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十篇

时间:2023-11-20 17:56:36

环境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环境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景观;应用型人才;改革;综合素质

现代园林发展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古典造园、风景造园的基础上,经过科学革命方式建立起来的新学科。风景园林学是以强调建设和谐的人居户外空间环境为基础,把工程技术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并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植物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丰富科学艺术手段,为人类建立了一种适合生存并促进自身发展的室外生活环境。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经济稳定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仍将持续很长时间。物质主义和过度消费开始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和思考,对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初露端倪,因此风景园林应运而生。由于风景园林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风景园林学科的时代背景、发展前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社会发展、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使得风景园林专业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风景园林的任务是丰富多变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正是基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为目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开设了景观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通过优秀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主要介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演变、景观资源的类型及评价方法及城市与区域的景观与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了与景观设计有关的理论知识、景观设计的原则,熟悉景观的构成要素、景观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因此,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模块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体式学生理论实践创新思维模式。

1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概述与目前存在问题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景观概述、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空间设计、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表达、各种类型景观设计。此外,还有景观设计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指导意义。景观概述: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景观的概念、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师)。发展历程:古典园林的传承、现代景观的产生。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功能因素:(功能属性、功能构成、功能、布局)空间因素、人文因素、生态因素、技术因素。景观环境与行为心理(人对环境的需求、环境感知与环境认知、个人空间与感觉尺度、私密性与领域性、环境行为规律)。空间设计:空间设计基础(空间概念、讲解点线面体以及空间)、空间处理手法(空间构成、空间类型、空间操作、空间界定、空间与功能)、空间要素与设计原则。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地形、道路与场地、植物、水体与山石、景观设施与小品、照明设计、景观建筑单体设计。设计程序与方法:讲解一般景观设计的程序与主要内容以及各阶段的注意事项。设计表达:景观制图、景观透视。各种类型景观设计:城市公园、广场、居住区、庭院、滨水、道路景观设计。讲解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存在问题:第一,课程内容空洞,理论缺乏实际指导和借鉴作用;第二,课程内容浅显,未能满足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需求;第三,整个课程为48个学时,基本以理论课为主,未安排相应的实践课学时,未能很好达到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效果。

2课程改革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

2.1课程内容与实践、实际项目相联系

将课程与招标网的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点赋予相应的设计项目无缝衔接,配合指导老师进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风景园林学科相关设计竞赛,以团队进行考察的形式,从中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2多维度、多地点进行设计考察

从理论课堂与室外课程进行呼应,通过案例图片和现场实际参观考察进行,把景观设计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设计类别进行阐述,对一些设计热点,如生态停车场设计、海面城市、雨水花园、美丽乡村等相关案例进行重点剖析。

2.3网络平台资源的利用与整理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专业网站,搜集相应素材。国内比较有名的,如生生景观、秋凌景观设计、国际新景观、筑龙园林景观、园景人、田园志、微设计、景观派等。借助这些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案例以及理论思想,并且提供相关设计素材丰富设计作业的层次感。

2.4师生互动

平时课程作业让师生充分互动,进行思考,课堂上由一组学生讲解他们所欣赏的景观设计案例,内容包含案例的概括、案例优缺点、由此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5专项作业训练

快速设计与草图表现能力是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所必备的一项技能,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设计训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进行快题设计方案构思。例如,选择永川兴龙湖公园、观音山公园、渝西广场等地方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3结语

环境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高架桥梁 景观美学设计 标准梁 桥墩 桥跨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国内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中心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其运量大、环保性好而成为大城市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首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一般分为地下、地面和高架3种敷设方式, 相对于地下线而言, 采用高架线在节省工程投资、缩短建设工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周边交通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不仅是城市空间景观中的重要特征,而且也是城市规划中的突出因素。它一旦建成,即成为强有力的标志并随之改变所在地域的原有景观特征。在未来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发展将体现在如何把握城市中日益增多的高架桥梁与周围空间景观之间的关系,使之在便捷适用的同时能保护和展现最好的特征和景色。

青岛城市轨道交通R3线是线网规划“一环四线”组成部分,是通往董家口经济区的轨道交通快线,贯穿整个青岛西海岸新区,线路起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嘉陵江路站,经由经济技术开发区、灵山卫影视文化产业区、新区中心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董家口经济区五个片区,线路所经片区规划人口密集,形成了黄岛区(西海岸新区)各组团间及黄岛区与青岛主城区和红岛经济区间的主要客流走廊。线路全长70.14km,其中地下线18.32km,高架线49.28km,地面线2.54km。设车站22座,其中地下站8座,高架站13座。本线高架桥梁长达50km,是典型的规划引导型线路,其景观美学设计要求比较突出。青岛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对城市建筑的景观性要求较高,因此研究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景观美学设计意义重大。

2 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景观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表现在客观的事物带给人感官美的享受。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审美,是以一个实实在在、功能性极强、结构全部外裸、各组成部分功能明确的结构实体作为审美客体,人们通过对高架桥梁的感受、知觉、表象等心理认知,启发联想,激发美的感受。高架桥梁的审美内容主要包括功能结构合理、视觉结构美观、整体环境协调等方面。

高架桥梁结构不同于其他的建筑结构,它的三维空间特点全部在人的视觉之内,没有隔断和装饰。远看时,看到的是高架桥梁与环境的整体形象;近看时,特别是走到桥下时,可能由于净空低而感到压抑,或者由于跨度小、桥墩数量多而感到零乱,也可能觉得桥梁、桥墩的造型优美,比例协调而舒畅。因此,高架桥梁结构在保证稳固的基础上,造型必须虚实相宜,线条简洁流畅,体量均匀,对比协调,受力明晰,赋予高架桥梁生机与活力。

因此,在美观服从于功能的前提下,要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建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必须力求研究好高架桥梁的每一个元素。这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本文仅从人体视觉分析梁型、桥墩、桥高、桥梁跨度、桥高与跨度的比例关系、桥梁美化与周边的整体协调等方面,重点研究轨道交通高架桥梁自身的结构形式和景观美学设计。

