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薪酬审计报告十篇

时间:2023-11-21 18:13:25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篇1

关键词:高管薪酬 高管权利 内部控制

作者简介:

魏 娟(1989-),女,湖北荆州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出台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上市公司自愿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师鉴证报告。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至2012年1月1日起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然而,内部控制并非像人们期望的那样规范。虽然内部控制的自评报告和审计鉴证报告比例有所上升,企业完善了内部治理机制(如2010年96.1%的上司公司设立了内部控制审计委员会,比2009年提升11.59%,比2008年提升了26.25%),但上市公司违规被处罚的比例却没有显著变化(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2011)。杨有红、汪薇(2008)对2006年沪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分析,发现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性披露不足。Altamuro和Beatty(2010)、Kam,et.al(2008)和Ashbaugh-skaife,et.al(2008)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质量。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依旧非常重要,是内部控制规范的长期目标。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内部控制的研究最早始于国外,研究主要分为以下方面:审计视角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本质、内部控制要素、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评价和内部审计。Bronson,et.al(2006)发现公司规模越大、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有可能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基于委托理论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成本问题(问题和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Ranjini等(2010)实证研究发现,基于业绩的薪酬制度、董事会强度等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即CEO和CFO报酬中对证券价格敏感的长期激励计划越少、董事会监管力度越强,则内部控制的质量就越高。

(二)国内文献 杨清香(2010)认为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是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的本质、对象、主体、目标、方法、规范和环境等要素。王竹泉等(2010)提出内部控制要素的新二元论——“内部控制+企业文化”。杨玉凤(2010)设计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王海林(2009)建立了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的IC-CMM模型。卢锐等(2011)以2007年至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管理层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较高,在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和薪酬业绩的协同性较非国有更为显著。近年来内部控制的研究以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为切入点的研究。分析高管激励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偏向在高管薪酬为主的短期激励对内部控制质量及信息披露的影响方面,而管理层任免、管理层权力等其他因素的实证研究还比较欠缺,也没有取得一致结论(杨清香、周驰,2011)。在证监会的行业划分中,无论是沪市还是深市,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内部控制整体水平都相对较高(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2009),在内部控制水平高的行业分析高管薪酬、高管权利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更具有代表性。

本文基于2006年至2011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探讨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本文借鉴程晓陵(2008)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并进行适当修改。经营业绩通常用股票回报或会计回报衡量,但股票回报易随外在冲击的影响而波动(sloan,1993),会计回报可以过滤这些外在噪音,因此采用会计回报指标衡量经营活动效率和效果。考虑到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资产规模大,本文用总资产净利率(ROA)取代程晓陵(2008)选取的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来衡量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本文根据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判断。如果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年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则认为财务报告是可靠的,这也符合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出具年报审计意见的初衷。企业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可以参照企业本年是否因违规而被司法、证监会及交易所处罚来确定。Finkelsfein(1992)指出高管和自己配偶、子女持股数量越大,高管权力越大,因此,本文用高管持股比例衡量管理层权力的大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委托理论是公司治理的传统理论基础。委托理论认为,作为委托人——股东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作为受托人——高管的目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通过短期薪酬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是使高管与股东利益趋同的有效手段(Hart,1995),与业绩挂钩的薪酬激励,能使高管努力工作,实现漂亮的经营业绩,这个结果与墨菲(Murphy,1985)、约斯考和罗斯等(Joscow,Rose,1993)所作研究的计量结果一致,证明了管理者薪酬和公司业绩正相关(尹蓉,2001)。但另一方面,这又使高管层有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会计政策选择,甚至违规违法使经营业绩达到预期效果,最终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Healy(1985)发现,在存在上、下限的非线性奖金计划中,经理人总会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措施以最大化预期红利的现值。Healy,Kang and Palepu(1987)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除此之外,Yeo,Tan,Ho和chen(2002)研究结果表明,收益并不总是随着管理者持股比例增加而提高。当管理者持股比例较低时,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但当管理者持股比例较高时,二者呈负相关。Warfield(1995)提出,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时降低了人成本,所以减少了经理人员操纵盈利数字的可能性。鉴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1a:高管层薪酬、高管权利与公司经营业绩正相关;

假设1b:高管薪酬与公司财务报告可靠性负相关,而高管权利与公司财务报告可靠性正相关;

假设1c: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公司是否遵循法律法规正相关

行业风险和管理重点不同,内部控制质量会出现差异。深圳迪博企业风险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上市公司2009年内部控制白皮书》中,采用证监会的行业分类对不同行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进行比较发现,无论是上交所还是深交所不同行业的内部控制水平不同,其中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行业主要是金融业、保险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但是L.L. Eng,Y.T. Mak(2003)对新加坡158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自愿性披露与行业并没有显著关系。鉴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2: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经营绩效、财务报告可靠性和遵守法律法规的关系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不同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由2006年1月1日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A股上市公司组成。在此基础上作以下剔除:(1)分析数据不完整的样本公司;(2)在2006~2011年内被ST、*ST、SST的样本公司,最后选定84家上市公司的504个观测值。本文数据主要来自CSMAR(国泰安)数据库、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数据通过上市公司的年报手工收集获得。本文利用Excel2003和Eviews6.0完成计算和回归分析过程。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借鉴程晓陵的模型,根据本文内容建立下列模型:为了验证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ROA=α0+α1*Wage+α2*Holding +α3*Size+α4*Lev+α5*SOE+α6*IND+ε (模型1)

由于财务报告可靠性是二值变量,为了验证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建立如下逻辑回归模型:Rel=α0+α1*Wage+α2*Holding+ε(模型2)

由于公司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是二值变量,为了验证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法律法规遵循的影响,建立如下逻辑回归模型:Leg=α0+α1*Wage+α2*Holding +ε(模型3)

其中,α0为截距项,α1、α2为相应解释变量的系数,α3~α6为控制变量系数,ε为随机项。本文研究变量包括高管激励变量、内部控制质量变量和控制变量三个部分。本文用前三名高管薪酬对数衡量高管薪酬的高低,高管持股比例衡量高管权力的大小。内部控制质量指标参考程晓陵(2008)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并做适当修改。本文还设定了总资产、资产负债率、所有者类型和行业四个控制变量。具体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平均为3.18%,样本公司差异不十分大。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占样本公司的98.33%,样本公司的财务报告可靠性较高。遵循法律法规为二值变量,违法违规公司只有0.95%。总体而言,样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较高。高管薪酬对数平均为13.83,最大值为16.01,最小值为11.88,差异较小。高管权利的最大值为10358万,最小值为0,差异相当大。总资产对数为22.06,资产规模总体较大。国有资产管理局控制的公司占样本公司55%。具体见表(2)。另外,经检验,样本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1,说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White检验证明方程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二)回归分析 关于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质量关系的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1)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从表(3)模型1的回归结果看,对经营绩效影响显著的有高管薪酬、高管权利、所有者类型。其中高管薪酬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哈特(Hart,1995)、墨菲(Murphy,1985)、约斯考和罗斯等(Joscow,Rose,1993)所作研究的计量结果一致,说明提高高管薪酬确实有助于提高公司经营业绩。高管权利与经营业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1的结果相反,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管持股比例低,有高管持股的公司相对较少,不足以激励和约束高管行为。是否为国有资产管理局控制显著影响经营业绩,说明国家控股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对经营绩效影响不显著的有公司规模、经营杠杆及公司类型。回归方程的F值是6.4157,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R2和调整的R2分别为0.08、0.07,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可以解释内部控制质量高低的7%~8%。DW值为2.08,非常接近2,模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现象。(2)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3)中模型2栏。从回归结果看,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可靠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系数分析,提高高管薪酬和给予高管更大的权利,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但依旧存在其他因素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高管薪酬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关系与假设1不符,提高高管薪酬将增加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当高管薪酬较高时,往往与公司的经营目标是趋于一致的,并且随着薪酬的满足,高管会更加注重声誉等外在激励,操纵利润的机会成本会增大,理性的高管会选择客观披露,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回归方程的正确预测百分数为98.33%,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3)公司遵循法律法规与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的关系。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3)中模型3栏。从回归结果看,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与法律法规遵循呈反相关关系,但结果并不显著。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法律法规遵循存在影响,但结果没有人们预期的那么好。回归方程的正确预测百分比达到0.9524%,说明方程对解释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遵循法律法规的影响的效果不太好。

为了验证不同行业高管薪酬、高管业绩与内部控制质量相关性存在差异,本文分别比较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经营业绩、财务报告可靠性和遵守法律法规的关系。回归结果如表(4)。可以发现:在建筑业,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经营业绩具有显著影响,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呈正相关,高管权利与经营业绩呈负相关。房地产业只有高管薪酬对经营业绩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从系数大小看,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在建筑业表现的较剧烈。不同行业高管薪酬、高管业绩与经营业绩的关系不同,与前文假设2相符。两个回归方程的F值分别为6.0526、3.5514,都通过了检验,回归方程合理。(2)不同行业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相关性。本文分别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相关性做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质量都呈正相关,但是从系数上看,房地产业的变化更加剧烈,符合前文假设2。两个逻辑回归解释能力超过了98%,说明模型对上述关系的拟合效果较好。不同行业高管薪酬、高管业绩与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性。本文分别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高管薪酬、高管权利和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性做两次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高管薪酬与遵守法律法规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高管薪酬提高对改善建筑业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有良好效果,但是在房地产行业会加重违纪违规的现象。两个行业高管权利与行业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都呈负相关,但从系数上看,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较为剧烈。说明不同行业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遵守法律法规的关系不同,与前文假设2相符。两个逻辑回归的解释能力都比较差,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影响行业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不同行业高管薪酬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分析结论符合本文假设,但与L.L. Eng,Y.T. Mak(2003)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进一步说明不同国家由于政策和经济环境不同,实证研究的结论不同。

(三)稳健性检验 2010年在我国沪深两市中A股76.86%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其中99.2%的上市公司认为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有效的),41.57%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中99.78%出具的是无保留意见)(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这表明可以用是否出具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另一衡量标准,其中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取1,否则取0。(表7)回归结果发现:公司规模和财务杠杆与内部控制质量关系变得显著,但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五、结论

本文基于2006年至2011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年报数据讨论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实证检验发现,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财务报告质量正相关,与法律法规的遵循呈负相关;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质量呈正相关,与经营业绩、法律法规的遵循负相关。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不同。研究表明,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各有差异,不能靠单一的提高工资和持股比例达到提高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目标。而是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经营业绩、财务报告质量和遵循法律法规之间此增彼涨的一种调和。此外,本文研究发现,基于中国样本分析的结果与国外相关研究的结果不一致。由于高管数据披露的不充分,本文使用的上司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年度报酬总额的平均数”作为高管薪酬的替代变量,而未能对高管薪酬契约的构成详细划分,这也是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质量信息披露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2]王清香:《试论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10年第11期。

[3]王竹泉、隋敏:《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会计研究》2010年第3期。

[4]程晓陵、王怀:《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审计研究》2008年第4期。

[5]杨清香、周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理论评述——基于公司内部治理因子的视角》,《财会通讯》2011年第12期。

[6]卢锐、柳建华、许宁.内部控制、产权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会计研究》2011年第10期。

[7]Jennifer Altamuro,Anne Beatty. How does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ion affect financial repor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

[8]Kam C.Chan,Barbara Farrell,And Picheng Lee. 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Under Section 404 of Sarbanes-Oxley Act.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08.

[9]Sydney Finkelsfein .Power in Top Management Teams:Dimensions,Measurement,and Validatio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

[10]Healy E.Ryan JR,Roy A.WIGGINS. Who is Whose Pocket?Director Compensation Board Independence,and Barriers to Effective Monitor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4.

