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基本概念十篇

时间:2023-11-20 17:54:36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1

论文摘要:文章在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虚拟技术的在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应用,这项技术的使用让设计思路和设计表达更上一个全新的台阶,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保证产品开发的一次性成功。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故事版情景预言法”的概念设计,就是将要开发的产品置于一定的人、时、地、事和物中进行观察、预测、想象和情景分析,其形式是以故事版的平面设计表达展示给人们。于是,产品在设计的开始便多了一份生命和灵气。然而,设计表达在信息时代已是多元化的展示形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设计思路和设计表达如虎添翼。让人多了一种直观的、亲切的及交互的感受,这样开发设计的产品与传统相比,大大减少了投放市场的风险性,也为 企业 决策人寻找商机、判断概念产品能否进一步开发生产,提供更好的依据。

一、虚拟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

(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及虚拟设计(virtual design,vd)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利用 计算 机省城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 自然 交互的技术。这里所谓模拟环境就是计算机生成的具有色彩的立体图形,它可以是某特定现实世界的真实体现,也可以是纯粹构想的世界。传感设备包括立体头盔、数据手套、数据衣服等穿戴于用户身上的装置和设置现实环境中的传感装置。自然交互是指用日常使用的方式对环境内的武体进行操作并得到实时立体反馈。虚拟现实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系统,它能对介入者产生各种感官刺激,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人能以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生成的环境进行交互操作。

虚拟设计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机械产品为对象的设计手段”,借助这样的设计手段,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与多维的信息环境进行自然地交互,实现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环境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帮助深化概念和萌发新意。

(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人的想象力和 电子 学等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项综合技术,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仿真技术构成一种特殊环境,用户可以通过各种传感系统与这种环境进行自然的交互,从而体验比现实世界更加丰富的感受。

二、概念设计的定义及内涵

pahl和beitz在《engineering design》一书中提出“概念设计”这一名词以来,人们对概念设计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他们将其定义为:在确定任务之后,通过抽象化,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极其组合等,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得到求解方案,这部分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

国内的学者也对概念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邓家?在《产品概念设计》一书中将“产品概念设计”定义为“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楚、由抽象到具体、不断进化的过程。”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概念设计的研究日益增加、不断深入,使概念设计的内涵更加广泛和深刻。主要体现在: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要求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功能分析、功能的工作原理、动作行为的构思、行为载体的选择和方案的组成的等。可见,确定方案是概念设计的最终结果,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满足才是概念设计的关键。设计方法上更加全面融合各种方法,寻求综合最优方案,同时使设计更具创造性。

概念设计是对产品或部件的构思,目的是捕捉产品的基本形状。这个阶段,产品的形状和精确尺寸尚未确定,设计人员有一定变更自由,所以尽可能考察设计方案,以便选出生产成本最低、创意良好的方案。利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往往多是二维交互工具,缺乏三维或者多维的功能,但是产品却是三维的部件,这样必然导致人机交互效率低。现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要求定义零件的尺寸,而在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这样的尺寸可能无法精确得到或者根本没必要精确定义,这样必然影响设计效率和周期。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需要两类人员配合,即产品的设计人员和电脑绘图员,产品设计人员有关产品的概念信息通过草图或者口述的方法传达给电脑人员,这样导致信息的丢失或者绘图者的曲解,而如果设计者本人直接参与电脑辅助设计建模的话,由于现行的电脑辅助设计系统的操作复杂和交互能力若,大大分散了设计者的精力,限制了思路。为了克服这样的限制,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性,人们开始把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概念设计,将虚拟现实技术和概念设计有效结合,利用丰富直观的交互手段,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概念设计,从而节省产品精确描绘和尺寸定义的时间,这就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即虚拟概念设计。

三、虚拟概念设计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一)概念设计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 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概念可视化。概念可视化是指设计师透过画面或者模型,将市场的需求转换成可视化的具体形态。概念设计是否能符合目标用户的要求,“眼见为实”的图面或者模型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2. 虚拟现实环境下的人机交互界面。想实现人机互动,必须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形成和谐的人机环境。虚拟现实就是一种基于可 计算 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 现代 高科技省城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 自然 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互相影响,从而产生“沉浸”于等同真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概念设计中的前景

在虚拟现实环境下,进行产品的概念设计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内容。在电脑虚拟现实提供的良好的可视化条件下,对电脑辅助设计建立的三维模型在几何、功能、加工与装配等方面进行交互性的修改,利用虚拟现实给用户提供诸如视听触觉等各种感知交互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的操作,从而减轻用户的负担、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相关人员可以对原型的各方面包括视觉效果、部件间比率进行评价。针对不同用户的爱好要求,在不同的虚拟环境中,亲自体验修改模型;选择产品的可选部件,观察设计和修改过程。

概念设计是设计过程的初步阶段,它的目的是获得做够多的有关产品式样和形状的信息,同时它又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因为产品成本的60%~70%是由这个阶段决定的。面对日益加剧的产品市场竞争的挑战,可以预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必有长足 发展 ,最终将与现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实现无缝集成。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各国投入大量的资金对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 工业 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的关键。

参考 文献

[1]周洪玉,王慧君,周岩.虚拟现实及应用的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5,(5).

[2]薄瑞峰,李戈.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中的应用[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10).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2

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价值(增值)运动(会计反映对象),而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处理对象则共同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本文主要研究会计理论的各种逻辑起点的误区和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会计理论科学性的界定、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科学性比较,从而得出有关会计理论研究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双逻辑起点论相关一些结论。

【关键词】

会计理论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

一、会计理论研究各种逻辑起点理论的误区

在会计理论研究的体系中,对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成为了会计中重要的研究问题。会计基本假设论、会计目标论以及会计环境论这三种观点都是当代会计的热点话题,因此本文在研究会计理论研究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的时候,将对这三个观点进行重要分析。由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各种逻辑成立,各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已经相对成立,所以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结论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因为在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时候存在一些误区和盲点,所以人们对会计理论研究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双逻辑还存在着一定的混淆,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同异。对于逻辑起点的阐述,也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会计目标就是对于会计参与者和会计使用者的一种基本假设,这种基本假设成立在会计目标的客观环境因素中,而会计环境也可突出企业的一些特征,可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基本假设条件。因为会计基本假设要高于会计目标概念,而会计环境又远远高于会计基本假设,所以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环境都不能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会计对象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的一个方面,它充分的反映了在一个企业中的价值运动以及价值创造。会计对象作为企业会计的发动机,它的出现为会计理论研究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作出了有力的根据。而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基本假设这三个因素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价值的增值运动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有着相对的引领作用,通过对价值增值运动的分析来对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再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让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和会计环境相互联系到一起,从而推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价值增值运动之所以能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主要有如下原因:时间的节约决定了价值的增值变化,时间一旦节约,那么所相应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那么在减少的这部分劳动时间又可以尽可多得的给企业带来价值,而且人们在对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这一块时,由于对会计理论了解的一些局限性,所以在增值的同时不能保值。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都是属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那么基于这个之间的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相当于桥头和桥尾,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就如桥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会计基本假设再也不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会计基本假设已被会计目标取而代之,所以会计目标才是财务盖帘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我们知道,会计要素作为会计理由的研究的重点,它是以会计的基本假设而存在法人,而会计目标并非如此,会计目标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从而发现其价值增值的一种决策性的手段,所以会计基本假设被会计目标所取代,从而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但会计基本假设并非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它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中也有一定相对作用。

