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1-21 18:14:00

孝道文化的认识

孝道文化的认识篇1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缺乏做家务的习惯和主动精神,缺乏反哺意识。另外,不少大学生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只顾着享受玩乐,生活追求新潮化、高档化,用父母的血汗钱与同学攀比且乐此不疲。学习则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不仅不为自己考虑,也没有顾及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有的大学生和父母意见相左,不是用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向父母提出,而是顶撞父母,甚至打骂父母,甚至发生杀父弑母事件。这些现象违背了中华传统的孝道,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究其原因,既有家庭教育的缺位,也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更有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智力教育的影响。孝道行为的缺失非常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及其可能性分析

自我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又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必然要求。孝道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应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教育者实施以尊亲、悦亲和养亲为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孝德,以尊亲、悦亲和养亲为内容而自觉进行的思想改进和行为控制的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

(一)血缘亲情是自我教育的天然基础

《诗经•小雅•蓼莪》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意思是父母生我,教育我,挂念我,出入抱着我。为什么要“孝”?古人的解释也很简单,“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人间的慈爱与呵护都是首先来自于父母。血缘亲情是自我教育的天然基础。

(二)孝道文化为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课程

基于对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孝文化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高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等包含孝道文化的课程,为大学生进行孝道自我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此外,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也成为大学生进行孝道自我教育的良好的隐性课程。孝道是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不仅对中国传统政治、教化等有着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间艺术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大学生的优势为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这为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重要基础。大学生具备独立性、自尊性、成人感、自我意识增强等特点,为大学生进行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

三、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对策分析

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孝道的知、情、行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应抓住孝道的知、情、行等环节,系统学习孝道理论,激发孝道情感,养成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提高孝道自我教育的成效。

(一)学习孝文化知识,提升孝道意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知行统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大学生应系统而深入地学习孝道文化知识,引发对孝道文化知识的思考,加深对孝道文化知识的理解,从而能够真正接受孝道文化知识,实现大学生孝道意识的提升。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已接触到孝道文化知识。在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大学语文”等课程中,大学生也会进一步学习孝道文化。但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孝道文化知识十分有限,深度不够。此外,在孝道教育的方式上,学校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孝道认知和孝道行为的脱节。首先,可以系统深入地学习孝文化知识,了解孝道的一般理论,具备广泛的孝文化知识,提高自身孝文化修养。应倡导读经典书籍,如《论语》、《孝经》等;应倡导反思精神,认真反思传统孝道的精华与糟粕,反思对孝道的偏见,用“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观点赋予传统孝道思想以时代内涵。其次,可以采取多样方式学习孝道文化。可以开展对孝道文化知识的讨论和辩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孝道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观点。例如,探讨“大学生孝道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更深刻地认识并弘扬孝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此外,可以开展孝文化知识大赛等。

(二)倡导自我反省,激发孝道情感

孝道是“发乎于情”的行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血肉之情,是最淳朴、最深厚的亲情。《吕氏春秋》云:“故父母之与子也,子之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这种血肉之情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也正是孝道得以存在的情感基础。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孝道是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催化剂,是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在认知基础上,面对父母的无尽的爱,大学生应经常反省自己是否体会到父母的无私奉献,是否懂得照顾关心父母,是否尊重父母,是否严格按照孝道伦理规范的要求监督、约束和克服自己的不当言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父母付出的艰辛汗水甚至血泪,是否满足了父母对自己的成就期待等。大学生从血肉亲情出发,通过自我反省,不断激发孝道情感,从而促进自己将孝道付诸于实践。

(三)将孝道思想付诸实践

孝道文化的认识篇2

关键词:大学生;孝道观教育;背景;目的;意义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重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基层的每一位民众,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重要力量,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端正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教育将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重要任务,这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以及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1 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研究背景分析

(一)党和国家对孝道文化的高度重视

孝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本分,只有在尽孝中我们才能知晓恩情的宝贵,懂得责任的重要,感佩担当的真诚。感恩、责任、担当,孝道所蕴藏的要素,不仅是一个人正心、修身、齐家的行事依据,更是社会核心所赖以维系的价值之核。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1]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以孝道实践为圆心向外扩展,孝文化就会成为代际沟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剂,社会道德建设也能获得坚实稳固的支撑。[2]

(二)时代对孝道传统的不断召唤

2016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特别推出新春走基层节目“孝顺怎么做”,该节目得到了全球华人的广泛关注,记者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身份的人进行了采访,采访主要围绕“你觉得怎么做是孝顺”、“你对父母不耐烦过吗”、“什么时候发现父母老了”、“父母最不能容忍你做什么”、“你觉得父母最在乎什么”、“您最希望子女为您做什么”、“孩子做什么会让您觉得特别骄傲”等问题展开,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解释和回答。[3]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社会整体向和谐稳定方向发展的同时,一些不道德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人对孝道避而不谈,在家庭生活中,有些人只顾自己生活的有多好,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与兄弟姐妹之间不合、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人的道德观念、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严重不足,不能够认真履行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不但不给予老人一定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安慰,反而掠夺老人的财务、侵犯老人的权益,这些不良的道德现象不仅破坏了家庭和睦,而且不能为下一代子女的成长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当然,导致这种不孝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利益的驱使使得有些人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与金钱利益挂钩。中华民族孝道传统发展的再好,如果没有正确的传播方式和传承方式,对其继承与发展也只能是一纸空谈。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孝道的实践必须有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指引,因此,要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践行孝道传统,减少虐老、弃老的不道德行为,必须要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强化人们的孝道意识和孝道情感,使人们真正意识到孝敬父母不只是说说而已,要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父母更多的关爱,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尊老养老敬老”的社会风气。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紧迫感

重孝、行孝被视为中国人的民族特质,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4]一个人如果在家连抚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在外肯定也就无法友爱同学、敬重师长,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将无法尊重上司,无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独特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文化水平和认识深度,树立正确的孝道观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成熟和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肩负传承和弘扬传统孝道的使命。对大学生进行的孝道观教育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为其提供独特的教育资源,当代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自身孝道观教育的开展。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提高孝道意识、丰富孝道情感、强化孝道行为,这不仅是传统文化发展对孝道文化发展提出的要求,而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尊老氛围。

