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11-13 17:49:40

孝文化教学设计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1

通过情感体验、互动交流,以及理性分析,更好地帮助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孝敬父母和长辈的行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材地位与学情特点

课本以加强感恩教育为重点,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亲情,体会父母的爱心和付出,学会孝敬父母和长辈,关爱家人,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三、对应的课程内容

“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热爱父母和长辈,摒弃不孝行为;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树立友善与爱国的意识。能力目标:提高辨析孝敬父母的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知识目标:子女应孝敬父母,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追究,但反对盲目的愚孝。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孝敬父母,并将孝敬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之中。教学难点:怎样将孝敬父母落到实处。

六、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等。学法:情感体验法、合作探究法、活动参与法等。

七、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听――爱的声音

1.体验活动。母亲孕育生命的艰辛,来自生命源头的声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生命,让学生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2.我的真情故事。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你能回忆起其中一件令你感动的事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只是教学的设计者,同时也是教学的参与者。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在成长的路上父母为我们的默默付出,从而感悟父母对子女的爱,由此明白“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第二环节觅――爱的孝心

1.播放最美孝心少年黄凤的事迹。

2.学生交流。在生活中,黄凤是如何照顾爸爸的?体现了哪些优秀品德?

3.微镜头。不孝敬父母的反面事例。

学生思考交流:这些行为中有哪些不妥的地方?

设计意图:设计冲突问},引导学生懂得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培养孝亲为荣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环节化――爱的践行

1.孝亲微话题。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孝敬父母的呢?(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孝敬父母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孝敬父母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把学生孝敬父母的心意表现与行为选择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突破教学重点。

2.孝亲微情境。

(1)父母劳累了一天下班回家,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从孝敬父母的实践中体会幸福快乐,付出代价收获甜蜜,突破教学难点。

(2)陪妈妈在公园散步,面对妈妈随手丢弃果皮一事,你持什么态度?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到孝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要求,反对盲目的愚孝。

3.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用真情和行动,为父母长辈送上一份感恩礼物。

4.交流展示,谈感觉。

5.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学生知行统一,将自己在思想品德课上学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孝文化;育人价值;中职学校;德育

实例分析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华大地上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历经几千年,内涵丰富,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孝文化”,它影响着历代的中华子孙的思维方式,成为人们的处世准则与道德判断的标准。孝文化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其所蕴含的“感恩、仁爱、忠诚、服从、和谐、责任”等品质是当代中职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三纲五常”的愚民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制”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观念、对圣贤的思想理念守成的文化保守观念等,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中华文明前进的步伐。因此,在传承中华孝文化过程中,我们应结合现实情况,以辩证的方法,有选择地传承和弘扬,在传统中华孝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内涵,让中华孝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勃勃生机,彰显其在品德修养方面的育人功能。本文探索将中华孝文化引入中职学校德育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华文化品格特征的优秀青年。

一、中华孝文化的内涵

《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明确地阐述了孝的三重内涵。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内涵,伦理道德的基础;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内涵,体现了孝与忠的结合;爱众亲仁则是孝的内涵的升华。(一)敬养父母,孝的伦理基础。中华孝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家庭伦理。孝道首先倡导的是敬养父母,其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养父母之身。这是为人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在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要求为人子女,在平时要多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父母生病时要悉心照料,如果父母不幸去世,要按时祭祀父母的亡灵。二是谨遵教诲、恭聆训勉,悦父母之心。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遵父母的教诲,用恭敬的心态,及时回应父母的呼唤,努力落实父母的命令,严谨遵奉父母的教诲;在行为习惯上要顺承父母的心意,努力改正和去除那些令父母厌恶的做法或习气,在处理兄弟姊妹的关系时要团结和睦,让父母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三是弘扬美德、劝谏过失,厚父母之德。为人子女,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弘扬和彰显父母的美德与教诲;如果父母在思想或行为中存在某些不妥当的地方,要善巧言语地予以规劝,当劝谏不奏效时,仍然要保持耐心和恭顺。若明知道父母有过错,不劝,陷父母于不义,也为不孝。(二)立身报国,孝的对象范围的扩大。在当代社会,对“忠君爱国”的理解,要去除“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专制和愚忠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和对领导的尊重与服从。童蒙经典《弟子规》从人们的日常行为入手,把忠孝立身立业贯穿在待人接物当中,体现在履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上。如在对待领导、长辈上,要做到“对尊长,勿见能”(保持谦虚和恭敬的态度),“路遇长,疾趋揖”(注意必要的礼节礼貌);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时,“见人善,即思齐”(努力向思想进步、业务精良的同事学习),“见人恶,即内省”(时时警醒自己,忠于职守,发奋工作),“事勿忙,忙多错”(耐心细致地完成各项任务,既不拈轻怕重,又不粗心大意),“过能改,归于无”(勇于正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失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等等。(三)平等爱众,孝的内涵的提升。“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也就是说对父母有爱心的人,对他人也会有爱心,不会对他人有恶心,对父母有礼敬的人,对他人也会礼敬,不会对他人怠慢。这就是孝道的迁移与升华,把对父母的孝升华为对他人的爱,以慈悲仁爱之心,普遍地对待所有人,与人交往要有平等心,待人接物要有恭敬心,对他人的善行善举要有随喜心,对他人的缺点错误要有包容心,对他人的帮助要有感恩心,等等。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弟子规》中所述的“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都蕴含着中华孝文化的“由己及人”的爱的迁移与升华,扩大爱的外延,爱的情感升至“博爱”的高度。

二、中华孝文化对当代中职生品德教育的育人价值

从以上中华孝文化的内涵中分析,中华孝文化中蕴含着感恩、责任、博爱、和谐、立志、忠信等道德品质,这些对当代中职生的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开展中华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爱己爱人、知恩图报良好品行。当前,部分中职学生情感意识淡薄,不懂感恩,以自我为中心,逃学、旷课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传承中华孝文化,在学生中开展中华孝文化的学习与力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培养他们对父母、老师、朋友、社会、国家的爱心与感恩心,激发他们对父母、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二)开展中华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这要求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基本技能,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并始终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华孝文化的“忠”与“孝”,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孝而忠,善事父母,忠于民族和国家。中职生正处在“三观”形成和即将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理想信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学校教育中大力倡导中华孝文化,发挥中华孝文化的育人价值,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树立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价值观。(三)开展中华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的立身处世准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一直注重对人诚实守信的培养,它讲求“童叟无欺,相互礼让”,“言必信,行必果”,把诚实守信置于为人处世的较高境界。因此,在学生中倡导中华孝文化,发挥中华孝文化追求诚信、注重品行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行、塑造学生的良好形象是非常有利的。(四)开展中华孝文化教育,有利于改善学生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在学校教育中面临着许多阻碍学校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如自私主义、享乐主义等动摇着学生的思想,使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导致不思进取、追求享乐等思想在一些学生中蔓延,这给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障碍。中华孝文化倡导温顺、礼让、宽容,恰是改善人间关系的油,是解决矛盾的调和剂,是构建校园和谐的助推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华孝文化传统教育,让学生领悟中华孝文化的真谛,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校园和谐与稳定,进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优美的校园氛围。