四、会计理论科学性的界定

在人们的意识中,好像只有物理、化学、地理这些东西才能以科学的名义去定义,其实不然,会计理论也可以作为一种科学让人们去研究它的科学性。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标准来界定会计理论的科学性呢?如何去衡量一个事物是否具有科学性,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它是否具有价值性和研究性,如果两者都有的话,我们可以初步的认定这个事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这种科学性也是包含一种预测和解释的,那么在预测和解释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那么如何具有说服力呢?我们就必须提出检验和证实,检验它的科学性,证实它的真实有效性,这都是属于科学性。相反,如果不能检验、不能证实,那么它就不属于科学性,而会计理论在进行检验和证实之后,它是真实有效的,并非伪证,所以会计理论是属于科学性的。而在会计中的检验,可以表现为:从报表的数据中就可以得出,而会计中提出的一些相互关系,都可以从中检验得出是否真实,如果在检验的同时仅用价值和无说服力的依据去判断,那么这种就无法达成检验的目的,那么科学性就不可靠。

五、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科学性的比较

科学理论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只有有了相对的研究方法,才能形成相对成立的科学理论,而科学研究成果,又和研究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性取决于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所以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成果展示的基石。而如今,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会计因素已经成为了一种客观的认定,而会计因素又离不开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因素的具体化,两者相辅相成。实质上,会计报表所设置的因素,或者设置什么因素,再或者对因素有什么要求和因素的变化,这些都是要依靠会计因素来完成。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考虑对会计目标进行相应的设置,从而来满足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达到预期的会计目标。在我国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我们可以看出,里面对会计假设是重点突出的对象,对会计假设有着较高的评价,而对会计目标的概念描述确却是很模糊不清的,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会计目标没有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来进行实证研究。《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对象这个因素也是里面重点强调的,由此可见,会计对象对会计理论研究来说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六、结论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以及会计目标这三个因素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三个因素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他们的关系密不可分,谁都不可离开谁。虽然会计基本假设以及会计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并不代表它就毫无价值性,在对会计理论研究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时,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以及会计目标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并不代表会计理论的全部,而且它也并不一定适用所有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所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张文旭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研究述评魏萍,程德兴-《财会通讯:学术版》

[2]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综述曹菡-《商情》

[3]会计理论研究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双逻辑起点论杜兴强-《四川会计》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3

[关键词]桥梁概念设计、应用及展望

中图分类号:U4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196-01

一、前言

从现阶段桥梁发展现状来看,21世纪将迎来世界桥梁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桥梁具备产品的一般属性,可以将产生于工业产品设计的概念设计移植于桥梁工程。现在,对桥梁概念设计研究早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桥梁概念早已成为实践的对象,而在我国处于初步阶段,对其研究具有显著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桥梁概念设计的特点

桥梁概念设计牵涉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由建筑师、环境工作者、景观工程师、地质工作者、环保工作者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团队合作的结果。

(一)创新性。创新性即桥梁结构体系和造型设计的独创性和原创性,创新是桥梁设计的灵魂,是桥梁发展的动力。设计人员不仅应具有创新的意识,还要有创新的能力,要勇于突破定势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和经验的束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设计人员应具有扎实的力学知识,在寻求创新的同时,还应实现结构的合理。除了创造力之外,设计者还应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人格。设计者应该对人们不断变化的观念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能较准确预测桥梁概念设计发展趋势。

(二)协调性。桥梁建设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专业人士合作的复杂过程,桥梁与自然或人工环境、人文环境等得协调一致。因此,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仅需要考虑桥梁建设、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还需要考虑桥梁达到使用年限后的问题,各种因素应该在概念设计阶段就提出来,并协调好各因素间的关系,不能等问题出现后再想解决的办法。

(三)适应性。桥梁与环境相互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如下情况:桥梁与环境相互融合,桥梁成为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桥梁凌驾于环境之上,这种情况适合地势平坦、单调的环境,或桥梁起路标和象征作用的情况;将桥梁隐藏于环境之中,这种情况适合周围环境非常优美时,而桥梁的介入会破坏优美的自然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当桥位附近有已建桥梁时,新桥概念设计必须考虑到已建桥梁,新桥与已建桥梁是相互补充、互为印证的关系,不能形成彼此独立的局面。当既有桥梁使用价值和概念设计价值较高时,新桥概念设计应从属于旧桥,无论在结构形式、色彩及建设规模上都不应该有明显差异。

三、概念设计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结构设计理论综合影响,桥梁概念设计的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概念设计思想也应该与时俱进。

(一)古代桥梁。古代桥梁大致指19世纪中叶以前所修建的桥梁,建桥材料以天然的或加工过的木材、石材为主,即竹索、藤索、铁索、铸铁,乃至锻铁。这些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完全依靠建造者的经验,没有力学知识的指导。在桥式方面,有梁、拱和索桥三大类。当时技术落后,工具简陋,不会修建深水基础,施工周期也长。因此,这一时期的桥梁不存在概念设计的问题。

(二)近代桥梁。随着冶炼业的发展,18世纪中期开始采用铸铁建造桥梁。由于铸铁性脆,受拉强度低而受压强度高,故铸铁主要是用以修建拱桥。在19世纪,钢铁等高强材料的大规模使用,导致产生了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在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方面,19世纪60年代法国园艺家蒙耶发明了用金属条加固混凝土制成钢筋混凝土的方法,后来法国工程师尤金・弗兰西涅(1879年一1962年)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技术。随着铁路和汽车的相继出现,陆地交通运输对桥梁有了更高的要求。桥梁的跨度变大、桥面更宽、承载能力也更大,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建桥材料和跨越体系,于是有了桥梁选型的最初实践,从工程技术角度为桥梁概念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桥梁。近年来,桥梁概念设计在标志性桥梁方案比选和人行桥的造型设计中得到了充分发挥。随着桥梁作为建筑的美学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概念设计更加广泛,作为桥梁前期设计的重要阶段逐渐得到业内的普遍认可和应用。在国外,瑞士的圣尼伯格桥、德国斯图加特市的内森巴赫山谷高架桥、丹麦的大贝耳特桥、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韦伯桥、美国波士顿的邦克山桥、西班牙塞维利亚的Barqueta桥、日本熊本县的牛深桥等,均经历了桥梁概念设计阶段。在国内,桥型方案竞赛已成为许多桥梁招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天津的大沽桥、昆明草海大桥等。

四、桥梁概念设计的展望

创新是桥梁设计的灵魂,是推动桥梁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动力。好的桥梁概念设计构思必须以结构合理为前提。

(一)耐久性设计理念。基于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新概念设计理念认为桥梁耐久性的保证是需要桥梁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各个阶段共同努力的结果。桥梁的使用期成本一般远远高于其初始建设成本,因此初始建设费用虽然较高,但使用期费用较低的设计方案应当被重视。长期以来,我国桥梁设计中对于耐久性仅作构造上的考虑,而没有进行专门的耐久性设计,这样做既与国际结构工程界日益重视耐久性、安全性、适用性的趋势相违背,又不符合结构动态和综合经济性的要求,并且导致了当前结构使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和工程事故频发的不良后果。我国正处于桥梁建设的高峰期,桥梁耐久性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生命期内的结构必须具有可检性、可换性、可修性、可控性、可强性和可持续性。

(二)桥梁生态设计理念。桥梁生态设计利用生态设计的思想,在桥梁规划和设计阶段,综合考虑与桥梁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设计出既满足人类需求又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桥梁。桥梁生态设计的本质就是运用生态思维,将桥梁的设计纳入“人-桥-生态环境”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最终得到与环境成为有机结合体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桥梁。

