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十篇

时间:2023-03-27 17:18:20

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篇1

在20*中国·*科技节开幕之际,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城市进行动员和部署。刚才,大会隆重表彰了科技创新重大贡献奖、科技兴市功臣、英才奖、自主创新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等。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向专程来启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向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我市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根据本次科技创新大会安排,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加快科技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十五”以来,我市围绕跨越发展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连续两届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为我市今后时期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8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家。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初见端倪。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亿元,销售收入37.4亿元,利税5.92亿元,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18.4%。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增长潜力的新亮点。

二是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十五”期间,全市建立了7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省级1家;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启动了电动工具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制作完善了*科技信息网,为广大企业提供了技术咨询、检测、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等较为便利的服务。“十五”期间,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市有22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43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专利申请量845件,授权346件。实施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9个,其中国家火炬、星火计划等部级项目60个。

三是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先后与上海交大、东南大学等15所高校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28家企业与18所高校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十五”期间,共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86个,其中57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14项成果达到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或先进水平,92项成果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合作开发、技术入股、共建高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速了科技成果在我市的转化。

四是农业技术创新实现突破。充分发挥我市农技力量雄厚的优势,扎实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十五”期间,全市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8个,*市级农业星火龙头企业3家。引进农业新品种288个,组织推广新技术、新成果53项,新增经济效益6亿多元。实施*市以上农业科技项目39项,其中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省级科技项目12项。

五是科技实力逐步增强。至20*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5.5万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达10934人。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十五”期间,全市投入科技“三项经费”4837万元,共争取市以上科技资金3394.3万元,引导企业科技投入2.46亿元;通过实施国家、省火炬计划等科技成果产业化计划,带动企业项目投资5.5亿元;新增销售58亿元,新增利税12亿元。

六是科学技术普及率不断提高。青少年科技馆、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场所等科普设施日趋完善。科普宣传周、科普知识竞赛、大型科普展等科普活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科普工作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正逐步形成。科普内容正向着传播科技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市民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缺少能带动全局的高新技术产品。全市虽然已有55家企业的产品属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但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较低。二是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总体上还是引进产品、技术、设备为主,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从事自主研发的机构数量相对有限。三是科技投入虽稳步增长,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科技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四是人才总量虽逐年增加,但科技人才总量占比不高,在企业一线直接从事产品研发的人员很少。上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切实把握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科技创新创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发展转轨变型、提升能级、增强后劲的重要阶段。要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加快各类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此,各镇乡、各部门必须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增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

第一,加快科技创新是应对日趋激烈国内外竞争的形势需要。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周期越来越短,国民财富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积累和科技创新,科技竞争已成为实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也面临资源环境制约等一系列挑战。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新的更快的发展。

第二,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需要。“十五”以来,我市经济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高位增长,通过外向带动、投资拉动和全民创业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活力显著增强。未来一段时期,*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和可持续增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我市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将在“十一五”期间突破3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三农”等问题都会以新的方式出现。传统的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将呈现递减趋势,科技进步与创新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资源依赖向科技支撑转变、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因此,我们必须着眼长远,抢抓新机遇,增强新动力,加快形成以科技自主创新为动力的增长结构,以科技创新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结构,才能构建*经济发展新优势。

第三,加快科技创新是*企业走出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市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成功地开发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其中不乏行业精品。但目前,还有不少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更谈不上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基本上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赚取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辛苦钱,这样的企业搞得再大,也只能是个加工基地。一些服装加工企业生产一件服装,所销售的价格不到外商返销到国内市场价格的十六分之一,利润就更无法相比。靠能源、原材料、劳动力所创造的效益与靠技术、品牌所创造的效益差距巨大。要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从低成本走向高技术,在新一轮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层次,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才能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第四,加快科技创新是*科技发展的自身需要。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传统产业提升、农业支柱产业培育、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建设创新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市科技创新现状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经济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定位,认清不足,挖掘潜力,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工作,全力构筑新的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三、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全面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以推进产业升级为目标,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品牌,优化创新环境,增强创新活力,努力走出一条遵循科技规律、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工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5%和6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把*建设成为重要的高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跨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要实现“五个加快”。

(一)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处在创新的第一线,创新需求敏感,创新冲动强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让企业担当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主力军。一是让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利用企业贴近市场、掌握潜在需求的特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机制,实现科技资金投入效益和创新回报的最大化。要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激励,放大科技创新的政策调控范围,用足用好各级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自觉加大研发投入;改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发展支持企业创新创业的投资体系和资本市场,畅通企业科技研发筹资渠道,着力解决科技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让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要扶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平台或共性技术科研平台;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在巩固提高现有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对具备条件的企业重点支持、重点服务。到“十一五”末,*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到18家。三是让企业成为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企业开展以提高产品档次、增加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技术成果、专利发明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专业技术协会和行业协会,努力将企业技术标准上升为行业技术标准,掌握产业发展的“话语权”。

(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引擎作用,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最重要的产业依托。要进一步强化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引导,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保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持续高位增长,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一是要建设高新技术大项目。按照“重点跨越、支撑发展”的要求,调整科技创新计划,抓住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环节,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六大领域的关键技术、产业链接技术,组织力量强势攻关。大力实施“三个一批”项目,即突出实施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关联效应大、支撑产业升级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创造自主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品;集成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实施一批火炬、星火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提高企业产业化水平。二是要培育特色优势大产业。在巩固发展已具备一定优势的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吸引与基地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企业、技术、人才进入基地,提升基地产业集聚能力,着力培育新能源领域的太阳能电池产业、电子信息领域的IT产业、通讯产业及新材料产业,不断拓展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在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拉长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集成创新能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全球战略的视野,面向全国、面向海外,积极引进市外各类创新创业资源为我所用,走开放型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之路,积极拓展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的空间。一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机制。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和技术创新的原生地,是科技创新的中坚。要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关系,吸引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来启建设各种形式的创新载体;要积极引导和培育一批“合作机制更新颖、合作关系更紧密、合作成效更显著”的“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并以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载体,广泛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二要积极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是国家创新体系在相关专门领域的核心代表,肩负着引领各专业领域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重任,与之合作的地方企业往往站在了所属领域科技发展的枢纽位置。为此,要重点推进与国家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接触与沟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走出去、请进来,精心组织产学研活动,努力寻找我市产业与他们之间的结合点,促成他们参与到*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建设中来。三要积极培育产学研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是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核心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和省部计划项目中产生的科技成果在我市的引进转化工作,对一批具有高度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全市优秀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对前几年签约实施的重点产学研项目和科技招商项目要做好跟踪服务,并作为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预培育项目,精心组织申报、实施,加速提升我市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是开展和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服务平台,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支撑,要加大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一要着力构建自主创新平台。发挥重点企业集团技术主导作用,依靠高校院所,进一步推进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全市产业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吸引和鼓励国内外大企业、著名高校院所来我市创办、联办研发机构,促进创新知识的生产、流动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对林洋工业新区、神通阀门工业新区、海四达工业新区等园区内部研发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高新技术项目的产业化。二要着力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天汾电动工具科技创业中心”专业孵化器,充分发挥电动工具创新服务平台、电动工具专项数据库的作用,推动电动工具产业的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以林洋工业新区为载体,在已经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的基础上,按照孵化器建设标准要求,高起点建立综合型科技孵化器。三要着力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织引导企业以会员制等形式,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则,探索组建行业科技协会。市总商会及各行业分会要增强科技服务功能,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着重建立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他特色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实现行业科技资源共享,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五)加快打造科技人才高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决定*未来发展的法宝。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力构建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一是培育载体,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力度。通过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五大科技含量高的支柱产业,广泛吸纳人才。围绕科技创业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吸纳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实施人才柔性流动战略,把引才和引智结合起来,对拥有科技成果、发明专利或掌握高新技术及紧缺专业知识的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项目合作、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兼职、短期聘用等方式积极引进。二是整合资源,增强人才培育能力。构建*特色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好党校、职校、电大以及建校等1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资源作用;建立与高校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在职人员通过脱产、函授、自修等形式接受学历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全面开展技能培训。抓好科技进步的重点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开拓能力建设,着力提高企业家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建设,着重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三是深化改革,创新人才选用机制。科技创新创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也需要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我们要不拘一格,用人所长,为各类人才施展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要营造鼓励科技人才善于创新创业、敢于创新创业的浓烈氛围,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提供创业载体等多种方法,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得到尽情的发挥。要通过评选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自主创新先进个人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要通过重奖科技兴市功臣等措施,让创新创业有成的科技人才有荣誉、有地位、有实惠,让各类人才在*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不仅引得进,而且留得住、用得好。

四、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各镇乡、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一,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的组织程度。各镇乡、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把建设创新型*摆上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对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镇乡要根据全市科技发展的统一部署,抓紧制定完善切合实际的科技规划,并扎实推进实施。科技部门要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加强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引导;经济主管部门要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确保重大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财政部门要优先保证科技投入到位,并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监督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优先安排对科技项目的贷款;税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出台的各项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创新的典型,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加快创新型*建设步伐。

