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体现十篇

时间:2023-11-22 17:56:08

孝文化的体现

孝文化的体现篇1

(一)当代孝廉文化的本质

当代孝廉文化的本质是以德养廉。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孝道的培养,认为“孝”是“德之本”、“仁之本”,不孝是万恶之源,只有行孝之人才可能厚德、行仁,才能将对父母的孝敬、对兄弟姐妹的孝悌和对朋友的关爱推广至对子民的照顾中,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1]。与贪腐蜕化相对应的“廉”,最早出现于《仪礼•乡饮酒礼》“设席于堂廉东上”一语,指“有棱角”之意,引申为人具有刚正不阿、品德清正等高贵品质,后指为官清廉。荀子所说的“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情操”[2]就是中国古代“廉”的诠释。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和“廉”都是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不同的是,“孝”是“德”的核心,“廉”是“德”的外在体现。即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通过孝道的培养,能提高人的道德修为,从而间接促进廉政的施行。换言之,“孝”是“廉”的前提,“孝”能促“廉”;“廉”是“孝”的一种体现,“廉”是“孝”的升华;“孝”和“廉”的转化媒介是“德”。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当前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中,就是通过引导党政干部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事业观,用对父母的孝促进廉洁行政,用廉洁行政体现对父母的孝。

(二)当代孝廉文化的内涵

当代孝廉文化是根据当前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形势和任务对中国传统孝文化中蕴含的以廉洁从政为价值导向的因素的现实转化和解读,通过引导党政干部树立科学的孝廉观,达到以孝促廉、以廉行孝、孝廉双馨的目的,是当代中国廉政文化的一个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自重自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3]意思是说,人的身体四肢和毛发皮肤等都是父母给的,不可使之随意受到伤害,否则父母会因疼爱子女而伤心,是不孝的开始。其实质是强调子女要爱惜自己,不要让父母为自己的身心健康担心。反腐败是党和人民矢志不渝之事,腐败分子一旦被查处,不但前程尽失,还要遭受牢狱之罚,连累父母担心,是大不孝。反之,廉洁行政就是对父母尽孝的一种体现。第二,爱岗敬业。先秦儒学认为,不同职业的人行孝方式有不同,即庶人之孝,忘躬耕之劳;大夫之孝,尊仁安义体不亏名不辱;仁君之孝,则德教加于四海。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要爱岗敬业,工作勤勉,这对于父母而言,就是行孝。党政干部是受人民委托代为行使管理国家社会事务权力的公职人员,其执掌的权力来源和工作性质决定了党政干部必须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奉公守法,反腐倡廉。这是公务员的本职所在,做到了这一点,亦是孝敬父母的一种体现。第三,建功立业。《孝经•开宗明义》中提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3]事亲,即侍奉父母;事君,即效力于国君;立身,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这句话是说,孝敬父母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是建设国家,最终是要建功立业。换言之,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为人子女若只侍奉父母而未能建功立业,就没有做到“孝”的极致。新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建立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最终要步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自主选择,要靠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党政干部代表最广大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社会事务权力,实际上也在进行着一项伟大的事业。作为人民的公务员,只要兢兢业业、清正廉洁,就是在用实际行动为这项伟大事业贡献力量,就是对父母行孝的一种方式。第四,品行高尚。《弟子规》有言:“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4],《孝经》也明确提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3]。为人子女若品性败坏,父母也会因此受人羞辱,这是最大的不孝。腐败是腐败分子贪欲的外在表现。在中国文化看来,腐朽思想、贪欲是不德、不仁的一种表现,是父母教化无方的结果。试想,让年过半百的父母因自己的贪欲而背负骂名,受人羞辱,岂不是最大的不孝?综上所述,对于党政干部来说,除了在物质上赡养父母、在情感上关心父母、在精神上爱戴父母外,孝敬父母的真谛更在于在实际工作中践行遵守爱岗敬业、执政为民、反对腐败、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基本准则,也只有践行了这些准则,才是真正孝敬父母。

二、构建当代孝廉文化的基本原则

唯物史观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经济基础决定,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积极构建与当前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形势相适应的当代孝廉文化,既要深入发掘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廉洁元素,也要与当前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形势任务和党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路相适应,进一步提高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是孝廉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南

廉政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反腐倡廉惩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保障地位。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反腐倡廉精神,扎实推进和完善惩防体系发展,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监察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0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等做了要求,明确提出:“廉政文化建设,面向全党全社会,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培育廉洁价值理念为根本,以廉政制度和规范为支撑,以群众广泛参与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产品为载体,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党的十报告再次提出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在当代孝廉文化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党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就要合理扩大孝廉文化的宣教范围,丰富孝廉文化的宣教内容,发展孝廉文化的宣教载体,创新孝廉文化的宣教形式,使当代孝廉文化建设与党政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的反腐倡廉意愿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衔接,在全社会形成高尚的孝廉氛围。

(二)全国各地廉政文化建设实践是孝廉文化建设的借鉴和参考

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已经有了初步发展。概括起来,有理论宣讲、工作报告、红色旅游、观看宣教片等多种形式。湖北省十堰市、孝感市还分别于2011、2012年举办了相关的学术论坛,深入发掘中国传统道家文化和孝文化中的廉洁元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廉政文化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孝廉文化理论和实践建设在部分地区和单位也获得初步发展。如广东省南雄市委认真开展以孝促廉活动,并将“孝”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还有少量理论刊物和读物出版。这些实践不但侧面证明了积极构建当代孝廉文化以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新发展大有可为,也为孝廉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实践基础。综上,积极构建与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形势相适应的当代孝廉文化,就是要以党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精神为指导,以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廉洁因素为理论资源,以当代中国孝廉文化建设经验为借鉴,以当代中国党政干部面临的“孝”与“廉”的思想冲突为现实关照,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解读孝和廉的关系,帮助党政干部树立正确的孝廉观,实现以孝促廉、以廉行孝、孝廉双馨。

三、当代孝廉文化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当代孝廉文化在反腐倡廉建设总体布局中处于基础性保障地位。孝廉文化反腐倡廉作用的发挥,除了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廉政文化建设基本特点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基本规律外,还必须从孝廉文化的自身特点和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形势出发,将孝廉文化建设与反腐倡廉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最终实现以孝促廉和以廉行孝,孝廉双馨。

(一)将当代孝廉文化与反腐倡廉教育相结合,提高党政干部从政道德修养腐败是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交互作用的结果。良好的从政道德修养是弱化腐败动机的第一道屏障。通过反腐倡廉教育提高党政干部的从政道德修养是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做法。将当代孝廉文化与反腐倡廉教育相结合的价值在于,它不但能丰富反腐倡廉教育内容,为当代孝廉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提供载体,而且能借助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提升反腐倡廉教育效果,逐步形成以孝促廉、以廉行孝的长效机制,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新发展。