[11]Healy, P. M., S. Kang, and K. G. Palepu. The effect of accounting procedure changes on CEO’s cash salary and bonus compens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7.

[12]Terry D. Warfield,John J. Wilda,Kenneth L. Wildb. Managerial ownership, accounting choices, and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篇2

一、美国公司高层经理薪酬管理趋势及特点

(一)强化问责制

促进股东参与,提高包括高层经理薪酬在内的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这种改进表明公众对美国公司及企业主的期望提高了。这必然强化公司董事的问责制,密切监督他们的薪酬。对董事会在薪酬管理方面的信息与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董事会以更高的敏感性,确定并监督高层经理薪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联系。

(二)注重过程

通过使薪酬与绩效紧密挂钩,董事会与薪酬委员会能够处理薪酬争议,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直到现在,经常关注的是经理领取多少薪水。90年代以来,基本问题是如何确定薪酬水平,为什么这样确定。

(三)提高薪酬激励效果

高层经理薪酬方案设计越来越具体、细化,采用科学方法适时评价高层经理薪酬方案的适当性和竞争力,强化高层经理能力和绩效与其薪酬方案的关联性,确保有效激励高层经理,使其实现股东及公司相关利益者目标。

(四)规范信息披露

全美董事协会(NACD)蓝筹委员会报告的目的在于为公司董事会处理高层经理薪酬问题提供信息、指导与标准。委员会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帮助董事履行其与管理方、股东和监管机构有关的责任。委员会相信,遵照该报告建议,在全球经济中改进企业的薪酬管理,提高美国公司的管理质量与管理绩效。

二、美国公司高层经理薪酬管理可资借鉴的做法

(一)强化薪酬委员会对高层经理薪酬的管理

薪酬委员会应具有与其职责相当的权力。不论公司如何安排薪酬委员会的职责与权力,这些都应该以书面形式说明,并由董事会批准。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在监督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计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成员在平衡股东与管理方之间的利益方面充当桥梁。

1.薪酬委员会的构成及要求

为保证薪酬委员会有效运作,其成员一般少于5人。主席应该由成员选举产生,而不是由首席执行官任命。薪酬委员会成员应该完全由外部董事选举产生并经董事会同意的独立外部董事构成。这种独立性不仅体现为成员的构成,还体现为薪酬委员会的职能。

多数薪酬委员会成员应具有薪酬方面的专门知识。委员会成员应该主要来自企业界,其他的则来自学术界与非盈利机构。招募成员时,一个关键要求是看申请人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所要求的任务。

董事会应该对薪酬委员会成员资格规定明确的独立性与知识标准。应该鼓励被提名的成员了解这些标准,成员除了拥有股票和供职于董事会外,不应该与公司或其管理者有经济联系。

公司律师、银行、卖主与顾问也许有助于董事会,但是为了避免出现利益冲突,他们不应该在薪酬委员会供职。CEO们完全可以相互之间在董事会供职,但不应该相互之间在薪酬委员会供职。允许CEO参加薪酬委员会会议,交流信息与看法。薪酬委员会有必要考虑CEO对公司高层经理薪酬政策的目标、范围与实施的评价性意见。

2.薪酬委员会的一般职责

不同公司薪酬委员会的职责存在差异,甚至在同一公司内部,如果公司需要或董事会变更,薪酬委员会的职责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薪酬计划要求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完全不同。但有些一般职责是相同的。

(1)管理监督是每个薪酬委员会成员的共同职责。薪酬委员会负责CEO、各部门主管与主任的管理开发,绩效评估与挑选。

(2)定期开会是薪酬委员会的另一个职责。薪酬委员会至少应该每季度开会一次。委员会的小规模使之成为可能。按专题确定年度会议计划,如:一次会议研究持股计划,一次会议审查绩效目标,一次会议审查年度激励计划,一次会议讨论管理层接替。

(3)薪酬委员会与董事会之间的沟通是完全公开的。薪酬委员会必须保证董事会完全了解公司的薪酬政策与其他属于该委员会负责的问题。

(4)与股东沟通是薪酬委员会的另一重要职责。薪酬委员会必须保证股东对公司计划做出合理预期,并让董事会了解股东的想法。

3.薪酬委员会的具体职责

薪酬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几点:

(1)建立并监督

高层经理的薪酬政策。首先必须评估公司绩效,并审查过去、当前利润与绩效之间的联系。

(2)确定个人薪酬。

薪酬委员会应该确定公司及其分支机构CEO薪酬以及确定CEO薪酬的各组成部分:薪水、奖金、股票期权,与其他长期激励薪酬、福利与津贴。

(3)管理激励计划。

薪酬委员会应该审查公司的战略与股东价值,以及它们与薪酬计划之间的联系。

(二)根据高层经理薪酬构成及特点,科学评估其适当性和竞争力

薪酬委员会除了测量高层经理的薪酬,还应评估其薪酬的适当性及与其他相关外部机会的竞争力。

1.高层经理薪酬构成及特点分析

高层经理的薪酬由税前基本年工资与奖金、中长期薪酬的预期收入以及绩效福利和补充福利(包括延期支付薪酬与津贴)等几方面构成。各部分在时间及风险方面都有一些特点,具体见表1。

表1 高层经理典型薪酬构成及特点分析薪酬构成时间特点风险特点

薪酬构成 时间特点 风险特点

基本薪水 基本薪水是永久薪酬,并定期支付,通常每月支付一次或两次(要么一月支付两次或一周支付两次)。 基本薪水是最安全的薪酬形式,只涉及就业风险。津贴的风险程度也非常低。

年度奖金或

短期激励薪酬 年度奖金或短期薪酬激励计划通常每年支付一次,尽管有些计划每季度或每半年测量绩效一次并支付绩效薪酬。通常,新绩效标准始于每个财务年度。 年度奖金计划涉及未来就业风险与公司的未来绩效低于目标水平的风险。

中长期激励薪酬,包括: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受限制的股票、虚拟股票、绩效单元?股份?现金 中长期薪酬激励计划的时间跨度从3年至10年不等。一个公司很少会同时使用多个时间跨度不等的中期激励计划与长期激励计划。一些公司按年支付,其它公司定期支付,但不是每年支付;一些公司对某种形式的长期激励计划按年支付,而另一种计划则每年支付两次。 中长期薪酬激励计划涉及未来就业风险与未来公司绩效?股票风险。

法定福利与公司内部福利,包括:养老金计划、医疗计划与牙医服务、储蓄计划、寿险计划、伤残计划 福利计划覆盖范围是在职、退休、残障、死亡的高层经理,以及因公司合并、重组或其他原因导致就业终止的高层经理。 法定福利的风险通常比补充计划小。

补充福利计划,包括:延期支付薪酬计划、高层经理的补充退休金计划、超额退休金计划、补充医疗与残障计划、补充寿险计划 延期支付薪酬计划的计时各不相同,通常是长期计划。 补充福利计划涉及未来就业风险与公司的未来绩效风险。多数(不是全部)补充计划与延期支付计划是没有保障的。近来的趋势是:设计补充福利计划,使公司绩效与福利之间的关联度更大。

津贴,包括:俱乐部会员、理财规划?顾问、享用公司汽车与飞机、航空俱乐部会员、司机 只要高层经理在职,津贴通常是永久性的。

2.科学评估高层经理薪酬计划

高层经理薪酬包中某些部分很难评估,易受媒体、公众与核心薪酬的影响。薪酬委员会成员在评估薪酬计划时应该考虑外部因素,并寻求来自行业、学术界、媒体、或从事会计、法律、咨询行业等外部专家的帮助。薪酬包中有些部分可以采用单一方法,有些部分则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3.科学评估高层经理薪酬的竞争力

评估高层经理薪酬的竞争力,薪酬委员会必须考虑:不同职位使用什么薪酬结构及组成部分,用什么参照组;必须保证使用正确的数据;选择最优的方法描述竞争性企业的薪酬数据。

(1)薪酬构成差别很大。一些调查主要关注基本薪水或现金薪酬(基本工资与奖金)。长期激励计划虽然很难评估,但在高层经理总薪酬中所占比重通常超过50%。与高层经理薪酬包中的其他现金与股票部分相比,福利不太重要,但会有大发展。

分析高层经理薪酬竞争力时,既要分析各薪酬部分,也要分析薪酬总体竞争力。实际上,薪酬委员会可以每年进行部分竞争力分析,整体竞争力分析至少应该每5年作一次。

(2)研究的职位可以通过抽样选取(既有纵向也有横向),或尽量包括尽可能多的职位。两种方法各有优点,适用于不同场合,通常抽样法就足够了。

(3)选择参照组涉及不同理论。一些人主张从行业竞争者的角度考察薪酬设计,这样能够了解恰当的行业薪酬水平。其他人主张跨行业考察薪酬设计,认为评价薪酬竞争力,不仅要考察行业竞争者的薪酬,而且要考察“竞争性人才”的薪酬。两种方法各有优点,适用于不同场合。

(4)数据可以直接从公司报告(如委托投票书)中获得,也可以从基于公司报告或薪酬调查的出版物中获得。这类研究通常出现于商务杂志,出版者、咨询师与大学教授都可以使用。薪酬调查既可以是大范围,例如覆盖财富500强企业,也可以是小范围,例如覆盖某个行业、行业分类或地区。

(5)关于方法问题。设定参数并收集数据后,薪酬评估者需要选择表示薪酬数据竞争力的方法。可能的方法有描述统计(中值、分位数、均值)、一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其他多因素模型。

(三)确保能力、绩效与高层经理薪酬的关联性

公司董事会面临的各种公司治理问题中,如何建立高层经理薪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联系是最紧迫的。

如果薪酬标准是能力与绩效,不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也不论是国有公司还是私人公司,公司董事会就能够保证由最佳、最能干的人来领导公司的经营,并支付他们激励性薪酬。

薪酬水平决定公司能够吸引和留住什么样的人才;最优的薪酬水平取决于管理质量、绩效目标的难度、高层经理面临的风险等几个因素。

高层经理薪酬包中的激励薪酬体现了薪酬与绩效之间的联系。这不仅要求董事必须防止支付太高薪酬与支付太低薪酬,而且必须保证绩效最大化。

1.选择合适的高层经理绩效测量方法

公司的目标是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使股东长期价值最大化就是使社会总价值最大化。由于没有测量股东长期价值的最优指标,高层经理薪酬肯定是与不完善的指标挂钩。测量绩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类: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和基于公司会计与其他内部数据的绩效测量。两类测量都曾流行过———现在推崇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但是这两类测量方法都不会完全消失,每类方法都有适用场合。具体见表2。

表2 绩效测量方法及优缺点

表2 绩效测量方法及优缺点

绩效测量 优点 缺点

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 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股价体现公司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当前股价反映了市场对股东长期价值的当前预期。股东的回报包括股价增值与红利,可以测量股东长期价值的变化。股东回报最简单、最容易测量,促进股东长期价值的变化。

高层经理,如CEO的薪酬与股价挂钩能够奖励(或惩罚)CEO增加(或减少)公司长期价值的行为。 股票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率的。当前股价反映所有可公开获得的数据。但是,关于公司前景的信息经常只被董事会与高层经理占有,市场不知道这些信息,从而股价中也就无法包含信息。

由于经理掌握产权信息知识,他们能够在短期内“操纵”股价。

股价还受到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

基于公司内部数据的绩效测量 此类测量是基于会计收益指标,包括每股收益,资产回报,股票回报等,可以免除“市场波动”风险。

在一些具体条件下,基于会计的绩效测量优于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

分支机构或单位无法获得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要求使用基于会计的绩效测量。 会计收益是短期指标,它反映公司过去的而不是未来的绩效。基于会计指标的薪酬鼓励高层经理避免采用不利于当前收益但有利于未来收益的项目。