第二,全面落实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市政府在贯彻落实省和*市科技创新创业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6个方面33条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从财政科技投入引导、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承担科技项目等方面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二是从加强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三是从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科技招商等方面推动科技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是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等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各镇乡、各部门要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确保各项政策宣传到位、组织到位、执行到位。

第三,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已成为引进国内外投资和先进技术普遍关注的问题。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市虽为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市,但我市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还不强,知识产权拥有量还不多。我们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强化知识产权培训,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培育示范企业、专利大户,建立企业专利数据库,引导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经营的多个环节中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战略,积极查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加强科技创新篇2

这次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市召开的第一次科技工作会议。特别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即将加入WTO等新形势,召开这次大会,意义尤其深远。这次会议的主要

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精神,总结近几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发动全市上下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我市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让科技真正成为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正确评价我市科技进步工作

近两年来,我市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推进技术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今年1—9月份,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5.36亿元,同比增长11.4,财政总收入3.94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3亿元,同比增长39.2。全市经济之所以能继续保持比较好的发展势头,与这两年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密不可分的。总结起来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科技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两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观念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使科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显示度和贡献率不断提高。

1.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为农业结构调整输送了一大批优良新品种。首先,开展比种试验,积极选育新品种。在粮食品种上,实施了国家“九五”863攻关计划,有18只良种稻品质在我市试验对比;在果木品种上,甘霖镇求家坎黄花梨基地引进30多只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在茭白品种上,市农科所引进5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比试验,从中筛选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农业新品种,有力地推进了效益农业的发展。其次,引进一批国外的优质农业新品种。先后引进推广了荷兰杂交黄瓜、日本草莓、墨西哥仙人掌、以色列红番茄、非洲菊、太空蔬菜等31种作物120多只新优品种,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三,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基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相继建成了粮食种子加工中心和良种猪、良种兔、良种茶苗、优质果苗及花卉繁育中心等十大种子种苗基地,逐步实现了种子种苗的规模化培育。市农业三新技术实验园区,投资140余万元,今年引进新品种70只、新技术30项,已成为广大农技人员的试验田、效益农业的示范田和农民调整结构的样板田。

2.创建科技示范园区,为发展效益农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为调整粮经比例,发展效益农业,采取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工作措施,建立了一批广泛应用农业先进技术的现代农业园区。浦口部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甘霖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友谊万亩竹笋科技示范园区、石璜花卉现代农业园区和仙岩有机茶、金庭桃形李、甘霖黄花梨等现代农业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不仅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和新模式的示范,而且为全市效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我市以无公害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工程技术、喷滴灌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正在广泛应用,以姜稻轮作、菜稻轮作等为主的新模式已在全面推广,以钢管大棚、连栋大棚等高标准设施为主体的设施农业面积不断增大,已达2万余亩,全市粮经比列达到50.15:49.85,科技大大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重大突破。

3.开发科技深加工项目,为培育优势产业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运用科技创新创成果,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一直是我市的弱点。但最近几年,通过科技开发、政策扶持,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的成效。市越乡茶业有限公司、舜皇名茶厂、华发名茶出口基地、杉华竹业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脱颖而出,茶叶、长毛兔等在结构调整中越来越显示出比较明显的产业优势。特别是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市畜产品总公司,充分利用长毛兔研究所的自主创新能力,先后完成了各级各类重点科研和星火计划项目13只,其中获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优秀成果奖11项,并创造了长毛兔公母兔单只年产毛量分别达3100克、3880克的世界记录,已成为全国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该公司的带动下,我市已发展成为全国长毛兔生产示范县、良种兔繁育供应中心、优质兔毛和兔毛绒生产出口基地,全市5万多户兔农仅养兔一项收入每年就达6000万元以上。

(二)科技创新有效地推动了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提升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既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也是我市科技创新的一个重点。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为龙头,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开发。

1.开发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今年全市共实施开发科技项目183只,比上年增长35,科技投入总计6.5亿元,同比增长2.62倍。其中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品及其产业化项目,占项目总量的49.2。最近两年共开发省级新产品50项,部级新产品5项,如天乐集团的平面喇叭、浙锻集团的程控压

力机、丰利公司的超细粉碎机、奥力公司的变频电机、乐芙企业的医用无纺布和农用无纺布、电缆防火附件厂的核工程用防火防辐射性涂料、无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动力用大容量电池、鼎威电器公司的全自动触摸式灶具等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相继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尤其是铁道配件厂纳米技术在铁道配件上的应用开发获得成功,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受到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等专家、领导的充分肯定。

2.实施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最近两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上得也比较快。全市现有天乐集团的平面扬声器、奥力公司的变频空调、特种电机厂的电动自行车、天赐公司的纳米塑料增强树脂、华飞公司的光栅等16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已经开发成功或正在实施之中。另外还有一批部级创新项目正在实施或申报之中。

3.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天乐集团、浙锻集团、新光药厂、丰利公司、奥力公司、阿斯克公司、防火附件厂7家企业已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丰利公司、奥力公司还在争创部级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特种电机厂等3家企业正在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巴贝、迪贝、昂利康、雷力克、双鸟、链轮、华飞、普田、永辉、双江、铁道配件、鼎威、三鼎、浙东印染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发展也较快。总体看,高新技术企业扩张较快,效益较好。今年1—9月,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上交税收2245万元,企业利润1660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7.1、21.8和17.3,同时各企业在本行业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市各个领域、各大产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已越来越重视。

1.信息技术已在骨干企业广泛应用。全市企业中重点推广应用了CAD、CAM等计算机技术。天乐集团、浙江锻压、越盛集团、巴贝公司、防保公司、特种电机、链轮厂等企业已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设计、生产、管理等各个领域,天乐集团等5家企业已成为省市CAD示范企业。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已成为提升改造机电、领带等传统产业和企业层次的主要手段。

2.信息网站已在发挥显著作用。去年以来,“中国领带在线”、“农业信息”、“科技信息”、“信息港”等网站相继建成,机关局域网和企事业单位网站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特别是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已投入180万元,建成了“嵊州农业在线”网站,在传递农业信息、公开政务业务、推广农业科技、推介结构调整模式和了解农情民意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深受基层和群众欢迎,同时市农业局也初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中国领带在线”不仅为领带企业、领带城、领带市场筑起了信息高速公路,而且为企业提供了领带设计和创业的多项服务,还为工商银行开设了全省首家“网上银行”。

3.软件开发正在探索之中。衡量信息技术发展快慢的一个标准是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围绕服务于产业升级与企业管理,今年以来,由市领带网络科技创业中心承担的电子商务管理平台软件、专业市场综合管理软件等3只软件正在合作开发之中。天乐集团、特种电机厂、奥力公司、链轮厂等一批骨干企业的二级管理软件也正在着手开发。

(四)科技合作广泛开展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最近几年,通过政府搭台、部门牵头、企业唱戏,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出现了新的突破,高校和科研单位已成为我市技术开发的强有力支撑。

1.共同建设产学研基地。两年多来,通过举办*年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展示暨*科技合作恳谈会、*年科技引智恳谈会和农技合作恳谈会、*年北京科技合作恳谈会和机电企业与高校科技合作恳谈会等活动,全市现至少有160多家企业与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北航、浙大、科大、同济、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结亲联姻,共同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全市42家企业研究所和民营科技机构,基本上都与高校、科研单位有实质性的技术合作。丰利公司已成为浙大、法国霍伯尔公司粉碎机专家的创新中心;奥力公司已成为浙大电机的中试基地;电缆防火附件厂还把产品开发的实验室建到中国科大;浦口农业精准园区则已成为省农科院的实验园和中小学生的科普基地。

加强科技创新篇3

一、加强领导,健全和完善科技网络队伍

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把科技创新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摆上议事日程,努力抓好全镇科技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工作。加强镇、村、社区及企业科技联络员队伍建设,重视科技培训,积极组织全镇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不断提高驾驭现代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能力。定期会同县科技局等单位召开科技联络员座谈会及工作例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和行业专业技术对接洽谈等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与大学、科研单位科技对接活动,建立健全产、学、研网络。

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进一步宣传、贯彻和落实好现有科技政策、法规,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引导企业和经营者重视科技进步,重视自主创新,重视用科技调整产业结构。发动各企业积极开通科技信箱,通过信息平台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取得科技政策和信息资源,切实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协作。

三、加大要素投入,夯实科技进步的发展基础

建立和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在招商引资中溶入科技因素,利用上级科技孵化器、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抓好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加大对成长中的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抓好省级以上的科技项目,大力培育市级以上的科技民营企业,着力开发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同时要抓好项目立项后的监督管理和结题工作,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强化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落实,加强工作考核

认真围绕科技进步工作目标,切实抓好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工作,2009年立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1家;省中小型科技企业5家;省级星火计划1个件,新产品计划8件,中小企业创新项目1个;市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家;重大专项项目申报数1个;省级以上工业科研计划1个;新增科技信箱会员数50个;专利申报数110件;发明专利申请数12件;企业科技投入11500万元;报送科技信息5篇以上。通过进一步落实科技工作领导责任,把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通过考核,推进抓好科技进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与县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合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抓科技的良好氛围。