(二)将当代孝廉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反腐倡廉实践表明,一些党政干部之所以会陷入孝、廉的思想冲突难以自拔,既有自身廉洁从政道德修养不高的内因作用,也有亲朋好友个人品德不高的外因作用。尤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至亲的思想和行为,对党政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具有重要的正面促进或反面阻滞作用,甚至被一些行贿人利用,作为拉拢腐蚀党政干部的突破口。因此,建设当代孝廉文化反腐倡廉作用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将孝廉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在全社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倡廉洁的良好风尚,为党政干部践行以孝促廉和以廉行孝奠定情感和舆论基础。

孝文化的体现篇2

关键词:孝道教育;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26-02

我国道德文化体系是在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伦理道德以“忠、孝”即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顺为根本,并以此来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孝”在我国伦理思想观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孝道教育为突破口,从培养学生的孝道素质着手,强化他们的道德修养,是当前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实施孝道教育的重要意义

儒家把子女对父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道”的高度,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汉代以后把“孝”捧到了天上,荒谬地提出愚忠、愚孝的所谓“三纲五常”,“”中又践踏孝道,大批传统道德,这些都是强加在纯真的孝之上的历史尘 埃。现代社会,研究孝道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对国人的处世哲学、道德修养、人格塑造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应该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和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1.和谐社会的建设凸显对孝道的需要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可以囊括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甚至包括宇宙层面中一切理想的状态和正面的价值,包含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公平正义,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敬,以及个人的良善仁爱、道德礼义等诸多价值。孝道文化的内涵与和谐社会的内涵有诸多相通相近之处,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效忠国家的人。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国之忠臣大都是孝子,可以说孝道是和谐的起点与基础,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浓厚的孝道氛围。

2.实施孝道教育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维系社会安定

从古至今,家庭都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关系的和睦温馨与否,关系到国家、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特别是我国即将成为人口老龄化大国,社会的养老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如果没有解决好社会养老的问题,很容易造成社会动荡,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子女怎样赡养老人、如何尽孝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如果子女晚辈都能孝顺父母、长辈,形成良好的孝道氛围,会使社会环境更趋安定和团结。因此,推崇家庭伦理道德,发扬孝道文化,加强以“养老”、“尊老”、“敬老”为重要内容的孝道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3.开展孝道教育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加强孝道教育对于健全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孝道教育是要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理解、体贴和敬重父母和长辈,以报答父母的养教之恩;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可以促使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增强,从而能自觉自愿地对父母尽孝,履行自己作为晚辈的责任与义务;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爱心、感恩心和责任心。这些都是构成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有利于自身成长成才、实现自我理想、体现自身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现状研究

我们对海南大学三个校区1000名学生进行了“当代大学生孝道实践及高校孝道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海南大学学生的孝道观念、行孝现状以及学校孝道教育现状差强人意,有进一步推广和加强的必要。

1.大学生孝道实践的基本现状

从统计结果看,大学生践行孝道的主流表现是积极、健康的。在孝道意识方面,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孝道知识,有了较强的孝道意识,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孝道文化,并有意识地自我培养孝道精神,进行积极的行孝准备;在照顾父母、情感慰藉、给父母优先享用权等方面,学生正面肯定的回答比例比较高。但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孝道缺失的现象。比如在处理与父母矛盾时,有5.6%的学生选择了经常会对父母出言不逊,有4.1%的学生选择了会指责与横加干涉父母的生活习惯;在成就父母期望方面,有三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少或从来没有以父母的满意度作为自己上进的动力,有一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少或从来没有努力取得成绩让父母自豪(见表1)。着表明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很少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也没有主动了解父母和长辈的内心需要和压力,忽视了对父母和长辈精神上的关爱,而这种精神上的交流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表1 大学生孝道实践的基本现状

2.当前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基本现状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孝道教育仍未受到足够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过分专注于道德的理想性与先进性和用崇高而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学生,而事实证明,这种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尽快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的思想过于急功近利,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此次调查表明,学校在开展孝道教育方面效果较差,甚至几乎没有开展(见表2)。从调查结果以及对其他一些高校思想教育战线工作人员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孝道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缺乏开展孝道活动和宣传的平台,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学校领导和老师也都没有意识到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形成可持续的教育机制,直接的结果是孝道教育的缺失。

表2 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基本现状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途径与实践

1.以理论教育为导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孝道理论教育,通过底蕴深厚的孝道理论以及形式多样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孝道教育,让大学生全面理解我国的孝道文化,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孝道,摒弃孝道中不合理的内容,发扬孝道中科学、合理的精神。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要充分把握好孝道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各课程特点,把孝道知识渗透进课程教学中,既能充分体现课程优势,又能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孝道教育的效果。

2.发挥“体验式教育”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

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体验与实践是紧紧相连的,通过体验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了解孝道,从而加深对孝道文化的体会与感知,促使大学生把孝道理论认识转化为现实行孝行为。要做好体验教育,第一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生活体验、社会感知,了解我国的践行孝道的现状,理解孝道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第二要让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行孝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行孝的重要性,让他们正确认识孝道,建立行孝意识,做好行孝准备;第三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父母和长辈的艰辛,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孝顺长辈。

3.构建高校领导重视、教师导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孝道教育机制

加强高校孝道教育,领导重视是根本,教师导引是前提,学生参与是关键,建章立制是保障。造成当前高校德育中孝道教育相对缺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真正认清孝道教育对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真研究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难以把孝道教育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建立由学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的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任课老师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孝道教育,让高校孝道教育充分体现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使孝道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并充分利用和发挥共青团、学生会以及社团组织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孝道教育的目标。

4.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孝道教育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能够综合地、全面地作用于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和人格培养。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起到丰富学生生活、调节和激励学生行为、培养和激发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及自我完善的作用,因此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孝道的宣传和教育。比较好的做法是在校园内树立孝道宣传纪念碑、出版与孝有关的学生读物、开展校园孝道知识竞赛及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与孝道知识的紧密接触中,受到孝道文化的影响,更好地理解孝道精神,增强孝道意识,掌握科学合理的行孝方法。

5.树立楷模,为学生行孝提供方向指引

在孝道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一系列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外,树立榜样、表彰先进、掌握行孝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可忽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孝道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正面榜样,如湘潭大学学生杨怀保为了就近照顾病痛中的父母,带着父母上学的故事,就具有很强的教育和示范意义,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 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和灵魂[5]。在新的时期,高校应将传统孝道思想进行积极的现代转化,探索新型孝道文化在学生德育中的应用,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改进学生德育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各方面综合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宝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N]. 人民日报, 2012-02-21.