(三)多目标优化在桥梁概念设计中应用。变厚度法其基本思想是以基结构中单元厚度为设计变量,以结果中的厚度分布确定最优结构形式,是尺寸优化方法的直接推广。优点是方法简单,一般用于处理平面弹性体、受弯薄板、壳体结构的拓扑优化问题,但不能用于三维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均匀化法基本思想是在拓扑结构的材料中引入微结构,其形式和尺寸参数决定了宏观材料在此点处的弹性性质和密度,利用Bensous-an等人发展的一套基于摄动理论周期性结构分析方法,来建立材料微结构尺寸与材料宏观弹性性质之间的关系,具有较严格的数学基础。变密度法基本思想是人为地引入一种假想的密度可变的材料,材料物理参数与材料密度间的关系也是人为假定的。该方法在多工况应力约束下平面体结构、二维连续体结构、结构碰撞、汽车车架设计等问题上得到成功应用。优化时以材料密度为设计变量,这样结构形式优化问题被转换为材料最优分布问题。

五、几点建议

文章总结了桥梁设计概念,并且引入耐久性设计、生态设计、全寿命设计、多目标优化等桥梁概念设计理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吸收桥梁生态设计和全寿命设计等全新的桥梁设计理念,并以此为概念设计的指导思想在全行业范围内将桥梁概念设计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推进概念设计的应用和发展。

(二)桥梁作为公共建筑承载着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心理需求,做好桥梁造型和景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由于绝大多数桥梁由政府投资建造,其消费者往往不是某些人,而是社会大众,因此桥梁概念设计理论需要更新。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4

关键词:低碳概念;室内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和周围环境的日益关注,环保的低碳概念将会得到普遍的推广。在室内设计中融入低碳概念,居室更加舒适,还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践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口号。低碳不只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它应该在未来的室内设计中被实实在在的落实,不只是室内设计,应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小环节中贯彻低碳的理念。在本文中,笔者通过从低碳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理论和实际中的应用向读者展示了未来室内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

1低碳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理论应用

要在室内设计中贯穿低碳概念,首先设计师在设计时,就应该对相应的低碳概念有所了解。对于设计师来说应该做到低碳概念的5R原则:减少污染(Reduce)、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Reuse)、分类回收再利用(Recycle)和保证自然与万物共存(Rescue)。将这种理念在方案设计、方案施工、方案投入使用以及使用寿命终结的整个周期中都有所体现。

2低碳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2.1树立低碳概念,合理布局房屋空间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逐渐摒弃那种奢华的装修风格,逐渐走向清新典雅的装修风格,这一转变对于低碳概念应用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简约的路线不但降低了装修的成本,而且也使得室内环境有所变化。除了风格上的简约之外,对于空间的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低碳概念的室内设计的空间布局方面要更加趋向人性化,给居住其中的人带来便利。在空间组织布局方面,将接待室布置在建筑中间,其它房间分布在周围的方式,可以使让空间布局达到最大合理化与舒适化。比另外,可以对门和窗进行相应改造,保证屋内的温度和隔音效果,若有可能的话,可以将门和窗改成塑钢门窗或者调整门窗,采用内外遮阳的手段可减少建筑物的整体能源消耗,是一种既美观、投入少、效果好又便于实施推广的一项措施。其次,对于厨房、餐厅、卫生间可以进行管道集中改造,从而保证卧室、客厅的舒适度。总之,对于空间的布局一定要合理,防止出现后期施工时造成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2合理的自然通风和采光

人类每天工作、生活的基本动力就是空气,呼吸新鲜空气、享受阳光是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生活舒适的前提。自然通风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室内能够做到自然通风,这是室内设计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另外这里说的采光是指自然的太阳光,自然采光是室内空间中低碳概念的重要体现。通过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舍弃了很多高耗能的材料,是低碳概念的一种应用。在室内设计中,可对墙体分割进行适当改变与调整空间布局,以确保空气流通,室内各空间获得足够自然光照,便能够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节约能源。尽可能做到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是合理设计与组织空间的基本要求,也是实践低碳概念的主要任务。对于室内空气流通时,要尽可能减少自然风的流动阻力,将占据在通风口的比较大型的储物柜或者其他家具材料尽量摆放在通风质量较差的区域。对于卧室和客厅应该尽量选择通风和采光比较好的区域,而对于这两者条件不太好的区域则可以设置为书房或者卫生间。另外对于采光,可以再采光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设置折射无,将阳光充分利用起来,达到低碳环保的要求。

2.3坚持选择绿色、低能、环保型的装饰材料

使用绿色建材,也是低碳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目前这种建材非常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化工材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有的甚至会对人的生命造成威胁,另外,这也符合现代人绿色环保的理念。设计师在选择装饰建材时,不但要对装饰材料本身造成的污染加以注意,而且要注意避免材料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对不必要的稀缺材料及贵重材料的大量使用,将会给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低碳概念下的装饰,不只是说建材上的绿色、低能、环保,还应该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坚持一些基本建材的再利用、再循环和可再生。在对建材进行选择时,不但要重视其形式,还要注意其适用性,比如,现在有的家庭在吊顶时,不再采用原始的铝材或者木材,而是选择使用竹材,这不但节能环保,而且还个性新颖,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对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使用当地的建材,因为建材行业是一个会产生大量能源消耗的行业,它在采集原材料、加工过程、运输过程中很少能够坚持低碳概念,所以尽量选择当地自有成形建材,避免一次或者多次加工,这样售后服务也能够能到保证。

2.4采用节能技术,合理的运用清洁的自然能源

在室内设计中可以安置一些节能的设备,比如太阳能、节水器、节能灯这些都是低碳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应用节能型灯具,有效控制照明方式。新型的很多灯具,小巧精致,价格上相比普通灯具昂贵,但是从长远的利益上来讲,非常适合室内设计时应用,比如LED节能灯在照明上要比普通的做照明灯更加节电,并且照明的效果更好,而且这种灯的使用寿命很长,一般在四五年内都不用更换,也省去了很多人工的成本。若能够大范围推广,还能够为整个社会节约电能,是一种非常时尚环保的选择。另外,在门廊上可以设置红外线感应灯光系统来节约电能,做到人走灯熄的节能效果。合理的使用节水产品。水是一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现在的很多家电都倡导节能环保,比如,节能洗衣机,节能淋浴器、节能水龙头等,适当的在室内设计时选择一些这样的产品,在经济、环保、社会价值上都是非常有益的,对于节约水资源有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减少高耗能设备的使用,减少碳的排放量。为了减少室内碳的排放量,应尽量减少使用空调这样的高耗能产品,或在使用时,夏季不用将温度调的太低,适宜即可。另外,还可以在室内添置一些绿色植物,不仅能够降低装修污染,还能够达到净化室内空气的效果,对你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当然是大有裨益的。

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新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开始重视低碳环保。在全球开始倡导低碳生活的背景下,作为与民生相关的室内设计行业,也逐渐刮起一股“低碳”风。通过考察和研究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并成功将“低碳”理念融入住宅室内设计中将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近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发展中国特色低碳经济―人类从应对气候变化走向低碳经济[J].环境保护,2009 ,17(09):947-948.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5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由来及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西方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70年代。在此之前,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职业团体及一些著名会计学家的有关专题研究报告。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原因是:(1)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明显落后于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7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企业兼并、融资租赁、物价变动影响和国际结算等。因此,迫切需要许多新的会计技术方法和新的会计准则。(2)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这样,与会计准则有关的一些重要的会计文献往往观点不一,甚至于相互抵触,从而导致会计实务的混乱,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严厉批评。正是为了解决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给会计实务带来的新问题,纠正会计实务中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出现的分歧,为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 70年代中期率先展开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等文件形式予以。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都先后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了一系列阐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报告。实践证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准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