2 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研究的目的分析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孝道传统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推崇。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孝道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孝道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全面了解并正确认识孝道传统的历史发展和现代意义,丰富自身的孝道情感,做中华民族孝道传统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当代大学生对孝道传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和认识层面,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对孝道传统、对孝文化的实践,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即使会涉及到孝文化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各种不良思想侵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存在,家庭教育方式缺乏民主等,这些都对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使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影响。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大学生自身教育,发挥教育的合力,不断丰富高校孝道教育的内容,创新孝道教育方法,拓宽孝道教育的途径,认识到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华民族孝道传统的历史发展,阐明孝道传统的局限性和合理之处,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整理和分析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以及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观教育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探讨存在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帮助当代大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孝道观。

3 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研究意义分析

中华民族孝道传统不仅是联系代际之间情感关系的理论表现和集中表达,而且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遭受到了一定的批判和打击。在正确认识孝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研究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现状,不仅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的发展而且对孝道传统的应用和普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理论方面的意义

1、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学科的内容

“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5]黑格尔在理解中国人所讲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仅代表一种亲子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而且还包含了政治、哲学,宗教等诸方面的文化意义。在研究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理念,政治思想政策与社会生活伦理观念等方面都有理论指导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研究当代大学生孝道观,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载体。

2、能够指导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中华民族孝道传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伦理规范,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重视,在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作为选举贤能人才的标准之一。因此,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研究在综述中华民族孝道传统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时展的特点,对孝道传统的局限性和合理内核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孝道也不能全盘吸收孝道传统,有利于丰富孝道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时代内涵,促进传统孝道价值的实现,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和高校的孝道观教育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借鉴。孝道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分析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当代大学生正确孝道观的树立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孝道观念,而且能够增强当代大学生孝道实践的行动力,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

(二)实践方面的意义

1、为当代大学生践行孝道提供指导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1993~1997年生人,年龄大多集中在20~24岁,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间,他们将面临对父母的赡养。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6]可见,敬亲是孝道中比“养亲”要求更高的一种孝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感恩意识、就业择业意识等,都将关系到其能否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关系到当代大学生能否做一名合格的孝道传统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在党和国家对传统孝道文化越来越重视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以及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现状,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文化的普及的基础上,突出对当代大学生的养老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将这些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借助一系列教育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孝道观,深化孝道认知、丰富孝道情感、磨练孝道意志、强化孝道行为,做新时期孝道文化的传承者。

2、为研究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使研究更具说服力

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研究是在研读一定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孝道观教育现状,使当代大学生明确自身在对孝道传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到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同时,该研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研究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以及相关的理论借鉴和对策建议,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能够提高自身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孝道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新鲜活力,促进孝道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家风和国风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借鉴。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当今社会弘扬中华民族孝道传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更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为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孝道观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和对策,促进中华民族孝道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颜世元.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N].光明日报.2014.11.18(07).

[2]谭用发.孝乃德之本[N].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3.25(04).

[3]陈秀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济南:山东青年,2016(3).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

孝道文化的认识篇3

关键词:孝亲文化;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渗透;探究

将孝文化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教师需要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孝心,提升学生的孝能,引导学生孝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孝文化作为立足点,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百善孝为先。”教师只有让如今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唤起学生的良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将孝道文化融入到农村高中历史课堂当中,对学生发挥孝道教育的作用。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孝亲文化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由于学习条件有限,课堂的学习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战场。在课堂上,历史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使学生受到影响。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尤其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个人魅力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和健全,成为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

二、利用课堂对学生渗透尊老老爱幼等孝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初高中的历史教材中大多蕴含着传统美德教育。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典型事例来倡导孝道教育,让学生学习优秀人物身上的孝道精神。比如,学习《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授孔子的儒家思想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渗透孔子的孝文化思想。孔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无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孔子看来,所谓的孝不仅仅是家庭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也是社会伦理的源泉。他还认为,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我们也要注重礼仪,在心理和言语上都要敬重父母和长辈。通过这样的方式,历史教师可以自然地将孝文化渗透到历史讲解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会敬爱父母,养成尊老敬老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要向学生大力宣传对父母行孝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阅读《孝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关于传统孝道的经典书籍,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孝道文化的熏陶。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孝道的文化,重视传统礼仪,自觉树立起尊爱幼的孝文化观念。

三、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加强多样化的孝道宣传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把孝道文化渗透其中。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地将孝亲文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孝文化因素,找准切入点,将孝道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中。[2]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观看一些孝文化的视频;[3]可以创设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课堂辩论赛;定期举办有关孝文化的演讲比赛或专题讲座,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当今社会有关敬老爱老的典型故事,并结合历史知识同小伙伴进行分享。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历史课堂,走出校园去进行宣传和实践,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四、挖掘历史知识中的孝文化

在高中的历史课本当中,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孝文化。比如,学习汉代察举制时,“孝濂”最为重要,很多优秀人才都是通过这一选举方式选拔出来的。西汉董仲舒也推出了以孝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在唐代,统治者尤其重视孝道文化,《孝经》是文人才子必读的书籍,唐玄宗还亲自为《孝经》作注。教师在向学生渗透古代传统孝文化的时候,也要指出传统孝文化的不合理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三纲五常”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社会,某些孝文化思想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遏制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对人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吸收其合理内核,摒弃其不合理之处。

孝道文化的认识篇4

关键词:《孝经》;孝道思想;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74-02

《孝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全书只有1 800字左右,却说尽了“孝道”的内容和价值,且可操作性强,认真研究《孝经》,取其孝道思想精华,这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孝道教育,尽快使个人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孝经》中的孝道思想

(一)个人行孝的三个层次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言孝,是将孝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爱护自己身体,保全自己生命,也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二是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增长才能,服务民众,报效国家。即“中于事君”。三是生时积极立功,力争扬名。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以实现圣人的主张建功立业,流芳后世为父母增光,为“终”。《孝经》认为人不能脱离家庭及社会,因此树立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明确个人对家庭、社会应尽义务,以此促成人与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天下的安定盛世。

总之《孝经》在把个人行孝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不同层次,这就清楚回答了什么是孝,怎样行孝这一基本问题。当然这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对孝道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孝道的认识必然会有差异,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孝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在当今时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以孝事亲

孝的本来含义即为事亲。“夫孝,始于事亲。”(《开宗明义章》)“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纪孝行章》)《孝经》明确提出子女行孝始于事亲,如何事亲?父母平日居住,子女应时时至诚敬之心,孝顺须出于真诚。对父母的“孝”主要体现在“爱”和“敬”上。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两样。孔子说:“今之孝子,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对父母精神上的安慰重于物质上的奉养,因此他特别强调一个“敬”字。奉养时要尽量使父母高兴,父母年老有病,子女应心中担忧,但不可表现出来,应该寻求良医为父母治病,不可疏忽。父母去世时子女要表现出最大的悲哀,祭祀时要表现出最大的严肃,只有做到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才算得上能够事亲,才可称为孝子。