[2]王芝兰. 当前我国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济师,2007(7).

孝文化的体现篇3

【关键词】 孝文化 载体 研究

1、孝与孝文化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核心体系之一,所谓“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可见孝的地位和价值。孝是人类美德的一部分,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文化精髓。在现代社会,孝还是城市文明的个性象征,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文化基石。

孝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它起源于殷国商时期,形成于周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孝作为上层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随之发展变化。孝文化既寄生于社会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对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孝感应董永孝行感天而命名,是唯一一座以孝命名,体现孝文化的城市,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涵义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006年孝感市委提出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2002年十月,国家邮政部在孝感举办了董永和七仙女邮票首发式;同年进行了新时代十大孝子评选活动;2007年召开了中国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召开了中国孝感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孝感作为华夏孝乡,如何传承并创新宣扬新时期孝道,增强民族凝聚力,如何开发和利用孝文化资源,打造孝文化名城任务艰巨。

2、建设原则

2.1 应明确文化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观念。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源于中国古代之孝爱与仁爱精神,更是人类道德的必由之路。延续至今更是弘扬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剔除传统孝文化的糟粕思想,完善发展新时代的孝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将现代人文精神与传统孝文化融合,延伸孝文化的社会意义,通过特定的载体得以呈现和展示,是使孝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2.2 因地制宜,结合孝感地域特色,传承孝文化,弘扬感恩精神。

建立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设立中华孝文化研究网,举办形式多样的孝文化艺术节,打造孝文化特色品牌。挖掘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孝感雕花剪纸、云梦皮影、大悟织锦带、应城膏雕、孝感麻糖、马口窑手工制陶等民间工艺,汉川善书、大悟北路子花鼓戏、安陆麒狮舞、三节龙跳鼓等民间说唱和董永传说、孟宗的故事、黄香孝行故事等民间传说与孝文化主题紧密结合,弘扬以孝为起点和核心的人文精神,是建设当代社会文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以人文为精髓,丰富孝感市内涵,传承孝道,形成强大的孝文化氛围。

2.3 注重孝文化的系统性、关联性和总体性。

文化是一种抽象事物,需要一定的载体呈现和展示。孝感境内用于呈现和展示孝文化的主要是董永公园等较为稀少和零散的载体,而孝文化实物、物质载体、文化资源载体建设不足,景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组合的系统性。应有点到面,区域发展,逐步修缮恢复和挖掘与孝道相关的主题公园均匀辐射整个城区。比如具有当地特色以卖身葬父而孝感动天的董永公园,以此为中心增设孝道典故“扇枕温龛”的黄香公园,宋代王应麟编《三字经》写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以及“哭竹生笋”的孟宗公园。并以三大主题公园为中心,由点而面建设二十四孝主题园,遍布整个城市。城市街道的小品都以孝为主题的民间故事形象进行创作,可以是雕像、喷绘历史传说或以新时代十大孝子为题材的的景墙、浮雕和牌坊,也可以是代表吉祥喜庆、团圆寓意的小品设施,或者是各种歌颂人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诗词石刻、碑林。结合丰富多样的孝文化主题建设新的文化载体,创造性的发扬中华传统孝文化,促进代际和谐,提升孝感市的城市品位。

2.4 增加孝文化的功用性,将教育性、娱乐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开发有孝文化特色的旅游点、旅游路线和旅游片区,集观光、旅游、教育、娱乐与休闲于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孝文化产业链,形成孝文化旅游景点网络。在城市各处街头绿地开展娱乐活动,搭建戏台与广大戏曲爱好者共同演绎以孝道为题材,反应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的“天仙配”、“槐荫树”和“百日缘”等经典曲目。以及“灵芝篇”、“搜神记”和“织锦记”等说书活动,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大力宣传开发和利用具有孝文化特色的产品,挖掘多渠道多形式的孝文化产业,促进孝文化资源有效可持续发展,促进孝感产业结构与优化,繁荣地方经济。

3、孝文化载体建设

建设文化载体,对已存的标志性景观、非物质文化及建筑遗产进行保护,使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气息相结合。创造新的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既可以是遗址、建筑景观,也可以是戏曲、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和历史传说等文学形式。

3.1 建设孝景、孝址,修复以弘扬孝文化为主旨的遗迹、标志性建筑和公益性设施。

孝感市政府有计划又步骤的投入资金兴建了槐荫公园、改建了董永公园等一批基础性孝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招商活动,已完工黄香文化街业及全国德育基地“中华敬老园”。可进一步增设历史典故景点,也可增设孝文化公园休闲场所、孝文化活动中心等娱乐场所及孝文化博物馆等教育场所,还可进一步修缮在孝感城关北门外董永故里碑及“董墓春云”遗址。位于城关东南五公里董家湖附近的汤家老屋北面,左墓为“汉孝子董公永先代墓”,右墓为“汉孝子董永公墓”,两碑同立于道光十六年十一月,是古孝感八景之一。修缮理丝桥、金梭洞及复原距城东北四公里的孝子祠。原祠正堂立有董永塑像,堂后是个幽静竹园,竹园深处修有董永墓,毁于明末。清顺治十七年重建于小东门内侧,立匾为‘孝子董公永祠’,咸丰年间复修,后毁。孝感市有关董永传说的遗址、遗迹、遗物比比皆是,修复遗址,增建孝景旨在弘扬孝道文化,展现孝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孝感旅游产业打造的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3.2 繁荣孝艺,促进孝文化传播弘扬,产生社会教育作用。

近几年,孝感市积极创作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剧目,赞颂爱家庭、爱家乡、爱国家的新时期孝子。先后组织创作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千古孝子黄香》、《孟宗的故事》等文艺作品。融入孝文化情结的孝感雕花剪纸等手工工艺,内容大多取自三孝的传说故事及其风景人物,雕镂民俗,彰显孝心。将文艺与伦理道德的教育、娱乐相结合,将孝做成文化产业。

3.3 增加孝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手段,扩大这一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孝感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景点为董永公园,董永公园位于孝感市槐荫大道东段,1984年建成,占地75亩,以仿古建筑为主,相传为董永卖身的付员外的家址。公园内按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仙女下凡、百日姻缘等情节为线索,建造有孝子祠、瑶池仙境、槐荫古树、鸳鸯楼、理丝桥、涤丝亭、白步梯和升仙台等景点,以优美的园林艺术再现了董永感天动地的行孝故事 ,歌颂了孝感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成为了孝感对外展示孝文化魅力的新名片。

2006年12月,孝感市委提出了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其内涵包括:人居环境优越、社会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敬老之风蔚然。在城市发展中结合孝文化载体建设,改善市容市貌,以促进城市建设和代际和谐,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牌效益,打造“孝子故乡”。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孝文化专辑 [M].北京:五洲文明出版社.2004