3 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特点及其景观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城市高架桥梁一般位于城市交通走廊,位置显要,在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交通的同时,对城市景观及拥堵的城市空间有着强烈的压迫和割裂作用,因此桥梁的景观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高架桥梁景观问题是现代交通对环境提出的新问题,并已经发展为一门新型学科。但桥梁景观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这是因为桥梁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工程,与其它建筑比较起来,其景观设计涉及的因素较多。

这一点在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工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与一般城市道路高架相比,由于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对结构刚度的要求明显高于城市道路高架桥,这就使得在满足强度条件的前提下,桥墩的最小截面尺寸要大于相应的道路高架桥;同时由于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桥面较窄,因此桥墩截面尺寸的变化范围相对较小,这一切都导致了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在桥梁景观的处理上难度较大。通过以往的设计经验并结合本工程设计实践,本文认为桥梁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并综合这些因素确定一个好的设计方案。

3.1桥梁自身的功能需求

由于轨道交通轨道结构大都采用无缝线路,当梁体与钢轨之间有相对温差或相对竖向变形时,都会引起钢轨的附加应力,研究表明尤其对于简支桥梁结构,当桥墩的线刚度小于一定的数值时,由于桥墩变形引起的钢轨附加应力将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甚至出现钢轨破坏的严重问题,因此地铁设计规范明确了桥墩的最小线刚度要求。

3.2桥梁空间和场所精神的营造

桥梁空间是具有明显秩序感的城市空间,即按几何形态学原理进行布局的流动性空间构成。所以桥梁空间的韵律感是其最明显的特点,就像音乐一样,不同的节拍和韵律给人的感受不同,这就是场所精神。优美的旋律才能打动人,而良好的桥梁空间秩序才能形成有冲击力的场所精神。从宏观的空间关系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来推敲桥跨的比例和变化,使整个桥梁在与周边城市空间及环境相适应的节奏和空间序列中协调共生,从而形成和谐而极具生命张力的场所精神。

桥梁的建设是和环境景观、绿化处理紧密结合的,这一点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充分重视,表现在高架桥梁的桥下绿化带一般都比较宽,从而以较大范围的绿化来淡化桥梁对城市空间的不利影响。

3.3桥梁合理的建筑尺度和细部刻画

桥梁因其自身结构特点往往是粗线条的,细部缺失,尺度感差。而人作为在城市生活的主体,对高架桥梁的观察一般是以正常视角来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桥梁的整体的宏观旋律和节奏的同时,必须注重建筑尺度和细部的刻画。在设计中根据人体尺度及视觉要求来平衡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注重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力求实现统一、均衡,使桥梁在具有宏大气魄的同时,又具有温暖而和谐的亲和力。

3.4桥梁的材质和色彩

材质和色彩虽然是依附于大的建筑空间和细部尺度的表皮,但它们却是给人直接印象的重要元素,材质和色彩犹如人的衣着,合理的搭配则会显得得体,与建筑空间相得益彰,形成完整而优美的景观效果。

4 青岛城市轨道交通R3线高架桥梁景观美学设计

4.1 标准梁构造形式及景观设计

梁部结构设计应构造简单,便于施工架设,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中常用的截面形式主要有单箱单室箱梁、组合箱梁、U梁等几种形式。根据以上分析,本线初步确定以下几个方案进行综合比选研究。

4.1.1单线U梁并置方案

方案简述:桥梁上部结构采用两片单线U梁并置形式,U梁高1.8m,梁体内、外侧腹板均采用流线弧形外观,断面如图1所示:

图1 单线U梁断面图

方案优点:建筑高度低,U型梁比箱梁建筑高度低1.5m左右,有利于上跨立交;结构受力需要的主梁上翼缘可兼做检修及旅客紧急疏散通道,下部空间可布置通信、信号、电力电缆等管线,截面利用率高;采用分片预制,对吊装设备起吊能力要求低,可采用小型架桥机桥上运架,也可采用桥下运输、整孔吊装的架设方法,运架方式灵活;降噪效果好,对比其他箱形梁,U梁腹板具有阻隔轮轨噪音的作用,U梁没有列车振动引起的箱梁体内的混响噪音;U梁为开口断面,方便后期维修检查。

方案缺点:横向刚度相对较弱,动力特性稍差,但仍可满足规范要求;在渡线区段及较大跨度节点桥处,需转换梁型;墩顶盖梁横向尺寸较大,需施加预应力。

4.1.2组合箱梁方案

方案简述:桥梁上部结构采用组合箱梁截面形式,箱梁高1.8m,箱梁腹板采用斜腹板,组合箱梁断面如图2所示:

图2 组合箱梁断面图

方案优点:组合箱梁,受力清晰,施工工艺成熟;采用分片预制,对吊装设备起吊能力要求低,可采用小型架桥机桥上运架,也可采用桥下运输、整孔吊装的架设方法,运架方式灵活。

方案缺点:结构整体刚度较弱,行车动力条件稍差;受跨越能力限制,跨越较大的城市道路及河流处又要变为整体箱梁;后期桥面板、横隔板的浇筑工作量较大;桥面设置挡板及声屏障后,体量较大,侧向视野阻挡较严重;梁高较低,箱梁内部空间狭窄,不方便后期的维修检查。

4.1.3单箱单室箱梁方案

方案简述:桥梁上部结构采用单箱单室箱梁截面形式,梁高1.8m,箱梁腹板采用斜腹板,单箱单室箱梁断面如图3所示:

图3 单箱单室箱梁断面图

方案优点:单箱单室箱梁截面结构整体性好,刚度大,徐变上拱小,结构动力性能好;跨越能力强,适应跨路口的需要;适应性好,可方便的用于区间曲线、渡线段。

方案缺点:梁体自重较大,运架设备的要求较高;桥面设置挡板及声屏障后,体量较大,侧向视野阻挡较严重;梁高较低,箱梁内部空间狭窄,不方便后期维修检查。

4.1.4综合比选

标准梁综合比较表 表1

梁型

比较项目 单线U 梁 组合箱梁 单箱单室箱梁

景观 景观好 景观差 景观一般

对带配线线路适应性 较差 好 好

力学性能 开口薄壁截面,抗扭性能略差 横向整体性略差 整体刚度好,结构动力性能好

适宜施工方法 预制架设、现浇施工 预制架设、现浇施工 预制架设、现浇施工

与车站衔接适应性 对侧式车站、岛式车站均适用 对侧式车站、岛式车站均适用 仅适用侧式车站

预制梁运输 整孔架设,桥上桥下均可运输 整孔架设,桥上桥下均可运输 整孔架设,桥上运输

噪声与振动 噪声小,腹板可起到部分声屏障作用、振动小 箱体共鸣噪声较小、振动小 箱体共鸣噪声较大、振动小

综合分析,以上三个方案各有优缺点,均为可行方案。但结合线路沿线区域规划、周边环境及景观效果等因素综合考虑,本工程高架桥梁推荐采用景观效果好,降噪明显的单线U梁并置方案。