《孝经》认为不孝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只重视物质供养,而不重视对父母精神上的安慰,身居上位而骄横,就会招致灭亡;身居下位而犯上作乱,就会招致受刑,在同事中争强好胜,就会招致动武即“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纪孝行章》)。如果这几条不改,就是每天用山珍海味来供养父母,也仍然是不孝之子。

二、《孝经》中的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启示

(一)《孝经》倡导感恩知报教育有助个人的健康成长

《孝经》中的孝道思想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要倡导感恩知报教育,认为孝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父母长辈的敬爱,还应扩展到社会中对他人的尊重与善待,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关照、互相帮助、和谐友爱的大环境,这种大环境不仅是形成当代人际和谐关系的根基,也是形成良风美俗和安定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根基。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感恩知报的意识,并使这种意识上升为每个社会成员基本道德,成为人的道德规范,并且由感父母之恩推广为对兄弟姐妹、他人及社会的感恩知报。那么,我们的家庭和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必然是亲善、和谐的。在这种亲善、和谐的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大学生必然会倾向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继承我们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才会广敬博爱,才会乐于奉献,将来走上社会后才会尽力多作贡献。

(二)《孝经》强调人的责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孝经》中的孝道思想的另一重要内涵是强调人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素质,它首先要求个人必须对自己负责,其次要求个人必须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要负责。只有每个社会成员对父母、对他人及社会都有强烈的责任,这样整个家庭才会稳定温暖,整个社会才会安定和谐。当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各种的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生活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冷漠,人的关爱和责任意识日趋淡化,一些大学生深受社会影响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责任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文化的深入广泛交流,西方价值观对人们的消极影响,使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实用享乐的价值观正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其次,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出现暂时的社会混乱是难免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无私奉献的意识日趋淡化。再次,网络信息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面对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一些大学生难以选择,更难以抵抗。最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家中的宝贝,父母把自己全部的爱都集中于子女身上,极力满足子女的各种欲望,父母的这种非明智做法容易使孩子成为家庭的小公主与小皇帝自私自利。而当代学校教育也出现一些偏差,当今的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普遍重智育而轻德育,造成德育内容空洞化,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和社会需要,正是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一些大学生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责任感。

由于天伦亲情的血缘关系,当今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应从对父母负责入手。而对父母负责最重要的就是要对父母行孝道,自觉孝敬双亲关爱父母,因此加强孝道教育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要把养老敬亲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重点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人类各种关系中最亲密的人际关系。自古以来,赡养父母被视为子女的道德责任。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问题尤其是养老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加之人口众多,社会养老在短期内难以落实,目前我国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子女如何养老,如何尽孝成为社会的热点的问题。当今子女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是不可回避的责任。但另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是,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而且现代人多注重事业,加之当今生活节奏快、人们流动性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孝”的意识日益淡化、甚至被遗忘了。很多人过分注重自我,追求个人发展,针对当今现实如果忽视和淡化了养老敬亲教育,那么,家庭的和谐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会难以提及。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大学生要能够提供给父母多少物质上的供养,因为孝道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物质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关爱。大学生目前还不具备物质供养父母的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有能力了解父母的心理、情感与需求,尊重父母的意见,给父母充分的精神关爱,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并以自己优良的品德、优异的学习成绩、能力的全面发展,健康的身体,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回报父母,并为将来承担养老敬亲的责任而积极准备,使父母从子女那里看到希望,做父母心中的太阳,使他们幸福快乐,这正是父母眼中最大的“孝”。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养老敬亲教育是当今大学生孝道教育中的重点。

(四)孝道教育应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切入点

孝是儿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真诚回报,是道德之本。自古以来孝道的提倡与实践保证了家庭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家庭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今应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一个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要通过孝道教化来培养。不教孝,其他的品德便无从谈起。因此孝道教育应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切入点。高校要通过孝道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行孝,以孝敬父母为基点,还要孝敬所有长辈;扩而大之以善待天下人,还要努力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为父母、为国争光。高校必须发掘古代孝道教育的思想资源,进行孝道知识的灌输,使同学们认识到什么是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及今天孝道的时代内涵,要改变思想道德教育课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孝文化的讨论与实践,增强他们对孝道的道德认同。同时加强典型事迹宣传,促使大学生争当孝子。高校应不失时机地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如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强化大学生的行孝和敬老意识,也可通过“我给父母献爱心”、“我给老人送温暖”等有意义的活动,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学生的孝心与孝行,通过孝道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在继承传统孝道精华的基础上,通过积极行孝,努力实现自己个人素质全面提升。

总之,《孝经》是中国古代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孝道教育是中华教育的起源,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我们应借鉴历史上孝道教育的宝贵经验,并结合当今大学生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将孝道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之中,引导大学生分清是非,辨明善恶美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正确的孝道观,人生观从而不断努力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吕友仁,等.礼记全译·孝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孝道文化的认识篇5

论文摘要:传统孝道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功能,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内容,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素材,以孝道教育作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应从加强孝道认识、更新孝道观念、培养孝道情感、践行孝道行为、坚定孝道意志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境界。 

 

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提升其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层次,并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成为困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推动作用积极而且现实。 

 

一、传统孝道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 

 

所谓孝道就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送终等等。传统的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个对父母孝顺的人,即是有道德的人。孝道教育即是爱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教育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孝道渗透着极强的教育色彩。《说文解字》中讲到,“教,上所施,下之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二者联系起来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做善事,这说明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孝道的基础上的。 

“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孝道宽泛、多层次、全面的内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引领着孝道教育的方向。在我国,孝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孝”字在甲骨文中便有记载,《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根本。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在社会上尊老敬老;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孝道便突破了父子、长幼之道的狭义内涵,而扩充到尊敬他人,效忠国家,将孝道教育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身体力行的法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将与其弟子曾参关于孝道教育的对白编辑成《孝经》,成为孝道教育的“教材”,使孝道教育有章可循。不仅如此,孔子还对如何加强孝道教育有很高的建树。《论语》记载子游问孝的事情,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心,应该和颜悦色、真诚坦荡,尽孝道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一种精神沟通和心灵抚慰,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也最困难。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而子女对父母尽孝道的最高境界在于子女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崇尚孝道是中华民族育己育人、劝世规人的主旋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不仅留下了珍贵的、科学的孝道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著名的《二十四孝》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故事和传说至今仍被人们作为价值文化传承,并且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素材。 