三、中华孝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应用

广西物资学校作为全国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全国职业教育德育示范基地,在学生德育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也做了不少的实践尝试。近年来,该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研发并开设以中华孝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具体如下:1.研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学校成立以德育课老师为主的课程研发课题组。首先,前期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广西物资学校先后到广东、山东等地的兄弟学校和传统文化机构学习考察,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教育效果分析。其次,开展本校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编写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设计活动及考核标准等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弟子规》为主要内容,其中又以孝道教育为首要内容,辩证地增加大量具有当代价值的古今孝道案例与故事。2.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每个班级均开设每周2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确保课时充足。课堂教学与课外力行相结合,设计《广西物资学校学生个人德行力行记录表》,要求学生每天从日常的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反思、内省与改过,力求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与其他德育课相比,这是一个创新的举措。3.开展“写一封家书”活动。在课程教学中,为检验“孝道”教育效果,广西物资学校开展“写一封家书”活动,布置每一位学生给父母写一封家书,由学校统一邮寄。学生通过写家书活动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关心父母,学会表达爱心。(二)开展多形式的具有中华孝文化。特色的德育实践活动。具体如下:1.开展专题中华孝文化导入教育活动。自2014年秋季学期以来,学校在新生各班中开展为期两天的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孝、礼文化”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和形式均围绕主题设计,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奠定思想基础。2.举行中华传统拜师礼活动。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孝文化的具体表现。根据传统仪式举行“拜师礼”,通过一系列隆重的程序及老师对学生在立志、担当、自信、勇敢等方面的祝愿与企盼,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及感激之情,激发学生立志奋发、自信担当的精神。3.组织师生参加“2016中国—东盟孔子文化周”活动。学校排练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艺节目,参与文艺晚会表演,组织师生观看晚会;安排师生参与文化周论坛等,让师生进一步感受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4.组织师生参与社会公益志愿者活动。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慰问,为孤寡老人和孤儿献爱心、送温暖,践行孝道,培养学生的博爱情怀。(三)中华孝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效果分析。为了解学生学习践行中华孝文化的实际效果,学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效果反馈,结果显示效果十分显著。1.收集家长对学生的“一封家书”反馈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变化。为了了解真实的效果,2015年秋学期末,广西物资学校设计了《家长问卷调查表》,对家长收到学生的“一封家书”的反馈作了收集。调查结果表明,95%家长收到孩子的家书,90%的家长表示看到家书“很感动”“很欣慰”,明显感到孩子“变化很大”,“长大了”。(下转第28页)德育论坛•理论博览具体体现在:(1)孩子懂得与父母友好的沟通了,叛逆现象减少了;(2)懂得了关心父母,懂得问寒问暖;(3)能够理解父母的付出,懂得感恩;(4)思想变得成熟,学会了反思;(5)不少家长反馈“孩子表示要痛改前非,认真学习,不再让父母操心,将来好好地工作,为父母争光”。这些变化说明,通过中华孝文化的学习与力行,教育教学是有明显效果的,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心性的成长,大多数学生学会了孝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对自己负责,学会了担当,思想行为日趋成熟。2.学生每日填写的《广西物资学校学生个人德行力行记录表》。在力行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按要求反思、改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不足,填写“力行表”,改变平时的不良现象,如乱扔垃圾、吃饭浪费、学习不认真等,在学习、纪律及同学关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自信心不断地增强。3.学生期末考核,写学习心得。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文化”,理解了“孝”的含义,懂得作为儿女应该如何行孝,对中华孝文化有了较为理性认识,增强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作者:陈小英 单位:广西物资学校

【参考文献】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传统文化建设;调研与建议

一、乡风不够文明,社会不够和谐

古路镇因曾是周边大竹县、邻水县、长寿县等地区通往重庆的古老大路而得名。步入21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文化建设铸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点工作接踵而至。在发展的新阶段,古路镇面临着巨大的发展落差:一方面,渝北区迎来了重庆保税港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开放开发的部级战略平台,加快了发展步伐,成长为重庆经济第一区,而古路镇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另一方面,属于重庆两江新区范围的古路镇紧邻重庆保税港区,发展前景良好,但目前开发建设尚未起步。在巨大发展的落差面前,古路镇存在多方面的发展压力,乡风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就是其中的压力之一,而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则成为其中的突出点。为此,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应运而生。

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起因有:

(一)慈孝文化建设是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有力举措

古路镇处于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二、三产业处于低水平起步,外出务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体上不丰富。调查显示,古路镇干部群众感到精神文化生活很丰富的为21.8%,比较丰富的为38.2%,而不丰富和不好说的近40%。为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慈孝文化建设,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新风尚的有力举措。

(二)慈孝文化建设是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不足的有效切点

古路镇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有哪些?调查发现,42.2%的认为是缺少活动地方和图书、杂志等资料;32.3%的认为是打麻将、打扑克“”等玩耍,普遍存在现象;30.6%的认为是缺少参加文化活动的机会;15%的认为是迷信鬼神,崇拜上帝;9.2%的认为感觉心情苦闷,可以说话的人少。可见,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的硬件投入普遍比较薄弱,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偏少。慈孝文化建设的开展,适时为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

(三)慈孝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载体

家庭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与细胞。调查得知,古路镇有8%的邻居家里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不好,甚至时常闹矛盾。在座谈和走访中了解到,前几年,因子女外出打工,时常出现家中老人无人照看的情况,子女与父母之间为赡养问题时常发生矛盾,甚至于诉诸法律,老父母状告子女,索取赡养费。查阅渝北区统计年鉴发现,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之前的2009年、2008年、2007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分别为85件、125件、143件,高于周边镇。古路镇采用以慈孝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得到高达84.4%的干部群众认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慈孝文化建设很有必要,十分重要。

二、唤醒慈孝美德,促进社会和谐

慈与孝的美德属于人伦至德,浸润中华民族数千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开始于2009年,发掘传统美德,赋予时代新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得普遍好评。调查发现,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一是领导强力推动,干部群众广泛参与;二是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凸显特色亮点;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与利益挂钩考核;四是开展系列活动,发挥感染作用;五是编写系列书籍,增强持久教育;六是修建系列建筑,营造社会氛围;七是大力宣传推介,强化传播力量。

调查发现,近年来,古路镇不断深化慈孝文化建设,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是生动形象的教育引导方式得到群众普遍欢迎。在慈孝文化建设,哪种方式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作用比较好?40%的干部群众认为是大力开展慈孝文化宣传,37.5%的认为是大力举办慈孝文化活动,24.3%的人为是大力提倡阅读慈孝书籍,20.8%的认为是大力处罚不慈不孝的人员,17.3%的认为是大力表彰慈孝模范,14.4%的认为是大力修建慈孝建筑,7.5%的认为是大力推介慈孝建设经验。调查发现,在慈孝文化建设的这些具体方式中,普遍希望采取正面积极、生动形象、务实朴素的方式。

二是留守老人的后顾之忧得到基本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家庭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新变化,古路镇与父母住在一起生活的子女也只有1/3多一点,但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普遍增强。子女们更加尽心尽力做好孝敬父母的职责,照看好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及时护送生病老人就医,基本解决了留守老人后顾之忧,实现了社会关心、子女孝敬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走访中与老人交谈得知,老人们生活有保障,生病有药吃,平常有钱花,节日有慰问,内心无隐忧,对子女无抱怨,对社会无牢骚,普遍感到幸福自在。

三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得到明显增进。从调查数据对比看,渝北区有12.6%—20%的调查对象感到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相处,而古路镇只占8%,比全区低4.6—12个百分点,说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和谐程度高于全区水平。查阅渝北区统计年鉴发现,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之后的2010年、2011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大为下降,均为3件,远低于周边镇,连续两年位居全区第一,成为全区刑事案件低发地区,表明慈孝文化建设达到了促进乡风文明,构筑家庭和谐,推动社会和谐的目的。

三、慈孝文化常驻古路,惠及渝北,助推发展

古路镇较为扎实、深入、广泛、持续的开展慈孝文化建设,已取得阶段性的初步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并纳入区党代会的报告之中,上升为全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予以推进。如何让慈孝文化常驻古路,惠及渝北,助推渝北区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古路镇要下硬功夫,增强慈孝美德吸引力