2能减少准则制定过程中由于个人偏好或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以及“长官意志”等各种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性。

3可用来评估已的会计准则,既可据以对原准则做出修订和完善,给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而且还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对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4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据以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5通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然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晚,会计准则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从目前的会计准则体系来看,它是由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1997年起陆续公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两部分构成。前者又称基本会计准则,是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所依据的基本会计规范,就其功能来说,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者即为国际会计惯例所指的会计准则。这种将会计准则所依据的理论体系,没有采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而是采取基本会计准则形式的做法的确值得探讨。笔者认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应采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主要理由是:(1) 基本准则一般是粗线条、抽象化的,侧重于对一些基本会计概念的简要描述,有的条款不可避免让人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而概念框架则可以对这些概念所隐含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加以充分论述和详细说明,即使一些深奥的理论问题,也会变得易于理解。(2)我国的基本准则是会计准则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会计理论说明,虽然可以回避概念之争,但由于不可能有充分论证,容易让人误解为以“长官意志”代替学术争鸣;而概念框架只是制定和理解会计准则的理论指南,是独立于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并不具有强制性,实际上,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也就是对有关的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并指明主流观点的过程。(3)以准则的形式表达会计基本理论,也会使基本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的重复、矛盾难以避免,这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已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已经屡见不鲜;而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代基本会计准则,既可以摆脱当前《企业会计准则》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又能解除会计实务界无所适从的困惑。(4)从国际会计惯例上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是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独立于会计准则予以,这种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探索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问题上,有的同志主张将《企业会计准则》修改完善,不搞另起“炉灶”。对此观点,笔者不能苟同。不能否认,《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于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加快传统会计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的步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从时代背景上来分析,当年以基本会计准则的形式表达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要比采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效果好。毕竟当时国人中懂西方会计的较少,能理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涵义的更是寥若晨星,而一场疾风暴雨式的会计改革又势在必行,在这种条件下,也只有用基本准则的形式进行会计理论的说明,才能收到? 掳牍Ρ兜男ЧH欢敝两袢眨孀盼夜酶母锏牟欢仙罨坏峒苹肪撤⑸颂旆馗驳谋浠?0年会计改革风雨洗礼的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的素质更是今非昔比,加之由于《企业会计准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内容大部分亟需修改,此时,废止《企业会计准则》,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而代之的时机,应该说已十分成熟。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

1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会计本质。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首先予以明确。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之所以没有会计本质的论述

,可能是因为在西方国家,“信息系统论”已得到会计界的普遍认可。我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会计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无论是“信息系统论”,还是“管理活动论”,都未得到普遍认可。(2)会计基本假设。对于会计基本假设,西方往往在公告的背景资料中结合会计环境进行简单的提及,未进一步深入地加以阐述。但实际上,会计假设是基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而提出的,是会计核算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它又包括基本假设和技术假设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中,基本假设对财务会计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必须列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中。(3)会计对象。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只对会计要素进行详细论述,对会计对象不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会计对象一直是我国会计界争论的热点话题,将其列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原因在于: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报表设置哪些要素,设置多少个要素,这都必须限制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受到会计对象的制约,如果只? 峄峒埔夭惶富峒贫韵螅椿峒贫韵蟛幻魅罚氐纳柚镁突崾タ凸鄣囊谰荩蚰岩员Vて浜侠硇浴?4)会计目标。对于会计目标,西方各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立足“决策有用观”。事实上,无论是“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都各有其存在的特定经济环境。“决策有用观”适宜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而“受托责任观”则适合于委托方和受托方可以明确辨认,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不是通过资本市场而是直接往来形成的经济环境。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十分发达,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主要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国家作为委托方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将我国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是比较恰当的。(5)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通向会计目标的桥梁。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决定了我国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应是可靠性而并非是相关性。此外,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财务报告等问题,均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加以阐明。2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及名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应由同一机构来制定及,这一点似乎已为我国会计界所普遍认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任务大多由民间团体来承担,但按照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现实条件,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则应由政府部门即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及。原因是:(1)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且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国家是我国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而由政府部门来制定会计准则,则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需要最为直接的手段。(2)在我国,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协调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在我国,至少到目前为止,任何一个民间团体都不具备协调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能力。废止《企业会计准则》,而由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而代之,还要涉及到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名称表达问题。西方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称谓不尽相同,如美国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之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考虑到既要为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所普遍理解和接受,又能体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关系,还要反映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本质,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会计准则的理论框架”或“会计理论框架”的名称来表达。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6

【关键词】人居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异同

0.前言

国内在很长一段时间,指导建设方针是:经济、实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注意美观。这也是建筑教育所遵循的方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满足仅仅是经济和实用的要求。这时美学从工程学科的附属物中逐渐的脱离,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艺术学作为美学的重要分支在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也就呼之欲出。

1.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1.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在谈到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由来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张绮曼和郑曙旸。张绮曼被誉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军人物,她是我国室内设计专业公派出国留学日本第一人。而郑曙旸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他认为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的提出与日本环境艺术不无关系。

回顾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从最初的室内装饰到建筑装饰,再由室内设计到环境艺术,以至于环境艺术设计这个称呼的传开,经历了不断扩展的过程。但环境艺术设计这个称呼争议是很大的,直至现在也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说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是向更大更广的方向发展,可为什么在一步步扩大发展的过程中“设计”却没有多少呢?直到现在许多的环艺毕业生仍然是做“装饰”而多过于设计。

1.2 人居环境设计大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提出人居环境这个学科群的概念的人是中国设计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吴良镛院士。人居环境学科的由来,从100年前城市规划学的先驱酝酿“ 田园城市理论” 与“ 区域观念” 起,1987年2月在“建筑学的未来”会议上,吴良镛院士正式提出“广义建筑学”。然而伴随着认识的深入,吴良镛院士逐渐理解到不能仅囿于一个学科而应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学科发展,因此提出了“人居环境”这个众多学科的“学科群”的概念。2001年,发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

通过上述人居环境从提出到发展的过程可以明显的看出。人居环境设计或说是人居环境这个概念来源与城市规划的领域,经过不断扩展和完善变成了一个学科群或是大学科的概念,它主要解决的是与人类居住环境有关的一切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园林。

2.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学科的概念和内涵

根据上述两个学科的起源和新时代赋予的契机,我们分别引用两个学科的学术领头人郑曙旸教授和吴良镛院士,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和人居环境大学科分别做出的学科概念和内涵。

2.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概念

郑曙旸清教授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是扩展到整个的一种设计和艺术领域的创作的理念。从狭义上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运用艺术手段,根据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一种特性,来进行空间组织。也就把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都涵盖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其内涵可表述为在空间限定和时间序列下用艺术手段去处理静态实体和动态虚形的关系。因此,它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就是它的空间的限定。第二个层次就是时间序列的概念。

2.2 人居环境设计学科的概念

吴良镛院士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广义上来说,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从狭义上说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发展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的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而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2.3 两者概念的交集——园林

从上述两个学科的狭义概念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不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人居环境科学在狭义的概念上包含了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是室内+园林的双重组合,人居环境科学则是建筑+规划+园林三位一体的组合。如果单纯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这种分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3.环境艺术设计与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

2011年8月下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在文学门类下“蛰伏”多年的艺术学独立门户,升级为门类,即第13大类学科。一级学科由89个增加到110个。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同时升为一级学科。在此我们选用:建筑、规划、园林、环艺四个专业的全国高校前五排名的数据入手去分析两者的异同。

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点:

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主要以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核心知识,强调客观地、科学地创造理想的人类生存空间,其用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原理来设计有用物体的进程。主要关注的是功能、技术、经济方面,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更注重实践应用。辅助以艺术课程训练、实践,但是占的比重较小,涉及范围较小,掌握最基本的表现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以图形形式设计、造型设计、装饰设计为核心知识,使其成为一种艺术手段,美化人类生存空间,其关注人类行为审美情趣以及美感。主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强调造型语言的表现。在清华同济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关系密切,课程设置偏向建筑设计等方向。但是与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划分较为明显,一般不同属一个学院一个系。在各大美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则侧重培养艺术性人才,同时辅助以各类设计基础,但是占的比重不亚于艺术课程。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都十分广泛,都属于快速发展的学科。再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与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点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的有关环境设计的同仁以帮助。

【参考文献】

[1]代锋.从“环境”到“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传媒.2009,(03):53-57.