二、孝道教育是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 

 

传统孝道历经风雨,生命力依然旺盛,历经坎坷,目标依然执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为高校德育更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1 高校道德教育成效较低的原因 

以孝道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是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客观分析得出的结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家、社会、学校的普遍关注,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成效甚微,主要有三个原因:

(1)西方文化冲击的外部原因 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传统孝道与西方思潮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使传统孝道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的重新调整和国人在此过程中的理性思考,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此乃高校道德教育重构孝道教育的最佳时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2)高校道德教育运行的内部原因 有的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时盲目追求“高标准”,有的高校期望走捷径,“一口吃个胖子”,忽视道德教育的循序渐进,造成高校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爱祖国、爱人民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但是,大学生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爱,何谈爱他人呢!如果我们能从孝道开始,从培养大学生爱父母做起,逐步推进到爱他人、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使大学生爱的视野逐渐扩大,爱的眼光不断高远,爱的层次不断升华,不仅学生乐于接受,也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笔者曾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开展“讲感动故事”活动,约有超过60%的学生选择讲述的是亲情故事,尤其是母爱的故事不仅被学生反复讲述,而且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 

(3)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过分溺爱,出现了父母与子女的角色错位,造成孝道观念的弱化。一些大学生在校不切实际的“高消费”,一些大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偶尔联系也是以催要各项费用为目的,此情况进一步恶化,带来大学生整体道德修养水平的滑坡,成为影响公众对大学生社会评价降低的最重要原因,重构孝道教育新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2 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个领域内的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孔子孝道文化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中心思想是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思想进步的人,而且提倡忠于国家,推崇敬业报国,追求“小孝及家,大孝惠国”。我国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以孝治天下”。 

(2)价值取向的相通性孝道文化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是其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的大小。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在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强调道德修养发轫于孝道,体现在孝道,孝为德之门,德为孝之显。 

(3)教育内容的相融性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生强化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教育人们,能够更加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孝道文化无疑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和精华。孝道提倡敬父母,大学生道德修养要求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道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生道德修养提倡助人为乐,推己及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孝道要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学生道德修养秉承爱国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强调爱国为文明人的第一美德;孝道主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道德修养强调循序渐进,知行统一,行胜于言。 

 

三、以孝道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途径 

 

如使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贯彻孝道内容,应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做好如下几介方面的工作: 

1 强化孝道意识 

大学生应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孝道养成对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孝道行为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的支柱作用,使他们产生对孝道教育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唤回其朴素的天性之爱,并进一步探讨孝道的精深内涵和精神实质,逐渐愿意接受孝道教育,并以孝道作为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手段和,目标。没有好的态度,一切皆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更新孝道观念 

传统孝道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有一定 的时代背景,必然被打上一定时代和特定阶级的烙印,存在着不合乎我们当今时代要求的消极内容,如,其愚民性,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其不平等性,“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专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等;也有浓重的封建性和保守性的内容,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行”等。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孝道为切入点,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积极的思想和理念,摒弃其消极、落后、愚昧的做法,并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生永恒的精神追求,为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孝道情感 

孝道作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大学生不仅要“知之”,而且还要“好之”、“乐之”,要培养大学生对孝道的强烈的情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顺境,无论逆境均应对孝道“不离不弃”,达到“自律”、“无律”的孝道最高境界。笔者曾在孝道教育的宣讲课上做“你最舍不得的人”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脑子里想像自己最舍不得的人,然后将这些人在自己的意识里抹去,通过这样相对“严酷”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孝道情感。

4 践行孝道行为 

高等院校推行孝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大学生在了解孝道理论、孝道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实践自己的孝道行为,如果光有孝心而没有孝行,便不能说遵守了孝道,孝道贵在实践。大学生没有参加工作,没有自己稳定的经济来源,遵守孝道应主要从敬父母做起,要知恩图报,知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惦记之恩、期望之恩,以爱惜身体、珍爱生命报答父母恩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孝道层次,把尽孝同大学生的学业及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中尽孝,在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中尽孝,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尽孝,同时认真看书学习,苦练基本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为将来能尽更大的孝道积累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坚定孝道意志 

所谓孝道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孝道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许多人不愿意尽孝道,因为尽孝既无功更无利,只有无穷的义务、付出和奉献,在此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会面临诸多挑战和诱惑。偶尔尽孝,不是真正的尽孝;认为此时尽孝会占便宜,便尽孝,否则便不尽孝,也不是真正的尽孝;看别人不尽孝,自己便也不尽孝,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尽孝。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做到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时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时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有孝道的人,做道德品格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110, 

[2]王坤诗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391, 

[3][4][5]孝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6,28,6, 

孝道文化的认识篇6

一 在学校开展孝德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孝德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孝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的基础性教育,关系到青年学生的道德健全和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一些学生孝德意识模糊甚至缺失的状况较为严重,一些学生不孝敬父母,更不知道尊重他人,不体谅父母的艰难,只讲究享乐,怕吃苦,穿名牌,讲排场,和父母耍脾气,胸无大志,不思进取,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等等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忧虑。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我国家庭结构变化,引起家庭角色错位,造成孝德观念淡化。目前,我国的家庭以独生子女占多数,家长多以子女为中心,子女已成为今天中国家庭的重心,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孝德意识变得极为淡薄。子女往往缺乏对老人的关注,更多的是精神赡养的间断,甚至嫌弃、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二是因为学校孝德教育不力,致使伦理道德滑坡。从学校教育看,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开过孝德教育的课程,致使孝德教育缺乏。其三是因为社会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致使传统孝德标准淡化。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由于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人们过分强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对维系亲情的传统孝道伦理标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几千年来形成的家庭成员之间、亲属之间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人们的约束力变得越来越小,关爱、体贴、理解、宽容等品质在一些人的身上正逐步淡化,传统的道德准则被打破了,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完全确立。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华文化的传统孝道加以扬弃,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之融入学生德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个国家要治理好,要经济腾飞,不仅需要依法治国,更需要以德治国。“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家庭美德中,头一条就是孝敬老人。在学生素质教育中融入孝德教育,对学生的和谐人格培养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的特征