五、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科技助推工程,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示范户、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在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中的作用。二是抓住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集成现有科技资源和科技资金,组织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攻关。三是加强农业产学研合作,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行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效益,着力培育一批省市级著名品牌。四是加强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提升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加强科技创新篇4

2月11日,由科技部、农业部、林业局、教育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博鳌农业(种业)科技创新论坛在海口开幕。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在致辞中强调,加强种业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强化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建设,加快种业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积极培育商业化育种主体,不断完善种业科技政策环境,构建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成为当前推进种业发展的主旋律。农业部高度重视种业发展,专门成立了种子管理局,会同16个部委组成推进种业发展协调组;修订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大幅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持续开展了种子执法年活动,启动冬季企业督查行动,进一步加大对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执法监管工作深入开展;编制完成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面推进种业发展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今年是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关键一年。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种业作为农业科技的核心领域,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国种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和重要任务,要把提高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作为关键基础支撑,把推进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作为重要切入点,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有序有力推进,全面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一是要全面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重点推广农业重大实用技术、支撑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着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力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掀起农业科技引领产业方向、服务产业发展的新高潮。二是要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体系。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推进基础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等一体化,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科研育种结构和成果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种业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高技术研究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研发与应用体系。三是要加快强化种业基础性研究。增加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稳定投入,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权属登记和育种材料创制力度,深化育种理论方法、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标准等基础性研究,加强前沿性技术研究,开展强优势杂交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强化常规作物品种和无性繁殖材料的选育。四是要加快提升种子企业创新能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育种材料、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扩大商业化育种规模,快速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推进种子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育种体系,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育制种条件能力建设,加快推动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的育制种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育种创新的基础设施水平。五是要加快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引导科研单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加速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新品种新技术向企业转移。充分发挥种子企业在良种培育、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为依托,强化良种良法集成配套,加快推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六是要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创新种业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以品种为导向,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格局。加快推进科企合作,引导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共建联合创新平台,推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等组织的作用,构建面向种业行业与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平台。积极发挥种业领域知识产权战略联盟的作用,建立种业成果转让交易平台,开展知识产权交叉许可、协同实施、集中采购、共同管理、联合创造。

加快推进农作物种业发展关系全局、关乎长远、责任重大。我们要以贯彻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意见》精神为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以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精神加快推进农作物种业新发展,不断开创种业科技工作新局面。

加强科技创新篇5

关键词:原料药企业 绿色科技创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竞争已经由简单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竞争,转化以科技生产力为根本的竞争。中国经济已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化为绿色科技创新为根本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一系列新的重大科技创新,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绿色科技创新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综合竞争实力的根本出路。因此,新时代企业要想生存发展,维系在所属行业中地位,必须加强绿色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宽经营思路,努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在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原料药行业,这种竞争压力尤为明显。近几年,国家药品价格调控政策影响、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原料药市场低迷走势。2012年原料药市场低迷主要体现在大宗、交易型的抗生素中间体,以及维生素等原料药品种上。这类产品长期处在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状况,导致原料药行业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都没有以往的预期高。投入成本在不断上涨;下游制剂消化需求能力却远跟不上原料的加速扩张速度。受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抗生素被降价药物。2012年预计医药全行业抗生素销售量相比去年下降10%。2013年又是推行新版GMP力度更大的一年。2013年前无菌制剂产品全部要通过GMP认证。2012年10月,工信部颁布的《化学原料药(抗生素/维生素)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要求,国内原料药企业以低能耗、低污染的生物法,替代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学法生产。新一轮原料药领域竞争要素,已逐渐从过去的产能规模以及成本竞争,向环境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工艺和由此带来的产品质量优越性等“绿色”竞争能力转变。

因此,要改变这种严重的市场压力,原料药企业必须迎难而上,尽快改变资本投入价值取向,主动转型,以绿色科技创新,靠科技革命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获得独一无二的环保、经济的专有技术,靠绿色科技,创造新的高的利润增长点,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注重绿色制药,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例如生物酶法催化替代化学催化工艺生产原料药。

以常用抗菌药阿莫西林为例,阿莫西林原料药以往一直用化学法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要使用二氯甲烷之类的化学溶剂,这些化学溶剂不但会造成能源浪费、溶媒回收困难、设备投资大等系列问题,而且产品在杂质、含量、色级等方面都需要再次改进。对于阿莫西林生产技术的创新,用绿色酶法技术代替化学法是最好的出路。酶法阿莫西林与化学法阿莫西林相比,酶法阿莫西林占有绝对优势:一是酶法产品外观颜色白、产品含量高,稳定,杂质低。二是酶法产品生产批量大、成本低。三酶法产品溶媒残留低,减少环境污染,安全无毒,不易燃易爆。

阿莫西林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低成本的竞争,作为阿莫西林原料药生产的龙头企业,华北制药集团先泰药业有限公司,成立阿莫西林酶法技术创新攻关小组,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验,研发和探索,攻艰克难,使酶法生物技术应用于阿莫西林重点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终于使酶法阿莫西林实现了工业化生产。2013年初,“酶法阿莫西林生产技术研究”项目一举通过了河北省科技成果鉴定。酶法生物技术应用实现了绿色环保、清洁生产,完全符合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实现了绿色科技创新。该项目技术先进,工艺成熟,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了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酶法阿莫西林项目将于年底前建成投入大生产。它将促进华北制药青霉素类产业的工艺技术升级,实现规模化效益,大幅提升绿色环保水平,打造华药酶法技术的行业领先优势;同时对于促进我国抗生素产业与技术水平的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料药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中站稳脚跟,必须努力加强绿色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原料药龙头企业,华北制药集团一直非常重视绿色科技创新,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绿色科技投入,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创新意识,充分重视绿色科技创新对企业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增加资金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科研条件,为绿色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华药按照技术研发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努力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比重。从资金、设施等方面不断充实,遵循研究―开发―生产的完整创新链,进行了大幅度的基础硬件设施改造和建设,装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促进创新成果早日实现;挖掘培养绿色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新产品开发。华药集团时刻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不断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企业中来,研发出在国内国际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为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发出了多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产品;尽快立项审批,促进绿色科技成果转化为大生产。

加强科技创新篇6

关键词:职业学校;创新教育;内涵建设;加强;促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8-0052-03

收稿日期:2014-06-28

作者简介:芮新海,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泰州,225300)党委书记,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近年来,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泰州机电高职校”)理清了“稳定规模,增强能力、调整结构、办出特色”的发展思路,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进一步增强职业学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功能,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本领,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尤其是创新教育成绩斐然,学校师生拥有发明专利77项,在各级各类发明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个,其他各类奖项近30个。在第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5金1银,2010年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上获得6金1银,在第20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3金1银和2个“宝钢奖”。学校被省教育厅等7部门授予“发明家摇篮”荣誉称号,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教育厅评选为“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学生创新社团被江苏省职教德育工作委员会表彰为“优秀学生社团”,创新教师团队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省级“创新工作室”,学生万宇浩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泰州市“十大新闻人物”。在刚刚举行的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创业精神大奖全国决赛中,创新社团朱思亲同学的商业计划书《仁和专职宠物洗浴用品公司》获得全国创业精神大奖。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自觉地参与创新实践。同时,学校也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科学,突出创新,吸引学生。

1.邀请名人专家讲座。学校经常聘请江苏省科普专家张家生、创新发明专家任祖平、黄海鸥以及企业公司技术代表,面向全体师生开设科普知识和科技创新讲座,介绍科技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应用,促进师生积极投身发明创造,形成个个爱发明、人人想发明的良好氛围。

2.利用成才典型引路。学校利用广播、板报、专题讲座、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大力宣传创新优秀成才典型。邀请优秀毕业生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专利工程师移凯、窦晓玲返校做专题报告,用自己的成才事例激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发明创造。在校生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万宇浩同学、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标兵”马宏阳同学、泰州市“十佳阳光学生”发明能手曹锦同学经常给创新社团成员上课,讲述自己的发明体会和成功的方法。通过鲜活的人和事,让同学们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上创新发明。

3.深入科技创新前沿。学校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科技公司、专利公司开展科技参观实践活动,让学生目睹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应用情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高学习科技知识、进行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发现问题,并将发现的问题带回学校,由科技辅导教师指导解决,使学生的创新成果及时为当地经济服务。

4.举办校园科技艺术节。学校每年都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科技知识、科技绘画、科技征文、科技小制作、创业义卖等系列比赛,为学生提供创新锻炼的平台,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巩固学科知识,激发科技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二、构建制度,保证学生的创新实践

制度是保障,是规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为了让创新教育不只是昙花一现,让更多的学生能接受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创新教育的普及率,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学校为此构建了四项专门制度。