[2]刘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71-86.

[3]娄永琪.环境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9):8-10.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7

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

源起于“圃“”囿“”台”的现代园林,融入了风景区、城市公园等多种形式与类型,日益成为了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公共开放空间;游玩城市公园与风景区也逐渐成为了现在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精神需求。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是万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也说明任何复杂、高级的物都是由简单、低级的物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组合而成的。但是,低级、简单的“物”的自然堆积,并不一定会产生高级、复杂的“物”。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整体性“”功能性”,即是否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了新的功能,形成了新的整体。从现象入手,以城市公园为例,可以发现,一般城市公园里面都有水体、园路(包括广场,铺装)、草坪与植物、建筑物、构筑物(桥梁等)以及山体、地形。通过比较,当把一块自然的土地建设成为城市公园时,反映在土地上的变化,大概有以下几点:地形的改造;除了建设园路,水体所做的地形改造外,还有为了植物种植、空间营造,视线控制等需要而进行的改造。营造水体。种植树木,花卉,草坪。修建园路以及桥梁。建设园林建筑以及小品。完善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设施等。很显然,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公园的建设是必需的。不管怎样,包括城市公园在内的各种风景园林,是为了解决居民的户外休闲活动需要,而进行的环境建设。满足“安全入内游玩”是首要条件,其次才是观赏。当然,居民的这些活动形式背后,是他们内在的社会交往需求和对自然的依赖。“安全,舒适,有趣”是人们对环境建设的基本考量。“安全,舒适”是对硬质环境建设的定性评价;“有趣”是人们对软质环境建设的艺术性要求。形而上的分析上述问题,城市公园建设实质上要解决“玩什么”和“怎么玩”这两个方面问题;即设计中的“道”和“术”。设计与施工原本是融为一体的,随着社会职业分工的越来越精细,设计与施工不得不实行分离。设计成为了施工的潜在过程,设计之于施工的意义更在于对设计之道的把握。设计之道,俗称“玩什么”的问题,要解决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是把人的需求从“抽象”逐步“具体化”的过程。设计之术,俗称“怎么玩”的问题,要解决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把物与物的关系,场地与人的行为规律,逐步合理化以至最佳的过程。总之,城市公园的建设是自然人化的过程,即在自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各自然要素,置入人工物的过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宜人、优美的自然环境。设计过程,便是基于场地,针对设计问题的求解过程。显然,设计答案不是唯一、绝对的。宜人优美的环境不存在固定的终极模式,这就指出了设计之中应该遵循“艺术性原则”,以“美学”原理寻求设计之道的来源。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设计环境总是人的环境,总是人使用的环境,而人是具有共性的,具有内在的、一致的行为规律,这就指出了设计之中应该遵循“理性原则”,以人“行为规律”寻求设计之道的来源。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成为设计之道的来源,也是设计矛盾观的具体表现。从哲学高度看,设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人类主观改造世界,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设计”为中介进行的。设计的前瞻性,就是设计的计划性,说明了设计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设计构成要素的组织是以“合目的”性方式组织起来的。

二、景观是环境美的存在方式和本体

与设计不同,生活与环境总是被感知的。在游玩城市公园的同时,人们总是希望能够体验到“有趣”,游玩结束后,能够回味无穷,一切都基于“感知”。人们如何感知周围的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对此有所帮助。游玩在城市公园里,置身其中,一定是处在一定的空间中。因为,只有“空间”才能容纳“人与物”。处于空间中的人,感知周围的物时,并不是同等对待的,而是有选择的。人们总是关注对自己有用的“物”,这就是视觉的选择性;其实,并不是视觉进行了选择,而是人脑进行了选择。虽然,很多物通过光的反射进入了人的视网膜,但是,并没有形成有用的信息传递到“视觉信息中枢”,因此就没有形成“视知觉”。这样,环境中就有、也必须有一些这样的“眼”,能够形成刺激与“视知觉”。将环境中的这些“眼”称之为“景观”,所以景观就成为了人们认识环境的最小单位,从审美的角度可称之为环境美的本体。景点———景区———全园,便成为了景观组织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从景观要素的物质层面上来说的。除此之外,景观还有功能、生态、文化等范畴。源于“物”的多样化属性,物的存在相对人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不同的关系,因而会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物,以相同的目的性被组织在一起,形成了景点;不同景点之间,因某些方面的共性,被组织在一起,形成了景区。这样,景区便有了空间属性。同时,景区因有了空间属性,便能容纳人,承载相应的活动能力,这被称之为“功能”。景区总是有一定空间形态,具有一定形式。这种形式的确定,一方面源于“空间功能”,另一方面源于“文化”。也就是说,形式追随功能。而满足功能的形式有很多“,文化语言”是选择和采用“功能空间”的具体形式。自然的形式如规则的方形或圆形等,进入人类社会系统后,便有了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形式组合便有不同的社会意义。人们总想通过环境中有意义的社会形式,去影响人的行为,增添游玩的趣味。归根结底,主要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的人,一个是文化的人。综上所述,可以确定,景观是环境美的本体;是风景资源的核心;也是城市公园空间的核心。

三、景观是一个开放的概念

为了交流与表征无时不在的诸多现象,人们创造了语言和文字,使用了一些“名词”,如苹果、马等;为了表征更大范围的同类现象,使用了“水果“”植物“”动物”等更加抽象的名词;此时这类名词已经没有具体的现象与之对应了。这类名词进入了人的思维、观念领域,被称之为“概念”。所以“概念”是思维范畴的术语,而“水果“”植物”等名词名称,只不过是用语言去固定思维的内容,而不是概念本身。正如中文的“水果“”植物”与英文的名称不同,而概念是一致的。如果把世界分成“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三个部分。依据概念名称的对象归属,风景园林与景观都是归属于人类社会的概念,它们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人工改造而成的,夹杂了诸多的人类意志。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相应现象也会更加丰富多样。因此,景观的含义是多义的,其概念也是不断发展的,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很难确切的被“定义”。或许人们追求的共同本质,原本就不存在“,家族相似性”更加接近真相。人们可以用景观“家族相似性”的条件去判断景观的归属,只要现象符合相应的条件,都可以被称为“景观”。

四、结语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8

关键词:信息架构;图表设计;空间规划;空间认知;环境导视;互联网移动终端交互设计

1 环境图形设计的概念及发展

1.1 环境图形设计的概念

环境图形设计(EGD)是一门亲源关系复杂的交叉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平面、建筑、室内、景观和工业设计。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环境图形设计师协会(SEGD)将环境图形设计定义为:在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中规划、设计指示系统以及其他视觉传达形式并制作成型的职能活动。专业杂志SegdDesign的定义是:环境图形设计与寻路(Wayfinding)的视觉层面有关,属于传播识别性和信息塑造场所概念。

