内也十分普遍。这样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客观的、公允的、正确的。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恐怕还不是哪一方面过于极端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建设要完成的任务,也不是这两个方面如何“协调”、“统一”的问题,最现实的任务与其说是二者的“统一”,毋宁说是两个方面都要齐头并进加强建设,也即在加强课程人文建设的同时也加强课程科学建设。正如有研究者所说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需要的,是自觉地、明确地提出两个方面基本建设的任务,是从两个方面与各自对立的陈旧落后的课程传统进行抗衡,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课程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发扬光大,真正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中扎根和完善。”〔4〕(三)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当前,在高中教育阶段,《纲要》强调,要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坚持课程内容基础性与理论性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主张积极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倡导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纲要》则强调,当前应当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至于高等教育,《纲要》也强调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主张课程内容的知行统一,倡导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主张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纲要》提出的上述这些指导性意见,着重强调的其实都是一点,那就是课程内容必须理论性实用性相结合。唯其如此,才能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掌握牢靠扎实的基础理论,又不游离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外。(四)课程难度与学生可接受性相结合课程难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一直是课程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一点,也是要调整课程难度,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趋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课程难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相结合。《纲要》也同样如此,它一方面强调坚持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基础性标准,同时又强调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提出课程难度应该与学生的可接受度相结合。

课程建设过程:优化课程管理,不断调整完善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都在不断优化管理,促进课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完善。越来越走向现代化、接近科学化的课程管理,昭示着课程管理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也给当前我国的课程建设以重要的启示。为了优化课程管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当前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切实的努力。〔5〕(一)健全课程管理体制,规范课程管理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使课程管理系统有效运转,既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课程其他方面改革与发展的必要保障。我国目前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对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要真正保证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好地发挥课程的中介作用,必须进一步健全学校内部课程管理体制,协调好学校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课程管理人员、学科专家、课程专家、行政人员、学生等各类人员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二)规范制度与完善机构这是健全课程管理体制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应特别重视制定课程评价的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标准,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各层次评价制度和标准,研制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课程运行各个阶段的科学评价,控制课程运行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另外,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对学校的课程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全面提高课程质量。(三)灵活运用管理手段,提高课程管理效益要在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广泛使用各种技术管理手段,加强服务和咨询,构建新的课程管理手段体系。比如,改革和重建行政手段,减少行政命令的随意性,增强其民主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考试和督导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引入并加强技术咨询与服务手段,恰当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进一步强化法规手段,等等。(四)优化课程管理队伍,夯实课程管理人格基础我国的一些课程政策之所以一进入实践领域就走了样,达不到预期效果,正是因为课程管理人格基础有问题,缺乏科学性。因此,目前必须优化课程管理队伍结构,要求课程管理者具备扎实的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熟悉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原理和方法,这样才能把握课程跳动的脉搏,领导课程改革。同时,还应该要求课程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除教育管理的一般技能外,还需要掌握诸如进行课程调查并作统计分析的技能,制定教育管理法规的技能,把握管理时机、促进管理反馈的技能,等等。总之,课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只有不断优化课程管理机制,全面提高课程管理质量和效益,才能确保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课程资源开发:倡导全资源理念,促进课程资源共享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篇6

关键词:教育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08-03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基于政策要求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和资源应用服务支持平台的建设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因此,研究和探索教育资源库建设更具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省教育资源建设现状,提出我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一、我省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浙江省加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实施了《浙江省教育资源建设规划(2008-2010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等教育精品课程、高校数字图书馆等建设项目,推进了全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基础教育建立了以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农村青年教师成长网络工作室和学科协作组为三大特色的浙江教育资源网,日访问量5万余人次;高等教育建立了国家精品课程200余门,初步建成数字图书馆并部分投入使用;大部分地区初步建成了市、县、校(高校)三级教育资源应用网站,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提供了资源。师生应用数字资源的能力与积极性得到一定提升,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格局初步形成,全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初具规模。