孝文化的体现篇4

【关键词】孝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社会

一、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内涵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价值体系中,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历揽古今,无论是孝感动天的禹舜,还是亲尝汤药的刘恒;无论是百里负米的仲由,还是芦衣顺母的子骞,无不体现着敬亲养老的高尚品质,无不流传着感人至深的孝道佳话。

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孝文化源远流长。公元前11世纪以前,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卜辞“孝”。《尔雅》谓“善事父母为孝”。朱熹在《论语集句》中认为孝乃“善事父母”之谓。 许慎在《说文》中谓:“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字而成,即青年人扶着老年人,引申为老少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简言之,孝文化是涵盖一切关于孝的思想观念、理论制度、行为规范、文艺作品及相关民风民俗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对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孝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追求个性解放,及我国教育制度的缺失,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开始减弱,家庭养老观念开始淡漠,传统孝德遭到了中断和失落。家庭养老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近年来家庭赡养纠纷增加,有的甚至发展到刑事案件。老人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那些高龄、多病、无收入、无配偶,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的赡养问题更是困难重重。而对那些自身有经济收入,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而言,他们更多的是感到子辈对自己的冷落,感到的是精神赡养的间断。子女对老人往往是使用多,关心少,缺乏情感交流,使老人倍感孤独、凄凉。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不仅仅表达了儿女的心声,也是寂寞父母的念头,它更包含了子女对父母孝之“缺失”的普泛性存在。

“孝”观念日趋淡化并非仅仅是从道德层面谴责就能解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如今,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年轻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而年长者越来越多,“4-2-1”家庭结构日趋普遍,同时,社会的养老保障体制远未健全,年轻人养老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逃避责任,据调查显示: 56%的人认为孝与不孝与经济有关。另一方面,具体的阶层也存在具体的困难。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轻人正面临越来越多生存压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的情况下,孝心等道德层面的问题自然被排在了后面。在农村,城乡二元分化对立的社会体制,也增加了农村人养老困难。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如何开展孝文化

首先,要讲孝道,树立起尊老、爱老、敬老、养老,事亲行孝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孝文化对于保持家庭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真正树立起百行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理念;要真正形成弘扬孝文化,遵守“孝”这一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要让每一位公民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赡养父母、孝敬老人的责任,并时时刻刻坚持讲孝道,坚持身体力行,尽心尽力而为。

其次,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孝文化宣传教育,形成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舆论的教育和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孝文化,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使遵守孝道, 崇尚孝文化日益深入人心。要通过对孝文化的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氛围,使孝文化的优良传统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践行。

第三,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孝文化教育,使之养成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良好习惯。弘扬孝文化,广大青少年是关键。要把“孝”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开展孝文化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唤起广大青少年的“孝心”。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结合,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把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

第四,要理直气壮地反对一切不孝行为,对于触犯法律的虐待老人者,要依法坚决给予惩处。目前,社会上的确存在一些不赡养父母、不孝敬老人的行为,甚至时常出现虐待老人的恶行。对这些恶行,社会应该进行强烈的谴责。加大养老社会化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养老社会化进程。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养老方式,加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更加合理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鼓励人们把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形成良好的孝文化环境。.

第五,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孝文化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新精神。时代是不断发展,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孝文化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丰富多彩、生活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所以,必须在保持尊老传统,弘扬中华孝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孝文化以时代的特征。在当代弘扬孝文化,应该注重人格平等性、义务双向性、情感性、精神性和自律性等。

总结

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下,精神文明的建设也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在内容上不断的充实,形式上不断的创新。而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孝文化的弘扬出现了淡化的新问题,人们的孝德观念日趋下降。因而加强弘扬孝文化,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孝文化的体现篇5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基本内容;分析

传统孝道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传统孝道思想曾对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起到了社会伦理教化、政治思想统治等作用。在这一层面上来讲,传统孝道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披上了带有封建色彩的面纱,但是,传统孝道思想、孝文化中蕴含的善事父母、尊老爱幼的思想以及诸多有益于调整家庭、人际等关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值得传承和称颂的美好品德。

一、传统孝文化

“孝”是指年幼者对年长者、位低者对位尊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主要是子女敬养父母、臣民忠于君王。古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一点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基础性作用。道德不仅是个体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不仅是人成之为人的根本,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能力,一种权利,一种力量。有德之人,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促进社会秩序稳定和谐,有德的国君能得天命的支持,统御天下[1]。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孝经》中作出这样的阐述:“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传承,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中国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菁华。正如正如谢幼伟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1]”的确,通流中国传统文化之脉络的孝文化成为各类型文化中的经典得以传承和发展,对于孝文化,不仅中国的学者有所钻研,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谈到中国“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2]”由于我国古代孝文化是在传统农耕文明和宗法社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伦理文化,所以,这种文化在形成后,更加注重调整亲子关系,并以此为主要关系涉及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的整套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随着中国传统孝道数千年的发展,它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容非常宽泛。孝道既是父子间爱与敬的基本情感,也是一个人应该需要具备的基本品德。孝道既可以协调家庭成员间的内部关系,又可以协调整个社会的君臣之间的关系[3]。

二、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养亲、敬亲

作为孝文化的内容之一,“养亲”不难理解,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赡养父母。《吕氏春秋·孝行》中这样说:“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这里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人的根本教育应该是教会其懂得孝,他所体现出的孝的行为,躬身而行的事情可称为“养”,即养亲。《盐铁论·孝养》说:“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上等的孝是满足父母的心愿,其次是以和悦的面色对待父母,再其次才是物质上的赡养[5]。《孝经·庶人章第六》中这样阐述:“用天之道,分地之力,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百姓要善于利用天时地利的变化来获取资源,谨慎照顾自己的身体,节约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用以供养自己的父母,这便是庶人应践行的孝道。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养亲。另外,在《论语》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孔子的弟子子游问孝是什么,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所阐述意思为: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够养活父母,并且自以为这就是孝顺了。其实这是不对的。人也养活狗和养活马,如果仅是供奉父母,且有一种不尊敬态度,那么养活父母和养犬马又有什么分别?只有敬才是孝的最高体现。子夏问孝道,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做到孝,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有事情替父母去做,有了美酒菜肴让父母吃,这不难做到,难的是经常保持态度的愉悦,使双亲精神生活愉快[6]。这里所讲的就是敬亲