“长期会计绩效测量”计划也无法克服基于会计的绩效测量缺点,因为这种计划在CEO退休时成为既得的利益(CEO退休后,很少从会计收益获得奖励)。

虽然基于会计的绩效测量与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都不是测量股东价值的完美测量方法,但在多数时候,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方法优点大于缺点。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虽然波动性较大,但是它能够为成熟公司,有重要成长与投资机会的公司,需要裁员或重组的公司提供激励。

2.基于绩效的薪酬设计

(1)绩效薪酬

有效的绩效薪酬计划是将基本薪酬与为股东创造的较高收入相结合。“合理的薪水”既要足够高,提供可接受的收入保障;又要足够低,将整体薪酬水平(包括绩效薪酬计划下的预期收入)控制在富有竞争力的范围之内。高绩效年份的薪酬将超过竞争企业的薪酬,低绩效年份的薪酬将低于竞争企业的薪酬。

(2)基于股价的激励薪酬

可以通过实际所有权方式使薪酬与股价挂钩,要求CEO与其他关键管理人员购买并持有相当数量的股票。此外,董事会可以通过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受限制的股票、虚拟股以及与财富创造关联的绩效计划,提供基于股价的激励薪酬。这种薪酬也有一些优缺点。

实际所有权使CEO财富与股东价值直接关联,是全部绩效薪酬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转让与持有受限制的股票鼓励高层管理人员持股,但它不得作为现行薪酬计划的附加部分。

公司融资购股计划是另一种形式。在杠杆购股计划中,高层经理使用直接现金与公司的无追索权贷款购买股票,无追索权贷款的利息因公司自有资本成本而增大。

股票期权与股票增值权的激励性质与受限制的股票类似。股票期权(与受限制的股票相比)的主要优点是股东授予股票期权的成本远低于股东转让相同份额受限制股票的成本。薪酬委员会必须知道,不论最终如何进行会计处理,股票期权决不是没有成本的。

给定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超过等额的受限制股票。另一方面,股票期权(与受限制的股票相比)也有许多缺点。比如,股票期权不鼓励支付稀释期权价值的红利;受限制的股票有助于激励高层经理增加股东价值,即使遇到股价大幅下挫,股价下跌时,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随之减少,迫使薪酬委员会降低期权的执行价格;股价下跌可以通过再定价的方式进行补偿,股票期权有助于激励高层经理做出高风险的投资决策。

虚拟股计划与受限制的股票类似,对股东价值提高给予奖励。与股票期权相比,虚拟股计划中测量的增值或贬值可以根据公司资本费用、市场或行业绩效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使公司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转让更多的虚拟股。

基于股价的激励计划不仅能够激励高层经理提高当前绩效,而且鼓励他们成为公司的长期股东。高层经理持有足够数额的公司股票时,他们与股东一样分享公司远景。应鼓励增加高层经理持股的激励计划与企业文化。但不要设置强制性持股目标,董事会可以通过许多方式鼓励高层经理持有公司股票。最大的变化表现在态度方面:董事会培育这样一种文化,高层经理持股太少是不合适的。

(四)细化信息披露规则并强制执行

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向股东与其他人公开披露各种信息。1992年10月15日,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决定证交会注册公司按照新的规定提交高层经理薪酬报告。该规定适用于公司委托投票书、申请上市登记表以及其他定期的公司报告。这些规则不仅影响共13,500家上市公司,而且对计划上市的非上市公司也产生影响,因为它们希望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运作。

1.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证交会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更充分”、“更清晰”的主要信息包括:

(1)薪酬汇总表。描述最近3年CEO与4个薪酬最高的经理(1983年的标准是年薪超过$60,000以上,目前的标准是年薪超过$100,000)的总薪酬。

(2)薪酬委员会报告。描述高层经理薪酬的影响因素以及给付依据。

(3)绩效图。比较5年内本公司与其他公司的股东收益。

(4)期权?股票增值权表。反映期权与股票增值权的各种信息,包括公司在外期权的潜在溢价率与未实现收益。

(5)其他规定。包括注册公司高层经理的实际所有权、股票期权再定价、薪酬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降低以及待股东批准的新的薪酬计划。

小公司可以放宽要求。小公司是指年收入少于2500万美元的公司。这类公司大约有3,000家。小公司必须提供:①薪酬汇总表(三年过渡期);②期权?股票增值权授予与执行表(省略期权价值);③长期激励计划表;④指定的高层经理的就业合同与终止报酬;⑤董事薪酬。

2.信息披露的效果与影响全美董事协会蓝筹委员会要求完全遵照新的要求,目的是改进治理结构与改善股东之间的关系。新规则至少有以下几方面效果:信息简化与清晰;数据表示方式连贯;薪酬元素披露广泛;提交报告方便;薪酬委员会独立;依赖独立的专家咨询。

新规则对薪酬的准确影响仍然有待观察,但新规则有利于:结构化、正式的股票期权授予;股票期权的更长等待期与绩效要求。新规则也不利于:基本薪水的增加;受限制股票的支付;股票期权的重新定价;金色降落伞计划;高额津贴;长期固定成本的企业(非固定)福利。

三、启示与建议

(一)规范董事会,强化薪酬委员会对高层经理的薪酬管理

我国企业在公司化改制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及相关政策,规范董事会结构及制度建设,成立主要由外部独立董事构成的专门薪酬委员会,强化薪酬委员会对高层经理的薪酬管理。当前急需完善两方面工作:一是细化薪酬委员会对高层经理薪酬实施管理的内容、职责及程序;二是确保薪酬委员会成员独立性的同时,探索提高薪酬委员会对高层经理薪酬实施管理的动力。

(二)薪酬结构多元化,细化高层经理薪酬方案

高层经理薪酬结构主要应包括四部分:基本薪酬、年度(短期)奖金、长期激励和各种福利津贴。这只是高层经理薪酬结构的一般模型,在不同企业因企业业务性质、战略、所处环境及高层经理需求的不一致,高层经理薪酬结构组合应该是不同的。当前我国企业高层经理薪酬结构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因受政策、学术研究或成功企业做法宣传舆论导向影响,结构单一或喜欢走极端;二是未根据不同企业的业务性质、战略、所处环境及高层经理需求差异而设计“个性化”的薪酬结构,致使高层经理薪酬保障有余,激励不足。目前,有必要根据不同企业的业务性质、战略、所处环境及高层经理需求差异设计“个性化”的多元薪酬结构,并且细化各部分薪酬。

(三)充分考虑高层经理能力与绩效,提高薪酬激励效果

设计高层经理薪酬的基本原则是:在保障高层经理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有效调动高层经理积极性,使股东价值极大化,并实现公司相关利益者的目标。只有准确鉴定、承认高层经理能力,科学评价其绩效结果,并有效与薪酬分配相关联,才有可能充分有效激励高层经理,达成股东及相关利益者的目标。

(四)适时评价高层经理薪酬适当性与竞争力

高层经理的薪酬方案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采用科学方法适时评价高层经理薪酬方案的适当性与竞争力,并予以适当调整,才能有效吸引、留住、激励真正有能力的高层经理。目前我国企业一是缺乏或根本没有科学有效评价高层经理薪酬方案适当性与竞争力的工具和方法,二是即使调整高层经理薪酬方案,也是沿袭计划经济做法———“普调”,不是在薪酬方案激励与竞争效果评价分析基础上,根据企业经营业绩、高层经理个人特点和市场水平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调整。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篇3

【关键词】 高管薪酬; 审计意见类型; 相关性

一、引言

本文研究公司高管薪酬与审计意见类型相关关系,公司高管薪酬和独立审计同属于公司治理的范畴。公司治理是一个人造的组织系统,其功能是通过权力配置来平衡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公司外部人与内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2006,陈汉文,刘启亮等),降低由两权分离所带来的成本。而高管薪酬激励是降低成本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即将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挂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经营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的有机结合,使成本最小化。

独立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可降低信息供给者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也降低了成本(2003,李爽,吴溪)。由独立审计所产生的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客观公正评价。因此,审计意见会对上市公司本身和资本市场上的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现有的文献已经证明,影响高管薪酬最主要的因素是公司经营业绩,而公司经营业绩是通过公司对外的财务报表中的盈利指标所体现的。根据财务报表供给链理论,投资者所获取的财务报表是经过两道程序完成的。其一是公司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其二是审计师对管理层所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2007,余宇莹,刘启亮)。所以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产生的完整过程来看,如果高管薪酬与财务报表的盈利指标相关联,那么可以推断高管薪酬也会与审计报告所提供的审计意见相关联。

本文旨在揭示公司高管薪酬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为审计这一治理机制的经济效应提供新的证据。

二、文献回顾

国内关于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的研究最早始于2000年,李增泉、魏刚考察了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经理报酬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企业规模显著正相关。陈志广(2002)则发现沪市上市公司可能已经将企业绩效作为决定高层管理当局报酬的主要因素,企业规模、行业差别、地区差异均会对高层管理当局报酬产生影响。张俊瑞、赵进文和张建(2003)指出,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的对数与每股收益、国有股控股比例、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等因素的回归呈多元线性关系。杜兴强(2007)发现,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公司以及股东财富前后两期的变化均成正相关关系,而与本期Tobinpq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与上期Tobinpq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公司的董事会或薪酬委员会在决定高层管理当局薪酬时青睐于会计盈余指标的变化更甚于信任股东财富指标。从现有的文献来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逐步加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的正相关关系越来越明显,从而证明了薪酬激励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治理机制。

国内学者对审计意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关注哪些因素影响审计意见类型,如吕先锫和王伟(2007)等都对我国审计市场上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二是关注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比如陈关亭(2004)等研究了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刘勤和颜志元(2006)等则研究了公司财务重述以及会计估计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岳衡(2006)等研究了大股东资金占用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张晓岚和宋敏(2007)等研究了股票市场对审计意见的反映。

从笔者所涉猎的文献看,很少有涉及外部审计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高管层薪酬水平的问题。本文着眼于研究独立审计与薪酬激励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

本文选取我国上市公司1998―2008年公布的高管薪酬(此处的薪酬指报表公布的现金薪酬,不含各种非现金薪酬)数据为主要分析区间,其他变量的数值选取也以此为选择区间,对原始数据样本进行了以下处理。

(1)考虑到极端值对统计结果的不利影响,剔除了业绩过差的ST公司样本数据;(2)考虑到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剔除了金融行业的样本数据;(3)对异常值进行了处理:剔除了薪酬小于等于0的样本;公司总资产小于0的样本;剔除了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样本;剔除了营业收入净额为负的样本,剔除了总资产、高管薪酬、审计意见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的有效样本数据量为8 344个。

(二)研究假设

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问题,因而诞生了对高管实行激励的薪酬制度。然而,同样是由于两权分离所引致的问题,又产生了对独立审计制度的需要。所以高管薪酬激励和独立审计两者同属于公司治理机制,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笔者推断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监管制度环境下:标准的审计意见实际上是向投资者发出信号以表明公司存在更少的问题和具有更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表明公司愿意减少问题和提供高质量的公司治理结构。一个公司的治理结构质量越高,则该公司高管获得高报酬的可能性越大。

将审计意见作为虚拟变量,标准无保留意见取值为0,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取值为1;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加事项段、保留意见加说明段取值为2;否定意见、否定意见加说明段取值为3;拒绝发表意见、无法发表意见取值为4,在上述情况下,提出:

假设1:对于同一公司,审计意见会对高管薪酬产生纵向影响,即在不同会计年度间,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审计意见类型的取值越低,高管薪酬的数额越大。

假设2:审计意见会对高管薪酬产生横向影响,即在同一行业内,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某一公司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若审计意见类型取值越低,高管薪酬的数额越大。

由于本年度的审计意见是对公司上年度财务报表的审计,所以审计意见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在时间维度上应滞后一年。

(三)变量与模型

为检验假设1,本文的模型设定为:

lnpayt-1=β0+β1auditypet+β2控制变量+ε

各变量具体描述如下:lnpay:董事、监事及高管薪酬总额(取对数);auditype:审计意见类型,此变量为虚拟变量,若公司当年的审计意见类型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取值为0,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按其类型,如上所述,分别取值为1、2、3、4。

本文的控制变量主要有:公司业绩指标为,资产利润率(roa)、托宾Q值(Tobinpq);公司规模为,资产对数值(lnasset);财务风险指标为,资产负债率(lev)。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考虑了不同的公司治理因素对审计意见与高管薪酬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影响,将总样本分别按国有与民营、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兼任分别进行分样本回归。

为验证假设2,将上述模型进行分行业样本回归。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各公司高管薪酬的差距较大,审计意见类型中标准审计意见类型占多数,各公司的资产报酬率、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之间的差异较大。

(二)对假设1的检验

1、总样本回归

lnpayt-1=β0+β1auditypet+β2roat-1+β3Tobinpqt-1

+β4lnassett-1+β5levt-1+ε

回归结果如表2。

从表2的结果来看,高管薪酬与资产利润率(roa)、公司规模(lnasse)、资产负债率(lev)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本文所定义的审计意见类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均很高,而高管薪酬与市场价值(Tobinpq)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水平低。

2.分样本回归(由于篇幅有限,结果未在文中列示)

(1)按企业最终控制人为国有和民营分样本对模型进行回归,其结果表明,国有上市公司样本与总样本的结论完全一致,而在民营上市公司样本中,除资产负债率这一变量变得不显著外,其他的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保持不变。因此,可以认为,高管薪酬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不受企业最终控制人因素的影响。(2)将总样本按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是否合一为标准进行分样本回归,在二职合一的样本中,审计意见与高管年薪的相关性不显著。而在董事长与总经理非二职合一的样本中,审计意见与高管年薪的相关性显著。笔者认为,这一结果合乎情理,因为在非二职合一的情况下,公司的内部治理可能会好于二职合一的情况,因此,在非二职合一的情况下,审计意见与高管薪酬的相关性要强于二职合一的情况。

(三)对假设2的检验

将上述模型按行业分样本进行回归。

行业划分以2001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CSRC行业标准为基础,将上市公司分为13类,即A农林牧副渔、B采掘业、C 制造业、D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E建筑业、F交通运输和仓储、G信息技术业、H批发零售业、I金融保险业、J房地产、K社会服务业、L传播与文化产业以及M综合类。本文剔除了金融保险业,分行业回归的样本数如表3。

回归结果表明:只有行业C,即制造业分样本中,与总样本的回归结果相同,即高管薪酬与资产利润率(roa)、市场价值(Tobinpq)、公司规模(lnasse)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本文所定义的审计意见类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均很高,而高管薪酬与资产负债率(lev)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水平低。

具体回归结果如表4。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除行业C,即制造业外,其他行业的样本量相对于总样本而言均较少,所以结果未能验证假设2。但是行业三的结果显示:在大样本的情况下,假设2成立,即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公司审计意见会显著影响高管薪酬。

五、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审计意见类型与高管薪酬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当审计意见类型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时,高管获得较高报酬的可能性增大;当审计意见为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时,高管获得较高报酬的可能性降低。

本文的结果从审计意见类型与高管薪酬相关关系视角论证独立审计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对公司治理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在研究如何提高公司治理结构质量时,不仅要关注某一治理机制本身的治理效果,更要关注不同的治理机制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各种治理机制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公司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兴强,王丽华.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

[2]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3(9).

[3] 刘斌,刘星,李世新,何顺文.CEO薪酬与企业业绩互动效应的实证检验[J].会计研究,2003(3).

[4] 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5).

[5]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

[6]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

[7] 吴联生,刘慧龙.中国审计实证研究:1999-2007[J].审计研究,2008(2).

[9] 吕先锫,王伟.注册会计师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7(1).

[9] 岳衡,大股东资金占用与审计师的监督[J].中国会计评论,2006(1).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篇4

公开消息说,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9日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下称《方案》)和《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下称《意见》),国有银行董事长的薪酬将削减到现有水平的30%左右,削减后的年薪不能超过60万元。

但《财经国家周刊》从国资委知情人士处获悉,把“降薪”定位为此次央企薪酬改革并不准确。这并非是又一次针对金融高管普遍高薪的讨伐,而是国资国企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的第一步,最终指向是缩小央企内部的薪酬差距,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也解决央企领导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薪资远超行政事业单位的问题。

知情人士透露,央企全行业不会实行统一的薪酬标准,包括金融央企在内的一把手底薪均以60万元为上限,但绩效奖金部分将根据各行业特点区别制定方案,不排除有的人最终的整体收入将比之前还要多,这将视其所领导的企业效益,以及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等而定。

目前,虽经两轮征求意见,但薪酬改革的具体方案尚未形成,主要原因是针对绩效考核到底要依据哪些指标要素,内部争论意见较大,薪酬与绩效如何挂钩的问题还在研究中。

降底薪意义不大

8月底至9月初的银行中期业绩会上,大行一把手们纷纷就此问题表态。

建行董事长王洪章表示,要逐步减少央企管理层和员工的薪酬差距,薪酬要向一线倾斜;工行行长易会满表示,目前尚未见到相关文件,但如果国家有这方面的要求,一定会积极落实;农行行长张云表示,中央管理的金融机构高管应在薪酬调整行列,将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决定。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完善制度、调整结构、加强监管、调节水平、规范待遇”五方面。特别强调“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形成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合理工资收入分配关系,合理调节不同行业企业负责人之间的薪酬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金融央企因薪酬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央企,成为此次“降薪”之说的矛头所指。

国有银行高管及员工的薪酬大幅提升始于2002年国有银行改革,但多年来,薪酬双轨制表现为,主要负责人仍由中组部任命,享受相应级别的干部待遇,薪酬则由财政部按照管理指标、业绩水平核定;而业务部门又按照市场化聘用体制来实行。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央企上市公司为259家,其中,公布年薪的董事长为167位,从上市公司拿年薪的83位董事长中,最高的新华保险董事长康典为598.09万元。而16家上市银行高管的平均年薪为94万元,其中董事长和行长的平均年薪分别为171万元和235万元。

银监会2010年曾出台《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要求商业银行主要负责人绩效薪酬不得超过其基本薪酬的3倍,且高管绩效薪酬的40%以上应采取延期支付的方式,期限不少于3年。

以工行为例,年报显示,董事长姜建清2013年年薪为199.56万元,基本年薪仅为51万元,绩效年薪为115.16万元,递延支付部分为57.7万元;其中本年度实际支付为141.8万元。

很明显,对于绩效薪酬占比较大的银行高管来说,降底薪,实际意义不大。而据公开资料,副部级公务员的平均薪酬水平只有10多万元。

“各级财政口径都在研究国企改革中的经济结构转型、国有资本成本控制,因此薪酬调整只是诸多改革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背后更大的目标之一,是公平收入分配,使得企业负责人做多少贡献,拿多少薪酬,现在的情况是不做事也可能高薪,做事也不一定高薪。”一位知情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据其透露,此次改革核心就两条,一是公平收入;二是薪酬结构合理化,即长期激励(股权)与短期激励(薪金奖励)相结合,辅以合理的福利等,实现央企高管的收入结构合理化。

为此,第一步是对中管干部(包括金融企业)统一底薪,同时明确经营管理人员的市场化薪酬定价原则;第二步,调整不同选任方式的人员的工作职责;第三步,以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为基础设计股权激励计划。

“这次薪酬改革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脉相承的,一是改革垄断企业,二是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型,因此并非如媒体所言是降薪,实际上是薪酬结构的合理化改革。”该人士说。

国资改革突破口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关于垄断企业改革的议题中提及,国资国企改革要进行混合所有制探索以及分类管理、分类改革。

《方案》和《意见》首度提出要明确坚持分类分级管理,建立与中央企业负责人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严格规范央企负责人薪酬分配。

因而,这两个文件可视为是中央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出台的首批文件。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方案将目前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由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两部分构成,调整为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构成。增加任期激励收入的目的是引导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企业长远发展,防止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这也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全球银行业薪酬体系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现金,即基本薪酬(底薪);业绩,即浮动薪酬;激励,即期权安排。

不过,对于复杂的金融业而言,这套体系的设计实施并非易事。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部委知情人士处获悉,五大行董事长绩效薪酬考核可参考的指标将包括银行发展规模、效率、结构、利润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但最终确定哪些指标要素,以及年薪如何与绩效挂钩的问题,争议很大,还在研究中”。

而股权激励方案亦历经波折。

2005?2007年银行业股改上市时,曾有多家银行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但2008年7月财政部明确下文要求国有控股上市金融企业不得擅自搞股权激励。

“我们2005年在香港上市时对高管就有股权激励,但是没有一个高管敢行权的,包括蒋超良,离开交行时把他的股权还给交行,如果卖掉可以赚几千万元,但他是体制内的人,肯定不敢拿。所以实际就是一个形式。”一位交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2013年年中,《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曾从银监会获悉,监管部门正在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暂停近五年的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管和员工股权激励计划有望重新启动试点。

官方的首次表态出现在2013年下半年,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将逐步探索试点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切实将高管层的个人利益与银行中长期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他要求加快完善与风险挂钩的薪酬体系和延期支付机制,着力解决薪酬与风险不对称问题。

前述交行人士透露,交行在2014年5月上交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中,亦有关于高管长期持股计划和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但还不方便对外透露,要等上级部门批复。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央企大行一把手的双重身份就是推行股权激励的一大障碍,很难说行政任命的高管能否让股权激励作用发挥实效。

而职工持股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代。但1990年代后,国企只能高管持股,职工股权被清退。至今,上市公司依然不允许职工持股,只能公众持股。同时,职工持股所涉及的税收、信息披露等问题至今尚未有相关指导方针。

“作为银行业的薪酬基本制度,需要有一个总体框架。但具体每家银行怎么做,是会有区别的。”曹远征认为,“另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职工持股,所以到底激励的范围有多大,也是需要考虑的。”

“银行的人欢迎股权激励,混合所有制改革如果能让员工持股,也是吸引民资进入的一种途径,平安就是一个典型的员工持股的例子。”一位大行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改革不做面子工程

“银行的激励方案呈典型的多样化趋势,未必都以现金支付的短期酬劳为主,此前市场传闻的如交行、兴业都在设计相应方案。”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李全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以股票期权、分红权、增值权相结合的机制更适合。”

李全认为,股票期权是一种企业常用的管理手段,需要设计合理的激励对象、激励数量、行权时间、行权价格,对金融类企业高管的期权可以考虑价格略低、应高于净资产但低于机构投资者的价格;范围略窄,限于高管、中层及核心经营者;行权时间长一些,以避免被激励对象获得股权后离职,会影响企业发展的稳定性;激励数量应根据行权期限内的合理业绩考核来确定,既不能做成“大锅饭”式的激励模式,也不能做成几乎无法获得的激励,在数量方面还需要考虑到企业的后续发展,给未来的经营者预留合理比例的股份,未来股权较为分散的状态下也可以考虑以增发股份的方式来激励。

