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2:39:11

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孝道教育

文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文化相比较而言更加久远,且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一代代文人志士的智慧贡献,形成了饶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前进应运而生,它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的意志。我们要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尤其在孝道教育方面更要建立起坚强的自信。

一、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

(一)孝道的缘起及形成

在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孝文化从孕育到兴盛,到发展成为政治化工具,再到极端化倾向,最后直至现代的变革与重构,历经沧桑沉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孝”字最初见于殷卜辞。在商代的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形,古文字学家释为“孝”的篆体[1]。“孝”,可以解释为人老了,弯腰拄着拐杖很老太的样子。“孝”字,从字形上看,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作服侍状。也有学者解释为孝是一位少年牵着一位老人在慢慢地走,孝字长长的一撇便是老人长长的胡须。从上面对孝字字形的解释可以看出,孝最基本的释义就是子女对长辈的尊敬和孝养。另外,纵观各种典籍中对“孝”的描述,总体表达的意思是幼尊长。从对家庭中父母的孝道,延伸到家庭外的孝道,从而扩大到对社会和对国家的效忠。在殷周时代,不仅提倡尊老爱老的习俗,而且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的仪式,周代对老人的眷顾已经体现出孝的品质。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孝的尊崇已经达到了顶峰。《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在中国古代乃至现在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产生于元代的《二十四孝图》影响也很大。但在孝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孝的苛求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甚至对人们产生了戕害。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部分思想家开始重新审视“孝”,对孝道进行了现代辩护与重建,深入挖掘孝道的时代价值,孝道才得以重新得以重视。

(二)孝道是道德重建的起点

道德是约束人们日常生活中行为的准则和价值标准,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规范。随着现代化日程的加速迈进,道德缺失的现象却从未消失,成为不和谐的音符与时代为伍。“道德沦丧”“道德沙漠”等一个个道德层面的悲剧逐渐显露,道德重建势在必行。道德重建需要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这又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其起点在哪儿?其实在孝道。《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明确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由孝所产生的。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从“入则孝”中就能看到一切的德行都可以从孝中延伸出来。“亲所好,力为具”。这是尽忠、尽力,“忠”也从“孝”衍生出来。“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是廉洁也从“孝”当中衍生出来。“德有伤,贻亲羞”,这是羞耻心也从“孝”里衍生出来的。所以,要想真正成为有德行的人,一定要从“孝”开始。孝道是人们实践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最原始的起点,其本质其实就是爱与奉献。《孝经·广要道章》中孔子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孝经·圣治章》中孔子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孔子认为,孝道是实施仁爱的起点,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热爱,又怎么能够热爱他人呢?更何况报效国家?如果孝由小到大,由爱家推而广之去爱社会,爱国家,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少了许多纷争,少了许多冲突,而多了一份和谐,多了一份温情。正如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推己及人的孝道观,也是爱与奉献的最真实表达。

二、孝道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一)文化自信培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着力点

第一,文化自信培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指导思想具有一致性。文化自信培育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发挥文化的价值观引领作用,对我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向上向好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教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文化自信培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完全一致,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本质。第二,文化自信培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具有同一性。文化自信培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3],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使其能够成为国家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大学生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是责任担当的主力军。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就是培育人、塑造人,使青年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合格有用人才。因此,从目标上来看,文化自信培育与高校思政教育二者目标一致,具有同一性。第三,文化自信培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具有同源性。文化自信培育就是教育和培育学生对中国文化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了文化的底蕴,中国人民才能更加有底气、有骨气。高校思政教育归根结底就是通过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从而树立自信。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同样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孝道教育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切入点

第一,高校孝道教育与文化自信培育宗旨具有一致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说的是人最大的孝是“使亲尊”,意味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追求社会价值的认同,这体现出家庭教育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文化自信培育,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领,“明明德”,守大德,坚定文化自信,在社会价值的高度认同中体现“和谐统一”的精髓。第二,高校孝道教育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要素。中国整个传统文化史可以归结为一部孝文化史,因此,文化自信的培育首当其冲就是要通过孝道教育来提升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厚重的孝文化史,是中国人民历经沧桑经历了时代的洗礼而延续下来的具有包容性和时代性的宝贵财富,是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来源。中国人民只有加以批判性地继承,深入挖掘其富有时代价值的优秀品质,让其在新时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同时,通过适当的渠道不仅让其“活起来”,还要融进各种语境,加强学习和宣传,并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教文化,让中国孝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以文化自信为基点高校孝道教育实施的逻辑理路

大学是实施孝道教育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辨识能力,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和压力,同时又历经了大学的磨炼,即将成为社会大家庭的重要一分子。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都将在此阶段得以巩固。如何从文化自信切入,积极培育学生孝道观,这是大学道德课堂的重要内容。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孝文化自信意识

第一,加强师德师风,提升教师素质。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师德师风会自然地表现和流露出来,这种品德和风气会更多体现在教师的个人德行上。教师的个人品德修养不仅关乎自己,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好的楷模能够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反之德行差的教师也会将其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教给学生,不仅误了学生,更是毁了国家的栋梁,人民的希望。师德师风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教育和培养,更多的还是需要教师的自我修养。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育人初心,坚定责任使命,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发扬光大。很多教师理想信念不坚定,因此在该方面就会表现出与教师人格品质格格不入的不正之风,在这种不正之风的熏陶下,教师个人的光辉事业也会戛然而止。同样,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更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考评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纳入进来,师德师风是考量教师的最重要一环,师德师风表现欠缺,工作业绩再好,也不是合格的教师。第二,以实际行动增强孝文化素养。教师的家庭教养是教师德行最明亮的镜子。一个对自己父母和亲人不敬养的教师,何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呢?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可以从其家庭教养方面窥见一斑。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无数个孝子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被传为佳话,这代表了目前我国国民的孝道品质是积极和向上向好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由于不孝养父母而产生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每个人积极行动,让孝文化自信的光芒永照大地。高校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孝道意识培养,激发自身的孝道情感,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做到知行统一。孝道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层面的理论,它同时也是一种美好的人际情感,需要人们在实践中去表达这种情感,而且也只能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诠释。因此,小到孝老敬亲,大到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是孝道的最贴切表现。“孝”贵在践履,贵在实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和孝敬父母的人交往,是因为其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友爱亲人,这样的人品质就是优秀的,因此其道德自然是高尚的。