调查发现,对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有49.1%的人认为充满信心,有27.1%的人认为比较有信心,有9.8%的人认为信心不是很足,有11.6%的人认为不知道。慈孝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作,重在建设,尽管是增强软实力,但必须下硬功夫,使之逐渐系统化、规范化、经常化、群众化、普及化,真正成为渝北区文化建设中拿得出手、深感自豪的品牌。

在阵地建设上,结合新农村建设,纳入村居阵地建设的功能配置,设置设施设备健全配套的培训学习室、图书室、网络阅览室、排练室、演出场地;在人员上,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配备村居文化专员,负责组织、引导村居群众开展包括慈孝文化在内的文化活动;在组织上,按照社会建设和村居自治的要求,与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相互结合,组建自治慈孝评议组织;在活动上,既利用特殊节日开展日常慈孝活动,更要每年举行一次主题鲜明的慈孝文化建设展示活动;在经费上,加大经费投入,整合相关资金,配合使用,合力共举慈孝文化建设;在提升上,既发挥本镇干部群众的实践作用,也要借助外力,从慈孝核心的提炼、活动的策划、特色的展示、宣传推介、发展思路的深化、机制的完善等方面,不断研究深化,获得时代的活力;在建设成果上,每年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群众认可的实践成果、艺术成果、思想成果、制度成果,从而增进慈孝文化建设的发展后劲,同时也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吸引力。须知,慈孝之地,必是有德之地,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

(二)丰富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内涵,打造“慈孝渝北”

如果把慈孝文化建设推广到在渝北全区开展,调查对象普遍持支持态度,45%的人认为很有必要,41%的人认为有必要。渝北区自从2009年成功创建西部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区以来,连续以高分通过复查验收,城区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区的新目标相对照,与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精神文化需求的美好意愿相呼应,与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公共文化均等化的新要求相适应,建议可以将全国文明城区的建设范围扩展到全区各镇街,其内涵为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以慈孝文化为连接点,广泛开展慈孝文化创建,打造“慈孝渝北”,为“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建设提供软实力的“硬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

一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解决村居慈孝文化建设的阵地、设备、人员、经费、体制问题。二是通过区委宣传部等部门,统筹规划慈孝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创建、检查、评比、奖惩、研究、创作、普及、推广、教育、宣传等工作,以慈孝文化建设带动精神文明建设,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三是通过民政局等部门,创新村民或市民的自治组织结构模式,整合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组成为农村社区或者城镇社区文明工作,下设慈孝小组、综治小组、计生小组,由慈孝小组的牵头,发挥其慈孝治村的作用。因为这些工作无论是在农村社区还是在城镇社区,都具有示范引导、教育纠正的共同性,也正是群众文明水平的提升点所在。

(三)干部群众要提升慈孝品德,争当慈孝模范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本质是爱心,核心点是慈孝,即长辈的仁慈与晚辈的孝顺相结合、相互动,长辈或长者在家爱子孙,在外爱后生;晚辈或后生在家孝父母,在外敬长者,从而把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结合,成为人伦至德。

党的十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强化道德的源泉——慈孝,培养仁爱之心,对父母长辈要有孝敬心,对子女晚辈要有关爱心,对社会他人要有怜悯心,对学习工作生活要有责任心,对国家社会、自然万物要有感恩心,对天地宇宙要有敬畏心。

一是养成家庭美德,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在长辈面前做一个好晚辈,在晚辈面前做一个好长辈,成为一个家庭好成员,争当慈孝之家。二是遵守社会公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注重社会形象,重视社会信誉,遵纪守法,乐于助人,邻里和睦,成为一个社会好成员,争当社会志愿者。三是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先进性和纯洁性,自觉担当服务职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融入到爱党、爱国、爱渝北、爱社区、爱事业、爱人民、爱家庭之中,争当慈孝榜样,既做父母的好儿女,更做党和人民的好儿女。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D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2-11-18.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4

又到了该和学生一起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这课了,这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在中国古代史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本课介绍了我国历史发展到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孝文帝在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教材的编写意图上看,编者重点选取孝文帝不顾保守派的反对毅然迁都和迁都后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的改革内容,意在引导学生领悟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认识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启迪学生思考孝文帝的改革对现实提供了哪些借鉴。

但是这课内容距离学生遥远,如果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对这课进行教学,学生会厌倦,没有学习热情。焦虑之余,我突然想到在阅读袁腾飞的《历史是什么玩意儿?》时,袁老师曾称孝文帝是汉文化的“超级粉丝”,一个大胆的想法从脑海中蹦出来:把与学生感兴趣的“追星”话题引入本课教学,教学效果是否不一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会大大提高?我决定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我围绕教学内容对教学资源、教学策略和学情逐一分析,然后确定三维目标,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

一节课结束了,学生带给我太多的惊喜和思考。

惊喜一:新课任务完成宛如“行云流水”

上课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利用歌星何洁在我们宜昌万达广场举行新歌签唱会的场景!提出问题:同学们中有没有何洁的粉丝?还有其他的同学不是何洁的粉丝,那么你们有喜欢的明星吗?你们是谁的粉丝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一下子炸开了锅,尽管我事先做了准备,在网上收罗了很多自认为学生可能熟悉和喜欢的影视明星和歌星等,以及一些“粉丝”的信息,可是学生的回答仍然让我难于置信,不得不为自己狭隘的眼光而羞愧。学生心中的“星”涉及的行业太广了,有影星、歌星、球星、政客、作家、主持人等等,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看到争先恐后说“星”的学生,知道新课造势的效果已经达到,借着他们的兴奋劲儿,我告诉他们:在我国古代,也有一位“粉丝”,而且称得上是“超级粉丝”,想知道他是谁吗?学习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我们就会认识他!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我将学生带入了要学习的新课中,而他们是那样的充满期待!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思考三个问题:问题1、这位“超级粉丝”是谁?他喜欢的“明星”呢?问题2、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这位“超级粉丝”?问题3、这位“超级粉丝”是如何追“星’的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把文本阅读一遍,很快便回答出来:“超级粉丝”指的是孝文帝,追的“星”是指优秀的汉族文化。对于后两个问题,则通过下面的环节来完成。首先是“环境造就‘超级粉丝’”。这一环节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我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设置成三个填空题,学生根据课件显示的三个填空题独立思考并回答孝文帝成为汉文化的“超级粉丝”的背景:孝文帝成为汉文化的“超级粉丝”,从他个人来说,是从小就受到汉族文化的熏陶;从社会环境来说,是黄河流域的统一,以及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其次是“‘超级粉丝’‘追星’记”。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我设计的问题是:孝文帝“追星”的行动表现在哪些方面?问题这样设计让学生理解起来更简单直观,学生很容易就列举出迁都洛阳和要求鲜卑族说汉话、穿汉服、改用汉姓等措施。

惊喜二、学生思维犹如礼花灿然绽放

而这次教学,在经历“环境造就‘超级粉丝’”和“‘超级粉丝’‘追星’记”两个环节的学习后,我出示“改革前后的北魏”、“今天中国56个民族的名称”的材料,并出示两个问题:1、阅读材料一,思考孝文帝这位“超级粉丝”“追星”给北魏带来了什么呢?2、阅读材料二,从今天我国56个民族的名称中你有什么发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指出:今天的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有人说因为孝文帝的改革使得这个原本勇武的马背上的民族丢失了自己,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他必须为鲜卑族的消失负责。但是也有人说,孝文帝是盖世功臣,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看来一切都是“追星”惹的“祸”!同学们是怎么看的呢?原本我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满忐忑,没想到这一环节却成为课堂上最精彩的段落之一。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自发的分成了两派,唇枪舌战、你方唱罢我登场。肯定孝文帝改革的同学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民族矛盾尖锐。改革后北方经济明显有了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交流,缓和了鲜卑族与其他民族尤其是与汉族间的矛盾……而否定孝文帝改革的同学指出:孝文帝在“追星”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不知道在学习他人的同时还要懂得保护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以致于这个民族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孝文帝是鲜卑族的罪人,理应为鲜卑族的消失负责……眼看着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我的引导下砰然绽放,我及时指出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及时的提醒便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评价:生1、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大立场上看,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生2、鲜卑族并没有消失而是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鲜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特有贡献,孝文帝的改革应该给以肯定;生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汉族和鲜卑等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应该记住孝文帝这位少数民族改革家……尽管学生的回答还显稚嫩,思想也不深刻,但学生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材料提取信息,组织语言并大胆的表现出来,真的是颠覆他们以往在我心中的印象。

思考一:学生为什么有如此表现?