分红权应充分结合企业的经营业绩来进行发放,一般可以每一届董事会调整、修正一次,期限当然也可以以一届董事会为期限。

增值权是对于金融类企业的创新型业务而引进的优秀管理人才匹配的激励方式,只有在业绩取得明显增长的部分中分割显著的激励部分,这样做既公平又能够起到较大的激励作用。

“对金融类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是一个技术难度较高的管理方式,不应该由企业自己设计,否则有裁判员兼任运动员之嫌,应由公允的外部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来设计。”李全说,“设计方案应该经过股东同意、国有机构必须得到相应财政部门的批准方可实施。”

其实,金融央企薪酬改革并非第一次。

2008年,财政部就曾规定,2008年度高管人员税前薪酬(包括基本薪酬、绩效薪酬、社会保险、各项福利等收入)不得高于2007年度薪酬的90%;明显高于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应主动加大调整力度,逐步缩小与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特别是,2008年度业绩下降的国有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还应再下调10%。

但一位先后在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任职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这些年,大行高管薪酬确实有所下降,特别是与股份制银行相比,国有大行高管的薪酬并不算高。

“股份制银行效益好的支行行长年薪可以到100多万元,分行行长高点儿,不到200万元。四大行没法比。但事实上,国有大行的各种‘职位津贴’才是重点,他们的电话费、用车都给报销,年底采购费用、烟酒等都是行里给。光算工资当然肯定不高。但同时,四大行的基层员工赚的很少,基层如果再降薪,这日子就没法过了。”该人士说。

此前有报道说,国资控股的光大银行曾被审计出用虚假发票报账5682.86万元,套取现金大部分用于发放奖金等,仅其广州分行就使用5000多张假发票,套取3000多万元。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为规范公司薪酬管理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第三条

遵循原则

1.合法性:符合《劳动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2.公平性:外部与内部具有相对公平性。

3.竞争力:与同地区同行业同等要求同等职位相比,薪酬具有竞争力。

4.激励性:职位结构设计和薪酬策略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经济性:薪酬水平与公司经济效益和支付能力保持一致。

第四条

管理组织

薪酬管理组织包括绩效与薪酬管理委员会、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1.绩效与薪酬管理委员会职责

(1)负责薪酬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的审议;

(2)负责薪酬调整方案的审议;

(3)负责薪酬管理制度、规定及方案执行的监督。

2. 人力资源部职责

(1)负责薪酬管理的整体工作,包括工资管理、福利管理和考勤管理;

(2)负责薪酬管理制度、方案、工具等资料的制定、修改和解释;

(3)负责薪酬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申诉和调解;

(4)负责薪酬总额、人力成本预算的制定;

(5)负责公司年度调薪方案的制定;

(6)负责薪酬核算及工资发放;

(7)负责薪酬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工作;

(8)其他与薪酬管理相关的工作。

3.总经理职责

(1)负责薪酬管理制度、方案的审批;

(2)负责公司年度调薪方案的审批;

(3)负责薪酬总额、人力成本预算的审批;

(4)负责工资发放的审批。

第二章   薪酬构成

薪酬分为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非经济性薪酬主要包括:舒适、便利的工作环境;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工作;有良好的发展空间等。本制度规定的主要是经济性薪酬部分,即包括工资、福利和奖励。

第五条

工资

工资主要包括四部分: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司龄工资、加班工资、提成工资。

1.固定工资:根据各岗位不同,职级不同,每月固定发放的工资。

2.绩效工资:依据员工的绩效评价结果而支付的可变工资,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发放。

3.司龄工资:按照员工在本公司服务年限长短来确定,鼓励员工长期、稳定地为企业工作。

4.加班工资:公司依法安排员工在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所支付的工资报酬。

5.提成工资:公司根据市场部人员的业绩情况,结合提成制度,给予相应提成

第六条

福利

1.法定福利: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企业必须支付的福利。法定福利包括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2.统一福利:公司为所有员工提供的福利。包括通讯补助、交通补助、餐补、健康检查、员工活动等。

3.专项福利:指公司为特殊人员或某些特定情况设立的福利。包括员工生日祝福、节日礼金、员工培训及其他等。

第七条

奖励

指对公司有重大贡献的员工给予的特别奖励。依据奖励的不同标准进行发放奖金,详见《奖励制度》。

第三章

工资管理

第八条

薪酬总额

指企业一年内支付给全体员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第九条

薪酬预算

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上一年度薪酬总额和本年度薪酬调整预期等因素,制定年度薪酬预算。

第十条

工资核算

1.

核算周期

以每月自然日作为一个会计核算周期。

2.工资计算项

(1)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应扣款项

(2)应发工资=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司龄工资+加班工资+补助+奖励+提成

(3)应扣款项=社保和公积金扣款+个人所得税+考勤扣款+其他扣款

(4)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5)小时工资=日工资÷日工作小时数

(6)月计薪天数=(365天-80天)÷12月=23.75天≈24天(大小周制)

(7)计算时,过程数据保留两位小数,结果数据四舍五入(即实发工资)保留一位小数。

3.工资应发项

(1)固定工资

固定工资标准与劳动合同签订的工资标准相同。

(2)季度绩效工资

①职能类。包括:人力资源部、行政部、财务部、质检部、物流部、采购部

绩效工资=绩效系数×固定工资×80%

②销售类。包括:销售部

绩效工资=绩效系数×业绩提成×80%

③销售附属类。包括:销售部助理(文员)、推广经理。

绩效工资=绩效系数×固定工资×80%

④新入职员工工作不满一个绩效评价周期的,绩效工资发放以整月为核算标准,即从入职次月开始计算绩效工资。

⑤离职员工只有完成整个绩效评价周期的工作,才可享有当期绩效工资。

(3)年度绩效工资

根据年度评价结果发放,具体对应标准如下:

①职能类、销售附属类

A级:100-104分,审议通过后年底双薪;105分以上,年底双薪。

B级:80-89分,审议通过后年底一薪;90-99分,年底一薪。

销售类

绩效工资=绩效系数×年度业绩提成总额×20%

③绩效周期一年

(4)加班工资

①休息日安排员工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②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5)司龄工资

①计算公式:司龄工资=员工司龄×司龄工资发放标准

②发放标准:在公司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享受司龄工资待遇。司龄工资按每月50元的标准计入工资总额,并以每年50元的标准递增。

③计算方法:从员工入职当日至核算日当月为一个司龄周期。工作满一年后的当月开始享有司龄工资。

(6)补助

补助包括餐补、通讯补助、交通补助。计算标准详见第四章福利管理。

4.工资应扣项

(1)

社保和公积金扣款:由员工个人承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

(2)

应纳个人所得税=(应发工资合计

-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金额-个税起征点)×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3)

缺勤、休假工资的应扣款

(4)

其他应扣款

缺勤扣款:扣款金额=日工资×缺勤天数。具体标准参照《考勤管理制度》执行。

产假:女员工产假期间享有国家生育津贴,公司工资及节假日福利,其五险一金按正常规定缴纳。如员工工资高于生育津贴金额,差额部分由公司支付。由于工作需要无法按时休产假的员工,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后,除可享受本条规定的产假待遇外,同时还享有正常工作的福利待遇。

婚假、哺乳假、丧假、年假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固定工资、绩效工资、通讯、交通补助照常发放,餐补按实际出勤天数计发。如超过规定的时间范围,按事假标准处理。

(4)其他扣款:公司制度规定的其他代扣费用。如员工个人借款偿还金及《奖惩制度》规定的扣款金额等。

第十一条

工资发放

1.发放时间

(1)每月15日支付上月工资,如遇节假日顺延。

(2)原则上,任何人不得影响工资正常发放,但由于不可抗力或公司特殊情况等因素,影响延缓工资支付时,财务经理或公司领导应提前一个工作日通知人力资源部,确定延缓发放日期,由人力资源部通知全体员工。

2.月度工资发放流程

(1)员工考勤由人事行政部负责统计。

(2)1日-7日,人力资源部依据《月度考勤汇总表》、《五险一金变动情况汇总表》、《公司员工变动汇总表》和《调薪审批表》等相关表单核算工资。

(3)9日前,财务部工资审核人应完成对工资表的审核。由于公司在薪酬管理上实行保密原则,故财务仅对工资总额具有监督管理职能,其他人员不得以任何名义打听、了解工资标准,一经查处将严肃处理。详见公司《奖惩制度》。

(4)财务部于10日将审核后的工资表提交总经理审批。

(5)审批通过后,财务部实施工资发放。

(6)工资发放次日,员工可以到人力资源部领取本人工资条并签字确认。

3.绩效工资发放流程

各部门负责人在绩效评价周期次月15日前,将绩效评价数据交给人力资源部作为核算依据。绩效工资核算完毕后与月工资一并发放。

第十二条

工资查询与保密

1.工资查询

(1)公司员工仅限于查询本人工资。如有异议,可在工资发放后五个工作日内到人力资源部查询。过期未进行查询,视为默认发放结果。

(2)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有权查询所有员工工资。

2.工资保密

(1)每位员工都有义务为自己的工资保密,不允许打探其他员工的工资,也不允许将自己的工资情况告诉其他员工。

(2)涉及工资核算、复核、审批等工作的人员对工资信息有保密义务。

(3)对于违反工资保密规定的员工,将依据公司《奖惩制度》给予一定的处罚。

(4)任何员工发现有违反此规定的,均可向人力资源部举报,情况一经证实将给予举报者奖励。

第十三条

工资调整

1.调薪

根据公司年度经营效益、市场工资水平和员工绩效表现,以半年为周期对员工工资进行调整,调整时间根据其入职时间计算。人力资源部应于每年1月确定本年度调薪方案,经总经理审批后执行。

2.工作变动调薪

员工因晋升、降级、调动等人事活动造成职级、薪等发生变化时,人力资源部应及时变更人事信息。并于次月进行工资调整。

第四章

福利管理

第十四条

公司福利体系

公司福利体系包括法定福利、统一福利和专项福利。

第十五条    法定福利

1.类别

法定福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2.缴纳规定

(1)公司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依法缴纳各项费用。

(2)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的缴费金额由公司和个人共同承担。其中,个人承担部分由公司代扣代缴。

(3)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大额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缴费金额全部由公司承担。

第十六条    统一福利

1.  餐补

公司为加班超过20:00员工提供餐补。发放标准为每天20元,按实际出勤情况计算,以整天为标准进行核算,与当月工资一并发放。

2.  带薪休假

详见《考勤管理制度》。

3.健康保障

(1)健康检查:公司每年组织一次员工体检。

(2)健康医药箱:公司为员工提供基本常用药品,满足日常需求。

第十七条    专项福利

1.节日礼金

(1)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公司分别发放节日礼金或等额实物表示庆贺。

(2)三八妇女节,女员工放假半天。

(3)节日礼金具体发放标准根据公司经营情况由总经理定夺,人力资源部负责节日礼金方案的拟定。

2.培训福利

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由人力资源部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以使员工的知识、技能与不断变化的专业技术、外部环境相适应。包括员工在职培训、公费进修、获得培训基金等。详见《培训管理制度》。

3.生日、结婚、生育祝贺

(1)生日祝贺:人力资源部代表公司为过生日的员工发送电子生日贺卡,送生日蛋糕、礼品或举办集体庆祝活动等,参考标准为每人100元。

(2)结婚贺金:员工初婚,公司将给予每人500元贺金。

(3)生育贺金:员工初育,公司将给予每人500元贺金。

4.慰问金

员工直系亲属去世,公司将给予500元慰问金。

5.其他

是公司对上述福利项目未尽事宜的补充,具体适应范围及标准由总经理定夺。

第五章

职位结构和薪酬确认

公司按组织结构,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职位划分为不同的职层、职等、职级、职类和薪等。详见《职务级别与薪酬等级对照表》、《职种、职类、职级、职位归类表》和《薪酬带宽及固定工资标准明细表》。