的重要意义。

(二)顺亲、荣亲

在“养亲、敬亲”的基础上,孝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顺亲、荣亲”的内容,并且,在我国传统思想内涵中,“敬亲”体现更多的是在“顺亲”这一内容上。我国传统道德伦理中所倡导的是对父母尽孝,沿袭至今,其表达方法大致为“孝敬双亲”,或是“孝顺父母”。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孝敬”与“孝顺”是分不开的,“敬”与“顺”同样都是孝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中,曾子言:“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唯巧变,故父母安之。”子女因父母乐而乐,因父母忧而忧。这才是真正的“顺亲”。即使父母之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只要无伤大雅,自己都应该自觉体谅和遵从[7]。

荣亲,则是在讲:作为儿女,一方面,肩负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的重任;另一方面,应该继承父辈事业,并将其延续至后代,发扬光大。荣亲的更高层面是要求子女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为整个家族的荣耀努力,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憧憬自己的人生理想。当然,这一方面的内容,在今天来看,存在一些极端现象,例如,子女因为感到自己没能达到荣亲的目标而自暴自弃,有的甚至放弃生命。

(三)祭亲、念亲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对丧礼的目的、丧礼的内容、服丧的时间等都做了一个很好的阐释。这些都是祭祀的表现形式及内容,同样,孝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经典内容,当然离不开祭亲和念亲。虽然孔子重视丧祭之礼,但他追求的是孝子自然情感的流露,是对逝者真挚的思念和哀悼,而不是后期片面追求丧礼外在的琐碎和繁褥。这也正是孝文化中对于祭亲、念亲的独特升华。《孝经·丧亲章第十八》中:“孝子之丧亲也。哭不依,礼无容,言不文……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这里所提出的就是在父母去世以后,作为子女应该祭亲、念亲,并且这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要在生前情感和态度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与爱戴,而且要在死后情感和态度上对父母表示虔诚的追念与祭祀,这是孔子孝道观的更高的道德要求[8]。

传统孝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诸多内容,笔者仅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对传统孝文化加以分析和阐述,只有深刻把握传统孝文化内涵,领会新时期孝道精神,才能更好的使孝文化内容的当代价值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注释:

[1]杨振华.“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2005.

[2]谢幼伟.孝与中国社会[a].谢幼伟.孝兴中国文化[c].青年军出版社,1946:2.

[3][5]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人民出版社,2012:3,65,76.

孝文化的体现篇6

1.孝文化的内涵

孝字,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说文解字》解释为,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子女承受着上面的老人,是一体的。教化,即是“孝文化”。什么是孝?一辈说给一辈听,一辈做给一辈看,没有啥大道理,全凭的是良心。中国传统孝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具体说就是养父母之身、之志、之心、之慧。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是每个人该行该守的第一重大义务。因此,修德,要从孝道入手,因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孝是德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切的教育都是由孝道产生的,修德先修孝,教人先教孝,做人先行孝。《孝经》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人的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2.如何理解孝文化

2.1把孝与敬结合起来

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

2.2把“孝”与“悌”结合起来

《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子规》也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到社会关系中去,要移悌顺长。

2.3把孝与礼结合起来

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2.4把孝与忠结合起来

移孝作忠。 孝所使用的对象由子女对父母的孝已经变成社会中的人对于君主的忠诚,不忠君就是不孝。孝和忠都是人的爱心表现,孝是小家之爱,忠是大家之爱,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升华。当忠孝不能两全时,为国尽忠,也就内含了为父母尽孝之德。

2.5把孝与“五常”(仁义礼智信)结合起来

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智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得到;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

2.6把孝与“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结合起来

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还要洁身自爱,力争进取;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要把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

2.7把孝与谏结合起来

孔子提出了“几谏”的原则,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弟子规》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2.8把孝道与个人道德修养结合起来

曾子认为,提高修养的方法,在于孝的实践与内心的反省,“吾日三省吾身”,讲求用内心的反省来检验自己的举止是否合乎道德的原则。

3.孝文化主要作用

总的来讲,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至孝治世。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3.1修身养性

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人可以分为六种人:大公无私是圣人,要尊崇圣人;公私兼顾是常人,要赶超常人;公而忘私是贤人,要争做贤人;私字当头是小人,要不当小人;先公后私是善人,要当好善人;徇私枉法是罪人,要远离罪人。做常人、善人、贤人、圣人必须从孝道入手,才能达到目的。

作为领导干部来说,践行孝文化,要做到四条,一是以孝事亲。按照《孝经》要求,带头做到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也就是《孝经》讲的“五备”即“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二是以孝做忠。《孝经》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的弟子曾子认为:“忠”可以作为家庭伦理观念孝的组成部分,而与血缘关系密切相关的孝又适用于事君。曾子说:“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在这里,表示忠君的忠已成为孝的一部分,不忠君就是不孝,因此忠孝是一不是二。作为领导干部忠的表现在于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把员工视亲人及兄弟姐妹,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三是以孝治企。《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把这个思想运用安全生产中,倡导并践行保证安全就是孝,互保联保就是悌,制度落实就是忠,规范操作就是信,知法明理就是礼,尽职尽责就是义,公平公正就是廉,造成事故就是耻等理念,保证安全生产。四是以孝为镜。俗话说,诸事不顺皆因不孝,孝能感动地和天。为什么有的人,工作、事业、家庭、婚姻等出现问题,根源都在是否懂孝,行孝。孩子打骂父母,不孝顺,造成家庭不和,是因为你就不孝顺父母。孩子的问题永远是父母的问题。是因为不孝顺造成的。你不孝顺父母,你怎么能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呢。

3.2家庭和谐

实行孝道,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养亲敬亲是一种反哺方式,养亲是物质反哺,敬亲是精神反哺。 不增父母之累;不陷父母不义;不添父母之忧。

3.3孝心治企

孝道是人道,人道也是天道,不孝不人,不孝逆天。孝道不仅可以作为管理者激励员工的方式,也可以是一种自我激励的方式,也是最适合东方“家文化”的激励方式,这是最伟大的激励力量。当员工提升了孝心的时候,你的事业、企业管理才有了根。家文化四要素:家道(五论之道);家风(孝悌之风);家学(孔孟之学);家业(利民之业)。家规是家风的关键,在企业要讲究孝道,保证安全就是孝,遵章守纪就是善;违章作业就是恶,制止“三违”是行善,排查隐患是积德。

3.4科学发展

孝悌是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本(以利益人民为本)全面协调(物质和精神)可持续发展(一代接一代)落实孝道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孝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落实。

4.如何学习践行孝文化

4.1学习践行孝文化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人心就会堕落,社会就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用口衔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时要下跪在地上)之恩;雄企鹅孵卵64个昼夜,可以看出父爱的伟大。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用12个字来表示,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而孝处于首位,所以在企业要把学习践行孝文化作为重点来抓,努力践行孝道,正确处理“五伦”关系,真正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和谐。