内容还是以前的内容,为什么与“追星”联系起来,学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呢?我想,是因为我的教学满足了学生关注的需要。在本节课中,我就亲自见证了这一时刻,以致于到现在,学生如数家珍般的列举他们喜欢的偶像时的情境还记忆犹新。

思考二、引流行元素于历史课堂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5

军屯新貌

村办公园在我省是一件稀罕事,更为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孝文化主题公园。走进号营村,路旁是以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百米画廊,村头是多彩多姿的号营村文化广场,广场边是郁郁葱葱的飞凤山,独具特色的“号营人口文化园”便建在飞凤山上。拾级登上飞凤山,由“孝”字组成的系列碑刻,镌刻着历代人口数的水泥凳,以婚姻家庭婚恋为主题的雕塑,以新旧二十四孝、花灯唱词版《弟子规》、《孝经》摘录等为内容的浮雕画板或楼亭逐一展现在人们眼前,使人浸润在浓烈的孝文化氛围中。

号营村位于普定县马官镇,古名阿九寨,为明初屯堡军号兵营驻地,故又称阿号营,后屯军垦荒落户,形成村落,改称号营村。由于该村在经济、文化、社会、党建工作等方面成绩突出,1997年即被省政府授予“小康村”荣誉称号;1999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办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又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时任副部长的刘云山同志曾亲自到号营村调研。该村还多次被贵州省委、省政府以及安顺市、普定县和有关部门进行表彰。

从2001年起,该村党支部书记肖国昌带领本村村民,通过自筹资金、自投劳力的方式,在本村的飞凤山修建了登山步道和阶梯,修建了观景台和楼阁,将该山建成一个村级公园,取名“号营山庄”。2011年4月,普定县决定由计生部门牵头,各部门支持,将号营山庄改建为“号营人口文化园”,工程于2013年4月基本竣工,为号营村增添了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亮点。“号营人口文化园”将该村的孝文化传统与现实的尊老、敬老、爱老、养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浓烈的孝文化氛围。

内修于心外化于行的

文化自觉

号营村孝文化氛围的形成并非刻意营造和渲染,而是内修于心外化于行的自然流露。在号营人的观念中,孝道本就是一种做人必备的品格,并不是一件用于炫耀的摆设,他们将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教育学习与娱乐活动、文化载体与文化内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平台、载体、内容有机结合。“号营人口文化园”作为一个主题公园,采用摩崖石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宣扬孝文化,将公园平台、艺术载体、孝道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我省首个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园中以“学步亭”体现父母的养育之恩;用十五块“孝”字碑刻展现孝道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变迁;通过五尊雕塑反映家庭孕育、呵护、成长、热恋、和谐;通过《弟子规》浮雕和名家碑林凸显“孝文化”的精髓;独具特色的花灯版唱词《弟子规》与原文对应成趣;二十四块浮雕与二十四张图画展示新旧二十四孝;在山脚修建有广场和露天舞台,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展示平台。每逢节日,特别是春节的初一到十五,天天有花灯表演,上百支花灯队伍进行表演比赛,其中大多是宣扬孝文化和家庭美德的节目。

“人口文化园”集平台、载体、孝文化为一身,不仅宣传了计划生育政策,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游园娱乐的过程中感悟了孝文化,使主题公园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孝文化教育基地。

历史、传统、现实传承有序。号营文化源于明朝军屯文化,至今已有600余年。由于该村居民大多是军屯后裔,祖先大都来自安徽、江苏、江西等地,加之军屯文化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于是受传统文化熏陶较深。从明清到民国,这种传统都得到有效传承。新中国建立后,号营村与其他地区一样,接受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改造,诸如庙宇、祠堂之类的文化遗存被拆除,但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意识并未被抛弃。号营虽是农村,但爱好书法绘画、吟诗作对的大有人在,行走村中,但见农家门框上贴着“人世间诗书最贵,家庭内孝悌为先”、“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春联,可见孝文化在当地深入人心。号营村有一支地戏演出队,最常演出的就是《薛仁贵征东》等忠孝戏,宣扬的主要就是传统道德观,这些观念中包含着许多孝文化内容,这对于号营村孝廉文化的形成无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历史的传承延续连绵,将古代与当代联系在一起,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与我省大多数地方相比,号营文化与传统的历史联系更加紧密,颇有“礼失求诸野”的感觉,号营孝文化的根基更加扎实,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学习、教育、娱乐相得益彰。文化不是一代人能够形成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孝文化教育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代代积累的结果。号营村历来重视教育,历史上私塾教育很发达。私塾教育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除了教育学童们知书达理,更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百善孝为先,孝道是八德之首,私塾教育无疑对号营的孝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形成了重视孝道教育的传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该村就提出了“教育立村”的发展思路。1996年,村民集资十六万元修建了村小学,开贵州集资办学之先河。为吸引优秀教师,村里还建房分给学校的优秀教师居住,使这个人口不多的小村,如今已走出了280多名大学生、40多名中专生。由于重视教育,该村村民道德法律意识较强,违法现象较少,多年未发生偷牛盗马行为;由于重视弘扬孝文化,村内家庭和睦,邻里相扶,鲜有虐待公婆现象发生。

“我家媳妇正真好,孝敬公婆很周到,夏天为我买衬衣,冬天为我缝棉袄,饭菜做得合口味,常买水果和蛋糕,我若受凉得感冒,买药请医到处跑。”

这是号营花灯节目《夸媳妇》的唱词,表演者以公婆的口吻夸赞儿媳妇的孝顺。另一出叫《赞公婆》的节目则反过来,以媳妇的角色赞美公婆。花灯戏是号营村最有群众基础的文化娱乐活动,相对稳定的花灯队伍有十余支。花灯表演在号营有巨大的参与群体,深受村民喜爱,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乐此不疲。新花灯不仅剔除了旧花灯低俗的内容,还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载体,在宣扬孝道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号营村尊师重道,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花灯艺术活动,改变了曾经热衷于“打石头龙” 的恶习,也把人们从麻将桌上吸引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来,这对于号营村的社会和谐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经济、文化、社会同步发展。号营村重视经济发展,从事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工副业的有400余人。在农业方面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种植规模约450亩,纯收入180万元;种植经果林400亩,年收入30万元,待果树进入全面产果龄,收入将大幅提高。由于重视发展多种经营,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62元。2013年,号营村与邻村共同种植500多亩万寿菊,使该村与邻村的田野一片橙红,煞是动人好看,带动了旅游观光业的发展,使该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农业抓旅游示范点”。万寿菊的丰收,既发展了旅游观光,又为生产珍贵的食品添加剂菊黄素提供了原料,为农户增收100多万元。

号营村并非单纯重视经济发展,更愿意将经济收入投入到文化事业建设当中,这是许多已致富农村做不到的。他们集资16万建学校、为教师修建住房,集资200多万修建号营山庄,都体现出办公益文化事业的极大热情,这种热情得到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坦桑尼亚总统菲利普・曼德拉在参观时还在飞凤山种下了象征两国友谊长存的纪念树。据估算,2014年到号营人口文化园游玩的游客有3~4万人,从2001年起累计已达到30万人次。