4.2 墩柱景观美学设计

桥墩作为高架桥梁的承重结构,是高架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和大范围连续布置,使得其极易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关注的重点。本线高架区间贯穿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多个功能板块,结合桥梁上部结构断面形式以及沿线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本工程主要构思以下三种墩形方案。

圆端形截面T形墩 矩形截面T形墩 矩形截面Y形墩

图4 墩柱方案综合比选图

由于城市有限的用地和复杂的环境,桥墩多应做的精巧,体量不应过大。桥墩形状可以采用矩形、正方形、圆形等多种形式的横截面。在横截面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形桥墩对视线的通透性影响最小,其次是正方形桥墩,矩形桥墩在不同视角方向对视线通透性有不同程度的遮挡,并且程度大于前两者。

圆端形截面墩柱与梁部流线形外观协调性好,建成后整体景观效果好。矩形截面墩柱线条流畅,棱角分明,受力较好。矩形截面墩柱,墩顶采用“Y”形,墩顶盖梁可按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减少了预应力钢束张拉,施工简单,施工速度快,但此墩形适应墩高的能力较差。综合分析,本线高架桥梁推荐采用景观效果好的圆端形截面墩柱,在直线段设置凹槽。

4.3 高架桥梁跨度景观美学设计

4.3.1人的视觉特点分析

视觉特性是分析景观问题的出发点,是景观与环境设计的依据,在道路空间中,不同用路者的视觉特性是不同的。人的视线特点:人眼的水平视角为30°~40°( 正常中央视角区域),人眼的余光视角可达150°左右,但是超过正常视角以外的两侧余光视角范围内,人眼辨认物体形状的能力减弱而只能凭感觉去感知物体的大致外轮廓。人眼的垂直视角在-15°~60°左右,当俯角超过60°时辨认物体形状的能力迅速减弱。

人在室外由远及近地观察物体时,在远处,看到的是物体的整体比例关系,这是对物体的外轮廓判定。当人走近物体时,随着视线的拉近,逐渐看到物体的细部构造,对整体比例关系起限定作用的约束元素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近处看到的是物体细部构成的尺度关系,即物体构成的比例划分,这是对物体的细节尺度判定。

对于桥梁而言,当从较远距离观察时,视觉就侧重于桥梁跨度与高度之间的整体外轮廓比例关系;当从较近距离观察时,视线焦点主要集中在桥梁的构配件尺度方面。

4.3.2高架桥梁标准跨径研究

本工程高架线路较长,标准梁跨的数量较多。标准跨径应结合结构类型、施工方法、技术经济及桥梁美观等方面综合考虑。跨径过小导致桥墩过多,既影响景观,又影响施工速度;跨径过大,梁高的增加将较为明显,同时施工难度也相应增大。根据目前国内外轨道交通桥梁建设经验,标准梁跨度基本在25~35m之间,具体应根据城市桥梁建设环境综合分析。本线以1km桥长为研究对象,对25m、30m、35m三种跨度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综合比选, 单从材料指标的角度分析,30m跨度较为经济合理,因此,本线推荐30m跨度为高架桥梁的基本跨径。

4.3.3高架桥梁整体比例关系景观美学研究

根据青岛轨道交通高架桥设计的工程实践,标准梁的经济跨度为30m,因此本文分析中以30m作为桥梁整体比例关系研究的基本依据。

一般认为,具有黄金分割比(1:1.618)的长方形是比例最优美的。在工程实践中,对于由桥墩和桥身实体框定的空间而言,一般不可能获得如此理想的高宽比,常见的是(1:2.3)的比例,经过人们的认知实践,公认为也是比例匀称的。在上述均方根比例关系的基础上,需要对桥梁整体比例关系进行修正――桥高的修正。

修正的原因:在实际环境中,桥梁在视野中所占的比例随着视线距离的增大而减少,而地表地貌的变化所占视野比例增大,地表地貌的变化对桥梁的外轮廓有着修饰和修改的作用。人距离桥梁越远,对于桥梁的高跨比例判定能力越低。人近距离观察桥梁时,由于桥梁对人视线角度的遮挡,空间视线的切割影响 压抑感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桥梁高度和梁底板面的宽度。在保证了将桥梁在近距离范围内对人的心理压抑感减小到最小之后,需要对所得的高跨比例做一个适当的调整,使之尽可能的与实际现场观感效果接近。

图5 墩高小于10m时视觉效果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当墩高在lOm以下时,不论是由桥墩与桥身实体框定的空间的比例还是此中最佳水平视角方位内的部分,比例都欠佳,过于扁平。而且,此时在正常视距上(道路边缘),人眼对桥身的仰视视角在12°~17°,占据了垂直视野中正中的主要部分,显得较为压抑。较明显,因此会对人的视觉心理产生压抑感。

当墩高在10 ~14m附近时,对视觉效果压抑的影响比较不明显,当桥高低于这个范围时,对人的视线有明显的压抑作用,而当桥高高于这个范围时,对于减轻视线压抑的作用并不明显,相反由实体框定的空间具有理想的高宽比,但最佳水平视角范围内的空间显瘦高,且此时墩高又过高,从而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

桥梁高跨比例为1:2.5时,桥孔的整体比例显得比较舒展,桥高与跨度的比例也和我们一般的视觉习惯相吻合。在外形的稳定感及造型的美观之间取得了平衡,比较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如图6所示:

图6 桥梁整体比例适宜的实景照片

桥梁的高度太低的时候会对视线有明显的遮挡,同时人的视觉心理也会有非常强烈的压抑感,如图7所示:

图7 桥梁高度太低的实景照片

在跨度相同的情况下,桥梁的高度过高,会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采用接近正方形的1:1.4的比例明显不如采用工艺设计中广泛使用的1:2.5给人的稳定感强。如图8所示:

图8 桥梁高度过高的实景照片

综合分析,从高架桥梁景观美学角度分析,本工程建议高架桥梁高跨比例为1:2.5。

4.4 高架桥梁美化与周边环境整体协调的美学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整体环境景观与绿化处理是紧密结合的,要体现高架桥梁的设计功能与美观,只有与环境协调、相融,才能体现出建筑的美。

首先是桥墩的绿化,桥墩绿化可以使桥梁产生与周围的环境共生的互动关系,其处理方式包括在墩身种植爬藤植物,在桥底和墩柱周围铺植草坪、花池、绿化带,并种植喜阴的绿色植物,在有条件的地段,结合墩柱设计竖向的花槽或者竖向的片状绿化,提高桥梁的绿化覆盖程度。然后是桥梁周围环境的绿化,在桥梁周围设置一定范围的绿化隔离带或更大面积的绿色草坪,使桥梁的景观有更加优美的背景环境作衬托,从而提高桥梁的景观欣赏指数,达到优化桥梁景观设计的目的。考虑再细致些,有条件时可以对梁身细部优化处理,包括桥梁构配件的尺度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处理。在满足桥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对桥梁的构配件细部进行更加细致的构思,并加以装饰手法的运用,以提高桥梁细节的可观赏性,从而达到对桥梁的优化效果。

最终的景观设计目标要求高架桥梁自然和谐的融入背景环境, 使得乘坐轨道交通的乘客可以感受轨道交通的快捷便利, 而周边的居民、行人、司机等感受不到高架桥梁带来的干扰与困扰。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高架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桥梁建筑的审美心理、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高架桥梁建筑美也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结合本线高架区间的地理位置、线路走向、周围环境和景观美学等因素,建议标准梁采用景观效果好,降噪明显的单线U梁并置方案,墩柱采用圆端形截面墩柱,桥梁的整体比例关系采用均方根系列作为依据,从景观的角度墩高和桥梁的跨度适宜比例为1:2.5左右,但这只是理论分析的结果,实际墩高的理想值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GB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S].

[2] GB50490-2009,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S].

[3] 建标104-20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S].

[4] 唐亚琳.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的景观美学设计[J].都市快轨交通,2009(12):48-52.

[5] 高山.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景观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0(18):151-152.

[6] 郑君长.城市轨道桥梁景观设计概要.第十六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预应力学术交流会,2013:242-246

[7]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红岛―胶南城际西海岸段轨道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Z].西安: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4.

[8]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红岛―胶南城际轨道交通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Z].西安: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4.

[9]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红岛―胶南城际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Z].西安: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5.

环境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景观设计;体验式;教学改革

我国部分高校的园林景观设计教学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自身的知识是有限的,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模型——体验学习圈: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一、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一共100课时,是环境艺术专业仅有的一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课程。部分学生初学时充满了好奇心,在方案构想时天马行空,没有考虑到设计的施工、环境、气候、土壤等问题,在方案表达时也存在局限性。部分学生手绘表达能力较弱,还有部分学生软件绘图能力较差。在课程中后期,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消极。面对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从教学方式上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

体验式教学模式思考其一,直接体验。直接体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让学生从景观设计师的角度看城市建设,体会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小组根据历史背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调研当地比较好的景观场地,如公园、广场与小区的景观设计,通过调研感受设计师想表达的设计理念。学生还可以通过与景观受众交流,感受设计的优缺点,探索空间组织与材料、构造的关系,最后根据调研内容写出总结报告与心得。总结报告中涉及基地分析图、植物配置图、交通流线图、功能分区图的绘制和周边环境分析。教师让各小组分析调研对象的优缺点,并与网络案例比较研究,各小组相互讨论,主动学习。其二,情感体验。“情知教学论”是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认知与情意相统一的观点解释教学本质问题的一种理论。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所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激发者和维持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启动、导向、维持、协调、平衡的作用,促进学生情感和认知的发展。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总体介绍项目,讲解不同类型的景观,分析景观项目的特征,说明景观设计侧重的主要功能。其次,教师将学生分组,指定一块具体场地,根据绿地类型的不同可指定不同场地的训练任务,使学生在调研前期因素后对场地进行改造设计,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按小组分配任务,每小组根据自身经验和优势搜集不同方面的景观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成员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景观场景的使用需求。如,小孩喜欢游乐,需要游乐设施,景观中的色调可以丰富、活跃些;老人需要安静与交流的环境,在方案规划时必须考虑老人聚会的公共设施;早上上班的人赶时间,需要走捷径;饭后散步的群体需要宽敞、舒适的环境;等等。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思考、规划景观设计方案,让其他学生扮演受众体会设计所表达的主题。这一过程是设计师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也是检验设计好坏的标准之一。其三,游戏体验。游戏不分年龄,游戏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是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园林景观设计以往采取以教为主、被动式的灌输教学方式。游戏体验教学强调的是以学为主、主动式的参与教学方式,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教师尝试聆听学生的认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教师的亲和力逐渐增强。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发挥逆向思维,绘制方案的草图,讨论方案的优缺点和对方案的喜好,从而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吸收优秀案例的精华。其四,批评体验。批评体验教学的目的是利用评价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地评价学生的小作业和课程作业,将学生的作品在班上展示,让学生相互评论,让学生了解同一个虚拟区域的方案作品,以及其他学生优秀与合理的思考。湖南文理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是两个班同时开设,在班级作品排名后,可将两个班合班评价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方案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可评论学生作品和国内每届景观设计比赛优秀作品之间的差距,批评与表扬同时进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批评与表扬,在比较中强调学生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翻阅资料、自主筹划安排、自主学习的目的。

结语

环境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4

我国的景观设计主要原则是天人合一,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人的天性与自然因素,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实现人即自然。景观设计除了提高空间环境的审美价值以外,就是为了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友好关系。