4.2学习践行孝文化必须家庭教育(养不教,父之过)、学校教育(教不严,师之惰)、社会教育(治不够,国之错)、圣贤教育并重

家庭教育是根本,是龙头,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圣贤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提升。

4.3学习践行弘扬孝文化从现在做起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孝养以竭力为真情”(南怀谨),“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孝心不能等待。友爱、至爱、慈爱、博爱,为了不再有爱的沙漠与荒原,孝心不能等待。家庭中行孝,其乐融融;单位倡孝,尽职尽责;社会有孝,安定和谐,孝心不能等待。平凡不过亲情 伟大不及孝心,“人无孝心不如兽”,“百善孝为先”,孝心不能等待。孝不是累赘,而是做人的本分、美德、责任和习惯,人人都能尽孝,孝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我们的需要,孝心不能等待。孝是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乌鸦反哺拳拳意,羊羔跪乳意长长。孝敬父母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以孝侍亲,以孝立业,以孝立德,孝心不能等待。忙碌不能成为不尽孝的理由,钱少不能成为不尽孝的借口,无太大能力不能成为不尽孝的敷衍,父母因一时误会(憎恨、虐待)子女不能成为不尽孝的砝码,子女多互相计较不能成为不尽孝的推辞,孝心不能等待。

孝文化的体现篇7

【关键词】智孝;愚孝;古代文学作品;启发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46-2.5

一、孝文化精华与糟粕

中国人极其讲究孝道,孝道意识十分强烈。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孝文化在中国延绵几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且看下文分析: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提及《木兰诗》,人们自然对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而又机敏活泼的性格特征以及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的崇高品质给予高度肯定。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木兰这一形象,她的性格特征与崇高品质是中国古代孝文化精华的典型范例。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木兰诗》写道:“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诗写天子征兵,木兰家中无长男,又不忍看到年迈的父亲参战,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结果战功显赫,受天子封爵。而木兰却不慕高官厚禄,回家与父母团聚。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实现双重孝道,是中华民族孝文化精华的典型。第一,木兰身为一名织布女子,却不辞辛苦,大胆代父从军,不仅保护了父亲的身体,使父亲免遭战争之害,且为父亲赢得了高尚的荣誉。这完全符合曾子“小孝用力,中孝用事功”的孝道观。第二,木兰从军,是听从天子命令,忠于天子,热爱祖国的表现。这符合曾子对于传统孝道理论发展的内容,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事君不忠,非孝也!”因此,木兰从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忠于君王的表现,实现了大孝。当木兰夺得战功,完成君王的命令之后,不慕功名,回乡与父母团聚,赡养父母。自古忠孝难全,而木兰却巧妙地处理了忠与孝的关系,做到既孝敬父亲,又忠于天子,为天子夺得战功。这是忠孝两全的典范。木兰忠孝两全的孝道观,为传统孝文化增添了精华,这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

在传统孝文化中,不伤害孝子则是另一种孝道观。这种孝道观体现了古人的博爱与仁慈。李逵刀下放“孝子”的明智之举,就体现了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孝观。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三回讲述:“李逵来到树林边厢,只见转过一条大汉,喝道:是会的留下买路钱免得夺了包裹!’……李逵挺起手中朴刀来奔那汉,那汉哪里抵挡得住,却待要走,早被李逵腿股上一朴刀,搠翻在地。一脚踏住胸脯,喝道:‘认得老爷么?’……李鬼慌忙叫道:‘爷爷!杀我一个,便是杀我两个!”李逵听得,住了手问道:‘怎的杀你一个便是杀你两个?’李鬼道:‘小人本不敢剪径。家中因有个九十岁的老母,无人养赡,因此小人单题爷爷大名唬吓人,夺此单身的包裹,养赡老母,其实并不曾敢害了一个人。如今爷爷杀了小人,家中老母必是饿杀。’李逵虽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听得说了这话,自肚里寻思道:‘我特地归家来取娘,却倒杀了一个养娘的人,天地也不佑我。罢罢,我饶了你这厮性命!’放将起来。李鬼手提斧,纳头便拜。……李逵道:‘你有孝顺之心,我与你十两银子做本钱,便去改业。’……李逵便取出一绽银子,把与李鬼,拜谢去了。李逵自笑道:‘这厮却撞在我手里!既然他是个孝顺的人,必去改业,我若杀了他,也不合天理。我也自去休。’拿了朴刀,一步步投山僻小路而来……”这段内容讲述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回家接母亲往梁山孝养的途中,丛林处遇到冒名“黑旋风”的李鬼“剪径”(拦路抢劫)。李鬼斗不过李逵,便假装可怜说是为了养赡九十岁的老母,杀了他必将饿死其老母。孝道观念很强的李逵听信此言,便放走了这个“孝子”,并给他十两银子做本钱改业养母。我们暂不议论故事中的李鬼。就李逵而言,他能做到听信李鬼要养赡母亲的一面之词,放弃杀死李鬼的举动,这足以说明李逵的宽厚、仁慈与博爱。李逵刀下留人,是因为他具有孝心,能设身处地地为李鬼尽孝着想,从孝敬自己的母亲考虑到李鬼也应有孝敬自己母亲的愿望。这种孝道观,完全符合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点。无论是当时,或是在当今社会,都是难能可贵,也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孝文化的体现篇8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25―01

孝道教育对青少年而言,是让他们认识到在生命长河中人类是生命共同体,要让他们感悟人生的道德责任和价值追求,能够孝亲敬老,知恩图报,发掘人性的宝藏,集聚仁爱的力量,让学生学会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责任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将对自己父母的“小孝”扩充为对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业,亲扬名,使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发展。

一、孝道文化的内涵分析

孝的基本内涵十分丰富,最直接的表现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其一,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其二,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其三,强调“泛爱众”的伦理公德。爱人就是行善,行善就是德行,德行就是人的本质。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就是大忠大孝,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我们应该以科学民主的精神在中小学理直气壮地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现状和机遇

现在孝道教育存在诸多误区,一是以说教为主,很多家长和老师采取教条式的说教,要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二是在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第一要务的影响下,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虽然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但倡导者众,身体力行者寡。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孝道是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的活水源头,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应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出发,重新审视传统孝道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从孝道文化中吸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重构德育价值体系。

三、以孝道文化思想作为中学生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

德育价值的核心在于塑造人、发展人。我们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理念,将孝亲敬老,感恩图报;悌亲睦友,和谐人际;立身行事,齐家治国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并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一些保护孩子天性,开发孩子慧性,培养孩子慈心的育人之道。

1. 从“全体”的角度出发构建生命教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即生命教育之根本是要让学生以“孝”为出发点而保全自己的身体,珍视生命,懂得自尊自爱,不让自己的品格、节操受辱,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孤儿院、敬老院等,让他们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意义,从而培养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