第十八条    职层

不同职系之间,职责的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称为职层。公司职层分为4层,即基层、中层、中高层、高层。

第十九条    职等

按不同职层划分的等级称为职等。公司职等分为四等。

第二十条    职级

一定职务层次所对应的级别称为职级,体现职务、能力、业绩、资历的综合标志。公司职级分岗位职级与技术职级两类。岗位职级分为职员级、主管级、经理级、总监级、总裁级五类;技术职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

第二十一条   职类

若干工作性质相似的职种组成的集合称为职类。公司职类分管理事务类和专业技术类。其中管理事务类包括经营管理类和事务类;专业技术类包括人力资源、营销、财务、企管。

第二十二条    薪等

职位薪酬范围的归纳称为薪等。公司薪等分十二级,同一薪等的所有职位,薪资水平相同。

第二十三条    薪酬确认

1.新入职员工薪酬确认

试用期工资标准为该岗位正式录用工资的80%。

2.转正员工薪酬确认

依据《员工转正申请表》内转正时间和工资标准作为确认依据。审批前按试用期工资标准核算,审批后按转正工资标准核算。具体核算日根据《转正申请表》内的转正日期及领导意见为准。

3.薪酬调整的确认

员工晋升、降级、调薪等涉及工资变动的情况,均需按《人事变动审批表》内审批的调薪时间和标准作为薪酬变动依据。并于次月进行调整。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制度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并负责修订。

第二十五条    本制度最终解释权归人力资源部所有。

第二十六条    本制度施行后,凡有类似规章制度自行终止,与本制度有抵触的规定以本制度为准。

第二十七条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公司目前人员在增多,且无较为规范的薪酬管理制度,供员工参考查看,此薪酬制度是基于公司现状的建议,各项内容,尤其是标蓝的内容,需要总经理批示)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篇6

论文摘要:介绍了企业薪酬制度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央企业薪酬管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通过思考,提出坚持依法治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加强内部薪酬管控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管理,强化企业内部压力专递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薪酬管理成效的具体对策。

0引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薪酬作为激励劳动效率的主要杠杆,是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紧密联系的管理要素,薪酬管理是企业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构成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企业必须及时制定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沟通,对薪酬系统进行有效性评价并持续改进。薪酬管理问题是关系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学的薪酬管理能够合理运用薪酬传递企业价值导向,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是企业吸纳、激励、使用、保留人才,增强组织赢利能力进而提高竞争力,实现企业目标最大化的有力工具。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截至zoog年底,中央企业拥有国有资产总量超过5.5万亿元,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排头兵,是国有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力量,中央企业能否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目前我国大力进行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推进国民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创新的时期,中央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有责任、有义务做出表率。如何认识和解决薪酬管理问题,从战略高度对中央企业薪酬管理工作进行规范,逐步确立现代薪酬分配思想和制度体系,更有效地发挥薪酬的激励导向作用,是当前中央企业薪酬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薪酬制度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中央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1985年起国家对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实行结构性改革,推行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工资制度,引人再分配调节手段,开征了工资调节税、个人收人调节税,对企业工资总量实行控制,不再统一规定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企业内部分配形式逐渐灵活多样。到1988年,约40%的企业进行了浮动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岗位工资制等基木工资制度改革。1993年开始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试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运用法律和经济等手段调节工资收人分配的力度,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制度。2000年以来,工资分配制度进人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中央提出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许多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的基础上,部分企业试行了股权激励办法、企业年金制度,并规范职位消费,中央企业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部分企业开展了企业内部职工持股、技术要素入股等试点,全面建立最低工资制度。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标志着我国已进人全面改革的新阶段。据此展望,在中央企业薪酬管理这个重要领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化和主客观条件的逐步具备,劳动计量市场化和工资形成市场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薪酬管理模式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成立以后,陆续制定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业绩考核、股权激励、职务消费、兼职取酬等若干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以对企业负责人普遍实行了以业绩为导向的年度薪酬制度。企业负责人基薪根据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结合企业经济规模和收入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绩效薪金与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根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级别及考核分数确定。同时,按照“规范起步、循序渐进、总结完善、逐步到位”的工作思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进行了探索。中央企业内部分别采用岗位薪酬制、技能薪酬制、结构薪酬制、绩效薪酬制等薪酬制度。2010年起,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实现了从岗位等级工资制、岗位结构工资制向企业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方法和薪酬激励制度的转变。

目前中央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改革试验阶段,与现代科学、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分析

3.1收入分配问题引发强烈争议

(1)劳动报酬比重逐步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总产值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二,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预测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报酬在国民收人初次分配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后持续下降,2005年为36.7%,连降22年,而从1978年至2005年,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2)收人分配差距未能有效缓解。职工平均工资地区差距仍在拉大,2000年,在陕西省内各地市中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商洛市与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西安市差距为1848元,到2008年,这一差距扩大到12687元。行业间工资收人差距依然较大,199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与最高行业的差距为2.35倍。到2005年,行业工资差距扩大到4.88倍。

(3)各个阶层收人增长速度有差异。按照国际通用的社会平均工资法,月最低工资标准一般是月平均工资的40%~60%,目前中国所有地区的最低工资上限仅为平均工资的43%左右,平均水平则明显低于40%的下限,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法,没有一个省份达到了最低工资标准水平。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居民收人基尼系数1994年突破警戒临界点,目前已超过0.45,收人分配已走到了函需调整的“十字路口”。

3.2国家收入分配监管力度不断增强

收人分配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收人分配的状况不仅会影响生产的效率,而且会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社会的协调与稳定。国家领导把“收人分配不公”作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三大因素之一进行了重点强调,总理发文指出:“当前,收人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理顺收人分配关系,改革收人分配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作出了明确要求,国资委下发《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内部收人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行实施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控”预算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出台工资支付条例。从近期国资委监事会对中央企业的检查以及各类外部审计来看,收人分配是检查和审计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收人分配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3绩效管理在企业二次分配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员工中“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依然存在,绩效管理在体现“效益优先、按劳分配”的激励约束作用不够明显,助力员工发展方面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有些企业过度崇尚薪酬的激励效能,把薪酬看作是激励员工工作热情的万能钥匙,把激励简单等同于现金奖罚,忽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会需要;与此相对应,有些企业则轻视薪酬制度功能,过于依赖“狼性理论”、“大公无私”文化,忽视员工“经济人”的属性,不注意调整薪酬制度以适应企业外部的市场大环境,从而导致了员工积极性的丧失,甚至使核心员工外流、企业竞争力下降。

3.4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依然薄弱

主要体现科学的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制度尚未建立,在劳动差别和岗位价值缺乏定量的依据,即对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条件等4要素没有进行较规范的评价,导致工作环境艰苦、技能要求高的岗位与一般岗位收人未能合理拉开差距。由于体制原因,大多数中央企业还存在着总体超员、部分专业工种缺员现象,历史包袱较重,适应企业特点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和岗位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薪酬管理对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未能充分盘活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力度不强。

4薪酬管理的对策

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收人分配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热点,薪酬管理工作既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企业的工资总额由政府有关部门核定,企业薪酬管理的根本任务在于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依法治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加强内部薪酬管控力度,规范收人分配管理,强化企业内部压力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夯实薪酬管理基础工作,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1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坚持收人分配改革“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间收人群体收人,提高低收人群体收人水平”的大方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个人收入岗位责任、贡献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相衔接、能增能减的分配调控机制。积极探索管理、技术、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人分配的办法,参照行业劳动力市场,根据人工成本比重等要素合理设置便于增长统计、宏观调控、自我约束的分配指数,深化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探索引人职级、岗位绩效工资制,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生产一线职上倾斜,合理确定上_资差距,接受国家和公众监督,使每位员工能够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

4.2制定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

根据企业成长期制定适应企业发展的薪酬战略。在企业迅速成长时,经营战略以投资促进成长,薪酬战略应当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将高额报酬与中高程度的奖励相结合。企业进人成熟阶段,其经营战略主要以保持利润和保护市场,薪酬战略应以奖励市场开拓和新技术开发及管理技巧为主,把平均水平的报酬与中等的奖励相结合。企业处在衰退阶段,其经营战略是收获利润并转向新的投资点,薪酬战略应实行略低于中等水平的基本工资和福利。

4.3规范收入分配管理

(1)建立健全收人分配重大事项审核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收人分配宏观调控政策,推行收人报告制度,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方案、股权期权激励方案、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等涉及收入分配的重大事项,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履行申报审批程序。

(2)严格控制人工成本增长。健全人工成本管理调控制度,加强人工成本的统计、分析和管理,推行薪酬管理信息化应用,建立人工成本监控、预警机制,全面实施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薪酬发放遵循“两低于”原则,严格执行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厘清各类奖金和津补贴,规范薪酬列支项目和渠道。企业执行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和调整完善薪酬福利体系,均应充分考虑企业效益、工资水平、人工成本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的要求,持续提高人工成本投人产出效率,优化人工成本结构。

(3)加强收入分配的管理和监督。坚持工资内收人监督检查,执行国家宏严格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健全内部分配民主管理程序和制度,企业收人分配重要大项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加强企业风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能力。

4.4完善企业内部压力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

(1)规范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管理。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重点工作的部署,加强业绩考核指标提取和目标设置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推行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使企业负责人薪酬与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联动,促进企业负责人收人分配公正、合理、规范。

(2)深化全员绩效管理。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全员绩效管理规划目标,以规划引领绩效管理深人开展,健全岗位绩效指标库,逐步提高员工薪酬收人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等指标挂钩力度,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薪酬制度,以此激励员工干事创业激情。

(3)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把薪酬制度改革放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进行系统思考,综合考虑员工发展愿景和精神激励因素,注重同步健全完善配套的劳动用工、劳动合同管理、职业发展、人才培养、干部选拔任用等相关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合理拉开关键岗位、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与一般操作岗位的收人差距,拓展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空间,让对企业贡献较大的人才通过不同激励方式同样得到实惠,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使薪酬管理效能最大化。

4.5加强薪酬管理基础工作

(1)分析参与收人分配的各要素在企业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提高收人分配透明度,进一步对“按劳分配”进行新的探索,对“劳动价值”赋予新的内涵,对“劳动”参与分配提供新的思路。

(2)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分析、评价制度。以组织机构规范和劳动定员贯标为契机,以岗位分析为基准,编写岗位说明书,评价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建立胜任模型,确认相应岗位价值,为确定薪酬标准提供量化依据。

(3)逐步建立竞争性的岗位管理机制。《职工奖惩条例》于2008年废止,新《劳动合同法》和《实施条例》细化了现行劳动合同制度,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用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强政策研究,抓紧完善企业内部奖惩规定,积极开展清理和规范用工工作,研究依法调整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用工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人员编制,合理设置岗位,加强人员配置管理,为建立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人能高能低的良好格局提供制度保证。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篇7

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基于严格法制基础的,和基于自愿与原则基础的。美国是采取以严格法制和规则为基础的模式,澳洲与其他英联邦国家,包括中国香港地区,则采取自愿与原则为基础的模式。对后者而言,相关机构会公司治理最佳实践标准,并建议公司自愿实施。如果公司具体治理措施与推荐措施并不一致,相关公司需要作出合理解释。这背后的逻辑是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公司治理模式,具体到公司操作层次会有实际的差异。