景观设计的内涵

景观设计,从古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多种含义,例如园林设计、风景设计、住宅设计等,虽然设计的性质、内容和规模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着相似的特征,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充分利用自然风貌或人工建筑风貌,合理布置建筑和植株,构成兼具休闲与观赏价值的空间环境。创造美化空间环境的过程,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的内容

在现代建筑理论中,建筑设计不再局限于房屋设计,而是以建造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环境为目的。空间环境一般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也可以说是建筑本身和建筑周边自然景观。

1.景观设计选址

在选址时,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亲和为设计目的。在景观设计选址时以自然景观为参考依据,分为以下两种选址方式:

第一,若该区域自然景观保存良好,或者自然景观具有独特性,就在该区域进行景观设计;第二,若该区域严重缺乏自然景观,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则需要在此区域进行景观设计。

2.不同选址方式对应的设计要点

在自然景观突出的地区进行景观设计,需要充分理解自然景观的优势,以尊重自然为前提,进行选址并确定设计方案;在对山水地理环境进行设计改造时,景区的范围难以界定。如果是小景观,只需用围墙区分园子内外,若果需要采用大范围的山水景观,则只能使用虚围的方法。虚围是指利用空间布局和空间序列,加强景区空间的围合性与完整性,从心理上暗示景区的边界。

在缺乏自然景观的区域进行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环境的功能以及设计立意,进行巧妙布局。此外还要因地制宜,改造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打造“绿色环境”,提高该区域空间环境的宜居度。

3.景观设计需要迎合人们的视觉心理

景观设计对空间环境的改造,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进行景观构造时,巧妙安排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组合布局,通过围放、转折、虚实、渗透、穿插等方式,在有限的空间环境内实现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人们在欣赏景观时,能够感到多层次的美,而不是一览无余。

4.景观设计方案的制定

制定景观设计方案,需要考虑景观设计规模。若景观设计规模较小,功能简单,就可以直接制定方案。方案设计分为三步:构思方案、选择方案、确定并完成方案。

若景观设计规模较大,功能复杂,则需要对设计用地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每项功能都有足够的空间实现。对空间进行分区分块后,再进行局部景观设计,制定局部设计方案。

在做初步设计时,设计者要充分考虑任务书中的要求、空间环境与设计构思,选择最符合条件的设计方案,或整合多个设计方案的有利因素。然后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设计技巧

1.空间组合

我国古代园林建筑深受辩证逻辑思维影响,围放、空间流动以及虚实分割在造园空间中应用广泛。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可以沿用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围放、空间流动以及虚实分割技巧,形成疏密相间、围而不死的空间格局。此外,还可以在设计中合理运用渗透、穿插技巧实现空间环境的流动性。

2.利用布局实现景点与景区的主从关系

景观的特色需要通过景点来突出,景点在布局时,要充分考虑与主空间的关系,在保证景观主体的有机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景点特色。在设计中,可以合理运用空间序列的主从关系、空间的区分和联系、景观的个性特征,实现景点服从于景区,景点突出景区特征。

3.借景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能会面临设计空间狭小的问题。在此时采用借景技巧,可以在视觉上延展时空,增加景观的审美价值。借景对象具有多样化,例如人工建筑、自然风景等。在使用借景技巧的同时,还可以穿插使用对镜、曲折、渗透等手段。

4.确定景物尺度

以景观设计图中的比例尺寸为依据,确定景物的尺度是最快捷的方式。通过画人与景观的比例图,还可以直观的反应空间利用状况,了解人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

结语

环境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5

(一)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结构体系

根据学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所制定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大二学生基本设计素养的同时,结合“设计研究”的部分内容,将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教学结构设置如下。该课程设计体系保留了传统教学内容,结合风景园林发展研究涉及到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关注行业动态,能动性地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概括地说,这一教学结构可概括为“一个体系四大板块”,即以概论为核心的导入板块(第一、二章)、以构成与表达为核心的基础板块(第三、四章)、以行为和风格相协调的研究板块(第五、六章)和以设计入门所构成的实践板块(第七章)。它将“新与旧”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进而形成“理论与实践”“调查与研究”“传承与创新”的“设计研究式”教学内容。

(二)结合优势

将“设计研究”的部分研究方法探讨应用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体系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集聚成“点模式”,即,将多变、离奇解决问题的想法和观点转化成具象思维。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以创新为导向,按照“理论基础—实践调研—分析研究—设计导论”的路线完成教学。

二、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体系介绍

(一)以基础为准则,导入案例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在学校的发展中已历经了一个相当长的平稳时期,并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在这一教学体系中基础能力培养集中分布在第一和第二板块,其核心内容仍然延续原有设计初步教学体系内容,即强化构成与表达,以三大构成、素材表达为主,通过模型设计将“二维空间”的保守转向“三维空间”的灵活,并将历届学生优秀作业和教学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作为案例,循序渐进,逐步导入,强化基础。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忽略园林素材的造型、视觉、空间的表达在设计中的运用。亦忽视“人”作为空间的主体使用者的行为癖好、活动方式及行为特点等。长期以往,设计思维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即“重形式而轻功能”,与功能主义背道而驰。为此,不得不探寻一种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设计研究式教学方法,减少干扰,追求实用。

(二)以创新为驱动,寻找新契合点

为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经过专业建设组的集体讨论,结合风景园林的发展态势和国内外研究动向,引入了“设计研究”这一方法,探索在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的契合点,形成新的教学结构体系,达到“以点促面,以面聚体”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效果。

1.契合点一: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

就本质而言,风景园林设计与建筑设计一样,即设计探索出适合主体人的行为的空间。众所周知,场地环境是由“相对静态的实体空间”和“相对动态的体验者人”共同组成。对风景园林设计新手而言,想从体验者的角度迅速转化为设计师的角度并非易事。要改变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实际案例和场地调研双重结合,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设计师式思维”方式。同时组织学生实地感受并体验环境空间,观察空间中人的行为方式、特点等,进而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空间中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随机性。全面理解空间中人的行为,通过“过程式”的设计研究达到对“人”在空间中的行为进行思考。这一板块的教学重点以实践教学为主,组织学生到广场、公园、居住区等人为活动较为密集的地点进行采样调查。记录同一空间中不同时段内人的活动特点、行为癖好等,同时记录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中,活动频率发生较高的地段、空间环境质量及无人问津的“废空间”。结合课堂讨论总结出各类不同性质、不同地段公共空间的构成特点,同一性质不同地段的空间及同一地段不同时间段的主体行为人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养成平时留心观察空间中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发现空间设计存在的相关问题,加以总结并在今后设计实践中如何规避。