从环境图形的定义来看,不难发掘其概念之宽泛、体系之模糊。也不难理解尽管其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在众多艺术设计专业中这一概念也并不陌生,都曾开设过类似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却至今没有较为明晰、稳定和成熟的体系。笔者尝试通过本次课题项目的机会整理概念来源、发展,通过与教学课程结合建立较为合理、饱满的学科体系。

1.2 学科的发展

1.2.1 建筑指引系统

从19到20世纪,西方建筑与城市开始发展起作为城市公共环境指引系统的环境标识设计。从21世纪初,建筑标识标志设计项目也在此影响下开始在国内发展起来。起初这部分的设计主要由一些平面广告公司和传统标牌制作公司承担,设计任务多是环境指引中差漏补缺性质的零散标牌设计,这些就是最初非正式的环境图形设计项目。此时国内部分高校开始研究环境导视与信息设计、环境心理相关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建筑规模、城市区域规划以及城市信息逐步开放的意识越来越强,此类型的建造项目、改造项目越来越多,规模随之越来越大。建筑指引项目也开始进入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公司,作为其中一种新旧项目的配套业务类型被固定下来。

1.2.2 场所营造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西方,随着建筑表皮材料与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环境图形设计也逐渐超越起初独立与环境的方向指引与识别标牌单体,开始与整体环境空间融合,创造本身即极具个性化和场所感的空间图形。1984年,设计师苏斯曼(DeborahSussman)为洛杉矶奥运会设计了彩色的大型场地图形,成功示范了以图形为主体视觉特征创造三维空间、塑造场所感的设计尝试。

自此,新艺术运动之后运用图形塑造空间形式的装饰风格再次兴盛起来。环境图形结合材质、灯光、建筑构件甚至空间错觉,将场所特征结合导视特征对环境进行分区、标注、引导。“环境图形”这一概念也更加饱满,图形设计师开始加入到空间设计的团队中,形成了真正意义的跨界合作。

1.2.3 数字媒体交互设计

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终端产品逐渐大面积普及,西方城市中的重要公共性建筑与环境均引入了网络导航系统。包括机场、火车站等主要交通枢纽建筑;包括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场馆成为数字媒体导航系统的主要对象。对于大型空间中如何快速、实时的进行空间认知与识别通过新的载体形成新的工具。

环境图形在实体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虚拟平台拓展,图形元素完成了从平面向空间的扩展之后再如何创造性的回到平面?这也成为了图形设计师、环境设计师、交互媒体设计师共同参与的课题。

2 教学案例

2.1 国外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据相关院校网站上的课程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开设环境图形设计课程的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下与建筑、景观、室内并列开设,共同构成空间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OtisArt&DesignCollege)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就有“室内/环境图形”这样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工作室课程。其二是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环境图形设计选修课或高级图形设计(AdvancedGraphic Design)课程,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理论、观念技巧及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属于专业特色课程。

2.2 国际机构、培训及国际大赛

环境图形国际权威机构―――SEGD的全称是SocietyFor EnvironmentalGrapicDesign(环境图形设计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教育组织,主要为在环境图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师们提供资源,致力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推进。SEGD协会有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他们都是在环境标识设计、展台设计、主题环境设计等方面非常优秀的设计师。

从1998年开始,SEGD每年都会举办环境图形设计大赛,并评选出SEGD大奖,评选出的优秀设计作品会春季召开的成员会议上宣布,作品也将在随后的展览中展出。SEGD大奖是该领域唯一的国际级设计奖,也是传达设计届的5大赛事之一。从2013年开始,该奖正式在中国区进行推广。

SEGD在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DA)之前20余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和指导环境图形与建筑传达在无障碍方面的设计。法案之后,SEGD协同ADA以此为主题开展了无数关于无障碍方面的workshop培训课程。除此之外,SEGD还有许多以交通枢纽建筑导向、品牌商业建筑场所感图形环境等为主题开展专题workshop培训课程。

2.3 国内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目前为止,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部分将环境图形归属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专业下较高年级的实验性课程―――导视设计。比如广州美院的《导向设计》既是面向视觉传达专业3年级的实验性必修课程。课程中以空间环境为背景,讲解图形的公共信息传达机能及导向标识系统的建立模式,形成对公共环境图形设计的认识和导向标识的方法。教学内容中包含城市景观、城市结构、信息传达以及人体工学标准。

相比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系统教育中所强调的环境认知、空间序列等基本设计理念对于导入环境图形识别非常有力。但是,环境图形设计在国内艺术院校归属环境设计专业下的情况却实属少见。这也直接导致从事空间设计的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缺少图形与环境结合增强使用者对空间理解的观念,使得许多空间存在导视设计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

从环境图形的学科性质不难看出其包含平面图形、空间设计、环境心理以及人机工程等各方面内容的交叉学科特征,非常适合跨专业公共选修或工作室课程。然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的国内高等院校几乎没有。

3 《环境信息设计》教学实例

笔者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阶段已开展关于环境导视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内外学术著作以及实际项目操作中环境导视的概念与方法,并撰写《寻路行为与导视设计》硕士论文。从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在学校和专业开明的课程设置中,有幸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取得《环境信息设计》的课程教学机会。同样面对没有相关教学先例的情况下,经过近5年不断探索,课程体系逐渐合理化,教学成果也逐渐现现。

3.1 课程介绍

环境信息设计课程自开课以来已有五年时间,就课程内容的探讨和设定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课程是面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室内与景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3学分,为期两个多月。

开课之初即设定课程将信息论作为课程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初期阶段,如同国内大部分类似课程一样,主要关注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但环境设计学生在图形设计能力上的先天不足让课程成效甚微。在近期的改革中,把课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引入运用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方法对设计概念进行策划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进入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第三阶段加入信息媒体和载体,将互联网手机终端APP交互设计与环境导视中的图形设计配合。这一改革将信息设计不仅仅作为图形表现的方法,更增强了信息化的逻辑思维对设计前期、中期相对严谨的控制,甚至将信息技术直接引入设计成果中。在课程之后同学们的其他项目实践运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3.2 课程特点

考虑到信息学、交互媒体设计、图形设计等交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结合课程阶段加入了多次图书管理学、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导视设计等行业专家的讲座,在课程后期甚至通过网络平台与交互设计师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边体验边指导。课程让多个不曾有交往的学科和企业集合在一起,学校图书管理团队、思科中国网讯交互设计团队、腾讯CDC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中心团队、现代设计集团环境图形所、复旦尚科交互设计机构因为环境信息课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跨学科指导专家组。

3.3 课程在过程中的关注

3.3.1 信息组织、用户研究与图表设计

信息学(台湾称资讯学),又称信息科学、资讯科学,旧称情报学,主要是指以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及其程序设计等技术为研究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问,是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我们也能在信息学中“信息架构”概念的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中看到它与空间设计之间有趣的关联。探究两者不难发现,其中“信息组织”的方法在空间设计前期策划、空间序列与组织方法中隐约可见。

信息组织方法中的“分类法、聚类法、主题法、标签法、本体法”结合用户研究中典型的“卡片分类法”的操作形式将空间规划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根据的形式、事件、情境、时间、用户等等形成各种发散性的策划方案。一个设计项目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众多条件,经过这样的整理归纳,设计角度、方案概念层出不穷,通过概念拼图帮助理清项目条件和设计思路。