1.导师制度。重在培养教学团队,促进科技教师专业化发展。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与专兼职创新骨干教师一对一结成“对子”,专业涵盖机电、电子、计算机等。每学期初,导师制订指导计划,并按计划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每位被培养的青年教师至少随堂听创新课10次以上,导师对青年教师的创新课教案进行指导、审查,让创新教师有理论、有实践、有本领,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2.课程制度。学校将科技创新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限选课程,建立严格的课程制度,开设知识产权公民教育知识、科技发明方法等任选课。开发了《快乐的发明家》、《引你成为发明家》等多种校本教材,建立了以项目为中心的创新教育课程资源库。同时利用师资、设备等职业教育优势条件,把科技创新教育全面渗透到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全面、全员实施科学创新教育。

3.竞赛制度。学校每年举办教师创新大赛,聘请创新专家担任评委,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专利改进和创新说课。比赛和赛后点评及研讨活动促进了创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每年举办学生“金点子”创意大赛,全校同学共同参与,评选出30名“创意之星”,以激发广大同学的创新热情,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创新社团中来。

4.激励制度。学校制定了《关于推进学校创新工作的意见》,把教师的科技教育实绩纳入业务考核,在教师职称评定中担任科技辅导员与担任班主任工作同等看待。设立专门奖金,对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的教师进行单项奖励。优先推荐在科技创新中有杰出成绩的学生为省市“三创”学生进行表彰,并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重要依据。如此,各系主动抓创新,教师主动教创新,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的热烈氛围形成。

三、运用策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创意自由策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庭背景、兴趣取向,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不尽相同。学校鼓励学生在创意过程中拓宽思路,放开眼界,活跃思维,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寻找到自己独特的创意。创新教师尊重学生的创意,努力保护和调动学生奇思妙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多元启发策略。创造发明的方法很多,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每次定下发明题目后,发动学生围绕题目收集相关资料,把新原理和新技术或是在其他物品上的功能、结构、组合进行合理移植,或换角度、或逆向思考。引导学生从安全、方便、节能、环保或从特殊使用人群的角度寻找物品的缺点,不断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3.适时点拨策略。教师在创新活动课中,随时注意给学生必要的指点,防止学生空想、乱想,偏离发明的题目,偏离科学规律。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耐心分析,恰当点拨,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激发学生探求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搭建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是创新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创意点子的源泉,在学习相关创新课程后,学生能自己创意,自己查新,自己制作,自己申请专利,独立完成创新作品的全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教育的教学目标。

1.搭建社团平台。学校的创新教育分为普及和提高两个层次,分别组建了两级社团,搭建了人才成长的阶梯。在开设选修课的基础上,选拔有浓厚创新兴趣和制作能力的学生参加科技发明社团。社团建设有创意部、查新部、宣传部、推广部和制作部等5个部门,成员分为两级,初级200人左右,高级50人左右。初级成员主要为起始年级的学生,定期参加创新活动,完成创意作业。高级成员为高年级的学生,重点方向是制作作品,申请专利,定期交流科技创新理念知识和创造发明技法。

2.搭建课堂平台。学校建有完善的社团轮流上课制度,高级社团同学每个月轮流上课一次,一学期完成两节课。一节课内容是科技发明基础知识,授课对象为初级社团成员,学生自己备课,自己收集素材,自己制作PPT,分不同的专题,如传感器的使用、创新关键词的应用等;另一节课内容是自己的发明作品介绍,从生活实际出发,阐述自己的创意和制作作品的基本思路,参与讨论的是高级社团成员和创新教师。

3.搭建拓展平台。参与创新社团的学生,每周完成一份创意说明书,每月撰写一份专利申请书,每学期完成一份寻找创新课题的调研报告,通过3份作业提升创新的拓展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自己的发明题目,自己检索专利数据库,进行分析、比较,自行设计方案,完成作业。每年度,教师挑选有价值可操作的10份学生创意说明书,师生共同研究,论证新颖、实用、科学的创新作品,共同设计,学生团队合作完成,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五、注重推广,彰显学生的创新成果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创新成果的推广工作,鼓励创新工作室的师生们大胆创新,积极介入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发明作品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发挥已经取得的创新成果优势,利用创新教育的人才资源,积极为泰州市科技教育服务。

走进企业。2014年上半年,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事业部书记王万里一行到学校考察,就学校研发的500吨冲压床智能安保装置进一步合作达成协议。创新工作室的师生们又到泰州日顺电器发展有限公司,帮助解决导线成型机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近年来,创新团队坚持送科技到企业,帮助企业革新生产工艺,提高生产的安全系数,先后走访企业20多家,解决了12个技术难题。

走进学校。创新工作室的师生积极开展科技教育“四送”活动,即送课、送展、送讲座、送作品,让全市各类在校学生共享科技教育成果。通过科技创新展板、发放科普宣传资料、上一节创新课、展示学生创新作品等形式,向中小学生普及科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每到一所学校,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作品“无绳跳绳训练机”、“键盘乐器手指力量练习器”、“校园防暴抓捕器”等总是引起不小的轰动。毕业生有5人被聘为中小学科技辅导员,指导的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多次荣获一等奖。

创新教育之路永无止境。学校的创新教育已被列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特色建设项目,学校成立了科技创新作品研发中心、展示中心、推广中心以及培训中心,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推动地区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学校还将在如何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如何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合理结合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经济转型和企业产品升级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真正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助力。

Strengthe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to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RUI Xin-hai

(Taizhou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ology, Taizhou 225300, Jiangsu Province)

加强科技创新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建设创新性国家目标的提出,我国要求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住宅和房地产,作为我国支柱性的产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怎样通过技术的创新来发展我国的绿色建筑,并有效解决住宅在环保、节能以及结构质量通病是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应用有效的工业技术与工业产品去建造大量的住宅以抵抗大自然的侵害,这虽然是住宅技术的创新,但是它还是无法解决目前住宅存在的环保、节能和结构质量通病的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1]。因此,国家必须更进一步的促进住宅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坚持走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造出真正的绿色建筑。

目前我国建筑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大量农民工的进程加大了城市的能源消耗量,而快速增加的建筑规模更是加快了建筑材料的消耗,使我国成为了全球建材消耗、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的国家。同时,随着集中供暖区的扩大、农村能源商品化、空调的普及和大量住宅面积的增加,使建筑能耗飞速增长,在社会能耗中的比重也在不断的加大。此外,随着欧陆风的盛行,大量“能源杀手型”的建筑出现,大大的加大了建筑的消耗。上述种种现象都显示出目前我国大力推行建筑节能的紧迫性要求,要想解决这一情况,就必须进行建筑模式的创新,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创新型国家。

加强住宅技术创新的要求

对于“绿色建筑”这一概念,目前已经被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给误解了,从而导致大量“非绿色建筑”被冠上了“绿色建筑”的标志,影响了我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为此,建筑部对“绿色建筑”进行了重新的定义:绿色建筑就是指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工作的空间,并且在房屋建筑的全过程中高效率的利用相关的资源,最大限度的缩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建筑物。在这里,它要求的是人们以有效节约并利用资源的方式来建造出低环境负荷的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空间,是人、环境与建筑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建筑模式,属于“四节二环保”的建筑。因此,对住宅的技术进行创新必须以“四节”为切入点,逐步进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四方面的技术创新,然后建造出对外部环境和住宅内部环境的“二环保”模式。

首先,节能技术创新。在这里,就是要求在进行住宅建筑时,有效解决其高耗能和浪费土地的问题。通过在住宅建筑围护体系中推广应用双层中空节能门窗及遮阳技术等,来提高住宅建筑的整体节能效应。同时,在大力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倡导绿色建筑,有效的开发、应用相关的节能技术,并围绕以建立节约型社会和构建和谐人居的目标,建造出适宜人们健康居住的生活环境。

其次,节地技术创新。在众多的物质资源中,土地是最大的资源,因此,如何有效的应用这一土地资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在这一阶段进行住宅创新时,首先就要对建筑用地进行有效的规划,合理的利用土地,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建造出高品质、高舒适的绿色住宅。

再次,节水技术创新。在这一阶段,强调的是加强节水器具的有效推广应用,在进行住宅建造时,要根据节水标准合理的设计节水设施,和对污水的处理措施,以提高污水的再生利用率。

最后,节材技术创新。在我国,有关建筑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都是比较大的,因此,在发展绿色建筑的时候,就要积极的采用新型的建筑体系,有效推广应用那些高性能、低消耗、低污染和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从而不断的提高住宅建筑的品质,发展绿色建筑。

加强住宅技术创新的具体措施

从上述可知,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进行住宅技术的创新,必须从“四节”入手,从而建造出高质量的住宅基地。在实际的绿色建筑的设计中,要对住宅建造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将立项、规划、设计、施工、检测、竣工验收、销售、维护使用等环节进行有效的技术监管,并且全领域的展开节水、节地、节能、节材技术、住宅供热技术、结构设计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有效创新[2]。比如大量推广太阳能技术、水源热泵技术等,并开发与应用风能、沼气能等可再生能源,以突破建筑在节能方向的技术瓶颈;在住宅小区普及中水回用设计方案,并进行“阶梯水价”、“推行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创新,从而完成对建设节水型的社会目标的实现。

同时,建筑节能作为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实施力度。如在实际的生活中,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加快相关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鼓励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建筑节能政策的实施。同时,加强对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工作和建筑工程中的全程监管工作,从而建造出更多的绿色建筑,来满足人们对舒适生活的不断追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发展绿色建筑,并加强对住宅科技的创新,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其整体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结合,并进行多方面的技术创新,这样才能有效的加快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发展绿色建筑 加强住宅科技创新[J].住宅产业,2009(3):10-13.