2.契合点二:导入设计风格及著名设计师

就设计本身而言,无章可循,变化的模式和解决场地的能力都离不开设计的本原,即理解相对固定的设计风格的本质。掌握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及相关作品,并从建成案例中探究相对固定的“设计风格”和“设计师式思维方式”表达。从这一点逐渐培养风景园林初学者的设计思维———一种基于人性角度的行为空间探究设计。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导入风景园林学中较为常见的设计风格,介绍相应设计风格的特点、相关案例、优势与劣势以及应用范围。对于风景园林设计师主要选取国内外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介绍其背景、设计风格并分析其主要代表作。

3.契合点三:设计入门的引导

风景园林的实践性强于理论性,这也是“设计研究”的本质所在,通过设计达到研究的目的。将理论视角下的想法付诸实践,解决人的欲望与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设计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通过案例讲解、设计师的创作理念、设计训练一系列过程的逐步演练与分析,引导学生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矛盾,并最终获得诗意栖居的“第二自然”,这一板块的教学有着较强的纽带作用。为较好地引导学生通过场地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讲解概念与形式的相互转换,结合建成案例剖析、案例训练以及案例反思这一过程来完成。

三、结语

“设计研究”作为风景园林界的一个研究热点,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将人工化世界转化为人情化世界。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既要引导,又得担当。而两者的结合,对于教师和刚踏入设计之门的学生而言,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要在这一过程达到互利双赢,必须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1.强化基础教育,以基础带动能力。

在基础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强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相关园林要素的表达,理解并熟练运用园林要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培养空间式的思维,将二维图转化为具空间特性的三维图。

2.并达到读懂每一个案例图后的故事,弄懂事实的真相。

案例教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一直居于首要地位,但案例背后设计师鲜为人知的创作过程、推演过程、后期使用及使用的影响评价却是帮助学业理解案例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教与学中理解设计的关键所在。案例背后的故事在设计性教学中所扮演的积极引导作用,不仅是提高学生实际画图及表达能力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师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的部分。只有通过著名案例的讲解与现场案例的教学双重结合,设计研究的教学方法才能得以较好的推演和发展。

3.结合热点,循序渐进。

环境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高职 景观设计 教学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景观设计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设计市场对景观设计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各地高职院校开设了与景观相关的专业或课程,教学重点和特点各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的《景观设计》课程更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在近年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专业能力有着实质性的提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有问题出现。本文拟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及景观设计的市场走向,提出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历程:

景观设计师的职业称谓最早是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提出的。1900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景观设计学的学科地位。

20世纪20年代,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就开设过各园林专业的课程,这就是景观设计专业的雏形。50年代初期,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曾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标志着我国景观设计学科的形成。此后,一些高等院校相继设置了园林专业,我国的园林景观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领域,以前称之为“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后来又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称为“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较为混乱。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和美术学院具有相对完整的景观专业学科体系,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亦有待改革,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现状

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目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容量大,前期知识铺垫不够。《景观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但是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少进行前期教学内容铺垫,学生一进入该门课程,就直奔主题,直接讲授相关理论重点,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较为缓慢,理解不够透彻,直接造成在接下来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对方案设计的思路不够完善,方案无新意,设计理念不强等缺点,学生接受难度较大。

二.课程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招收以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主,因此,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也偏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多以艺术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景观设计专业水平。这种课程教学目标和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脱节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艺术性只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更侧重其自然属性和人文价值,追求景观中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因此,景观设计课程的目标设置不能单一化,要紧密结合社会审美需求及社会实际应用。

三.学生综合知识和自学能力有待提高。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学科知识比较广泛。大多数学生已经从小养成了灌输式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学生的自主学生意识有待提高,需要多吸收课外知识,改变自身的学习方法。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方法

一.确定教学目的,明确课程定位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少难以理解的空洞理论,增加实践训练的课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习时间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景观概念,懂得景观设计的规律及方法,能够设计出完整的方案,绘制出相应的图纸,流畅的表达设计要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方案的设计。明确课程定位,确定教学目的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因此,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决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的关键。应该针对景观设计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景观设计方案、景观漫游动画等,在展示的同时,边分析边讲授,加强学生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实地考察教学法

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案例考察,考察的范围包括所在地区的各城市景观,在考察过程中,由教师实地讲解分析,分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在考察后要求学生进行整合分析,形成汇报PPT,在课堂中进行分析汇报。

3.项目教学法

由教师给出相应实际地块,并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后,给出相应的设计条件,由学生完成该地块的景观设计。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前期考察后对该地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现状分析,对周边环境了解较为透彻,对人文要素,设计要素都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容易上手,方案设计容易深入,不浮于表面。

4.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三.课程内容的筛选与精简

选择各种类型的景观设计,进行系统教学,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教学。教学专题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庭院景观设计;2.居住区景观设计;3.广场景观设计;4.村落景观设计。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协作设计,自主创新。

经过以上对教学改革发面的思考,本人已经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实践检验,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提升。但是仍然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反思。深化高职教学改革,需要各高职院校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实实在在进行实践教学,总结经验,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丁绍刚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 《科学教育家》 2008 06

环境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7

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方向上讲,该学科在根本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哈尔冰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红松教授曾经这样评价设计师:“好的设计师往往都是杂家,因为他要拥有画家的表现力、律师的判断力、音乐家的感染力、科学家的严谨力、诗人的诗意、哲学家的思维力。”诚然,一名合格的景观设计师或室内设计师必须掌握设计学、心理学、建筑学、美术学、历史学等众多学科知识。以往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掌握如此复杂的综合能力。从教育背景层面上讲,案例教学具备了以往教育方法不具备的优势。以往的教育方式是说教以及枯燥的举例说明。案例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以及突出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结果多元化的特点。