虽然我省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持续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资源建设与教育现代化要求、各类教育发展需求,资源应用平台的服务能力与满足个人学习智能化、个性化服务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目前,我省教育资源在内容上还不够丰富——基础教育资源主要限于义务教育段资源,学前教育段与高中教育段资源薄弱,面向学生的资源大量缺乏;职业教育缺乏支持专业课程改革的全省性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分散存储,没有得到充分整合与共享;特殊教育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有待研究与实践;教师继续教育需要创新培训模式、促进专业发展;终身学习资源不能满足不同群体学习者的多样性、个性化要求。在资源建设上,往往采用从上至下的建设机制,建设的资源与实际使用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省、市、县(市、区)、学校都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资源建设,但因未形成共建共享有效机制,资源建设未形成合力,各方面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在资源的应用上,静态资源简单堆砌的较多、使用率不高,缺乏互动性参与、协作性参与的优质教育资源,已建设的优质资源缺少建立应用推广与反馈机制,使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和优化。

二、教育资源建设思路

我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范围涉及基础教育到终身教育各学段,资源使用对象多且差别大,资源内容与形式多样,建设相对复杂,结合当前资源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思路:

(一)在资源内容上的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教育教学。所以,资源的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考虑教师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通过座谈调研、发放调查问卷、总结以往资源建设项目等形式了解了我省各类教育对数字资源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1.主要建设目标

为缓解各类教育资源需求矛盾,基本建成涵盖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社区与终身教育的全省性教育教学资源库,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建设;为增强资源应用平台的服务能力,基于云计算技术建成以浙江教育资源网为核心,融合各类教育资源网站、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海量学习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最终实现建立多层次、智能化、开放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和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全面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各类学习者“人人、处处、时时”的学习要求,形成资源广泛应用的格局。

2.主要建设内容

(1)数字化教育资源库

一是基础教育。为促进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提供较为完备的课堂教学资源,建设覆盖各学段的学科资源库;配合即将启动的高中新课改,促进高中多样化办学,均衡教育条件差异,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设多学科、多类型的高中选修网络课程;为大力开展基于网络的学科教研、资源汇聚、交流讨论与教学指导活动,开设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工作室、学科网络教研组、教育教学论坛等各类网络教育社区;开辟面向全省学生的网络学习与活动频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建立内容齐全、形式多样、方便选购的教育资源超市,鼓励广大资源厂商、教育机构和教师积极建设优质资源,形成有偿共享与资源互换平台,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篇7

一、充分认识加强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的重要意义

1、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农村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2、自年实施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市共投入7861.2万元,配备光盘播放教学点2383个、卫星收视教学点个、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307个,覆盖我市农村所有的中小学校和部分城市学校。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和应用,对于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存在应用水平不高,重建设轻应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3、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重视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把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围绕“应用提高”这一中心,加大投入,强化措施,弥补薄弱,为应用工作提供良好条件,不断提高我市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水平。

二、全面加强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

4、认真落实工程应用工作基本要求。各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每周教学应用必须在20课时以上,每周开展一次德育活动,平均每月开展两次为农服务和农村党员教育活动,做到“一机三用”(上课学生用,课余教师用,节假日农民用)和“五进三不漏”(即:信息技术与优质资源应用进计划、进课堂、进管理、进德育、进为农服务活动,不漏学校、不漏教师、不漏学科),实现中小学远程教育“光盘播放班班通、卫星收视人人会、网络教室科科用”的目标。

5、进一步提高应用工作水平。市、县教育部门要组织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远程教育应用活动,举办课程资源应用与学科整合展示交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教师应用课评选等活动,总结推广经验,不断提高应用工作水平。

6、深入开展应用工作研究。市、县教研机构要指导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开展应用课题研究,加强教科研人员、电教技术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合作,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区域联片教研活动,研究编写学科教学应用资料,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7、加强远程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将教师应用远程教育技能培训与课程改革培训结合起来,全员培训与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教学应用与为农服务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学科教师、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培训活动,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市教育局要尽快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确定试点县区,推广试点中探索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切实加强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核工作。各县区要抓好电教人员、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各中小学校要按照“人人过关、个个合格”的要求,抓好教师全员培训。