每逢年节,号营村都会举办花灯、地戏、山歌等比赛,在表演会场,老人们被恭敬地请到会场,胸带红花坐在最中间的位置,享受尊贵的待遇,村两委还免费为老人们提供食物;村里经常对五好家庭、孝顺媳妇、孝顺儿女进行表彰;在村规民约中规定必须尊老、敬老、爱老、养老,对不孝行为要进行经济处罚,使该村的孝老文化得到张扬。

抓经济、办文化、建社会,使号营村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进村路、连组路、连户路、排水沟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全村480户人家安装了自来水,年久失修的600米河堤得到修复,新建了村办公楼,数字电视网络全村开通,生活垃圾实现“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提高。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使号营村呈现出邻里和谐、母慈子孝、生活健康、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村民生活较为富裕的局面。

大力倡导孝文化建设

在广东视察时说:“我们决不可抛弃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德向善,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唐太宗说:“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国,忠於其君,战陈勇,朋友信,扬名显亲,此之谓孝,具在经典。” 大意是说,秉承孝道的人,善待父母,严格管理家人,遵守国家法度,忠于君主,在战场勇往直前,对朋友讲究诚信,张扬自己的美名为祖先增光,这就是孝道。这与《礼记・大学》所说: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相通。在今天,我们也可以说:小孝家、中孝职、大孝国。一个人只有孝敬长辈、忠于职守,才会忠于自己的国家。反之,我们很难相信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会成为心地善良、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忠于国家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孝文化建设的意义的确可以上升到国家的高度。从号营村及邻近村的调研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五点启示:

行为养成抓小。“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意是说人的行为模式是从小养成,所以孝文化建设必须从幼儿抓起。与号营村邻近有个黄桶村,该村有一个“孝廉幼儿园”。该园为私立幼儿园,已开园三年,教学以《弟子规》为主,辅以唐诗宋词的学习。开园之初,人们并不理解为何将幼儿园取名“孝廉”。但孩子入园之后,孝廉幼儿园的孩子的确更懂礼貌更讲理,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

文化建设亦早。从现实角度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 这标志着我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之列。由于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社会养老体制还不完善,在“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十分普遍的情况下,养老问题必将成为我国社会治理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然而,养老并非单纯的吃饱穿暖,而是包括物质养老和精神慰藉并重的综合养老,仅仅解决经济问题并不能完全解决养老问题。正如曾子所言:“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只养亲而不敬孝,只是初级的养老。只有弘扬孝道,建立一种以孝文化为依托,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情况下,发挥孝文化的作用,才能解决精神养老问题。

精神塑造重励。孝道小可以安家,中可以安世,大可以固国。然而,孝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鼓励。普定县每年“三八节”都要评选“孝顺媳妇”、“孝顺儿子”;定期评选“五好家庭”;今年还在全县开展了“十星级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该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孝老爱亲、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这也反映了普定县高度重视“孝文化”建设。普定县通过一系列评选活动,激励大家争当敬老爱老的模范,增强了老百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起到了正面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文化体系重构。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内生于历史,这些文化当中有许多举世公认的精华,至今也还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传统文化中并非只有精华,也有糟粕。说:“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在调研中我们也感受到事物的两面性,在保留了较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落后的习俗。比如,土葬习惯、丧祭习俗、人情送礼、卫生习惯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

领导干部带头。领导带头,“就是要从各级领导干部抓起,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风气。领导干部地位重要、引人注目,其言行往往会对所在地方的风气产生很大影响,要认真按照同志的要求,多读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以自己的带头推动全社会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孝道教育;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26-02

我国道德文化体系是在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伦理道德以“忠、孝”即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顺为根本,并以此来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孝”在我国伦理思想观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孝道教育为突破口,从培养学生的孝道素质着手,强化他们的道德修养,是当前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实施孝道教育的重要意义

儒家把子女对父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道”的高度,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汉代以后把“孝”捧到了天上,荒谬地提出愚忠、愚孝的所谓“三纲五常”,“”中又践踏孝道,大批传统道德,这些都是强加在纯真的孝之上的历史尘 埃。现代社会,研究孝道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对国人的处世哲学、道德修养、人格塑造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应该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和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1.和谐社会的建设凸显对孝道的需要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可以囊括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甚至包括宇宙层面中一切理想的状态和正面的价值,包含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公平正义,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敬,以及个人的良善仁爱、道德礼义等诸多价值。孝道文化的内涵与和谐社会的内涵有诸多相通相近之处,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效忠国家的人。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国之忠臣大都是孝子,可以说孝道是和谐的起点与基础,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浓厚的孝道氛围。

2.实施孝道教育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维系社会安定

从古至今,家庭都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关系的和睦温馨与否,关系到国家、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特别是我国即将成为人口老龄化大国,社会的养老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如果没有解决好社会养老的问题,很容易造成社会动荡,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子女怎样赡养老人、如何尽孝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如果子女晚辈都能孝顺父母、长辈,形成良好的孝道氛围,会使社会环境更趋安定和团结。因此,推崇家庭伦理道德,发扬孝道文化,加强以“养老”、“尊老”、“敬老”为重要内容的孝道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3.开展孝道教育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加强孝道教育对于健全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孝道教育是要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理解、体贴和敬重父母和长辈,以报答父母的养教之恩;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可以促使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增强,从而能自觉自愿地对父母尽孝,履行自己作为晚辈的责任与义务;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爱心、感恩心和责任心。这些都是构成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有利于自身成长成才、实现自我理想、体现自身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现状研究

我们对海南大学三个校区1000名学生进行了“当代大学生孝道实践及高校孝道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海南大学学生的孝道观念、行孝现状以及学校孝道教育现状差强人意,有进一步推广和加强的必要。

1.大学生孝道实践的基本现状

从统计结果看,大学生践行孝道的主流表现是积极、健康的。在孝道意识方面,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孝道知识,有了较强的孝道意识,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孝道文化,并有意识地自我培养孝道精神,进行积极的行孝准备;在照顾父母、情感慰藉、给父母优先享用权等方面,学生正面肯定的回答比例比较高。但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孝道缺失的现象。比如在处理与父母矛盾时,有5.6%的学生选择了经常会对父母出言不逊,有4.1%的学生选择了会指责与横加干涉父母的生活习惯;在成就父母期望方面,有三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少或从来没有以父母的满意度作为自己上进的动力,有一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少或从来没有努力取得成绩让父母自豪(见表1)。着表明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很少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也没有主动了解父母和长辈的内心需要和压力,忽视了对父母和长辈精神上的关爱,而这种精神上的交流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表1 大学生孝道实践的基本现状

2.当前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基本现状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孝道教育仍未受到足够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过分专注于道德的理想性与先进性和用崇高而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学生,而事实证明,这种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尽快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的思想过于急功近利,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此次调查表明,学校在开展孝道教育方面效果较差,甚至几乎没有开展(见表2)。从调查结果以及对其他一些高校思想教育战线工作人员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孝道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缺乏开展孝道活动和宣传的平台,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学校领导和老师也都没有意识到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形成可持续的教育机制,直接的结果是孝道教育的缺失。

表2 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基本现状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途径与实践

1.以理论教育为导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孝道理论教育,通过底蕴深厚的孝道理论以及形式多样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孝道教育,让大学生全面理解我国的孝道文化,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孝道,摒弃孝道中不合理的内容,发扬孝道中科学、合理的精神。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要充分把握好孝道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各课程特点,把孝道知识渗透进课程教学中,既能充分体现课程优势,又能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孝道教育的效果。

2.发挥“体验式教育”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

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体验与实践是紧紧相连的,通过体验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了解孝道,从而加深对孝道文化的体会与感知,促使大学生把孝道理论认识转化为现实行孝行为。要做好体验教育,第一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生活体验、社会感知,了解我国的践行孝道的现状,理解孝道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第二要让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行孝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行孝的重要性,让他们正确认识孝道,建立行孝意识,做好行孝准备;第三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父母和长辈的艰辛,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孝顺长辈。