二、案例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契合性

从实践应用方向分析,案例教学具有真实感和互动感。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通过剖析环境艺术设计实例,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更加本质地了解课程的精髓。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使用工业时代的教学方法外,还能使用大量的视频、图片、模型等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能很好地弥补以往教学方式的不足。案例教学的优势是能够无缝对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打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禁锢,正所谓不破不立,能让学生拥有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符合国际和国内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潮流,与我国教育政策和国际教育潮流接轨,能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

三、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中应用案例教学需要研究的具体内容

首先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案例教学,以及与以往教学模式的区别。其次要突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应用案例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这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其一,要区别对待不同设计方向的教学方式,如在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教学中,要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教学;其二是案例教学在运用上的区别对待,如徒手表现、计算机制图、文案表现等的区别教学。最后,综合分析各种案例的区别,从中找到其文化内涵重点,并将其总结、提炼。

四、案例教学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中的应用价值和长远意义

环境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8

调查研究法虽然在操作方式上多种多样,大致程序也会有所侧重,但基本上都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一)调研对象的确定

根据设计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研的对象、调查地点,选择合适的调研类型和方法。

(二)调研计划的制定

1.确定采用的调查方法。通常情况下,调查的方法依据课题中所要收集资料的种类而定。反应场地形态及尺度关系方面的资料可用测量法;反应行为活动方面的资料可用观察、对比法;反应人们态度方面的资料采用询对象询问、与人访谈类的问卷式调查法。一些简单课题采用上述一种调查方法即可,而相对复杂的课题,则需要同时采用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来完成调研。

2.筛选重点调查项目。首先,从宏观上整体分类,确定调查的具体项目,筛选出有重要价值的项目,逐层深入分析,以便于将所获得的资料系统化。

3.拟定调查进度计划。

(三)调研内容的制定及工具的确定

根据调研计划制定相关项目的表格或问卷,方便信息的记录及统计,以保证调研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四)调研资料的整理

将收集的调研信息进行系统化的统计、整理、分析,从而便于科学性地找出问题,得出结论。

(五)调研报告的撰写

对通过调研时发现的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二、景观设计课题调研环节介入的成果

以《景观设计课题I——街边绿地》课程为例。课题正式开始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主要通过网上搜索和现场勘查、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选址场地的历史以及周围的景观进行细致深入地调研。调研内容包括选址场地所在市区的特点、场地的历史、场地周围景观现状、市民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的期望。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成文字资料或者图形资料的形式。其操作流程如下。

(一)调研范围

调研的区域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黎黄陂路和兰陵路之间的某路段。这一带曾为俄租界,街道较窄,且街道两旁老房子属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立面装饰用材较有特色,在武汉并不多见,颇具保留价值。

(二)调研方式

场地测量、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三)调研思路

网上获取资料实地测量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四)调研成果归纳

对现场调研回来后,组织同学们对调研结果分组进行PPT汇报,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综合优化调研结果,将优秀报告集中展示于教室墙面,再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设计方案构思。学生通过调研了解到本案——“街边绿地”属于袖珍公园的其中一种形式,是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它们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直接为当地居民服务。学生根据调研结果,整理出一系列设计的相关条件和数据,形成更为完善的设计任务书,再依据新的任务书进行方案设计,在这种模式下做的方案会更切合实际情况,更具说服力。有了调研环节的介入,设计方案的前期工作会更为系统、细致,学生在正式进入方案设计阶段也更加游刃有余。

三、结语

环境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9

【关键词】:硬质景观;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控制

1、硬质景观

硬质景观与水体、植物等软质景观具有很大的区别,它主要指的是通过人工材料对小品设施、道路铺装等处理过的景观。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相比,硬质景观施工相对比较简单,能长期维持原貌,后期易于维护。硬质景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景观构筑物:主要是指方便人们休息的场所,包括观景塔、花架、长廊、景观亭等。第二,广场:是人们举行活动、短暂休憩的场所,一般而言,广场拥有开阔视野,是景观的核心组成部分。第三,道路:对游客具有导向作用,合理的道路设计能成为景观设计中一大亮点。第四,景观小品:指景观基本设施,例如指示牌、座椅、垃圾箱等,这些设施外形小巧,无需占用太大面积,能反映当地文化特色。

2、硬质景观施工图设计

总图绘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有关工作者能够直观的了解整体项目。一般来说,总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总平面定线、总平面分区图、总平面图、定位图、总竖向图、总平面设施索引图、总平面灯位图等。在绘制硬质景观施工图时,要利用总平面的方式把最终定稿的景观方案表现在现状地块之中,同时结合建筑总图进行分析,仔细考虑景观构筑物、景观小品、路网关系雕塑、主体广场等的比例与尺寸关系,从而构建合理的定位、竖向关系。绘制出主要广场的变坡线、分水线、高程、主路以及排水方向与坡度,并定位大地坐标点,除此之外还要将主要水景的吃地控制高程、无障碍平面设计位置、水面绿地中等高线高程绘制出;绘制各种硬质景观设施的明确位置,同时制定详细的统计表;绘制室内灯具的安装要求及安装位置;标出铺装材料的统计表,统计表中要包含材料的规格、类型和使用位置;绘制出主要的经济性指标统计表。在对平面图和剖面图进行绘制时,对于变化比较丰富、地形路差比较大的地块绘制了剖面图,从而将让施工方更加深入理解设计的目的。对总图中的铺装形式进行统计后,绘制出了各种铺装样式的平面大样图,给出不同铺装交接位置的做法和构造的做法,对非上车铺装和上车铺装的做法进行了区分。在总图中将小品、阁榭、廊、亭、座椅、车棚、特殊雕塑等平面坐标绘制了出来,并分别绘制剖、立、平面图,结合实际条件设计景观施工图。除了总图设计之外,为了保证设计的完整性,还要绘制局部放大图、单体详图等。局部放大图指的是分区平面难以表达的内容适合在放大图中进行设计,举例来说,包括复杂道路节点、组合花坛以及独立水景等。单体详图指的是相对来说比较独立的硬质景观,例如花架、亭子等,单体详图的设计要包括剖面图、平面图以及立面图的设计。