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观念萌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的情感性强,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学生正处生理上的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虽然情感性强,但道德意志已开始在成长发展中,随年龄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坚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水平要超过小学生。但是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现状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年龄特点、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许多父母的溺爱并没能赢得孩子的敬重。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各种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品质)均处于萌生和发展阶段,虽然父母子女间的亲缘情感是学生发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础与内驱力,但仍需要通过中小学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与实践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稳定形成。影响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陶冶,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小。

第二,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水平总的来说优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偏差主要有:不听从父母教导,常惹父母生气;在家庭生活、娱乐活动中喜欢独享独占,不会礼让父母;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中学生这种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有:时常顶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随意之处,就撒娇顶撞、毫无礼让约束;对自己的事过分地“保密”,不愿让父母过问;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话入耳则听,不入耳则不予理睬。 中小学生由于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色彩浓厚,其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因此,认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会去实施,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难以维系,这就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第三,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方面的差异与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异不尽一致。在平时,一般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常发生对父母不孝敬的行为,而有的差生,却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闪光之处,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发展的特征,为科学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应区别,其具体要求如下:小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二是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三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四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五是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六是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

三 在学校实施孝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孝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学校要加强“两课”课程的改进和建设,把孝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学校德育系统,使之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入头脑。要以“两课”教学为载体,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让大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孝德文化的学习和讨论之中,使学生通过学习和讨论能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形成明确的观点,提高对孝德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孝德的认同感。要使每名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不可能会爱别人,更不会真心实意地报效祖国,同样别人也不会真心实意爱他。当然教育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引导大学生正确区分传统孝德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学会批判的继承。

第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校牵手共同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为了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要注重家庭与学校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要家校牵手,共同做好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要适时地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为特定家长群体指导孝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具体做法,主动加强对这一部分家长的情感倾注与教育方法的引导,主动和家长因时、因事、因地通过各种渠道,不拘一格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对大学生孝德教育效果进行有效沟通,适时调整、改进对大学生个体的教育方式,以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高校应坚持把孝道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料理家务能力的劳动教育相互结合起来,并做好信息反馈和考核等工作,以便在教育中及时总结经验,纠正失误,收到理想效果。

孝道文化的认识篇7

关键词:孝;孝道观;大学生;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86-02

一、孝及孝道观

“孝”是一个会意字,它是由“老”和“子”两部分构成,其中“老”字在上“子”字在下就像一个孩子背着自己的父母,字形就反映出“孝”的含义。《左传》曰:“孝,礼之始也。”《礼记》认为“众之本教曰孝”,所以“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于侍奉父母而使其高兴。孝意味着子女和双亲之间有一种亲密的关系,也就是说子女或年轻人与父母或老一辈人之间一种非常亲密和谐的关系。

孝道,就是指赡养父母之道,古时称作奉养父母的道德,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学者对孝道又有了新的定义。杨国枢等人更是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对孝道讨论框架:孝道是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组合。孝道是在纵向的血缘关系中晚辈对长辈关系的处理问题,在本质上将是一种家庭伦理。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孝道观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孝道的一种观点,对孝道的践行。

二、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及存在的问题

总体看来,当代大学生在孝道思想方面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大学生孝道观的形成也无例外,受生活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存在以自己为中心,思想激化等等人格缺陷。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具有贪图享乐、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等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很少,他们的孝道实践更是跟不上孝道意识,在他们身上存在严重孝道意识与孝道行为脱节的现象。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孝道意识逐渐趋向于淡化

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以来,社会对于孝道文化的宣传逐渐不予重视,家庭以及学校都忽视了以孝道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因此造成了一代代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孝道意识的淡化会造成亲子关系之间的间隙、父母晚年凄凉、精神寂寞,这跟我国传统孝道文化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由此也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产生疑惑,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模式逐渐在他们心中扎根,个人主义的价值更是趋向日益突出。大学生孝道意识的淡化及种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家庭和谐,给父母造成痛苦,也使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急剧下降。

2.孝道情感趋向淡漠

随着孝道意识趋向淡化,孝道情感更加淡漠,很多大学生都忽视了对父母进行精神关怀,他们对于父母的健康状况漠不关心。孝道情感的淡漠不仅表现在对父母的冷漠上,更多的是他们不知体谅父母的艰辛。2004年l1月在南京大学出现了一封“辛酸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信”,指责当今一些大学生只知向父母要钱,有的人甚至为了多要钱虚报学费通知,这在校园里引起了一时轰动,社会媒体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报道关注。当今大学生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各种社会活动都比以前增加很多,他们不会考虑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普遍存在攀比心理,这种攀比正是不孝的表现。

3.孝道践行趋向弱化

孝道践行,指的就是一个人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孝道观,并在这个观点的指引下去付诸行动,本质上讲就是在意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在孝道意识,孝道情感,孝道饯行这三个方面中,孝道践行显得尤为关键,它是孝道的最重要部分。一个人的孝道意识,孝道情感只有在孝道践行中才能体现出来,一个人如果有正确的孝道意识,强烈的孝道情感,但是他就不去实践,不去付诸行动,那么他跟没有孝道观的不孝之人就没有任何本质区别。通过一些孝道践行的调查我们发现,利益的驱动逐渐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他们更注重利益取舍、现实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更将孝道抛诸脑后;人文失落,孝道摈弃,这些不仅严重破坏家庭和睦,给父母造成精神痛苦,还加剧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一部分大学生孝道践行的弱化,对此我们在下面将进行初步展开论述,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孝道践行弱化的具体表现:对父母不够尊重。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是当大学生对父母的做法不满时,不是跟父母心平气和的交流,而是顶撞父母,只想着满足自己的需求,强词夺理,却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连对父母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这种现象虽说不是普遍存在的,但在当代大学生中还是为数不少的。重利忘本。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但当今很多大学生对父母的辛勤抚养不仅不知道感恩,反而是一味索取,超出父母的承受能力,有的甚至因为父母不能满足自己而夺取他们的生命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构建“孝”的价值体系,让成长中的大学生在“孝”的价值观指引下走向社会,让我们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以繁荣的姿态一代代传下去,绝不能让我们千百年来优秀的传统孝道失落。

三、如何构建当代大学生孝道观

1.依靠学校教育

一种道德形成和培养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就目前来讲学生主要进行的是学校教育,那么学校在就在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教师是知识文化同时也是道德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规范的关键,每一名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做一名有担当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道德教育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更为完整的道德理论,形成正确的孝道意识,更好地履行孝道义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加强孝道教育,就要引导学生积极的自我反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观念,系统地学习有关孝道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理论知识,把孝道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做一个真正有孝心孝行的人。