三、加快教育专网和信息资源建设步伐

8、加强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市上将设立专项资金,建设教育专网和市、县教育资源中心。市、县(区)教育部门要加强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建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的教育资源系统与区域性资源中心,实现各类教育资源和农村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信息资源的共享。

9、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市、县电教部门要组织教师、教研人员对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不断更新教育资源中心的资料,扩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库存规模,并积极进行推广应用,增强远程教育资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中小学校要搭建网络与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组织各科教师广泛开展集体备课和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研讨,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10、完善远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依托现有电教系统,完善“市、县(区)、镇(乡)、校”四级远程教育工程技术支持与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市、县、校相互衔接,教师与专业技术队伍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搭建网络技术交流平台,为远程教育项目学校提供信息交流和技术服务,提高我市远程教育应用工作水平。

四、建立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保障体系

11、加强应用工作组织领导。为了加强对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的组织领导,市上成立由分管教育副市长任组长,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委、人事局、科技局、农业局、广电局、气象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中小学远程教育应用工作。同时成立市中小学远程教育应用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由教研、电教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对全市远程教育应用和资源建设进行技术指导。

12、加快市、县电教馆(中心)标准化建设。各级人事、编制、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教育部门落实省上文件规定,独立设置电教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教育部门要积极为电教机构提供办公用房和技术设备,加强管理,为促进远程教育应用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篇8

关键词 开放教育 专业建设 电大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17

Discussion on Radio & TV College Open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XU Xinxin

(Hu'n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a key project in the open education, is a complicated systematic project. How to carry out major construction is placed in front of a TV problem. Firstly, building TVU open education guiding ideology, basic principles,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were discusse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education.

Key words open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radio and TV college

0 引言

电大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区别是,不需要在专门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在教学方面,电大开放教育是通过采用多种多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的。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何让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健康发展,持续稳定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保障电大开放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必须要适应社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情况,提升教学质量。

1 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1 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电大开放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重要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电大开放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要突出与其他教学形式的不同之处,实行差异化教学,同时,也应该根据其他教育形式的教育模式,来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专业结构。

电大开放教育的宗旨是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一条适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时,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1.2 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积极拓展新专业和特色专业。电大应该要根据所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建设相关的新专业和特色专业。比如说某些地区的信息产业较为发达,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电大就应该根据当地优势产业的情况,适当调整专业建设政策,把握机会,利用电大系统的整体办学优势,开设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打造学校的特色专业。

(2)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相对于传统的教育形式,电大开放教育本身就是创新的代表。因此,电大开放教育应该要把传统的以学历为主的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方向转变。要不断创新办学理念,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发挥电大开放教育的特点,利用强大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学校其他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电大开放教育在进行专业建设时,要考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平衡两者之间的规模,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辅相成,促进两者共同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对于教育多元化的要求。

2 专业建设的内涵

电大专业建设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在于能否切实掌握专业建设的内涵。在制定电大开放教育专业建设的时候,应该要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深入基层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切忌盲目发展,不切实际的开设和打造相关专业。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开展专业建设工作,要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宁缺毋滥,切忌盲目跟风,对于教学考核要严格把关,认真做好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工作。

(1)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电大开放教育应该紧跟市场需求,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电大开放教育的定位是建立一个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因此,其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电大应该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要根据所处地区的区域优势,建设一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区域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专业结构与数量规模。各级地方电大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完善远程教育资源,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要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拓宽办学思路,科学有序的扩大专业建设和办学规模。要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专业层次和专业结构,加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让专业结构和数量规模更加合理。

(3)专业建设的质量标准和监控。对于任何教育机构来说,教学质量是最为重要的。电大开放教育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应加强专业质量监管力度,要以中央电大关于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为指导,以学校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好相应的教学目标,全面发展各个专业教育。