3.构建高校领导重视、教师导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孝道教育机制

加强高校孝道教育,领导重视是根本,教师导引是前提,学生参与是关键,建章立制是保障。造成当前高校德育中孝道教育相对缺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真正认清孝道教育对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真研究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难以把孝道教育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建立由学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的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任课老师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孝道教育,让高校孝道教育充分体现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使孝道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并充分利用和发挥共青团、学生会以及社团组织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孝道教育的目标。

4.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孝道教育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能够综合地、全面地作用于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和人格培养。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起到丰富学生生活、调节和激励学生行为、培养和激发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及自我完善的作用,因此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孝道的宣传和教育。比较好的做法是在校园内树立孝道宣传纪念碑、出版与孝有关的学生读物、开展校园孝道知识竞赛及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与孝道知识的紧密接触中,受到孝道文化的影响,更好地理解孝道精神,增强孝道意识,掌握科学合理的行孝方法。

5.树立楷模,为学生行孝提供方向指引

在孝道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一系列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外,树立榜样、表彰先进、掌握行孝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可忽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孝道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正面榜样,如湘潭大学学生杨怀保为了就近照顾病痛中的父母,带着父母上学的故事,就具有很强的教育和示范意义,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 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和灵魂[5]。在新的时期,高校应将传统孝道思想进行积极的现代转化,探索新型孝道文化在学生德育中的应用,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改进学生德育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各方面综合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宝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N]. 人民日报, 2012-02-21.

[2]王芝兰. 当前我国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济师,2007(7).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孝道教育;幼儿;教学方法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孝文化是我国古往今来永恒的经典教育。一般来说,一个懂得尽孝的人都是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因此,孝道教育应该从幼儿阶段就开始抓起。良好的孝道教育可以促进幼儿从小就对父母、对家庭怀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还可以培养其亲社会的行为。

然而现在的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父母都把最好的给孩子,可是孩子们还是不知足、不领情,甚至为达不到要求感到委屈,根本不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父母的辛苦。父母平时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稍有点头疼脑热,就心急火燎地求医问药。而自己病了,孩子竟想不到给父母倒上一杯水,实在令人心寒。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自然也不会将心比心,关心体贴父母。

出现这种现象,也不能全怪孩子,做父母的也有责任,那就是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而幼儿园受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只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忽视伦理教育和家庭德育。同时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呈现三代人的“一二四”金字塔形,孩子处于金字塔的最顶端,几代长辈众星捧月,享受着“王子”“公主”般的服侍和呵护。在这种“博大无私”的爱中,淡漠了幼儿的回报意识,堵塞了幼儿的回报渠道,从而使他们养成心安理得地享受爱,而不懂回报爱。

雨果曾说:“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引导他们正确地接受爱,更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种撒播爱和孝的种子,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回报爱。我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孝道:

一、借助交谈引导幼儿懂得孝

我首先创设“接受爱,回报爱”的情境,通过提问、讨论、引导、交谈,让孩子懂得孝敬关爱父母,不仅仅只停留在物质上,还要从精神上关心父母。比如情境课“给爸爸洗袜子”和“给妈妈吃点心”等,让幼儿在生动真实的氛围中,慢慢融化对“孝”字的理解,尝试着去爱、去孝。为了巩固理解并把孝落实在行动上,我给小朋友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做一件表达孝心的事,第二天把自己的“孝心故事”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以达到进一步强化孩子“孝的意识”。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孝道教育活动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孝道教育活动。例如:经典孝道文学作品诵读大赛、孝道主题活动、工艺孝道行动等,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到养老院或社区里搞敬老活动等,通过这些孝道教育活动,让幼儿体味爱与被爱的情感体验,增强实践孝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引导幼儿以父母为榜样孝敬长辈

电视上有一则孝道的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亲自打水给老母亲洗脚,她的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端了半盆水请妈妈洗脚。广告词温馨提醒:上行下效。父母是幼儿孝道的启蒙老师。父母要从自己做起,孝敬父母,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孝道形象。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从观察到模仿实践孝道,逐步培养孝敬父母的品德。家庭可以配合幼儿园“给父母洗脚”的孝道教育活动,爸爸妈妈给爷爷奶奶洗脚,孩子给爸爸妈妈洗脚,在给父母洗脚的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母爱的伟大。

四、播放孝道故事和视频教育幼儿

陈红的一首《常回家看看》打动了无数老人的心,打动了无数子女的心,可以给幼儿播放,并教会幼儿唱。幼儿园也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关于孝道的动画片,如,《二十四孝的故事》等。在观看结束后,可组织幼儿谈观后感,通过古今的孝文化浸润,增强幼儿和父母的感情。

五、利用传统节假日传承孝道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包含着孝道的内容。我经常在传统节日来临之前,给幼儿讲解节日的来历、风俗等,并在班里分角色演情景剧,表达对父母的孝,这样他们就会在节日按部就班地回报给父母。比如:在父母的生日,表示祝贺并送生日礼物;在母亲节、父亲节,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在中秋节,与父母一道回家探亲、送月饼等等。

六、通过布置孝道家庭作业让幼儿行孝道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典型宣传高校软实力

一、创新思路,弘扬孝道,培育发现典型

谭之平是在中华孝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是湖北职院一大批感恩典型中的杰出代表。湖北职院道德楷模中,教师有50年无怨无悔照顾疯妻的魏迪仁,校友有全国首届十大孝亲敬老楷模余汉江。湖北职院涌现谭之平、魏迪仁、余汉江等楷模人物,并不是偶然。出现这些道德楷模的必然性,是由孝感实施中华孝文化名城战略、湖北职院推进中华孝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等因素决定的。

1、人文底蕴。湖北职院地处全国著名的孝子之乡。五百年前,位于湖北职院的文昌阁曾培养了一代名儒、康熙皇帝的老师熊赐履;一百年前,在张之洞倡导的“湖北新政”潮流中,孝感工业学堂于1904年在文昌阁中成立,培养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石幼年、王华章;新中国成立前,从这里走出了郭述申、胡锡奎等。无论是文化名人,还是革命功臣,孝文化始终在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烙印。长期以来,湖北职院发掘孝感厚重的人文积淀,发掘中华孝文化资源,把校史教育与市情、省情、国情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扎根区域经济,弘扬传统文化,注重典型引路,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综合素质,激励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先进典型的涌现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2、中华孝文化研究。湖北职院开展中华孝文化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是国内最早开展中华孝文化研究的高校之一。进入21世纪,湖北职院发起成立了国内最早注册的以中华孝文化研究为宗旨的省级学术机构――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拥有海内外专家学者三百人,开展了系列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活动,推出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和中华孝文化文学通俗读物。湖北职院以中华孝文化育人,将中华孝文化引入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品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理念和创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实现了中华孝文化与高等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先进典型的涌现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3、中华孝文化实践。湖北职院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开展感恩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小孝与大孝结合起来,将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十分注重中华孝文化的实践,成立了中华孝文化讲师团、湖北职院义工社等组织,逐步形成了“结对帮扶空巢老人”、“结对帮扶残疾家庭”、“老年护理”、“科普宣传”、“科技下乡”、“健康体检”、“义务家教”、“家电维修”、“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心理咨询”、“家庭理财”、“义务导游”、“无偿献血”、“文化进社区”和“法律维权”等系列工作品牌。从1999年起,每年开展“感恩之星暨孝老爱亲楷模”的评选表彰活动,举办颁奖晚会和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全校“感恩之星暨孝老爱亲楷模”评选表彰活动已举办了九届,共表彰了1000多名感恩之星、200多个感恩先进集体。谭之平2005年进入我校学习,2006年被评为全校第七届感恩之星暨孝老爱亲楷模。湖北职院感恩之星暨孝老爱亲楷模评选表彰活动已成为全校师生参与面最广、认可度最高的人文盛典,成为先进典型脱颖而出的载体和平台。