加强科技创新篇8

一、肯定成绩,继往开来,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经济总量逐年攀升。*年到20*年,我市工业总产值从45.6亿元提高到1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亿元提高到96.36亿元。工业增加值从12.3亿元提高到38.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5.4%提高到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0.96亿元提高到8.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6.5:42.6:31.1优化为15:50.5:34.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7.5%增长到56.4%,比重不断增大。

2.产业竞争实力增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建材、化工两大传统产业稳步提升,机电、竹木、电光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兴起,偏重型的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机电、竹木产业的经济总量排名前移,位居第一、第二位,建材由老大地位退居第三。20*年,“六六”产业共实现产值7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0.5%;机电、竹木、建材、化工四个产业群产值均超10亿元。形成了“小巨人”企业群体。至20*年底,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30家,亿元企业13家。冒出了一批“拳头”产品和区域产业品牌。DMF、双氧水、节能灯管等产品已经成为全球或全国的单打冠军,拥有工业类国家免检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9件、浙江名牌产品5个。竹木加工产业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一,在浙闽赣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消防器材产业人员遍布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

3.工业平台基础夯实。经过清理和整合,我市工业平台基本形成了“二区、四基地、五功能区”的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允许开发的三级梯度空间格局,规划面积达9.8万亩。至20*年底,“二区四基地”已开发面积1*60亩,集聚企业922家,规模企业数、工业总产值、入库税金分别占全市的71.5%、47.8%、40.64%,平台的集聚功能明显增强。20*年,新批近7000亩工业用地指标,为今、明两年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空间。基地滚动开发的良性机制基本形成,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4.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面完成企业改制。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其中部级2家,省级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其中省级15家,*市级33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5家。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7亿元,比20*年增长19.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68%,比上年提高2.65个百分点。

5.政策体系较为完善。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六六“产业工程扶强做大骨干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创业绿卡、市长特别奖、项目审议协调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办法,几乎涵盖了促进产业提升、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平台建设、加强节能降耗、优化服务环境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所有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各位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大家今后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工作,团结一致,尽心尽力,合力扶工,强力推进我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

二、审时度势,理性分析,准确判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这是金德水副省长在全省经贸工作会议上对今年工业经济发展环境的整体判断。认清形势,才能找准方向;摸清实情,才能对症下药;承认差距,才能奋勇争先。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体制条件、市场环境等,都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压力、有动力,有制约、有促进。关键在于认真分析,把握大局,摸清实情,找准问题,进而达到借力用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效果。

1.总体利大于弊的外部环境。

一是高度重视全球化,积极融入。我国从2001年10月加入WTO,5年的过渡期结束后,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一方面,任何一个企业、行业,都直接、间接地与国际企业有市场上的联系,市场扩大,竞争对手也更多、更强大,而且遵循的是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国家在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中,对外经济政策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比如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动态、汇率政策的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结构性调整,需要地方、企业在发展方向上作相应的调整。我市沃克、华顿、三友等部分企业已直接参与了国际分工协作,有一些经验。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用全球化的眼光来分析判断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动态,对接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切实增强国际贸易的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积极融入其中求发展。

二是积极看待宏观调控,顺势而为。这一轮宏观调控重点是把经济发展推向“减缓调好”的轨道,控紧土地和信贷闸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从目前看,主要体现在市场准入的门槛上,不断强化落地项目的投资强度、经济密度、环保水平等要求,同时,实行电价差别化等政策。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助使用行政手段,运用市场的力量来实现调控目标。如果对着干,不仅要冒政策风险,更重要的是冒市场风险。所以必须顺着干,好中求快,优中求进。虽然,对于主要以新增投资来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我市来说,有制约因素,但只要我们运用好项目决策咨询审议协调等制度,把住项目质量关、产业布局关、政府服务关,灵活对待,就能够适应宏观调控政策变化的需要,达到发展质量与速度的均衡协调,加快发展。

三是重新审视资本市场,借梯登高。当前,国家的资本市场发生了积极变化。从背景来看,资本市场已经逐步放开,置身于国际资金供应链中;从制度建设来看,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到位,实现了全流通,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建设基本完成;从功能来看,在发挥融资功能的同时,对于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机制和企业的并购、资产资本的重组都有重大作用。资本市场已经发生转折性变化。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利用江化公司成功上市的契机,推动意向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借机促进家族制企业转化为现代法人治理机制企业,培育建设一批现代企业、公众企业;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培育股市*版块,借机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市场环境,扩大资金供给,提高区域知名度。

四是清醒认识区域竞争,奋勇争先。目前,在区域竞争中,我们是前有标兵,差距仍在拉大;后有追兵,差距缩小,形势很不乐观。从跻身全国两百强的目标来看,市统计局将我市与温州的永嘉县进行对比,两县同属省经济欠发达地区。1992年,两县在同一个起跑线上,20*年,永嘉县在全国排名202位,我市排名225位,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范围,从今年2月份的数据来看,龙游的外贸出口、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是994万美元、1.2亿元、88*万元,*是539万美元、1.6亿、9415万元,从人均占有量来看差距已经很小。虽然这组数据不能反映全年的运行动态,但也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警觉,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确立紧迫感,加快发展。

2.正在过渡转化的发展阶段。阶段决定性质。认清处于怎样的阶段,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目前,全省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正处在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国际化提升期。而我市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虽然,20*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一般来说是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现实究竟如何,需要我们进一步冷静分析。

一是从人均生产总值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按1982年的美元标准人均GDP在1456-2912美元之间,如果按照1982-*年的平均汇率美元标准来测算,则标准为2356—4704美元。我市20*年人均GDP约1740美元,换算后的数值为近2200美元,还处在级阶段,说明我市总量还是太小。

二是从产业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在40%-60%之间,同时,第二产业在加快上升时带动三产比重上升。20*年,我市三产结构比由上年的16.5:49.2:34.3调整为14.9:51.5:33.6,达到标准,但三产比重上滑波动,这说明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者三产发展滞后。

三是从就业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8.6:30.7:40.7。20*年,我市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40.9:34.1:25,与标准要求相差很远,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即使扣除统计因素,还是难以达到标准要求,表明我市工业化尚处于初期阶段。

四是从城乡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20*年,我市城市化率为41%,超过较多,表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五是从工业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轻重工业比重为4-1.5之间,(同时要求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20%),后工业化阶段是0.5以下(同时要求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40%)。20*年,我市轻重工业比为0.25(规模以上产值比),即使考虑全部轻工业数字比重偏大,也已达到后工业化阶段标准。但我市重工业是化工、建材产业,不是机械工业,严格来说不能算进入工业化中期。

五个主要判别指标,有四个不能说明完全进入工业化中期。因此,只能说我市实际是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过渡时期。虽然,五个指标不能说非常准确,但至少可以说明,我市的产业结构确定存在问题,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的高度。

3.影响当前发展的主要问题。按照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是经济起飞阶段的理论,下一步我市发展的特征应是增长加速、技术进步、重化工化。但我市要顺应这一理论特征,实际支撑条件比较乏力。主要问题有:

一是平台档次偏低,土地储备不足。土地是实现起飞的基础。目前,我市已形成省、市、镇三级开发平台。但从开发水平看,即使是*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标准也不过是“五通一平”,每亩配套4万元左右,远未达到省级6.6万元的要求,其他市级工业基地只是勉强达到“三通一平”的标准,档次明显偏低。从土地供应来看,去年批下来的7000亩地,只解了燃眉之急,近几年能拿到手的土地不多,而且可用土地分布不均衡,土地欠账很多。到现在,“山海协作示范园”还没有合适的大面积地块。

二是产业集聚度偏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是实现起飞的支柱。目前,我市能排上号的产业已有12个之多(两个传统产业和10个新兴产业)。从产业布局看,未达到“一区一业”的集聚要求,实际上的产业分布与产业布局又有较大差距,整体上还是偏散、乱。从企业规模看,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平均只有3545万元,每百人拥有工业企业个数是0.17个,而全省水平是4529万元、1.84个,规模偏小、个数偏少。从产业发展后劲看,化工、建材基础最好,但化工受制于环境容量、建材受制于市场容量,不可能大发展;在特色产业中,机电产业产品太散、竹木产业层次太低,其他产业规模太小,能担当带动一方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暂时还未形成。