(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入挖掘孝文化自信底蕴

第一,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挖掘孝文化资源。课程教学是通过不同的专业教学实现知识的传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思政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并得以逐渐推广开来。课程思政以“三全”大育人格局为根本依据,目的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元素融入其他课程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在这一理念下,课程教学要深入挖掘孝文化的相关知识资源,将家庭伦理、家教、家风等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对于高校实施孝道教育无疑会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看到孝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价值,深入挖掘孝文化知识资源,让普通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让育人的价值体现出来。第二,以文化自信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孝道观的情感认同。情感的认同源于对该事物的深刻理解,并从内心深处真心接纳并予以努力坚守和践行。大学生对于孝道的认知和情感,同样也需要情感上的依托、引导和共鸣。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抓住文化自信培育的根和魂,让学生在孝道的知识储备上有所认知,在孝道的情感自觉上有所认同,在孝道的个人意志上有所坚定,在孝道的生活实施上有所践行。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教学,而且还会存在于各种教育方式之中。例如,可以通过开展班会的形式或是学生活动的方式等来体现。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设计活动载体,注重孝文化要素的积极引入,注重文化传承,让孝道的观念深入学生内心,让孝道的情感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尊重大学生文化主体地位

第一,培养大学生文化主体和文化自觉意识。1997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新概念。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青年大学生必定是文化的主体接受者、传承者和发扬者,同时其又是文化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4]。因此,高校教育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培养文化主体和文化自觉意识,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深刻把握其内涵和要义,了解文化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本质上接纳、传承和创新,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理念,成为引领新时代文化的主体,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二,引导大学生文化话语体系构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与传播,多样化的、多形态的文化价值理念铺天盖地而来,海量的信息每天都在充斥着社会大众,同样包括大学生群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内容,正处于价值观建构时期的大学生就会出现难以辨别的重大问题。如今,青年大学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如在文化认知方面出现了理性与功利性两极分化的局面,在文化践行方面出现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两极分化的局面,在文化态度方面出现了热情与淡漠两极分化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构建文化话语体系,让积极的、正能量的文化元素得以放大,让消极的负能量文化元素得到纠偏,让大学生学会辨别良莠,学会明辨是非,学会让正确的理想信念在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得到升华。

四、结语

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高校是进行孝道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文化自信建设的主阵地。孝道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自信的培养更是要从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大力开展。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提倡高校大力进行孝道教育,这体现了文化自信通过孝道教育的开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高校要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孝文化自信意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入挖掘孝文化自信底蕴、尊重大学生文化主体地位三个方面着力加大建设,这不仅对高校孝道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思路,也为高校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葛四友.重塑传统孝道的人性反思[J].探索与争鸣,2021(8):160-166+180+181.

[2]辛世俊,刘艳芳.文化自信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9(5):17-21.

[3]石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11):113-115.

孝道教育范文篇2

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的价值

“孝”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为:“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辞海》为:“善事父母”。“孝”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1.孝是每个人最基础的道德品质。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本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伦理的礼仪之帮,形成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孝文化。中国的传统伦理是做人的基础,正是因为人有良心,有道德,才能组建社会,繁衍生息。孝又是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会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而最能直观地显现的地方,就是其生活的家庭,即对自己家人的态度和行为。行孝的会敬重长辈,鹿乳奉亲;不孝的会只顾自己,抛弃甚至侵害亲人。通常情况下,行孝之人也会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2.孝是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我们的祖先创造和积淀了孝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标志,以孝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一代一代延续下来,造就了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世界奇迹,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的革命先辈正是继承和发扬了孝道,才将国家治理和建设成屹立于世界的强国。主席在百忙之中还要抽出时间去看望韶山冲的亲人;总司令在《回忆我的母亲》中表达出浓烈的拳拳孝子之情;还有元帅帮母亲洗衣的故事,都是孝的典型。前辈为当今青少年做出了榜样,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3.孝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孝就是中国人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柱。孝道也可以说是社会、民族、国家的一种粘合剂,它不仅具有亲和力,更具有凝聚力。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不赡养,对别人、对社会哪还能有真正的文明之举?这样的人与人交朋友不可能成为真朋友,和人打交道不可能有诚信。反之,如果人人都具有孝心,家庭必然和睦,整个社会必定和谐稳定。所以,孝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二、“孝,德之始也”———孝育对小学生的意义

1.孝是孩子学习做人的根基。人并非天生都会有好的道德品质。父母是孩子入世最先遇到的人,孩子在接受父母的养育和教诲中会感受到亲情,并由此产生反哺之心,这是人类的本性。由最纯朴的孝的情感,自然会产生爱,又会促其产生自然的孝,会去崇拜父母。孩子懂得了崇拜,就会听从父母教诲,懂得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言行,知道什么是对错,从而进行无意识的自我修养,形成好的习惯和品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一定要让孩子懂得尊长、护幼、有礼、诚实、敬畏、善待,这也就是从孝出发的品德轨迹。

2.孝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智和健全的人格。孝既是人的品德的根基,自然就是小学生品行的基础。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心智形成和人格健全的黄金时期,如果加强孝道教育,就能使小学生顺利完成个人良心的构筑,进而增强他们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这样就能自觉改变不良个性,健康成长。因此,孝能塑造少年的灵魂,助其成人成才。

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小学孝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小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形成。(1)懂得感恩。孝的具体表现就是孝敬与感恩,让小学生知恩、感恩便是孝育的重要内容。感恩首先是感恩父母,让孩子们从小懂得自己的身体来源于父母,是父母养育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最伟大、最无私的一个群体。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知道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会产生报恩的意识。慢慢地孩子们就会懂得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父母养育自己是责任,自己孝敬父母是义务。还会进一步懂得孝老爱亲是人类一切高尚道德的源泉,从而对周围给予自己关爱的人心存感激,并适时伺机报答。从感恩父母开始,自然会延伸到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学校可再通过孩子自己成长的历程,体会恩情的意义,引导孩子实践感恩的乐趣,巩固感恩的思想。(2)学会做人。孝道教育本身就是做人的教育。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要孝敬自己家的老人,并以同样的热情和态度去孝敬别人家的老人;要爱护自己的小孩,并以同样的热情和态度去爱护别人家的年幼者。再扩大些,就是孝敬社会,这是做人的基础之一。不仅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要充满爱戴和尊敬,而且对一切人都应当礼让尊重。如是延展,待人处事自会循规蹈矩。如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是敬老爱幼的延伸,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是遵循家庭伦理、热爱家庭的扩展。(3)培养爱心。孝的核心是爱。在人的情感中,爱是良好动机的先决条件。在小学德育中发挥孝育的作用,以孝培爱,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定会事半功倍。(4)培养爱国。爱国心是与孝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小学生都必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加强孝道教育就可以使德育更接地气地引导孩子们去爱自己的家乡,去爱自己的祖国,从小树立爱国主义精神。2.有利于小学德育的落实。德育价值的实现是以人的天性伦常和天理良心为依据的,因此,小学德育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小学生不懂得大道理,天生的天真、漂浮、顽皮、倔强等,就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德育的落实。如果将孝道融入德育,效果会截然不同,孝道教育的特点就能说明这一点。(1)最易懂的道理。孝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孝道是最易懂的道理。一方面,孝是从自己出发的,有起点,而德育的条条框框似乎是无形地向下压的。另一方面,孝是自身感受和自觉体验,而德育的大道理似乎遥不可及,空洞乏味。(2)最能做的行动。德育要落实到行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这也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关,孝育就不一样。如回家后向爸妈问好,关心爸妈的身体健康,不要让爸妈多为自己操心等。联系到在学校的学习,学生就会慢慢体会出德育的一些要求,就会自觉履行。(3)最好做的事情。前些年,一个小孩颤颤巍巍地给其母亲端洗脚水的电视广告,感动和教育了大批观众。所以,行孝是最好做的事情,也可以是极平常的小事。相对于德育理论的落实,孝育就既简单又直接。