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下属有公司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包括了21个相关的商业、投资与股东机构。2003年该委员会《公司治理原则与建议》指导手册第一版,2007年又进行修订,其覆盖8个原则,包括:公司应该建立以及披露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董事会的结构;促进符合道德和有责任的决策;财务报告的完整性;及时和平衡的信息披露;尊重股东权利;识别以及管理风险;公平以及负责任的薪酬体系。更具体的有27个分规则,以及更加详细的说明。连同公司上市规则,它们共同决定了大多数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以及公司治理实践。

董事会成独董“天下”

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公司治理原则里很重要的一环。澳大利亚“公司治理原则与建议”指出,公司董事会应该以独立董事为主,并且对独立(非执行)董事给出了定义,覆盖的方面包括:是否是实质性股东,或股东员工,或与股东有关联;是否是公司雇员,或曾经被雇佣/进入董事会但冷却期少于3年;是否在过去3年期间给公司提供过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的合伙人或雇员;是否是该公司主要供应商或客户,或该供应商或客户之雇员,或与供应商或客户有关联;除了董事关系之外是否还与公司有重要合同关系。根据2009-2010财年数据,澳大利亚上市公司都遵循了这一原则。无论是上市公司20强,还是50强、100强、200强,独立董事的比例都大约在80%左右,非独立董事,包括执行董事和关联非执行董事仅占大约20%。

澳大利亚“公司治理原则与建议”也指出,董事长应该是独立董事。董事长的职责在于通过有效组织来领导董事会,促进董事会的正常运转,董事长还负责推动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关系。绝大多数澳大利亚上市公司遵循了这一原则。根据2009-2010财年数据,上市公司200强中,有大约88%的公司的董事长由独立董事担任。但这一比例与公司规模有关系,越是大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担任董事长的比例越高,越是小型公司,这一比例越低。主要原因是小型公司董事会规模比较小,把董事长和CEO分开比较有难度,或者会有较大的资源支出。如果不能把二者分开,大多数公司会选择在年报中予以说明。

绩效薪酬跟着企业规模跑

澳大利亚上市公司对董事和管理层的薪酬体系披露非常全面。比如对非执行董事的薪酬,“公司治理原则与建议”指出,非执行董事应该通常只领取董事费,形式包括:现金、非现金收益或者养老金;非执行董事不应该参与期权或者分红计划;非执行董事也不应该参与除养老金之外的养老安排。澳大利亚上市公司200强都遵循了这一指导,但董事费也规模比较大,比如上市公司20强董事费年均为145万澳元,而上市公司100-200强董事费平均为40万澳元。

对于管理层的薪酬,澳大利亚“公司治理原则与建议”指出,薪酬体系应该包括固定工资和绩效收入。具体来说包括4部分:一,固定工资部分,应该反映公司规模,比如资产、销售额、雇员人数、公司市值等;二,短期业绩收入;三,股权为基础的奖励,主要是期权;四,合同终止薪酬安排,如果因失职而被解雇,应该无薪酬。根据2009-2010财年数据,澳大利亚上市公司200强企业CEO平均固定薪酬为130万澳元,如果在加上短期和长期绩效收入,则总薪酬高达330万澳元。

此外,绩效薪酬占薪酬总额的比例随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增大。比如在上市公司101-200强的企业中,CEO绩效薪酬占比仅为36%;在上市公司51-100强的企业中,这一比例上升为50%;而在上市公司20强企业中,这一比例上升为近60%。

对于薪酬水平在不同行业的分布,2009-2010财年数据也表明,金融行业遥遥领先。金融行业CEO的平均固定薪酬为223万澳元,是其他行业,包括:消费品、能源、健康科技、材料、电讯和公用设施行业的近2倍。就整体薪酬而言,其平均近600万澳元的规模也是所有行业最高的,澳大利亚所有上市公司CEO最高薪酬1600万也出自金融行业。这和美国的数据比较吻合,比如2007年金融行业CEO财富中位数为近5800万美元,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CEO,其年度薪酬在1993-2006年期间最高时也接近1700万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

对于薪酬水平的决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也证明体系设置的合理。比如固定薪酬部分与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密切相关,而整体薪酬除了与资产规模密切相关之外,与经营绩效也有密切关系,代表指标包括资产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和托宾系数 。

行动守则关注细节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篇8

关键词:薪酬管理;薪酬制度;薪酬激励;发展趋势

1 事业单位薪酬管理面临的形式和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的薪酬分配制度,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改革试验阶段,与现代科学、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1收入分配问题引发强烈争议

(1)劳动报酬比重逐步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总产值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二,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预测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报酬在国民收人初次分配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2)各个阶层收人增长速度有差异。按照国际通用的社会平均工资法,月最低工资标准一般是月平均工资的40%~60%,目前中国所有地区的最低工资上限仅为平均工资的43%左右,平均水平则明显低于40%的下限,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法,没有一个省份达到了最低工资标准水平。

1.2国家收入分配监管力度不断增强

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

收入分配的状况不仅会影响生产的效率,而且会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社会的协调与稳定。国家领导把“收入分配不公”作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三大因素之一进行了重点强调,总理发文指出:“当前,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度解决的时候”。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作出了明确要求,国资委下发《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行实施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控”预算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出台工资支付条例。

1.3薪酬的激励作用难以发挥

岗位不同、甚至劳动量相差悬殊,可劳动报酬却相同或相差无几。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现象仍然存在。现行的岗位工资标准起点低.而绝对差额小。岗位之间的差距小,使得责任大、贡献大的关键岗位不能多得,不利于关键岗位人才的确定。显然.在其岗位的劳动量、责任、创造价值的大小等是有差别的,劳动报酬一个样就失去了岗位薪酬的激励作用。

1.4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依然薄弱

主要体现科学的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制度尚未建立,在劳动差别和岗位价值缺乏定量的依据,即对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条件等4要素没有进行较规范的评价,导致工作环境艰苦、技能要求高的岗位与一般岗位收人未能合理拉开差距。由于体制原因,大多数单位还存在着总体超员、部分专业工种缺员现象,历史包袱较重,适应企业特点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和岗位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薪酬管理对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未能充分盘活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力度不强。

2解决薪酬管理的对策

2.1规范收入分配管理

(1)建立健全收人分配重大事项审核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收人分配宏观调控政策,推行收人报告制度,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方案、股权期权激励方案、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等涉及收入分配的重大事项,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履行申报审批程序。

(2)加强收入分配的管理和监督。坚持工资内收人监督检查,执行国家宏严格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健全内部分配民主管理程序和制度,企业收人分配重要大项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加强企业风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能力。

(3)严格控制人工成本增长。健全人工成本管理调控制度,加强人工成本的统计、分析和管理,推行薪酬管理信息化应用,建立人工成本监控、预警机制,全面实施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薪酬发放遵循“两低于”原则,严格执行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厘清各类奖金和津补贴,规范薪酬列支项目和渠道。企业执行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和调整完善薪酬福利体系,均应充分考虑企业效益、工资水平、人工成本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的要求,持续提高人工成本投人产出效率,优化人工成本结构。

2.2设置浮动工资,与个人业绩挂钩

由职位价值确定的薪酬水平分成固定部分与浮动部分,固定部分每月固定发放,起到保健作用,浮动部分与个人绩效挂钩,起激励作用。浮动工资占个人工资总额的比重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承担的责任越大,浮动部分比例越大。通过浮动工资的设计,优秀员工由于自身工作努力的结果可以拿到较高的收入,而对于平时工作懒散的,绩效较差的员工,只能拿到较低的收入,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干好干坏不一样

2.3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各部门和岗位分清职责和权限,各种制度有章可循,奖惩分明,消除以个别领导好恶为准而发生不透明、不公平、引发员不满的弊端。制定公开透明的业绩评价制度,工作评价要科学合理,由此建立起来的报酬制度才能公平合理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薪酬的管理纳人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2.4加强薪酬管理基础工作

(1)分析参与收人分配的各要素在企业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提高收人分配透明度,进一步对“按劳分配”进行新的探索,对“劳动价值”赋予新的内涵,对“劳动”参与分配提供新的思路。

(2)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分析、评价制度。以组织机构规范和劳动定员贯标为契机,以岗位分析为基准,编写岗位说明书,评价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建立胜任模型,确认相应岗位价值,为确定薪酬标准提供量化依据。

(3)逐步建立竞争性的岗位管理机制。《职工奖惩条例》于2008年废止,新《劳动合同法》和《实施条例》细化了现行劳动合同制度,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用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强政策研究,抓紧完善企业内部奖惩规定,积极开展清理和规范用工工作,研究依法调整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用工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人员编制,合理设置岗位,加强人员配置管理,为建立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人能高能低的良好格局提供制度保证。

3 事业单位薪酬工资制度的发展趋势

薪酬既不是单一的工资,也不是纯粹的货币形式的报酬,它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激励,比如优越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氛围、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等,这些方面也应该很好地融入到薪酬体系中去。

3.1 制定科学的薪酬制度

事业单位涉及的岗位繁多,单一的工资制度不能符合所有岗位特点和要求,不能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因此,在实行岗位工资制的基础上,应根据岗位特殊性,建立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分配机制,实行分类管理,采用相应的工资结构形式并运用不同的手段进行控制,以有效激励各类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1.1岗位绩效工资制

岗位绩效工资制是适合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两部分组成。岗位工资是在进行岗位评价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岗位的相对价值后确定的。它解决薪酬的对内公平性。效益工资是体现收入高低与员工绩效挂钩的部分,能升能降。

3.1.2实行协议工资

对重点岗位的特殊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和短缺人员,通过适当提高待遇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发挥他们的作用。

3.1.3管理人员首选年薪制

年薪制的核心内容是将单位的收益与个人收益捆在一起,使其享有剩余索取权,高低取决于整个单位的经济效益。按不同等级管理层次,形成相应的年薪类型和结构,通过年薪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力。

3.2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要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进行薪酬管理,构建以人为本具有亲和力的和谐的劳动关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发员工的潜能,体现对人才的价值取向,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3.3建立完善的岗位聘用制

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绩效评价制,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核心部分。以岗定资最大的特点就是报酬体现了岗位价值。应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制度,实施绩效考核,明确员工实际劳动贡献,为工资的确定提供量化依据。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应将员工工资水平与绩效挂钩,通过工资与绩效互动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引导员工对于绩效的改进。

3.4建立和善的团队关系

重视薪酬与团队的关系,以团队为基础开展项目,强调团队内协作的工作方式会越来越流行。与之相适应,应该针对团队设计专门的激励方案和薪酬计划,其激励效果比简单的单人激励效果好。团队奖励计划尤其适合人数较少、强调协作的组织。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篇9

一、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薪酬与风险、责任相一致,与经营业绩相挂钩原则;

(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兼顾出资人、企业负责人、职工三者利益原则;

(三)坚持薪酬制度改革与相关改革配套进行,逐步推进企业负责人收入分配市场化、货币化、规范化原则。

二、薪酬的构成和确定

(一)薪酬构成:企业负责人薪酬由基本薪酬、效益薪酬和福利津贴三部分构成。

(二)薪酬的确定办法:

1、基本薪酬。主要根据企业经营规模、营业收入、经营难度、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综合确定。

(1)确定办法:根据近几年来盐场负责人年薪所得情况,以及考虑到省级单位和区级单位收入差距,年该场负责人基本年薪确定为8万元。以后年度的基本年薪在当年度第一季度末确定。