三是产品质量偏低,管理水平不足。产品是实现起飞的发力点。我市的产品种类很多,但拥有的品牌产品数量很少,而且以水泥、化工居多(国家免检产品有虎山、红火、*虎、飞博照明,省著名商标有江变、江纺、富土特、*虎、虎山、健康、恒亮、虎霸、红火,浙江名牌产品有虎山、红火、*虎、江化、三友)。多数工业类产品属于低端产品。而且,企业产品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水平不高,采用标准低,品牌意识弱。除江化、虎山集团等企业外,多数企业还是家族制管理,管理的手段、方式、技术不高,与国际化、市场化的竞争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是科技创新水平偏低,骨干企业带动能力不足。创新是实现起飞的动力。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我市企业建立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只有5家,而且分布在化工产业居多,多数企业的研发中心只是实验室,还谈不上开发。20*年,全年我市的专利申报数才达到100件。同时,有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又都集中在水泥、化工产业企业,对拉长产业链、促进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的带动、转化能力非常有限。

五是要素保障能力偏低,生产配套不足。要素是起飞的保障。资金方面,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在20*年实施的138个项目中,贷款需求5亿多,加上配套的流动资金,资金供给压力很大。技工方面。技术工人供应不足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2月7日的全市企业用工招聘会上,企业是“招聘条件降低、工资待遇提高”,提供了7000多个岗位,最后只有1149人达成用工意向,缺口较大。同时,我市的生产配套滞后,科技、融资、劳务等各类中介机构不发达,生活娱乐设施不能满足需要。

六是环境容量越来越小。这将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我市的大部分产业、企业都是资源型、消耗型的,以前环境容量指标是预期性指标,影响不大,但今年开始变成约束性指标了,免费使用环境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从*市分配给我市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年度减排指标来看,完成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省里对我们的检测监管会越来越严,在线监测系统是24小时运作,如果被发现并一旦被启动实施区域停批制度,就一年不能上需要环评的项目,后果可想而知。

这些暴露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着力予以解决。

三、顺时应势,与时俱进,不断强化工业经济的主抓手

基于上面的分析,面对新的形势,我归结了七句话,即:形势决定方向,结构决定性质,企业决定实力,品牌决定效益,环境决定生存,科技决定进步,人才决定竞争。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适应形势,立足*市情,进一步强化十大抓手:

1.强化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决定发展路径。所谓前瞻性研究,不是个别人在个别层面上的研究,而是在吃透上情与摸清下情相结合、学术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操作相结合的基础上,多层面研究的结果。加强前瞻性研究,能使我们少走弯路,少受阻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埋头苦干的同时,更要抬头看路。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国家、省等上级政策理论,增强敏感性,达到预见性;要加强研究发达地区及超常规发展区域的成功经验,增强实用性,达到实效性;要深入调查掌握我市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平台开发、科技创新、政策绩效等方面的实情,增强规律性,达到适用性。通过前瞻性研究,努力在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性应对意见,突出工作成效。

2.强化产业规划。规划是龙头,是灵魂。产业发展规划是实现产业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是进行产业布局和制订产业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是谋划、实施项目的重要前提,是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要手段。要从有利于促资源的整合和形成集中的规模优势,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区域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资源利用的乘数效应,来编制产业规划。同时,要注重结合*的发展资源特色,考虑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及排斥性,注意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产业潜力,确保规划的质量及时效。

3.强化工业平台建设。平台决定发展基础。实践证明,以工业平台建设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工业平台建设面临阻力。一方面,受农保田政策的制约,扩容难度很大。但无论难度有多大,市委、市政府抓平台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全力突破各种制约,推动开发建设,决不走过去“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发展老路。另一方面,工业平台的基础配套水平太低,对项目的吸引力不强。在供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后,各基地开发主体也必须调整开发思路,遵循高标准规划、高档次配套的要求,在土地平整、基础配套的速度上进一步提速,以熟地推出公开出让,切实增强基地的招商引资吸引力。同时,要积极开展节地工作,采取建设标准厂房、“零土地技改”、设定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双控”标准等办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4.强化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基础,是生产力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当前,我市以中小企业居多,分布太散,单打独斗没有胜算,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推进企业集聚,发挥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走向错位竞争,降低物流成本和信息成本,形成分工协作体系,构建完整的链条式产业,加快做大做强。要在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平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平台分工,科学设定产业布局,并严格实行。“两区”要细化产业分工,促进产业内同类产品关联项目的集聚;“四基地”要强化功能区块分工,促进产业相对集聚。同时,要强化项目落户审查,支持老项目按产业集聚要求转产或搬迁。

5.强化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有非正式集群、正式集群和创新型集群。创新型集群的特征就是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竞争,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良性关系。我市特色产业总量是在不断做大,但产业集群还是处于发展雏形阶段,更多的是竞争,合作方面还很缺乏,属于非正式集群。因此,要全力推动向正式的和创新型的产业集群方式提升。要加大对成长性产业、潜力型产业的政策扶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开发上下游产品,推动差异化竞争。要按照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引进新的缺环项目,加强终端产品的开发,防止成为原料基地;要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合,切实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要加大对“X”产业发展的研究、培育,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领域。

6.强化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动力。我市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现实发展需求来看,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还非常欠缺。企业与大院名校的科研合作还停留在松散型阶段,研发中心档次很低,而且分布不均衡。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区域(行业)科技服务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推动“*制造”尽快向“*创造”转变,打造*品牌产品。

7.强化节能减排。降低消耗就是增加效益,减少排放就是改善民生。节能减排是“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国家环保总局已开始推行区域限批制度,我市又是钱塘江源头生态保护区,监管力度将更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采取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等,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腾出环境容量空间,为有机胺制造中心建设,为发展高质量、高效益的化工项目创造发展余地。

8.强化借力发展。我市经济的发展,更大层面依靠的是内生性发展,但潜力是有限的。今后,我们要在继续激发内生性潜力的同时,在更大的层面上做好借力发展文章。要加强研究国家、省里出台的各项政策,积极对接,以项目为载体,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善借政策之力。要不拘一格,为我所用,通过有效的载体,包装优质的项目,积极向银行融资,善借银行之力。要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尤其重视引进境外资金,善借外来资金之力,要充分利用*人人脉关系,善借老乡之力。通过借力,助推发展。

10.强化执行力建设。强化执行力建设,目的就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对企业决策的影响,软环境已超过硬环境。说白了,软环境就是部门的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我们说的执行力,就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任务的能力。很多事情,市委、市政府已经表明了态度,但部门在执行过程当中,还存在着拿着法规来说事的现象,简单做事,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思考,拿不出好的落实方案,提不出好的操作办法。对市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不能及时、高效完成,参谋角色不到位。同时,对涉及服务企业的事项,工作效率还不够高。要以正在开展的“两年活动”为契机,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服务型、廉洁型、节约型”机关建设,提高保障和服务经济发展环境的能力;坚持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真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做到政令畅通,切实营造一个以企业为中心的发展环境、以项目为中心的投资环境,吸引各类资本来江投资。

四、立足当前,抓实工作,确保年度经济目标全面完成

20*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业经济工作非常重要。今年的目标任务,市委全体会议和市政府全体会议已作了全面部署,关键是狠抓落实。主要是抓好12项工作:

1.着力推进工业平台建设。一是深化规划编制。市园区办要站在打造*工业新城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我市工业平台的整体布局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启动工业新城规划研究,进一步促进工业平台的整合,增强连结度和互补性。市国土局要根据省国土厅下达我市“十一五”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多少,突出工业优先发展区,进一步做好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各开发主体要对照发展战略规划、控制性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开发时序规划、企业平面布局规划等平台规划内容,进一步深化、细化、完善每个工业平台的规划体系,以规划推进平台高标准建设。规划一经审批后,各开发主体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二是要加快征地供地进度。从前阶段调研情况看,各基地征地工作进度总体情况较好,但土地平整工作进展不一,供地情况不是很理想。各基地开发主体要集中精力,组织充足力量,进一步加快土地征收进度,尽快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拿过来。在供地过程中,对连片100亩以上的土地,尤其是“二区”内的成片土地,要尽量预留,为引进大项目留下空间。市园区办要排清底子,排出方案。对市政府要求预留的成片土地,在考核中可视同完成供地。要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促进企业内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鼓励上新项目。三是加强基础配套提升。各开发主体要用好市财政的借资,并多方融资,精打细算,年内完成3个亿的基础配套建设投入。其中,*经济开发区要重点做好“一桥一路”、四期“五通一平”基础配套建设,以及开发区办公大楼建设前期工作。其他市级工业基地要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量力而行,尽量提高基础配套水平。要有重点的引进、设立相关的金融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生活配套设施,以较为完善的功能配套,进一步提高基地对项目的吸引力。市规建局、供电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优势,结合基地建设内容,对接上级政策,积极包装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要促使企业做好内部配套标准,做美每一个企业的外在形象,提升基地的整体形象。四是进一步完善机制。主要是抓好“三个三”:即,建好三支队伍(土征收服务组、项目服务组、招商引资工作组),进一步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坚持三项制度(工业项目审议协调会议制度、工业项目投资协议制度、工业项目竣工复核验收制度),进一步强化项目入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完善三项机制(协调机制、督查机制、考核机制),通过平台建设例会、日常督查、年终考评等手段,及时发现问题、协调解决处理,推动平台高效开发。具体工作,市政府近期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