四、“百善孝为先”———小学在德育中实施孝育的实践设想

孝育对小学德育尤为重要,那么小学德育工作者就要当仁不让地担当起来。小学阶段在德育中究竟如何具体实施孝育,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开展各种形式的国学教育。引导孩子们学习国学,无疑是实施孝育的好办法。现在,《弟子规》受到社会重视,中央电视台《动漫秀场》已播出了根据此书改编的动画片。很多地方的小学生,包括深圳,已在通过各种形式学习此书。要在小学德育中实施孝育,就要在德育课堂中教授此书。除此,其他国学经典中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也要向孩子们介绍,像《三字经》、《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让学生提高对国学的兴趣,提高思想认识,达到孝育的理想效果。

2.加强孝道的宣传力度。要开展孝育,宣传很重要。我国古代有著名的《二十四孝》,这些故事在社会上长期流传,很多已成为成语,如:啮指痛心、刻木事亲、扇枕温衾、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当今,这些故事已出书画和浮雕,很常见。因此,校园内宣传孝道,可利用墙壁、走廊、板报张贴有关孝的内容,利用广播、班报择时择期报道孝育事宜,均可营造好的氛围。

3.开设孝道的校本课程。孝育可在小学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孝道教育作为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和实验,既是科研课题,又是德育实践,效果非一般,也易出成果。全国有的学校已开展类似课题的研究,但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越是无路,方显必要;越是需要,方可聚力。于小学来说,对孝育进行研究并作为校本课程,选题不能太大,研究面不能太宽,要因校制宜,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孝道教育范文篇3

论文摘要:传统孝道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功能,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内容,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素材,以孝道教育作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应从加强孝道认识、更新孝道观念、培养孝道情感、践行孝道行为、坚定孝道意志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境界。

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提升其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层次,并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成为困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推动作用积极而且现实。

一、传统孝道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

所谓孝道就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送终等等。传统的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个对父母孝顺的人,即是有道德的人。孝道教育即是爱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教育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孝道渗透着极强的教育色彩。《说文解字》中讲到,“教,上所施,下之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二者联系起来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做善事,这说明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孝道的基础上的。

“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孝道宽泛、多层次、全面的内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引领着孝道教育的方向。在我国,孝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孝”字在甲骨文中便有记载,《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根本。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在社会上尊老敬老;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孝道便突破了父子、长幼之道的狭义内涵,而扩充到尊敬他人,效忠国家,将孝道教育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身体力行的法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将与其弟子曾参关于孝道教育的对白编辑成《孝经》,成为孝道教育的“教材”,使孝道教育有章可循。不仅如此,孔子还对如何加强孝道教育有很高的建树。《论语》记载子游问孝的事情,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心,应该和颜悦色、真诚坦荡,尽孝道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一种精神沟通和心灵抚慰,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也最困难。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而子女对父母尽孝道的最高境界在于子女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崇尚孝道是中华民族育己育人、劝世规人的主旋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不仅留下了珍贵的、科学的孝道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著名的《二十四孝》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故事和传说至今仍被人们作为价值文化传承,并且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素材。

二、孝道教育是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

传统孝道历经风雨,生命力依然旺盛,历经坎坷,目标依然执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为高校德育更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1高校道德教育成效较低的原因

以孝道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是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客观分析得出的结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家、社会、学校的普遍关注,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成效甚微,主要有三个原因:

(1)西方文化冲击的外部原因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传统孝道与西方思潮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使传统孝道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的重新调整和国人在此过程中的理性思考,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此乃高校道德教育重构孝道教育的最佳时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2)高校道德教育运行的内部原因有的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时盲目追求“高标准”,有的高校期望走捷径,“一口吃个胖子”,忽视道德教育的循序渐进,造成高校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爱祖国、爱人民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但是,大学生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爱,何谈爱他人呢!如果我们能从孝道开始,从培养大学生爱父母做起,逐步推进到爱他人、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使大学生爱的视野逐渐扩大,爱的眼光不断高远,爱的层次不断升华,不仅学生乐于接受,也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笔者曾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开展“讲感动故事”活动,约有超过60%的学生选择讲述的是亲情故事,尤其是母爱的故事不仅被学生反复讲述,而且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

(3)大学生的自身原因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过分溺爱,出现了父母与子女的角色错位,造成孝道观念的弱化。一些大学生在校不切实际的“高消费”,一些大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偶尔联系也是以催要各项费用为目的,此情况进一步恶化,带来大学生整体道德修养水平的滑坡,成为影响公众对大学生社会评价降低的最重要原因,重构孝道教育新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2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个领域内的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孔子孝道文化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中心思想是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思想进步的人,而且提倡忠于国家,推崇敬业报国,追求“小孝及家,大孝惠国”。我国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以孝治天下”。

(2)价值取向的相通性孝道文化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是其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的大小。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在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强调道德修养发轫于孝道,体现在孝道,孝为德之门,德为孝之显。

(3)教育内容的相融性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生强化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教育人们,能够更加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孝道文化无疑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和精华。孝道提倡敬父母,大学生道德修养要求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道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生道德修养提倡助人为乐,推己及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孝道要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学生道德修养秉承爱国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强调爱国为文明人的第一美德;孝道主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道德修养强调循序渐进,知行统一,行胜于言。

三、以孝道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途径

如使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贯彻孝道内容,应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做好如下几介方面的工作:

1强化孝道意识

大学生应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孝道养成对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孝道行为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的支柱作用,使他们产生对孝道教育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唤回其朴素的天性之爱,并进一步探讨孝道的精深内涵和精神实质,逐渐愿意接受孝道教育,并以孝道作为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手段和,目标。没有好的态度,一切皆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更新孝道观念

传统孝道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必然被打上一定时代和特定阶级的烙印,存在着不合乎我们当今时代要求的消极内容,如,其愚民性,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其不平等性,“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专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等;也有浓重的封建性和保守性的内容,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行”等。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孝道为切入点,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积极的思想和理念,摒弃其消极、落后、愚昧的做法,并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生永恒的精神追求,为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孝道情感