2. 从“事亲”“尊亲”的角度出发,构建感恩教育。要学生知道赡养父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这是“孝”的精神实质。自古以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教育学生不仅报父母之恩,而且要秉承这种观念对待他人,对待社会。通过“一封家书” “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3. 从“承志”“立身”的角度出发,构建理想责任教育。凡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人,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大力弘扬责任感教育,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4. 从“认知”“情感”的角度出发,构建孝道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孝道文化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孝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了解传统孝道,汲取孝道精华。在认知和感悟中增强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焕发出来。不仅把传授孝道知识同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而且在实践中使学生最终形成了现代孝道观。

孝文化的体现篇9

[关键词]孝感;孝文化;孝人物;孝景观;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5-0090-04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孝感自古出孝子。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孝感就有三大孝子:董永、黄香和孟宗,历代《孝感县志》有记载的孝感孝子就有493名。一代又一代的孝子风范凝聚成丰厚的孝文化资源,滋育了历代的孝感儿女,使孝感人热爱孝子,崇尚孝德。

现如今,经过十年洗劫了的孝道精神又正在经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一些人的道德底线丧失殆尽,子女遗弃父母、不孝敬父母甚至殴打父母的现象屡屡发生,以至于有人感慨,如今社会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裸的金钱关系。在此背景下,孝子之都孝感市为继承和弘扬孝子精神,树立新时期尊老敬老良好风尚,自1996年开始进行“十大孝子”的评选,至今已评选了四届。“十大孝子”的评选掀起了孝文化研究的热潮,2005年孝感学院和湖北职院先后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两个学院先后组织召开了中华孝文化研讨会、孝文化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孝感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国内以及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开展了一系列孝文化学术研讨活动。《孝感日报》、《孝感学院学报》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还分别开辟“孝文化研究”、“孝感孝子”等专栏,组织开展孝文化研究征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及其丰硕成果使孝感成为我国继济南后孝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基地。近十年孝感孝文化研究成果丰硕。

一、有关孝文化研究学术专著与孝文学专著

孝感学术界有关孝感孝文化研究的专著主要有:《孝文化史料征集》《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孝文化研究》、《中华孝文化研究》、《孝感地方传奇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外学者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孝文化文艺新作》、《新二十四孝》、《当代学者论孝》、《孝经新解(通俗读本)》、《孝文化文学作品选读》、《孝文化景观》、《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中国孝文化概论》、《中国孝文化史》等孝文化研究与教育丛书。另外,有关孝文学著作有:《千古孝子黄香》、《三国孝子孟宗》、《孟宗的故事》、《补碗》和《无敌孝子剑》。其中,《孝文化史料征集》全书由孝文化遗迹、人文景观、文物精华和拾萃四部分组成,是孝感孝文化系统考证的奇葩。《孝文化研究》对“孝文化的本质”、“中华民族的人格思想”、“先秦以来历朝历代孝文化的演进与发展轨迹”以及“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均进行了深入和有益的研究,称得上是“孝感孝文化研究”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收录了孝感“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征文活动的40余篇优秀论文,它把孝文化研究与孝感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孝感孝文化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和划时代的新突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外学者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孝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论创新研究和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实践探索研究,该书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孝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见解,对孝文化的现代化研究和孝感市“打造城市名片,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启示和指导意义。

二、有关孝经学、孝、孝道、孝观念、孝意识的研究

孝感孝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对《孝经》、孝、孝道、孝观念、孝意识的研究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有:《与的关系及其扬弃》、《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上)和《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下)、《浅议孝的演进与文明轨迹》、《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孝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论的孝意识及其特色》、《唐代妇女孝行特征:女之孝重于妇之孝》、《与孝道思想》、《论、之孝亲意识与中国古代孝文化》、《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传统看贾宝玉的结局》、《中的异类孝子形象》、《“孝”字的创生及其原义释》、《不同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中西“孝道”之比较》和《中西孝道差异及其原因探析》等。其中,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与的关系及其扬弃》对《孝经》与《二十四孝》的产生及其内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上阐明了二者的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二者中必须弃除的糟粕和应该吸取的精华,并结合实际进行了论证;《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从忠孝的思想基础、《孝经》的理论基础、天子的孝道榜样、举孝廉的用人制度等方面论述了汉代的“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通过对“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孝的概念及其演进的过程,透视中国特有孝道文明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孝文化的内涵,展示孝文化的无穷魅力,指出孝观念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品德;《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从中国古代文学与孝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着手,指出古代与孝相关的诗歌、小说、戏曲和部分记叙性散文主要是通过塑造孝子形象对孝进行文学性诠释,其中一部分作品以史实为据塑造孝子形象,另一部分作品则通过虚构塑造孝子形象,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孝的完美诠释,这种诠释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罗移山等一批学者还分别以《周易》、《儒林外史》、《牡丹亭》、《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作为个案,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作品中的孝意识、孝道思想和孝行实践,并分别从文化同质与文化异质、中西文化差异和人性与神性等不同视角,分析了中西“孝道”、孝爱观的不同,并指出中西“孝道”、孝爱观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以此促进中国孝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三、有关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感学界在挖掘中华孝文化内涵,发挥其当代价值的研究的成果有:《论孝的文化内涵》、《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

内涵的特征》、《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论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扬弃》、《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中华孝文化的存在方式三题》、《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孝文化与孝文明》、《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的思考》、《关于孝感孝文化形态及其当代价值的若干思考》、《论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传统孝文化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价值观之比较》、《析孝感雕花剪纸的孝文化内涵》、《体味孝感雕花剪纸的孝文化底蕴》和《推进孝德文化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等。对于孝文化的内涵,《论孝的文化内涵》指出“孝”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生命意识、知性精神和道德观念三大要素,强调了目前对“孝”文化的研究,挖掘其生命意识和知性内涵尤其重要;《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的特征》和《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则分别梳理出孝的自然性、推及性、无我性、义务性、实践性等五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和久远性、普遍性、延伸性、人民性、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现实性和发展性等十大特征;《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分析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化的特征,指出要继承先秦儒家孝文化的精华,必须弘扬善事父母、赡养双亲,敬爱父母、敬爱长者等孝道,创新赋予显亲扬名、光宗耀祖,爱护身体、珍爱生命等内容以时代精神,抽去忠孝合一、移孝于忠,葬之以礼、慎终追远等内容中过时成分,彻底批判包办婚姻、传宗接代,提倡建立起新型的婚育观和民主平等思想。另外,叶继宗教授等学者还分别从孝文化与现代文明、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孝文化与孝文明、传统孝文化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价值观之比较等方面对孝文化进行了探讨,指出孝德、孝文化在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全面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并从时代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等不同的视角对孝感孝文化进行审视,提出了科学界定孝德文化内涵、全面整合孝德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孝德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孝德文化产业等四条科学发展孝德文化的基本途径。