2.家庭协同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做重要的一个环节,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不管在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环境上,家庭教育都有这独一无二的优势。因此,要提高当今大学生孝道水平,就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母要重视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培养他们的孝道品质,家长应有意识的对大学生进行培养,让他们学会感恩。父母应该让子女了解他们为家庭、为子女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让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父母是家庭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其思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说能够影响孩子一生,其行为更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父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做好榜样,这样才能更真实有效地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孝道观念。

3.社会参与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教育,除了现有的学校教育、家庭协同,还有待于社会媒体的积极倡导。没有社会的宣传、鼓励和引导,想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是很难的。只有通过社会的宣传、鼓励,学校的具体挫事,再加上家庭的基础作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孝道观。社会各种媒体都要增强自身使命感,把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改进大学生的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运用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强大力量加强孝道观教育,通过多种方式传播有利于形成孝行的舆论:首先,加强传统孝道的宣传,让大学生从优秀榜样的伟大事迹中受到感动,激励他们崇尚道德;其次,还要对各种不孝行为多角度分析,谴责那些不孝行为,逐渐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孝道氛围,以孝敬父母为荣,不孝父母为耻。当整个社会都赞扬孝行,谴责那些不孝行为时,人民就会自发的形成好的孝道观念。当人们对父母尽孝道,得到社会舆论褒奖时,就会促使大学生去履行自己的尽孝义务,促进大学生重新树立起正确的孝道观。

道德规范的形成仅仅依靠个人的自觉是不够的,道德本身就不具有强制力,必须有法律法规的保障,让那些不孝之人受到惩罚。《宪法》中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抚养父母的义务。”在实施过程中,人们倾向于把“孝”作为家庭的一个事情,对不孝行为也没有给予惩罚。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制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孝道义务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今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法制社会,大学生当然也不会例外,孝道的法制化会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它不仅在道德上约束我们,在法律上也有约束力,会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践行孝道。

“孝”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如今落到的当代大学生的肩膀上,我们如何接好这一棒,如何把这个传统发展创新成为我们日益紧迫的责任。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不能说国家不重视,各高校和教育部门不努力,但是其成效却并不明显,这些都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孝道,是一个人道德涵养的起点,是做人之根本,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孝道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杨国枢.中国人孝道的概念分析[G]//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图书公司出版,1988.

[2]肖群忠.孝道观念在中国人生活及民俗中的影响渗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3]阙敏.“孝”及其现代教育一高校大学生“孝”的教育探究[J].中国市场,2006,(31).

孝道文化的认识篇8

纵观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价值观日益受到挑战和冲击,使得学校、家庭、社会的舆论导向片面地强调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传统教育。孝道——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在不少的家庭中,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敬老孝老的意识淡薄。在这种形势下,深刻认识和弘扬慈孝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创建幸福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幼儿阶段是孩子性格养成、童蒙养正的重要时期,让孩子知明礼、懂孝道,从小尊老孝老,这是孩子成人成才的根本。所以,幼儿园必须重视慈孝文化的启蒙教育。本文结合我园的研究和实践,阐述了幼儿园开展慈善启蒙教育的策略。

一、以爱的教育为原点,唤醒幼儿慈孝欲望

“爱”是慈孝行为的显著特点。如果幼儿不懂得什么是爱,不能去体验、享受被爱的幸福感,不知道怎样去爱自己,不能初步感知爱老孝老的具体形象,就不会产生慈孝的欲望。我们一味地凭空要求幼儿孝敬老人、尊敬师长,那么他们只是出于被要求去实行慈孝行为,行动是脆弱的,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所以,幼儿园进行慈孝文化启蒙教育要以“爱”的基础教育为原点,让幼儿认识爱、感受爱,奠定慈孝品德的情感基础。

1. 让幼儿感受爱的温馨

“慈爱”在幼儿园里体现出的是教师对幼儿的爱。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要给予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幼儿的感情基础,也是幼儿感受爱的有效载体。

“慈爱”在家庭中体现为父母等长辈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更是幼儿感受爱的重要载体。幼儿园可以请一些家长来园对幼儿讲讲自己怎样辛勤养育儿女的事情,也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爱我》的讲故事活动,让幼儿讲讲长辈关心爱护自己的小故事。通过同伴之间的故事交流,加深对爱的认识,分享爱的温馨,萌发爱长辈的情感。

2. 让幼儿学会关爱自己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即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只要孩子能洁身自爱,不让父母担心,就是孝。教师要让幼儿知道这个道理,启迪幼儿增强自爱的情感。首先要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技能。笔者所在幼儿园通过安全自护教育八策略,即常规训练渗透、游戏活动实施、借助情景表演、儿歌教学理解、模仿训练强化、实践演练体验、自主参与探索、增强锻炼确保安全自护教育,让幼儿在教师行之有效的各种教育方法引导下,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一定的自救、自护技巧。并让幼儿懂得,只有在保护自己、快乐生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才能让长辈放心、幸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慈孝。

3. 让幼儿理解慈孝含义

让幼儿理解慈孝的含义不能抽象地说教,要通过古代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让一幕幕晚辈孝敬长辈的动人情景呈现在幼儿眼前。《三字经》中提到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就是适于儿童倾听的慈孝故事。特别是,要结合幼儿身边慈孝行为的典型实例,让幼儿感知慈孝的含义,为幼儿树立榜样。例如,我园大二班的叶嘉年,奶奶眼睛瞎了,他长年陪同奶奶一起睡,照顾奶奶起居,扶奶奶走路,帮奶奶拿东西。同龄人的榜样引领,有效地使幼儿加深了对慈孝行为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讨论,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尊老爱老的故事,说一说小朋友在家里可以怎样孝敬长辈。

二、以实践体验为载体,养成幼儿慈孝品性

心理学家费西纳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类似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小部分,它相当大的一部分藏在水面以下,在这里有许多观察不到的力量在对它发生作用。无意识活动的特点以及幼儿尚未成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无意识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品性教化方法,对幼儿养成慈孝品性发挥“隐性”教育作用。但无意识教育具有依附性,需要一定的载体和手段才能发挥作用[1]。幼儿凭借亲身体验、体悟,才能使外部影响逐步内化,内在观念逐步外显,达到知行合一,使孝亲尊长活动收到显著效果。