孝道作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大学生不仅要“知之”,而且还要“好之”、“乐之”,要培养大学生对孝道的强烈的情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顺境,无论逆境均应对孝道“不离不弃”,达到“自律”、“无律”的孝道最高境界。笔者曾在孝道教育的宣讲课上做“你最舍不得的人”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脑子里想像自己最舍不得的人,然后将这些人在自己的意识里抹去,通过这样相对“严酷”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孝道情感。

4践行孝道行为

高等院校推行孝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大学生在了解孝道理论、孝道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实践自己的孝道行为,如果光有孝心而没有孝行,便不能说遵守了孝道,孝道贵在实践。大学生没有参加工作,没有自己稳定的经济来源,遵守孝道应主要从敬父母做起,要知恩图报,知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惦记之恩、期望之恩,以爱惜身体、珍爱生命报答父母恩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孝道层次,把尽孝同大学生的学业及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中尽孝,在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中尽孝,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尽孝,同时认真看书学习,苦练基本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为将来能尽更大的孝道积累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5坚定孝道意志

所谓孝道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孝道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许多人不愿意尽孝道,因为尽孝既无功更无利,只有无穷的义务、付出和奉献,在此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会面临诸多挑战和诱惑。偶尔尽孝,不是真正的尽孝;认为此时尽孝会占便宜,便尽孝,否则便不尽孝,也不是真正的尽孝;看别人不尽孝,自己便也不尽孝,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尽孝。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做到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时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时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有孝道的人,做道德品格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110,

[2]王坤诗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391,

[3][4][5]孝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6,28,6,

孝道教育范文篇4

县委决定召开这次全县未成年人“孝亲敬老、促进和谐”

主题教育座谈会,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关心下一代工作水平,把当前正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的“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刚才,X主任通报了全县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对后一步的活动深入开展、小孝星评选、两刊推荐发行等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讲的意见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部分同志结合这项主题活动的开展作了很好的发言,会上还向报告团成员和城区学校赠送了学习宣讲材料。借此机会,我就开展“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县关工委办公室联合7个单位共同在全县青少年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体验孝敬亲人、关爱老人的美好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理想人格,促进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也是实现突破发展、构建和谐镇安的重要内容和客观需要。

首先,开展“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是贯彻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需要。当代社会已把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涵与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孝敬教育”就是通过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新机制,把“孝敬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青少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孝敬教育”实质上就是在塑造明天社会公民的灵魂,构筑明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石,同时也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一项有效举措。

其次,开展“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是弘扬中华民族美德精华,促进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需要。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全社会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已蔚为风尚,涌现出一大批孝亲敬老先进典范。但是,仍有少数青少年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漠视亲情,不孝敬父母、不尊重老人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爱,已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孝敬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也应该更好地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所以,开展“孝敬教育”,本身也是对父母、家庭的触动和教育。家庭的文明程度提高了,又必将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推动和谐社会整体进程。

再次,开展“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青少年时期是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家境的贫寒,父母的辛劳,挣钱的艰辛,往往会促使子女较早地体会父母养育的艰苦,感受到伟大的父母之爱,懂得知恩图报。相反,现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们过多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一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就以家庭“小皇帝、小公主”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错误思想。通过开展“孝敬教育”,促使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自我修养锻炼不断改进,实践认知能力不断增强,这既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辩证过程,同时也是把外在的教育和帮助内化为自己品质的具体行动,必将为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原则,推动“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根据阶段时间安排,目前“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如何推进这项活动向纵深开展,这里我重点强调要把握的几条原则: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实践的原则。去年我们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争做文明小公民”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仍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主动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孝敬精神;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实际中身体力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将养成教育、文明素质教育与孝敬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要以孝敬父母传统美德教育为重点,大力开展“孝亲、行孝、敬老、报恩”教育。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要求,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入手,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要注重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把开展“孝亲敬老、促进和谐”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同时,要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三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开展“孝亲敬老、促进和谐”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长期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又要不断更新观念,在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运用新方法,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我身边的小孝星”主题演讲、“知荣辱,行孝敬”主题征文、“孝敬老人大家谈”主题班会、动员学生“写一封感恩家书”、“孝亲敬老、促进和谐”社会实践等活动载体,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关教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把“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三、精心组织,确保“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一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级关工委、各中小学校、各成员单位要精心组织,把开展“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作为重要任务,摆到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一名领导具体负责,并落实一名工作人员具体办理教育活动的各项事宜,确保活动顺利开展。要坚持“近、小、实、亲”,把“孝亲敬老、促进和谐”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使他们真正从道德他律走向自律。

二要立足实际,积极引导。要切实遵循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把“孝亲敬老、促进和谐”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认知水平结合起来,针对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分层次确定教育内容和目标,因材施教,整体衔接,防止一刀切、笼统化,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树立不同方面、不同类型的优秀典型,进行广泛报道和宣传,推动教育活动不断深入。要注重经验材料的积累,及时将活动开展情况向县关工委办公室进行汇报、交流,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孝道教育范文篇5

1.1家庭教育不到位来自城市的90后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就受到几代人百般宠爱,在家庭中具有较大权威。然而长辈的溺爱使一些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畸形成长,自我意识较强,凡事总喜欢从自我角度出发,变得自私自利。他们觉得自己就应该是家庭的中心,长辈为他们服务是应该的。至于父母的想法,他们很少考虑,甚至有时性格暴躁,对长辈大发雷霆,自己的无理要求达不到满足就对父母心生怨恨。来自农村的90后中职生,家长的以身作则的示范性不足。有些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看管,父母只有春节才能和家人团聚,学生无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敬老爱老的示范作用;有的农村家长,甚至起了相反的示范作用,他们嫌弃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让年迈的父母住在又小又黑的房间里,分灶吃饭,病了无人过问,脏了无人打理,甚至死了才被发现。

1.2.学校教育的缺位在中国古代,孝在传统教育中位居首位。而中国的现代教育中小学至大学一直都未将孝道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开设,孝道教育成了学生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当前,很多学校认为孝道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认为孝道教育有德育工作者做就够了,从而没有把孝道教育系统的实施。导致了德育老师随苦口婆心的讲授孝道的相关理论,但无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演练,学生上课听、下课忘。德育工作者在中职生孝道教育方面只能唱独角戏,无法形成体系。另外,学校孝道教育内容、方式有所缺陷。孝道教育的内容基本在德育课程里体现,偏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更适合应试教育。讲授时也只注重学生是否听得懂、愿意听,而不关注在生活中是否做得到、愿意做。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为主,互动较少。

1.3社会孝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孝文化产生一些片面看法,尤其在“”期间,传统孝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批判和否定,影响了国民形成孝意识,导致整个社会孝文化淡漠,使得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孝道渐渐疏远民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各种浪潮尤其是西方亲子关系的特征对当代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西方亲子关系中尊重个性自由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相对独立淡漠极易造成关系不和谐以及父母晚年的凄凉,这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友爱,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2.中职学生传统孝文化教育新路径