3、硬质景观工程施工控制途径

3.1完善施工图设计与施工现场不协调的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应将当地特有的文化融合进硬质景观的布置中,展现该城市原有的特色,符合该城市的自身美。设计应具有实体理论,而不能凭借主观意向随意进行设计。例如,在设计前期,应大量勘察施工现场地质情况,并对地理位置进行立项,然后按照规范进行标准化设计。减少实际工程中因地质条件与施工方案图不符的情况出现,有效规避了工程变更的发生,避免了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材料浪费。例如,在设计城市公共景观时,设计人员首先要深入实地,考察地理因素、土质、含水量、保肥力、当地气候条件、地势高低等数据。以现状地形图为参照,研究适宜在当地生长的植物,将景观施工设计付诸实践。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设计人员应与施工单位完成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例如,建筑物的主要特征、功能,工程量的核对,详图的说明,主要目的是使施工人员能详细了解工程特点、技术质量要求、施工方案及措施,以免发生技术质量事故。施工方按照施工图纸,因地制宜,打造环境优美、安全稳定、落错有致的景观环境。

3.2合理确定施工标准,选择施工材料

进行园林硬质景观的施工时,首先要确定明确的施工标准,要充分考虑具体的使用情况、使用人群、地理环境、天气条件等因素。具体施工前,要结合施工设计图纸和实际施工情况合理选择施工材料,保证施工技术的专业性,保障整个硬质景观工程的质量。同时,在施工现场做好施工面清理和垃圾处理工作,避免外物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因根据施工实际情况,构建项目经理部门,建立良好的园林景观管理模式,保证工程顺利开展,并制定相应的施工管理条例,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做好原材料的审核工作。除了保证控制原材料的质量,还应控制原材料的价格,合理利用就近资源,节约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设计完成后,建立项目经理部门,组织专职园林技术人员审核施工图,并讨论在硬质景观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防止设计方案的变更,并合理进行工程施工。

3.3施工后管理

完成园林硬质景观施工后,施工团队要对景观进行养护,并处理景观拼接部位,观察硬质景观摆放与周围景观是否协调、搭配。针对水景类设施,施工单位要定期检修,确保设施能正常运行,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要确保池壁洁净,防止管道堵塞。

结语

景观设计中的硬质景观施工图设计,必须结合实际需求,并总结和分析其所在地区的环境、地质以及地形等特点,确保设计方案能够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以及可行性。同时还要合理的控制硬质景观施工的控制,保证与施工图设计要求相符。为此,本文从硬质景观内涵入手,分析了硬质景观施工图设计内容及工程施工控制的途径,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洪丹丹,黄海芳.浅析园林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住宅设施,2015,Z4:56-59.

[2]裘f.现代景观设计中硬质景观材料的应用――以杭州西湖景区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5,06:146-147.

环境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10

【关键词】情景模拟;家庭护理程序;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R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37

社区护理程序是社区护士应用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对社区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整体的健康进行护理的过程。由于护理对象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所以在评估、确定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及评价上都各有其特殊性[1]。我院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能较好的运用护理程序来分析个人护理案例,但在分析家庭和社区护理案例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为了达到护生能在家庭护理实践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的教学目标,我院在家庭护理程序教学中引入了情境模拟教学方法。通过模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护理程序步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效果。

1一般资料

选取2012级护理大专3年制学生100名,均为女性。年龄19~21岁。教学实施时间为第4学期,护生已经学习了基础医学、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课程。

2方法

2.1教学环境设计

家庭环境采用有床的环形护理示范教室,加上桌椅构成一个家庭空间,制造家庭氛围。

2.2精选案例

采用一例老年骨折经保守治疗后出院恢复期合并高血压病例,编写社区护士首次进入家庭进行护理的模拟病案:患者雷某,女,78岁,高血压病史20年,2周前跌倒致左踝骨骨折,经保守治疗后返回社区恢复。家庭关系:患者与儿子、儿媳、孙女同住,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儿子因工作忙不能照料,其儿媳为家庭主妇,平日颇顾忌婆婆,孙女颇得患者疼爱。患者病后一直情绪不佳,时常对儿媳发脾气,儿媳感觉照顾压力大,经常与丈夫发生争吵。

2.3教学实施

2.3.1教学准备撰写教学内容设计模拟病案及环境布置;挑选护生扮演角色;扮演者熟悉模拟病案内容,模拟表演练习。

2.3.2教学过程(1)复习护理程序的方法和步骤。精讲社区护理程序中针对家庭健康问题资料收集的内容、特点和方法,以及护理计划制订、护理措施实施、护理效果评价的特殊性。(2)挑选6名护生扮演案例中角色及社区护士,按首次家访步骤实践案例情境,其余护生为观察员。(3)要求表演组护生从3个方面表现模拟情境:① 病人表现出一侧下肢活动障碍的症状和体征;②照顾者叙述病人身体、心理、生活状态和家庭经济条件、亲情关系;③ 社区护士询问病情、病史,查体,指导家属测血压、功能锻炼。(4)护生分4组根据场景呈现的内容,指出社区护士在家访中出现的错误,讨论本例中家庭存在的健康问题、解决的方法及相应护理计划。讨论结束后由每组代表陈述,全体护生共同制订本例中的家庭护理计划。(5)表演组召开家庭会议,由社区护士将护理计划告知访视家庭。(6)教师归纳总结在家庭应用护理程序的特点。教学过程共2学时,一次完成。

2.4效果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了解护生对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评价,调查表包括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教学改进3个方面,共9个条目,教学改进为开放式条目。在课后发放调查表,护生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护生对情景模拟教学效果的评价见表1.在调查中有学生提出表演组更能发现家庭中的护理问题,身临其境效果更好,建议增加表演机会;但观察组更能发现护理过程中的错误,更有助于思考护理措施的改进方案。

4结论

调查显示90%护生赞同本节采用情景模拟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模拟法通过身临其境,使护生对不同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增强了对他人的理解与同情,使之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方面也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2]。应用情境模拟法进行护理程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更有催化思维活动的功效,有助于学生掌握护理程序在家庭中的运用方法。情景模拟教学使护生主动观察学习,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培养了护生全面观察、分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但由于社区情景过于复杂很难模拟,此法在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护理程序解决社区健康问题方面不便开展。

参考文献

[1]赵秋利.社区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