(2)调节系数:调节系数为0.8—1.3,按上年度盐场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上年度市社会平均工资×40%+当年度盐场实际完成的产量/当年度盐场计划产量×60%计算,其中:次年的第一季度内由区经贸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共同考核上年度该场实际完成的产量,以及确定本年度的计划产量。年度计划产量按该场年初上报的12万吨算。

(3)基本薪酬:企业行政正职基本薪酬为100%,副职基本薪酬为70%。

2、效益薪酬:效益薪酬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挂钩,主要考核指标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保值增值额,辅助指标为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销售(营业)增长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要指标为效益薪酬的计算依据,辅助指标为调整依据,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的,其负责人可获得效益薪酬。考核指标随考核办法的调整而调整。

效益薪酬=效益薪酬基数×效益薪酬调节系数。

(1)效益薪酬基数为按国有净资产增值率和国有净资产增值额确定的效益薪酬的算术平均值。

即:效益薪酬基数=(按增值率确定的效益薪酬+按增值额确定的效益薪酬)/2。

按增值率确定的效益薪酬=增值率×基本薪酬×1/6。

按增值额确定的效益薪酬=增值额×累进系数。

累计系数:保值增值额1000万元(含)以下部分为6‰,1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含)以下部分为4‰,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含)以下部分为3‰,5000万元以上1亿元(含)以下部分为2‰,1亿元以上部分为1‰。

对超额完成考核指标的,超额部分的效益薪酬可多提5%至10%。

(2)效益薪酬调节系数。效益薪酬调节系数0.6—1.5,根据企业负债的风险程度(企业负债风险调节系数为0.8—1,具体见附件)、经营难度、行业特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企业发展潜力及非财务指标完成情况等诸因素综合考虑,由区经贸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共同研究确定。

(3)净资产收益率、利益增长率、销售(营业)增长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未达到考核基数时,每项按5%扣减所得效益薪酬。年度上述几个考核指标的基数以2005年度为准,以后年度实行一年一定,于当年第一季度底前确定。

(4)完成保值任务,但无利润的企业,或效益薪酬不足本人基本薪酬1/12,按基本薪酬1/12的标准发效益薪酬。

(5)企业负责人效益薪酬最高限额为本人基本薪酬的4倍或本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不高于本企业(含所属全资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12倍。

(6)效益薪酬:企业行政正职效益薪酬为100%,副职效益薪酬为70%。

3、福利津贴:包括企业为企业负责人支付的养老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费用。养老保险按现行规定执行。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负责人可办理企业年金,参加机关事业保险的不得办理企业年金。商业保险需经区政府同意,未经同意不得擅自办理。企业负责人住房公积金缴纳基数,以基本薪酬为标准。实行二级保健的企业负责人不得办理补充医疗保险。

三、薪酬审批程序

企业负责人薪酬实行年终考核结算制。企业应根据区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贸局共同考核的年度考核结果和本意见,制定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方案(包括基本薪酬和效益薪酬)并附相关材料报区政府审批。

四、薪酬收入的支付

(一)企业负责人基本薪酬列入企业工资总额,按基本薪酬的90%由企业按月以现金形式支付,其余的待年度考核确认后兑现。

(二)效益薪酬经考核批准后,80%予以支付,其余20%转入风险基金,按年汇入区产权基金专户。风险金待经营者任期届满并经审计结论报告出具后统一结算。因经营者决策失误或经营不善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应在当年扣减风险基金。

(三)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为税前薪酬,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由发放单位按实际发放额代扣代缴。

五、薪酬收入的监督管理

(一)企业负责人薪酬由区政府决定,企业不得自行决定负责人的薪酬收入。

(二)企业负责人原则上不得在下属公司兼职,确因工作需要在下属公司兼职的,需经区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并兼职收入计入母公司收入,企业负责人不得在兼职公司取得任何报酬和报销与兼职企业无关的任何费用。

(三)按本意见领取薪酬的企业负责人,不得再从本企业领取任何工资性收入及补贴和各类福利津贴。国家另有规定或经区政府同意的除外。

(四)企业负责人收入兑现后,应将其收入和奖惩情况向职代会公开。

(五)应逐步规范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增加职务消费的透明度,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应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在报送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审核材料时,应同时报送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相关材料及职工代表大会的审议情况。

(六)区财政局负责对企业负责人薪酬收入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必要时可通过区审计局所对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收入进行专项审计。

绩效薪酬审计报告篇10

关键词:信息化 公立医院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一、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有着浓厚的行政背景,我国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是一个简单的执行部门,负责医务人员的招聘、考勤、绩效等常规性工作。随着民营和外资医院的扩张不断加速,势必会在日后市场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部分公立医院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在人事管理体制上进行调整,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以及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成效不大,仍面临着巨大困难。

(二)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招聘、薪酬、绩效、档案等为主要内容。目前,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普遍采用EXCEL表格或单机版系统进行管理,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仍然停留在办公自动化OA阶段,无法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的集中与共享,管理效率低下。以职称评审为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知并收集评审相关材料,随后对提交的材料进行人工审核,组织人员召开会议开展评审,随后考核结果并归档相关材料。由于涉及大量手工作业,在降低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了错误的发生率。

(三)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健全

有效的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是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实现医院发展目标的关键。虽然近期部分公立医院已引入了绩效工资,但由于缺乏规范的考核量化标准,绩效认定过程透明度不够,以及绩效考核反馈机制不健全,绩效工资分配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效。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势必降低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并由此带来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低下、人才流失加剧等后果。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意义

(一)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机制

通过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招聘、考勤、绩效、薪酬、职称评审等流程信息化,有助于固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机制,克服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缺失等困难。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实现计算机管理,提高效率,逐步实现管理程序化、标准化,完善业务数据。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并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实现相关理念及机制的推广及理解。人力资源策略调整通过调整系统功能即可实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执行力大大提升。

(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分析能力

通过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包括招聘、考勤、绩效、薪酬等数据的集中存储,对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分析能力意义重大。以人员招聘为例,通过在岗人员及岗位关系,分析各岗位人员紧缺程度,可以快速生成招聘人才需求。此外,通过分析在岗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可以为人才招聘范围、院校、专业提供参考。完备的人力资源系统支持各级领导自助查询所管理员工的综合情况,为领导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三)奠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数据基础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绩效考核数据收集机制、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记录员工职级信息及请休假信息;然后通过对接考勤机系统,获取员工考勤记录;通过对接科研信息网、护理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以及继续教育管理系统,获取医务人员工作业绩信息,通过固定在系统中的算法完成人员绩效考核工作,并自动生成相应薪酬信息,通过对接财务管理系统,实现薪酬信息的实时同步。人力资源系统为绩效考核自动化奠定了数据基础。

(四)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公开透明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普遍面临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面临来自民营医院及合资医院的竞争,以及自身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人才发展体系的不完善所致;另一方面原因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公开透明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的流失。通过在系统中固化相关政策流程,实现员工自助查询功能,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透明程度,有助于医院全体员工形成共识及合力,提升医院的整体竞争力。

三、建立适用于公立医院的标准化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针对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区别于传统的单机版系统,按照“数据集中、架构可扩”理念,笔者提出一种适用于公立医院基于B/S架构的标准化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它包含基础业务管理子系统、职能业务管理子系统、报表及档案管理子系统以及员工自助在线服务子系统。

(一)基础业务管理子系统

1.机构管理。支持组织机构新增、修改、合并,支持多机构的创建,提供虚拟机构建立及维护功能,支持组织结构图自动生成、查询、输出及打印功能,支持科室变更审批流程,支持组织机构历史信息查询。

2.岗位管理。支持岗位的新建、修改、删除,支持岗位说明书自动生成及导出,支持岗位历史变化信息查询,支持以岗位维度的员工信息查询,支持岗位间关系维护及管理,支持岗位招聘要求的自动生成。

3.编制管理。支持机构下编制数目管理,支持机构下岗位编制数目管理,支持机构编制自主配置功能,提供超编或缺编提醒功能,支持根据缺编情况自动生成招聘需求。

4.员工管理。支持员工基本信息管理,支持管理数据项的定制,提供员工基本信息自动审核功能,支持员工晋级等时间节点提醒功能。提供员工入职管理、试用期管理、岗位变动管理、离职管理等功能及审批流程。支持员工出国管理、岗位聘用管理。支持各类人才库的创建及维护,支持医生执业资格管理功能。

(二)职能业务管理子系统

1.招聘管理。通过设置人力资源配置规则,支持招聘需求的自动生成,实现系统与外部招聘系统的对接,支持科室招聘需求发起流程,支持招聘短信及邮件的自动发送,自动生成面试评分表,支持面试过程的管理。

2.合同管理。支持合同模板定制,提供合同审批流程,支持各种聘用模式合同签订流程,提供合同到期提醒功能,支持合同文本扫描件上传功能。

3.考勤管理。支持日常考勤管理功能,实现与考勤机打卡数据的集成。支持灵活的考勤规则设定,提供考勤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提供假期管理功能,根据设定规则确定员工假期天数,支持强制休假管理。支持休假申请审批流程,支持加班补助标准设置、加班申报等功能。

4.职称管理。支持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信息及管理,支持专业技术资格在线评审功能,支持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支持从通知到最终聘用全流程管理。

5.社保管理。支持保险信息库维护,支持保险缴费比例参数设置,支持社保缴费基数自动调整功能,支持工伤申请、社保补缴、停缴等功能,支持社保缴费额多维度统计功能。

6.绩效管理。支持科室绩效考核工作,支持自定义科室考核表格,支持科室考核工作在线流程,实现医院对绩效目标分解下达、绩效过程、考核、总结等全面绩效流程管理。支持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支持KPI、360度评估等多种考核方式,支持员工年度考核通知、在线评分、汇总考核结果等全流程管理。

7.薪酬管理。支持医院工资福利规则设定,支持根据上级部门政策进行薪级调整,支持工资发放规则设定,实现工资发放过程的流程管理,支持月度、年度薪酬测算等统计核算功能,支持历史薪酬统计分析功能,支持工资历史变动查询。支持与财务管理系统对接,实现薪酬数据的实时同步。

8.培训管理。支持培训需求的收集及培训计划制定,支持在线网络培训功能,自动记录员工培训档案,支持根据条件筛选培训参加人员。

(三)报表及档案管理子系统

1.报表管理。支持常用登记表、花名册等统计表格自动生成及导出,支持自动生成上级部门要求的各类统计报表。支持灵活报表查询功能,支持通过系统前台功能配置新增报表。

2.档案管理。支持常用文书档案的归档审批流程,支持档案电子件及扫描件的上传及导出,支持归档汇总报表的自动生成,支持归档文件的查询及下载。

(四)员工自助在线服务子系统

1.员工自助服务。支持查看系统公告,支持查询本人基本信息、薪酬、休假信息以及相关申请流程进度,支持在线提交报名考试、培训、出国、转正、竞聘、职称、休假、开具证明等申请,支持提交个人总结报告、述职报告等各类材料。

2.部门领导自助服务。除具备员工自助服务相关功能外,支持查询本部门员工花名册、部门考勤情况,支持在线审批员工提起的各类申请,支持提交部门级解聘、返聘、人员需求等申请,支持在线开展员工评价及部门间年度考核工作。

3.院领导管理驾驶舱。支持院领导在线审批各部门提出的申请,支持查询医院人力资源总体配置情况,开通报表查询功能,便于院领导掌握医院总体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四、结束语

通过建设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同时对接财务管理系统、考勤机系统、医生工作站等系统,实现人力资源数据大集中,势必推进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从而提高公立医院在市场人才的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公立医院在国家医疗体系中的支柱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静,郭月利,耿超.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标准化管理系统建设[J].中国卫生人才,2013(08):83-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