2.1编写适合中职学校的校本教材《中职学生孝文化教育读本》完整的孝文化教育教材是开展孝道教育的基础,因此,应该从学孝理、明孝德、践孝行三个维度选材编写,将我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孝文化教育的素材,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四书》和《五经》等著作列入其中,挖掘收集值得借鉴的孝亲故事如《磐安孝子陈斌强拳拳之心感动中国》《台湾6旬男子抱行动不便母亲就医》可通过德育课、选修课、公选课等形式,重新唤起学生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孝文化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鲜活入头脑。

2.2大力营造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氛围中职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崇尚孝道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积极向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染。一是开展孝道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学校可以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组织设计一些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行孝。比如:要求学生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和父母生日,给父母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进行问候,还可以通过“与父母分享生活”、“我为爸妈做过啥?”等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敬亲爱老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伟大的养育之恩,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来回报父母。二是加强校园内的舆论宣传,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广播、板报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学习先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改进孝道教育的方式,深化学生的孝道实践。

2.3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课堂主战场在孝文化教育的作用学校要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和改进,把孝道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的分额,开展孝道教育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孝道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加强课程的建设,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空洞说教、枯燥死板的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如微课和翻转课堂、小组学习、模拟孝行、拍微剧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讨论、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对孝文化的认识。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不可能会真心诚意地去对待别人。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孝行实践是孝道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孝道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要靠实践来检验,孝道实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知行合一,比如:开展以“我教爸妈玩微信”,“给父母洗脚”等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孝道意识。第三,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学科在孝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比如,语文课的老师可以结合相关课文开展孝文化教育,在讲授《我的母亲》、《父亲的手提箱》、《一碗清汤荞麦面》、《点亮爱心奉献青春———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等课文时都可以将孝文化贯穿其中。学生管理部门、团委、班主任、所有任课老师都应当是孝文化的传播者和宣讲者。

孝道教育范文篇6

(一)孝道是做人的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通悌。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人身来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孝悌是人的天然职责。正如孟子所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因此孝悌最能体现人间的真情。所谓真,是指父母、兄长即使伤害了自己,也不会与他们计较,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照。有这样的心念,无论家庭内部有多大的矛盾,都能化解,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这就是所谓的齐家。能齐家的人,走向社会,必定会友爱同事,尊敬长上,当然不会做乱害国,如此即是国治。家齐、国治,天下自然就太平。所以孝悌做好,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一个人仁德的实现。因为,仁的本意就是爱人,从爱父母兄长到爱同事领导,再到爱不相识的人,这种浓浓的爱发端于家庭,并可以扩展至国家天下。因此,孝悌是仁之本。

(二)孝道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对孝悌的认识实在太精辟了。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如果每一家庭中,儿女都能孝顺父母,兄弟之间相互友爱,这就是和谐家庭。千万个和谐家庭岂不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社会?然而,当今社会,老人得不到赡养,兄弟为争家产反目成仇。法庭上,亲人相互间起诉已经司空见惯:父告子,是为了要点养老费。弟告兄,是为了争家产。还有的儿女,婚后不妥善处理夫妻关系,草率离婚。离婚后,又把孩子甩给老人来抚养,让老人为儿女行倒孝。同时,离婚后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这些事情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是社会的大问题,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处理。倘若,人的心目当中有孝悌之念,怎能忍心伤害父母和兄弟呢?又怎能把自己的婚姻当儿戏呢?

(三)孝道思想是分层次的

孔子因材施教,对不同修养的人,孝顺父母的标准也是不同的,主要分为养父母之身和养父母之心,在《论语》中都有不同的体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貌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孝养父母也是最基础的。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言外之意是人得疾病,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可以控制的,但是我们绝不能让父母再忧虑我们疾病以外的事情,如果我们在德行上有所亏欠,父母不仅羞愧难当,更会痛惜孩子离开人生正道,那就是大不孝了!其实,即使是身体,也不能轻易损伤,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内心对父母的敬爱之情是孝的第一原则。没有恭恭敬敬的心,那我们对父母的供养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勉为其难地去做,还谈什么孝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带着难看的脸色,服侍父母,说明子女对父母没有足够的耐心,更主要的是对父母缺少挚爱之情。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笔者认为,主要因为感恩教育的缺失,而感恩教育源于孝道教育,因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感恩教育是人一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失败

现在,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各自家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一个人享受了太多的溺爱,长辈不仅为他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也为他们建立了唯我独尊的精神世界,使大学生们从小就失去了和这个世界互动的意识和能力。作为长辈,一味忙于挣钱,忽略了对孩子的真正关心和陪伴,只是以大量的物质弥补对孩子的愧疚,久而久之,孩子的感恩意识严重缺失,以物欲为尊。从小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绝不仅仅是对父母简单的尽孝,更多的是培养一种和这个世界的互动的意识和感受外界给予的能力。

(二)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

大部分高校在教书育人方面,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少得可怜的道德教育也往往是过大的空洞的教育,过多的大理论,缺乏说服力。一些高校过分注重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致使部分大学生既不理解本国文化,也不了解外国文化,失去了民族文化的根基。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冷漠,这些都与高校感恩教育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三)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

全社会都在追求经济利益,缺乏道德教育,社会舆论导向侧重以物质条件评价一个人的地位高低,一切关系以金钱交换为基础,甚至包括像父子这样的亲情关系。大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社会氛围当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失去了对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感激之情,反而认为一切给予自己的都是应该的。

三、汲取孝道思想,提高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效

(一)家庭教育是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真正的教育就是模仿,因此古人说:“言教者讼,身教者从”。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给孩子留下感恩的种子。父母首先在家提倡孝道,孝顺自己的父母,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模仿,即所谓润物细无声。其次,父母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知识技能教育的前面,重视孩子自身品质的提升。

(二)学校教育是关键

各级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孝道感恩教育,增设国学孝道课程,并重视实践教学。针对高校,建议在两课教学中增设传统文化孝道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只有真正孝顺父母的学生,才有可能爱校和爱国。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孝道感恩教育,可以通过国学社团让大学生自我教育;也可以通过团日活动,开展孝道思想和感恩意识大讨论;还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学以致用,把孝道思想和感恩意识落实到生活当中去。