人才培养是学校办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学校的生存、发展和声誉,因此,电大开放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切实可行的加强专业建设。

(4)特色专业的建设。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是电大开放教育的门面,也是电大开放教育的重中之重。电大开放教育能够建立一个教学资源丰富的先进的远程网络教学平台,这个平台具有雄厚的教学实力和先进的管理队伍。在进行专业建设时,电大要利用整体办学优势,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加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凸现学校强大的教育教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3 电大开放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措施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要完善专业建设,就必须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守旧的办学理念,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以服务社会为目标,采取相应措施和相关政策,优化专业结构,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3.1 优化专业结构

在进行专业建设时,电大应该要明确一点,就是专业建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适当调整计划,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建设。电大的教学管理部门要切实掌握市场动态,了解社会所需人才方向,做好市场调查,组织人员到企业和基层收集数据,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并对这些数据进行调研和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招生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良好的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电大开放教育的首要目标。在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时,应该要根据专业建设情况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计划,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电大应该要合理配置教师队伍,适当充实教师队伍力量,从外部引进一些有能力的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努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3.3 丰富教学资源,提高使用效果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就是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只有拥有充实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有效保证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电大应该要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要在提升和保证教学资源质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数量,满足教学需要,提升应用水平。

要根据电大开放教育专业建设的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建设,加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在以本校建设为基础的情况下,加强外来引进,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同时,电大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转变思想,改变自身学习习惯,充分利用电大开放教育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3.4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不通过实践,理论永远都只是高高在上。对于电大开放教育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对于电大开放教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实践教学也是电大开放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当前,电大开发教育的实践教学由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电大要建设一些模拟实验室、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站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对于校外实践教学,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总而言之,要把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电大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应该要不断完善教学基地建设,规范操作,加强对实践过程的监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5 其他措施

(1)增加投入,加强电大开放教育的专业建设。电大开放教育专业建设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比如说添加教学仪器设备等,这些都是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才能进行的,因此,要增加投入,全方位开展专业建设。电大应该要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服务平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技术支持,改善开放教育的教学条件和科研环境。(2)对于电大来说,开放教育已经实行了多年时间,如何为开放教育添加新的活力成为电大研究的重点。电大应该要利用整体办学的优势,合理配置学校的各种资源,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整个优质资源,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设备建设和科研项目等多个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4 结束语

电大开放教育专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方位推进电大开放教育专业建设,就要全面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深入调研市场需求,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一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完善教育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庆伟,王晓江.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价体系分析与构建――以陕西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6):16-18.

[2] 马嵘,李欣茹,宋晓梅.开放大学新专业建设策略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移动云计算专业建设引发的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8(6):49-51.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篇9

技术支持部门已调整到位学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已调整完成,教育技术部的领导和老师通过访问学习、相关培训、参加研讨交流,目前对平台应用熟悉,对开展网络教学的意义认可,可以说从观念和技术上具备了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

二、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的定位和基本要求认识还不到位

首先,学校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重视不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理解也比较片面,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阶段,没有意识到教学资源在一个学校的总体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由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经费不足,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受到了一定影响。再次,没有充分实现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使许多已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不足,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课程建设开发流程环节缺失,传统课程的复制形式现象普遍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核心,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网上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着网络教育教学活动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容量,资源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近年来,虽然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应该看到现有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适应网络学习者的需求,网络课程普遍存在教学设计粗陋,可用性和共享性差等问题。目前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质量很大一部分是教科书的网络版或者是电子书形式,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字教材“搬家”,传统课程的复制现象普遍。在网络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网络课程整体规划与设计环节相对缺失,对网络课程的开发设计不够重视。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课程建设往往从技术角度出发,根据技术条件,而不是以教学设计的思想和网络学习的特点,来进行课程开发。这样的课程,往往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作统一的规划,教学资源缺少整合,不能体现教师导学的效果,大部分课程强调“教”,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网络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设计,这使得这些课程缺乏符合网络学习的教学设计,势必影响到网络课程开发的进程,以及课程的质量和课程的运行。如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将教育技术结合到教学中,已成为网络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三)适应网络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网络教育教师大多由本校普通任课教师兼任,几乎没有专门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教师,而网络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不仅要懂得如何教学,而且要懂得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开发设计出适合网上教学的网络课程,同时还要能进行教学管理,主持学生的在线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指导和评价等,因此。适应网上教学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四)学习支助服务体系不完善,缺少交互和监控