2.着力提升产业特色竞争力。主要是做好“五个一”:要做强一批,推动产值20亿元以上的机电、竹木加工产业向创新型集群发展。要提升一批,着力推进机电产业向大型化、特种化发展,支持江变公司、申达公司等企业上马110KV、220KV变压器生产线项目,进一步提高变压器制造水平,带动培育一批配套型生产企业,形成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格局。要做深一批,大力开发竹木产业的终端产品和高档产品,缓解同质竞争,推动竞争与合作,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重点扶持电光源产业的龙头企业——三友电子公司加快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大玻璃窑生产能力和整灯生产能力,积极开发水晶新产品。加快联城国际消防公司的组建进度,努力探索构建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不断提高产业的整体信用度和合作度。要做精一批,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蜂产业、食用菌产业的质量标准,促进产业稳健发展。要巩固一批,全力推动虎山集团、*虎集团日产5000吨干法回转窑生产线项目的动工建设,支持三大水泥集团到外地抢占市场和资源,增强抗风险能力。鼓励、支持江化公司发展低污染、高技术、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型项目,年内重点支持实施年产4万吨DMAC等项目。要做新一批,积极发掘培育“X”产业。对发展势头较好的生物工程、汽摩配、金属制品、电子信息等新产业,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着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一是培育一批领军企业。突出一批带动性强和辐射性强的领军企业、亿元企业、规模企业,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加大支持培育力度,着力打造一支富有活力的梯度企业团队。二是培育一批新的规模企业。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构建和完善服务体系,推行贷款风险补偿,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力促一批企业跻身规模企业行列。20*年,实现新增规模企业50家,全市规模企业达到278家,不断状大规模企业总量。三是要支持企业上市。这是今后一段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上市工作。市经贸局要精心筹备组织好4月份的企业上市培训活动,指导帮助意向企业做好股份制改造,尽快促使一批企业进入上市辅导程序。

4.着力开展工业招商活动。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变,做好外源式增长文章。各工业基地开发主体、各工业经济主管部门、招商局首先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依据我市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谋划项目,结合产业发展阶段谋划产业提升项目、关联配套性项目。要以项目为载体,精心组织,大力开展平台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专业招商活动,努力引进产业内项目;发挥干部外挂锻炼、同乡会、联谊会等平台,积极对接发达地区,以“山海协作示范园”为平台,努力引进产业群整体转移项目;继续推进“回归工程”,努力引进*人回归创业;要切实加大外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扩大对外合作。在招商引资中,要招商选资,不胡子眉毛一把抓,坚决杜绝引进一个项目、污染一方环境的现象发生;要引导项目有序落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要集中精力引进大项目,年内力争引进亿元项目8个以上,3亿元项目1个以上。20*年,实际到位工业引资额达10亿元。

5.着力加大工业投入。要按照项目落地率、项目开工率、项目投产率、项目达产率的“四率”要求,重点抓好“20*—310工程”25个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市经贸局跟踪服务的138个工业项目的建设,努力推动当年新招商引资工业项目的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达产。全年力争完成32亿元的工业投资任务。对新建项目,尤其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必须要求项目投资主体做好项目平面布局设计,列入“310项目”和用地规模在20亩以上的项目,需报市政府审核后方可实施,其他项目由项目落户所在地负责审核,市经贸局全程参与,协同把好关口,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做美项目。

6.着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要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继续扎实开展环境污染三年整治行动方案的实施,认真做好机立窑生产线和粘土砖瓦企业关停工作。要根据钱塘江流域主要污染物削减要求,抓紧制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重点排污企业的重点监控,分解落实约束性指标,建立动态跟踪分析和通报制度。4月份,市政府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请市经贸局抓紧做好准备工作。要深化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进垃圾发电和虎霸集团利用燃煤锅炉烟气生产丁酮肟等重大环保型项目建设;抓好试点,有序推进竹木加工产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认定工作。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对化工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鼓励企业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创建绿色企业。年内,力争新增清洁生产试点企2家,新增绿色企业1家。通过多种手段,确保实现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降低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4%以上的年度目标。

7.着力提升产品品牌。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根本,以管理为保障,以宣传为手段,加快我市工业产品的品牌建设。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大力开展质量知识培训,强化企业主、中层管理人员质量品牌意识。以深化消防器材产业质量振兴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在机电、竹木、绿色食品等产业中推行质量提升计划。大力推广企业现场管理,规范原料采购、质量管理等标准,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保持质量稳定。要加大品牌培育指导。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分别指导,引导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一般企业制订自身产品宣传计划,扩大对外宣传,增强产品行业知名度。要加强品牌权益保护。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打击侵权行为。同时,鼓励支持在行业内实行有偿合法的品牌、证照共享,促进企业将品牌等无形资产收益最大化。

8.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要抓实创新载体建设。继续落实扶持政策,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技术协作,争取年内设立消防器材产业、电光源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帮助、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积极争创部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新增区域性创新服务中心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研机构2家。大力实行重点技术项目攻关。要积极探索,通过政企联手、企企联手、企院联手等多种手段,紧扣机电产业高端变压器项目、竹木产业高端板材项目、消防器材产业智能化项目等重点,实行重点技术攻关,尽快突破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要扎实做好20*年度*科工会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继续组织好20*年科工会参会工作。

9.着力化解要素制约。未雨绸缪,做好土地报批工作。市国土局、园区办和各基地开发主体要加强协作配合,分析各市级工业基地近、中期用地需求,编制用地计划。市国土局要努力通过宅基地清理、土地复垦等方式,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在用地指标分配上,要重点满足优先发展区。突出“二区”重点,继续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的报批工作,努力满足工业发展的用地要求。要积极帮助企业融资。市经贸局要及时收集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包装,并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积极争取银行的支持。要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民间担保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支持企业通过项目包装,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要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要与“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相结合,针对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需求,有重点的开设技术培训班。要引导、鼓励企业开展委托培训,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回归就业。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办好劳务集市;要组织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外出招工活动,着力解决招工难问题。

10.着力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要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市统计局、经贸局、财政局要从部门职能出发,在原有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加强研究,围绕经济运行、经济质量、发展后劲、能源消耗、资金流转、工业贡献等重点,进一步深化、细化基础管理,加强数据汇总分析,并以表格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具体由市府办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要实行工业口局长例会制度和市级工业基地工作例会制度,切实加强对工作情况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1.着力营造发展环境。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家环境。加快组建全市性的企业家协会,通过构建企业家协会这个平台,加强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激发企业家的创业激情。具体工作由市经贸局负责。要通过实施“两年”活动,建立企业家与职能部门领导的对话机制,增强部门与企业的双向沟通,进一步融洽关系,营造企业至上的创业环境。不断完善工业政策体系。要根据我市财力和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突出产业培育、平台建设等重点,进一步补充完善“工业30条”、技改贴息、市长特别奖等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工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要素市场培育、促进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政策性意见。政策出台后,要认真兑现落实到位。要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的水平。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把干部培养成业务精、会干事的经济型干部。要切实增强服务经济、服务经济主体的强烈意识,努力做到能不收费的尽量不收费,能少收费的尽量少收费。市行政服务中心要按照能进则进的要求,提高中心办事项目内容。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加强指导,加快推进分中心建设,尽量简化办事程序,促进规范服务。

加强科技创新篇9

【关键词】科技创新;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培养创新人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1][2]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专业要紧密结合国家要求和行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优化,适度引领行业需求。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与过去相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与美国等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3]目前,高校里虽人才济济,青年学子创新意识多,但创新成果尚不足。如何引导高校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成果,联动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等素质,同步推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的优化互动,铺开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的高等教育特色道路。

1 学科建设奠定科技创新平台

学科平台是基础,国际视野的开拓、实践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三大要素决定了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效。如何实现学科建设平台上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互动模式,科学实践教学与科研相长并进,应从6个方面推进学科建设,从而奠定科技创新的平台。

1.1 凝练研究方向——学科建设的灵魂。时刻跟踪国际前沿,并始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同时要把握好凝练稳定与开拓创新之间的关系。

1.2 凝聚学术团队——学科建设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学术团队的集成优势,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综合。[4]学术团队(学科梯队)要层次分明,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学科负责人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开拓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凝练、稳定研究方向,组织高层次项目的研究;学术骨干开展规划指导下的各类研究项目的创新研究;一般研究人员协助研究骨干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1.3 承接科研项目——学科建设的核心。科研项目是学术创新及获得创新成果的载体,高水平成果来自于高层次的研究项目。在承担科研项目过程中,要坚持“纵向基础研究指导横向技术开发、横向技术开发支持纵向基础研究”的理念,如图1所示。

1.4 抓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要务。高校教学的第一职能是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型大学更需要在科学研究的氛围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第一要务,秉承这一理念,认真抓好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教师队伍既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围绕“创建品牌专业,培育一流人才”的目标,积极推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5 建立创新基地——学科建设的基础。创新基地的建设能够稳定一批高水平学术骨干。