(三)社会教育是保障

孝道教育范文篇7

一、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将十八大精神贯穿到每个工作环节,更加扎实做好关爱青少年各项工作。各学校关工委要利用墙报、板报、展板、图片、班会等各种形式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使每位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中深深的认识到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从而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从小立志做社会主义的捍卫者、建设者。各村及各小学关工委适时组织社会青年认真学习十八大报告,可采取演讲、座谈等形式,贯彻十八大精神,使广大青年奋发向上,努力做社会主义建设者;镇关工委、共青团负责同志可寻找时机到各地指导青年学习,总结学习体会,宣扬典型,推动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十八大精神深入每个青少年心中,用十八大精神引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着力抓好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教育活动。第一季度,在、龙头两所中心小学,组织一次“法律伴我行、争当遵纪守法小公民”集体签名仪式活动,目的是启发学生遵纪守法意识,使他们明确有法可依,学会用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增强学法的积极性。第二季度,镇关工委与镇司法所、派出所协作,邀请两单位有关人员到、龙头两所学校举办一次法律讲座。镇关工委以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为基本教材命题,学校选拔代表参加,组织学生举办一次法律知识竞赛,对取得名次的选手,发放奖品和证书。在日常工作中,各学校要以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为基本教材,与学生思想道德课相结合,开展教育活动,明确教育对象,内容要贴切,时间要足够,为开展零犯罪学校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开展活动中,镇关工委安排人员进行抽查和指导,确保普法教育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

三、深入开展青少年孝道教育,努力巩固孝道教育成果。创新发展教育形式,在第二季度开展一次青少年孝道文化征文活动,并做好评选工作,给获奖者予以精神和物资奖励,在九九重阳节组织一次有影响力的孝老、敬老、爱老活动;平时开展孝道教育与学雷锋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雷锋“大爱致公、重义轻利、感恩报德、求真务实、勤学敬业、至善崇美”的精神。各村和学校关工委要大力宣传好人好事,有效促进我镇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不断提高。

四、认真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各村关工委对留守儿童要完善档案建立,要有名册、父母外出务工情况、联系方式、监护人变化情况等,登记建立台帐。创新方式搞好关爱教育工作,动员五老、发动教师、组织社会志愿者,争当留守儿童的爱心爷爷奶奶、爱心妈妈和爱心叔叔。

五、切实做好“五教五助”工作。对困难学生要落实帮扶结对,对特困学生家庭申报解决低保,对有劣迹行为的青少年各村关工委要尽快安排落实人员搞好帮教工作,使其转化成才。同时,利用农家书屋资源,开展先进文化、科技知识教育培训,使青少年了解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技能,为青少年切实做好事、解难事、帮急事,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制造一个优越环境。

孝道教育范文篇8

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创新德育理念。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的价值永远大于教学。教育必须先教做人,然后才诉诸成才。因此,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德育就是“传道”,育人不能仅停留在“授业,解惑”的知识与技能层面。传统的德育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或者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教育者居高临下,进行呆板的说教,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学生自我教育。这就把最复杂的育人工程,简化成了考试的训练;把最应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异化成了核对标准答案。教育中失落了人,学生的灵性与创造性荡然无存。新德育应该是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其次,要丰富德育内涵。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从过程来讲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让学生感受到对他们的赏识与期待,最终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达到传授知识、启迪思维、追求真理和完善人格的目的。第三,要拓展德育途径。要紧扣时代脉搏,密切关注不断变化着的教育环境,挖掘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思想教育资源,将学生置于德育主体地位和实践活动的中心,寻找生命与成长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实践路径的设计上注重主题化、系列化和时效化。

二、改进和加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立德树人,扎根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是“德之本”“教之始”,是培养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天然基础,只有将孩子们本身就有的善良天性与积极的情感因子激活,让他们回归到自然的心灵生活状态,其潜能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目前我国已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空巢老人大量出现,而现在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外来文化的严重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认同感不强,孝道观念十分淡薄。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其结果是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么?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李天一案、留学生机场弑母和青少年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的案件可谓触目惊心,发人深省。在一味注重知识技能教育,忽视传统道德教育的今天,孝道沦落而结出的苦果、恶果一再告诫我们,要尽快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孝道教育作为基础工程来抓。

1.开设孝道课程,让学生知孝行孝。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孟子》《孝经》等经典著作,了解传统孝道,汲取孝道精华。同时,把传授孝道知识同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使青少年最终形成现代孝道观。我校围绕“讲孝道”这一主题,编写了《中华传统美德——孝心篇》《新二十四孝》等校本教材;开办“道德讲堂”,举行孝道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我行我孝”——重阳节敬老侍老活动;举办“体验亲情,孝心伴我成长”主题班会以及推荐评选“最佳孝星”等,弘扬了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此外,通过“一封家书”“生日念亲恩”“我的人生账单”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与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2.强化社会教育,营造孝道教育大环境。

学校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传媒工具宣传孝亲敬老、尊师重道的先进典型;组织学生观看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和中央电视台“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直播等,这些敬老、爱老、助老教育的生动教材,让青少年真正地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同时,学校利用各种健康活泼的艺术形式,热情讴歌尊敬父母、照顾老人的好人好事,鞭策和谴责“啃老”“虐老”的可耻行为,以生动形象的艺术魅力把新孝道观念灌输到学生的生活之中,鼓励和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父母长辈之间的关系,能够孝亲敬老,知恩图报。孝道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认识到在生命的长河中,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意义,感悟人生在世的道德责任和价值追求,让学生学会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责任转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将对自己父母的“小孝”扩充为对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业,报亲扬名,使有限的生命变成无限奋斗的征程。

(二)读经典美文,强化道德意识

党的十八大对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战略部署。主席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青少年教育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与作用、使命与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的摇篮,她的魅力应当源于浓浓的书香气息。有了经典的浸润,学校才有厚重的美、大气的美。只有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营造书香校园,让阅读成为习惯,才能使经典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财富。学校以“国学经典与传统美德”作为德育工作的首选切入点,开设了经典诵读校本文化研究课程,精选《弟子规》《论语》《大学》《道德经》《孝经》等内容让学生诵读,形成了“教读—领读—齐读—自由读—竞赛读”五环节诵读模式,让学生在了解、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引起心灵的震撼,将中华传统美德落实在日常行为上。实践证明:大凡接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常能以孝悌之心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朋友,以道义对待取舍,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并以“慎独”之心保持其质朴的生活态度。从抓经典诵读入手,让孩子们在中华优秀经典的熏陶下,将“德”字镌刻在心头,从而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道德情操。

(三)提升学生道德主体地位,激发生命活力

农村初中虽然处于经济底子薄、信息相对闭塞、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农村地区,但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迅速发展,独立人格逐渐形成;他们追求自我形象,渴望被人赏识,并且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一种巨大的自我管理潜能,如能善于发现而加以因势利导,学校的育人水平就会大大提升。我校实行全员参与式自主管理模式,成立了由值周教师、年级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下设校园礼仪、卫生、纪律、安全和文体活动等督查部,按年级轮流值勤。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根据要求履行其职责,全校大约有20%的学生参与其中。值勤学生肩负着很多自主管理任务,诸如纪律、出勤、卫生督查,课外活动、出操质量、放学及各项集体活动秩序的维持等,对内进行自主服务、对外树立学校形象。虽然他们的工作很琐碎,但正是在这些具体事情的处理过程中,学校管理才变得和谐有序,学生的言行才变得高雅文明。生命的活力源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管理的参与者、主持者和实施者,在工作中及时给予他们如亲人般的关心和呵护,这样的育人实践如春风化雨,学生的生命激情就会尽情地释放,智慧的光芒就会不断地闪耀。