目前网络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能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信息、课程内容、网络与信息化作业提交和考试等简单的学习支助服务。师生间缺乏人际交流与基于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人—机”交互、“人—机—人”的交互增多,但“人—人”交互明显减少,这对于学习者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学校对学生利用网站进行学习的监控机制也不强,网站对学生利用教学网站进行学习的监控能力还不够,缺少一个较完善的评估体系。而没有完善的学习支助服务系统,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会很难适应网络教育形式。

(五)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缺乏统一规定和标准,质量监控环节薄弱或者缺失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工作是保障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主要指学校为了实现网络教学目标和要求而专门设计和实施的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的结构、程序、过程和活动。目前,由于没有专门的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机构,缺乏统一规定和标准,加上从事网络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严重短缺,致使网络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工作实施难度大,涉及的具体工作环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失,质量监控环节薄弱或者缺失。

三、发展思路和建议

(一)准确定位,加快教学资源建设的开发速度和力度

网络教育的理念是要利用网络教学系统为学习者创建一个能够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环境,而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系统的资源核心,是创设网络学习环境的基础。因此,要科学发展网络教育,学校应转变观念,准确定位,重视教学资源开发工作;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入手,强化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加强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和共享性;应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开发速度和力度;同时应注重加强网络教学研究和过程管理,提高网络教育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水平,重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避免各种方面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教学部门、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的合作与交流。

(二)规范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流程,重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加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网络课程建设质量

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应严格遵循规划、设计、开发、集成和测试、以及五个基本步骤,应充分考虑网络教育师生时空分离的基本特点,建设“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资源,并按照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重视网络课程整体规划和教学设计环节。网络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应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宗旨设计师生间交互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注重课程导学活动、自主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课程辅导活动、学习评价活动的设计,以实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习者学习进程,监控网络课程的学习等意图。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交互。网络课程应合理应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活动、开发学习资源。根据学科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形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差异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和传播方式。并基于网络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提供支持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条件,特别要把握好课程导入、学习活动、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应用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但是目前非常缺少有经验的专业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人员,因此应加大对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人员培训的力度,并加强主讲教师的培训,促使其较好地掌握网上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使其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网络教育观念转变。与此同时,应该建立相应的机构与机制以确保培训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

(三)建立一支合格的网络教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一方面要建立起规范的教师培训机制,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起一支适应现代远程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和技术队伍。“人才”是网络教育课程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学校应该引导和激励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较高、具有丰富网络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和主讲教师,要逐步形成一支包括教学、辅导、研究、设计、技术和服务等人员,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资源设计和制作能力强的网络课程建设团队。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发展网络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的同时,要建立并落实鼓励教师队伍参加网络教育教学工作的制度,推动名师名家和骨干教师参与网络教育教学工作和资源建设,并制定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帮助教师更好地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师获得更多的免费教学资源,努力提高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四)完善学习支助服务体系,加强师生双向交流

应尽快完善学习支助服务体系,构建协作化的学习环境,灵活运用多种导学策略、设计多样性的学习活动,特别要依托公共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支持服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完善学习支助服务体系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一是信息服务;二是学习资源服务;三是学习策略服务;四是交互服务;五是学习评价服务。