这一阶段另外引入的是平面设计中已有些发展的“图表设计”(diagrams)概念。延承自数据统计的统计图形学(statistical graphics)在1970年代首次被提出,在美国也常被称为文档设计(documentdesign)。这种通过视觉图形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快速清晰的表达方法目前已经深入国内不少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类似“信息设计”课程。这种手法对于环境设计前期策划与概念构思阶段大量“无特征”数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甚至更为实际有效,但类似的教学训练却少有看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清晰明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关系密切。3.3.2 寻路、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

根据经典著作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归纳―――区域、边界、路径、节点、标志物,结合Passini《Wayfinding inArchitecture》中对建筑空间认知的归纳―――分区、通道、节点、标志物,基本能够了解人们对空间认知从点到线到面的学习过程。Passini的专著中还提出寻路动线的概念,也就是在执行到达目标场所的任务前,人们需要制定预先的行动计划。计划中寻找目标地的过程恰恰是空间认知过程的倒序―――从面到线到点。

能够通过清晰的寻路(事件―――路径模型)分析产生空间导视信息标注的重要前提是空间规划层次清晰、动线明确。这一先天条件的优劣对导视设计成败的重大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换句话说,空间规划只有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习惯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环境。因此不论建筑内部、户外环境还是城市区域的设计者都必需了解这一过程,明确的区分区域、醒目的标志物、综合信息中心的节点、流畅清晰的路径、内外一致的边界形式,同时了解事件―――路径模型,这些是第二阶段课程的重点。根据空间认知特征及寻路模型理清空间层次、序列关系,最终产生合理的界面形式。

3.3.3 互联网交互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APP运用越来越普及,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建筑甚至城市旅游区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导航系统,数字导航与空间导航的虚拟与现实将成为一个新的结合点。同样基于信息架构技术的建筑规划与互联网APP程序设计在这里很容易相互对接。

通过思科网讯的技术支持,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UCD(User CenteredDesign)设计流程―――确定人物与情境、确定需求、解决方案、评估设计。同时引入程序设计流程中线框图表到界面形式的概念。这些流程与方法与空间导视规划与设计流程如出一辙,也验证了两种设计类型来自同一根源的事实,也让环境图形设计在空间与虚拟平台通过这一课程对接顺利。

4 总结与更多尝试

环境图形设计对应的课程名称从开始的“界面设计”到“环境图形设计”到近来的“环境信息设计”。变化的过程并非盲目,而是越来越清晰于空间规划与图形的关系以及新技术载体对空间图形的转换。课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将课程性质定位跨专业合作课程,虽然通过课程设置避免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图形能力的缺陷,但是对于完整课题来说仍是很大的不足。

课程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关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探讨却又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技术对环境图形的影响仅仅只是载体的变化么?或许新技术在图形的成形和成型上都能产生空前的影响。正如当下参数化设计以及分形技术对图形语言、空间形式语言甚至空间概念设计思维方式的影响令人刮目相看。这是否会是环境图形设计的新方向,笔者也正在这个领域中与相关的专家和设计师共同探索,希望在“现代技术下环境图形设计”的题目下继续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PetraSchmidt,Birkhauser.PatternsinDesign,Artand Architecture[M].2007.

[2]Space&EnvironmentalGraphicsYasuhikoTaguchi[M].株式会社六耀社,2010.

[3]莫洛根.信息架构学:21世纪的专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岳小莉,曹存根.信息设计和知识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斯宾塞.卡片分类:可用类别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赫什伯格.建筑策划与前期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黄维达.寻路行为与导视系统设计[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5.

[8]MarkSmiciklas.thePowerofInfographics[M].

[9]JasonLankow.Inforgraphics,thepowerofvisualstorytelling[M].

[10]新图表设计,国际知名设计公司的新方案[M].李鸿杰,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1]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平,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

[13]Romedi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M].1992.

[14]隆格.城市导视,城市公共指引系统[M].王婧,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5]UCDChina.UCD火花集2,有效的互联网产品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6]徐卫国.数字建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9

关键词:低碳概念;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引言

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工程的能源消耗量,另一方面,还能大大减少有害气体、液体以及固体的排放和污染,从而有效减少企业施工带来的碳排放量,能对环境减轻破坏和污染,这样就实现了施工企业的环保目的,也提高了工程建材的使用效率,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对消费者来讲,建筑设计中融入了低碳节能新理念的同时,在建筑中会吸收一些高科技的绿色产品,对广大消费者来讲是提供了一种低碳、绿色、健康的生活居住环境,对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都是一大进步。

1、建筑设计的低碳理念分析

对于低碳节能的现代设计来说,内容及其丰富和充实,一般包括环境舒适健康、材料天然型、节能环保、能源优化等等,接下来笔者将分条陈述。1.1舒适健康的环境在用户体验方面来讲,环境的健康和舒适程度是用户最为看重的,为了保障这些条件,就要在设计上注意建筑的结构、质量、采光和温湿度等多种条件组合。1.2选择天然材料选择天然型建筑材料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居住条件的健康无害,通常在室内材料的选择上多青睐于天然型材料,并且这些都要经过专业人员的严格检查。1.3节约能源节约能源的意义在于资源的高利用率和成本的节约,在低碳型建筑设计中应该优先选择节能型的建筑材料,运用专业技巧优化结构。1.4节能节能的具体措施是使用节能的技术和材料来优化建筑的条件组合。1.5优化能源组合指的是有效利用新型能源,为建筑设计出谋划策。

2、我国的低碳建设设计现状分析

建筑行业吸收使用低碳节能新理念,所强调的是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或建筑材料,从而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从而提高建筑材料的使用率。低碳型建筑提高对环保的关注度,它的发展进步会推动人们对环保节能的新生活环境的要求,从而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进步。目前我国对低碳型建筑的认知方面还有一些问题或者误区,阻碍了低碳建筑行业发展。有很多投资者目光不够长远,他们仅仅看到眼前利益,认为使用节能型材料或者新型材料会加大施工的成本从而搁置低碳节能型建筑设计,这实在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3、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的有效对策

3.1选择节能系统

要想大力的推动我国低碳建筑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借助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的支持和协助。低碳建筑的重点不仅在于对节能建材的使用,还有优化能源和重复利用资源等事项。针对我国地域辽阔这一具体条件而言,想要实施低碳型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开展低碳建筑。不同地区的能源使用和消耗等情况都各不相同,因此在设计时,应该将地区特点考虑其中,从而选择最恰当的节能方式。

3.2在建筑设计中低碳理念的具体应用

3.2.1利用低碳的建筑材料对低碳型建筑设计理念的实施,可以大致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提高建材使用率。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整体化一的设计,减少其相关因素的影响。第二,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充分的了解建筑材料的性能,使得建材使用率最大化。第三,严控材料的大肆浪费。第四,增加建材利用率的另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废弃的建材进行重复利用,积极探究其利用价值和分配。3.2.2合理地选取建筑材料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选择建筑材料非常关键,这些环节都是可以减少浪费的好机会。选择建材包括施工的基础设备和内部装修的材料。事实上,很多的建材都是对环境有害的,因而合理的挑选建材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很有必要加大对新型绿色低碳材料的开发和研制,这样能够更大程度的满足低碳设计建筑对建材的需求。3.2.3合理的利用建筑控制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合理控制建筑面积,能够大幅地减少建筑在建造过程中的耗损,比如日本人在建筑过程中总是格外重视空间的合理分配,因为最高效的利用空间。另外,考虑高效的利用空间,还可以将能源的再利用因素和空间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如,设计住房户型分配时需要对建筑空间本身的可变性和灵活性进行充分的考虑,还要考虑到施工的时间和功能,这样不仅可以使建筑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之外,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控制建筑垃圾。3.2.4对建筑环境进行充分的考虑在建筑设计时,应该将建筑工程的周边环境考虑其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首先,充分调查当地的建筑周边环境,以当地具体条件为考虑基准来决定设计因素,最大可能的使得现代建筑和当地环境十分和谐的融为一体,不破坏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例如,实行低碳设计理念,首先要对周边环境也进行同化,在不破坏原建筑基础的条件下开展低碳设计建筑实施。其次,应该对绿化带的设计给予充分的分量和比重,绿化设计的高低往往直接预示着建筑的低碳理念的实行程度,也是用户健康、绿色生活条件的基本要求。最后,在大工程比如城市规划中要兼顾道路设计,对整个道路交通网有整体把握,使得人工设计最好的模仿和融于自然环境,确保低碳型建筑的开展。

4、结语

总的来讲,低碳环保的新型理念对建筑设计十分重要,制约着建筑行业各个环节的发展。具体实现低碳节能型的建筑应该非常看重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建材上的节能这些方面,在建筑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和分析实际问题和成效,以此保证低碳理念的实行。为了为用户提供健康、舒适又绿色环保的新型居住条件,工程的设计师应该将低碳环保理念融入实际设计中,也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明.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门窗,2014,04:226+230.