1. 在多彩活动中体验慈孝

幼儿园开展以“孝道”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通过儿歌、三字经、故事、DCD、舞蹈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懂得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辛苦,懂得感恩;结合三八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端午节等节日,开展系列活动,如“彬彬有礼”礼仪小天使活动、“孝心宝宝在行动”、“种植感恩树”、“感恩的心DIY、感恩箴言”征集等多种特色活动。还可以把一些体现慈孝教育的故事改编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体验慈孝。

2. 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慈孝

幼儿对家中父母的感恩和孝心是弘扬慈孝文化的重要内容。当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关心对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大道理,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关心父母、爱护父母。很多事例证明,孝敬父母绝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所以,我园要求幼儿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孝心:学会对父母表达感恩和关心之情,常说“谢谢”“您辛苦了”“您休息一下吧!”增强自我责任感,对自己的言行有要求,从整理玩具、收拾书籍、吃饭、穿衣、系鞋带、睡觉等日常琐碎的小事入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对父母表达孝心的小事,例如帮父母拿拖鞋、给父母捶背揉腿、帮父母盛饭等等。幼儿园要定期组织幼儿交流在家中对父母表达孝心所做过的事,及时捕捉亮点进行表扬,促进同伴之间相互启发、学习。

3. 在社区活动中体验慈孝

杜威明确指出要把儿童视为社会的一员,要求学校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使儿童能够理智地认识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并参与扩充这些关系”[2]。所以,敬老爱老的观念要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我园位于鄞州区雅戈尔老年乐园附近,我们充分挖掘这个社区资源,把老年乐园作为尊老爱老的教育基地。教师经常带领中大班幼儿走进老年乐园,定期参加乐园“争做心理健康幸福老人”的聊天室活动,教师、幼儿在和老人聊天互动中培养了慈孝情感;平时每月一次走进老年乐园,幼儿争着向老人问好,牵着老人的手到户外散步,有时还往老人手里塞两块糖。老人们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慈爱之情油然而生。我园和老年乐园联合举办的两年一届的老少同乐运动会是一大盛事,开幕式上,小朋友挥舞着红旗、鲜花、绿叶和彩环,用清脆嘹亮的童音一遍又一遍地向老人问好和祝福。老人和幼儿欢聚一堂,相互观摩体育技能。老人慈爱的赞叹、欢笑声,幼儿敬老爱老的热情,使会场洋溢着尊老爱幼的热烈气氛。

三、以家庭为亲密伙伴,实现家园同步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幼儿是否孝亲敬老,家庭教育是重要的环节,家长对老人的态度和关心程度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父母和长辈的态度。一个家庭里父母和长辈的关系好坏也会影响着幼儿对父母的关注程度。

1. 面向家庭宣传慈孝理念

幼儿园从宣传入手,开展“慈孝文化进家庭”工程。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园地、网站宣传、环境创设等途径,让家长了解中国传统慈孝文化的主要内容,理解幼儿园进行慈孝文化启蒙教育的现实意义。可以结合全国首个“慈孝文化之乡”——江北区慈城镇,向家长讲一些有关慈孝文化的历史故事和现在的典型事例,从而增强家长的慈孝教育意识,在观念和行动上与幼儿园的教育达成共识,做到对子女慈爱而不溺爱,并有意识地为孩子的慈孝言行创设机会,搭建平台。

2. 开展家庭孝亲悦亲活动

老人是过往薪火的传承人,是既有财富的创造者,是未来发展的导航师[3]。老人身上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幼儿园要引导家长让子女知道长辈有哪些长处,从而增强子女对长辈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如果爷爷奶奶是乡下农民,可以让幼儿接触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情景,感知他们艰苦朴素的精神,崇拜他们的劳动技能,向他们学习力所能及的简单农活;如果爷爷奶奶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让幼儿羡慕他们丰富的知识,学习他们爱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还要让幼儿常与长辈交谈,记住长辈的生日等,懂得给老人买礼物。这些孝亲和悦亲活动,会使孩子从小养成尊敬长辈的习惯。

3. 组织家长慈孝专题活动

笔者所在幼儿园以家长慈孝微论坛等为载体,引领家长进行家庭开展悦亲孝亲教育的情况交流,并开展慈孝专题系列活动:2011年3月,开展“慈孝文化我来说”家长征文活动,共征得文章128篇,家长们旁征博引《弟子规》《论语》等经典,阐述自己对慈孝的理解;2011年11月,开展了“慈孝之家”评选活动,全园家庭纷纷踊跃报名,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海选”活动。随着争做“慈孝之家”活动的步步深入,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慈孝故事“浮出水面”,最终评选出全园十个慈孝家庭,每一户都用最真实的事件折射出慈孝文化的影响力。更可喜的是,此次活动后,慈孝的内涵与外延在活动中不断扩大,从家庭延伸到邻里,从邻里拓展到社会。

“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不终的道德根本,我们祈以进行“慈孝”启蒙教育,让传统文化回归教育,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互动中,拓展幼儿品德教育的内涵,提升幼儿各方面的综合素养,从教育的源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晓轲.儿童德性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161.

[2]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8.

孝道文化的认识篇9

关键词:大学生;孝道教育;现状原因;提升路径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并指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健康成长。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的孝道挂念开始发生了扭曲现象,就连一直处于教育状态下的大学生都开始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因此,将"孝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教育体系中,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实性要求。

一、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意义

1.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孝心作为仁性的根源,所以对大学生实行孝道教育,则可以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亲亲之爱",形成大学生行为思想上的由己及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最终将"孝"升华成个人的道德标准,促成其优良品德的形成。

2.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与"忠"属于同一种概念,认为只有对父母孝顺的人,才能对国家忠诚。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历代君主都十分注重对人民的孝道教育。此外,在儒家思想中,实行孝道教育是为了落实百姓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和实现个人的立身行道、功成名就。而在现代生活中,愚忠和愚孝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就可以以孝道教育为基础,让学生在爱戴父母、孝敬父母的同时,扩大个人情怀到爱祖国、爱社会、爱人民上。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让大学生自觉担负起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

3.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人组成了家,而千千万万个家又构成了社会。所以和谐的家庭关系也就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而中国的孝道文化也正是讲求和睦家庭的建设,要求长晚辈之间的"孝",平辈之间的"梯"。随着社会的发展,孝道文化也开始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要求重视对人与人之间的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的建设,甚至是对陌生人的"仁"与"爱";还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及缺少孝道的原因分析