(五)加强网络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保障网络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工作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质量监控;教学资源质量的监控;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监控;严把考核环节,开展教学检查、督导、评估工作。应成立专门的网络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网络教学督导机制,成立教学检查领导小组,定期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以及对其所编写的自学导读书、所录制的课程辅导光盘、学生的考试成绩等资料进行检查,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院系和教师,以便于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有必要对网络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进行明确的规范,提出具体的要求,为网络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提供依据,对网络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工作规范基本的环节,并对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提出基本的要求,从而促进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积极参与网络课程建设,并将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纳入评级考核的内容,设立相关的奖励和竞争机制,激发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对网络教育课程建设参与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应加快建立健全网络课程评审和奖励机制,实现以评促建的良性循环。

(七)重视网络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篇10

【关键词】创新 高等教育 人力资源 建设

一、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智力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战略资源,成为所有社会组织实力的标志和竞争力的源泉,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如何创新高等教育,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就成为关系我国今后发展的重大课题。

首先,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中央的一贯主张和重大战略部署。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2000年,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文莱年会上指出,“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提出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和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主张。2005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到人力资源强国”,第一次代表党中央明确提出人力资源强国的思想。2006年8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又一次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可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其次,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我国拥有13亿人口,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大的资源,也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资源。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不可能依靠掠夺别国的自然和人力资源来实现,也不可能单纯依靠开发和掘取自然资源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这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障。正如人力资本经典理论学家舒尔茨所说:“人类的未来不是预先由空间、能源和耕地所决定,而是要由人类的智力发展来决定。”

第三,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把教育摆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列入了国家发展的重要计划之中,积极谋划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兴、人力兴,才有经济兴、国力兴。到了知识经济的今天,国家和组织竞争的关键就是人力资源及其开发水平。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谁就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处于领先。中国作为后起国家,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上的追赶和超越。

二、我国人力资源能力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虽然人力资源能力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1、人力资源投资不足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所需的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力度远远不够。我国教育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仅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非洲的乌干达。由于财政支出的严重不足,据统计2001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是91.8%,一些偏远山区只有75%的学生按时完成学业。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 41.3%,高中阶段教育容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劳动人口文化水平、提高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产生了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失衡。至于高等教育,我国目前只有 13%的入学率,属于欠发达国家。

2、人口多,国民素质整体不高

我国虽然有13多亿人口,但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显示,“每百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中国仅为日本的9%、美国的11%、俄罗斯的13%、加拿大的14%,甚至只有韩国的21%;从“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绝对人数看,中国为57.9万,只有美国的一半(115.7万),少于日本(63.0万);从技术工人的构成看,《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发达国家的高级技工占35%以上,中级占50%,初级占15%。而在中国,高级工仅占4%,中级工占36%,初级工占60%。在国民平均教育水平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文盲率一般为总人口的5%以下,中国文盲半文盲率则为12%(青壮年文盲2000万)/青年受高等教育比例,发达国家在30%以上,美国高达70%,而中国仅为3%。中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在城市为10年,农村为7年,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3年,只是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战略型人才更为短缺。这种人力资源状况,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3、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高级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拓型经营人员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严重缺乏。而素质较低的各类人员则供大于求。人才的地区分布不合理,优秀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沿海省市。各种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从内地涌向沿海地区,高级人才东部地区集中,中西部地区明显不足。人才的行业分布也不合理。我国优秀人才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尤其是制造业、IT产业汇集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人才。而处于第一产业的农业,却人才稀少。

4.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表现为一部分人才找不到工作,或因“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此外,资源配置不合理还表现为人才使用的高消费。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一般人都能胜任的工作,都要求招纳大学毕业生,甚至硕士毕业生。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在发达地区出现人才高消费,而落后地区则人才资源严重短缺,从而造成发达地区的人才配置剩余,而落后地区的人才配置不足。