1.6 健全运行机制——学科发展的动力。实行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在学科内开展本科生教学、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建立学科建设平台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互动机制;科研项目管理采取纵向专用-横向统筹的互动模式。

2 科技创新引领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

2.1 教研相长并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全国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为例,学院每年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并为部级大赛制定了长期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并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积极组织学院所属各学科团队的科技创新立项、试验立项。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科研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创新思维,并让年轻学子的创新理念开花、结果。交通工程学科所组建的交通优化及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团队,保持每周进行创新理念大碰撞的研讨传统,组织学生及时积极地开展项目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论证,元器件购买,硬件焊接安装,软件编程,系统仿真调试,实验报告、论文撰写。五年来,所指导的科技创新团队完成国家、省市以及校企联合科技开发项目十余项,十多项创新成果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2009年,指导研究生在科研团队中将自己的奇特想法发表于《科学月刊》,并被授予香港《科学月刊》优秀论文奖。

2.2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持学科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科研教师通常将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分解,针对每位同学的优势进行分工,包括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工程能力、软硬件能力、系统调试能力等综合能力,最后进行集成创新。同时,针对科研创新团队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深入一线调试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化程度。譬如我校参赛作品“公交优先实时在线单点控制策略”,参赛选手进入大学就对公交专用道优先通行信号相位进行分析研究,从时间优先级的角度研究交通信号配时方案,荣获全国大赛的三等奖。

加强科技创新篇10

关键词: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

国际竞争的基础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渐趋复杂的国内发展挑战,必须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出发,强化并完善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决定我们国家的未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我市各个区县都在大力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工作推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该如何立足实际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经历就如何加强区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提几点肤浅的建议。

一、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差。根据中国科协2018年进行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虽然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6.2%上升到了2018年的8.47%),但是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这一科学素质水平仅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20多年前的水平,而美国早在1999年就已经达到了17%的平均水平。根据预测,即使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也只能到10%左右,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当前20%-30%的指标差距甚大。造成这一现象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体系缺失密切相关,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因小考、中考、高考教育的短视而不断被压抑,一方面,科学教育仍然大量地停留在课程或学科阶段,缺乏课程之间的融合以及与实际问题的对接。另一方面,科学教育更多地让位于高考考试科目的教学和强化,狭隘的应试教育既忽视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也占用了学生宝贵的时间。此外,在高考指挥棒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老师和学生都以争“分”夺秒的精神过度强化题海战术和考试技巧,无暇顾及更为重要却一时难以量化显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而这恰恰是科技创新人才最需要最宝贵的核心素养之一。

此外,我国在高中阶段的自然学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的结业考试中虽然已引入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但所占比例太小,而且考核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以机械的操作步骤和技能为主,因此无法真正检验学生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探究能力潜力和方法。这就必然导致相关课程标准中虽然明确倡导了要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核心科学素养,但是由于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中无法有效检测,因而也就很难达到引导学生强化科学素养以及提升科学能力的既定目标。实际上,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涉及科学教育以及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在内的综合系统。但是,区县的中小学往往只将专门的科学教育课程纳入科学教育体系,在其他与科学思想、科学思维等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仍然停留在学科知识和应试方法的掌握上。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就出现了离开基础教育后的大量公民普遍缺失创新意识的这一状况。

(二)创新资源缺。从助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区县的科学教育还任重道远。首先是教师资源欠缺,目前,区县各中小学校尚无专职的科技辅导员老师。现有的科技辅导员老师有两类,一类是由校内的科任教师兼任,但受专业面的限制,不适合青少年科技创新中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一类是邀请校外的科技人员担任,通过其去联系校外的专业科技人员对学生加以辅导,带领青少年参加科技实践活动,但这不是他们的主业,受精力的困扰,大多数科技人员都不能全心投入;其次是设施资源缺。青少年在进行科技创新时,所能利用的文件检索、资料收集、实验场地、实验器材、样品制作、成果保护等资源比较欠缺。部分区县科技馆的建设落后,目前都还没有建立科技馆、图书馆的建设有点流于形式,受到资金的影响管理人员较少、每年的图书资源更新很少,公共科普网络建设基本没有投入。这就形成了青少年不能到科技馆参观学习、感受不到科技的氛围。正是由于这些创新资源的紧缺,青少年不能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和科技带来的进步和发展就不能激发他们应有的科技创新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活动少。区县目前的科技创新活动除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外,少有有其它的科技创新活动,缺少了活动这一载体青少年没有施展的平台和机会,这让他们的创新精神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三)激励措施弱。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只有奖状,没得奖金。仅有很少作品能在全国大赛上获奖,得到高考加分优待。

以上问题使得区县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很弱。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我县作品创新性低,很多学生参赛作品实际是辅导老师所作。在创新能力上中学生不如小学生,存在“小时天才、长大平庸”的尴尬。

二、对今后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关健时期,青少年时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乐于观察周围事物,喜欢提问题,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向权威挑战。当前,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而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一)构建青少年科教融合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立足学科教学主阵地实施创新教育。要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纳入教研安排,把创新教育融合到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并建立教研制度予以保障。要引导学校做好科技创新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工作,开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在学科教学的常规活动中强化学生创造、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以科技发展史、优秀科学家成长史为主要内容和各种科技探究活动为基础的青少年科普知识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地方课程教材的建设与开发,鼓励学校开展校本课程改革,鼓励支持教师在教学探索的基础上,参与研究与编写有特色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材和其他科普读物,每年评选并支持出版一定数量的精品校本科技教材,在全市中小学免费发放或推荐使用;每年开展一次科普校本读物评奖活动。推动新型教育技术在创新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全面加强实践活动课程。利用VR/AR/MR等技术手段,积极构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创新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鼓励各中小学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创新教育学习计划,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广泛建立科技社团或科技兴趣小组,积极开展以创新教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的育人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创新资源。基本资源与基础设施是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物质保证。实施创新实验室建设工程。将创新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建设规划。新建学校须规划建设创新实验室,支持现有学校根据学校科创工作规划新建改建创新实验室。特别是支持农村中小学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中建设科技馆、创新实验室等农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90%的学校建有不少于一个项目的科技教育创新实验室。建立区域性创新实验室联盟,形成联盟互动机制,提升创新实验室的使用率和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校外教育实践基地。选择配备先进科研设备设施的高校、科研院所、院士专家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创客空间、STEAM教育基地等校外机构,作为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组建科教融合组织联盟,建立开放共享平台机制,充分利用基地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实验条件优势,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创造便利条件。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科技设施更新,加强对专职人员的培训,重要场馆要免费向学生开放:各中小学要建好、用好科技活动室,县上要建设科技活动中心;创造发明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区县财政可以预算一定比例的费用,用于订购各类科技书刊和购置各种活动器件,从而较好地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证。

(三)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中小学科技辅导员队伍,引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五大学科竞赛教学名师、在市内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建立学科竞赛教学名师培养、选拔机制,相应县级学会成立竞赛专业委员会,开展学科竞赛师资培训和学生学科竞赛辅导。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技创新类社会组织,开展教师科技创新培训、选拔和学生科技创新辅导。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教师进修科技类专业课程列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列入继续教育的内容,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教育,并加强枝能训练,培养中小学的后备师资;成立科技辅导员协会,为科技辅导教师在工作、进修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以稳定科技教师队伍,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工作作积极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和能力。围绕科技创新大赛、五大学科竞赛等国家权威赛事,构建区县科技竞创新赛体系,强化相关科技社团职能,加大对相关科技社团的支持力度。打造各级各类学生创新展示平台,围绕全市每年科技教育活动主题,开展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中小学生科技节”、“院士专家进校园”等品牌活动。开展自然观察、社会考察、科学探究、参观游学等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以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课题、科技小论文、小读书报告为主要内容的“六小”评比活动。实践证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但没影响青少年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巩固了他们的学习基础,开阔了视野,在这些创新活还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五)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教融合工作评价机制,成立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评价机构,建立科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科教融合工作评价,对各地及相关部门科教融合实施情况进行通报,各级教育部门要将科教融合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考核体系,学校要把科教融合工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教师工作绩效考核体系,要建立定期考核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工作督促和评估。

突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在普通高中特长特色招生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市高中特长特色招生中设置科技创新类项目,增加科技创新成果项目设置,合理设置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期限,合理确定科技创新成果采信证明材料,增加科技创新类学生的招生数量,提高科技创新类学生在特长特色学生招生名额中的占比,引导家庭、学校、社会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加快我市科教融合工作推进步伐。一是要建立更新市级、县级激励与奖励系列政策,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成果予以适度的激励,并逐步倡导形成新型的科技活动参与的价值观。二是科技部门要青少年进行成果的固化与转化。奖励及资助青少年申报专利,帮助其进行成果转化;三是对创新典型及创新激励政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以此来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热引领青少年踏上科技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现代化》

[2] 陶行知—— 《陶行知 创造教育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