(四)依托网络资源,拓展德育实践途径

1.加强德育信息资源库建设。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现代远程教育进行德育资源的整合,形成了爱国主义、孝亲尊师、文明礼仪、道德养成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素材库。同时,教师自主开发课件,采集社会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对思想品德、劳动技术、音乐和美术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按照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源科学分类,存入资源库。如中国传统道德故事集、新二十四孝、历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陇人骄子、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名人励志讲座等极具崇高人生理想价值的教育资源,存贮在校园服务器上,向师生和家长开放。

2.运用网络媒体强化德育的学科渗透。

学校依据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开发了网络德育校本课程《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临洮》,通过多媒体生动直观的表现方式,展现出家乡的土地上,从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到秦长城西部起首之地;从老子文化、汉唐雄风到丝绸之路南线重镇;从灿若星河的历史名人到永久定格的人文景观;从全国文化县的经济腾飞到临洮人民勤劳朴实的新风新貌。这一幅幅反映家乡浓郁人文风情的画面,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临洮、认识家乡的大门,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卡通片《弟子规》《论语故事》等传统文化媒体素材融情景与诵读为一体,寓教于乐,全方位、多角度诠释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民族文化,避免了教师单一的说教和苍白的描述。在视频点播中安排“壮美河山”“家事国事”栏目,带领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聚焦天下大事,倾注赤子情怀。

(五)多元评价,唤醒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生命自觉

我校围绕德育工作、学生管理、常规教学及校内外活动等,以“人人能参与,个个有特长”为原则,设立了“校园十星”评选活动,这“十星”包括“学习、守纪、礼仪、进步、勤劳、写作、美术、书法、体育、文艺”等,“校园十星”的评选活动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追“星”达标的积极性。同时要求教师以等级评价的方式呈现学生学业成绩,多用欣赏的口吻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用温柔的话语鼓励他们改掉不良行为。教师蹲下来和学生平等交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让每一位学生都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合格。在评价中多放一把尺子,就会多一个成功者,多一份快乐。多元化的评价不仅激发了全体师生积极向上,渴望成功的热情,也促进了学生和谐、主动、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孝道教育范文篇9

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史料记载,孝道文化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于西周正式形成。《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在“三德三行”(至德、敏德、孝德、学孝行、学友行、学顺行)思想的指导下,“孝”成为西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伦理价值观念。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汉代的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将佛道思想有效的吸收融合,系统地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7]。由此可见,孝道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孝道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养亲敬亲尊亲、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等思想在孝道文化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爱敬忠顺”是孝道文化的鲜明特征。爱敬之于家庭,忠顺之于社会[8]。“爱敬”强调不仅要让父母老有所依,从物质条件上养活父母,使他们吃穿不愁,还要让他们老有所乐,心情舒畅地度过晚年生活。“忠顺”将孝道扩展到整个社会。从最初孝道的引申含义来讲,“忠顺”突出了弥足珍贵的民主管理思想,然而在封建社会中,“忠顺”逐渐为统治阶级利用,成为其驾驭统治人民的有利工具,精神内涵逐渐发生异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今“忠顺”倡导的是要善待他人、社会和大自然,促进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这对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富有参考价值。