5、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培养的主渠道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部长周济答教育报记者问时讲到: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仍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仍然薄弱,素质教育的推进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阻力;教育培养人才只重视知识专业化、精细化而轻视知识交叉化、综合化,造成人才的知识结构失衡,专业化人才多,综合化通才少,特别是管理层和决策支撑层,知识结构主要侧重某一专业;众多人士的社会科学功底和人文情怀不够深厚,这严重损伤了人的健康、缜密和人性化的思维能力,降低了人的综合分析、判断水平,遇到重大事情和复杂情况,许多决策者和支持决策的专家就变得手足无措,无力全面说明、完整解释、科学辨别和决断,影响科学决策。因此,这样的人力资源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些现状表明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创新高等教育,促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对策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高等教育创新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而高等教育创新又是培养人才、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主阵地。创新高等教育应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1、办学过程要主动开放

对外开放,是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创新的必然途径。高校的教育、教学要与社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实现人力资源建设与社会的“零距离,无障碍对接”。要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兄弟院校进行多机制、多模式的合作办学,实现多形式、多层面的开放培养、开放教学;要加强学术、管理交流,引入新思想、新理念、新机制;通过组织对外职业培训、高端培训、认证培训及各类考试,发挥社会服务作用;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本科生联合培养、留学生互派、学术骨干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做好外籍教师招聘。

2、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设置学科专业

当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形势既为高校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需要紧跟形势,立足校情,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部署,强化特色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联系紧密的新兴专业。如坐落在我省冀东经济区的核心区域的高校应密切关注区域内曹妃甸工程建设。据统计,企业所需人才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港口、航运等方面。其中,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冶金钢铁、化工、电力、建筑、机械制造等方面。考虑到曹妃甸未来发展建设,包括近海岸工程、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物流、电力、建筑、金融、投资管理等与曹妃甸工业区相关联、相配套专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是曹妃甸将来发展所需要的。为此,各高校应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超前、科学设置相关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前做好人才培养储备。

3、建立有利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以行业发展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创新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订单培养、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具体的工学结合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以企业真实生产实践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打破知识系统型的课程体系,创建能力主导型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本着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组织灵活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思路改革教学内容。

4、强化“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方式

“走出去”就是要让老师和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政府、企业、公司等一线,到现实的情境中获得切身体验。“请进来”就是请官员、专家、经理、技师等来校言传身教,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使学生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与经验中获得直观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证学校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生产生活实践进行,有效避免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背景、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高校应该专门研究这种教学方式,将“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贯穿到教学、考评、毕业设计(论文)各个教学环节,将其转化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式,并在相关专业大力推广,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符合度。

5、提高教师素质,激发创新活力

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创新是关键,因为高校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者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没有一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结合教学科研工作实际,培养一支贴近实践、长于科研的教师队伍,带动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是高等教育创新的有力支撑。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中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基本途径,以提高科研研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为增长点,健全培养机制,完善培养措施,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批创新学术团队。面对地方需求,学校要进一步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为教师深入实践学习、调查、研究创造条件,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具有较强的实践基础和实用性。面对理论发展,要不断完善教师知识更新工作。根据学科特色,实行定点培养,有计划、多形式、分期分批开展教师知识更新,采用国内访问学者、单科进修、研修、学术交流、假期举办高层次专题讲习班、研讨班等形式,使广大教师完成知识的更新。在学术团队建设上,要以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加大政策和经费扶持力度,打造优秀学术团队,努力在若干学科领域形成优势人才群体,发挥共生和辐射效应,以创新团队建设促进杰出人才的成长,以杰出人才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使优秀后备人才源源不断地脱颖而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通过强化本科专业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天赋和兴趣,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6、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准确反映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2005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2%,还未能达到世界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建设的后劲。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7、完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

人才市场发展的水平越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因此,要运用市场机制开发各类人才市场,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良好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完善人才的配置机制。要放开对人才市场的各种限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用人单位和市场 “双向”选择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合理流动,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人力资源布局的不合理问题,才能使人才队伍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桂朝明:人才强国的战略阶段解析[J]. 理论 前沿, 2004(2): 52-55.

[2]李培根:中国需要大量基层创新人才 高校需多创造条件中国教育报200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