二、深度挖掘,准确定位,总结提炼典型

高等学府要成为文化的高地,培育典型责无旁贷。典型宣传的意义,在于其精神对社会公众的激励、示范、引领作用。要遵循典型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总结提炼先进典型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性、突出的先进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1、全面挖掘。谭之平2005年进入我校学习,她同时是湖北职院报社的一名学生记者,2006年由湖北职院报社推荐选送,被评为全校第七届感恩之星暨孝老爱亲楷模。在当时的申报材料中,她带着继母上大学的事迹比较突出。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对她的事迹进行了全面的挖掘,把她的家庭变故、辍学打工、创业致富、重返校园、乐做义工等事迹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共4万多字,初步勾勒了典型的轮廓。

2、生涯规划。对每年评出的全校十大感恩之星暨孝老爱亲楷模,我们都安排老师对其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谭之平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在湖北职院报社的工作也十分努力。在她被评为感恩之星暨孝老爱亲楷模之后,我们安排三名老师对她进行个案指导,从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对她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让她把社会实践的重心从湖北职院报社转移到湖北职院义工社,让其自强、孝悌、感恩的品质展示得更加充分。

3、研讨提炼。谭之平事迹的时间跨度长,亮点比较多,她的事迹中感人至深的核心点到底是什么?为此,我们多次举办谭之平先进事迹研讨会,同时,还以各种方式征询了孝感市四大家领导、省教育厅专家以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等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将谭之平精神的内涵概括为“自强不息、孝老爱亲、感恩奉献”。

三、整合资源,科学策划,宣传推广典型

高校的任务归根结底是育人。一所高校培养出一些让世人铭记于心的先进人物,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要把尊重宣传规律和尊重新闻规律结合起来,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三年宣传计划,明确宣传的基调、主题、风格,掌握宣传的广度、深度及节奏,形成舆论合力,全力宣传推广先进典型谭之平。

1、校内宣传与校外宣传相结合。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我们利用校内宣传资源,运用网站、报纸、电台、橱窗、黑板报等形式,对谭之平与湖北职院义工社进行了广泛宣传。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校外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从不同侧面报道谭之平和湖北职院义工社的事迹,力求人物宣传体现高度、深度和厚度。

2、推荐表彰与领导批示相结合。对于校园道德楷模谭之平,我们积极推荐其参加市级、省级、部级的评比表彰活动。2007年10月,谭之平被评为孝感市第四届十大孝子暨孝老爱亲楷模;2008年4月被评为“孝感市十大杰出青年”、被授予“湖北省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称号;2008年5月被授予“湖北五四青年奖章”金奖、“湖北省自强不息、感恩奉献优秀大学生”称号;2008年8月被授予“全国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称号;2008年10月被评为首届“荆楚孝老爱亲楷模”;2009年1月被评为“全国第三届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2009年1月被评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9年9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与此同步,我们积极呈送新闻报道稿给各级领导。2007年以来,中共孝感市委书记黄关春、市长梁伟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栾春海、副市长黎虹就湖北职院校园文化、谭之平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2008年3月,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张昌尔就谭之平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200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刘云山就谭之平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

3、新闻宣传与社会宣传相结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集中报道作用,分别组织了市级、省级、中央新闻采访团来校集中采访。遵循“一个人物、一所高校、一座城市、一种文化”的采访路径,将新闻采访置于孝感这座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大背景下,精心设计采访环节。与此同时,采取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让谭之平和她的团队走进人民群众之中,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适时组建谭之平先进事迹报告团,自2007年下半年来,报告团先后在湖北、广东、广西、北京、河北、山东、上海等地作巡回报告,走进高等学府、中小学校、金融系统和政法系统,介绍孝感发展,讲述感恩历程,弘扬中华孝道,全国各地的掌声和泪水彰显了中华孝文化的无穷魅力。

四、优化环境,建设平台,发挥典型效应

崇文重德、人文关怀是高校的神圣使命。充分、持久地发挥典型效应,是典型宣传工作的目的。先进典型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要关心爱护典型。为了增强先进典型的生命力,我校建设平台,优化环境,发挥先进典型谭之平持久的影响力。

1、建设“湖北职院义工社”团队。有了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义工的行列,目前湖北职院义工社会员达8355人。我们加大了对湖北职院义工社的支持和管理力度,聘请了五名中华孝文化专家作为义工社的指导老师,在办公用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义工社配备了办公场所,加强了义工社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支弘扬中华孝文化的优秀团队,培养更多的谭之平式的好青年。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9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

石璜镇因地制宜、整合资源、设计载体,在前几年启动了乡风评议活动试点工作,注重乡风评议活动的实效性,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取得了积极效果。

1、乡风评议虚功实做。在试点村根据实际开展教育活动,将“八荣入耻”内容制成精美的牌子,摆在村里的醒目位置,利用黑板报定期宣传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要求,举办“知荣辱、树新风”的专题讲座;制作了“八荣八耻”拍手歌等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发给村民,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使农村群众明辨荣辱、是非、美丑、善恶,认识不良习惯、习气、风俗的危害,增强村民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村“两委”、老年协会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道德风尚评议会,由群众推荐、村委会选聘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威信较高、说理能力强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担任评议员,通过定期或根据需要组织开展活动,结合当前风、奢侈风、迷信风有所蔓延的实际,摆事实,讲道理,论危害,树正气,努力形成知荣辱、树新风的良好环境。

2、农民素质整体提升。要想促进乡风文明,必须抓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大力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整合农广校、农技校、远程教育等现有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方位、多领域地提高农民务工技能和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供智力支持。截止目前,已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五期200多人次,有组织转移劳动力100多人,组织文化下乡活动10多次,向农民赠送资料、书籍2000多册。通过这一系列培训活动,全镇农民整体素质有了较快提高。

3、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大力鼓励业余文艺团体,以身边的先进人物为创作原型,认真创作出文艺小品,大力宣传“我身边的文明榜样”新风尚。同时,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采取演讲、相声和街头宣传等活动,开展文艺演出和秧歌、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形成遵守道德礼仪的氛围。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二、弘扬孝文化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奉献爱心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广大农村有所淡化,不赡养父母、婆媳不和、邻里纠纷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有关调查显示,45.3%的老人与儿女分居,其中三餐不保的占5%;67%的人小病吃不起药,86%的人得了大病住不起医院。60岁以上的老人中,只有8%的人精神状态良好,22%的人精神文化生活仅限于看电视或者聊天。调查还发现,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其中在老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后,因儿女的嫌弃和拒绝被迫独居的比例很高。在农村看到的普遍情况是,吃的最差的是老人,穿的最破的是老人,住的最简陋是老人,在地里干活、照看孙辈的也多是老人。这些老人不是村里的“五保户”,也不是民政救济对象,只是因为儿女不尽孝,他们才成了“三不管”,其生活境况甚至不如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

究其原因有三点:

1、孝德观念淡化。农村中青年农民对上一辈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淡化。认为尽孝就是父母没饿着的思想观念较普遍。有的自己没致富竟然怨父母;有的把赡养年迈家庭老人视为额外负担。专家认为,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对下一代孝文化教育的缺失,更引发孝文化的断层危机。尽孝固然需要钱,但更重要的是凭心,父母的物质生活应改善,但老人更渴望精神上的抚慰。

2、宣传教育弱化。与物质文明发展的强劲势头相比,一些农村对传统道德的宣传和倡导明显是滞后的。现在很多农民因经济拮据而精神苦闷,因传统道德的丧失而失去了精神信仰。农村的孝德教育也几乎是空白。在走访中很少见到利用黑板报、标语等宣传工具进行孝德教育宣传。另外,农村老人的儿女不孝突出表现在儿媳妇身上。