二、传统孝道文化对感恩教育的价值

孝道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人伦道德的基础,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养亲敬亲尊亲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亲和力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家庭逐渐形成了“421”结构,家庭结构的小型化造成了一个孩子要负担起两对父母和四对祖父母的格局,年轻人养老负担逐渐加重。基于现实的压力,一些年轻人的孝道观念受到了严峻挑战,越发迫切需要我们重拾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感恩的根本体现。曾参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由此可见,用孝道文化来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其肥沃的文化土壤,更具有亲和力[9]。行孝道除了应满足长辈们的物质需要外,还要更加注重其精神需求,只有这样,年老的长辈们才不会觉得因为衰老而没有生活保障,他们的心灵才不会孤独和空虚,我们的家庭才会和谐。2.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博爱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富有感召力孝道除包含“养亲敬亲尊亲”外,还强调“推恩”。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就是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当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以求达到博爱的境界[10]。博爱思想所憧憬的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理想社会。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角度、不同知识背景的师生在一起接触和交流,发生一些观念冲突或摩擦不可避免,但是只要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以博爱求理解,以博爱求支持,哪怕陌生人的一个眼神,一次抬眉,一个点头,都会让我们心中漾满甜蜜;哪怕同事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声关怀,都会让我们梦里充满美好。3.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在传统孝道文化中虽然没有生命教育的概念,但无论是“孝”字中的意蕴还是孝道教育,无不鼓励着我们要关注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命[11]。然而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现象令人担忧。“富士康”集团的“十连跳”事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未写好跳楼自杀事件,等等,无不震撼着我们的眼睛,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孝子的第一件要事。传统孝道文化激励着大学生要培养自尊自爱精神,明白珍惜生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这是对大学生最好的感恩教育。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到来导致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膨胀。传统文化所构建的意识世界受到了严峻挑战。大学生忽视周围家人、朋友、师长对自己的关爱,专注于自己的世界中,屡见不鲜[6]。1.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1)家庭生活漠视亲情。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应当精心培养。但是长辈们爱幼的本能,使得一些孩子基本上没有接触艰苦环境的锻炼和熏陶,加之父母的娇宠和溺爱,导致部分大学生从小就不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许多人形成了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的心理。山西长治上党老区一位“无奈的老农”在痛陈儿子不知感恩时感慨道:“不知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从近年来媒体对此类新闻的报道来看,这种现象绝非个别。(2)人际交往漠视友情。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也都离不开人际交往。由于受自我中心思想、自我封闭、社会功利和猜疑妒忌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与别人沟通时很少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不懂得换位思考。在与别人相处时,缺乏理解、宽容和合作,遇事容易斤斤计较,容易发生冲突。从清华大学朱令被舍友投毒,到云南大学马加爵用铁锤敲死舍友,再到最近刚刚发生的复旦大学林某投毒杀死舍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学生因口角捅死舍友等事件,那一颗颗漠视友情的心,震惊的不仅仅是社会和他们的家人,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3)学校生活漠视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给他人提供帮助的人需要的仅仅是精神上的认可与理解,而不是回报。但是如果好心人的一片热心换来的是冷漠,那无疑会令人寒心,从此社会上可能会少一个热心人。在感恩意识缺失的今天,发生在我们身边漠视恩情的案例还少吗?有些学生把尊敬老师当成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时对老师尊重有加,一旦毕业跟老师形同陌路;有些学生通过社会资助完成学业,然而当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时,再去资助别人的寥寥无几。2.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1)传统孝道文化在历史传承上的脱节[12]。传统孝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对于这样一笔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历史上是高度重视甚至无限拔高的。如《孝经》把孝确立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最高原则。但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在十年“”中,片面否定传统文化思想,让沉淀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伦理道德规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践踏和摧残,家庭文化的政治化倾向造成了中国传统家庭由重视孝道向片面否定孝道转变,导致社会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家庭文化中的仁爱美德被不断削弱、消失。历来广泛倡导的感恩思想在如此不利环境中无法得到有效继承和发扬,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来说更是如此。(2)社会功利化的驱使。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讲求知恩图报,修身立德。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利益的驱使,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和自我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多带有庸俗的功利色彩。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难免受到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在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有些大学生对利益的过分追求,迫使自己丧失了心灵的激荡和升华,感恩更是无从谈起。(3)代际关系的转变和代沟问题的加剧。现代社会打破了传统家庭的稳定性,使得代际关系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年轻一代大规模涌向城市,与年老一代城乡分居的现实,加剧了代际之间的冲突,扩大了代沟。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年轻夫妇既要背负事业和自身小家庭的负担,又要以笑脸展示于4位老人面前,如此种种令他们身心疲惫,往往使他们忽视尽孝。而父母养子防老的心态较重,对子女能否“行孝道”有着较高的要求。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要求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瞻养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尊敬父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大一部分人已经能实现“经济上尽孝”,但也有一部分人出现了尽孝方式上的偏差,认为钱能解决一切,忽视了老人的内心需求。(4)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错位。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父母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逐渐养成了孩子养尊处优的习惯;怕孩子吃亏,慢慢培养了孩子自私的心理。学校教育中注重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加之学校缺乏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效引导,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弱化和湮灭。因此,“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他们不知国家和社会的培育之恩,不知集体的扶助之恩,更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以传统孝道文化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神实质使得其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更具活力,同时大学生感恩教育又是传播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渠道。以传统孝道教育为工作切入点,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符合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和感恩意识的形成过程,也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1.在传承传统孝道文化精髓中加强感恩教育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为此,当我们以传统孝道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必须对传统孝道文化进行一些重新解读和有效梳理,提取其中精华,并结合新形势下感恩教育的新要求进行重新诠释,进而在继承中加强感恩教育。一是要注重吸收孝道文化精华,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从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和感恩习惯4个方面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道德修养;二是注重吸收习俗文化中“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光荣传统。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被国内普遍认同的“母亲节、父亲节”等“洋节日”都是优秀习俗文化的体现,社会对这种节日的需求,正体现了我们对“养亲、敬亲、尊亲”“知恩、识恩、感恩”的渴望。2.在拓展传统孝道文化载体中加强感恩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十年“”中,“孝道文化”被主观地框定在“政治教育”范畴,在德育理论、德育实践中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3]。因此,在崇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今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吸取古代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以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传统孝道文化为平台,重构学校德育教育新体系,探索校本德育新途径。一是实施“孝道与感恩教育进课堂”计划。在《思想道德理论与法律基础》等必修课和其它选修课课程中开展孝道与感恩教育,实现学校德育教育与孝道教育的对接。二是实施“孝道文化特色校园创建”计划。在学校适当之处建立一些亭台楼阁、雕刻等具有孝道文化特色的“艺术景点”,在图书馆、教学楼楼廊墙壁两侧等地尽可能镶嵌上孝道文化有关的名言警句或绘画等作品,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孝道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三是实施“五个感恩”计划,即定期围绕孝道和感恩教育主题开展感恩党、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学系列活动,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传统的真谛。3.在构建传统孝道文化教育长效机制中加强感恩教育德育教育既是一个复合工程,也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感恩教育只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而传统孝道文化教育也仅仅是感恩教育的一个视角。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识恩、知恩、报恩,需要不断丰富传统孝道文化载体,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感恩文化长效机制。一是构建“明德育人”长效机制。要使学生“明德”,家庭、学校、社会各自承担着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家庭要以亲情为纽带,注重学生习惯养成和道德的启蒙教育;学校要以改革评价体系为切入点,注重知与行的有机结合;社会则要以给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为突破口,注重环境育人、氛围育人。二是构建“教书育人”长效机制。要把感恩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着力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同身受。三是构建“管理育人”长效机制。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各级管理工作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学生言传身教,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模范的行动带动学生,以出色的工作影响学生,齐心协力推进感恩文化建设。四是构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要把握好每一个服务环节,做好每一个服务细节,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营造出浓厚的“大胸怀、大承担、大责任”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享受学校各项服务的过程中感受感恩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弘扬优良传统孝道文化的过程中让崇尚感恩之风盛行。

孝道教育范文篇10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主任能带出一个好班级。因此,要选好班主任,组建好团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因此,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此外,学校要建立奖励与惩罚机制、监督机制,制定好方案,团队成员要做好引导与监督。

二、要加强感恩孝道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特别受家长溺爱,致使他们只知一味的索取,不懂得感恩。学校应利用晨会、集会、升国旗、讲故事、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孝道系列教育,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老师、感恩生命等。例如,让学生分享成长过程中父母精心呵护自己的感人故事,体会父母生活的艰辛,感受父母的恩重如山,以此激发学生关爱父母之情、感恩父母之心,催生学生感恩父母的行动;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捶背、端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使学生养成感恩习惯,能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学校还要创设感恩孝道氛围,布置感恩孝道校园文化,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感恩孝道教育。

三、要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成自然,细节决成败”,可见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学校要以教育部新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蓝本,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认真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主题班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讲礼貌、尊敬师长等文明礼仪习惯;勤洗澡、勤换衣、不乱扔垃圾等卫生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苦耐劳等劳动习惯,为每种习惯制定标准,并对学生进行考核,日评周总结,及时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如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要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也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唐诗宋词惹人醉,华夏国粹当弘扬。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要汲取其精华,把它们作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个特色。心有多高,诗歌的翅膀就能飞多高;路有多远,诗歌的翅膀就能飞多远。因此,为学生展示诵读古诗词的风采搭建广阔的平台,可以使学生在古诗词诵读中学得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学生通过诵读、学习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从而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五、要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要多样,避免单一。教师根据现有思想品德教材授课时,可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学习的每本教材都是教育学生的阵地,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等;在数学课堂上用数字和实际应用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学校还可以自编德育教材,使学生感受德育道理。除了理论教育外,还可进行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学校还可以开展中国梦征文比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祖国作贡献的爱国热情;开展德育专题班会,用具体的实例和经历使学生接受道德洗礼;此外,还有升旗、集会等形式,教育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刻把握时机、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