现如今的大学生精神面貌整体呈现出阳光向上的态势,但是其中也依旧存在着诸多的孝道缺失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高校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多枯燥乏味,大学生对教学相关内容学习的兴趣度也不高;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开始普遍重视实用主义,就连学习和生活也充满了功利性,社会责任心薄弱。表现在传统道德观念上,则为孝道和感恩回报意识的薄弱。在高校中,孝道教育缺失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最为主要的表现,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种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世界的一体化形成,西方文化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当今中国社会价值体系额严重失衡。而大学生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群体,情感道德意识本就模糊的他们更容易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的发展不断背离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

2.高校道德教育力度薄弱

高校教育目标的设置一般都是严格遵照教学大纲,对教学效果的过分追求也就导致了教师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的教育工作。再加之高校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化,教育内容的枯燥乏味性,学生也就很容易产生学习上的抵触心理。

3.大学生心理意识淡薄

中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制度,形成了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思想意识,心浮气躁而又急功近利,从而大大降级了教育对学生心灵净化的作用。此外,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长辈过分的溺爱也是导致他们孝道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提升思想道德教育中孝道教育的方法路径

1.突出孝道训练,提升观念认识

"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优良道德素质,但是其也受后天道德教育的启迪和影响。因此,要在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始终贯彻孝道意识,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孝道知性训练。首先,进行感恩教育。感恩作为人性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一项道德素质活动。在感恩的行为中,大学生可以感知父母生育、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恩情,也才能从内心深处感激父母、关心父母、报答父母。可以通过优异的成绩、充满感情的书信、亲手制作的礼物或者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等等行为,来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其次,进行尊敬教育。作为大学生,对其成长成才影响最大、最为重要的便是教师和父母。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的地位其实也就等同于自己的父母,所以,学生必须要对他们做到发自内心的敬孝之情。可以通过宣传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相关的节日活动,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意识习惯。最后,进行责任教育。一个人存在社会上,都并不可能是独立的个体,既要担负起个人的未来发展,也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更要实现祖国所赋予的责任。所以,在生活上,要做到与人为善、遵纪守法;在学习上,做到勤奋刻苦、积极上进;而在追求上,则要树立远大目标。

2.加强课堂孝道教育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是培养、提升大学生孝道意识的最主要途径。将孝道融入课程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教化作用。首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例如设置高校孝道专题公选文化课,组织孝道名人专题讲座等,又或者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引入古代道德著作,例如《孝经》、《论语》等,在充分感受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同时,取精华去糟粕,形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现代孝道观念。同时,任课教师也必须要加强对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做到对大学生的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个引领者,其任何细节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形成示范作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孝道引导,并充分结合自身行为实例,循序渐渐地实施孝道教育,感染学生。

3.重视孝道实践活动

"孝"是一种传统道德理论素质,更是一种思想行为和生活实践。苏霍林姆斯基就认为,任何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只有当人真正认可它,并以实际行动来实践感知,其才能真正成为人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的孝道教育时,既要注重课堂的理论教学,也同样要联系生活,走向社会。由于大学生还并不能算是完全成熟的成人,其在许多方面的活动上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例如学习的时间的限制,生活范围的限制以及金钱的限制等等,所以,在实践活动的设置中,要注重细节的安排和与日常生活的贴切性。可以让大学生走进家庭、社区、农村等地进行传统孝道调查,还可以组建孝道志愿者服务协会,将实际行动深入到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慈善机构中。以充斥在社会环境中的孝道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孝"行为去帮助别人,从而在知、情、行的融合中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和责任感。

4.营造良好校园孝道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行为意识的培养具有明确的导向、熏陶功能,简而言之,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环境就会形成具有什么样品德的学生。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孝道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孝道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在校园内构建出一些具有广泛宣传作用道德素质教育平台,例如学校的报刊、广播、橱窗等等,时刻对孝道行为进行鼓励和弘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思想意识;其次,充分掌握大学生的自媒体发展规律,以网络科学技术来进行传统孝道教育,加强学生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并由此自举承认和接受中国的"孝"文化。除了教师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外,学生也可以自发组织相关的孝道文化活动,并以此对其他大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完成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这就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内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积极组织相关的节日庆典活动、相关主题的观影活动或者孝道辩论赛、演讲赛等等,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过程中实现孝道的宣传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立斌.论孝道教育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技术与教育,2013,(6).

孝道文化的认识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25―01

孝道教育对青少年而言,是让他们认识到在生命长河中人类是生命共同体,要让他们感悟人生的道德责任和价值追求,能够孝亲敬老,知恩图报,发掘人性的宝藏,集聚仁爱的力量,让学生学会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责任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将对自己父母的“小孝”扩充为对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业,亲扬名,使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发展。

一、孝道文化的内涵分析

孝的基本内涵十分丰富,最直接的表现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其一,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其二,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其三,强调“泛爱众”的伦理公德。爱人就是行善,行善就是德行,德行就是人的本质。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就是大忠大孝,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我们应该以科学民主的精神在中小学理直气壮地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现状和机遇

现在孝道教育存在诸多误区,一是以说教为主,很多家长和老师采取教条式的说教,要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二是在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第一要务的影响下,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虽然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但倡导者众,身体力行者寡。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孝道是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的活水源头,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应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出发,重新审视传统孝道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从孝道文化中吸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重构德育价值体系。

三、以孝道文化思想作为中学生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

德育价值的核心在于塑造人、发展人。我们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理念,将孝亲敬老,感恩图报;悌亲睦友,和谐人际;立身行事,齐家治国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并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一些保护孩子天性,开发孩子慧性,培养孩子慈心的育人之道。

1. 从“全体”的角度出发构建生命教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即生命教育之根本是要让学生以“孝”为出发点而保全自己的身体,珍视生命,懂得自尊自爱,不让自己的品格、节操受辱,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孤儿院、敬老院等,让他们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意义,从而培养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

2. 从“事亲”“尊亲”的角度出发,构建感恩教育。要学生知道赡养父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这是“孝”的精神实质。自古以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教育学生不仅报父母之恩,而且要秉承这种观念对待他人,对待社会。通过“一封家书” “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3. 从“承志”“立身”的角度出发,构建理想责任教育。凡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人,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大力弘扬责任感教育,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4. 从“认知”“情感”的角度出发,构建孝道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孝道文化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孝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了解传统孝道,汲取孝道精华。在认知和感悟中增强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焕发出来。不仅把传授孝道知识同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而且在实践中使学生最终形成了现代孝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