3、约束机制虚化。孝文化建设的社会参与面不大、覆盖面不广,目前还没有一套对重孝、行孝的优秀典型代表进行激励的机制,鼓励的力度不大。谁家儿女不孝或虐待老人基本上没人管没人问。怕得罪人的心理,表现在各种村级组织和村规民约对那些不孝的村民没有丝毫的约束力。“孝心”有好报,“孝子”得“善待”,“好人占多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三、建设孝文化的对策措施

弘扬孝文化,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大力弘扬倡导孝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德政工程来抓。在思想上重视孝文化,在工作上推进孝文化,在生活中践行孝文化。

1、加强领导,形成凝聚力。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积极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协调、指导各村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及各项活动开展;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投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参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使乡风文明建设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2、加深宣传,形成亲和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文学作品的作用,宣传社会上涌现的各类孝德典型。以好的作品鼓舞人,以好的行为引导人,逐渐形成好的社会氛围。农村要把“孝道”的宣传列入经常性内容,通过村阅报栏、民间风俗等与群众相贴近的形式进行宣传,使这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教育部门要编写乡土教材,把孝亲敬老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开孝德课、行孝德事,定期开展为老人洗一次脚、梳一次头等感恩活动,每年组织评选校园十大孝星、孝亲敬老标兵等活动,弘扬社会正气。使孝德文化进家庭,进学校。文化部门要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的理念,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引导群众主动挖掘、保护和开发民间传统的孝 文化,组织演出表演孝文化的文艺节目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

3、加大督查,形成约束力。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管、相关部门主抓、全社会配合”的齐抓共管、与时俱进的好机制。完善村规民约,真正发挥规章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建立健全督查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乡风文明建设落实情况进行巡查、指导,经常性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阶段性评估和督查。充分发挥农村老人协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组织在监督、协调子女尽孝方面的作用,及时裁处因子女不孝而产生的纠纷,化解一些矛盾,以此作为维权执法的一个补充。在新农村组织建设中,把“孝道”作为一项衡量标准,明确提出不孝敬老人者不能担任村级干部,不能入党,并把是否孝敬父母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使“孝道”时时处处渗透,真正让孝道弘扬成为新农村进一步走向文明化的标志。

参考文献:

[1]何国英.嵊州市构建和谐文化的实践与思考.新华网浙江频道,2006.

孝文化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孝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90后”大学生的孝观念呈现出积极方面,同时也存在着孝行缺失问题

在当前经济繁荣富足,政治民主平等,文化多元开放,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90后”大学生的孝观念呈现出认同孝观念、注重精神赡养,以及对传统孝观念批判等积极方面;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孝观念情感淡薄、孝知与孝行脱节、孝行缺失等问题。

注重精神赡养,孝观念内涵理解的现代化。“90后”大学生对于孝观念内涵的理解,由传统的以物质赡养为重转化为更加关注对父母的精神赡养。“90后”大学生倾向与父母人格和地位上平等,认为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更多地体现在精神赡养:一方面,子女要经常与父母谈心,不仅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更要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子女还要注重强身健体,不让父母为了我们的健康而忧愁;子女要注重完善品格,不让父母因我们的品格缺失而感到耻辱。

主体性增强,传统孝观念遭遇解构。在传统家庭生活秩序中,“无违即孝”曾经被人们长期奉行,“父母在不远游”的孝观念一直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注重个性的张扬,追求自由的选择,崇尚思想的解放。表现在想问题、做事情时更多从自身出发,不再处处以父母为重。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生育后代更少与孝道相关,更多与自我的情感需要和人生完善相关。传统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知行不一,孝观念和孝行为出现偏差。尽管当代大学生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但是行动表现却并不一致,即出现了知与行脱节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将行孝止于嘴头,而非付诸行动,没能实现思想自觉与行为自觉的统一。例如,个别大学生与父母交往中,态度恶劣,顶撞父母,对于父母的意见完全漠视不理,我行我素;个别大学生荒废学业,在学校“混日子”,辜负父母的期望;个别大学生在物质方面对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认为一切理所当然。

个体认知规律、家庭结构变迁、高校孝德教育、社会价值多元共同影响“90后”大学生孝观念

个体认知规律的作用。由于“90后”大学生处于从感性直观认知向理性抽象认知的转变,对孝观念的批判性认同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方面,从感性认知来看,大学生在与父母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孝的习惯性感知,愿意听从父母教导、按照父母设计的人生路线前进,这奠定了大学生对孝观念的基本面向。另一方面,从理性认知来看,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判断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自我独立意识增强,不仅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甚至绝对顺从。

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传统社会,是一种“上有老下有小”的垂直家庭结构,孝是一种主体间的精神秩序,体现了血脉关系的继承与延续。父母之于子女,承担养育、教育和监护的责任;父母之于祖父母,承担赡养、孝敬和守护的义务,父母靠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式,影响着下一代孝观念的形成。在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家庭重心由“老”转向了“小”,“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和祖父母对其疼爱有加,家庭教育往往呈现出只顺不教的状态,弱化了当代大学生对孝文化的传承。此外,传统“四世同堂”大家庭向现代核心家庭的转变,减少了“90后”大学生父母身体力行、以身示范进行孝德教育的机会。

高校孝德教育的缺失。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是高等教育中德育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重智轻德”,在思想上对孝德教育重视不够,而且在教学设置上缺少培养大学生孝观念的环节,如孝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被忽视、在教育内容上缺乏、在教学课时安排上过少、在组织孝观念实践活动方面缺位等。

社会价值多元的冲击。当前社会处于深刻变动时期,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的强势主导、西方思潮的蜂拥传入、大众传媒的传播错位,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文化偏好相互碰撞相互共存,“9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体系尚未定型,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和冲击。比如社会氛围的功利化、浮躁化,使家庭关系中原本温情脉脉的关系被附上一层利益的面纱。个别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的不良影响,把尽孝视为一种经济利益的计算工具,孝道成为金钱交易的“物品”,由此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紧张、疏离与冷淡。

如何在新形势下对孝观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

一系列传统的旧的孝观念遭遇解构,现代的新的孝观念正在生成。如何在新形势下对孝观念M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高校具有培养高尚人格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课堂教育为基础,完善大学生孝观念认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规范教育、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让孝敬父母的基本道德要求入脑入心,让大学生自觉守护善待父母的良知,常怀感恩父母之心,担当孝敬父母之责;让孝敬父母的基本法律规范内化为行为遵循,教育大学生对“常回家看看”等道德规范应有基本的常识性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孝观念认知,并转化为现实行动指南。

以情境教育为载体,激发大学生孝观念情感。首先,要充分发挥父母身教示范作用。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话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其次,要重视网络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一方面,正面弘扬社会上行孝人物的先进事迹,以情境再现的方式引发大学生共鸣,触发大学生的真情实感,形成榜样效应;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不孝”负面新闻,媒体要引导大学生理性分析,明辨是非,为培育大学生孝观念、履行孝道义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坚定大学生的孝观念意志。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实践育人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孝观念培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并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增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同学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强化孝观念。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孝观念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去敬老院陪老年人聊聊天,为老年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大学生参加一些以孝为主题的社会公益组织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坚定行孝的意志,促使他们勇于承担责任,为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评价体系为导向,落实大学生孝行为。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检验大学生“质量”是否过关的基本工具,把孝观念评价体系纳入其中,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孝观念教育目的。要加大以孝道为主题的德育在大学生课堂学习与考核的比重,从技术标准层面对孝道指标进行量化,力求从不同方面反映、评估、预测大学生孝观念的动向。发挥高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孝观念与行为的反馈功能,激励与监督大学生孝行为的落实。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