四、孝文化与经济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对于孝感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促进孝感经济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孝感政界、学界对此进行了较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孝文化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研究论文有:《对孝文化的经济分析》、《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研究》、《孝感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战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银色营销策略》、《以中华孝文化开发农村银色市场》、《以中华孝文化塑造产品品牌模式研究――以湖北孝感市为例》、《从孝文化谈文化营销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塑造》、《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发展多利共赢――着力建设“四园”

打造孝文化旅游经典》、《旅游和孝文化资源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朝阳产业》、《日本“一村一品”理念指导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湖北省孝感市孝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思考》、《孝感董永资源旅游开发原则及模式探究》、《董永资源旅游开发刍议》、《对依托孝文化发展应城文化旅游的思考》、《以特谋发展以特赢市场――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感》和《浅议孝文化节日礼品开发》等。其中,《对孝文化的经济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孝文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所发挥的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以及孝文化在我国现阶段经济中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引起孝文化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发挥作用的趋势。黄宏磊等学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对孝感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孝感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孝感孝文化为基础的银色营销、孝文化特色产品品牌塑造、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科学发展等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和对策。上述研究成果对指导围绕地方孝文化特色进行特色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孝文化名城建设相关论文有:《孝感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战略构想”》、《孝文化在推进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空间》、《孝文化与孝感市城市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孝感孝文化名城建设的CI战略》、《中华孝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和《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城市品牌战略》等。在上述研究中,吴崇恕教授等一批学者分别就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的战略、孝感孝文化对孝感文化名城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孝感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建设空间进行了研究,并以孝感市为例,讨论了基于孝文化的城市品牌建设目标定位、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孝文化名城建设的CI战略和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有益建议。

孝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研究论文有:《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创建现代文明家庭何以立孝》、《对于孝文化建设之难点“婆媳关系”的思考》、《关于孝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论中华孝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等。上述文章分别就如何利用孝文化资源促进代际和谐、家庭和谐、婆媳和谐、校园和谐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及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设性建议和办法,为孝感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五、有关孝德教育的研究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尤为重要。孝感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把推进中华孝文化与高等教育相融合,在推进中华孝文化领域的产、学、研、用,培育以中华孝文化为特色的育人文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湖北职院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华孝文化学院。相关研究论文有:《“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论孝文化的回报德行》、《传承中华孝文化精华

建设特色高校校园文化》、《从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解读大学生极端行为》、《浅论孝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构建》、《解读孟宗的故事》、《“孝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关于“孝文化”建设的思考》、《和谐校园呼唤孝道教育》、《以弘扬孝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运用开展家庭孝道教育的思考》和《孝道与道德底线教育》等。在上述研究中,《“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分析了现在我国孝道缺失的原因,强调传统孝文化对提升公民个人的道德素质、重建家庭美德、构建社会公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分析当前孝德教育被弱化的原因,指出要发掘传统孝文化的时代内涵,创新孝德教育的实践,提倡情行并重,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德。还有李友清教授等学者分别就目前在我国学校、家庭和社会忽视道德底线教育引发的弊端、开展孝德教育的意义、如何进行孝德教育、孝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孝德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这些成果无疑对孝感中小学及大专院校和社会开展孝道教育、弘扬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孝人物、孝景观及孝资源的保护研究

对于孝感古代孝子和中华孝文化景观及孝资源的保护研究的论文有:《孝感“孝文化”中的“董永与七仙女”――“孝感是董永故里”的印证》、《“黄香故里”考辨》、《(黄香故里考辨>之考辨――与张昕先生商榷》、《中华孝文化景观》和《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等。上述文献分别就“孝感是董永故里”、“孝感是孝子之乡”、黄香的故里、事迹及文物文献进行了考证,并就中华事亲景观、孝亲景观和孝行景观等中华孝文化景观进行了综合考察,指出弘扬孝文化,积极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确保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

[参考文献]

[1] 孝感文史办.孝文化史料征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 昊崇恕.李守义.孝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孝文化的体现篇10

1.1 建立孝道文化档案可以更好地保护孝道文化资源。孝道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部分内容是逐渐形成并传承后世的各种非物化形式。笔者通过在清丰县走访发现,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区的转移,主要通过人与人的口口相传、面面相授传播的民歌、民谣等非物质类孝道资源由于失去了传承渠道而正逐渐消失,一些古建筑遗址等实物载体逐渐遭到破坏和遗失,迫切需要将现有资源归类存档,加以保护。

1.2 建立孝道文化档案可以更好地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优良文化传统,狭义上立足于家庭,但经过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清丰县域内逐渐演变为敬养父母、推恩及人、追贤律己、忠孝两全等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对淳朴民风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建设孝道文化档案并将其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素材,对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1.3 建立孝道文化档案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孝道文化既直接反映了“孝”这一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产生、传承、演变的过程,也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孝道文化是中国独有的且系统传承的优秀文化,其历史地位被多数研究者给予较高的评价。肖群忠认为“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中国传统社会与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深层的多元意识。正因为如此,它成为“百行之首”“百善之先”、德之根本、政治法律之运作基础、教育教化之核心内容,甚至连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艺术等都深受影响。因此,建立孝道文化档案并加以开发利用是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2 孝道文化的特点

2.1 地域的广泛性。儒家文化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影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将察举孝廉确定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员的重要科目,以“孝”治天下。此后,“孝”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思想之一,历代王朝无不运用各种手段,形成以孝为核心的封建伦常,使孝的观念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积淀成深厚民族的文化心理,至今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传承。

2.2 内容的丰富性。孝道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利用的过程中,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以清丰县为例,在县域内可入档资源主要包括古建筑遗址、文物、孝道民约、民歌、民谣、民间传说故事、学术著作和理论研究成果、影视剧本、图书、声像制品、孝道人物评选活动、孝道主题文艺汇演等。

2.3 动态的发展性。孝道文化传承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传承载体和内容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传承载体来看,由过去口口相授、文字记录等较为原始的传承方式发展成图片、唱片、录像等形式,由静态的纸质载体演变成音、像、字相结合的动态载体。从内容而言,基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新的理论研究和当代孝道先进典型的不断涌现对内容进行了新的填充。整体来看,孝道文化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3 孝道文化档案的建档原则

3.1 及时性原则。这是由孝道文化动态的发展性决定的,主要表现在要及时了解孝道文化传承、发展和利用新动向,及时发现践行孝道文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先进事迹,及时对散落民间的实物载体进行收集或就地保护等。对建档工作要努力做到信息灵通,建档及时,保证材料的随时充实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