[2]骆莹莹.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216.

[3]徐振华.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门窗,2014,11:210+212.

[4]齐绍东.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环球人文地理,2014,24:89.

[5]廖广.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分析[J].江西建材.2016(08)

环境设计基本概念篇10

[关键词]低碳概念;建筑设计;策略

众所周知,建筑设计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效果以及使用效果的关键所在。要想在后期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以及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较好的特点,必须要从建筑设计环节中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这一点对于低碳要求来说也是如此。低碳概念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想把这种低碳概念合理地融入到建筑行业中来,则必须要重点针对建筑设计环节进行充分的关注,促使建筑设计中能够充分地运用各种策略来体现出较好的低碳理念和效果。在某市中心政府办公楼的构建过程中,其设计过程中就充分运用了低碳理念。不仅仅在建筑工程材料的选择中优化选取了一些低碳节能的施工材料,对于整体建筑工程项目的朝向也进行了较好的设计,保障了相关建筑工程项目对于太阳能的充分运用。并且还具体针对墙体的节能保温效果进行了合理的规划设计,最终也确实提升了节能价值。

一、低碳概念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价值分析

基于建筑设计工作中低碳概念的应用来说,其价值是比较突出的。正是因为其突出的价值,才导致这种低碳概念在当前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流行,这一点在建筑行业中同样表现得极为突出。详细分析来看,这种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工作主要体现出来的价值有以下几点:

1.符合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低碳概念在建筑设计工作中的合理应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的基本发展需求。因为这种低碳要求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普遍发展需求,在很多行业中都需要针对这种低碳概念进行有效的落实。作为能耗比较突出的建筑行业来说,更是应该重点加强对于这种低碳概念的渗透。充分运用低碳概念来进行相应的建筑设计,也能够较好地表达出相应的社会发展价值。

2.节能价值的充分体现

对于建筑设计工作中低碳概念的应用来说,其最为重要的一个基本价值体现就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节省能源的使用,这一点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后期使用过程中表现得更是极为突出。通过恰当合理的设计,就能够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后期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些能源消耗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和优化,进而节省相关能源的使用。

二、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1.充分运用周围环境

对于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工作来说,其最为需要注意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应该加强对于周围环境的关注力度。只有充分全面了解相应的建筑工程项目周围环境,才能够在相应的设计工作中较好地运用这些环境因素来为建筑设计工作服务,进而也就能够较好地提升其最终的节能效果和环保价值。基于这一点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发现,详细全面地了解周围环境在建筑设计工作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全面了解周围的环境能够在设计中较好地发挥其这些方面的优势,各个方面的设计都可以充分依赖于这些环境要素进行恰当的分析,进而也就能够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作用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工程量的减少更是具备着较强的积极作用,进而也就能够发挥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节能价值;另一方面,从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后期使用过程来看,如果能够全面有效地利用周围环境因素的话,同样能够发挥出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如在建筑工程项目的采光以及通风等方面就能够发挥出较为理想的作用效果,这一方面的积极表现也是极为突出的。

2.合理应用各种材料

对于建筑设计工作中低碳概念的应用来说,各类施工材料的恰当使用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施工材料方面的能耗对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而言还是极为突出的。这种建筑材料方面的能耗通过恰当合理的应用,使建筑材料也能够发挥出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和价值,进而体现出较强的节能效果和环保价值。详细分析来看,这种建筑设计中,施工材料的合理应用必须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方面,必须要重点针对这些施工材料的合理应用进行恰当的控制,这种施工材料的合理应用主要就体现在对整体建筑工程项目的合理规划上,尤其是对一些建筑工程项目内外部的施工材料设计工作来说,一体化的设计确实能够提升这些材料的利用效率,进而也就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材料节约的效果,这也是低碳概念的一个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充分运用各种新型的建筑施工材料来进行节能环保的优化。对于这种新型建筑施工材料的使用来说,其确实能够较好地发挥出比较理想的效果和价值。尤其是随着当前建筑材料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其应用的价值效果也得到了较好地提升,可供选择的对象也越来越多,必然也就能够较好地提升其低碳效果。

3.合理设计建筑空间

对于建筑设计工作中低碳概念的应用而言,从建筑空间角度进行有效的优化设计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建筑空间的合理设计主要就是为了尽可能地提升建筑空间的利用效率,这种利用效率的提升也能够较好地表现出相应的低碳环保效果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当前建筑面积不断缩减的状况来说,相对应的建筑空间优化设计更是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价值,也更加应该在建筑设计中引起高度的重视。此外,对于这种建筑空间的合理设计工作来说,低碳概念下的有效设计还应该重点从再利用方面入手,这种再利用也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发展契机,其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利用效率的提升更是具备着极强的实效性。当然,在建筑空间的应用寿命方面进行恰当的设计和构建,也具备较强的积极作用和价值效果。

4.合理设计建筑墙体结构

对于建筑设计过程中低碳概念的应用来说,墙体的设计同样是极为核心的一个方面。对于这种墙体结构的设计来说,低碳概念下的基本要求就是应该要尽可能提升其保温效果。这种保温效果的提升也能够表达出较好的节能性,进而也就能够提升其相应的价值。具体到这种建筑墙体结构的设计过程中来说,其涉及到的内容要点还是比较多的:首先,必须要恰当的选择相应的墙体施工材料,尤其是对于这些墙体施工材料的保温性能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进而也能够发挥出较为理想的墙体节能价值;其次,还应该针对具体保温层结构的设计进行有效地配置,在建筑墙体设计过程中,多层保温结构在当前越来越流行,这种结构的应用效果也越来越明显;最后,对于墙体结构的有效设计而言,门窗位置和数量的恰当设计也是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这种门窗结构是建筑工程项目后期使用过程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散热结构。针对该结构进行恰当的设计也能够体现出较好的节能性,进而满足低碳概念的基本需求。

5.充分运用清洁能源

对于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工作来说,从能源的使用上进行节约控制也是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对于这种能源的使用设计来说,主要就是通过合理地运用清洁能源来进行需求的满足。尤其是对于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能的使用来说,其作用和价值是极为突出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设计过程中低碳概念的应用来说,其表现出来的突出作用和价值还是极为明显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其相应的作用价值,还应该重点针对这些建筑设计中各方面的低碳策略进行有效的规划,切实保障各方面优势的充分呈现。

参考文献

[1]张希晨.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7):45-51.

[2]徐振华.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门窗,2014(11):210,212.

[3]胡斌.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低碳世界,2015(1):202-203.